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六上

    第二偈有一百六十五行。分为二。前有
    一百行。颂上长行。后有六十五行。明通经
    方法。上长行有开譬合譬。偈颂亦二。初有
    六十五行半。颂开譬。次有三十四行半。颂
    合譬。初亦二。初有三十三行偈。颂总譬。次
    有三十二行半偈。颂别譬。总颂六意。六意
    中止颂其四。兼得其二。颂家宅兼得一门。
    颂五百人兼得三十子。初一句明长者。即
    颂上位号。即兼得名行叹德。既有长人之
    德。即知名行遍为国邑所崇。亦知内外年
    德俱高也。内合婆伽婆即位号。自知具足
    智断慈悲万德也。有一大宅下。第二三行一
    句。颂上第二家宅譬为二。初一句颂宅广
    大。其宅久故下。第二三行广出宅体。明所
    烧之相。故知此颂宅体也。三界无始为久。
    非今所造为故。无常卑鄙名顿弊。亦云。头
    殿腹堂背为舍。念念相续无常为高危。一
    云。色界为堂。欲界为舍。不免堕落名高
    危。命根支持如柱。过去行业为基陛也。亦
    云。两足为柱根。三相所迁名摧朽也。意识
    纲维以为梁栋。诸苦所坏如倾斜亦云。脊
    骨为梁栋。[月*客]为基陛。衰老之时为颓毁。墙
    壁者。一云。四大为墙壁。皮肤为泥涂。四威
    仪不正为乱坠。五识不聪不相主境为差
    脱。亦云。墙壁圮圻如皮肤皴朽。壮色鲜净
    如初泥涂。老色枯悴如后褫落。发髭朽老则
    皆脱落。如覆苫乱坠。筋骨老弱支节不援。
    如椽?o?脱。周障屈曲者。印师云。三十六物
    更相隔障。故云周障。猪肠盘回故云屈曲。
    非但无常所迁。亦有不净苦等。故云杂秽
    充遍也。今云。周障是六识。屈曲是六根。六
    识缘六根取境。艰关故言屈曲。六尘遍染
    六根。故言杂秽充遍。因缘观心两番释(云云)。
    有五百人下。第三半行。颂上第三五百人譬。
    三乘根性为五道。所摄。兼得三十子譬也。
    从鸱枭下。第四有二十九行偈。正颂上第
    五火起。就此复四。初有二十二偈。明地上
    事。譬欲界火起。次第二有三偈半。明穴中
    事。譬色界火起。次第三有二偈半。明空中
    事。譬无色界火起。后第四一偈。总结众难
    非一。就欲界火起复为四。初十七偈半。明
    所烧之类。譬众生十使。次第二有一偈
    半。明火起之由。譬起五浊所由。次第三
    一行半。正明火起之势。譬正起五浊。后
    第四一行半。明被烧之相。譬受八苦五浊。
    就第一十七行半复二。初十六行正明所
    烧。后一行半总结。就所烧中又二。初六行
    明禽兽被烧。譬五钝使众生。后十行明鬼
    神被烧。譬五利使众生。第一五钝使为二。
    初五行半明五钝。第二半行结。今初五钝为
    五。初半行譬慢使。众生自举轻他。如鸟
    为性陵高下视。八鸟譬八慢。文殊问经明
    八?x。今用配八鸟。盛壮?x如鸱。性?x如
    枭。富?x如雕。自在?x如鹫。寿命?x如乌。聪
    明?x如鹊。行善?x如鸠。色?x如鸽。陵他为
    ?x自贵为?x。自爱为贪爱他为淫。自忿为
    恚忿他为?。自惑为愚惑他为痴(云云)。次
    ?蛇下。第二二句譬?使。?有三。?毒盛
    不触而吸。譬非理生?。蝮蝎触则螫。譬执
    理?。蜈蚣譬戏论?。世人云。赤颈者是蜈
    蚣。不赤者是蚰蜓。守宫下。第三二行譬痴
    使。痴有独起相应起。守宫百足等兀然。譬
    独头无明。??犄?蟮绕┫嘤σ病V疃癯?br> 辈下。从痴根本备起诸结也。明诸使相缘。
    或缘三界如交横。起之速疾如驰走。屎尿
    下一行。明痴心所著之境。皆无常苦无我不
    净。由痴不了于中计净等而生染着。故
    云蜣?诸虫而集其上。狐狼下。第四二行
    明贪使。贪有二种。一有力。二无力。有力者。
    以威势取如狐狼等。无力者。但能从他乞
    索?弊。如野干等。咀嚼下。明贪取境。引物
    向己如咀嚼。不以道理如践踏。贪心取
    境。或取一城。或取一国。其有齐畔如[齿*齐]
    ?芤病R嘣啤L靶娜【秤杏貌挥谩S杏枚?br> 取如咀嚼。不用而取如践踏。又少则咀嚼。
    多则践踏也。骨肉狼藉者。积聚五尘不知
    止足也。由是群狗竞来搏撮者。此有力贪。搏
    撮无力之者。谓王贼也。饥羸?P惶者。常不知
    足如饥。求不能得如羸。种种营觅如?P
    惶。多欲之人虽富而贫也。爱心贪。贪五尘
    之肉见心贪。贪道理之骨。推求知见遂多
