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7_如来升兜率天一切宝殿品第十九

    如来升兜率天一切宝殿品第十九

    自下明第五会。四门同上。释名中。会名
    者。约处名兜率天会。约主名金刚幢会。约
    法名十回向会。品名者。如来明佛法界身。
    升是赴机起用。兜率是所赴之所。三义题
    名。又赴此喜足天者表世间行满故也。一
    切宝者表摄行多门。可贵交饰故也。二来
    意者。初会来为答前十回向问故。又前明
    解行。今起大愿。若不起愿恐证无为。故次
    来也。又回前解行向于真证故也。二品来
    者将欲说法先辨所依处故明也。又前会既
    终赴后之始故先辨此。三宗趣者。先会宗
    亦有人法主伴教义。各体相用准前可知。
    又以大愿回向无尽之行为此会宗。至下
    当辨。品宗者。谓天王严称法界之器殿为
    能感。如来以遍法界之身云为能应。感应
    契而无动。无动寂而繁兴。缘起具德为此
    品宗。四释文者。此会三品。初二序分。后
    一正说。何故无后进趣者。以摄前解行总
    为趣地方便回向当体自是胜进。是故无也。
    此经上下此例有四。一约行满入位之际。
    如贤首信满总为入住方便。二约比满入
    证之际。如此回向品初僧只满总为入地方
    便。三约功用满入无功用之际。如第八地
    初总摄前七地为方便。此二僧只满。四约
    因位成满之际。如第十地初摄前九地为
    入方便。此约三只满处摄也。余同位相接即
    别有方便故非一例。就前序中二品二序
    差别同前辨异。初品中有七。初本会圆
    现。二不动升此。三天王严处。四迎佛设
    供。五覩佛胜德。六天王敬请。七受请成益。
    初谓前十方觉树普光忉利夜摩等说法之会
    并皆未散升此。所说与彼同时。是故横遍
    十方竖通八会。同时前后无碍而说。余义同前说
    第三严处中二。先明一方严。二结会十方
    严。前中二。初遥见佛者明覩胜缘。二即于
    下显严胜座。于中先总显后以无量下别
    辨。前中以此座是实德所成是故有十三种
    圆满相。一自相谓宝座具德故。二因相谓宿
    善所生故。三不坏相佛护念故。四胜相多因
    所生故。五真净相佛净法起故。六共相众生
    共严同受用故。七具德相。八离恶相。九微妙
    相观无厌故。十出世相。十一无染相。十二同
    相谓相同在世间缘集成故。十三无尽相谓
    众生见不能尽。亦是甚深相唯佛境故。第二
    别显中。初一句标。二所谓下正显。于中有
    二。先辨器世间庄严。后百万诸天神下辨
    众生世间庄严。此中亦分有智正觉义。前中
    亦二。先外事严。后从百万亿神力下明内
    法严。前中二。先色相严。后百万亿天盖幢一
    切宝铃下音声严。前中四。初杂事严有五十
    二种。第二百万亿大海月下别事严。于中宝
    有二十一种香王十七种云雨二十一种。第
    三百万亿天宝幢下重明杂严有二十九种。
    第四天杂宝衣下重明别事严。于中衣幢各
    十种。第二音声严中有四十二句分二。先
    乐音有十种。后妙音下明法音。于中二。先
    总叹三宝功德。后别叹十住菩萨功德。前中
    三。初十句叹佛宝功德。二叹一切菩萨下四
    句叹菩萨僧宝功德。三叹深法下八句叹法
    宝成益功德。二别叹十住功德。以是正位
    摄因行故可知。外严竟。第二内法严者。亦
    是上来庄严。今辨严已出生胜德显座德
    用。于中三十一句分三。初十三句出信进
    念定慧等杂行。净解脱是不思解脱也。二有
    十一句十度行。于中末句结十度可知。
    三普入下七句明出三业大用。此是师子座
    三业以依正无碍故。器世间严竟。第二众生
    世间庄严中亦二。先有五十八众外相严。后
    出菩萨净愿下内法严。前中二。先四十四
    显人天众严。后十四辨菩萨众严。前中。先
    十五欲界人天八部等。后二十九色界天等
    然余处说于四禅中各有三天。此各四者。
    皆一是总余三是别故也。谓初禅中梵眷属
    天。二禅中光天。三禅中净天。四禅密身天。此
    各是总故不同也。又四禅中少密身余处说
    名福爱天。无量密身是称福生天。密果是
    果宝天。亦名广果。以第四禅天身行断无出
    入息故俱名密也。次五净居天。后更云百
    万亿种种天者应是无色界天。既不显名。
    或通一切也。第二菩萨众中。初十依本位
    名显德用。后四以天名说。此上并是海印
    中法界自在差别实德。以人法无碍依正混
    融故致然也。第二内法者。亦是上来庄严。
    今是严已成德堪为胜用。有二十句法门
    行相可知。上来一方严座竟。第二如此世界
    结通十方无尽世界敷座。可知。上来十方天
    王严主伴座竟
    第四迎佛兴供中二。先出迎兴自分供。二
    佛神力下设胜进供。前中二。初诸天兴天
    供。于中先雨十种供。后从身出众总合观
    礼。二不可数下明菩萨兴出世间供。第二胜
    进供中亦二。先诸天兴天供。后菩萨兴出世
    供。前中四。初佛力令天覩希自庆。二阿僧只
    下衣盛华等诣佛奉散供养。三亿那由下
    于佛行处庄严虚空。于中十种。初一总余
    九别。别中一一各初起胜心后兴妙供可
    知。四无数亿下从身出供在路供佛。八句
    可知。二菩萨兴出世供中三。初从意业出
    供。二从身业出供。三语业叹佛。初中二。
    先总显供事。后一切宝盖下别明供佛。前中
    二。先标。谓离三界标供分齐。从真法生标
    供所因。下释中先释分齐。以离惑故慈普
    故智深故唯佛能知故离三界也。下释所因。
    从四因生故名真实法生。一坚信是加行
    智。二不思善是正证智。三变化是后得智。四
    真法是所证理。既从此起还称性平等故以
    无行法印之所印定。下别辨供佛中九种。
    一一中各有五义。一举供事。二遍法界明
    称真性。三用供佛。四过天显胜。五出因。
    又亦初四是上总中分齐。后一是上所因。于
    高座供中心境等佛者明证理同佛也。依
    此起座令座亦同佛境也。以此菩萨并是
    普贤极位因果同等故。余准可知。二身业供
    中从身出八事云供可知。三无量菩萨下
    语业供养叹佛法身无边功德可知。第五
    覩佛胜德中二。初大众覩佛法界身云。二
    尔时如来下明佛现此身云之意。前中亦
    二。初见法界身无边德用。二尔时诸天见如
    来身下明见佛身光妙用无尽。前中然此所
    现所见佛法界身岂有限量。今且依下结文
    分为十门。于中二。先显十门之德。后如是
    正念下结十门之名。前中辨此十门即为
    十段。然望后结少不次第。从初至清净善
    根来超明第十见佛示现不可思议自在神
    力门。于中先举能见人。后显所见佛身。无
    量者正显法界无限量之身。显前一切世界
    菩提树下无不现也。不思神足者显前不离
    觉树升天等也。文中有四。初妙用益生。二
    周遍下德普利物。三成就下用深令敬。四随
    所下应机成济。二显现如来下却辨第一
    大众如是正念如来门。于中二。先明如来现
    自胜德。谓大福大智大定及体遍。二令一切
    下广益众生。于中三。初益地前。二悉能下
    益地上。三一切法云下益令果满。三以正觉
    下明第二观察正觉门。于中二。先明自觉
    成满。谓初觉俗谛境。后于不退下觉真谛
    境。二教化一切下明觉他成满。四示现色身
    下明第三入智慧渊门。于中色身是起智所
    依。下显智相有四。初观众生智。二善解下
    明知佛十力等智。三住一切下知法门智。
    四悉能下明成智渊海。五如来日下明第四
    入功德海门。于中有四功德。一寂用无碍
    德。谓照机日不没恒住佛寂灭。二于我我所
    下明大行无染德。三在大众下明大智无着
    德。四以大悲下明大悲摄化德。于中初举
    化事。悉善分别下明化意。谓为众生分别
    菩萨智信等行令成正觉彼方出佛大慈
    之心显佛之悲。不尔岂在佛慈心内。六佛
    身无量下明第七正知如来门。于中初辨如
    来身语二业。二于去来下明如来意业。于中
    二。初照三际以摄生。后普于下遍十方
    而化物。七佛智慧月下明第五至虚空慧门。
    下文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此中显佛
    月游空故也。于中二。初明照空无碍慧。先
    照真。次慧心下照俗。后一切世间下会俗
    显真。二顺众生下益物无着慧。于中三。初
    现身含受益。解了下明无着。二随顺下拔苦
    离染益。未曾下无着。三正观下令成善利
    益。永离下无着。八放光明网下明第八观察
    如来净业相好门。于中二。初佛光照现。二令
    一切众下明众寻光见佛十方净业相好。此
    中二。初见佛自相业。谓先见佛于十方刹
    所现相好。后菩萨所行下见佛净业。谓先
    见自利净业。善分别下利他净业。二成就下
    见佛能成他相好。谓先能成。后皆令成就下
    所成。九自在法王下却明第六知众生福田
    门。于中二。先总显后别显。总中初照现如
    来福田胜相。后释显胜义。以依智缘生故
    胜也。二别中显如来十种功德为世福田。一
    身智遍世德。二无碍天缯下胜福临机德。此
    二是田体状以为田生福义在世间故皆
    云世间。自下明益物成德。显田胜用。三无
    上导师下明导师巧引德。无畏乘是导师游
    处也。四一切世下明医王善疗德。初治惑障。
    次善能下令离苦报。后随其下令离恶业。
    五随其所应现佛下随应现身方增善德。
    六一切众生下觉迷安怖德。七如来最胜下
    智王开晓德。八无量功德下因圆果净德。于
    中初句标果。业行下显因圆。谓因时于世
    所修业行但能感示世间之报。及慧到岸成
    佛之时令前行等皆悉清净以出染故。九
    能满下能满世愿德。十示世下能为世友
    德。是故名佛为胜福田。十光明清净下却
    明第九正知法身普照十方门。于中七。初
    照除行障。六弊中举初也。二悉令下净其
    行愿。三等观下破染生净德。于等观等佛
    智普照也。起净业令修对治。降魔殄染缘。
    灭惑除染因。生力是所成德。谓十力也。四一
    切世间下破痴授智。前破四住此灭无明。
    初破痴法施下授智。五如来智下令离怨
    满愿。六最胜下为缘生善。初总。少修下别。
    谓以佛田胜故少修供养获大功德置众
    生无尽智地。是故德大显上果报无量。智地
    显上具足清净。七喜德除难。谓善由心起。
    心既见佛生喜。喜心中生善广大。是故除
    三恶八难也。上来十门别辨竟。自下第二总
    结名。但此佛德既圆融无碍同一法界之身。
    是故此结皆有通别。如是正念如来者。通论
    总具上诸功德名为如来。明此大众于如
    是如来专心住想名如是正念。别论此结
    上第二门。二者通论上诸功德总名正觉。以
    无不照察故。明众于此摄虑照达故名
    如是观察正觉。别论此结上第三门。三者通
    论上佛诸德无不总是智慧之渊。以明照
    无底故。明众于此智契相应名如是入
    也。别论此结上第四门。四者通论上佛诸
    德总是功德大海明此众智契合名入也。别
    论此结上第五门。五者通论上佛诸德总名
    虚空智慧。以鉴照名慧则慧称性一味无
    限无碍名空。明此众智达到其际名如是
    至也。别论此门超结上第七门也。六者通
    论具上诸德之佛名为众生福田。以此堪
    能生胜福故。众了达此名如是知。别论
    超结上第九门。七者通论具上诸德名为
    如来。以皆从证理而成故众知可解。别
    论却结上第六门。八者通论上德无不皆是
    佛果净业之相好。众观可知。别论此结上第
    八门。九者通论上德无不皆是大功德法而
    成佛身。无不明照普遍十方。众知可解。别
    论超结上第十门。十者通论上德无不皆是
    如来不思议自在神力。别论却结上第一门。
    又此上十门应以六相融摄取之理方显
    耳。自下第二明众见佛身光明妙用。于中
    有三。初见佛毛孔出光用有十句。初本余
    九末是光中事。并法门可知。二尔时诸天
    复见下明见佛从身出光用。三又覩自在
    下见佛神力益物用。就身光中有二。先见
    出杂色光。后又佛身下出妙宝光。前中七
