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四(之下)_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四门同上。次第等上已说。小相者相形别德
    也。所以佛自说者。化身之用唯佛方穷故。
    亦可化身随物劣令生信。有实德故。佛自
    说也。此文有二。初总举形好被益。次如来
    足下有千辐下广辨随功摄益。初文有四。
    一列名二明用相。三辨眷属。四举往因辨
    用益。影成如来小相德用难尽。此有四文
    思之。二广中有六。初辨形好摄益。二汝等
    应当下教往报恩及识因果。三诸天子闻是
    音声下兴供养行。四是故诸天子下教发心
    悔过。五说是法时下辨获益转更回向。六尔
    时诸天子下得益故传通不绝也初文有
    二。初辨相轮光照摄益。此有二可知。二生
    天上已下劝成胜行。劝中有二。初正举下
    况劝。二诸天子卢舍那下举胜利以示。初
    文有三。初正劝。二天子赞美。三重示。重示
    有二。初总举德劝。二如我下引喻以示。有
    六喻中各二文可知。第一法性无我喻。二无
    有来者喻。三无方住处喻。四离作成善喻。五
    法无方面喻。六法无诸过喻。第二教往中有
    四。初举益以教劝。二天子其有下举损示
    劝。三汝昔下举恩以示。四诸天子下示法以
    劝也。第三兴供养文有六。一兴供具。二往。
    三不见。四天重示。五重生敬念。六尔时天妙
    音下重敬也。于其内外各有五百烦恼者。
    十使十恶自相乘即成一百。于内五尘迷
    生五百。于外五尘迷生五百也。二万一千
    等者可解也第四教发心中有三。初教发
    心及悔过。天子得益略有三句。二时诸天子
    下重问有二句。三尔时天声下答。答文有四。
    初示悔仪有五句。二譬如明净下喻况有
    三句。三譬如幻师下释伏疑。四若如是下结
    教诲义。第五获益文有二。初明得益有二
    句。二犹未能见下结答分齐。六尔时天子下
    展转修行教轨不绝有四。初以香华等修
    供养行。二尔时彼香云下自行熟已。复教摄
    余人有四句。三摩诃萨安住如是下行益成
    故复转益。四左手持下举喻以况成观境界
    也。文中有四。初举喻广大。彰法难信有三
    句。二佛告宝手菩萨如是下法合成其德用
    深广。三佛告宝手菩萨譬如千亿下广增喻
    况。四佛告宝手菩萨譬如定光下举喻分齐
    结法深广。此文难。须思之。且释迦佛为
    菩萨时。有一相益于一生益一众生。其一
    众生展转利益一切众生。并一生至离垢三
    昧。如是一切众生复利一切众生。如是尽
    穷后际。下至遍傍。化作如意珠亦利益尽穷
    后际。菩萨一相既如是用。当知佛相德用不
    可说。佛一小相德既如是。佛大相海准之
    可识。文意如此。余相可知
      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
    四门同上。一释名者。行周法界云普。体顺
    调善称贤。菩萨是人。行者明因。行体从二
    义得名。二来意者。何故来。有二。一疑者云
    向前因果以何为体。依何以成。为决此疑
    也此即第二自体因果。此品是因性起是果。
    此因果与上修成云何取别。若约缘分齐
    取。即属上。离性泯始终。即属此。问上地中
    广明离性。此云何也。答前欲摄别行为趣
    体方便故也。此中所明正是顺理之行性
    也。而无二体。义不相是耳。以缘尽缘。以
    性即并性也。问性起绝言离相。云何有因
    果。有二意。一为经内因中辨性起果中明
    性起故二也。二性由不住故起。起时离相
    顺法故有因果也。问起时离与缘修何别。
    答缘修离缘则不成。性起无缘即不损故
    别也。其普贤行亦如性起分顺修生也。何
    故下文云多法所成出现于世也。答此望
    解知。非约性体也。故下数云若如是知也。
    问若不知云何辨起。答余观异见故。缘修
    即不尔也。第二又解。摄前别行成其普德。
    以发性起故来也。若作此解由属修生。性
    起已下文入本有也。问普贤行何位成。答实
    即不依位。就彼解位已去成。为上经文在
    解已上说故。余准思摄。三宗者二门分别。
    约人约法。人体德用修生离始。广大异前
    耳。二法是普贤行法。亦有体相用。具有理
    教行果等也。但义异耳。问此二品无定及加
    集众。云何有体相。答此二品体表在玄。为
    彰法体极深广故。加集众等如地品初释
    也。法寄人显。故此人说也。四释文者。此文有
    四。初序。次正说。三结会证成。四偈诵。序文
    有三。初举略显广辨说分齐。二何以故下
    啧。三答。答文意前对缘故局少也。此体通
    缘非缘故宽也。亦可前缘修举体从相故
    局。此起依相入体故宽也。有此品摄本有
    修生修生本有。又前对一品二品机。此即普
    也。此总约五义。一位。二根。三事。四病。五行
    等也。文有四。初总辨上说少意。二愚痴众
    生下别辨随说意。三为如是下结。四佛子若
    菩萨下略出迷惑过失。此广文意者前教既
    大。云何局无一机。答为烦恼功力其大。小
    成大损。上虽非小所治不轻故。若望普贤
    法界不名为广也。此约嗔惑功能辨失。若
    约一切惑体时。唯是皮肉心三惑也。此中有
    六。一总辨失。二啧。三略答。四广释。五结。六
    重广。显广有三可知。百障约位有六。初十
    信。二不乐佛法下十住障三离菩萨行下十
    行障。四诽谤佛法下障十回向。五不乐菩萨
    住下初地已上障。六不顺三世佛即佛障。此
    在十地终也。理并通耳。二正说中有三可知
