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之上)

    此经本外国凡有十万偈。昔晋道人支法领。从于阗国得此三万六千偈。以晋义熙十四年岁次鹑火三月十日。于杨州谢司空寺。天竺禅师佛度跋陀罗手执梵文。译胡音为晋。沙门释法业亲从笔授。时吴郡内史孟?。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讫胡本。至太宋永初二年辛酉之岁十二月二十八日校毕

    今分判文义以五门分别。一叹圣临机德
    量由致。二明藏摄分齐。三辨教下所诠宗趣
    及能诠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
    初叹圣临机德量由致者。夫如来大圣。自
    创悟玄踪发轸于无住。融神妙寂志崇于
    菩提。故能殖道种于先际。积善业于无我。
    晕正智于金刚。朗如如于尔焰是以妄想弗
    剪而霄翔累表。灵鉴弗莹而圆明等觉。澄
    深我净至寂所不隐。凝迹常乐无所而
    不施。生死涅??夷齐同观。德备圆通大智无
    障碍。解脱方便妙极然矣
    第二明藏摄分齐者。斯之玄寂岂容言哉。
    但以大悲垂训道无私隐故。致随缘之说
    法门非一。教别尘沙。宁容限目。如约以辨。
    一化始终教门有三。一曰渐教。二曰顿教。三
    曰圆教。初门渐内所诠三故。教则为三。约
    所为二故。教则为二。言其三者。一曰修多
    罗。此云线亦名经。以线能贯华经能持纬
    义用相似。但以此方重于经名不贵线称。
    是以翻译逐其所重。故废线名存于经目。
    譬圣言教能贯穿法相使不差失令法久
    住。经与线相似。此从譬立名。即诠定教也。
    二?衬且?嗽泼稹R陨砜谝舛穹偕招姓?br> 义同火然戒能灭之故称灭。此从功能彰
    目。教从所诠亦名为灭。即诠戒教也。三者
    阿?炒锬Α4嗽莆薇确āR嗝?苑āD芷品?br> 恼及分别法相。无分别慧最为殊胜。更无
    有法能比此者。故曰无比法。此从无他得
    名。教从所诠亦名无比法。此即诠慧教也。
    名对法者。即阿?呈悄芏灾恰4锬κ撬?跃?br> 法。即境用立名。此后二藏并从所诠得名
    也。问若然者。何故摄论云。为说三种修学
    别立修多罗。为成依戒依心学故立?衬?br> 耶。以此文验。即经诠三行。戒诠二行。慧
    诠一行。答有二义。一克性门。二兼正门。克
    性如前说。兼正门有二义。一本末义经为
    本教。余二次第末也。二者兼正门。经中定为
    正。戒慧兼也。律论亦尔。准可知耳。此经即
    修多罗藏摄也。所为二故。教即为二者。根
    有利钝。法有浅深。故约声闻钝根就分别
    性立于三藏。成声闻行法故也。为菩萨利
    根。约无分别等三无性。义立三藏。为成菩
    萨行法故也。问经云为诸缘觉说因缘观
    法。即缘觉亦有教。何故不立藏。答依普曜
    经。三乘教即立三藏。今依摄论及地持等。
    但假教即入声闻藏。故不立也。此以二义
    明之。一声闻声闻。是人本来求声闻道乐
    观四谛。今遇佛说四谛法得道。先有种性。
    今复闻声故曰声闻声闻。如经中说。求声
    闻者如来为说四真谛法。据此为言。二缘
    觉声闻者。先求缘觉道。今遇佛说因缘教
    法。如经中说。求缘觉者如来为说十二缘
    法。就此为论。初义总相知法。后义别相知
    法。利钝虽殊。同期小果。总为一藏也。若
    上利根出无佛世。自悟因缘。而得道果。有
    行无教。据斯废也。依普曜经。望理教别
    也。就声闻中有其二种。谓初执性教及顺
    破性等诸部执教。破性教者。分知法空。同
    依四谛趣于小果故同入声闻藏也。二菩
    萨藏内有二。一者先习大法。后退入小。今
    还进大故。经说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
    今亦令入是法中名渐入也。二者久习大
    乘今始见佛。则能入顿。故经说言。或有众
    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始见我身闻我所
    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也。此经即入大乘
    教摄也。第二顿教摄者。故下经云。若众生下
    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于众苦。
    复有众生。诸根少明利。乐于因缘法为说
    辟支佛。若人根明利。饶益于众生有大慈
    悲心。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
    事。为示于佛身说无量佛法。以此文证知
    有一乘及顿教三乘差别。又依真谛摄论。
    一者一乘。二者三乘。三者小乘也。问顿悟与
    一乘何别。答此亦不定。或不别。或约智与
    教别。又一浅一深也。一乘藏即下十藏也。相
    摄准之。第三言圆教者。为于上达分阶佛
    境者。说于解脱究竟法门。满足佛事故名
    圆也。此经即顿及圆二教摄。所以知有圆
    教者如下文云。如因大海有十宝山等准
    之。问此经何故上来通三乘分别及摄者。答
    为此经宗通有同别二教三乘境见闻及修
    等故也。如法华经三界之中三车引诸子
    出宅。露地别授大牛之车。仍此二教同在
    三界为见闻境。又声闻等为穷子。是其所
    引。故知小乘之外别有三乘。互得相引主
    伴成宗也。藏摄分齐讫
    三释教下所诠宗趣者有其二种。一总。二
    别。总谓因果缘起理实为宗趣。别有四门。
    一教义相对以辨宗趣。二境行。三理事。四因
    果。教为宗义为趣。境为宗行为趣。事为宗
    理为趣。因为宗果为趣。次能诠教体者有
    其五种。第一义者实音声名味句。第二义者
    可似音声名味句。第三义者不可似音声名
