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29

    四十六叹佛出世。如上大威光童子偈声是
    告等。初施行者。即法施行。于中三。一见佛
    兴世。二以大下法施益生。三尔时下结所成
    益。二中四。初令闻名离惑益。二复更下见
    身起行益。三复为下赞希增敬益。四复于
    下展转增长益。结益可知。二回向可知。四
    十七施大地中但通相言也。初施行中略列
    诸田。实通一切。言别人者。有资财人非
    敬非悲故。菩萨通于一切善知识。要在益
    我。于中佛塔菩萨知识。父母是恩田亦敬田。
    众僧二乘是德田亦敬田。贫孤是悲田亦苦
    田。此等皆能生福如世之田。若敬田有病。
    则亦敬亦悲。乃成四句。故智论十四云。一怜
    愍施。谓于贫穷下贱及畜生。二恭敬施。谓
    于佛及法身菩萨等。三怜愍恭敬施。谓于老
    病贫穷阿罗汉辟支佛等。总收为二。谓悲与
    敬。其非敬非悲亦悲田摄。无德可敬故。
    然此二田以理御心则等无优劣故。净名
    云。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无异。无所分
    别等于大悲。若直就境论。则敬强悲劣。以
    恩深德厚故。如校量功德经说。若就于心
    即悲田为胜。亲引悲故。故敬则田强而悲心
    弱。悲则田弱而悲心强。各有其美俱为良
    田。若等是敬田恩则胜德故。校量经云。供
    百罗汉不及一生身父母阿含中。说供养
    父母共一生补处功德齐等。若同是恩田。
    在家人则父母恩胜。出家则师僧恩胜。如舍
    利弗请问经说。或约生色身及生法身。则
    优劣可知矣。等是德田别不如普故。梵网
    经说。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
    凡夫僧。又由主财田异。感报胜劣种种不
    同。恐繁不载。然今此中菩萨施心。悲智齐
    于虚空。事物穷乎法界。施田凡圣尽于十
    方故。三事性空深无底。三事殊特胜无比
    三事广大遍无涯。三事相融俱无碍。二回向
    行中初一果地。余九因地各相似义。如理
    应思。四十八施僮仆。少美曰僮以拟瞻侍。
    执守曰仆以备劳役。然不放之。从良而施
    与人。还令成仆者。以菩萨行海无善不修。
    若唯放从良有三义缺。一行海不具。二彼
    仆本愿不满。三佛果。缺此应机之德余可
    知。四十九施自身为给侍。二回向行中有
    二十愿。前十进善后十住持。五十闻法喜悦
    舍身供佛。初施行者。即财法二供。文中三。
    初标行体。二欣乐下别显行相。初自利行。
    后能以如下利他行。三佛子下结行成益。五
    十一以身普施一切众生。施行中亦具事法
    二施初总标。后菩萨下别显。若约事则身
    为日月光明河池井泉。以施于物。以三种
    世间身得自在故。若约法施。则法灯照耀
    法日利益等。文中或法或事。而义实两兼。二
    回向行中。上之施行。以身就生等翻愿众
    生以身近佛等。随义思之。五十二施身
    给侍诸佛。初施行亦有身侍心侍。二回向行
    亦依二侍立愿。五十三施国所有乃至王
    位。初施行中先明事舍。后于诸下明其心
    舍自在是总。下十句别现弃万乘。犹如脱
    屣何系缚哉。余义见十藏品。五十四施王
    都城可知。五十五施内宫眷属。初施行中
    二。一女丽具德。二而于下明施心清净。二菩
    萨尔时下明回向行。文分为二。初回向意。
    二正显回向。今初以历事将终文势稍展。
    此一段文贯于前后。然晋经回向二字皆在
    句初。则是回向菩提意也。今经在于句末。
    则是回向之意。然回向意与回向所为。大同
    小异。小异云何。谓有此意故所以回向。今
    回向者为成此故。又意则多通诸行。所为
    别约施行。言大同者意为此故。就文又二。
    初正显回向之意。文有十句。后佛子下重
    牒前意欲将回向。初句总指上意故。云
    住如是法。生如来家下从后倒牒。亦有十
    句。一牒入佛家。二胜因即出世善。次五可
    知。八善巧者谓不坚易坚。九修习者是得
    法喜。十常摄善根为令出离。西域文势义
    多如此。反腾前辞。二菩萨尔时下正明回
    向。文有十愿。随一一愿具前十意。十愿皆