    第二文有六十句。初五十因行。次十因中果。
    前中初十十信。二十十解已上。三十初地已
    上。次二十九地十地也。理即通耳。初十中前
    七自利法中修信。次三利他中修信也。第二
    十初六自行。次三利他行净。次第十因位净。
    第三十智次第配十地也。第四十巧随顺可
    知。第五十直心前七九地相。于中初二知
    根。次二知药。次二知顺正证方便。次一除障。
    后三十地相可知。第六十巧便初四法身果。
    次四报身果。次二化身果。次是故下结劝修
    行。有三可知。三证成可知有四。初动地雨
    华此有二可知。二等通余方。三十方同证。
    四复总结也。第四颂中有二。初长行举说
    意以生起。第二正偈诵。偈文有一百二十二
    行。初二总颂因行所说分齐。次广叹普贤行
    德。非诵前文。又亦一行一句即是一德不
    须更科也。此可思之。文云与诸如来等
    者。因果俱无相。因缘作及无作二发果力等
    故也。过去即未来二世等者。因此集果义。
    但三世一相故。十信即诸位也。如是一切但
    世相入者。即一一世法入现世。不证位成
    比也。此约三乘别行成。又亦九世自在摄受
    皆证也。此约普贤自在故尔。因果等法并
    然。准之。若临时变化相入等不在此限。宜可思之
      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
    四门同上。一辨名。宝王者摄德自在为王。
    可贵名宝也。如来者如实道来成正觉。性
    者体。起者现在心地耳。此即会其起相入
    实也。二来意者。前普贤明能起之缘。次辨所起也
    三辨宗体者分别有二。约人约法。人但本
    有异前。法者如文耳。问性起分齐云何。答
    此有二义。一始终相对。二阔狭相对明分
    齐。初始发心至佛性起。终至大菩提大涅??
    流通舍利也。阔狭顿悟及三乘始终。出世至
    声闻缘觉。世间下至地狱等诸位也仍起
    在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文义俱在下辨。至
    当指释。问若声闻等有性起者。何故文云
    于二处不生根。答言不生者不生菩提
    心性起芽。不言无果叶。若无者微尘中不
    应有经卷。准喻可知。若细分别地狱无果
    叶有体。声闻有体及果叶也
    四释文者。所以性起问普贤说者。显器善
    胜法旷周也。此文有三。初序。二尔时普贤
    菩萨答下正说。三尔时十方下结说证成。序
    文有五。初眉间放光发起有二可知。二尔
    时一切大众下疑念生起。三尔时如来性起
    下明对佛欲请。四时如来口中下口中出
    光。以示说者亦通加耳。五尔时如来性起
    问下正问发起。初放光中有八业。一请业。二
    因业三敬业。四觉业。五止业。六降伏业。七
    示现业。八卷舒业。有一流星身也。第三欲
    请中有三。初长行示现请仪。二偈陈己意。
    三结偈有五。初六偈叹佛德。三善学下
    陈己所谓。三大众皆净下叹根胜妙。四叹
    所说法。五正觉下成所欲意。第四光示文有
    三。初辨光同前。二明所归。三尔时普下明
    益相也。第二正说文有三。初示名总答。即
    本分也。二尔时如来性起问下重请。即请分
    耳。三尔时普贤菩萨告下即说分也。初本中
    有三。初举先事。二结说。三辨益。二请中初
    长行。次偈请。长行中有四。初总请。二叹众
    器熟。三仁者下叹说者堪能。四善哉下结请。
    叹器熟中有三。初举众集。二叹德。三结。集
    德中初自利德。二大悲下利他德。三说者堪
    能德中有二。初自利。二于诸佛法下利他德。
    二偈文有二。初长行生起。二正偈颂偈文有
    三。初二总叹说听者德以请。二有十三半
    正别请。三十方下四叹众会希有请。别请中
    有二。初十半问果。次三问因。果中初七半
    陈事。次三叹德耳。三说分有三。初总叹。二
    所以下啧。三非少因缘下广答。答中有二。初
    由多因成。故不思议总叹。二以十种无量下
    辨相有二。初酬因问。二佛子云何知见如
    来身下答上果问。此初即答上因问。此文
    有二。初总明十门。二别解。初分有四可知。
    二别解文有二意。一释上十门。二上十门中
    一门即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二。初
    辨因体。二佛子菩萨又复应知下辨性起德
    用。此或在知人或法也。初辨体中有十幡。
    初有二。初释次结。释有二。初喻后合。余皆
    同此。初明众缘共起喻。二大机堪受喻。三
    缘成离作喻。四胜智善达喻五大用现前喻
    六机感随现喻。七有二喻。初名胜缘先济
    喻。二随欲所成喻。此释疑耳。八成自大事
    喻。九体用相依喻。十成益非虚喻。此十中前
    二第四依缘辨缘。余七约自体辨缘。第二
    重颂中有二。初长行生后。次偈颂。偈中分
    九。初二总叹性起无上。次八别叹校量性
    功德。次十举法以况也。次二结成体用自
    在。次二示教知者。次二劝听辨说分齐。次
    二举事许说。次三十五正说。次二教劝也。
    正说中初五结颂初喻。二四颂第二。次四
    颂第三。次三颂第四。次三颂第五。次三颂
    第六。次二颂第七中第二喻。次四颂第七中
    第一喻。次二颂第八。次二颂第九。次三颂
    第十耳第二辨身。此次第答上果问有二。
    初寄起发。二此菩萨知见无量下答。答中
    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四。一总答。二啧。三
    略答。四譬如下广释。略中二可知。广内有