    味句。第四义者唯识音声名味句。第五义者
    真如音声名味句。故经云一切法皆如也
    四释经题目者。大方广佛华严经世间净眼
    品者。大谓体相用莫过故也。谓平等不增
    减体。具足性功德相。生世出世善因果用
    故。方者理正非耶。广者法门理数具德尽其
    边也。佛者觉也。此通十佛及三身佛。华有
    二种。一集果华不与果俱。如生死为道具
    等乃至因位善根等也。二庄果华与果同时。
    如七净华等及满果位诸德。修生本有互严
    可知。严者庄饰也。又言大者标以胜极之
    都目。故论云。大胜高广一体。而异名乘旨道
    富。参罗无外。谓之大本。非局然矣。言方
    者圆通之致。处无不善。触缘斯顺。不择物
    而施。故曰方。言广者。冲而幽微而远渊而
    且博。谓之广也。言佛者中国正音云佛陀。
    此方称觉者。以其朗达穷源。尘习永亡。怀
    明独曜。晖光大夜。启导群惑。自觉觉人故
    曰佛陀。言华严者。此况法身行德之美故。
    体非真无以彰其妙。功非极无以显其胜。
    互相莹发义并超殊。可谓自体圆通胜妙之
    极然矣。其犹众彩奇珍纤饰金颜。特甚瑰丽
    世之无比。故就斯喻标名。故曰华严。经者
    真净之教。训议常则。文诠理纬。显用行心。
    故曰经也。世间净眼者。谓时中器等三世间
    也。及能况之相。又体用差别。故现世。无碍
    无染况净眼。亦可如来未出世。无善导故
    如盲。佛今出世。现自他净喻明眼耳。言世
    间净眼者。此应名序。但今之时会并是胜
    流入佛众海数。德居净域尘所不染。出自
    天真。信非有为。故托以显至极圆道缘起之
    妙。不舍生死而无沾污。是以就事为目
    故曰世间净眼。难测。非喻莫晓。故设以拟
    状。若于眼内外俱净中表清彻。色像参罗并
    属于一运。无小无大无远无近不相妨碍。
    故可准况标之如眼。故下偈叹。世间清净
    犹如眼。义显圣说然矣。品者语言理均。??类
    相从。称之为品。此经有三十四品。此品贯
    之在首。故称第一。经之都目宗要之况旨
    明于此。故言道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随文解释者。初总料简教之分齐。次别
    释文分齐。有二。一对耶显正明其分齐。二
    约所诠义明其分齐。初对耶者有其四门。
    一约缘辨耶。如八时不应语等。二约业辨
    耶。如求其名利。自是非他。乐世有等。三
    约惑明耶。闻作闻解不得不闻。乃至依
    法不依人等。四约始终辨耶。如经云八
    大善人等当成不善故。二约就所诠明分
    齐者略有十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于中
    有十。一教义具足。二理事具足。三解行具
    足。四因果具足。五人法具足。六分齐境位具
    足。七师弟法智具足。八主伴依正具足。九逆
    顺体用自在具足。十随生根欲示现具足。此
    等十门相应无有前后也。二因陀罗网境界
    门。此中具前十门。但义从喻异耳。余可准
    上。三秘密隐显俱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但
    义从缘异耳。余可准上。四微细相容安立
    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相异耳。余可准
    之。五十世隔法异成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
    从世异耳。余可准之。六诸藏纯杂具德门。
    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世异耳。余可准之。
    七一多相容不同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
    理异耳。余可准之。八诸法相即自在门。此
    亦具前十门。但义从用异耳。余可准之。亦
    可依性。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此亦具前十
    门。但义从心异耳。余可准之。十托事显法
    生解门。此亦具前十门。但义从智异耳。余
    可准之。上之十门玄并皆别异。若教义分齐
    与此相应者。即是一乘圆教及顿教法门。若
    诸教义分与此相应而不具足者。即是三乘
    渐教所摄。余义依下天王等法门。准之可
    解也。随文解释者。初略举八种教明互相
    成。及约三教相明其次第。次随文释。其八
    教者。一一乘三乘分齐。二真应。三回三入一。
    四空有。五凡圣相由。六常无常。七三乘同行。
    八辨法邪正。此之八义上下皆通。广说略说
    相从成就本末二相。宜可准思。约三教相
    成者。谓始于道树。为诸大行。一往直陈宗
    本之致。方广法轮其趣渊玄。更无由藉以
    之为顿。所言渐者。为于始习施设方便。
    开发三乘引接之化。初微后着。从浅至深。
    次第相乘以阶彼岸故。称为渐。所言圆教
    者。为于上达分阶佛境者。说于如来解脱
    法门。究竟穷宗至极果行。满足佛事。故曰
    为圆。如穷之以实。趣齐莫二。等同一味究
    竟无余。何殊之有。但以对治功用不等故。
    随根器别其浅深。言分有三。其次第者就
    于一乘了义实说。约对治方便行门差殊。要
    约有三以明次第。一者据方便修相对治缘
    起自类因行以明三教。渐即在初。顿中圆
    后。三义从渐说也。初渐以生信。次顿以成
    行。次圆以成体用耳。若约实际缘起自体
    因行以明时。顿初渐次圆后。初示顿以令
    修。次示渐彰为物。后示圆果德备故也。若
    约穷实法界不增不减无障碍缘起自体甚
    深秘密果道时。即初圆次顿后渐也。所以尔
    者。正以冲宗不遗于玄想。圆道不拣于始