    云三昧者。禅定轻安身心柔软犹彼女故。
    故善财偈云。定女常供侍。三结四所为并可
    知。五十六施妻子二事合愿。初施行中二。
    先标章引例。须达??者此云善爱。或云好
    爱事。如彼经。现庄严王如大庄严经说。又
    如菩萨本缘经说。一切持王子施二子等。
    二菩萨尔时下明能施心。于中初自分所依。
    后菩萨摩诃萨下胜进所为。初结前生后。次
    自观下观身不坚。况于妻子。后又以下而
    修坚固二利之法。二佛子下明回向行。有
    十一愿。初一依于施心欲令普遍故。次二
    依妻立愿。次三及后一依子立愿。生自己
    心。如己骨肉等故。余通依上三立愿。然所
    施化实应成四句。一乞者是化所施为实。
    如贤愚经说。?成趁呕?饕共娲油跗蜃?br> 等。此破菩萨执故。二乞者是实所施是化。
    如摄论说?耻魍油跎嶙佑肫怕廾拧J腔?br> 无恼。以菩萨方便满乞意故。三者俱化旁警
    众生。四者俱实。复有二种。一始行者。欲将
    施时再三本问故。瑜伽三十九说。施妻子
    时先当晓喻令喜。终不强逼令其忧恼。于
    来乞者。虽以正言晓喻不施怨家等。二根
    熟者。其所施人。多与菩萨同结志愿。互为
    主伴。今将为施遂本所祈故。下经。云生生
    行施处愿常以我施。五十七施宅舍可知。
    五十八施园林等。施行中二。先标起念。后
    佛子下离过成德余可知。五十九设大施
    会。初施行中初总标。次一切下离过成德。择
    薪而爨滤水而用。不强乞求名不恼众生。
    今多反此岂成大益。次开置下略显仪式。
    次发甚难得下显施所依心成波罗蜜。六十
    施资具者以别说诸门不可尽故。末后总
    说一切资具。文但有二。一施行。二回向行。
    以邻后都结故缺后二。今初有四。一施时
    离过。二善思惟下辨施所依。三随诸众生下
    正明施行。四行此施下显所成德。二佛子下
    明回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后。后愿一切下
    正显显中十愿。资生多种愿亦类别。一施洗
    涤资具愿。二施扫拭资具愿。余可准思。又
    资具总明愿亦总发。未必别配。上来依标别
    显善根回向竟。第三从佛子菩萨摩诃萨随
    诸众生下。总结多门善根回向。别不可尽
    故。此总明文分二别。先结善根即前施行。
    后佛子下结前回向。今初分三。一结施物。
    谓菩萨所施非止六十。故等以僧只。二为令
    下结施所为。三时十方下结能施心。二中文
    含二意。以初贯后即是所为。若依大悲等
    而行布施。是施所依。所为即通为自他所
    依。则自心所住。瑜伽三十九云。又诸菩萨。于
    诸有怨以慈意乐。而行惠施。于诸有苦以
    悲意乐。于诸有德以喜意乐。于诸有恩亲
    善同意以舍意乐。而行惠施。当知。亦名菩
    萨巧慧而行布施。文中初句总。后大悲下。别
    显不断之相。谓以四等心而行万行。为相
    续不断。初悲次慈不断。一切下明其大舍。后
    段广明大喜。又下离相亦是大舍。三结能
    施心中四。初对多田生喜离过。二时诸乞
    下明其田弥多其喜弥广。三假使下校量显
    广。略举十王所受之乐。不及菩萨喜乐之
    心。其中色天缺于光音。若依璎珞。十五。轮
    王则二禅王。当第十三。应言王二千乐。若
    王三千。即当第十四觉德光相轮。作三界
    王。当等觉菩萨也。又依十大数不可思后。
    有不可量。今文缺此。则似梵本脱于二禅。
    四禅已上虽舍受相应地无报乐。而有定
    乐。凡是禅定皆有轻安适悦之乐故。又五
    那含分有解脱乐故。无色界中报非显现。
    故此不言。若依大丈夫行论中。菩萨喜乐
    过于世间及二乘涅??。今但过世间者。净
    居天中兼二乘乐。四菩萨摩诃萨下结喜广
    深。何等菩萨见乞生喜。谓施行熟。故施障
    尽故。言施障者。瑜伽三十九云。又诸菩萨
    于施障及对治如实了知。施障有四。一先
    未惯习。二施物鲜缺。三耽着上妙物。四
    欣乐当来具足财果。云何对治。若现有施
    物乞者现前。而施心不发。应观此心由
    往习故。今若不施。后世之中定背施行故。
    应励力思择而行惠施。二观宿业过。今受
    饥渴乏少之苦。尚应亡躯。况有少活命而
    不行施。三应观妄乐能生当苦。四应观
    当果。是邪果报速灭离散。求大菩提。第二
