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12_此尽第五地

    第三明地中亦作七门。初释名者。唯识第
    九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
    光故名发光地。解云。由得胜定发修慧光。
    由得总持发闻慧光。金光明经云。无量智
    慧光明三昧不可倾动。无能摧伏。闻持陀
    罗尼为作本故名明地。摄论云。由无退转
    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名
    发光地。世亲释云。由此地中与三摩地三摩
    鉢底常不相离无退转故。于大乘法能
    作光明名发光地。无性释云。静虑名等持。
    无色名等至。或等持者心一境相。等至正受
    现前。大法光明所依止者于大乘教得智光
    明。此地是彼所依因故名为发光。解云。地
    从所发果法为名。解深密经及瑜伽论意
    同摄论。显扬论云。证得静虑三摩地。蕴大
    智光明之所依止。智论四十九名为光地。十
    住论云。广博多学为众说法。能作照明故
    名明地。仁王经名明慧地。地论等并如前
    辨。第二来意者有三。一前戒次定。义次第
    故。是故须来。二前位能持微细戒品。未净
    圆满世间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法总持。为令
    得此因。说此地令勤修学。此依深密经。
    三者初之三地总寄世间施戒修法。前二施
    戒。今此显修。是故来耳。第三所离障者。依
    十地论。离?相于闻思修诸法忘障。解云。
    此与所得地法敌对相翻故立斯。四号。
    唯识论第九名?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令闻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
    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由
    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重。一欲贪愚则是
    此中能障胜定及修慧者。彼昔多与贪欲
    俱故名欲贪愚。今得胜定及修所成。彼既永
    断。欲贪随伏。此无始来依彼转故。二圆满陀
    罗尼愚则是此中能障总持闻思慧者。解云。
    此实是所知障与欲贪同体故名欲贪愚。以
    贪妙欲掉动散乱障定发修慧。闻持等者
    从所障因法以立名。以亲障闻思二慧。是
    彼总持所起果故。此是忘念不正知等同体
    所知障。解深密经及瑜伽金光明经及梁摄
    论等。各有二愚。大同此说。又有离业障及
    报障。准前知之。第四所证者。唯识论云。
    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
    为胜故。摄论第七。无性释云。谓此所流教法
    最胜故。舍身命求此善说。不以为难。梁
    摄论释云。从真如流出正体智。正体智流
    出后得智。后得智流出大悲。大悲流出十二
    部经。是故名为胜流法界。第五所成行者
    略有三种。一十度中成忍度行。二成禅定
    行。三成求法行。庄严论云。第三住能生欲
    界而不退禅故。余行如下辨。第六所得
    别果者亦有三种。一依梁摄论。通达胜流
    法界得无边法音果。二当位行果。金光明
    云。三地发心得难动三昧果。又下文四无量
    五神通亦是当位所得之果。三显分位果。谓
    忉利天王等四果。如下文说。第七释文中
    亦三。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初中十
    颂分二。初六庆闻前地。余四请说后地。前
    中初一庆闻心喜。次一身业雨华。余四语业
    赞述。于中初一总叹。次一别叹说法心。次
    一别叹所说法。后一叹为机。结说就请。后
    四颂中。初三大众请。后一上首请。前中初一
    总请三地行。后二别请十度行。就第二正
    说中。论为四分
     一起厌行分 二厌行分 三厌分
     四厌果分
    此地修禅厌伏烦恼名为起厌。初入地心
    修起彼厌名为厌行。趣地加行起彼厌行
    名起厌行分。所起地初名厌行分。正住地中
    修八禅等名为厌分。地满足故名厌果分。
    又释此四分。如其次第。则是加行道无间道
    解脱道胜进道可知。就初分中三。初结前
    起后。二何等下正明十心。三菩萨以是下结
    行入地。就十心中。初二一对。一离过心。谓
    依前净戒起此深念趣禅净心。二住善心。
    谓依自所住大乘之法坚心不动故名猛
    利。次三一对。于中初二离过。后一造行。离
    过中初一厌当来欲故名厌心。二舍现在
    欲故名离欲心。当来未起但可悬厌。现在
    受舍。论名不贪。造行中谓不舍前地。自分
    所修。进起此地胜进之行故名不退心。次
    三一对。于中初一离过。后二成善。离过中谓
    此加行深伏三地所断烦恼。不令彼惑成
    于过患。论释云。自地烦恼不能破坏名为
    坚心。远师释。前二地为自地。辨师释。四禅
    四空为自地。皆恐不当。后二成善中。初成
    善体。后成善用。体成故出入自在名明盛心。
    谓净之极也。三摩跋提此云等引。出入定
    名。后用成故。受生自在。虽生下地。不失定
    用。由此淳厚名为无足。此二种心至下地
    满中究竟成就。下云于禅能入能出是明盛
    心。成不随禅解脱力生即此淳厚心也。下
    论云彼淳厚心此处现成故。末后二心为一
    对。初一离过。论名依彼生者依欲界生也。
    以大智故烦恼不污故名胜心。后一利生。
    以大悲摄化不断诸有故名大心加行分
    竟。第二厌行分中。论分三。初厌离有为
    名护烦恼。二舍狭劣心名护小乘行。三上
    求广大名方便摄行。又由善巧摄起八禅
    等行故名方便摄行。就初中有二十句。先
    十句明无常观。后十明无有救者。约人显
    失。就初中。先一句总。谓如实相者。有为之
    法理实无常。故名实相。论名命行不住者。
    有为诸法相续名命。迁流称行即此不住名
    曰无常。别中分二。初云何此无常者。问彼
    有为法无常法。二何者是无常。问彼法上
    无常之义。前中经有六句。于中初四约内
    正报。后二约外依报。前中一约苦无常者
    论释。依身转时力生三苦者。内报迁流名
    身转时。转能生苦。说转为力。苦由转生故
    名为依。以其苦故性是无常。二无我无常
    者。论经无此谓遇违缘而便损寿。不自
    在故无我。无我则无常也。三不净无常者。依
    于饮食好恶之力令其形色不净。有增有
    损增损不定是无常也。四不久无常者。论经
    名无常。此乃以?无常显细无常。论依不
    护诸恶力者。履?M餐毒名为不护。依此
    力故令身夭寿。下二约依报中。初约世界。
    后约资财。初中依世界成力者。由依成力
    有此灭坏故名败坏无常。后一由财无定
    主之力。一处不住故名不可信相。二何者
    是无常者明无常之义。或以生灭流转为
    无常义。通大小乘。如余处说。或以不生不
    灭为无常义。此唯大乘。如维摩说。或说二
    种。如此文。或说三种。一无物无常约遍计
    性。二生灭无常约依他性。三离不离无常约
    圆成性。以在缠时名不离垢出障离时名为
    离垢。约斯不定名为无常。具如中边论及
    佛性论等说。上二并大乘终教说。言小时无
    常者。以念念生灭无暂时停故。此中名不
    生不灭者。谓不定生故速灭。不定灭故还
    生。是故约俱不定亦名不生灭也。二自性
    不成实无常者。谓三世中法无自性故。不
    从前际中来名为不生。不去至后际名
    为不转。现在不住。此中三世约相续门说。
    若约生灭门即应说当来名来过去称去。
    由有此二门故与余处不相违也。第二
    无救者。初牒前无常是实也。知诸法下正
    显无救。初言知无作无起者。于无常法中
    无能为其起作救护。论经名无有救者。此
    是总句。言无来下别辨。于中初四就死时
    明无救。一于少壮时无常未至。望于后死。
    无所依怙使其得免故名无所依止。此中
    名无来无去者。无有依怙来能令无常去
    故云也。二于年衰将死。无常至时。无能救
    者。以无常死临。多共忧故名忧。谓忧念相
    续曰多。与心俱起曰共。三于生蕴坏时死
    相现前中间忧念转增名悲。四于四大分时
    生诸苦恼。上四死时无救相显故于先辨也。
    次二句于外爱求事中过患无救。初憎爱系
    者。谓追求时。谓贪其所欲憎其不欲。于顺
    违境爱憎妄想常转不舍。对治不入故名
    无救。二论经名忧恼转多者。于受用时乐
    少苦多。谓于资财守护致怨心乃至失命。
    苦恼多于贫穷苦也。此经略无此句。下四
    句约身苦无救。于中初无停积者明身老时
    小壮不可复集。故名无救。二无定生处者。
    明没命尽时不能定知生于何道。论经略
    无此句。三但为贪等者。明小壮时依三受
    起三毒自烧善根亦是衰损自身故名
    无救。四增长后世者。于年衰时无量病苦
    所增长也。病通始终老时多故。又释。因病
    造业增后世苦。无实如幻者明虚妄也。论
    中重释。后三句与初四俱是身患事。何不
    在初一处同说示身数数过患事者。显身
    患多故。护烦恼行竟。第二护小乘行中。初十
    句护小心。后二十句护狭心。前中初总后别。
    总中先牒前。谓初观无常已生厌心后
    观无救转更生厌。故云转复厌离。下趣后
    谓正护小乘小心。求佛大果故云趣佛智
    慧。下别辨中二。初五句求佛菩提。论名摄
    功德大。后四求大涅??。论名清净大。前中
    一通力大。知佛神通难测故云智不思议。
    智即是神通之体。二无比大。寄对显胜。无
    有敌对故云不可称。论经名无等也。上二
    明妙用自在。三大义大。谓义利益无量众
    生故云有大势力。此利他德。四无讥嫌大。
    希有难得故云无能胜者。论名难得也。此
    自利德。五不同大。亦寄对显胜。理实异外
    越小超因显胜。今论主从首而说故云不
    杂外道也。上三显行德圆备。第二求涅??
