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5_佛升须弥顶品第九

    佛升须弥顶品第九

    将释此文。四门同上。一释名有二。初会名
    者。约法名十住会。约处名忉利天会。准
    释可知。二品名者。佛是化主动静无碍不
    去而进故云升。升至何处。谓须弥顶须弥
    此云妙高山。谓以四宝所成故云妙。谓东
    面黄金西白银南颇梨北马瑙。余山唯金故
    非妙。独出九山故云高。高八万四千由旬。
    纵广正等。亦名安明山。顶者山巅也。谓此山
    顶中央有帝释宫。四面各有八?嗜缣āH?br> 释三由旬中别有宫城。三十二天辅弼帝
    释。并释有三十三也。今趣释宫故云顶
    也。约处表法明十住成位不退胜故居山
    顶也。即从人用及处三义立名。问何不在
    人间说耶。答为显行位渐升进故。又表成
    位离染故居天也。问何不至四天王天。答
    有三意。一以彼是杂鬼神天显法非胜故
    超过也。二为寄法以十信是外凡退位十住
    是内凡不退。欲表进退悬殊故越四天王
    处也。三若未至山顶容有进退。到山顶
    上即安住不退。是故越彼山腹处天至此
    顶处以表法也。二来意亦二。初会来者一
    答前十住问故。二前已明信。今显依信起
    解故次来也。三前信但是位前方便。方便既
    满。正位显彰故次来也。二品来者前品辨信
    究竟。今将赴后位故来也。三宗趣亦二。
    初会宗亦二。先约人谓化主及助化各有体
    相用。约住准之。二约法谓十住教义义中
    以平等法界为体。十住行位为相。应教所
    诠为用。教中以六决定为体。十住不同为
    相。益机为用。相即无碍准上思之。二品宗
    者以严处请佛如来赴感为宗。四释文
    者就此会中有六品分二 初二明方便
    发起即序分 余四品是当会正宗。前中二
    初品是如来应感序明果德备。后品明集众
    光赞序明因德圆。即显十住位中具因果
    宗圆备故也。前中三。初辨化缘。二尔时帝
    释下严根欲。三尔时世尊下明根缘契合。初
    中二。先体融遍周法界。后明用融。谓不动
    而进。前中初一句明体融所由谓佛力也。下
    明融遍之相。于中十方各一一阎浮等者。是
    上光明觉品所辨。十方各乃至不可说不可
    说虚空法界等世界中皆有菩提树下卢舍
    那佛。各与海会菩萨众并与文殊师利乃至
    贤首等悉各说法。以诸会众各不杂故云
    自谓在也。今并同时集众各升本界天上
    而不离本处也。若约小乘三乘等中说经
    施化。但论在某处等。无此一说一切说等。
    今欲明一乘法。即主伴圆明故法如此也。
    于中一三世间融。二依正二融。三于正报中
    有三宝相融谓说种种为法宝。菩萨为僧。
    对如来故。四于诸菩萨有三业融。谓显现
    是身。说法为语。自谓为意。问何须集此者。
    答欲明具主伴。凡一法起必具一切故。问
    何故皆以菩提树为本。答以是得法初处
    故。又是觉门故。第二用融中初一句用融
    所由。次不起等正明用相。此中不起此而
    升彼者。古人三释。一云本释迦身不起道
    树别起应化以升天上。若依此释升天之
    身是重化身。既非深妙。恐乖文意。一云不
    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此恐非理。岂可法
    身坐道树耶。一云此升天是不往而至。以
    往即不往故。所以不起也。不往即往故。所以
    升天也。如不来相而来名善来等。若依此
    释但是无升相而升天。非是树下有不起
    之身故亦难用。今解此文略有八义。一约
    处即入门。谓以一处中有一切处故。是故
    此天宫等即本来在彼树王下中。故云不起
    也。然先未用此天宫处。今欲于中说法用
    故说为升也。又相即故不起也。门别故有升
    也。二约佛谓此坐树王下之佛身即遍法
    界一切处故。是故佛身本来在彼忉利等处
    故不待起也。今欲用此忉利门中之佛故
    曰升也。是故若起即不成升也。三约时谓
    由此树下座上佛身即遍前后际等九世十
    世一切时故。是故此佛坐树下时升天。去
    时到天处时。一一时皆遍法界摄前后
    际尽。即知坐树下时永无起时法云不起
    也。若正去时亦如此。故唯有去无余也。皆
    念念不相至。各各收法界。如是缘起门无
    碍恒不杂。四约法界门谓此升去无自性
    故即摄真如法界。以彼树下坐等亦不异
    真故。同真如在去门显显故。不起而升
    也。五约缘起门谓坐由行故坐。坐在于行
    中。行由坐故行。行在于坐中。是故由行中
    坐故升天即不起也。由坐中行故不起而升
    天也。行坐无碍故即升常坐。即坐恒升故
    也。六约佛不思议德谓即不起此坐即是
    行即是卧即是住。即是到一切处。即是作一
    切事。并非下地所知。七约所表谓表前位
    行成究竟坚固不坏故云不起前座。而有赴
    机用故云升也。八约成会谓后会必具前
    故不舍前而成后。若舍则坏缘起。是故不
    起前而升后也。第二严根欲中遥见佛
    来者。约佛用从体起。约机境从心现故也。
    于中二。先严座表相。于中先总后别。别中
    初外报后内报。二合掌下辨欲第三根缘
    契合中亦二。先升殿益。后升座益。前中二。先
    赴感。二成益。此二各二。谓此界及结通益
    中二。初寂然等示得定益。后偈赞发慧益。于
    中二。初忆本行。二颂德。颂中理实过去一
    切诸佛体同用融。法尔无二。皆于此殿说
    十住法。而今却次但说十佛者为显无尽
    故。为说十住故。迦叶是姓此云饮光。拘那
    含牟尼此云金仙人。拘楼孙此云所应断已
    断。谓生死烦恼等也。随叶亦名?成岱?4?br> 云一切胜。亦云遍现。谓诸处皆身现故。尸
    弃此云有髻。?称攀?嗽浦种旨?P旅??br> 观。弗沙此云增盛。以无阙减故。亦是星名。
    提舍此云说。谓常说法也。亦名光也。波头
    摩此云赤莲华。锭光是燃灯佛。此佛为太子
    初生时一切身边如燃灯。故名燃灯太子。
    太子成佛亦立此名。问此中后七佛是过去
    庄严却中佛。何因得于此贤劫中忉利天宫
    而说法耶。答此天宫等有?有细。?者
    前劫烧灭。细者常存故也。如经天人见劫
    尽我此土常安稳等。又三乘所说者灭。一乘
    所辨者常存故。第二升座益中二。初此土
    后结通。前中二。初升座后辨益。谓广其殿
    者改常所见故破情也。同天处者显同理
    故也。前升殿益人。此升座益处者。为显
    依正俱胜故也
      菩萨云集品第十
    四门同上。释名者。菩萨是体。云是相。以
    诸菩萨含法雨故。相??故。集是用。殿是
    集处。妙胜有三义。一佛众为妙胜。妙胜者
    之殿。二于中说此妙胜法故。三殿即妙胜。
    以称性故。说偈是语业谓法界。菩萨如云
    而集。各以妙辩宣扬佛德。故云菩萨云集
    说偈品也。二来意者。前明如来升天将
    欲说法。必有所被机缘故次来也。又前明
    果德临机。今因力助化。先主后伴义次第故
    三宗者谓集众放光。偈叹为宗。众有三
    类。一助化众。谓十方菩萨影向如来。二表
    法众。谓诸首诸慧诸林诸幢等各为寄人表
    示法也。三当机众。谓教所被等。此文通兹
    三也。四释文中三。初集众。二放光。三说偈
    初中二。先此土后结通。前中二。初显所从来
    处。二佛神力下明菩萨集来。前中二。初明
    分量者。前十此百显行位渐增故也。此中
    意者取百佛世界抹为微尘。如是东方过
    尔许尘数刹外有一世界。名因陀罗。从此
    间东复过如上百尘刹外有土。名莲华。如
    是向东十重世界。各各相过百尘界外所
    以说十重者。以显无尽故。如东方十界余
    九方亦尔。世界佛名菩萨等皆同故。云一一
    方各十界等。并同列名也。此唯据斯一天宫
    会。余十方界皆各如此。为法界无边会耳。
    谓一会一切会等。如结通处辨。二正显本处
    三世间名。其世界名杂者表所解法相非一
    故。佛同名月者此是住中果相有其三义。
    一约体是圆满义。二约用是光照义。三约德
    是清凉义。又初是正体。次是后得。后是大悲。
    用月表况。菩萨同名慧者是住中因相。谓解
    达真俗明了义故。各于本佛修梵行者显
    因依果成故。相顺故。二正集来中二。初至
    此致敬。二敬已安坐。皆云佛力者是来坐
    所由。果力加成也。充满十方者是缘起无碍义
    第二放光序中六。一放光人。二光出处。谓如
    足指按地乃得住立。表此十住成位不退
    故名住也。三光数。四光相。谓解相炳着故
    云妙色。亦是名也。五光照处。谓是上光觉品
    所辨。又是诸文结通之处。前品佛力显现菩
    提树下诸身。今光照树下及天上。六如来大
    众等明照所显现通同为一法界圆明之
    会故也。又云树下须弥顶知之
    第三偈赞中。十菩萨即为十段。初一总后九
    别。以是说法主故名法慧。是故总叙此会
    本末以显佛德。后皆于此总说上叹差别
    德。是故总别无碍。唯一如来法界身。于中或
    即理即事。即教即义。即因即果。即人即法。即
    心即境。圆融自在举体全摄。此等即是十住
    中法。下诸偈应准知此意。初偈中分二。先
    叙此会事。后三释疑。前中初二叙升天品
    事。次三叙此处集相。次二叙结通事。于中
    先明所由。后显其相。二释伏疑。疑云。佛果
    自在可得一身赴一切会无有障碍思议
    不逮。菩萨因人既局不足。何因亦得如此
    普遍。释中三。初偈初发心深。二修行深。三成
    德深故。得同佛遍也。二一切慧者以解一
    切法离相故。十偈分五。初三明佛非妄取
    所见。一明小菩萨取相见佛不覩真法。二
    明凡夫妄染总不见佛。三明二乘虽观法
    执不亡着假名法也。次三既妄取不见。谁
    能见耶。谓离妄正解佛常现前。于中一见
    真佛。二泯能所。以无所取无能见故。三
    显观益。三一偈明妄取何失而不见耶。谓
    痴冥故。四二偈真佛何德而超妄耶。谓法界
    净等故。于中初偈约佛明修生功德不生灭
    义。谓初二句明相好功德离三世生灭。即立
    宗也。下二句举二因释成。一云以此功德
    住于无住之本故同无住也。又显即无自
    性故云无住。是故即不生灭而不无功德。
    一言若无明未尽。障隔真如令修生德未
    全同真故有生灭。今即返此。始觉同本故
    云悉净。故不生灭也。后偈约法。以见缘起
    法即是佛故。以因缘生即是不生故。见理
    佛。与第四偈不生灭见佛同。五后一偈推
    功在本。三胜慧者以净慧胜眼解佛深
    智深智为胜也。十偈分五。初三举妄情失。
    一迷或佛深智。二妄取障佛相。三迷阴障
    法身。次二辨慧解益。于中初偈中。若约三
    乘观法不实即见理佛。一乘即见舍那法
    界身通理事。后明阴转无我是佛。次三喻
    显前失。于中初虽因阙缘失。二虽缘因杂
    失谓杂无明故心不净也。亦是无信心也。
    三虽缘阙因失。次一喻显前益。后一推功
    在本。四功德慧者以福庄慧故。十偈分
    四。初四辨迷失。一取相。二见取。三无明。四
    无法眼。又释上二起妄后二迷法。前中一
    执虚为实。二取劣为胜后二中一迷自心。
    二迷真空。次四辨解德。一求法眼。二心无
    着。三有净眼。四离能所见。上二句无见即
    见。下二句见即无见。次一叹佛顺法摄生。
    后一推功。五进慧者以离妄想放逸故。
    十偈分二。初一明痴妄之失。后九明慧悟
    之得。于中初一双了真伪。谓了妄伪不实
    真理是实。次二舍伪归真。谓初约所执无
    相观。后约依他无生。次三明真伪双融。则
    圆成无性。一俱真。二俱泯。三释不俱所以。
    后三伪尽真圆。一不可议。二不可思。三观
    益。六善慧者知佛离害心故。善说明净
    道故。十偈分四。初三偈举佛实德。一二利
    圆妙。二积德方见。三同理超情。二四偈辨
    佛所说法。一显法无说。二明无说之说说
    无尽也。又亦前偈明无说故尽言。此偈明
    尽言亦离。故云无尽。三释前见大名称。初
    偈明无见见中。众生是见者。此亦无也。后
    偈明见无见中。不坏者。一见不待破故。二
    见不坏之理故。三见体即真故。三一偈半
    结前知佛及说益相。四一偈半推功。七智
    慧者闻教生慧故。十偈分四。初一辨自顺
    教生慧故立其名。次六明众生违理损。于
    中初二横计人法故不见佛。初人后法。谓
    不观身实相故。后四约位明不见佛。初
    二约凡位。一就情过。二就正理。谓生死涅
    ??相待故俱不可得。又是二乘涅??故。又染
    分是生死。净分是涅??。双融故俱不可得。后
    二约二乘。一约迷教。二取相。如?提遮
    呵舍利弗云我在静室中尊常目前现。仁
    称阿罗汉常随而不见。次一劝令顺理成
    益。次二举法释成。谓何以执有不见佛耶。
    释云。法实是无以佛智求不可得故。又云
    以明了三世一切法空故名如来。是故当
    知。若取相等不见佛也。八真慧者见法
    身真理故。又慧同理名真慧。十偈分二。初
    二叹佛名德。一标二释。后八明佛义德。于
    中二。初三会佛所知二谛境成法身观。一
    标谓以伪无和合故俗等真。二释约三时
    求合相不得。三成观益。次五会佛境智成
    绝能所行。于中四。一举境智。二泯能所。
    谓境智一亦不可。二亦不可。证如反望。无
    如外智故无觉。亦无智外法可取故无所
    觉。是佛所修故无一无二也。此有三义。一
    约境真俗非一二。二约智虚照非一二。三
    约境智非一二。准释可知。三释无一二。
    以境智无合故。又上半标宗。下释以一法
    无自所依故为众也。为一亦尔。两俱无性。
    何有缘合。又藏性依缘一为众也。诸法依
    藏众为一也。互无自性各无所依。无所依
    故云何有缘合。以体用俱泯故云作者及
    所作俱无也。四若能下明观成益。二句标四
    句释。谓此不可得处是佛所依。此中绝能所
    故云无依无觉也。九无上慧者慧离上相
    故。十偈分三。初一释已名。次八显佛德。
    于中初六辨佛内证德。谓一境离?妙修生
    德是?。由空故不作也。真理是细本有不??
