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二 >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三上_释方便品

    从尔时弥勒欲自决疑下讫偈。即是发问
    序。文为二。长行偈颂。长行中经家述自疑
    他疑发问。问中此土他土如文。何意有偈
    颂耶。龙树?称派吃啤R凰婀?撂祗糜猩?br> 花贯花之说。如此间序后铭也。二随乐欲
    不同。有乐散说或乐章句。三随生解不
    同。或于散说得解。或于章句得解。四随
    利钝。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方悟。又表佛
    殷勤重说。又为众集前后故有偈也。偈有
    六十二行文为两。初五十四行颂上问。后
    八行请答。就问为两。前四行问此土。后
    五十行问他土。长行总问此土六瑞。偈中
    长有香风地净。无说法入定。观文谓言盈
    缩寻义不然。说法是慧性。入定是天心。由
    天心慧性。能作动地放光。举末即能知本
    故。缩非缩也。他不见此意。谓弥勒不问
    两事。便不以为瑞。今反难之。若弥勒不问。
    文殊何故而答。又问指何处为问。今指长
    行总问是也。若更显其别问。?导师两字是
    也。良以说法入定能导于人。既称导师。即
    是问说法入定也。是故非缩。他云风由檀
    林故香。地加之严净盈长两事。今谓非盈。
    风本无香而香。为奇特故以成瑞。夫天花
    至妙岂有色而无香。此表因运至果。如花
    有香风。花既集地地则严净。因若趣果果
    则严净。金光明云。聚集功德庄严佛身。故
    以二事显成四花。盈非盈也。眉间光下。
    次有五十行。颂问他土六瑞。旧云颂中不
    问三乘四众。不问佛涅??。今教废三那
    忽问三。方说寿量那问灭度。于义不便
    故不问也。呜呼不解消文。抑经就情。
    今明颂中具问他土六瑞。文为六。初三行
    问六趣众生。二四行问见彼佛及说法。三
    三行问他土四众。次一行半结前开后。次
    三十一行半。问他土修菩萨行。次七行
    问供养舍利。即是问佛涅??也。初三行
    问六趣。验此颂。知上文光照东方是总照
    他土意也。此颂颂上总问。六趣众生是
    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处。善恶业缘是趣
    因。好丑是趣果也。从又覩诸佛下。第二四
    行问见彼佛土。直见佛说法。此广明说法
    之相。谓说顿教逗大根性。圣主师子即如
    此土现卢舍那像也。演说经法微妙第一
    者。即如此土先照高山演华严教也。教诸
    菩萨者。即如此土七处等会无声闻人也。
    照明佛法开悟众生者。即如此土始见
    佛身入如来慧也。若人遭苦下。第三三行
    问彼土四众。即是顿说之后。次明三藏教
    也。若人遭苦者。开声闻乘也。此颂具明四
    谛在文分明(云云)。若人遭苦而造恶业苦不
    得尽。底下众生是也。若人遭苦而造善
    业苦亦不尽。厌下攀上如难陀为欲故持
    戒等是也。若人遭苦。于外道法中求解
    脱。增见长非者苦亦不尽。若人遭苦厌集。
    复厌依果。感佛说涅??者。此人能尽诸苦
    际也。他土亦开此乘也。若人有福下一行。是
    开中乘也。若供养佛少遭苦致恼。若供
    佛多虽遭苦而福。故云声闻三生种福支
    佛百劫种福。形彼声闻故言有福。志求胜
    法者。声闻厌苦而修行。支佛求道故修行。
    深求缘起胜妙之理。即是他土开中乘也。
    若有佛子下。是开六度大乘也。真慈悲能
    绍佛种故言佛子。修于六度故言种种行。
    志求故言无上慧。六度中无六蔽。如药中
    无病故言净道。非毕竟净也。又声闻苦谛
    为观门。缘觉集谛为门。六度菩萨道谛为
    门故言净道。文殊我住下。第四有一行
    半结前开后。见闻若斯即是结前。如是众
    多即是开后。我见彼土下。第五有三十一行
    半。问他土菩萨种种修行。就此为三。初一
    行总问。次十五行次第问。次十五行半杂问。
    初总问可解。或有行施下。第二有十五行
    次第问。中为六。初六行问檀。二二行问尸。
    三一行问忍。四一行问进。五二行问禅。六
    三行问慧。就问檀有三意。初四行问舍
    财。一行问舍身。一行问舍命。珍宝奴婢贵
