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三 >
  • 华严游意

    且话阎浮得有此经录虽不载相承云。龙树
    有佞弟子劝其师令与释迦并化。师智德如
    此。宜作新佛。岂为释迦弟子即。然其所言
    克日月。别制新戒新衣使大同小异。坐水精
    房中思惟斯事。时有大龙菩萨伤而愍之
    便接还龙宫。示三世诸佛无量经。复示过去
    七佛经。于龙宫九旬读十倍阎浮。所余题
    目不可周遍。龙树从龙宫出。龙王以此一部
    经送龙树出。为此因缘故阎浮提得有此经也
    江南讲此经者亦须知其原首。前三大法师
    不讲此经。晚建初彭城亦不讲。建初晚讲。
    就长干法师借义疏。彭城晚讲不听人问未
    讲之文。前三大法师。后二名德。多不讲此
    经。讲此经者起自摄山。时有胜法师为檀越
    教化。得三千余解未凡经七处。徒八过设会。
    始自慧庄严终归止观。一会则讲一会经文。
    尔时实为隆盛。后兴皇继其遗踪大弘斯典。
    讲因缘如此也。然此经义正开二佛两教门
    净土三十心十地等。今略明净土义。净土凡
    有四条。一化主。二化处。三教门。四徒众。此
    之四种束为两双。化主化处即如来依正两
    果。化主即是正果。化处即是依果。即依正一
    双。教门徒众即缘教一双教门即缘教。徒
    众即教缘故。是缘教一双。虽有四条束为两
    意也。然非但净土有此四条。三世十方诸佛
    土一一土中皆具此四条。三世十方土虽复
    无量不出十种土。十种土者。一净。二秽。三
    杂。四本净末不净。本是净土。后薄福众生
    本净反为秽。此名本净今秽也。五者本不净
    末净。变向可知。此是释迦土。有五应现。复有
    五种合成十种土。十种土皆具上四条。据此
    十种两双。摄一切土尽也。十种之中略明净
    土一种。四条之内且辨化主一条也
    问此经为是释迦所说耶为是舍那所说耶。
    兴皇大师开发初即作此问然答此之问。便
    有南北二解。南方解云。佛教凡有三种。谓顿
    渐无方不定也。言顿教者。即教无不圆理。
    无不满。为大根者说。所以经云。譬如日出先
    照高山。故言顿教。言渐教者。始自鹿园终至
    鹄林所说。经教初浅后深。渐渐而说。故称
    渐教。就渐教中有五时不同也。言无方不定
    者。进不及顿。退非是渐。随缘不定。故言不定
    教。问。此是大乘。为是小乘耶。解云。是大乘
    教。金光明胜?等经也。用此三经者欲释
    此经是释迦所说。何者此之三教是佛教。是
    何佛教。解云。是释迦佛一期出世始终
    有此三教。若使如此故知华严是释迦佛说
    也。释迦虽说此三教复不同。何者若是渐教
    无方教此是现前说。若是顿教遥说彼土人
    华。类如无量寿经释迦遥说彼西方净人
    华。今此国三辈往生。今此经亦尔。是释迦
    遥说莲华藏国土净人华也。次北方论师解。
    彼有三佛。一法。二报。三化。华严是报佛说。
    涅??般若等是化佛说。法佛则不说。彼判舍
    那是报佛。释迦是化佛。舍那为释迦之报。释
    迦为舍那之化。华严经是舍那佛说。此则是
    南北两师释如此也
    今次难此两师解。委悉述大师之言。前难南
    土解。释迦与舍那不异。今还用前四种责故
    不得一。一者化主异。涅??般若是释迦佛说。
    七处八会是舍那佛说。舍那是本佛释迦是
    迹佛故。菩萨戒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
    台。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故舍那是本
    释迦是迹。若使如此本迹不同那得为一。
    二者化处异。释迦在娑婆世界。舍那在莲华
    藏国。娑婆是杂恶国土。莲华藏界是纯净土。
    二处不同岂得为一。又娑婆国动则六种动。
    莲华藏动则十八种动。又台叶二处不同。舍
    那在台释迦在叶。二处如此之殊。何得为
    一耶。三者教门异。释迦则杂说三一。杂说半
    满。杂说但不但。舍那纯说一大。纯满纯不
    但。释迦赴杂缘说杂教。赴三一缘说三一教。
    乃至赴但不但缘说但不但教。舍那唯赴一
    大缘说一大教。乃至赴满不但缘说满不但
    教。若尔故不得为一也。四者徒众异。释迦具
    有三一杂缘但不但缘。如千二百声闻弥勒
    等菩萨则是杂缘也。舍那唯一大缘满缘。
    普贤菩萨等则是大缘。教既其异缘亦不同。
    缘既不同故。二佛不得为一。将此四条异弹
    南人解二佛不得是一也。次更前难何者彼
    云。释迦遥说莲华藏国。如释迦在此说无
    量寿国。然此解不知是谁解。山中师及兴皇
    师并述此释实不成释。好体不烦须难。何
    者汝既云舍那即释迦。何得言释迦遥说耶。
    但别有难。今更述之。何者释迦说无量寿凡
    有二种经。一者无量寿观经。二者无量寿
    经。无量寿观经为世王母韦提希夫人说。夫
    人在狱。令其观佛三昧。若是无量寿经为比
    丘十六正士说彼国土净人华。令此间五痛
    五烧三辈往生。若尔说无量寿国既有所为
    缘。释迦遥说莲华藏国。为何物缘。不见有解
    故不应言是遥说。好体不须难。大师既有
    斯言略而述了。此即是借北人异弹南人一竟
    次借南人一弹北人异亦有两难。彼云。如此
    二佛有此四殊岂得为一。所以北讲华严。
    胜于南土。今次难之还用前四条。难一者。
    化主不得异。凡举三处文。难一者此经名
    号品是第二会。文殊菩萨说文云。或名卢
    舍那。或名释迦文。或名悉达多。既称或
    名何得言异。若使或名舍那或名释迦。而言
    异。或名眼或名目。亦应异。反诘云。第二像
    法决疑经云。或有见我为舍那。或有见释迦。
    此是缘见不同佛为何异。如有见佛身三尺。
    或有见佛身无边。如瞿师罗长者见佛短。
    大梵天王不见佛顶。只是一佛缘见异耳。
    若缘见舍那释迦则言二佛异者。缘见长短
    亦应为异。反诘云。若尔故不应言异也。次
    第三此经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宫说十地法
    门。释迦放眉间白毫相光加金刚藏说。既
    是释迦劝金刚藏说十地。何得言是舍那
    说。若是舍那说应舍那放光劝。而今是释迦
    放劝。故不应言二佛调然迥异也。二者处所
    不得为异。说此经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摩
    竭提还是摩伽陀。此乃是梵音之切缓。何
    关两所有异。若尔还是娑婆国说此经也。何
    以得知。涅??经云。并及摩竭提阿?世大
    王不久须臾至。阿?世王即是摩伽陀国主。
    以此而言故知二处不异也。三者教门不得
    异。何者释迦说杂教。释迦说纯净教。释迦说
    半满教。释迦说纯满教。若为是释迦说纯净
    教耶。解云。释迦劝金刚藏说十地法门。是此
    经之中。故知释迦说纯净大教也。四者徒众
    亦不异。第八会具列大小乘众。列五百声闻
    身子须菩提等。若尔二佛徒众亦不异。若使
    言舍那唯为一大缘则应唯列一大乘众。何
    则具列大小众。为则具大小缘。又列既杂列。
    缘即是杂缘。教是杂教。又释迦大缘文殊弥
