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八上

    渐渐具足菩萨下。第二授记文为七。一明
    因圆。二过无量下明果满。三明国土广净。
    四明国劫名字。五明佛寿量。六明法住大
    久。七明佛灭后供养舍利。就第三国广净
    中复五。一明国大严净。地平如掌者。经直
    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则非所引。
    海底有石名掌。此石无有一微尘许不平。
    当是类如海掌耳。又贤劫经正明如佛手
    掌。非引人掌也。二明纯是善道。三明人天
    福慧具足。月藏第九法食喜食禅食。经文总
    言法喜禅悦。别分应有三种差别。四明菩
    萨声闻众数甚多。五总结也。月藏第五云。不
    杀得十功德。一于一切众生得无所畏。乃
    至第十命终生善道后作佛。国无害仗之
    具国人长寿。不盗十功德。一果报具足而大。
    为事决断无有难碍。乃至第十死生善道。
    后作佛国华宝庄严充满。不淫十功德。一诸
    根律仪为事决断。乃至死生善道。后作佛国
    无女人。不妄语十功德。一众生信其言。乃
    至死生善道。后作佛时国无臭秽常满宝
    华。不两舌十功德。一身不可坏。乃至死生
    善道。后作佛国魔不能坏眷属。不恶口得
    十功德。一柔软语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法
    声充满。不绮语十功德。一天人爱敬。乃至死
    生善道。作佛国众生强记不忘。不贪十功
    德。一身根不缺。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无
    魔外道。不?十功德。一离一切?。乃至死
    生善道。作佛国人得三昧。不邪见十功德。
    一心性柔善。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人正信。
    偈有二十一行半。颂上发迹授记。初有十
    四行颂发迹。次七行半颂授记。初复二。前
    七行总发诸声闻迹。颂上我等之意也。后
    七行颂上发满愿迹。总中有五。初一行总
    标佛子为行难思已得垂迹之法。次知众
    乐小法下。第二一行明垂迹之由。次以无数
    方便下。第三二行明垂迹利益。次内秘下。第
    四二行。明内怀大道外现小失。次若我具
    足下。第五一行指略抑广。小欲者。示求小
    乘也。懈怠示退大乘也。非但示为声闻。亦
    作外道及三毒凡夫也。身子示?难陀示
    贪调达示痴(云云)。今此富下。第二七行。颂
    发满愿迹本。上文有三今略颂二。初五行
    颂显过去本。后未来亦供养下。第二二行。
    颂三世中佛所行因。略不颂七佛及现佛
    也。供养诸如来下。七行半颂授记。上文有
    七今颂其四。初半行颂因圆。次半行颂果
    满。其国名净下三句。超颂国劫名号菩萨众
    甚多下五行三句。颂国土广净。略不颂寿
    命法住灭后起塔也。第二授千二百记。一念
    请二与记三领解。请记如文。授记文有长
    行偈颂。长行有三。一总许千二百记。二别
    授陈如。陈如最初悟道。居首上座故别授
    记。三别授记五百。五百名同须别与记。问。
    但见五百得记。不见千二百。答。此五百即
    千二百数。颂中末后一行半。总授七百故是
    千二百也。又持品云。我先总记一切声闻皆
    已授记。即指今一行半。非是止授七百声
    闻也。偈颂有十一行为二。初九行半。颂记
    陈如及与五百。后一行半。总授一切声闻记。
    五百领解文有长行偈颂。长行先经家叙其
    欢喜。次自陈领解。经家先庆今得解欢喜。
    次愧昔不解故自责。庆中先明内心庆喜。后
    明外形恭敬也。悔过自责者。即是明其愧
    昔不解也。世尊我等下。第二自陈领解有
    二。一法说二譬说。法说中初悔得少为足。
    次责根钝难悟。从世尊乃至灭度。是悔责
    昔迷得小为足不知求大。从今乃知之。是
    责根钝始悟不早知之。今知小非究竟大
    为真实也。譬中二。初略次正举譬。如无智
    者略举譬况。所以者何下。释无智意也。譬
    说有二。一者醉酒譬。譬法说自悔得少为