    贱共能此施。驷马宝车豪侠者所施。妻子等
    是外身。身肉等是内身。舍头目即舍命。而
    不言法施者。让后般若也。又约身命财
    与生死后际等得不坏常住。即是法施故
    不别说也。文殊师利见王下。第二二行问
    戒。约比丘论持戒者。在家施易戒难。出家
    施难戒易。故约比丘明戒。此中引五王经
    (云云)。或见菩萨下。第三一行问忍。忍有三种。
    闲林邃谷恶人恶兽忍耐无?即生忍。自节
    守志即苦行忍。为求佛道即第一义忍。又
    而作比丘即苦行忍。独处闲静即生忍。乐诵
    经典即第一义忍。又见菩萨勇下。第四一行
    问精进者。夫深山可畏。非窳怯者所居。
    勇进者能安之。傍若无物。思修实相念念
    不休。进求佛道也。又见离下。第五两行问
    禅。前一行问修根本禅。后一行问修出世
    上上禅。通途皆得有根本之修也。离欲者。
    若离欲得五通。通教定也。又根本本离欲。
    背舍亦修不净等离欲。别教兼离二乘欲。
    中道又离顺道法爱欲(云云)。深修禅定者。
    发初禅一品此定未深。乃至九品传传为
    深。又背舍九定八胜十一切入等传传为深。
    此定转变自在能发诸通。凡夫但五通。二乘
    具六。别教菩萨让佛分有无漏。亦但称五
    通也。圆教初后皆具六通。安禅万偈下。第
    二一行明上上禅。此是别圆之禅。静散不
    相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如修罗琴不拊
    而韵。无缘无念有感则形。故能安禅赞佛
    也。复见智深下。第六三行问般若为二。初
    一行是自行。智深者。慧穷理本也。志固者。
    誓愿广大也。此即二种庄严能问能持也。又
    见佛子定慧下。次两行是化他也。未到慧多
    无色定多。四禅等又背舍慧多九定定多。十
    一切中等。又二乘定多菩萨慧多佛。则等。又
    空观定多假观慧多。中观则等。无量喻即是
    种种方便。诸教之中引无量譬类。助显第一
    义也。破魔兵者。空观破四魔。假观次第破
    八魔。中观圆破八魔十魔一切魔。击鼓者。初
    发心住便成正觉。百佛世界作佛。圆击梵轮
    法鼓。从又见菩萨寂然宴默下。第三有十
    五行半。不历次第随见而问。问。上六度自
    收得万行。何须更问太烦杂耶。答。上问次
    第者。自渐一途。非次第者不定一途。既言
    种种相貌。何啻两途而言是烦耶。此次第杂
    乱两番六度。拟他土开三藏后说方等十
    二部经辩六度相貌。具如此间不异。就杂
    问中文为七意。初二行问禅又二。前一行
    问入舍禅。即是自行。次又见菩萨放光下。第
    二一行问入悲禅初是化他。菩萨入定。放
    光种种利益。具出华严思益(云云)。次又见佛
    子未尝下。第二一行问精进。即是般舟念佛
    等法门也。次又见具戒下。第三一行问戒。威
    仪无缺即是初不缺戒。净如宝珠。即是第十
    究竟戒。中间可解。十戒如玄义中说。次又
    见佛子住忍下。第四一行半问忍。即生法二
    忍。次又见菩萨离戏下。第五两行更问禅。离
    戏笑。是却掉悔盖。离痴眷属即除?盖。近
    智者除疑盖。一心除乱是却贪盖。摄念山
    林除睡盖。次从或见菩萨至饮食下。第六
    五行问檀为二。前四行明四事施。如是下第
    二一行结成。次或有菩萨说下。第七有三行
    问般若。初一行不可说而说般若。二一行
    不可观而观般若。三一行言语道断心行处
    灭。即是说不可说。观不可观而论般若也。
    或可用此三番般若成上见他土说方等
    中六度。或可别拟他土说方等后明大品
    教盛谭般若寂灭无二清净不着。此彼同也。
    或可说寂灭法是方等中意观诸法性犹
    如虚空是般若意。正是历法作观法相无
    二。此义实与大品相会。若作彼土见法华
    意者。以此妙慧求无上道一行是也。但
    见修妙慧人。不见法华妙慧座席。若见座
    席即知此如彼。何事须疑。但见人不见
    座。阖众疑问耳。或可三番般若与此间般
    若相同。未知此后次何所说。是故疑问。此
    两意从人用之耳。上长行文迮但举六意。
    偈颂既广显义冷然(云云)。文殊师利又有菩
    萨下。第六有七行。明佛灭后以舍利起塔
    者。正颂上他土佛出五浊从无相一法开
    渐顿教故有二法三道种种行类相貌不同。
    如上所见也。今见他土佛般涅??佛子慕
