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七下_释化城喻品

    释化城喻品

    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而?H有。名
    之为化。防非御敌称之为城。内合二乘
    涅??者。权智所为也。以权智力无而说有。
    用教为化防思御见。名为涅??。苏息引入
    实未究竟而言灭度。权假施设故言化城。
    喻如前说。此是因缘释也。约教者。若三藏义
    者。于涅??生安隐想生灭度想。若通教二
    乘与三藏同。菩萨不尔。释论云。如父过险
    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妻子故从城入险。
    誓愿扶余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证也。别
    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险。从城门径过。
    将城作方便断见思惑。不道此为极也。
    圆教知无贼病亦不须城。故言化城也。
    今是圆教意。故题为化城喻品也。本迹观心
    不记。问。此品说因缘事下根得悟。应名宿
    世品。答。品初广说因缘。末则结譬化城。若
    从前应称宿世。经从末故言化城。又上根
    疑薄。但取道树三七思惟。以明机缘。中根疑
    浓加以譬喻。探取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
    以为机缘。下根疑复厚。则明宿世久远机
    缘。若从宿世之始。明久远因缘。语其中间
    言其化城。明其究竟言其宝所。经家处中
    标品。收得初后从此义便。故言化城品。问。
    化城是权宝所是实。何意弃实从权。答。由
    知城是化。则知宝所是实。故标化不失实
    也。此段三品经文。例前应四。但领解述成
    皆在授记段中。何者若不领解。安得授记
    述成。故兼得二意。又领解述成得记。或前后
    不定。领解或默念发言不同。其文少不足
    分品。但入他段中。此品正说因缘。后两品
    授记。初又二。一先明知见久远。二明宿世
    结缘。如来三达远明如见今日。所引往事
    决定不虚。然后说宿命也。此二各有长行
    偈颂。初长行有三。一出所见事。即是好成
    大相大通胜佛也。二举譬明久远。三结见
    昔如今(云云)。偈有七行颂前三义。如文。佛
    寿五百四十下。正明结缘。又为两。初结缘
    由。二正结缘。由中又两。远由近由。远由又
    二。一大通智胜佛成道。二十方梵请法。成道
    为五。一佛寿长远。其佛本坐下。第二成道前
    事。但诸佛道同为缘事异。释迦苦行六年。草
    生攒髀至肘不觉。诸天哭唤动地不闻移
    坐得道。弥勒即出家日得道。彼佛十劫犹
    不现前。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缘宜奢
    促应示长短耳。三诸比丘大通过十小劫
    下。明正成道。四其佛未出家下。明成道后
    眷属供养。五尔时十六王偈赞下。明请转
    法轮。第一文易解。第二成佛前事有二。一
    佛坐道场所经时节。二诸天供养。佛告诸
    至得三菩提时下。第二诸梵请文为二。一
    威光照动。二十方梵请。初威光者。过去因果
    经云。萨婆悉达处胎时。三千国土朗然大光。
    日月所不照处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
    初成道时亦如是。朝为色天中为欲天晡
    为鬼神说法。夜亦如是。观解忽生众生者。
    心性本净阴入界覆之则?。若修观慧本
    性理显。又两山是二谛。其间是中道。日月
    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无分别智光。照本有
    三谛洞明也。尔时东方下。第二十方梵。文为
    二。先九方后上方。九方为四。一东二东南
    三南四总明六方。前三方梵文各有七。一覩
    瑞二惊骇三相问决四寻光见佛五三业供
    养六请法七默许。皆如文。上方梵止有六。
    世尊即说故无默许。旧云东东南请小。七方
    请大。上方请小大。若释论明梵本请大。佛
    虽说小未遂所请。若说般若犹酬梵请
    耳。若依方便品文梵王请大。然佛法道同
    不应偏请。但经论存略。诸师偏据耳。又如
    今佛自始至终。具转五味法轮。一一皆酬
    梵请。彼亦应然。初十六子请转满教。如今
    佛说华严。东东南二方请转半教。如今佛
    说三藏。后七方请转对半明满。如今佛
    说方等。上方梵请带半明满。如今佛说般
    若。后十六子请废半明满。如今佛说法华
