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之下)

    第五正本宗答文。大分为二。初观五海等
    明其本分。二明十智。即五海之智。初文有
    二。一明承佛神力显不自力能入。二正
    观五海审察其法。今此通说兴教所为有
    十义。一成佛本愿故名诸佛本愿经。以此
    准之。二成菩萨本愿可知。三利益时机可
    知。四末代见闻益可知。五欲显本有理及
    明修成因果二行。六辨因果二位增微不
    同。如因中果果中因者是。及明初?次细
    等。七明行位相对辨通局。此望同时可
    知。八因果行位前后通局不同。九辨修德
    相成之相。十欲显阿含教轮圆净。及约时
    事显真应二行相。此可思之。依寻下文八
    会通有十义。至下会文可亦准之。若横取
    文相显可知。世界海者答上世界海。为净
    土行成众生住处。众生海者所化生也。答上
    众生海。法界业海者业用也。成下法身耳
    欲乐诸根海者通答上因行二句。三世诸佛
    海者辨佛化用广周。答上三身十二句及化
    用中六句。亦可此六句属上诸根海。但心境
    界异以相显根耳。亦可相即入业用海。二
    十智者分五。一告。二列名。三结难思。四许
    说。五明说意耳。即上佛所与十智。今叹能
    显深法故也。亦少有不同者对根别拟。故
    异耳。佛子者有五义如论。十智者。一世界
    成败清净智。答上果问中佛世界一问。二众
    生界起智。答上果问中所化众生海一句。三
    法界智。答上能化法药一句。四如来自在下
    答上三身德十二句。此一句即答上法身中
    佛地佛持等三句。次净转法轮智答上佛行
    一句。次力无畏不共法智答上报佛中佛力
    佛胜法示现菩提等三句。次光明赞叹音声
    智答上佛光明一句。次三种教化智答上佛
    眼耳佛智海等三轮化佛德。次三昧法门不
    坏智答上报佛三昧。以果德体故别答之。
    次如来自在智答上化用德中佛海等六句。
    下广文随相准释上五海。初世界海十智中
    世界成坏智。亦可通说下广答也。此之十
    智即三世间智。一器世间。二众生世间。第三
    第四智正觉。次愿转法轮智说前三世间行。
    六力无畏不共智依法成治。行力治魔。无
    畏治外道。不共治二乘。七光明音声智以
    佛事善成赞扬三宝。第八三种教化智兴隆
    三宝使不断绝。第九三昧法门不坏智明
    证智。十如来种种自在智即后得智。又此说
    前一海。即具十智耳。以智法正助各相成
    故。为五海依下三世间转成十身。法相似
    故。如是下三结叹难说闻。四我当下显承
    力方许说。五欲令下明说意。又义言观佛
    五海十智说自十智。又通观因地五海十
    智说自十智。为起说方便智与本法施设
    不同故。又亦可下别辨文中论土者是知习
    境也。此可思准之。亦可唯佛地耳。又亦可
    地前人说是智习境。地上菩萨及果人说是
    证非习也。第六起分文分二。初辨起益。二
    毛孔赞叹。初文分二。一正起主伴定有二
    句。初起定。二不坏本体。二一切三世三昧
    下辨起定益用有二。初内益。二动地下外
    事益有三。动地及二益也。初用文二。一此众
    益。二如此下他方益。此众益有四。一得定。
    二得内方便。三得外用辨智。四得大悲愿
    行。第二毛孔偈赞普贤德。文十四偈即是加
    赞光也。分二。初八明普贤菩萨自在尽佛
    源底。次六偈明普贤应化及土普应众生自
    在成义。前八中初三身业自在。次一口业
    自在。次一行意业自在。次三总叹三业自在
    尽佛境界。第七菩萨令众增喜敬。文即说
    分有二。初令众喜即授说方便。二正与法。
    初文分二。初长行明重欲说意。二正说偈
    令喜也。偈文分五。初十约佛叹德用深广。
    二普贤菩萨下四明普贤善入能广利物。三
    无量下二推功在佛。四一切刹土下二释普
    贤益其功在佛意。五有二结德劝听。许说
    在当。初文分四。初二总叹。次二叹佛功用。
    次四举众生界及法难思。复能遍摄促入。次
    二举法利益。第二文有二。初二普贤善入。
    次二明普贤利物胜能。普眼者具五眼自在
    智故普也。又具十眼也。理量等知故云普
    耳。次第二正说广文。诸会能说人异者。唯阿
    僧只小相二品佛自说。余品别人说也。依大
    论说有五。一佛。二弟子。三神仙。四诸天。五
    变化。此据出声名句味。若望授与即通情
    与非情。又有五种说。如下文也。就文分
    二。初广出世界体相即答上果德二十一
    问。二乃往过去下答上二问因法。初文分
    三。一总明世界因缘等庄严十种事义。二尔
    时普贤菩萨欲分别下明此世界海集起因
    缘之状相。三法界不可坏下以偈颂上二段
    文。问何故本分观海说智。此说分废智说
    海而不具明。但论世界海者何也。答此为
    立文者但成信解智而未尽海源。又世界
    由智成。说海即是智。复此略明显互为诠
    相故也。又此说由是方便相故。即是智也。此
    须思之。初文分二。一列十名。二别解总列
    十名庄严文分四。初举数并引证。二列十
    名。三结体。四引余世界尘等庄严具成。二
    别十中后一初一列名不释。何故尔。由说
    通余九。今约不明。欲成莲华世界略不明
    坏。亦可成即坏也。凡依三乘净土有四种。
    一性。二报。三事。四化可知。若依此部一乘
    但有二种。谓世界海及国土海。或十种如下
    瞿夷说。今将此十名。对摄论十八相圆净
    对辨同异。彼文摄佛别住处合有十九也。
    佛别住大宝重阁上已明故。此中略无。即是
    彼论别住处也。今此起具因缘。是彼因圆净
    亦通第一色相净及三量圆净。故偈云众宝
    成及无边际故知。文中分二。初长行。次偈
    颂。诸偈皆尔。长行分四。可知。三别中有
