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26_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初来意者。当会序分已彰。正宗宜显故。又已
    总示所依佛智。次别显能依行位。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
    向三处。故名回向。回向不同有其十种。然
    十之别名本分当释。回向通称今当重明随
    境所向义有众多。以义通收不出三处。谓
    众生菩提及以实际。上二皆随相。实际即离
    相。开三为十。一回自向他故。初回向云。若
    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
    二回少向多故。下文云。善根虽少普摄众
    生。以欢喜心广大回向。又云。随一善根普
    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三回自因行
    向他因行故。第三回向云。菩萨以诸善根
    回向佛已。复即以此善根。回向一切菩萨。
    所谓愿未满者。令得愿满。心未净者令得
    清净。四回因向果。此复二种。一向自果。下
    文云。修诸善根回向阿耨菩提故。深密瑜
    伽梁摄论等。大同此说。二回向他果。第三
    回向云。愿以我今所种善根。令诸佛乐转
    更增胜故。五回劣向胜。谓随喜凡夫二乘
    之福。回向无上菩提故。六回比向证经文
    非一。七回事向理故不坏回向。云与诸法
    性相应。回向入无作法。成所作回向。第六
    回向云。永离依处到于彼岸。故名回向。永
    绝所作至于彼岸。故名回向。八回差别
    行向圆融行故。如第九回向广说。九回世
    向出世故。下文云。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
    间法。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心常回向出世
    之道。第六回向云。永出诸蕴到于彼岸。故
    名回向等。十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故。
    广如第八回向所说。前十义中。初三皆回向
    众生。次三皆回向菩提。次二回向实际。后
    二义通于果及与实际。若依总云十回向。即
    带数释。若准梵本晋经皆云金刚幢菩萨十
    回向品。则人法双举。或人之法法之人。人有
    法通二释也。三宗趣者。以无边行海。顺无
    尽大愿为宗。成就普贤法界德用为趣。四
    释文者文有十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
    四本分。五说分。六瑞应分。七结通分。八证成
    分。九偈赞劝修分。十校量功德分。初中金刚
    幢入者是众首故。表归向高出等义故。不
    异名说。承佛神力彰入定缘。入菩萨智光
    三昧者。显所入名拣异果定。故云菩萨智
    即是体。谓根本智。光有三义。一是证智前相。
    如明得定等。此约寄位在贤终故。二光即
    根本智用。对治无明故。如大乘光明定等。
    三光即后得了所缘故。二智无碍朗照法
    界。此约刚幢自体释也。第二入是下加分有
    三。一总显能加。二辨加所为。三正显加相。
    今初有二。一明佛现。二明赞善。今初有五。
    一标所因。谓入是三昧已故。十住中云以
    三昧力。二十方下佛来近远。三有十下佛数
    多少。上二显位过行故。云十万。四皆同下
    显佛名同。五而现下正明佛至。余如前说。
    二咸称赞下明佛赞善。于中初标称善。次
    别叹得定。后显得定所因。先别显五因。一
    伴佛神力。二主佛宿愿。三主佛现威。四说者
    智净。五听者善根。十住无听者善根。十行
    缺说者自力。此则具二理应遍具。而影略
    者。表住初自悟。行则舍己利他。今则悲兼
    自他俱无障碍故也。所以要此五力者。因
    果主伴皆具足故。谓法因久远愿遂将化故。
    主伴加威非器不传。明因主自力。非感不
    应显因伴善根。余之差当如第三会。后令
    汝下结前生后。第二为令下辨加所为。有二
    十二句分二。前二十一别明所为。后一结
    为所属。前中初十标所成。后十一明所作。
    亦犹十地前十自利后十利他。前中初九内
    德。后一外加。谓得佛护持信等根故。前中
    前八横具诸德。后一竖继不断。从前所成
    明记决断故。前中前七法体。后一大用。佛神
    力者。非神境通。离世间品。神力神通义有