    门。是以事虽近而至远。相虽着而至密。浅
    至极深方穷故。初示圆令见闻。次彰顿令
    随喜。后辨渐阶位。显德起信行也。此即
    约圆以明三耳。然教乃可尔。论其旨也。正
    明如来法身无上菩提至极圆道。契穷实相
    德盈海奥。义兴真本显明后际。语果彰之
    于无得。论因显之于无发。故无相之相。其
    趣幽微凝同太虚。旨绝名相。可谓至道无
    言而玄籍弥布。真容无像而妙相备严。入于
    佛慧具佛所行。德显殊美?越于世。故经
    首贯以佛华严之称者。当以旨南之说。宗
    要在兹。随文释者。此一部教大分有三。谓
    序正流通。若竖料简。随其八会有十义别。
    余准可识。此经一部凡有七处八会。人中
    三。天上四名七处也。重会普光名八会
    也。此为阶法故有七八耳。此七八文相有
    无不同。略以十门分别。就八会内所以初
    明佛者。佛是化主。今摄物必以化主为先
    故。初明也。二大圣说法有所栖托。次辨处
    也。三摄化有所。次明菩萨。四器虽具足。请
    若不满。则不为说故。次生疑。五法润无
    崖。次辨集新众。六微法不审不可即说。
    次辨入定。七欲辨法胜故明佛加。八显法
    始终分齐。次明出不出异。九胜法既宣。次
    明法益。故辨动地雨华等也。十然功用既
    彰。化不偏屈。十方齐转契合不虚故。次辨
    结会平等显证述成。此十若离雨华等乃
    有十五。散华烧香放光作乐雨宝。摄五为
    一也。今并摄在十耳。二对会释有无者。
    七处佛三身中是何。此解有二。一局一通。局
    者八会俱非小见。故是报身。问既报非化。
    何以处与下同。答此为先化流于末世。故
    寄世处以辨也。又问若寄世者何故经云
    阿迦尼吒天成。答此有二义。一寄化显报。
    即八会是。二寄报显化。即色究竟是。为彰
    欲界是化故约相是化。今论教意耳。通者
    三身具有。一一互成。又普贤文云。在我身
    内无障碍。又辨华藏世界海又寄道树等。
    故知也。此约三乘辨。若约一乘即下十佛
    并皆通有也。分文三者序正流通也。序者方
    便相。正者说体相。流通津用相。此净眼品是
    序。卢舍那下辨正宗。经不来尽故无流通。
    所以知。大论云。不思议经有十万偈。此唯
    有三万六千偈。故知也。亦可有流通。众生
    心微尘已下文是。但为龙树菩萨会事等处
    十万。准省之故不足耳。若从文义以分。至
    文别辨耳。序文分二。初明证信。二天王设
    供等已下明其发起序。证信序文有二义。初
    二句四字局此证信。二一时下义有通。此
    约一义耳。又亦可二句义通一部而文局。
    初一时已下文通而义局也。约此义即有
    六句。一如是。二我闻。三一时。四佛。五住处。
    六同闻众。初释如是者。众圣理教文义相应
    故也。亦可我传文义如佛所说也。是圣教义
    也。又信顺辞耳。我闻可知。一时者根授相
    应时也。时有三义。一平等时谓无沈浮颠
    倒。二和合时谓令闻能闻正闻。三转法轮时
    谓正说正受。佛者可知。处者谓摩竭提寂灭
    道场。此是大圣所托。以一在释一切在。国
    通场局。此云无害国。寂灭表离障圆果净寂
    德也。始成者有二义。一得道始。初七日时。
    二现世始。说法第二七日时也。由令他知
    成道始故。此文有二。初二句总开依正立
    宗。二别辨。别内分二。初释依报。二如来处
    此下辨正报也。初即器世间也。文有三。初
    辨道场地二其菩提树下辨其道树。三不
    可思议下明师子座。此立意者。地为住行之
    本。树为众德建立。座为摄益之用。初场中
    有三子句。一辨道场体庄严具足。二佛神力
    下明果德资成。三无量善根下出其因行。初
    体文复有三。一总辨体。二众杂宝华下六句
    辨自利德。三雨无尽宝下二利自他德也。自
    利六句中。初一句微妙圆净。次一具德净。次
    一色相净。次一高显净。次一眷属净。次一隐
    映净。利他二句内。初明津用净。次一覆润
    净。此二句通自他。次佛神力下第二子句中
    有三句。初明变净土令地广博。二光明普
    照下德用也。三一切奇特妙宝积等者体摄
    众德。就道树文二子句。一有九句辨树体
    庄严。二佛神力下辨果德资成。初文分三。
    初明树体高胜能阴覆也。二清净琉璃下五
    句正辨庄严。三树光普照下三句明利他用。
    此中有三业。初意次身次口。坐文分五。初
    明座体出过情量。二众妙宝华下正辨庄
    严。三流光如云下辨利他用。亦有三业。初
    身次意后口。四如来光明?等下。上果下加。
    有五句。一阴覆胜。二感化胜。三无碍胜。四
    疾遍胜。五具德胜。五无量众宝下总结成也。
    第二辨正报文有二。初如来处等总释。二
    了三世下别辨。第二别释文有三。初明法
    身。二其身遍坐一切道场下明报身。三悉能
    普现一切众会下明其化身。此约三乘判
    文。若依一乘此中即具十佛体德用。准以
    思摄。初法身文有三句。初辨身业德有二
    句。二妙音遍至下二句明口业德。三平等法
    相下三句辨意业德。二报身文分三。初身用
    有四句。一座分齐。二知根行。三除惑染。四
    生德也。二普放三世智海光明下三句辨口
    业。三力无畏下一句明其意业。三辨化身
    文。初身业有三句。二了达一切下二句意业。
    三一切光明下二句口业。就口业文分二。
    初辨放光能普现诸义。次诸佛世界下辨
    益分齐。第六同闻众。即众生世间文明大众
    圆集。此作二门辨。一明诸会有无不同。二
    依文释。有无分二。一大小。二杂类。大小者
    七会皆大。第八通小。所以者前为显顿教
    大乘体。第八为入法界。普摄小乘令入大。
    显人力故。二杂类者唯前一后一。列杂类
    神王名。余略不列。所以者。前为表仰修信
    如称法界人信解万行相。后为表称法界
    摄法界人修入德满相也。问若尔何故涅??