    八。一佛神力即胜进力。摄成即佛后智也。二
    缘起理然。三是因得。四行业果感。五普行摄
    成。六共因所得为生取土摄成故。七是佛依
    果。八普愿所感。偈有二十文有三。初一总
    次十八以广显略。三后一偈结之。第二住中
    三十半偈。初八明土相。二二十偈广显事安
    住义。三有二行半五字偈显因陀罗安住
    相。第三形偈中有三。初三行广显形。二四
    字偈下六颂土因。三一切业海下八半辨因
    陀罗住持。第四体内十偈以广显略可知第
    五庄严中二十偈亦以广显略可知。第六清
    净十八偈中亦以广显略可知。第七佛出世
    二十偈中有二。初四辨佛出世。次第二广
    明利益可知。第八劫文略无颂耳。次第二
    广开示成立世界海因缘状相。文中有四。
    一辨普贤重分别意。二明净土因有三。谓
    时缘行等也。三辨相成。四常说法处结处属
    人也。此中事状广说。余理行教等略说。可
    思之。第三文有三。初明风轮上香水海辨
    本末相成。二香水海上已下复持世界性显
    重成义。三彼众香水中下复持向上十二佛
    国等七世界性明分齐义。就初中有七子
    段。一风等地通是本。二宝王地。三有斫迦罗
    下明有宝王映现受用如意。四大地处下
    明地上有小香水海等。五明香河?香海
    广作利益。六明河中有宝树庄严。七有少
    长行。一一境界有尘数庄严。亦可结分齐
    耳。诸文并有二。初长行次偈颂。第一风本末
    中五。一风。二水。三华。四世界金刚。五金刚
    山风文有三。谓一总二别三结等。二别中有
    十重风耳。偈文有二十。但明用相略不辨
    持。文有五。一有七辨因住持严。亦颂前
    文。次五佛德圆周十方。次一明此土穷因
    陀罗网体。次六明佛事随心自在大用。次一
    辨具普贤智行得见闻此土。次金刚地文
    有五。初宝地。二地上海。三众宝。四金刚地
    出生宝。五光明颂中十七。初九颂上五句。
    由佛力故。次八法轮及佛充遍十方。即地
    用也。九中初三颂上圆珠地。次一颂金刚
    地。次一颂宝庄严。次二颂海。次二颂光明。
    斫迦罗此云轮也。八中分二。初四身业体。
    次四辨用。三摩尼宝王映中有五句。颂中二
    十偈。初三就地以明映净。次五颂华。四颂
    云。次二颂刹庄严。次四明此世界十方菩
    萨常来不绝。下明修普贤行得入无边佛
    刹。四明地上香海中。初总中有十四句。别
    颂二十颂上妙宝香等广作佛事。五河中有
    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四可知。颂有二
    十。初十二颂河体及光明。次八广佛圆极自
    在。六宝树文有五可知。颂有四偈有二。初
    二明果行自在。次二明因行自在。七当知下
    明世界清净庄严及结也。第二风所持香海
    上别持不可说佛刹世界性住。此中有二。
    初长行次偈颂。初文分三。初总明佛刹。二
    或有下别明住。三或须弥下明世界形。颂
    有二十。颂前长行中第二文。初一颂净土
    性相。次三略颂住。次五颂形相庄严。次二
    明约业浅深显土优劣。次三总显优劣。作
    入深方便。次二辨成。次四明能成方便功
    力。三明向上持世界文有四子句。初牒上
    香海河等并列名。二明所出莲华。三明华
    所持十二佛国海七世界性。四如是下结等
    余方。此有二可知。若依下瞿夷文内。除三
    千界外有十世界。一性。二海。三轮。四圆满。
    五分别。六旋。七转。八莲华。九须弥。十相。又
    义言此十界互为首。余九庄严成一百句。今
    此世界。或是莲华。或是海。余者共严也。可
    准思之。世界成相虽有众多。义由难解。所
    以知耶。依此经文更有刹名。不知是何。今
    依一义。此刹非是如上诸相。由说佛刹无
    上诸相高下别故。依佛取处名刹名土。即
    无别异高下。若约众生取土。即有诸相高
    下。文言常转法轮处者约众生说也。若依
    此解文少可寻。又大论中第五十卷内。复次
    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时起一时灭。如
    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
    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
    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
    是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
    佛世界。于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
    佛所度之分(此约三乘说)。又大经本中十种世界。
    一世界性。是同类义。二世界海。色类多义。复
    深广义。三世界轮。齐用义故。四世界圆满。具
    德义故。五世界分别。是不杂义。六世界旋。是
    正旋义。七世界转。侧转义。八世界莲华。敷发
    义。九世界须弥。是胜妙义。十世界相。是形貌
    义。何故说十。欲显无量故。问何故一中具
    见一切土答为修行者居自报土各各不
    同。佛摄众生所现世界及佛土等似彼报
    土引诸众生。仍摄佛境尽故使然也。又问
    何故大论明世界海。与此经不同。答彼为
    三乘人方便渐释故不同也。第三颂上二大
    段文有七十偈。大分为九。初二十颂上成
    坏世界海次二颂上庄严及住世界。次十八
    颂清净世界。次五颂体世界。次五颂起具
    因缘世界。次六颂形世界。次二颂劫世界。
    次五颂佛出世界。余七颂说世界。就初二
    十句内。初十一法说。次九喻说。又此结对染