    二。初辨法体。二菩萨具足成就下辨德用。
    此用或属知人。或摄在法也。余十文相同
    前。一密身普摄喻。二在缘离无住喻。三辨事
    利生喻。四中有二。一胜缘先济喻。二机感随
    现喻。五潜用资成喻。合中有三。一正合前
    喻。二引光证成。三辨光利益。六随根殊现
    喻。七一身多感喻。八无思成事喻。九大宝摄
    德喻。十摄治从愿喻
    第二偈颂。初生起。次正颂偈有四十二。初四
    颂第一喻。次四颂第二。次四颂第三。次五
    颂第四。次四颂第五。次四颂第六。次四颂
    第七。次五颂第八。次四颂第九。次四颂第
    十。问上来所辨。多与初同义云何也。答由
    能德显即属初因。今此举能取所依止也。
    三音声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总。
    次别。别中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二。
    初辨法体。二菩萨知见音声十种无量下明
    德用。亦二通谓能所也。法体有十。初文有
    五。初法。次如呼响下喻。三知见下合。四譬
    如世界下重喻示。五如来妙音亦尔下合。前
    喻无性故顺理。后喻无性故具德。第三合
    内初叹知见胜。次对法成解以合上喻耳。
    此名声无本性喻。二声无自质喻。三有用益
    生喻。四随根开解喻。五随机感见喻。六依缘
    异现喻。七用无所依喻。亦可大用遍资喻。八
    审根受药喻。九大音具德喻。十随益非虚喻。
    第二偈颂有二。初生起。次颂颂有四十偈。
    四行颂一喻可知。四菩提性起心有二。初
    寄问。二答。答内初法次喻。问心意识非即
    佛者何也。此通二故。故文云智无量故心亦
    无量凡即可知。喻中分二。初长行。次偈颂。
    长行中分二。初辨十心法。二菩萨如是下
    结知利益。此初喻名智无所依喻。此何故
    约智辨。答有二意。一为一心体通染净故
    不约之。二今论性起智即是心约净辨故
    也。故文云智无依止也。一智无所依喻。二
    性无增减喻。三兴用益生喻。四智宝摄德喻。
    五智用殄非喻。六智堪含受喻。问详其文相
    似言独佛是性起何也。答须知大意。但菩
    萨从他受教。即是其果佛及菩萨能授他
    教。所有行德即属其芽也。此思准之。七坚
    固随益喻。问树生芽时诸树生芽。所况义
    云何。答此不异。何者但在一心中本有新
    生异耳。若尔与前众生不了而有性起。异
    义相违。答此各别门。所以知。为前义中声
    闻凡夫不知本性亦是性起。今此不知即
    非性起。得知别是异门。此约性起芽说。故
    异前耳。又问二处相违。因何不成矛盾。答
    一切善根有邪有正。但顺菩提者无问人
    天善根等。并是性起。不顺菩提者即非性
    起。此约果处分?细。是以不违耳。八智用
    遍资喻。九巧不尽有喻。亦可巧便留惑喻。十
    性通平等喻。此文有三。初法次喻后合。余文
    可知。第二偈中有二。初长行生后。次颂偈
    有三十七有二。初一总示识佛心。余结十
    喻。初三结第一。次三颂第二。次四颂第三。
    次四颂第四。次三颂第五。次三颂第六。次
    五颂第七。次三颂第八。次四颂第九。次四
    颂第十。五境界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
    二。初长行次偈颂。初文有二。初辨境体。二
    饶益众生下辨利益用。初文有三。初法次喻
    后合。初法说有四。初总举佛境。二非境界
    下辨佛境分齐。三佛子一切众生无量下辨
    境深广。四佛子菩萨知心下约法定体以明
    深义。二喻有三。初佛境分齐喻。第二境起因
    缘喻。第三境界深广喻也。境界有二。一所缘
    境。二分齐境。此通二也。第二偈文有二。初
    生起。次正颂。偈有十分四。初二颂前法说。
    次三颂初喻。次一颂第二喻次四颂第三
    喻也。六佛行有二。初寄问。二答。答中初长
    行次偈颂。长行有三。初法说。次譬如法界下
    譬况。三佛子菩萨如是等下结德业用。喻中
    有五。各有譬合。初一至绝三际喻。二业性
    无碍喻。三用穷法界喻。四起业济生喻。五无
    功成事喻。第二颂中有二。初生起。次偈颂。
    偈有十分五。二偈颂一喻可知。七菩提文
    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
    颂。长行有三。初法。次喻。后佛子菩萨以如
    是下结其业用。初法说有二。初辨体。二知
    处等下辨用。亦可初自利次利他。二就喻
    中有二。各有喻合。初名现机定器喻。二至
    寂离性喻。初合喻文有四。一正合上喻。二
    佛子一切佛下辨菩提离言。三佛子成菩提
    时下辨离言相。四佛子如来身中下释离
    言用事。三辨相文有三。初释相。二佛子
    随如来下类以成法。三如来具足下结成。
    四用事中有三。一辨用事。二皆悉一性下
    释所以耳。三如是下结。第二合喻有二。
    初辨法。二复次佛子于一毛道下辨依法
    成解。初文有二。初辨法体。二佛子如来
    成正觉已下成身业用。此文有二。初辨次
    结。初法体文有二。初辨次结。初文有二。
    初正合上喻。二佛子设有下有二。初问答
    假设类成。二成解文有二。初建万像通体。
    二复次佛子下解自他无咎有。三结可知。
    二颂文有二。初长行生后。次偈颂。偈有
    十二分六。初二结法说。次二颂初喻。次
    二颂第二喻。次二颂假设类文。次二颂成
    身用。次二总叹德用也。八转法轮有二。初