    望也。二离数无数。此二约境。三离照无照。
    此约智。四一偈半离依无依。五一偈半离
    一二相。此上约境智俱融。后二显佛外化
    德。一教令住法无所住也。二得见真身
    无所见也。后一推功。十坚固慧者知佛
    恩不可坏故。十偈分三。初六举佛恩深。次
    三庆已逢遇。后一结叹无尽。前中初一句标
    恩。余释显恩相。一为物出现。二见物深苦。
    三明救苦唯佛。四与乐亦佛。五佛众亦能。
    六见闻获益。二庆遇中三。一庆已益。二众
    同益。三重庆见智益。亦是结已所说。后一
    是总结上九人说
      十住品第十一
    初释名者。菩萨是人。十住是法。谓得位不
    退故云住。住法应圆依则说十。即带数释。
    又此住法是菩萨所有。是有财释。又菩萨之
    住。依主释。又菩萨即住。持业释。问前外凡贤
    首品唯约人名。后十地圣位唯约法名。于
    此内凡三贤之中人法合目者何耶。答前位
    未成故就人法目。三贤位劣人法合称。圣
    位显著故唯约法名。此亦是施设渐增之相。
    问等是人法合目。何故十行十回向提别人
    名。此中举通名耶。答于贤位中有三。谓下
    中上。此当下品。劣故举通名。十行是中贤
    次故。虽提别名然约义少改名华聚等
    也。回向是上贤胜故。称本别提名金刚幢回
    向也。二来意者序义既彰。正宗宜显故次
    来也。三宗趣者十住法为宗。依此得果为
    趣。余义如本分中说。四释文者。就正宗
    中有四品分二 初三品是当位行德。后
    一品是胜进趣后 前中三品即为三段。初
    品明位。次品明行。后品叹德。又初是解。次
    是行。后显德。同上明难等三品。问何故前
    会无别胜进趣后。此中有耶。答此中位成
    故。胜前故。又前信无位总为趣。住方便故。
    今此位成。是故别有进后方便也。问若尔
    何故回向品后无胜进耶。答以世间位满
    故不须也。又总摄前诸位。作证地方便故
    也。就此品中有七分 一三昧分 二加
    分 三起分 四本分 五说分 六证成
    分 七偈颂分。初中何故入定者有六意。
    一以此三昧是法体故。二显非证不说故。
    三显此法非思量境故。四察机审药故。五
    为受佛加故。六为显诸佛同说故。文中
    四。一辨入定人。何故法慧入者。是众首故。
    余入则乱众调伏故。显十住法慧能说故。
    二显非已力。三明所得定谓简佛果故云
    菩萨。观解善巧故云方便。即住法也。方便多
    端故云无量。即是十种也。四纳法在心故
    云正受。二加分中三。初总辨能加。二显
    加所为。三正明加相。初中六。初显能加佛
    处所远近。二能加佛数。论云。何故多佛加。
    显法及法师所增长恭敬心故。又欲显一
    切佛同说。是以承诸佛神力。于此法慧说即
    是一切佛说也此通因果二说故。三显佛
    名同者有四意。一明得法不异故。二彼菩
    萨闻诸如来同已名重增踊悦故。三显住
    中因果同故。四俱诸佛于此住门中为能
    加显显皆名法慧。以法力故法尔故。四
    叹得此定。乃能者是希越之辞。明希有能
    入此三昧者。问何故诸佛于大众中叹入
    此定。答以彼法慧默入斯定。为众不知所
    入是何无心渴仰不得为说。是故诸佛举
    三昧名。对众称叹起众欲乐也。五善男
    子下明得定所依。谓彼诸佛自说。由已作
    加力故令得此定。六又卢舍那下彼佛自
    释作加所由有三句。一由舍那本愿力故
    令我作加。依地论释。舍那过去曾见有一
    卢舍那佛。加一法慧菩萨说十住法。当时
    能加诸佛同名法慧。因即发愿愿我成佛
    亦有斯事。今如本成。是故加耳。二亦是舍
    那现在神力相感同加。三是法慧自善根熟。
    堪说法益众上感诸佛。是故同加。略无大
    众机感之力。后会处具有。又舍那宿愿显法
    根深。谓久远已来修此住法。拟于今时为
    机宣说。威神力者正显今时传授。此上是化
    主力。后一助化力。显因果俱融主伴合辨。以
    成化事耳。二显加所为中。初句总。次九别。
    后一结。同异成坏准可知。别中一增长本有
    佛性真慧令向佛果成不退。故此约智也。
    二开解在缠法界真理令得显现。此约境
    也。又开示解释法界理故。三剖析众生性
    类令辨在十住等位各差别故又知五性
    差别。此约后智。又众生之界即如来藏。分别
    者为了因故。又是解释故。又分别一众生
    处即有一切众生及一切诸法门等故也。四
    约一乘。即治灭性灭三障四障使习等故。
    三乘除外道我执上心黑障。此约断德。五无
    明障尽智冥真境故云入无碍境也。又入
    因陀罗境故云无碍也。此约胜进入果境。
    六巧入果智相摄总持。此约入果智。即入
    密智也。七明照真俗。此约智用。八知众生
    根生熟多端。又知同如。又知一根即一切
    根。如根欲性海等。九称根说法。任持根
    性使不差失。又持行不失持义不散。又
    持法不灭等。结者谓广说何法成此等事。
    所谓菩萨十住也。三加相中三业加。口加劝
    说以增辩。意加冥被益智。身加摩顶以增
    威。何故先口加。以因前语便故。次意加中
    二。初加后释。加中十句。初一总谓令于大
    众中说法无碍。即无碍解也。九句别显无
    碍。同异成坏可准之。一无住着故。无碍即
    无着辩才。二说时不断。谓不忘名义即住
    放辩才。说不待次言辞不断等。三说时不
    杂无明。以不乖正理故。四所说理决定
    故。又异论不能坏故。五善净无过故。谓不
    求名等恶故。六于一切法能随顺说故。又
    达一切义故。七超过下位故。又余无能越
    故。八说无厌倦故。又离慢故。九言无退失
    故。又言无退理故。又言不退屈故。下释偏
    加所由。诸佛有力有慈悲。何故唯加法慧
    不加余者。释有二因。一以得定力故。二法
    尔故。谓如水流法尔趣下。今此亦尔。凡有
    能说十住法人。理数如此诸佛神力流聚
    在中故云也。身加摩顶者增其威故。令从
    定觉故安慰令说故。又彼诸佛等不来至
    此。手亦不长而摩此顶。又诸佛手皆全摩
    其顶而互不相碍。是法界缘起不思议法也
    第三起分者有四意故。一已内证法故。二
    已得胜力故。三说时至故。四定无言说故。
    是故须起也。前初会普贤为果法深细故。
    定中说。又显普贤自在故。此明因行故寄
    出也。第四本分中二。先证本后教本。亦是
    先体后相。初中先对前后诸位料简者。何故
    信中无此义者。以未成位故。此是位体故。
    何故此名种性乃至十地名善决定者。以
    此位最劣约种为名。十行次增约依种所
    发业行为名。十回向更增故约行后大愿
    为名。回前诸行向正证故。十地已得真
    证必然故名善决定。此等并是位中通体。随
    位渐增有兹阶降。是故十住十行无大善决
    定者是劣故也。又以三贤中下故。最劣故。
    未辨此大用也。又以自利增故。又以约
    种未现行故。种性义略作三门。一释名种
    是因义。性是体义。又性是族义。谓种族也。又
    姓是类义。谓种类也。二出体有二。一性种
    性。二习种姓。性种有二门。一就有为无常
    门。如瑜伽云。六处殊胜无始展转法尔所得
    (云云)。二约无为常住门。如宝性论云。真如性
    者如六根聚经中说(云云)。习性有无者。一约
    护月唯本性。二胜军唯习姓。三护法俱二。四
    如缘起俱离。三诸门分别作五门。一约性习
    前后。二约五性。三约六性。四寄位。五诸教
    并如别说。又性起品云。菩萨摩诃萨自知
    身中悉有一切诸佛菩提。何以故彼菩萨心
    不离一切如来菩提。如自心中一切众生
    心中亦复如是。无量无边。无处不有。不可
    破坏不可思议。文中六句。初一句总。谓五
    种性中简去余位故云菩萨种性。下五句
    别显种性义。一甚深者是幽邃义。一约有为
    性彻穷后际故。二约无为性真如法性离
    相离性故。三约用出生胜德不可尽故。四
    彻同佛果故。又照穷逾远曰深。毕竟无底
    曰深。幽玄无极故曰甚深。二广大者是苞
    含义普遍义无边义。前即深无底。此即广无
    涯此通有为无为能生所生因果等法。准
    别显之。三与法界等者是胜善义。谓大白
    法界等故。又具足人法教义因果理事等一
    切法故也。四与虚空等者是因善义。谓成
    无常爱果因故如虚空。以在地前略无常
    果因。又亦由上深故等法界。广故同虚空。
    或俱通二。或与上别可知。五是不怯弱义。
    以从佛种中生故。亦是释种性名义。又亦
    得诸佛从菩萨性中生。又是释上诸句。谓
    何以得知深广等法界等耶。释云。以是三
    世佛种性能生一切菩萨等故。二显相中
    三。初标数引证。谓三世佛果无不皆由十
    住因感。如大王路埋无岐径。故云同说
    二列名。谓一周圆以明十种。三结说。此
    中十住义略作十门。一释名。二辨体。三明
    所依身。四所行行。五所观境。六所离障。七所
    成德。八所寄法。九所摄位。十所成果。初释名
    有二。一总名如前释。别中初者谓依外凡。
    十千劫来修信善根方便行满。于大菩提
    起决定心入位不退故云初发心。初发心
    即住。是持业释。此当起信论中信成就发心
    也。二精练此心使离染明净。故云治地。谓
    铸治心地也。三妙观空有而正行薰修故
    云修行。四生在佛家种性尊贵故云生贵。
    谓此寄当无流位故。五巧不滞真。起悲
    愍物。滞真随俗。此二合观离边巧备故
    云具足。此同五地难合真俗而能合也。六
    观无二法。既渐纯熟闻赞毁佛等心不倾
    动。故云正心。心即是正故云正心。又正是
    境。心是智。以心住正理故云正心。七止观
    双运缘不能坏故云不退。此同七地双行
    相。八三业光洁离染如童。童行性成物莫能
    沮故云真也。此同八地无功用行。九应机
    善说。绍嗣法王故云子也。十住位满足
    成就智身。诸佛法水以灌其顶故云顶也。
    若依圆教。此灌顶位满即成佛更无十行
    等。如下文海幢比丘处说。若三乘教则不如
    此。但是解相未证真。故得名有三。谓第
    四八九十从喻为名。第七约离过受称。余
    并约功能为目可知。二明体性者作三
    门。一约所依即以无量方便三昧为体。以
    依此定说十住故。下论云。此三昧者是法
    体故。二约本即以前种性甚深等为体以
    彼是此十住体故。但随位说十。而无别性。
    三克性约所缘以真俗二谛。约能缘以
    悲智二行。余行眷属皆此所摄。又真俗境俱
    融。悲智唯一。此二复圆俱融。法界无障碍具
    德自在是其体也。此约圆教辨(余门别作)
    第五说分者十住有二分。一果分圆融不可
    说。二因分随说有二分。一约普贤自体行。
    二约普贤位相此有二分。一阿含位如此
    品说。二证位如十地品说。今此正说阿含位。
    于中有二。初明摄体之位。后辨随相之位
    初中释十住即为十段。一一皆有二。谓
    先标后释。释中皆二。初修行是其别相。以一
    一住中各修一行故。二观解是其别相。以
    诸住皆有解悟相故。前中各二。初自分行后
    学十法为胜进行。胜进行各二。先正修。后