    器世界交络结之。所以者。为欲引下信心
    显入上法方便。故此准之。次第二文辨得
    果之因缘答前二十三问中一切菩萨所修
    行两问。论土因者如经可知。文中分四。一
    举往世佛及土是起因缘。二佛子彼焰光城
    中下辨因人即童子也。三明见佛得定。即
    为自分正因。四彼佛灭后下明复见佛得
    定。有二可知。即为胜进因。此文具彰因门
    理教行事因果三世自他主伴人法因缘本生
    记别普贤法门等具成。可准前取之。又此
    等何以无重颂偈者。答凡颂有二。一少摄
    多义。二异时为后来者。此等若颂即无上二
    义。此可思之。初文分四。一明久远劫数。二
    尔时有世界下明土处。三时彼林中下明有
    道场华座。四过百岁下明佛出世。第三见佛
    得定有四。一时彼童子明得定有二可知。
    二时普庄严童子下以定力说偈。三尔时善
    慧王下明王闻偈喜复更说偈。四尔时善慧
    王下明与劝大众往佛所。童子偈文有三。
    初生起。二正颂。三明音分齐。偈中初四赞
    佛难闻。次三颂佛慈光益世。次一劝众诣
    佛供养。王九偈中。初生起。二正颂偈。初一总
    劝众诣佛。次七教令严供具。次一教令与
    眷属俱供见佛。四往诣佛所文分四。一往
    佛所有二可知。二尔时如来下佛为说经。
    三尔时童子下明获益。即自分中胜进也。四
    尔时功德下辨佛寿命起后说文。三闻经得
    定获益文分四。一明得定。二童子偈赞令
    众得益。三说是偈时下正明益相。四佛说偈
    印成令发心者心坚固。就童子十偈初二
    赞佛法身。次七明佛久修愿行今令众见。
    后一举佛德劝菩萨修行。佛偈文分四。初
    三叹童子有勇猛力。次四叹普庄严大精进
    力。次一授记。由供佛故成佛。次一引证。
    劝令勇猛遍诸世界。此中因得定其位者。
    童子第一见佛当十信满心自分。第二闻法
    当十信满心胜进。第三见佛当解位初心自
    分。第四闻法当解位初心增上也。所以知
    者。以童子所得三昧用比上下诸位经文。
    是以得知耳。此略无颂。何以竟会不明得
    益者有二意。一此经佛初成道总显法轮
    体。但表佛有法益在后时未即利也。二
    如日初出光照高原。此八会次第益菩萨
    令其胜进。即是益也。由无中下根故不别
    辨益相耳。初会竟讫
      第二会普光堂如来名号品第三
    有四。一释名。二来意。三宗趣。四分文释。释
    名者有二。一处名。普者德普。光者智光。亦
    可光普。二品名者。名即通名。号者别号。二
    来意者此有二意。一会来意。二品来意。何故
    会来。前举净土为所信境。次辨能信心故
    也。二品来意者。前辨所依土。次土中化主人
    名故也。三宗体者分别有二。一约人。二约
    法。人者化主及助化各有体相用。如文应
    知。但局此会。二约法出体者。谓十信行
    法。后当分别。名号品以化悲德自在相为
    宗。亦可是佛国海为宗。四释文者。依大光
    律师云。前会普贤承力说净土依果。此下
    明因行。此意从会判故也。此为前会果广
    而因略。此会因广而果略故尔也。问何故因
    与果同会者。答计行应别。今但为显法依
    人弘故。同一会不分别也。就前三品正报
    中。初名号明佛身业。二四谛品是佛口业。三
    光明觉辨佛意业。又亦可名号品显土以生
    信。二四谛品彰法是宝。三光觉品显法增
    微成下轨则也。就名号大分有二。初辨
    此会序。二是时文殊师利下明其正说。序文
    分四。初明住处及佛德。二与十佛国土下
    辨所被机及其助化。三诸菩萨作是念下明
    欲请。四尔时世尊下辨集余方新众以发
    起。今约长分为定。何者长分为八。一举处
    及化主并叹佛德明显法因缘。二明所被
    机。三明陈所疑事。四辨集新众。五文殊叹
    曰快哉下叹化事甚深成土难测。六四谛品
    下教法甚深谛言设则。七光觉品下许说方
    便显法渐次彰其浅深。八明难品下正陈
    行仪辨法浅深之状相也。何意树堂并说
    者。为此堂在树南同处。诸鬼神龙为佛作
    故尔也。就初叹德文有二。初辨证性明自
    利。二至无碍趣下辨利他德。自利有五句
    可知。利他有五可知。二列所被众。此中有
    四。一简大异小。二简始异终。三简新异
    旧。四叹德。就叹德文有十分二。初举二
    章门。二有八句。四句对前一门也。二二自
    他利。三时众请文有四十四句。问所以此会
    通问上位及果德者。此会是起行初并复对
    化主。文次故尔也。亦可此问佛土。非世界
    海可思之。问内分三。初十问辨法身三轮
    果即生信之境。即先际佛法即此会答之。次
    开示下有二十问辨中际佛法。至菩萨住
    处品已来答之。次佛无上下有十四问辨
    后际佛法。讫小相品已来答之。大光师但
    作三十三问。即合随喜等十句总为一问。
    此最好也。先际内初五问名号品答。次二四
    谛答。次一光觉答。次随佛刹起等者明难等
    三品等答。示成正觉亦光觉答之。贤首品亦
    有答相。亦可并尽性起品来答之。中际内
    初三及第五问位法。第四十藏十愿下有五。
    问行法位法可知。十愿十自在等从升忉利
    天品尽十地品答之。次十定等十四句从
    十明品讫菩萨住处品答之。后际十三问
    佛不思议品讫小相品答之。十愿十明品
    答。十自在下十无尽藏品答之。十顶不见
    别答。十忍品答此十定。定即忍也。此由品
    分故尔。若通即对文当知。第四集新众文
    有二。初明能集。此句文局而义通下会也。
    二辨所集。即如其像者。一如器像。二如器
    所对境像。像者缘集似故。影现故也。即如其
    像现神通力者。正以果德圆极体融至顺
    冥津无外缘无不在故。能随其行别位殊
    故。显会相应也。所以放光下觉品重明者。
    此为一事表二法故。分文二处也。一为集