    异故。通谓无拥力谓干能。通多就外力多约
    内。就前七中前六别明。后一总说。谓一门
    之中具于多门。总摄福智重重无尽。名普
    门法界故。就前六中前五所具。后一离过。
    谓所具福智不与二碍有漏相应故。前五
    中前四智慧后一福德。就智慧中前三自分。
    后一胜进住佛智故。就自分中前二说教。
    后一入证。谓入缘起法界相。即自在智故。前
    中无畏则于缘无惧。辩才常说不断。上来
    从后[袖-由+聂]叠已释所成。二以无量下明其所
    作。于中初一总谓广说故。后十别。于中初
    一约法。次三约位。一摄地前。二安地上。三
    照佛果。次三约修。一令开发十向大愿。二
    令解实际。三令知回向广大与法界等。后
    三约人。一称根令喜。二喜故学三世佛回
    向。三救护一切众生故。不断佛种。后一总
    结所属者。谓若说十向前益皆成故。加所
    为即说所为。六相融摄如理应思。然约行
    布地约说地。此为回向故与下不同。况彼
    义皆次第。今复反此。第三佛子下正显加
    相。于中三。初语业劝说以增辩。二意业冥加
    以益智。三身业摩顶以增威。今初口加承语
    便故。文有十句。初总余别。总云说此法者
    有二种力。一者他力。如经得佛护念故。此
    亦名果力。亦名增上缘力。二者自力。即下八
    句亦名因位力。亦是因缘力。是故此法要自
    他因果亲疏融合方得。有说。自力八中。初三
    明有作净法力。一总谓既住佛家理宜宣
    法以行家业下二别。一长无漏功德。二入
    总持智慧故在佛家。次二句无作净法力。一
    离所净障。谓无二障碍。二得所净智谓事
    理普照。后三显身净力即三种尽。一二乘
    不同尽。谓双集悲智离于舍悲入寂过失
    故。二菩萨尽。谓离心意识。唯依大智法身
    境故。三者佛尽。无障碍智是佛法故。此是地
    前有三尽者。一圆教普贤位融摄故。二约
    金刚幢内德位已极故。又前加所为中。住行
    但有十句。正口加中唯有一句。今并过前
    者表位增故。邻于地故。多同地经。二尔时
    下意加中二。先正明加相。二何以下释偏
    加所以。前中十句初总余别。然此十句大同
    地经。唯五六前却余如彼次。后别中。一不着
    辩才。说法不断无留碍故。二堪辩才。以善
    净堪智有四种。谓缘法作成故云分别句义。
    三任放辩才。说不待次言辞不断处处随意
    有忘名义故。云无碍法光忘不随意则有
    碍故。四即第五不杂辩才。三种同智常现在
    前者。慧身平等知三相故。故彼云与遍至
    一切处智。五即第四能说辩才有净音故。六
    教出辩才。静鉴双流故。七不畏辩才。智不
    可坏何有畏哉。或六七前却思之。八即无
    量辩才。谓一切法智随顺宣说修多罗等六
    种正见故。九即同化辩才。得一切佛无畏身
    等。三种教化随所度者。显示殊胜三业神变
    化故。次释偏加。及尔时下身加。并第三金
    刚幢下起分。并如前后说。第四告诸菩萨下。
    本分中分二。先总显体相。后佛子菩萨摩诃
    萨回向有几下。别示名相。今初。若直就经
    文应分为三。初句总标愿体难思。希求名
    愿。即具摄普贤无尽愿海深广难思。二充满
    下显难思相。谓体充法界故难思议。用普
    救护故称为大。又约体深不思议。约用广
    不思议又深广无碍名不思议。又体相用三
    并充法界。随所遍处无不救护。实难思议。
    三所谓下释成难思。以行同佛故。然总论
    品内一一难思。别示其相略申十种。一体
    深。二用广如上已辨。三摄德无尽。四出生
    众行。五余不能坏。此三充满法界中摄。六
    都不自为。七忍苦无倦。八背恩不转。九逆
    顺多端。十尽穷来际。此五普能救护中摄。此
    之十句一一超于言念。皆不思议。故收前后
    有三种体。一所依体即智光三昧。二约克性
    即上大愿。三约总含通有六法。一定。二智。
    三愿。四悲。五所依法界。六通慧作用。即不思
    议解脱以为体性。而圆融无碍为回向体。若
    取论势。亦初句是总。下三句别。一充满法界
    即是胜愿。以是一切佛根本故。二普救一切
    即是大愿。顺作利益故。三所谓学佛回向。
    是不怯弱愿。决定入佛大愿故。亦未入地
    故。无观相及真实愿。大悲增故加前行住大
    愿利益。而住行中有无常爱果因。今此缺者。
    大悲既增惟愿救护。不欲自求菩提果故。
    第二别示名相。文分四别。一举名征数。二
    佛子下标数显胜。诸佛共说故。三何等下征
    数列名。四佛子是为下。结数引证。三中先
    征后列。十回向义略以五门分别。一释名。