    净果中。论主初总释摄为三义。一离惑。二
    离苦。三得涅??。二别中初离二障及习故
    名无衰。二苦根本。尽忧悲。亦亡故名无恼。
    三得涅??中经有二句。一至涅??安隐大
    城名自利德。二至彼不还。能广利益故云
    救苦众生也。此是无住涅??故。第二护狭心
    中。初十起悲。后十救度。亦是先悲后慈。初
    中先牒前起后。举数总标。谓见佛智胜利
    伤物不得。观有为苦恼愍物忧之。是故转
    生殊胜悲心。二何等下正显悲行。于中初句
    为总。以诸众生远佛慈父曰孤。无智悲男
    女称独。由此孤独在苦无救深成可愍。余
    九别中。初二依欲求众生。一求财无厌名
    贫无依。二于他资财非分起惑。求无休息
    故云三毒等。下三约有求众生。于中一苦
    果未脱。三界六道轮转不绝故云闭在等。
    二苦因不除。谓烦恼所覆。是彼苦因故云
    常住等。三无对治力。谓生在难处。离善导
    师。无善根治云无正观力。下四约梵行
    求众生初三小乘。后一外道。前中初不求
    大因。名不起胜念。故云于善法心薄。以唯
    乐小善不乐大善故名薄也。二不求大
    菩提果。故云失佛妙法。谓妄取小果恃为
    究竟。名怀增上慢。三不求大涅??果。故云
    而常随等。谓纵得小乘无余涅??常随变易
    生死水流。下一外道过。妄行邪道怖真涅
    ??。第二正救度中。初牒前起后发总救心。
    此是总句。下九别中。初三除三障显度处。
    次五授三学明度行也。后一令苦灭即度
    果也。初三中应解其业结净其惑染脱其
    苦报故云也。次五授行中。初二授三学。谓
    一劝置持戒处故云着善处也。劝住定慧
    处故云令安住。何故定慧合为一句。以前
    地戒成分戒别辨。后地明慧位未至故。慧
    从定说合为一句。论云三昧地故定慧合说。
    下三明授法利益。初二句约戒。一欲受戒
    者令除戒疑信重于戒。有大功德使乐受
    故名为欢喜。二已受戒者示以持犯及显
    戒德。令心乐住安固不动故云令知所宜。
    后一约定慧。谓掉没障定。烦恼障慧。除
    灭此二定慧成就故云令得度。又释掉是掉
    举障于定。没是昏沈障于慧。烦恼通障。此
    是细惑随逐行人故名随。非随烦恼也。以
    是使故。下一救度成者。令得余无余二种
    涅??故云使灭苦。第三修方使摄行中。先
    述意后释文。初者菩萨因前观有为多过
    众生未出。佛智大利众生不得。复念众生
    堕惑业苦以何方便拔令得乐。即知不离
    佛无碍智。智由何生。即知不离八地上如
    实智。实智由何生。即知不离四地已上无
    行慧。慧由何生。即知不离三地禅定。定由
    何得即知不离闻法。是故菩萨先求正法。
    既闻法已静处思惟。思已修习入禅无色。依
    定观法起无生慧。依此渐增生无功用如
    实智。依此渐增生佛无碍智。得智已能尽
    众生界拔苦与乐。常化不绝。文意如此。是
    故名为方便摄行。二释文者。此文方便有
    其五重。一起观方便。谓牒上三心起后观
    求。二即时欲具下标趣方便。谓标其佛慧
    彰行所趣。三作是思下观求方便。谓观察
    推求度众生法。四即时知住下正知方便。谓
    知佛智能救众生乃至知由闻法。五菩萨
    如是知已下摄修方便。谓修闻法行摄取正
    法。初中三。初牒上护烦恼行故云如是厌
    等。二牒上护狭心行故云深念众生。三牒
    上护小心故云见一切智等。论主依此三
    心能起后行故。说此三为三种因。初一可
    知。后二中发精进因者。见佛智有利能救
    众生。是故因此起大精进修彼因行。论云
    能修行彼道故。深念为因故。能善化众生
    也。二标趣方便中。论云依如来智慧救度
    众生。此言示现发起方便摄行故名也。三观
    求方便中。众生堕苦等论经亦有业。问前
    救度十心中。于惑业苦处以三学救度。何
    故今言以何方便而拔济之。答前知戒等度
    法。而未知用何智慧能授此法。问若尔
    前护小心中。已知如来智慧有大势力能
    救众生。何故今言以何拔济。答前虽见佛
    智能救。佛果在当未可现用。谓于佛智外
    更有余法能救济不。故云以何方便也。简
    小涅??同彼化城。非为究竟故云毕竟之
    乐。第四正知方便中。若具有五法四对。论
    摄为三。言五者一无碍解脱慧。二如实智。
    三无行慧。四禅定。五闻慧。四对者。一依闻
    得禅。二依禅发慧。三依慧得实。四依实
    智得无碍慧。摄为三者。初一穷尽佛果名
    证毕竟尽。末后闻慧名为第三彼起依止行。
    中间三种名起上上证毕竟尽。以此三种皆
    有下从他起上能起他渐增至佛故。摄为
    一名上上等。然此五中。初唯所起。后唯能
    起。中间通二故合为一。此经中如实智内略
    无不离之言。无行慧中略无不离禅方便。
    余如论释应知。自相是现量境。同相是比量
    境。皆有缘造名行。证空舍此名无行慧。此
    是四地法。此地但得彼慧光明故名明地。
    例如地前明得定等。言胜进禅者。小乘中
    净禅有四。一退分。二住分。三胜进分。四决
    定分。今即是此第三胜进。以望前趣地方便
    中禅说此为胜也。言决定者是决定分。谓
    于他四地决定向故。言自智观者简异所
    生慧明。是此地菩萨知观故也。余如论知。第
    五摄修方便中。初牒前起后。谓前为救度
    已发大精进。今此正知所闻法要。勇猛追求
    故名求法转加精勤。此是总句。二日夜下别
    显。于中有二。初明求行。二菩萨如是方便
    下显重法心成。亦即初显闻慧。后明闻慧
    因。前中此十一法中。或总约所受。唯教与
    义。谓初五求教法。余并义。或约所成具成
    三慧。谓初五闻慧法。次一思慧法。余五修慧
    法。依是义故。论主释名云。随闻思修照法
    显现故名明地。或约所求法体有四。初五
    求教法。次三求理法。后三求行法。略无果
    法。以彼非是正所行故。论中如前说者。次
    前段论文未说教义是也。一日夜听等以
    无慢怠心故。二闻法喜悦无妒忌心故。三
    爱法闻义无折伏他心故。四依法者。依
    大乘教自见。正取不忘失故。谓自悟不由
    他也。五顺法者依披读习诵顺圣言故。六
    满法者静处思惟。义圆满故。七辨法者顺教
    宣明。为他说故。八究竟法者依定修行故。谓
    此三地以定成为究竟也。九归法者谓求
    四地已上出世间无漏智法故。十求法者求
    后诸地大悲摄生法故。论经无此句。十一随
    顺法者求八地已上无功用行法。随顺能起
    佛果解脱无碍智故。此十一中。初二示现
    常?バ泄省J谴说啬芮蠓ㄐ幸病O卜ǖ?br> 下正修行故。是所求法行也。第二重法之中
    二。先明能求法因。二又如所闻下显所求行
    因。又亦前求法后思义。前中论云彼常勤行
    以何为因者。问能求法行之因也。云敬重
    等略答为重法为因起求法行。敬重极故
    名毕竟尽也。是故不惜身财等也。文中重
    法校量略举十事。一轻宝重法。于中初至
    不生难想为法舍财。二但于说等重人轻
    宝。二为求下能舍内外。于中初总国土下
    别。别中初外。前游财易舍。国宅难故次辨
    之。论中名财所得处也。妻妾下内。论名财
    所为者是妻等也。国外财易舍。妻等难故次
    辨也。三又为下尽敬给使。经云乃至以身而
    为牀座等。论名及彼所为者。是前内外所
    为。谓自身也。余物易舍。己身难故次明也。
    四破除下破慢忍苦。先破慢。于上不恭
    名?x慢。执我??下名我慢。于等自大名
    大慢。并能为法破除也。前身敬易为。心慢
    难遣故次明之。论云彼高大意此亦能舍。
    五诸恶下忍苦求法。情慢易舍。身苦难忍
    故次辨之。六若得下过得重宝。三千重宝
    难离故。七胜得轮王。人中上故。八胜得帝
    释。欲天上故。九胜得梵王。色天胜故。十
    舍身投火。具如第六回向中说。此是以事
    自要。显求心郑重无难不能也。悉能正观
    者。是系念思惟得其义旨也。论中释正修
    行因也。余如论辨释。厌行分竟。第三厌
    分者即是修慧。又前明听闻正法及系念思
    惟。今明如说修行故也。文中有三。初牒前
    起后。二菩萨如是下正显厌体。三顺诸法下
    明入禅等意。初中先明四禅后显四空
    就四禅中略作七门。一明入意。二显体性。
    三立支数。四明假实。五显废立。六释名。七
    辨相。初中通论。何故菩萨入禅无色无量
    神通。论释。为五种众生。一为禅乐?x慢众
    生故入诸禅。解云。有得世间四禅之乐恃
    着起慢难化以道。菩萨现入过彼所得。息
    彼慢心。授之以道。而自不味着故还舍之
    二为无色解脱?x慢众生故入无色定。解
    云。有得无色定谓为涅??。示入化之。三
    为苦恼众生入慈悲无量。四为得解脱众
    生入喜舍无量。五为邪归依众生故。入胜
    神通力令正信故。二体性者有八门。一随
    事门。依萨婆多宗支虽十八事但十一。谓
    初定五法。一寻。二伺。三喜。四轻安。五一心
    二定中增内信。足成为六法。三定中更增
    舍念正知乐。帖成十法。四定中不苦不乐故
    为十一。以喜乐及不苦不乐此三别说故。
    二类摄门。以喜等三不别说故。三同是受
    数名。唯有九法。一寻。二伺。三定。四慧。五
    受。六念。七轻安。八行舍。九信。颂曰。安舍念
    各二。受定各分四。寻伺与信慧。守位不分
    支。释云。轻安分二。谓初禅二禅各有乐也。
    舍念亦分二。谓三禅四禅各有行舍及念。受
    分四。谓初禅二禅喜。三禅乐。四禅不苦不
    乐。定分四。谓四禅各有心一境性。信是内
    净。慧是正知。三会假门。依大乘宗体唯七
    法。初二定乐亦以是受数故。除轻安。二禅
    内净依舍念正知上假立故。除信。是故唯
    七。颂曰。舍念各分二。定四受有六。寻伺及
    与慧。守位不分支。舍念各分二。谓三禅四
    禅。定四谓四禅。受六谓初二各喜乐。三乐。四
    不苦不乐。又不定四中二谓寻伺。别境五中
    三谓念定慧。遍行五中一谓受。善十一中一
    谓行舍。四重摄门。唯以五法为性。以寻伺
    二法用慧为性故。此上约初教。五会相门。
    此上禅门及上禅支当相即空皆无所有。是
    禅支体如智论勘。六事尽门。即此禅门内摄
    如来藏真如功德。如胜?等经勘。此约终
    教。七泯绝门。如理无定无不定。如文殊巡
    行经等勘。此约顿教。八融摄门。谓此定门
    即摄无边自在法界相即入等。如下离世间
    品勘。此约圆教。第三废立者有八门。一约
    无为问无为是清净法。何不立禅支。答禅
    是有为故。二约色行问。色及不相应行是有
    为。何不立禅支。答禅支是有行有缘相应
    法。彼非行非缘非相应故不立支。三约心
    王问。心王为心法所依。是相应法。何不立
    禅支。答随顺禅义是禅支义。心王但为依
    无别摄心用。是故不立支。四约心法问。
    等是心法。何故遍行五中唯受立支。余不立
    耶。答泛论禅支要具三义。一是对治支。二
    利益支。三彼二依止自性。于中随入一数
    有随顺义。是支义。以受通四禅利益支故。
    是故立支。作意警心。触三和生。想境分齐。
    思能役心。各顺起心。不顺静虑故不立
    支。问别境五中何故念定慧三立支。余二不
    立。答定是心一境性通为四禅彼二依止自
    性。念是三四对治支故。明记所治过患相
    故。慧是三禅对治支。分别所治深见过故。
    各有随顺故得立支。欲及胜解于境希望。
    印持所缘。各非顺定故不立支。问善十一
    中何故唯行舍立支。余法不立。答舍是三禅
    四禅对治支。以能舍彼所治障故。是故立
    支。信者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惭者崇重贤
    善。愧者轻拒暴恶。无贪者无着为性。无?
