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56

    第三善男子于此下指示后友。于中二。初
    举友依正。后汝可往下劝往教问。今初。国
    名胜乐者。次下知识寄当初住。胜过前位
    是信所乐故。山名妙峰者。山有二义。一寂
    静不动义。二高出周览义。以况初住。解心创
    立依定发慧。寂然不动。智鉴无遗彻见果
    原。下观万类山以表之。登此心顶便成正
    觉。故曰妙峰。友名德云者。具德如云云
    有四义。一普遍。二润泽。三阴覆。四注雨。以
    四种德如次配之。一定二福。三悲。四智。然
    此德义。就事就表通皆具之。而创出外凡。
    故以比丘为表。教问可知。第四尔时善财
    下念恩辞退。庆闻后友故喜跃。怅辞德
    音故悲泪。下诸善友仿此可知。然后二
    段。义虽属后文属前会。问大圣有智能演。
    善财有机堪受。何不顿为宣示。而别指他
    人历事诸友明此深旨略申十义。一总相
    而明。为于后学作轨范故。谓善财求法不
    懈。善友说法无吝故。二显行缘胜故谓真
    善友是全梵行。如?王之遇耆域。犹净藏
    之化妙严等。三破愚执故。谓令不师愚
    心虚己遍求故。四破见慢故。谓令不观
    种性不耻下问。遍敬事故。五破遍空执
    故。谓不唯无求。无求之中吾故求之。六令
    即事即行宁可少闻便能证入。不在多闻
    而不证故。七为破说法者摄属之心。我徒
    我资彼此见故。八为显寄位渐修入故。若
    不推后。则位位中住无胜进故。九为显
    佛法甚深广故。善友尚皆谦推。凡流岂当臆
    断。十显善财与友成缘起故。谓能入所入
    无二相故。无善友之外善财。则一即一切
    明善财历位也。无善财之外善友故。一切
    即一多位成就。皆在善财。由见卷舒自在
    无碍。上之十义初一通于师资。次五多约
    资说。第七约师后三约教。思之可知。大文
    第二向胜乐国下有十善友。寄于十住即
    为十段。然下诸善友古德科判。从一至十
    虽皆有理。今略存一二。谓一依辩法师。科
    为三分。一闻名求觅是加行位。二受其所
    说是正证法界三仰推胜进是后得位。或分
    为五分。一举法劝修。二依教趣入。三见已
    请敬。四正示法界。五仰推胜进。上二并约
    位科故。取前段指示后友。以属后段方便
    以后友名属后位故。约义甚善而文小不
    便。今依意公及五台论。约会科之分为六
    分。而名小异。一依教趣求。二见敬谘问。
    三称赞授法。四谦己推胜。五指示后友
    六恋德礼辞。而诸文多具其有增减。至文
    科判。今初发心住文具斯六。初依教趣求
    中见心陟位。故曰登山。智鉴位行为十
    方观察。情怀得旨为欲见德云 七觉。助
    道为经七日。忘所住位方为得旨故。见
    在别山。见则定慧双游为经行徐步。徐即
    是止。不住乱想故。行即为观。不住静心
    故。若约事说。即正修习般舟三昧故。二见
    已往诣下即见敬谘问。于中四。一设敬仪。
    重人法故。二作如是下。申己发心明有
    法器故。三而未知下正陈所问。彰己未知
    请随机说故。问中于前十一句举初略后
    是经家略。若善财略友云何领。四我闻圣者
    下叹德请说。有智善能有悲无吝。故应为
    说。诱谓诱喻。即是教授。以成前解。诲谓诲
    示。即是教诫。以成前行。下皆仿此。前问但
    问因圆。此中结期果满。即发心所为。第三
    时德云下称赞授法。即正入法界。于中二。
    先赞器希有。后正示法界。今初。先标二难。
    所以赞者。令自宝固欣闻法故。后所谓下
    别牒前问。有十一句。初句牒总余十牒别。
    文小开合而皆案次。一境界即前趣菩萨行。
    趣通能所境约所趣。二即前行。行则出故。
    三即前净。四即前入。入即不滞空有广大
    心故。五即成就六七及八。皆前随顺。其解脱
    门是能随顺。示所作业即事业随顺顺众生
    心即逐机随顺。此第八句亦是忆念。念众生
    故。九即增广。谓不住涅??是生死门。不住
    生死即涅??门。以不住道即能增广。十即
    速满普贤行。若了为无为非一非异。而无着
    者则速满矣。亦即为满矣。第二善男子我得
    下。正示法界即念佛三昧。于中二。先示体
    相。后普观下明其胜用。今初。先标名。后信
    眼下释相。今初。自在有二义。一观境自在。
    二作用自在。决定亦二义。一智决断。二信无
    犹豫。解即胜解亦有二义。一约为信因于
    境忍可。二为作用因于境印持。近处为远
    等。信智相资他境不动。故名为力。即三昧
    义。二释相中信眼清净。释上解义。谓欲修
    念佛三昧先当正信次以智决了。今由胜
    解于境忍可故。于实德能证信心净了见
    分明。故称为眼。次智光照耀释上决定。谓
    决断名智。智故决定故。文殊般若明一行念
    佛三昧先明不动法界。知真法界不应动
    摇。即是此中决定解义。然约寄位正是发心
    住体。以本解性闻熏之力。今开发故是决
    定解。二明胜用中亦是展转释成。于中二。
    先约内用。后往诣下明其外用。今初。普观
    境界即信眼用。亦释眼义。以如为佛则无
    境非佛。故云普观。又若报若化一时观故。次
    离一切障释清净义。若沈若浮诸盖诸取皆
    三昧障故。次善巧观察释智光照耀谓于无
    色相而观色相。为善巧观。后普眼下结成
    上义。谓信眼普观境界名为普眼。穷如法
    界名曰明彻。如是离障见如。是谓具足
    清净一行三昧。一行者一法界行故。二明外
    用者。以前即用之体。则以无心之觉契唯
    如之境。不动法界穷乎寂照之原故。能即
    体之用用无不穷。亦由前胜解于境印持。
    随心去住。于中三。初明不动而往。二常念