    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
    有二。初释次结。释文有三。初总辨体。二譬
    如下譬况广辨。三佛子若如是下结定损益。
    初总辨中有六。初辨体。二辨分齐。三明所
    离。四譬况。五释成。六类释。广辨中有二。初
    约体辨。二复次佛子下约用辨成。初有二
    譬各有譬合。初大音无尽喻。二大响遍周
    喻。第二合文有三。初立。二啧。三答可知。二
    约用辨成有五可知。二颂文有二。初生后。
    次颂偈有十分五。初一颂总辨文。次一颂
    第一喻。次二半颂第二喻。次三半颂约用
    辨成文。次二总叹也。九涅??有二。初寄问。
    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长行有二。初
    辨法体。二复次菩萨如是知涅??下结知业
    用。初文有二。初法总辨。次喻广释。初文有
    四。初总约法劝知。二出涅??体有三可
    知。三佛子如来下明不说本涅??体但辨
    性起。文有五可知。四佛子但如来下明说
    事相涅??。文有三可知。二广辨中有二。初
    约喻以辨。二如来示现涅??时下显事用随
    缘分齐相也。文有二。释结可知。前喻有三。
    各有譬合结三文。初现局体通喻。二化穷尽
    灭喻。三赴用随机喻。第二偈文有二。初生
    后。次偈颂。偈有十二分五。初二颂第一喻。
    次二颂第二喻。次二颂第三喻。次四颂用
    随缘文。次二总叹耳。十见闻得益文有二。
    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
    行有二。初辨现未见闻流通益。二尔时诸菩
    萨下问经得名。辨经文义持利仪式。初文有
    二。初释。次佛子是为下结。前文有三。初总
    法说。次譬况广说。三于如来下辨见闻功行
    广大难说。此有三。初立。次责。三答。初法
    说中有四。初总辨成益不虚。有二句可知。
    二辨有中殊胜行。三成空中方便智。四明
    穷其果位具足胜德。譬况广文有二。初辨
    现在体益。二若有得经下未来住持用也。此
    有二可知。初现在益文有三喻。初二喻譬
    所得福慧坚固行德。后一喻性德胜用。前二
    喻者。初喻行穷坚实难坏喻。二名小智能焚
    大惑喻。此等各有譬合也。三者性起善巧资
    成喻。二问经名义及仪式等中有二。初问
    次答。答文有五。初示经名并经义用。二如
    是经典下明所为分齐。三是故菩萨下举益
    劝持。四佛子菩萨虽无量亿下显经要胜。此
    文有二。初辨损。次明益可知。五佛子菩萨
    闻此经已下明教修益方仪。二所为分齐中。
    初法次喻后合。颂中有二。初生起。次颂偈有
    八分四。初二总。次二颂第一喻。次二颂第
    二喻。次二颂第三喻。第三尔时十方下结说
    证成有二。初长行。次偈颂。亦可此偈是广说
    中第二重颂耳。初文有五。初动地并雨华有
    二。初辨次结通。二佛现身。亦二可知。三成
    行益。亦有二可知。四明得力所以。五菩萨
    云集为证。亦二可知。二偈颂有二。初长行
    明说意。二正颂。颂文有七分三。初二总辨
    法深难以喻显。次三叹闻法利益。次二举
    益劝持有三可知也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解行法相动静无碍此会成也。四门同上。一
    释名者。离者行体净义也。世间者所离之法。
    世者时。闻者中。但在时中者名世间也。二
    来意者有二。一辨教兴会来由。此下第三依
    缘修行成德分。所以来者。上既得法。次须
    依法就缘使修成行德故也。故下二品文
    中皆有劝辞。故知二品来者。前圣性现前。欲
    得不与凡共分齐故次来也。三宗者分别
    有二。一约人。人有正助。二人各有体相用。
    问此人与下知识人何异。答此是能宣教人。
    下知识是教所诠法人也准取之。二约法。
    法谓行法。即一乘道品也。三乘及小乘名数
    虽同三十七而意异也。广如诸经。一乘之
    行学亦有始。若依定学明始分齐者。若约
    回心人即用非至定及初禅定等为学始。
    若据直进人。即用光得意言定为初学始。
    若约一乘不共教。据行即寂静胜三昧为初
    学始。若约行解即华严定为初学始。若约
    行位即十行位定为初学始。若约人知识
    轨则用师子奋迅定为初学始。若约解信
    等即用净藏定等为初学始。若约正解用
    性起法门为初学始。若约解位即十解位
    定为初学始。此等约归向本实为言。顿悟
    人意言无分别定为初也。余可准知耳。四
    释文者此下有二分。初品明托法进修分。二
    入法界下明依人入证分。问何故对法不
    明入证。下约人方始入证。答法是所依。善
    巧由智。若不依善达机仪胜人。虽自有法
    未可得证也。故经云知识全梵行也。问上
    来法及此成行并无声闻。下法界知识即通
    辨声闻何也。答上法是顿。此行亦顿。为此
    无声闻。下法界中有二意。一为人有胜巧。
    引小成大。为明人德故说小也。二显法
    界发心始通二回故。此二品何故分二处
    说。答只桓重阁摄化之始。普光堂起行之初
    故也。故上来明菩萨起行发于普光。下明
    文殊教化起于重阁也。所以知。此重会别
    本云乃能重启斯义问故知也。此文有七。
    初序。次入定。三起。四请。五尔时普贤告下正
    说。六品末证成。七偈颂。初文有四。初时。二
    佛。三处。四同闻众。处中有二。初辨处。二
    依处成佛德。何故于此叹德。以因果淳熟
    功归化主故也。又行相可责故。德文有三。