    醍醐教也。今古节目文义相应(云云)。尔时大
    通智受十方下。结缘近由。由佛受请说法。
    故后得覆讲正作结缘。文为二。一先转半
    字法轮。二诸子请转废半明满字法轮。初
    为三。一受请二正转三闻法得道。此中应
    说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说者正为下根。
    论结缘开显等。略不言六度耳。三转者。谓
    示劝证(云云)。亦将三转对示教利喜。示即示
    转。教即劝转。利喜即证转也。亦对见谛思惟
    无学也。为声闻三转。为缘觉再转。为菩
    萨一转。何故尔。由根利钝此一往说耳。通
    方例皆三转。何故三转。诸佛语法法至于三。
    为众生有三根故。大论及婆沙悉作此说。
    问初为五人。云何作三根耶。复有八万诸
    天。何故无三根。为生三慧三根三道故。十
    二行者。一约四谛教。二约十六行。教十二
    者。即示劝证是也。行十二者。三转皆生眼智
    明觉。又教十二为能转。行十二为所转。十
    二行是轮。十二教非轮。若作二轮义。眼智
    明觉者。约四十八法。开此四心成十六心。
    谓苦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比忍为明比智
    为觉。余三谛亦尔。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
    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也。十二谛是教法
    轮。十二行是行法轮。教轮则能转唯是一权
    智。所转则有十二教也。若行法轮能转之教
    有十二。所转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约
    一人。今就见谛道三人。利根闻示转。即生
    眼智明觉。三人合举故言十二行也。所不
    能转者。沙门不闻尚不能知。何况能转。
    支佛虽悟口不能说。婆罗门虽闻其名。不
    解其理。魔梵亦尔。夫转者。转此法度入他
    心。令彼得悟破六十二见。乃名转法轮。为
    无此义魔梵等所不能转也。有解大乘四
    谛。次转二谛次转一谛次转无谛。皆是卷
    舒之意。小乘四谛。以生灭为体。大乘以无
    生为体(云云)。十二因缘者。还是别相细观四
    谛耳。约苦集即有无明老死。约道灭即
    有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又三人通观十二
    缘。二乘生灭十二缘。为菩萨无生十二缘。
    无生十二缘。本不生今不灭。相生则相生传
    传灭(云云)。又三乘亦通论四谛。二乘有量四
    谛。为菩萨无量四谛。又六度亦通三人。大
    品发趣品云。阿罗汉支佛。因六波罗蜜至彼
    岸。摄大乘云。凡夫二乘皆有六度。但不同
    耳。若尔应俱名波罗蜜。然二乘行到涅??彼
    岸亦称波罗蜜。但不能到佛道彼岸。比菩
    萨异耳。阿?酬加辛?恪A?慵戳?取1υ?br> 经明三乘?衬?云云)。第三闻法得悟者。初少
    中多。不受者不受四见。悟初果也。得解
    脱者。脱子果两缚。得无学也。深妙定者即
    俱解脱也(云云)。尔时十六王子皆出家下。第
    二重请满字法轮。文为七。一出家二请法三
    所将亦出家。四佛受请五时众有解不解。六
    时节七说已入定。诸根者六根也。六根清净
    故言通利。又六根互用故言通。入佛境界
    故言利。智慧明了者。开示悟入也。彼佛初
    说圆顿。诸子大乘功德悉皆具足。愍诸方便
    重请佛开权显实也。声闻皆已成就者。明其
    障除机动。是故为请。我等志愿如来知见者。
    此法华经但明佛之知见。唯志于此。即正请
    满字废半之文。明显若此也。过二万劫者。
    上开三既久。不容中间无事。望下文意二
    万劫中。必说方等般若。文云。说六波罗蜜
    及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诸方等经。
    多明不可思议事行也。颂中又云分别真实
    法。即是大品明实相般若意也。十六沙弥信
    受。及二乘即信得解者。其余千万皆生疑
    惑。是不解众。此不解众即与十六子。结法
    华之缘者也。第七明说法已入定。此正是
    结缘之近由。由佛入定不出。诸疑惑众无
    所谘问。十六于后为不解者。覆讲说经也。
    文中明入定处所。即是静室。正入定即是住
    于禅定。入定时节即是八万四千劫(云云)。是时
    十六菩萨知佛入室下。第二正结缘。就此有
    二。先法说结缘。次譬说结缘。就法说有三。
    第一明昔日共结缘。第二明中间更相值遇。
    第三明今还说法华。第一有四。一者知佛
    入定。二者王子覆讲。三者众得利益。四佛从
    定起称叹菩萨由佛入定所以得说。佛知