    结前回向。回向随义已具上文。今但结其
    回向所为。则显前来别。别回向不出于此
    可知。大文第二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
    根如是回向时下。离相回向即向实际。行
    称涅??。此彰行深前彰行广。深广同时言
    不并彰耳。文分为二。先正明离相。后菩萨
    如是观察下不碍随相。前中三。初略标。二
    无众生下别显。三何以故下征释。今初三句
    解脱是总。不着于解不系于缚。是真解脱。
    二别显中分二。一内绝想念故无缚解。二
    佛子下。触境离染故无缚解。今初分二。先
    明绝想。后如是下彰其行成。前中又二。先
    绝我想。但法上妄执故。具如前释。后无有
    想下绝其法想。前段以法夺我。今则以我
    除法。既无有我则无我所故。法我无碍。文
    有六对。一不于法体起增减想。二于法
    时离三世想。三于分位离流转想。四于法
    义离断常想。五于影像离依处想。六于法
    本遣心非心想。无知所以下经自释。今且
    略明初对为总。言无有想者。有即空故。二
    空一味等无差故。言无无想乃有五意。一
    以事例。无有法触目尚不生想。无法无物
    安可念耶。二者相无来去故。谓有本自无
    非有去无来。即以此义则无可无也。故
    无无想。三者有即非有。不可谓之为有。况
    得言无。则言思道断。四者假非有。以遣有
    非谓有于非有。故复遣之。五者以是法无
    我理非是断无。必不碍有故无无也。故下
    释。云非有非非有矣。有无既寂俱及俱非。岂
    当有寄。余对例知。末对总结前有无等想。
    总名为想。一切都绝是曰无想。假非想以
    遣想。非有非想故云非非想。余义例知。
    二显行成文有五对。初对为总。由绝如
    是我法想故。无有缚解。谓非想故非缚。非
    非想故非解。下四对别。初对唯语于缚。但因
    果之异。由无作者及受者故。次对双显缚
    解。由无有无等想故。即显上来有分别业
    无分别业。二皆绝故。次对双显二业行俱为
    思行。后为思已。后对亦双明缚解即思所
    依。王有心则生死波浪。无心则同乎外道。
    又以无心为是。则未免于有。故皆非之。
    第二触境离染。无缚解者文分为三。初明
    无着次辨不缚。后明不解。心染于境故名
    为着。由境缠心故名为缚。楞伽云。心缚于
    境界觉想智随转。此之谓也。离于心境故
    名为解。今初无着中。初牒前起后。谓内无
    想念。回向之时。则于诸境心无所著。文有
    十六句。初十句五对。显界处空故不染着。
    内谓六入外谓六尘。次对兼前即十八界。能
    缘是识所缘通于内外。因果一对。即界处为
    缘所生之法。法与非法总显诸法。通其三
    义一则有无。二则善恶。三则性相。已如上
    辨。末后一对别语业体性相。后之六句显不
    着蕴。大般若中观色等有三。一相二生灭
    三无生灭。今不着前二。即契无生灭。不着
    色者即是色相。知色缘成如聚沫故。不着
    生灭者。生无所来灭无所至故。由此则入
    无生灭理。后之四蕴但相有异。余二并同。已
    遣三科则无所遗矣。二佛子下明其不缚。
    缚着虽异义不出前。三若能下明其不解。
    若本无缚其谁求解。离缚取解未免于缚
    故复遣之。遣之又遣以至无遣。傥然无寄
    理自玄会矣。三征释中。先征意云。设我假立
    法体不无。今无念着其故何耶。后释意云
    法性尔故。文分无二。初总显法体离相。后
    非一下别彰所离。今初先显法体。无生故
    不可取着。即般若中第三义也。三世求生
    不可得故。从无而有故名为生。已生已有
    不可名生。如母已有不名生故。未生未
    有亦不名生。若未生名生。众生菩提应名
    为生。诸未生法悉应名生。现在之法刹那
    不住。恒属已未。离于已未无别现故。为
    生之理不出三世。三世既无生将安寄。既
    无有生则亦无灭。无生无灭则无境可取。
    于何执着。次应问云生是能生之相。可许推
    无所相。法体岂应非有。故复释云。一切诸
    法自相如是。离生灭外有为法体不可得
    故。从缘而生相即无相故。生即无生故。此
    显相空。次应问云。法从缘生相可触目。云
    何言无。故复释云。从缘而生无自性故。此
