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上

    从我始坐道场下。第二十七行半。颂施
    方便化。就此为二。初有六行半。明念用
    大乘拟不得。次寻念下。第二十一行。明念
    同诸佛用三乘化称宜可得。就初念用
    大化。又为三。初一行半。明用大拟宜。次众
    生下。第二三行。明众生无机。次我即下。第
    三二行。明念息大化也。始坐道场者。至
    理无时假时化物。为化之初故言始也。事
    释者。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言道场。坐此
    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感树恩故观察。
    念地德故经行。道成赛泽之时。欲以大法。
    拟宜众生也。观心释者。树即十二因缘之大
    树也。深观缘起自成菩提。欲以无漏法林
    树荫益众生。故言观树。经行者。大乘三十
    七品。是行道法。自以道品履一切地得成
    佛道。欲以此法化度众生。是故起行。树地
    无有分别岂须报恩。未曾有经云。?以
    通化传法。名报恩耳。过去因果经云。佛成
    道初一七日。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日
    思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谁应先闻
    法。即至波罗柰。为五人说四谛。陈如得法
    眼净。?髀拔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未得
    道。佛重说四谛。四人得法眼净。佛又说五
    阴无常苦空非我。五人得阿罗汉。佛为佛
    宝。四谛为法宝。五人及佛是六阿罗汉。即是
    僧宝。小云疏云。初三七日时已是说法华。下
    文宿王华智佛。在七宝菩提树下。说法华
    经。当知今佛在菩提树亦说法华。而钝根
    众生不堪。允同诸佛开三教化。后于王城
    说一乘耳。若推智者意。是则先在菩提树
    下说于佛慧。后在余处说佛慧。例如今佛
    先说华严后说法华。故文云始见我身闻
    我所说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而
    今亦令入如来慧。与此义同也。五比丘者。
    诸女听仙人说法。恶生王?割两臂耳鼻
    等血变为乳。恶生王者拘邻是。仙人者佛
    是。佛誓令得甘露。令初闻法音也。问。何
    故初为五人转法轮。答。人先见谛故。人是
    现见故。人为证故。佛所行事业与人同故。
    诸天从人中得善利故。人中有四众故。轮
    王出世声至他化自在。?x陈如得道声至梵
    天。佛得道声至首陀会。何故尔。答善业名誉
    业。称赞父母师长业。有上中下故尔也。若
    使有顶有耳识者。佛声亦至彼。轮王行十
    善善生欲天。欲天喜我眷属增多故。陈如
    离欲故彻梵。佛最胜至尼吒(云云)。若依大
    乘。佛得道声遍至百亿尼吒。又遍十方无量
    无边世界尼吒(云云)。初转法轮处。菩提树处。
    初忉利下处。大神变处。此四处诸佛皆定。余
    处不定。又除转法轮一处。其三处决定。三
    七日者。旧云思理教等。又云劝诫等。瑶师。
    云事之至深。至圣犹思而后行一七思佛智
    微妙。二七思众生根性不同。三七思法药
    万品即举偈证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
    一。众生诸根钝。云何而可度。今明佛在法
    身之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览无遗。岂
    始至道场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者。
    明有所表也。表佛初欲三周说法故。假
    言三七耳。初七思法说。次七思譬说。后七
    思因缘说。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施小也。
    此偏就圆教大乘为释耳。若通途约大乘
    释者。初七思惟欲说圆教大乘。次七思惟欲
