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三(之上)_第六他化天会十地品二十二

    第六他化天会十地品二十二

    此会初四门分别同前。一辨名者。他化自
    在天会从处得名也。十地品者数义以彰
    名也。二来意者有二。初会来意。前是阿
    含。次入证故来也。二品来意者。前方便回行
    向于菩提。今行相增明转入十地。义次第故
    也。第三宗者有二。一会。二品。会者有四。一
    明所治。谓正使烦恼业报及性三障上心种
    子。二能治。谓正无分别智及普贤性起智。三
    所成德。谓有二。所谓人法。人有二种。谓正
    化及助化。各有体相用并通性起等。法者
    谓理教行果。并通性起及修生等也。准以
    思摄可知。四明所成位。谓十地位及普贤性
    起无漏法门等也。若论品宗四义。准上唯
    取修生为异耳。又此品以不说为说义即
    证普贤德位。以说为三乘宗。第四释文者。
    问此会共上二三四五会何异者。答且有四
    异。一漏无漏别。二本末别。三共不共别。十地
    人天声闻等共采故。地论云。亦能生成人
    天道行余则不然。可准之。四位别如是一
    切。问何故此会独不显别处及彼体用二融
    放光往来集众严具者何也。答欲显此会是
    证了法无二。体用远近并无别异故。不须
    表显别处等也。又此会等是证法不可以
    事别标玄趣。但得总相显耳。准上思之。
    此会有十一品大分有二。初有九品辨缘
    成德用。次有二品明性起体用。以为诸会
    所学法也。初九品内大分有二。初有六品
    辨因行满足。次不思议品下有三品经辨
    因成所得果。问何故果不别处说。答此经上
    下显法尽理。推高佛地不可说为正也。此
    中说者为彰同证。略为举果显因故说也。
    就初六品内有二。初一辨行位体。次五品
    辨德用。就体门有三。或复为六。或分为
    九。或判为十。或复离为四十八。又此中所
    辨通解论中难文。所以然者为此释共论
    合成一疏故也。三者所谓序正流通。就此
    三中所辨之法要唯证教。证教既殊三分亦
    异。就教三者。初至起分是其由序。以此起
    发正说故也。本文已去是其正宗。于中虽
    复有广有略。同说地法判为正宗。地利益
    下劝信传持。津及末代判为流通。亦可分
    四。后分重颂偈。就证三者。初一序分判为
    由序。入三昧是证正宗。因入三昧正显实
    证故。地论言此三昧是法体也。流通之义释
    有二种。一以已德流被信地说为流通。若
    从是义加分已去皆是流通。以说自得令
    信菩萨证入地故。二流末代名曰流通。若
    从是义地利益分名曰流通。言为六者随
    所行以分。初至起分起化之由。为生物信。
    第二本分略说地法。叹其殊胜起众乐欲。
    第三请分彰地出言令生正解。第四说分
    广明修相令物起行。第五影像分寄喻
    显德。第六地利益明德既成契证地法故。
    地论言以得法力大地动等。言为九者。始
    从序分乃至请分则以为六。说分已去判
    为第七。地影像分说为第八。地利益分是其
    第九。亦可分十。增其重颂。就此十中所辨
    有三。一就化相通为起说。二就化意通
    为显证。三随宗要证教双辨。言起说者。
    如来将说。先托时处。现相集众。发起所
    说。以之为序。由序既兴。将为众说。时金刚
    藏默入三昧显己自证能为众说。又为受
    加故。次第二明三昧分。由入三昧。十方诸
    佛赞叹与力故。次第三明其加分。既得圣
    力欲为众说。但定无言宜从寂起故。次第
    四明其起分。从定起已。略宣地相起后广
    说故。次第五明其本分。然彼本中略说地
    名不广分别。大众渴仰闻名欲义。相与稽
    请故。次第六明其请分。众既请已。正为广陈
    故。次第七明其说分。乃至十地通亦是说法
    难解。宜以喻显故。次第八明地影像分。
    为说既竟。宜显胜益劝信传通故。次第九
    明地利益分。显其法已。宜以偈述故。次
    第十偈赞结前。言显证者为化之意。宗为
    显证。于中初分显证由序。后九正显。九中
    前三就相显证。次有四分。就说显证。次
    有一分。就所摄化显证利益。次有一分。
    重述证德。前三之中。初三昧分寄入显证。
    第二加分因加以显得证之相。故地论言。以
    何故加。由得大乘光明法故。第三起分寄
    出显寂。说必宜起。即显所入寂灭离言故。
    地论云。定无言说。是故宜起。次四之中初
    本分者略说显证。第二请分拂相显寂。说
    及影像寄相表德。说分之中寄修表德。地
    影像分借喻显德。地利益分就所摄化显
    地利益。故下文言以得法力动地雨华。偈颂
    同前。此等差别同为显证。言随宗要证教
    双辨者此品之要无出证教。九中初一是其
    由序。后八正显证教之相。八中初一入三昧
    分显示正证。后七次第明起言教。言次第
    义如初门。所言十者随地不同分为十也。
    已上三会并同此。准可用思摄也。言四十
    八者。初地八分。二地两分乃至十地八分差
    别。一品合有四十八分也。此经文与地论
    经本多有增减。就不同文中以四法简
    之。后至文当知。一诸文内漏少者当增。左
    相安竖画。脚中点少句数记之。诸文背而
    意顺者。句中第一字间点之。诸十句中与论
    前后者。当句左相齐等点数记之。诸句多增
    者。左相上下相拘之。此并约论取定耳。若
    论不辨者诸亦不论。又论中增者依此知
    之。又此四十八段文者但一地即成四十八。
    余地类然。如是准之。所以知者其论主自
    分诸地前后隐没废兴不同。以义推之理
    合俱有也。就初序分四。一明说时。二辨
    化主。三明说法所栖托处。四辨同闻就住
    处有二。一明通处。二摩尼宝殿下明其别
    处。四明同闻中有六。一简定其人。二此诸
    菩萨下叹其人德。三其名曰下列德者之名。
    四无量下辨名者之数。五明来处。六标列
    上首。经脱第五句。前中有四。一简大异小。
    二于阿耨下简终异始。三简住异退。四从
    他方下简新异旧。前中先定所列之人。次
    明诸经辨人之意。人者泛释有二。一圣化所
    被当机之众如论所说信地人等。二圣化所
    对影响之人如此所列诸菩萨等。辨人意者。
    诸经列人凡有四意。一彰化所益。如涅??