    者无恚为性。无痴者理事明解。精进者勉励
    策发。不放逸者妨恶修善。不害者不损有
    情。皆于静虑无随顺义。不入三位故不
    立支。轻安在定调畅身心。为喜舍所覆。
    亦不立支。问不定四中何故寻伺立支。余
    二非支。答寻伺是初禅对治支。恶作追悔睡
    眠。昧略皆不顺定故不立支。问大小烦恼
    何不立支。答禅不浊染故彼不立。五约支
    分者。问等是随顺义。是支义。何故初定以
    寻伺为对治。不立内净等。答为此定初故。
    寻求伺察欲界过患。而能治彼欲等寻伺故
    立此支。内净为此寻伺?相之所覆故体
    不显现。是故不立。问舍念正知何故二禅合
    为内净。三禅四禅方乃分之。答二禅舍等
    为喜?相之所覆故。是故不分。但约离外
    寻伺。名为内净。问等分三法。何故第四不
    立正知。答正知明显。四定行舍其相微隐。
    相违不立。又为胜舍所覆障故。以胜舍受
    是无明分正知是明相违害故。是故不立。问
    轻安在定一切地有。何故不立轻安支。答轻
    安浮动。初二静虑喜受浮动相顺所覆。三四
    静虑行舍沈静相违所覆。总不立支。问若
    尔小乘何故初二立轻安支。答彼据除欲界
    五识身及初定三识身。各除所引身?重故
    立轻安。后以二三定中无?识身及所引身
    ?重可对治故。三四定不立轻安。今依大
    乘。是乐受摄故不别立。六约建立者。问禅
    既有四。支数应同。何故初三各有五。二四
    各唯四。答为欲界欲恶难除二定喜深难
    离。欲为牢强对治。是故初禅及三各立五
    支。以初定及三无此难遣。是故二四唯立
    四支。七约决择者。问若初定支亦二禅耶。
    答应作四句。有是初支非第二。谓寻伺。有
    是第二非初禅。谓内等净有通初二。谓喜
    乐定。有非初二。谓除上说。又问若是初支
    亦第三耶。答亦作四句。有是初禅非第三。
    谓寻伺喜。有是第三非初禅。谓舍念慧。有
    亦初禅亦第三。谓乐及心一境性。有是俱非。
    谓除上说。又寻伺喜乐是初非四。舍受舍念
    是四非初。心一境性亦初亦四。与上相违。
    非初非四。以第二等望余。各四句准之
    可见。八约道品者。问若是禅支亦道支耶。
    答应作四句。或是禅支非道支。谓寻伺乐及
    不苦不乐。或道支非禅支。谓精进信轻安正
    思语业命。或俱。谓喜行舍念定慧。或俱非。
    除上所说。第四业用者有四。一约发智断
    惑。二约发通起用。三约诸定超间。四约定
    用自在。初中若诸外道修得四禅起有流
    智。伏欲界惑得生上界。或取无想以为
    涅??。若诸小乘依此能发无漏圣智。断人
    我惑得阿罗汉。若菩萨人或为众生示入
    世定而不随生。或复依此成于无相无生
    等观发真圣智。断除二障得成佛果。若普
    贤等及诸如来依此示入百千三昧。第二
    发通者。外道依此发起五通见过未等起
    诸邪见。二乘依此所起六通。然有限分。菩
    萨依此发五或六。分齐过小。随位应知。普
    贤及佛依此所发或六或十。皆无限分。第
    三诸定超间者。外道于定不得自在。二乘
    或有次第出入。或于九定次第超入。或双
    双超或首尾超。菩萨能依一定出百千定等。
    普贤及佛能入尘数定。一一复各生于尘等。
    如是自在无有限量。第四定用者。外道总
    无。二乘只有依定发用。不得即定为用。
    若初教菩萨在于定中虽无五识业用。由
    前愿力击发余识示有作用。说为俱起。若
    终教菩萨能即定即用。双行自在以理事无
    碍故。若顿教菩萨定用为一。双绝两名故。
    若圆教普贤即在定为起用。而不改定相
    以二事相即故。七辨相者。四禅即为四。一
    一中各有四义。一离障。二修行对治。三修
    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初禅离欲等。明离
    障诸说不同。依?酬祭胛逵?拭?胗??br> 断十恶故名离恶。除五盖故名离不善法。
    依成实断贪欲心名为离欲。以离欲故亦
    舍杀等名离恶不善法。依智论离五欲
    名离欲。除五盖名离恶不善。又诸欲发恶
    行堕极下恶处名欲恶。违生善品名不善。
    或总欲界诸恶不善俱皆舍离。依杂集论第
    八云。能断欲界欲恚害等。二有觉有观者
    是修对治。智论云譬如振铃?声喻觉细声
    喻观。杂集等论名为寻伺。谓?缘曰寻。细
    缘曰伺。如唯识论第七说也。以寻求伺察
    欲界过患能除灭故。瑜伽第十一以不净治
    欲慈治恚悲治害故。修三行对治三患
    入初禅定也。三离生喜乐者是修行利益。
    远法师云。庆背欲恶是故生喜。离过猗
    息故名为乐。又欣悦名喜。依萨婆多身心
    调畅故名为乐。体是轻安。依大乘适悦名
    乐。体是受数。又杂集第八由寻伺支治所
    治已得离生喜乐故。解云得离所治生此
    喜乐故为利益。四入初禅者是彼二依止三
    昧。是彼对治及利益支所依止定。何故不说
    所离障。但云前二。释障为所断非是支故。
    杂集第八云。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
    依止定力寻等转故。解云专住一境令心
    不散名心一境。第二禅中初灭觉观者是
    离障。谓觉观?动发生三识娆乱二禅。如
    净水波动名无所见。二内清净等者明对治
    行等。小乘是信能净心相。谓内等净离外鼓
    动。定等内流名内等净。大乘内净即揽三禅
    舍念正知三法为性。显扬论第十九云。内等
    净以舍念正知为其体。瑜伽六十三亦同
    此说。心一处无觉观者。舍利弗阿?酬佳杂?br> 界地中心行六处。以六识身取六尘故。初
    禅地中心行四处。以四识身取四境故。以
    初禅已上无鼻舌识故。二禅已上心行一
    处。唯意识身缘法尘故。又复相续不断亦
    名一处。论云修无流不断三昧行一境故。
    解云无流触实修治。不断等释一处等也。
    三定生喜乐者是修行利益支。前初禅中创
    背欲恶庆离生喜。此二禅中法从内生庆
    得生喜。喜乐同前释。四入二禅者是彼二
    依止三昧。第三禅中离喜者是其离障。谓二
    禅喜心分别想生动乱多过。三禅转寂故须
    除遣。犹如贫人得宝生喜失则深忧。莫若
    忧喜俱绝方为快乐。二行舍成就念慧者是
    修对治支。谓舍是舍支。行心调停舍彼喜过
    故名为舍。此是舍数简别舍受。故名行舍
    成就。念者是念支。谓念前喜过守心一境
    故。慧者余论名正知支。谓分别喜过。明见
    其失故成对治。又此三沈细寂静。下地喜踊
    跃浮动。动静相违故成治也。显扬论云。住舍
    者于已生喜不忍可故。平等正直无动安
    住。念者于喜不行中。不忘明记故。正知者
    或时失念喜行。于此分别正知而住。三身受
    乐者是利益支。谓喜在意地乐在五识故
    云身受。又释乐受有二。一下品适悦在心。
    二上品遍身心。就所遍处从末为名故曰
    身受。言诸贤圣能说能舍者显乐深胜。唯
    有贤圣。能说为过堪能舍离。非凡所能故
    是深也。四常念乐受入三禅者是彼二依止
    三昧。谓常念自地乐受利益入此禅矣。第
    四禅中。初断弃苦等者是其离障。三禅得乐
    虽是利益。望第四禅极为妨害。如重病人
    观妙音乐为障四禅。故须除遣。若尔应但
    除乐。何故断苦。释云。理实苦根前位已离。
    至此云断。为欲对乐双辨故也。忧喜已灭
    者总绝四受。明禅不动故。瑜伽第十一云。
    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
    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又彼
    论云。问何故苦根初静虑中说未断耶。答彼
    品?重犹未断故。问何缘生在初静虑者。
    苦根未断而不现行。答由其助伴。相对忧
    根所摄诸苦。彼已断故。若初静虑已断苦
    根。是即行者入初静虑及第二时。受所作住
    差别应无。由二俱有喜及乐故。解云以初
    二定俱有喜乐。若齐离苦。即二受不殊故。初
    不断苦之?重。然无现行故有乐支。又小
    乘此乐受但是轻安非乐受故。又初禅喜
    劣。犹为苦根。?重随故不名灭苦。二禅喜
    胜灭苦?重。名灭苦根。问忧喜先除文言
    已灭。苦亦久除。何不言先灭。答为苦对乐
    乐未亡故。双言不便故不言。先忧喜不尔
    故不例也。若尔忧喜既不对乐。何须举之。
    释云。乐尽之处总结四亡。显禅不动故须
    举耳。二不苦不乐者是利益支。余禅之中皆
    先明治。今此先明利益。乘前断苦断乐。
    对之即明不苦不乐彰利益。义便故次论
    之理实在后。问此正遣乐。何不但言不乐
    而云不苦不乐。答为明舍受不同苦乐故。
    问前离障云忧喜已灭。何不亦言不忧不喜。
    答有二义。一非此正灭。亦不与乐相对故
    不类苦。二若摄五受为三受时。忧喜摄入
    苦乐中故。以苦乐宽故。是故舍受对彼但
    名不苦不乐。三行舍念净者是对治支。前三
    禅中为乐所覆故舍念不净。今此离彼下
    地乐贪故云清净。清净舍念与乐贪相违故
    成对治。四入四禅者是彼二依止三昧。下
    释四空亦各有四。然此经中略无对治行
    论主准义置之。初所离中过色想者。依成
    实论。远离色想者远离香味触想。灭有对
    者还灭色。香味触之想以彼色等对碍故。不
    念别异想者灭缘声想。以声藉众缘击
    发而生故名别异。亦依大乘不同前说。谓
    色虽多种统摄为六。谓五尘及法处要略
    唯三。一可见有对。眼识所行。二不可见有对。
    余四识所行。三不可见无对。谓意识所行。
    表无表色等。此中过色想者。以离眼识所
    行可见色想故。何故不言过色。但言过色
    想耶。释以在色地修起此定未舍色形
    故。何故但言灭想而不言余心法耶。释理
    实通有。以想取相强故。灭有对者离余四
    识所行。不可见有对四境色。故以想与心
    俱名为和合。亦是心与境合故也。不念别
    异想者离意识所缘法处色想。论言意识分
