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53

    (已下入第五十七经)

    第三十种习气下五门。明三地中行分二。
    前二门明能起厌行。后三门即所起厌行。前
    中二。此门明熏习成气。后门增盛摄取。今
    初由此地厌伏烦恼故。于诸行积集熏成
    气分。方能究竟断伏烦恼。故名习气。十中
    一行本气。二成行气。三下化。四上见。五受
    生。六大行。七十愿。八十度。九理智。十量智。
    二十种取者。明增盛摄取故。晋经名炽然。
    由前积习爱乐得增长故。第二十种修下
    三门。明所起厌行。即分为三。此门正显修
    行。前八修因。后二修果。第二成就佛法明
    修成胜缘。依托此十能成就故。第三十种
    退失明修行离过。别举十过总令远离。文
    并可知。第四离生道下五门。明四地中行
    分三。初此门明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次
    门明其清净。后三门明对治修行增长。今初
    前三地寄同世间。有见等惑。犹如生食在
    腹。四地寄同出世。对治清净能离彼生。谓
    离有为行故得无生故。显行纯熟离生涩
    故。广如婆沙。今是彼清净对治之因。故名
    为道。地经有十法明门。初是观察众生。今
    但广斯一句余略不具。结云不杂二乘者。
    以于十句双行而修故。不同二乘见道离
    生矣。第二决定法者。明其清净。上明能离
    今显所得。以得出世决定法故。故彼文云。
    得彼内法生如来家。十中前五自分。后五
    胜进。第三出生佛法下三门。明对治修行
    增长。于中分二。先二门明修行增长。后一
    门明修行对治。今初亦二。此门正明增长。
    后门显立胜名。今初从缘出生即增长义。
    亦犹出息增长其多。十中初二顺人信法。
    次二愿智不虚。次二时处广长。次二无间普
    遍。后二胜行摄生。二丈夫名号即立胜名。
    由德行内增故嘉名外立。十中前四从境
    立名。五六约当体受名。上皆自利七八利
    他。九通显胜具二利故。上皆自分因名。
    后一胜进果。称上皆随德假名故。瑜伽四十
    六。明菩萨随德假名有十六种。初名菩提
    萨?省J????ㄊΑO匝锏诎俗?下凼?br> 二。皆同此说。又商主天子经五义立名。恐
    繁不会。第二有十种道明修行对治。地经
    寄位广明三十七品。今约实位故。增数显
    十皆为对治。并是正道。十中前二后一名义
    皆不共。三道则名义俱共。四道至九名共
    小乘。义唯实教前三可知。言义唯实者故。
    四行云。善巧回向无休息。故五根定根知三
    昧入出。六通天眼见死此生彼。七六念成七
    加念众生为大悲故。亦是广七觉中一念
    觉故。余例此知。八正思惟顺一切智。九次
    第定皆寂用双行。初禅离欲恚害而逆化众
    生。亦用欲等言说。故云一切语业。二禅虽
    无觉观不坏净觉。以为说因。三禅离喜
    而生法喜。四禅离乐而受解脱道乐。从此
    不下。明四无色定。但总相显胜。虽住灭下
    即灭尽定。此定虽尽灭诸不恒行心心所
    法。及灭恒行染污一分。而以厌患想受为
    先故。名灭想受定。由非想地犹有细想。是
    舍受故。今实教明即受等性灭故。不息菩
    萨行。是以七地云能念念入。亦念念起等。余
    如三地及七地中辨。十力中六遍一切下。是
    一切至处道智。八是天眼。九是宿命。今三
    世悉知。况乎宿命。余如初会中辨。第五无
    量道下二门。明五地中行分二。此门明胜
    慢对治中行。后门明后二分中行。今初分
    二。先总标四门。以此四门同显道义。义皆
    无量类例相从。故总标之。约义须分故。后
    二属后。二从佛子下别明初门。谓十平等
    心及随如道行。皆是菩萨正道所游路故。以
    触境皆如道无不在。况虚空等十。一一无
    量道岂有涯。十中前四各一无量。后四皆佛
    界无量。语言亦属众生。亦是调伏界。无量劫
    数即竖论无量。余七横论无量。虚空亦横亦
    竖。法界非横非竖。虚空法界约无分量。余
    八广多无量兼无分量。二无量助道即不住
    道行胜。及彼果胜中行。以智契如是谓正
    道。万行资缘皆为助道。此二合行名不住
    道。今以圆融之修无不契如。并为正道。
    皆互相资并为助道。故举虚空等十不异
    前章。然正道不随事转同称无量。助道随
    事故。随所等事名无边无尽等。第六无量
    修道一门。明六地中行。般若现前为真修
    故。无去来等即十平等等故。十中前四即胜