    足不知求大。领前法。譬宿世中施权意。二
    者亲友觉悟譬。譬法说自责根钝难悟今乃
    知之。领前法譬宿世中显实。就初复三意。
    一者系珠譬。领上王子结缘。二者醉卧不觉
    譬。领上遇其退大。三者起已游行譬。领上
    接之以小。譬如有人者。即二乘人也。亲友
    者。昔日第十六王子也。家即大乘教为家也。
    醉酒而卧者。当于尔时大机暂发无明暂伏。
    以得闻经内心微解。以无明重故还复迷
    失。醉有二义。一重醉都不觉知。二轻醉微
    觉寻忘亦名不觉。虽有二义终成系珠如
    毒鼓耳。官事当行者。明王子余处机兴逗
    缘往应故云当行。弘法化他此非私务故
    云官事。无价宝珠者。一乘实相真如智宝
    也。系其衣里者。惭愧忍辱能遮?恚及防
    外恶。即是外衣。信乐之心内里善根。即是内
    衣。于时闻法微信乐欲。即了因智愿种子
    也。第二醉卧不觉知者。无明心重寻复不忆。
    此领中间懈退不受大法也。第三起已游
    行他国者。领上中间接之以小受三乘化
    也。善根欲发厌苦求乐。故云起已游行。无
    明覆解不知向本求大乘衣食。故言向他
    国求于小乘衣食。若魔佛相望。生死魔界
    为他国。佛法大小皆为本国。就小大相望。
    小乘未免生死。犹是他国。大乘永免生死。
    乃为本土。究竟还源也。明背大乘国往小
    乘土。不知从珠取给。而佣作自资获一日
    价。得少为足也。于后会遇下。第二亲友发
    觉譬。领上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等赐大
    车也。此为三。先呵责。二示珠。三劝贸。呵
    责譬上动执生疑。示珠譬宿世因缘。劝贸
    譬得记作佛。三周皆有此三意。法说中我令
    脱苦缚。即是呵责。五佛章即是开示。身子得
    记即是劝贸。譬说中我先不言皆为菩提。即
    是呵责。三车一车即是示珠。中根得记即是
    劝贸。下根宿世因缘汝等善听。即是呵责。覆
    讲结缘还为说大。即是示珠。下根得记即是
    劝贸。系珠中三意望三周者。始在佛树以
    大拟。即是系珠。无机息化即是醉卧。寻施
    方便即是起行。譬喻中二万亿佛所。即是系
    珠。遣傍人追闷绝不受。即是醉卧。三车引
    得即是起行。因缘中大通智胜佛所。即是系
    珠。中路懈退即是醉卧。接之以小即是起
    行。此等皆名领权也。某年日月者。指大通
    佛所也。佛亦如是下第二合譬。譬本有二。
    今各有三意。从教化我等下。合初一系珠。
    而寻废忘合初二醉不觉知。既得罗汉下。
    合初三起已游行。一切智愿下。合后亲友觉
    示譬。上有三今亦三。从智愿不失者。是合
    后一呵责。从我久令汝下。合后二示珠从
    我今乃知下。合后三劝贸所须也。第二偈
    颂有十二行半为二。初一行半颂内心得
    解又二。初一行颂庆喜。次半行颂悔责也。
    次于无量佛宝下。第二有十一行。颂自陈领
    解。上文有二。今初半行颂悔责得少为足。
    略不颂难悟今乃知之。如无智愚人半行。
    颂略举譬。便自以为足。颂释无智意。次十
    行颂譬说开合。初六行颂开。后四行颂合。
    上开有二。今初四行颂舍宝不知。后二行
    颂亲友觉悟。余文易见
      释授学无学人记品
    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研修
    真理慕求胜见。名之为学。学位在三果四
    向真无漏慧也。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已
    极。无所复学故名无学。约教释品者。析
    法研真名之为学。惑尽真穷名为无学。三
    藏意也。体法研真名之为学。无真无惑名
    为无学。通意也。自浅之深名之为学。通别
    惑尽权实理穷名为无学。此别意也。研如来
    藏有学无学。法性实相非学非无学。而学
    而无学(云云)。是二千人。或是学或是无学人。
    同是一流一时受记同一名号。故别为一品
    也。此品是授记文中第二段也。就此文为
    二。一请记。二授记。请中复二。一者二人请。
    二者二千人请。二人请记复有二。一默念。