    德为树坟塔。即表无量悉归入一。一出无
    量。前相已表无量归一。正是入于涅??。云
    何畏妨寿量。作起塔为佛事耶。痛哉痛
    哉。就文为六。初一行总标佛灭起塔。次又
    见佛子造下。第二一行明塔数。次宝塔高妙
    下。第三一行明塔量。次一一塔下。第四一行
    明塔相。次诸天龙神下。第五一行明供养。
    次文殊下。第六两行结。塔婆此云方坟。方坟
    如此土冢墓。大灌顶翻为冢也。殿堂如此
    土灵宇。崇台峻阶承露干云。长表净域归
    心上圣耳。树王者即波利质多。正供舍利
    傍严佛国土(云云)。从佛放下。第二有八行
    请答为二。初三行举疑事述请。后五行释
    伏难。初三行为三。初一行举见此土事。白
    毫为本故先举。及诸事故言种种。次诸佛
    下。第二一行举见他土事。诸佛为本即总
    摄余五也。我等下。第三一行请答。第二就
    释伏难为二。初四行正释伏难。次一行结
    请。言伏难者。文殊内心?k难不肯时答。其
    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仓卒轻尔有判。
    二智众如海谦光推高。三靳固前却生众渴
    仰。故以伏难潜而拒之。弥勒彰灼释难意
    亦有三。一瑞大疑大。若不为释。忧兕在
    怀妨闻正说。二众海乃多机在仁者。三阖
    众瞻仁。故知注诚殷重。所以彰言释难。请
    令时答。初伏难者。因正请生。请云佛子文
    殊愿决众疑。文殊仍此起初伏难。汝云众
    疑众未曾疑。若疑应问。众既不疑我何所
    决。弥勒即以第一偈释云。四众欣仰瞻仁
    及我。及我欲令我问。瞻仁欲得仁答。文
    殊因此起第二难。众同有疑不易可答。
    待佛出定然后决疑。弥勒即用第二偈释。
    若有疑在怀忧兕不泰。应以时答。复知
    如来何时起定。故言佛子时答决疑令喜。
    文殊因此起第三难。我与仁者同居学地。
    欲测佛意微共筹量。独令我答于理不可。
    弥勒即以第三偈释。我亦微心下思踟蹰
    两楹。为说妙法为当授记。故言佛坐道
    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文殊因
    此起第四难。若如汝说即是释疑何烦我
    答。弥勒即以第四偈释。安得以我犹豫之
    心而判大事。故言示诸佛土此非小缘。文
    殊伏难既穷谦光亦止。后一偈结请答也。此
    四伏难光宅受于次师。次师受于江北钊师。
    既是先贤文外巧思今用之。从是时文殊师
    利语弥勒下讫偈。名答问序。有长行偈颂。
    长行文为四。一从语弥勒下。名惟忖答。二
    从善男子我于过去下。名略曾见答。三从
    诸善男子如过去下。名广曾见答。四从今
    见此瑞与本无异下。名分明判答。夫以下
    测上。止可罔像卜度。惟昔俦今不可顿
    决。所以初从仿佛。次引略见。略见未周更
    引广见。以多证一尔乃分判。惟忖答。答上
    此土问。略曾见答。答上他土问。广曾见答。
    双答此土他土问。判当答双判此土他土问
    也。惟忖答为二。初标章。次正惟忖。惟者思惟
    也。忖者忖量。惟今如昔忖昔如今。然文殊
    古佛岂应不知。迹示思惟也。光宅以初
    后两句是法说。表因果广略。中间三句是譬
    说。欲说大法是略开三显一。略开近显远。
    演大法义。是广开三显一。广开近显远。大
    法雨者。譬得记作佛。昔因果定执不得作
    佛。是枯涸义。今皆作佛是被雨润义。吹蠡
    是改三乘之号。严鼓诫兵譬破无明。今明
    其法说不用。何者迹本两门由籍各异。迹由
    籍起弥勒生疑。文殊为释。本由籍未起。弥
    勒何所疑。文殊何所释。若于此中。已是释
    于开近显远之疑者。后地裂众涌。弥勒何
    故更疑。更疑则浪疑浪释。释后既虚释前亦
    谬。此大有所妨故不用也。今明弥勒但问
    迹中此彼二土等瑞。文殊以惟忖答。答迹中
    事。不关寿量本中事也。欲说大法者。答说
    法瑞。雨大法雨答雨花瑞。吹大法蠡答大
    众心喜瑞。击大法鼓答地动瑞。演大法义答
    放光瑞。欲说大法者。惟昔诸佛说无量义
    后则开权显实收无量归一。忖于今佛既
    说法已亦应开权显实会无量以归一。一
    者即大法也。雨大法雨者。惟昔诸佛天雨四
    花之后普入圆因住行向地。忖于今佛雨花
    之后皆成佛因住行向地。故言雨大法雨
    也。吹大法蠡者。惟昔四众见瑞欢喜得未