    慢对治中行。摄十平等。后六即彼果胜中
    行。不住道行胜。十种观缘彼已广故。此略
    不明。四中前三约法。后一约喻。法中彼从
    别义开成前八。今总明之。一不起心。二称
    本性。三遣修相。亦可配三性三无性。如理
    思之。四举七喻通显无着。后六中五虽
    证三空。而集福德。六不着教法不可说
    者。理圆言偏言不能诠故。无言说者性无言
    故。离言说者忘言方会故。七不坏事法界。
    八不坏真如理。九总明权实之智故力无
    尽。上皆自分修。十即胜进修。第七庄严道下
    三门。明七地中行分三。初门明权实双行。
    次门明念念进趣。后门取授自在。今初即
    彼地中。乐无作行对治十种方便智。及双行
    果发起胜行中行。以权实交饰故曰庄严。
    列中前五自行无染。次四随有摄化。一无染
    而化。二处正入邪。三持犯权实。四人法权
    实。十总显因果权实。于中三。初因圆示缺
    示现受生。是因未满故。次与三世下。同果境
    界而不舍因。因有十句行通二利。法即
    教法业谓利他。道谓正智仪谓制听。取即
    愿求巧谓权实。上皆所作事。总语因体。
    生成用者即因成大用。住持力者长用不绝。
    后何以下征释可知。二十足明念念进趣
    行。即彼障对治中修行无量种。及双行分中
    菩提分差别等。十中初二约行。一戒二进。次
    二约通。一总二别。次二约心。一愿二誓。次
    二约法。一顺二持。后二约德。一演二伏。三
    十种手明取授自在行。即双行分中能作大
    义。十中初一约取。谓念念中修习一切佛
    法向佛智故。余九约授。于中前五明四
    摄。一布施二爱语。三四皆利行。五即同事共
    一手。作而拔出故。后四即四家一苦清净
    故。二示诸谛故。三般若力故。四舍烦恼故。
    第八十腹下三门。明第八地中行。以内证
    无生故。皆约内事明内德圆满。即分为三。
    初门明含容清净德。即彼集地分中无住道
    清净等故。及净忍分中得无生故。亦是得
    胜行分中离一切贪着等故。世人之腹多含
    秽恶。今此十中。前六后一明恶无不离。
    七八九三明善无不积。若能如是凡即佛
    腹。二有十藏前总举其腹。今别明五藏。
    由得胜行诸佛劝起。一念出生含摄成熟
    无量德故。十中初三出生三宝。次三成熟
    三聚。邪定亦有佛性为未来因故。起悲为
    缘。涅??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由佛性力
    未来善根还得生长。即其义也。后四摄授佛
    果。最后即一切智也。三有十心。即五藏之一
    最为胜故。五藏主故。即此地能成诸善无功
    用心。前初地中明心。梵云质多即虑知心。
    对身口故。今此梵云缬?o陀耶。此云肉团
    心对余藏故。十中前六自利。于中初二摄
    善。一勤二策。次二破恶。一破缘二破因。次二
    成行。一坚二净。次二摄生心。一智令悟。二
    慈拯救。大梵住即四无量。后二成德。一深。二
    固。第九被甲下二门明九地行法师入有。
    备外严故。初门明入地十心。如被甲防内
    将趣入故。十句可知。二十器仗。器仗破外。
    以住地心穷十稠外无不破故。十中前
    五顺仗破障。次三违仗破障。如令贼破贼
    故。次一非顺非违仗。如以良谋不用兵仗
    无不破故。后一切成立德仗。第十十种首下
    十三门。明十地行十地德圆故。寄六根
    四仪业用明之。且分为三。初一总标德首。
    次六六根胜德。后六四仪成规。今初居受
    职位首出众圣故。十中初三果首。次三标
    之以因释之以果。后四直明行首。第二十
    眼下六门明六根。即分为六。初明十眼
    者。即大尽分中。如实知见一切法故。十中
    前五名同诸教。而体用不同诸宗。肉眼见
    障内色故。智论三十七。说肉眼见近不见
    远。见前不见后等。天眼方见远等仍有分
    齐。今肉眼见一切色。已过二眼故。四十四
    自指云。不思议经应见远。此中不说。然天
    眼是假和合不见实相。今明见心即似同
    于彼。然心通性相则亦不同。此中慧眼似
    彼法眼。此中法眼似彼慧眼。所以互者。以
    彼慧眼。不能见众生尽灭一异。不能度
    生。今显实过权反此明能。彼中法眼虽
    知于法。不能遍知众生方便道。今反此
    故明知一切。意欲异权故耳。彼佛眼细无
    不知。今举胜况劣。又十力无不该故。后五
    中智眼见事。即法眼开出。光明眼通身智
    光。义兼法慧。出生死眼者。然涅??不可见。
    绝见方见见圆寂故。无碍眼者。总见诸眼