    经辨列无常诸学人辈。二为对人显说决
    定故。经说言虽于空地多有所说。不得
    名为真师子吼。今于如是大智人中有所
    宣说。方得名为真师子吼。三为寄人彰别
    其法。如说十信广对诸首等。四举同闻
    证成可信。今此列众义兼后三也。简住异
    退者。泛论退有三。一者得退。谓先所得后
    还退失。二未得退。谓于胜进退住不入。三
    习行退。先习多行同成在已。后一现时余
    则不现。所不现处名之为退。今以此三
    准约地位。非无斯义。解行已前分未坚固。
    随其所得容可退失。具有三退。初地已上
    尽于六地次第修道不能顿起。故有习行
    及未得退。七地已上位分未穷。有未得退。
    退相如是。随所离处即是不退。然彼三退
    广分为五。就初得退随义分三。一是灭退。
    谓外凡夫所有善根为彼邪见所断灭故。
    二是失退善趣之人信未成者容可退失起
    二乘心。如舍利弗等。虽不退灭作一阐提。
    而菩提心不复能显。三是废退。种性已上或
    时暂起烦恼业迹。废其所习不令现前。名
    为废退。以此三种通余二退。合说为五。此
    之五种外凡具有。善趣信位唯无灭退得
    有余四。以不断善作阐提故。种性已上无
    灭无失。得有余三。初地已上无前三种。得
    有余二。七地已上唯有未得。余四悉无。第
    十地中。克就因位五退悉无。若望佛果由
    有未得。退相如是。不退可知也。又若依此
    经。信行及解位已去但有未得退。余者并无
    也。此约一相也。若约普贤自体并无诸退。
    准上思摄。地法深密。非?智知。所以然者。
    为地教法托彼诸乘及世间善事。以显阿
    含法义分齐。虽托显一乘理。仍三乘小乘当
    宗自住不失自宗。如盐成羹盐自住性
    而羹义得成。下之文义应准此知之。菩提
    有三种。一入性地名得菩提。二初地。三佛
    地。故涅盘中说须陀洹八万劫到。乃至辟支
    佛十千劫到。谓到性地。问阿耨菩提在果
    何故通因。答此亦不定故。大品经说五菩
    提。所谓发心伏心与明出到无上菩提也。一
    乘有十菩提。如下离世间说。生者五种。一
    法性生。六入殊胜无始法尔。二实报生。谓从
    先来修善所得。三者生灭变易法身。所谓
    缘照无漏所得。四分段身。谓彼凡时三界
    业所得。五应化身。随物现受。此等并约三
    乘解非一乘也。何故此会首多约三乘明
    者。为地品通三乘信向故。就叹德文有
    二。一别。二总。菩萨功德不可顿彰故。先别
    叹。非别能尽故须总结。别中复二。一者略
    叹。二善能化下随德广叹。菩萨广德非可
    顿彰故。先略叹。非略能具故须广叹。略中
    有二。一叹自分。二诸佛如来下叹其胜进。
    二广叹文有二十句。前十二句广上自分。二
    有八句广前胜进。广自分中摄以为二。初
    六明其行修具足。次有六句明德用圆备。
    行修具中。初三利他。后三自利。前文初句是
    总。后二是别。依经二中脱一句。二自利文
    中有三。初愿。次修。后明成行。第二圆备文
    中有六句。前三利他。后三自利。利他之中。
    初明身业。次明意业。后彰口业。第二自利
    中三。一行修殊胜。二诸德圆备。三诸所下妙
    用自在。第二广前胜进文句别有八。前
    四明其殊胜三业摄修所行。后四明其广大
    三业备具诸德。前中初三明胜三业。后一
    明其摄修所行。后四亦尔。初三明其广大
    三业。后一彰其备具诸德。初殊胜三业之
    中。初明身业。次口。后意。就后四句文。初有
    三句明广三业。其身普现是广身业。其音遍
    闻是广口业。其心通达是广意业。第四一句
    备具诸德。此处感果者。感是根。果是欲也。
    又下地人果决能成耳。余如论辨。又明不
    共者。一外道不共。二二乘不共也。又二法
    喻金刚中。法前是能破。后是坚也。喻即前
    树取心坚。孕子取子能破也。三昧分中
    承力入定有三。一为推化在于如来故现
    承力。二虽自得对佛胜人不得自在。必
    须仰承。三于此定虽分得证。穷满在佛。
    今此欲为佛之胜化故。须承力。科文可知
    就加分中有三。一入三昧故诸佛同加。二
    欲宣一切下明加所为。三金刚藏汝当说下
    示现加相。初文有三。一诸佛为欲加赞同
    皆现身。二同声赞下诸佛同赞。应前入定
    显证能说。三如是十方下佛彰已加。应前
    入定为受佛力。又释得加所以。又显示多
    佛故者多佛同证此法也。余文如论应知。
    二所为文。一对地法明加所为。二所谓入
    智慧下对所化人明加所为。又见智得证
    者。前二观解。后二行解。见始智终。得始证终
    也。又信乐得证者亦同前。但为未得向得
    故安信乐名。对人明所为中有二十句。
    前之十入是自利行。后十始终是利他行。何
    故自利名之为入。利他之行说为始终。答
    但入始终义一无别。语入其必从始至终。
    论其始终必有所入。为分两行各随一
    义。就入及始终二十句内。各初一总余句别。
    第七中复有善根能为出世间因者地中加行
    善根等也。又始终内经脱第二句。又论言阿
    含者有九种。一行教相对。音声言教名为
    阿含。一切功德说以为证。犹下说中字义两
    藏是也。二位地相对。解行已前依教修行
    名为阿含。初地已上说之为证。犹下解脱
    第二请中叹众是也。地前所起闻思修等名
    阿含净。初地已上一切行德通名证净。三修
    成相对。一切地中闻思修慧报生识智。此等
    四心缘照之解名曰阿含。真智出言说以为
    证。故下论言。闻思修等是则可说。以可说
    故名为阿含。地智离文。名之为证。四真伪
    相对。一切地真伪合修名曰阿含。舍伪契
    实名之为证。犹下所明义说二大。说大阿
    含方便修也。义大是证行成就也。五相实相
    对。世间修中得彼证相名阿含。契本实相
    名之为证。犹下所说增上妙法光明法门。
    增上是证。光明是教也。六体德相对。就彼离
    相所成行中。无始法性本隐今显。名之为
    证。依本所成方便行德。依教修生名为阿
    含。犹下文中炼金所况。金体喻证。环钏严
    具喻于阿含。七体用相对。前体及德相从为
    证。依此所起。随顺世间教智之用名为阿
    含。犹下文中珠光明等所况法是。珠轮等净
    喻于证体。光焰等喻于阿含。八自分胜进
    相对。自分所成体德及用皆名为证。能受佛