    曾有障除机动即改人教行理。忖今众喜亦
    应障除机动改人教行理。所改既深。故言
    吹大法蠡也。击大法鼓者。惟昔地动已后即
    有六番破无明贼。忖于今佛地动已后亦
    应六番破无明惑。声教极妙。故言击大法
    鼓。演大法义者。惟昔诸佛放白毫光后说
    法华彼此道同。忖于今佛放光已后广明五
    佛道同。既是佛道。故言演大法义。如是五
    句悉是惟昔判今忖今类昔。会文附义唯
    少入定一瑞。而雨花动地放光等。皆由入
    定故尔。意则兼具无劳疑也。阙此一条故
    称略答耳。今更别解。初一句总后四句别。
    总者大法是也。别者雨吹击演开示悟入
    是也。如天非小大非赤白而雨赤白之花
    如第一义非开示悟入。见此理时即证开
    示悟入。譬如种子得雨萌开。今闻大法雨。
    润法性种破无明糠。开于十住佛知见也。
    譬如吹蠡知是改号。今之与先已得十住。
    今从十住闻法更改入十行。示佛知见也。
    譬如击鼓知是诫兵。今之与先已在十行。
    今从十行闻法诫入回向。悟佛知见也。演
    之言布横阔竖深。乃是演义。今之与先已在
    十向。今从十回向入于十地入佛知见。穷
    源尽边深广备足也。惟昔六瑞已后即开示
    悟入。忖今瑞后亦应如是。横竖释惟忖答
    竟。从我于过去下。第二引略曾见答者。初
    以己智惟忖。今以略曾小分明于前。举此
    答他土问也。此土五瑞不通他土。唯放光
    一瑞遍照东方。略曾见答专答放光。故知是
    答他土之问也。今见如昔昔?如今。欲令
    众生咸得闻知者。即闻思两慧亦信法两行。
    收无量归一。改三乘教理。六番破无明
    等。诸佛道同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言一
    切世间难信之法也。如过去下。三引广曾
    见答。更分明于略。此广答此土他土之问。
    弥勒因光横见东方以为问。文殊引昔竖
    见而为答。横竖显诸佛道同也。文为三。初
    引一佛同。次引二万佛同。后引最后一佛
    同。就前一佛又为三。一明时节。二标名。三
    说法时节如文。有佛号日月标名同者。通
    号与今佛可同。别名云何同。此当以名别
    义同为释。何者日是慧月是定。定慧是自行
    德。灯明是化他德。能仁能定慧能自他。又
    日月灯是三智。今佛亦三智。随缘称别义则
    不殊。故言名同。演说法下。第三说法同者。
    昔佛先顿后渐。与今佛初顿后渐同也。演
    说正法初中后善者。即是顿教也。夫七善之
    语乃通大小。寻文是大乘七善。初中后善
    者。即是顿教序正流通。名为时节善。其义深
    远。即是顿教了义之理。二乘不测其边底。
    故言深远。是名义善。其语巧妙即是顿教八
    音所吐。会理直说悦菩萨心。即顿教之文。
    名为语善。纯一无杂。不与二乘共。即是顿
    教独一善具足者。具明界内界外满字之法。
    即是顿教圆满善。清白无二边瑕秽。即是顿
    教调柔善。师云行善梵行之相者。梵即顿教
    无缘慈善。又初中后善。解者不同。今且依
    一途。若小乘以戒定慧为三善。大乘以初
    中后心为三善。金光明云。前心如来不可思
    议。中心如来种种庄严。后心如来不可破
    坏。此亦三善之意也。文殊引古佛顿教七善。
    与今佛顿说七善同。亦与他土初顿说同。
    所以用此为答者。酬上弥勒据光横问他
    土佛云圣主师子演说经法微妙第一。文
    殊竖引昔举此为答。即是初佛说顿法同
    也。为求声闻人。说应四谛法者。即是古佛
    次顿之后。开渐教法同也。上问若人遭苦
    为说涅??。今引古佛亦开此渐。以答斯问
    也。为求辟支佛。说应十二因缘法。答上若
    人有福志求胜法之问也。为诸菩萨。说应
    六波罗蜜。答上佛子修种种行之问也。皆
    引古佛开渐教同也。广引曾见佛。答他
    土之问也。令得三菩提成一切种智者。此
    明古佛开顿渐后即显实之说始终究竟。
    此答弥勒见他土佛般涅??涅??后起塔之
    问也。若引古佛说法至六波罗蜜者。明今
    佛已与昔同。从令得三菩提去。明今佛当
    与昔同(云云)。次引二万佛名号说法皆同。
    初引一佛。备举顿渐说法同。中举二万佛。
    但举说顿同故。言初中后善也。后引一
    佛。但举开渐同。所以然者互举耳。指前可
    知。而不引二万之前佛者。正为名字说法