    境皆无障故。此即一眼具多为不坏相
    故。须列十眠。一切智眼即是普眼。非但
    见法界重重。亦乃法界即眼故。为普门故。
    知十眼全以无碍法界而为其体。若辨次
    第。以肉眼见生受苦。次以天眼了知其
    心。次别知根境。次引入如实。次令得佛
    力。次寻光而见。次同归寂灭。后等同法界
    余如别章。二十耳者。然眼等六根由得解
    脱神通无上。见闻嗅触等。皆自在故。总就行
    辨。此门亦即释名分中。闻持如来大法雨
    故。初二离顺离违。次二弃小欣大。次二愍
    苦厌乐。次二满果圆因。后二了俗同真。
    悲智俱运。三有十鼻嗅行香故。于中初四
    闻香体。俱舍有四。总名为香。一好香谓沈
    坛等。二恶香谓葱韭等。三等香。四不等香。谓
    于前二增益依身。名为等香。损减依身
    名不等香故。亦不离好恶。今此中俱闻闻
    其上二。更无别体。非香非臭对前成三。谓
    如柴炭等。次三闻香表用。瑜伽等中上二
    界既无鼻舌二识。亦无香味二尘。语其无
    ?。此闻有顶香者明其闻细。菩萨力故。
    又有顶言。余处多明是色究竟。准晋经中
    闻非想香。则有顶言亦是三有之顶。既有通
    果之色。亦有通果之香。后三闻出世人法。
    四有十舌演法味故。下三为成六根非
    显三业。三业前已有故。十中前五约辩显
    德。后五约用。十降四魔。魔即天子魔。生
    即蕴魔故。五有十身随行成身故。六有十
    意。初一总余九别。文并可知。第三六门明
    四仪动止行。一行者动游行法故。于中令
    转还者。转有漏定还无漏故。不断生死者。
    若断非真涅??故余可知。二十种住者。止
    息散动故。前七自分住。后三胜进住。三坐
    者多时安处故。初四世坐以摄物。后六法
    坐以成德。四十卧者。放舍身心合法体故。
    十中初三显定。一加行调身心。二习修。三
    得定。余七定益亦兼余善。然其十事各同卧
    之一义。初三后二可知。四独已卧故。五离
    尸伏故。六离依倚故。七思明相故。互警觉
    故。八右胁卧故。五住处者。智有栖止之所
    故。前明能住此辨所住。十句可知。六所行
    处。前辨能行此明所行。于中初四自行。
    一依四念。阿难四问佛令依住。今辨依行
    余可思准。十地行竟。大文第六十观察下。五
    十一门答上因圆果满。若克实而论。成如来
    力下四门方明果满。前皆因圆。以八相前
    五犹属因故。为明八相皆示现故。通入果
    中即分为二。初三十二门明因圆究竟。即
    等觉位。后十种住兜率下。一十九门明现果
    圆满行。即妙觉位。前中分三。初一十四门
    明因行体性。二十种义下八门。明方便造
    修。三十种魔下十门明因行除障。初中二。初
    四门起行方便。二十种施下十度行体。前中
    三。初二门意业观察。次一门身业自在。后
    一门语业宣畅。前中初观察者解方便故。
    达通塞故。于中初二观所化。次四观能
    化法。谓理果教行。后三观位。一超劣。二得
    位。三同果用。二普观察者审虑周遍故。前
    六以六度治六蔽众生。后四双明二利。谓
    顺人证法下化上成。二身业自在中。谓实德
    内充威德外溢。如师子王奋迅威势。更有
    异释如法界品辨。于中前五寄喻。次四约
    法。上皆自分后一胜进。三师子吼者。既勇健
    无畏则能决定宣唱。二中令物度苦脱集安
    道证灭故。余并可知(已下五十八经)第二十种施下
    十门。明其行体。于中先明六度。后显四
    等十度之义。已如前释。皆言清净者离蔽
    障故。不同世间施戒等故。然皆寄十表
    圆。各为一义。与九三施等开合不同。若具
    会释恐厌繁文。故随显直释。今初十施者。
    一无向背施。即清净施中别义。二遂求施。
    三二世乐施。梵本中名应时及济难。不失
    益故。余七皆一切施。四即观其可不。有损
    不宜等。极贫下者应先施等。五不希异
    熟亦清净施。六亦难行施。所爱重物无恋
    着故。七内外财等无不舍故。八九与十皆
    巧慧施。此回向巧治二过故。一观诸行性
    不坚牢。治于当果有为见胜功德。二由具
    大悲治于二乘趣证无为。故行不住道而
    向菩提。九益生施。常以财法施之故。名不
    舍。十忘相成度。然其十度皆有三轮而义
    有小异。如瑜伽说。此上十施皆通三施。二
    十戒者。前三律仪七十摄生。余皆摄善。又四
    即广博戒。五回向戒。上二皆一切种戒。六
    持微细故。即难行戒。七令他悔除即善士
    戒。八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一切恶止善行故。