    句。一光照法界。二示现下光现说法。三显
    现阿僧只下光现奇严。无尽中生者释不穷
    尽义也。四悉普照下现光中刹内佛出益
    生。五显现下现多化身。六普照无量下照
    穷法界。七持一切下明光起意。下出光因。
    谓平等真如是佛所住从彼生也。二身出妙
    宝光中有二。先出光辨因有三。一功德二
    大愿。三不放逸。后出生无量显光用。三明见
    佛神力益生中二。初通益众生。二于一切下
    广益菩萨。上来大众观佛法界身云竟。自下
    第二明佛现此身云之意。于中有二。一现
    此身云为益众生令随正行。二如来显现
    下为令众生知佛无边自在胜德。前中大悲
    普覆明佛现德之心。智慧庄严显所示现德。
    谓牒举上文所现之德以皆是大智庄严显
    故也。欲令下正显所为。于中三。先随位渐
    次益。有六句。即是信等六位之益于果位
    中得深法是大涅??。具慧光是大菩提。余
    可知。二满足下随行渐次益。于中亦六。一
    求果心坚。二不坏法性下于法观解。三满足
    下依解起行。四成就清净下行成入证。五具
    足修下明证满德备名普贤行。六成就如来
    下因圆得果。三远离下随义差别益。于中
    三。一令远邪魔得正智愿。二令常见佛
    得大智断。三令常依佛得法入众。二令众
    知佛无边德中现如是等类无数净善。总
    牒上文所现之德。以皆是佛净善根相故。
    调众生总举其意。云何现德而为调生。谓
    悉令知佛功德海。正显所为有二。初别辨
    后总结。别中五。一令知佛德备。二如来下
    用广。三本所下果极。四成就法王下智圆。五
    成就最胜下德深。谓体净德齐。相严丽也。二
    于一切劫下结德无尽。以别说难周故总通
    结。第六天王敬请中。善来者明佛具法界
    德不动而来故巧应机来故顺理而来也
    第七佛受请成益中有二。初升殿益。后尔时
    世尊下升座益。前中二。先受请升殿。后尔时
    下明其益相。前中二。先升此界殿无边相
    海是佛相庄严。令天王喜等正明受请意。
    即升殿等明机缘契合也。二如此下结会十
    方升殿圆满。二益相中三。初严处益十句可
    知。二尔时下明天王得定益。于中初不乱
    正念正明得定。下依定增善。增善有四。一
    进心。二喜心。三菩提心。四总持。三令天王
    忆自宿善叹佛。显处益中二。先此界谓叹
    前夜摩十佛之前十如来寄显渐深远过前
    故也。理实通于一切诸佛。后结十方。第二
    升座益中二。先此界升。后十方升。前中二。先
    升座。后益相。益相中。先法益谓初现同三
    世佛之身。二应机说法。三明法身无着。下
    明事益及结并可知
      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第二十
    初释名者。明如来将说妙法必英徒影赴
    电速云臻遍满虚空集于法界各以妙偈
    叹佛实德故以为名。又天宫是处。菩萨显
    人。云集是身业自在。赞佛是语业功德。约
    身语处用以题名。余来意及宗并同前释。但
    加叹菩萨德及光益为异。四释文中四。
    一集众。二放光。三叹众。四叹佛
    初集众内。先此界集后十方集。前中三。初举
    本位。二一一菩萨下明集来。三以正直下显
    德。初中佛力显集所因方等显分量。国名
    坚固者表显所依行成难坏故也。佛与菩
    萨同名幢者表回向善巧因果独出摄伏
    故也。宝网覆身表德备也。放光用广也。三
    叹德中二。初叹其行德。于中二。先自行后
    一切众生下利他行。谓十地已还等一切众
    生同时于此菩萨身念念观见。别别法门皆
    新新引摄。故云观无厌足。二此菩萨下显所
    得法门。于中初总。后所谓下别有十种法
    门。一身遍游。二智见理。三多身遍。四入果
    用。五得果智。六巧便光。七广辨。八深持。九
    见法界。十尽虚空。应以六相融摄思准
    第二放光中两膝放者过前足指表行渐胜
    故也。又膝有屈申进趣用表回因向果进
    升之相故也。于中四。一出处。二光数。三所
    照。四缘见。谓因时同行果时感会故见也
    第三叹众德中二。先别叹。后总结。前中二。
    先明所乐谓佛不思议解脱用也。二明所
    得于中有五。一得法界身。二得无碍下明
    得法界心。于中有四。一三昧心。二无着心。
    三无碍心。四离垢心。宝心是证心故能离垢
    也。三得佛无量下显得佛力。初标。决定下
    释显也。四得诸下明得佛证。初标入深下
    释。谓入深智是能证底。净法身等所证底。五
    得一切下明得佛智。于中十句。初句总标。
    下九别释。于中。一智依理起故云妙趣生
    也。二智起开明。三成金刚大智。四金刚喻定
    破微细愚。上来本智。下明后智。五摄生智。
    六自在智。七无着智。八照俗智。初名学数
    终名究竟。九善住下照真智。后成就下总结
    无尽。此等并是究竟位中菩萨与佛同一法
    界。是故皆云得佛所得也。但就因门说为菩萨耳
    四偈叹佛中十段内。初金刚幢标别说人。
    以此菩萨为先首者由是会主故。承力显
    说所依。普观四意同前会释。十颂叹佛寂用
    无碍德。于中分五。初二明佛无生灭示现
    有。初颂正辨。于中。初半无生灭。下半现有。
    后颂寄对彰深。谓上半寄劣显深。谓则寂
    之用非四心境是故难思。下半就胜显妙。
    既非四心是谁境界。谓彼智还是佛智及
    普贤位满智境。以称佛境智要佛智方尽
    故明深也。二有二颂明佛非色声示现
    有。亦初颂正辨后颂寄显。上半亦寄劣彰
    深。谓凡小及地前名劣智也。下半就胜显
    妙。谓地上证智能为佛本名本业智。十地
    位满名成就则普贤智也。又成就亦是佛智。
    三有二颂明佛无来去示现有。初颂正辨
    后颂显深广。谓此则无来去之来去。身遍诸
    刹语广说妙意恒住寂。又上三句显广。下
    一句显深。四有二颂明佛智不动示现用。
    亦初颂正辨。上二句入证。下二句现用。后颂
    显深广。上半深。下半广。五后二颂劝修辨
    益。初颂劝修。后颂辨见益。第二以观佛
    心坚名坚固幢。十偈分三。初七叹佛德。
    次二劝修趣入。后一结见闻益。初中五。先
    二偈明体用超情。谓初一体深。次半用广。下
    半超情。二有二偈明德深劝近。初偈德深。
    上半说深法。下半起净身。谓明佛净身随
    顺万行因缘而起。谓本性为因所修为缘。
    何故显此德者明从缘起是可成法。后偈
    劝求义理便故。三一偈叹佛令供广。益德
    谓净心常心供令成佛。四一偈叹佛令观
    增行德。初句增长德。二长行。三离惑。四
    结观。五一颂叹大人观解德。谓究竟法性之
    佛子方解了故。劝修中。初偈劝起欲求道。
    后偈劝报恩敬近。下结益。上半结叹。谓见
    佛结上佛德。闻佛法结上导师所说等法。下
    半显益。第三智力勇健尽佛海原名勇猛
    幢。十偈分二。初七叹佛为修行胜缘。后三
    显佛自在之德。前中初一明佛难见要具
    净信心为因佛力为缘方得见佛。细色合
    佛以难见故。二明见难尽。谓要以普贤猛
    智方尽原底。三明佛难成。谓要依圆净心
    海十地之所出生。四明佛法难遇得便离
    垢。五明佛难逢见能灭惑。六明闻信难成
    要由善友。七校量显胜。若化一人令信入
    佛德过上施。下显佛德中。一德圆。二用广。
    三体寂。第四以于生死夜现晖智光名
    夜光幢。十偈分三。初一叹佛用广十方普
    见故。次七明佛用深融理而起故。后二双
    结深广无涯底故。用深中。初一体一无一
    故现多。二明无二而二现庄严。三明一二
    双融德无尽。谓空喻体幻喻用。上叹此佛
    下类余佛。四依体起用。五用相无功。摄论
    云。如摩尼天鼓无思成自事。如是不分别
    种种佛事成。六明体用无碍。谓则体成用
    而不失体故云不坏法性。即用常体而不
    废用故云不着法界。是故由不着理故恒
    用不废。由不坏性故用无不寂故也。七双
    融自在。上半约体绝待。谓化非化俱不可得。
    下半约缘示现化非化。又上二句标。下二句
    如次释可知。又释此明依真起化作二门
    释。一开义。二融合。初中真应各有二义。真
    中。一不变义。谓虽现化而常湛然初句显
    之。二随缘义。谓不守自性无不现应故
    云亦非非化。二化中。一无体即空义。谓揽
    缘无性故云诸法无化。二从缘幻有义。故
    云示现有化。二融合亦二义。一别合。二通
    融。初中由真中随缘则不变故。是故亦真亦
    不真。非真不非真名为真法身。化中体空则
    幻有故。是故亦化亦不化。非化非不化名为
    佛化身。二通融。谓由真不变显化体空。此
    是真不无化不有。以为法身不无化用。
    以有化中空义故。又由真随缘显化幻有。
    此是化不无真不有。以为化身不无真理。
    以有真中随缘义故。又由随缘幻有不异
    不变体空故。是故现化纷然未尝不寂。真性
    湛然无曾不化。真化?融为一无碍清净法
    界。思之可见。下二偈双结中。初结上体深
    无底广无涯。后结上用。上显深。下彰广
    第五深慧无碍名智幢。十偈分三。初四叹
    佛德用无限。次四叹佛一异无碍。后二叹佛
    生灭自在。前中初二显用无限。后二明德无
    穷。前中先辨感用之器。谓具无碍智及无限
    悲修行之者普于十方常见诸佛。此显
    如来于彼大机之所无时暂隐。然有五义。
    一一身圆广故云十方见。二一身则一切故
    云见一切佛。三明此用未曾暂歇故云常
    见。四显此用未曾不寂故云无来处。五彰
    所说复深故云法亦无着。下明德无穷内。
    谓前所现一切之身彼一一身各摄法界无
    尽之德。是故于不思劫说彼一身之德尚
    不可尽。况余一切之身三世众生等校量显
    多。二叹一异无碍中。初一法说。谓无二法
    界融故不可思议。何者谓不可无二思以
    现多身故。不可多身思未曾有异故。不
    可一多思以无两法故。不可俱非思以
    体用宛然故。是圆融难测量也。次一喻况。
    次一法合。下一释非一异。并可知。三生灭自
    在中。初一明不生灭而现生灭。后一明所
    现生灭还则不生灭。第六照理可贵故名
    宝幢。十偈分二。初三叹佛身心自在。后七
    叹佛出世自在。前中初二明身。一无量现
    量。二无处遍处。下一自明心。上句明无八
    识心王。次句明无心所有。下半结法体。智
    论云。佛地无有心心法也。问若约法身可
    如上说。约受用身无心法。岂可令佛同
    非情类。答若依初教佛地具有清净八识及
    二十一心所。设言无者但无染识非谓无
    净。又由智胜但云有智。非谓无识。若终
    教唯一圆智内证真如外起化用。亦无心
    王心数之异及八识差别故。梁摄论佛果唯
    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故也。若约顿教以始觉
    则同本觉无始觉之异故。遂合此智当
    相则是如。智相亦尽。唯一妙理离言绝虑
    为佛果也。若约圆教既理智混融举法界
    俱为智。说十显无尽。是故此智未尝不即
    法界。思准之后七中。初四明此佛后三类
    余佛。前中初二明佛为益出世而则无出。
    谓初一明不出有损。次半明出世益。下半
    显实无出。诸法无行经云。如来不出世亦
    不度众生。众生强分别作佛度众生。解云
    明此释迦身出世之时则常无出。非谓别
    约法身。下二释不出世所由。谓凡论佛出
    皆于时处。今推此二俱非等觉。是故即出
    而无出也。下明众生机熟。自于心内见佛
    日出。然佛自觉本非净日。下类余佛。中初
    一法说正类。上半牒前出。此佛出世则无出
    义。谓前众生心所见佛并是虚妄无有故言
    语断也。下半正类三世佛出。理亦同然。次一
    喻况。上喻佛出则无出。谓破?名日出。日
    出?已无。?无日非出。是故出则非出也。下
    半喻不出而出。出但有名也。下一法合。上
    半合出则无出。下半合无出而出。出但有
    名。是故不异彼不出也。第七勤观妙理
    名精进幢。十偈分二。初一泛举诸佛标德
    同应异。后九正叹此佛。前中身同是法身同。
    义是功德同。下半应异亦是用同。文意理实