    教称曰阿含。犹下文中叹金刚藏二力是
    也。妙智及辩名为证力。于佛教法念坚净
    慧名阿含力。九约诠就实相对。真智之
    体说以为证。即此证体约言分十。名为阿
    含。犹下文中虚空迹处所况法是。虚空平等
    喻地证智。故下论言。字身住处证智所摄。空
    中之迹喻地阿含。故下论言。非无地智名
    句字身。名句字身是阿含法也。此之阿含及
    证通上及下。可准思摄。余相知之。第三加
    相文内。谓口意身。口则劝说以增力。意则
    冥被以加威。身则摩顶而令觉。何故先口次
    意后身。乘前诸佛显加所为。因则劝说。故先
    明口身摩则起。理宜在后。意无此义。据中
    而说。口加中有二。初总次别。又身净中经
    脱佛尽一句。第二意加文有二十句。初之十
    句正明意加。后十解释偏加所以。何故就
    意解释偏加余不如是。意是加本故就释
    之。又前口加有其自他二力辩才。意加亦
    尔。前十正加明其他力。后十释加显其自
    力。故此释之。就前文内。初无畏身亦总亦
    别。通摄十句为无畏身。所以通是总别。于
    中别分。初之一句显色身胜。是故名别。余
    之九句一向是别。又此中论法成者依相续
    解脱经中有四种成。一以有成。因缘名相言
    说诸法得成。二所作成。一切所作各有成
    辩三者法成。一切诸法性相成立。四者助成
    以智言说助成诸法。今言缘者是彼以有
    成也。以有因缘诸法得成。故名为缘。法者
    即是彼中法。成作者是彼所作成也。成者即
    是彼中助成也。又三种同相智者释不一种。
    依金刚仙论知一切法皆无常苦及与无我
    也。依别翻论知一切法自相同相不二
    相。谓世谛真谛一实谛也。又知空无相愿
    也。又六正见者是能知智。依金刚仙论。一真
    实义正见。能知理法。二行正见。能知行法。
    此二教旨。三教正见。能知教法。四离二边正
    见。知前理法不同情取。五不思议正见。知
    前行法成德出情。六根欲性正见。知前教
    法说随物心也。第二释所为中。初何以故
    责。次答文有二。初一总。后九别。又佛法欲
    坏时假余尊法诵持者。随坏时何尊教也。
    第三身加文有四句。一不离本。二以神力。
    三申右手。四摩顶。经阙初二句。就释本分
    文内有二。初告次述。第二文有三。初明愿
    善以为地体。二列十名显其地相。三举佛
    同赞显地要胜。此三之中皆各有二。初地
    体内。初一句总。二无有过下别。余如论辨。
    第二相中文别有二者。初问。次答文有三。
    初立有二。次列有二。三结。第三段文别二
    者。初我不见者举佛同叹显地要胜。二何
    以故下彰地要胜释显诸佛同叹所由。此文
    有二。初问次答。答文有四句。初句举此证
    行释佛同叹。第二句非但是彼出世所证。
    亦是世间方便所行。三所谓一句显前第二
    光明法门。四诸佛子下显前第一增上妙法。
    此约论中经本科也。余文可知。又论云决
    定者。依地持有三种。一种性决定为定佛
    种。二解行决定定发心。三证决定定得法故。
    此即第三也。又善决定者。初辨善。决定随
    来。次决定者辨决定义。善字随来。就善释
    决定义也。三胜善决定中依论合有四义
    释。初一总。后三别。三中谓证助不住也。又解
    初理。次智。第三位及教法。四约相即无漏亦
    即助道。准思摄也。依大品经论有三乘十
    地名。一干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
    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作地。八辟支佛地。九
    菩萨地。十佛地。此十地是一乘所用。是三乘
    所入也。此中本分依自义阿含说也。就请
    分文中大判有二。一金刚藏说已默住。
    菩萨及佛咸皆共请。二观察下示说分齐
    令众正知。前中随人分请为三。一解脱月
    请。二大众请。三佛加请。就此三中。初解脱
    月请内文别三对。皆初说者默违不说。后
    明启请。第一对中。初金刚藏说已默住。后
    解脱月知众心疑为之问请。仁者堪说。大
    众能闻。何故不说。第二对中。初金刚藏乘
    前请问显已默意以为酬答。以法难说证
    信难得故我不说。解脱乘此叹众重请。我
    谓仁者更有何意。乃云证信难得不说。今
    此菩萨善净众集有证有信。仁者宜说。此第
    二对。上来两对叹人以请。第三对中。初金刚
    藏乘前请言举损以违。虽此众净余乐小
    者闻生疑惑长受衰恼。有斯两损故我不
    说。解脱月乘此叹法重请。仁者但说。莫虑
    众疑。诸佛护念令人易解。有说多益。勿
    惧衰恼。然解脱月请义有余。彼金刚藏违
    请。理尽于斯绝言。但为重法默待余请。
    初对经中初金刚藏说已默住。是时一切已
    下明众心疑解脱为请。前中两句。初金刚藏
    说地名已。牒前起后。二默不说正待后
    请。下众对此生欲生疑。就下请中。初明大
    众闻名欲义覩默生疑。时大菩萨下明解
    脱月知疑为请。复就前中。初对说名闻已
    欲义。各作是念下对不分别覩默生疑。何
    因者对彼说人以生疑念。言何缘者对其
    听众以生疑念。第二解脱知疑请中句别有
    三。一标请主解脱菩萨。二知众疑为之启
    请。三举请辞。请辞偈中文分有五。两门分
    别。征请分别。征者征默拂遣众疑。请者
    请说遂众心欲。偈中初二征问默意。第三
    一偈请其宣说。后之两偈略无征请。理应
    齐有。二就所叹说听分别。初偈叹彼说者
    堪说。为遣大众何因之疑。后之四偈叹众
    堪闻。为遣大众何缘之疑。就听者四偈中。
    初之两偈叹同法众。次有一偈叹异法众。
    后之一偈总叹二众。然此亦名同生异生。又
    论云。有非现前决定无现前等者。证教二决
    定非现欲决定也。又第一行慧字当论中
    觉也。第四行中瑕字即论不欲也。秽字即论
    中威仪浊也。实者即除论中异想也。余准可
    知耳。就第二请内有二。初金刚藏乘前启
    请显已默意。后解脱月乘言重请。前文有
    二。初长行生后说意。第二偈释。偈有六偈。
    初之二偈明法难说。次有二偈彰法难闻。
    次有一偈喻难说闻。后之一偈举难结默。
    又喻中文意者。空喻证地体。风画喻字句言