    二义相。三体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别。初中先
    总名已见品初。后别名今当略释。然通相而
    辨有其二意。一回向二字。皆是能回之愿。救
    护等名皆是所回之行。故皆依主受名。二救
    护等名。皆回向之别相。回向二字皆别相之
    通名。当名相望。救护等即回向。若互相拣是
    救护之回向。非不坏之回向。则通依主。随
    其义便不可局定。第一救护等者。大悲广
    济名为救护一切众生。大智无着故云离众
    生相。即是广大不颠倒心。回向是行。谓以善
    根回成救生离相之行故名回向。从所向
    立名。故下文云。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
    众生。明知救护非是所回。自以十度为所
    回向耳。又唯以离众生相为能回者。则回
    向中无随相也。将坠者护已坠者救。救令
    脱苦护令息恶。并以善根愿能成此。二
    于三宝等得不坏信。以此善根用将回向
    三学三世佛所作回向名等诸佛。四菩萨令
    其善根至一切处。五由回向故。能成无
    尽功德之藏。六顺理修善事理无违入于
    平等。七以善根等心顺益众生。八善根合
    如以成回向。九不为相缚不于见着。作
    用自在故名解脱。如不思议解脱等。十称
    性起用。谓以法界善根回向法界故。至
    随文中当更开显。第二显义相者。先别后
    通。别中前七随事行。后三称理行。前中初
    一悲智不住明行本。次四明行相。于中一
    者起行心坚。二约佛辨广。三约法显遍。四
    约德显多。下二行成。一智行成。二悲行成。
    后三中。一正与理合显体深广。二明依体
    起无方大用。三显体用无碍圆明自在。二通。
    论一一中皆有三种回向。谓以善根回向
    众生菩提实际。此三各有二义故成回向。
    一以菩萨善根必由众生而成。是众生之
    分故还向彼。由余二成余二流故。菩提分
    故。称实除故法尔向彼。二凡是菩萨必为
    度生不尔同二乘故。必求无上菩提是家
    法故不尔同凡小故。必证实际背无明故。
    照二空故。所以要须三者。义乃无边。略申
    十意。谓依三法故。灭三道故。净三聚戒
    显三佛性。成三宝会三身。具三德得三
    菩提。证三涅??安住三种秘密藏故。一依
    三法者。谓真性观照及与资成。即起信论体
    相用也。实际依体。菩提依相。众生依用。二
    灭三道者。见苦实际方能灭苦。照烦恼空
    即得菩提。回结缚业为利生业。三净三聚
    者。谓向实际故律仪离过。向菩提故广摄
    众善。向众生者即是摄生也。四显三佛性者。
    实际正因。菩提了因。向众生者即是缘因。五
    成三宝者。实际成法。菩提成佛。向彼众生
    成同体僧。六会三身者。谓法报化。七具三
    德。谓断智恩。八得三菩提。谓实相菩提实智
    菩提方便菩提。菩提树下示成佛故。九证三
    涅??者。谓性净涅??。圆净涅??。方便净涅??。
    谓薪尽火灭。若依地论。唯有上二者。则真
    极之成宁殊示灭。菩提亦尔。上四皆如次。
    配回向实际菩提众生。可以意得。十安住三
    种秘密藏者。由向实际则住法身。佛以法
    为身清净如虚空故。由向菩提能成般
    若。菩提朗鉴居极照故。由向众生能成解
    脱。自既无累令他解脱。随机应现亦无碍
    解脱也。以斯十义立三回向。若立三种菩
    提之心。亦依此十。又此十内。举一为首展
    转相由。又此三者。成二行故向实自利向
    生利他。菩提通二。又向实护烦恼。向生护
    小乘。菩提通二护。又为成悲智。智照理事
    故有三也。又随举悲智亦具此三。悲中三
    者。令彼众生知其实际。同证菩提故。智中
    三者。照生相尽即同实际证菩提故。又此
    三者其必相资。一即具三方成其一。一为
    证实际故回向众生。以化众生成其自
    利。断障证实故。亦向菩提速证菩提。具
    一切智断于二障。方穷实故。二为救众生
    故回向实际。速证实际。于惑自在方能
    化故。故净名云。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
    是处。亦向菩提速证菩提方能广利故。地
    经云。欲度众生不离无障碍解脱智。三为
    得菩提故回向众生。不化众生不证果
    故亦向实际。不证实际岂得菩提。故此三
    事相资成立。非唯三事自互相资。随一一
    事具摄法界德用。即入无碍方名真实回
    向三事。第三体性者。有总有别总如前说。
    谓大愿等别在说分。随位显之。第四定位
    者。若约资粮等五诸说不同。一云。此回向