    经摄众类多。此少也。答彼望熟故远说。此
    约始近论也。所以可知。又亦可始约初位
    为分齐故不通小下。余如下辨。第二释文
    分三。初别如来法身净土摄三十四众。二尔
    时于佛师子座下复以法身净土方便之力
    摄起一众。始末合有三十五众。初略列众
    名。二列名叹德。初文分二。一辨菩萨等
    明无为缘集众。二诸神等明有为缘集众。下
    列名叹德准可知。初菩萨众中分三。一举
    数。二列菩萨名。此有三。初辨。次结。三叹
    德。与俱者有二。一佛与俱与之俱说。二
    传法俱与之俱闻。普者德满法界曰普。至
    顺调柔曰贤。所以此中明菩萨名杂者有
    二意。一为显下?细等杂世界故。二为此
    众通下八会序显多类法故也。余者可知。
    三叹德文有四。初总叹。二诸波罗蜜下别叹
    自分德。三无上智愿下别辨能入他分德。四
    悉得诸佛下辨普贤行愿自在摄化。总文分
    二。一皆是善友者显人胜。卢舍那者此云
    广博严净。二辨自分文有三子句。一明自
    利行。二辨才大海下利他行。三住于一地下
    明以行成位。辨所摄分齐。云住于一地普
    摄一切诸地等者。就行相次第终至穷实自
    体以论。略要有四。一者以于始故能生于
    后。终竟满足。故名摄也。二者虽足初始。然
    皆能行于诸地所行。诸法无殊。故言摄也。
    而所成之行但在于自分之位。上下忧劣但
    以明昧为异也。三者但是初始即摄一切
    诸地功德。故名摄也。四者非谓以初后故
    名摄。但是初始。即正是终故名摄也。就自
    利分三。谓总正助也。利他文有三。初一辨
    口业。次一身业。次三善知下意业。此中初知
    根。二知理法。三知事法。他分文有四句。一
    明自利五句。一得愿。二得教。三得果法。
    四得位德。五得定也。二于众生海下利他二
    句。初立次释也。三善入下二句善入法身。初
    立次释也。四遍游下二句为物出生净土。初
    世界海。次国土海也。第四普贤愿行文有四。
    一得诸佛三世方便。二辨供养。三得普贤
    愿。四摄生成智德。亦可对物摄胜。就有为
    缘集文有三十三众。从下向上列名所以
    者。为表进行增微故。问此诸众住何土
    中。答此众一身住土四土之中三土化土中
    之一分。此可思之。何故下赞佛文从上向
    下列者。为彰尊位次第也。初力士众分三。
    一举数。二列名。三叹德。叹德文有三。初
    总。次五句别。一具愿门。二具德门。三具定
    门。四具神力门。五具解脱门。即自利德也。三
    处一切众生下二句利他。余众列名叹德可
    知。迦楼罗者金翅鸟也。紧那罗此云疑神。
    作乐也。摩睺罗伽此云莽神也。夜摩者此
    云时天。亦名妙善。兜率者此云知足。大梵
    者此由新离欲染也。摩醯首罗此云大自
    在天。文有三。前二可知。就叹德文有四子
    段。一总叹。二于一切众生下别叹利他。三无
    量妙色下叹自利。第四覩佛姿颜乃至所以
    者何下。因事辨成二用所以。第三自利文
    分三。初明法身身业。次于十力中下明意
    业。处一切众下口业。此文有五句。展转可
    知。第四所以文有二初明所依。二辨所以。
    所以中初问次答。答文有三。初辨所依缘。
    二于诸如来下明依缘成行。三各随下结
    别所成。推功在佛。第二文中有六子句。一
    在信位为佛摄生善根。二为佛引入解位。
    三为佛摄入证位已上。四从逮得无量功
    德下明得八地已上无功用势力。五皆悉成
    就下辨十地已上普贤愿行。六菩萨所行下
    结别所成。第三结功在佛文中分四。一结。
    二正推如来智光普照。三得成因乘解脱
    力入佛果海。亲辨所由。四于法门得自在
    成述已行满。亦可四句展转辨成。次就叹
    佛文十八众内。此但略上隐显。故明十
    八。大分为二。一善海等各于一法门得自
    在。二第十八普贤菩萨于一切法门得自
    在。此中约缘起楼观显同生异生德门分
    齐。宜可思之。亦可前十七异生。后第十八
    普贤菩萨是其同生。就异生文有十七。初
    善海内有二。一举法门自在即意业行供
    养。王身现在即身业供养。二说偈下辨口业
    供养。偈赞文总为叹如来三业满法界用。就
    中初六偈总叹佛三业在世胜。二有一切
    世间众生下六三业在世起殊胜德用。次如
    来妙色身下二偈别叹身业。次如来音声无
    碍下二别叹口业。次一切十方无边佛下二
    辨佛意业。次二偈举因释成。二乐业光天偈
    叹佛寂用双行德。文分三。初一总叹。次十
    六偈别举。三无数无量劫下二举因结成。三
    禅有七天。净智有二十二偈。总叹如来身
    业功能。初六叹法身。次六叹报身。次六叹
    化身。次四总叹如来慈悲德。二禅十天。二十
    偈总叹佛大方便行及所证法。初六偈总叹
    佛方便行。次六叹以法门摄化。次六叹八
    相成道化。次二举因结成。初禅有十天。颂