    说。风画住处喻所说差别十地。问此与下
    喻何别。答下取鸟迹处为喻。况之以证。
    此中宣说动笔之画飘忽之风以为喻故。况
    之以说。有此左右耳。又此画及鸟足并下
    悉昙章喻。及下普贤品总为一类。是言显证
    十地下鸟迹处等以不言显证十地为己
    许说十地名故。此亦可准解之。所以故十
    地总名。亦可是三乘熟教名故。前二偈中法
    有四重。一总举法难。二第一等显其难相。
    三菩萨行出难法体。四微难见下彰难所以。
    此依论经。可准取思摄也。第二解脱乘请
    文中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三。一解
    脱月闻违重请。二是大菩萨众直心清净下
    广叹众净。三是故下结请令说。二广叹
    众净文中。初总次别。阿含净内别经文中第
    二句在论第四句。经中第五句在论第二句。
    亦可依文定仍须思准。二重颂文内有二。
    初长行生起。第二偈颂。偈中初一颂上结请。
    次有一偈颂上请文。第三请内。初金刚藏
    举损以违。后解脱月叹益重请。初文分二。
    初长行。次偈颂。初文有二。初领前所叹举
    得兼失。二其余乐小下简所不叹举损以
    违。此文有三。一败善之损。二是人下长受
    衰恼失乐之损。三我愍下结默所以。二重
    颂文。初明说意。二正颂。此文有二。初一行
    半结牒前文。次一偈半结上彰失。第二解
    脱请中。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三。一自宣
    己心彰欲重请。二愿承佛力下正请令说。
    三是故下结请令说。就初段中可知。二正
    请文有二。初立宗请说不思议法。二佛所
    护念下辨诸佛法应护念。此文有四。初护
    然有三可知。二何以故下辨要胜。三譬如
    下喻况。四如是佛子下法合。第二重颂文有
    五。初一半明颂请说文。二一偈颂前第一
    护。次一颂第二要胜。次半颂喻。次半颂第
    四合喻。第二大众请文。上来解脱为众先请。
    请虽言众堪未知虚实。大众宜须自彰己
    能成前请辞。又为起说显法尊重故。下共
    请。请文有二。初同声生起。二正偈诸偈文
    有五行半。初四行半叹人以请。后一叹法。
    就初段中。初二叹其说者。后二半叹众堪
    闻。初有五句叹金刚藏自成证力及阿含
    力。下之三句叹金刚藏能令听者入证及阿
    含。初文有二。一有四句叹成证力。次有
    一句叹成阿含。就叹听者中。初一偈半大
    众自叹具智断德及先有根。次有一偈叹
    堪思持。第三佛加请内。上来虽复菩萨众
    请。率感由微显法未极。故次佛请。又菩萨
    请显法未胜故须佛加请。此文有二。初明
    身加。后明口加。身加经中有五。一释迦放
    光普照十方。二十方佛放光照此。三此大
    众寻光见彼。四彼大众寻光见此。五光台
    说偈。光台说偈应属口加。何故在此。然所
    出声口加所摄。今此正取能发声业判属
    身矣。若依经本无此见彼及彼见此。二俱
    无。又经脱第五降伏业也。又此光为显佛
    力分齐及加说者。不为集众等。余文如论。
    就第二口加文有二。初长行生起。第二偈
    颂。偈中有七偈半。于中有二。一教请分别。
    前六偈是其请说。后之一偈半是其教说。请
    彰法胜令人重敬。教显说真使众深信。二
    加请分别。就此偈前六偈内有三。初一偈
    半正加。二有一偈加所为。三有三偈半
    彰得益此文三。初一闻益。次半修时益。次
    二转生益。又此转生文中偈迮难解。文意趣
    者。其经法胜力加其闻者。乃至若火劫尽时
    由得闻经。论言等者等余二灾并得闻也。
    问彼云何闻。答彼天先从佛闻。今为说也。此
    在极为言。非局此时也。龙中先有经。故
    引之耳。又三渐次者即加行正体后得三智
    也。此可准思摄之。亦可教证不住耳。第二
    尔时金刚藏菩萨下示说分齐令众正知。
    就此经中初集经者明金刚藏将说之相并
    显说意。后正明其所说偈辞。就前文中初
    示说相。观察表说。内心照察名之为观。亦
    可目眄说之为观。显已无偏。故观十方。下
    明说意可知。金刚藏有二意故说偈。一自
    显有智堪说。拂遣大众何因之疑。二彰已
    不畏大众不堪听闻。拂去大众何缘之疑。
    问众有何益。答有二义故益。一义大益。彰
    实出言唯深是乐所以获益。二说教大得闻
    在今。是以欢悦深生正信。就偈文内有十
    三偈半。初七偈半明其义大。后有六偈明
    其说大。就义大文中文分为二。初三偈半
    显其佛法。次四行偈举彼佛法显地出言。
    今为明地。何须显彼佛法微妙。以地在因
    辨深义隐。佛法在果彰深义显。故明佛
    法显地深微。因之与果高下天殊。云何相
    显。然此虽复随人高下。法体不别。其犹虚
    空约尺分异异即是空。地法像此。就初文
    内初一偈半直彰法微。后之两偈出微体
    相。谓二涅??初文有二。初总辨微。二唯智
    者下释相也。初文有四。一者是微。二难知之
    道。三非思量论名非分别。四名无垢浊。经
    无此句。下三句有。又无垢浊下有四义亦
    可。难得属上无垢向下。又二向并属。可思
    准之。初观解清净。二智者下行证契真。三自
    性等下体性清净。四不灭等下德用自在。此
    依论辨。经亦同然也。又有世间智慧随闻
    明了知。下举世智随文显真智不随闻也。
    又论结云观解甚微结不浊。二依止结智
    者等。理与智为依耳。三清净。甚微结自性
    灭等。功德等结不灭不生等。又第一出世故
    不同世间定也。第二实成故不同外道。第
    三本净故不同始净尊者。第四即静恒用故
    不同声闻等也。余义可知。就下两偈出微
    体相文分有二。初有两句是其同相。后一
    偈半是不同相。不同相有二。一何处脱。谓
    离诸趣。二有五句是云何脱。五句即分为
    五。一观解入如。所谓等同涅??相也。二对
    治离障。三明体德圆备。四是其法身常故出
    矣。五有一句是其解脱自体无碍。又论云非
    唯初中后前中后取故者此约智义。非约
    智事。义言智起惑次灭耶。又智生惑灭耶。同
    时耶。此名中耳。又惑灭次智成耶。此悉不
    可。并有恒生恒不生恒灭恒不灭等过故。初
    中后如缘起性取也。又如是观智等者次第