    位。是修大乘顺解脱分资粮位。终从十信
    来皆资粮故。十回向后别立加行故。庄严论
    说。行尽一僧只长养信令增上。增上修达
    分善根。又成唯识第九云。初无数劫福智资
    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
    性。复修加行。杂集十一亦同此说。有云。此
    十回向是加行位。复有二说。一云。四顺决择
    分中。是后二摄。谓十解为??。十行为顶。前
    九回向为忍。第十回向为世第一法。成唯识
    云。此四善根亦胜解行摄。此文为证虽不分
    明。玄奘三藏意存此释。一云。四加行中世第
    一摄故。真谛翻摄大乘云。如须陀洹道前有
    四方便。菩萨亦尔。有四方便。谓四十心。若
    依此释则无五位。地前四十心皆加行故。
    余约四位十三住等。并如十住品明。上来
    多是大乘初门。接引二乘拟议彼立四善根
    故。有说三贤总为趣圣方便。不分资粮加
    行远近。此据终说。有言。一切行位都不可
    说。此约顿显真性而说。若依当部。一位之
    中顿摄诸位不碍前后。而位满处即是因
    圆。约圆教说然与前教相参应成四句。一
    唯约相如前诸教。二唯约自体如前顿说。
    三以体从相。四以性融相。此二即当今文。
    谓以性随相性不差而位历然以性融相
    相不坏而常相即故。下一一位中。具一切位。
    非但融因亦常融果。融果之因方是真因。
    第五行法差别者。行随位别。亦有圆融及寄
    法差别。若对前教亦成四句。准位应知。
    有以十向配于十度。随胜受名。虽位位
    所回皆具诸度。以名收之亦有理在。四结
    数引证可知。第五佛子云何下说分。说十回
    向即为十段。一一段中皆先长行。后明偈
    颂。长行中各二。初位行后位果。有不具者。
    至文当知。位行中各三。初牒名征起。二依
    征广释。三依释结名。文处可见。今初。回向
    文缺位果。于位行中先牒名者。具如本分。
    又本业云。常以无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
    果报。不受而受诸受。回易转化故名救护
    等。二广释中二。先明所回善根。后修善根时
    下。正明回向。今初古人名此以为行体。若
    顺前名救护众生是悲离众生相为智。则
    以悲智为其行体。以是初行故。将总体以
    为别体。若以为欲回向故修诸善根。即彼
    善根亦得称体。古义依此。后正明回向中
    二。先明随相回向。后我应如日下。明离相
    回向。前即回向众生及与菩提。释救护众
    生。后即回向实际释离众生相。前中二先
    总明令物离苦。至究竟菩提。即双明慈悲
    及二回向。后菩萨摩诃萨下。别显文分为四。
    一利乐救护。二佛子菩萨于非亲友下。受恼
    救护。三佛子菩萨见诸众生下。代苦救护。四
    佛子菩萨以诸善根正回向下。迥拔救护。初
    中三。一总标。二我当下别显。三佛子下。总
    结。今初。晋无菩萨等言。而有复作是念之
    语。弥显前已回向。别显中文有十句。初离
    苦果。二离苦因。三通因果。五怖畏中含三
    道故。上三通于深浅。后七唯约究竟。四得
    菩提。五得涅??。六灭烦恼之源。根本不觉若
    灭此者。如天之大明。七灭所知之?。故云
    一切无明。即触事不了者。若灭于此。如人
    执炬委悉而照。八令得解脱故。涅??云
    澄?s清净即真解脱。已脱重昏故云灯也。
    九令证法身故言真法。十令成般若无
    二碍智亦是权实无碍之智。三结中以前十
    句有通浅深故。令究竟得一大事。第二受
    恼救护中二。先明受恼之相。后佛子菩萨摩
    诃萨以诸佛法下。明回向之相。前中亦二。先
    法后喻。法中有标征释可知。后喻中有二
    喻。先大海不变喻。喻遇恶缘不变本心海。
    喻菩萨器量大故。众毒喻恶众生。不变喻
    菩萨不乱。二日轮普照喻。喻遇恶不息利
    益。于中三。初喻次合后征释喻中略有其
    二。先日轮具德。后遇缘不息。有十一恶缘
    合中具合。先合具德举其十德。以合于日
    影。显于日亦具十德。一福德之轮已圆。二
    智用深广难测。三正念游空无有高下。四
    慈风运用不退不疲。五圆福智轮显照空
    法。六三乘山谷普照无私。七使目覩万像。
    了真俗之义。八使居自乘业以智成办。九
    常为利益昼夜无休。十无器生盲亦不语
    舍。后不以众生下合。非缘不阻于中有四。
    不以具合十一事。初一不以通合生盲。先
    正合。后但以下反合。故出现品云。无信无解
    毁戒毁见等。皆名生盲。若别合者。弊恶合
    生盲。邪见合干城。令人妄谓为实故。?