    九永出离戒。上二即清净戒。十令他得二世
    乐戒。三十忍者初三耐怨害忍。忍他三业
    恼害故。次三安受苦忍。初后忍不称情中。
    一忍身苦以济物。后二谛察法忍。七八通
    后二忍。又四难行忍。于下能忍恕不逮
    故。五亡身济难。六忍己顺他皆遂求忍。余
    如前判。四十精进中二。与第十是饶益有
    情。五是被甲余皆摄善。又初三三业即精进
    自体四离染法五引白法。上二一切门精
    进。六无所弃舍及无所退减。七无下劣。
    八无颠倒及勤勇加行。上三即善士精进。九
    平等相应。即一切种精进。上皆自分十即胜
    进回向菩提清净精进。五十禅中初五方便。
    次一正定坚成。次二发慧断惑。上八现法
    乐住禅。九利益众生禅。十引生功德禅。又
    五六奢摩他品。七??#37474;舍那品。上三一切种
    禅。八无爱味及慈悲俱行故。不舍欲界并
    善士禅。九虽发通明而利众生。十能速入
    佛境皆难行禅。六有十慧初三解法即加
    行慧。次四摄生即后得慧。后三证理即正体
    慧。又前五于所知。如实通达慧。六于五
    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七知能引义
    利慧。谓同佛差别智故。非凡小所知。上皆
    一切慧。八难行慧。达深无我于境无碍故。
    九具教具行慧。十具证智慧。上二即善士慧。
    余义如十行品所引。第二四门明四等者。
    六度多明自利。四等多约利他。然四等于
    境有别。已见十地。今文从通但约于乐
    等。以为显别。今初明慈。前八众生缘九十
    文显然。瑜伽四十四三缘之中。初共外道。次
    共二乘。后方不共。此中三缘皆不共凡小。
    如文思之二有十悲前七众生缘。次一法
    缘后二无缘。于中初伤其真隐故。为显
    后念彼不知故令悟。三有十喜初四众生
    缘次三法缘。后三无缘。四有十舍文列十
    一。晋本初二但合为一。于中初四众生缘。
    次六法缘后一无缘。上明行体竟。第二十义
    下八门。明造修方便行。于中前五门明自
    分行。后三门明胜进行。前中初二明法义。
    次二说福智。后一显圆足。今初以彼法义
    成行故。若以能诠为法。则以所诠为义。
    今此不取能诠为法。然法约自体义。是所
    以法总义别余如九地。四无碍中辨。今初
    十义。一以修行为多闻之义。意在于修
    不在闻故。净名亦云多闻是道场。如闻行
    故。二思为法家之义余仿此。知法即事法
    余八理法。理法所以在于证入。二有十法
    法有二义。一持自性。二轨生物解。今此前
    七通二。八九唯自性。后一唯轨生。乌波提者
    此云有苦。即二乘涅??。佛性论第二说二乘
    无余尚有三余。一无明住地惑。二无漏业。三
    变易苦故非真无余。今以涅??为安乐义。
    略举有苦故应舍之。轨令众生不应修
    此。第二二门明福智者。福智即道成福智
    缘名助道具。如云三宝不断。是福劝众生
    发为缘等。又具二庄严方为正道。偏语皆
    助斯则福智。即助道具。又以正道福智相绝
    故。故文中说法布施。皆即是福非福缘故。
    今初福德中二顺回向因。七不杂小善。回
    向于果余可知。二智慧具中。一外近善缘。
    二内调法器。三念慧安处。六念自持。六和众
    法并见上文。六坚顺位。本业上卷。以三贤
    十圣等妙二觉为六。谓信坚法坚修坚德坚
    项坚觉坚。亦名六忍。谓信法修正无垢一切
    智。复名六慧。谓闻思修无相照寂寂照。复
    名六观。谓住行向地无相一切种智。即亦
    六性。谓习种性等。一切诸佛无不入此
    故。常随顺十种智者。谓法智比智他心智
    世智四谛智尽智无生智。若开如实异前。
    则有十一智。今以如实贯上故但说十。如
    智论二十六辨。由念成智故为方便。四法
    乐怡神。五真实修行。六自他双净。言三
    觉者欲恚害也。七遍观法性界。如毒蛇
    者。净名涅??。皆以四大为毒蛇性违害故。
    今居蕴入之中义当十八界。以四大即内
    界故俱舍云。大种谓四界。今取总中别义。
    亦可。十八界皆不可执取。处如空聚者中
    无人故。并如涅??二十三说。八深解二空
    无心已下。明其法空。九止观双游。于中先总
    修止观。后心意下双释二门先释止。欲取
    我相为我想。正计为我业。正损法身为疮
    疣。余过未灭为瘢[病-丙+(一/艮)]。能所忍寂故无来去。
    后观一切下释观。说虽先后运在一时。十
