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34

    自下大文第三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下。安住
    地分中三。初总明安住。二所谓下。别显安
    住。三佛子菩萨以成就下。总结安住。今
    初。文有三句。一大悲为首是安住因。菩萨
    所行皆为众生。悲为行本故言为首。二广
    大志乐无能沮坏。是安住观。论云。烦恼小乘
    不能坏此观故。谓契理深心为大。故烦
    恼不能坏。悲化兼物为广。故小乘不能坏
    也。三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是安住
    行。此望初句是智导悲。望第二句是行填
    愿。此所修善。即下三十句显示。第二别显安
    住。即显前第三勤修善根。云何勤修。此有
    三十句。显三种成就。一信心成就。二修行成
    就。三回向成就。信为行始次依信起行。后
    回行成德。以为行修次第。今初信心十句。
    初总余别。总云信增上者。随所有事。谓下
    所列谛宝等境。深信决定名为增上。别中
    有九。初六始起信心。后三信增成欲。前中
    初二自利。后四利他。自利中一敬信增上。谓
    遍信三宝名多净信。二净信增上。自证真
    净智解故。上二皆云清净。是信之性。三决
    定信增上分别。令他证净智故。即利他之
    行。四悲五慈六无疲厌。此三增上皆利他心
    慈悲明心大。无厌明心常。后三中七惭愧
    信增上。是所成行体。谓有惭愧故治悭等
    蔽。不着世间成檀等度故。八柔和信增
    上。是得等侣于同法者不恼乱故。九敬
    法信增上。于所入法益敬信故。第二日夜
    下。修行成就中九句。初总余别。总云无厌
    足者。即无间修。别有八集。前七教行后一
    证行。前中初二摄法方便。一亲近集。近善
    友意在不忘诸法故。二乐法集。于问答
    中论义解释心喜乐故。后五句次第修行。于
    中前三内观顺理之行。一多闻集斯即闻慧。
    二正观集即是思慧。三不着集即是修慧。于
    三昧中无依着故。后二随缘离着行。谓六
    不贪集是知足行。已得不贪故。七不求集
    是少欲行。未得不求故。八如宝心集即证
    行圆明。常现前故。又难得无垢势力。庄严
    殊胜不改证心。同此具六义。故上依论释
    竟。其第六七集更有一理。谓第六心是远离
    修。修对治心离三过故。诸说法者有三种
    过。一着利养求四事故。少欲知足则能治
    之。二取名闻。为胜他故。正念定慧则能
    治之。三为他属。过爱敬事故。远离精进则
    能治之。此中能治即大人觉。其第七句是观
    过修八种不净。是谓资生。一切不求见不
    净故此比论释通局有殊。第三求一切智
    下回向成就。谓求一切智是回向菩提。有
    十二句。初总余别。总即所求之事名之为
    家。一切智地是求处故。别即能求之因有十
    一求。初一显能求之观名为依家。于前家
    中。分别观察具足十力无畏等故。余十能求
    之行。并总都有三求。于求行中。又分总别。
    总名无障求。谓求诸度无着法故。能除蔽
    障。下九句别。别治诸障故。初二对治檀中二
    垢。一者离求。治于陷曲。见乞求者诈现方
    便。一向无心与故。二如说能行求。治不随
    先言。许而不与。或许多胜与少劣故。又前
    是谄后则是妄。三者护求。治戒一垢。谓不
    护实语违本所受。犯已覆藏故。四不污求。
    治忍一垢。谓恼乱他业。是污如来利益家
    故。五不舍求。治进一垢。谓菩萨戒法无量
    不可具持。劫数长远不可常持。戒法精妙
    难持难行。不可善持生退转心。本不舍
    菩萨戒具能持之。不舍律仪故。能持难
    持不舍三聚。能行难行也。进策万行。而
    偏就戒辨者。有三义故。一戒为三学之首
    故。二戒具三聚故。三戒通事理难行易败
    故。寄以策之。六不动求。治禅二垢。一者乱
    心外攀如山治之。二者不能调伏忆想分
    别。一切智心治之。下之三句治般若三垢。
    即三道障。谓七不舍成就求。治障不住道垢。
    谓无善巧方便一向涅??。现不舍世间治
    之。一向世间现成就出世治之。异于凡小
    成不住道。八者集求。治障助道垢。九者常
    求。求治障证道垢。于上胜妙证法之中。愿
    欲心薄故。上来回向成就竟。第三总结者。上
    三十句广于勤行具足。成就此勤行有四。
    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信谓忍受决定。
    欲谓希求趣彼行故。初十句中前七是信。后
    三是欲。次十是精进。对行造修。后十是方
    便行。成巧求故。是名此地说分中安住。故
    云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上依论辨
    更有别理。上多净信。已能永断阐提不信
    障。发生悲愍尊重教法等。亦能永断凡夫
    着我障。日夜勤修无有疲倦。又能永断声
    闻畏苦障。求一切智。乃至常求上上胜道。亦
    能永断缘觉舍悲心障。故云净治地法。安住
    地分竟。大文第四校量胜分。谓住此地中
    胜二乘故。论生既云。住此地中胜者。明知。
    愿等初住地分已有。但文不累安。故居安
    住之后。非是地满方有愿也。问经。云初发
    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故。沙弥发
    心罗汉推敬。如何至此方辨胜耶。答然其胜
    义乃有众多。统而收之不出三种。谓愿行