    别一切法故。说别异想者以相隐重释。谓
    意识通缘一切诸法。于法处中简取缘色
    义边意识想灭。缘余意识此中不遣。举其
    所灭简所不灭故云别异。问香味之想初
    禅已离。色声触想二禅已除。今云何言空定
    灭耶。答远释云。治有四种。一坏对治。谓方
    便道观下有流无常等故。二断对治。谓无碍
    道正断下过。三持对治。谓解脱道为首。及后
    一切无间解脱持彼无为不令失坏。四远
    分对治。谓解脱道。为首。及后一切无碍解脱
    远令前障毕竟不起。今此空定据第四治
    故说此离。今更释于二禅中虽无色声触
    想。得借初禅三识之心见闻觉触。是故乃
    至第四禅中犹有此想。今得空定故说灭
    之。若尔香味二想何故亦说。释有二义。一
    亦有借故。二以与声触同是不可见有对
    色故同辨。如第四禅灭忧苦等准之。是
    名离障。二对治者论有三句。过色等境界想
    者。空定离彼色等境想故名过也。云何过。
    以不分别故。云何不分别。以见无我故。
    此辨实治也。问此中既有修行对治。为
    有支不。答依璎珞本业经。四无色定各有
    五支。谓想护止观一心。今依杂集等论。诸
    无色定。奢摩他一味想故无支分建立也。
    论主但约翻所离障显能治行。以义说之。
    非约支分。知无边虚空者是修行利益。谓
    三色想绝廓尔无边。即入虚空无色定者是
    彼二依止三昧。二过虚空相者是名离障。
    见外念?分别过患是名修行对治。谓外
    缘虚空心念?患故。能见此失知过而
    除彼想故云对治也。知无边识者是修
    行利益。谓舍外住内也。定体可知。三中过
    识是离障。见其?事念分别过患。是修行
    对治。谓犹见住识为?患故。知无所有者
    是修行利益。谓前舍外住内。犹为?念。莫
    若内外双离。俱无所有。方为利益。定体可
    知。四中离障可知。见彼住无所有想?念
    过故。能治彼想名修对治。知非有想非无
    想安隐者。?想既尽名为非有。细想未泯
    名曰非无。此中非无约圣智说。非谓世定
    觉此非无。定体可知。下明入意。谓但随顺
    化众生法入此八定。非是自行所乐故云
    也。第四厌果分中有二。初行果。后调柔等
    明位果。初中有三。初四无量名行方便果。
    二五神通是行功用果。三总结自在。初中
    四无量义略作四门。一释名。二体性。三建
    立。四种类。初释名者。缘无量境起无量行
    名四无量。则带数释也。二体性者。杂集论第
    十四以定慧为体。又慈能与乐无?为体。
    悲能拔苦即不害为性。喜庆他乐不嫉为
    性。舍令他舍惑即善舍为体。三建立者。依
    庄严论及瑜伽第十二有四种作意。立四无
    量。谓缘求乐众生起与乐作意立慈无量。
    缘有苦众生起拔苦作意立悲无量。缘有
    喜众生起随喜作意立喜无量。缘有烦恼
    众生起不染污作意立舍无量。此约初教。
    又依大集经第九云。知诸众生心性本净是
    名为慈。观于一切等如虚空是名为悲。
    断一切喜是名为喜心远一切行故名
    为舍。此约终教。顿圆准之。四种类者。诸经
    论中多说三种。一缘众生。二缘法。三无缘。
    智论中二释。一约能起。初一是凡夫慈等。次
    是二乘法执。三是菩萨称真。二约所益。初一
    令得人天益。二令得二乘益。三令得菩提。
    佛地论中诸佛菩萨缘众生假者。亦缘彼五
    蕴假法及缘二空真理而教化故。今十地论
    中众生念等者念则缘念也。若依圆教如下
    离世间品。各有十种。具如彼说。余义如别
    章。释文中二。先释于慈。后三类显。初中三。
    初众生念中四。先与乐。广者与欲界乐。大
    者与初二禅乐。以共喜故名同也。无量者
    与三禅乐。不共喜俱名不同也。以此三
    乐与众生时。无简彼此故云不二者亦
    是等也。第二言无?恨者。是二障对治。远
    云于怨加损名与不爱。于亲与乐名为与
    爱。此二是障如经无?。治初无恨对治后。
    又释于不爱者授与可爱。翻己?嫌名
    为对治。三清净谓离五盖令慈定净。此经
    略无。四无恼害者是摄果。谓慈定起于色界
    中受正果。慈行余势力后于欲界受于习
    果。故云于欲色界受正果习果。无苦恼事
    故。二信解力遍者明法念。涅??中缘利生
    之法。瑜伽菩萨地缘诸众生五蕴等法。地论
    具二。先知凡圣众生法。二及众生下知众
    生心所起分别诸法。用以化生也。三满十方
    者明无念。论中亦二。初当体无念。二分齐无
    尽。如论应知。余三类慈故云亦复如是也
    第二明五通果中作四门。一释名。二出
    体。三诸门。四释文。初中先释通名转变无
    壅名曰神通。五者是数。通者是义彰数义
    名即带数释也。别名中一名神足通。难测
    曰神。履涉称足。从用就喻为名。又释神是
    通用。足是所依之定。定与通为足故。定用
    从喻为名。亦名如意通。出没随心故。亦名
    身通。通慧依身故。亦名神境通。是通慧所
    变境故。二天耳通。三天眼通。光明义是天义。
    闻声是耳义。照导是眼义。并从根及趣以
    立其名。四他心通。能了他心。从境为名。五
    宿命通。亦名宿住通。往谢名宿。宿时色心
    相续名命。亦名为住。通慧照彼。亦从境为
    名。此五并是依主立名。谓宿住之通等准
    之。第二出体者。依萨婆多。凡夫五通若总
    出体。以通大地中慧数为体。若别即以
    等智为性。若经部宗。凡夫五通总以想智
    想定为体。若别即以十智中名字智为性。
    若圣人得同以名。用无流智为性。若大乘
    宗。总以别境中慧数为性。若别凡夫五通
    世俗智为性。圣人五通后得智为性。若杂集
    论定慧为性。第三诸门分别者略有五门。一
    辨所依定者。依小乘唯依四根本定。以
    依胜地发胜通故。未来中间慧多定少。诸
    无色定定多慧少。复无有支相助不能发
    通。经部亦同。大乘瑜伽显扬亦同前。若杂
    集论通依四定。多依第四。以功德胜故。二
    约三业者依地论。初一身业清净。天耳他
    心二通口业清净。宿命生死智二通意业清
    净。解云初即转变色形名身业净。天耳他心
    能起言说名口业净。后二以过未隔世难
    知。唯意能了名意业净。五通是智。理实皆
    意。但随用相故。作此分矣。三约业用者。
    地论约菩萨业用。初身通能到众生所。次二
    为其说法。谓天耳闻他言音不同随方为
    说他心知他心器所乐。要由此二方得说
    法。谓言声及义也。后二尽知众生过去未来
    所应受化故。解云宿命知其过去所习因以
    授法。天眼见其未来根熟方能受化。四约
    智见者。地论中前四通明智。第五明见。解
    云理实五通体皆是智。但为天眼照瞩分明
    废体从根说名为见。若尔天耳何不从根
    名闻。释理实应齐。但为智是见性。眼亦是
    见。见义顺智偏就眼说。五约所知分齐者。
    若凡夫五通但知一四天下。若小乘人依智
    论第六云。若小乘阿罗汉小用心。天眼见
    一千世界。大用心见二千世界。若大阿罗汉
    小用心见二千世界大用心见三千世界。义
    准菩萨。随位渐增。若佛总无限量。余通准
    之。第四释文者。五通则为五段。初神足通
    中论得三种胜自在。一初句动世界自在。约
    依报。二一句自身自在。一散。二合。三隐显。
    谓现没还出也。三约身作业自在有八种。
    略无注水。余如论辨。若依智论第六。如意
    通有三种。一能到。二转变。三圣如意。能到
    有四。一身能飞行。二移远令近。不往而
    到。三此没彼出。四一念能到。转变者。大能作
    小。一作多等。外道力转事极久不过七日
    佛及弟子久近如意。圣如意者于六尘中不
    爱不净。观令爱净等准之。是自在法。唯佛
    得之。乃至广说。二天耳通中以天耳过天
    人故。若苦若乐若?若细若近若远等。声无
    不闻知。余如论辨。三他心通中。先总。后别。
    别中十句分三。初四知烦恼心。次二知报
    心。余四知作业心。论分为八。如论应知。初
    中前三知三毒有无。论名随烦恼。此是随
    缘现起故非是小惑名随。二垢等知其细
    惑性。成名为使故。次知报心。是无记心。人
    是小。欲天广。色天大。无色二。解脱名无量。
    此中名狭以定力多故。余知作业。前三净
    后一染。前中乱等约学定心未得故。或散
    或非散二定等约得定。得定后。或入定或
    出定或在定。三缚解等约慧。于缚得脱故。
    后一知染心。此中略无求不求心。有上等
    约慢。谓有上处起得想。是?。于无上处起
    得想。为细故。论云?细习行故。四宿命中。先
    总。次别。后结。论中分三。初谁能念。谓智。此
    释总句。别中一念何等事念一世界等二
    我生下。云何念因名字等念。此中种族者是
    家差别。谓生家等。姓者贵贱等姓。三知本某
    名。四知所食。五知苦乐。六知寿命。如经如
    是久住故。七知死此生彼。余如论辨。五天
    眼中。先总。后别。论中先释能见为总。初见
    众生死此生彼故名死生智通。审见委细故
    云清净。远见他方故云过人。二见何等事
    下总释所见。三云何见下明其见相。即别释
    所见。即是诸众生等。明善恶因果。指同二地
    说可知。第三是菩萨下明总结自在。论
    中具四。一禅结四禅。二解脱结四无色者。
    以八解脱中四无色是后四解脱故也。三三
    昧是四无量定也。四三摩拔提是五通者。此
    云等引。谓引起五通业用也。能入能出者。
    谓起心欲入起心欲出名生心时。即能入
    出名用现前不随生者。不为定等所缚
    故。前十种深念中淳厚心此处成就故也。虽
    入禅等。而以愿力生彼。增长菩提分处
    即与佛菩萨共生处也。此约自利释。瑜伽
    住品约利他释可知。行果竟。二是菩萨住
    于明地下明位果。于中三果即为三。初调
    柔果中四。初调柔行体。二忍行德。三别地
    行。四结说相。初中三。先法。次喻。后合法中
    言观一切法不生灭众缘而有者。此中论云
    于清净法中不见增。烦恼妄想中不见