    浊合修罗手。日为帝释先锋。彼?故覆
    障。次不知思。合阎浮树崇岩邃谷。次不以凡
    愚下。合前尘雾烟云。以彼能遍空。犹彼凡
    愚同一处住。后不以众生数起下。合前时节
    改变。谓频起过惑乍善乍恶。如彼昼夜阴
    阳失度等。三何以下征。释中先征。意云何以
    恶不厌舍。释意云。悲智均故。文中二。初喻
    后合。合中二初总合。后不但下。别合。于中
    二。初以大悲合日恶是其境。本为一切岂
    独拣于恶人。如日普益宁复弃于槁木。二
    如是已下。以智合日善恶均照故。第二明
    回向之相中二。先辨回向之心。后佛子下。
    辨回向之愿。前中依悲智心行回向故。于
    中二。先缘境广大上等佛心。即以圆觉因
    果之法为所缘境。圆明可贵所以称宝。后
    菩萨如是下。悲成利乐下救物心。于中先
    牒前起。后生二种心。一于上等佛得净信
    心。二下与众生同。大悲体由依此二。成甚
    深等十心。一契理故。二自庆庆他故。三离
    过故。四超二乘故。五定乐相应故。余五可
    知。普为已下。结其所用。心顺口故名为真
    实。第二正辨回向之愿。文中二。先愿众生
    令成法器。二又作下。令得法圆满。于中
    四。一总举遇缘得法。二于诸佛下。成自分
    德满。七财者。即十藏前七。三于诸佛所常随
    下。胜进德圆。四令一切下。明得果满。先标
    佛乐下。二句释故。第三回向略明十种乐。谓
    不可思议佛所住乐等。又不思议法品。略明
    十种无量住。谓常住大悲等。第三代苦救
    护中。文分为三。初总明代苦回向。二复作
    是念我所修行下。别明回向之心。三佛子菩
    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随宜下。
    总结成益。今初分二。初明先救重苦。后菩
    萨尔时作是念言下。念遍救诸苦。今初有
    二。先见苦兴悲心坚不退。坚有七相。谓不
    舍所行。不避苦事。不惊忽至。不怖迷倒。
    不退大悲。多苦不怯。长苦无厌。二何以下。
    征以释成。征有二意。一云生自造苦何干菩
    萨。而欲代之。二云剧苦难堪何为不厌。释
    意云。本愿荷故。逢苦若厌焉能荷负。二念遍
    救诸苦中二。先救八苦八难等苦故。有诸
    言。随业流转是业系苦。邪见无智是愚痴苦。
    我应已下。起救之心二又诸众生下。救迷
    四谛苦。文中分二。初念苦境。二菩萨见下。
    正兴悲救。今初。于中先不知集。谓痴爱为
    本是烦恼道。染着已下。明其业道。为有造
    行故名染着。随业入苦如彼鸟兽因食爱
    故入于笼槛。作魔业行明有恶业。福智都
    尽明无善业。次常怀疑惑。无生道见灭之
    因。故不见安隐圆寂。不知出离道谛。在于生
    死苦谛。二兴悲救中起大悲心者。令脱苦
    集故。大饶益心者。令得清净灭道故。故用
    善根回向。大回向经者。贤首云。如圆教所
    说普贤回向故。然藏内有大回向经。此教最
    初不应指彼。若结集从简于理可然。第二
    别明代苦回向之心。中有五复念。前三明
    代苦之心。后二明回向之心。今初。即分为
    三。初明一向普救无自为心。次众苦备受
    无懈怠心。三决志保护无虚妄心。初文可
    知。二中复二。先正明后征释。今初。言大壑
    者。如尾闾壑。饮缩众生无暂已故。后征释
    中先征。意云何以独为众生备受众苦。复
    勤修耶。释云。一身之苦令多解脱故愿自受。
    显悲之深。问众生之苦自业所招。自心所
    变。云何菩萨而能代耶。答通论代苦有其
    七义。一以苦自要增悲念故瑜伽四十九
    问云。菩萨从胜解行地。随入净胜意乐地
    时。云何超过诸恶趣等。此问菩萨云何自
    离恶趣下答文广。意云。谓菩萨于世间清
    净静虑。已善积资粮于多苦有情修习哀
    愍。无余思惟。由此修习故。得哀愍意乐及
    悲意乐。为利恶趣有情誓处恶趣。如己舍
    宅。设住恶趣能证菩提。亦能忍受。为除物
    苦愿身代受。令彼恶业永不现行。一切善
    业常得现行。由此悲愿力故。一切恶趣诸
    烦恼品所有?重。于自所依皆得除遣。得
    入初地。释曰。约此但有悲愿意乐。身不
    能代。由悲决定自获胜益。二约菩萨本为
    利生求法苦行。已名为代后能为物为增
    上缘。亦名代受。三约菩萨留惑同事受有