    智。此三历位故有众多。略明十位。一初发
    心胜。通于一切凡夫。如沙弥等。此通三心。
    二信胜。亦通三心。三解胜。四行胜。五显胜。
    此三即三贤别历三心。六证入胜。齐证三
    心双证二空。是为智胜。起十大愿即是愿
    胜。备修诸行即是行胜。下辨果胜亦三心
    果。此中行智由愿导故。所以最胜。依行布
    说。七地已上智方自胜故。下经云。从初地
    来彼悉超过。但以愿求诸佛法故。非是自
    智观察之力。今此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
    所不能及。论主立愿为校量胜。凭此明
    文。虽历诸地戒定道品等。地地超胜。亦不
    出三心故。七从第七地去名权实自智
    胜。八无功起行胜。九上等诸佛胜。十究竟胜。
    所谓诸佛三心果满。今此正明愿行胜也。文
    分为三。一愿胜。谓标志遐广。二修行胜。依
    愿造修。三果利益胜。即位行成就。今初二
    义故胜二乘。一常勤修习无量行故。二与
    一切众生同行故。同行即是十无尽句。释此
    愿胜。先以五门分别。一名体。二修证。三行
    位。四因果。五立意圆融。五各二义则有十
    门。初中先名后体。名中先总后别。总云愿
    者。是希求义故。下论云。发诸大愿者。随心
    求义故。而言大者。下论云。光明善根转胜
    增广故。谓教证二光。与行愿善根转胜地
    前。广弥法界故。十愿中皆云广大如法界
    也。瑜伽四十五云。菩萨所修正愿略有五种。
    一者发心愿。二受生愿。三所行愿。四者正愿。
    五者大愿。初求菩提。次摄生处。生三无倒
    思择诸法。愿于境界修无量等四愿。当来
    摄受一切菩萨善法。故名正愿。大愿即从
    正愿所出。此复有十全同今经。今拣异前
    四故云大愿。兼取所从。即后二愿。别别大
    相至文当知。后显别名。瑜伽三十五及诸
    摄论。皆有明文。并如下文当愿自释。今且
    依梁论略列。一供养愿。二受持愿。三转法
    轮愿。四修行二利愿。五成熟众生愿。六承
    事愿。七净土愿。八不离愿。九利益愿。十成正
    觉愿。后体性者。克性即以欲总解信三为
    自性。若取所依悲智相导。即后得智。以为
    愿体。若并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
    为性。故论云。光明善根者。光明即后得智。
    善根即信等及行。二修证者。先约修行。初七
    修始。次二修熟。后一修成得果。后约证者。
    地前已发今此十愿齐证。三行位者。先约于
    行。初二自利。次五利他。一以何身。谓摄法
    上首。而为利他转法之身。二以何心。谓即
    令他修行之心。三何者众生。四众生住处。五
    自身。住何处能化众生。上三可知。后三
    不定。一即八是自利满。九是利他满。十是二
    利得果。或俱自利。论云。后三显自身故。或
    俱利他。论云。此三示现如实教化众生故。
    若约通论十皆二利故。论云校量胜有二。
    一行无量行即是自利。二与众生同即是
    利他。后约位者。通则十皆初地所得。别则
    前七明行。已如上辨。后三明位。下论云。一
    得地校量胜。初地至九地。二得菩萨地尽
    校量胜。即第十地。三得一切地尽究竟故。
    即如来地。四约因果者。若就言显前九求
    因。后一求果。若约具摄七。亦求果是依果
    故。十是正果余皆是因。五立意圆融者。先立
    意。所以但说十者。已摄二严二利因果行
    位。无不周故。又为表此无尽愿故。故下
    云。一一皆摄阿僧只愿。而为眷属。言圆融
    者以称性故。一愿之中具一切愿。即入重
    重如常所辨。六相圆融正在此文。已知大
    意。次正释文。文分为二。初正显十愿彰自
    勤行。后明十尽句与众生共。今初分四。一
    总标。二所谓下别列。三佛子菩萨住欢喜地
    下总结。四以此十愿门为首。下明摄眷属。今
    初。初句明成愿之位。是欢喜地。次能成就
    下正明总愿。能成就言该下三句。一始起
    要期。云如是大誓愿随心求义故。二方便
    起行。云如是大勇猛。谓成彼一一愿中。所
    作方便皆勇猛故。三愿遂行成。云如是大作
    用。谓如供佛愿便能供故。余例此知。论云。
    菩萨住此地渐次久习起此三行。非一时
    故。是知此愿亦即是行。称愿行故。非如凡
    夫空有要期。是以总言能成就也。以总该
    别十愿皆有此三。二别列中十愿不同。即
    为十段。一一愿中文各有四。皆初四字总
    标起愿。次显愿行相。三广大下彰愿德能。
    四一切劫数下明愿分齐。初后二段文通义
    局。第二行相文义俱局。第三德能文义俱通。
    十愿无别故。今初供养愿。准论愿供养胜
    田师及法主。此则通供。经从胜故但云供
    佛。文中阙于总标。以近前总如是大愿故。
    二三两段各有三义。通成六大。显初供养
    大愿之义。今初行相之中三大义者。一心大。
    即经生广大清净决定解。谓增上敬重深称
    佛境。故云广大。回向菩提决定信。故名清
    净决定解。清净解言信因果故。此上论意
    局在初愿。若以义求通余九愿。皆为菩提。
    广大无限无疑净信而起愿故。二以一切供
    养之具。即供具大。此是行缘。三恭敬下福田
    大。于中令无有余是总相。无余有三。一一
    切佛无余。即是行境。二一切供养无余。三
    一切恭敬无余。此二行体。由上二义成上
    敬田。上三皆云一切者。佛即三身亦兼十
    身。供养有三。一衣等利养。二香等敬养。三
    戒等行供养。恭敬亦三。一给侍恭敬。二迎送
    恭敬。三修行恭敬。即敬顺佛故。上三各三
    竖论一切。若横论一切。则佛该十方无尽