    内十六叹佛寂用无碍自在德。初四叹佛身
    业。次四叹佛口业无碍。次四叹佛意业。次
    四总叹三业无边。他化十天诵文有二十偈。
    叹佛后得智用。初四法身普益生善灭恶。
    次四佛口业用。次二意业用。次六总叹佛能
    灭恶生善。次四叹佛应机自在而无高心。
    化乐天有二十偈。中叹佛三身德。初六叹
    法身德用自在。次十四叹报身。十四中有四。
    初二辨佛口业。次六身业。次四叹佛本因。
    次二叹佛摄生自在。兜率有八天。颂中十六
    偈总叹佛周遍法界说法自在。初六总叹佛
    用无碍。次六叹佛除生三障德。次二叹佛
    能成众生行益不空。次二叹众圆集显圣
    摄力耳。夜摩十天。颂十六总叹佛三业功
    德。初八意业。次二口业。次六身业。忉利有
    十天。颂有二十偈。总叹三世佛权实菩提智
    门。初四辨念佛者得遇圣缘。次八辨佛方
    便被物。次六叹佛成胜智身令修入者成
    胜利益。次二结劝念佛灭三障也。即惑业
    报耳。日天有十。颂中二十二总叹佛智日
    功。初十二叹佛众德庄严。次八叹佛胜智善
    巧。次二叹法深广。月天有十。颂中十六总
    叹佛于痴?中放智教光成其观行也。初
    十辨佛智光益生成证心不倾动。次六明
    放光智转相教示成其正观。次下干闼婆等
    四众即四天王是也。从所领为名故作此
    说。若从主名者。大论云。东方天名提头赖
    吒。此云治国。领二部鬼神。一名干闼婆。二
    名?成彡A。南方天名?陈ダ詹妗4嗽圃龀ぁ?br> 领二部鬼神。一名鸠??荼。二名辟荔多。西
    方天名?陈ゲ┎妗4嗽圃佑铩A於?抗砩瘛?br> 一诸龙。二富多那。北方天名?成趁拧4嗽?br> 多闻。领二部鬼神。一夜叉。二罗刹。此所领
    即是经中八部鬼神。此即二十八天中一天。
    东方天有十。谓持国等。颂中有二十。总辨
    慈悲方便示法事净土成利他益也。初六
    叹佛摄生令见法身。次有八偈叹佛在
    净土化生得果。次有六偈叹佛随处益
    物。南方天有十。颂有二十偈。叹佛慈悲法
    门。初六叹佛大悲忍苦调伏众生。次十四
    明佛悲德周遍十方用无相也。于中有二。
    初十二辨慈悲相。次二辨用离相。西方天有
    十。颂中有二十。叹佛悲益故令生得法喜。
    初六偈辨佛悲力救生。次四叹佛在生死
    者令入法海。次四令在苦者得其净土。次
    六偈叹佛在净土中说妙法海成法供养。
    如须弥藏经说。龙报有五种形。一善住龙
    为象形。二难陀龙为蛇形。三阿那婆达龙
    为马形。四婆楼那龙为鱼形。五摩那苏婆帝
    龙亦名摩那斯。为虾蟆形。变形如律说。各
    领所形龙。北方天夜叉者轻捷。颂中有十
    六。叹佛为拔苦故在世间。初八偈叹佛平
    等慈德。次六辨佛智身法身摄生趣正道。
    次二举因结成。上三十三众中名此为鬼
    王者。八部中唯紧那罗龙?成彡A是畜生。但
    夜叉罗刹力大故与鬼名。此中五皆鬼也。金
    刚力士有十。颂中有二十。辨佛法身三业
    难坏。初六叹佛身业自在。次六辨佛口业。
    次八叹佛意业。此上诸类并像现劣而体是
    胜故。大集云。诸佛诸菩萨言。汝欲往释迦
    佛所者当现作梵王等。故知也。又此华藏
    界岂有此实类也。意如摄论。次解第十八
    菩萨众说偈叹佛。此唯列普贤不列余名
    者。此形居道位。德标普门。彰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故也。此文有二。初列名叹德。次偈
    颂表三业供养可知。上下二众长行叹德。
    是经家列非当时文就长行有二。初总。次
    所谓下别总文分二。初自分德。二能入如来
    下入他分德。别文分二。前八法门广前自
    分。后二法门广前他分。又此五对十句。二二
    自他利颂中二十偈。义分有六。初二叹佛住
    处及眷属净。次二叹佛土主净。次二半叹利
    益圆净。次有七偈半化用圆净。次二叹佛
    果位胜出圆净。后四体用净。就七偈内初三
    半佛身业净。次二偈口业净。次一切三世下
    二偈辨佛意业净。后四偈文分二。初一辨
    法身体净。次三用净即三业用也。即为三耳。
    此中释普贤分齐以八门明因陀罗。可以
    知之。一理。二土。三身。四教。五法。六行。七
    时。八事。事即尘等也。凡论大意。约文有二。
    一但有使习烦恼染业及报并入凡境。自外
    入圣境圣中有二。谓理量二法。此二各有
    二法。因陀罗网境界即理中量也。及量中之
    一分耳。此可思准之。次下大段第二不动而
    集众。此上诸众未必有动。但欲显同体摄。
    故有此耳。又显果位具因法故也。就中有
    八子段。一明出处。谓师子坐楼观侧。二举
    数。三列十名。所以列杂名者。欲显说增
    微多类法故。四设诸供养下列供具。五皆大
    欢下正供佛。六随方而坐。七彼菩萨等下叹