    下不念而持三常见下明不往而见。于中三。
    初标次。所谓下别显所见数多。于中三千即
    一佛刹。而重言佛刹微尘数者。准梵本中
    脱十字故。应言十佛刹也。后一一方下明
    所见事别。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于中先谦己知。即结其自分。后岂能了
    下推胜知多。即增其胜进。今初。一切诸佛
    境界者。结其所观。横通十力。竖该三世。故
    云一切。即上普观境界一行三昧。观其法
    身十方诸佛亦通报化。种种色相兼相海
    故。次智慧光明者。结其能观。即上智光照
    耀。次普见法门即总收前二。以结其名。即
    前普眼明彻。最初善友先明念佛法门者。
    以是众行之先故。故智论云。菩萨以般若
    波罗蜜为母。般舟三昧为父故。依佛方成
    余胜行故。又初住中缘佛发心乐供养故。
    二推胜中三。先总。次所谓下别。后而我下结。
    今初。无边智慧即下诸门。及所不说能观之
    智缘无边境故。清净行者。即下诸门离障
    之心。而言门者。随其一一入佛境故。二别
    中有二十一门。各先标名。后释相。并从业
    用以受其名。准晋经一一皆云念佛三昧
    门。今略无三昧字。理实应有。古德判此。前
    十念佛胜德圆备。后十一念佛妙用自在。亦
    是一理。克实细论。一一皆念体用无碍之
    佛。又此诸门当文标释已自可了。细穷其
    旨义乃多含。然其念佛三昧总相则一。别即
    三身十身。修观各别。且寄三身释者。即总
    分为三谓念法报化。为观各别于三身中
    各有依正。便成六观。谓念法性身土为
    法身依正。念报身华藏等刹为依。十身相
    海等为正。念余净土水鸟树林为化身依。
    三十二相等为化身正。又后二正中各分为
    二。谓念内功德及外相好十力无畏等。为
    化身德。如不思讥法品为报身德。三十二等
    为化相好。十莲华藏等为报相好。则成八
    门。而初法身二门为后六门之体。若体相无
    碍成第九门。若融前诸门为一致故。于一
    细处见佛无尽。如是重重成帝网之境。则
    入普贤念佛三昧之门。今此二十一门。通是
    后一而随相异。故有多门。与前十门互有
    开合。一智光普照门。即通法身报化依正。
    以此门为总故。一切诸佛通于横竖通诸
    佛国。故云种种严净。如无量寿观经。先观
    莹彻琉璃之地琼林宝树。及作华藏观者。
    一一境界无尽庄严。无土之土方为真净
    等。二即观色相身令见得净故。而标名中
    念佛门三字。既是通名。令一切众生之言。未
    知令作何事故。准晋经。应云令一切众
    生远离颠倒。念佛门义方圆备。三念内德。
    四亦内德无倒说。授菩萨见佛本为得法
    故。五通三身依正内德外相。以十方诸如来
    同共一法身故。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故
    皆能随本誓愿化众生故。余等可思。即此
    亦是一行三昧。随念一佛等一切故。六即
    第九事理无碍观。以理融事故。随一细境
    见多神通。唯智眼境名不可见。七八皆约
    时并通诸身土。而七约所念佛事无断。八
    约能念时分无间。九双念依正。亦通报化。
    十念即应而真。过去诸佛安住不涅??际。
    未来诸佛亦已现成故。文殊般若云。今佛住
    世。则一切诸佛皆住。以同一不思议故。又
    约随相门。即欲念何佛。佛便为现。十一亦
    即体之用。由了无非佛境故。境境佛现。
    十二念应。十三亦念应。然上十一境中见佛。
    或谓诸佛住于境中。今明知诸佛无住故。
    远离时处之想。则见一日念念而去。十四
    念报身相好眼耳等。皆遍法界故。十五中
    念即体之用。前第六微细。显依中有正。此
    约正中有正故不滥前。十六念劫圆融故。
    上二皆即体之用。十七念内德。十八十九皆
    念色相。二十念依。二十一通内外真应等
    一切身云。如上出现品及上下文然。上就
    所念辨异。成其十门。若与经文互开合者
    为门非一。二十一者。盖略说耳。然约能念
    心不出五种。一缘境念佛门。念真念应若
    正若依。设但称名亦是境故。故上诸门多是
    此门。二摄境唯心念佛门。即十八十九二门。
    十八即总相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十
    九虽随我心。心业多种见佛优劣故。三心境
    俱泯门。即前远离念佛门。及不可见门之一
    分。及如虚空门。四心境无碍门。即如初门。
    双照事理存泯无碍。故云普照。五重重无
    尽门。即称前第十门而观察故。如微细等
    门。亦是此门中总意。若约十身各以二门
    而为一身。后一总显。谓愿智法力持意生化
    威势菩提。及福德相好庄严身。以念佛之
    门诸教攸赞。理致深远世多共行故。略解
    释无厌繁说。三结可知。第五善男子南方
    下指示后友于中二。初正示善友。后叹友
    胜德。今初。即治地住善友。海门国者。彼国
    正当南海口故。表观心海深广。为治心地
    之门故。比丘海云者。观海为法门。以普眼
    法云润一切故。表治地中观生起十种心。
    深广悲云故。后海云比丘下。叹友胜德。于
    中十句。先一总叹。后善男子下九句。别就
    益当机叹。句各一义。即预指后说。初一即
    见竟得益。二即闻化宿因。三即叹发心处。
    四即闻彼受持处。五六及七皆普眼法门所
    证。八闻依正庄严。九即显发心之相。至文
    自见。第六尔时善财下。恋德礼。辞生难遭
    想故。恋喜见后友故辞。第二海云比丘。寄
    治地住善友文亦有六。第一依教趣求中
    二。初依教正观。此明温故。后渐次下趣求