    众。二为寄法浅深三辨所集。土同色者表
    功德显外也。佛同智者内解元也。菩萨
    同首也进行始也。座同莲华将成果初也。
    所以集众等先从东方。为显开明之初生
    长之始故也。第二正说文。若长分此即第五
    叹化主甚深。所以此会不入定者。明法体
    不住随器不同。若对胜器法深故须审。今
    十信解劣不表法深。加劝等准此可知。所
    以文殊说三品为平等妙慧智住胜境方
    显法故。所以文殊说此品为妙慧善达佛
    国海故。此文有四。初叹众希有二句可
    知。二诸佛子下略牒所问法明不思议。三
    何以故下列名广释。四是皆如来下结叹摄
    化益。第二有十句可知。第三文内初总次
    别。总内分四。初责。二答。三重问。四重答。此
    中初一总。余十六别可知。诸四天下列十六
    句。所化机相不同。证成名号各异。此等名是
    别非通。此中正举诠显其净土也。二何以
    故广文中分二。初责。次答。答文分三。一明
    此三千大千界名号不同。二有密训下明余
    三千界。三如是东方下广解尽界名号也。
    此既明一佛土名。何以取上下者。此为上
    下亦无方傍亦无际以显教圆也。此意如文耳
      四谛品第四
    四门同前。一辨名四者。数谛者有作无作圣
    谛实故也。二来意。何故来者。前叹化主。此
    叹所说教法。何故独此会明。答此起化初
    故。总叹人法深胜故。三辨宗。此叹教法谛
    实甚深为宗。四分文释。此文分三。初略列
    此方三千谛名。二列十方三千四谛。三佛子
    如此娑婆下广辨无边界者。凡四谛有二。有
    作。无作。此中文通意唯无作。真实不虚。问何
    故不依一谛而依四谛设则者。为通与
    下三乘人作见闻境成后起信入道缘故。
    又亦可此通有作无作。为是一乘共教故。
    一乘有作即空。一乘无作不空。此可思之
    也。所以文殊说者妙慧善达虚实故。四谛义讫
      光明觉品第五
    四门同前。一辨名者。如来即化主。光者智
    体。明者用。觉者开晓于缘耳。又觉诸菩萨
    二来意。何故来者。将欲说故。集有缘众并
    显法分齐也。三宗为集同法众亦显法增
    微。人法体相用准之。四分文释者。此上
    三品并通下第六会已来。增微有异文局义
    通。可思准之。此文有十。初文分六。初佛两
    足放光。二明光所照处。谓此三千世出因果
    所有法各有二文也。三结分齐。四由佛神
    力故见诸菩萨来集有二。初总次别。别有
    菩萨土佛三文也。五文殊说偈叹佛一乘。
    三乘小乘法是一乘信法方便也。六如此处
    下结类余方。余九同然。略无结文。因此料
    简诸会放光隐伏同异者。第一会放光有十
    意如文。即为证法始。名号品初神力集众
    显其位相。光觉品初相轮光显信位所依法
    分齐。次佛神力集众显当位中所成德。此经
    中云神力。未必放光。次菩萨说偈者即明
    当会所解理事法分齐。此法依位成耳。问此
    处显位集众。何故别品明。下四会不尔。欲
    显摄化所依佛土及显教谛实入其当位
    并与下为则故尔。佛足相轮放光示十信
    是行足圆备故也。此中放光分齐有二十五
    重。初九别列。余者总结。文相如经。第二文
    辨光照现可知。第四文内所以文殊在前
    贤首在后为表智先福后故。又明前智行
    后位故也。文殊者此云妙德。妙慧行也。又
    此中光觉在于一时。而能别见远近。又诸方
    运集只是一人而令众异见。未必有多。又诸
    方往来者唯见当处集。未必见余方交往
    者。又诸方光及现十方所有者并见当中。
    未见偏处者。此为以报法摄化土所有故
    也。又亦前机自变当处自心为本。所以诸
    事随心为正化者无此别相也。此可思
    之。第五偈颂文言出文殊。意表余十菩萨。
    所以文殊说者示法从慧出故。偈云总明
    般若所证。真性相同初地行。又亦可并渐渐
    增多故。不可偏表其十地及十菩萨颂
    也。又亦十名显数圆。渐多远者显法渐深
    耳。大分有三。初一辨取相不应真法。二
    有八偈辨离取应实法。次一叹解者有胜
    能也。八中初三辨分别无性。次三辨依他
    不生。次二真实离相也。亦可八行俱依一境
    观。又今辨增相者。约因果各二种。一竖。二
    横。因竖约法明净。横即知法宽狭。果者竖
    即自分非他分。横则得处多少也。又下诸集
    众叹德并叹当位分齐。所成知见下可准
    之。第二觉首偈文。此下九偈倍为异耳。总
    明知善恶等慈化物益。相同二地戒行。文
    分为二。初六明佛觉他令离二边。二有四
    明菩萨利益同佛。第三财首偈总辨平等法
    财资成益物。相同三地。后智教流益物。文
    中初一明佛德性能无碍利生。次九辨幻
    现八相正说法身。第四宝首偈相同四地无
    摄义。此虽未得但解见也。偈文中三。初五
    明佛成其无摄。次四如自所解利众生。次
    一喻以显净。第五德首偈相同五地中相续
    不异义。明不住道慈悲益物。偈文中三。初五
    辨菩萨慈悲不住道。次一正观相续不异义。
    次四辨令他成真实净境。文又得十平等
    净。一行为一义可知。第六目首偈相同六
    地无染净义。偈文中有十七。为四。初二辨
    执取不见真佛。即辨失。次四成如量智者
    得见报佛。此即德耳。次六辨得正体智者
    见法身。次五明法深微显解分齐。又此中
    上下有二文同异。一者一中多一数中见十
    故。多中一者十数中见一故。又一即多者一
    数即多而不见一故。多即一者多数即一而
    不见多也。此可准之。又即事辨一多。二异
    事辨一多。可思之。第七进首偈相同七地
    中种种法无别异义。偈文中三。初六辨空
    中方便智有中殊胜行。即叹德也。次十劝观
    实性显解方仪。次四明于理量二境入得
    胜法也。第八法首偈相同八地无增减法界