    德。八说偈叹佛。前地总。此楼观别住也。供
    具有五。散华烧香放光作乐雨宝。就叹德
    有十句。一自分因行门。二胜进证时。他分无
    碍。三真佛境中无尽辨才。四得佛意业成不
    思之用。五得普门境佛身业普现。六总说
    悉能入三世智地。七总叹常无常二涅??因
    力具足。八方便净涅??。九自净常果因。十总
    结成法供养行。颂赞有十九偈分为四。叹
    佛三业及坐道树自在德。初三偈叹佛意业
    用。次十偈辨身在树王自在。次二偈口业
    自在。次四叹座庄严大用自在。次下第三诸
    王兴供养行亦可。第二发起序。就中分三。
    初佛神力动地等。所言动者一方动。遍动者
    四方同时动。等遍动者八方动。此解十八动
    出大论。吼觉震是声。余者色也。下文有六
    种动。即东涌西没等是也。诸经有异动。不
    出此二。准以思摄。二明兴供养。三此世界
    中佛坐道场下结所得业。第二文分四。一
    总。二别。三结。四等余方。诸王德业文有二。
    一正叹此王。二等余世界。就正叹文有六
    句。前三自利。次一利他。次二自他行成满入
    胜分。初一总说各随乐所入法及能入方便
    法门。二依证出观心生欢喜法门。三别说
    方便对治法。四通达诸方勇猛利他法门。五
    如来位境胜分已入。六诸佛所证无量法海
    皆已得度。结文二意可知。释净眼品已。总
    有四种生解法。以起下文。除立破四答善
    巧翻依等。一次第门。相形取解故。二总别
    门。如六相等。从相入实故。三摄取门。如依
    言摄义故也。四例声门。七种例声例文取义故
      卢舍那佛品第二
    自此已下正明正宗。文有四门分别。一辨
    名。二来意。三明宗趣。四释文。一释名者。
    卢舍那此云广博严净。问此品辨依报。何故
    从主名者。此土与主为所依。正报强故举
    人显土。二来意者。何故此品来。既众集已。
    次明所显法故也。三辨宗趣者有二。一人。
    二法。人有二。谓能加及所加。各有体相用。
    下诸会并一约处会分异耳。能加体者以
    内证法智为体。七日思惟庆喜以显德相。
    加说为用。所加助化人体者入定为体。蒙
    加为相。起说为用。余会升沈优劣准之可
    解耳。法者四种净土为此会宗。又亦可法界
    及世界海为宗也。其法用真如为体。别德
    为相。益物为用。第四分文释者有二。一对
    会。二随品。此卢舍那品果广而因略。故属
    果德。二名号下因广而果略。故判因行。更
    有别判。如第二会初释。二就品分者有三。
    初至光觉等来举果劝乐生信分。二明难下
    明修因契果生解分。三离世间下辨依缘修
    行成德分。所以须尔者。为众生薄少善根
    信心难发故。此品内佛加普贤说净土依
    果。第二会内文殊承力说佛三业明其正
    报。以此胜依正以起信心。既起信心已。次
    须为说法令其起解故。明难品下广辨行
    相劝依。已见法明白。次须劝依起行归
    有所得故。离世间下明依缘成德分。亦可
    依会分文定耳。余义可知。又依璎珞经云。
    第一会明世界及法界海。第二会明净土。此
    依经判。大妙。文有此意。甚须思简。至文
    当知。次第二引证者。如维摩经佛国品在
    先。如是非一可知。此品大分二。一总通释。
    二别约文辨。初总有三。一能诠教。二所诠
    法。其法义不定。广如四十无碍辨才等中
    释。二别约文辨有二。初大众生念陈疑。二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下明其答相。因初请
    问料简八会。诸问不同。即十门中第四也。
    此略有三。一辨有无。二明法门广略前后。
    三辨问人多少不等。初有无者。初二会后三
    会初有问也。所以者初为通问因果二法
    故。第二所以者复问行法初故。后三所以
    问修行中同异故。余对文辨。次依文释疑
    问中分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三。初举
    能问人兴念。二何等下正请。三唯愿下结请。
    请中有二十三句问。又佛作头成十四句
    分二。初二十一句问得果法。次一切菩萨
    下问因法就果文。准下五海十智答文有
    五子段。初十二句明三身果体差别。又若依
    一乘即体德用也。余准之。次世界海一句
    辨净土依果。三众生海一句辨所化生。四法
    界方便一句辨化生法药。五佛海下六句辨
    果德摄化作用之义。初十二文分三。初四辨
    法身德。二佛力下五句辨报佛德。三佛眼下
    三句明化身德。此约三乘定文耳。佛地者
    果位出生众德故。佛境界者分局也。佛持者
    法身持众德也。佛行者行业也。化身文眼耳
    等辨身业。佛光明等辨口业。佛智海辨意
    业。就佛海下六句化用文中。初三辨报佛化
    用。后三辨化佛作用。就因问分二。初一切