    显性空。自性相离双结上二。又显法本自
    离非推之使离。二别彰所离者。上但云
    离。为离何相谓一二等。文有十对。初二约
    数。次二约量。外望论大小内望论广?。次
    二约理智。浅深约事理静论语识智。次二
    约教法。处非处者邪正教相对。法非法者善
    恶相对。后二约体相。初对约体。色心之
    体不可得故。离色心外非体之法亦叵得
    故。后对约相。为法之相不出有无。设非有
    非无。若有此者亦不出有。若无此句亦不
    出无。但遣有无万法。斯寂由离性相故
    触法斯非。第二菩萨如是观察下。不碍随
    相者。凡情封执触言生滞。闻于离相。则谓
    乖前随相之言失于业果菩提之行故。此
    略为双会二文。言随相者约随俗说。言
    离相者约胜义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
    说法。此之谓也。然俗是真。俗则不坏假名
    而说实相。故云观察诸法则为非法真是俗
    真故。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故云于言语
    中随世建立非法为法。由建立故。不断诸
    业道则不坏世间。不舍下不坏出世因果。
    次了知下。却释观察诸法。则为非法。初了
    俗即真而不坏俗。谓依他业缘等皆如梦
    幻。无真实故。俗即为真。由即俗而真故
    不坏因果。本来自真不假坏故。不妨了业。
    其用广大。谓业虽如幻一念幻恶长劫沈沦。
    一念幻善远阶佛果。故云广大。次解一切
    下。明了俗即真不碍修真。无作真道尚
    须修行。若不修行不契真故。况不坏俗
    宁无修证。随相离相准此应知。此二无碍
    异于凡小。大文第三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住
    一切下。释回向名。文分为二。初总释。后以
    何下别释。今初。住一切智。是自善根由此能
    成下诸义故。若处已下释平等随顺义。若
    约对境。处即是善非处为恶。若约自行。处
    即随相非处离相。处非处殊皆向智性。于一
    切处悉皆回向。是随顺一切善根义。回向智
    性是回向义。无有退转是坚固义。又向智性
    亦坚固义。二别释中三。初假征起释回向
    义。二佛子下释随顺义。三又佛子。释坚固
    一切善根义。今初。然随相之名。以坚固心
    修诸善行。皆愿众生向菩提果。不言自显。
    而离相受称非释不知。所以偏明。故征起
    云。离相之中无能所殊。以何义故说名回
    向。下随顺等例此可知。略显十义。虽一离
    相得成回向。谓但能离相顺一切智。则自
    度世等至于彼岸。岂非回向义耶。一过世
    八法至不动岸。二度我我所至解脱岸。三
    离寻伺至实际岸。四灭尽诸想至实智
    岸。五离烦恼本至有余岸。六离苦依身
    至无余岸。七出一切业至施等岸。八出三
    界至无住涅??岸。九尽有漏至法身岸。十
    出生住灭见至自觉圣智岸。二释随顺。然
    下二段兼显益相。正为释名。亦应征云实
    际之内。谁是能随谁是所随。故此释云。但
    能如是离相回向。自然随顺佛法智等。以
    佛法等实为体故。三释坚固一切善根。亦
    合征云。实际非相何名坚固。实际无差何
    名一切。此释意云。如是离相回向方名坚
    固。凡是有相可破坏故。但能离相自成诸
    善。诸善皆以实际而为体故。于中一不了
    法无相。不名为了故。二佛以法为身。心诣
    于法为事佛故。三若身承事则有事不事。
    若事于理则一事一切事。佛无二体故。四
    如理修行真供养故。五相即无相不须灭
    坏。六无非无相不可乖违。七八染净皆
    生无贪无厌。九世间常住故无少灭坏。随
    缘起灭故不违因缘。十究此根源法力方
    具。又由无碍故名具足。第三依释结名可
    知。大文第二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下。明
    位果。随离无二招斯十果。第二应颂。先说
    因缘。有十二句。初一总辨仪式。后一总明
    所依。前文屡。释中间十句别显二义。初二
    仪式。一观所被。二彻事理。上观察言通心
    及眼。下辨所依。一依教智。本下三句依广
    大心。初句为总。大悲普覆即上广心。长佛种