    勒等。更无别文殊弥勒。何异舍那。小缘身子
    须菩提等。无别身子须菩提等。若使如此故
    知。二佛徒众亦复不异。四种既其不异。何
    得释两佛调然有殊
    第二别难者。彼云。舍那是报佛。释迦是化
    佛。舍那是释迦之报。释迦为舍那之化。师
    难云。此则回互二佛。翻覆世界。混乱教门。言
    回互二佛者。谓舍那自有报应。舍那自有本
    迹。释迦亦自有报应。自为本迹。何得指彼
    佛为此报。此佛为彼化。彼佛为此本。此佛
    为彼迹。若指彼佛为此报。此佛为彼化。即有
    二佛回互之失。言翻覆世界者。释迦自出华
    叶上。舍那自在华台上。二世界各自不同。何
    得指彼佛为此报。此佛为彼化耶。言混乱教
    门者。释迦赴大小缘说大小教。舍那为大
    缘说大教不同。何得以舍那为释迦本。释迦
    为舍那迹耶。前开借异以破一。此开就异
    以弹异。大而为言。前借北异弹南一。今借南
    一破北异。此则互借两家。弹彼二解竟
    既斥南北一异两家皆非。彼即反问。汝既弹
    一异皆非。汝作若为别释耶。建初法师曾以
    此问兴皇一大学士云。舍那释迦为一为
    异耶。答云。舍那释迦释迦舍那。建初即云。我
    已解。若为解。既云舍那释迦释迦舍那。岂
    是一岂是异。作此一答彼即便解也。然何但
    非一异四句皆非。何者释迦是舍那。释迦岂
    得是异。乃至非异亦尔。又释迦舍那岂得是
    一。释迦舍那岂得是异。释迦舍那岂得是亦
    一亦异非一非异耶。虽非一异四句欲言
    一异四句亦不失因缘四句。何者释迦舍那
    岂一。不一而不失一。释迦舍那岂是异。不异
    而不失异。余两句亦尔。故非四句而不失四
    句。因缘无碍也。非一异四句而一异四句。并
    有其文义。何者文云。或名释迦。或名舍那。故
    不得其异。而台叶本迹不同故。不得为一。
    或为缘见是释迦。或有缘见是舍那。故得是
    亦一亦异。或有缘见非是释迦非是舍那。故
    得是非一非异。所以因缘无碍。无往不得也。
    然要须弹他四句乃得明今因缘四句。何者
    他语是亦须弹语非故。宜须弹语既是何须
    弹语耶。解云。语虽是而不得因缘无碍意。
    既其失意不成语故。若是若非皆悉须弹。以
    弹彼净。然后始得明今因缘无碍也。用此语
    者为对他家了非是。今时明因缘义但为对
    彼定义。南方定云一。北方定异。为破彼定一
    定异明今因缘一异。此语既答前之一异问也
    次更别明一异四句。或成前意。此四句为异
    从来四句。言四句者。一则二佛说一教。二则
    一佛说二教。三则一佛说一教。四则二佛说
    二教。二佛说一教者。舍那释迦二佛。舍那是
    本。释迦是迹。本迹台叶不同故。是二佛一教
    者。涅??华严一教。涅??即华严。华严即是
    涅??。故是一教也。一佛二教者。一佛即舍
    那释迦一佛。舍那即释迦。释迦即舍那。本
    即是迹。迹即本故。言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故。是一佛言二教者。涅??华严二故云二教
    也。二佛二教者。舍那释迦二佛。涅??华严二
    故。一佛一教者。释迦即舍那。涅??即华严也。
    此是何物四句。解云。合离四句。二佛一教
    此则离人合教。离舍那释迦为二。合涅??华
    严为一。一佛二教者。即合人离教。合释迦
    舍那为一佛。离涅??华严为二教。二佛二教
    离人离教。一佛一教合人合教。斯四句作如
    此用也。所以用四句者欲答前问。前问云。
    二佛为一为异。今望此四句答。自有二佛说
    一教。自有一佛说二教。二佛说一教。舍那说
    华严即是说涅??。释迦说涅??即是说华严。
    一佛二教者。释迦说涅??即是舍那佛说。
    舍那佛说华严即是释迦佛说。余二句可知。
    为是故不同他释也。前作舍那释迦释迦舍
    那语。此为对他家故作此说。然此语复别有
    义。何者为欲读经。经云。舍那在台上。释迦在
    叶上。此台是叶台。此叶是台叶。台叶岂是
    一岂是异。不得是一不得是异。?作何物
    耶。?作台叶。叶台也。台叶既尔。舍那释迦
    亦尔。问。台叶叶台成华。舍那释迦成一佛不。
    解云。得。难。得称是何物佛。台叶成一华华
    名莲华。舍那释迦成一佛佛名何物。解云。台
    叶成一莲华。舍那释迦为一应佛。台叶成莲
    华。莲华共一根。舍那释迦成一应。应佛同
    一本。本即是法身佛故。经云。十方诸如来同
    共一法身界故。二佛同一本。台叶共一根也。
    为是两义故。云舍那释迦释迦舍那也
    次明二佛相开不相开义。言相开不相开者。
    二佛异。二土异。二教门。二徒众。言二佛异
    者。舍那释迦各开本迹。舍那开本迹者。舍那
    以法身为本。只舍那为迹。释迦开本迹亦尔。
    以法身为本。只释迦为迹。释迦法身为本。释
    迦为迹。然此迹中更开本迹。释迦是迹中本。
    此身更起他佛。即迹中迹。如大经受纯陀及
    大众供。受纯陀供迹中本身。受大众供即迹
    中迹。此一条既尔。类余亦然。释迦既有两
    重本迹。舍那亦有此两重本迹。法身为本。舍
    那为迹。然此迹中更开本迹。不起寂灭道场
    即迹中本。现身六天宫殿即迹中迹。故二佛
    有两重本迹。斯则二佛相开不相开义。恒须
    因缘语不得单道也
    次明不相开相开者。法身为本。舍那为迹。好
    体只应有一重本迹。何者十方三世佛出世。
    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世。如法华为大事故
    出。谓开佛知见等。又如大品云。般若为大事
    故起。不可思议事故起。为无等等事故起。
    今舍那出世唯为一大事故出。唯为大根性
    者说一大因缘。故唯应有此本迹。十方三世
    诸佛正意只应如此。而今于迹中更开本迹
    者。但秽土中众生。罪重钝根不堪舍那大化。
    所以方便于迹中更开本迹。本则为净土大
    根性者说大因大果。迹即为秽土钝根者
    初说三乘教门。次说般若等。然后始得说法
    华涅??等大乘之义。如火宅穷子等譬。初大
    乘化不得。方便说三乘。然后得说大乘。二
    佛亦尔。秽众生不堪舍那大化。更起迹佛方
    便初说三乘。后说大乘。为此义故。所以舍
    那迹中更开本迹。舍那为本释迦为迹。斯
    即是二佛不相开相开义。然十方三世诸佛
    本迹虽复无量。以相开不相开。不相开相开
    二句摄。则无所不尽。为是故明此二种也
    次开四句成前义。四句者。一唯本而不迹。二
    唯迹而不本。三亦迹亦本。四非本非迹。用
    此四句安何处。用此四句安不相开相开义。
    不得漫用用须得处也。问。若为是唯本不迹
    乃至非本非迹耶。释云。但本不迹者即是
    法身故。经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也。言唯
    迹不本者即是释迦但是应身。亦迹亦本者
    是舍那。舍那望法身即是迹。望释迦即是本
    故。舍那亦本亦迹也。非本非迹者此则卷前
    三句。何者前。虽有三句只是本迹二句。法身
    是本。舍那释迦并是迹。此本是迹本。此迹是
    本迹。此本是迹本。非本无以垂迹。此迹是本
    迹。非迹无以显本。非本无以垂迹。由本故迹。