    皆同。据义为便耳。姓颇罗堕者。此翻捷疾。
    亦云利根。亦云满语也。其最后下。第三引
    一佛同。文为三。一明曾见事与今已同。二
    明曾见事与今今同。三明曾见事与今当
    同。曾谓昔之所更。已谓谢在过去。曾之
    与已俱谢俱更。今取久远者为曾。小近者
    谓已。取六瑞等为今。取佛出定去为当
    也。第一从其最后佛有八子者。是曾与已
    同。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数虽不等。并出同
    居之土。土有见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一
    八赴缘别有所表。生一子总表一道清净。
    生八子表八正道。数异义同。今取有子义
    同也。又昔佛子出家发大乘意。今佛子住
    小乘果。此云何同。昔化道已竟显本事彰。故
    言发大乘意。今未发迹犹言罗汉。至下文
    发本。即是菩萨其义则同。从是时日月灯佛
    说大乘经下。第二明曾与今同。昔佛自土
    六瑞悉与今同。次第如文。昔佛他土六瑞。
    总云如今所见。则知昔佛他土六瑞亦与
    今同。昔明别序。既有现相怀疑二序同。而
    无集众发问答问三序者。义推则有。既言
    说法知必集众。既道怀疑知应有问。若
    问必答。例二必兼得三序同也。又若述昔
    答。则不俟文殊费辞。既不言答亦不出
    问。其义可解。从时有菩萨名曰妙光下。第
    三明曾与当同。此文为六。一从时有菩萨
    者。是因人同。二从尔时日月灯明佛从三
    昧起者。是说法名同。三从六十小劫者。是
    时节同。四从说是经已于梵魔沙门者。是唱
    灭同。五从时有菩萨名曰德藏者。是授记
    同。六从便于中夜者。明灭后通经同。今初
    云何因人同。昔佛定起因妙光菩萨说经。
    今佛定起因身子声闻说经。此云何同。瑶
    师云。因者因托。付传一乘之经。非直对告
    之人也。彼佛对告何必是妙光。如今对告
    身子。身子未必能有宣通。因托宣通莫若
    妙光。如今因委莫若文殊。今佛不叹者。往
    佛何必叹也。文殊引往佛叹妙光者。正明
    可因托耳。又旧以药王为所因人者。亦
    可尔。但引往证今小不类耳。或言。因文殊
    释疑。得起定说经此对不便。今明不尔。
    经文自云因妙光正说。而作因托流通之
    解。又取药王为例。此乃公抗佛语。何关释
    经。昔因妙光今因身子。正是所因人同。昔
    佛八子师于妙光。如来起定对告妙光。又
    付托妙光。今佛子罗云亦师身子。佛从定起
    亦对告身子。迹门竟又付托身子。今古孱齐
    更若为胜此。而近弃身子远取药王。疑者
    言。妙光是菩萨。身子是声闻。云何是同。昔事
    已彰谭为菩萨。今事未发道是声闻。比及
    发迹。身子是大菩萨非同何谓。昔妙光垂迹。
    何必不作声闻。特是文殊巧说。方便隐显
    耳。从是时日月下。第二说法名同者如文。
    上弥勒见他土初顿。顿后见渐。渐后见种种
    行。行后无境后见佛涅??。今文殊答曾见
    佛初顿顿后渐后云种种行即见法华。此彼
    六瑞之后已说法华。法华后即入涅??。此分
    明定答他土之问也。从六十小下。第三时
    节同者如下文云五十小劫谓如半日即
    是同也。从日月灯明下。第四唱灭同者。昔
    说法华即唱入灭。亦如迦叶佛(云云)。今佛
    说宝塔品中。明如来不久当入涅??。化道
    已足唱灭事齐也。时有菩萨下。第五授记同
    者。昔授德藏菩萨记。今经授声闻记。岂得
    是同。昔事已成故言授菩萨记。然正是会三
    归一。声闻得记也。若说昔授声闻记者。佛
    从定起更何所论。文殊巧谭故不发迹耳。
    若说授菩萨记诸经皆尔。执教者未惊
    也(云云)。从佛授记已下。第六通经同文为
    五。一时节即佛灭后也。二出其人即妙光
    也。三久近即八十小劫也。四所化之众。即八
    子八百也。五结会古今。即求名妙德等也。就
    所化之人又为二。初八子行成久已得佛。
    八百之一方成今住补处。所以引此八子八
    百者。近则释疑密开寿量。释疑者。或谓弥
    勒补处为大。文殊非补处为小。小不应答
    大不应问。故举八百。宜应有问。妙光昔亲
    对佛。先复为师故释疑非谬。密开寿量
    者。八子最小佛号然灯。然灯是定光。妙光是