    苦身。为生说法令不造苦因。因亡果丧亦
    名代受。四设有众生欲造无间等业。菩萨
    化止不从。遂断其命。菩萨自受恶趣苦报。
    令彼得免无间大苦。名为代受。此依梁摄
    论第十一说。涅??仙预国王。亦同此义。非
    唯意乐而已。五由菩萨初修正愿为生受
    苦。至究竟位愿成自在。常在恶趣救代
    众生。如地藏菩萨及现庄严王等。乃至饥世
    身为大鱼。皆其类也。或以光明照触。或
    神力冥加其事非一。六由菩萨此愿契同真
    如。彼众生苦即同如性。以同如之愿。还潜
    至即真之苦。依此融通亦名代也。七由普
    贤以法界为身。一切众生皆是法界。即众
    生受苦常是菩萨。故名为代。上来七义初但
    意乐。次二但约为增上缘。四五二义实能身
    代。六七二义理观融通。问若依四五二义。
    应能普代。何故犹有众生受苦。答此有三
    义。一有缘无缘故。与菩萨有缘则可代也。
    二业有定不定故。不定者可代。三若受苦
    有益菩萨令受。方能究竟得离苦故。如父
    母教子付严师令治。如是密益非凡小所
    知。第三决志保护中二。先正明。后征释。征意
    云。云何不舍何名不虚。释有二意。一异小
    乘不自为故。二亦不为下。明异凡夫着欲
    过故。文中三。初正明不求。二征释所以。所
    以不求者见多过故。文中体即是苦复能生
    苦。近障天乐况大菩提惑习双亡。今言?H
    欲即是道者。善须得意。三菩萨如是下。结
    成前义。第二有二复念明回向之心。即分
    为二。初念令彼得乐。后念身为保护。今
    初。乘前欲苦故令得乐。文有十句。初总余
    别。别中前八涅??后一菩提。于涅??中。一
    住涅??能建大事。名为利益。二灭心数。三
    证无为。四无能所。五相不能迁。六广无分
    量。七生死真性即是涅??故。无所舍智冥真
    理是以不退。八一得永常湛然不灭依解节
    经说有五乐。一出家乐脱家难故。二远离
    乐。以断欲得初禅故。三寂静乐。二禅为首。
    觉观息故。四菩提乐。于法如实觉故。五涅??
    乐。息化入无余故。彼通人天今唯究竟。会
    释可知。二保护中初示安隐道。令得菩提
    名知实义。后又于下。令度生死海得大涅
    ??。名到彼岸。第三总结成益中。初总标。所
    谓下别显。别中初句救护余皆成益。第四回
    拔救护。谓孤标大志普为众生。而无冀望。
    文中二。先喻后合。喻中有二。一独照喻。二
    又诸下。成益喻。法合亦二。先合独照。后修
    习下。合前成益。即正显回向。初之一句通
    其二势。一成前二标。后所谓下。别显。文有
    十句。初总余别。照谓照机顾复之义。见于毛
    诗余文可知。第二大段我应如日普照一
    切下。离相回向。于中二。先以忘机之智导
    前大悲令成无缘。后安置下。正明大智离
    众生相。今初。功高二仪而不仁。明?日月
    而弥昏故。于中先正明无私。不求恩故能
    容受恶。为普照故不以一恶而舍众多。
    设尽背恩尚无嫌恨。岂况一耶。后善根虽少
    下。显成广大。大智导悲能普缘故。如声入
    角小亦远闻。第二正明离相回向。谓向实
    际。然一一随相皆具。如下诸句离相。说有
    前后行在一心。文分为二。先正明离相。后
    菩萨如是下。总结成益。前中义虽总通。且
    取文便略分为二。先会前回向众生明入
    实际。后以如是等下。会前回向菩提明入
    实际。然入实际即事理无碍故。前段亦明不
    离蕴等。后段亦明离我我所。前中二。先广
    明离善根回向之相。二解一切下。双结二
    相。前中有二十一回向分四。初十四句离
    所取相。次二句离能取想。三一句离能诠名
    言。四有四句显如如理。由离妄想成正
    智故。令前名相皆即如如。今初。初总余别。
    总谓令所向众生契同所向实际。故名安置。
    实际即法性性自无着。别中二前十入理。后
    三离过。今初。初句遣所向众生了自性故
    不着。凝然不动随缘不变。二遣能回悲愿。
    不依于悲不取愿相。三遣所回善根。四
    遣所获果报。五六二句双明起行之身及所
    向众生之相。即真故不着。即俗故不坏。七
    遣所成业行。八遣所得报相。上四遣体。九
    总显诸事能成因缘。十总明前事从缘所起。
    明上回向不出前十。由后二句故无性。无