    所解即是多骨。须骨之狗竞来撮之。诸见
    心中。未得正法之食名饥。不能伏断见
    名羸。处处求解名为?P惶。一云。即是贪人
    希求念望也。鬪诤[据-豕+且]掣。第五二句譬疑使。
    犹豫二边名疑。未决是非鬪诤。意谓为是
    名掣。复谓为非为[据-豕+且]。???多品驼叻⒀月?br> 决是非之理也。恐怖两句。第二结上五钝
    使也。处处皆有下。第二有十行。明五利使
    为二。初半行总明利使。利使遍缘五阴四
    谛下。故言处处皆有。夫鬼神有通有智。禽
    兽则无。故以利使譬鬼神。钝使喻虫兽。
    夜叉下。第二九行半。别明五利使为五。初
    三行明夜叉。是捷疾鬼譬邪见拨无因果。
    人是善报。譬出世因果不杂烦恼。拨无此
    理如食人肉也。毒虫之属是恶报。如世
    间因果杂诸烦恼。拨无此理。如?n毒虫之
    属也。孚乳产生者。世间之法从自类因。生
    自类果也。各自藏护者。因能有果名藏。必
    得不失名护也。又人肉是善毒。虫是恶。邪
    见之心。拨无善恶因果。事如?n食也。孚乳
    产生。总说善恶并有因果相生之用也。食
    之既饱者。见心成就也。恶心炽盛者。见心
    增广也。鬪诤之声者。内心成就外彰言教。
    宣于无因无果之法。能令闻者堕落三途。
    故言怖畏也。鸠??茶下。第二两行二句譬
    戒取。鸠??茶是鬼胜者。如有漏善能胜诸
    虫也。蹲踞土?收摺P奘?平淠苌??臁?br> 六天是欲界高处。事如土?室病S滞獾莱?br> 戒能修禅定。初得欲界定。或得未来定。未
    来定未脱欲界。欲界之顶如土?室病;?br> 离一尺二尺者。得色界定如一尺。得无色
    处定如二尺。得升上界为往。退堕为反。
    起见盖如纵逸嬉戏。捉狗两足。一云。谤无
    苦因如捉狗足。拨无苦果如脚加颈。集
    本得果如狗之声。利见拨言无集无得苦
    之理。令其失声也。观解者。修六行观伏
    贪。贪不行似如被断为失声狗是欲贪
    两足为觉观。觉观往还常在贪境。数息止
    心是能缚义。为捉觉观也。扑者贪觉若强
    向不净境。作不净观伏贪觉。贪觉摧伏。如
    狗被扑因不能声。又云。作不净观如扑
    狗能生禅定。如被扑失声也。脚加颈者。
    如狗虽被扑扰动不伏更以脚加。贪虽知
    不净止。贪犹未甚静。更以无常观脚。加保
    常之颈则生怖畏。则贪觉不起也。又云。一
    往制心如向地扑。常系在缘。如脚加颈
    令不得起也。怖狗自乐者以修无常觉悟
    贪心如怖狗。因得禅味名自乐也。其身
    长大下。第三一行半偈。譬身见。竖入三世
    计我名长。横遍五阴计我名大。计我自
    在不修善法。即无惭愧故言裸形。以恶
    庄严故言黑。无功德资故言瘦。计我者不
    出三界。故言常住其中。计我在心。发言
    宣说有我之相。故言发大恶声。冀因此说
    望得道果。故言叫呼求食也。复有诸鬼下。
    第四半行譬见取。咽细命危而保其寿。非想
    无常而计涅??。故言其咽如针。首如牛头
    下。第五两行譬边见。推我断常。断常二边
    如牛头二角。为身是我为我是身。依我
    见起边见。如头两角也。计常断之过。能
    断出世善。如食人肉。能断世善根。如或
    时?n狗。或时计常。或复计断。前后回转
    如头发蓬乱。计常即破断。计断即破常。如
    残害凶险。无有智定食饮自资。如饥渴所
    逼。夜叉饿鬼下。第二一行半。总结欲界烦
    恼之相。亦是结利纯众生之相。并是有漏之
    心。常无道味故云饥急。窥看牖者。明其
    邪观空理慕仰道味。虽复观察而滞着心
    多不会正理。如窥窗见空不得无碍也。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下第二有一偈明失火
    之由。三界是佛化应之处。发心已来誓愿度
    脱。故云属于一人。长者在宅能令慎火。由
    出去后诸子无知故令火起。内合正由如
    来大通佛时常教是等令伏五浊众生。感
    尽如来舍应此等于后便起五浊。他土赴
    缘非是永去故言近出。又云。从得无生
    已。不生三界故名出。不久应来故言近。
    寿量品云。数现涅??即是出宅意也。于后
    宅舍下。第三二行。正明火起之势。四面即
    是处所。身受心法。等起四倒五浊八苦故
    云一时。相续渐增为炽。命根断为爆。风刀
    解体为裂。又云。受苦悲痛呻吟声名为爆。
    诸根破坏为裂。气断骨离筋绝。为摧折堕
    落。四大解散为墙壁崩倒也。诸鬼神等下。