    说别教。后七思惟欲说通教大乘。皆无机
    不得。是故息大说三藏三乘。为方便之化
    也。观心释者。初欲观中道。中道妙难观不
    得。次欲观即假。即假观分别智难生不得。
    后欲观即空。即空巧度又不得。方观方便
    析法小观也。从众生诸根钝下。第二三行明
    无机。又为三。初半行明障重。次如斯下。第
    二半行明不堪闻。尔时梵王者下。第三有
    二行。明诸梵虽请说大佛知无机所以不
    说。我即自思惟下。第二有二行。明念欲息
    化。又二。初一行半。明无机强说闻则有损。
    后半行正明息化。从寻念过去佛下。第二
    有十一行。颂上于一佛乘方便说三也。就
    此为二。初十行正明化得。后一行释疑。就
    前十行有四。初一行明三乘拟宜。次作是思
    下。第二六行半明有机。次思惟是下。第三一
    行半明施化。次是名下。第四一行明受行。
    寻念者。念彼虽无大机不容永舍要以方
    便而诱济之。非都不知开三。欲引同诸
    佛故。云寻念也。作是思惟下。第二六行半
    明有小机。此又为二。初四行半明诸佛叹。
    后二行明释迦酬顺。上欲大化于彼无机
    故诸佛不叹。今欲说小曲会根缘。则始终
    得度。所以佛叹也。就初佛叹为五。初三句
    释迦自叙诸佛现。佛现者。由念佛方便力
    故现。现由拟法会机二义故佛现。善哉下。
    第二一行一句。明诸佛正叹释迦。能隐实
    设权。故云善哉。为一施三引入佛慧。即是
    第一导师。得是无上法者。即是得实智微
    妙第一也。而用方便力者。随诸一切佛。隐
    实用权也。我等亦皆得下。第三一行。明诸
    佛亦隐实用权。如文。从少智乐小法下。第
    四一行双释二义。为众生少智不堪闻大
    所以隐实。而复乐小所以施权。虽复说三
    下。第五半行双结二义。虽复说三终为显
    实也。舍利弗当知下。第二有二行明释迦
    酬顺。既闻诸佛叹对曰南无。南无此云敬
    从。又二。初一行发言酬顺。后一行念顺物
    机。从思惟是事下。第三一行半。正明施教
    也。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下。即是前说中
    道无性佛种之理。此理非数又不可说。今
    以方便作三乘说。又非生非灭。而以方
    便作生灭说。又偏真之理亦非示说。以方
    便故作四门说。初为五人说无常有门也。
    是名转法轮下。第四一行。明受行悟入也。
    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陈如初得见谛。即断见惑分证灭谛。亦是
    分得有余涅??。涅??之音起自于此。由此
    得成无学。便有罗汉之名。能说三乘法者
    名佛。所说三乘即法。见谛罗汉等名僧。三
    宝于是现世间。从久远劫来下。第二一行是
    释疑。疑师云。佛初未能鉴机。寻念诸佛
    始知根性。即释云。非我不知用于方便。特
    欲引同故念诸佛。非始念方知。从久远劫
    来见其乐小。已为赞示令尽众苦。所以闻
    小即得解脱也。疑弟子云。云何众生一世
    暂闻即证罗汉。即释云。从久远劫来为其
    赞示。称于本习故速得道。旧云。此偈悬指
    寿量义。今明论秘密意。或当如此。明显露
    意是则不然。何者将明寿量。弥勒尚自不
    知。云何此中一偈悬指。今以释疑消文。从
    我见佛子等下。第三有六行颂上显实。文
    具四一。初我见佛子下二行颂人一。三乘行
    人皆是佛子。上文兼有其意也。我即作是念
    下。第二一行颂理一。为说佛慧。即是上一切
    种智佛知见也。舍利弗当知下。第三二行颂
    教一。但说无上道即教一也。菩萨闻是法下。
    第四一行颂行一。悉亦当作佛故。是行一
    也。更就此文为四意。初二行明大乘机发。
    亦云索果。次两行一句明佛欢喜。众生得
    大乘益故。次三句正明显实。次一行受行悟
    入也。明由机发故索果。索果由于机发。
    此应有四句。自有障除机未发。如诸罗汉
    在三藏时。以乐小故浊障虽除。大根钝故
    妙机未发。自有大机发障未除。如法华中
    诸凡夫人等。虽未断结以大根利故机发。
    自有障即除机即发。如说无量义时。证二
    乘果即于此座大机即发。自有障未除大
    机未发。即五千等是也。志求佛道者。即是索