    结前不同相方便坏涅??。五义可知也。二
    举前佛法显地离言内。于中有四偈。初一
    偈半举前二种涅??以类地法。次一偈半正
    明地体难说难闻。次有一偈喻难说闻。前
    中三句牒前佛法寂灭出言。下有三句显
    地难说又复难闻。又论云地者境界观者。或
    名分齐或是所缘耳。第二说大文中有六行
    偈。义分有五。初之一偈三句彰说分齐。次
    之三句彰已无过劝众除失。次一偈半显
    其说相略而非广。次有一偈劝众敬听彰
    已善说生众敬爱。次有一偈显已得力结
    说分齐。又论云但说一分者谓因分也。地
    有二分。一因二果。因谓世间方便行修。即加
    行智分齐也。果谓出生离相真证。即正证分
    齐。真证出言。因相可论。今唯说因故说一
    分。又亦可约位也。因渐成者谓闻思等非顿
    渐成故云也。又约资成之义。此有二义。一
    资成其因。二资成其证。教说修中有二者。
    一真心究竟成德满足故云也。二者观修者
    真心离妄内照法界故名也。此二与后得正
    说相应故名教说也。不相应义属义大耳。
    余文可知。就说分文内六门分别。一释名。
    二明所除障。三辩所显理。四明所成行。五
    所得果。六释文诸地同此。一释名者。初名
    欢喜。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
    生欢喜。故名欢喜地。二所除障者。依地论
    名凡夫我相障。依摄论名凡夫性无明。又
    分二障。一法我分别。二恶道业。又治二种业
    及一种报。谓方便生死也。云何治。如虚空
    等。广如论释。三明所显者。谓显法界遍满
    义。四明所成者成檀度及十愿等。五明所得
    果者。若局取果唯通达障空义得一切障
    灭果及地位等。若通判果则得唯识三无性
    理。及得奢摩他??#37474;舍那等。六释文者有
    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初结前生后。
    二若众生下辨地体相。此文相二。初辨说
    分。二菩萨如是安住下校量胜分说分文有
    一百句。初四十句名为住分。次三十句名释
    名分。后三十句说为安住。前四十句如论应
    知。又初十句中经脱净心集。就释名三十
    句中。初十多喜。此中经脱庆喜文。依论中
    云心喜者。心体非喜摄喜从心也。体喜亦
    如是。根喜者以体成后为根。非喜根也。
    次十念当得。后十念现得。就念现中。有二
    第一正明所念现得。二何以故下广释远离
    五种怖畏。亦可就第十中分之。就释怖畏
    文内有二。初责。次答。答内有三。初明所离
    果。二何以故下释成离相。三如是菩萨下总
    以结之。又论云前说身畏后异身畏者。前
    总明后别辨。故云异身也。非身外耳。就安
    住分文有三。一总明安住。二所谓信心下
    有三十句。别明安住。三菩萨成就如是下总
    结安住。就广辨三十句中。初十信。次十修
    行。次十回向。余文如论。第二愿校量文有
    三。一愿校量胜。二行校量胜。三果校量胜。
    言十愿者。一供养佛愿。二护正法愿。三摄
    法上首愿。四知众生心。五名化众生。六名
    知世界七是净土。八同心行。九三业不空。十
    成菩提。依摄论有十愿。一供养愿愿供养
    胜缘福田师法主。二受持愿愿受持胜妙正
    法。三转法轮愿愿于大集中转未曾有法
    轮。四修行愿愿如说修行一切菩萨正行。
    五成就愿愿成就此器世界众生三乘善根。
    六承事愿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恒得敬
    事听受正法。七净土愿愿清净自土安住正
    法及能修行众生。八不离愿愿于一切生处
    恒不离一切诸佛菩萨得同意行。九利益
    愿愿于一切时恒作利益众生事无有空
    过。十正觉愿愿与一切众生同得无上菩
    提恒作佛事。又此十愿与前十愿义同不别也
    就经文内有四。初结前生后。二正明愿体。
    又初愿脱二句。第九愿中脱如意宝身也。
    三诸佛子乃至大愿等明修愿方便。四以十
    不可下总以结之。若依论本别明十无尽
    成前大愿。若依经本即是第四结愿无尽。
    就此文中有四。初举法及愿立宗。二何等
    为十下列十尽法。有二可知。三若众生
    尽下将法对愿逆显成尽。四而众生下顺
    结无尽又第六愿中论云辨?细中。并云
    随何意识身色心?细故土亦?细也。余相
    如论。又三种三转者。就十尽句别中众生
    界世界空界及心缘界等四是世间转。法界
    涅??界佛智入界此三名法转。佛出世界如
    来智界此二为智转。就第二行校量胜文有
    三。初牒前起后。二正释行体。三诸佛子悉
    知已下总以结之。二释行文内有三。一大
    愿薰心成利安等益。二如是则成下人成信
    者。三乐以信分别下广明信相。此文十行即
    为十段。初信文有三。一总立宗。次别释。三
    举要言之下总以结之。第二释慈悲文有
    二。初举三门为所观。二对起慈。前文有
    三。如论应知。又论云辨远离第一义乐中
    三空离三障者。谓分别相取舍等即三性障
    也。余行如论可解。第三果校量胜文有四
    果。如论应知。初调柔果内。初法次喻后合。
    法中有四。一见多佛起行之缘。二心大欢
    喜下明能练行。三多以二摄下乘前练行
    明别地德。四是菩萨下明所练净。二发趣果
    内文分为二。初释后结。前文有四。一法。二
    喻。三合。四结。法喻合中皆有四句。一问地
    法。二是菩萨善知下明知解法。三诸佛子下
    明能行行。四得诸地智下明其能到。喻合四
    句同此。三摄报果文有二。一在家果。二出
    家果。在家有二。一上胜果。二能以大施下谓
    依王报起胜行也。愿智果如论应知。第二
    偈颂中四十五半。初二十二颂上说分。次菩
    萨如是下二十一半颂校量胜分。次二总结
    叹。初文之内。初十一偈颂地方便及住地文。
    次是菩萨下五行偈半颂彼释名及五怖畏。
    次常行下五行偈半颂安住文。次二十一半
    偈文内初五偈半颂十愿结及无尽文。次六
    行偈颂信等十行文。次智者于日夜下十行
    偈颂果校量。于中初一颂调柔果。次三颂
    发趣。次五偈半颂摄报果。次若以愿力半行
    偈颂愿智果。第二地内六门同前。言释名