    修集种智谓见法从缘。则知国由心现。国
    由心现故有而即空。空为法性万法由生。
    见法性源是真智慧。皆离妄垢并云清净。
    五重积集一切智圆。第三明足者。总显圆
    足惑?斯亡。智解斯显故称为明。足有二
    义。一智圆备故。二有进趣故。其犹脚足。斯
    即十号明行足义。果称圆足因为脚足。
    又准涅??十八以明为果。所谓菩提以行
    为足。谓戒定等广如彼说。此居等觉义通
    二足。望脚足义。此门亦得名为胜进。十中
    前七约行。后三别举。三明自分行竟。第二
    有十种求法下三门。明胜进行。一更求法要。
    二得已明了。三如说修行。今初依此成行
    故。一始心唯直。二中后无懈。三内不顾身。
    四外亡名利。五双圆二利。六得意亡言。
    七果不近求。八因酬所为。九普决疑惑。十
    唯满佛乘。离此十求皆邪求也。二明了法
    者。得不照达求之何用。总以普贤胜智。了
    知三乘凡圣差别。一是凡夫。若童稚蒙昧
    未能出世故。随世俗长四善根。二谓钝根
    随信他言而行道故。名随信行。三是利根
    由自披阅契经等法而行道。故名随法行。
    然今既云觉法自性等。即知十中前九亦兼
    含大。是以智论明有三乘共十地法。此上二
    人约根分异。四第八人者。即初果向。又俱
    舍贤圣品中疏云。第八人者。谓苦法忍。八
    忍之中从后数之为第八故。又智论中有
    八人地。若约超断容具二三果向。谓具修
    道惑及断。一至五皆初果向断。次三向二
    断九乃至八地惑尽至苦法忍。即为第三向
    也。五初果法断众结者。谓三正三随已如
    十地亦可。见所断惑八十八使。名为众结
    由见谛理断无明漏。无明是生死根本。名
    生死漏。六一来果。观欲味过患已断六品。
    虽三品惑能润一生故。一往来而知无往
    来也。七不还果断九品尽故。不还欲界。
    乃至八地惑皆断故。总云不乐三界。八无
    学果。八解脱者。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二
    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初二如次
    依初二禅。三依四禅。次四无色为四解脱。
    八即灭受想解脱。余义已见上文。广如诸
    论。九十可知。三修行法者。如说修行方得
    佛法故。常为诸天者为字去声故。晋经云
    觉悟诸天余并可知。上来造修行竟第三有
    十魔下十门。明离障行分二。前五门明离
    障成行。后五门明离障加持。前中分三。
    初二门明所离障体。次一门明离障方便。
    后二门显见佛成行。前中初显魔体后辨
    魔因。今初十魔能障道故。一蕴魔者。身为
    道器体与佛同。岂即是魔蕴。魔之名特由
    取着。下九例尔。皆以下句释成魔义。是知
    以心分别万法皆魔。何但此十。故举菩提
    法智以胜况劣。不以心分别。一切皆佛岂
    舍魔界求佛界耶。然四魔直就体明。十
    魔多约执取。十表无尽故。与四不同。若欲
    摄者。除三同外皆烦恼。摄法即所证智是
    能证。能所冥合故名菩提。若不舍于分别
    菩提之见。即是魔矣。余文自显。二有十魔业
    者行此十事。皆能讹善亦招天魔。故为其
    业。十中一由忘行本。令所修善感生死果。
    不至菩提。故是其业。二于蔽度不平等
    故。于中初二蔽俱行度。后四嫌弃有蔽之
    人。文影略耳。夫真道者。不施不悭不戒不
    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
    不愚。嫌他不忍忍度岂成。他皆仿此。又悲
    化恶故。况恶为善资不爱其资。是大迷也。
    余八易知。然观此文难免魔业。愿诸后学
    审此省躬。第二舍魔业即离障方便。对障
    修治故云舍离。然此十句敌对反前。但略
    而不次耳。一反第五二反第二。三反第七
    四反第一。五反第四六反第八。七反第三
    八反第九救护彼故。九反第十。若得佛
    加蔽恶息故。十反第六。同一善根岂求恶
    故。然复欲显随其一善。总反前十或以多
    善共反前一。令不定执故不次耳。第三二
    门显见佛成行由障离故。果现行成。于中
    先见佛。后成行。今初即是果现。此中所见即
    前十佛。亦是八地十身。十身与此名小不
    同。已如前会。然此中明见。皆称彼佛而
    见。如云无着。自属正觉。非谓菩萨于彼
    不着。若菩萨于此不着。下九岂当着耶。是
    知皆就所见明见亦不得。半就所见半约
    能见。一无著者。安住世间故。不着涅??