    何以下释修意。其中第一第十文相加者
    以初为行本赖多缘故。后为位满德深广
    故。又释一一中皆二。谓标释。释中皆三。初
    明入住行。二学十法为净住行。三住满
    得果。准地论。诸地皆有因体果相即。入住
    为因。净住为体。住满为果。并可知。今且
    依前释。初住中先标名后释义。释义中二。
    先别行中二。先自分后胜进。前中二。先明行
    本谓发菩提心为十住之本。但转此心渐
    增胜故成后诸住故也。二所得。前中初六句
    举发心所依缘。次一句明所发心体。次一句
    明发心所求。后一句明不退还。又释初六
    句释发。次句释心。次句释菩提。后句释住
    义。前六句中二处闻说法者。初闻余人说。
    后闻佛说。又初略说后广说。又初说因法
    后说果法。又七缘发心准辨。又一向不回者
    简异外凡也。二所得中分是因义。谓由初
    发心得成十力果法之因故。此约始教辨。
    二分是未圆义。谓由入住不退始生佛家
    得佛体分故。谓于十力随分而得。此约终
    教辨。三分圆无碍故得分即得圆。但以就
    普贤门中辨。是因而非果故云分也。此中
    于流尽亦分得者准教知之。又此十力小乘
    中至佛果始得。三乘中地上始分得。一乘入
    位即得故也。二胜进中二。先正辨后释成。前
    中有十句。一供诸佛。二叹诸菩萨能舍自
    乐忍苦求果。三以胜妙法化诸众生。不
    令彼心堕凡小位故云护。又护善根令
    得增长。四准下颂当第三常叹贤圣。此云
    亲近者此约自利。颂约利他。谓进而常叹
    也。五叹净妙法。魔等不坏故知不退也。六
    以佛功德安立菩萨故云修。此顺颂。七巧
    化众生令得见佛故云叹美生诸佛前。八
    善修三昧以教众生故云方便。九转妙法
    轮灭生死轮故云也。十为生死苦类作清
    凉归处。又释九令离无常苦。十令其得常
    乐。此十并准下颂文知之。二释意中。先征
    后释。征云发菩提心已。何故复须学此十
    行。释有三义。一欲使此心转增胜故。二令
    坚固故。三令成果故。又一令自分坚因。二
    胜进转增。三终成佛果故须也。二同相中
    明悟必赖缘故云有所闻法。解从内发故
    云不由他悟。然他义有三。一小教。二心外。
    三性外。自解亦三。翻前可知。故下云虽知
    一切法不由他悟。而求善知识无有厌足。
    下诸住中随位渐增义皆同此
    二住中。初自分内十心者有二义。一随于一
    众生即起此十心以显无尽。二为辨十心
    别异相故明于十种众生处起。一于怨憎
    众生不念加报。二于受苦众生。三于乏
    资具众生。四为不善众生令住善行故。论
    云安者因处乐者果处。五于得善因乐果
    众生。六于有流众生度令发心。七于初发
    心众生。八于修菩萨道少劣于己众生摄
    令同己。九行与己学推之同师。十德少
    过己敬同于佛。此十并如第二地集果中
    释。二胜进十行中。初一总谓若不多闻行
    无所依。又以何化生故须也。余九别。一标
    求多闻意。又是舍离已欲。二近善友。三顺
    其教。四不非时请问。五不畏不得法。又不
    畏深法。六解深义。七达正教。八于教义
    中择取修行之法。九依法正修离障成德
    故云不动也。下释云以此十行修治慈等
    令更增广。故须修也。三住中初十自分是
    护烦恼行。谓是中令行不住故总明无常
    义。初一是总。无常者是无物可为常。谓自
    性不成实。无常等三性准之。二苦谓五蕴
    洞达空为苦等。三空谓三无性真理空等。
    四无我谓无二我。又于我无我而不二等。
    具如掩提遮说。五系属因缘不得自有所
    在。六世法妄秽恶不净相。又以速灭乐所以
    不逮。七成无所集坏无所散。八无实可当
    名。又不得须臾住。九相有体无曰虚。执虚
    为实称妄。又无实故虚。诈实故妄。十世法
    速灭。纵加心防护亦不能令住。又释缘中
    无力故云无精?ァS晌蘖?饰藓秃稀N藓?br> 合故无坚固也。此十无常如三地论中释。
    后十句胜进中是护小乘行。于中初一是总。
    谓分别众生假名不实等。又分别种类差别
    等。余九是别。一知众生惑业染净法界差别
    故。二知众生依处别。次四知四大成众生
    别。次三知三界别众生?细别。又释第三
    句总知依报。次四大出器体。次三界辨器
    相。皆分别即空及差别等。释中征云前既但
    观无常空等。何故复起如此分别。释云以
    即空分别事方令慧明净故也。四住标
    中释名可知。法华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等。初十自分同四地中十种法知。初三摄
    心入理以修止行。一证心于佛。二穷法
    原底。三安心契彼。以此寄当出世位故。
    于三宝得不坏净信。后七照达事相以修
    观行。一分折所化聚类多端。二应机现刹
    差别非一。三众生依报染净类异。四业有黑
    白不同。五果有苦乐之异。六生死有七种差
    别。七涅??二四五异。皆于此等分折显空
    及聚类差别。二义准之。又释七中一总举正
    报染净。次二依报染净。次二因果染净。次二
    分位染净可知。后十胜进中。初三寻思简
    择。次三择已正修。后三修已成满。末后一
    总结无二。又释初三教法。次三行法。次三
    果法。后一理法。征释可知。五住中初自分
    内。初一总余九别。前第二住发起此心此
    住举善根。显所为渐熟故别也。九中一令
    修善行。二令得乐果。三不令着乐。四
    令修出道。五令所生处离八难等。又令离
    惑业等难。六毕欲令出分段变易等苦。七
    示以正法令灭不信及疑故喜。八授以三
    学控御造修。九令得学果。又七智八定。十
    断果胜进学中。一由无对治故生死无边。
    二此约去来故为二句。三约现在苦。四约
    十方。又约体性。又约根欲。五约下二界。六
    约无色界。又约类多。七约所执性。八九约
    依他性。谓初句依缘后句无实。又初无性后
    似有。十约圆成实中空如来藏辨。又七约
    无相。八约无生。九约无性。十总结三无性。
    下释中无染着有二义。一既以善根救摄
    众生。以学知众生无边等故不着限分等
    心。即是广常二心也。二学知空等故不执
    着。实是不颠倒心也。由此所学令前慈等
    方得顺理行增故须学也。六住自分十
    中。初四约所敬三宝修平等观。次三约所
    悲众生修平等观。后三约知法界明平
    等。以赞毁之辞皆从缘起同无自性。无性
    之理是此观境。是故不动名正心住也。又
    佛具胜德理宜褒赞。故闻叹不动。若执佛
    情有既非正理。故闻毁不动。又毁相令尽。
    赞理令显。故皆不动也。是故商主天子经
    云。又复问文殊师利。若复有人毁汝所说
    彼将何云。答言当向涅??。又问何缘作如
    是说。答言一切无有不毁语言而能得至
    圣解脱中者。所以者何。其圣道中无有名
    字章句语言可说可示。若不信者彼等当
    不解脱。又问何缘作是说。答言不可已得
    解脱复得解脱。又法界随证有浅深故云
    量无量也。世界多故云法界成坏。故颂中
    云世界成坏也。空不空为有无也。由得此
    十种决定心故于缘逆顺皆不能动。于此
    位中有示现退。为引初心懈慢等故。如舍
    利弗法才王等。是故第七方名不退。胜进十
    中。初三约三无性观。四约惑业。五约果报。
    六约能现。七约所现。八无体。九现实。十缘
    集。又释此十皆展转释疑。疑者闻所执法无
    相即谓依他为有。释从缘无性。复执既
    无依他。在缠真如岂不须修显。释性净故
    不待修也。复云真若性净烦恼业等岂不断
    除。释无所有故。执云若尔何故现有依正
    果报。释以依真不实故。复云若世法不实
    真理与诸法作依。此应是有。释如虚空
    与色等为依然自体非有。复云所依若无
    能依诸法应有。释以依他无自性故。复云
    若尔应坏业果。释如幻故。复云若尔世人何
    不见是幻而见是实。释以在梦故。复云梦
    者见梦境。悟者则不见。世法不尔凡圣同
    见。释如响虽长幼俱闻然了不了别也。何
    以故者。问云前闻十法心定不动。已顺正
    理。何须更观如是等耶。释云欲更深入令
    得后位不退忍故。七不退住自分中。心坚
    不转者与前正心何别。释前正心入理。今
    理事不退。以念念淳至双现前故同七地
    也。又可前位会事入理。此俱行。后位从理
    向事。以渐纯熟故也。是故前位但于三宝
    等处闻赞不喜。闻毁不忧。犹未堪闻有
    之与无。以不胜故。此中闻有无利害。转深
    坚固不动故过前也。中约理为无。约事为
    有。以是有即无之有故。闻有亦得无不
    为有所动。以无即有之无故。闻无亦得
    有不为无所动。以得双行故尔也。又约
    三性以释有无。又不出生死者以无可出
    故。大悲不舍故。又三世同如故。一相不坏
    差别故非一。胜进中十法五对。一一多相
    即。二教义相依。味是教也。三有无无碍。一所
    执理无为非有。即是情有故为有。二有此
    理无故非有是有。三约理法。谓非情有是
    理有。四依他似有故非有。有此有故以为
    有。五依他无生为非有。不坏似有故为
    有。六有此无生故准之。七真如离相故非
    有。有此真故为有。八空真如为非有。即是
    不空为有。九无性性为非有。有此为有。十
    随染隐故非有。性本净故为有也。有是非有
    者翻前十义即是应知。四相非相无碍。五
    性非性无碍。并具十义。逆顺同前准知。又
    释后三对约三性三无性。如次应知。释所
    学中。欲使双行无碍善巧圆满故云具足
    等也。八住中谓从理向事而不失理故
    云心得安立。自分中初三业无染是童真体。
    以不失真理令事清净。是自利行。余是利
    他行。以三业净故。能受生自在。知信等心。
    从心起欲乐。习欲成性。依性造业。并如
    第九地十稠林处说。又如发心功德品说。
    知器世界二十劫成等。又知集故成散故坏
    等。神通自在总结三业胜用也。胜进中初六
    外器自在。后四自身自在。又释初七明广学
    知广大三业。后三明自在三业。初中光明
    意业。中一总知器。二知已能用。三虽动
    以愿力持令不坏。又持令常用。四观其即
    真等。又观染净差别。将欲往诣故。五明身
    业。谓观已须往处诣之。六非但次第往诣。
    亦能一时遍至也。佛刹定有佛也。世界通有
    佛无佛也。七明语业。谓若至有佛处能问
    佛妙法。若至无佛界能善答众难。别本中
    同后释。八明自在身业。谓非但一身至多
    世界。又能变化复作多身成法界身业。九
    语。十意。皆成法界自在胜用可知。下征释
    中明凡于一切法即得巧用自在圆满成
    就故。九住中同善慧地。于自分内。一解
    六趣即是生行稠林。二是使行稠林。三是习
    气行稠林。上三所化。四是能化方便智。五是
    智成就解法药。六知化仪示法师威仪。七
    解化处。谓所化众生住处。八解化时。谓所
    化根机生熟时等故知三际也。九不动真
    际建立诸法。十不坏假名示诸法实相。胜
    进中既为法王之子故须学知法王住处