    后友。意欲知新。又前即学而能思。后即思
    而能学。然思前犹属前文。谓上来近友。次
    闻正法。今辨正念思惟及如说修行。即涅
    ??四近因缘。今以前义属后进趣。后义属
    前指来。互为钩锁显主伴交参。且从会判
    属于后耳。下皆准此。今念前中有十一句。
    初总余别。别中皆云正念观察者。不沈不
    举寂照变流故。十中一即是前观境自在。
    二即前作用解脱。三即一行三昧体。及推胜
    中诸三昧门。四念前种种众会。五即前见
    佛。六即前十方。七即寿命神通等。八即通
    观佛遍。九即种种成正觉。十即随种种众生
    心乐。后趣求可知。第二向海云下见敬谘问。
    于中三。初设敬。次自陈发心可知。后而
    未知下谘问法要。于中言愿轮者。愿穷三
    际无有终始。故对生死以立轮名。余文自
    显。第三时海云下赞示法界。于中二。先赞
    法器。后正授法。前中三。先本问。以发心者
    难故若不发心不堪授法。非法器故。次
    善财下答。非虚妄故。后海云言善男子若诸
    下正赞。于中二。先赞因缘难具故。发者为
    希。后发菩提心者下。显发心相胜故。发者
    难得。今初。先友赞。后要得下顺赞。事友为
    缘余皆是因。通有十句。初句为总。即宿植
    普贤法门成种性故。二具真下别。初得真
    如三昧智光。名具真实道。此即了心寂照
    生佛德故。余可知。二显发心相中有十一
    句。前五即大慈悲心。初二总余三别。次四
    深心修行大愿尽空界故。后二直心不
    违法性证果智故。又此十心多同治地自
    分十心。恐繁不会。第二善男子我住下正
    授法要。谓观法海覩佛闻法。次前念佛
    而明此者。显闻法弘传次为要故。于中二。
    先明修观。后善男子我作是下观成利益。
    前中二。先托事显诠。二善男子我思惟下
    欲忘诠求旨。今初。先总标。言十二年者。
    一纪已周。表过十千劫已入第二住故。亦
    表总观菩萨十二住十二入故。后所谓下别
    显皆托事表法。智海十义如十地说。今是
    悲海。二忘诠求旨为见佛亲因。可知。第二
    观成利益中二。先明见佛。后得闻法。今初。
    即见法界无碍依正。于中先见依后见正。
    前中三。一总标体相。以深观心海法海。
    则心华行华自然敷荣。无漏性德无不备故。
    二百万阿修罗下外相为严。三此大莲华下
    举因显胜。第二我时见彼下明见正报。谓
    心行既敷。则本觉如来忽然现故。于中先明
    德相圆备。后又念下因圆用广可知。第二时
    此如来下明得闻法。所以海中说者。表
    从悲智海之所流故。于中三初演说。次受
    持。后转授。今初先总标。普眼者诠普法故。
    普诠诸法故。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见一切
    故。后开示下别显所诠可知。二我从于彼
    下明受持。于中二。先总显所持法多。以是
    一多相即无尽法门故。后善男子下别显持
    多之相。于中先标长时。千二百岁表义同
    十二年。后于日日下别显能持所持有十种
    持。初一闻持余皆义持。二契本寂智方能入
    故。三于一义中旋转无量故能普入。四地地
    义殊。故能分别。五威力者普摄在怀故。若
    约所诠明摄。即以威力摄诸众生。同九
    地中威德陀罗尼说。六如华开引果。今开
    发于教引于果故。又华开见实以为庄严。
    今开发言教见其旨故。七可知。八如空无
    相而包含一切。显明妙理示法相故。九以
    多智光聚于一法。则义理增广故。十若海
    含十德各辨析故。诸持经者应仿此文。第
    三若有众生下明其转授可知。第四善男子
    我唯下谦己推胜。谦己结前推胜进后。我
    唯一海岂得与彼同年者哉。第五善男子从
    此下指示后友。六十由旬者。修六度行净
    六根故。聚落名海岸者。是往楞伽山之道。
    次南海北岸故。然楞伽梵言。此云难往。又
    含四义。一种种宝性所成庄严殊妙故。二
    有大光明映日月故。三高显宽广故。四
    伽王等居。佛复于此开化群生。作胜益事
    故。然体即是宝具斯四义。名无上宝存以
    梵音。此山居海之中四面无门。非得通者
    莫往。故云难往。表修行之住。是入智海
    绝四句。离分别之道故。比丘善住者身住
    虚空故。表此住中观一切法如虚空无处
    所故。亦比丘者。入道未久宜依僧故。又初
    念佛次闻法今依僧。修三宝吉祥为所依
    故。第六时善财下恋德礼辞。第三善住比丘
    寄修行住。文亦具六。一依教趣求中二。先
    念前友教有十句。初一通念示教人法。次
    三念前闻佛说法事。次三思入海观事。后三
    证理治障摄法观修。二渐次下趣求后位
    可知。第二见此比丘下明见敬谘问。于中
    三。初见。次时善财童子下敬。三作如是言下
    谘问。于中二。先自陈发心。后而未知下正
    陈请问。于中二十句问。文分为三。初十
    句总问。于法起行故。佛法言通一切行法。
    于中净治者对治净故。深净者契理遍净
    故。余可知。二我闻下结前请后。欲显后问
    异前问故。三菩萨云何不舍见佛下。十句别
    问行起胜用故。十句中所行各别。于中初
    三句明不离三宝行。次二句不舍二利
    行。次二句摄佛依正行。次一句悲智无住行。
    后二句摄法证入行。皆言不舍者。无暂
    舍离故。第三时善住下称赞授法。于中二。
    先赞后授。前中佛法是总。一切智法约智。
    然唯局果。自然者法约性通果及因。后善
    男子我已下。授法中二。先总标所得二若
    来若去下别示其相。今初。无碍有二义。一
    智慧于境无碍。以证无障碍法界故。二神
    通于作用无碍由内证故。所以次前明此