    大非求小果也。索有三意。一大机有感果
    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求。为得为不得
    即此意。三发言索。即是殷?ト?胍病N艚讨?br> 中已有二求。但未发言。至于今日具此三
    索。问。昔出宅索三。是机情索者。文云如先
    所许。此乃求三何关求一。答。出外不见必
    有异途。将昔许三以求异意耳。亦得是
    索一也。咸以恭敬心。皆来至我所者。一云。
    耻小慕大。大机感佛故云至佛所。今明
    非但机至佛所。亦乃身到。如无量义中四
    众围绕。合掌敬心欲闻具足道也。曾从诸
    佛闻方便所说法者。此中初味调伏。受行
    三藏六度通别等三教方便。由此调熟故。使
    障除机发而求大也。从我即作是念下。二
    行一句。明障除佛喜。佛为佛慧故出。昔障
    重无机。不得即说佛慧。中间虽障除又未
    得说。今机发正是说时。昔众生根钝智小。
    恐其谤法堕恶。故未是说时。今根利志大。
    闻必信解故佛欢喜。无畏者。不畏执小谤
    大起罪堕恶故言无畏。于菩萨中下三句
    正显实也。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
    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菩萨
    闻是法下一行。明受行悟入。六度通二菩萨。
    初闻略说动旧执致新疑。今悉已除。非独
    菩萨。二乘亦尔。而云声闻皆当作佛者。昔
    教不说二乘作佛。今行与授记。授记岂独
    二乘。除疑岂独菩萨。互存则两备。问。菩萨何
    疑。答。三藏说三僧只未断惑一断即入真。
    通教说菩萨断正留习习尽即成佛。初闻
    略说悉云方便。昔真昔成竟知安在。又三乘
    同学一道何意有别。今闻法华扫荡诸疑
    无复遗芥。从如三世诸佛下。第四五行半。
    颂上叹法希有。非正为下不虚譬本。就此
    为二。初一行颂上如是妙法。妙法者权实
    也。如三世者。引同诸佛用权。权是引物之
    仪式也。说无分别法。引同诸佛显实。实则
    言语道断岂存仪式。又权实本无分别。为
    钝根小智分别权实。今还悟入。一三不二。
    即知佛说三一无分别也。诸佛皆尔何独我
    耶。诸佛兴出世下四行半。颂上时乃说之。
    上亦举昙花颂中还说诸佛兴出世两句。久
    久悬远时有佛出。此举人难。正使出于世两
    句。此举法难。如今佛出世四十余年始显
    真实(云云)。无量无数劫两句。此举闻法难。如
    五千之流。梵音盈耳越席而去。闻岂不难
    乎。能听是法者两句。举信受者难。普众唯身
    子前达。中下虽听犹未能了。举昙花譬上
    四难。但合闻者难余例可解。从汝等勿有
    疑下。第五二行半。颂上不虚又二。初一行
    半。勿于可信人生疑。次汝等舍利下一行。
    勿于可信法起疑。法王者。夫为人王言
    则不二。佛为法王岂容虚说。夫方便可是
    权假。真实宁应是妄。闻法王说法勿生疑
    也。旧从汝等舍利弗下七行。不颂敦信。但
    是释迦章中。劝信弘经之意耳。其文为两。初
    五行半令弘经使其行因。次一行半。略为
    受记。初一行令其慕果行因必须弘经。四
    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名为秘。一乘
    直道总摄万途故言要也。以五浊恶世下一
    行。释秘要明障重之人终不能解。故使如
    来秘不妄宣。当来世下二行。明弘经体。初
    一行明不善人勿为说。后明善人当为说。
    舍利弗去一行半。双结二义。初行结秘要。
    明此法如是先以万亿方便然后乃示真
    实。后半行结弘经体。其不习学不能晓了此。
    正结不善者勿为说也。兼对习学者则能
    晓了。此乃可为说也。汝等既已知下一行
    半。略为授记。上明三句论其有解。中一句
    明其无惑。下半偈明其得记。既有解无惑。
    正应欢喜作佛。此中受记开下身子等得记
    作本。此中弘经开下命身子流通作本也。
    旧意如此。今明从五浊下。第六六行。颂上
    拣众敦信。上幸有此文。近而不颂耶。又二
    初三行颂拣众。次三行颂敦信。五浊者一
    行。颂上拣非佛弟子。何者若乐诸欲。是