    等。于中一住处者有八。一约法身无住处。
    二约智住真理即住无所住也三约报身
    住净土等。四约行德住四梵三空及慈悲
    殿等。五约化身住摩竭国等。六约十佛
    住国土海。七住华藏界等。八内住无障碍
    法界。二善知外化现四威仪。谓随众生须
    行即行等。三善知安立法王处者。谓由机
    感及悲愿赴故身土方现。故云安立。别本
    名兴立也。四巧证真理又巧就应机。五依
    证起说又就机剖别。六知佛以智水灌得
    位菩萨顶等。七知佛正法当以何持而堪
    受持。八知佛十无畏答难不怯等。九知佛
    处世不染又无着辩才等。十知叹佛之轨
    则。又知佛可赞之实德。释中为得九地四
    十无碍智故。十住自分中二。先十显所成就
    智。后十叹其胜德。前中初五明世界无碍
    智一随心回转。二晖光照觉。三愿等任持。
    四自在普入。五至处皆严。次三知众生心行
    智。一知心。二知心所行境界。三知根海。后
    二授法智。一应根与法。二令灭惑成德。故
    云调伏也。又亦初标意后释成。谓云何度。
    以三学调伏故也。二辨胜德十中。初四明
    身业不可知即是业自在义。后六心智不可
    知即是智自在义。前中一身色微妙。二依身
    起胜业。三变现奇异。四奇特无碍。又释初身
    体。二用。三神足体。四用。皆不可知者以事
    即同理而显事故。又以用遍显密故。后六
    中初三智穷三际。即三达妙智知一切时
    也。四严净刹智。即器世间自在智。知一切
    处也。五众生世间自在智。以染净业集起心
    是众生故。六智正觉世间自在智。又释心即
    定也。后为慧也。又释心境是俗谛。以是集
    起故。即是上九之本智。境是真。以照理故。
    即结归真也。以此真俗无碍双照悬鉴故
    皆不可知。下简定其位。谓岂可同位菩萨
    及佛亦不知耶。今释如文。后胜进十中学
    佛一切智一切种智。即当位满足灌顶作佛。
    以摄诸位皆具足故。如下入法界品海幢
    比丘顶佛说法处知之。一准下颂文总学
    三世诸佛智。二学佛教法智。三理法智。四理
    事多门无碍智。五大用普周智。六对缘觉照
    智。七世界依持智。八下穷生界智。九上尽
    佛果智。十果德多门智。此中灌顶有受职
    义。与法云等同异(云云)。第六显实证成分
    中二。先显实。后证成。此二各二。先此界后
    结通。显实中此界内三。先动地内。一动因。二
    动处。三动相。二雨供即身业。三出音即语业
    以法准之。二证成中此界内四。一菩萨来
    此于中有来因来处来人也。二发言赞美。
    三述已引证中。一说人同。二处同。三主同。
    四义同。五众同。六教同。四显其来意正结
    成证。第七偈颂分中以四句成一颂。即
    有一百一颂半。分二。初有九十二颂半颂
    前十住法。后九颂结叹劝修。前中颂十住
    即为十段。就初住有四十六颂。于中分
    四。初三颂前发心缘及体。二三十二颂得
    十力分。三从菩萨如是发心已下十一偈
    颂应学十法。第二中亦三。初十颂十力行。
    二有二颂求所知二谛法发心。三震动下
    二十颂为求佛三业发心。于中初十颂身
    业。二十方已下三颂语业。三一切十方下六
    颂意业。下一结叹。又此广大三业是此住中
    所得。谓三业随智行等(云云)三颂胜进所
    学中。不退教者说顺正理教无改易。又说
    此入位不退之义教。又顺此教法得不退
    故。前是持业。后二依主。于前胜进十法之中。
    十颂次第各颂一法。后一总结并可知。第二
    住中六颂。初二颂自分。后四颂胜进。第三住
    中有五颂。初二自分。后三胜进。第四住有
    六颂。初三自分。后三胜进。第五住有四颂
    半。初三自分。后一半明胜进。第六住有五
    颂。初四自分。后一胜进。第七住有四颂。初二
    自分。后二胜进。第八住有五颂。初三自分。
    后二胜进。第九住有三颂。初二自分。后一
    胜进第十住有八颂。初五自分。次一显德。
    后二胜进。第二大段结叹劝修中九颂分三。
    初一总叹十住。二有七别叹初住。后一以
    初住倍类显后
      梵行品第十二
    初释名者。离妄念之染故云梵。会无我理
    故云行。此行即梵。二离染中极名梵即真境
    也。智能证此故云行。三涅??果为梵。以寂
    静故。修因为行。此二梵之行。净与梵何别
    者有六别。一约报。欲天为净色天为梵。二
    约人。在家戒是净。出家戒为梵。三行位。信
    中修为净行。入位已去修为梵行。四约二
    利。三学自利为净行。四等利他为梵行。此
    如涅??经说。五约二行。随事造修施戒等
    为净行。离念契玄为梵行。如文。六约因
    果。涅??为净。道谛行为梵。经云梵行已立。
    是也。二来意者有五。一前位次行。谓前明
    正位今辨成位之行。故文云何修习梵行
    具足十住。二前明正位今辨依位起行。三
    前别此通。谓前十住之中各修一种别行。今
    辨诸位中同行之行。四前通此别。谓前辨位
    通。今别明出家人行。五前显位相差别。今
    会缘入实。即前相后体故也。三宗趣者以
    无念正行为宗。所成十住位及速成佛等为
    趣。无念理观略作五门(云云)。四释文有
    二。初问后答。问中明受离染法之器故寄
    天子。离妄念器方能受故名正念。具下文
    天光女文也。文中初举事信家。非家是空
    法非家也。二彼诸下正问有三。初问修梵
    行。二成位。三得果。答中所以法慧说者
    以照法之慧方能示法故也。于中亦三。初
    答修梵行问。二又复修习下答成位问。三如
    是观者下答得果问。又亦可此品重更释成
    上十住中初住之义。于中三。谓初释上发
    心。二释发心所得十力。三释上自悟得果
    会同法界。是故即此初住具摄十住也。初中
    有四。一明寻思观。二又知过去下明如实
    观。三菩萨正念下观成益相。四是名下结观
    名。初中三。先举十法为所观。二应如是观
    下以理征破显梵行真理。三当如是下结。何
    故但就十法观者。以摄法略尽故。谓身口
    意是有为果。三业是彼因。佛法是出世果。僧
    戒是彼因。又出家人修出世行要依此十
    法方成梵行。谓三宝及戒是四不坏净境。即
    所信所入也。身口意是能修行具。即能信能
    入也。三业是对境所修所成行。今推求此梵
    行在何法中。既求不得。即相尽理显方为
    真实梵行。是故文中约此十法唯征梵行
    不征余法。文中二。先以理案定。二若身是
    下纵破显非。又初是总后别。初略后广。此
    中征?十法。即为十初中若身是梵行
    者定其所立。下以理推征。谓梵既净法。身
    是杂秽故非也。以此身等六事是通染净法
    故。但约染净相违明非梵行。不破彼六之
    自体。后四是净法。顺梵行故。即别推折以
    显真理。身中八句。初一总余七别。一无可
    轨则非是出世之法。二饮食资成。三恶气熢
    勃。四具三十六物。五垢污尘染。六邪命自
    养。七诸虫唼食。依观佛三昧经佛将成道
    魔来恼。时佛以白毫拟之。令彼魔女自
    见身内脓囊涕唾九孔根本生藏熟藏回腑
    宛转踊生诸虫。有八万户户有九亿诸
    小虫等游戏走入小肠中。张口上向。大虫
    游戏入大肠中张口亦尔。唼食藏髓脉。生
    虫细于秋毫数甚多。其女见此即便呕吐
    等。又小乘中说。虫头向内虫尾向外。编作
    人皮。又此虫是观境故虽实有之作虫观。
    时方见。如白骨等亦观时见也。小乘即实。
    初教即空等准之。上来但是纵破。故云当知
    梵行则为虫等。若具应云虫等既非梵行。
    明知梵行不即是身。如身无梵余门亦尔。
    以依此等成梵行是故于此十法求梵
    不得。离此十法亦求不得故。下文云何等
    是梵行。梵行法为在何处等。其意如此。随
    文准知。二身业可知。三口中心触者。是触
    数缘境起言助发口业。俱舍论十六种触中
    名增语触。四口业中语言与前何别者。前
    约报体。后约业用故别也。实论口体属身
    分摄。但取能发语边名语。所发语法名语
    业。是故新翻为语业。古译就相名口也。作
    无作是语业体中表无表义也。五意中幻梦
    者以睡中意识行故。梦中所见能所等事皆
    心幻作故也。此中觉观等既是心法。犹是举
    数以征王也。六意业中约遍行五征之。
    以是根本动作故。想是想数。施设是思。寒
    热饥渴是触。苦等是受。略无作意也。上来
    但染净相反显非梵。不待细破。后四顺
    梵故别破。细折方显真理故不同也。第七
    佛中。一约五阴。二约相好。三约神通业报
    者示金枪等也。此上三处皆依前起后次
    第征之。八法中六句。一净教。二理果。三
    约缘生不生。四就体实不实。五就情为虚
    妄。六成坏为合散。此中通有三义。一净谓
    初二句。二染谓虚妄。三非染非净谓所余句。
    以约三性随见一分余分性不异故俱非
    法也。又约执故。梁摄论云。计涅??以无生
    寂静为体能离三苦为用等。皆成法我及
    我所执。是故俱非法也。九僧中。一约位求
    僧。谓四向四果以同证无我。和合者谁。故
    无僧也。二约德用求。谓三明六通。三约根
    求。谓钝根罗汉假托时处方得解脱名时
    脱。利根反此名非时脱。十戒中寻思可
    知。上来是四寻思方便亦名求智。一以名
    求。二义求。三自性求。四差别求。自下第二
    明如实智观。于中六。初征梵行所依时。谓
    三世皆空。初总观后别释。谓此现在法无体
    可住故。无有流至过去世中。又由无体故
    无可续流至未来世。又以过去灭无故无
    物可相续流至于现在。又以未来无体故
    无法可起令至于现在。刹那前后当知亦
    尔。二征梵行体。三征梵行所依处。谓于上
    十法何者是梵。梵在何处。四征梵行主。五
    约有无征。六约五阴征。第三观成利益中。
    初观成中先法说。如上约三世观十法皆
    空。故云分别三世诸法平等。后喻况。可知。
    二如是下明益相有二。初妄不碍心益。谓
    云何得不碍。以不取相故。何因不取。以
    无性故。二洞照法界益。法喻可知。又亦可
    前观身等六法平等如空。后观佛等四法
    如空。第四结名可知。答初问竟。自下答
    第二问。由前观行成故更增修胜行入十
    住位。文中有三。初深观果智。二增长大悲。
    三悉分别下以理导前二。即是三心三戒成
    三德三身等也。以彼上文于初住中得十
    力分故。今行成入位。最初辨也。初二文可
    知。第三内二。初法后喻。法中二。先以理导
    悲。谓不舍寂灭不舍众生。以空有不二
    是众生故。般若大悲是一心故。二以理导
    果。谓行无上业不求报者。以即空故不
    求。以不坏故常行。亦是止观俱行空有不
    滞中道行也。何因得如此。以观诸法如幻
    等故。无体如幻。现实如梦。有用如电。缘聚
    如响。成事如化。答第三问中二。初牒前二
    起后。起后中两重显少因得大果于中各
    二。先标后释。初标中以少方便是因。疾得等
    是果。释中何以少因而疾得大果。释以常
    乐观悲智空有等无二法故。是故疾得。故
    云斯有是处也。第二重中。标者初发心时是