    二者发言请记。发言请记复二。一者引例
    亦应有分。二者引望。二人最亲时众所望。
    罗云是佛子俗中亲重。阿难持佛法藏道
    中亲胜。胜重两人不蒙别记。则众望不足
    也。问。若重若胜应同上流。何意在此。若如
    列众二人在上数中获记。何意居下。答。总
    与千二百记。二人已同上流。今更索别记
    耳。阿难是学人。罗云弟子位。故入学无
    学章耳。二千请记但有默念引例。二意同
    故言如阿难愿耳。无发言者。无重无胜等
    事也。授记复二。一先记二人。后记二千。阿
    难记中复五。一长行。二偈颂。三八千菩萨生
    疑。四如来发迹释疑。五阿难显本述叹。疑
    者。通疑声闻今日发心即蒙佛记国净若
    此。昔方等中记诸菩萨。无量劫行乃得佛
    记。佛即发迹释疑。昔日与我同发大心即
    是同学。由我精进前超得佛。由彼多闻犹
    故持经。迹为侍者本地如此。今授妙记何
    足可疑。余记悉如文
      释法师品
    此品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
    五书写。大论明六种法师。信力故受。念力故
    持。看文为读。不忘为诵。宣传为说。圣人
    经书难解须解释。六种法师。今经合受持
    为一。合解说为一。开读诵为二。足书写
    为五。别论四人是自行。一人是化他。大经
    分九品。前四人无解是弟子位。后五人有
    解是师位。通论若自轨五法。则自行之法
    师。若教他五法。则化他之法师。自轨故通
    称弟子。化他故通称法师。今从通义故名
    法师品。若作减数说者。束五为四。即四安
    乐行。如后说。若束四为三者。受持是意业。
    读诵说是口业。书写是身业。别论口业是化
    他。身意是自行。通论三业自轨。即是自行之
    法师。三业教诏。即化他之法师。故言法师
    品。又是三门行此五法以自熏修即福德门。
    弘宣五法广利益者。即化他门。自修益彼
    皆顺佛教即报恩门。别论者。自修报恩名
    自行。益彼即化他。通论自轨轨他皆称法
    师。故言法师品也。又读诵书写是外行。即
    如来衣。受持是内行。即如来座。解说益他是
    如来室。如来室别论是匠他。衣座别论是自
    匠。通论不尔。慈悲覆物惠利归己名之如
    室。遮彼恶障己丑名之为衣。安心于空
    方能安他。安他安己名之为座。此则自轨
    三法亦名法师。利物必以慈悲入室为首。
    涉有以忍辱为基。济他以亡我为本。
    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即世间依止故名法
    师。又束为二。谓自行化他。此易解不复记。
    又束为一。谓如来行具一切行。悲拔一切
    苦。谓四趣三界二乘菩萨等苦。慈与一切
    乐。谓人天涅??常住等乐。柔和衣障一切丑。
    谓四住无知无明等丑。空座亡一切相。谓
    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此则通意。别意者。
    慈悲生一切善。柔和遮一切恶。空座荡一
    切相。又慈忍立一切福德。空座成一切智
    慧。智慧是目所谓五眼。福德是足所谓六度。
    又慈悲胜一切声闻缘觉。柔和胜一切凡夫
    外道。空座胜析体偏等菩萨。故净名云。譬
    如胜怨乃可为勇。又慈悲破天魔。柔和破
    阴魔空破烦恼魔死魔。大品云。化一切众
    生。观一切空魔不得便(云云)。又慈忍故能
    问。空座故能答。具二庄严。又观空故能问。
    慈忍故能答。慈忍故能种能立能资。空慧故
    能耘能破能导。又慈悲故何所隔。柔和故何
    所碍。空座故何所诤。出三谛故名为胜
    幢。包含普摄名摩诃衍。是如来行故称三昧
    王。经言。一切善法慈为根本。忍辱第一道无
    相最上。若论圆行说不可尽(云云)。问。何故
    约三法明法师。答。事一往论。必须登堂
    整服坐座。乃可敷弘故约三耳。又事理合
    论。夫迷惑不出三种。一约苦果起惑。二约
    结业起惑。三约谛理起惑故用三门而示
    导之。又约理。迷真故堕苦。故用慈悲门。迷
    俗故沈空受乐。故用和忍门。迷中故成智