    义。文中初二明佛成理智故能灭障。次六
    叹佛深法益。次十二劝摄果性三世用力
    也。于二为一对。初一辨智入法。次一结成
    智用。又长分为十耳。外即净土摄生。内
    则成其自实也。第九智首法门相同九地
    明大悲利他自在智。偈文中初二辨意业。次
    十六明口业。次二辨得法无碍故大用无碍。
    又初二总。次广叹用相也。第十贤首偈相
    同十地业自在后智用也。偈文初十四正辨
    业自在。次六喻说十四中。初五明观实性
    得依果因。次九明观业自在故得正果因。
    初五文中。二行体。三行用。九文内分四。初
    三明顺真如观故得菩提果。次二修事观
    故得法身果。次二修慈悲故得化身果。次
    二从佛闻法故得报身果也。此品答上第
    八佛功德势力及第十示成正觉二问。问何
    故约增光觉集众。答为表法有浅深行
    有增微故也。此文与后为则。今略开诸
    位为二十二门。六道因果即为六门。声闻
    辟支二人因果。通说复为二门。声闻辟支所
    依之佛。为彼二机说四谛教及十二因缘
    教。即分佛通因及果复为二门。声闻缘觉
    回心入大乘。于初教处。通因及果复为二
    门。直进初心菩萨通因及果复为一门。直
    进熟教及回心熟教通因及果复为二门。顿
    教因果复为一门。从愚法声闻总摄诸位
    干慧地已上菩萨及佛复为一门。普贤位中
    从信已上乃至十地。皆通因果菩萨及佛
    复为五门。此依普贤阿含说
      明难品第六
    五门分别。一释品名及来意。明难者有二。
    一约法。明十义深微故也。二约辞。论难显
    义情故也。明者教。难者十义。又明者智。难
    者论道也。来意者何故来。众集已。为说信
    法成解故来也。余义可知。二出所治。一?
    障百法明门之障。此下生解断障凡有四
    义。一约生信。即初地断使种。二约位。即解
    位使习种俱断。三约行。即十信满心使习种
    等俱断。四约实。即本来不须断。自体净也
    可准思之。又问断惑相云何。答非初非中
    后。前中后取故。云何断。如虚空。此是三乘
    共学义也。三明所得。得百法明门。若约行
    门即得华严三昧。四辨所成成其信。谓十
    信心。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
    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心。九戒心。
    十愿心。如经初发心住未土住前。有此十心
    名字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
    住位中增修百法明门。十心之中心心有十
    故成百法。常发有行无行大愿。得入习种
    性中修行一切愿。依此下文有一百四十
    事上行愿。依璎珞经。有二十四行中成愿。
    即此品宗。此约别相语。通义如论应知。宗
    者有二义。若约品即以十深义为宗。若约
    会即用十信位法为宗也。五辨文者。正宗
    文中上辨举果劝乐生信分。自下第二修因
    契果生解分即所学法也。亦可是第八显其
    解行义。或辨法浅深之状相也。文中分二。
    初讫小相已来明方便对治修成因果。二普
    贤菩萨品下讫性起品明自体因果。释意可
    知。初为修成者依闻熏修起故。所以名
    性起修显者本性今成故。又圆明因果实觉
    发中故。约三际辨者。此明难品讫贤首明
    始起于先际。二忉利天下善修于中际。三不
    思议法品讫小相终显于后际也。次约四
    成就者。初辨未信令信。二忉利天下明已
    信成解行。三十地品下已入者成就。四不思
    议下已成就者令解脱。余准可知。又约修
    成分亦好。又从此下并是序分。第六一会是
    其正宗。前是阿含。后名义证故。又为第六
    会中广出本有修成体相等故知也。此可思
    准。初信文分三。初一品明依法生解。二净
    行品依解成行。三贤首品明依行彰德以
    成位耳。初文中分二。初明问答显十种深
    义。二尔时娑婆界下显解行入法界圆通无
    碍。即明法益耳。初文有二。一文殊问众人
    答。明妙慧导众行。二众人问文殊答。明以
    众行成妙慧。文有十义。一缘起甚深。二教
    化甚深。三业果甚深。四佛说法甚深。五福田
    甚深。六正教甚深。七正行甚深。八助道甚深。
    九一乘甚深。十佛境界甚深。所以初缘起
    者由菩萨初学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故
    也。缘起者黎耶共善等三性及无为集起故
    也。文中问答即为二耳。问内有四。初总告。
    次立正义。三申问。四起后难有二意如
    文。共成一缘起相违难。问意云何心以无分
    别为一性。云何能成种种事也。若能成者
    不应无分别耳。二既诸法并无知者。所作
    云何仍有真俗事也。又解但是一问。后文是
    结耳。问文十事可知。答意但为无分别不
    住故能成众事。若知分别不可成也。问既
    不分别。云何成因果。答作无主故。反示可
    见耳。偈文分三。初一赞请劝听以许说。二
    有七偈法说譬况以显理。次有三对彼前
    法明观行也。第二文分二。初五举法答上
    问。次二遣伏执。初有二。初法次喻。所以得
    知不住故作。偈云诸法不自在故。云何知
    作时不知。偈云求实不可得故。余可知耳。
    次喻有四。初约缘成相续经时喻。次一约
    缘起有为生灭喻。次一约因缘腾击动成喻。
    次一约缘起体相互依喻。伏疑云既不分别
    云何流转。偈云由眼耳故。复云既也无自。
    云何有现相。偈云示现转故。文言不相知
    者非谓情知。今言有力性作也。二自不对
    故云不相知。用自性为知法之始也。观文
    分三。初牒前理。对法辨观。成分别无相