    非迹无以显本。由迹故本。由本故迹。迹是
    本迹。由迹故本。本是迹本。迹本则非本。本迹
    则非迹。斯即非本非迹清净。即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舒则遍盈法界。卷即泯无踪迹
    也。前略明化主竟
    今次辨化处。化处者亦有二处。一者舍那莲
    华藏处。二者释迦娑婆国处。亦得将前二佛
    类今二处。将正以类依。何者前。云舍那释迦
    释迦舍那。不得言一不得称异。不得言一亦
    得因缘一。不得称异亦得因缘异。故非一非
    异亦得因缘一异。今处亦尔。莲华藏娑婆娑
    婆莲华藏。不得言一不得称异。不得言一亦
    得因缘一。不得称异亦得因缘异。故二处非
    一非异亦得因缘一异。此则将正类依。在此
    依是正。依正既然类依亦尔。何者此正是
    依正。依正既然。正依岂当不尔。故二佛类
    二处亦非一异。而不失因缘一异也。次更将
    前两本迹类今化处亦有两条。一者二土各
    有本迹土。二者二处共论本迹土。二处各
    论本迹土者。前云舍那有舍那法身为本舍
    那为迹。舍那迹中更开本迹。今土亦尔。舍那
    法身即有舍那法身土。舍那迹则有舍那迹
    土。舍那迹中开本迹即迹中开本迹土。舍那
    既然释迦亦尔。问若为作耶。解云。舍那有舍
    那法身土也。问法身何须土。解云。法身土
    始是好土。何者以正法为法身即以正法为
    土。此之身土更无有异。正法为身即名法身。
    正法所?托即名为土故。法身始有清净净
    土也。所以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
    佛一人居净土。此则唯法身佛居清净第一
    义土也。言舍那为迹有舍那迹土者。故此经
    初会普贤菩萨说云。佛子。莲华藏是舍那过
    去誓愿力之所感故。此土是舍那迹土也。
    舍那迹土者。前云不起寂灭道场为本。现身
    六天宫殿为迹。余事无量寄此一条明耳。今
    还约此判本迹土。亦得但此义小局。今明舍
    那迹中本迹土者。莲华藏界即迹中本土。舍
    那既王十佛世界海即是迹中迹土也。释迦
    亦有此两重者。释迦有法身佛即有法身土。
    如舍那法身土无异。何者十方如来同共法
    身。法身既同。法身土亦无异。正法为法身。
    正法?托为土也。释迦迹土即此娑婆世界
    是也。释迦迹中迹土者。约前迹中本迹亦得。
    何者受纯陀食为迹中本佛即为迹中本土。
    受大众供为迹中迹佛即为迹中迹土。但此
    事非一。如法华释迦佛及分身诸佛。释迦佛
    土为迹中本土。分身诸佛土为迹中迹土故。
    二佛土皆有此两重也
    次明二佛共论本迹土。如法身为本舍那为
    迹。唯有一本一迹佛。亦以法身土舍那土唯
    是一本一迹土。十方三世佛唯为一大事
    故出现于世亦唯舍那正直之心成清净之
    土。但为薄福罪重钝根众生故。迹土中开本
    迹土。故为娑婆秽土。舍那莲华藏为迹中本
    土。释迦娑婆。为迹中迹土。故菩萨戒经云。我
    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示现千
    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如是百亿国
    有千百亿释迦。华有千叶一叶一释迦故有
    千释迦。一华有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故有千
    百亿释迦也
    次将本迹四句类本迹土亦有四句。一者唯
    本非迹土即是法身土。二者唯迹非本土即
    是释迦土。三者亦本亦迹土即是舍那土。
    望法身土为迹。望释迦土为本也。四者非本
    非迹土。还卷前三句。前虽有三句不出本
    迹二句。法身本舍那释迦二佛为迹。此是本
    迹迹本。本迹非本无以明迹。迹本非迹无以
    明本。非本无以明迹即由本故迹。非迹无以
    明本即由迹故本。由本故迹。迹是本迹。由迹
    故本本是迹本。本迹非迹。迹本非本。非本非
    迹清净。二佛既然两土类此可知。斯则卷
    三句成无句无。句成无句毕竟清净。虽复无
    句无句而句。则有依正句本迹句者。则三句
    为二句。二句为无句。今无句而句。一句而
    无量句。为量句而一句。无量句即一句。无量
    中解一。一句即无量句。一中解无量。无量
    中解一。此是无量一。一中解无量。此是一无
    量。无量一即非一。一无量即非无量。非一
    非无量而不失一无量。此言玄妙不易可闻也
    次明二土相开不相开义。然土凡有五种。一
    净二秽三不净净四净不净五杂土。此之五
    土是僧?狈ㄊλ?妗K怪?逋梁嵘阋磺?br> 土尽。何者只一净土中有无量净土故。华严
    经云。有百亿阿僧只品净土。西方阿弥陀下
    品净土。圣服撞世界上品净土。净土既其如
    此。故知余四土亦复无量。所以云。此五种土
    横摄一切土尽。横既然竖即不定也。五种土
    中且明净秽二土。此有无量四句。且辨一种
    四句。四句者谓。一质一处。异质异处。异质
    一处。一质异处。此四句极自难解。今当影生
    师净土义。及关中法师所辨者而明之。然一
    质一处异质异处。此二句易解。余二句难明。
    且问。何者为质若为称处。解云。质即是净
    秽等。处即是方处之处。如净质在西方处。秽
    质在东方处也。所言一质一处者。一净质一
    秽质。一净质在西方安养处。一秽质在东方
    娑婆处。故言一质一处。言异质异处者。净秽
    互望。净质异秽质。秽质异净质故。言异质。净
    质处异秽质处。秽质处异净质处。故言异处
    也。言异质一处者。此句难解。异质一义亦名
    异质同义。异同在一处也。且明异质同处。若
    为是异质而同处耶。解云。净秽异质。同在一
    娑婆处。如此经莲华藏国。在娑婆处。净名
    经妙庄严国。在娑婆处。法华云。余众见烧尽。
    吾净土不毁。此并是净质在秽处。此略明净
    质同在秽土如此。次问。若为净质得在秽
    土耶。解此有数义。一者所以净质得在秽
    土者。净秽无碍。净无碍秽故。净得在秽处。
    秽无碍净故。秽得在净处。以不相碍故。
    净秽得同一处。旧举首天子为证。首天子是
    色界净天。来欲界秽处不相碍。首天子是三
    界中净三界。尚不碍三界秽。今莲华藏宝庄
    严国等。非三界非三界岂当碍于三界。吾
    净土不烧者。火是颠倒三界火。亦能烧颠
    倒三界。净土非是三界。三界火岂能烧不三
    界。火是秽火还烧秽。秽火岂能烧净。故吾
    净土不毁天人常充满也。又宝庄严国。只在
    一娑婆土中。掘凿娑婆。不掘凿宝庄严国。
    何者凿。是三界凿。只能凿三界。宝庄严国
    非三界。三界凿岂能掘非三界。色还凿色。
    色岂能凿妙则。此是什法师所解。从来弹此
    解。是他何处得此解。解是什法师解。什法
    师是三论师。即三论义应须云夺取他。是故
    净质得在秽处也。二者所以净土得在秽处
    且反问同处。汝言。那得此净土耶。今释言。此
    净土是如来净业所起。如来身既无碍所感
    之土。亦无碍身即依正土。即正依无碍依。感
    得无碍正依亦无碍。斯则正无碍故土无碍。
    以无碍故得在秽也
    次问。何意净在秽处耶。前两义释净土得在