    初总辨。二自分行。三能与一切下利他行。四
    同闻有二。初总列数叹德此初文有四。初
    举俱。二略叹德有二。初练始异终。二练
    新异旧。三具足成就下别叹德。四具足如是
    下结。三别叹德中有二。初自分德。二于一念
    中下他分德。自分中初自利。二善摄众生下
    利他。第二列名叹德中有二。初列名。此略
    列。所以此文菩萨名同普者。为行体顺理
    成无异相故也。次叹德中有四初总。二随
    诸世下摄法为首行。三悉能受持下护持正
    法行。四随诸下示成大事行。二入定中有三。
    初入定。二列名。三明定力。所以此名华严
    定。表行严果故。三明起定同前可知。四
    请问中所以独普慧为法先问。彰今但以
    慧导行也。复显机广大故。但慧发于体。故
    普慧略问二百句。巧行随缘故。普贤广答
    二千句也。此中已下有十意。故行教兴。一
    由为与胜人同行故。二佛护念故。三成
    就不可思议诸善根故。四具足菩萨根故。
    五生佛家故。六得善知识力故。七一切诸
    佛神力持故。八卢舍那佛本愿力故。九善根
    熟故。十堪受普贤菩萨行故也。此文正在
    善知识义通此品耳。此可思准之。问中有
    三。初总告。二正问。三善哉下总结请也。所
    以普贤答表行广故。此文有六。即六位也。
    初二十句十信位。次何等发普贤心下二十
    句十住位。三何等为持下三十句十行位。四
    何等宝住下二十九句十回向位。五何等身
    业下五十句十地位。六何等观察下五十一
    句问果位差别。故别本云。愿解说菩萨行。
    从始至终令无疑也。就尔时普贤告下第
    五说分广答上六位也。初十信位中有三。
    初九十句自分行满。二十种入下八十句胜
    分行。三十不可坏智下三十句利他行。初九
    十中。初五十自利行。二正希望下二十利他
    行。三十戒下二十当位因成果满。初依果者
    泛有四种。一国土等依果。二习气依前果
    生。三习因习果。四因体相依因果。此中不
    说前二也。亦可说同第一。此可思准。此文
    有二。初八自分。后二胜进可知。此等文中
    十十皆有四。一举数。二列名释。三结。四举
    利劝学唯除佛地及共法行。更无异果等
    法学故。因果既立能解非胜。智不成故明
    十奇特想。此中初八自分。次二他分也。既有
    大解须起大行。次明十行。修行之来必须
    依善友。故明十知识。初一安固菩提心。次
    三依道心成自利行。次四依心成利他行。
    次一依心成普贤行。次一依大行入法界。
    若不策?ノ抻山?馈4蚊魇???S??br> 精进合理明十??望。前八自分。后二胜进。
    离偏名正耳。依正??有力故辨十种成就
    众生。初一布施摄。次二爱语。次二同事。次五
    利行。由利生故恶无不离。善无不积。故
    明十戒。既前德成。故明十授记。二有八十。
    胜分行有三。初二十自行。次四十入利他
    行。次二十入利他因果中。既自行成次入胜
    境也。行胜故入十如来境也。初一示成菩
    提。次八三业利物。次一入涅??。八中初四口。
    次二身。次二意。用既入胜用须识器性。故
    明十入众生心行。既识根次明所安处。故
    明十入世界。既得依处须识时?短。故辨
    十入劫。虽时自在。说示不明理亦难可。故
    辨十说三世。既识时次明时中法。故次辨
    三世间。文言入世间者。一知三法现时中
    故。二入语法通义力故。又有施设通情
    曰道故。三入语义体性故。四入语义随方
    施设故。五入知识语义想故。六入语言
    因故。七知语言分齐故。八入言义互转无
    尽故。九知时中离染。言义亦如是故。十知
    时中性净故。言义亦如是。既达时中法得
    法解益故。第八十舍离忧恼。心无厌悔。初
    四自利。次五利他行。次一自他俱行。第三利
    他内。初成作事无悔其心坚固。次明十利
    他智不可坏。初二利他。次八自利。既有智
    故能持法。次十陀罗尼。前九持因法。次一
    持果法。以持成就分解果法故。次第三
    辨说十佛化被于他。初三报佛。次三化。次
    四法佛。此但一相解耳。若依此经即并通摄
    也。第二普贤心下答十解位问有三。初五
    十句明解方便。二十清净下七十句解位正
    修对治行。三十说法下八十句利他行。初中
    大心为本故发普贤心。初三护众生心。次
    三趣果智心。次四厌离有为心。既大心成。次
    成大行。第二十普贤行。初九自分行法。次一
    胜进行法。大行既备次辨悲济物。第三十大
    悲。悲心既具次依悲明发心之具。第四十发
    菩提心因缘。既大心成已次须依善友令
    增。第五近善知识。前八起因行。次二起果
    行。解位第二有七十句为三。初二十明方
    便修。二随顺觉下三十明解成就。三十明
    所知法门差别。以近善友故能远诸惑。第
    一十清净。既离障故。高升彼岸。第二十波
    罗蜜。既行体成。于所知中随顺觉达。第三
    十随顺觉知。既随知已。成知精立。第四十决
    定知。既决定多有堪能。第五十力。既智力堪
    能。第六辨十平等。既得理观须起智用。第
    七辨十方便佛法句。就第三利他八十句复
    为三。初四十正对缘说法。显辨才德备。次
    十无着下三十辨无着智成。次十句辨化德
    备足。初既解已。须起言说。第一辨十说法。
    既说法已。次须受持故。第二十受持方法。
    前七持因行。次三持果法。既受持已讽诵。
    须第三十才由才无滞。德相殊出。第四辨十
    胜法。前八方便修胜。次二自在用胜。正以德
    起胜能。于境缘无执。第五辨十无着。以
    无着故成平等证。第六辨十平等心。前八