    等。余二准思。二彰愿德能。言三大者。一摄
    功德大。如经广大如法界。一切余善根中胜
    故。二因大。即究竟如虚空。无常爱果无量因
    故。三时大。即尽未来际。此因得涅??常果
    故。三明愿分齐。十愿文同所作各异。此应
    尽未来际行供养故第二受持愿。亦名护法
    愿。瑜伽双云摄受防护愿。行相之中文有四
    句。皆通二利。然若约能受等说。受谓受领。
    摄谓摄属故。胜?。云摄受正法。护谓防护持
    即任持。故胜?。云护持正法。若约所受。初
    教次果。三行。四理。而受等言。文虽互举义实
    互通。亦初教。次证。三云。护教而判为行者。
    论经云。一切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护。论
    云。谓修行法。于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
    济故。即摄护自行救济于他。上约始修愿
    名受摄等。若约终成名。四成就故。上总云
    成就如是大誓愿也。一者法轮不断成就。二
    者证智成就。三修行成就。四入理成就。第三
    转法轮愿。亦名摄法上首愿。先摄后转故。行
    相中四。一转法处。即一切世界佛应处故。二
    从兜率下转法时。谓现八相时。八相之义
    离世间品广释。三皆悉下摄法方便。于中初
    集功德方便。后为众上首下集智慧方便。以
    此二种助菩提法。故云方便四于一切下
    明转法顿周。第四修行二利愿。若约成益
    名心增长。论从此义故先标云。第四大愿
    心得增长。以何等行令心增长。一切菩萨
    所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增长故。文中
    亦四。第二行相中分二。初明能增长行。后
    明所增长心。前中分四。一明行相论名种
    种二行体。三行业。四行方便。以此四种教
    化众生。令其受行。初行相者。世出世间各
    有多异。故云种种。于中广大无量是世间
    行。意明俗智之行。广从初地乃至六地。大
    者七地。无量者八地已上。不坏不杂是出世
    行。法无我平等观出世间智故。谓不杂世
    间有漏法故。不坏者冥同真性故。若瑜伽
    通论云地前名广。虽行一切但得名广。一
    一行故。非大无量。地上名大。一一各以一
    切成故。不动已上乃名无量。一切行中具
    一切故。不坏者。于前六地。各得成一不
    可破坏。论主意明此地中之愿故。不取地
    前之行。义不异前。二摄诸波罗蜜。即是行
    体。广大等相但辨此故。三净治诸地即是行
    业。以十度行净十地蔽。助真如观净十
    障故。四总相已下明行方便。然有二种。一
    自行方便。谓以六相圆融巧相集成。一具
    一切仍不坏相。故名方便六相之义广如
    别章。略如前释。二皆如实下即化他方便。不
    违实道而化物故。二心得增长者。即所增
    长心。化他受行他心增长。化他成自自心增
    长。第五成熟众生愿。成熟亦名教化。就行
    相中文分二别。初明所化众生。教如是等
    下彰化所为。今初。初句为总。有色下别。别
    有六种差别。一?细差别。此明报相。下二
    界有色为?。无色界为细。于有色中有想
    天为?。无想天为细。就无色中非有想为
    细。谓第四空非无想为?。谓下三天此经
    文略。论经。云非无想非想非非想。谓非无
    想是?。余即是细。二卵生下生依止差别。为
    报之所依托故。余三可依。化生依何依业
    染生故。然四生摄尽六趣。而通局有异。化
    生通六趣。胎生不通地狱诸天。湿卵唯局
    人畜。又以六趣不摄中有化生故。宽?有
    异。余如别章。三三界所系名净不净处差
    别。欲界不净上二界净。就果以明故名为
    处。就因以说故名为系。四入于六趣是苦
    乐差别。受种种身故。亦名受生差别。?相
    而说。三涂为苦上天为乐。人及修罗兼于
    苦乐。五一切生处是自业差别。此以因释
    果。由业异故生处不同。谓于一趣中有
    多不同。如于人中有中有边。贵贱家异等
    故。六名色所摄是自体差别。有体唯名谓无
    色界。彼处有色非业果故。有体唯色。谓无
    想天。彼所有想不可知故。有体具二。谓
    除前二。二化所为中初句结前生后。令入
    已下别明所为。所为有三。一为未信入者。
    令信入佛法。二已信入者。令其离恶为涅
    ??因。世间趣者谓业惑苦。三令修菩提道
    道通因果。第六承事愿。愿往诸佛土常见
    诸佛。恒敬事听受故。瑜伽。云愿于一切世
    界中示现。意明化生。今经但云知见者。知
    生佛住处故。就行相中分二。初明所知后
    辨能知。前中初句为总。广大下别。别有三
    种相。一一切相。二真实义相。三无量相。今
    初。界相不同故云一切。于中又三。初明分
    量。谓小中大千如次为广大无量。二?细者
    明体质?妙。谓应报等殊。论云细者。随何
    等世界意识身故。?者随何等世界。意识
    色身故者。谓随能依色心?细。世界?细。?
    者云色。三乱住下安立不同。乱则不依行
    伍。倒即覆刹。正即仰刹。若入若行若去。论
    无此文。文含二意。一成前安立。谓前三类
    世界道路往来。二者顺后。入即摄他入。已
    去即为他所摄。行即往来不住故。如帝网
    正喻于此。二如帝网差别即真实义相。土土
    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如彼帝珠。故名
    真实。论云如业幻作故者。转以喻显。如世
    幻者。火处见水大处见小等。业所作土亦