    一化将毕不复熟此段之人。故令王子共
    其结缘。又知此等必由王子究竟得度。所
    以入定久而不出也(云云)。是十六沙弥下。第
    一知佛入定。各升法座下。第二覆说法华。
    一一皆度下。第三说法利益。皆发菩提心故
    云度。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于世
    间。即是度七方便彼岸义也。大通智胜过八
    万下。第四佛从定起称叹劝信。此中复二。一
    正称叹菩萨。二汝等皆当下劝物亲近。劝
    物亲近中又二。先劝亲近。次所以者何下。
    第一释劝意。佛告诸比丘是十六下。第二
    明中间常相逢值。逢值有三种。若相逢遇常
    受大乘。此辈中间皆已成就不至于今。若
    相逢遇遇其退大仍接以小。此辈中间犹故
    未尽。今得还闻大乘之教。三但论遇小不
    论遇大。则中间未度。于今亦不尽。方始
    受大乃至灭后得道者是也。问。如上尘数多
    许时节。今始得罗汉。当知无生法忍何易
    可阶。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
    说。或说佛道长远。或说佛易得。对治厌道
    长者说短。于道生轻易想者说长。或为
    发生宿善。或随世间所欲。或为闻说长
    短即得入第一义。当知言如许劫方今得
    罗汉者。此是权行四悉檀。引诸实行令入
    道耳。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下。第三明今日
    还说法华。此文复二。先会古今。后明还说
    法华。先会古今复二。一结师之古今。二会
    弟子古今。十六沙弥是古。八方作佛是今也。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各各下。次会弟子复二。
    一会现在二会未来。现在复四。一不退者
    住三菩提也。二此诸众生退转者今住声
    闻。三所以者何下。释退住意。四尔时所化无
    量下。正结古今也。及我灭度未来下。第二
    会未来弟子。复二。一正会。二我灭度后复有
    下释疑。疑者云。现在者。得闻佛说法华得
    入一道。可是结缘之流。未来者。不闻法
    华而入灭度。此岂能舍小得入一乘。释云。
    虽灭度之终会得闻。我于余国作佛得闻
    是经。余国者。三乘通教有余国也。除诸如来
    方便说者。断疑也。三是方便说。其实无三
    也。诸比丘若如来下。第二正明今日还说法
    华。就此复三。一时众清净。二正说法华。三
    释前开三意。涅??时到者。诸佛出世教道将
    毕之时。即说此经。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
    说此经竟即入涅??。释迦说法华竟仍唱
    当灭。众又清净者即断德也。信解坚固者。
    信即四不坏信。解即无漏正解。了达真谛
    具诸禅定。此智断立也。尔时堪教大道。闻
    必信受也。复次众又清净者。得三藏教益免
    难也。信解坚固者。于方等教心相体信也。
    了达空法闻般若教说法。于空法中心得
    了达。即转教意也。便集诸菩萨下。正说法
    华。集菩萨是聚亲族等。是说此经也。上
    释亲族法身大士影向众。以此文验之其
    义明也。集诸菩萨是会亲族。及声闻众是命
    其子也。比丘当知如来方便下。释开三意
    也。若世无二乘得灭度者。何故如来前说
    权教。释云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知众生
    有小性欲着于五尘弊于五浊。故先说三
    令破蔽免难。后说一也。譬如五百下第
    二譬者。有开有合开譬为二。第一导师譬。
    譬上覆讲共结大缘。即拟火宅之总譬方便
    之略颂也。第二将导譬。譬上中间相遇今还
    说法华也。若中间相逢从我闻法皆为三
    菩提者。不为此人设譬。若中间相逢于今
    有住声闻地者。正为此人设第二譬也。
    即拟火宅之别譬方便之广颂。就初导师譬
    其文有五。即拟火宅总譬方便略颂中之六
    意也。一五百由旬譬。譬上未度之众乐着诸
    有论回处所。即拟火宅中其家广大三界无
    安方便品安隐对不安隐处之意也。二险难
    恶道譬。譬上未度之众烦恼垢重于如来智
    慧难信难解。即拟火宅中火起方便品安
    隐对不安隐之法也。三若有多众譬。正譬
    上百千万亿种皆生疑惑不解之众生也。
    即拟火宅中三十子五百人方便中知众生
    性欲意也。四欲过此道至珍宝处譬。旧不取。
    今取此譬譬上覆讲法华。拟草喻中一味雨
    火宅中唯有一门方便品宣示佛道意也。五
    者一导师譬。譬上第十六王子也。即药草中
    密云火宅中长者方便中我今亦如是意也
    问。此中作譬。那不作父子相失长者惊入火