    成正觉故。不着生死乘无住道。示成正
    觉故名无着。称此而见是见正觉。他皆准
    此。又无邪慧而不离。故云无着。无正德而
    不圆故云正觉。则佛见影略。此即总句。下
    九皆此别义。二乘愿出生故。上文云佛愿
    力故无不现。又乘此愿能生一切德故。
    三报即相好庄严身业。即万行之因而深信
    为首。云深信见故。下善财云。一切诸佛从
    信心起。亦能令见者信故。四随顺众生住
    持舍利等故。又随顺众生以圆音周遍三
    世持佛法故。五涅??即是化身。化身示灭
    故名涅??。深入见者。深入涅??故能示灭。
    深入生死故示灭非真。六法身充满于法
    界故。法界为佛体故。七湛然安住真唯识
    性。是佛心故。八寂然无依。心言路绝即三昧
    义。触类皆然。故三昧无量。九平等性智了
    本性故。本觉真性性本了故。十随自他意
    无身不受故。依上十见则真见佛。既知十
    佛总别六相圆融。则亦十见无有障碍。
    又此十种摄为五对。一所出能出对。二正
    报任持对。三真常普遍对。四内住外寂对。
    五体深用广对。如文思之。上十佛十身类
    此成对。又此十见各有十种。并如不思议
    法等品。二有十种佛业即是成行。前见佛
    体今辨佛因。又行顺佛行故名佛业。佛以
    利生为事业故。十中初总余别。又总别合
    为五对。一觉导梦化对。二开缠净戒对。犯
    戒疑悔故为彼缠。令其忏除故名出离戒。
    有多种出离。亦多总相言之不过二种。
    一事二理。事随轻重篇聚悔除。理观性空
    是真奉律。若具二者罪无不离。又如瑜伽
    九十九有五恶作。即是悔缠。一谓作是
    思惟后定自责。二诸天呵责。三大师同行
    责。四恶名流布。五死堕恶趣。亦有五相能
    除此恶作。谓佛许还净故。由无知等我已
    灭故。当来无犯意我已生故。已于同梵行
    悔故。佛说悔除为善哉。恶作相续以为盖
    故。余如净名第一及随好品辨。三现相说法
    对。于现相中由如来相从六度生故。除
    六蔽见此殊胜不希二乘。覩慈善根决
    知尊胜。住心佛境自失威光故无害等。
    四降魔护小对。五悲摄双行对。双行中有
    十一句。初一总明无作四谛。不惊怖者。妄
    惑本无今有故应惊。妄苦逼害身心故应
    怖。今皆了本寂即同灭理。故不惊怖。虽
    了本寂而修福智为能治道。余十一句别
    中初一约苦。次一约集次八约道。后一约
    灭文并可知。第二有十慢下五门。明离障
    加持行中二。初二门内成离障行。后三门
    外得加持行。前中初门举障。后门显治。今
    初慢者。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
    生苦为业。然经论中说多差别。且明七
    慢。俱舍论十九云。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
    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今文开
    十。四五与九具有其名。余七但有其义。
    前三即慢但约有高心故。故彼论云。一慢
    者。谓于他劣谓己胜。于他等谓己等。虽
    能称境以心高举。说名为慢。初一轻人次
    二慢法。四中自高陵物。是于他等谓己胜。
    即当过慢过前慢故。五即慢过慢。今言过
    过者过前慢故。有德应赞。即于他胜见赞
    不喜。是谓己胜应合赞我故。六即邪慢。
    谓于无德谓己有德故名邪慢。成就恶行
    名为无德。恃恶高举名之为慢。自起诽谤
    即恶行故。七即卑慢。耆旧有德即是彼多分
    胜。不应执事。即谓己小劣何得事他。八亦
    邪慢起恶行故。九即我慢我慢所吞故。十
    即增上慢。新善未起即是未得。不应诤而
    诤。即是谓得故。其但以曾发下。准梵本应
    回安于百千劫前深坑之下。彼梵本从消灭。
    下云不应说而说。言多鬪诤发起怨嫌。数
    行此法应堕大坑。然以曾集菩提心。力
    得受豪贵自在之力于百千劫尚不见佛。
    何况闻法。晋及度世大意皆同梵本若但依
    今释。当堕深坑。语其慢过。终自醒悟。明
    非长没。若约八慢前三皆是?x慢。亦名傲
    慢。皆于尊境不肯礼敬。故余如别说。二若
    诸菩萨下有十种智业。显对治行。谓既识
    障惑。不令增长。制情从理敬重法行。故
    名智业。文中初结前生后。文通两段。后何
    等下。正显并是智之作用故名为业。第
    二魔摄持下。三门辨外加持行分。二此门所
    离障。后二门能治行。今初即怨障加持。由
    内行乖理外魔得便。名为摄持。又行乖理
    即是魔摄。初二心怠志?。次二行少解滞。
    次二舍愿趣断。次二成小舍大。后二舍悲
    谤法。第二佛所摄下二门。明能治行。由离
    于邪自然合正。于中先佛后法。今初先结
    前生后。后何等下正说文显可知。二法摄
    中前四即四法印。次二总别缘生。次二大
    小。后二智断。上辨因圆究竟讫。第二住兜
    率下十九门。明果用圆满行。多约八相显
    果用者。明是普贤大用之果。不就净土实
    报处说。又显实报不可说故。又显八相通
    因果故。长分为十。初一门住天。次一门示
    没。三一门入胎。四一门住胎。五三门初生。六