    自分行中平等。次二胜分行中平等。心既得
    平等。依证起后得智。第七辨十出生智。从
    后智起用。第八辨十变化。第三十持下三
    百句答上十行问有三。初六十句胜入佛
    境障尽清净。二十不思议下九十句辨对治
    道成行德清净。三十园林下一百五十句当
    位修成满足也。初中有三。初十辨行体。次
    二十入佛境界。下三十句行成除障。初持有
    四。一因持果。如种性持。二果持因。如地
    持加持等。三住持力益。四心境相持如论。
    此中通也。既种性持成。于法??望不厌。第
    二辨十正??望。正以??法智成。心彻无碍。
    第三辨十深入佛法。初四约器世间明佛
    法。次二众生世间。次三智正觉。次一总法界
    为佛法。既入佛法。缘无不实。皆是起行所
    依。第四辨十依止。既有所凭。于缘无惧故。
    第五辨十无畏心。正以于缘无惧。自知得
    决定故。第六辨十无疑心。初三自行。次四
    利他。次三自他俱成。第二子段九十句。治行
    成中有三。初三十方便对治行。次十正受三
    昧下三十行体等无碍。次神通下三十行成
    作用。正以无疑于深法中智能解达。故辨
    十不思议。又亦可无疑入深法。故不思议
    也。既得深智解巧隋生。故第二辨十巧方
    便能说微密语。既得密语复巧知所入。故
    第三辨十巧方便分别智。初二约器世间明
    智。次六众生世间。次二智正觉。即常寂
    静故。第四辨十正受三昧。从定起通慧。无
    所不达故。第五辨十一切处。正以处无不
    在。体遍无碍故。第六辨十法门。起用自在
    故。第七辨十神通。正以神通自在缘无不
    达故。第八辨十明。以明智起无明缚尽故。
    第九十解脱。园林下第三行德具足。一百五
    十句有三。初四十明报相具足。二十不动心
    下四十辨实解为行本。三十无垢下七十句
    大用成满。初行用所依。智游境界。故辨十
    园林。前七方便行。次三果德。既外游已。复
    须内安故。第二辨十宫殿。以胜妙能出生
    道利。为物忻乐故。第三辨十乐。乐心成已。
    德发法身故。第四辨十庄严。前八方便
    行严。次二淳熟行严。第二四十句中德严
    身已。行德坚固故。第一明不动心。以行体
    坚。于胜理中心能穷达故。第二辨十不舍
    深心。既深至难坏善能得理故。第三明智
    慧观察。既达无遗。于法善能拣别故。第四
    辨十分别法。第三七十中有二。初三十明
    离障净。次四十行德成就。初辨十无垢智
    故。智行揩定。故第二辨十智印。问文云知
    如来法是文字智印者约何义说。答菩萨
    及佛各知法无边。若用二圣相对时菩萨即
    不及佛。佛即过菩萨。所以者。为法性体上
    二门具足法尔故。此约一乘解也。既行不
    坏照用无碍。故第三辨十智光明。智光无碍
    旨无不契。故第四辨十不可称量住。以行
    体难胜勇猛无间故。第五明十发无懈怠心。
    以策成大心决定正向故。第六辨十须弥
    山王心正直心。以正心于内决定不动于
    世间中。利他果成。故第七辨十深入大海智
    慧成三菩提。前八自行。后二利他也。第四十
    宝住下二百九十句答上十回向有三。初一
    百一十明十回向行体成就离障。二十自在
    下一百二十辨行相自在无碍。三十游神通
    下七十辨行用究竟。初有二。初四十句行成
    高栖彼岸。二十信下七十对治道成。离障
    清净。初行称理成。无住名宝住。既行与理
    合德位坚固。故第二辨十发金刚心。大乘
    显彰果位圆备。故第三辨十发大事。初三自
    利。次三利他。次四菩提果满。正以佛事满足
    众行圆备故。第四辨十究竟大事。但前明
    发行。后辨究竟。有此异也。前八自分行成。
    次二他分行熟耳。第二七十句中。初三十明
    回向行体。次四十能生出世间行。初十不坏
    信初三三宝所不坏信。次二同行人所。次一
    众生所。次四于法成不坏。以信成就生在
    佛家故。第二辨十授记。既道种成就向果必
    然。故第三辨十善根。初四回向菩提。次四等
    诸菩萨回向众生。次二回向菩提。回向位成
    智用自在。故第四辨十智慧。初四自分行自
    在。次六他分行自在耳。以智用照明旷周法
    界故。第五辨十无量广心。前七自分因行。
    次三胜分行。智用普周体包无外。德穷海
    奥。故第六辨十藏。前七自分行。后三胜分
    行。既积德备满。刚[麸-夫+广]斯尽。故第七辨十调
    顺。初四胜分境中调。次六自分行中顺。第二
    十自在下一百二十句辨行相自在。于中初
    十总辨自在。二有一百一十句别辨自在。
    初中初五自分行。后五胜进行。此自在六位
    通有。但约生信胜劣为异耳。下一百一十
    中初别立十章门。二依章释。门初中有五。
    初二就依正以辨自在。次二约人法。次二
    约境智。第四约智用。第五对力用以显。二
    别辨释中。初释次结。初一众生。二刹。三法。
    四身。五愿。六境界。七智。八通。九神力。此唯
    约色耳。十力自在第三七十句中。初二十行
    周殊胜下无畏不共等五十明行德究竟。初
    十游戏神通明善巧转变无碍。以智用游化
    即体殊妙故。第二辨十胜行。其德殊胜智力
    有余。故第三辨十力。前七因行。后三果满。
    智力功强外无所惧。故第四辨十无畏。智断
    具足二乘不同。故第五辨十不共法。不共异
    小能与净土为因。故第六辨十业。由德行
    坚固。第七辨十身。第五十身业下五百句
    答上十地因位所问相有四。初一百二十句
    辨正修行体。寄在初地。二十方便下九十句
    辨造修离障。二地已上。三十离生下九十句
    辨修淳熟德。四地已上。四十足下二百句