    宅不虚等名耶。答。凡作譬名各逐义便。上
    取机感有无。故言父子相失父子相见。若
    取感应始赴机。故言惊入火宅。此中明将
    导众人世世相值。那得言相失。先久结缘
    那得言始应。为此义故不作相失惊入名
    耳。而其意则通。问。何故不作不虚譬。答。上
    来已二十二番。开权显实其义已彰。不虚本
    欲劝信。下根信在不久故不须也。五百由
    旬者。基师三界结惑为三百。七地所断习气
    为四百。八地已上所断无明为五百。今谓
    非正别义。又非三乘通义。又有家云。流来
    生死变易生死。中间生死分段生死。但取三
    种开为五百不取流来。流来是有识之初
    反源之始。故不说之。有人难此云。胜?云。
    因五果二。果二者。谓分段变易。因五者谓
    五住。语果既别开流来与中间。语因亦应
    更广五住。无据不可用。大论明肉身菩
    萨即分段。法身菩萨谓变易。又云。阿罗汉舍
    三界报身受法性身。故知生死二耳。有人
    云。三百喻三界。四百喻七地。二国中间难
    过。五百喻八地已上。难者言。四百喻七地。
    则应三百喻六地六地与二乘齐功。二乘
    极久唯六十劫。或百劫。菩萨至六地时。二
    十二大僧只。二乘于佛道纡回不应得齐。
    今谓此非别义亦非通义。有人言。三界
    为三百。七住及二乘为四百。七住已上
    为五百。如大经云。初果八万劫至菩提
    心处。如三根人至此处即领解。五种人
    至此处。名度五百也。此取极钝故云八
    万劫到。利人不必尔。如佛世得四果者。闻
    法华皆发心。何必八万劫。难云。经明度三
    百由旬立二地。岂是度三人也。若五人并
    发菩提心。名度五百者。乃大经之一意。明
    五人发心离于五位。非此中意。此中明三
    百是权度在化城五百至宝所名实度废
    化城进宝所。若五人皆度皆进。失化城譬
    意。有人云。三界为三百。声闻为四百。缘觉
    地为五百。凡夫三界障。二乘涅??障。亦是
    有空二见。华严药树不生深水火坑。火坑即
    三界。深水即二乘。三界是二乘之牢狱。二乘
    是菩萨之牢狱。又是福智二边。不能自行
    不能化他。大品明四百由旬。合二乘为一
    百。法华开为五百。大品明菩萨度凡圣二
    地。未明二乘是权。阙化城之意。既未论化
    城。亦未明宝所。答大品已显实故辨宝所。
    未开权不明化城。下文云。为止息故说
    二涅??。此令度三百由旬也。汝所住地近
    于佛慧。此令出二百由旬也。文既分明无
    劳惑也。又明二乘六义同十义别。同出三
    界同尽无生。同断正使同得有余无余。同
    得一切智同名小乘。所以合为一化城。别
    开十义。行因久近六十劫百劫故。根利钝从
    师独悟无悲鹿羊。有相无相观略广。能说得
    四果法。不能说法得??法。在佛世不在
    佛世。顿证渐证多现通少说法。声闻不定。
    火宅三车今为二百。三根同为火宅所烧。
    三根求出故三车。佛道长远二乘是恶道故
    二百须离。佛乘非障但明二百。何故约凡
    开三约圣开二。此引进之言耳。所度犹少
    未度犹多。若尔未成了义。佛道虽长如万
    里行。但五百是难余者则易。问二百是二乘
    难。三界是凡夫难。菩萨有难不。菩萨不以
    火宅为难。不应求车而出既求车出。何
    不为二百所障(云云)。大论六十六云。险道
    是世间。一百由旬是欲界。二百色界三百无
    色界。四百是二乘。又倒出数一百是二乘道。
    二百是无色。三百是色界。四百是欲界。此经
    明五百由旬即菩萨道。若过五百即入佛
    道(云云)。人师及经论异出如前。今依此经判
    之。三界果报处为三百。有余国处为四百。
    实报国处为五百。下文合譬云知诸生死。生
    死即是处所明矣。但佛旨难知更须广解。
    见惑为一百。五下分为二百。五上分为三
    百。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下文合譬云
    烦恼险难恶道义相扶也。入空观能过三百。
    入假观能过四百。入中观能过五百。下文合
    譬云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即双知因果二种
    五百义相扶也。二险难恶道者。譬生死因
    果也。分段变易此即果险难也。见思五住即
    因险难也。由此因果故言恶道也。无人者
    道有二种。一旷绝有人可依。二无人可依。
    譬生死中有涅??烦恼中有菩提。虽复旷
    绝则有人可依。若生死烦恼无涅??菩提。
    药中无病病中无药。此则旷绝无人可依
    也。三若有多众者。此譬王子所化未度之众
    也。四欲过此险道。求至种觉故。言至珍宝
    处也。五有一导师者。即第十六王子也。眼耳
    清净曰聪。意清净曰利。总而言之即六根
    清净也。智即一心三智也。明即具足五眼