    障。故用空门(云云)。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
    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
    经皆得称师。举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
    为师。师于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师。又五
    种人能以妙法训匠于他。故举法目师故。
    称法师品也。若自轨法若法匠他。俱名法
    师者。则因缘释品也。凡多种解。皆约圆教
    法门而释品也。前三周是迹门正说领解受
    记竟。此下五品是迹门流通。非止荫益当
    时。复欲津洽来世。故有五品流通。法师宝
    塔两品。明弘经功深福重流通未闻利益巨
    大。达多一品。引往弘经彼我兼益。以证功德
    深重。持品八万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弘经。新
    得记者他土弘经。安乐行一品。旧云。接退流
    通。或当如此未必全然。外凡初心欣斯胜
    福。见声闻畏惮。闻菩萨摈辱。顾己力弱。无
    益自他便生退没。佛为此人说安乐行。
    依之法弘不虑危苦。又法师品。释尊自说
    弘经功福命觅流通。宝塔品多宝分身。且证
    且助劝觅流通。法师品初长行偈颂。叹美
    五种法师能持法人。后长行偈颂。叹美所持
    之法。又示通经方轨。初复二。一就禀道弟
    子门功深福重。二授道师门功深福重。弟子
    门又二。一佛世弟子。二灭后弟子。初因药王
    告八万者。因者凭寄也。欲以妙法凭寄药
    王使其领受告语八万。皆流通也。指人
    问其见不者。的示持经得福之人也。佛世
    又二。一从告药王下拣出人类。二从咸于
    佛前下。拣出得记之缘。苦于佛前当机妙
    悟者。是多闻深解二千五百者是也。皆已现
    前与总别记竟。今所拣类或是八部之类。
    或是四众三乘之类。椒ɑ???O逃诜鹎?br> 者明其时节。值佛在座也。一句一偈者。闻
    法极少也。乃至一念者。时节最促也。皆与记
    当得菩提者。明其闻极少时极促随喜之功
    遂得佛果。何况具足得闻尽形受持。五种流
    通三业供养(云云)。闻一句一偈者。闻少解浅之
    类今皆与记。少者尚记况复多深。以少况
    多普广若此。下周既尔中上亦然。可以意
    知不俟更说。见实三昧经。别与四天王记
    同名火持。三十三天。同名因陀罗幢王。拘
    翼同名无着。焰天同名净智。兜率同名释
    法王。上两天亦通与记不显别名。梵天名
    大智力。此是闻多解深之类。今与闻少解
    浅之类耳。旧云。支佛菩萨无受记。此文三
    乘皆记不须疑也。一偈一句者。增一集云。
    随取经中要偈。如四谛之流者是也。十住
    ?称派吃啤6窦??岵磺竺?抻?P奈薰?br> 名解脱。舍檐名涅??。恶贱于集不求于
    苦。无垢是道舍檐是灭。又云。佛语满宿我
    有四句。所谓四谛四念处等是也。观心者。
    以一一句以一一偈。无句无偈而不一者
    (云云)。若取迹门中要句开示悟入。乘是宝乘
    游于四方。四安乐行劝发四意等是也。一念
    随喜者。自未有行但随喜法及人。功报尚多
    况行到耶。随喜喜心有二。若闻开权显实。
    即于一念心中。深解非权非实之理信佛
    知见。又能双解权实事理圆融。虽具烦恼
    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此即竖论随喜。又若
    闻开权显实之意。即于一心广解一切心。
    及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障碍。若欲分别辩
    说无穷。月四月至岁旋转不尽虽未得真
    随喜心能如此解。法既如此人亦如是。此
    约横论随喜。即横而竖即竖而横。故大经
    云。宁愿少闻多解义味即此意也。后当更
    说。从告药王又如来灭后下。明佛灭后弟
    子亦二。先出弟子类略举于人。例上可
    知。次言我亦与记。功报如前解也。若复有