    二门在家。七二门出家。八五门成道。九二门
    转法轮。十有一门入涅??。初之二门合属
    第三。即是八相。今初欲说下生。先明在天
    所作。一化欲天。二化色天。三化大千。四同
    类共谈。五为同类说。六善巧降魔。七乐音
    说法。八诣佛闻法。九供养多佛。十多身益
    生。第二时至云没名将下生。大乘方便经
    下卷云。菩萨如其本愿。处兜率天宫。能
    得菩提转于法轮。非为不能。菩萨思惟。
    阎浮提人。不能至此兜率天上听受法教。
    兜率天人能下阎浮。是故下生。一广拔众
    苦。二遍警有缘。三严刹拣非。四觉诸导
    从。五密召侍卫。六先告当机。七令辅翼知。
    八净所生处。九长延天寿。十广现难思
    (已下入第五十九经)第三正明入胎十事。如有问言。于
    四生中化生为上。佛为最胜何故胎生。诸
    经论中。多用初缘以通此问。今明具十以
    表无尽。一化劣解此通凡小。二摄眷属
    化生。设有父母等恩养少故。三三时无乱
    出时无乱。在后初生故。俱舍世品明。轮王
    唯入无乱。缘觉兼住唯佛三时无乱。以福
    智俱胜故。瑜伽同此。上之三缘小教亦说。
    次下四事兼于权大。四演法益物。五乘愿
    化生。六破胎生慢。谁能于佛恃种族耶七
    胎障不隔故。令大心同覩。后之三缘唯实教
    有。八同类共集说智慧藏。为胎藏故。九定
    力现严。以离垢藏为胎藏故。十兴供闻
    法。以法界藏为胎藏故。此一是总。八九
    即法界别义。法界寂然是离垢义。寂而常照
    是智慧义。又前二是能证。后一所证。能所
    冥合诸佛生故。又前二不坏小而广容。后一
    不动此而普遍。如是自在是佛生故。第四
    微细趣即明住胎十事。初一通现地位。次
    八明现七相。以处胎为能现故。童子属
    处宫相故。后一总结多门。并一相中同时齐
    现。深密难知故名微细。第五十种生下三门
    明初生相。今初正辨即右胁生时。初一即出
    时无乱。后一动刹益生中八可知。二现微
    笑在行七步时故。瑞应经云。菩萨示生即
    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
    我为尊。即自誓也。初三自庆。次六庆能遍
    益群品。谓四无智自?x我能摧故。五昔善
    今退我能续故。六能为众生良福田故。七
    见生闻教益不虚故。八伤诸同行不成佛
    故。九愍诸同会滞凡地故。后一得佛加故。
    三行七步。谓初生在地十方各行七步。显自
    在希奇故。七数过三名过三界。随所履地
    皆现金刚。余并可知。第六童子地下二门
    明在家同俗行。并处王宫相。童子已在王
    宫。但此门明幼怀德艺显是超绝。后门贵
    极无染。以彰德高。今初八云令乐法者。幼
    而梵行德业殊伦。后见道成必乐其法。余九
    可知。二正明处宫十中。一化同行。同行处
    宫故如瞿波。四浊世欣贵故。余八可知。第
    七出家下二门。明舍家期道行。初明出家
    后显修行。今初虽能深宫入道而出家者。
    示斯十意。初二令厌舍苦果。次二欣扬胜
    道。次二令离利钝集。着常见者。贵常为贵
    故不出家。着断见者身灭无余。何须出家。
    既非常断明可修进。云离二边。又非苦乐
    等。次二显界家系灭。后二显得果同因。二
    示苦行者。行有苦乐。而遍苦者有斯十意。
    一为小乘要。谓勤苦方得道故。二示同异
    道摧邪见故。谓六年自饿无道。后受乳糜
    方得显饿非真。三一言骂佛六载受饥故。
    缘如大乘方便经。第二四五浊众生皆有重
    罪。忧恼覆心不能得道。令彼念言谤佛
    尚得解脱。况我等耶。即悔除故。亦如彼说。
    五策懈怠众生故。六令知为法忘饥故。
    七示着乐非道故。八始末精勤故。九准晋
    经云。欲令未来众生发精进故。今精进之
    言合在前句。缺斯一句。十苦行待机者显
    悲深故。第八诣道场下五门道成证入行。
    即分为五。一明进趣所安。即从苦行所向
    于道树。显舍邪趣正故。因圆趣果故。行行
    后边故。十句可知。二正坐道场明自力安
    处。初四严处。次三三业现相。观师子座者
    知将说故。晋经云。观一切佛师子之吼。后
    三成德。一满自能证明智显惑亡。二受
    佛所处将契同法界。三大悲同体故能遍
    加。三有十奇特者。明外感希奇大果先兆
    故。四降魔者。正觉将显先摧邪故。皆言示
    者久已降故。魔王多是大菩萨故。无有恶
    魔能恼佛故。亦如野干。岂能于师子前以
    振威势。大乘方便经下卷云。若非佛力召
    来彼等恶魔岂得近佛。魔为欲界尊胜。胜
    降伏余故。十中一示以德诤。二破魔佛谁
    愈。三波旬兵众满三十六由旬围菩提树。
    欲作留难。菩萨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
    一切散坏。八万四千八部大众皆发大菩提
    心。故云教化调伏广。如方便经及本行集
    说。六未免魔者勿懈怠故。七一被降伏。
    乃至末世翻护法故。余五可知。五有十种
    成如来力。即正觉现前。前之二门当无间道。
    此当解脱道。更前二门即方便道。今此十中
    初一障无不寂。次二因无不圆。次二果无
    不满。次三德无不普。后二佛无不同故。