    观。二一依他无生观。三一偈真实无性也。所
    以觉首说者知觉法始故。第二教化甚深中
    分二。初问后答。何意来。前摄心入理。此后
    智度生。财是法财。问有二。初总告。次别。别
    中有三。初一总。次十一别。三一结问也。第
    二文有十一句相生。问文可知。问意云何
    如上说。若众生无性。云何教化。若随教化。
    云何心住无性。答文有二。初生起。二偈答。
    义意但以知境无性。虽在缘即离取非也。
    但为无生故化反示可知。偈文分二。初赞
    问者许说劝听。二示正义。正义文分三。初
    三偈总示正义。次四约观门显示。次有二
    偈示伏疑。初文分三。初一总示。次一正明
    约内身示观行。次一以内类外辨化生
    无取。第二约观门辨者有四。一举因缘无
    始明所观法。次一劝观。次一明诸法是无。
    即约观释相。次一正约唯识门以遣。三伏
    疑有二。一既世法本然无性。众生何故不
    知。偈云悉虚妄故。二若法无者何以种种
    现。偈云从缘起无异相故。所以财首说者
    能以正法财施众生故。第三业果甚深有
    问答二文。问有五。初告。次立义。三问。四结。
    五生后。第三问文有五对十句可知。问意
    既性无我所。云何受苦乐。若受苦乐云何
    仍说无性。此是理事相违难。问与前缘起
    难何别。答前是二事相违故别也。答意为苦
    乐即性无别体。为是不违耳。偈文分二。初
    法。次喻。喻文有九。一辨依他离性喻。二缘
    起成有喻。三因缘现果喻。四缘果离性喻。此
    望能熏。五因体无杂喻。六受生离作喻。七果
    报无本喻。八胜事无根喻。此望用耳。亦可互
    彰。九有无同性喻。此并不坏世间说第一
    义也。所以宝首说者能事中显理。初得可
    贵故。第四说法甚深。初问次答。问文总别二
    文。别中分四。初辨所得法。二十句正陈问。
    三而法下结。四生后难文有十种相违。问意
    法若非一可随言并实。法若不应言教便
    是妄。此是教义相违难。答意所言一者法唯
    一不住义也。亦可一善巧是故能贯。众教仍
    一义成也。偈文分二。初赞问者。二约喻显
    示。喻中有九。第一明法能荷负万机喻。二
    缘灭众惑喻。三入器无变喻。此望德用。四
    拂动诸根喻。五应欲随润喻。六缘生众德
    喻。七拣染赴净喻。八应物无往喻。九应缘
    住体喻。所以德首说者为初显法多能故。
    第五福田甚深。文相准前可知。问中有二。
    初告举正义。二成难。难中有四。初总告。
    次别。三结。四生后。别有十句。问答相可解。
    此是因缘相违难也。偈文有十。一缘能现果
    喻。二对机随解喻。三权巧令喜喻。四应感
    令喜喻。五物感现形喻。六缘灭众惑喻。七
    对治诸惑喻。亦可起缘分齐。八悲情普被
    喻。九动拂诸有喻。十毒灭三有喻。所以
    目首说者初见法明白故。第六正教甚深。文
    有二。初问次答。问中有四。初总告。二正问。
    三结。四生后。问文约所知十法为问。问意
    云何若教能断。即不须更后知因果方得
    断也。若要须知因果方断者立教有何益
    也。答意有二。一进二退。退者自无益。进者
    教。即有胜用上难是教力相违难也。偈答文
    分三。一劝听开二门立宗。次一劝精进
    以彰教力。即对初门。次八辨懈怠失对上
    第二门。此文初一多闻懈怠喻。二无力懈怠喻
    三遍修懈怠喻。四倒修懈怠喻。五过求懈怠
    喻。六少力懈怠喻。七少治懈怠喻。八无有出
    意喻也。又执我慢高喻。所以进首说者初进
    能显成胜德故。第七正行甚深。有问答二
    文。问文有二。初告。次问。问中有四可知。第
    三所陈句有八可知。问意云何圣说云闻说
    法有能断烦恼。云何有闻法不断惑而惑
    依心心无所行反能断惑也。此名圣说行
    教相违难。答意教不无力。但取不得方故
    也。答文分二。初总敕听略说。二以喻况成。
    喻文有九。此但举失以显德也。一不如说
    行喻。二随说废思喻。三计文迷行喻。四自谓
    非分喻。五恶业障碍喻。六不解自说喻。七辨
    聪持说喻。八废正成助喻。九隐非现是喻。
    所以法首说者能初显法可轨非邪故。第
    八助道甚深。偏执此圣说正助相违。问文有
    五。初告。二立正义。三正问。四结。五生后。答
    文分二。初赞问者许说。此赞者通能所。二
    正答。答文分三。初一总答。次四会偏赞意。
    三有四偈明正助相成不可废意。会佛说
    文有二。初总。次别。文相可知。正助相成文
    有四可知。所以智首说者能初善用正助
    故。第九一乘甚深有问答二文。问文有二。
    初告。二问。问中有四。初立正义。二问。三结。
    四生后可知。此是因果体用相违难。答意我
    佛因果体用皆同一法。谓法性一法。亦可一
    大慈方便法。但众生见异耳。偈文分六。初
    二举因果俱一以答上问。次二明自业各
    异见。次一成佛本一无别精?。次一明善行
    者得见。次一明佛自在业随物应机。次三
    释伏意。意有三可知。亦可唯一耳。所以贤
    首说者善开圣法顺理得中故。上来辨一
    人问多人。次下明多人问一人。即是第十
    佛境界甚深。有问答二文。问文有五。一告。
    二结已说。三叹所问者辨德以进问。四正
    问。五生后偈颂。今所问有十一相。何故先
    文殊覆却难。今但直问者。为彰长位故也。
    十一问内文分四重。初三自利德。次四利他
    德。次三所利众。又此三通能所也。后一总
    明所问广大。一佛所证知分量境界。二能
    证境因。三问所入处。四佛境界内度几许
    众生。五随顺境界智。六随众生所说法。七
    如量智分别知。八佛境为分别识。所不识。
    九于何境界中能令众生决定知佛境。十
    智照何等众生心为境。十一如境中说何
    等广大义。所以文殊说者妙慧达佛境界