    者。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清净戒具
    足故名离垢地。二明所离者。依地论邪行
    于众生身等障。依摄论依身业等于诸众
    生起邪行。无明又治二障。一微细犯过。二
    种种相业行。又治二业障及一报方便生死。
    三所显者显最胜义。四所成者成戒度。五所
    得果者。若通达法界最胜功德得于一切
    众生最胜无等菩提果。通果同初地。六释文
    者有三。初偈生起。二长行正释。三偈颂结
    前。初偈有二。初三偈文大众获益。三业供
    养即为三也。次有二偈解脱月请生后地
    文。第二正释文内有二段经。一发起净。二自
    体净。发起者趣地。方便生后地中三聚净
    戒名发起净。三聚净戒地中正行故名自体
    净。就初文内有三。初金刚菩萨结前生后。
    二何等为十下正释发起。三菩萨以是下结
    成利益。二自体文大分有二。一明行体。二
    辨地果。初行体文有三。先解律仪。次释摄
    善。后辨摄生。此十地内科文不定。初及第
    十同分为八。此地为二。三四九地为四。五
    六同三。第七地为五。八地为七。各随一法
    耳。此为地法甚深故方便影显。非唯一地
    有斯一门也。就律仪中大判有二。第一明
    其性戒成就顿离诸过。第二菩萨如是下毕
    竟护持。就初文内复分有二。初明自性成
    就。二远离一切下顿离诸过。又论云此二种
    朋者。忆二家语往其二家诈为亲朋也。
    又经云此闻不向彼说此坏故等者此辨持
    意。恐彼此相坏故不说也。又第十邪见中
    七种邪见异相者。一异乘邪见依别出世行。
    次二依似法起。仍记无记分二也。次一依
    无中妄计。次二依隐伏法生。仍一用内一用
    外分二也。次一依世间法生也。经脱第一
    第三句等文。又决定深信是异乘。罪福因缘
    是覆藏见。如文应知。宜须思准也。余文如
    论。第二摄善法戒文。文别有五。义别有四。
    要摄为二。言文五者如下文中。五处举经
    论别解释。义别四者。一智。二愿。三观。四行。
    初思众生。随一切恶皆由十不善道。是其智
    也。我当自住等是其愿也。此文有三可知
    也。又深思惟下乃至如来是其观也。是故我
    应下是其行也。要为二者。初二一对智为方
    便后起正愿。后二一对观为方便后起正
    行。余文如论。第三摄众生戒文大分有二。
    一广明摄生。二诸佛子是菩萨如是下总结
    摄生。余义如论。又问杀生等得二种人中
    果何也。答此之习者非是气习。此名残习。
    顺人道业者在人中别报受。正报随断等
    者仍是人中不定报也。宜可准之。若以名
    言求之二报亦有忧劣。有无不定。此可思
    之。迳历三道义亦不定。广如大论说也。
    又二倒恶意专念行者伺缘名意。常乐二倒
    缘中现起故名意也。违理名恶。是起烦恼
    作意而生名专念行。二倒恶心非专念者。根
    本集起是其心义。我净二倒望前常乐。根本
    集起故说为心。我是常本。净是乐原。此二性
    成。非作意生名非专念也。又追后报中经
    脱障中第八句共中第一句也。又界差别内。
    第二别句内经中第一句是论中第三句也。
    第二地果文内三果同前。调柔中有三。一调
    柔相。二菩萨尔时下别地行相。三佛子是名
    下结说果相。前中有三。初法次喻后合。法
    中有三。一见诸佛起行之缘。二能练行。三
    所练净行。能中有三。初明供养。次明回向。
    后受十善法行。依经略无回向。摄报同初
    地。依摄论中二地已去有八种清净。此见
    多佛即彼见佛净。此中衣被乃至恭敬心即
    彼信净。此中净戒即彼波罗蜜。此中作王即
    彼第六成熟众生。此中念佛即彼心净。此中
    为首等即彼慈悲。此住千劫等即彼生净。此
    动地等即彼威德。余地准此。三重颂文有
    二。初明说意。第二正颂。颂有二十六文分
    有四。初二颂发起。次十六偈颂自体净。次
    有七偈颂果利益。次一结叹。自体文中初
    有四偈颂离戒净。次有四偈颂摄善法。次
    有八偈颂摄利生。利生文内初有三偈颂
    愿行集等。次有五偈颂集果文。果利益中
    初二颂调柔。次四诵摄报。次一颂愿智
    第三地内六门曰前。一释名者。随闻思修等
    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二所离者。依地论?
    相于闻思修等诸法忘障。依摄论心迟苦
    无明。闻思修忘失无明。复有二无明。一欲爱
    无明。二具足闻持陀罗尼无明。有二业障
    及一报方便生死。三明所显者显胜流义。
    四明所成即成忍行及四定也。五明所得
    果。通达法界胜流文句功德得无边法音。
    及能满一切众生意欲果及三地位。通果如
    初地。六释文者有三。一偈颂发起。第二正
    明住地体。三偈重颂。初偈文中有二。初有
    六偈。大众三业敬赞前说。此中有三。初一
    喜。次一雨华。次四叹德。二四偈生起后请。
    此中初三偈是大众请。次一解脱月请。就第
    二地体文差别有四。一起厌行分。二厌行
    分。三明厌分。四厌果分。初文有三。一结前
    生后劝修起入。二何等为十下正辨起厌。三
    菩萨以是下结行能入。就厌行中有三。一
    修行护烦恼。二修行护小乘。三修行方便
    摄行。初文有二。初十辨无常。次十无救者。
    就护小乘中有三十句。初有十句明求佛
    智护彼小心。后二十句念益众生护彼狭
    心。前文有二。初总次别。二护狭心中。初十
    起悲。后十救度。度是悲益。亦可初十是其悲
    心。后十是慈心。于前中初总次别。于后救
    度十心中。初牒前起后总明度心
    第二别明度心。别中九句。初三度处。次二度
    行。次三辨前。后一度果。三方便摄中此内有
    五。一起观方便。牒上三心起后观求。二即
    时欲具下标趣方便。标其佛慧彰其所趣。
    三作是思惟下观求方便。观察推求度众生
    法。四即时知住下正知方便。五菩萨如是知
    已下转修方便。修闻法行摄取正法
    第四正知方便者。前念众生堕在烦恼业苦
    之中。以何方便而拔济之。令得涅??毕竟
    之乐。即知不离无障碍智者是如来智。智由
    何生。即知不离八地已上如实觉起。觉由
    何生。即知不离四地已上无生行慧。慧由
    何得。即知不离三地禅定。定由何生。不