    释迦九世祖师。孙今成佛师祖为弟子师弟
    无定。将密显生非生灭非灭之意。问。弥勒
    昔见诸佛曾闻法华。何故疑问。答。时众机宜
    应须扣发耳。第四从今见此瑞下。名分明
    判答。今昔六瑞既同。惟忖决定不谬。略曾广
    曾皆决定也。当说大乘决定前说法瑞也。名
    妙法莲华。决定前雨花瑞也。教菩萨法。决
    定前众喜瑞也。佛所护念。决定前地动瑞
    也。兼总入定悉在其中。有人作已同当同
    不作今同。寻文云。今见此瑞与本无异。
    此正语于今。云何唤六瑞作已。据此文
    为今。故作三同之释也。颂有四十五行偈。
    不颂上惟忖略曾见答。于广曾见中。但颂
    前后不颂中间也。初有两行。颂广曾见中
    时节名号说法等同也。从佛未出家下。第二
    有三十九行偈。颂最后佛三同。次有四行
    颂决定答。就第二三同中有三。初有一行
    偈。颂曾与已同。次第二有十五行半。颂曾
    与今同。第三次有二十二行半。颂曾与当
    同。从佛说大下。第二就今同中又二。初
    十四行颂此彼六瑞。第二从尔时四部众下
    一行半。颂四众怀疑。初又二。初有四行偈。
    颂此土六瑞同。而长出天鼓自鸣。表无问
    自说也。现诸希有事者。即总颂诸瑞也。
    从此光照下。第二次十行。颂他土六瑞
    同。长行但云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其文则略
    此颂广也。文为五。初三行。颂见六趣众生
    同。次又见诸如来下。第二一行两句。颂见佛
    同。次世尊在下。第三两句。颂闻佛说顿教
    七善法同也。次一一诸佛下。第四三行。颂
    见声闻等三乘即是昔佛开渐教法同也。
    次又见诸菩萨下。第五二行。颂见菩萨种种
    因缘。即是颂开方等般若教同。初三行如
    文。第二一行半释。自然成佛道者。方便道
    则加心修习。发真道即是自然任运与理
    合也。约四教可知(云云)。问。发真自然者。何
    须诸佛说法。答。如船顺流若遇风加棹助
    疾有所至。风喻见佛闻法。棹喻修行。例如
    初果任运七生若值佛加修或一生二生得
    至无学(云云)。自然成佛道是报身。琉璃是法
    身本净。金像是应物现形。世尊在大众敷演
    深法义下。第三半行此则将法约人。法既深
    玄。当知必运大机开顿教也。此颂上纯一
    无杂七善之文。一一诸佛土声闻众下。第四
    三行此即将人约法。人既二乘。必知开三
    藏说也。即颂上为声闻人说应四谛等
    也。虽不颂出缘觉兼摄在中。行施忍辱等。
    等于四度耳。此一行颂上六度大乘也。又
    见菩萨深入诸禅定下。第五两行颂上见他
    土菩萨种种因缘信解相貌也。略不答上起
    塔也。上不见他土法华相故。次此见起
    塔。今答出法华相故起塔入灭事在后答
    也。次尔时四部众下。第二一行半。追颂昔佛
    四众疑念如文。从天人所奉尊下。二十二
    行半。颂曾与今当同。文为六。初两行二句
    颂因人同。次说是法下。第二一句颂上说法
    同。次满六十小劫下。第三一行一句颂时节
    同。约不思议延促劫智也。妙光皆悉受持
    昔佛法也。亦如身子受佛付嘱也。次佛说
    是法华下。第四五行颂上唱灭同。即是答上
    他土入灭之意也。就此文有唱灭有嘱累。
    嘱累如遗教。有悲泣如涅??有慰喻亦
    如遗教。其得度者悉皆得度。未度者作得度
    因缘。例如今佛将付弥勒(云云)。次是德藏下。
    第五有一行半颂上授记。次佛此夜。第六
    有十二行颂上通经。通经又为五。初有两
    行颂上佛灭后时节四众得益。如薪尽火
    灭者。小乘佛。以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慧
    依报身身灭智亡。大乘佛以机为薪逗应
    为火。众生机尽应形亦灭。倍加精进者。应
    以灭度度者也。次是妙光下。第二有两句。
    颂上能弘经之人。次八十小劫下。第三有两
    句。颂上行经时节。次是诸八王下。第四有八
    行。颂上所益弟子。又为二。初三行颂已成
    弟子。次是妙光下。第二五行颂当成弟子。
    次彼佛灭下。第五有一行。颂上结会古今。
    后四偈。旧云是结成令物慕仰。今释不尔。
    上长行有分明判答此文颂之。文为三。初
    我见灯下。初有一行颂上当说大乘经。
    次今相如本下。第二两行颂上教菩萨法。次