    诸佛体德齐同。所有异者皆随应现。此同等
    功德。如无性摄论云。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
    事无差别功德者则是开示逮得一切佛
    平等性。所依无别者一切皆依清净智故。意
    乐无差别者一切皆有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胜
    意乐故。作业无差别者一切皆作受用变化
    利他事故。后九中二。初三略释。后六广显。
    前中初一明境义深广。释上义同。二明身
    非是根境内外。释上身同。三随机见异
    释上应别下六偈中。初二明法身体非分
    数。先法说后约喻。如横计之我本无所有。
    纵四智五眼思亦不及。以无物故。此举妄
    计情有理无非圣智境。以况法身理有情无
    非下位测。二次一明依体现相。次一应缘
    见用。次一明用成益。后一显用广大。第
    八净慧照实染障已除名离垢幢。十偈分
    四。初三叹佛身智净。于中先一叹净智益
    世。后二叹身净。一拂应显真。二依真现应。
    二次二叹三业净。初一意业净。谓名德虽高
    而心常安。后一身语可知。三次三融摄净。
    一照理。二现事。三融显无碍。以器世间则是
    智正觉故云即是身。此身无性复则真谛故
    言则是最胜。最胜是胜义理故也。下半释显
    无碍者是上融摄相即等知彼故名无碍智。
    四后二离妄净。一泯境智。谓菩提是能照佛。
    法是所照寂故无得。后一绝三际。谓于三
    时求前智证竟无得故离彼倒也。第九
    了佛应身即同真故名真实幢。十偈分二。
    初二明佛无方大用。先一明所应处。后一
    明所现身八相用也。下八会用同体。于中
    初二约思见会。先一征用。后一同体。二次
    一约身土。上半举用。下半会体。三次一约
    化用会可知。四次二约佛德会。初句标涅
    ??德。次句标菩提德。下半如次释可知。次
    中上半举神力德。下半总会无所有。五后二
    约佛因果会。初一牒举因果。谓明佛往昔
    知唯心道理明解诸法悉皆如是不可得
    故。是故速成正觉。由此佛果平等离言同一
    真体。后一正会显体可知。第十善解成佛
    之法故名法幢。十偈分四。初二明近佛益。
    先一总举。后一释成。上半举损显益。下半
    彰益异损。二次三明于佛所发心利益。先
    一总举。二释成。三校量显胜。谓不知发
    菩提心之方便犹非供养。若能一念发菩提
    心则是最上法之供养。三次二明于佛所
    闻法利益。于中。一由闻故求因。二由闻
    故得果。四后三明于佛所生解利益。于中
    初二举损显益。一标二释。谓过去无量劫
    由不知是法既不成佛。今时纵尽未来
    际劫若不知是成佛之法终亦不成。下一
    彰益异损。上半举理境法。下半成智行法
    益也。上十菩萨百偈叹佛。或总为一。以融
    会为一法界佛故。或别。以十佛百门德差
    别故。或同。以百偈无非显佛德故。或异。
    以门门相别故。或成。由此德缘佛果立
    故。或坏。各住自法本不作故。准思之。又此
    偈后应有结通十方世界。但为前诸菩萨
    各云普观十方。则已显现故不更论。前会等
    处皆准此知
      金刚幢菩萨回向品第二十一
    释名者。德成无坏喻号金刚。独出世间举
    幢以表。此中即以金刚为幢。菩萨是人。有
    彼德者。有财释也。回已善根向于三处。此
    是行德法。谓刚幢之回向。依主释亦通有财。
    又通持业。以人法相即故。但以寄人显法
    故双举耳。此即从德标名依人显法故也
    二来意者。序分既彰。正宗宜显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十种大行回向三处。为此品
    宗。又以无边行海随顺无涯大愿成就普
    贤法界德用为此宗趣。如下文显引之。四
    释文中有六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
    四本分。五说分。六证成分。以随行别颂故
    无偈颂分。同下地品。初中何故入定者亦
    有六意同前。释文中三。先标入定人。为
    说金刚法故。高出法故不异名入也。二承
    力。三正显所入。菩萨者标人别法。简非
    果定。明智者泛论有四义。一初加行定。谓是
    证智之明故云明智。如明得明增等。二约
    根本智定。本智证理破无明等名为明智。
    如大乘光明三昧。地论释。光明者对治无
    明故。三约后得智定。明了所缘故名明智。
    四约自在智定。谓普贤圆智朗照法界故
    名明智。如锭光颇梨珠照十佛世界等。此
    中智是体。明是用。又若三乘寄位言此中唯
    初定。若约刚幢自德论具本后二智定。若
    约圆教显唯约后一门。三昧此云等持。
    如前释。二加分中三。初中总显能加。二
    辨加所为。三正显加相。前中亦五。一明诸
    佛现身。谓十方百万等散居相去同前准之。
    又多佛加者增重法显同亦如前。二同名
    者四意同前。三告叹得定。四善男子下明
    得定所依。谓十方佛自说作加令得此定。
    五又卢舍那下彼佛自释作加所由。有四
    句。一由舍那宿愿力故令我作加。二由舍
    那现在神力相感同加。三由刚幢智净上感
    是故作加。四由诸菩萨善根机熟应闻此
    法感诸佛加。是故刚幢得入此定。又前十
    住中但有自善根力无诸菩萨力十行中
    有诸菩萨力无自善力。此中具者显位相
    渐增前后影略故也。四中初二果力后二因
    力。何故须此四力者。初力显法根深久远
    积德而成。二德成现在动发扣机。此上化主
    力。三助化力。四机感力。二辨加所为中二
    十二句。初十标所成。后十二明所作。初中
    欲令菩萨字通下诸句。十句分三。初四令
    诸菩萨得智德圆。一十无畏智于缘无惧。
    二四十无碍智常说不断。三入缘起法界相
    即自在智。四令因智入果显成圆极广心
    是大悲也。次三令诸菩萨福德满。一明善根
    广多。二明善离染谓无漏故名白净。三明
    善甚深谓入普法界。又显重重无尽。以一
    一门中摄一切门名普门。故乘此普门故
    入深法界。是故具德无穷尽也。后三令诸
    菩萨起用自在。一令现佛神足通。二令净
    宿命念。三令得诸根智力。谓分别佛境
    以持机根。又有本作谓持彼善根使增长
    也。为成此等益事。是故加也。二明所作中
    十二句分二。初三正明所作。谓广说正法。
    一总显多门下别辨。初句明持成就则起
    说方便。后句正显所说十向圆备故云具
    足。下九显说所为分三。初三约位。一摄地
    前。二安地上。三绍佛果。次三约修。一令
    开发十向大愿。二令说入实际回向。三令
    知回向广大法界。次三约人。一令种根
    者生喜。又以回向是一切菩萨同所修故悉
    欢喜也。二明此回向是一切佛同所修故劝
    令修也。三结成因行。谓行为了因能显性
    故名护持也。又释前十成诸菩萨自利行。
    后十二成诸菩萨利他行。然亦互通。又皆初
    总后别。同异成坏准地论应知。第三加相
    中三。先语业加。次意加。后身加。初语加中九
    句。汝说此法者是总余是别。此说法有二
    种。一他力说。亦是果力亦是增上缘力。如经
    承佛力说故。二自力堪说。亦是因位力亦是
    因缘力。是故此法以自他因果亲疏融合方
    得有说。自力八中。初三明有作净法力。一
    总谓既住佛家理宜宣法以行家业。下别
    一长无漏功德。二入总持智慧故在佛家。
    次二句无作净法力。一证佛常身。二照法真
    性。后三显身净力。一白净等是二乘不同
    尽。二住广等是菩萨尽。三住无碍等是佛尽。
    此是地前而云佛尽者。是圆教普贤位摄。
    如前后说。二意加二。先正加。教释偏加意。
    前中十句。初一总余九别。别中初三与授说
    智。一分别句身是辞无碍。二无留碍是乐说
    无碍。三无碍法明与法义二无碍。次三与同
    化三业智令以三轮同佛成化故可知。后
    三与说法仪式智。一令说法时心无偏党
    但为利益故云向福智也。二触对诸法皆
    能发生巧便胜解。三对缘正说无有穷尽。
    又初是说心。次说解。后说行。一切处是顿说。
    不断是常说。释偏加及身并起分。并如前
    释。第四本分中。先警告大众。下明显有二。
    先明体后显相。前中二。先总标。二悉普下
    别辨不思。大愿者总标起。谓期求名愿。深
    广名大。出过分量名不思议。此是普贤自
    体无障碍愿具尽法界无限德用。如下此品
    所说。诸德总在此一大愿句内故云不思
    议。总说虽尔别论有十。一所期不思。谓要
    得无上大菩提。二忍苦不思。谓无有世间
    恶道等苦经多劫受能坏此愿。三受恼不
    思。谓于背恩恼害菩萨难化众生如初摄
    化大愿不转。四难坏不思。谓无有天魔二
    乘异说能坏此愿而不从化。五广故不思。
    谓尽法界众生界等如十尽句说。六深故不
    思。契同法性如性起愿。七佛摄德不思。当
    体具摄法界之无限大功德海。八出生不
    思。谓依此大愿出生一切波罗蜜行不可
    穷尽犹如大海出宝无尽。九大用不思。谓
    大愿宿成无功辨事如灭定闻声愿力起
    等。十逆顺不思。谓大愿普应类机成益逆顺
    多端非下位测。然大愿实德无尽。依则辨
    十。并皆如下说分中显。下别普救等明利
    他广大。学三世等显自利广大。各具前十
    义可知。又此中初是观相。次大善。后不怯
    弱六决定中有三也。余义同前释。二显相
    中二。先举数显胜。谓三世同说显法要胜。
    二列名显胜。先列名后引三世同说显胜
    也。列名者十回向义略作五门。一释名。二义
    相。三体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别。初释名者
    先释总名。一周圆数依则说十。回向是义
    即带数释。然回向有三。初约理者。舍相曰
    回入理名向。二约利生者。得理不证曰
    回大悲随有救生名向。三约菩提者。所修
    善根不愿三有二乘名回正趣无上菩提
    曰向。二别名者菩萨善根济诸众生烦恼业
    苦名救。令住菩提名护。虽成救护然
    于众生照性平等故名离相。又救是大悲。
    离是大智。又初是广大等心。后是不颠倒心。
    回向是行。谓以善根回向成如此救生离相
    之行故名回向。从所向立名。二于三宝
    得不坏信。以此善根而成回向。此约能回
    行体为名。三学三世佛所作回向名等诸
    佛。从所学立名。通能所回。四菩萨令善根
    至一切处而亦回向于一切处。通能所立
    名。五以自所成无尽功德之藏而成回向。
    从能回向行为名。六施绝三轮名顺平等。
    此亦是能回之行。又名坚固善根者舍三不
    坚顺成三坚故名也。七以善根等以顺
    益众生。能所立名。八善根合如。以成回向
    所依为名。九不为相缚。不于见着。作用
    自在故名解脱。如不思解脱等亦能所合
    目。十称性起用。谓以法界善根回向法界。
    当法立名。第二显义相者有二。先别后
    通。别中前七随事行。后三称理行。前中初一
    悲智不住明行本。次四明行相。于中初一起
    行心坚。二约佛辨广。三约法显遍。四约德
    显多。下二明行成。一智行成。二悲行成。后
    三中。一正与理合显体深广。二明依体起
    无方大用。三显体用无碍圆明自在。二通论
    一一中皆有三种回向。谓以善根回向众
    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此各二义故成回
    向。且众生二者。一由菩萨善根必依众生
    成。是众生之分。是故法尔还向众生。二泛既
    是菩萨必为度生是救生具故理须向彼。
    不尔即同二乘自度非是菩萨。二菩提二
    者。一菩萨善根依大菩提成。从彼流故。是
    彼分故。法尔归彼。二泛是菩萨意其必至
    求无上菩提。是故家法向大菩提。三实际
    二者。一菩萨善根缘成无性依真而成。从彼
    流故。是真之物法尔向彼。二泛是菩萨必为
    证真背无明故照二空故。问何故须此三
    回向耶。答此三有多义略论十种。一约菩
    提心有三心故。起信论云。菩提心有三。一