    秽处竟。今释净土在秽之意。问。何意净土
    在秽处耶。解此亦有二义。一者看华严净名
    等意。为欲教化众生故。明净土在秽处。只
    净土在此何意不见。汝薄福钝根断常居心
    不见耳。若道秽土在东方净土在西方不
    得化缘。何者净在西方秽土东方。两世界遥
    隔此不得为化。今道净土即在此。汝颠倒
    断常心故不见。谓弃妄存真舍无常取常乐。
    如此等居心心不净。心既不净故。不见净土。
    若见净土者。当须净心。除如此真妄常无
    常异。意清净乃名正观。以正观故则佛土净。
    为化此众生故。明净土在秽处也。二者所以
    净土在秽处者。为适缘所见。如来用净土。何
    为不如富人畜宝物安置屋里。如来用多许
    净土作底今明。如来以此净土。为欲适缘。
    故肇师云。圣人空同无像。岂国土之有垣。圣
    身尚未曾有。亦复未曾无。岂复有土与不土。
    圣人未曾像不像。亦复未曾心不心。未曾心
    不心。心生于有心。未曾像不像。像出于有像。
    未曾像不像。像不像适缘。缘出于有像。未
    曾土不土。土不土适缘。未曾净不净。净不净
    适缘。缘若应以秽得度者。示之以土沙。若
    应以净得道者。现之以宝玉。为此义故。所
    以净土在于秽处也。从来直云异质一处。不
    知何因缘故。净秽异质在一处。今释有如此义故也
    次明一质异处。然前三句犹可解。此之一句
    最难一。何物质而在异处耶。解云。他举一质。
    如一净质在西土东土二处。一秽质在北南
    两处。为有此句为无耶。若无则不成四句。若
    有何者是其事耶。今就数义。明此一句。今且
    就净名经辨。只一妙喜净质。经东西二处。何
    者妙喜。一世界本在东方无动处。净名断取
    来西方娑婆处。若尔只一妙喜净质经游东
    西二处。如净土既然。类秽土等亦尔。故是一
    质二处也。向前异质一处。净秽二质。当在一
    处。今一质异处。亦应一净质。当在二处。今更
    据净名经释。彼经云。不可思议菩萨。以娑婆
    世界掷置他方国土。不动本处只捧娑婆。掷
    置西方安乐。而娑婆宛然不动。可谓。到而
    不动。不动而至。若尔只此秽质经东西二处。
    故是一质二处也。如秽质既然。类余四土亦尔也
    次明只秽质在净秽二处。前明掷秽质往净
    处。秽质经二处。今明只一秽质在净秽二处。
    如莲华藏娑婆世界。只娑婆一秽质。在娑婆
    处。在莲华藏处。何者莲华。不但以台为莲华。
    叶共为一莲华故。涅??云。台叶须等合为莲
    华。叶不离华。叶在华中。娑婆既居叶上。故
    知娑婆即在莲华藏中。所以菩萨戒经云。我
    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示现千
    释迦。故知裟婆世界在华叶上。叶不离华故。
    娑婆不离莲华藏。若使如此娑婆秽土。非但
    在娑婆处。亦在莲华藏处。故知是一质在二
    处。问华藏自在台。娑婆自在叶。何得是一质
    在二处耶。解云。具二义。有时明娑婆与莲华
    藏异。娑婆界在莲华藏外。而复台叶共成。
    共成一叶。娑婆则不离莲华藏。何故如此。解
    云。欲明娑婆与华藏。不可言异。不可言一。二
    处异故。不可言一。不相离故。不可言异。不
    可言一而一。不可言异而异。斯则非一非
    异。而一而异。略明一种四句。如此今更通简
    此四句义。问云。他亦明此四句。与他何异。不
    得道他无此四句。经等具有此义故。他亦明
    此四句。今亦辨此四。何异。解他不得明此
    四句义。今时始得明此四句耳。何者虽有四
    句不出一异二句。他有一可一。不得由异故
    一。有异可异。不得由一故异。不由异故一。
    一自性一。不由一故异。异自性异。自性一
    一则碍异。自性异异则碍一。异既碍一。异岂
    得同处。异不得同一处则无一。既无一何得
    有异。既无一异。故四句不成也。纵之如此耳。
    夺则都无。何者有一可一。不由异起一。有
    异可异。不由一起异。不由异故一。一不成一。
    不由一故异。异不成异。一不成一则无一。异
    不成异则无异。此则无一异论。何物四句有
    一异可有四句。既无一异则无四句。故他不
    得明四句义。今时所明者。无四句而四句。要
    须前弹他有碍性义。始明今因缘无碍义。何
    者今无一可一。由异故一。无异可异。由一故
    异。由异故一则由一故一。一由一故异即由
    异故异。异可谓。无句而句。一句而二句。二句
    而四句。故大品经云。无句义是菩萨句义。
    今亦尔。无句而句。一句而四。四而无句。四
    句即一句。一句还无句。无句而句则非句。
    句而无句则非无句。非句非无句而句。始是
    菩萨无碍句。以无碍句故得一质在二处。二
    质在一处等。故今时明四句与他异也。他所
    以不得有此四句。他一异碍故。异不得在
    一处。一不得在异处。如两柱相碍故。不得
    容柱。何者柱是色。如释色是质碍义。柱是色。
    柱不容柱。土亦是色土不得容土。今时即
    无碍无碍故。所以一异互得相在。为是故他
    不得明此四句。今时始得辨此四句也。然此
    四句约事犹易解。后去四句转难也。
    次更明一种四句。前地架明一种四句竟。今
    更明一种四句。渐深转妙。然前之四句众意
    不同他论。或同不同。若是今之四句非但意
    不同论然迥越。言四句者谓。异质一处。一质
    异处。一质一处。异质异处。言异质一处者。
    净秽质异故言异质。此净秽是因缘净秽。因
    缘净秽。非净无以明秽。非秽无以明净。非净
    无以明秽。秽是净秽。非秽无以明净。净是
    秽净。秽净则非净。净秽则非秽。非秽非净。
    净秽不二名为一处。斯则净秽二为异。非净
    非秽不二为一处也。言一质异处者。前二
    不二今名不二二。前净秽非净秽。今名非净
    秽净秽。非净非秽名净名秽。斯则非净非秽
    不二为一质。净秽二为异处反前也。言一质
    一处者。非净非秽质。非净非秽处不二为一
    质。不二为一处也。言异质异处者。净秽异
    质。净秽异处故。言异质异处也。大师正意
    在此四句也。问。此四句与前四句何异。解
    云。前四句约事而辨。今虽有四句只是非净
    非秽净秽净秽非净秽一句。开此一句以为
    四句。故与前异也。问。前亦言质言处。今亦
    言质言处。与前质处何异。解云。前以净秽
    为质。东西方为处。今言异质一处者。以净秽
    为异质。非净非秽为一处。只净秽宛然不非
    净秽。净秽宛然不而得动心。只二而不二。故
    二质在一处也。一质异处者。以非净非秽不
    二为一质。净秽二为二处。一质一处者。不二
    为一质。不二为一处。异质异处者。净秽二
    为质。净秽二为处。虽有四句后二句质处同
    前质处。意虽同而转为异。此复是一种四
    句也
    次更明一种秽四句。四句者谓。一质二见。
    二质一见。一质一见。二质二见。此之四句初
    一句难解。后三句易明。且辨一质二见。何者
    是其事且举净名华严两经。净名经云。螺髻
    见金玉身子瞩土砂。此经第八会只洹精舍
    诸大菩萨。见只洹七宝所成。五百声闻见须
    达泥木所起。只是一质两缘见不同故。言一
    质二见也。今问。一质一何物质为一。秽质为
    一。净质为一。非净非秽质为一。此之三责