    人下。第二师门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二。先
    别后总。别者人谭下上时谭现未。总者
    无论下上及以现未。通明逆之得罪顺之
    得福也。就别复二。一明现世。二明来世。
    就现世复二。先明下品师。后明上品师。下
    品师为二。初明师相。次明师功报。师相者。
    即是五种法师。十种供养也。次药王当知是
    诸人等已曾供养下。明下品功报也。曾供养
    者先因深也。愍众生故生此人间。明现功大
    也若有人问下。明未来报重也。从何况尽
    能受持者。明上品师亦二。先况出上品师
    相。次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此明上
    品功报也。若是善男子于我灭后能窃为一
    人下。明灭后师亦有下上。下品亦二。先出
    下品人者。即是但竖得其意。有慧无闻止
    堪窃说未可处众。故是下品之师。窃为一
    人说一句者。虽得一句之解。既不广闻多
    学异义。不可众中而说。一切问难有所不
    通。便令正理不得宣弘。如释论明有慧
    无闻。譬如小雨无雷。若欲申此一句正言。
    且当窃说耳。当知是人则如来使者。明其
    功报。经是如智所说说于如理。今日行人秉
    此如教宣于如理。即是如来所使也。行如来
    事者。如智照如理为事。今日行人依如教
    行如理。即是行如来事也。一如智一如理。
    化众生为事。今日行人能有大悲。以此经
    中真如之理。为众生说令得利益。亦名行
    如来事也。观心解如来使者。智心观境境
    即真如。境来发智。智为如所使也。如来所
    遣者。观智从如中来也。行如来事者。历一
    切法无不真如。真如即佛事也。何况于大众
    中下。明上品人略不格量功报。此意可知
    也。若有恶人下。第二总明五种法师。逆者
    得罪顺者得福也。此中罪福不论福田浓
    瘠。但约初后心明其轻重。初心学人既具
    烦恼。若加障碍则所学事废故获罪多。佛
    则平等恶不干逼岂能障碍。故言罪轻供
    养亦尔。此人有待若得供养。所修事成故施
    其福胜。佛则无待众事满足。虽复献供于佛
    无益故言报劣。譬如王子在难供奉所须
    其功甚大。若辱王种获罪不轻。故罪福俱
    重。若献大王衣食为要事微。汝欲侵陵不
    能致损故罪福俱薄。药王下。明读诵如佛
    庄严。即是顺之得福。佛以定慧庄严。此人
    能修定慧故也。为如来肩荷者。在背为荷
    在肩为檐。修非权非实法身之体。即是为
    如来荷能种能实二智之用。即是为如来
    檐。随所向方应向礼者。上明以法为师。今
    明堪为物师。此人有趣向。悉与实相相应
    皆可敬顺。顺即是向敬即是礼。敬而顺之及
    兴供养等(云云)。偈有十六行为三。初二偈
    不颂长行。别奖劝自行利他。次十三行。颂
    上师门别通。后一行叹经。颂别总中又二初
    七行颂别。后六行颂总。上别门有现未。今
    初四行颂现。后三行颂未。上现未一师各有
    上下今初若有能下一行颂下品。上半出法
    师。当知佛所下。半出功报也。诸有能受持。
    此下三行。颂现在上品师。初半行出上品
    师。舍于清净土下。第二二行半颂功报也。
    吾灭后下。此三行颂未来。初二行超颂况
    出上品为二。今初吾灭后下半行颂法师。
    长行中本阙功报。今偈则有。当合掌下。第
    二一行半明功报也。若能于后世下。第二
    一行。追颂下品师。初半颂出人。次我遣在
    下。第二半颂功报也。若于一劫下。第二六
    行总颂上总门。上总门亦二。初二行颂逆者
    得罪。有人求佛道下。第二四行。颂顺之得
    福也。药王今告汝下。第三一行叹经尊妙。
    从尔时佛复告下。第二叹所持法及弘经
    方法。所持法是自轨法。弘经法是轨他法。有
    长行偈颂。长行初叹经法。次方轨。叹为五。
    一约法叹亦格量叹。二约人叹。三约处叹。
    四约因叹。五约果叹。法妙故人贵。人贵故
    处尊。处尊因圆。因圆果极也。初叹法者。已
    今当说此经为最。有师解。已是般若当是涅
    ??。法华之前小大相隔。法华已后已得会同。
    此经正是会三之始。归一之初故言第一。经
    叹法华在已今当外。此师阙一节(云云)。今初