    法者。闻法受持。意令于境无障碍故。显
    此住中善观众生等十种界故。二别示其
    相中二。先明修习得法。由一切威仪顺法
    思修。故能获得。言究竟无碍者。若事若理
    无少碍故。后得此智下显法功用。于中三。
    初通明智用无碍。次何以下总相征释。三
    善男子我以下别明通用。今初。有十二句。
    初一他心。次四兼三明。谓现未劫事含漏
    尽故。次四三业化物。次二知时。一知时分。
    二知流转。案俱舍论。时之极少名一刹那。
    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
    腊缚。腊缚即是罗婆。三十罗婆为一牟呼栗
    多。牟呼栗多即是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
    言时分者。西域记第二云。五牟呼栗多为
    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亦有处说。昼夜初
    分时等。又黑分白分六时四时等。又准仁王
    经。九百生灭为一刹那。九十刹那为一念。
    此则刹那非时极促。以刹那之中生灭唯佛
    智知故。小乘中略而不说。后一即神足通。
    二总相征释。以不住不作故无碍也。三别
    明通用多显神足通十八变相。且分为三。
    初于空现变。二或一念下十方遍供。三如是
    一切下现形益物。并可知。言十八变者。一
    于空行住等即所作自在。二或隐。三或显。
    四或现一身即卷。五或现多身即舒。六穿
    度下往来。七入地下转变。八遍身下炽然。九
    或时下振动。十或时以手下。即众像入身。
    以高大故。十一或现烧下放大光明。皆悉
    广大弥覆十方。成上放光起下遍满。十二
    或一念下遍满。十三一一佛下显示。十四一
    一如来所有宣说下。施他辩才。由能受持
    故。十五如是一切下施他安乐。菩提为真
    乐故。十六彼诸世界下所往同类。十七若
    有众生亲近下。施他忆念。十八由总具无
    作通力。故能伏他神通。三段之中具矣。第四
    善男子下谦己推胜。于中先谦己知一一
    念遍往故云速疾。现形益物为成就众生。
    后如诸菩萨下仰推胜进。而皆明戒者。意
    显上得无碍解脱。皆由持别解脱戒为依
    地故。非戒不能修治心故。有二十句。初
    十一句明具胜德戒。一本为益生故。二自
    行胜故。三具二利故。上三异小。四道共故。
    五无能令不持故。六定共故。七不失行本
    故。八顺法不谤故。?陈?谀蔷?诹?啤S?br> 四根本罪。乃至活命。亦不应犯。谓一谤法。
    二舍菩提心。三悭吝。四恼害众生。今此七
    八不犯初二。无损无浊不犯后二。九缘果
    智故。十称法性故。十一般若相应故不住
    三界。次六句明离过戒。一无过失。谓不自
    贡高言我能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
    愧耻故。二不损恼。谓不因于戒学呪术
    等损众生。故。三无缺犯。谓具足受持十善
    业道及威仪故。四无杂秽。不着边见故。
    五无悭贪浊不现异相彰有德故。六无
    悔恨。谓不作重罪不行谄诈故。后三显
    清净戒。一忘能所持究竟净故。二不染六
    尘故。三无心垢故。第五善男子从此下。指
    示后友。即生贵住善友。国名达里鼻茶。
    此云消融。谓从圣教生消谬解故。城名自
    在。于三世佛法了知修习得圆满故。言有
    人者。晋经云。彼有良医名弥伽者。此翻为
    云。演轮字门含润雨法故。以三世圣教法
    云雨一切故。第六礼辞可知(已下六十三经)第四
    弥伽寄生贵住。亦具六分。第一依教趣求
    中二。先念前友教。十句初总。即前所得法
    门。深信已下皆别起观修。文显可知。后渐
    次下趣求后友。第二乃见其人下。见敬谘问
    中三。初见次敬。后而作下谘问。于中二。先
    自陈发心。后而我下正问。有十二句。初二
    句总。余十句别。释通横竖。横释可知。竖配
    十地。一证发心故不退。二不误犯故。三
    得禅定故。四精进故。五入俗故须总持。
    六般若现故。七权实双行为甚深义。得观察
    智慧地故。具足辩才。八无功用方为正念。
    九力增上故。十智增上故。第三尔时弥伽
    下。称赞授法中二。先称赞法器。后授己法
    门。前中二。初审定。二弥伽遽即下敬赞。于
    中二。先敬。后然后起立下赞。今初。所以师
    礼资者。以菩提心是佛因故。能广出生诸
    功德故。故法界无差别论云。敬礼菩提心
    者。如人礼白分初月不礼满月。以希现
    故。满月由此故。又发心毕竟二不别。如
    是二心先心难。是故我礼初发心人。况未
    说法未定为师。后授己法方升本座。不
    乖重法。前诸知识而不尔者。为僧敬俗事
    不便故。后赞中二。先赞发心。后善男子应
    知菩萨下。赞其求友。前中二。初总赞。二善男
    子若有下别赞。于中三。初有十句因德深
    广。斯德终成功归初发。而汝能发是谓希
    奇。其相多同初发心品。此中亦具深直悲
    心。可以意得。次则为一切下十王敬护。后则
    今一切众生界下。外益众生。第二赞求友
    中。以菩萨难遇而能求能遇。故知善财是
    深法器。亦预诫求友之心故。解脱处历十
    二年。不生疲厌。于中二。初总赞机应难得。
    二菩萨为下别赞善友。于中二。先法后喻。
    有十三喻。初二喻恃怙。次四喻拯济。次君
    喻依处。余喻救护。第二弥伽如是赞叹下。
    授己法门中二。先现通益物。令其目覩。后
    弥伽于是还升下。升座说授令其听闻。今
    初。言轮字品庄严法门者。贤首引日照三
    藏解云。轮有多义。一约字相。楞伽中云。字