    便有三家解释。第一旧成实论师解云。一净
    质一秽质。只一净质。身子自见木。只一秽质。
    梵王自见金。只洹亦尔也。次地论解云。一
    质是非金非木质。只如林树。有想心取则成
    有漏树。无想心取则成无漏林树。树未曾有
    漏无漏。随两心故有漏无漏。今亦尔。未曾
    净秽。净缘见净秽缘见秽耳。复有三论师。不
    精得一家意义者。监于此解。一非金非木质
    缘见金见木。此质未曾金木身子自见木。梵
    王自见金。名一质异见。今且难之。不难成论
    地论。难三论师解。三论既坏。所余自崩。何者
    汝非金非木一质。身子梵王见木金者。为
    当身子木非木非金。身子见木。梵王见金。
    为当梵王金非金非木。身子见木。梵王见金。
    为当离身子木梵王金别有非金非木。所以
    身子见木。梵王见金耶。且开此三关责。次第
    设难。若只使一身子木非金非木故。身子
    见木梵王见金者。身子之木既被烧。梵王金
    为被烧为不被烧。更开两关责此一句。若身
    子木被烧梵王金烧者则破业果。何者身
    子恶业感见木。梵王善业感见金。两业各感
    一果。身子业坏木自被烧。梵王不坏何得金
    亦被烧。又身子恶业可坏。梵王善业那应
    坏。恶业坏善业亦坏。地狱坏天堂亦坏而不
    尔故。身子木坏梵王金不应坏也。又且善业
    制不得坏。既共一木。恶业善业制那得坏耶。
    故不得同坏。若使身子木自坏。梵王金不坏
    则便二质。何谓一质二见耶。前关得一质则
    坏业义。后关得业义则坏一质义也。身子木
    非金非木见金木既尔。梵王金非金非木亦
    然。类前可知。次金木别有非金非木一质。
    二缘见二者。汝非金非木为当非此金木。为
    当不非此金木耶。若非金非木还非此金非
    此木。则金木共成非金非木。若尔还着前被
    烧难。何者既共一质烧木既烧金也。又若共
    成一非金非木质。两人见金木则皆颠倒。此
    质非是金。梵王见金既非颠倒。此木非是
    木。身子见木亦非倒。非是木。身子见木既
    倒。非是金。梵王见金亦倒。同皆非金非木。
    而言身子倒梵王不倒者同皆非金木。岂非
    梵王倒身子不倒。何以故同是非金木故也。
    若非金木非不金木者。则离金木别有非金
    非木者。既离金木何得别有非金木耶。又若
    离金木别有非金木。则成三体金木二体非
    金非木。复是一体故成三体。师云。如此一梨
    时两盛子。为非金非木一体时金木二体故
    不成义也。四句义此一句。且难未得解
    今当解后三句。第二句云。二质一见者。此
    有三义。言二质者。净秽二质。言一见者。净
    秽是因缘净秽。非净无以明秽。非秽无以辨
    净。由净故言秽。由秽故称净。净是秽净秽是
    净秽。净秽不秽。秽净不净。只净秽不净秽。见
    二不二故。涅??经云。明与无明愚者谓二。智
    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黑法
    白法净不净法亦尔。故是二质一见也。二者
    口净秽二质。深行菩萨并见是净。故大经云。
    一切世谛。若于如来成第一义谛。若俗若真
    于如来皆真。亦若净若秽。菩萨皆见净。亦如
    法华法师功德品云。若甘若苦等味至菩萨
    口皆成甘露。大品云。菩萨见产业之事。无非
    般若也。三者恶业众生。若净若秽。皆见秽。如
    饿鬼非但见彼处火。见恒河水亦是火。亦如
    狮子国采珠。福德人得珠。薄福人见珠成蛇。
    非但见蛇成蛇。见珠亦成蛇。以是故二质一
    见也。第三句言一质一见者。非净非秽质非
    净非秽见。斯则中道正土也。此之正土即是
    法身。波若涅??此中道正土。本不曾净。今
    亦不曾秽。先不有今亦不无。非净非秽不有
    不无名为正法身。只此正法可?托。名为
    正法土也。此正土何人所见。还以非净非秽
    正人所见故。言一质一见也。又言一质一
    见者。非净非秽方便秽质即有非净非秽方
    便秽见。秽既然净亦尔。非净非秽方便净
    质。即有非净非秽方便净见。故云一质一
    见。斯则前明方便实一质一见。今明实方便
    一质一见也。第四句二质二见者。非净非
    秽。净秽双游。净秽双现。如华台示现千释迦。
    华台舍那为本。释迦为迹。非本非迹。本迹
    双游。亦非净非秽。净秽俱现。即既双现双
    见故。云二质二见也。虽然语并相监。何者前
    第二句亦不二为一见。第三亦不二为一见
    何异。解前第二句见二不二为二质一见。第
    三句本不二见不二为一质一见。故与前异

    次明土有四种。一秽净土。二净秽土。三秽秽
    土。四净净土。言秽净土者。此是因缘净秽
    也。何者一往舍那释迦开净秽二舍那为净
    释迦为秽。此净秽是因缘净秽。非净无以明
    秽。非秽无以明净。故净是秽净。秽是净秽。
    故舍那是秽净。释迦是净秽。依果既然。正果
    亦尔。舍那是本释迦是迹此因缘本迹。非本
    无以明迹。非迹无以辨本。本是迹本。迹是本
    迹也。言秽秽土净净土者。此即众生颠倒业
    所感。以众生颠倒秽秽业故。感得秽秽土。颠
    倒净净业故。感得净净土。前之二句是众生
    颠倒所感也。问。秽秽土是颠倒业所感。净净
    土云何亦为颠倒业所感。颠倒业何得感净
    耶。解云。虽同颠倒颠倒中有重有轻。颠倒重
    故感秽秽土。颠倒轻故感净净土。虽同颠倒
    倒有重轻。虽同土土不同土有秽净也。今所
    化众生。虽同颠倒颠倒不同。有颠倒净净颠
    倒秽秽。前能化诸佛虽同方便方便不同。有
    净秽方便。有秽净方便。然土有此四。见亦
    有四。因缘净秽土。因缘秽净土。即诸佛菩
    萨因缘秽净见。因缘净秽见。众生秽秽土。净
    净土。则众生颠倒秽秽见净净见。故土有四
    见亦有四也。明见净秽土义未竟
    更辨一秽四句者。一见秽不见净。二见净不
    见秽。三亦见净亦见秽。四不见秽不见净。此
    之四句约两处辨之。见秽不见净。见净不见
    秽。此两约何处辨耶。解云。且约只洹而辨
    之。只是一只洹。五百声闻唯见须达所起
    只洹。不见法界只洹。以其罪重薄福断常
    之心故。见秽只洹丘陵坑坎。良由心有断
    常高下故。见只洹丘墟高下之土。不见法
    界只洹清净之土。既其如此余三亦然。唯见
    须达只洹不见法界只洹。唯见释迦受用
    不见舍那受用。唯见三乘徒众不见纯诸菩
    萨众。唯见三乘教不见纯一大教门。故言见
    秽不见净也。见净不见秽反前。如法界中普
    贤文殊等诸菩萨。则见法界只洹不见须达
    只洹。所以然者以诸菩萨心无断常故。不见
    丘墟之土。唯见法界只洹不见须达只洹。
    唯见舍那受用不见释迦受用。唯见大菩萨
    众不见三乘众。唯见大乘教不见三乘教。故
    言见净不见秽也。言亦见净亦见秽。不见净
    不见秽。此二句复约何处明耶。释云。此约华
    台辨好也。故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舍那是迹。本释迦
    是本迹。台是秽净叶是净秽。诸大行菩萨非
    但见舍那释迦本迹亦见释迦舍那迹本。非
    但见台叶净秽亦见叶台秽净。此则净秽双
    见。所以双见者师云。因中二慧果地二身。良
    由菩萨有二慧故。见诸佛二身。非但见迹亦