    第四一行半。明被烧之相。或云。亲属为鬼
    神。哭泣为扬声今例上利使以譬神鬼。利
    使之人或计断常。若计常者谓法定空。已
    有还无无即常。计断之人谓法定断。唯此一
    死更无复续。皆唱言定说其事已显。故云
    扬声大叫也。若是钝使及诸戒取。本不计
    断今见无常。但生疑怖。不知出离之方。故
    言?P惶不能自出。恶兽毒虫下。第二三行
    半明穴中事。譬色界火起。诸部解义?通
    三界。即此文也。文为四。初一行明所烧之
    类。四禅之定。譬如孔穴也。虽复不及门外
    敞豁。犹得免于猛炎。入禅定中犹得免于
    欲界?恶也。利使众生亦得禅定。如?成?br> ?鬼亦住其中。薄福德故一句。是第二火起
    之由。由少福故近恶遇苦。为火所逼一句。
    是第三明火起之势。孔穴之中虽无猛炎
    犹有热恼。四禅虽无欲界恶。亦有爱味细
    苦。故言为火所逼。共相残害下。第四二行
    明被烧之相。明利钝相夺。诸使众生得禅
    是同所计各异。异故互相是非。如相残害
    也。既于禅中起诸见。则不能生无漏定
    慧。但着默然如饮血。又着五支如?n肉。
    野干是欲界贪。未来定已断。故言并已前死。
    亦名食?n。禅定之贪如大恶兽能吞欲界
    贪也。欲界四倒八苦如猛炎。色界四倒此苦
    如臭烟。亦通身受心法四大皮肉等。故言
    四面充塞也。蜈蚣下。第三二行半偈。明空
    中事。譬无色界火起为二。初一行明所烧
    之类。后一行半。明所烧之相。厌色界定出
    向无色厌色?境观无色法。如毒蛇类火
    烧出穴。若尔?通三界也。若得无色定必
    灭下缘。故云随取而食也。非想最顶。犹尚
    不免颠倒诸苦。如头上火然。非想亦有八
    苦之火。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
    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
    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于障。
    即怨憎会苦。四阴心即五盛阴苦。不能即
    断有顶种。故头上火然也。无无漏故饥渴
    所恼。犹是轮回周?P闷走也。其宅如是下。
    第四一行。总结三界众难非一。颂总譬竟。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下。有三十二行半偈。颂
    第二别譬。别譬有四。今颂但三。初有二行
    半。颂长者见火。次第二有十三行。颂舍几
    用车寝大施小譬。次第三有十七行。颂赐大
    车譬。初二行半颂见火有三。一能见。二所
    见。三起惊怖。此中具颂也。初宅主下三句。
    即是能见之人。上明见今云闻。以闻代见
    也。闻必从他。门外立者。正颂上我虽能于
    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也。立者。在法身地常
    怀大悲。欲救众生不处第一义空之座
    也。旧云。十方佛语释迦云。汝有缘诸子在
    三界中。善根将灭也。又云。众生感佛之机
    为他人也。今云。法是佛师。谓三昧法也。此
    法为师。即他人也。若入三昧则能见机。
    三昧令佛见故。言有人言也。又云。大悲是
    他人也(云云)。汝诸子等下。第二一行一句。颂
    所见之火。问。子本未出。云何因戏来入。答。
    或曾发心。名出三界。而复退还名之为入。
    如人举足欲出门侧而反亦名为出亦名
    还入也。又理性本净非三界法。因无明故
    而起戏论便有生死。故云先因游戏来入
    也。大善未着为稚小。无明所覆为无知。闻
    已惊入下。第三二句。颂上即大惊怖而起大
    悲心。方宜救济下。第二十三行。是颂舍几用
    车为二。初有五行半。颂上救子不得。上开
    譬中有劝诫。上合中但合劝。今但颂诫。诫
    文有三。今明亦三。初四偈半。颂上我当说
    怖畏拟宜。次诸子无知下。第二三句。颂不
    受诫嬉戏不已。第三一句。正颂息化。方宜
    者。拟宜大教也。告喻即是说众患难诫教
    之义。指不已一句。颂上视父而已。放舍苦
    言之义也。是时长者而作是念下。第二七行
    半偈。颂上用车。上有四。一者拟宜三车。二
    知子先心。三叹三车希有。四适子所愿。今颂
    中但有三义。略不颂知子先心。前三行颂
    拟宜。告诸子下。第二三偈。劝叹三车希有。