    减。因缘集生故者。此故字有二义。一由缘
    集故无增无减故云不生灭也。二由缘集
    故有增有减故云有生灭也。此一缘集之
    因成此二义。是故常起因缘对治。离染成
    行而恒不见有生灭相也。欲有无明缚皆
    微薄者。断一切修道欲色无色界所有烦恼
    及彼因同无明习气。皆悉微薄远离故。解云
    此是贪等烦恼障现行并种故云及彼因。与
    当地所断所知障种同此位灭故云同无明
    习气皆微薄。以未尽故但云薄也。地经中
    诸见缚。先于初地已断故也。不复集断三
    毒者。以断细不断?故。二是菩萨忍下明
    忍行德中有十心。他人加恶名辱。心能忍
    受名忍。善护他心释安乐也。以此二心
    分别已下诸心故云分别示现。言作恶怀
    疑者。谓有众生曾损恼菩萨自恃已恶
    疑菩萨?故云也。然菩萨将护身与彼同
    爱语诱诲。故云现同伴侣爱语等也。此释
    同和心柔软心。此中美妙心具彼二心也。
    不坏心者被身加恶不?故。不动心者口恶
    骂不报故。不浊心者忍时心不忧恼故。不
    高下心者过去久行不?x慢故。是故今能下
    就与其善言。谓于己不高。于他不下也。地
    经有二句。一以道化他不求他敬。二施恩
    及人不望他报。若有??敬望报时。少不
    称意即便生?。今由无此故成忍因。此中
    初施恩不念。后小恩大报。不谄曲者非不
    实释不谄。及无偏心释不曲也。以菩萨谦
    下随物相同谄曲故。今明实等也。不染心
    者。微细隐覆垢染心。皆悉离故显净也。余文
    可知。二偈颂中三十五颂分五。初二颂起
    厌行分。二有二十四颂厌行。分三。初四
    颂护烦恼行。次六颂护小乘行。次十四颂
    方便摄行。三有二颂厌分及行果。四有六
    颂位果。五末后一颂结说。第四焰地中亦
    七门。同前初释名者。唯识第九云。安住
    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名焰慧
    地。摄论云。由诸菩提分法焚烧一切障故。
    无性释云。此地中有焰慧故名为焰地。世
    亲释云。能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
    灰烬。名焰慧地。庄严论云。以菩提分慧为
    焰自性。以惑智二障云薪自性此地菩萨
    能起焰慧烧二障薪名焰慧地。金光明云。
    能烧烦恼。以智慧火增长光明。修行道品
    依处所故名为焰地深密经第四及瑜伽七
    十八及显扬论大同此说智论名增妙地。如
    十住论云。施戒多闻威德炽盛故名焰地
    第二明来意者。亦有三义。一前地明定。自
    下诸地明所发慧。依定发慧义次第故。此
    依解深密经。二前之三地寄在世间。今此出
    世。义次第故次来。此依十地论辨。三前三
    地虽得世定总持而未能得菩提分法。舍
    于定爱及法爱故。是故此地修证彼行故次
    来也。此亦依深密经。第三所离障者。依
    十地论离解法慢障。以第三地闻胜流教
    法生解起慢。四地翻此故以为障。依梁本
    摄论名微细烦恼共生身见等无明。彼论以
    法执分别种子为体。如梁论第十具释。又
    成唯识论第九名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
    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最下品
    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下
    论释世亲摄论云。分别我见有三。一最初
    断细故名为上品。二分别起故三不能远
    到故名为?。今此俱生最后所断故名下品。
    任运起故。远到第四方可断故。是故此障
    异彼?故名微细也。上论彼障四地菩提
    分法。以入四地时便能永断。彼昔多与第
    六识中任运而生执我见等。同体起故说烦
    恼名。今四地中既得无流菩提分法。彼
    便永灭。此我见等亦永不行。初二三地行施
    戒修相同世间。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
    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见等。下论释云。以前
    三地同凡三行。由斯未断迷理我见。四地
    出世方能永断。烧薪之焰依此立名。二我见
    言或二障同体我见。以正断所知烦恼不
    起同名永断。理实但除法执我见。或法执
    中我我所见为二身见。或分别俱生名二身
    见。尽处总说故说四地断二身见。此三释中
    初释为胜。上论宁知此与第六识俱(此问也)。
    第七识俱执我见等。与无漏道性相违故。八
    地以去方永不行。七地以来犹得现起。下论
    释有三因。非是第七。此即初地。上与余
    烦恼为依持故。此?彼细。伏有前后故。此
    但与第六相应。身见等言亦摄无始所知障
    摄定爱法爱。彼定法爱三地尚增。入四地时
    方能永断。菩提分法特违彼故。由斯四地说
    断二愚及彼?重。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
    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知
    障摄。二愚断故烦恼二爱亦永不行。金光明
    云。味禅定乐生爱因无明。微妙净法爱
    因无明。深密瑜伽并同上辨。第四明所
    证者。依梁论名无摄法界。彼论释云于最
    胜真如及真如所流教法。于中见无摄义。谓
    此法非我非他所摄。何以故。自他及法三义
    不可得故。譬如北鸠娄越人。于外尘不生
    自他摄想。依无性世亲诸本多同。唯识第十
    云。四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
    我执等所依取故。解云等取同类我爱慢等。
    非彼依止处及所执取境。中边论云。犹通达
    此乃至法爱亦能转灭。解云与我执等同伴
    故。第五所成行者三种。一十度中成就第
    四精进波罗蜜。二成就菩提分增上慧行。三
    亦成悲智行。庄严论云。第四住能入生死
    而不舍觉分故。又如下文不住道行等(寻文知之)
    第六明所得别果略有三种。一依梁论四
    地通达无摄法界得众生利益果。二金光明
    云。四地发心得不退三昧果。古人释。四地相
    同出世。由初证得故标不退。三调柔等行。
    十王摄报。并准可知。七释文者。三分同
    前。初赞请分。二显地分。三重颂分。初中八
    偈分四。初二明菩萨闻法欢喜供养。次一天
    女妙音歌颂地法。次四天王庆闻供请。于
    中初三庆闻供赞。后一请说后地。后一解
    脱月同请。二正说地相内。论中先明依
    前地净定总持今此地如实智净故说焰
    地。四分中。初是入地方便故云因。二是初入
    地出障行故云清净。三是正住地道品等行
    能有所除故。对治进修上上故云修行增长。
    四是地满即彼清净对治修行增长之果。又
    初一是地因。后一是地果。中二是地相。又初
    一加行道。次一无间道。次一解脱道。后一胜
    进道。何故解脱名对治耶。以翻障显地
    就初中三。先结前标后。二正显十门。三
    结行功能。初中法明门者。明谓四地证智。
    以前地未得明相故。犹如地前四定中明
    得定。相似法者是所说法。即众生界等法也。
    门者地经名入。依彼智明入此法中。若能
    入名入。所入名门。又依此能至四地名为
    门也。二处顺行者正观思量是方便。如实知
    是正证。此二同依所说法故同顺行也。十
    中初五推能依至所依。谓初一观正报假
    名。二观正报所依心识。即本识是染净法所
    依处也。后五句依所依立能依。谓初三句
    明本识中所持染法。约处辨之。三界唯心
    也后二明所持净法。胜信解者犹是胜解。谓
    于所解印持。决定不令烦恼污心。次大心
    普被众生。不同二乘小心故。又释后五中。
    初三句起依报。后二句立正报。第二清净
    分中有三。初总。次别。后结。总中亦三。初于
    佛家转有势力。二得内法。三谓十智教化
    成就。此三皆以后释前可知。又初地即生
    在佛家。然前三地是世间。此地出世故云于
    如来家转有势力也。又论释云。依止多闻智
    究竟者。此释转有义。谓依前三地多闻之
    解得此四地出世间慧名智究竟。理实亦
    依前地禅定。以教化之智依前所闻法故
    偏举之。论云除灭智障摄胜故者此释势
    力义。谓除前地分别解心名除智障。亦是
    灭当地所断所知障也。得此四地殊胜之
    慧故云摄胜。二释内法中。论云此如是净
    胜等者牒前以释也。谓净牒除障。胜牒摄
    胜。并于佛家得故。如来自身等者当相释
    也。有三句。初就人显法。名为内法。即显
    如来自身所具之法。二以辨法成人故。名
    此法为如来法。故云以是诸法显示如来。
    三谓十种下释十智教化谓此智与四地证
    智法明一体无异。得无前后故云同时得。
    此与所观法明同时。非与观察同时。十中
    论摄为四。初心不退者。论释自住处毕竟智。
    谓大乘法是菩萨住处。住于大乘心不退
    转名毕竟智。二于三宝等者同敬三宝毕
    竟。谓于三宝同信不坏故云毕竟。三修习
    下二句明真如智。即二无我正证智也。一观
    蕴等生灭流转本无人我。二观蕴等法亦本
    来不生。是法无我。四常修习下六句是分别
    所说智。即后得世俗智也。摄为二。谓染净。
    或为三。谓一染二染净三净。或为四。初二
    句依正二报。是苦谛。以随烦恼生故。次句
    中半句生死。论名世间。即是集谛故云以何
    烦恼。次半句涅??。即是灭谛故云所有净。后
    三句是道谛故云随所净。又初中以烦恼等
    顺感器世间故。众生世间皆从业等因生
    故云同因也。次分别生死涅??者是集灭二
    谛。亦是染净双观。虽全体不二而两法不
    杂故云分别也。下三句道谛。亦随顺涅??