    因。便成正觉是果。亦是转释前。谓前云疾得
    佛果未知何时名疾得。今释发心时即得
    故。下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悉与三世诸
    如来等。此明行满入位时即得普贤位故。
    一位即一切位乃至佛果无不圆备。故云
    正觉。下释何因得如此。以知一切真实
    者。显理圆也。具足慧身者智德备也。不由
    他悟者内自开觉也。岂是因中说果耳。此
    一乘普贤行位。因果圆融相即无碍故致然
    也。宜须思准之
      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三
    初释名者本觉内薰大心创起故云发心。行
    成位立名为菩萨。功超远劫德广尘沙故
    云功德。此明菩萨初发心之功德。是此所
    辨为简二乘故云菩萨。简终心故云初
    发。此明发心所摄功德。非辨发心之相故
    以题名。二来意者有三。一前住及梵明行
    位体。今显其胜德故来也。二前品末初发心
    时便成正觉未知此心有何功德便能如
    此。为来释此义故也。三前二品以法就机
    说令行位有分齐。今则以机就法显德量
    无限。是故前二通同别二教。今则唯明别
    教为一乘玄妙故。下偈中以美言词赞述
    故次来也。三宗趣者。辨初发心摄普贤德
    具因果分量与法界等。是其宗也。四释
    文于此品中有说分为四分。初请。二说。
    三证。四颂。今说于中有二。初长行散说。
    后偈颂总摄。前中亦二。初此界后结通。前中
    亦二。初正说后证成。前中亦二。初问后答
    答中三。初总叹甚深令生希欲。二校量显
    胜生其净信。三当相辨深令生正解。初问
    中天帝问者在天故显功德自在故。法慧说
    者称法之慧方穷功德之际。二说中二。初叹
    深令信。二虽然下正说令解。又释前起其
    希欲后正授法理。又释前显体甚深后明
    用广大。又释前显义大深后显教大广故
    也。前中初句总六句别。一自不能知。二他
    闻不信。三思惟不解。四言宣不明。五修慧
    不能通。六报生智不能分别。故甚深也。又
    释一教量难知。二义深难信。三思惟难解。
    四应教难说。五欲证难通。六数极故难分
    别也。第二校量显胜中总有十一段校量。
    一约益物校量喻。二约步刹校量喻。三算
    劫成坏喻。四善知欲乐喻。五善知诸根喻。
    六善知??望喻。七善知方便喻。八善知他
    心意喻。九善知业相喻。十善知烦恼喻。十
    一供佛功德喻。论中摄以为六。初三为三。
    次五为一。次二为一。后一为一。故为六
    也。释有三门。一对前六甚深。二约菩萨菩
    提心相似。三约治六障。初中有二。先校量
    显胜。后何以故下释胜所由。前中有十重
    为二。初一别说后九通说。初中有四。一举
    广事二正征问。三答显广。四辨超过。初中
    亦有四广。一所供广谓僧只众生等。二供事
    广谓一切乐具。三供时广谓一劫等。四利益
    广令修五戒等。下九中亦四。初并举九事。
    于中亦具四广。准初知之。但增多等为异。
    二问三答四超过并可知耳。二释显胜中
    二。初何以故正征责。征责有二意。一云如
    前所说功德甚多。何因比此而非类。故释
    云。初发心菩萨不为齐限尔所等故非比
    也。二云初心菩萨有何胜德而超过前位。
    释云悉欲不断佛种等故。是故过前也。下
    诸文皆准之。二佛子下释成。释成中二。先明
    不为齐限事故发心。显前四广非为广
    也。二欲不断佛种下明为无齐限事故发
    心。是故显此超过彼也。此中有十二句。初
    一位过。是总以菩提心是佛种菩萨恒起名
    不断。又菩萨化众生立如来种中不令取
    小果亦名不断。不同前五戒也。余句是别。
    一是心过。准下应云欲以慈悲心充满十
    方界。翻前十僧只界等。二行过。谓欲度一
    切众生。翻前限局故云一切也。三知器相
    成坏过。是知所化处。谓知成坏差别。又知
    成即坏等。是佛一切智。是故广也。四知器中
    众生报类垢净皆由业异。即是业力智也。五
    知前器体本净是如理智也。六知所化生使
    习?细是流尽智。谓知彼即空亦即成障
    等也。七是生死智通即天眼力也。八根力智。
    九他心智。十是三达智亦有宿命智。十一亦
    如理智。又此十一中。初二是大悲余九是大
    智。智中第五及十一是佛地一切智。余是一
    切种智。并无分齐故是故超过也。第二步
    刹校量喻中亦二。先明喻所不及。后何以
    故下释显胜相。前中喻相有一百重。初十
    重别说。余者总说。释中二。先征责。后释成。
    释成中亦二。先明不为齐限事故显前
    不及后。悉为下明无齐限故显此过前。此
    中亦十二句。初二约悲心。初总标。后别释。
    谓欲令度得果故云为也。次十约智。为
    成自在智故。于中初一总知。次八别显。后
    一结意。又初一平漫普遍知。次八重重即入
    无碍知。此中一大小相即。二多少相即。三广
    狭。四一多。五相入。六染净。七帝网。八相生。
    此八中有二义。谓相即相入。此二各有二。
    谓同体异体。此二复有二义。得成即入。一
    约缘起门。二约真性门。初中亦二义。一约
    体。有空有义故得相即。二约用。有有力
    无力义故得相入。约缘。有待不待义故有
    同异二门也。约性亦二义。一不坏缘故相
    入。二缘相尽故相即。并圆融无碍自在之义。
    准上思之。第三算劫校量喻。此中亦二。初
    明喻所不能及。后何以故下释超过之相。
    初中亦二。先辨喻广大。二对显超过。前中
    初辨东方有十重倍倍可知。后类结九方
    亦各十也。二释中先征后释。释中二。初不
    为齐限知尔所等故是故过前也。后菩萨
    欲悉了知下明为知无齐限事故是故不
    可喻也。此中有十句。初一总知。次八别知。
    云何分别知耶。谓如是即入重重相摄自在
    无碍如是知耳。亦可初是平遍而知后重重
    即入无碍而知显纯熟之相。此八中。一长短
    相即者。长是大劫短是小劫。又娑婆界是短
    劫安乐界等是长劫。相即故无碍也。二一多
    相即。三约佛有无。如庄严劫及贤劫等。是
    有佛劫。如过星宿劫后有六万二千劫。空
    过无有佛。以此二劫相即故也。四约佛多
    少者。如星宿劫中有八万佛出。是一劫中
    无量佛也。如大通智胜佛出世时。梵王赞云
    或千劫等空过无有佛今始得见大通一
    佛。亦相即故云也。五异无异者。是纯杂无碍。
    或过未名异现在名无异。过未入现现入
    过未故云也。六尽不尽者。是存灭无碍。如
    天人见劫尽此土常安稳等。七一念即无量
    劫。以积念成劫无别劫体故即念也。八有
    无相入者。推妄归真。劫入无劫。依真起
    妄。无劫入劫。又初以事从理。后以理从
    事。故无碍也。结中初总结所知。后结其本
    誓。是故功德等于佛果故不可说也。第四
    知众生欲乐校量中亦二。初明喻所不能
    及。十方各有十重。倍倍可知。后何以故下
    释超过。于中初责胜所由。后释胜所以。此
    中先不为齐限等明前不及。此后欲悉知
    下明过前之相。此中初一句是总。谓以如来
    一切众生欲乐智力。知于众生欲乐之海故
    云种种欲乐也。下别显中有二。初约法别
    知。后一一众生下约人通知。论名前为遍
    知后名微细知亦得。前是异相后是同相。
    前中有二十三句。一约众生求心。别名无
    量欲。同期一果名即一欲。虽同期一果。然
    求行恒别故云不坏一切欲性。又以??望之
    念无二。同是别境中欲数所摄。心法不殊故
    云即一。而所乐差别故云不坏等也。此约
    一众生心前后欲乐多端而相即无碍耳。二
    乐欲繁多深广如海。三异类众生欲乐心海
    缘起无碍故相即也。又知一众生善恶无记。
    一切众生亦尔故云也。四于一众生随三际
    中。前后欲乐种种而知。一一众生悲皆如是
    故云一切等也。五于中流类同者名相似。
    所乐异者名不相似。六约三乘欲别名一切。
    同归一乘名即一欲。实即一乘名为一欲。
    权开三乘名一切欲。又约缘起无碍。通自
    他等位可知。七同佛果智。是十力中欲乐
    智力故也。八求三乘等名有上欲。求一乘
    名无上欲。九于所求处若是究竟名无余
    欲。反上名有余。十求理名等。求事名不
    等。十一托余心所是有所依。独起欲数名
    无所依。又依境起欲名有依。知境唯心心
    智无寄名无依。十二同求名共。异求名不
    共十三欲在因位名有边。至佛果位名
    无边。以惑障尽故。十四顺理名善欲。违理
    名不善。十五随流名世。返流名出。十六求
    佛智德名大智欲。十七求佛断德名净欲。
    十八过凡小位名胜欲。十九求成菩萨诸
    地证智波若之欲。又论中释。大智欲在种性
    位。净欲是见位胜是修位。无碍智是八地已
    上无功用位。二十在佛果位。大智无碍圆明
    解脱。二十一染而不染名清净欲。不染而染
    名不清净。又若离世名利名净。求世名利
    名不净。二十二多求名广。少求名狭。又大
    悲救生名广专求自脱名狭。二十三求深
    名细求浅为?。下约人辨欲同相中。初
    举十数列名有八。此是减数十也。一因生
    死苦逼遂乐涅??。谓因苦念乐。如囚求
    脱。二于善恶事中。因闻思惟而生欲乐故
    名方便欲。三于可意事求名??望欲。四得
    已不舍名味着欲。五由宿因种子生名随
    因生。又从思想生。经云欲欲知汝本但从
    思想生。我今不思汝。汝还不得生。六外托
    境生名随缘生。又为善恶发化引生亦名
    随缘生。七无法不求名尽欲。又求涅??尽
    灭亦名尽欲。八广求诸法名一切欲。又求
    无边菩提亦名一切欲。下总结中。欲网者
    有三义。一难脱义。如世罗网鱼鸟难脱。由
    种种欲网生死难出。此约染欲。二涝漉义。
    如世网涝漉。谓起净欲漉诸有情令出生
    死苦海。下文云。智慧王所说欲为诸法本。
    应起清净欲志求无上道。此约净欲。三隐
    映义。如帝网差别。染净等欲交涉无碍重重
    相入故云网也。此约欲体。第五知根校量
    准例。亦应具显为类同。故文中略辨。为求
    如来十力中种种诸根智力。第六??望与
    前欲何别。通即是一。于中分别。欲据始故
    根前说之。??望就终故根后说之。第七知
    方便者。造缘起行名方便。是发业方便故
    不同业。第八知心意者为求如来他心
    智故。前明心法此辨心体。第九知业者
    为求佛十力中业智力也。此上五门并略
    举。类上欲门应知。第十知烦恼校量中
    二。先明喻所不能及。后释显胜相。胜相中
    先征后释。释中先不为齐限知故显此过
    前。后悉欲分别下为无齐限流尽智力故
    明前所不及也。此中初句总。所谓下别显。
    有十八句。略作十门分别。初二句约轻重
    分别。谓率略心起名轻烦恼。?@厚心起名重
    烦恼。又微起易止名轻。?起难息名重。又
    正使为重残习为轻。又本烦恼为重随烦恼
    为轻。又随中小随轻。上中重。可知。二有二
    句。约使缠分别。使谓十使即五见及疑贪?