    也。又三明为明十力为达。将导众人下。是
    第二将导譬。此与火宅方便别譬广颂意同
    也。就此文为三。一所将人众譬。譬本结缘
    未得度者本缘不失而为导师所将。同上
    火宅长者见火惊怖方便品见五浊而起大
    悲心。二中路懈退譬。譬上中间相值退大乘
    心即以小接。与火宅中不用身手而叹三
    车希有方便品息大乘化念用方便意也。
    三尔时导师知此人众下。灭化引至宝所譬。
    譬上还为说法华经便集菩萨及声闻众
    为说此经即与火宅赐一大车方便中但说
    无上道意同也。分文竟。次释文初所将人众
    者。通是结缘之众也。若别论者。昔得大益
    被将已竟。未得大益正是所将。若约五百
    人三十子中。未得开悟之人也。中路懈退
    者。即是第二譬。文为二。一退大二接小。退
    大拟上息一。接小拟上施三。退大文为三。
    一中路懈退。即拟上无大机。二白导师言。
    拟上不受劝诫。我等疲极即是不受劝门。
    而复怖畏即不受诫门。三不能复进者。即
    拟上息化也。分文竟。次释者。初中路者非
    是半途名中路。但以发心为始至佛为终。
    此两楹间而起退意故名中路。第二白导师
    言者。自有通途慈悲导师。如文云。有一导
    师将导众人者是也。自有结缘导师。如文
    云所将人众白导师言是也。自有权智导师。
    如文云导师多诸方便者是也。自有实智导
    师。如文云导师知此人众是也。今言白导
    师者。正白结缘之导师也。以其退大则大
    灭接小则小生。一生一灭感于法身。呼此为
    白。王子知其退大。即是闻其所白。善根微
    弱无明所翳故言疲极。惮生死名为怖畏。
    第三不能复进前路犹远者。见思尘沙无明
    难可卒断也。然用小乘接之。不令顿还
    本处亦有进义。导师多方便下。第二即以
    小接也。上火宅方便开三乘法皆有四意
    此中具足。初多方便譬拟宜。而作是念下。第
    二伤其失宝。譬知有小无大也。次作是念
    已下第三化作城譬正用方便是时疲极之
    众下。第四入城譬三乘悟入也。上两意如
    文。作化城譬自复为二。先作化后说化。以
    方便力下正作化。告众言下正说化。上车譬
    云。吾为汝等造作此车。今城是有故须先作。
    说化城譬拟上劝示证也。汝等勿怖莫得退
    还者劝转。令前进入城也。今是大城乃至随
    意所作者。是示转。示城可住也。若入是城
    快得安乐。是证转。赞城安隐也。前至宝所
    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论前进。一说云。
    明三乘教时语言。若发大乘求佛者亦善。
    如其不能但作二乘亦好。例如胜?云。三
    乘初业不愚于法。自知应得作佛。但厌惮
    不堪故取永灭耳。若尔成别教。又说云。但
    令入化城竟然后更复前进。大品净名中悉
    有其意。此即别接通意耳。但于今佛未开显
    之前。不得彰灼而有此语。若论宿世应有
    是言。何者既知退意。王子教化言。汝等若
    畏生死。且取涅??消息。然后更行大道。亦
    可随意。亦如今人欲学大乘而畏怖生
    死欲起退心有人劝言汝且断烦恼证
    罗汉然后更取大道亦可得也。今现在一
    代化道未周。不得忽有此语。若开权显实
    即得说之。如涅??中诸取罗汉者。皆是其
    义也。大欢喜即闻慧。未曾有即??位。免恶道
    即顶位。快安隐即忍位。前入城即见谛位。已
    度想即无学位。此与火宅适子愿勇锐推
    排出宅同也。生已度想如得尽智。安隐想
    如得无生智。又具智德如已度。证断德
    如安隐也。有人说宝所者。三界二乘若过即
    至佛道。佛道是宝所。大经有三文。一至菩
    提心。二至菩提。三至大涅??门。若至菩提
    心。必至菩提及涅??。引此三文者。至菩提
    心谓至因。菩提涅??谓至果。果中有智
    断。菩提是智涅??是断。具说始终具说智
    断。故说三文也。然过五百有三义。一免恶
    道二得好路三是宝所。菩提心谓度恶道。
    菩提行如平坦路。三得佛道如至宝所。下
    文云。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真。此明度五百
    恶道也。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谓行菩提
    好道也。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谓得佛
    道也。何故要须度五百。二乘度三百。菩萨
    度四百。佛乘度五百也。尔时导师知此下。
    第三灭化引至宝所。此中有二。一知息已
    二向宝所。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者。譬上涅??