    行魔业故须拣之。上文着涅??。尚非佛
    弟子。此文着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拣非耳。
    终不求佛道者。颂上拣增上慢。上慢者。
    未得上法谓得上法。是故其人不求佛道
    也。当来世恶人一行。颂上如来灭后解义
    者。是人难得也。有惭愧清净一行。颂上若
    遇余佛便得决了。次三行颂上敦信。若不
    信此法无有是处。初一行半敦信于权。次
    一行半敦信于实。实权无疑自知作佛(云云)
      释譬喻品
    先总释。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
    彼寄浅训深。前广明五佛长行偈颂。上根
    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
    不已巧智无边。更动树训风举扇喻月。使
    其悟解故言譬喻。别释者。以世法比出世
    法。因于曾有闻未曾有踊跃欢喜。如经世
    间子父譬出世师弟。又以世生法。比出世
    生法。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如经父知
    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珍玩之具。又以世灭。
    比出世灭。虽得无漏。闻亦除忧恼。如经我
    为其父应拔其苦难令免烧煮。又以世
    不生不灭。比出世不生不灭。令其安住实
    智中我定当作佛。如经乘是宝乘直至道
    场。当知佛以一音说于譬喻。巧令中下得
    四悉檀益。故言譬喻品也。约教解者。佛意
    本赞佛乘。为物不堪寻念先佛大悲方便。
    趣于鹿苑称赞三车。二乘以下中自济恩
    不及人。菩萨驾牛运他出火。故名摩诃
    萨。此三藏教中譬喻也。又三人同畏烧煮。声
    闻如獐直去不回。缘觉如鹿母并驰并顾。
    菩萨如大象身?I刀箭全群而出。涅??云。
    兔马此通教中譬喻也。又三乘发心近。缘
    理浅智慧弱。断通惑不能尽边到底。非
    波罗蜜。菩萨发心久远。理深智??。断别惑
    穷源尽性。大品云。二乘如萤火。菩萨如日
    光。此别教中譬喻也。又始见我身闻我所
    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如斯之人易可化
    度。不令如来生于疲苦。如华严中。即事而
    真不须譬喻。为未入者。四十余年更以异
    方便。助显第一义。今日王城决定说大乘。
    普令一切开示悟入佛之智慧。不令一人
    独得灭度。如今如始如始如今无二无
    异。上根利智闻即能解。不令如来生于疲
    苦。亦不须譬喻?为中下动执生疑踟蹰
    岐道故。须今日大车譬喻而得利益。是名
    圆教中譬喻也。本迹观心例可解。不复记
    (云云)。法说有五段经文。其一始竟四犹未了。
    此品应在诸天说偈之后火宅譬喻之前。出
    经者。调卷置领解之初耳。又人云。发起中
    根。置第二卷初。如六瑞问答为法说作序。
    领解得记为譬说作序。此人情耳。置法说
    之后。中根可不悟耶。此领解段。领其所闻
    述其所解。长行领与解合说。偈中领与解
    各陈。故言领解段也。文有二。一经家叙。二
    身子自陈。叙为二。谓内解外仪。内解在心
    名喜。喜动于形名踊跃。从妙人闻妙法
    得妙解。若值一幸尚复欣?。况三喜具足
    宁不踊跃。文云。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
    踊跃。内外和合致此欢喜。即世界释也。又改
    小学大。弃贫事草庵。受富豪家业。文云。今
    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欢喜。此为人释也。又
    忧悔双遣疑难并除。内外妨障廓然大朗。文
    云。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是故欢喜。此
    对治释也。又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文