    上明劝示证三义。今颂亦三义。重颂劝成
    四。初一行颂劝。次羊车下。第二三句颂示。
    次汝等出来。第三一句又颂劝。次吾为汝等
    下。第四一偈颂证。闻说如此诸车下。第三一
    行半偈。颂适子所愿。今总颂上六句。驰走
    颂上见谛。空地颂上无学也。从长者见子
    得出火宅下。第三有十七行偈。颂上第三
    等赐大车譬。上文有四。一免难。二索车。三
    等赐大车。四得车欢喜。今颂亦四。初五行
    颂免难欢喜。第二三行颂索车。第三七行
    半颂等赐。第四一行半颂得车欢喜。就初
    五行颂上诸子免难又二。初一行颂免难。
    次而自下。第二四行颂欢喜。坐师子座者。
    有二释。一云。诸子坐座。得出三界故无
    畏也。二云。是长者坐座。长者见子免难即
    得无畏。初在门外犹有忧畏故云立。今得
    出门方坐无畏。故方便品云。今我喜无畏
    免难文竟而自庆下。第二四行。颂长者欢喜
    如文。知父安坐下。第二三行偈。颂第二索
    车如文。长者大富下。第三七行半。颂上第
    三等赐大车。上文有二章二广二释。合有
    五文。今但颂四。不颂广等心。不颂释等
    心。初一行。超颂第四释大车屋盛称库地
    盛曰藏。行具一切法名藏。眼耳六根具一
    切法名库(云云)。次以众宝物下第二六行偈。
    颂第三广大车。次二句颂二章门。以是妙
    车一句。第三颂第二大车章门。等赐诸子一
    句。第四颂初等心章门也。诸子是时欢喜踊
    跃下。第四一行半。颂得车欢喜。游于四方者。
    乘中道慧。横游四种四门四种四谛。竖游
    四十一位。究竟常乐我净之德。故言嬉戏自
    在也。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下。第二三十四行
    半。即是颂合譬也。初四行颂合总譬。但作
    四意兼得六譬。我亦如是一行颂合长者。
    上半颂合位号。下半颂合名行兼叹德义。
    七种方便贤圣中尊。九种世间之父。一切众
    生皆是吾子一偈。颂合五道。义兼三十子。
    三十子是缘因子。一切众生。即是正因子也。
    三界无安半偈。颂合家宅兼得一门义。众
    苦充满一偈半。颂合火起。合总譬竟也。
    从如来已离三界火宅下。三十行半。第二
    颂合别譬。上颂开无不虚。今颂合则有。初
    三偈颂见诸众生为生老等合见火譬。上颂
    见火譬文有三。今合亦三。初一偈颂上如
    来能见。正由寂然闲居。能见五浊诸子也。
    即合闻有人言。次今此三界下。第二一行半。
    颂上所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之所烧煮合
    第二所见火譬。唯我一人下。第三半偈。颂上
    佛见此已便作是念。合惊入火宅也。虽复教
    诏下。第二四行。颂舍几用车譬为二。初一
    行颂舍几等。上开譬有三。拟宜无机息化。
    今此一偈亦有三意。但总略。虽复教诏一句。
    颂拟宜。而不信受一句。颂无机。下二句颂
    息化。或可下二颂无机也。贪着深故。颂
    上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也。以是方便
    下。第二三偈。颂合用车救子得譬。上文有
    四。今但颂三。合亦三。略不合知子先心。初
    以是方便一句。颂上但以智慧方便欲拟宜。
    从为说三乘下。第二一行一句。颂合上第
    三叹三车希有。是诸子等下。第三一行半。颂
    合第四适所愿。上合三乘各有四句。今则
    总颂。若心决定者。从苦法忍已上是真决
    定。此之一句。总颂三乘驰走之位。后具足
    下一行。各颂三乘争出之位也。汝舍利弗
    我为下第三有八行。颂合第三等赐大车
    譬。长行不合索车及与欢喜。颂开则具颂。
    今合等赐欢喜。不合免难索车。去取终成
    有二文又二。初五行颂合等赐。后三行颂
    欢喜。上合等赐有四不颂其二。今合又略。
    但合二章门及第三广大车。又颂释有车
    之由。初汝舍利下一行。先颂大车章门。上文
    诸佛禅定等。次汝等若能下。第二一行。颂
    合等心章门。上云是诸众生脱三界者也。
    次是乘微妙下。第三二行。颂合正广大车。
    上云皆是一相一种等。次无量亿千诸力解
    脱下。第四一行。是颂上有车之由也。得如
    是乘下。第二三偈。颂得车欢喜。就此复二。
    初二偈明各得大车。后以是因缘下。第二一
    偈结劝信也。今初二偈。日夜者。初得佛知