    菩萨所修行海者总也。次别。别文分二。初大
    乘心等辨地前信乐等种为因也。二出生诸
    度下辨地上行。即摄十度。波罗蜜即六波罗
    蜜。愿即愿方便。智即力智也。颂文有二。初
    长行。次偈颂。偈有十八。偈准地论此名口
    业也。就中分三。初六偈总赞请。次十一偈
    半颂上请文。次半颂上结。请前六文内分
    三。初一自利德圆。次三利他满。后二根器乐
    闻。就十一句巧略故不可周尽。初八颂三
    身十二句。次一颂世界海下三句。次二颂上
    佛海等六句及因行等二句。次第二明答相。
    文分七。初辨放光集众明其序分。二尔时
    普贤即入净藏定下三昧分。三普贤入定已
    下辨加分。四大众同声下请分。五尔时普贤
    菩萨承佛神力已下明本分。六尔时普贤从
    定下辨起分。七尔时普贤菩萨欲令众欢喜
    下明其说分。文分二。初广集说仪。二如
    此四天下已下结通平等。初文有四。初放
    光。二集众。三示众令知说法者。四于彼有
    莲华生下显说仪则。次放光有二意一。现
    相表实。二起其信心。此文二意通下会耳。
    因此放初光即明。诸会放光集众偈颂三义
    不同。此即十中第五番也。集众说偈对文
    辨。诸会序内显解行法及德位浅深不同。但
    第六七八三会无放光集众。所以第六不放
    者。凡放光表往来众集等。地前世间故有往
    还。地上证体无漏尽其性。处无可摄聚在
    异处也。但可共加显深方说也。七八不放
    者起光本显为集众彰法。后二法已先显。
    今依修行。故不假也。然彼第八会正说中放
    光者。为明果德摄益分齐不为集众也。
    又第七会证行境界法唯相应。辨信非言事
    能证成。故无光及众集耳。又初会光为集
    众证经。二光觉品显所依法浅深。通下为
    则。三第三会已去三会光为显当位得理分
    齐。又问第六会放光集众俱无者。欲显无漏
    德位不可以事彰故也。放光文分二。初面
    门是身业。二光中起声说偈是口业。莲华藏
    海因人非及故。须光加方可见也。所以面
    门放者表正向教道旷被说故。言面门者
    面之正容非别口也。所以一一齿者表能
    对资成功立也。就放光文中有五。初辨所
    依。次总列十门。三如是等下出光眷属行。
    四后一一光下辨用。五显光摄益。光十门分
    三。初六法身正报相。次二明净土依相。次
    二明摄化相颂文十九偈有三。初十叹佛
    德行善能开觉。次七劝诣导师兴其供养。
    往佛所也。次二重叹佛德用内证谛海生
    物胜欲。就第二集新众文中。先明诸会有
    无。二次分文有无四。一有无。二来处远近。
    三本处佛号及菩萨名不等。四供养多少有
    无者。唯他化天说十地。及重会此二无新
    众。有四意众集。一为表所摄机。二为证
    法。三为兴供养。四明众圆集如是等所以
    可知。其第八会定后集者。表知识方便善巧
    令自他入于法界。不为显法。亦可为显摄
    他用非证自义。仍是众集为证法耳。二辨
    来众远近者十百千等如文。余义对文释。
    集众有四相。一处名彰法相。二佛名显解。
    三菩萨名明位始终。四座名辨摄法利用。
    此但局新众。余即通也。就十方新众文有
    五。一圆众来此。二如是等下总结。三菩萨
    次第坐下各显已所得法门显有化德。四
    念念中于一一世界下明缘起力用自在化
    物。五明说偈。初文十中各有七分。一处海。
    二佛刹。三佛名。四彼菩萨名为某佛开觉。五
    与侍俱来。六兴供具供佛。七各据本方坐。
    第二结文十亿佛刹等有十亿菩萨来者。此
    是国土海体同不别。此众生土名字不同者。
    为表果德普通摄益现法差别不同故也。第
    三有六。一坐已。二毛孔出光。三光中出菩
    萨。四菩萨方便周遍诸尘。五一一尘中有
    佛刹。六一一刹中有佛现。此是实事非化
    权也。次第四文有三。初辨所化生。二以梦
    自在法门下辨能化之法。初辨次结。三于一
    念顷下辨化成益。就成益文有六句。一益
    人天。二益内凡。三益成十果向。四益令成
    十回向已还。五益令得七地已还。六益成
    八地已上。五颂文有二。初十偈颂前十方菩
    萨久修胜行赴此。后十偈颂前次第坐下
    及益生文。前十中分三。初二偈辨菩萨自
    德。次有五偈辨能拔生离苦。次有三偈
    由德成故。能遍游十方佛所显其殊能。后
    十偈通颂上坐已下所得法门化德等文也。
    余相可知。第三佛示普贤使知说法者令
    众敬请文有四。一辨放光益意。次正放光
    此有五句可知。三光所照处正示。四从足
    下入摄用归本。显因果二融。第四出莲华
    及菩萨。显说仪中有三。初于场处华出。亦
    可相轮。此有七句。此显摄化分齐。二从佛
    眉间出一大菩萨。约人显教。三说偈赞叹
    明教分齐。就第二出菩萨中有七。初辨
    处。二明所出人。三列名。四眷属。五出已敬