    云。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此第一义释
    也。约教者。夫欢喜喜于入位。而阿罗汉出
    三界笼樊。破四住子果。对害不戚逢利不
    欣。今言欢喜决非世间喜也。若苦忍明发。
    若究竟无学先已得之。今不应重喜。若三
    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析虽异证空一致。一
    致之喜久已得之亦不重喜。若二空观为方
    便道。假观荡二乘之隘陋。空观荡凡夫之喧
    湫。过二边恶得大欢喜。依圆悟初发心住
    名欢喜住。初行亦名欢喜行。初地亦名欢
    喜地。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之欢喜。
    设不超入亦名欢喜。此皆约教释也。本迹
    释者。身子久成佛号金龙陀。迹助释迦为
    右面智慧弟子。始从外道拔邪归正。示乳
    味欢喜利益凡夫。次示酪味欢喜利益贤
    圣。次示生苏熟苏欢喜利益菩萨。今作醍
    醐入佛知见欢喜。利益学佛道者。如此等欢
    喜。皆迹所为也。观心解不复记(云云)。叙外仪
    者。即起合掌名身领解。昔权实为二如掌
    不合。今解权即实如二掌合。向佛者。昔权
    非佛因实非佛果。今解权即实成大圆
    因。因必趣果故言合掌向佛。瞻仰尊颜者。
    表其解实。实即佛境非方便法。瞻仰尊颜
    无余思念。表开佛知见。意解于实亦即解
    权。身领于权亦解于实。互举一边。白佛下
    口领解也。即是身子自陈。文为二。初长行
    二偈颂。初文为三。一标三喜章二释三结
    成。今从世尊。标我身见佛身故名身喜。闻
    此法音。依于佛口闻而欢喜故言口喜。得未
    曾有。是我意解佛意故名意喜。是为标章
    也。次所以者何下。第二释者。提昔之失显
    今之得。从所以者何讫无量知见。明昔不
    见佛为失。昔佛为菩萨授记。我不豫斯
    事。见佛义远既不见佛故无身喜。闻如是
    法者。若日照高山时。密有闻义。显如聋
    如哑。不得道闻如是法也。?是方等教
    中。闻大乘实慧与今不殊。故言闻如是
    法也。受记者。亦是方等中。与菩萨记。二乘
    不豫斯事。甚自感伤。思益净名中。闻褒大
    折小。内疑而外鄙。名为感伤。失一切知见
    者。失佛眼之见。失佛智之知也。从世尊
    讫非世尊也。明昔不闻法失。良以身处山
    林心执小道则不闻法故无口喜。我尝
    独处者。思过之所也。同入法性者。正出其
    过。执所入之一理。疑于三教之能门。一理
    既同而我失知见。三教既异而菩萨受[?`/别]。
    受[?`/别]则如来有偏所以成过。今述此失故
    言悔过。是我等咎者。由我迷权何关理教。
    由我惑实何关佛偏。追述昔非仰谢如来。
    是为引过自归也。从所以者何讫每自克
    责。明意无解之失。良以不待说所因则
    无实解。又不识方便故无权解。解无故故
    无意喜。昔失既彰今得自显。不待说所因
    者。自责不解实也。不解方便者。自责不
    解权也。所因二义。一不受待对于前。二不
    停待于后。初照高山明三谛之惠。是得佛
    因。以此待对于我。而我不受失之于前。诸
    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我不停待。于此两
    楹间。匆匆取小不解实权。如文。而今从
    佛下结成三喜。先结后成。从佛是结身喜
    也。闻法结口喜也。断诸疑悔是结意喜。乃
    知真是佛子。近佛义成也。从佛口生结口
    成也。从法化生是结意成。如此消文文尽。
    释理理彰也。更用四悉檀消文。今从世尊
    下。是世界欢喜。从所以者何。提昔失显今
    得。是为人喜。从世尊我从昔来。对治喜也。
    从今日乃知下。是第一义喜也。更约喜心
    明四悉。心喜动悦常未曾有。喜动觉观复
    动于形(云云)。偈有二十五行半为三。初一
    行颂标三喜。举我闻兼得佛也。从昔来
    下。第二二十二行颂释三喜。又为三。今初
    一行半颂见佛喜。长行明失知见。颂中明
    不失大乘。上论失论远。颂论近论得。互
    现耳。我处于山谷下。第二十一行。颂上不
    闻法。又为二。初九行颂上身远故不闻。次
    我本着邪见下。第二两行颂上入法性故