    言已者。大品已上渐顿诸说也。今者同一座
    席。谓无量义经也。当者谓涅??也大品等
    渐顿皆带方便取信为易。今无量义一生
    无量。无量未还一是亦易信。今法华论法
    一切差别融通归一法。论人则师弟本迹俱
    皆久远。二门悉与昔反难信难解。当锋难
    事法华已说涅??在后。则易可信也。秘要
    之藏者。隐而不说为秘总一切为要。真如
    实相包蕴为藏。不可分布者。法妙难信深智
    可授无智益罪。故不可妄说也。从昔已来
    未曾显说者。于三藏中不说二乘作佛。亦
    不明师弟本迹。方等般若虽说实相之藏。
    亦未说五乘作佛。亦未发迹显本。顿渐诸
    经皆未融会故名为秘。此经具说昔所秘
    法。即是开秘密藏。亦即是秘密藏。如此秘
    藏未曾显说。如来在世犹多怨嫉者。四十余
    年不得即说。今虽欲说而五千寻即退座。
    佛世尚尔何况未来。理在难化也。如来灭后
    其能书持下。第二约人叹也此法在人则人
    尊贵如来衣覆者。即是修学大忍为衣也。
    上文云如来庄严也。佛护念者。实相为佛
    实智为子。尊崇实相发生实智。即为诸佛
    所护念也。四信为信力。四弘为愿力。大智
    为善根力也。信则信理理即法身。志愿是
    立行。行即解脱。善根根固难动。此即般若。
    当知三力。即是三德。秘密之藏。初心栖此
    与佛不殊。故名与如来共宿也。又信力修
    毕竟空如来智。如来栖毕竟空为舍。此人
    信力亦学毕竟空。故与如来共宿。手摩头
    者。此人以愿力善力自行权实以为机感。
    机感名头。如来以化他权实二智名手。开
    发前人自行权实之头。感应道交故言摩头。
    摩头即授记也。在在处处下。第三约处叹。此
    法在处即处贵。夫佛生处得道转法轮入涅
    ??等处。法王所游皆应起塔。此经是法身
    生处。得道之场法轮正体大涅??窟。此经所
    在须塔供养。不复安舍利者。释论云。碎骨
    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利。此经是法身
    舍利。不须更安生身舍利。生法二身各有
    全碎皆可解(云云)。若出家下。第四举因叹。若
    未善行菩萨道者。禀前三教即是碎散法身
    舍利未能巧度。若入圆教即是全身舍利
    则巧度。巧度为善行也。其有众生下。第五
    举果叹。文为五。一明近果。二开譬。三合
    譬。四释近。五拣非。今初明近果当知必
    得近三菩提果者。安乐行中名为近处。此
    菩提果。佛眼佛智知见处为体。则有二种。
    一者初心菩提。二者后心菩提。今言近者正
    近初住菩提。又望圆果而修圆因得似解
    者。名之为近。前约因叹。修通别因即是未
    善。去圆果远也。若修圆因即是善行。去
    圆果近也。今以圆如实智为因还以为果。
    道前真如即是正因。道中真如即为缘因亦
    名了因。道后真如即是圆果。故普贤观云。大
    乘因者即是实相。大乘果者亦是实相。释论
    云。初观实相名因观竟名果。就理而论。真
    如实相无当因果亦非前后。若约众生修
    行。则有前后及以因果也。譬如有人下。第
    二开譬为二释。一约观门。二约教门。观门
    者。众生之心具诸烦恼名高原修习观智
    名穿掘方证理味如得清水。依通观。干
    慧地如干土。性地为湿土泥。见谛为得清
    水。别观从假入空。但见空不见不空。断四
    住如凿干土去水尚远。从空出假先知非
    假今知非空。因是二观得入中道。能伏
    无明转见湿土。去水则近也。圆观中道非
    空非假而照空假。如渐至湿泥。四住已尽
    无明已伏。已得中道相似圆解故言如泥。
    若入初住发真中解。即破无明如泥澄清。
    得见中道如见清水。法华论云佛性水当
    知次第。次约教门者。土譬经教。水喻中
    道。教诠中道如土含水。三藏教门未诠中
    道犹如干土。方等般若带于方便说中道
    义。如见湿土。法华教正直显露说无上道。
    如见泥。因法华教生闻思修。即悟中道
    真见佛性。所发真慧不复依文。如获清
    水无复土相故华严云。十住菩萨所有慧身。
    不由他悟也。有人言。初教如高原干土。大
    品如湿土。法华如泥佛果如水。有人言。维