    痴慢。缠谓十缠即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眠
    忿及覆。地持瑜伽说八缠除忿覆。何故除
    者。为有论师说。忿覆是使性。谓忿是?使
    性。覆是贪使性。为贪他利覆藏已过。使缠
    何别者。杂心云。根本名使。津液为缠垢。急
    缚名缠。轻缚名垢。又此中结即是九结可
    知。三有二句。约因果分别。一一众生无量
    烦恼是贪?痴等所起果。烦恼觉观是烦恼因
    由彼而生故。涅??经说有八种觉观。故云
    种种。一欲觉求可意事。二?觉念欲?他。
    三恼觉念欲恼他。四亲里觉忆念亲缘。五
    国土觉念世安危。六不死觉积财资养。七族
    姓觉念族高下。八轻侮觉侮是慢念自恃欺
    人。四有二句。约本末分别。亦是痴爱分别。
    谓无明是无明住地。依无明起是恒沙上烦
    恼。爱是欲色有三爱。是有爱住地相应是与
    爱相应之烦恼也。谓因爱生忧等。五有四
    句。约三不善根分别可知。六有二句。地起
    分别。初句是五住起。后句是五住地也。七约
    利钝分别。我我所是利。慢是钝。八约相生
    次第分别。邪念虚妄是心想见三倒。生烦恼
    是从三倒生四倒。九约诸见本末分别。谓
    六十二见皆依身见生。以彼为本故。十有
    二句。约过患分别。盖谓五盖即贪?睡眠掉
    悔及疑。覆盖行人不得禅智故名盖也。障
    谓二障即烦恼所知。以所知障亦得名烦
    恼故。下结中以烦恼难脱通名惑网。由委
    细了知一切烦恼是一切种智。皆欲断令
    永尽。是大慈悲也。第十一供养佛功德校
    量中二。初举事校量明喻所不及。后何以
    故下释显超过。前中有十重。初一重别说余
    九总说。前中四。初举广。二对问广不。三答
    显极广。四校量显胜。初中先举东方后类
    余九。前中有五。初一念见多佛多众生。二
    自于多时。兴多供。三劝前众生同已供。四
    自起胜塔供。五劝他亦同起塔供。余文可
    知。就释显超过中二。先征后释。征问意
    云。且如东方一念即见无边诸佛。以此念
    力经无量劫供。明佛等甚广如东方余亦
    尔。即显极广。如一人既尔更复劝他一切
    众生亦如是。况复倍倍过前。至第十明此
    功德分限难知。因何比此发心功德。乃至
    于不可说分中不及其一故云何以故也。
    下释中。先明不为齐限故显前劣此。后欲
    悉下为无齐限故显此过前。此中过相虽
    复无量。太略而言有六种。一处过。谓尽欲
    供养十方无尽法界虚空等无尽世界处佛
    故。此通帝网等处故不同前。二时过。谓尽
    三世佛即通九世十世等无尽重重时也。三
    佛过。谓尽佛境界所有诸佛皆供养故非但
    如前。四供过。谓尽法界中有自他色心理事
    行等并以供养。非但如前。五心过。谓于前
    无尽佛境一一佛所各以无尽供事各经无
    尽时供心犹不尽是故过也。六行过。谓了
    达能所三事平等圆融无碍故过也。问只可
    全比非等。岂可不可说分中不同一分耶。
    答此发心功德即同法界。不可分折故。纵
    不可说分中一分亦即遍法界。无问多少
    皆无比也。如常住僧谷米一斛亦遍十方
    僧乃至一合亦遍十方僧。以是不可分故。
    思之可知。第三当相显深中二。先标后释。
    初中发是心已者。牒前诸喻所校量之心。
    即是标发心字。得知下标辨功德甚深。于
    中初摄因尽故深。二等佛果故深。此中是
    发彻后际之菩提。心是穷尽佛境也。前中
    初举所知境。谓知三世佛功德智慧。二成
    深行。谓信向是十信。受持是十住。修习是十
    行十回。得证是初地已上。身证是十地满已
    还。又内证为得证。相外彰故云身证。如小
    乘中以灭尽定为身证。此亦同也。又初是
    行证后位证。又初智相应后身相应。又可得
    证约因圆身证约果满。二悉等诸佛功德者
    是等佛果故深也。二何以故下释前二标。
    于中三。初释因等。次释果等。后结因分齐。
    初中先征问。谓何以知初发心已即能证得
    三世诸佛大福智耶。下释中二十句。显谓
    同三世佛音所行路故云等也。于中初十
    一句外化德。后九句内自德。又前是悲德。后
    是智德。前中初一句是总。谓化众生使发
    菩提心。绍继佛种故云不断也。后十句别
    显。一起愍物心。二作救度意。三知所化住
    处。四知所化类别。谓善恶业起苦乐报故
    云垢净起。亦是十力中业智力也。五起广大
    意亦是令离业障。六知所化惑障轻重。亦
    是求流尽智力。亦是令断烦恼障。七知轮
    转相。亦是天眼智力。亦是令舍报障。八知
    根生熟。是起行所依即是诸根智力。九知心
    造修正明起行。亦是他心智力。十总结所
    知。亦是三达智力也。下九句求佛自利德
    中。初一是总余八别。于中初二因果分别。初
    知菩提果。二知菩提因。谓净法是也。次二
    理行分别。初知理法平等。二知智行清净。
    次四体德分别。初三佛德。一十力。二无畏。三
    不共。后一佛体。谓实智平等故也。二释果
    等中。先征起后释成。释成中。初一句总。二
    别。三结。初中即是佛故者。有人释。或云因
    中说果。或云解同佛境。或云约理平等。若
    约三乘教亦得如上说。今寻上下文。约一
    乘圆教始终相摄。圆融无碍。得始即是终。
    穷终方原始。一由陀罗尼门缘起相摄故。
    二由普贤菩提心遍该六位故。即因是果
    也。三由法性无始终故。发心入始即正是
    终故也。是故上文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
    足慧身不由他悟此之谓也。二别中有十五
    句。初五句约佛内德盈满等。后十句约佛外
    化用普周等。初中一总四别。别中初二所依
    法等。一俗谛境。二真谛境。后二能依德等。一
    身。二智。二外用中初一总余九别。别中初三
    化令出苦。一动令生信。二照令惊觉。三正
    令出苦。后五化令入法。一严化处。二现
    成佛。三现通令喜。四正令入法。五入法已
    护令不失。后一结外化智。又释。此十五句
    中。初一总十四别。别中初五句是智正觉世
    间自在等。于中初二约法等。一所缘及分齐
    等。二理教等。下三三业等。谓所化约语业
    辨也。次四器世间自在等。于中。一动。二照。
    三除。四严。后五众生世间自在等。一为现。二
    令欣。三授法。四护持。五得果。若不护恐
    堕二乘地故也。第三结因分齐中。不离三
    世之中三宝众生染净等法者。此有二义。一
    由菩萨得通三世之身。是故常遍三际无
    所不在故也。二由菩萨得即法界之身。
    竖含染净横遍三际故云不离。余文可知
    第二显实证成中二。先显实中。一动地。二
    雨供。三振音。四放光。二证成中二。先现身
    证。后举益证。前中何故佛自证者。以初发
    心即摄佛因果此事难信故佛自证。又表
    因果同性故。又表胜进之因果摄成故。二
    举益中。举彼一切世界之中法慧所说。既有
    此益。明知。此法决定不虚。亦以此说难信
    受故致此证也。由此心藏摄德圆净故名
    净心如来。上来此一世界中说竟。第二结
    通中二。先显法普周无尽世界。后有十句。
    释遍所由。谓何故此法遍于十方说处说人
    说法及证悉皆同耶。释佛力等十句故也。一
    此舍那佛及一切佛各以现在威神之力同
    共加持故使然也。二诸佛本愿之所摄持。三
    为欲显示佛所得法。理数如此遍十方故。
    四明佛智光使普照故。五欲令解悟真理
    普遍故。六法界缘起相由法尔故须遍说。七
    为欣大法者示此称性广大之法令欢喜
    故。八佛德普周欲具赞故。九显示十方一
    切诸佛同所得法。谓平等无差故也。十为
    令解知十方法界无二辙故。由是十义故
    说普遍所以说十。亦是式则显无尽耳。上
    下诸文结通之义。并准此知之。上来此界他
    方总无尽世界一切处长行散说竟
    第二大段偈颂总持中二。先序说意。后正
    重颂。初中十句。一以十方无尽世界同说此
    法故须观也。二欲令十方一切众海悉同
    闻故。三为显自心如空无偏局故。四观
    成就众生之法门故。五观称法性虽净
    如空而因果不失故也。六欲令离惑。七得
    一乘解脱。八了达根海。九会缘入实。十现
    自无尽发心功德令众见已而修学故。就
    正颂中总有二百四十一颂半分四。初一
    百六十三颂半逆颂前第三段当相之文。二
    有二十九颂颂前第二喻校量文。三有三
    十九颂颂前最初略显甚深文。四有十颂
    结叹显胜。就初文中长分有二十七段。初
    六颂颂前欲令慈悲心充满十方世界等文。
    二从欲悉分别知下七颂颂前欲悉知一切
    世界广狭即入等文。此中并显作用益生等。
    三从欲令诸佛种下三颂颂前欲不断佛种
    故等文。四从信心不可沮下二颂颂前悉得
    诸佛智慧光明文。五从悉能分别知下二颂
    颂前欲知众生种种业种种心种种根性等
    文。六菩提心无量下六颂颂前欲得法界等
    三世诸佛平等智慧文。七从清净无量心下
    二颂颂前供养一切佛文。八于诸甚深法下
    八颂颂前得佛智慧因缘文。谓智慧所因即
    是甚深三昧及从真如境所生也。此中并
    显通慧作用故也。九从具足大悲心下九
    颂颂前度脱一切众生等文。十从世界若成
    坏下三颂颂前知世界成坏等文。谓此成坏
    唯佛智境。今信佛无疑故亦了知。十一从
    尽于未来际下五颂半颂前休息一切世界
    众生诸恶道苦。十二从菩萨放大光。下七颂
    颂前悉能普照一切世界。此中兼辨所照刹
    中问佛说法。十三从明净利智慧下四颂
    颂前与三世诸佛正法等文。十四从清净妙
    法身下十一颂颂前悉于一切世界示现成佛
    等文。十五一身悉充满下八颂颂前得佛智
    慧等平等文。十六从一切诸世界下八颂颂
    前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等文。十七从其心无
    所染下十颂颂前亦与三世佛境界等文。此
    是分齐境界有十种齐等。一离染等。二救生
    等。三智慧等。四相好等。五所知等。六证理
    等。七深定等。八行坚等。九心安等。十充满
    等。十八从欲求道师慧下二颂举德劝修。
    十九从菩萨摩诃萨下四颂显说分齐。上二
    不颂前文。二十从善分别众生下六颂颂
    前得三世诸佛智慧光明。谓照俗境常在真
    故。二十一从无量不可数下四颂颂前悉能
    严净一切世界文。二十二从慧眼无障碍下
    八颂颂前与诸佛所化众生皆悉同等。二十
    三悉能分别下四颂颂前知劫长短相即相
    入等文。二十四成就智慧力下十二颂通颂
    前初心所得佛十力智。二十五从一一毛孔
    中下九颂颂前悉能震动无量世界。谓入帝
    网等。二十六如是深法门下七颂颂前悉欲
    长养诸佛智慧文。二十七从菩萨摩诃萨下
    六颂颂前菩萨不离诸佛菩萨及二乘众生
    等文。上来至此总是逆颂第三段。当相辨
    文竟。自下第二。有二十九颂颂前第二约
    喻校量文。于中初六颂颂第一益生喻。二
    从无量无有边下二颂颂前第二步刹喻。三
    从去来现在劫下有四颂颂前第三算劫
    喻。四十方世界中下六偈颂前欲等五喻。谓
    一欲二??望三根四方便五心法合可知。五
    一切众生类下四颂颂前第九第十知业烦
    恼二喻。六十方诸世界下七颂颂前第十一