    净法故云随所净。一于佛世界中教化众
    生。成菩萨自业差别故云修习众生业差
    别。谓于众生成已差别之业。二前际是生死
    染法。后际是涅??净法故云烦恼染及净也。
    三于前际染中不见一法可损。以其即空
    故。后际净中不见一法可增。以其性满故。
    又释前观前后际平等。今观现在世常灭无
    所有也。行是十智教众生故。即知于如
    来家转有势力也。第三对治修行增长分
    中有二。初护烦恼。是异凡行。亦自利行。二
    护小乘。是异二乘行。亦是利他行。前中明
    菩提分法略作四门(别作)。四释文中。此三十
    七种类分七位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初
    释四念处者。谓身受心法是念所住处故云
    也。新名念住。此四体实是慧。何故名念。以
    慧观守境。与念相近。即六释中邻近释也。
    身谓相续。受谓领纳。心谓集起。法谓轨持。此
    四并是所观之境。若小乘中。观身不净。观
    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故此四除
    四颠倒。若大乘中如诸法无行经云观身毕
    竟空。观受内外空。观心无所有。观法但有
    名。解云此观人法无我故。准胜?经能除
    八倒。就身念处中。先观内谓自身。次观外
    谓他身。后合观自他。何故初别观后总耶。释
    有二义。一约破病不同。人有三类。一有人
    着内情多着外情少。如人为己身弃舍
    妻子及财物等故须观内。二有人着外情
    多着内情少。如人为财丧身为欲殒命故
    须观外。三有人内外俱着故须合观二
    约观行始终一人通观。谓有行人本于自
    身取为净相故。先观内内求不得。即谓外
    有故。次观外向者观内不能及外。观外
    之时复不能观内。是故第三内外合观。初
    中观内身者标别所观。循身观者正显观
    相循谓巡历。于身支分次第观察。精勤一
    心者显观所仪。谓行者欲破自身。非勤不
    辨故。须精勤故。龙树云。离别常人易离
    别知识难。离别知识易离别亲戚难。离别
    亲戚易离别自身难。行者今欲离别己身
    必须精勤。勤由专意故云一心也。除世间
    贪忧者明观所离。何故此中偏离贪忧。如
    龙树说。行者此中多生贪忧故偏除之。何
    者谓创弃五欲念本所爱。是故生贪。未得
    道法。所以生忧。是故但言除世贪忧。又释
    贪者凡夫多起着境难舍。受生之本三毒之
    初故。烦恼中偏说除贪也忧心。一向贪欲
    者起障定最重。禅中先离故。五受中偏说除
    忧。是故若说除贪余法随遣。若说除忧诸
    受随亡。犹如破竹。初节为难。若破初节
    余节皆随。贪忧亦尔。故偏说之。次观外身。
    后观内外身。类亦同然。就受念处中亦内
    外俱。于十二处中受唯是外法处所摄。何故
    此中有内等耶。释有多义。一自受为内。他
    受为外。二意相应受为内。五识相应受为
    外。三定受为内。散受为外。观此三受不
    离三苦故也。又智论云。菩萨观苦乐不苦
    不乐等三受。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但从
    妄想颠倒生等。三就心念处中。自心为内
    他心为外。又五识为外意识缘外。为外。缘
    内为内。末那一向缘内名内心。又定散分
    内外。并观此心刹那无常。又观如幻无体
    可知。四就法念处中。以心法为内。不相应
    行及无为法并法处色等总为外法。内外合
    观可知。第二四正勤者。是善十一中精进
    数为体。但就止作各分已未故成四种。
    谓初二勤断二恶是止恶行。后二勤修两善
    是作善行。初中未生之恶遮令不生已生
    之恶断不令续。又已生伏现行。未生除种
    子。后二善中未生善法习之令起已曾习起
    使更增广。此即未有令有已有令增。此四
    皆由策勤方辨故名正勤。新名四正断。于
    二恶可尔。二善云何。谓断彼不作故即是
    勤修也。第三四如意足者。所作遂志故云
    如意。此即是神也。足是所依。即是定也。初欲
    定者由欲加行能起此定。果从因称故云
    欲定。此是行体。断行成者辨行功能。谓此定
    行能断诸结名断行成。又释涅??名断。断
    家行成名断行成。修如意足者就前欲定
    明其所修也。依止厌下明前断行成也。于
    诸烦恼。加行道厌。无间道离。解脱道中证彼
    择灭。胜进道中趣求彼果。名向涅??。又释
    资粮道中随分生厌。加行道中永伏名离。无
    间道中正断名灭。解脱道中证彼无为名
    向涅??。又释若寄位言道前加行位生厌。见
    位断见惑名离。修位断修惑名灭。究竟位
    得彼极果名向涅??。此等并是诸行治惑次
    第之相。不须别分觉分前后。何故念勤不
    明。此者以未得定故。得定方有此功能故。
    二精进定者亦从加行以立定名。三心定者
    余处亦名念定。谓系意住缘名为念定专
    心守境名为心定。并从方便以立其名。四
    慧定者。地论名思惟。瑜伽名观故。彼论中
    说此四名欲?バ墓邸N矫骰壅詹烀?邸;?br> 是定因。或是定果。余断行等类前可知。第
    四五根者。依此五行能生见道故名为根。
    下文离世间品云。一信根不可俎坏。二发
    大精进究竟一切事而不退转。三安住正
    念除灭乱想。四三昧方便决定了知。五智
    慧境界善巧分别故。解云此正经自约菩萨
    道释。依止厌等及第五五力。并准前可知
    第六七觉分亦如下入法界品内(勘取)第七八
    圣道者亦如离世间品云。八正道是菩萨道。
    一正见远离邪见。二正思惟正念一切智。远
    离虚妄。三正语随顺圣教。离口四过。四正
    业饶益教化一切众生。未曾失时。五正命
    安住四圣种。成就头陀功德。具足净威仪。
    远离一切思。六正精进?バ抟磺锌嘈小P?br> 佛十力。无所?碍。七正念悉能忆持一切
    音声。除灭世间一切乱想。八正定善巧方便
    于一三昧出生菩萨不可思议法门一切三
    昧故。解云此等并约菩萨道释可知。第二
    护小乘行中。初句是总。余九是别。初中菩
    萨行此三十七品。但为利益不舍众生。是
    故修行非如二乘为成自利行此道品。别
    中此不舍众生心。论摄为四。于中初三护
    小乘心。后一护小乘行。初一为起行所依
    故以本愿为始。二以悲慈益物。怜愍为
    心。上二护狭心。三为众生故。希求佛果
    故云为摄一切智也。此护小心。后五句名
    行修五种行。一起净土行求佛依果。二修
    起佛法行求佛正报。下二句求行彼因。三
    修彼地方便。无厌足行者谓求五地至七
    地。修时巧便无厌足也。经中欠此一句。
    四修不退者。谓求八地已上顺佛深解脱
    也。上自利行。五化众生行者是利他行。智
    慧方便善摄众生故也。第四大段彼果分
    中二。初行果。后位果。前中论释中得六种
    果。一烦恼染生远离果。二业染生远离果。三
    于胜功德中生增上欲心果。四彼说法尊
    中起报恩心果。五彼方便行中发?ゾ??br> 果。六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初二是离障
    果。后四成德果。前中先离惑障中。论摄为
    五。初本身见。是起慢之本。亦是六十二见
    本故。我知是能知。大知即是所知大法。即是
    三地中解法慢也。我修是能修。复计禅定。
    是我所修。此是三地正受慢也。于中着我
    等是人执。阴入等是法执。出谓三昧起者计
    有出定。没谓三昧灭计有入定。又释出谓
    修起诸禅。没谓退失禅定。又远公云。出者
    修起诸定。没者定所除灭二起者起不正
    思惟起定慢也。推求心者是邪推求亦妄
    取定相。同论思惟也。三行者观心行于缘
    中于己所得八禅等法。求觅胜相欲令
    他知故云所行也。同论名多观。四过者
    坚执自己所得定等。心安诸事故云爱着。
    即定爱也。五护者数观胜相取胜属己。忆
    持在心。防己所得故云宝重所见等也。皆
    悉断灭者五结除断。何故此中说此断灭。
    准成唯识论。此是第六识中俱生身见等及
    所起过。同第四地出世道品。能断除灭故。
    此说之。又释若约寄位。前地寄世间。此当
    出世为分世出世故此断除。若就此义亦
    得是分别所起。以仁王经说四地名为须
    陀洹位故得知也。第二业染生远离果。如
    论应知。经中略无也。上来是前护烦恼家果
    第三是菩萨转倍下。明于胜功德中。生增
    上欲心果。于中十句。初总中牒前起后。谓
    牒前护小乘家智慧方便。故行助道分等。
    二随所修行下别显依前所起之心。正明
    欲乐心。谓由前策勤所修力故。于上功德
    见其实利。是故转起殊胜意乐。令心柔和
    求彼上法。于中成润益心者。以见胜德能
    润益故。起深欲心故云深欲爱敬故也。下
    别释中。柔是柔软。谓证法适神名乐行胜。
    二和是调和。谓三昧调心。缘中无碍名自在
    胜。此二是行体。下七为一名对治胜。是行
    功能。一总明离过。谓堪任有用下别离六种
    过。一对治不能离恶过。谓对治求法无疲。
    不为食利。不为妒名。离此过也。次二对
    治不能摄善过。二治不摄功德行。三治
    不摄智慧行。四治不摄众生过。上四是
    自分对治。下二胜进对治。一解。二行。五自见
    取过者违其解也。尊教不顺显其过相。对
    治如经可知。六舍为首者如说修行。望于
    闻思为胜为首。今舍彼首故是过。余文可
    见。第四是菩萨尔时下明说法尊中报恩
    果。谓前地中从师闻法。即名彼师。为说法
    尊。从前地来。依法修行。今得成辨。称彼
    化意故名报恩。于中初一知恩报心。后九
    报恩行。初中论释。彼成知恩心者随顺行。
    报恩行者释知恩。为报恩故须知也。下九
    别显报恩行。一明报恩心。二能将护同法者
    顺说者心名为报恩。谓内心和善同止安乐
    三依法起行。以为报恩。谓随顺受教不违
    师命名曰直心。四发修行事。逢苦能忍名
    为软心。五于修行离过。为报师恩。谓不
    说己德名无邪曲。六自过不覆名行正
    行。七实德行成亦不自高故云无?x慢。上
    来约行。下二就解。八依教受语明得师
    言。九不颠倒受明得师意。如是下结行成
    就。于中如是具足善心软心者。论释是前
    对治修行增长。谓彼对治于此成就故云具
    足也。具足寂灭心名对治修行增长力者。
    名前二。远离果为寂灭心。是前护烦恼对
    治力也。具足忍辱心等论名彼果。即是此报
    恩行果。前二句显是等者。谓初句善心成。
    次句寂灭心成。合此二句为第三名善寂
    灭心成。以为彼果。第五是菩萨尔时成下
    明发勤精进果。不转者不休息故此为总
    句。下别显九种。一自乘不动故云不舍。二
    论中共染者。若过谓耽着精进。共懈怠者。若
    不及离此二种平等胜进故云不染也。三
    一切魔烦恼行不能破坏故云不坏也。四
    常至心顺行故云无厌?场N骞隳罾???br> 云广大。此是利心也。六为无量众生作利
    益愿摄取故云无边。此是利他行。七勇悍
    难当故云猛利。论经欠此。八修习过余
    故云无等等。九摄取众生故云救众生
    等。论中更有一句可知
    第六是菩萨修习下明本心界满足者。依菩
    提分乐欲心满故云直心清净。下别显中。一
    彼求道品之心。由前精进修行增益故云
    不失深心也。二于胜上证中。转生决定心
    故云信解明利。三彼上证之因。治过行增故
    云善根增长。四除灭诸障故云远离世垢。
    五除此地秘密疑事故云不信皆已灭。六
    以除疑故。于余处决定故云无疑无悔等。
    七依化众生力。谓佛力能化众生故云于
    一切佛等。八依胜乐行。内证相应故云自然
    习乐。九依现无量三昧心。智障清净故云无
    量之心等。上来行果竟。第二菩萨住是第
    四下明位果。三果即为三段。就初调柔果
    中有四。一调柔行。二教智净。三别地行。四
    结说。初中先法。次喻。后合法中。先见佛为
    练行缘。二恭敬等为能练行。三是菩萨下明
    所练净。能练中有出家者。初供佛福行。后
    近佛慧行。一近佛。二听法。三信奉等思。四
    出家修行。初二地寄人王报故有出家。三
    地天王出家不便。今此四地寄当出世次
    辨出家。摄报不便。调柔中五地亦尔可知。
    金作庄严具者。论云喻阿含现作证智庄严。
    示现得证智故。二摩尼珠喻教智净。前诸
    地无者。为是世间故。此出世故有是用。又
    经中略无别地行相。余并如论应知。第三
    重颂中有二十九颂分六。初二颂前初增
    长因分。二有三颂前清净分。三有七颂对
    治修行增长分。于中初四颂护烦恼行。后三
    颂护小乘行。四有九颂前彼果分。于中细
    分可知。五有七颂前调柔等三果。六末后
    一颂显名结说。释第四地竟。第五难胜地
    七门同前。初释名者。唯识云。真俗两智行
    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摄大乘云。由
    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
    相应故。世亲释云。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
    无分别。知世间工巧智是有分别。此二相
    违应修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故名
    极难胜。无性释及梁论并同此。瑜伽论云。今
    此地中显示菩萨于诸圣谛决定妙智极难
    可胜名难胜地。解深密云。由即于彼
    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名极难胜地。
    金光明云。是修行方便胜智自在难得故。见
    思烦恼不能伏故名难胜地。庄严论云。于
    五地有二种难。一劝化众生心无恼难。二
    生不从化心无恼难。此地菩萨能退二难。
    于难得胜故名难胜。显扬论云。证得极净
    缘谛所知诸法微妙慧蕴。成极难成。不住
    流转寂静圣道名极难胜。十住论云。第五地
    中功德力成。一切诸魔不能坏故名难胜
    地。仁王经名胜慧地。诸余经论多分皆同。问
    仁王经初地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道。
    如何诸论唯说五地。答三藏云。据实初地二
    谛双照而约任运故说五地。今释此是寄
    法显位。前地出世。此地却入实为难故
    第二次第者亦有三义。一四五六地总寄二
    乘。第四寄当初果。第五寄当罗汉。第六独
    觉。前地预流。此名罗汉义次第故。是故次
    来。以预流创故。罗汉终故。用寄四五二地
    差别。中间二果略不寄显。此依地论等。问
    若尔何故仁王经第七地得罗汉果。答此二
    各别。地论约所观行相以配二乘。道品四
    谛俱声闻行。第六缘生是缘觉行。第七十度
    是菩萨行故非二乘。仁王下卷璎珞上卷约
    人配位。前之三地相同凡夫故。后四地配
    于四果以显地别。良由第七未离分段故
    寄同下位。二者二乘行中。道品居先四谛居
    后。义次第故。三者前地虽得出世。而未能
    随顺世间五明摄化。今此地中修证彼法。
    是故次来。第三断障者依十地论离身净
    我慢障。解云以前地出世以为身净。取以
    起慢。便障五地不舍世道。故入五地翻治
    此障。此等并是地背修舍。显增微故。唯识
    云。于下乘般涅??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令厌生死乐趣涅??。同下二乘厌苦
    欣灭。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
    永断。由斯五地。说断二愚。一纯作意背生
    死愚。即是此中厌生死者。二纯作意向涅??