    同于幻故。得涉入重重无尽。三十方下无
    量相。谓前二相周遍十方。又上说不尽故。
    结云无量。大菩萨藏经说。虚空中世界重数。
    多于大千所有微尘。但由业异不相障碍。
    一处重重尚尔。况复横周。第二智皆明了下
    辨其能知。若真实义相。唯智能知。余一切
    相可现眼见。第七净土愿。愿清净自土安立
    正法。及能修行众生故。于行相中总有七
    净。一同体净以同法性故。令一多互相即
    入。二无量佛土普皆清净者。即自在净。如摩
    尼珠美恶斯现净秽圆通。故云普皆清净。三
    光明众具以为庄严者。名庄严净。即相净
    也。四离一切下明受用净。谓受用此土离过
    成德故。初句成断德。后句成行德。如受用
    香饭身诸惑灭入正位等。五无量智慧下住
    处众生净。谓具德人居。今略语智慧。六普
    入下因净。净因有二。一者生因。谓施戒等。
    如净名说。二者依因。此复有二。一镜智净
    识为土所依。二后智通慧为依。如初第十
    地入佛国土体性三昧现净土等。此二皆是
    诸佛境界。七随众生下果净。因既有二果亦
    二种。一所生果。即前相净。二所示现果。即
    临机示现。今依此义。上七净中。前四当相
    明土。次一就人显胜。后二举因显果。就
    前四中初二土体。第三土相。后一土用。就
    土体中初彰体同。后明体净故有七净净
    土义周。第八不离愿。愿于一切生处。恒不
    离佛菩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
    不离一乘故。故论云。第八大愿不念余
    乘故。行相中有十二句。初总后结中十别
    明菩萨行。今初。同志一乘同修万行故。次
    无有怨嫉下别。于中前五修行同。后五德用
    同。前中初二自分二严。一福善同集。二智观
    齐均。后常共下三句胜进。于中初一摄法方
    便。谓聚集解脱论佛法故。后二依法起行。
    初一利他故。随意现身也。后一自利。谓忘
    缘照境不由他教。云任自心。智契法身
    名知佛境。威力外用智慧内明。则兼报化
    分齐境也。后五德用中。一明通体。如意所
    成无能退屈。余四通业。于中前三如意通
    业。一本身往余世界。二现多异身于一切
    佛会。三示同类生名一切生处。后一法智
    通业。三修菩萨行一句总结上十。第九利
    益愿。愿于一切时恒作利益众生事无有
    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瑜伽云。愿所有一
    切无倒加行。皆不唐捐。行相中二。先总明。
    谓乘念不退。圆满教轮三业皆益。又三业皆
    不唐捐。即是不退。摧障圆德所以名轮。后
    若暂下别显有二不空。一作业必定不空。三
    业能安乐故。谓见身行行。知佛法真实故
    云必定闻口说法能生智慧。念意实德诸
    惑不生。此从增胜故。说三业成益不同。实
    则互有。二得如大药下利益不空。二喻皆喻
    拔苦故。一切众生有二种苦。一种种诸苦。
    谓逼迫等。药树王身以为能治。二贫穷苦。
    如意宝身以为能拔。种种义兼身心若?若
    细。贫穷通于世财法财。论主对前安乐。此
    为利益。故作此释。实则前喻喻三业舍恶
    离苦。后喻喻三业进善得乐也。第十成正
    觉愿。愿与一切众生同时得无上菩提。恒
    作佛事故。文四同前。而论总显愿相云。第
    十大愿起大乘行者。是果乘故。虽得佛道
    不舍菩萨利益。名起大行故。就行相中
    分为二别。初成菩提体。愿自运已圆。后不
    离下菩提作业。即运他不息。今初。菩提亦
    是总相。一切世界即得菩提处。谓遍于十
    方同类异类一切诸刹。真则称性。应则随
    机。故无不在。后菩提作业中有七种业。一
    从不离至入涅??。是示正觉业。一切毛端
    是成佛处。上来平漫遍于十方云一切世
    界。今明遍法界中一一毛端极小量处。皆于
    其中八相成道。以彼皆有可化众生故。故
    离世间品云。于一毛端量处有多众生。况
    于法界。然复不离一毛端处。而于一切毛
    端处示现。则不动而遍。一多自在。二得佛
    境界下说实谛业。谓说四真谛令悟实故。
    初明能说。谓智慧力。力兼二义谓神通力。
    论经具之。此二力用唯是佛境。后显力用。
    以神通力念念成佛。以智慧力随乐为说。
    令得寂灭。是说之益。谓能断集修道。则得
    苦灭证于灭理。论释成佛。云除诸难处彼
    彼胜处生者。以佛生处必非五难处。亦无
    佛前后难故。云除诸难处。三以一三菩提下
    证教化业。以一极无二之菩提。契差别之
    性净涅??。则不复更灭。说此证法令物生
    信。名教化业。四以一音下种种说法业。一
    音称机故。五示入下不断佛种业。涅??常住
    动寂无二。双林应尽增物恋情。故云示入。
    既非永灭常作佛事故。佛种不断此亦得
    果不舍因也。六示大智下明法轮复住业。
    大智慧地唯一事实。即是佛智能生万物。终
    归于此。故名为地。示物同归。而智慧门
    随机万差。名安立一切。前即涅??能建大
    事。此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对实施权故
    名复住。七以法智下自在业。于中初显自
    在所依。所谓三通。法智通者。观一切法无
    性相故。神足通者。自身现生住灭修短。随
    心自在故。幻通者。转变外事无不随意。
    故此后二通。但内外为异。由法智通见理
    舍相。故不住世间。由后二通有自在事用
    故。不住涅??成无住道。又依智论说有
    四通。前三同前。四以圣自在种种变化通。