    见中道智光如日分。无明在如夜。自得中
    道智如日。慈悲入生死如夜。常行二法
    故言游戏。三乘之人同入佛智。故云与诸
    菩萨及声闻众。又此明自行化他。自获是
    乘故言日夜游戏。以此化他故言与诸菩
    萨及声闻众。能化三乘同乘宝乘也。次一
    偈所说一乘无三因缘。于十方土审实而求
    唯一无二。除佛方便则不在言耳。他云。菩
    萨若不索车。何因乘车欢喜。告舍利弗汝
    诸人等下。第四有十五行半偈。颂上第四
    合不虚譬。上合有二。先举二譬。后合不虚。
    今但颂合不虚文为二。初三行半。正颂合
    不虚章门。次若有菩萨下。第二十二偈。颂合
    释不虚。身子作称本心不虚譬。父本欲
    令子得出难故设三车。既得免难乃至不
    与小车。亦不违先心。是故不虚。佛颂其
    譬则明不虚。明佛本意。即欲说一但为五
    浊不肯信受。故说于三浊障既除还说一
    大即称本心也。今初章门为三。初一行先
    定父子。明本欲与大。故文云皆是吾子。理
    应平等与大也。次汝等下。第二一偈。明乃
    说三乘意为除障。故云汝等累劫众苦所
    烧。次我虽先下。第三一行半。既已障除还遂
    本心与大乘法。故云今所应作唯佛智慧
    也。若有菩萨下。第二十二行。颂合释还释
    前三意。初二偈释同皆是子理应平等。次若
    人小智下。第二七偈。释不能受故乃说三
    乘。次其实未下。第三有三偈。释后若堪能
    还与其大。今初二行若有菩萨者。方便三乘
    所化众生。皆是昔日结缘佛子。亦皆同有真
    如佛性。故云皆是菩萨也。若人小智下。第
    二七行明小智障重不即信受为是方便开
    三接引。小智为说苦谛者。声闻于三乘中
    最小。复以苦谛为初门。众生心喜者。称其
    本习则喜。本厌生死自求涅??。今闻出离
    即会宿习故欢喜。此中正明有作四谛。但
    离虚妄者。无明已是不实。通惑附无明起。
    故呼之为虚妄。有作四谛但除此惑。名为
    解脱。脱于分段未脱变易故非自在。其实
    未得下。第三三偈。释障既除情根又利还遂
    本心与大乘法。佛本欲与一切解脱。今汝
    始断分段。非大涅??。以其未得一切故。
    终是未称本心。故言我意不欲令至灭度。
    今则还令得无上道入大涅??。乃是究竟
    称佛本心。一切解脱即是无作灭谛。无上道
    即是无作道谛。用二谛破无作苦习。昔欲
    说此而此众生不堪。障既已除还说此也。
    佛为法王。于权实法已得自在。开三显一
    实。岂当有虚也。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下。六
    十五行偈。劝信流通。信者信佛说不说也。
    劝者劝可通不可通。有此二义故言劝信。
    文为二。一标两章。二释。初一行标说不说
    者。如来说此法印。为利益世间故说也。不
    说者。四十余年未是说时。五千未去是故不
    说也。次在所游方下半行。标可通不可通
    章者。勿妄宣传也。恶者强说令其堕苦。善
    者不说误其失乐。若大悲愍恶则不为通。
    若大慈念善则应为通。是名标可通不可
    通章也。从若有闻者。是第二释又为二。初
    八行释可说不可说。第二五十行半。释可通
    不可通。今初八行。明如来利益世间之相
    也。通论三世利益。别论令二乘入信。阿?跋
    致是观现在益。曾见者。观过去善为说也。
    信汝者我者。观未来善为说也。下文云。若
    深信解者。见佛常住灵鹫即其义也。斯法
    华经一(行是)结上开下。如来观知三世利益。
    是故为说。浅智不解则不为说。此释如来
    说不说章也。从?x慢懈怠下。释行人通
    不通章又二。初三十六行半。明若用大悲
    门莫为恶说。先引恶数。必起恶谤获恶
    果报。是故大悲不可为说。断世间佛种者。
    净名以烦恼为如来种。此取境界性也。大
    品以一切种智学般若。此取了因性为
    佛种。涅??用心性理不断。此取正因性为
    佛种。今经明小善成佛。此取缘因为佛种。
    若不信小善成佛。即断世间佛种也。若有
    利根下十九行。释弘经时用大慈门善人
    应为宣说令不失乐。夫弘通之要谐和两
    门令其得所是善流传。若不得所是妄宣
    传。文为二。初十七行。有五双十只善人之
    相。可为宣说后二行总结应可说也。初过
    现为一双。利根是现在。植善是过去。强识
    是现在。见百千是过去也。二上下为一双。修