    为始故。答文有十偈。初一答上佛证境界。
    次一答上佛境因。次一答上所入境处。次一
    答上佛所度。次一答上何等随佛境智。次
    一答上佛境法随众生说。次一答上何等是
    佛所知境能分别智知。次半答上识佛境。下
    半答前何等能决定知佛境。次一答前佛境
    界广。次一答前境界照。亦可依问次第答。
    次第二大文明既得信解平等无碍现莫二
    之相义也。文中有二。初明承力见此刹
    无碍。二如是下类通余方齐见获益。此文有
    二。可知。初此方利益文中。又云初总次别
    三结。别中如所行法者如上第八智首所
    辨六度行法。如所行业者如上第三宝首
    所辨随所行业受报亦然等也。如世间行
    者如上第六进首所辨精进速出懈怠难脱。
    亦如第七法首所辨修行出离多闻不得。随
    身行者如上第二财首所辨随身随行见
    为教化名随身行。随根行者如上第四德
    首所辨佛法虽一随根分多。亦如第五目
    首所辨佛田虽一随行分多。随其行分多
    随其行报所生之处。持戒毁禁者如上第一
    觉首所辨心性虽一随行不同受报各异善
    恶等别。说法果报者如上第九贤首所辨随
    众生欲诸业及果各令见实名说果报。又
    如向前文殊所辨佛境界法亦得名为说
    果报矣。又此显现有二。一表法顺理是法
    皆真成圣方便。二表法体应理功能明净一切皆见。
      净行品第七
    四门同前。一辨名。此中广菩萨修行胜妙
    净行之相故名净行品也。亦可净者德无
    垢故。行者体。又净者愿。行者所净耳。二
    来意。所以来。依解起行故也。亦可前行次
    愿故也。三以诸愿为宗。四释文者。此文有
    二。初智首问次文殊答。所以智首问文殊
    答者。初愿相微非智不受。随相发愿非妙
    慧而不明。问中义类相从有十一事。总分
    有二。前七云何问自分因相。二得是处智下
    明问胜分果相。就初文内。前一福因行。次
    一福果行。次一智因行。次一智果行。次一法
    智因行。次一证智果行。次一修满成诸度。初
    问有九。初三种离三毒。次一坚固不退。此
    不同凡夫。次一自利成。次一利他胜妙。此
    异二乘。次三离信位前假名菩萨见。又解初
    三断对治。次三体。后三性治也。思即知之
    耳。第二问事有十也。第三问亦有九事。第
    四问中有八。余文可知。第二果内问中。胜
    进果文有四。一入果分故堪受物养。二
    为天神等敬护。三辨大悲行德。四辨位德
    也。就第二文殊答答尽。思之可知。举一
    愿答前多问无余耳。文有三。初长行略答。
    二偈诵广答。三长行结也。初文有二。初赞
    问者晓喻其怀有二可知。二佛子下正答。
    答文有三。初辨自利。次去来今下利他。三
    明达实相下明胜进果行。文有二可知。第
    二尊导者佛为一。能请故为二也。又对普
    贤因人望果故。又自利道满为初。今利他
    德圆为次耳。二偈文。初牒次偈释答。愿有
    二种。一行前。二行后。此是行后。亦可同时
    由即行故。此总有二意。一即转其见心即
    成行体。二转求异事成彼愿事也。此愿有
    十种势。一会事入理。如菩萨在家等。二以
    因同果。如若在聚会等。三以自同他。如
    见无惭愧等。四以人同法。如见疾病人等。
    五以染同净。如见背恩人等。六以世同出
    世。如在房舍等。七以境成心。如若入僧房
    等。八以体随用。如见苦行人等。九相似类
    成。如布施所珍等。十以实同虚。如若在伎
    乐等。如是准之。偈有一百四十大分为二。
    初十一明在家菩萨法不舍世间行。余文
    明出家行。是不住有为行。出家文有五。初
    十五明出家受戒法。二若入房舍下二十辨
    住处进以威仪行法。三手执锡杖下五十七
    明道路行法。四入里乞食下二十明入城邑
    聚落乞食行法。五若入水时下十七明出离
    修道行法。愿有三种。一要期誓愿。二行愿。
    三自体无障碍愿。初未成欲成。二正成行。
    三成已是真愿。即六决定及性起等一切诸
    愿皆有三文。初一句自分境。次一句及众
    生。次二句摄同胜事也。又问何故璎珞经对
    入理处愿多。此经对事愿多者。答此经顺
    一乘教在事益大。璎珞经顺三乘教在理
    益即多也。可准思之
      贤首品第八
    四门同前。一辨名者。十信已满位是贤圣之
    初。为凡顶菩萨中初故曰贤首品。二明来
    意。何故来。行既成立。次须广叹德用成位
    故来也。三宗为叹德。四释文。此品有七百
    一十五偈半。文中有三。初文殊问。二有七
    百七偈半贤首正答。三贤首说。此品竟时下
    有六偈。经家所显诸佛证成。问文二。初长
    行。经家总显文殊问意之相也。次有二偈。
    牒前净行成是信因。以正请问。初一结前。次
    一起后。所以文殊问贤首答者十信位中圆
    通之德非妙慧不受。深义净德唯贤始得。
    明第二答中。文有四。初十三偈总明信位
    发心行相。二深心下五百一十九偈半广明
    信位德体殊能。三一切诸佛皆共说下一百
    五十四偈明所说旨深群情莫晓以喻为况。
    四如我所说诸譬喻下二十一偈校量劝发。
    初总文有三。初半敕听许说。次六偈半举广
    义以显略文。次六偈正说发心功德行相。
    二举广显略文。初有三偈半明说分齐。次
    二显广是深。次一成初略说。三总赞德文
    内有三。初半举因缘二门总叹德。次一半
    略辨发心缘及因通辨上二。次四表发心
    意有二。初一明所离。次三辨所成。此三偈
    中初一开二门。次二释前二也。第二五百
    一十九半中有三。初一百三十二偈辨自分
    因中集菩提具。次施戒忍辱精进禅下三百
    五胜进果中集菩提具。三神力于此得自在
    下八十一偈自他无碍成就功德。初文分二。
    初一百一十九辨自利差别相。二或有刹土