    谓十八变三轮化等取此。则自在下当第四
    通。上来别显十愿竟。第三佛子下总结十
    愿。不异前标。第四以此下明摄眷属。若观
    经文似此十之类有于百万等。依论释云。
    此十大愿。一一愿中有百千万阿僧只大愿。
    以为眷属则此十愿摄无不尽。如成正觉
    愿。则摄药师十二上愿。如净土愿。则摄
    弥陀四十八愿等。故此经他经。所有诸愿不
    出此十。非唯摄愿。亦摄一切菩提分法。
    如第七地辨。上明十愿彰自勤行竟。第二
    佛子此大愿下。以十尽句与众生共。谓前
    十愿皆为众生。由十无尽成前大愿。皆无
    尽也。文分为二。初总标举。后何等下征以
    别显。今初。晋经名为不可尽法。下释亦云
    皆不可尽。今言十尽句者。穷彼无尽皆无
    有余。故名为尽。斯则尽无尽之众生等也。
    故下论云尽者。示现不断尽。非念念尽。由
    此故。今前之十愿得大愿名。故云此大誓
    愿而得成就。二征显中。先显上十尽。后若
    众生界下。显前大愿成就。今初。先征。后显。
    显中十句。初句为总。十愿皆是为众生故。
    余九句别。别皆集成度生义故。一众生于
    何处住。所谓世界故。二世界依何。谓尽虚
    空界故。三说何法化。谓法界故。四随所化
    生安置何处。谓涅??故。五涅??何用。谓佛
    出现故。六以何方便巧化。如来智故。七此
    智何知。谓知心所缘故。八此心所缘令随
    何境。谓佛智所入境故。即是真性。后三转尽。
    略摄前九义含总别。云何摄九。谓世间转。
    摄前众生界世界虚空界。其法转摄前法界
    涅??界佛出现界。其智转者。摄前如来智。下
    三界而言转者。世法及智。展转摄前无穷
    尽故。转亦是无尽义耳。又十中前四。为四
    种无量界。后六皆调伏方便无量界。十皆云
    尽者。无断尽故。第二显大愿成就中。先反
    显。后而众生界下顺明无尽所以。十愿同此
    十者。前之十愿不出此十。故此十尽句增
    上力故。诸佛以此力。常为众生作利益事。
    我愿同然。上来愿校量竟。第二佛子菩萨发
    如是大愿已下修行胜。即行校量有十种行。
    就文分三。初明行所依心。二成净信下显
    所成行相。三佛子菩萨如是下结十名体。今
    初。由先大愿熏心故。则得利益等十心。为
    起行依。于后十行起作自在。然有二意。一
    以十心通为十行之依。随释易了。二以十
    心别对十行。以治十障。文皆次第。唯信行
    最初。而不浊居末者。以与释文相接故也。
    一利益心者。利益拔苦即是悲心所依。治损
    害障能成悲行。二与乐柔软即是慈心。治
    ?恚犷强障。三随顺所求。即是施心。治于
    身命财生顾恋障。四寂静无求。方能求而
    无厌故。是无疲厌心。治希求报恩贪着利
    养不寂静障。五三学调伏是知经论心。以经
    诠于定论诠于慧。经兼于律复是调伏。
    治无善巧求加行障。有则调伏故。六虽
    行世间妄惑不生。故云寂灭。是解世法
    心。以治性不柔和。不于他心随顺而转不
    寂灭障。七高崇贤善拒恶不增。故名谦下。
    是惭愧心。治于放逸之高举障。八能修出
    离以法润泽。即坚固庄严。治于种种猛利
    无间无断生死大苦。生怯弱障。九能如说
    行故心不动。即供养佛行。治于大师所犹
    豫疑惑障。十不浊心即第一信行。信以心净
    为性。离不信浊故。此治全未发心全未
    受持菩萨学处障。由治十障故。经名净
    治地法。地法通于教证。此所治障。具如瑜
    伽四十九说。第二别显所成行相。略启七
    门。一释名先列。后释。列者。一信行。二悲。三
    慈。四施。五无疲厌。六知经论。七了世法。八
    惭愧庄严。九坚固力。十供养佛。释名随文
    可见。二辨体多同十藏。三明得处信位即
    修故。信进念等大同于此。三贤渐熟故。十
    藏品有信等藏。初地证得以净治地障故。
    此偏明下。论云。此信等十行。尽是障地净
    法故。前将一行以对一障。四约修分别十
    行分二。前三是行意乐。故名为心。后七加
    行造修。故名为行。故论云。此十种行显二
    种胜成就。一深心成就。谓信悲慈。二修行
    成就。谓余七故。瑜伽地持皆同此说。五约
    二利。前七别显二利。信及无疲是自利行。余
    五利他。后三通约二利。摄护前七故。于中
    前二护前七。谓惭愧治障护令离恶。能令
    信等成无着行。由坚固力护令住善。能令
    信等成不可动。后一摄前七。一摄令成
    行。二摄令得果。思之可知。六明次第者。
    先自证信因果。既自证信愍伤妄苦。誓与
    真乐为救他故。舍而无吝求法无倦。便能
    了知经论筹量世法。止恶惭愧进善坚固。
    能真供佛。七释文者。十行分九。慈悲合故。
    今初。信行分二。一摄德成人。二能信下正
    显信相。有十一句。文分三别。初句总信因
    果。次九别明因果。后一结略显广。今初。如
    来是果本行是因。所入通因果。因果皆有证
    入义故。二信成就下。别明因果中前二句
    因。初句行体。后句行能。余七是果。句虽有
    七摄为五胜。合初三故。并结有六。五皆
    佛德故名为胜。五中前四智德。后一断德。智
    中一对治胜。即寄对显胜。谓十力降魔无
    畏制外。不共过小故云对治。而经云不坏
    者。为对二乘非究竟故。次三当相显胜。二
    即不思议神通力。上胜所现绝图度故。三
    不杂染胜。谓证真生智无中边杂。是佛之
    境故。以即边而中故无有边。二边既无中
    云何有。四一切种智胜。证真了俗故云随
    入无量差别。是种智境。五离胜。一切烦恼
    习常远离故。经但云果。而论判为断德。以
    前四皆果。今复云果。明是果果故。当涅??