    时到众又清净。免难大机发也。即灭化城
    引向宝所。譬上正说法华示真实相。宝所
    有二义。若用究竟则以极果为宝所。上文
    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也。若分
    入即以初发心住为宝所。故上文云。无上
    宝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应
    得者皆已得之。大经云。须陀洹者八万劫
    到。到初发菩提心处也。此取钝根任运用
    八万十千等至。若如三藏中四果。不经少
    时皆得入大。岂须八万之与十千耶(云云)。
    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举废权
    譬。以帖显实譬也。上云。如来智慧难信难
    解。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慧。拟方便
    中云我令脱苦缚逮得涅??者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也。旧问。车城皆譬无生智。
    车何故无城何故有。而车三城一车动城静
    答。长者道门外有车。有隔故诸子不见。可
    得假设门外有车。车实无也。城在迥地不
    得假设。故城是有也。就理教者。执三教
    取理。则三教皆得理。此即有义如城也。将
    理取教理既唯一。此教即无三家之果。即
    车义据无也。车三城一者。诸人同息一处。
    所以城一也。车就三人三人所乐不同故
    三。理教者。三家尽无生不异如城。三人正
    使虽同尽。而习气有尽不尽。有傍得知见。
    有不得者。故用此庄严尽无生。此义不同
    如三车。三家尽无生智。明因尽果亡。此处
    是极如城静。尽无生智运入无余。如车动
    也。难(云云)。今明约众生心车城俱有。约佛
    智明亦有亦无。权智所明为有如城。实智
    所明为无如车(云云)。化城正意为退大取
    小人。傍为发轸学小人。上二周正意。为发
    轸学小人。傍为退大人也。三车通今昔。化
    城正是引教意。未道是化也。问。化为三车
    与化城何异。答。三车为说法轮作譬。化城
    为神通轮作譬。又车约声作譬。诸子闻而
    不见。城为色。作譬。问城与二使云何。使能
    指示如教诠理。城为息患。教动而城静。
    教即四谛十二缘有异。城是二智入无余不
    异。教通因果城车但在果。教通有为无为。
    城车但在无为。权智谓车是无。名教施设
    故。实智谓车是有。无离文字说解脱故。
    权智照城为有。引众生故。实智照城是无。
    偏真非实故权智照车是三。逗三缘故实
    智照车是一。俱会一乘故。权智照城为一。
    是偏真故。实智照城为三。如来藏故。权智
    照城为静。是灰断故。实智照城为动。灭此
    化故。权智照车为运。运入无余故。实智照
    车为静。不动不出故。作如此释岂与旧
    同。旧?在小乘中作义。问。凡五处开三显
    一。为有何异。答。通论无异。别论有差。方
    便品约教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
    故。为众生说法。无二亦无三也。火宅约
    行开三显一。车是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
    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也。信解中约
    人开三显一。结会佣作之人即是长者之儿。
    我等音来真是佛子也。药草喻中。约差别无
    差别明权实。不的去取。但明众生不知佛
    令其知。若七种差别即知权。同依一理无
    差别即知实。差别无差别。无差别而差别。
    令知此意耳。终不说言无一有一。此约
    自行权实二智随自意语。故佛能知而众生
    不知也。亦是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权实也。
    今化城正约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皆是小
    大两理。破除二乘化理。显于宝所真实一
    理也。下去五百领解举珠为譬。亦是约理
    也。诸比丘如来下第二合譬。先正合后举譬
    帖合。而不次第。如来亦复如是下。初合第
    五导师譬。今为汝等下。第二合第三多诸人
    众譬。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下。第三合第
    二险恶道譬。长远二字第四合第一五百由
    旬譬。应去应度者。第五合聪慧明达。亦是
    合第四欲过险道至珍宝处也。若众生但闻
    下。合第二将导譬。譬本有三今亦合三。若
    众生合第一所将人众也。但闻一佛乘者。
    合第二退大接小譬。若众生住于二地下。合
    第三灭化将至宝所譬也。第二譬本有退大
    接小今具合之。上退大有三意。但闻一佛
    乘者。合上中路懈退无机意也。不欲见佛
    不欲闻法。合上白导师不受诫劝也。便
    作是念者。合上不能前进息化意也。佛知
    是心下。合上小接退。譬本有四今合但三。