    不闻。邪见是凡人着。入法性是二乘着。俱
    不闻法。我尝于日夜者。生死为夜涅??为
    日。为生死中有涅??。为生死外有耶。若得
    悟时二疑双遣。又生死涅??俱为夜。此疑得
    除名为日。日出时二疑双遣。又世人二种。
    一草创学大。二习小入大。桷其事相直入
    者劣。例如从阿?酬贾腥胝呤ぁF腥?嘤?br> 尔。于华严中入者化道应弱。五味洮???br> 者胜。从而今乃自觉下。第三有九行半。颂
    上心得妙解喜。上明不待所因不解方
    便。颂中明得所因又解方便。闻当作佛
    是所因。闻五佛道同解魔非魔。是解方便。
    互显一边五佛章。即是领文也。从闻佛柔
    软音下。第三二行半颂上结成。如文。尔时
    佛告舍利弗吾今下。是第三述成段。上身子
    自陈得悟。今如来述解非虚。文有三。一昔
    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还为说大。所以引
    昔曾教。述其见佛之缘。若中忘取小。述其
    忧悔闻法之缘。还为说大。述其悟解不虚。
    述成上三意也。十住?称派吃啤I砦奚稀N?br> 相好。受持无上。谓自利利他。具足无上。谓
    命见戒。智慧无上。谓四无碍。不思议无上。
    谓六波罗蜜。解脱无上。能坏二障。行无上。
    谓圣行梵行。又身无上名大丈夫。受持无上
    名大慈悲。具足无上名到彼岸。智无上名
    一切智。不思议无上名阿罗诃。解脱无上名
    大涅??。行无上名三藐三佛陀。菩萨璎珞十
    三云。道当清净秽浊非道。道当一心多想
    非道。道当知足多欲非道。道当恭敬?x慢
    非道。道当检意放逸非道。道当显曜自隐
    非道。道当连属无行非道。道当觉悟愚惑
    非道。道当教化矜吝非道。道近善友习恶
    非道。如是等种种明无上道。今经以圆通
    为无上道。若偏若次皆他经所论。长夜随我
    受学者。昔虽大化未破无明。惑?心中
    随佛受学。了因虽远犹尚不灭。况今真悟
    宁虚。故举曾教述见佛不谬也。我以方便
    生我法中者。此义两牵。若昔以大化。今生
    大解。此属初意。若令免恶道权以小引。此
    是第二意。从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
    自有中途废大习小。名中途悉忘。若而今
    便自谓已得灭度。即是而今悉忘。由汝忘
    大愿。即习小致有忧悔。而得闻法不虚
    也。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即是述其
    得解不虚。先施权教。成其中途小善。后显
    真实。遂其本愿大心也。从汝于未来下。是
    大段第四授记段。前自陈佛印竟。是故与记。
    若得大解自知得佛。何俟须记。记有四
    意。一昔未记二乘而今须记。二中下未悟。
    以记勉励之。三令闻者结缘。四满其本愿。
    是故记也。有长行偈颂。长行为十。一时节
    二行因三得果。释十号甚多。且记一种。无
    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
    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
    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
    调他心名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
    三聚名为佛。坏波旬名婆伽婆。四国土五
    说法六劫名七众数八寿量九补处十法住久
    近悉如文。大论四十八云。舍利弗。正法三十
    二小劫者。三灾饥病刀。灭众生者名小劫。
    又直是时节名小劫。如说法华经六十小
    劫。亦是时节数耳。非三灾灭外物为小劫
    也。偈有十一行半为二。初十行颂上九意。
    略不颂补处。长有供养舍利。后一行半结
    叹。初一行超颂得果。次供养下。第二一行追
    颂行因。次过无量下。第三半行超颂劫名。
    次世界名下。第四一行半颂国净。次彼国下。
    第五一行半。颂菩萨众数。次如是等下。第
    六半行颂说法。次佛为王子下。第七二行颂
    寿量。次佛灭度之下。第八一行半。颂法住久