    诸求三乘人下。第三一行颂上佛所护念。在
    文可解。又前弥勒释四伏难。令文殊必定
    有答。此中是文殊断四伏疑。使弥勒莫复
    更问。初第一疑。因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
    华故弥勒潜疑欲问。诸佛赴缘人时各异。
    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必如此。文殊即以
    第一偈断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
    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此断其疑名之问
    也。弥勒因此又疑。自有名同义同。自有名
    同义异。此名何所显召。文殊即以第二偈
    断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
    明。助发实相义。此是断其疑体之问。弥勒
    因此又疑。实相无相何人会之。文殊即以
    第三偈断云。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
    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此断其疑宗之问。
    弥勒因此又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萨亦润
    二乘。文殊即以第四偈断云。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此
    即断其疑用之问。弥勒联翩构疑。文殊频
    烦为断。既事穷理尽即得之于怀。可谓善
    于问答具二庄严。光宅但知述于钊师释
    四种伏难使文殊必答。显弥勒之美不
    见文殊释四伏疑令弥勒不问。抑妙德之
    能。此义出自天台非传他疏。寄语后贤
    勿遏人长也。自钊师已后。数百年中。讲
    法华者溢路。颇有见斯意不。非长何(谓也)
      释方便品
    ○释此有略广。略为二。先略次料简。方者
    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
    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
    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
    法逗会众生。譬如偏举指以目偏处。是举
    偏法以目智。宜用法以释方将用以释
    便。若总举指以目圆处。宜将秘以释方妙
    以释便也。举偏法释方便。盖随众生欲
    非佛本怀。如经令离诸着出三界苦。是故
    如来殷勤称叹方便。此义可释他经非今
    品意。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
    方便权略皆是?U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
    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
    便。如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此义可释他
    经非今品意。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
    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之珠。与王顶
    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
    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如经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
    法妙难思。故以秘释方。以妙释便。正是今
    品之意。故言方便品也。料简者。初番释者
    是体外方便。化物之权随他意语。次释亦是
    体外方便。自行化他之权。亦是随自他意语。
    后释是同体方便。即是自行权随自意语。初