    摩思益如干土。无量义如湿土。法华如泥。
    佛果如水。有人言。大品如干土。无量义如
    湿土。法华如泥。佛果如水三家皆五时之
    说。生师云。受持法华求佛道欲得如渴。
    三乘于一乘难信。于法华求解如高原。
    受持读诵为穿。未能如闻而解。为未闻如
    干土。能解为至泥注家同。有人云。此一解
    去佛远。一解去佛近。初三师明诸教去佛
    远法华去佛近。后二解但于法华中论远
    近。寻经应二义一举余经对法华明远
    近。二就法华论远近。诸师失经旨。问。余经
    何故去佛远。答。未开权求佛人未决。法华
    唯一无三。永出退心故去佛近。文云。决了
    声闻法。问。般若云何去佛远。答。未开权边
    则远。始行菩萨不觉般若密化付财。则于
    其是远。夫般若实慧方便。是三世佛法身父
    母。求佛者如老病人。两健扶之遍能远去。
    当知般若最胜。法华开权不异般若显实。
    非般若外别有法华。法华般若异名耳。既
    是诸师异释故录之耳。次菩萨亦如是下。第
    三合譬。于法华中获闻思修。即是圆观三
    慧方能近果。非干湿等教中闻思修也。所
    以者何下。第四释得近意也。一切菩萨者。
    明诸权因也。三菩提者。明一切权果也。权
    因权果皆摄属此经。如干湿等土悉依于
    水。故言摄属也。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者。光
    宅云。昔鹿苑机杂。盛说三藏未明一理。尔
    时以权隐实。一理为权教所闭。今王城赴
    大机显于真实。真实既显则废除昔教。昔
    教被废故方便门开。一理既彰真实相显也。
    私谓此解乃是破方便。非开方便也。河西
    道朗云。直?三为方便。即是开方便门。昔
    不言三是方便。故方便门闭。今?三为方
    便。即示一为真实也。私谓此释符文。有人
    解。开教身两方便。示教身两真实。三世佛
    唯有形声权实。约此开示则十二八万焕然
    了矣。私谓前二师约教开示。后人加之以
    身。此窃龙印之义而为己释。还是破方便
    意非开义也。问方便当体是门。为通实相。
    故为门。私答具二义。为实相门可解。当体
    是门如华严寻善知识得种种法门算砂
    观海等。此二门各有开闭。昔不言三是方
    便故其门掩。今说三是方便故其门开。昔
    不说一是真实实门掩。今说一是真实故
    实门开。二者此方便复通实相。故三乘方便
    为一乘门。实相亦二义。一当体虚通故名之
    为门。如净名不二门华严法界门等。二能通
    方便作门。刘虬云。通物之功乃由乎一。
    故一为方便之门。汲引之效颇赖于三。故
    三为真实之相。言非三则方便之门得开
    语唯一则真实之相可示。有人云具论有
    三义。一以三为方便一为真实。二三一皆
    方便。非三非一为真实。三三一为二。非三
    非一为不二。二不二皆权。非二非不二为实
    此三章得为门。如以三为一门。此以权
    通实。若以一为三门以实起权。乃至二
    不二亦尔互得为门。亦互得为相。但不得
    互为权实耳。私谓以三为一门者。三乘
    通实相不。若不通则非门。须开三始得是
    门。若开三者非复三也。云何以三为实相
    门。又三非佛因。那得是实相门。破此一义
    余二例去(云云)。问方便真实互得为门。亦得
    方便为方便门。实相为实相门不。此有四
    句。二如前。三实相为实相门。四方便为方
    便门。如名为义门义为名门。由方便名
    显方便义。故名为义门。由方便义应方便
    名。故义为名门实相亦尔。中论序云。实非
    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即其事也。问得
    以三显三以一显一不。此亦四句。二如前。
    以三显三者。言昔三异今一。此三在一外。
    今一异昔三。此一在三外。故一非三一。三
    非一三悉是执见。破此病故于一佛乘分
    别说三。故三是一三。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故一是三一。三一既不相异因缘之义。以
    因缘三一。显自性三一。亦以自性三一。显
    因缘三一。故云以三显一以一显三。有人引