    性故即法性。故无所著。后三离过。一不着
    虚名。二不着报处。三敬养等名虚妄法。二
    离能取想中。初句对所说能。后句别无三
    倒。谓于前诸事起心。分别常无常等名为
    心倒。于常等境取分齐相。名为想倒。于相
    执实名为见倒。翻背正信立以倒名。翻上
    名为不起三倒故。大品十七弥勒语须菩
    提言。新发意菩萨。随喜诸佛及佛弟子善
    根已。回向菩提。云何不堕想心见倒。须菩
    提言。于彼善根心不生想。用此心回向
    菩提。于此回向心亦不生心想。如是回向
    则非想倒心倒见倒。若取相回向为想心见
    倒。光明觉品云。若于一切智发生回向心。
    见心无有生当获大名称。此亦无三倒
    也。若依大般若第二会随喜回向品意。则上
    诸事皆尽灭离变。此中何者是诸事耶。若菩
    萨知此一切乃至菩提。皆无所有而复能
    行随喜回向。则非想心见倒。以无所得为
    方便故。然小乘或说想心见三次第而起。或
    说一时义分前后。心想非倒。由见乱故立
    以倒名。虽诸说一同皆六识建立。若大乘
    中亦有多说。一云依七识心义分。三倒谓
    七识妄心性是乖理。颠倒之法。名为心倒。
    依是心故便有一切妄境界生。如依梦心
    有梦境起。即于彼境妄取其相。说为想倒。
    于所取法执实分明。说为见倒。依此三倒。
    于为无为境起常无常等八种颠倒。诸宗异
    说恐厌繁文。三离能诠名。四有四句显如
    如者。前明妄空一切皆空。此彰实有一切
    妙有。又即前之空是此之实。二义不二为真
    法印。是即妄取回向菩萨不有。真实回向菩
    萨不无。文有四句。初总显实性。次别约众
    生。三印诸事善。四心绝贪求。第二双结者。
    一句结所回善根。善根可以独修但云种
    植。一句结回向行。回向必有能所。故观无
    二。如此则德本不生惑本不灭。又惑累寂然
    不生。真德湛然不灭。第二会前回向菩提
    入实际者。又前明随相次辨离相。欲显此
    二同时故双非即离。文中三。初结前生后。二
    非即下。法喻释成。三离我下。结成回向。今
    初。由前离相所行清净故。顺出世无上菩
    提。而言二者。善根回向世与出世。若有若
    无若即若离。皆名为二。今并无之。二释成
    中先法后喻。法中二对。初以所回善根对
    能回行愿。辨非即离明因中无二。初句业
    非回向能所别故。次句不离。离业无可回
    故。亦同净名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
    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故不离斯为不二。
    非即故无不二也后对因果相望。初句果不
    即因。后句离因无果。文影略耳。理应因
    果各有非即离义。后喻中乘光发影。及水
    月之影皆缘生无性。非即非离故云清净。初
    二句。以因对报报通十地故。后二句以报
    对果。三结成回向者。能回之我所回我所。
    若随若离并称动乱。今照而常寂故离斯分
    别。而不坏相故名方便。第二总结成益者。
    由随离不二故。成无碍离过之益。及第三
    结名文并可知。第二尔时下。重颂分二。先
    叙仪意于中初后二句说仪。入深句义者说
    依。以无量下。亦是说依。依此说故亦说所
    为。为此说故后正陈偈词。二十八偈分二。
    前八偈半颂所回善根。前六四等。一慈二悲。
    一偈半喜。一偈半舍。如地无心故。一偈结
    其普遍。后二偈半明六度。后如是下。十九偈
    半。颂回向行分二。前七偈半颂随相。初一
    偈半颂利乐回向。后六颂代苦回向。余略不
    颂。未曾下十二偈颂前离相。于中二。前五
    颂正明离相。后十方下七偈颂前成益。文并
    可知(自下入第二十四经)第二不坏回向。长行中二。先
    位行后位果。位行中三。谓牒释结。今初。牒
    名征起。谓于谛宝等十种胜境。深信坚固
    得不坏名。然十表无尽。信通事理故。本业
    云。观一切法但有用但有名。念念不住故
    名不坏。是知善根回向皆通事事无碍。方
    真不坏耳。第二佛子下。依征广释中三。初举
    所回善根。二辨回向之行。三明回向所为。
    今初分二。先明起不坏信。后佛子下。依信
    种善。今初。十句不出三宝四信。初句佛宝。
    次句僧宝。余皆法宝。于中初句是总。兼含