    三举要下举略显广。故总信一切因果。智
    地是证说即是教。力通上二。或谓威力。亦
    是三轮化益。第二双辨慈悲二行。中二。先
    明三观为方便。后菩萨见诸众生下明所
    起之行相。前中三观即为三段。第一远离最
    上第一义乐观。第二而诸凡夫下具足诸苦
    观。三然诸众生下彼二颠倒观。但失真乐已
    为可愍。况加妄苦。况复双迷反本何日。由
    初观故起慈。由次起悲。由后双起。今初
    观者。性净深寂名第一义。不动为乐。随妄
    则离。文中先总标起念。后诸佛下显所离
    乐。于中九句。初总余别。总云佛法者。唯佛
    教证所能显故。具下诸义所以甚深。别有
    九种甚深。今经阙论第九难得。一寂静甚深。
    谓法体离于妄计实有。故名寂静。自是妄计。
    于中正取非本不寂中论云。虚诳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此一约遮诠。二寂灭甚深。此
    约表诠。论云法义定故。谓一心体寂故云法
    定。二门亦寂即是义定。次三甚深对治三障。
    成三脱门观。谓三治妄分别障。四治有相
    障。五治取真舍妄障。六明离杂染观。谓真
    方便道。七不可算数思量生善根观故。即是
    助道。八依自利利他增上智观。故云广大。即
    不住道。九论云。难得甚深。三僧只劫证智观
    故。即是证道。证性净信故。今广大摄之。大
    称体故。与证义同。前二直就法体。后七约
    智显深。故皆云观。第二具足诸苦观。约十
    二缘明之。然十二缘具业惑苦。但云苦观
    者。业惑苦因故。又二流动当相即苦。动即
    有苦故。文分为二。先别明缘相。后如是众
    生下结成妄苦。前中分二。初明前际三支。
    后于三界田下显中后九支。故论主分前三
    支。一处解释。后九及结一处解释。欲显前
    三是因。因是倒惑邪见义同故。识支约种是
    因义故。亦显前二。前三与次七次八许异
    世故。约果结苦。苦义显故。今初三支文有
    十句。初总余别。总云邪见者。前明正法理
    本无偏。今迷彼实义理外谬取。皆名邪见。
    通于业惑非独拨无因果。涅??亦云。一切
    烦恼邪见摄尽。本在其中。云何言堕。此有
    二义。一约始起一分。名之为堕。二约迷真
    随妄义说为堕。非有始也。真虽本有迷
    亦无初相。依无性故名为真。若定有真真
    还成妄。若尔真应同妄互相依故。妄必可
    断真必可显。斯则不同不空之真。非由妄
    故。但空妄执自见真源。后无明覆翳下。别
    有九种邪见。初五无明。次三是行。后一识
    支业及识种亦名邪见者。义如前说。又邪
    见俱故。邪见引故。所以无明具多句者。一
    切烦恼谢往过去。总名无明。故今委说。又
    显一切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
    故名无明。今初五中有二。初三根本迷法
    义过。后二为末追求时过。今初。前一迷法。
    后二迷义。故论总云。此三依法义妄计。如
    是次第。斯则妄计之言。通上法义。亦可妄
    计别对第三爱念邪见。初一句是蔽意邪见。
    此依迷法。谓无明住地迷覆法体。所言法
    者。谓众生心名为蔽意故。此无明迷真之初。
    妄惑之本。次二迷义者。通四住惑。由前痴
    故。迷覆因缘无我之义。妄立诸法。所迷诸
    法有内有外。谓第二?x慢邪见。此依迷内
    妄立我法。自高陵物故。经云立?x慢高幢。
    三入渴爱网中即爱念邪见。此依迷外妄谓
    我所及外境界。而生贪爱。如渴鹿驰焰鱼
    为网缠。如今爱支。四行谄诳下。二种邪见
    追求时过。如今之取支故。俱舍云。遍驰求
    名取。由上内计有我外见我所。以我对
    所便生三过。一初句于可得处。起谄诳邪
    见。谄诳屈曲虚而似实。故喻稠林不能自
    出。二于不可得处。则生忌嫉。三于已得处
    则生悭吝。上二即第五悭嫉邪见。经云。心
    与悭嫉相应不舍。由嫉他身故生卑贱
    中。形貌鄙陋。由悭财故资生不足。故云恒
    造诸趣受生因缘。次三明行中。初贪恚下集
    业邪见。由前追求。增长烦恼起业行过。此
    句。总明由惑造业。故六地。云不正思惟
    起于妄行。亦是行俱无明正发业故。诸业
    非一是为横集。日夜增长复显竖集。然集
    业因。由于三毒。故云贪恚愚痴三毒缘于
    三受。故论。云受诸受时爱憎彼二。颠倒境
    界故。谓乐受生爱。苦受生?。痴从中容
    故云彼二。颠倒之言通于上三。皆由无违
    顺中妄谓有故然愚痴无明行相何别。愚即
    迟钝多所封着。痴者迷?不别是非。皆对
    现境不缘三世。缘三世境而不了达。乃
    名无明。不见未来发现业故。通义可知。
    次二别明行支中。初句明吹心识火炽然
    邪见。即内心思业。为烦恼风动。谓于怨恨
    时互相追念。名为忿恨。此思之始。欲起报
    恶业故云炽然不息。此思之终。思通诸恶
    而杀业在初。故偏云忿恨。下加害亦然。八
    起业邪见即兼动身口。故云凡所作业。论
    云。于作恶时迭相加害故。由倒造业业不
    离倒。故曰相应。三欲流下第九心意识邪
    见。明所引识支。以其识支通因果故。经欲
    具明故具显因果。论欲分析故先明识种。
    心意识三名有通别。已如前释。今此文中义
    含通别。别谓心是识种。意识通余四种。种
    子之言拣异现行。谓五果种谁能起此。谓
    善恶业。无记非因故此不论。善业云何复
    生苦种。以与欲等四流相应。今施戒等皆
    是有漏。非无念智无有断期。若尔何不名
    为起业种子。理实俱通。望苦乐报业为正
    种。望生心体识为正种。以就本性一切生
    死皆心起故。如芽肥瘦由于水土。而生芽
    者正在谷子。故诸经论互说二种。上明前
    际三支竟。第二明中后九支。然论兼结文。
    总分三段。初明自相。二有生故下同相。三
    是中皆空下颠倒相。言自相者。现在名色等
    支体状别故。言同相者。释有二义。一未来
    二支亦同现在。有名色等故。二约果相
    显缘起过患。通遍果位故名为同。犹如色
    等碍等为自相。苦等为共相。共即同也。是
    则现在亦有同相。未来非无自相。但隐显
    耳。此释顺论。论云。二同相。谓生老病死等
    过故。三颠倒者。缘体是空执有是倒。今初自