    近。次舍利广下。第九半行供养舍利。后华光
    佛下。第二一行半结叹。宜应自欣庆者。成初
    入欢喜位之解也。初住能百佛世界作佛。
    行地倍是。第五四众领解。有长行偈颂。初经
    家叙众喜。次陈供养。作是言下。正领解。初
    领开权。今乃复转下。领显实也。偈有六行
    半为二。初二行颂上开权显实。后四行半。
    自述得解随喜回向也。我等亦如是者。如
    身子之领解。如身子被述成。如身子之得
    记也。问。迦叶善吉诸大声闻。尚未得解。四
    众何人而先获悟。答。四众天人亦具三品。上
    根同身子。中下可知。又解。身子迦叶并是
    权行。中下未开故。迦叶满愿示同不解。净
    名云。众生未愈菩萨亦未愈(云云)
    ○从尔时舍利弗白佛下。第二大段为中
    根譬说。文有四品。此一品正是譬喻开三显
    一。信解明中根得解。药草如来述成。授记与
    决。此四番皆约譬说。下四段皆约因缘。陈
    如明系珠缘而领解。阿难引空王缘而获
    记(云云)。又例法说。应有中根四众欢喜。而
    今无者。一谓经家存略。二例前后可知。后
    文在法师品中(云云)。譬说文为二。一请二答。
    请为三。一自述无疑。二述同辈有惑。三
    普为四众。自述如文。同辈是同行。怀旧故
    须为请。四众是化境。今新运大悲则普为
    请。佛常教化下。执昔三教也。而今于世尊
    前下。执昔一理也。昔说三是究竟。今又说
    一为真实。矛盾致迷故。言皆堕疑惑。有人
    云。身子新旧两疑。千二百止有新疑。今谓上
    根疑少。中下疑多。云何倒解。善哉世尊下。为
    四众普请也。因缘者。前三后一之因缘也。尔
    时佛告舍利下。第二佛答。文为三。一发起二
    譬喻三劝信。发起为二。一抑二引。抑令愤
    勇引令速进。我先不言下。指上明权。皆为
    菩提指上显实。皆为化菩萨者。若权若实。
    皆入佛道无住涅??。上已明言。云何执教迷
    ?不解。如此责谓是抑文也。然舍利弗今
    当下。是引接安慰。前斥既切。恐鄙怼自沈。
    今许其譬喻更明此义。若能解者犹称智
    也。二譬喻说长行偈颂。长行开譬合譬。开譬
    不同已如上说。今为二。一总二别。总譬譬
    释迦章中今我亦如是两行偈略颂开权显
    实也。别譬譬释迦章中我以佛眼观见四十
    一行半偈广颂开权显实六意也。总譬有六。
    一长者二舍宅三一门四五百人五火起六三
    十子。长者譬于我。我即释迦一化之主也。火
    宅譬上处所安隐对上三界不安隐也。一门
    譬上宣示佛道门也。五百人譬上众生也。
    火起譬上对不安隐法五浊八苦也。三十子。
    譬上知众生性欲三乘行人也。长者譬为三。
    一名行二位号三德业。名如宾行如主。行
    有亲疏名有近远。故举处所以显名行
    也。封疆为国最远。宰治为邑居中。聚落是
    邻闾最近。长者名行遍此三处。近不见其
    细陋。远但挹其高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意无择法。名行相称真实大人。内合如来三
    业随智慧行称机施化。名称普闻德周法
    界也。旧以十方虚空慈悲所被处名国。三
    千为邑。一四天下为聚落。又大千为国。中
    千为邑。小千为聚落。今皆不用。大论六十
    云。柔顺忍为聚落。无生忍三菩提为城。因
    果共为譬。今经直用果德为譬。实报土
    为国。有余土为邑。同居土为聚落。从本
    垂迹摄迹反本。名行相称无宾主之异。彪
    炳洋溢遍三土也。二标位号为三。一世长
    者。二出世长者。三观心长者。世备十德。一
    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
    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姓则三皇五帝
    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
    衡。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威则严霜隆重
    不肃而成。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年则