    离闻法。是故菩萨先求正法。既闻法已。静
    处思惟。思已修习入禅无色。依此禅定观
    法无生起出世慧。依无生慧如实觉。依彼
    实觉得无碍智。既得智已便来救生。知相
    如是。第五摄生方便文中有二。初明求法
    生难遭想能舍外财。此文有二。初生难想。
    二但于说法者下重人轻宝中有五句。此即
    为一句。为求法故是第二句。为法舍施。又
    为求法下为法走使为第三句。破除?x慢
    无苦不受为第四句。于上不恭为?x慢。于
    下执我名为我慢。于等自大名为大慢。若
    得一句已下得胜财心即为第五句。此中
    入校量总成有三句。此初成一句。得闻一
    偈下第二校量。是菩萨若有人来下是第三
    校量。余文可知。第二又如所闻下随文能
    行。释厌分中文分有三。一牒前闻法静处
    思量以起后说。二明厌体。三明入意。为顺
    法行而不乐着。第二文内。初禅中即离欲
    恶不善法者是离障也。释有四种。一总相释
    除欲界恶不善故名离欲恶不善法也。二
    依龙树远离五欲名为离欲。断除五盖
    名离不善。故龙树云趣向初禅远离五法
    断五法矣。三依?酬嘉逵?牍拭??胗??br> 断十恶故名为离恶。除五盖故名为离不
    盖。四依成实断贪欲心名为离欲。亦舍杀
    等名为离恶不善法也。有觉有观者是对治
    也。?思名觉。细思名观。故龙树言。譬如振
    铃。?声喻觉。细声喻观。离生喜乐是其
    利益庆背欲恶。是故生喜离过倚息。故名
    为乐。入禅行者是其定体一心支也。何故独
    此名为禅行。一心禅体故名禅行。就二禅
    中灭觉观者是其灭障。灭障之中觉观有
    三。一即定心。二出定时。三识身中?动觉。
    此二并是动乱之心。二禅胜静同皆灭之。言
    内净者是对治支。若有觉观浊乱不静。此
    禅胜静离彼外乱故云内净。言一处者彰
    其治相。彼内净心住于一境。更不余缘。故
    云一处。故彼舍利阿?酬佳浴S?绲刂行男?br> 六处。以六识身取六尘故。初禅地中心行
    四境。以四识身行四境故。以初禅上无鼻
    舌识故。但云四耳。二禅已上心行一处。唯
    意识身缘法尘故。又复相续无间不断亦名
    一处。下论释中具此两义。无觉观者显其能
    治。能治觉观。前灭觉观直彰离过。如说
    灭谛以为无漏。今就能治彰无觉观。如
    说道谛以为无漏。定生喜乐是其利益。前
    初禅中创背欲恶。庆离故喜。今此禅中法
    从内生。庆得故喜。乐同前释。入二禅行是
    禅体一心支也。就三禅中。言离喜者是灭
    障也。二禅喜心分别想生动乱多过。此禅定
    心转寂故灭。行舍念慧是其对治。言行舍者
    是其舍支。行心调停舍彼喜过。故名为舍。
    此是舍数简异舍受。故彰行也。言忆念者
    是其念支。念前喜过守心一境。故称为念。
    念与忆俱通伴而说。故云忆念。忆能发悟
    助念力强。所以通举。亦可即说念以为忆。
    如四念处体性是慧而名为念。此亦同然。
    言安慧者是安慧支。分别喜过说慧。慧静
    名安。身受乐者是利益也。释悦名乐。言身
    受者。受有二种。谓身与心分别有二。一约
    根分别。五识中受依色根生。故名身受。意
    识中受从意根生。故名心受。二约所益分
    别身心。下品之受释畅在心名为心。受上品
    之受释遍身心。就所遍处从末为名。故曰
    身受。今从后义。乐处心法。此处增上遍满
    身心。故说身受。显乐增上乐是心法。心中
    受之义不待言论。言诸贤圣能说舍者此
    乐深胜唯有贤圣。能说为过。堪能舍离。非
    凡所能。彰此乐深。言念受乐入三禅者是
    其禅体一心支也。谓念自地受乐之过以入
    一心。就四禅中断苦断乐灭忧喜者是灭
    障也。革绝四受明禅不动。言断苦者苦实
    在于二禅中灭。为欲禅彰此是不动免绝
    四受故此说断。亦可指彼三禅之乐以为
    苦故。断三禅乐即名断苦。何故如是。彼三
    禅乐望?心人说之为乐。望后静心即是
    大苦。如似世间指手打木于彼寤者说之
    为乐。睡眠之人用为大苦。此亦如是。故说
    断乐。断乐者断三禅乐。彼乐?动。故此断
    之。先灭忧者初禅灭也。先灭喜者三禅灭
    也。并在前灭。是故言先。既非此灭。何故论
    之。亦为显此不动禅故。若使忧喜前地断
    故彰先灭者苦亦先灭。何不说先。释言彰
    先。理亦无伤。但此为明苦虽先断对苦
    之乐此中断故。对乐之苦不得言先。若当
    说言先断苦者。人谓彼乐亦是先断。故不
    彰先。忧之与喜能对所对。并是先断。故云
    先灭。不苦乐者是其利益。余禅之中皆先明
    治。今此何故先说利益。乘前所明断苦断
    乐。对之即明不苦不乐。彰益义便。故先论
    之。行实在后。此乃舍受不同苦乐。是故名
    为不苦不乐。何故不名不忧不喜。释有三
    义。一以此禅正断乐受而复无苦翻对彼
    二。是故名为不苦不乐。二前文中先断苦
    乐故。此偏对之明不苦乐。三五受中忧喜
    名别。三受分别。忧喜二名摄入苦乐。苦乐宽
    故。舍受对之名不苦不乐。舍念净者是其对
    治。舍是舍支。念是念支。前三禅中有乐故舍
    念不净。今此无故舍念净也。入四禅行是其
    禅体一心支也。四空定义广如别章。此应论
    之。四空定文如论分别。顺法行者。为依禅
    定顺起无量神通等故入诸禅定。非爱着
    也。余文如论。释厌果中分文有三。一明
    无量。二明神通。三总结自在。余义如论应
    知。又四无量中经脱不二又清净并无念中
    二句也。又身通中经脱第六注水句。他心中
    经脱第七妄行正行句。就释地果文分有
    三。三果同前。调柔果中大判有四。一调柔
    行。二忍辱行德。三明别地行。四结说相。前
    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有四。初见多佛起
    行之缘。二供养下明能练行。三于百千劫下
    明垢障薄。四不复积集下明所练净。余文如
    论。第三重颂文有二。初生起。第二正颂。颂
    有三十五偈。初二颂十深心。次二十四颂
    厌行文。次二颂厌分及以果分。次六颂调柔
    三果经文。次一总结就厌二十四。初四颂护
    恼。次六颂护小。次十四偈颂方便摄也。第
    四地中六门同前。言释名者。不忘烦恼薪
    智火能烧故名焰地。二所离者。依地论离