    佛知是心合上导师多方便拟宜意也。怯弱
    下劣者。合上此等可愍知有小机也。而于
    中道为止息故下。合第三现作化城众人
    入城譬也。而于中道说二涅??者。三界惑尽
    尘沙无明未破。于此两楹判有余无余涅
    ??。亦是声闻缘觉涅??。又分段已尽变易未
    除。二死之间判为有余无余。故言中道(云云)。
    若众生住于二地下。合第三将至宝所。上文
    有二今合亦二。若众生住于二地。此合知止
    息已。如来尔时即便为说下。此合将向宝
    所。如彼导师下。第二牒譬帖合。牒接退譬
    来合施三。牒灭化譬来合显一。如文(云云)。
    第二偈颂四十九行半偈颂上。上有二。今初
    二十二行半。颂结缘之由。次二十七行。颂第
    二正结缘。上由有近远。今初十二行颂上远
    由。次无量慧世尊下十行半。颂近由。上远由
    有二。今初六行颂大通成道。次六行颂十
    方梵来请转法轮。上成道中有五。今初三
    行颂第二将成道前事。次过十小劫已下。
    第二一行颂第三正成道。次彼佛十六子下。
    第三二行颂第五十六子请转法轮。兼颂
    第四成道已眷属申供养。略不颂第一佛寿
    长远也。世尊甚难值下六行。颂十方梵请。
    上有二。今初一行颂威光动耀。次东方诸
    下。第二五行颂十方梵寻光而来。此中前三
    行颂东方。次二行总颂九方也。从无量慧
    世尊下。第二十行半颂近由。上有二。今初
    五行颂第一转二乘法轮。次时十六王子
    下。第二五行半。颂第二重请转大乘法轮。
    上第一文复三。初无量下半行。颂第一受
    请。次为宣下。第二一行半。颂第二正转二
    乘法轮。次宣畅下第三三行。颂第三时众闻
    法得道。时十六王子下五行半。第二王子重
    请中有七。初二句颂第一王子出家。次皆共
    请彼下。第二一行半。颂第二正请转大乘。
    次佛知童子下。第三二行颂二万劫中间
    说方等般若。次说是法华下。第四半行。正颂
    第四受请说法华。次彼佛说经已下。第五一
    行。颂第七说经已入定。略不颂第三父王
    所将八万求出家第五闻经之众有解不
    解第六说经时节长久也。是诸沙弥等下。
    二十七行颂正结缘。上文有二。今初八行
    颂法说。次十九行颂譬说。上法说有三。今
    初三行颂第一昔结因缘。次一行颂第二中
    间相值。次四行颂第三今日还说法华。上昔
    结因缘有四。初半行颂佛入定。次为无量
    亿下。第二一行半颂正覆讲。后一一沙弥下。
    第三一行颂闻法得益。略不颂第四佛起
    定称叹也。次彼佛灭度后下。第二三行
    颂中间相遇。是十六沙弥下第三四行颂今
    日说法华。上文二。初结会古今。有现在
    未来。今初三行颂结会现在师弟子。以是
    本因缘下。第二一行颂还说法华。上文有
    三。今初一句颂第一时众清净。以是本因
    缘。今日时众免难机发也。次今说法华下。第
    二三句颂第二为说是经也。略不颂第三
    释开三意也。险恶道下。第二十九行颂譬
    开合。初十一行半颂开譬。后七行半颂合譬。
    上开譬为二。今初三行颂五百由旬譬。次
    八行半颂将导譬。上五百譬有五。今初一行
    颂第二险恶道。次无数千万下。第二半行颂
    第三多诸人众。次其路甚下。第三半行颂第
    一五百由旬。次时有一导师下。第四一句颂
    第五一导师。强识有下三句。颂聪慧明达
    也。不颂第四。众人皆疲倦下。第二有八行
    半。颂第二将导譬。上文有三。今亦颂三。初
    二字颂上第一将导。从皆疲倦下。第二五行
    三句三字。颂第二众人懈退权立化城譬。次
    导师知已下。第三二行半。颂第三灭化引
    至宝所譬。上第二文有二。谓初懈退次接退。
    今初三句三字颂懈退。次五行颂作化接
    退上懈退中有三。今略不颂第一中路也。
    上接退作化文今皆具颂。初一行颂第二
    伤失大。次寻时思下第二二句。颂第一作
    念。次化作大城下。第三二行半。颂第三作
    化。上文又二今初一行半。颂正作化譬。诸
    舍宅者诸空观境也。园林者二乘总持无漏
    法林也。九次第定为渠流。八解为浴池。重
    门是三空门。又是重空三昧尽无生智。为楼
    阁高出也。男女是定慧也。观心解者。智体周
    备如城隍。善法圆足如郭之围绕。毕竟空
    为舍宅。直善能成自行。如男能干家事。
    慈悲外化如女外适。次即作是化已下。第二
    一行颂上说化。次诸人既入下。第四一行
    颂第四入城。导师知息已下。第三两行半。
    颂第三灭化至宝所。上文有二。今初一句
    颂第一知息已。次集众下。第二二行一句。
    颂灭化引向宝所也。我亦复如是下。第二
    七行半。颂第二合二譬。初半行颂合第一
    五百譬。次七行颂合第二将导譬。上合五
    百。又有四。今半行总颂而已也。见诸求道
    者两行。颂合懈退譬。上颂开譬不颂中
    路。今一行合中路懈退。次一行颂合接退
    作化也。既知到涅??下。第二五行颂第二合
    灭化至宝所。上文合二今颂亦二。初半行
    颂第一知息已。尔乃集大众下。第二三行
    半。颂第二合灭化引向宝所也。合息化
    偈中。即有三德秘密藏义。汝证一切智即
    是般若。具三十二相即是法身。乃是真实灭
    即是解脱。三法不纵不横。即是见佛性也。
    诸佛之导师下一行。颂帖合也
      释五百弟子受记品