    无有佛下有十四利他行事。初文有十。初
    十八明十信初位相明四不坏信。二若信恭
    敬一切佛下有十。是第二位同二地相。三若
    信坚固不可动下七偈明第三位同三地相。
    四若为一切佛所护下有八。明第四位同
    四地相。五若能具足摩诃衍下九偈明第五
    位同五地相。六若得大悲心坚固下有八。
    明第六位同六地大悲为首观等。七若解
    一切众生行下八偈明第七位同七地相。八
    若能超出四魔道下十九偈辨第八位同八
    地行相。九若说微妙甚深法下十三偈明第
    九位同九地说法相。十若身功德智慧具下
    十八偈辨第十位同十地相。初位文有二。
    初十六偈辨初位德。二是故下二偈通叹十
    位次第德。初文有二。初四辨所信境。二有
    十二偈广叹信德生善灭障义也。初境文有
    二。初二三宝。次二三种佛性。若信不可坏
    者。何故论云善根薄喜舍等也。解有二。一
    此明一乘顿入人。二明此种子非上心行
    位也。亦可此信满心一向不退。此语住信
    满心行十解能成行也。故诸经异说准之
    思摄。二是故下结有二。初一法说。次一喻
    况。二二自分因行文。第二利他中有四。初八
    明清净方便八相成道化。次二无染方便化。
    次一明大用体。次三结叹自在。二施戒忍辱
    精进禅下辨胜进。文有二。初九十偈明自
    利行满足佛事。二说法教诫及神足下有二
    百一十五明利他行。自利文有三。初七十
    偈身业不空。二柔软美声如哀鸾下四偈口
    业。三众生苦乐利无利下十六偈意业。声有
    八种者如梵摩喻经说。一最好声其声清雅
    如迦陵等。二易了声言辞辨了。三调和声其
    声朗雄。四柔软声。五不误声。六不女声。七尊
    慧声言无惮怯如尊重人如胜慧人言无
    所畏。八深远声脐轮发声犹如雷振。初七十
    偈文有三。初十出身业用。体谓定。次若欲
    供养一切佛下三十四偈正明身业。次欲安
    一切下二十六偈明现诸法门化。亦即所作
    事也。二胜进利他文有三。即三轮也。初二十
    八明神足化。二若见世间无正见下九偈说
    法轮。三安隐众生下一百七十八宿住轮化。
    即忆念化。此约本因说。若望现缘即是记
    心轮也。忆念文有三。初总。次别。三如是等
    比下结。别中合有四十四事。各有三。一列
    名及体。二光有本用。三说本因。文中有十
    种非法语者依下论用经本十七种语为
    十非法语。谓侵恼语。?犷语。苦他语。令他?
    恨语。上四语为一。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
    语。不断语。上四语为四。不喜闻语闻不悦
    语。此二语为二。?恼语为一。心火能烧语。
    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上四语为一。不
    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此二语为一。此十非
    法语生他事惑障其定也。又依燃灯经十
    种非法语。一妄语。二痛心语。三?语。四苦恶
    语。五不喜语。六不乐语。七不爱语。八不入心
    语。九恼他语。十结怨语也。结文有四。初四
    举法体。二六辨益。三有七喻。四有三。结劝
    可知。次第三有八十一。明自他无碍成就
    功德有三。初神力于此得自在下十七明
    于器世间自在。二东方世界无有余下十偈
    明于智正觉自在。三于眼根中入正受下五
    十四偈明于众生世间自在。众生世间文有
    五。初有二十四明自身入定。二童子身入
    正受下十四于他身入定。三一毛孔入下四
    偈明自他入出自在。四一微尘入下十偈于
    外四大入定。五是名下结叹无尽。自身文十
    二入即为二十四耳。此上三世间且约一
    相说。理有二义。一菩萨自身作三世间。二
    菩萨于三世间处示现自在。上文即是第二
    门也。第三有一百五十四明法旨深群情
    莫晓。引喻类答。上来正答创基建立。善根
    行德义显于此。而位次言之。盖是外凡始
    起发心之行。然经文所辨。乃云十地终于
    入佛境界无上菩提满足佛事。言状矛盾。
    其故何也。如究其实。当是一乘通宗行要。义
    兴真本而不舍于世。鉴彻玄源旷周法
    界。妙绝情卑功显无外。体无不融行无不
    在。先后莫二旨在一味。故果无异因之果。
    因无异果之因。而因果之称寄显于缘。其
    缘乃差殊流同轶亏盈自彼。于我无为。是
    以据其所学以彰发轸之迹。功成有在。而
    法通行局。事显常仪。或有鉴真。故须明简。
    圆宗之致镜曜玄真胜出言表非思量境
    界。然矣而浅识情滞。旨玄难测。反于视听。
    封教守诠益增情惑。自非假况以拟导达
    其心。无由取信。故举近事以镜玄趣耳。
    文有二。初二总举龙神佛等不思议事。次今
    说下广示喻说有二十事喻。一德行深广相
    形喻。二实德离非喻。三持法明了喻。四辨才
    令喜喻。五善用令喜喻。六缩大增小喻。七定
    用自在喻。八变化自在喻。九胜德仇怨喻。十
    利生广大喻。十一安生除怖喻。十二随机应
    现喻。十三摄行自在喻。十四解脱自在喻。十
    五知法速疾喻。十六无碍成事喻。十七顺法
    令喜喻。十八明了增机喻。十九举下成上喻。
    二十穷源自在喻。如我说诸譬喻者第四劝
    发修行文有二。初四辨能说难。次七明信者
    难。次十借喻况难有五事结叹胜妙。而所
    说既玄。其真趣义兴成感应之圣心故。次第
    三六偈明于瑞相赞说摩顶等成说善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之下)

          乙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