    相。复有三种。一者报相。二不离二字是因
    相。三此名色下彼果次第相。言报相者。即
    初受生异熟识。体共名色生故。论云报相
    者。名色共阿赖耶识生。此含识支一半名色
    支全故。摄论云。本识有三相。一自相。谓本
    识自体。二因相。谓种子识。三果相。谓异熟
    识。此意明为因义边名种子识。即前约因。
    识支为果义边名异熟识。即此报相名色所
    依。若不望因果直语自体。名为自相。今
    论因相。却是彼中果相。立名虽殊并通因
    果。经云于三界田中者。是所生处。下六地
    中约因位说。以业为田以识为种。今约果
    位故。以三界为田生前识种。复生苦芽
    者。标所生报。前三支因必依苦果而起。今
    更生苦所以称复。此显展转无穷之义。所
    谓已下出苦芽体相。论云名色共生者。名
    色共彼生故。谓名色共彼本识生也。恐人
    谬取名与色共。故有此言。名谓非色四蕴。
    色谓羯逻蓝等。此二与识相依而住。如二束
    芦更互为缘。恒时而转不相舍离。二不离
    是因相者。即显本识为名色因。谓是名色
    不离彼本识。依彼本识故。既依此释。定
    知此段具于二支。谓识及名色。三彼果相
    者。是彼报相名色之果。由名色增长成余
    八支。非别有体。初成六处者。名增成意
    处。色增成余五。次六处增长成触。言于中
    者。于六处中有根境故。余因缘义广如六
    地。二同相中生及老死。正显同相。如是已
    下总结成苦。何处是苦。此有三重。一论将
    入同相中。则以生老死忧悲苦恼。明于苦
    聚。文义显故。二近结于果。名色共生此明
    苦生。余八苦长。三远结十二。前二支半为
    能生长。后九支半为所生长。三颠倒相中。
    言是中者。是前十二缘中皆空已下明倒所
    以。由空谓有所以名倒。此有四重。一缘成
    无性所以言空。二离我我所释成空义离
    我人空离所法空。三无知下释无我所以。
    四以外事释无知觉。三中四句通外及小。
    初约外道。外道虽众。不出僧?壹坝胛朗馈?br> 僧?宜稻跻晕?裣唷N朗浪抵?晕?裣唷?br> 今无知觉。成上自体本无有我。作受二句。
    通于能所。能作能受故。是于我所作所受
    即是我所。在因名作在果名受。今但缘成
    故无作受。若约小乘就五蕴说。受蕴名觉
    三蕴名知。约六根说。身识名觉余五名知。
    五阴造业故名作者。当阴招报名为受者。
    今并遣之。现有知觉云何言无。随俗故有
    约真故无。又心法有四。一事二法。三理四
    实。谓随境分别见闻觉知。名之为事。论体
    唯是生灭法数。故名为法。穷之空寂说以
    为理。论其本性唯是真实如来藏法。故名为
    实。此四重中说。初即说知觉等名。若就后
    三即无知等。四如草下以彼外事喻。释无
    知觉等。以诸众生现见有于动止语言。云
    何说言无知觉等。故以外物动不动事。示
    无知觉。草木则动石壁不动。皆无知觉故。
    内动止岂当有之。净名云。是身无知如草
    木瓦砾。言亦如影像者。显从缘有似而非
    真。即双喻二谛。若准论经无影像喻。而
    有如响。可喻言声而无知觉。第三然诸下
    彼二颠倒观。妄苦本空得而不觉。真乐本有
    失而不知。而远乐就苦名彼二颠倒。上来
    三观为方便竟。第二菩萨见下正起慈悲。
    初明兴悲。谓见苦应拔。后复作下兴慈。谓
    无乐应与。既言具苦必知无乐故。第四施
    行文三初总明施行。二别显施物。三总结
    行成。今初文有五句。一明施所依。以见
    有苦无乐故。二以深重下彰其施位。此地
    檀度得圆满。故契理曰深。不舍悲愿为
    重。此心住地故能满檀。三于一切下明施
    体相四求佛大智显施所为。五修行大舍。
    结施行名。二凡所有下别明施物。偏显上
    文一切无吝。于中初总。后所谓下别。别显
    一切略有二种。一者外财二者内财。谓头
    目等文显可知。三为求下总结行成。初结
    所为。后是名下正结行成。然初地中应具
    三施。从增胜说但举于财故。般若论二三
    地中方行无畏。四地已上乃行法施。第五
    无疲厌行中分三。初牒前起后。二转更下
    正显行相。三即得下结其行成。下五行中唯
    除第十显相。即是结名。余皆具三文处可
    见。第六得无疲下成经论智。第七获是智
    下成世智行。言随应者。随机所应宜以
    何法。随力者。随己智力所能。随他智力所
    堪。随其所习者。约机现作。论释随宜言如
    论说者。即瑜伽菩萨地菩提分品也。第八成
    世智以下明惭愧行。知时已下正显行相。时
    有三种。一者念时。如是时中宜修定等。刹
    那不间故。二日夜时昼则存心。初中后夜
    皆勿废故。三所作得必不断时。此即智量。
    谓量力所能亦爱亦策。勿令过分后休废
    故。以此三时。修前八科二利之行。烦恼睡
    蛇昼夜不杂。为惭愧服而自庄严。第九于
    此行中下成坚固力。谓此即前惭愧二利行
    中。欲早求度应当精勤。不退自分不转
    胜进。第十得坚固下明供养行。利养正行
    具二供养。第三佛子下结十名体用。先结
    体用。所谓下结名言体用者。此十即是净
    诸地法。以治十障故。障如前说。然安住地
    分有三十句。亦明信慈悲等与此何异。论
    云前是清净地法。今尽是障地净法者。前句
    文略。若具应云前是清净。此地法以局初
    地故。今尽是障地净法者。谓不局初地故
    云尽是。尽净诸地障故。故经云。净诸地法。
    瑜伽亦云。此十种法于一切地。能净修治
    故。下诸地中皆云信等。皆转净等。第三佛
    子菩萨住此欢喜下。果利益校量胜。有四种
    果。一调柔果。二发趣果。三摄报果。四愿智
    果。释此四果略启四门。第二释名。通称果
    者地中满足故。别言调柔者。谓调炼柔熟。
    以供养摄化等为能调。炼信等十行为所
    调。炼由行供等令信等调柔。随意堪用故
    名调柔。下炼金喻其义甚显。二发谓发进。趣
    谓趣向。于地满中更求明解。为能发趣。发
    自此地趣向后后。为所发趣。下商人喻义
    甚相似。三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
    故名为摄。四内证愿力教智自在。又以愿
    力助智令业用无边。故称愿智。三明分齐。
    初二是其行修方便。后二是其报行纯熟。行