    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
    行故。三大悲心救拔一切众生苦故。二
    约成菩萨三聚戒故。谓律仪离过向实际
    也。摄善广修向菩提也。摄生大悲向众生
    也。是故法集经云。若菩萨舍于三聚回向之
    心菩萨不应共住。三约成二行。实际向护
    烦恼行。余二护二乘行。四成二利行。向实
    自利。向众生利他。向菩提通二利。又释。菩
    提自利。众生利他。实际俱非。五为成三德
    三身。由因位三行果成三德。向实际成断
    德。向菩提成智德。向众生成恩德。三身
    如次可知。六约成悲智。智中。照理显事
    分二故有三也。七唯约悲。谓何故向菩提。
    为众生故。何故为生。以彼即真而不知故。
    八约智。谓见众生染相尽故即是实际染相
    不坏。是故为生授以佛智。故向菩提。九
    约无碍。谓菩提智证同理性。众生染相即真
    无异。是故向一即向三也。十约圆明。谓三
    法圆融各摄法界具德自在。一切法门相即
    相入无碍思之。第三明体性者有二。先
    总后别。总中有三。一约所依以明智三昧
    为体。二以本分中大愿为体。三具论有六
    法为性。一定。二智。三愿。四悲。五所依法
    界。六并通慧作用不思解脱等为性。二别
    辨体。下说分处随位显之。第四定位者
    此当解行位终第一僧只满。依佛性论至
    此位满方名不退之位。依瑜伽此中犹自
    堕地狱中。有说此犹属资粮位以于回向
    后。别说四善根为加行故。有说此通二位。
    以于第十回向之中摄加行故。有说此总
    加行。以住心已还属前二善根位满心已还
    属后二善根位故也。上总约初教说。有说
    十住初即位不退。况至于此。又三贤总为
    趣圣方便。不分资粮加行近远。此约终教。
    顿教一切行位俱不可说。又准此下文。于此
    位中摄一切位具普贤行。是故位满即是
    因圆。此约圆教普贤位说
    第五行法差别者有二。一约实位普贤行相。
    二约寄法差别行相。并如下说分中辨。第
    五说分中。但大回向位有二分。一果分当不
    可说非此所论。二因分随说有四。一唯约
    位相。如始终教说。璎珞本业经等辨。二唯约
    自体。如普贤大回向行不依诸位。三以行
    体从位门阶差说。如此下文。分回向为
    十门者是。四以位门随行体圆融说。如下
    一一位中摄一切位。第十即至究竟法界因
    圆满者是。今此文中正辨后二兼摄前二。
    亦内摄果分准思之。文中二。先辨一方
    说十回向。后结通十方所说一切无尽十回
    向。前中亦二。先正说。后动地等明说益。前
    中说十向即为十段。一一各二。先长行。后
    偈颂。长行各二。初位行。后位果。亦有不具
    者。至文知之。诸位行各三。初标起。二释显。
    三结名
    初回向释中二。先举行体。谓此菩萨所行
    六度四无量等诸行善根。拟将回向。其文可
    知。二修善根已下正明回向。于中二。初回
    向众生及菩提明救护众生。后从菩萨如
    是回向亦无着下回向实际明离众生相。前
    中四。初明为众生利益安乐而作回向。于
    中三。初总标。二以此所修下别辨。三佛子下
    结。别中二。先以善根济三恶道名救。二复
    作是念下拔苦置善名护。又初令离苦名
    安乐。后令修善名利益。于中十句。一拔现
    苦。二令除烦恼障。三离业障是故无怖。四
    令至菩提。五令得涅??。六令断所知障
    使。七令断所知障习。八令得如理智。九令
    得如量智。十令得理量无碍智。三佛子下
    总结。令得一切智。二佛子此菩萨下于怨
    恶众生调练深悲受恼回向。于中有五。初
    于怨众生调练悲心。二于恶众生调练悲
    心。三何以故下以理释成练行所由。四菩萨
    如是观下调练行成悲念转增。五菩萨以诸
    善根回向时下正以善根回向成益。初中
    二。先明菩萨平等观心有标征释。二若众
    生坏恶下对怨境以练心有法喻合。二一
    切童蒙下于恶众生调练悲心。于中亦二。
    初总于恶类心不动乱有法喻合。合中二。
    先明不动本心。二正意下不失饶益。前中
    被恼退大学小名散乱。二一切众生下别
    于恶类不舍饶益。于中有五种众生。一
    于多恶不嫌。二于难化不舍。三虽有下
    于邪?不转。四若见下于无信不弃。五若
    与下摄痴无恼。三以理释中。先征后释。征
    意恶人何幸背恩蒙救。菩萨何事被恼仍
    救。下释中。先总释。谓由菩萨大智见理能
    不计恶。由有大智堪救人恶。如日有二
    义。一虽生盲谤无日无计念。二亦不舍还
    照谤人。菩萨智日亦尔故云乃至调伏一切
    众生也。二别释有二。初念本大志成调伏
    行亦二句。初反举六事。谓既本志不为一
    众生等。岂遇小违而乖大志。二顺显亦六
    事可知。谓方成大事。理应受违救彼恶人。
    二重现大心以成调行。于中初句是总。谓
    此菩提心体可尊贵故名宝。是故设有违
    恼为存护此心理应无转。下别中六句。一
    势力义。谓能生如来之境是故名为彼境
    力也。二普遍义故云广大。三甚深义故云平
    等。四离垢义故云无懈怠。五希有义故云修
    难得。六最胜义故云与佛等也。为此大心
    理应如此救恶人故。是故菩萨令行增也。
    四菩萨如是观下结调练行成令悲增长。于
    中如是观善牒前行解。信心净者于前所解
    道理信心决定也。下依此决定令悲增长。
    谓悲行不虚故云非但口言。此悲心是总。于
    诸众生下九心是别。一欢乐饶益。二无行
    疑浊故云明净。三屈己就物故云柔软。四
    怜愍情?@故云慈心。五慈念深彻故云爱念。
    六摄令同己菩提法中故云摄取。七授与
    大行故云饶益。八令得涅??故云安乐。九
    令得菩提故云最胜。由前思择行解力故
    于诸众生生此等心。是故依此以成回向。
    五调练善根正以回向。于中先举善根。谓
    彼菩萨依胜心正以善根回向之时作是
    誓念。非直令我昔本善根回向众生。若我
    因前回向众生所有功德。及为众生回向
    菩提所有功德。复将此功德回向众生令
    得如此清净趣等。以此要誓送诸善根令
    至众生所也。于中有二。先回向众生令
    成法器。二复作念下令得法成满。前中二。
    初令得法器身。谓净趣是修行处也。净生是
    修行身。余是行缘。具不可尽也。二常得下
    令得法器心有二。先令于过不染。谓身
    虽尊贵心不错逸。虽居净趣而不迷染
    故云分别趣。二思量下于德起求可知。二
    令得法满中二。先见佛得信。二闻法持
    行。于法行中二。初令成自分行德。七财
    者。依涅??经信戒惭愧闻施慧为七。即十
    藏中前七是也。二修学一切下令成胜进德。
    于中三。初令自利德满。二于一切下成利
    他满。有三业可知。三令一切下成佛果究
    竟。第三从菩萨复念众生造作下明于
    受苦众生以深厚大悲代苦回向。于中有
    七。初总于苦生起念代救。于中二。初念
    众生罪业受苦。二我当于彼下起念代救。于
    中二。先总举。不以苦故心退等者调练悲
    心深厚无倦。二何以故下释显代救之意。
    于中先征意云。他诸众生自受苦恼。于菩
    萨。何急而欲代受。下释中二。初为满自
    本愿。是故代救。谓菩萨从初大誓舍自身
    命只为众生离苦得乐更无余为。是故众
    生皆是菩萨所荷之担。为满如此同体
    大愿。是故彼苦是菩萨所忧。下度脱一切
    等显其所作。谓救苦因果也。二众生常为
    下为愍其迷谬代救无倦。于中三。初标痴
    爱是苦因。二染着下明依爱受苦。三随诸下
    明依痴受苦。于中随魔是痴从邪。疑佛是
    痴背正。此无善因。不得出世道明不得
    菩提。不见安隐明不得涅??。此无善果。
    常驰等明恒受苦果。二菩萨见众生下标自
    所作回向救仪。于中三。初总举如前众生受
    苦悲见回向。二以大回下正显行仪有三
    句。初以大回等尽自大心。此有四义。一以
    称法界善根回向一众生。余一一众生亦尔。
    二为一一众生于无量劫受苦无倦。三要
    令一一众生先得无上菩提。四然于众生及
    回向行不见能所。同一法界平等无二是名
    大回向回向。二顺同三世菩萨所作。谓三世
    菩萨所应作回向我亦如彼而作。三顺极至
    教。谓如圆教所说普贤回向我当顺彼教
    而作。三令一切下明因回向令有所得。三
    复作是念我当悉令下标自回向救所成益。
    于中三句。初智王住处是涅??。二令得一
    切智心是菩提。三拔出等令离生死。谓拔
    恶?M等出分段苦。度生死流出变易苦。四复
    作是念我当为一切下明既见上益建志
    正欲代其狱苦。于中四。初总标举。二我
    当为一切下建志欲于一切处代苦。三我
    当于一一下明于一切时代苦。四何以故
    下释代苦意。问自作自受云何菩萨能得代
    邪。答此中菩萨代众生苦。通论有六义。一
    谓以苦事自要增其愿行故。瑜伽第四十
    九云。问菩萨从胜解行地随入净胜意乐
    地时。云何超过诸恶趣等。答是诸菩萨依
    止世间清净静虑。于胜解行地己善积集菩
    提资粮。于如前说百一十苦诸有情类。修
    习哀愍无余思惟。由此修习为因缘故于
    彼色类诸有情所得哀愍意乐及悲意乐。由
    是因缘为利恶趣诸有情故誓居恶趣如
    己舍宅。作是誓言。我若唯住如是处所能
    证无上正等菩提。亦能忍受为除一切有情
    苦故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悉愿
    自身代彼。领受苦异熟果。为令毕竟一切
    恶业永不现行一切善业常现行故心发正
    愿。彼由修习如是世间清净静虑悲愿力
    故。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重于自所依
    皆得除遣。由此断故菩萨不久获得转依。
    于诸恶趣所有恶业毕竟不作。于诸恶趣
    决定不往。齐此菩萨说名超过一切恶趣。
    亦名超过胜解行地。亦名已入净胜意乐地。
    解云净胜意乐地是初地。由于地前起此
    悲愿断恶趣业即入初地。于彼有情未必
    实代。此依初教辨。二约菩萨留惑同事受
    有苦身。同苦众生为其说法。令闻法免
    苦故名代也。三设有众生而欲造作无间
    等业。菩萨化止不从遂断其命。由断彼命
    菩萨自受恶趣苦报令彼得免无间大苦。
    此亦名代。此依梁摄论第十一辨也。此上
    二释依终教。四由菩萨从初正愿为生受
    苦修习此愿至究竟位愿成自在。常处恶
    趣救代众生。如地藏菩萨等及庄严王菩萨
    等。五由菩萨此愿契同真如彼众生苦亦缘
    成无性即是真如。以同如之愿还潜至即
    真之苦。依此融通亦名代也。此约同体愿
    力。六由普贤以法界为身一切众生皆是
    法界。即众生受苦常是普贤故名代。今此经
    文顺后三释。虽是地前是普贤位故。是故
    能代。问若尔何故犹有受苦众生。答此事不
    定。若令受苦而有利益则菩萨令受亦名
    为代。此密益非常人所知故不可难。又释
    由业有二。谓定不定。得报亦尔。彼不定报
    由二缘力。是亦可转。一由因力。谓彼众生
    增上作意力。二由缘力。谓由外缘增胜境
    力。今菩萨于不定报所为胜缘力及令彼
    发增上作意故令彼报有轻有脱。五菩萨
    复作是念我当下明诚言表志显为物不
    虚。于中三。初诚言为物。有总标别释。谓因
    见众生苦发心为救。此言若虚即本不发
    心。心因此发。是故言行不虚。二不求尊下
    彰不自为。亦初总辨。次何以故下释成。后菩
    萨明见下结不为。三但欲下结其所为。六菩
    萨复作是念我当以诸善根下明正以善根
    如言回向令得利乐。于中二。先令得乐。
    后令成利。前中初得种种乐是总标。下别
    有十句。一佛果穷极名究竟。二利润无涯
    名饶益。三超过余人名不共。四无为常安
    名寂静。五离过清净名无染。六缘不能坏
    名无动。七称性广多名无量。八性无变易
    名不死不转。九常恒无尽名不灭。此是大涅
    ??乐。十明慧自在名一切智。此是大菩提
    觉知乐。依解节经亦有五乐。一出家乐解