    结名如来也。第九转大法轮下二门明转法
    轮。道成机熟开甘露门故。于中初门所转
    法轮体用。后门明转法轮因缘。前中流演
    圆通目之为轮。自我之彼名之为转。小乘
    以眼智明觉四行。系于四谛。今显无尽十
    行。应系十谛以成百行。余如法轮章说。十
    中初二能转备圆。次二所转深妙。次二生
    信拔苦。次二因深量广。后二时远益高。二种
    白净法十事即法轮因。白净法者即所转轮
    体。谓佛无漏清净法界转入众生心中。成
    闻熏种子故名为种说应时机言不虚发。
    还生无漏圣智故。无空过故。摄论中多闻
    熏习从最清净法界等流生无漏现行。是此
    义也。亦即前章无碍解脱。所以能种此种
    者有十事故。初一宿因余皆现因。于中前
    六德具。后三用胜。前中二三悲具。一内持。二
    外摄。次四智具即四悉檀。一为人所乐不
    同故。二第一义应时令悟故。三对治随病
    所宜故。四世界了世而顺故。第十涅??谓应
    尽还源。有斯十意。初二明生死过患。一无
    常故二无乐故。云非安隐。三明涅??是乐
    翻上无乐。以涅??寂灭为真乐故。四翻色
    身无常法身为常故。故晋经云。令求常住
    净法身故。今缺常字。以法身是三德之一
    性出。自古体无变异偏语其常。今已出缠
    故名为净。次三句明生死无我不自在故。
    一一期无常不自在。故云不可转。二别明
    念念无常不自在。此通变易生死。三即分
    段不能坚住。亦非自在。八明涅??是坚即
    自在我。亦兼常义。九翻有为以明净德。
    不净者即有为法故。言聚散净者。诸佛菩萨
    正法名无生起。然是性净涅??。随缘生死
    即相之性。方为正法。然涅??第二翻破
    凡小四德。通诸佛法故。以如来为我此正
    显涅??故。亦就涅??明我。余并相顺。然常
    等四德。虽遍通佛法。从其别义各显不同。
    上以四荣翻枯具遣八倒。十明法尔诸佛
    常规。上来说分竟。大文第七从佛子此法门
    下。结劝修学分。于中二。一结义劝修。二佛
    子此一切菩萨下结名劝学。前中亦二。初举
    名结义。后佛子若有下劝信修行。二结名
    劝学中。先显十名。初一约能诠依此生行
    故名为处。前约所诠行体但云清净行。
    余九约所诠功能立称。二决彼行义定能
    感果故。三证所证故。四能证分明故。五
    有智超胜故。六悲兴万行故。七一一圆融
    故。八轨则具足故。九即理涉事故。十即事
    而真故。后应尊重下劝学可知。大文第八
    从说此下现瑞分可知。大文第九尔时十方
    下证成分。于中二。先赞法证。后佛子汝已
    下叹人证。大文第十尔时普贤下偈颂分。
    总有二百一十五颂半分三。初有八偈七
    言叹德深广。明说分齐。二其心下百三十
    一颂半。总示行德略显深广。上二并是伽
    陀。三从依于佛智下七十六偈。颂前长行
    方是只夜。今初分四。初四许说广深。次二
    举德诫听。次一重总许说。后一示说分齐。
    第二总示行德中分三。初二颂略标法喻。
    二五十五颂半托事表法。以明深广。三从菩
    萨等于佛下。听十四颂即法明行。以彰
    广大。初标可知。二托事表法中总五十喻。
    难以区分。今类例相从且分为十。初四偈半
    二喻明悦物覆荫行。二师子下十偈。摧邪
    导迷行。师子吼义。法界初说。三有十一偈
    明高深坚密行。四迦楼罗下六偈。观机照益
    行。五有六偈自在统御行。六智慧心下二
    偈包含无染行。七二偈周遍成益行。八如珍
    宝下六偈。检束修身行。九二偈调御运载
    行。十优昙华下六偈。外用游处行。第三即
    法明行中二。初十偈总明深广。许说诫听。
    后一身能示现下六十四颂。别明深广以酬
    前许。前中三。初三上同佛觉。次三下超群
    品。后四许说诫听。第二别明深广中。束为
    十行。初六偈三业深广行。二菩萨身下五
    颂。二严无碍行。三有三颂逆顺成满行。
    四或现行成满下。十颂普门示现行。五四
    颂时处圆融行。六菩萨知下六颂。知根说法
    行。七四颂寂用迅疾行。八譬如工幻下十偈。
    悲不失智行。九有十四偈智不失悲行。
    谓末后二句不失悲。前皆智德圆满。十有
    二偈结德无尽行。第三颂长行中二。初有
    三十九偈颂前说分。后虽令下三十七偈
    颂结劝修学分。今初颂前六位即为六段。
    初四偈颂十信位中行。二有四偈颂十住
    行。三有六偈颂十行。四有五偈颂回向
    行。五九颂半颂十地行。六有十颂半颂因
    圆果满行。其初所行二字义属前段。第二
    颂结劝修学中。然小异前势。分之为四。
    初一偈结前所说为少。二有三十偈别显
    德用广深。三有四偈总结深广。四有二
    偈结劝修行。二中分二。前二十一颂半结
    约法显行。后八颂半结托事显法。今初分
    五。初五于刹自在行。二有六颂三业自在
    行。三过去下三颂明三世间自在行。四有五
    颂明身智自在行。五有二偈半总结难测。
    后结托事显法中。或前来所无。或事同义
    异并可意得。第三总结深广中前二结前
    已说。后二结末说难穷。四结劝修行可知。离世间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