    苍苍棱棱物仪所伏。行则白?无点所行
    如言。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上则一人
    所敬。下则四海所归。十德具焉名大长者。
    出世长者。佛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功成道
    着十号无极。法财万德悉皆具满。十力雄猛
    降魔制外。一心三智无不通达。早成正觉
    久远若斯。三业随智运动无失。具佛威仪
    心大如海。十方种觉所共称誉。七种方便而
    来依止。是名出世佛大长者。三观心者。观心
    之智从实相出。生在佛家种性真正。三惑
    不起虽未发真。是着如来衣称寂灭忍。
    三谛含藏一切功德。正观之慧降伏爱见。中
    道双照权实并明。久积善根能修此观。此
    观出于七方便上。此观观心性名上定。则
    三业无过。历缘对境威仪无失。能如此观。
    是深信解相。诸佛皆欢喜。叹美持法者。天
    龙四部恭敬供养。下文云。佛子住是地。即是
    佛受用。经行及坐卧。既称此人为佛。岂
    不名观心长者。今以十德帖经义足。而阙
    一文。国邑聚落有大长者。三处称誉为大。岂
    非姓贵。长者岂非位高。衰迈岂非耆老。财
    富无量岂非丰足。多有田宅即分略周瞻。
    岂非智深。多有僮仆岂非势大。其家广大。
    岂非德行师之。唯有一门。岂非礼节训人
    一路。多诸人众即下人所归。但阙上人所敬
    一文。今以大字兼之。大人所知故称大也。
    从其年衰迈下。三叹德业。德有内外内则
    智略外则赀财。年高博达今古譬佛智德。
    衰迈根志纯熟譬佛断德。财富譬外德。无量
    总譬万德也。田宅别譬也。田能养命譬禅
    定资般若。宅可栖身。譬实境为智所托。略
    则十八空门。广则无量空门。若论福德无
    行而不修。若论智慧无境而不照。故云多
    有田宅也。僮仆者。给侍使人。譬方便知见
    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顺万机。即实智之
    僮仆也。二其家广大者。家宅譬上安隐对不
    安隐。不安隐譬三界也。众生穴穴皆宅三
    界。如来应化统而家之。故言广大也。三唯
    有一门者。譬上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道场
    观云。实相理不异。慧亦宜一。出无异路故
    言一门。光宅云曰。三界虽旷九十虽多。论
    于出要唯是佛教。故言一门。今明若单理
    为门。理无通塞。何门之谓。单教为门。得经
    者众。何意不出。今取理为教所诠。文云以
    佛教门。出三界苦得涅??证。门又二。宅门
    车门。宅者生死也。门者出要路也。此方便教
    之诠也。车者大乘法也。门者圆教之诠也。若
    宅门是车门。初三车救子。亦应即是等赐
    大车。若所出门非所入门。验车宅异也。四
    五百人者。譬上众生即五道也。五堂阁下。
    譬上安隐对不安隐法。五浊也。先出所烧
    之宅相。譬六道果报。次明能烧之火。譬八
    苦五浊。堂譬欲界。阁譬色无色界。墙壁譬
    四大颓落譬减损。倾危譬迁变。柱根譬命。
    梁栋譬意识。腐败譬危殆不久。欲令易解
    作观释之。堂譬身之下分。阁譬头等上分。
    墙壁譬皮肉。颓落譬老朽。柱根譬两足。腐
    败譬无常。梁栋譬脊骨。倾危譬大期。周障
    屈曲譬大小肠。又云譬心(云云)。周匝下明能
    烧之火。八苦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并
    皆无常故云俱时。炊然譬本无今有。本无
    此苦无明故有。六长者诸子下。三十子。譬
    上知众生性欲。曾习佛法天性相关则子义。
    性欲有异若十是菩萨子。二十三十是二乘
    子。此机俱得出宅故名为子。无此机是五
    百人。或者。支佛出没不同。或小乘摄或中乘
    摄。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云内有
    智性。但无如实智性耳。上三偈先颂实后
    颂权。今总譬中先实后权(云云)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