    脱家难故。二远离乐以断欲得初禅故。三
    寂静乐二禅为首觉观息故。四菩提乐于法
    如实觉故。五涅??乐息化入无余故。二我
    当为作调御下令成利益。于中十句。初六
    并举。一师。二臣。三明。四炬。五趣。六离难及
    解法。以并同上故略之耳。七令解深理。八
    智行成度。九福行求果。十令向涅??故云
    示彼岸也。七菩萨以是无量下明行实成益。
    于中十句。初一牒前回向。次二下救生苦
    上顺佛意。次二得正舍邪。次二远恶近善。
    次二成净灭染。后具足下总结。第四菩萨
    以善根正回向已下明孤标大志普为众生
    无念回向。于中三。先标己大志。二明无念
    求。三显至极回向。初中先结前。作是念下
    起后。于中二。先喻有二。初一日多照喻。二
    日照业成喻。后菩萨亦如是下法合。于中二。
    初明独志广益合初喻也。二欲为下正成
    益事合后喻也。于中十句。可知。二菩萨复
    作是念下无念求。于中二。先反举。谓于
    善众生无念求恩于恶众生无念舍离。
    后但勤下顺显。谓初令得乐果摄少下令成
    善因。谓以少善根回求大菩提果故名回
    向广大。此显悲深。纵令少善亦以方便成
    广回向。三若诸善根下正明至极回向。谓善
    无不摄向无不极。于中二。先举至极善
    根。初反举。谓若我善根实不能益生我亦
    不修彼善亦不作回向。下顺显。谓以我善
    根实能益生是故回耳。此明彻到回向。二令
    一切众生下明回成至极。不着法等令舍
    妄。以众生性等明入真。此亦是令众生入
    实际也。第二大段菩萨如是回向亦无所
    着下明离众生相。即是实际回向。于中二。
    初明会相入实。二随方便智下明依实起用。
    亦是初明无回。后明无不回。前中二。初会
    前回向众生明入实际。二修行清净下会前
    回向菩提明入实际。前中三。初正显。二但
    欲下释疑。三以如是下总结。初中亦三。初
    离妄相。二不住心颠下明离妄想。三不着
    下明离假名。诸经中多约此三明离妄也。
    初中三。先会前大悲救护众生。二不求下会
    前调练悲心于怨恶等。三不取众生相下会
    前代苦等行。初中二。先会能回之行。谓不
    见有能回有三句。一总显无着。二破性。
    三破相。二业报下会所向众生。谓不见有
    所向。能所两绝平等平等也。于中初总显众
    生业果俱妄。是以菩萨不着。下别显之。不取
    五阴是不住有也。不坏五阴是不住无也。
    此上于众生报果不着也。不取妄业者于
    众生业因不着。二会前调心中不为求报
    于背恩等所起嫌恨等。虚妄因缘下释。谓因
    空故不生。缘空故不起。报空故不住。大悲
    忍恼名坚固。空故不住之。求恩报等是虚
    妄法亦空故不住。三会代苦中。不取众生
    相者明所代众生空无代也。不分别世界
    者明所受苦处。是上文于一切刹一切地狱
    等空故无代处也。谓见苦乐染净世界平
    等故云不分别。上离妄相竟。二离妄想
    中。三倒即是皮肉心三烦恼也。三以相想俱
    空名言亦绝。故云不着语言道也。二释疑
    中。疑云。若众生皆空回向亦离。菩萨何因而
    作回向。释中五。初句总释。为令众生解此
    生空无回实法。是故回向。非谓有回。此同
    净名经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则真实慈。二
    观察等者别观所向众生平等为作回向。
    三法界印等别显能回善根称性回向。初以
    理印行。后行性离染故云离欲等也。四解
    一切下明能所无二同一法界无回而回。五
    转疑云若如是回向于诸众生何所增损。
    释此无二之回向于德不生于惑不灭。何
    以故。以皆即空同真性故。故云不生等也。
    三以如是下总结平等回也。二修行清净下
    会前回向菩提以入实际。于中三。初牒举
    前行修对治是出世因也。善根向出世正是
    前回向菩提。二于善根下正会入实。于中初
    句总标举。不作二相者善根业是因所向。出
    世萨婆若是果随相为二。会缘归性平等不
    二故也。下别显之。先明因果不即不离。显
    俱离有无故名不二。后愿智业下明离有
    无之因果称性皆明净。明净性不殊故名不
    二。此下并同净名经布施回向一切智为
    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是名入不二
    法门。三舍离下明观益。初离散动益。离?x
    慢等离惑染益。上来久实竟。自下第二依实
    起用。于中三。初总标。谓于寂不滞即实起
    用名随方便智。二令一切众生下正明所
    作。谓令众生得此即真之脱。不着法性者不
    滞寂也。称性善根故云无量等也。无业报
    出业报者明依理起事以成无功之大用。
    明业果不亡也。三结观益。离恶是离过益。
    佛赞是成善益。又离恶趣下益。佛赞顺上
    益。佛子下第三总结名也。第二重颂中二。
    先叙意后正颂。初中承佛力显说所依。观十
    方明说分齐。谓十方同说故也。及一切众彰
    说所为。观法界显所说理。入深句义明教义
    玄。大悲普覆辩说心广。护持等明所传益。
    谓令此法流行即是佛种不断。入一切佛等
    显所入益。出生等明所出益。善能分别等
    彰应机以法。谓分别心是知欲也。过去善
    根是知根也。知时不失是机熟授法不失
    时也。具足等明所现说法之身。谓内具法
    身外现色身。此是有法门之身故也。下正
    偈颂中以四句为颂。有二十八偈分二。初
    五颂总叹殊胜。非颂前文。二十方一切下
    别颂前文。初中分二。初二颂明大心为物
    方入此藏。于中有六心。初二句明广心。二
    坚心。三常求等是胜心。四净心。五敬养心。六
    深心。解法是智。救生是悲。彼能善入等者
    结行入位。具此六种殊胜大心方能入此
    回向之藏。是故此藏为极殊胜。二有三颂
    明大力为益生方入此地。亦有六力。于
    中初一颂中三力救生。一猛勤力。二净智
    力。三坚忍力。常能下一句正结救生。二一颂
    中二力益生。初净信力。谓无等是佛。心安是
    信心安固也。喜净释显信相。二大忍力。谓受
    恼荷载故如大地。下句结为益生。三不以
    苦行下三句明大悲力救生。初二句举悲行。
    常能一句为结救生。上来总明大力救生能
    入之行。下彼人速入等结行入位。谓具彼大
    力方能速入如此回向大无碍地。是故此地
    为极殊胜。第二正颂前文中三。初有三偈。
    颂前所回行体。于中初一偈颂前四等行。
    谓普摄众生。心安住通具四心也。修回向
    者明行堪回向故也。后二偈颂六度行。二
    十方一切世界中下十偈颂前救护众生即
    是回向众生及菩提分七。初二偈颂前利
    乐众生回向。一颂安乐。二颂利益。二有一
    偈颂前代苦回向。三有一偈颂前回向意。
    谓不为五欲。但为生求佛。四有二偈颂
    悲智行回向。初是智及行。后是悲及行。谓游
    界安生是悲也。此犹是前调练行也。五除灭
    下二偈颂离染心回向。犹是前于恶众生不
    起嫌心等。六菩萨未曾下一颂明不着五蕴
    三界回向。七诸佛下有一颂。总结菩萨摄生
    行极。三菩萨一切心安住下十偈颂离众生
    相。即实际回向分二。初三颂前会相入实。
    初二明三业契真。后一明三业顺理故令
    佛喜也。后七偈颂前依实起用。于中有四。
    初一颂明身业胜行。二有四颂明意业胜
    行。于中。一止恶。二契真。三行坚。四行满。三
    有一颂明语业胜行。谓不着言不碍语故
    也。四末后一颂结行顺理令佛欢喜
    第二不坏回向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亦
    二。先位行后位果。前中三。谓标释结。释中
    三。先举所回行体。二菩萨如是等善根下正
    辨回向。三菩萨如是善根回向欲度一切下
    明回向益相。初中二。先明不坏信。二佛子
    菩萨安住下明依不坏信生长善根。前中
    十句分三。初三于三宝境得不坏信。先佛
    次僧后法。二有四句。于所修行得不坏信。
    于中。一信护持正法决定成行。二信回
    向众生决定令益。三信所修善根顺理白
    净。文有标释。四信所行回向之行直心等释
    成。三有三句。于难知境得不坏信。一信说
    法师如夜叉。说法亦起佛想。又纵见违行
    为重法故不坏自信。二信佛果作用。逆顺
    难知。如现为老比丘等。三信菩萨善巧。
    示现逆行秘密之事。如现?H女等。此并难
    知而能坚信故也。二生长善根中有三。初
    牒前信境明种生善根。于中初牒前不坏
    信。于诸佛下明对生善。于中声闻等亦是
    僧宝摄。众生是前爱眼所观所利之境。如是
    无量境通结前所信多境。由于彼境信不
    坏故种生得此无量善根。二分别下明依
    此善根复增大心以生善根。亦先牒善根。
    谓分别思惟前所生善根令心勇锐增其
    大心。复生善根。谓由分别前于三宝等所
    生善故令菩提心长养也。由分别前于众
    生境所生善故修习大慈也。由此二心增
    广故依此复更生诸善根故云所生善根
    也。三广修下明依此大心复增大行以生
    善根。于中二。初成阿含行。先依前慈心起
    大悲等观行。后学佛所学等依菩提心起
    佛所学行。依此悲智二行摄生一切净善
    根。二明证理行。先依智证理集功德。后依
    悲慧施修功德。又释。前阿含行是加行中
    摄善根入实。是正证中集功德行。大慧施
    等是后得内修功德。行体竟
    第二正回向中二。初回向菩提及众生。二观
    无生性下明实际回向。前中亦二。初正以前
    善根回向。二菩萨善根回向已下明以回向
    所生胜报复将回向。前中亦二。初正回向。
    后菩萨如是精勤下结成。前中十句。初回向
    一切智总标所求菩提。常见佛下九句回向
    成因行。于中初五句成行所依。一常见佛。
    二近善友。三菩萨同会。此三成行缘。次一
    句成行因。谓念萨婆若。是上所向一切智也。
    次一句摄行法。谓于佛兴处受佛教法。于
    佛灭后护佛遗法。自下四句所成行。初一
    成利他行。谓愿能处有益生而常不离出
    世之向。次三成自利行。一供师行。二照理
    行。三满愿行。二结成中三。初结上所回善
    根。谓无量善是前依信所生善根。积集长养
    等是前依菩提心等所生善根。二正念等下
    结能回之智。谓筹虑观照回向道理义真实
    故。是故回向。三恭敬下正摄威仪以成回
    向。二依前回向所得胜报复更回向。于中
    初牒前起行总举所回。令我下正回所向。
    于中初供养佛。二明供养所为。三结供分
    齐。四辨能供之心。初中二。先供现佛。后供
    舍利。初中先举所供佛。于诸如来下正明兴
    供。于中三。先总。谓如佛所应者明称佛境
    界所应之供而以供养。谓遍法界等不可知
    故但云如佛所应。二以阿僧只下别显供有
    六十七句阿僧只供具。三以如是等上妙下
    总结常供。二此诸最胜下明供舍利。二欲
    令下明供所为有三。一为益众生是故供
    佛于中三句。一令众生见此殊胜供养
    欢喜爱乐生长善根故云摄取。非是菩萨
    摄众生善。二令依善离苦发菩提心。三依
    菩提心起行自严超出世表。二示现下有
    二句。为重佛德是故兴供。一为佛希遇。二
    为满佛供力。谓于佛兴此大胜供养为显
    如来威力圆满。三清净下二句为自心于佛
    信乐至重是故兴供。一为信重佛德。二为
    爱护佛法。谓兴此胜供令人敬重于佛故
    也。三如是下结供分齐。谓不穷尽也。四诸
    佛成就下辨能供行心。于中十句。一初即不
    退。二中即无休。三终未曾懈。四三时喜悦
    无间名不坏忧恼。五情无异求名利等故
    云无着。六亦无彼念故云无心想。七都无
    现求故云无染无依。八于所生善根亦不
    生着故云不味等。九既不求现名利复不
    味善根如何成行。谓佛真实法印印彼所
    作之业。十心净平等称佛境界故云住佛所
    住。第二实际回向中二。初始修。二菩萨如
    是舍离下明终成。前中二。初明称实回向。
    二以此善下明回向益相。前中七句回向。初
    一句明加行智观。谓观无生境印能起心