    性即前大心。次二句上依果德。一依说德。
    二依说身。次二依权智。观乐观宜。后句依
    体起用。后正显偈。四十一颂长分为三。初
    五偈颂行所依身。次饮食下三十偈半。颂依
    身起行。后随顺下有五偈半。颂释名中随
    顺等义。兼颂位果。二中分两。先十九偈颂
    随相回向。于中初一颂标。后三颂结。中间皆
    颂广显。标显二文影略不具。后菩萨观察下
    十一偈半颂离相回向。文分四别。第一五偈
    颂内绝想念。于中初句总显观力。次句人
    空余皆法空。知菩提等者。菩提性净不碍从
    缘。净法为缘有菩提起。起即无性不违法
    界。是性起菩提。若业依身有则不由心。若
    住心中则有心皆业。既许有心无业。则业
    假缘生其性安有。二菩萨已到下二偈。颂触
    境离染。由到不可得岸故无所著。三有二
    偈。颂前征释。四二偈半颂不碍随相余并
    可知(从此已下入第二十九经)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长行中亦二。先位行后位果。初中亦三。今初
    牒名征起。谓以善根等心顺益故。等即平
    等通于能所。所顺众生无相平等。能随顺心
    智照平等。此从回向受名。等即随顺故。本
    业云。以观善恶父母无二一相一合相。故
    名随顺观一切众生回向。名无等字释有
    等义。有云善恶即怨亲。此二平等俱生法身。
    皆名父母。应云善父母者方便般若也。恶
    父母者无明贪爱也。不灭痴爱起于明脱。
    故无二相。智契无二名一合相。即以无贪
    等善根而为其性。第二佛子下。依征广释
    中二。先明回向。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
    是回向之时下。辨所成益。初中亦二。先辨
    所回善根。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净志下。
    摄将回向。前中复二。先正修善根。后佛子菩
    萨摩诃萨于此善下。因修成德。亦可初是行
    体。后明行用。前中有三十一句。分为三段。
    初十一句明善根分齐。次十善所依缘。后十
    善根体性。然其前十一一遍从中十。中十一
    一能生后十。后十一一容具前十。前十一一
    该后二十。思之自显。今初十一句即增数十
    也。于中初三约分量。如小心施名为小
    善。为菩提施名之为大。为利他施名之
    为广。余之九度例此可知。又从佛境所
    生之施有此小等。从九境生亦有小等。
    如施既尔余九亦然。此三既尔下八例知。次
    三约类。谓有多色类。乃至无量种种不同。
    未至无量但可名多。三五相望亦名种种。
    余五约数明多。于中后二亦显甚深难思。
    傍无分量。二佛境下中十句内。前五为缘
    境。前四智境。后一悲境。后五造修境。初
    一能修智。次一能修心。次二所观境。后一
    所修法。因覩此法能起十度等。三勤修下
    后十中前七可知。八愿心积德。九念力习
    行辩力说法以为业行。十由智自在故能覆
    育。二因修成德中二。先牒已修后显成德。
    初有十句初总余别。一住作意。二加行趣
    入。三摄行属己。四渐集成多。五假缘资助。
    六照其事理。七惑障不生。此上自修后二转
    教。八开显指示。九劝如说行。随修一善则
    有斯十。后得堪忍下正显成德。文分为二。
    初成自利德。后为诸众生下成利他德。前
    中十对皆含因果。一得忍息恶。二摄根具
    戒。三离倒行正。四上受下资。五佛护善增。
    六住愿起业。七心等诸佛行诣道场。八内
    入佛力外相超世。九不乐当报不贪现
    乐。十不着诸行而修回向。此虽有回向之
    言。意取所回之善。十中前八成德。后二离
    过。九离凡。十离小。后利他中先总明。悲智
    双运为究竟道。于虚妄下别显。又并易知。
    常勤修下一句总结。第二摄将回向中二。初
    念修善根本因法应回向。后佛子下正将回
    向。今初先经叙念时。次此诸下正陈所念。
    初之五句。总显诸善由菩提心。多闻积集
    思惟义理。发起修行志乐无厌。唯深唯广。
    皆为下三句显菩提心。三回向义。种智证于
    实际即是菩提。三心回向三处也。后作是下
    结。第二正将回向中。文为三别。初向众生