    见本。非但见本迹复见迹中无量迹。正既然
    依亦尔。故云亦见净亦见秽也。不见净不见
    秽者。即是二乘异常之人非但不见释迦
    舍那迹本。亦不见舍那释迦本迹。非但不见
    叶台秽净亦不见台叶净秽。所以不见二身
    两土者彼无二慧故。菩萨有二慧故见二身。
    既无二慧岂得见二身。非但不见本亦不见
    迹。非但不见本迹亦不见迹中无量迹。身既
    然土亦尔。故云不见净不见秽也。次更因前
    二句问后二句。何者前既言诸菩萨见净不
    见秽。复何意云诸菩萨亦见净亦见秽。前既
    言二乘见秽不见净。复何意云双不见耶
    今更开一四句答此两四句者。一知而不见。
    二见而不知。三亦见亦知。四不知不见。言知
    而不见者。此句正取前菩萨见净不见秽义。
    所以言菩萨知而不见。菩萨知声闻以颠倒
    断常业感得丘墟不净土。知彼见此土而菩
    萨土。而菩萨净业净心而不见彼所见土。如
    佛知饿鬼恶业故见火。而佛不见彼所见火。
    故云知不见。释菩萨见净不见秽义也。言见
    而不知者。还是诸声闻。唯见释迦秽土。不知
    释迦是舍那释迦。不知秽是净秽。故云见而
    不知也。言亦知亦见者。菩萨知舍那是释迦
    舍那。知释迦是舍那释迦。知本是迹本。知迹
    是本迹。知本是迹本。见本即见迹。知迹是
    本迹。见迹即见本。本迹既然净秽亦尔。知净
    是秽净。知秽是净秽。既识净秽即见净秽也。
    既知本是迹本。知迹是本迹。知台是叶台。知
    叶是台叶。台一而叶多则知本一而迹多。知
    一是多一。知多是一多。知一是多一。无量中
    解一。知多是一多。一中解无量。无量不碍一。
    无量中解一。一不碍无量。虽无量而一。虽
    一而无量。无量一一无量。无量一非一。一无
    量非无量。非一非无量方便一无量。问若使
    本迹多一一多无碍。既本一而迹多。何不迹
    一而本多。解云。例如前所明。而今一往开本
    迹。本一迹多者。本是体故一。迹是随缘故无
    量。又本为一大缘故一。迹为缘不同故无量。
    本迹佛既然本迹土亦尔。知此本迹土见此
    本迹也。言不知不见者。凡有三意。一者约前
    明知本是迹本。知迹是本迹。见本是迹本。见
    迹是本迹。本迹既然净秽亦尔。今知无所知
    见无所见。知净秽宛然而未曾知净秽。见净
    秽宛然而未曾见净秽。只见净秽宛然而未
    曾净秽。如石室佛影譬。遥望相好宛然。至边
    一无所见。故言不知不见也。次意言不知不
    见者。二乘不知本是迹本。不知迹是本迹。不
    知净是秽净。不知秽是净秽。不见本不见迹。
    不见净不见秽。斯则[穴/俱]然不知不见。所以经
    中举譬云。如二人并眠一人上忉利天。见林
    苑?榕?仁隆R蝗?穴/俱]然不知不觉。菩萨与
    二乘亦尔。知见本迹净秽等事即彼二乘[穴/俱]
    然不知不见。所以作此释者经中有此言。今
    为释经故作此语。非是今时有义故作此释
    也。第三意言不知不见者。颠倒凡夫不知
    本。不见释迦迹身。亦不见释迦土也。虽有
    四句约三人。前知而不见菩萨望声闻。见而
    不见当声闻辨。亦知亦见当菩萨。不知不见
    是众生不知净秽亦不见净秽。此复是一节
    义意也
    前明一质异见四句释三句竟。一句难而未
    解。即是一质异见句。今追解之。然成论地
    论释一质异见。所以着前种种责种种难
    者。良由彼有一质可一质。以有一质可一质
    故。所以着诸难。今明何曾此一质在中耶。若
    有此一质在中。则有他所投得为他所难。今
    明未曾一质。不一质而言一质异见者。明不
    莲华藏莲华藏不娑婆娑婆。不净净不秽秽。
    此则如来正土。非净非秽土净秽土出自两
    缘。如来正土未曾有未曾无。未曾净未曾秽。
    斯则非有非无非秽非净。不知何以目之。强
    名中道正土。即第一义土故。云一质二见
    者。如来正土非净非秽。净缘见净秽缘见秽。
    正土非净非秽。身子秽业故见秽。正土非净
    非秽。诸菩萨净业故见净。亦如只洹非净非
    秽。身子见须达多所记只桓。见娑婆丘陵。见
    释迦所用。若诸菩萨见法界只洹。见莲华藏
    界。见舍那所用。故只若只洹未曾净未曾
    秽。净缘见净秽缘见秽也。问正土未曾净秽
    净秽缘见净秽。净秽并是倒不。解云。并是倒。
    正土非净非秽。颠倒秽业故见秽。正土非净
    非秽。颠倒净业故见净。故净秽并是倒。虽同
    倒倒有轻重。重倒非净秽见秽。轻倒非净秽
    见净。故正土非净非秽两缘见净秽。名为一
    质二见也。问何意作此语。何意云正土非净
    非秽缘见净秽为一质二见耶解云。为释经。
    经何意作此语。释云。为对缘。何者明如来正
    土非净非。秽见净见秽并是颠倒。净名经一
    往云。不依佛惠见秽土。亦应云。不依佛正慧
    见净土。问。见秽不依佛慧。见净何亦不依佛
    慧耶。解云。正土非秽。见秽既不依佛慧。正土
    非净。见净亦不依佛慧。又土非秽见秽则秽
    见。土非净见净则净见。若使如此净秽皆不
    依佛慧。净秽皆是见皆是倒。为对此缘故。云
    如来正土非净非秽缘见秽见净也。又所以
    明正土非净非秽缘见净秽者。为对由来人。
    由来人无有非净非秽土义。若是净土亦有
    亦无。成论小乘义无有大乘义有。问。既有苦
    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可得有净土秽土不净
    不秽土不。彼释云。受有三受土无三土。唯
    有净土秽土。无有不净不秽土。为对如此人
    明有不净不秽土。如来第一义土不净不秽。
    缘见净土缘见秽土。为对此所以明一质二
    见也。义必须有原始。若不得其由致则不成
    义。今明为读经为对他故作此语。若无此意
    则不须明此。故一家无有义也。问一质二见
    二质一见。若为对判迷悟得失。解云。若是二
    质一见则是悟。所以前释云。明与无明愚者
    为二。智者了达性无二。净秽亦尔。智者了净
    秽不净秽故是悟也。若是一质二见即是迷。
    正土非净秽缘见净秽故。不净秽缘见净秽是
    迷。见二不二为悟。见不二二为迷。见二不二
    为悟。只见此二为不二。见不二二为迷。只见
    不二为二故。迷悟事同反掌。迷者见二悟者
    见一。有迷有悟。悟不见二亦不见一。既圣不
    迷亦复不悟。斯则不一不二不迷不悟清净
    也。问。土非净非秽缘见净秽为一质异见时可
    得一净质。见净见秽为一质异见。不秽亦作
    此问。解云。具有三义。非净非秽质缘见净秽。
    此义已如前明。亦得一净质缘见净复见秽。
    一秽质缘见秽复见净。名为一质异见。责何
    者是解言。如释摩南经。摩南城七宝所造。摩
    南见金柱。余人则见木柱。只于一金柱复见
    木柱。此则是一净质缘见净秽。名一质异见。
    一净质既然。一秽质类尔可知。问。摩界金柱
    摩南见金柱。余人见木柱。摩南藏金柱。余人
    犹见木柱为不见。解云。具有见不见。何者于
    摩界金上见木。摩界既藏金则不见木。亦如
    于珠上见蛇形。既藏珠则无蛇可见。问。若藏
    金余人不复见木则着坏业果义。彼何故见
    木。由彼恶业所以见木。见木是业果。今既无
    金不复见木则坏业果义也。解云。颠倒之物
    并有所属。摩界金属摩界。于摩界边强故。摩
    界藏金余人不复见木也。言见者明摩界虽藏