    解法慢障。依摄论微细烦恼行。共生身见等
    无明复有二种。一三摩跋提爱。二行法爱又
    灭二业障及一种方便生死。三所显者显无
    摄义。四明所成者成精进行及道品等。五
    所得果者。若通达法界无摄功德得如所
    应一切众生利益事果及四地位。通果同初
    地。六释文者文内有三。初偈颂生后。二正
    辨地体。三以偈结前。初有八偈。一有两
    偈菩萨供养。次天女供养。次三天王庆遇以
    兴供养。次一大众请。次一解脱请。所以此
    有王及女请彰此地正体智及外用俱成故
    也。就体文中大判有四。一清净对治修行
    增长因分。二清净分。三对治修行增长分。四
    彼果分。初文有三。初牒前生后劝修趣入。
    二明行体。三菩萨以此下结行利益。又论
    云处顺行者。地前方便思量正地而未证
    得。正在地中名曰已证。此二处行同依所
    说故名顺行也。余文如论。清净分有三。初
    总次别后结。总中有三。一明佛家转有势
    力。二得内法。三谓十智教化成就。又论云如
    来自身所有诸法以是诸法显示如来者。
    人法互显佛证得法还以胜法显示如来
    也。修行增长文有二。一护烦恼是自利行。
    二护小乘是利他行。此二各有初总次别。又
    护烦恼中就身念中。先观内身。次观外身。
    后二合观。何者内身而复云外。若当就彼十
    二入中分内外者。若自若他六根为内。六
    尘为外。今四念中自身名内。他身为外。何
    故初别而后总乎。释有两义。一破病不同。
    有人着内情多。着外情少。如人为身弃
    行妻子及诸财物。着内多故须教观内。有
    人着外情多着内情少。如人为欲财丧
    身为欲没命。着外多故须教观外。有人
    内外俱着故须合观。二随观始终行者本来
    于自身中取有净相。故先观内。内求不得
    谓外有。之故须观外。向者观内不及其
    外。观外之时复不及内。是故第三内外合
    观观内身者标别所观。循身观者明其观相。
    循犹顺矣。其身相审悉观察名循身观。精??br> 一心明其观仪。行者今欲破坏身相。非??br> 不辨。故须精?ァ9柿?髟啤@氡鸪H艘住?br> 离别知识难。离别知识易。离别亲戚难。
    离别亲戚易。离别自身难。行者今欲离别
    己身必须精?ァ?ビ勺ㄒ狻9试埔恍摹3??br> 贪忧彰观所离。何故此中偏离贪忧。如龙
    树说。行者此中多生贪忧。故偏除之。云何
    多生。始弃五欲念本所爱。是故生贪。未
    得道法。所以生忧。是故但言除世贪忧。又
    复贪者凡夫多起。着境难舍。受生之本三毒
    之初故。烦恼中偏说除贪。忧心一向贪欲者
    起。障定最重。禅中先离。故五受中偏说除
    忧。若说除贪结余法随之。若说除忧诸
    受随遣。譬如破竹。初节为难。若破初节余
    节皆随。贪忧亦尔。下观外身及观内外类
    亦同然。就受念中。亦初观内。次外。后合。十
    二入中。受唯在其外法入摄。故今四念中自
    受为内。他受为外。又复意相应之受说以为
    内。五识相应名之为外。亦得定受说之为
    内散受为外。于此内初别后总。就心念中。
    亦初观内。次外。后总。十二中心唯是内。意
    根摄故。今四念中自心名内。他心名外。又复
    意识名内。五识名外又得定心说以为内散
    心为外。就法念中亦初观内。次外。后总。内
    谓心法。外谓非色非心不相应行及三无为。
    第二正?ヒ逭摺3醵?铣?穹ā:蠖?闵啤?br> 前离恶中。先断未生。后断已生。斯乃说时
    非是行体。亦可已生是其先成无明住地。细
    故后断未生是其四住现起。?故先断。未生
    恶者举其所断。为不生者?ブ???S??br> 进者?シ奖阈摹7⑿亩险哒??ヌ濉R焉??br> 中类此可知。已生谢往云何可除此。乃断
    于已生种类在未来者令不相续。非谓断
    于起已灭者。后生善中。先起未生后广已
    生。善非本有习之方起。是以要须先起未
    生后广已生。未生善者举所修也。为生故
    者?ブ???S??フ?シ奖阈摹7⑿男姓?br> 正明?ヌ濉R焉??啊R哑鹦煌?T坪慰刹摺?br> 此必策彼已生种类在未来者令其续起。
    非谓策彼起已灭者。第三如意义。就此文
    中。初总标举。后别释。言欲定者直举行体。
    欲能生定因从果称。故名欲定。亦可定心由
    欲而生。举因名果故云欲定。断行成者辨
    其功能。以此定行能断众结名断行成。亦
    可名彼涅??名断。断家行成名断行成。修
    如意者就前欲定明其修也。依止厌下明
    向第二断行成也。于诸烦恼初方便道观
    过厌背。名之为厌。无碍正断。说之为离。
    解脱证除说之为灭。趣向涅??名为向舍。
    若随位分。见道已前说名为厌。除见谛惑
    说以为离。断修道结说以为灭。得涅??果
    名之为舍。此乃诸行治结次第。不须别对
    念处行等。余行类尔。何故念?ゲ幻鞔苏摺?br> 得定成就方有此能故前不说。精进可解。
    心定者余经论中为念定。系意住缘。故称
    为念。专心守境。故说为心。思惟定者余经
    论中名为慧定。慧心筹虑故曰思惟。余广如
    论耳。二护小中五行内经脱第三句。彼果胜
    中。初明行果。次别地果。行果有六。始从离
    恼尽第六本心界满。经中略无第二业染。
    余义可知。又离恼中文虽背异意亦得足耳
    又论中业染者有二义。不作一敬佛故佛
    所呵即不作。二畏恶名失利他。生烦恼
    失自利。故不作也。增上欲中第三离过别句
    内脱第一句。发?ゾ??芯?鬯朴胁淮巍?br> 但依论文次第消息。意亦无失也。本心界
    中亦如是。地果文内三果同前。调柔果中文
    分有四。一调柔行。二摩尼珠下明教智净。
    以此地成就净证从体起用。故有教智不
    同前地。三四摄下明别地行。经本略无此
    句。四是名下总结说相。前中初法次喻后合。
    法中有三。一见诸佛为起行缘。二恭敬下
    辨能练行。三是菩萨乐心下明所练净。余义
    如论应知。第三重颂中。初辨说意。次正偈
    颂有二十九。初二颂增长因。次三清净分。
    次七颂对治修行增长分。次九增长果。次七
    颂调柔摄报等三果。次一总结叹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三(之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