    辨报相具足。八地已上。初文有三。初二十
    句辨身业。次四十句辨口业。下六十句辨
    意业。初身二十句中。初十体。次十别用相。第
    二口业中。初十辨体。次十辨口业因行。初
    四自利。次六利他。口业善故得诸神加护。次
    十守护由护成内德。能外化故。第四辨十
    大事。第三意业六十句中。初十意业体。下五
    十辨意业作用。初体中初三利他。次七自利
    行。既得体已须顺理造修。故第二辨十发
    心。发心行成终于法界。故第三辨十满心。
    由正智能生后得信等根。故第四辨十根。
    既行体立解心当理。故第五辨十直心。既理
    观开明契穷实际。第六辨十深心。前九自
    行。次一利他。第二九十句中初三十句明自
    行。二十入众生下三二十利他后十趣下三
    十辨自他行成。初因行巧修。故明十方便。
    以善巧方便而能忻求诸行。故第二辨十乐
    修。由乐修故障累斯亡。道味渐现故第三辨
    十解脱。由解脱故深知物性。故第四辨十
    入性由深入性道味渐细故第五辨十习气。
    道味渐增成其大用。故第六辨十炽然。即炽
    盛修也。不动胜进无所不至。皆合圣趣。故
    第七辨十趣。既依正趣德行外彰。故第八
    十事具足佛法。既得佛法须识退过。故第
    九辨十退失佛法。初四利他行不成。次六自
    利行不成。第三九十句中有三。初三十句
    明因行体。次十名号下二十句辨行用差别。
    三十无量道下四十句因德成就。初十离生
    者方便生死障尽也。以顺无生行成坚固
    故。第二辨十决定法。初五自分。后五胜分
    行。以自体坚固故。第三辨十出生佛法。以
    行成故德彰于时。故第四辨十号。以圆德
    显彰壅滞斯尽自体虚通故。第五辨十道。此
    即约增数以明道体。前道自体辨道境无
    量。故第六辨十无量道。即明分齐。正以所
    观道境界无量故。能观道法亦无量更无别
    法。亦可道之数也。道法既成次明能成之因。
    即第七也。第八十修道者一圆数故也。即辨
    策修方便。第九十庄严道者由别策修显德
    故也。又言无量道具者起道因缘。又摄
    在己能资于道。故名具也。无量修道者摄
    法在己堪能进达。故名修道。无量庄严道
    者众行互相庄严故也。此等始末真如所流
    缘起共成。故一处举。次第明之。此等若从
    所见则道法之道。若摄在己即道行之道故
    也。十足下第四二百句中有四。初二十辨八
    地已上根行淳熟外方便用。二十腹下六十
    句辨报体差别。三十眼下六十句辨报相差
    别。四十行已下六十句辨报用差别。八地已
    上同佛身业等故也。初十足者运报根本。进
    发之初。造用方便授受自他故。第二辨十
    手。第二报体六十中。初十腹者总能容摄故。
    复能蕴积。故第二辨十藏。行用缘起斯从本
    实而立。故第三辨十心。以德业成就互相
    严饰营发法身故。第四辨十庄严。行德自
    严防殄诸过。故第五辨十器仗。降诸魔等
    也。众行集起德成最胜。故第六辨十头。次
    十眼下六十句辨报相差别。初行德净胜照
    了缘起。故名十眼也。初五即五眼。后五作
    用得名。大论云无常肉眼畏风大故不见
    他方。此常肉眼自在见他方色也。二天眼
    见二世法。三慧眼见信等根。四法眼见一
    切法真实相。五佛眼见十力。此等诸经亦不
    定。次五可知。既有照用。复能摄诸声教。故
    第二辨十耳。十德备故行受戒香。故第三
    辨十鼻。众德聚成能宣示轨。故第四辨十
    舌。行坚自在形无不现。故第五辨十身。既
    色相外彰。明心内发。故第六辨十意。前九因
    行。次一果行。第四报用六十句中。以法身成
    立德用殊能威仪具足故明四威仪行也。造
    修方便须进发不住。故第一辨十行法。方
    便进修则有自分成立。故第二辨十住行。既
    立安固不动。故第三辨十座。初四自行德。次
    六利他德进行平等众相永夷。故第四辨十
    卧。众行既备必有相应之境。故第五辨十
    住。前能住此明所住法。有所依法其行无
    不。故第六辨十行法。前行始修。故约闻等
    此约终成故念等为行也。又名行也。次第六
    观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六问因圆果满
    行德圆备义有二。初三百二十句辨因行究
    竟障尽清净。二十住兜率天下有一百九十
    句辨果德究竟。此中等觉及妙觉合明也。初
    文有三。初一百四十明因行成就。二十义下
    八十句辨方便修顺胜进义。三十魔下一百
    句辨因行成障尽清净。初一百四十句有三。
    初四十辨行方便。二六十句六度自利行体。
    次十慈下四十句辨四等利他行体。初十观
    察者凡辨行相必须善达通塞故也。初四
    自分行。次六他分行法。一往不尽。故第二
    辨十周遍观察。所观周悉行无不建。威宿
    勇健。故第三辨十奋迅。勇健无畏能决定说。
    故第四辨十师子吼。既能宣说。若自无德
    无由利物故。次辨十施下六度自行体次
    第如摄论。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有三。初
    四是?ビ隆5谖迨羌有小O挛宀幌履鸦滴拮?br> 精进。五定。六慧。次十慈下四十句利他行体
    初十慈与乐意先故。初二平等普摄。次三令
    离障。后五令行成。次第二十悲。第三十喜。
    第四十舍。次十义下。第二八十句辨方便胜
    进有二。初四十自分行成。次四十句胜进修
    成。初十以义成行也。前七自分。次三胜进。
    如来义者顺如而来也。第二十法以法成
    行也。第三十功德具者辨行因缘。后明成