    金彼犹见木。问若无金犹见木则成两质义。
    若是一质无金即不见木。若见则两质。又且
    木于金上见木。既无金见何有木耶。解云。
    虽犹见木而是一质。虽是一质而犹见木。大
    师于此各举神蛇为喻。有人行见一蛇即斩
    之。蛇腹中有酒肉。蛇何处得酒肉。此蛇是神
    蛇。人酒肉祭神故。蛇得酒肉。此酒肉是人酒
    肉。蛇将人酒肉去。人犹见酒肉。在人唯见酒
    肉而非两酒肉。只是一酒肉。蛇将去人犹见。
    人将去蛇腹有业行。不可思议如此。故金虽
    无而犹见木。虽见木而非两质也。次更举一
    事。只是一金质。福德人见金薄福人则见
    蛇。只是一金质两人见异。虽见异只是一质
    也。问。只是一质断蛇即断金断金即断蛇不。
    直作此问。不知何答。今明虽得断蛇则断金
    不得断金即断蛇。言得断蛇即断金者。此是
    大师所言语。何者如二人同从共行。见一挺
    金两人相让遂不取便弃之。后复一人来见
    此挺金成一蛇。即断之两断即去。故云二
    人同心其类断金故。断蛇即断金也。不得
    断金即断蛇者。彼本不见金故。不得断金
    即断蛇也。问断蛇即断金者。亦应烧秽则
    烧净。解云。复为此义说。断蛇即断金。亦烧
    秽即烧净也
    次将正果类例前依果诸四句。何者前云。土
    有二质一处。一质二处。一质一处。二质二
    处。又云。二质一见。一质二见。一质一见。二
    质二见。可得类正果二佛一处一佛二处等
    四句。二佛一见一佛二见等四句。不解云。依
    果既有此二种四句。类正果亦有此两种四
    句。此两种四句。前四句大师作。后四句学士
    明。言二佛一见者。开本迹二。此是本迹此是
    迹本因缘本迹。若因缘本迹则非本迹。本迹
    二为二质。非本迹为一处。故云本迹虽殊不
    思议一。不思议一是何物绍。隆哲法师竖义。
    有人问。不思议一一名何物。则解云。一名正
    性。大师云非解。正性是五性。是五性中。则
    因与因因。果与果果。四性是缘性非果为正
    性。不思议一不得道是正性。师云。本迹二处
    舍那释迦非本非迹名正法身。本迹虽殊不
    思议一为二佛一处也。一佛二处。正法非本
    迹为一佛。非本迹为本迹为二处。此则本迹
    虽一不思议殊。前虽殊不思议一。一是不思
    议一。今虽一不思议殊。殊是不思议殊。故云
    一佛二处也。一佛一处者。非本迹佛在非本
    迹处也。二佛二处。本迹二佛在本迹二处也
    次明二佛一见等四句。且辨二佛一见者。本
    迹是因缘本迹。因缘本迹则不本迹。故前云
    明无明因缘。智者即了不二。故二佛一见也。
    一佛二见者。正法身非本非迹不二。何故二
    缘见本迹二。法身未曾二缘见本迹。法身未
    曾本迹。故是一佛二见也。一佛一见者。法身
    佛非本非迹。缘如法身而见。故是一佛一见
    也。二佛二见者。法身非本迹本迹赴缘。既本
    迹赴缘缘则见本迹。本迹若不赴缘缘无由
    见本迹。良由本迹赴缘故。缘得见本迹故。二
    佛二见。所以正果亦得有两四句
    次更两种四句合明依正二果。且明一种四
    句。何者谓一佛多处。多佛一处。一佛一处。多
    佛多处。一佛一处者。如涅??经德王品中
    明。释迦有净土。在西方名曰无胜。此则一释
    迦在净秽等处。大智论云。释迦有秽土亦有
    净土。释迦秽土既有净土。弥陀净土亦有秽
    土。故云一佛在多处也。多佛在一处者。如法
    华明。十方佛同在娑婆。亦如五佛共现信相
    之室也。一佛一处。释迦有东方。弥陀居西
    土也。多佛多处者。十方诸佛在十方土处也
    次复有四句者。谓一佛二处。二佛一处。一佛
    一处。二佛二处。一佛二处者。释迦即舍那舍
    那即释迦为一佛。只洹净秽不同为二处。二
    佛一处者。释迦舍那二佛。只洹虽净秽只
    是一只洹为一处。一佛一处。本迹一佛。净
    秽只桓为一处。二佛二处。本迹二佛净秽二
    处也。然此四句难解。且作章门如此。至后第
    八会中更当委释。略明土义如此。今通问前
    四句。何者一家明因缘义。若非因缘明不成
    义弹他自性。明今因缘既皆因缘。一二二一
    可因缘。一一二二若为是因缘耶。如初弹他
    有无。他有是自有。无是自无。自有则有故有。
    自无则无故无。有有无无非因缘。汝今一一
    二二若为是因缘耶。且释明四句。因缘因缘
    四句。因缘四句。不四句四句。四句不四句。
    此四句皆是因缘。此是总释。次别释前总则
    竖而密。今别则横而疏。别明四句皆因缘
    者。由一二故二一。由二一故一二。一二二一
    因缘若为一一二二因缘耶。解云。由二一故
    一二得起。何得有一一。由一二故二一则由
    二一故一一。既由二一故一一。亦由一一故
    二一则一一因二二。一一因一一由一二有
    二二。亦由二二故一二则二二因一二。一二
    因二二。此则四句皆因缘四句。因缘因缘四
    句则非四句。非非四句非非不四句。毕竟清
    净。上虽明如此四句未曾有一家所说。大品
    云。须菩提告诸天子。我无所说无字可说。
    此则论无所论。说无所说。今亦尔。无量四句
    而未曾有四句而无量四句。无量一虽一而
    无量。一无量虽无量而一。虽无所说而说。虽
    说而无所说。舒则遍盈法界。合则泯无所有。
    虽卷而无所不有。只历我如此。不得历历不
    得漫浑。历历则成有得。得漫浑则不可解。
    今且历历而漫浑。漫浑而历历也。略明净土
    义如此也。然四条义两条义略竟
    今第三次明教门。前明化主化处则是依正
    能所。有能化即有所化。有所化即有能化。斯
    则依正具足能所因缘。明此化主化处作何
    为。为欲化缘设教所以今第三明教门。就教
    门中凡有三句。一者能所。二者因果。三者
    半满常无常。师虽明此三种并绸格辨商略
    存大意耳。大师云。能所义最长。因果处中。半
    满常无常义最局。然中且明能所义。就此中
    更开四句。一者能而不所。常无常半满义。
    涅??经初别当广释。今提纲振领辨其大要
    也。三句之而不所。二者所而不能。三者亦能
    亦所。四者非能非所。言能而不所者。加来设
    教无有得悟之缘。名为能而不所。所而不能
    者。或有众生见叶落而悟道。观华雕而成圣。
    如来不被其教名为所而不能也。亦能亦所
    者。有能被之教有所被之缘。教是缘教缘是
    教缘。缘教相称教称缘。缘称教缘教和会众
    生得道。故名亦能亦所。不能不所者。无如来
    能被教。无众生所被缘。故称不能不所也。
    问何故明此四句。解云。虽明此四句今辨教
    门。正约亦能亦所句以辨之。何故明教明教
    为欲被缘。所以今约亦能亦所第二句辨。虽
    亦能亦所且明能被教。后第四即是明所被
    缘。今即明能被教也。问。释迦舍那二佛施教
    若为同为异。解云。二佛施教是同。问二佛既
    异那得教同。解云。二师虽异施教并为显道。
    显道不异故施教义同。何以故。道是所显。
    教是能表。所显之道既无异。能表之教是同
    也。二佛既然。类十方诸佛亦尔。十方诸佛施
    教何所为。并显道既同。为显道故教义是同

    次明二佛教同者。同明因果法门。二佛教虽
    无量不出因果法门。因果法门。十方诸佛教
    亦尔。不出因果法门。十方诸佛教不出因果