    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也。三内外为一双。
    舍恶亲善是外求。持戒如珠是内护。四自行
    化他为一双。质直敬佛是自行。譬喻说法是
    化他。五始终为一双。四方求法请益之始。顶
    受专修是归凭之终(云云)。告舍利弗下两行总
    结。善信甚多。略举十相示流通方法。显慈
    悲两门可通不可通之大要也
      释信解品
    有人言。信解三法。谓一往化随逐化毕竟化。
    昔说大为一往。背大后为随逐。父子相见
    为毕竟。又人天善为一往。说小乘齐法
    华为随逐。说法华得记为毕竟。又初说
    二乘为一往。转教为随逐。法华为毕竟。又
    转教为一往。历方等为随逐。悟一乘为
    毕竟。又说法华为一往。十地常教化为随
    逐。至金刚心为毕竟。又结僧那为一往。
    中间为随逐。得佛为毕竟。私谓诸解重叠
    玉屑非宝。夫一往非本怀。毕竟是宗极。说
    人天二乘为一往。可非本怀。昔为说大今
    说法华。个是毕竟那称一往。若法华毕竟
    而更成一往。人天一往还成毕竟。则大颠倒。
    又二乘是一往草庵须破。昔大为一往。系珠
    亦须破。若一破一不破。一是一往一非一
    往。又父子相见是毕竟者。前毕竟应悟一。
    则后毕竟无复用。若后毕竟乃悟一。前毕
    竟非毕竟。节节有妨今皆不用。有人言。此
    品是迹。何者如来成道已久。乃至中间中止
    亦是迹耳。私谓义理乃然在文不便。何者佛
    未说本迹那忽豫领。若未会三已应悟
    一(云云)。今释品者。夫根有利钝惑有厚薄。
    说有法譬悟有前后。法华座前犹如豌豆。
    文云。如来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
    念空无相愿。于菩萨法都无一念好乐之
    心。初闻略说动执生疑。广闻五佛蒙笼未
    晓。今闻譬喻欢喜踊跃。信发解生疑去理
    明。欢喜是世界。信生是为人。疑去是对治。理
    明是第一义。以是因缘故名信解品。禀小
    大教。初革凡成圣各有次位。但小乘信行
    从闻生解。苦忍明发信则称行。法行历法
    观察。苦忍明发法则称行。若信行人转入修
    道转名信解。法行人入修道。转名见得。准
    小望大亦应如此。中根之人闻说譬喻。初
    破疑惑入大乘见道故名为信。进入大乘
    修道故名为解。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闻圆教入圆位故名信解品。本迹者。四大
    弟子久入大乘成就佛法。迹引中根示初
    信解。故名信解品。此是领解段。近领火宅
    远领方便。文为二。一经家叙欢喜。二白佛
    自陈。先叙内心次叙外敬。善吉独称慧
    命。三人摩诃者。通论皆大皆慧。别论善吉解
    空空慧为命。此约行也。诸慧人中佛慧第
    一。佛于般若命其转教。其为慧人所命
    故云慧命。三弟子被命少。不以空为行
    宗。此约教也。摩诃如前说(云云)。得喜之由。
    远闻方便五段法说。经家但叙闻希有法闻
    授记二种。或可闻希有法叙四段见受记是
    第五段也。如此闻见昔未曾有欢喜之由
    也。发希有心者。叙近闻譬喻四番之说希
    有心发。心发故名之为信。以信故入入欢
    喜位。即信解品意也。从座起者。叙外敬如
    文。例身子亦应三业领解。准前可解。白佛
    下口自陈。文为二。初长行及七十三偈半正
    陈得解。次十三偈叹佛恩深。此解由佛故
    先陈次叹。长行又二。初略法说。二譬广说。略
    又二法说略举譬。法说又二。先明昔禀三
    故不求。二明今会一故自得。不求中有标
    有释。标为三。一居僧首故。二俗年迈故。三
    证得故。初居僧首者。我法腊既高。晚学以
    我为轨。忽改途易辙弃小求大。为后来
    所嫌。自固护彼所以不求。二俗年已迈。若
    作菩萨当专任大道广度众生。今既朽老
    无所堪任是故不求。三已得涅??。无为正
    位不能发大心。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尽无
    生智已立无所依求。所以者何。释三不求
    文不次第。先释得涅??不求。次释年迈
    即兼僧首或指昔说法既久心不喜乐。释
    居僧首。不求。既言在座复道年朽。知释
    僧首也。释不求如文。我等今于佛前下。陈
    得解之由。由远闻五章略广开三显实。是故