    此品具记千二。而标五百者何。五百得记
    名同五百口陈领解故。以标品耳。此品是
    因缘说中第二段。就得记有二。一千二百二
    二千。千二复二。一授满愿二授千二百。满
    愿复二。一序默领解。二如来述记。先叙其
    得解欢喜。次叙其默念领解。欢喜复二。一
    叙其得解之由。二叙其得解欢喜。得解之由
    有四。初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二授身子
    等五大弟子记。三复闻宿世结缘之事。四复
    闻诸佛如来三达无碍观彼久远犹若今
    日。即是大自在神通之力。斥异二乘止齐八
    万也。若从佛闻是智慧。即领方便火宅中
    显实。方便随宜所说。即领两处开权。诸大弟
    子即领开权。授菩提记即领显实。宿世因缘
    即领显实。神通之力即领开权也。得未曾
    有下。叙其得解欢喜。先明内解欢喜。次明
    外形恭敬。由昔未闻开权显实而今得闻。
    故言得未曾有。除涅??爱断破别惑故言
    心净。开佛知见是故踊跃。得解由佛故起
    恭敬也。若约本迹者。庆诸实行耳。而作
    是念下。正明默念领解。初明默念领解。次
    明默求发迹请记。上二周得悟。皆发言领
    解此何默念。上为下根未悟。事须彰言劝
    动。今下根已悟。无所劝动故默念不言。又
    上来但领解不求发迹言则不嫌。今则亦
    解亦发。亦解故念。避物讥嫌故默。默念允
    宜也。又默念领解是大领解。如净名默然是
    真入不二法门也。又权实不可思议。非言
    非念而言而念。非言而言故上来口陈领
    解。亦非念而念。今则默念领解。上来何意不
    求发迹。为下根未悟。是故不求发迹。今
    下根已解。权化事足也。若下根发迹。则知
    中上亦权。若约上中则于下不便故也。世
    尊甚奇特所为希有者。领实智也。随顺世间
    若干种性而为说法。即领权智也。是七种方
    便之根性也。此领方便品中开权显实意也。
    拔出众生处处贪著者。即是领火宅中开权
    显实也。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者。领上药
    草喻中如来有无量功德汝等所不能及也。
    既云言不能宣亦是念所不及也。唯佛能
    知下。即是默念求发迹请记也。我等者。通
    念请发诸人迹也。深心是本今现作是迹本
    愿者。大慈誓愿也。大慈下化故我为誓。上
    求作佛故我有愿。请上求即是求记。请
    说下化即求发迹。又从深心故。明其三
    世助佛宣化。从本愿故即与授记也。佛告
    下。第二佛述而记之。有长行偈颂。长行有
    二。一述本迹二与授记。初有三。一就释迦
    世行因发迹。二约过去佛世行因显本。三
    就三世佛所修因行满。就释迦佛所行因发
    迹复三。一举示其人。二总标本迹章。三别
    释本迹。即标言汝等见不。有二意。一见其
    迹为小不。二见其本功德不。众人但见迹
    为声闻。而不能知本是菩萨故云见不。我
    常称其下是标其迹。迹为说法人中最为第
    一。若非法身妙本。无以垂于第一胜迹。昔
    来但言于迹中说法第一。今则不尔。于无
    上法久得第一。此举迹以显本也。亦常叹
    其下标其本地。福慧万行法门故。云种种
    也。本地既有种种法门。亦复何但迹为二
    乘耶。此举本以明迹也。精勤护持下别释
    也。助宣我法者。即是迹中助宣半满之法。迹
    为下根声闻。即是护持助宣酪法。迹在方
    等示受弹诃。即是护持助宣生苏法。迹领
    般若即是护持助宣熟苏法。迹在法华得
    悟。即是护持助宣醍醐法。上总本中云我
    常称叹种种功德者。即此意也。具足权实功
    德。而迹起五味。助佛调熟实行众生。岂非
    精勤助宣之意也。别释本迹功德。能于四
    众示教者。分别半字教也。具足解释者。助
    宣满字般若教也。而大饶益者。助佛饶益
    半满之众生也。同梵行者是迹所化半满弟
    子也。自舍如来下。别述本地功德也。自舍
    者。降妙觉已来也。无能知者。七种方便
    也。汝等勿谓助宣我法下。第二就过去佛世
    显其本行。非直止于我所助宣半满之法。
    久远佛所亦复助宣半满之法。取今日助
    宣为发迹。取过去助宣为显本。显本有
    二。一远本二近本。远本冥邈为信良难。故
    略而不述。但举九十亿近本。有宿命智能
    知近本。故举近以证远。就九十亿文。具明
    助佛宣扬五味之教调熟众生。护持助宣。
    即拟助宣半字酪味法。佛之正法即拟助宣
    方等生苏味法。又于空法明了者。即拟助宣
    熟苏味法。亦如今佛转教说于般若明六
    波罗蜜互相收摄旋转无碍。九十亿佛所。亦
    助宣扬如今无异。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
    声闻。于时既未发迹。但谓被加命转般
    若。不言是大菩萨也。化无量众生令立三
    菩提者。即是助宣醍醐味法。在文可解(云云)。
    亦于七佛下。第三约三世佛所修因如文。
    此亦例前助宣半满五味之法。利益大小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七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