    明能所寂灭受持等明顺佛圣说。二观平
    等法性一句明正体智证入实际。三入无
    行下四句明后智修行观。于中。一明趣证
    起行。二巧随有行。三处有离染行。四二行
    无碍行。后一句总结悉回。二以此善根下明
    益相。于中八句四对。初句厌有心坚故不
    可坏。二求果心彻故云不退。三自行不乱。
    四化他不着。五自行广大。六化行坚固。七因
    行圆净。八果德穷满故云究竟等也。自下第
    二终成行中。初牒前起后。观察平等下正
    显入法之行。于中二。先明无碍行。后如是
    菩萨下明摄行回向。前中二。初十句明解法
    至深。二分别菩萨下明起无碍行。前中初句
    总观诸法理事无碍故云平等。谓等理之事
    穷彻圣源故云深入。等事之理尽兹事际
    故亦云深。双融无际智解穷底故云深入。下
    九句别显。一明业无体。二报暂酬因。三诸
    行无主。四缘生无属。五正行似有。六无着
    法眼生者释菩萨行如影所由。谓如世眼瞳
    所现影像今此亦尔。依法眼现也。七既由
    无作法眼之所作故。其性恒寂也。八会有
    为同无为故云入也。九双融无二故云解
    如实性。涅??云。明与无明愚者谓二智者
    了达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此之谓
    也。下明起无碍行。于中四句。初明理事无
    碍行。谓由解前不二法故分别行相而不
    着相也。二二利无碍行。谓同事利他不舍
    白净为自利也。三障碍斯离故结无碍着。
    四由解行深故诸佛护念外缘胜也。远愚痴
    内行增也。自下第二摄行成回有三。初则不
    坏事而明见理以事即理不待坏故。二善
    解下明不碍理而巧现事以不待坏之事
    不碍存故。如是无碍方于法性而到彼岸。
    三了法回向。谓如理之回以向佛地大智令
    诸余善根皆称理成故云心净也。是故此回
    终日回而无回故云行无所行也
    自下第三大段明回向益相有四。先为度
    生益。于中。初令增佛种灭诸业苦。后一
    切众生得下令成果智灭诸烦恼。二究竟
    下明成菩提益。三得平等下结实际益。四摩
    诃萨下总结回向成趣果之益。上来别释
    竟。佛子下第三结名。上来位行讫
    摩诃萨下第二明位果。于中。初十句别显。后
    一句总结。前中。初一见佛益。二得法益。下八
    成行益。三普于众生下利物心成。四舍痴
    入法自利解成。上来自分行成。下明胜进。五
    得诸如来等明破邪行立。六具足生贵等明
    具正行本。谓出世间心为生贵也。又从佛
    正法生故也。七得无碍智等明大智内发。
    八于一切法等智起照实。上来成智正觉世
    间智。九于一切刹下成器世间智。十智慧具
    足下成众生世间智。下一句总结可知
    第二偈颂总有二十五颂分四。初二颂前
    所回行体。二一切上妙下九颂半颂前回向
    众生及菩提。于中分四。初四颂前因回向
    得胜报供养诸佛。二善分别下二颂前供
    佛所为为益众生。三一切诸佛下二颂半
    颂前供佛舍利。四菩萨善知下一颂颂前供
    佛回向行。三胜妙智下七颂半颂前实际回
    向。于中分四。初三颂明观理随缘行。一半
    自利一半利他。二观众生心下二颂明推缘
    入实行。三分别所有下一颂半明双融无碍
    行。四方便回向下一颂明结行成相。四菩萨
    一心下六颂前结回向益相。于中初一上
    念诸佛。十地论云如佛所得我亦当得名
    为念佛。二下救众生。三守护正法。四处有
    离着。五摄法离生。六德圆离相。各一颂显
    可知
    第三等诸佛回向中亦二。谓长行及偈。前中
    亦二。初位行后位果。前中三。谓标释结。释中
    三。初标举所学回向之意即释名也。二此菩
    萨修行时下正显回向。三如是摩诃萨以诸
    善根正回向。已成就妙身下明回向所成
    益。第二正回向中二。初众生菩提回向。后复
    作是念如彼过去下明实际回向。前中亦二。
    初因事以行回向。后摩诃萨若在家下随缘
    摄善回向。前中三。初举因事之行。二正以
    回向。三摩诃萨以大愿摄取行等下结成
    益相。初中谓于二境得三净心。一于违顺
    二境得离憎爱之结。二既离此结喜乐无
    坏。三既离结情欢令身心调畅轻安适
    悦既得此乐因即回向。二正以自乐回向
    之中有三。初回向佛。二回向菩萨。三回向
    众生。初中明自得乐之时念欲回向供诸
    佛。是故先牒诸佛自乐故云诸佛虽有净妙
    快乐。下有十句。正愿诸佛所得之乐。问诸
    佛德满乐圆何须愿佛得乐。设愿佛德岂
    增。答佛岂须人间香华为表孝情供养
    以此菩萨爱敬如来。是故自所得乐回以向
    佛。十中初一总。谓愿佛得非我测量佛所
    住乐。余九别显。皆不思议也。一三昧乐是佛
    自德所依。谓出入游适故也。二大悲乐是佛
    化德之本。谓处生死如游园观。三解脱乐
    是佛不思议解脱。如下不思议品说有十种
    等。谓离碍自在故称乐也。四神足乐是佛通
    用自在故乐。如十通等。五尊重乐是佛胜德。
    独出无比故云乐胜乐被人名覆如来。六
    无量力乐是佛十力智用自在名力乐。上来
    是大菩提乐下是大涅??乐。七离觉乐是佛
    涅??离觉观故。涅??经云离诸觉观名为
    涅??。八不变乐是变易生死尽故也。九不坏
    乐是佛德圆常乐。略举三事。一佛德无碍无
    能使碍。二无不在定无能使乱。三无知
    不知之二行无能使二故云不坏也。又此
    九种摄为四。初一三昧乐。二大悲乐。次四
    名大智乐。后三名寂灭乐。二回向菩萨中十
    句分二。初令成自德。二能下令成化德。
    前中六。初令得信位百四十愿。二令入十
    住正解直心。三令修十行波罗蜜行。四令
    住十回向金刚幢大菩提心。五令成初地
    已上求智佛心证不退转。六令得八地上
    无功用行故云不舍大严守护菩提等。二令
    成利他德中。初化令成地前行。二安住下
    化令成地上行。三得诸下化令得八地上
    德。四证萨婆若下化令成果。三回向众生
    中。初结前生后。次正回向。于中二。初明菩
    萨自力回向益生。二如佛下希同诸佛回向
    益生。前中十句回向。初一回令见佛闻法
    近僧。次三回令念三宝。余六回令起行。五
    不离佛是近善人。六令于佛起净信。七令
    分别生解。八令起行成德。九令成净通之
    因。十令疑或永尽。二同佛益生中。先总
    举同佛。二令一切下别显其相。于中十事。
    初五令离苦谓出四恶趣及诸难处。后摩诃
    萨下五令住善。初成地前行三句。一发心。
    二长心。三离障常乐。下成地上行。令一切生
    究竟等成果德。三结叹益相中。以诸大愿
    摄取行等者此文意难见。致令诸德释各
    不同。光统师云。此结上三道究竟之义。行
    等行者结乐与佛成证道行。积聚等者结
    与菩萨成助道行。长养等者结与众生
    成不住道行。远法师云。证心游理名行。一
    备一切名等行助道渐满名为积聚。一一
    行中具一切行名等积聚。不住渐增名为
    长养。一一门中备摄一切名等长养。范法
    师云。但起一行名之为行。总众多行名
    为积聚。增进胜前名为长养。犹是前行异
    名显耳。菩萨所行行既无量不可备举。但等
    言之故皆云等也。正法师云。善根者施等善
    也。以诸大愿摄取者愿大故行大也。行者二
    利行也。等行者等行一切行也。积聚者积
    行成位德也。等积聚者成一切德也。长养
    者从行生行。等长养者生一切行也。辩法
    师云。行者是佛于愿乐位中所行。菩萨以
    大愿摄同彼行故云等行。积聚者是佛功
    用位修积聚。菩萨同修名等积聚。长养者是
    佛无功用位修。菩萨同修名等长养。是故上
    云如佛回向开化一切。菩萨回向亦复如
    是此之谓也。今更释。菩萨所有善根皆以
    大愿回向力故令此善根摄成胜行。诸行齐
    行。故云等行。又由愿力摄此善根所成诸
    行。令不散失故云积聚。有行斯积故云
    等积聚。又由愿力摄此善根所积众行。复
    生诸行名为长养。一一行生一切诸行名
    等长养。是故皆由愿力令此善根皆悉广大
    具足充满也。上来第一因事之行以成回
    向竟。自下第二随缘起行以成回向。又释。
    亦得上来是为菩提回向众生是故结云
    长养等也。自下为众生回向菩提。是故结
    云今集等善皆回向也。于中三。初明大悲
    随顺回向。二复作念乃至小大下明大悲深
    重回向。三如是菩萨下总结三世回向。初中
    先别显。后是为下总结。别中三。初明悲故随
    染巧智无污。二摩诃萨下正念现前动与道
    合。三摩诃萨以如是下明于诸群品广成
    利乐。于中三。先总举。二无量诸愿下别成
    饶益。于中。初辨能益之行。二除灭下明所
    成之益。先令除障念法。后修习下成行入
    地。三令一切下别成安乐谓离苦等也。二
    大悲深重回向。谓乃至畜生等苦皆救拔也。
    于中二。初救生离苦后如是等下总结回
    向成益。前中初令离苦因。离畜生趣下明
    离苦果永度苦海。是总。谓众苦繁多深广
    如海。苦受者三受中取苦受也。苦阴者恶
    趣五阴。苦觉者苦从内发。以觉观为苦。此
    上皆是?重之苦名增上大苦。下明细苦。苦
    行者是行苦亦是以苦为业行。苦藏者身心
    摄苦众多蕴积。苦根者谓惑业生苦处也。
    又以苦为依苦为根本。又欲界二禅已来为
    苦根。苦舍者谓以苦自覆故云舍。又释。苦
    受是受阴。苦阴是色阴。苦觉是想阴。增上大
    苦是识阴。苦行是行阴。通论一切有流之
    蕴为苦藏。苦因能生为根。苦果自阴为舍。
    小乘为实苦。初教即空苦。经云五受阴洞
    达空无所起为苦义。终教即真如为苦义。
    顿教绝言是苦。圆教通法界具一切法门
    为苦。如是等下总结。二回向之中二。初为生
    回向及教生回向如是菩提境界。二正念下
    回成二利之行。先成自行。后修如来下成
    利他行有十事五对。一慈悲遍。二令得乐
    守善。三令究正远邪。四令入深出浅。五
    令具因住果。文皆可见。三如是菩萨下总
    结三世善根皆悉回向。问未来善根未有以
    何回向。答有二义。一以今逆起大愿回向
    未来善根。亦修成时即向菩提更不待回
    向故须回也。二依圆教宗九世之中三现
    是有。是故回向亦通三际故也。第二实际
    回向中有二。初学三世佛回向。后摩诃萨学
    三世下结叹显胜。前中二。初学过去佛行。
    后例同现未。前中亦二。初举过去菩萨所
    行。二如彼下以已善根同彼回向。前中
    二。先举彼善根回向菩提。二而无所著下明
    彼菩萨修离相行。于中二。初离妄乐真。谓
    离蕴入界不住世法是十八界也。二知法
    如空下行穷真际中二。一总穷空际谓超
    越五趣故云非趣岸也。又至真源更无所
    趣故云非趣也。二照解下别约三性照三
    无性。于中。初明所执无相中。先照实舍
    相。一切诸下明正契无相。谓法相自无。何
    处说虚。无净可趣无染可坏故也。二无有
    自性下明缘起无性中。先显法无性。于一
    念中下明正契无性真。三常乐下明圆成
    具德以成佛果。二以已善同彼回向。如彼
    过去举佛类已。我亦如是彰已同佛。于彼
    过去诸佛所行行法起始乐心起终证心。
    又于彼行法理法故云乐证也。然于如是
    离相法中发心修习而亦不违诸法之相所
    以者。何以所有起法悉如幻等。是故此有不
    碍于无。又既此有不碍于无故于真无如
    实修入。初举喻显法。悉分别等释法同喻。
    唯如来地等简果异因明回向所趣也。下
    二明以过去例同现未可知。二结叹殊
    胜中。先举三世诸佛菩萨殊胜回向。我亦如
    是已同彼胜。第一下结显胜相有二十句。
    初十句约形对辨胜。一过凡名第一。二越
    小名为胜。三超因名最胜。四独出故名
    上。五无加过故名无上。六无与齐均名
    无等。七至极无二故云无等而相等也。八
    无相似比。九无待对。十德重可尊。下十约
    自体显胜。一体微。二称实。三理正。四摄德。
    五大用。六离障。七具善。八净行。九离过。十
    舍染。上来正回向竟。自下第三明回向成
    益。于中二。先因前回向成净三业。二因
    净三业令所作净。初总显净。住菩萨下别