    庆幸。获大善利者。正陈得解。是近闻四番
    譬喻希有之法而获开悟。开悟善利也。无量
    珍宝下。第二是略举譬。譬昔不求而今自
    得希有法宝也。从世尊我等乐说譬喻下。
    是广领解有开譬合譬。欲开先谘发(云云)。譬
    为五。一从舍父逃逝下。名父子相失譬。近
    领火宅总譬。远领方便略颂。二从穷子佣
    赁下。名父子相见譬。近领火宅见火。远领
    方便我以佛眼观见。三从即遣傍人急追将
    还下。名追诱譬。近领火宅舍几用车。远领
    方便寝大施小。四从过是已后心相体信下。
    委知家业譬。此非领上近远。乃追取方等弹
    呵大品转教意耳。五从复经少时父知子
    意下。名付家业譬。近领火宅赐一大车。远
    领法说正直舍方便。又合第四第五。共为
    一领付譬。在下更明其意也。旧以西方无
    量寿佛以合长者。今不用之。西方佛别缘
    异。佛别故隐显义不成。缘异故子父义不成。
    又此经首末。全无此旨闭眼穿凿。今依文
    附义。若释穷子。取二乘人半字法销文。
    若释长者。取卢舍那佛满字法门销文。何
    者宅内长者。脱缨珞着垢衣。衣缨有异
    人?是一。譬卢舍那佛隐无量神德示丈
    六金辉执持粪器设三乘教。隐显有殊何
    关体别。舍那着脱近尚不知。尔陀在远何
    尝变换(云云)。父子相失譬又为四。一子背
    父去。二父求子中止。三子遇到本。四其父
    忧念。四段各两。初两者一背父而去。领总
    譬中五百人。昔结大乘子父。寻复失解流
    浪五道。故言或十二十至五十岁。通是佛子
    子义微弱故言幼稚。非结缘己界。故言久
    住他国。二者向本而还。领总譬三十子。此
    缘有微着之义故言长大。缘既经苦关佛
    大悲。故言遇到本国。父求子而止为两者。
    一父求子不得。领总譬中长者。从众生退
    大之后。伺其大机未得其会。故言不得。
    二中止一城。其家者。领总譬中宅。大富者。
    领总譬中长者德业内外财富意耳。子到
    父城为二。一到城之由。领火起苦恼之
    相。从退大已后。处处游历备婴辛苦。二遂
    到父城者。以苦为机扣于大悲。故言遂到
    父城。其父忧喜即是两者。一念失子苦。
    二念得子乐。领总譬中一门。子既幼稚取
    门不当动父之忧。元以此门通之。故动
    父之喜分章竟。销文者。初子背父去有
    二。初譬如有人。领二十子譬二乘人。菩萨
    位行难知。且齐已领耳。年既幼[禾*犀]者。旧云。
    闻法少为稚。若尔下文云长大。应是闻法
    多。今以无明厚重覆障解心。解心无力故
    言幼稚。善根熏被稍稍欲著名为长大。舍
    父逃逝者。退大为舍。无明自覆曰逃。趣向
    生死为逝。问。佛舍应后众生起惑。是父离
    子非是子舍父。答。由众生不感佛则去世。
    还成子舍父义。久住他国者。涅??法界是佛
    自国。生死五欲是为他国。本求出离而退
    堕不反故云久住。或十是天道。二十人道。
    五十是五道。约于一人备轮诸道。年既长大
    下。二向国而还者。幼有二义。一痴小故。二
    未遭苦故则不知还。譬结缘已后。大解未
    浓如痴不反。尚有残福耽迷不反。今习
    业冥薰微知向道。遭苦失乐思求出要此
    二为机扣佛。名为渐向父国。上文云。若人
    遭苦为说涅??。若以人天二善非感佛缘。
    在三界中不见佛父为穷。不得出要之
    术又为穷。八苦火烧故为困。驰骋四方以
    求衣食者。旧云。人天五戒十善各有因果。以
    为四方用自资给。又于四生营生以求衣
    食。下文云。一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彼之
    劫中非无人天因果不能感佛。故知此善
    非见佛机。今佛既未出。诸凡夫人身受心法
    起于四见。于中求正道如求食。求助道
    如求衣。以厌苦求理。为可化之缘。佛初
    出时诸外道等皆先得度。即此意也。大轻云。
    谛观四方喻于四谛准此可知。渐渐游行
    遇向本国者。明其厌苦希脱邪求涅??。虽
    非本意亦蒙值佛。故云遇向也。本国如
    上说。下文明城舍云何分别。一切佛法为
    国。此义则宽城语小密。以断德涅??防非
    御恶为城。舍语又亲。同体大悲为舍也。其
    父先来求子不得下。第二求子中止譬亦为
    二。初从退大已后求机不会。不会故名
    不得。二中止一城者。不为一子而废家业。
    譬佛不以一处无机而废余方施化。旧云。
    二万佛后。释迦佛前。两楹间为中止。今谓中