    轮圆满犹如象迹等。二约所诠。尽理圆备
    如轮满足。三约用。谓妙音陀罗尼有转授
    义灭惑义。如法轮等。即轮字教法诠示庄严。
    此释已佳。今更依?陈?谀蔷?谖濉1鹩凶?br> 轮品。彼经云。是遍一切处法门。谓菩萨若住
    此字轮法门。始从初发妙菩提心。乃至成
    佛。于是中间。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种种事业。
    皆得成就。如是初阿(上)字。即是菩提之心。
    若观此字而与相应。即同?陈?谀欠ㄉ碇?br> 体。谓此阿(上)字轮。犹如孔雀尾轮。光明围
    绕行者而住其中。即是住于佛位。又阿(平声长呼)
    娑[口*缚]三字总摄三部。阿字如来部。娑字莲华
    部。[口*缚]字金刚部随一部中皆有五字。所谓
    字轮者。从此轮转而生诸字轮。是生义。
    如从阿菩提字即转生四字。谓一阿字(上声长呼)
    是修行轮。既已发心必修诸行。二?字是
    成菩提轮。既修行已必证菩提。三恶字是大
    寂灭涅??轮。即菩提所至。四恶字(长呼)是方便
    轮。而阿字当中四字绕之。从下次第右旋
    亦如轮相。举一为例。余字准之。若行者如
    是了达。则能入陀罗尼门。旋转无碍故名
    字轮品。种种布列员位故名庄严。余如
    彼释。其字下深义。至众艺中当广分别。所
    以次前而辨斯者。前无碍解脱即无相智光。
    今将入俗兼存有无。寄字表义。又为总
    持令不失故。既为医人亦以字轮消伏
    障故。圣教中生宜持字故。第二升座说授。
    妙音陀罗尼者标名。能分别下显用。此妙
    音持即前轮字法门。然字即四十二字。音即
    十四音。谓哀阿亿伊等。以十四音遍入诸
    字故。出字无尽。若于音穷妙。则善万类之
    言究声明之论耳。二处互举理实相成。第
    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中二。先谦己
    结前。言光明者智鉴妙音故。后如诸下仰
    推胜进。别有十四句。前四可知。五诠深密
    故。六无余说故。七法融时法故。八胜故。九胜
    中胜故。次三可知。十三十四即前所得。而言
    际者穷理尽性故。第五善男子从此下指
    示后友。住林者方便具足住。众德建立故。年
    耆德艾事长于人。故称长者。于其身内现
    无边佛境。定用自在故名解脱。表此住位所
    修善根。皆为度脱一切众生。乃至今证大
    涅??故。第五解脱长者。寄具足方便住分
    六。初依教趣求中二。先思念前教于中亦
    二。初十一句思修前法。初总余别。后誓愿坚
    固下显修之益。二渐次下趣求后友。十二
    年者。昔云自分胜进。各修六度故。亦显遍
    观十二住故。亦表不住十二缘故。故云
    游行。若不住缘则得解脱故。下云得见。
    第二既得见已下见敬谘问中三。初明见敬。
    而自庆者。希望多年故。二圣者我已下自陈
    发心中。先总。后为欲下别陈发心之相。于
    中三。初欲上穷佛境。二为欲闻一切下。欲
    罄尽法源。三为欲与一切下。欲齐菩萨行。
    亦僧宝境。文并可知。三圣者我今下方陈
    请问。于中亦三。初结前生后。谓结前发心
    之相。便为请问之端故云以如是心至圣者
    所。二我闻圣者下赞能诱诲。三唯愿圣者下。
    请说所疑。第三时解脱下。正示法界分二。
    初入定默示。后出定言答。前中所以此中
    入定示者。亦显此位定增上故。文中三。初
    彰入定因缘。宿善为因表自修故。后二为
    缘主佛威力表本觉故。文殊念力显信智
    故。已彰善财因文殊故。二即入下举定名
    体。谓普摄诸刹在于身中。由唯心之智
    称性总持。令如体用旋转无碍。故以为名。
    三入此三昧下明定业用。即普摄等义。于
    中三。初总明普摄。次种种形下别彰广多。
    三彼诸如来所有言下。令善财闻见。第二尔
    时解脱下。出定言告中四。一明起定二告善
    财下示定名体。名如来无碍庄严者。总有
    五义。一一切如来各具一切无碍庄严。二一
    一如来互遍无碍。三一切如来庄严。悉入
    长者之身。四长者彻见十方佛海。五长者智
    持不以为碍故。无碍言兼得旋持。不违上
    文经家所序。三善男子我入出下明定业用。
    四善男子我见如是下彰定体相。即无来去
    唯心观故。所以次前显此定者。唯心之观
    亦其要故。亦显此位知众生界无量无边皆
    心现故。于中二。一结前所见体无来往。二
    我若欲见下广显随心见佛体相。于中
    四。一明随心念佛诸佛现前。二然彼如来
    下。正显唯心念佛观体。三善男子当知下。
    以唯心观遍该万法。四是故善男子下结
    劝修学令证唯心。初中既了境唯心。了心
    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何难见哉。二
    观体中。初总明相无来往。知一切下释其
    所由。所以上言普见诸佛又无来去。其故何
    耶。了彼相虚唯心现故。于中前别显。后结
    成。别中文有四对。意含通别。谓通显唯心。
    喻无来往。别喻唯心。兼明不出入等。一如
    梦对。般舟三昧经云。如梦见七宝亲属欢
    乐。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
    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云。如
    舍卫国有女。名曰须门。闻之心喜夜梦从
    事。觉已念之。彼不来我不往。而乐事宛然。
    当如是念佛。此正喻体无来往。但随心
    变。二水影对中。若月满秋空随水而现澄
    潭。皎净则月影圆明。水浊波腾则光昏影散。