    供养诸佛。上来第二大段喻校量竟。第三三
    世人中尊下有三十九颂。颂前第一标叹显
    深文。于中分七。初有七颂颂前最初总句
    甚深之文。谓深彻佛果故。深超群有故。深
    同法性故。深用普遍故。深智远知故。并如
    文可知。二常修妙下有七颂颂前第二难
    知甚深。于中初四句深广难知。次二佛以
    深德加持难知。后一结德难知。谓德如虚
    空非算能知故名难知也。三初发菩提心
    下五颂颂前难信甚深。谓以初发心即成佛
    果无边功德此难信受故也四一切辟支佛
    下八颂颂前难解甚深。谓令二乘三界所得
    安乐。乃在菩萨初发心中。此事难解。是故
    文中。初四颂标二位得乐。各二颂。后四释
    彼二位得乐所由。亦各二颂可知。五无量智
    慧明下五颂颂前难说甚深。谓智深德广业
    用数多言说难及故云称赞不可尽也。六普
    观一切法下四颂颂前难通甚深。谓心住平
    等为众说法。二位相违令极相顺。甚难通
    会故也。七无量妙功德下三颂颂前难分别
    甚深。谓此初心同佛位际限难分故也。第
    四大段欲得一切佛下十颂结叹劝修。初二
    举德劝修。次二显德深广。次四显德用胜
    能。后二劝学究竟
      明法品第十四
    四门同前。初释名者有四义。一后位行法
    垂明前位。此明即法也。二明是教法是义。
    三明是智法是境。此二法之明明之法。四智
    行离染当相名明。即明可轨是以称法。又
    诸行焕照称性为明。当体妙轨故亦云法。故
    云明法。不尔是?即亦非法。二来意者。
    前明当位体德。今辨胜用趣。后义次第故是
    故来也。又前明自分。今显胜进。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明法不同有四种。一理法谓真
    如性。二行法谓六度等行。三教法谓十二分
    教。四果法谓菩提涅??。今此正明行法兼
    明余三故以为宗。又此四中依理起行依
    行成果。教说前三故唯四耳。四释文者。
    此文分三。初请分。二说分。三证信分。初中
    二。初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初领前自分。后
    问后胜进。前中若非?ゲ哒绽碇??抟?br> 堪受胜进转增之法。又若非具此洞真净
    行法无以能说。故进慧问法慧说也。颂中
    有八句。一总七别。别中一大誓自严二行乘
    果乘。三入于因位。离犹无也。谓至无生位
    道余处释为初地位也。此在地前相摄故
    也。四背。五向。六同佛住。七定成果。二正问
    后胜进中二。先正问行法之体。后问依行
    所成之德。前中总有十一句。初六自利行。
    次四利他行。后一通结俱利究竟。前中彼菩
    萨者牒前发心具德之人。初句问修习何
    行令功德转胜。问前品中云甚深诸三昧无
    量陀罗尼诸佛自在力无量妙功德庄严初发
    心。又云即是佛等。何所少故更修习耶。答
    此圆教普贤行中大位有二门。各摄法界。前
    约自分。此辨胜进。前中亦具后后中亦具
    前。然前恒非后。后恒非前。谓具前之后
    非前。具后之前非后。故位分前后。摄义
    恒周故也。二问修习何行令如来欢喜。是
    故云何修习之言贯通下诸句准之。三
    问位地。四依位起行。五大愿助成。六积德
    成藏。利他中初应物机化。二不废自行。
    三赴欲度生。前生此熟为异。四化令趣
    菩提故。使三宝不绝成兴隆耳。下一结俱
    利中。善根境结自利。方便结化行。二俱究
    竟故云不虚。善哉下乃至欲闻。此文有二
    意。望上则为结请劝说。望下即是希闻
    后问。二问所成德中。如诸菩萨所修功德者
    总举所依之德。灭除已下明依德所成是
    所问法也。于中准下答总有十八句分
    二。初十七句明德备。后得善根力下明胜
    用。前中二。先十六句内德圆。后天王下外尊
    敬。前中二。先九句明自利德。后具足佛刹下
    七句问利他德。前中二。先有七句问因德。
    后庄严下二句问果德。前中二。先六句明行
    修具足。后菩萨一切下众德圆备。前中有二。
    初四句是断障行。谓先离无明住地是离恶
    因也。二伏魔。三制外道是离起恶缘。四
    离尘垢是离恶习也。二修善行有三。初
    修成福德。二超离恶果。谓离三恶八难也。
    三修具净慧。此慧下文将为答也。故唯有
    六句。总是除二障成二严。行修具足故也。
    下德圆中有七。一摄十地。二具十度。三多
    三昧。四妙总持。五六通。六三明。七清净法总
    结也。下果德中二。先依正三业果。后力无畏
    等摄众德差别果。下利他中四。初一句应机
    现刹具足。二随成就众生下以正行摄生。
    于中初随成行缘。二及诸菩萨下正结行
    法有五。一胜德。二所轨。三依法造修。四行
    能至果。五广摄所缘及分齐。皆悉满足。是
    总结也。三速成等者明行有辨果功能故
    云速成也。四成护法行有四。初句总明护
    法行。云何护耶。下三句别显。一广说教开
    示义。二不为异道所侵。三自具文义总持
    常说。顿说而无穷尽。上来内德圆。下明外
    敬护中有二。初总举世间十王及佛法王守
    护。二别显中三。先一切世间等显前十王护。
    二常为下显法王护。三一切菩萨下明同位
    护。行体德圆备竟下明胜用。谓依诸德有
    此胜用。于中四句。初增自无流法故云白
    法。即自成证行也。二能开等者以证法教
    人。三自具教行。四次第等教人教行。二偈
    颂中。四句成颂有十一颂。初一总请。下别
    颂。别中二。初一颂颂前文。二云何下正颂
    问后行法。于中初颂前十一种行法。二人
    雄下颂前依行所成德。于中初二句颂上
    善哉愿说文。次一颂半颂上行修离障。次二
    句颂众德备。次一句略颂果德法。次随其下
    三句颂上利他中行缘。次一切下一颂颂上
    护法行。后一颂上十王敬护。于中四。初智
    德无畏犹师子。二福德圆备如满月。三断德
    离染若莲华。四净果现前如最胜。此四亦是
    颂上善根力增白净法等胜用文也。第二
    答中二。初直说。后重颂。前中二。先叹问许
    说。后以法正答。前中二。先叹问。后佛子下
    许说分齐。前中先叹所问益。后叹能问者
    德。前中先辩益。谓饶益增善因。安乐授乐
    果慧利令得出世法利。后哀愍下结意叹
    能问中。先叹自分德有五。一称实慧。二不
    动而进故云大力。三无间修故云一心等。四
    位成就故云不退。五当位满故超出世也。
    又初句明有解。后四明有行。又此等亦是
    释进慧名可知。下叹胜进德。谓于问自
    在等如来也
    下正答中二。先答前十一问行法之体。后答
    彼依行所成之德。前中依问次第答之。答
    初句功德转胜有二十句。初十始修。后十终
    成。又初是自分。后是胜进。前中已得发心之
    藏。牒前拟后也。应离痴等是总举也。又涅
    ??经云。不放逸根深固难拔。因不放逸根
    固一切诸善根皆得增长。不放逸有二。一
    约事如论释(云云)。二约理如法集经(云云)。下
    别中三。初标数。二列名。三结数。列中此
    中对治十种放逸。一破戒逸。二迷菩提逸。
    三失悲心逸。四?龆橐荨N謇中?右荨A??br> 世间逸。七乐劣善逸。八乐二乘逸。九染
    功德逸。十生绝分逸。如次十句对治应知。
    初者既得发心已要须持菩萨三聚净戒。
    然持三种。一不作三业恶。二不为名利。三
    不起戒见。此是标中守护也。二者不于菩
    提起有无等见而发心。此是标中离痴也。
    三依言摄物故离谄曲。四所作善根必使
    终成故云不退。此是标中精?ヒ病S嘟圆?br> 离此等三也。五者造业求生是凡夫行。菩
    萨离之常乐寂静有二种。一约身有二。一
    所住静。谓离家室喧扰等处。二能住静。谓
    持净戒离三业非。此以福舍罪离在家凡
    夫。二约心亦二。一所住谓真空妙境。二能住
    谓定慧之心。此以慧舍惑离出家凡夫。六
    厌背世乐。七专修出业。八虽求出舍二乘
    无悲救世之心。九虽修菩萨大悲功德而不
    见能所修故无污也。十知己身有四义。一
    知身从缘而有离我我所。二知己道行力
    若劣终不强对烦恼境界。三知力若强即
    须精苦作进修行。四定知已身有菩提种
    当得佛故。二胜进中。净法者谓练治前行
    使纯熟离染故云净也。十中一正念净。二舍
    离下离过净。三安住下正行净。四常乐下求
    法净。五随所下除疑净。六具足下智慧净。
    七心常下三昧净。八闻好下解空净。亦是向
    忍净。九等视下胜想净。十恭敬下报恩净。亦
    是敬养净。第二答令如来欢喜有二十句。
    亦初十自分。后十胜进。前中初结前。不舍下
    生后。于中初句牒下初五句。二心无倚牒
    下第六。修甚深法牒下七八二句。于无诤等
    下牒下第九第十。是故总标下十行。称可
    圣心故令如来欢喜。下别十中。初三修有
    行。初一勤勇行。次二于有中离过行。谓内
    身不惜外财不求。次三修空慧行。一加行
    修空。二正证照实。三后得分别而犹无倚。
    七常求菩提故名大愿。八胜相现前故云
    光明。九随有离过故云善知损益(云云)。十以
    无着心造履诸法故云清净也。下明胜进
    十法。修已成就故云安住。十中一对过不
    染。二证实舍相。三四慈悲摄物。五六行满
    离染。余四愿智具。一大愿具。二巧慧双行。
    三思择胜力。四达性无碍。故云无依止也
    第三答菩萨所住功德亦二十句。初十自
    分中。一起行心。二正行行。三智顺理故超
    言。此上修始也。四近善友。五若不精勤虽
    近无益。六若不取意会法虽勤无益。又
    善取佛意者有三种。一约教。以二谛三性
    三量四理四悉檀四意四密六相六释八声五
    力等会取经意而受持之。二约义。谓言近
    意远。虽说法相诸门意在真理超言之处。
    三约行。谓意在灭惑成德。非但口言故也。
    七若不依行会意亦何益。此上修次也。八
    成大誓二严。九因位成满。十圆同果位。此
    上修终。胜进中二。先明观解。后摩诃萨作是
    念下明依解起行。前中初结前生后。谓善
    成诸地名巧方便。又于地不着亦名巧便。
    成地之要。故云先应修习也。十中初八是
    所成地法。初一总。二是诸地证智。三施戒等
    行。四所依净土。五所缘及分齐。六胜通及十
    自在等。七示现异身。八后智说法。此并诸
    地非一故皆云随其也。下明能成方便。谓
    虽分别而无着是方便也。由心造者释无
    着所以。谓知心外无法故无所著。心造有
    三重。一转识分别作。二本识随薰作。三真心
    依持作。皆心作故不有。心作故不无。是故
    无着也。菩萨若能下结能成地。下明起行
    于中三。先标。二释。三结。并可知。第四答
    清净行有二十句。初十自分中。谓十度纯熟
    出障故。净谓初施即无不舍。二戒即无毁
    犯等。皆明清净相也。前六可知。七巧成诸
    行故是方便也。八大愿坚誓尊重如山。此
    同下尊重行。九由思择力修习力说法除
    热。如世凉池。十智度摄生令同佛法。后胜
    进中。以后过前故云转胜。十中。初三宿成
    行。次三依缘行。后四悲智行。前中。一内有
    实德外感佛念。二由依护念更增胜善。三
    能同佛八相现?隐细名密方便。又了达
    如来玄密之义。如王髻中珠等。又善解权密
    之教等故名安住也。次依缘中。一近善友
    谓身亲近心依附。二依善友起正行。三生