    智慧因缘故。第四十辨智慧具。次四十句
    者初十明足解心游履诸法门。既有进趣方
    便。必于三乘等法无厌。故第二辨十求法
    行。得法在己善解明达。故第三辨十明了。
    善法行成趣无上道。故第四辨十回向法。第
    三辨因行障尽。文有二。初五十句辨见佛
    行成入佛境也。二十慢下五十句入佛境
    界为佛加护。初五十中有三。初二十明道
    障现前。次十对治除障。次二十障尽见佛。
    初十魔者于道有障故。次第二十魔业。前是
    体。今此是力用有十一句。前七自行不成。
    次三利他不立。次一果德不满。然道障交
    竞。不除而自灭。故第三辨十舍离魔业。前
    七自分行成。后三胜进行立。体碍既尽。行入
    佛境。故第四辨十见佛。前信始但解。今行成
    故见也。既得体相应大用无方。故第五辨
    十佛业。后五十句佛加被中有三。初二十句
    对治胜分障方便行成。次三十后障复起摄
    行在障。三有二十句果德加入佛境界。初
    慢业者轨道相迷于胜分。故在初也。识障
    不起敬理重法。故第二辨十智业。若不识
    道相即随有为。不免羁缚故。第三辨魔
    所摄持。以正达道相即正觉开明故。第四
    辨十佛所摄持。以契如实即法被于己故。
    第五辨十法摄持。次第二佛住兜率天等一
    百九十句辨果德满足中有四。初四十辨
    因行胜进与般若法门相应。二十生下五十
    句明胜行自严建立自在。三十出家下六十
    句胜治行成障尽清净。四十觉如来力下四
    十句明果德满足佛事究竟。初住兜率十事
    业者。自他俱利。后边行满耳。自他行满已。将
    欲处缘摄化。若不舍无有生死。大果无由
    得达。故第二辨临命终十示现事。示现已。
    次十事下降神母胎。就中初五句利他后五
    句摄因果相应。所现难测旨趣精深。故第四
    辨十微细趣。无生为生。故第五辨十生。自
    下五十句第二从母出生现世也。就初十种
    生中初六自分。次四胜进。德相外彰。故第二
    辨十庄严。众德备集道超世表。其行旷周功
    无不建。故第三辨十游行七步。其道始立
    清净无染。故第四辨十现童子。身若不在
    染何能显其清高。故第五辨十现中宫。处
    世不着。缘所非碍。故第六辨十出家。此下
    六十句明对治行相。以性离相违缘不碍。
    洮练身心炽然不懈。故第二辨十苦行。舍
    离二边随顺中道。故第三辨十往诣道场。
    随顺中道摄果相应。故第四辨十坐道场。
    摄果在己超升独绝。故第五辨十奇特。善
    觉三昧等是后如来力中。令将此欲超群
    惑显智用圆明力。故第六辨十降魔。有为
    生灭不断而自息。大智真用不拂而自明。故
    第四段辨十如来力。下四十句明之。此即解
    脱道中顿得十力也。此善觉三昧即奇特中
    九也。真相内。显次正轨彰时故。第二明十转
    法轮。以教被机无缘不益故。第三辨十白
    法入众生心。同化既毕。息影归真。故第四
    辨十涅??。即初十文耳。亦可涅??是常。依
    缘现没。故次明也。即后十句耳。佛子是为
    大妙法门下第六结证述成有二。初总。次别。
    别文有三。初结劝修行。二佛子此经出生下
    辨经名叹经德用。有三可知也。经名有四
    义。一行。二解。三所离。四利他。如文应知耳。
    三说此出生下明雨华等证成。初文有三初
    结法叹德。二佛子若众生下辨修行益。有
    三可知。三佛子是故下明劝修。三说此出
    一切下证成有三。初牒经名。二动地。三十
    方佛同叹。有三可知。同名佛对示普贤者
    明大行不虚也。第七重颂中有二初长行生
    后。次偈颂颂。文有二百三十一偈有二。初
    二总举诫听。第二下广辨广文有三。初一
    百四十九半总颂普贤二千答意。二常依如
    来智下四十三正颂二千答。三菩萨修诸行
    下三十八半颂结叹文。初有三。初有十四
    叹德深广非言可尽。二持众生下六十七菩
    萨德深。故广举事况。三一身无边际下六十
    六偈半正叹因果行相德用自在。二事况中
    有三。初五十六半举三十余事喻因行差
    别二菩萨等如来下六偈况讫。总明行相。三
    菩萨悉成就下四半结德劝听。一身无边际
    下第三六十半为二。初三十六偈半叹因行
    摄益。二菩萨一念中下三十叹果德摄益自
    在。前叹因行有二。初十一半叹自分因行
    入佛境界。二示现种种下二十五辨因行利
    用。就二十五偈中。初十八明他行自在。如
    是众生下七明应机授法。菩萨一念下果摄
    益三十文有三。初十四自他果德摄化。二观
    色如聚沫下十一辨菩萨道善达真性。三广
    入下五结成功行利益。其旨深奥宁可悉
    宣。聊以一尘之说以况玄趣耳。次半常依
    如来下第二有四十三。颂上二千答有六。
    初四颂上十信位。次四颂上十住。次六颂
    上十行。次六颂上十回向。次清净身业下十
    颂上十地因位。次观察下十三颂上因圆果
    满佛事究竟。次菩萨修诸行下第三有三十
    八半。颂上结文有二。初三十二半结因果
    德自在。下六偈举以劝修。初文中初六半略
    结叹行用自在。下二十六广辨行用自在。二
    十六中初十六叹因行自在。二净身等虚空
    下十叹果行自在。因行中初二叹意业。次四
    半叹口业。下十叹身业。果行中初二正叹
    果德三业成就。次八喻果自在。第二劝修中
    初二总举因果行德。次喻况难尽。下二劝
    修同会莫二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四(之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