    理法。余七句别。别中初一教法。次四行法。一
    大悲行。二恶止善行。行亦摄于戒。三回向
    行。四近友行。次一果法。后一重举行法。意
    欲总包其中理法。即信真如。第二依信种
    善根中二。先种善根。后令菩提下。长菩萨
    道有十句。初总余别可知。第二菩萨摩诃
    萨以如是等善根下。明回向行中二。先将
    善根回向。后将胜报回向。前中即双向众
    生菩提。文中又二。初正明回向。后菩萨如是
    积集下结成。今初。先总明回向菩提之果。
    愿常下。别明回向成得果之因。文有十句。
    初三行缘。次二行因。后五所成之行。初成利
    他行即回向众生意。次三自利后一通二
    利。二结成中九句。前三通显收摄。亦是闻
    慧。一积一至多。二令至究竟。三随一使
    增。次四皆思慧。后二修慧起行为修习。相
    应为安住。二菩萨摩诃萨如是积集诸善根
    已下。将胜报回向。谓依回向得报。复将回
    向通向三处。文中二。先明所回善根。二如
    是修习无量功德下。显回向行。今初又二。
    先结前生后。后于念念下。正明供佛善根。
    于中又二。先总标。后以阿僧只下。广显。今初
    言如其所应者有二义。一随何所要如应
    即供。二称佛境界所应之供。谓不以称法
    界之供。不能供称法界之佛故。二广显
    中四。一广列供事。二明供佛。三显供意。四
    结分齐。今初广列供事。有六十七句为六。
    初二十句杂门。明内外之供。下皆纯门。二座。
    三经行处。四宫殿。五树严。六严宫殿。亦纯
    杂无碍可知。二佛子下。明供佛中二。先供
    现佛。后一一下。明供舍利。三为令一切下。
    明供意。有十一句可知。四如是供养现在
    下。结供分齐。谓非唯如上所列。故云不
    可尽。第二如是修集下。显回向行中三。初
    回向之心。二回向之相。三回向行成。前中有
    三。初不离大悲兼回向众生之意。无有执
    着下。离妄契真即离相之意。后诸佛下。结
    前生后。二与诸法性下。回向之相。兼显回向
    菩提。于中有十一句。前六离相后五随相。
    三佛子下。回向行成。于中三。初随相行成。
    二以清净下。离相行成。三菩萨如是善巧下。
    双结二行无碍。今初有三。初牒前由前离
    相非唯不碍随相。亦能成此随相。次虽随
    下。正显文有十句。一由前法性相应故。随
    生死而不变。二以入无作成所作故。求
    一切智未曾退转。三由舍离想着故。诸有
    不动。四住多善巧能度众生。五永出诸
    有故不染有为。六修行不住相故。不失
    无碍智。七普摄善根故因缘无尽。八普净
    大愿故世法不动。九发菩提心故具修诸
    度。十由善根同住故具足十力。如次配上。
    后菩萨如是下。结前生后。即由前最上信解
    心生。二明离相行成。由前事不碍理故触
    境了如。于中初一句总。了一切下别。别中
    初唯心观成。次知业下。缘生无性观成。次出
    生下。法眼了真。具菩萨下。妙行无着。亦如
    次配前。一了心性故。二业无作故。三不起
    想故。四行善巧故。五诸有缘生故。六行无
    住故。七普摄无着故。八诸行广大故。九了
    菩提性无有二。唯一实故。十由与善根同
    住故。能具菩萨行。十一由最上信解故。于
    无漏白法无有废舍。若通由前则易可知。
    三双结二行无碍。以成回向中。初总明不
    迷理惑事。故名善巧思惟。后不违下。别皆
    事理无碍可知。第三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
    如是回向下。回向所为。初句总明。后不断下
    别显。于中前离魔业。通一切恶。后魔事业
    通一切相。但违法印皆魔事故。故下释。云
    以平等印普印诸业则离魔也。余句可知。第
    二位果。亦如十地调柔等果。文中初牒得时。
    次得见下。正辨果相。后菩萨下。总结所属。
    第二偈颂。二十五偈分三。初二颂所回善
    根。及第一节回向。次十八偈颂所成供行。复
    将回向。后五偈颂回向所为。二中亦二。前
    八颂所回善根。后十颂回向之行。文中三。初
    四颂回向之心。次二颂回向之相。后四颂回
    向行成。所为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