    绕坐。六退坐有二。七成就下叹所出人德。
    此有四句。第三偈有二。初胜音说六偈。叹
    佛化身应器自在。及显法分齐。即显教声
    德。二师子焰光奋迅说十七偈。总叹卢舍那
    及普贤能同诸佛。及辨转法轮相也。即显
    教威耳。初颂分三。初二明化身充满法界
    现生前意。次二现用说法亦教分齐。次二威
    德难思。第二奋迅音菩萨偈内。初三辨卢舍
    那自在转法轮。次十四偈明三业转。即缘具
    也。此明约缘显三种法轮。初文有四。初半
    总显。二半辨轮体。三一行明所应方处随
    转。四一行明义相耳。法轮有四种。一教。二
    行。三理。四事也。问此转法轮与三乘三转十
    二行轮何别。答此但一转成其十行。所谓一
    转无尽转。广如下说。又佛本行经云。佛于
    箕宿月初十五日内十二日昃过半人影难
    胜时。北面坐。于鬼宿及房宿时。转梵法轮
    也。就第二中。初六偈明意业化。次四偈辨
    身业化。次四偈辨口业化。又释有七。初二
    总辨因果起化分量。二有二辨身业。三有
    二明其口业。四有二明意业。次二重辨身
    分齐。次二重口。次二重意。二明三昧分法
    体。即敬承佛力。受加以发起。于内有二。一
    约诸会料简。二释文。料简分四。即第六番
    也。一有无者入定为表法深。唯第二会所对
    机浅。法不可深故。又是住方便无自位体。
    故不入定。法对机位故也。二重入不重入
    者。初会义重。余会无也。亦可不重为此本分
    定中说故。所以下别释耳。三因果体别者第
    一第七及八明。是佛定。三四五六并菩萨定。
    何为者。初为无垢如藏是净体故入净藏
    定。第七会自利果行成熟故入佛华严定。此
    语望化主。若就行者修因华严果故。为修
    从始故重普光。第八法界解脱利他果满。故
    佛自入师子奋迅定。此亦约化主。若就修
    行表因人操境建志立身故。又此三会所
    显法并通因果。故入果定耳。中间四会入
    因定。对文方释。四能入人异者。七处入定中
    前六会明菩萨入。为彰分契理故。亦明踊
    悦因人。第八佛自入定者明法界解脱究竟
    果体唯佛能穷故。亦可举佛显法际故。又
    对佛显诸人所知分齐故。余意在下辨。次
    依文释分三。初辨普贤入净藏定二照诸
    佛无碍。此中智断分二也。三于此已下辨等
    诸佛所得定也。亦可结通也。第三入是三昧
    下明佛加分文二。一因是料简诸会加被
    差别。即第七番也。二释文。料简有二。一辨
    有无二辨诸佛远近及多少名字有异。有无
    者二七八会不明诸佛加何为。凡加被为
    果摄益令下位下智得力堪说上法及胜
    进起行。第二辨机初不定防其进退故不
    入定。以表法决深故。又人不入定审见
    法故不加也。第七会有二。一即此会行所
    依法与前不异故。二明行者起修?细不
    定故也。第八会辨佛自入三昧。法界解
    脱之果大周圆极。故不假加。次佛名不同
    者显德差别也。次依文释分三。初口加与
    辨及加所为。二尔时一切诸佛与下明意加
    与智。三尔时十方下明身加摩顶与其无
    畏。又此文分二。初辨入定故加。二所谓下
    辨加所为。即是加相。初文有三。一为加故
    诸佛现身。二彼诸如来下赞入深定有力
    能说。三是皆下明加赞所由也。口加文中
    分三。一总。次二句辨自他行体。次七句明
    利他行用。意加分三。初一总。次别辨十智。
    三何以故下释成。初十智文。前三自利。后七
    利他。此与下十智多同。何故既说果德。佛
    不自说者此为表胜果下因堪克故。又普
    贤得定故。长子故。众首故。尽卢舍那佛愿
    底故。本愿故也。又自善根力故。准下于此
    应有摩顶已即出。今略无出。下始明出。及
    益意可知耳。因此明诸会出定说法不同。
    即第八番也。先辨起定不同。诸会说法对文
    方辨。第八有入无出。表入法界无返故。
    第二会出入俱无。初会文不定也。亦可真俗
    双观。或文家交错。余会具出入耳。第四段
    菩萨同声重请普贤。即请分。文分二。初少
    长行怪不说意生后请文。普贤为先唯自
    众请未新旧共请请不满故不说耳。颂请
    二十偈分二。初叹德请。二下二偈结请。前
    文有五。初二辨普贤久诸佛所修诸愿行
    应依大愿为众即说。次四辨普贤常见诸
    佛在尘道中应同示说故今应说。次六辨
    普贤久成定力遍知器海能广为说应同
    于彼愿为众说。次四辨普贤三业。能云雨
    利他。何故不说。次二正举性报二土是十力
    修得。劝应机为说。下二结请。所以唯十地
    内具加请者为成因证行法。余即不尔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

    (之上)二十四
          乙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