    正解。谓揽别成总故非总。分总成别故非
    别。全夺俱尽双融无碍。是故缘起俱非总
    别。后悲智行中。先一大悲。后三大智。于中。
    一实智。后二巧智。一成因巧。二向果巧
    第五答大愿满有二十句。初自分中所求皆
    得名愿满。一忍恼摄生。二严土为物。三
    于佛兴供。四于法守护。通论护法有四
    重。一护理法。谓照理不杂无明等。二护行
    法。谓行不杂名利懈怠等。三护教法。谓如
    法说授广宣流布等。四护果用法。谓存护
    形像等。五令物身生净土。六令物智入法
    门。七令他愿满。八无足修行。谓行尽未
    来际。令如须臾不生厌倦。又愿劫随心
    转。九愿因究竟。十愿果圆净。后胜进十中。
    一大誓严心不虑不成故无忧也。二仰念
    胜侣转起彼愿。三悉愿往生者顿起诸行。
    四究竟等常起所行。上自利。五化令愿满。
    六常化不倦。七处苦益生。八舍乐利物。九
    授以果法。十得果平等。上利他。第六答
    得菩萨藏。初结前生后。总有十句。谓以蕴
    德成藏深广无尽故无胜进。一见佛。二持
    法。即是持藏。三说法即辩藏。四悲普。五妙
    定。六胜用。七入证。八依证起通。谓以天眼
    见地伏藏及海中众宝。并知众宝出处价直
    等事。九佛加增德。十智达器界。第七答
    随其所应而化度之。先结前生后。谓称机
    授法名随应化。于中三。初知根机。二教离
    过。三教修善。初中亦三。初知众生病患所
    宜。二知宿习因缘。三知现在心念。二教离
    过中三。先一句总次九句别。第八由观自
    他平等不起慢于他也。第九心谄曲者多
    为名利喧心不直。菩萨知其非有故心静
    也。三如是下结。三教修善中。初一句总下十
    三句别显。于中初八自分法化。后五胜进法
    化。前中初二于法能说。一观理等而不违
    事别。二折事坏而不碍理存。良以理事虽
    复相夺俱尽而不碍双存故也。又释。分别
    是说。谓于平等法上虽更以异门种种别
    说而皆不失本宗故云先后无违。此是本
    末无碍。二说缘起法无性名破坏。而亦不
    碍缘起法界无所散灭。此是成坏无碍。已
    下于人能益。三化令生信。信除疑故欢喜
    也。四化令生解。解实理名入。下教令起
    行。五福行趣果。下教慧行。六破相行。七入
    实行。八无着行法皆依心。二边俱离故云无
    染。下明胜进化。九教以此无二平等之念
    念敬诸佛。此近佛身。十教自学软音而无
    所著。十一于他异音而无差别。此二学佛
    语业。十二学佛法教。十三具足下修佛智
    慧。此二学佛意业。下结可知。第八答不
    舍诸波罗蜜。先结前生后。此有二义。一虽
    常化物。而内心恒寂故云不舍自行。二为
    他行此。是故不舍自行。即是利他故云也。
    以十度中后四是第六中开出故但标六。又
    以后四严前六故云一切诸度具。庄严六
    于十中第二内。不倚戒以自高。又不执戒
    为有故令净也。三中初安受苦忍。闻恶无
    忧等耐怨害忍。闻好无喜法思惟忍。未曾等
    双结违。四中初勤修佛因。究竟下勤修佛
    果。五禅中一入定体。舍欲等是初禅。次第入
    是后三禅。此是事定入而不着故云无染。下
    明灭惑出定。是理定。下明定用起通。二超
    次。谓于八九次第入。及超越入。此是上事
    用。三入一知多。四渐具智德。此二是理定
    用。六智度中。初求闻慧。次所闻等下明思
    慧。次入真等明修慧。上是加行智。次妙善等
    辨正证智。次具足等明后得智趣佛慧。七
    方便中有六种方便。皆以悲智相导巧无住
    着故。云方便。一悲示威仪。智离爱见。二
    悲现身。智无染。三悲外示童。智内具黠。四
    悲现缚脱。智巧不取。五悲智现严。六悲能
    入趣。智了所行。八愿中有十。一一皆愿尽
    彼原际。各云究竟。初化众生愿。二净佛土
    愿。三供养佛愿。四摄智慧愿。五修法界
    行。六大志愿。谓以志力修上行时尽来
    劫住谓若须臾。七修促愿。谓愿以长劫
    为促。上句但转能见之心。此回所住之劫。
    是故上句有住字此无也。八成坏愿。谓愿
    解达世界成坏。一缘集成不作坏。二劫初
    成劫未坏。皆愿了达。九现净土愿。十成正
    觉愿。九力度中有十义皆有堪能。不可屈
    伏故名力也。一一各初标名后释义。初中
    释。内离烦恼等是离过也。具净等是成德
    也。此二成自行故名自专正。二释中。谓以
    胜力正理他时无能坏者故也。此二总举
    利他。三拔苦心满。四与乐心齐悉能覆护一
    切。是力义也。此二利他心。五持力内蕴法
    义。六辨力外宜应机。此二利他德。七大行具
    严力。八弘愿不断力。九因力多出。十果力普
    覆。十智度中。谓识病了根称理授法故云
    智。亦有十句。于中初四知病轻重。次三知
    根欲。谓一知病者学位。二知其心中串习所
    行。即根行也。三知欲乐??望。次三知法药。
    初知境法。二知智法。三知境智无碍无边
    法门。故云法界。第九答所请众生皆能度
    脱中三。先结前生后。二教化一切下十句正
    显度脱。于中初一化出恶道。谓初句修善
    因后出苦果。二化出众难。谓精进修出因。超
    难出八难果。次三教治三毒。但贪欲有二
    种。一贪色教不净观。二贪财教离欲观。嗔
    亦二种。一嗔有情教慈心观。二嗔无情教
    平等观。以不称意无情物与称意物无二
    故云平等。愚痴亦二种。一顽无知教界分别
    观。二邪见愚痴教因缘观。以诸法从因缘
    生非自在等作故也。又以不信因果故教
    因缘观也。次三教化令出三界。初教离欲
    恚等。舍欲界至初禅等。二教增上观。舍色
    界增上至无色处。三教细微智。以照察细
    想令断尽。证空超出三界。次二句化令入
    三乘中三。乘初教寂静行有三义。一以彼
    二乘修离生死喧杂行故。二令修证入人
    空寂静行故。三无余涅??名寂静。修彼名
    行。二教以十力等。是超过凡小严显大乘。
    三下释所请度义。谓如初发心举其本愿。
    指本曰如。见生堕恶举愿所为。大师子吼
    举其愿辞。誓言决定名师子吼。知病法济
    正显愿相。此中文意显从初发心见众生
    苦故以决定言请取一切众生誓悉度之。
    具足下结意可知。第十答兴隆三宝中三。
    初标。次释。后结。释中初九别后一总。别中九
    句为三重。有释云。初约教道。次约证道。后
    约不住道。今更释。谓初中后分三也。且约
    佛宝。初教发菩提心。次已发菩提愿者赞
    彼大愿令不退转。三令依愿起行使佛因
    圆故云下佛种等。因圆果发名生正觉牙。
    是故始终相继令佛宝不断。二约法宝者。
    初示深教法。次释理法。三护持等明行法。
    又释。初总示深法。次以法深难解故须解
    释令解法流行。三法既行已即加守护不
    顾身命。是故令斯法宝广行不绝。又释。初
    契经。次是对法。后是?衬帷9市胙匣ぁH??br> 僧宝者。初受持威仪教法。是僧行方便。次
    行六和敬。僧行成就成行不乖曰和。行和
    相导曰敬。谓三业慈为三。同戒同施亦云
    同舍。同见亦云同慧。故有六也。后善御大
    众。心无恼。是僧德已成统摄绾御。是故能
    令僧宝常存。下总结可知。此中有三宝章。
    如别说。第十一答所为境界不虚。于中
    初结前。从菩萨如是安住下生后。于中三。
    初总。次别。后结。总中三。初语业不空。二彼
    菩萨下身业不虚。谓所作不谬是也。三如是
    一切下意业。智慧回向不虚。二别中三。初
    法。次喻。后合法中。初标。次列。后结。列中初
    五明自依正严。后五明法摄生严。前中初三
    三业即正报严。次二依报严。于中初明土离
    染。谓受用此土长道灭惑故也。后明土具
    净德。谓常有光明故也。后五。一摄胜众。二
    示神力令生信。三授圣教令生解。四化
    现成佛。谓涅??者此非是圆寂之义。梵云泥
    畔此名化也。是此所用故应云化地严。谓
    是现化处故也。五量机授法。余结可知。喻
    合亦可知。上来答初问竟。第二答行所
    成德中有二十句。初灭愚痴是牒前问。具
    智慧故是答也。下诸句皆先举问后显答。二
    慈悲答降魔问。三慧功德力答制外道问。四
    入金刚定除心习垢答离尘垢问。上来离
    过行也。五于先佛所等答具足成一切德
    问。六净慧满足答能离恶道等问。上六总是
    行修具足。七次第方便智慧力答诸地等六
    种名众德圆备。一地。二度。三定。四通。五明。
    六无畏。上来因圆。八白净法力答佛依正三
    业之问。九智慧分别速解诸法等答得佛十
    力等问。前句明依正相好果。此句明功德差
    别果。此二总明果满也。上来总是自利门
    竟。十愿力神力智力答随其佛刹问。十一随
    应受化等答随成就众生等问。十二菩萨如
    是修行等答修行成佛问。十三于无量刹等
    答护持法藏问。十四成就四辩等答分别广
    说问。十五于大众中无所畏等是牒问。具足
    增上般若是答魔不能坏问。十六次第分别
    等答摄持正法无穷尽问。十七具足大悲下
    答于一切世界悉能演说问。十八十王敬护
    略无答文。又此是行果故无答。又除佛无过
    等亦是通答耳。问十地满后受职菩萨方云
    唯除如来余无能过。何故此中位是地前十
    住之处即有此言。答此是圆教普贤位相陀
    罗尼法。是故一位成满之处即摄一切诸位
    皆尽。如下海幢比丘顶上佛说法处十住满
    后即补处成佛更不言入十行等者同此
    说。此据初位为言。如下小相品中从地
    狱出即到十地无生忍后位至离垢三昧
    前等者。彼据终位而说。中间二答位准
    可知矣。十九一切世间恭敬等亦无答。同行
    果故。亦可同在后门内通。二十佛子下答
    得善根力增长白法等问。于中初总举后释
    成。前中初身业胜利。次以慈心下意业胜。后
    具足辩才下语业胜。下释中有十一句。初六
    成自分因德。一成证智净。二如证而巧说。
    三于教能念持。四如念能巧说。五于已得
    法能记持。六于未得法能推求。后五成胜
    进果德。一得佛外力用。二得佛内实智。三
    得佛巧说智。四正说深法。五成佛胜智。谓
    具理量及菩萨愿智等也。第二偈颂中有
    二十偈。初十三颂前初段十一种行法。后
    有七偈颂后十八种行所成德。前中初四偈
    颂初二段。谓初一偈半颂所修转胜。谓名
    初发心住为初地也。已得发心功德之藏
    故云长养也。次句颂灭放逸。次句颂离痴
    ?。次二句颂菩提心不忘等。下二句颂如来
    欢喜。次一偈重颂修胜。初三句颂不退转。
    下一句颂离在家出家凡夫。余略不颂。后一
    偈重颂佛喜可知。次有二偈。颂次三段。谓
    初五句超颂第四清净之行。次具足诸地
    一句却颂第三所住。功德下半颂第五
    大愿成满。次半颂第六得菩萨藏。次一偈半
    颂第七随其所应而化度之。次一偈颂第八
    不舍诸波罗蜜。次一颂第九随所请众生皆
    悉度脱。次一颂第十兴隆三宝。次二颂菩萨
    所为不虚。自下七偈颂行所成德。于中初一
    偈半颂十八句中初九句因圆果满文也。次
    二偈半颂护持正法及广说等。次三偈颂第
    十八三业利益文。谓颂上于大众中安谛威
    猛坚固甚深说法除惑故也。下明所说契理
    故如来随喜所说合机故大众奉行。此上第三会竟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