    十五处明门。方便品有二。譬喻品有六。信
    解品有三。化城品有二。法师品有一。观音
    品有一。方便二者。智慧门。权智为实智门。
    生师云。言教为门。言教说实智。故言教是
    实智门。法华论同也。次云以种种法门宣示
    佛道。此用大乘教为门譬喻六者。一其家
    广大唯有一门。还以大乘教为门。二云所
    烧之门。此约三界限域为门。如?家为
    门。三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还是大乘教为
    门。四三车在门外。还以三界为门。五以佛
    教门出三界苦。此用小教为门。六在门外
    立。依大乘用二死限域为门。小乘亦出一
    切烦恼外正习已尽。名在门外立也。信解
    品住立门侧。大乘理教为门。二云犹在门外
    亦如前。三云长者门内如前。化城请开甘露
    门。亦大小教门。重门高楼阁。亦用小乘三
    空门。方便门如前释。观音亦以大教为门。
    今释开方便门者。昔所不说今皆说之。昔
    说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何曾是于方便。今皆
    开之即是实相不相违背。昔说小乘方便若
    小乘果。小乘果尚非实相门。况小方便而当
    是门。今皆开之即是实相。汝等所行是菩萨
    道。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昔说二为方
    便门者。今皆开之即是实相宁复是门。咸
    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色一香无
    非佛法。若门若非门。悉皆开之示真实相
    显佛性水。若不开者则深固幽远无人能
    到。而今开之即得见水无干土也。又作三
    慧释。一切皆属此经。即圆闻慧也。此经开方
    便。即圆思慧也。示真实相者。即圆修慧也。此
    三幽远佛今开示即得覩真。药王若有菩萨
    闻下。第五拣非。若菩萨闻此说而惊疑。声
    闻上慢悉是干土。尚非湿土况见水耶。从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下。第二略示
    弘经方法。又为二。一示方法。二明利益。方
    法为三。一标章门。二解释。三劝修。修如来
    室是大慈悲。若就同体即法身也。若被众
    生即是解脱。能令众生会于同体即是般
    若。修如来衣者。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就
    能覆严身。即寂灭忍也。若就和光利物即
    解脱也。若就能坐即般若也。若就所坐即
    法身也。身座冥称即解脱也。又大慈安乐即
    资成。柔和伏嗔断惑即观照。坐座即法身。
    安乐行中还广此三法。上文如来庄严即衣
    也。上云如来肩所荷者即此座也。檐者即
    檐运是入室也。我于余国下。第二举五利
    益劝奖流通。一遣化人。二遣化四众。三遣
    八部。四见佛身。五与总持也。若初心未淳。
    止可遣化人。未可遣化四众八部。若见天
    龙倚此自高妨损其道。故不可令见也。
    若心无倚着则堪见佛。况复天龙。况得
    总持自证利益耶。偈有十八行半为三。初
    一行总劝不颂长行。次十六行半颂上长
    行。后一行结劝。上约果叹文有五。今初一
    行半颂开譬。次药王汝当知。第二二行半
    颂合譬。略不颂余三。近果释拣非等也。上
    通经方轨中有二。方轨利益。今十二行半颂。
    初三行半颂方轨。中有三。今亦颂三意
    也。我千万亿下。次九行颂利益。初一行总
    明如来以五事利益之意。正由应身遍满
    十方。能为五事守护行人。若我灭后下一
    行半。颂第二遣四众。引导下一行半。颂第
    一遣化人。若说法之人下二行。颂第五令
    得总持。若人具是德下一行。颂第四令得
    见佛。若人在空闲下二行。颂第三遣八部(云云)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八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