    有水月现曾何入来。无水影空未曾出去。
    虽水中见月谁能执持。心之定散准喻思
    择。三如幻对。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不
    无幻相则不坏心佛。正喻空有无碍故。即
    无来去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四
    如响对。以心为缘而佛响应。佛无分别以
    佛为缘。而心见佛心何去来。此但总喻缘
    成之义。后结成唯心故。无量寿观经云。是心
    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般
    舟三昧经结云。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
    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
    心。是我心见佛。上方摄境归心。下又拂云。心
    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无想
    即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念
    亦了无所有空耳。此即喻中意已具矣。第三
    心该万法。谓非但一念佛。观由于自心。菩
    萨万行佛果体用。亦不离心。如有偈云。诸
    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漏名清净。五道鲜洁
    不受色有。称此者成大道。第四结劝修学
    中。既万法不离自心。但修自心万法行备。
    亦遣愚人妄解之失。谓有计云。万法皆心任
    之是佛。驱驰万法岂不唐劳。故今广明心。
    虽即佛久翳尘劳。故以万行增修。令其莹
    彻。又但说万行由心。不说不修为是。又
    万法即心修何碍心。文有十句。一如彼病
    人非杖不起。烦恼病重假善相资。二若无
    法水法芽不生。三对境忘心。即六尘不染。
    四旧善不杂新善进修。可谓坚固。五违顺不
    干则坦然宽廓。六寂照内证皎然无瑕。七触
    境了如无不鉴达。八六自在王性同于佛。
    开尘发用知见分明。九与佛同如体周法
    界。十以调生十力察获疏遗。如是修心则
    圆前佛法。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不住涅??际生下。当知余文相显。第五从
    此下指示后友。阎浮提畔者。此洲南际表
    将邻不退。故亦云所得。般若六度后边故。
    摩利伽罗。晋经译为庄严。比丘海幢者。业用
    深广而高出故。正心不动如海最高胜故。
    第六海幢寄正心住。文但有五。初念教趣
    求文显可知。第二乃见其人下。见敬谘问
    中二。先见敬。后善财童子赞言下谘问。今
    初。小异前来。谓便见其入定体用。即同前
    文正示法界下诸夜神类多如是。文中有
    五。一见入定相。二覩定胜用。三瞻敬证入。
    四所经时分。五覩从定起。今初。此通二定。
    一即灭受想定。谓无别思觉。七转已息唯
    第八识持身定。前加行誓愿力故。令于定
    身起诸业用。若圆教中融摄法界。自在无
    碍故。业用无方未曾起念。是以六地能入
    灭定。而起通用住似地故。净名云。不起
    灭定而现诸威义。正当此也。二者即第四
    禅。以起用多依彼故。四禅无出入息。亦无
    觉观。内净喜乐诸思觉故。通表此位心定
    不动故。又经行地侧。是动之所。而灭思
    觉者。表即动而寂故。而言侧者不住行
    故。二从其足下见定业用中二。先别明身
    分作用处别。后海幢比丘又于其身下。总
    显毛孔光明业用。今初。总十四处作用不同。
    总相而明。从下至上渐渐增胜。别则各表不
    同。一足出长者等者。足有二义。一最初故。多
    显施行万行首故。二行住义长者行之长故。
    居士得安处故。婆罗门净行故。成就菩提
    是利行故。二膝出刹帝利等者。土田帝主屈
    申自在故。行由于膝故出净行。次前二
    摄故。说爱语同事。三腰出仙人者。腰谓脐
    轮之下。气海之间是吐故纳新。出仙之所
    故。梵本云那髀曼陀罗。此云脐轮。四胁
    出龙者是旁生故。五于胸德相出?罗
    者。胸是能生能灭?x慢幻术之所故。又明
    德相能降魔故。六背出二乘者。背大乘故。
    七肩出夜叉等者。肩是可畏勇力之所故。
    又是荷负之所故。为守护业。八腹出紧那
    罗等者。鼓腹?歌音乐之所故。九面门出
    轮王者。布十善令向佛法故。十目出日轮
    目。等日照故。十一眉间出帝释者。于地
    居中最尊胜故。中道般若化众生故。令
    离五欲得净法故。十二额出梵王者。梵王
    超欲故。次于眉上。又是稽颡请法之所故。
    十三头出菩萨者最上首故。说十度行并显
    可知。十四顶出佛者。尊极无上故。文中三。
    初总显所出身语之相。次所谓下别彰法
    雨不同。后如是下一句总结。就别彰法雨
    中。总有三十二种。前十二法雨为菩萨。余
    为杂类。今初。一普知平等法雨者。略有三
    等。一始觉同本。无始本之异故。二等诸佛
    故。三生佛一性故。得此三等则转成妙觉。
    二普门法雨者下。十法雨即十住者。圆教位
    中十住位满。便成佛故。此前更无别位。此
    约以位摄位非一乘宗。余无此说。然此十
    法皆是劝学。十法已住自分劝胜进故。普门
    即三世等。十种智慧劝佛灌顶。令其进修。
    下皆仿此。三令普学法王善巧等为庄严
    故。四令学知刹动刹等。皆无能坏最高出
    故。五令学说一即多说多即一等。十种广