    释方便非能入非所入。次释方便是能入非
    所入。后释方便是所入非能入。故知名同其
    义大异。世人多不见此意。浪释方便品(云
    云)。问。方便与权云何。答。四句分别。自有方便
    破权。权破方便方便修权。权修方便。方便
    即权权即方便。方便破权者。四种皆是秘妙
    之方便。此方便破随他意权也。权破方便
    者。权是同体之权。破于体外之方便也。相
    修者亦可解。相即者亦可解(云云)。三句可
    释他经。第四句今品意也。故正法华名善
    权品。权即方便无二无别。低头举手皆成
    佛道。方便善权皆真实也。广释者先出旧解
    五时权实。十二年前照无常事为权。照无
    常理为实指阿?酬肌=裎绞吐燮莆蕹J?br> 对治法。皆属三悉檀。云何有实耶。非今所
    用。十二年后般若照假有为权。照假有即
    空为实。释论亦破此义。念想观已除。言语
    法皆灭。照假有即空者。犹是观想耳。非今
    所用。次净名思益。内诤鉴空有二境为实
    智。外变动应用为权智。今谓内鉴外用为
    二。非入不二门。非今所用。次法华照三
    三为权。照四一为实。今谓三权一向不
    会实。一实不关三权。非今所用。次涅??金
    刚前无常为权。金刚后常为实。今谓道前真
    如亦是常。道后如量智亦是权。此五时权实
    非今所用。乃至半满四宗所明权实二智。亦
    非今所用。复有人解。方便是权尔实是审实。
    又方便是权巧实是智慧。又方便是权假。假
    三车于门外。又方便是权宜。宜说三乘故。
    又权是譬名。譬如秤锤前之则重却之则
    轻处中则平。合于佛智照察称量。如是等
    释各取一途。权尔权假约处所。权宜约法
    门。权巧秤锤约智能。各不包含义不融妙。
    不可用此释今品。又有人以四种二慧。初
    一是权一是实。次空有二智。观空不证离
    二乘涉有无染出凡夫。次空有内静为实。
    外用为权。次金刚前后常无常为权实。初二
    慧令生信。次二慧令生解。次二慧令化
    他。后二慧是果。此诸二慧凡有三转。初以
    有为俗空为真。次空有为俗。非空非有为
    真。次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二不二
    皆为俗。非二非不二为真。教智亦然。何故
    尔。为人悉檀故。自有人闻前不悟闻后即
    悟。是故二谛不同。又如来常依二谛说法。
    故二谛有三门。又佛教虽多不出三门。又
    渐引众生故。凡夫计心形是实。盖非实也。
    法性空乃真耳。凡夫即舍有取空故。说空
    有皆是俗非空非有乃是真。或者舍二边复
    滞中道。故第三远离二边不着中道。乃是
    真。此为五乘人。初引凡夫生信出有。次
    引二乘令入中。次引菩萨令中偏俱舍。
    又为学中者。谓三假为世。三假空为真此
    但得初意。次非三假空有皆俗。非空非有
    为真(云云)。今详彼释。乃是傍五时显己意。
    却渐次梯蹬之非耳。可释他经非今品意。
    经云咸令众生皆得覩见。何时前后开悟不
    同。又云。正直舍方便。那用渐次会于圆妙。
    又初引生信解化果等。何关今经悟入之意
    耶。如天亲列十七名。第十三名大巧方便。
    又大乘方便经。明方便十种。第九名善巧
    移二乘令入大乘方便波罗蜜。当知今品乃
    是如来方便。摄一切法如空包色。若海纳
    流。岂可以诸师一枝一派释法界之大都
    耶。今明权实者。先作四句。谓一切法皆权
    一切法皆实一切法亦权亦实。一切法非权
    非实。一切法权者。如文云。诸法如是性相体
    力本末等。介尔有言皆是权也。一切法实者。
    如文如来巧说诸法悦可众心。众心以入
    实为悦。又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
    如来所说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又云。皆实不
    虚。又大经四句皆不可说也。一切法亦权亦
    实者。如文所谓诸法如实相。是双明一切亦
    权亦实。例如不净观亦实亦虚(云云)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三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