    及向菩提。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
    不着业下。明向实际。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
    此善根普施世间下总结三种回向。今初分
    二。初回己修善。愿成资具以施众生。二佛
    子菩萨摩诃萨以所集善根于念念下。复回
    此施。愿令众生具足财法。今法亦二。先总
    显要期。二愿令下别彰施行。今初所以偏
    愿成施行者。一则自具行缘故。云修菩萨
    行。二则众生现益故。云惠施一切。三则檀
    为行首。举一例余四。则此一施行具一切
    行。二别彰中。先愿成外施。后佛子菩萨摩
    诃萨复作是念下愿成内施。以情非情而
    为内外。今初分四。一显施广大各僧只故。
    二假使下辨施无限。长时多田随求无厌
    故。三佛子下。明施殊胜离过顺现故。文有
    十句前五离过。追悔不已则生热恼。后五顺
    理。前二大智后三大悲。四又佛子结成二行。
    谓由回向行以成施行。第二内施文四。初
    对一田显施广大。谓一众生即施多事各
    僧只故。二菩萨下。以一例余彰施无限。先
    举人例人。佛子下举处例处。总收其义有
    六无限。一物二时。三心四田。五施六处。三大
    悲下。结成所作该六无限。一处遍法界故
    普覆。二时尽未来故无息。三田尽生界而
    加哀。四施随所求而满足。五物该种种行
    不息。六心住大施而无疲。四佛子下。显施
    殊胜离过成德。有二十心。初一牒前起
    后。后所谓下正显一十九心。一不染施行。
    二不为施缚。三由遮前二故得解脱。四违
    缘不倾。五诣甚深理。六无相善摄。上六皆
    巧便殊胜。次五清净殊胜。初句总。总无二执
    故。下四别。初句无我执。余三无法执。一不
    取法相故。二了唯心性故。三见性空故。
    次有三心即安住殊胜。初句为总。菩萨种性
    万行齐修。皆可贵故。二心为别无瑕而明
    故。次有二心。即回向殊胜善决诸义。具三
    回向故。次有一心即意乐殊胜。悲愍一切
    故。后之二心依止殊胜。依菩提心故。初句
    因后句果。上显施中广大无限。即事业殊胜。
    具上七胜檀度行成。第二回上施行。愿令
    众生具足财法中。文分为三。第一慈悲回
    向。二又劝众生下劝物回向。三又以诸善如
    是回向下。究竟回向。今初分三。初正明回
    向。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发欢喜
    心下。明回向所为。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
    悲愍下。结其成益。今初先总标。后所谓下别
    显十愿。初一丰财以财施故。余皆具法。积
    善本故。文意总显。第二回向所为中二。先牒
    前起后。后为令下随义别显。总有一百一
    十句。文分为二。前七十二句。令成行布修
    因至果。后三十八句。令成圆融因圆果满。
    此二无碍为回向意。亦是前自分后胜进。前
    中六。初二十一句。为令修善趣贤首位之
    行。然纯明施行。末云摄如来智施行者。照
    三轮空离诸分别。同菩提故。二为令一切
    善根下十句。成种性位中修行。三有十句。
    令成解行位中修行。第十云无量者。四等
    也。四从成就清净等施心下。令成十地位
    中修十度行。七云满无边净法界。此通事
    理故曰无边。是方便度也。八成满神通即是
    大愿。九住平等方可名力。十入佛境是谓
    智圆。五有十句。令成等觉位中修行。故皆
    有普言。六从具诸相好下有十一句。令成
    佛果位中行。言六十种音者。第十回向有而
    不具。至文当知。密迹力士经第二具说。庄
    严论亦引此经。而云百千种法而以庄严者。
    不思议法品云。如来具足六十种音声。一一
    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有无量百千清净之音。
    以为严好即其事也。复有处说六十四音。
    以声有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于呼。是八转
    声各具八德。所谓调和声柔软声。谛了声易