    大深法故名海藏。六令学一切法无相无
    体等。既一切皆然名普境界。七知众生无
    边。乃至知众生无自性。皆是自性门。以无
    边等亦入自性故。八了知圆满三世佛法。
    皆是随顺世间故。九遍观察众生界等为
    悲愍故。十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
    等皆为积集包藏于法行故。创治心地故
    名新学。十一令其勤供养佛。主导世间为
    摄众生。若作十地等释类可思准。十二即
    十信菩萨。令普缘如来及普贤无尽境界。而
    生信心。分明现前进入位故。后为色界下。
    二十法雨。普为人天杂类。一总为色界众
    生舍外住内。令得心境无碍故曰普门。
    二偏语初禅。以宿习多慈而偏己眷属。今
    令慈普含福无穷。三即他化自在天转世
    自在。生十力自在。四就他化中分出魔众。
    魔好摧他自高。今令得慈心法幢摧其邪
    慢。五随念化乐但污自心故。转令净念。六
    虽于世乐知足宜生出世之意。七世乐时
    时称快。不及法喜之欢。八地居之极羡空
    居为胜。不及福智严法性空。九夜叉性多
    暴害。故令欢喜于含生。此约对治明喜。前
    夜摩天约随便宜。十以彼善奏乐音。上德
    声闻亦为摧坏。今令得金刚智。无所不摧
    无不圆满。十一彼恃大身而生?x慢。令
    见法身称法界境。十二彼以净眼观海。意
    欲吞龙。令以慈眼智光遍照机感。十三
    随彼善歌。令得即空涉有殊胜世智。十四
    人王着乐故偏对治。十五龙多恚毒故为说
    喜。有热沙等怖。说法幢能摧。十六蟒多毒
    害。又为虫唼食无休故。说内休毒心外苦
    休息。十七地狱众生身受无边苦。心念无边
    恶。若以正念三宝为严。则顿脱众苦。十八
    畜生多痴故。十九焰魔鬼卒互相怖畏。乃
    至王身。亦有热铁?铜等怖故。二十诸难
    者。所谓八难及在人间狱囚系闭等。而多不
    安故普安慰悉令得入贤圣众会。翻彼难
    处。后结周遍称性用故。二总显毛孔光明
    业用可知。上来见定相用竟。第三尔时善
    财童子一心下。瞻敬证入中十句。初句思
    人证人法界。余句思法证法法界于中初
    一句总。谓三昧是体解脱是用。体用合明。二
    别思彼体。次二句别思彼用。一益生广多。
    二无思普遍即用而寂故。次二句思前体用
    所因。一内智净故。二外缘加故。后三句思
    其胜进。依前体用进益后三故。第四如是
    住下所经时分。六月六日者。第六住中满
    第六度故。以法味资神故。身心都忘不觉
    时久。第五过此已下。明出定者所作讫故。
    第二正明谘问中二。先赞后问。今初分二。
    初标赞深胜。后以能除灭下出赞所因。由
    具此下诸因故。上云甚深广大等。其中云
    能令增长有为乐者。不舍有为故。出有乐
    者不染有故。又上句为凡夫。次句为二乘。
    下云引发菩提。即为大器。第二圣者此三昧
    者下。正问有二问答。先问名后问用。初中
    先问后答。今初。上既修入何更问名。其犹世
    人得大王膳。虽餐胜味何必知名。答有三
    名者。初一从智立。次一双就境智。后一双
    融境智立名。普眼舍得者。般若之智照一
    切法故名普眼。皆无所得故云舍得。若有
    所得。不能即寂而用。以无所得即无所
    不得。菩萨无得心无?碍。诸佛无得则得
    菩提。昔云障无不寂曰舍。理无不证曰得。
    非无此理而未造玄。二合称中般若清净
    故。境界清净。清净之境皆般若境故。三双融
    立称者。般若了境无境非般若。何所不严。
    故智论云。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是则
    若般若清净若境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
    断故。故一庄严一切庄严。名普庄严。及摄
    眷属可知。二善财童子言圣者下向境界
    中。先问后答。问云唯如是者。上所目覩颇
    已修入视听之外。更希异闻。后答中皆示
    上来之所不及。于中三。初明于器世间无
    碍。次见一切佛下于智正觉世间无碍。后大
    悲摄受下于众生世间无碍。其中见佛亦为
    摄生故。文并可知。第三谦己推胜中。初谦
    己知一。后如诸下推胜中二。先举彼所知。后
    而我下显不能测。第四指示后友中。处名
    海潮者。但言有处。则犹是前国显方便行
    不离般若故。言海潮者。谓潮所至处。显
    方便就机不过限故。亦将入生死海以济
    物故。能知三世佛法海故。故上法门名为
    海藏。园名普庄严者。约相广有众严故。
    约表以生死为园苑。万行为庄严故。又文
    义相随等庄严总持无漏法故。友名休舍
    者。此云意乐。亦云希望。亦云满愿。谓随众
    生意乐希望。得圆满故。亦能圆满性相法
    故。前般若了真故寄比丘。此以慈心方便
    入俗故。寄优婆夷矣(已下六十四经)第七休舍优婆
    夷寄不退住文中具六。第一依教趣求中
    二。先念前友教文有十句。前五集经者序。
    后五正陈所念可知。二渐次下趣求后友
    亦可知。第二见普庄严下。见敬谘问中三。
    初见次敬后谘。问前中二。先见依报殊胜。
    有十事庄严。一宝墙围绕。二一切宝树下林
    树行列。三其地下堂阁崇丽。四一万浴池下
    浴沼清华。五其中复有百万陂下。映带池流。
    六园中复有广大下。严敷殿座。即别明善
    友所坐。先殿后座可知。七园中复有下罗
    以帐网先帐后网。八有百万大光下耀以光
    明。九常雨下雨散杂严。十百万天子下凡
    圣欣敬。二时休舍下明见正报端严。于中
    四。一正报殊常。二百千亿下十方云仰。三