    义可然。止国城家皆不可用。今取方便有
    余土为国。在同居实报两间为中。有余涅
    ??为城。住此涅??名止。处此为家。起胜
    劣两应。劣应应声闻。胜应应菩萨。五人断
    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佛以胜应应
    之。纯以大乘家业训令修学。中止于此
    伺觅同居子机。非但中义得合。国城家业
    皆悉分明。大富者。实相境为家。具足万德。
    名为富。五度福德名为财。般若智慧名为
    宝。导一切悉摩诃衍名无量。金银珠等。是
    大乘三十七道品也。此即领上长者大富义
    也。仓库盈溢者。在内为盈在外为溢。盛米
    为仓盛物为库。仓譬禅定。禅生百八三昧
    故。库譬实相。能发十八空智慧故。自资为
    盈外化为溢。领上多有田宅义也。僮仆者。
    方便知见波罗蜜皆悉具足。屈曲随机称事
    称理。此领上又多仆从。就位为语。二乘及
    通教菩萨。别教三十心悉如僮仆。别教圆教
    十地如臣。十向如佐。十行如吏。十住如民。
    初入佛境界。率土之宾无非王民。虽得为
    民比吏佐等犹为疏远。十行历别修习诸
    法。种种驱驰如吏。十回向事理稍深。职近
    王边如佐。十地辅佛行化。降魔制敌故如
    臣也。一心三观如象。运圆教大乘。次第三
    观如马。运别教大乘即空析空观如牛。运
    通教等大乘。析法观自行如鹿羊等。运二乘
    之法。无数者。权实诸法皆名车乘。权实智观
    名象马牛羊。非但教法甚多。观智亦复无数
    也。出入者。二而不二是入。不二而二是出。又
    不二而二是入。二而不二是出。无量还一是
    入。一中无量是出。化他用为出。自行用为
    入。出法益众生为息。化功归己为利。乃
    遍他国者。遍于三土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即其义也。唯法性是己国耳。商估贾客亦甚
    众多者。诸菩萨是商人。又遍入三土。以求
    法利故云众多。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他
    方大士来此闻经。往还采利也。又应化二
    身如贾客。将实法遍入三土。化益众生而
    归法身故云甚多。如世间人令他捉财兴
    生亦自兴生也。时贫穷子游诸聚落下。第三
    是子还近父譬。此亦二。一求衣食。二到父
    城。初内合退大乘已备。遭诸苦深起厌
    患欲求出离取理不中。致成邪僻因邪
    慧历心易可入正以求出世为感佛由
    也。观察五阴为聚落。十二入为邑。十八界
    为国。历此求理名求衣食。二遂到其父所
    止下。此是正向其父所止之城者。苦境为
    机感佛大悲名为到城。城即涅??。涅??通
    半满。众生习解可有得涅??之义故言到
    城。父每念子下。第四即是父忧念子譬。此中
    亦二。一念失子之苦。如来自昔至今。恒思
    子大机故言每念。五十余年者五道也。开
    鬼出修罗故言余也。未曾说者。未曾向方
    便有余土中。臣佐吏人说有此子机缘也。
    又应世已来自昔华严方等大品诸座未曾
    向诸大士说此声闻本是大乘之子。既非
    佛子不解佛法。或如聋哑。或花着拜座。
    或弃鉢茫然。种种不逮也。心怀悔恨悔昔
    不勤教诏致令无训逃逝。恨子不惟恩
    义疏我亲他。内合如来悔不殷勤令入
    内凡遂使退失本解恨其无心不能精进
    固志逃迷不返故言悔恨也。自念老朽者。
    化期将毕无传大法之人。如老朽而无子
    也。问。法身所化诸菩萨等悉堪补处。何遽
    此忧。答。法身所化本无兴废。谁谈老朽此
    非所论。今明化身眷属则有二种。一法身
    大士其相影向。迹虽弟子本或是师。亦不
    约此自念老朽也。二者同居凡夫。始从化
    佛初发道心者。名此为子也。子继父业
    令胤族不断。若身子受决作华光佛。则一
    方佛种相续不断。大乘家业递相传付。若身
    子无可化之机。则大乘法财现无付嘱。后
    来众生佛种安寄。老朽兴叹正为此也。复
    作是念我若得子下。二念得子为乐。可度
    之机名为得子。与受佛记名付法财。称
    于本心复言快乐。领上总譬竟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六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