    愚。即是此中乐涅??者。瑜伽深密同此可
    知。解云以前舍世间向出世间背染向
    净故有斯障。此地观四谛染净因果平等
    名无差别道。不同三地世间之染。不同四
    地出世之净。以于世间能出能入双现前故。
    故无背向断斯障也。金光明云。一意入涅
    ??。一意入生死。思惟无明。生死涅??不平
    等心思惟无明。梁摄论云。一生死涅??。一向
    背趣思惟无明。二方便所摄修习道品无明。
    解云此彼经论会意可知。第四所证者。依
    摄论证得相续无差别法界。世亲释云。谓
    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
    续差别各各有异。若如是知得入五地。无
    性意同。梁论少别。谓彼论中释此法界能令
    三世诸佛相续身不异。唯识云五类无别真
    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
    故。解云谓此地中修得生死涅??无差别道。
    由此了知非自他如得平等意。中边论云。
    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第五别
    行者亦有四种。一十度中当禅定行。二当
    地中得谛观增上慧行。三庄严论云。第五住
    以得教化恼不恼心。以无我故。四下文
    亦成五明处行。第六得果者三种。同前。
    一依梁论。五地通达相续不异法界得无
    差别法身果。二金光明云。五地发心得宝华
    三昧。三调柔等可知。第七释文中三分同

    初赞请分中有十五颂分四。初二颂明菩
    萨众以三业供养。次有二颂明天王眷属
    三业供养。次有十颂天女叹佛。于中初一
    叙事。次八叹佛。初二叹因深果现。次二体
    极用希。谓此一类所化根器久来未熟故。今
    佛海于彼一类常恒堪然未曾起用。今既
    根熟感佛应机从体起用。故云从久远来
    大海相始动。非谓如来从久远来一切处
    未用今始方用。次二颂庆此希遇。次二颂
    叹佛德胜。后一总结天女叹已默住。末后一
    颂众首正请。第二正说中论分为三 初
    胜慢对治 二不住道行胜 三彼果胜。于
    中以加行道及初住地无间道合为初分。
    二以正住地分解脱道为第二分。三以地
    满胜进道为第三分。就初中胜慢对治者。
    远公云。慢有二种。一他地慢。谓前四地中
    得出世智。取彼胜相名为胜慢。下以十平
    等心翻彼名治。二自地慢。谓于此十心希
    求胜相。复以为慢。下以如道行对治。今释
    前地解法慢障。正地中对治。此地所治身净
    我慢障。是前地中得出世净。取以为慢。此
    地加行观十平等。正伏彼障。初入地时。无
    间道中正断彼种。是故此二俱名胜慢对治。
    以胜前地。初说治障。至正住地。但修胜行。
    于世出世无偏住着。故能随世以摄众生。
    于初分中二。先地加行。二初住地。前中三。
    初结前举后。二正显十心。三结能入地。就
    正显内。于平等中心得清净故云平等心。
    中此十平等与后六地平等何别。释以前
    地中取净法为慢故。此地中偏观净法平
    等。后地通观染净平等。此等并是地背修舍
    差别法矣。十中论分为二。初三名诸佛法。
    即果法也。谓三世十力悉皆平等。又释举力
    等取余功德法。后七名随佛法即因法也。于
    中前六自利。后一利他。前六中就行合为
    三学。初一戒行。次一定行。余四慧行。离为
    七净。一戒净。二定净。三见净。四度疑净。上
    二同一句。五道非道净。此前五种大小名同。
    后二名异小乘中。六名行净。七名行断净。
    以彼宗趣尽灭故。大乘中六名行断。七名
    思量菩提分法上上净。以此宗依其行断
    起胜求故。二就位辨者。若小乘初二在见
    道前。次三在见道。行净在修道。行断无学
    道。若大乘中行断思量菩提分俱在修道。余
    悉同前。何故初二在道前。谓要依戒定方
    能发彼无流圣慧。何故次三在于见道中。
    断身见故。得见净断疑故。得度疑净。断
    戒取故。得道非道净。入见道时十使俱断。
    何故言三。涅??经说。此三重故。谓十使中五
    见及疑局障见道。余四通见修。就六中三
    本三随。谓身见为本。边见随。戒取为本。见
    取随。疑为本。邪见随。是故三结三随转断
    此三结立三净。后二在修者。以修道中断
    障成德故有二也。余文如论可知。第二菩
    萨住五地下明初住地。论名如道行。初总显
    中。善修菩提分者牒前四地所修觉分。依起
    此地十深净心。后依此心希求此地。不住
    道行胜即能得佛者。即能证佛所证真如。论
    经名随顺如道行。又论云。如是不住道行胜
    破彼慢者。谓前四地取道生慢。即净心为
    治。又彼净心希此胜道。复以为慢。如道为
    治。以如道行于如法中不取着故。亦名
    不住道行胜也。二是菩萨下别辨中八句。初
    二起行心。一大愿力习菩提心。是起自利行
    心。二慈心不疲。是起利他行心。余六所起
    之行。前三自分。后三胜进。三得福慧善根
    力故云得念等也。又释得念等三慧之力
    故。四修福智常不休息故云不舍。五正修
    善巧方便之行故云出生等。六胜进之始。上
    求无厌故云欲得转胜等。七行修转胜得他
    佛力加持故云也。八德成在已名自身得胜
    力。故云生定不退。论中有三慧可知。又以
    缘平等真如令心不退故也。第二如实知
    下明不住道行胜有二。一所知法中智清
    净胜即为自利。护烦恼行不住世间。二利
    益众生勤方便胜即为利他。护小乘行不
    住涅??。此二说有前后。理实合行故名不
    住。若不尔者初应住涅??。后应着世间。故
    知俱也。就初中先明四谛实法分别。后明
    十谛化众生差别。有此十种即是于前四
    谛作十门观察亦同。下文十门观察十二因
    缘相似也。故瑜伽住品。此地中云。于四圣谛
    由十行相似如实了知故也。前中苦集二
    谛有佛无佛体。是世间杂染因果。灭道二谛。
    性是出世清净因果故名实法也。就后十
    谛中。依地论及远公作四句分别。一制立
    者。谓四谛门中义合法界。菩萨于中穷照无
    遗。随智异论。广别难穷。且就一周圆数以
    辨十门。然并是菩萨自知知相难明。故寄
    所化以显其异。此乃约化显自所知故。论
    名所知法中智清净也。二开合者。或总为
    一。谓化众生分别。或随所化大小分二。
    初九化小。后一化大。或随化所起分以为
    三。前五化生。令其生解。次四化令起行。
    后一化令入证。或约人不同。离以为七。初
    一化根未熟。二化根已熟。三化疑深法
    者。四化谬解法者。五化离正念者。六七八
    九化正见者。十化于大乘可化众生。或随
    法不同分以为十。如文。若广分别数别无
    量。三对实法相辨通别者。此之十门于
    前四谛一一皆通。一世谛者通观四谛法相
    差别。二观四谛体空。三通观四谛非有非
    无。四通观四谛有无各异。五通观四谛缘起
    集成。六通观由迷四谛成于苦事。七由
    迷四谛起作集也。八通达四谛得证灭
    也。九通解四谛得成道智。十穷达四谛缘
    起实性清净法界故成大乘菩萨因果。四
    释文中二。先列十名。后次第释。论中小乘
    可化众生者。非是化众生令入小乘。谓化
    小乘众生令入大故云也。初一根未熟。不
    堪入大。为说四谛十六行等名知世谛。
    此是四重二谛中。第三重内世谛也。瑜伽云。
    依晓悟他故。解云经及瑜伽通诸根器。地
    论偏约未熟可知。二为根熟小乘堪入大
    故。为说第一义法空。经云一乘者令小入
    大。更无余乘故。又理无二故亦名一相。瑜
    伽云依自内智。解云此释不约所化也。三
    有人不解第一义谛一向断灭名为疑惑
    深法众生。知相谛者为知诸法非有非无
    一实相也。故云相谛。又释既闻真谛将谓
    断灭于俗。故名疑惑深法。今为分别诸法
    自相历然故云相谛。瑜伽依俱处所名为
    此说解云即前真俗名俱处所。四为谬解
    等者闻一实谛。谓定是一名谬解等。今知
    二谛差别非一。前即疑一。此即迷异。五既
    闻谛差别。谓各有体乖违正道。名为离
    正念者。知说成谛者知前差别四谛诸法但
    随言说因缘集成无有自性。故云说成。瑜
    伽云。于契经调伏本母名。由此说。六为
    正见众生者。令得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瑜伽云。依于现在众生苦自性。依于未来
    苦因生性。依于因尽。无生性。依于修习彼
    断方便性。经云至不二法者。谓道谛智能
    至无二灭理故也。七为大乘可化者。谓直
    进菩萨不从二乘来。者。知菩萨因果。于果
    位而知者但是信解力显影像观智非是佛
    果无尽智知。此简定分齐。下离世间品亦
    如是。简彼约行。此中就解。余文可知。第
    二菩萨如是下明利益众生勤方便。于中二。
    先总后别。初总中亦二。先观有为过。虚伪
    者观内五蕴。谓妄想常等不相似。无故虚。
    此明所取非实也。常作我想慢事故伪。此
    显能取不真。是妄是伪。谓于前虚相妄取
    为我等。二诳诈者观外六尘。谓世法尽坏故
    诳。此明所取不实。但是诳也。世法似续似
    若。有利而实速灭。无利可得而言有者是
    诳也。世法牵取愚痴凡夫故诈。此显能取
    迷真。谓由妄取令彼世法隐虚诈实。令
    其贪取。言假住须臾诳惑凡夫者总结内
    外。就人彰过。谓妄境引心名之为诳。心
    迷前境目之为惑。于前有为内外之中各
    境为诳。心为其惑。论中牒释可知。凡夫依
    止彼正取我慢身。新名异生。会释可知。下
    明正起慈悲。于中悲者怜愍彼众生故。大
    者胜前地悲故。转胜者不住道行胜故。慈
    者胜利益示现故。光明者救众生方便智成
    就故。二得如是智慧力下别辨中二。先牒前
    起后。智力牒前知有为过。不舍牒前。悲
    慈转胜求佛智正明为物求大义利。下正