    明净行。于中二。初明离恶得位。二入一切
    法空下明入理舍着。先观空。无着分别下
    了有无猗。谓空有无碍心无住着故也。三
    佛子下结名可知。上来位行竟。自下第二
    明位果内。得此一位成十种胜德。一深入
    佛因。二趣佛果德。三智入深理。四不离悲
    业。五巧无住着。六入理转深。七成大福善。
    八照解佛性。九巧知诸法。十无着受生。第
    二偈颂中有二十四偈分六。初一颂上标意
    释名。二次二颂上回向佛乐。二一切世间下
    十一颂上回向众生令成佛。于中三。初四偈
    以随喜及乐回向众生。二菩萨修此回向时
    下四偈明同佛回向利益众生。三菩萨所修
    诸行业下三偈明正念回向安乐众生。四十
    方无量下四偈颂上回向菩萨。五心不称量
    下二偈颂上回向实际。初偈达法际后偈尽
    想原。谓知想无性名度一切想。亦不坏想
    以想心必无性不待坏故。亦不坏无想
    以无不无性故。如是了知众生之想离有
    离无。六下有四偈颂叹利益。于中初一偈
    颂三业净。次二颂学三世佛回向。后一偈叹
    胜有七慧可知
    第四至一切处回向中亦长行偈颂。前中亦
    二。初位行后位果。前中亦三。谓标释结。释中
    三。初回向众生及菩提。二摩诃萨如是善根
    回向了无所有下回向实际。三摩诃萨如是
    善根回向令众生下结叹利益。初中三。初以
    善根回供三宝。二如是庄严下明供所为
    正显遍向。三譬如无我下辨彼善根摄德胜
    用。初中二。先略明。后摩诃萨复作是念下广
    显。前中三。初法次喻后合。初中。如是回向
    总。以标举德力。至一切指显其相。谓一切
    处是所至。善根是能至。能至故名力。此由
    回向故使然也。喻中实际无处不至略论十
    处以显无尽。此以理喻行故也。一切有者
    是三有二十五有等。余并可知。合中二。先总
    显供三世佛。二过去下别显供三世。先令
    过去佛本愿所作悉得成满。次令当来佛速
    具佛严。后虚空下于现在佛及大众皆悉供
    养者明此菩萨普供于彼。如诸天者如诸
    天所作随念皆成。菩萨一念充遍亦尔。显供
    自在也。广大下显成供所由。谓以已广大
    福智回向力故令于诸佛成上供耳。二广
    显中二。先于一切界供现在佛。二复作是
    念下于一切劫供三世佛前中三。初举所
    供佛。二摩诃萨下明兴供养。三以此一切下
    正以深心回向。初中二。先一切界佛后彼有
    菩萨下明有菩萨同佛所作。谓所供佛有
    二种。一实报佛。二位极菩萨能于十方示
    现成佛。此二俱是现在佛故。是俱现在所供
    收。故论之。文有十句。一所解深。二化现广。
    三身普遍。四证法源。五同佛体。六巧圆应。
    七从理起。八体坚固。九持用久。十从德生。
    二兴供养中供现佛及于灭后供于像塔。
    三以此下明深心回向。于中有十心。谓如
    何回向。以一心等者以是用也。一一心下应
    皆有回向字。但文家存略初后安也。中则准
    知。一情专注。二念不散。三非缘沮。四深崇
    敬。五喜乐行。六不留滞。七不染着。八无能
    行亦是离所为。九质直离害。十正顺涅??。
    自下第二于一切劫供三世佛。于中二。初
    举所供田。谓多时多佛相严报身理严法
    身及多众也。二我以已下正回向兴供。谓
    由前善根十心回向重成此供。于中初有
    十供。一香。二华。三?。四涂。五末。六衣。七
    宝。八灯。九严具。十摩尼。又此十内各有香
    盖等二十门。故成二百。于中一一复各有
    阿僧只栏?J等十门。故成二千门。各阿僧只
    并前二重总有二千二百一十门。皆云不
    可说。或云无分齐等。又释。初供佛正报。后
    于一一境下明严佛依果。三如是庄严下
    明供所为。于中二。初总显所为。谓令众生
    出生死至佛地。二于诸下别辨有三。初令
    成化行满。于中法明是化法。教化等是化
    行。无量心等是化心广法。无所至是化绝功
    用。出善是化所成德。二令生覩佛下使成自
    德圆。于中见佛是行缘。安住等是所成。普入
    等是行成。入理善根回向等是行成趣果。三
    令生因此下使因成得果。三譬如下明至一
    切处善根摄德胜用。于中先喻后合。初举喻
    显法。我善亦尔辨法同喻。此亦以理喻行。
    谓此善根既如无我遍一切处。是故摄取彼
    法以增已行。文有二十句。初十二摄成自
    利行。后八句摄成利他行。前中初三摄成敬
    顺三宝。四成行。五成解。六摄佛通成自
    善。七摄化德成行心。八摄因德成理解。
    九摄巧便示果用。十摄果用成兴供。十一
    摄刹为严。十二摄劫为时修下明利他。
    一为物现身。次二化令成德。一行德。二断
    德。次四称器化益。一应根化。二赴欲净。三
    现身调。四令解已。后一护法自下第二
    实际回向。于中有三。初一明尽事而归理。
    二不碍事而显理不碍理而成事。三理泯
    而事用。由上三义混同一际。是故泯理而唯
    事。未尝事而非理。尽事而唯理。未曾理而
    非事耳。良以事虚揽理无不理之事。理实
    应缘无碍事之理。故此三门或破有显空
    有未曾损。依空立有有未始存。是故约理
    不隐不显。约事不存不坏。思之可知。初
    段之中如是回向牒前。了无所有总明入实
    际。下别显之有二。先离所取。后离能取。谓
    不因中计果果内计因。故云业中不取等
    也。又释。业空不见能生报。报空不见从
    业生故也。上离妄。下明入真。胜善是理善
    也。远离下明益相。谓离散修善也。以照所
    取空故。于情有诸法而不信入。求彼妄法
    之有不见自性。而是成就。下释显。以作者
    坏者皆不可得。此明成坏俱离。下明能取亦
    空以知所取空故。是故解了能取亦无见
    者等也。论云离能取所取方是真空此之
    谓也。上来第一尽事归理竟。自下第二明
    理事无碍而立者以渐纯熟事还存也。谓达
    理而不碍事存方是圆满解也。何故不碍
    存。以得因缘地故。此解缘起本识为地。
    如何复照理。谓则于此因缘地处见如来
    藏法身际等。如何理事得无碍。照以等观
    故也。又何故此事同理而不碍存。以解世
    间如化故。是故化事同理而现。明达众生等
    者明理事混融全摄无碍故云一法无二。又
    由此事既与理无二故此事业不可舍也。
    下重释显。谓事尽而显理然事不损故云
    于有为等。泯理而现事。然理不隐故云于
    无为等。此即不损事而尽显理。不隐理而
    泯现事。是故为无为无二无不二故也。自
    下第三明理泯而成事。于中。初总明观理
    而起事行。二精勤下别约称理之事起于大
    行有三。初成智行。二以虚空下成福行。三
    得离痴下双结二行。上来实际回向竟。自下
    第三结利益。于中二。先结成益生。于中有
    十。一令净器世间。二得智正觉。三能化众
    生世间。四得大总持。五为世福田。六为生
    采福宝。七为世出慧日。八善满法界。九救
    众生。十令成净德。二摩诃萨下结成自德。
    于中十句。初一总谓成就诸行能为佛因
    名如来性。坚心摄成名守名持。下别显所
    成果德。各对辨因故皆云性。性者因故也。
    一成佛果化物因。二净刹因。三佛地业用无
    尽故云不坏令成彼因故云性。四成量智
    因。五理智因。六身通因。七语辩因。八涅??
    因。九菩提因。上二意业也。是名下第三结名。
    上来第一明位行竟。自下第二辨位果。谓
    此位成已得如是果。同下十地中调柔摄报
    等果。于中三。初总显谓牒上位成故云安
    住也。能以一切等辨其胜能。二别显所得。
    谓以至一切处善根回向故。是故得此至一
    切果有十。初三明三业遍。次三业用遍。初
    依身起通。二依辩说。三依意知法。下四
    显用自在。一于器世间自在。二于众生。三
    于劫。四于念。三佛子下总结所能。谓以一
    切善根各如实际至一切处俱回向故成
    此位也
    第二偈颂总持中四句成颂。有十一颂分
    三。初七颂回向众生及菩提。于中二。初四
    偈行称真理而善回向。后三明诸业同佛
    而学回向。二未曾下三颂回向实际。三如是
    下一颂明回向所成果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于中长行内亦二。初
    位行后位果。初中亦三。谓标释结。释中五。初
    明所回行体。二摩诃萨以此善根皆悉回向
    下明回向菩提及众生。三摩诃萨以如是等
    无等等下明回向实际。四摩诃萨如是善根
    回向已得无尽善下明依前回向更生善根
    复将回向。五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下结成行
    德。初中此菩萨修悔过离业障者。今略通
    辨悔过等义作八门。一明开合者诸圣教
    中种种开合或作八重。一供养佛。二赞佛
    德。三礼佛。四忏悔。五劝请。六随喜。七回向。
    八发愿。如离垢慧所问礼佛法经说。或为七
    以赞礼合辨。或为六略无供养。或为五以
    发愿同回向如十住论说。或为四除礼佛。
    或三如智论云。菩萨昼三时夜三时各行
    三事。谓忏悔劝请随喜。行此三事功德无量
    转得近佛。或二但忏悔罪障善根回向。如
    善戒经说。今且依五事而释。二释相者礼佛
    有三。或七等如上礼佛仪式章辨。二忏悔者
    罪有二种。一违教遮罪还依教作法悔以除
    灭。二违理性罪起行悔灭。此有二种。一随
    事行忏。或方等诵呪等与教相应。或苦极
    礼万五千佛名等应彼圣教。或昼夜六时?@
    ?ダ疋恪R跃?嘣鼗蚨了写蟪俗?厍崾?br> 等。如是非赞叹如来功德亦大灭罪生福。
    二依理观灭。谓观诸法空罪相不可得无
    不消灭。如经云。若欲求除灭端坐观实
    相等。又如下小相品说者亦是其事。此门
    以义亦通灭遮性两罪。问如受持正法及
    悔先罪。此罪为灭为不灭耶。答得说亦灭
    亦不灭。由持法及悔令重轻受以不受
    重是故名灭。然受轻故亦是不灭故。新翻
    金刚般若经论说云。如十恶业由持法及
    悔不生恶趣名拔根灭。然于现身轻受
    苦报亦言不失。故彼引说如来品云。若复
    有人受持此经乃至演说。是人现世或作
    恶梦或遭重疾或被驱逼强使远行骂辱
    鞭打乃至损命。所有恶业咸得消除。大集
    经亦同此说。三劝请者。智论说劝请诸佛
    有二。谓初成道时劝请转法轮。般涅??时
    劝请久住世间。虽知诸佛而自知时。然生
    胜福故须劝请。又准地藏菩萨经三时劝
    加劝。菩萨速成正觉。四随喜者准智论及
    十住论有三位。一遍于十方一切诸佛所有
    已成无尽功德。二十方界菩萨声闻等所有
    现修一切功德。三下至人天凡夫善根。于上
    三位皆悉深心而生随喜获无量善根。五
    者回向亦三。谓众生菩提及实际广如上辨。
    三止作分别者。或五俱止。俱离障故。或五俱
    作发胜行故。或忏悔止障余发胜善。四余
    障分别者。礼佛除我慢障。忏悔除恶业障。
    劝请除谤法障。随喜除嫉妒障。回向除异
    求障。又除乐世有障。五生德分别者。礼忏
    生胜福。劝请生胜慧。随喜通福慧。回向
    回前二行。令有所成。又由回向摄持力
    故令此不堕三界二乘。六次第分别者。初
    礼赞佛求灭罪主及生福缘故先辨也。二
    依佛胜缘令得罪灭器净故次忏悔。三依
    此净器希心请法。四于他胜行忘私生喜
    摄同自行。五回前所成以向菩提方为一
    周故也。七得果差别者。果有二种。一别果。
    谓礼佛得尊贵果。忏悔除障得具足依正
    果。劝请得正慧果。随喜得大眷属并大福及
    大财等果。回向得离邪果。谓常遇佛世常
    能修行而不退等。二通果。并皆远得无上菩
    提。八约教显异者。若小乘五行皆实宗中
    亦不上之。初教即空以成五行。终教即如
    而成。顿教绝言为五。圆教内法界无尽一一
    行中摄一切行。各无尽为五行也。初行体文
    中有七。一悔过善。二随喜善。三于诸如来下
    明礼供善。四劝请善。五入法善。于中四慧。
    初闻慧。二忆念是思慧。三如说行是修慧。四
    入不思是证智所有善根。六重明随喜善。何
    故明者以摄善多故。依大品经随喜品。问