    解声。无错谬声无雌小声。广大声深远声。八
    八则有六十四种。四云无尽法明者。第八
    地云。如来法明有无量转等。第十云一庄
    严者。无二相故。以一庄严严一切故。无
    量庄严者众多差别故。大庄严者称法界故。
    若依若正皆具此严。第二悉能往诣下三十
    八句。明圆融行。因圆果满。明位位中有佛
    义故。若将此下属前佛果。则令果中有
    修菩萨行。遇善知识便违正理。文分为四。
    初十句。令众生于种性位因行圆满。四云
    行不动业得无碍果者。毁誉不动则触境无
    碍。有云其因有四。一就机法施。二无障碍
    愿。三悲心亡己为物受生。四修法性?融
    行感三业。皆无功用尽众生界。同时普应
    无所障碍。二从了达正法下十句。令解行
    位中因圆果满。二云大力田者。谓于其中
    种少善根。能坏大惑故。三云坚固第一者。
    悲智大愿无能坏故。三从悉能具足一切菩
    萨清净心下八句。令十地位中因行圆满。晋
    经第一名直心平等。即初证真如。此约离
    障故云清净。二云见善知识生大欢喜。正
    顺初地得见多佛。故云咸事。四从令得一
    切智成等正觉下十句。令成佛果圆满。八
    云非一非异等者。即十通中。无体性无作神
    通。以了一切为无为等非一异故。于一切
    染净自他等境。转变自在相即相作而非一
    异。业用无碍又非一异应成四句。如十忍
    品说。然上诸义。望一一位各有所由。恐厌
    繁文举其大略耳。又行布圆融无碍不可
    定执。第三结其成益中二。先结前生后。后
    咸令下别显益相。文有十三句。显二种生
    摄一切德。初三句显胜妙生。二句为因一
    句为果。清净者戒受人天身。离悭者。施有
    大财位。人天财位即胜妙生。有大威德。后
    之十句显功德生。功德生者即决定胜道。有
    人天中具大财位。无信解等非功德生。一
    生大信解。拣异邪小。二永离三毒障。翳即
    痴浊即是贪。亦兼余障故致诸言。三其心下
    即离毒之德。初句为总。质直下别。由离?
    故质直柔软。由离贪故无有谄曲。由离
    痴翳故无有迷惑愚痴。四修真定慧为出
    离道。五运同体悲为平等心。六入无漏因
    为白净法。七由离前过不恼众生。自行无
    失兼能回向。八自他兼利。九灭除恶因。十
    修行善本。第二劝物回向中二。先令悲智
    双行而成回向。后为令下明回向意。意通
    能所。约能菩萨为此故教。约所教其当
    如是为。文有六句。二中性即体性义。即所
    以通于理事。第三又以下究竟回向。上来展
    转回向以随宜故。或通因果世及出世。今
    回向既终惟愿得成究竟之果。安隐者无障
    恼故。安乐者唯寂灭故。第二回向实际中。
    先牒前随相。后不着下正显离相。十句五对。
    一已业因果。二自己身财。三起行方处。四所
    化众生。五所回行法。亦通一切。不着一切法
    者。了法空故。不着无一切者。空亦空故。第
    三佛子已下。总结三种回向。近仍前起。谓
    即上离相不碍随相。远结上文。普施世间
    即向众生。愿生成佛即向菩提。得清净心
    下即向实际。成就三世佛种即总结三种回
    向之能。大文第二回向成益即此行所成广大
    之德。有四佛子即为四段。第一佛子成因
    位广大德。二一佛子果位清净德。三会违自
    在德。四相尽平等德。前之二段即随相益。后
    之二段即离相益。又初一现成德。次一当成
    德。此二因果一对三。是会相德四。是得实德。
    此二会违摄法对。今初先牒成益之时。显正
    修时即成此益。后超出下正显。显有十二
    句。初二为总。初句显深无能过故。后句显
    广叹不尽故。后十句别摄为五对。初二所
    行所见。对行中初行行。后诣刹所见中。初
    见果后见因。二说法深广对。事理善巧故。
    法义甚深总持广包。辞辩无断。三为众生下
    现身严刹对。于严刹中先果后因。四念念令
    下成就摄生对。初成就。后于彼下摄取。五
    得无碍下远听速往对。初明远听听必修
    行。后住无得下。速往往皆无得。不假静虑
    故曰无依。不起加行故云无作。不染通
    境故云无着。依此无依故能刹那顿现等。
    同一见者诣刹虽多道风无异。第二果德清
    净文分为二。一牒现况当。谓结前因德尚
    尔无尽。况当成果德。岂可量耶。二一切佛