    别显。中先悲后慈。就悲观中有二。先观
    缘集苦二又作是念下观深重苦。前中言观
    有为先后际者。总观先际因后际果也。知
    众生等下别中先观先际。于中初观流转
    后显无我。前中但言无明有爱者。显流转
    因是凡非圣。理实亦有业等余缘。何故不
    说。以无明发业爱能润业业感报。由此痴
    爱为本故偏举之。三求报起故云生。即先
    际果也。流转生死者是欲求众生也。于五阴
    等者是妄梵行求。是外道非小乘故云妄
    也。增苦恼聚者是有求。众生下显无我中。
    言无我无我所者。是中自身无我及彼无我
    事。第一义故无也。然世俗假立依命根力
    住。释命者也。数数受生释众生也。谓众多
    生死是众生义。数数即是众多义也。又释数
    数受生释人也。以梵名补特伽罗此云数
    取趣。即数数取诸趣受生故也。众生身心相
    续。非常非断故说有命有众生。此释明世
    俗假有也。破彼慢取意故说无命无众生。
    此释就破病说无。假法不待破也。远离能
    取等释离我我所也。下类显后际中。谓
    如前际。以何因牒彼痴爱。随所有众生牒
    前果也。随所有苦行牒前无我。谓但有苦
    果及苦因。行本无我也。经中究竟是论中尽
    字。不知究竟有出者离灭道也。不知无出者
    明不知有苦集也。二又作是念下明观深
    重苦。谓无量世随逐是其深苦。种种苦事是
    其重苦。初观众生受苦不厌离故云可怪。
    又于无所有中而生贪着故云可怪。下明
    可怪所由谓无明痴故。已今当灭者是无量
    世随逐苦也。二如是生死下牒前可怪后
    明种种苦也。谓不生厌可怪。况更造集令
    苦转增。五道苦轮者是身生苦。生死水漂等
    者是集爱也。归五阴等者明离彼灭道也。不
    知不畏等者明有病苦。谓四大相违故。似
    毒蛇不能拔出等者明具彼集。故释有
    四句。一妄梵行求众生不能拔出?x慢见
    箭。二欲求众生受欲者不能灭除贪恚痴
    火。三欲求众生行恶行者不能破坏无明黑
    ?。谓为见少利行大恶行。后受大苦名为
    黑?。四有求众生不竭爱海不求十力
    等者远离灭谛。谓佛果大涅??称为灭也。
    下明离道谛。随魔意者失道缘也。恶觉
    转者乖道因也。悲观竟第二如是苦下明大
    慈观。于中二。初愍众生修善。二发愿益
    生。前中先牒前苦众生处之孤独无救。谓
    于已现受苦无有能救。于未受苦无所
    依得免。此明在苦无救。经欠无依下明
    于恶无治。此经有二句。论经有四句谓近
    友闻法思惟修行。初善友阴人事等。如舍不
    能亲近故云无舍也。二闻法如洲。依之
    即免四流水所漂。不能听闻故云无洲。三
    静思穷义名为究竟。不能思故名无究竟。
    四修慧正见事等。如目不能修故名无目。
    唯我一人等者诸佛菩萨充满法界。何故言
    孤独。不欲复待彼助已度显示勇猛
    胜事故也。增长福智依向所化。令近成人
    天因远作涅??因。毕竟净者令得涅??果。
    无碍智力者得菩提果。余如论释。二如是
    思惟下明发愿益生。初句总。谓上文于苦
    无救。今明与善。皆为拔苦故云皆为度
    故。下别辨九种。一已住善者不令生退失
    于乐果。二不善众生令得修善。又此利乐
    不同如前具释。三济贫乏是顺缘不足苦。
    经欠此句。四救系囚是违缘所逼苦。于中
    先外缘所系苦。五病等是内因所发苦。六
    化令正住。七断疑令解。八三学令行。九
    令得灭果。不住道行胜竟
    第三大段彼果分中有二。先行有四种。一摄
    功德胜。二修行胜。此二自利。是前所知法中
    智清净果。初自分后胜进也。三教化众生胜。
    四起随顺世间智胜。此二利他。是前勤方便
    果。初化他行后化他智。初中初三句论有二
    释。先配三慧可知。次配二巧。谓初句总举。
    二别知法。三别知义。亦是二持可知。以总
    摄别。是故论中名为摄闻胜也。次二句明
    戒胜。初微犯能悔。后坚持不犯。前中内有
    惭愧折伏柔和发露向人名为自护。又被化
    举罪。亦由惭愧能忍斯辱。名为护他。二
    戒无微缺名坚心不舍也。下五句明智。一
    知因缘智。谓果由因名是处。不由因名
    非处。此治无因。又善恶因得乐苦报。名为
    是处。反此为非处。此治倒因也。达此之智
    名为觉者。二证理智外分别名为魔事。证
    智能治名不随他。三知教智。谓正说为是。
    邪说为非。交参为杂。简邪得正名为随慧。
    四神通智。谓现神通能治邪。归众生令向
    正故。五化众生智。可知。二善集福德下
    明修行胜。于中十一种。一无厌为因。集福
    增长。二依进为因。求智不舍。三释如论可
    知。四不起邪思令戒光洁。论经欠此句。上
    四是自分行。下明胜进行。五起佛果法行。
    六起佛依报净土行。论释中具二种严。一
    约人。谓住处众生净。无烦恼是断德。坚智
    是智德。二约法。谓佛果位诸功德法以为严
    也。七依佛正报相好法身起彼行求也。八
    依佛三业作用起行。九敬重法行。以行依
    法成故敬求也。十愿取三有。巧摄众生。在
    染不污名心无碍。十一日夜常念摄取众
    生。离小乘心名离余心也。第三菩萨如
    是行时下明教化众生胜。于中初一句总明
    摄生。二以色身等别明同事应机。三以说
    法断疑别显爱语。下别明利行摄生。四于
    菩提无方便众生。不解菩萨所行道等。故
    示行事令解修行。五虽解修行。然疲倦不
    进故。示佛果大利益事以劝进之。此二化
    大乘众生。六为欲求有求众生。示世过患
    令不乐也。下二句化梵行求众生。七为小
    乘正梵行求不信大乘者。示佛大智广益
    众生。八为外道无智邪梵行众生。以身业
    现通。语业教道。令舍邪入正也。九总结。
    行成有四句。一因缘方便结前四摄摄生也。
    二心常在佛者为化众生求佛胜力故。三
    不失善根者所得福智皆不退失也。四
    又复常求等者彼所修行欲令增胜?バ扌?br> 也。第四是菩萨利益众生下。明随顺世智
    胜染障对治中有十句。一知经书等。二金
    石等。三治病等。四伎乐等。五日月等。六施戒
    等。此六正是随世间智。七不恼事。八安生事。
    九哀愍出。十令入佛法。此四是结意。就
    前中初五是障治。后一是染治。以戒等离
    染故。就前中初句内治四种障。一书治所
    作事中忘障。取与等事中障也。闻法等解中
    障。作不作等行业中障。一作不作者善作恶
    不作。二于善中有已作未作。三于未作中
    随时益生应作不应作。二经者论经名论。
    因论治邪见以校量正理故。声论治软
    智。以解了文章声字生胜智故。三论经印
    者。印记分明不假守护故治彼障。又伎艺
    当印。又是六艺等文章亦是声论。四以数
    知多少。算记其位令不生疑故治彼障。
    上总是因声。二论也。二金石等者。以工巧
    论能治贫也。三治病下是医方。论病有三
    种。谓干消等内四大不调相。鬼着等是外众
    生相。蛊毒等通内外。亦四大是草毒也。亦众
    生相是毒蛇。此等或但成病。或致令死故
    为因也。呪药二种通别治其四。妓乐等治
    忧恼障。国土等治不喜乐障。金银等治世
    间系囚等障。五日月等能治报分过。作恶
    因障谓覩灾相。修善排恶故说治也。曜等
    摄者谓日月五星为七曜也。五星谓东方岁
    星等。二十八宿。谓角亢等。日月五星于中宿
    故。论中入八业果。一日。二月。三星。四宿。五
    吉凶。六动地。七梦。八想。此中名怪也。身
    中诸相者爱不爱果行故。谓由有过去爱果
    因行今有好相。不爱亦尔。六布施等是内
    明。论是染对治有六句。一施治悭染。二戒
    治破戒染。三禅治贪欲染。四神通治邪归
    染。五四无量心治妄行功德染。谓杀生祭
    祠而求福者名妄行德修。四无量能治也。
    六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以外道等妄取
    无色以为解脱故。下明后四起世间智。有
    四种相。一诸不恼等是异障中无障。谓无捕
    猎等恼众生之障。二安众生是与无过乐。
    谓乐不生罪故无过也。三哀愍等是发起清
    净。虽令众生无苦有乐而着欲放逸。是故
    愍彼故。令离放逸故云发起净也。四令
    入等所用清净。谓虽不放逸不求出道。是
    故令入佛法受用净也。又释此四句从后
    向前。结前六句。谓令入佛法结前第六施
    戒。二哀愍等结前第五。以示日等灾怪令
    离放逸故。三安众生事结初四门。以同
    与乐故。四诸不恼乱众生事。结前乱众生
    六中初三后二。以此五门即五明所摄能除
    ?障。俱而能生智。是故论中释前三句超
    举后二。良为此也。其第四句但为与乐而
    非生智。故非此结余。如远疏应知。第二
    就地果中。三果科释同前。言得转胜多闻
    三昧者。论经名多闻陀罗尼者。非义陀罗
    尼。谓对胜彰劣也。以平等净心难得等者
    对劣显胜也。以能具二难故得闻持。一
    地初平等心难得。二乐出世间现世间难。
    此是不住道行胜也。以此地智光证是真如
    事故况金器砗[(石*巨)/木]磨莹等。日月等喻教智
    净。依阿含增长智慧光明胜于前地智故。
    谓胜前地珠光故也。余并可知。第三重颂
    中有三十九颂。初十一颂前胜慢对治。于
    中初二颂十平等。次二颂道品。铠杖喻。次
    二胜行严身喻。次二师子吼法喻。次三颂前
    初住地同念不退心。论名如道行。第二常
    为下十三颂不住道行胜。于中初四颂前
    所知法中智清净。二如是观下九颂教化众
    生勤方便。于中初一颂半颂总观虚伪生
    悲慈二心。次三颂半颂悲中观缘集苦。次三
    颂观深重苦。次一颂大慈观事。第三常住正
    念下七颂彼果胜中。初一颂摄功德胜。次一
    颂半颂修行胜。次半颂教化众生胜。次四
    颂起世智胜。下七颂地果。初三调柔。次三
    半颂摄报。次半愿智。后一结说究竟难胜地竟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