    于初发心菩萨功德乃至一生补处菩萨功
    德起随喜心得几许福德。佛言四天下国
    土可秤知斤两。乃至三千大千国土皆可秤
    知斤两。是随喜心福德不可秤量。又三千
    大千世界国土满中海水取一毛发破为百
    分以一分?v取海水可知?v数。是随喜心
    福德不可数知。文中三。先于佛菩萨善根
    随喜。谓此菩萨由增上深心随喜彼善。是
    故令心契摄彼善故云喜已安住彼善。二
    三世下于诸佛所度众生善根心生随喜。三
    三世下总结。三世佛因果位所有善根皆悉
    随喜。七彼诸如来下修余善根有四。一护法
    善。二念佛善。三因位善。谓菩萨道法是自己
    境界。四果位善。上来辨所回行体竟。自下
    第二显回向菩提及众生。于中以此善根
    皆悉回向者是总举回向。下别显之有三。
    初牒前善根。二如此善根尽过去下正将回
    向。三如是摩诃萨善根回向下结回所成。前
    中有十二句。一于前善根若创修时所得功
    德。二若进学时所发善根皆将回向庄诸刹
    等。三若久累功时。四若深解悟彼善根时。
    五于彼善根生庆悦时。六而彼善根若具
    备时。七彼善成时。八依彼善根成余行时。
    九依善得证时。十思择彼善时。十一领纳
    任持时。十二摄同自实执志守持时。于此
    等时皆发生善根普将回向。自下第二正
    明回向。谓此菩萨以善根回向庄严三世
    佛刹令众生净。即是回向菩提及众生也。泛
    论严土有三种净。一处所净。二住处众生
    净。三法门流布净。亦名受用净。今此文内
    具此三义。初明菩萨回求事严。二摩诃萨复
    如是回向下明求人宝庄严。三摩诃萨以善
    根方便回向下明受用净。前中有三。初别
    显三世佛刹异严。二总摄以用严诸世界。
    三显所严刹之分齐。初中三。先辨严过去
    佛土。二严未来佛土。三严现在佛土。初严
    过去中如此善根牒前所修尽过去际明
    时长也。一切佛界彰处广。无量行起显因
    多。佛知菩萨识约人显深。应众生等明土
    应机。如来所持等明佛净识所现。净因所成
    此是主圆净。普贤等明广因所起。是眷属圆
    净。彼界若有等显是佛土。以于此中成
    正觉故。二庄严未来土中二。先明土严有
    四。一处广。二时长。三一切诸佛下明土因
    净。四杂宝下明土果严。二摩诃萨下明菩萨
    修因行有五。一解净法。二持不忘。三依法
    起行。四入证定上是因圆。五佛慧光照摄
    成果满。是故令土得圆净也。三如未来下
    明严现在土。于中。初类同未来。种种下别
    显严相。种种是严多净。具足是离垢极。德普
    是利益广。色香等七别显严。随善知识等下
    用以庄严一切香等十三种。二以如是等下
    总摄上三世刹严用严己界。于中三。先总。
    次别。后结。别中有二十七句。此等皆是三世
    诸佛异刹庄严而用总严于己世界。三如是
    庄严于一世界下显所严分齐有二。初以
    三世庄严而严一界。二以一类多皆尽三
    世略论九种佛刹庄严。上来事严竟。自下第
    二求菩萨人宝庄严彼刹。即住处众生净故
    名净土也。文中有三。初总明回求人宝充
    满。二此诸下别显严相。三于一佛刹少分下
    结所严分齐。别中二。初明人德满刹。后充
    满下显成严相。前中辨菩萨德有二重。初
    明菩萨行修具足。后悉从下显诸菩萨德用
    圆备。前中二。先别显后总结。前中二初显福
    慧胜能行后成就殊特下明善根心志行前
    中二。初福慧成二利。于中先举福慧善能
    等成利他。入深等成自利。二成就念佛下
    明福智生胜德。于六念内略无戒天二念。
    此是福行。法日下明智行。于中初广智普
    照。次显深智入玄。谓从无所有生释显深
    相。智依理起故深也。下明生德。谓从智生
    力无畏等一切净德故云出生等也。二善根
    心志行中。初成善根。谓成即真理之善名
    殊特。垢染斯尽故云清净。过下名最胜。上
    出名增上。二建立下显大志行。先举行本
    谓大菩提心也。后净魔业下辨行胜能五句。
    一净魔业。二了物机。三照法空。四舍四倒。
    五灭无明下结。修诸善者结上善根也。满
    大愿者结上菩提心愿也。二成就如是下总
    结多德可知。自下第二明菩萨德用圆备
    中三。初悉从法门生者总显胜德所成也。下
    别显。后成就如是下结。别中二。初自分德。二
    随顺下明胜进德。初中三。初明善根德用。
    二得菩提下明大智德用。三于诸菩萨下明
    三昧德用。初中胜善是德。常作等显用。就
    智用中三。初是明智德用。先举智体谓无
    痴?故是明也。一身等显胜用。二成就下
    是大智德用。初智德分别法界是智用。三遍
    游下是净智德用。游刹心净是智体净。谓无
    功用故如空也。悉能分别是妙用广。三三昧
    德用中。初显所得三昧。谓体用深广名不思
    议。下彰胜用有三。一巧便趣果用。二住依
    了正用。三达深无畏用。上来自分竟。自下第
    二明胜进入佛境界。于中十句分二。初六
    上摄佛境德。二悉能下四明妙用无方德。前
    六中。一同佛因善。二照佛所证。三持佛所
    说。四演佛圆音。五得佛同辩语言法是也。
    六得无上佛地者是结得果位。二下明妙
    用四中。一遍刹无碍。二摄法无染。三心智广
    用。四称实说法。此四中初一身业。次二意业。
    后一语业可知。成就下结德显多庄严。世
    界者显人宝庄严。故法华云。国名大宝庄严
    以菩萨为大宝。故此句总严。下别显有六
    句。一胜人满刹。二实德成严。三称理而住。
    四进德相资。谓善修者自德进也。薰修者诸
    菩萨德互相资熏也。五德净无染谓不杂
    无明。又不念异乘也。六息繁顺道下第三
    结所严分齐有三。初约一刹内一少分处
    既有如此十种大数菩萨充满。二类显彼一
    刹内余一一少处皆有如此十种大数菩萨
    悉满。三既一刹中有如是多十大数重重菩
    萨类虚空法界等世界皆亦如是菩萨充满。
    自下第三明受用严净。亦是法满严净。于
    中有十事。一向刹令严净如前辨。二令菩
    萨满亦如前。三令佛现。四有所求果法。五
    有能求大愿。六行法出要。七令所化机净。
    八令于彼界当得见佛。九令佛常住。十
    转实教法轮。以非权教故云不退转也。上
    来正回向成严竟。下第三结回向所成有
    五句可知。第三实际回向。于中三。初正
    回向实际。二辨入实成益。三结行成相。初
    中有六句。初牒前起后。二心净等因前成
    行。谓由前回向趣大极果。是故令心极净
    若空安固如地。三入不思下正明入实。谓
    绝无能所而有回向名不思也。四乐观等
    释显无能所所由。五无尽等谓无能所成
    称性功德。六平等顺等明释显无尽之所由。
    二摩诃萨下明入实。成离妄益有十对。初
    对离能回之妄。次不妄取佛等三对明离所
    向之妄。次不取业等二对明离回向业果。初
    对离总报业果。后对离别报业果。上来离
    有。次不坏等明离无。以即空而不碍存
    故是故不坏。又性自即真故不待坏也。次
    不取有等明有无双离。以不取有是遣有
    执不坏有是遣无执也。次生死非离等
    明离背向相。以法离生死相故非杂乱。亦
    离涅??相故非寂静。今谓文意只如此。然
    古德有多释。远法师云。泛释有二。一就破
    相解。解生死体空。故非杂乱。涅??亦如故
    非寂静。二寂用解。解生死体寂故非杂乱。
    何者是体近说空。是深说则不空如来藏。是
    大般涅??能建大义妙用繁兴无所不为故
    非寂静。然依后义。此二佛境佛所行道名
    境界道。生死涅??法无定相故曰无法。诸
    圣同依故名同止。衍法师云。以缘就实生
    死非杂乱。以实从缘涅??非寂静辩法师
    云。如来境界道者此非有非无。真如是佛证
    智行处故云境道也。非他作无法同止者。自
    心真如故非他作。唯佛智依故无法同止。今
    更释。此第十对明离回向行果相。谓能趣
    佛境之道此道无性即空故非他作。趣至佛
    果冥同性海。无能依智与所依理同处而
    止故云无法同止。又因相绝故道非他作。
    果相离故无法同止。下明结行成。于中二。
    先结上修入行成。后离诸下结上行益相成
    可知。第四依前所得无尽善根复将回
    向。中有三。初显所得无尽善根。二以如是
    等下正将回向。三眼终不见下明其益相。初
    中十句。初句是总。由前回向已得此无尽
    善根。常念下九句别辨。一由前念学三世诸
    佛回向严土是故发生无尽善根。二因前
    愿求人宝严土生无尽善故云度菩萨也。
    三因前严土令诸刹净所生善根。四因前
    回向求净众生所生善根。五因前实际回向
    中随顺法界所得善根。六因前心净如空
    不动如地等所得善根。七因前解如来境
    界道非他作等所得善根。八因前不虚妄
    取等成菩萨净业所得善根。九总结。因前
    严土等行皆通三世所得善根。自下第二正
    以前善复回向中。先总标回向之能。以者
    用前善根至极回向故能称性度脱众生。
    下别显有十句。一为度故入众生界。知体
    空故不见众生。回向求此无障碍德故名
    回向。二无寿命。三无自在我。四无人福伽
    罗旧义翻为人今正名翻为数取趣。以数数
    取诸趣而受生故。上四约生空。下约法空。
    五以法无是非故离忿诤。六缘生不实。七
    理实无着。八知土体真故无染。九了行从
    缘故无坚固。十达境唯心故空无也。自下
    第三辨益相中三。初见理益。于中九句。初
    五句明离相。后于如来下四句得实。二此菩
    萨下明成德益。于中上摄佛果中具佛因。
    下摄众生。三彼菩萨下妙用益。于中宝藏是
    用体。次庄土。后摄生显用相。上来第四段
    竟。自下第五明由前回向所成行德。威力
    故者由前起后也。有十句。一行胜无伦。二
    行坚无坏。三威高伏魔。四成德不退。五满
    本要期。六心广。七用速。八深智。九广智。十
    菩提心力称同法界。上来别释竟。下第三结
    名可知。上来位行竟。自下第二明此位
    果。得此位故复得斯果有三。先举数。次
    列释。后结。释中十内。皆先列藏名后释其
    义。一见佛藏。二法。三念。四慧。五义。六愿。七
    德。八智。九辩。十果。又此十中。初六自利行。
    一见佛。五知法。五中。初知理法。二闻持
    教。三解文教。四悟意趣。五证法实。亦是闻
    思修证。次三利他行。一以功德身应。二以
    意业晓悟。三语业辨说。后一摄行成果。谓
    由此回向力令菩萨行速得圆满。是故受
    职而得成佛。后佛子下结。第二偈颂总持
    中有二十五偈分五。初一偈颂前行体悔
    过等中。但颂随喜行德。二三世下九偈颂前
    回向菩提及众生。于中三。初四颂上庄严三
    世佛刹。一学佛严。二摄法严。三显所严。
    四结同佛严。二彼真佛子下四颂上菩萨人
    宝严土。于中初一颂上法门中生。次一颂
    业胜具身口也。后二叹德胜。亦是意业胜。
    未曾想念等是上文浮净不杂等。三一偈颂
    上受用净。亦是法满净。令生成佛具佛法
    故名佛土也。三十方下有二偈。超颂前第
    五结所成德。于中初二句颂上威摄众魔。
    次句颂上一切世间所不能坏。次句决定修
    等颂上行无伦疋。次句上大愿成满。次句
    回向功德等颂上成就不退功德。次二句通
    颂所成德深报广。四善能观下有五偈颂
    上第三实际回向。于中初一颂上正向实际
    兼颂成益中不妄取业报。余四并颂成益。次
    二句明无色心之有无。即颂上不着意业及
    果报也。次二句颂上不取有为及无为。次一
    偈颂上不坏因果不取有无等。一切众生下
    一偈三句颂上生死非杂乱。后一句佛刹亦
    如是者亦得颂上涅??非寂静类同世法空
    如。故云亦如是也。五菩萨如是知下有八
    偈。颂上第四依前生善复将回向。于中初一
    颂上所得十种无尽善根。次二偈颂上以前
    善根正成十种回向。次五偈颂上回向益
    相。于中初二妄见已灭。弃等是上眼终不
    见不净佛刹等。后三偈颂上不见异相众
    生。谓众生称性离有无等无异也。第五回向竟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