    刹下。悬解当相。谓成果之状略举此十。前
    六果相圆备。后四举因显果。谓此果满由
    因圆故。皆言清净者。无染不尽。云平等
    者无理不证。染净皆虚故云平等净符乎
    理但云清净。此上因果德用。若非圆教诸
    位相摄。何容地前得斯无碍。第三会违自在
    德中二。初结前生后。此结有二。一近结上
    果德。果德无边上言不尽。故云一切功德清
    净。二通结因果。以随相益。竟欲明得随相
    益。即有离相故。总结云得一切功德。乃至
    圆满庄严。由此故有不违等也。二如是回
    向时下。正显会违之益。有十五对。大分为
    四。初十一对。法法相望无违。次二对世世
    无违。次一对世法无违。后一因果无违。即
    是总结。前中分三。初六对事事无违。次法
    性下。二对事理无违。三刹平等下三对。理理
    无违。今初。一依正。二业果。三王所。四心境。
    五业报。二是引业。此是满业。六正助无违。
    行前之思方便造业。但名为业。思之所起
    身口意行。名为业道。以是思之所游履故。
    晋经名业迹迹即道也。此之事事所以无
    违者随性融故。缘起相由故。同一缘起义
    故。亦由后二段令此无违。次二对理事无
    违者。初对约所相之法。论性相无违。后对
    约能相四相。辨性相无违。略举一生耳。性
    不违相者理能成事故。相不违性者。事能显
    理故。不动真际建立诸法故。不坏假名
    说实相故。三理理无违。三对。一依正。二人
    法。三能所。证离欲际即所证理。众生安住即
    能证智智。冥于理故二无违。然上三段无
    违。初后二段唯约异类相望。由后段中。以
    事取理有多平等故。中间事理无违。则有
    二义。一自类相望。如刹望刹平等。二异类
    相望。如刹望众生平等。平等即无性之理
    也。开此则有四句。若细论则有五重四句。
    第一四句者。一刹二众生。三刹无性理。四众
    生无性理。此四为本。第二四者。一刹即刹
    无性。以事不存故。二不即以不坏事故。
    三刹无性即刹以不守自性故。四不即
    刹以性不变故。第三四者。众生与无性亦
    同刹。说上二四句。各初及第三。是第二段
    性相无违中。自类相望。各二及四。虽非无
    碍亦不相违义如上说。第四四者。一刹无
    性即众生无性。以无二故。二不即以无可
    即故。三刹即众生。以无性是众生。刹既无
    性即众生故。四刹不即众生。以不碍两
    存故。此中初二句。是第三段理理无违。以无
    可即亦无可违故。第三句。是第一段事事
    无违。第四句虽非无碍亦不相违。第五四
    句者。一刹即众生无性。二不即。三众生即
    刹无性。四不即。此中初及第三句是。第二段
    理事无违中。异类事理相望。二四两句虽不
    坏性相亦不相违。然为门不同有多差
    别。理实诸句无不融通。二约世世。三约世
    法。四约因果文并可知。第四相尽平等德。
    文分为二。初得平等离相益。二得承事一切
    佛下。明得不坏诸相益。第三依释结名可
    知。大文第二辨位果与益异者。成益约于
    位中得果。就其位满。有二十一句。初一牒
    前。后一总结。中间十九摄为九果。一断染
    果降魔冤。谓止恶缘拔欲刺。断恶因也。
    二入证果。得出离乐正证住无二性证因。
    三益生果。具大威德即护生之因。四内外超
    胜果。谓内德外用。五往一切下寂用无碍果。
    六具一切下行愿广大果。七分别下智通殊
    胜果。八得无碍下见闻自在果。九于一切境
    下修行具足果。初成就后无得。第二重颂。二
    十一偈分三。初十一偈颂回向。次九偈颂
    成益。后一偈结赞。今初分二。初半偈颂所
    回善根。余颂摄将回向。于中三。初三偈半。
    颂回己修善愿成资具。以施众生。次菩
    萨为度下五偈。颂复回此施愿令众生具
    足财法。三菩萨言词下二偈。颂回向实际。二
    知诸世间下颂成益中三。初二颂因德广
    大。次五颂果德清净。后二颂相尽平等。略
    不颂会违。上已委具。然颂三段势少异前。
    前直语益。今兼显回向之因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九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