    修唯在地满。报行该于始终。从初住地乃
    至地满。所受王身说为摄报。所有作用说为
    愿智。又初二后一此地定有。摄报一果有无
    不定。容有不作故云多作。而定能作故亦
    定有。又初二果亦是地法。初行次解。是所
    修故后之二果唯果非法。初体后用非所修
    故。是以经于二果之后。便有结文云略说
    初地法门。不得此意。则似论家谬取法门
    滥为果称。四辨通局。发趣文局初地。以最
    在初故。义通十地通解十地故。余三义。
    局初地报等殊故。文通十地。地地皆有故。
    第五释文。四果即为四别。今初调柔分三。
    谓法喻合。法中分四。一见佛为炼行缘。二
    悉以下所炼行体。三以前二下别地行相。四
    是菩萨随所下炼行成熟。前中先总明。后所
    谓下别显。总中以大愿力是见佛 因力兼
    神力故。瑜伽住品。有二因见佛。一愿二
    力。论经具二。论云。以胜通力见色身佛。
    以正愿力见法身佛。瑜伽正愿得生受用
    土中常得见佛。今云法身即功德法身。别
    中云。见多百佛等者。论云。方便善巧示现
    多佛故。此善巧有二。一不直云无量。而巧
    历百千等数。为方便显多。二言多百者。
    是多个百。多千等亦然。是为一数之中已摄
    于多。故名善巧。理实入华藏刹海。见法界
    身云也。二所炼行体中以行入行。故名为
    炼。如金入火。然有三种入即分为三。一
    入功德即供佛行。去薄福垢亦兼供僧。二
    以此善下入无上果。即回向行。去下劣垢。
    论当第三。意明通回二行故。三佛子此菩
    萨下入大悲心。即利生行。去懈怠垢。三别
    地行相中。先约四摄。然四摄望前。犹是利
    众生法。望后为别地行相。以因利生之便
    故。于此明下二地中乃在炼行。成后四摄。
    虽不足全别十地。为是化生之法故用之
    耳。爱语是法施。初地檀满故说二增。二约
    十度。然证相难分寄十度等。以显差别。各
    说一增。若不尔者。何不二地言二度增。檀
    度初地先已增故。乃至九地应言九增。九
    地尚云余非不修随力随分。显寄明矣。是
    以具论诸地所行。略有五义。一为别地各
    说一增。如今文是。二辨胜过。前初地檀胜。
    二地二度胜故。二地文云。远离悭嫉破戒垢
    故。乃至十地十度皆胜。是则后后皆胜前前。
    三论其实行地地具修。四证理平等非多非
    一。五约圆融一具一切。四所炼行成中总
    收三入。初牒供佛化生。以为能炼。信等净
    法以为所炼。后举前回向能炼。令信等净
    也。言转转者。此之信等。于初地中有三
    节。净谓初住地时。证前缘修。令成真修。已
    是一净。二行校量中对除障法。复一度净。
    今此地后更历三修。故云转转。第二喻中。
    金师喻菩萨。金喻信等火喻供等三行。三
    行非一名数数入。调柔成就喻炼行成。金
    性本有从缘始显。信等修生云何同喻。信等
    有二。一未证真。前但约缘修为对治行。
    妄识为体。二证真之后。乃知信等非是今
    有。即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真心为体。真心
    为体即是理性。信等相殊说为行性。此二不
    二并可喻金。虽假供等缘修。以成真德。德
    由真起。后成严具。亦不异金。既了于真真
    非妄外。故全妄识即是真心。寄相显真。故
    分能所。第三法合准喻可知。第二发趣果
    中二。初正明发趣果。后佛子是名下总结
    地相。前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法中
    亦四。一问二知。三行四到。知是名解正能
    发趣。然由问故知所以先问。知意在行行
    必能到今初问中具问诸地。初地已满而更
    问者。一问胜进非问自分。二者一地之中。
    具摄一切诸地功德。故问所摄容许。未知
    于中。云相及得果者。相即随诸地中所有
    诸障。及对治相故。谓诸地能所观相。皆别
    十地故。得者即正证出世间智故。果者因
    证智力。得世间出世间智故。相即方便智。
    得是根本果即后得。后得缘俗故名世间。无
    分别故复名出世。又此三者即是三道。初是
    无间与惑相翻。二是解脱正证无为。三是
    胜进后智进修。不说加行者。地前加行非
    地摄故。地上加行胜进收故。言为欲成就
    此地法者。当地法也。后云彼地法者。后地
    法也。若准论意。成就地法即是信等。第二
    是菩萨善知下明知。由问故知。知不异问
    经展问中。相及得果以为十句。论摄十句
    为五方便。言方便者行修善巧也。第一观
    方便。观谓观解摄初二句。一诸地障对治者。
    以能治观解治十种障。立十地。别本文具
    之。此约所断明观。二地成坏者。揽行成
    位集故名成诸行。各住散故名坏此约所
    知明观。第二得方便。得谓证入摄次三句。
    曲有三种方便。一相果者。即欲入方便是
    方便智带相观终故名相果。二得修者已入
    方便即根本智。显是证修非缘修故。三胜
    进方便。即后得智。谓信等成地之法。离障清
    净故。第三增上方便进修后位。故名增上。
    亦摄三句。一地转转行者。依前起后。地背
    相舍故。二二执名非处二空为住处。亦是
    相应不相应也。三以后胜前增长善巧。名
    殊胜智。第四不退转方便。唯第九句。前三方
    便无退息故。第五尽至方便即第十句。净
    治菩萨地尽。转至佛智地故。若以相等摄
    五方便。初一是相。二具于三。如次三句配
    相得果。第三唯果。第四总明三事不退。五
    通明三因穷入果。若摄十句初三为相。第
    四是得。次四是果。后二具三。第三佛子下
    行。第四由此下到。并可知。第二喻中初喻
    前问。有二方便。一不迷方便。道中喻行因。
    住止喻得地。各有障治故曰安危。二资具
    方便。具资粮故不迷多约利他资具多明
    自利。次佛子彼大下喻知。三善以下喻行。
    四乃至下喻到。行中语略故云乃至。第三
    合中初合知。然后下合行。安隐下合到。喻
    中略行。此中略问欲影显耳。第四是故菩
    萨下结劝可知。第二佛子下总结地相。行
    修已竟故于此结。前说分齐深故说其一分
    此。中广故说所不尽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