    其有见此下业用难测。四尔时善财入下正
    见身仪。二往诣其所下设敬。三白言圣者
    下谘问法要。文并可知。第三休舍告言善
    男子下。称赞授法。略无称赞。但有正示法
    界。于中四。一举法门体用。二穷因浅深。三
    显果久近。四彰法名字。今初分二。先总
    举体用名。下当显用约不空。二善男子若
    有下别明胜用。于中三。一明益物不空用。
    先反后顺。见皆不退者。显若得方便至不
    退住故。二善男子东方下。诸佛被益用。以
    与三宝同住故。与我住皆悉不空。三善男
    子我此下引证不空。现与同住皆不退故。
    亦表方便入俗。则八万尘劳皆成波罗蜜
    故。二穷因浅深中。先问后答。答中二。先约
    因缘答。婆楼那者。此云水也。总三十六恒
    者。近佛既多发心已久。而要言三十六者。
    显已过前六位。位位具修六度。六六三十
    六。皆是恒沙性德故云尔耳。涅??亦有此
    数。后善男子菩萨初发心下。约心量答。意
    显发心称法界故。亦等众生。众生亦无
    初际。从痴有爱。而菩萨发心痴爱无初。心
    亦无终故。三显果久近中。亦先问后答。答
    中明无齐限故。不应作久近之问。文中
    三。初反释无齐限。于中先别明二十四句。
    初八化生。次六供佛。次四严刹。后六持法。
    后如是略说下总显。二欲教化调伏一切众
    生下。顺释无齐限。亦有别有总可知。三善
    男子菩萨行普入下。总结无尽此同初地十
    无尽句。众生无尽故。成佛无期。若尔岂都无
    成耶。因此略辨成不成义。勒为四句。一
    以向约因缘厚薄。对今无尽则有始而无
    成。此约悲门得果不舍因故。二以称法
    界发心故。不见初相方为真成。则无始
    而有终。此约智说。三悲智合明不坏相故
    不妨始终。前后诸文其例非一。四约称性
    之谈。则无终无始故。天女云。但以世俗文
    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故下大愿精进夜神云。不可以生死中长短
    劫数。分别菩萨智轮等。喻斯四句无有
    障碍。欲成即念念成。常成常不成无有障
    碍。四彰法名字先问后答。答云离忧安隐
    幢者。此有二义。一以大悲高显所以称幢。
    其有见者。离业惑苦不退菩提。是谓离忧
    安隐。二者即智之悲涉苦安隐。即悲之智多
    劫无忧。双摧生死涅??。特出凡小之外故
    名幢矣。第四谦己推胜可知。第五指示后
    友中。言海潮之处者。但约大悲摄物无
    失。受童真名故。不异前处国名那罗素
    者。此云不懒惰。动刹持刹观刹诣刹。无休
    息故。仙人名?衬况纳痴摺h笱杂搪浴H艟?br> 应云?衬慷嗦弈?迳场4朔??钌衔蘅植?br> 声。亦云?成衬Α4嗽莆薏牢贰N诙嗦薮嗽?br> 上。涅瞿婆此云出声。二译大同。谓常出增
    上无怖畏声。安众生故。彼住文云出广大
    遍满音。以童真清洁无漏故。寄仙人表之。
    第八?衬肯扇思耐?孀 A?纬跻澜倘?br> 求中。初念前友教。有十二句。前二总明顺
    前解行。后十依前增进胜心。前四约福。后
    六约智。第二见一大下。见敬谘问中三。
    先见次敬后谘问。今初分二。先见依报。
    树名波吒罗者。正如此方楸树。尼拘律者。
    如此方柳树子以枇杷。余如音义。后时善
    财童子见彼下见正报。领徒一万者。表万
    行故。二善财见已下设敬称赞。于中三。
    先身敬。次言赞。见夷险者。涅??为夷平。生
    死为险难。又二皆为险。不住为夷。余可知。
    后作是语已下重明身敬。将欲问故。三白
    言圣者下谘问法要。第三时?衬肯隆3圃奘?br> 法中二。先称赞法器。后正授法要。今初中
    四。一总赞发心。示徒众者令敬学故。
    次善男子此童子下。别赞发心之相。三时
    诸仙众下眷属敬赞。言险易者。易亦平也。
    四时?衬肯率鲈藿峁?5诙??衬况纳掣?br> 善财下。正授法要。文中有六。初示法名体。
    童真净智变化自在。高出功用之表所以名
    幢。相惑不动故云无胜。即此摧惑亦名幢
    义。二善财白言下征其境界。三时?衬肯?br> 授令证知。摩顶显加持之相。执手表授与
    之义。相摄有力故。所见可知。四尔时善财
    童子为菩萨无胜下。得解脱益文有十句
    五对。谓为五法照得五种益。能照皆是无
    胜幢之别名。然初对为总余四为别。展转
    相生。且初总对。由见彼真智作用。即知是
    法界体。上寂而遍照故云三昧光明。二即
    上所得三昧光明。乃是能照之智作用。无尽
    之寂照故。得所照十方智。总持之明鉴无
    遗。三即上总持以智为体。坚利圆满由得
    此故。能令自心障净智明。为寂照之光。四
    得上净智般若。则无行不严无德不备为
    庄严藏。此光照心能照如来法性空中包
    含圆满。正受现前。五上虚空藏轮。即一切
    佛法圆满寂照。以此照心。则智穷三世无
    尽法源。此约展转释。若约能照皆是总中
    别义。则不相蹑义不异前。而其所得即三
    时中事。五时彼仙人放善财下。明舍加持
    所作托故。还在本处者。不移本处而遍
    十方处。既还本时亦多劫。未逾一日故。
    近远无碍念劫圆融。皆圆教善友法门之力。
    是以善财一生能办多劫之行。普贤位内或
    经不可说劫。非但三只。皆法力加持。不应
    以时以处定斯玄旨。六时彼仙人告下。明
    言承领可知。第四仙人言下谦己推胜。第
    五善男子于此下。指示后友。伊沙那者。此
    云长直。谓里巷径永。表善知三际故长。
    善知胜义故直。婆罗门胜热者。于五热中
    成胜行故。表体烦恼热。成胜德故。不染
    烦恼成净行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