    法门。今因果法门摄十方诸佛教尽。既明因
    果法门是同故二佛教不异也。然此因果非
    是数人六因五果之因果。论师同时因果。异
    时因果。四缘三因因果。此等因果并非因果
    义。大师前将中论因果品来弹此因果。明非
    此因非此果。捡此因不得非因。求此果不得
    非果。弹如此因果竟。始得明今时因缘因缘
    因果。因果则无碍亦得同时亦得异时。因缘
    同时因缘异时。因缘同时不同时因缘异时
    不异时。虽不同时而同时。虽不异时而异时。
    如空谷之向明镜之像。恒须此意要须此
    前弹他因果。始得明今时因缘因果。因缘因
    果因果义始成。故二佛同明因果也
    问。若为二佛同明因果耶。解云。二佛同明因
    果。各有差别无差别无差别差别义。释迦差
    别无差别者。一般若因一萨婆若果。一佛性
    因一涅??果也。释迦无差别差别者。开一般
    若因为无量因。谓三乘共十地因。开萨婆
    若果为无量果。谓萨婆若果菩提果涅??果
    也。舍那亦有差别无差别无差别差别义者。
    行一离世间因得一法界果。即是无差别义
    也。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因。十世界
    海正果。大少相海。及现本迹等身。即是无差
    别差别义。此即二佛各有差别无差别义。故
    二佛明因果是同也。言异者释迦多明差别
    无差别义。束散明义明一般若因一萨婆若
    果。不作十十明义。若是舍那多明无差别差
    别义。散束明义十十明义。十信十地等。乃至
    普慧菩萨二百句问。普贤菩萨二千句答。一
    句作十句答。乃至十佛世界海大小相海等
    故。是无差别差别义。此则二佛教门同异义。
    如此明二佛教门虽多不出因果。故二佛同
    明因果。大师从来云。二佛同明因果。明因果
    不同。言二佛同明因果者。释迦能化过去行
    不生灭因今得不断常果。释迦能化既然。舍
    那能化亦尔。舍那能化过去行不生灭因今
    得不断常果也。释迦所化现在行不生灭因
    未来得不断常果。释迦所化既然。舍那所化
    亦尔。现在行不生灭因。未来得不断常果也。
    故二佛明因果。义同而不同者。释迦能化具
    明因果。舍那能化俱明果不明因。舍那所化
    具明因果。释迦所化但明因不明果。言释迦
    能化具明因果者。释迦教明现是凡夫。行因
    得果凡明两世因。明过去行六度等因。现在
    ?城学道六年苦行。具明两世因果故。是明
    因辨果者。菩提树下得成正觉即是辨果。故
    言释迦能化具明因果也。舍那能化但果不
    因者。舍那教不明舍那能化行因。何者不明
    过去行因。不明现在行因。直舍那始成种觉
    明依正两果。依果则十国土正果。十佛名
    号海。故舍那能化但明果不明因也。舍那所
    化具明因果者。舍那所化修行十信十地等
    因。得不思议大小相海果。行离世间因得法
    界果。故云舍那所化具明行因得果也。释迦
    所化但明行因不辨得果者。故大品云。菩萨
    以不住法住般若中具足万行。此即但明行
    般若等因不明得萨婆若果。所以释迦所化
    但因不果也。然此四句从山中师来已有此
    语。是一家旧义极自难。后人虽诵得语实不
    得其意。今且作数问之。何者既言。舍那所化
    行十信十地等因得不思议大小相海果。行
    离世间因得法界果。何以得知。此何以得知。
    十住十地等是舍那所化因。大小相海是舍
    那所化果。后一周因果亦作此责之。此经七
    处八会经文。何处道十信十地是舍那所化
    因。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果。后一周因果亦
    作此责。此经七处八会经文。何处道离世间
    是所化因。法界是所化果。又安知十信十住
    非是舍那能化因。大小相海非是舍那能化
    果。安知离世间非是舍那能化因。法界非是
    能化果耶。又一句责。若言十信十地等是舍
    那所化因。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果者。舍那
    所化为当现得大小相海果以不。若使言
    舍那所化不得大小相海果。乃是舍那为诸
    菩萨说今诸菩萨修因取果者。此与释迦所
    化更复何殊。释迦亦为诸菩萨说涅??萨婆
    若等果。今诸菩萨明因取此果。若尔两
    佛所化无异。何得判释迦所化但因不果。舍
    那所化具因果耶。若使言舍那所化已得大
    小相海果者则诸菩萨皆悉是佛。何以故。大
    小相海果是如来大小相海果。诸菩萨既得
    此果则诸菩萨即既成佛。那复更行离世间
    因得法界。纷纭作义此两句责不可解。所以
    不可解者。由来师作此语故难解。不具他事。
    然二佛因果义相是极自难见。前云。释迦能
    具因果所但因不果。舍那能但果不因所。其
    因果何意明此因果不同耶。明此作义大师
    奋云。所以明此四句因果者。欲辨二佛能所
    相兼义者。释迦能化具明因果。舍那所化
    具明因果。此则能所相对。非能无成所非所
    无成能。能是所能。所是能所。此之能所皆
    具因果。虽皆具因果只一因一果义。故释迦
    能具明因果。舍那所具明因果。第二句相兼
    者。舍那能化但果不因。释迦所化但因不
    果者。此亦是能所义。非能无以明所非所无
    以明能。以所能果兼能所因。能所因兼所能
    因。此之能所亦是一因一果义。故舍那能但
    果不因。释迦所但因不果也。第三句相兼者。
    释迦能对舍那能。释迦能一二义。舍那能二
    一义。此二是一二。此一是二一。此本是迹本。
    此迹是本迹。以本迹故一二。以迹本故二一。
    一二兼二一。二一兼一二。以本迹兼迹本。迹
    本兼本迹故。释迦能具明因果。舍那能但因
    不果也。大师只作此语
    今更问。何意明此四句因果相兼耶。解云。有
    二义。一者明二佛能所互通。释迦能化既具
    明因果显舍那能化亦尔。舍那能化但果不
    因显释迦能化亦尔。二佛是二句但各显一
    义。故一二不同也。能化既然所化亦尔。斯义
    易知也。二者欲泯能所因果本迹义。释迦本
    迹一二。舍那迹本二一。本迹非迹。迹本非
    本。一二非二。二一非一。能所非所。所能非
    能。斯则非一非二非本非迹毕竟清净。此则
    名大方广义也
    更释前一句义。何者云前舍那能化但果不
    因。所化具因果者。明此经发初但说舍那依
    正二果。十佛国土即依果。十佛世界海即正
    果。而不明舍那能化之因。若是舍那所化前
    明十信十地等五位是所化因。大小相海
    是所化果。此是一周明所化因果义也。次复
    一周明所化因果。谓离世间因法界果。此二
    周因果中间。性起品结前生后。结前者前明
    五位因。次明大小相海果。性起品即收此因
    果。还归不因不果一正性义。生后者由不因
    不果始得明因果。从体出用义。由非因始得
    明离世间因。由非果始得辨法界果。故性起
    品结前生后也。今问。何以得知。此十信十地
    等因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因果。安知是所化
    因果非能化因果耶。解云。所以得知十信十
    地等是所化因者。明如来以如此等因劝所
    化众生。令行此因。明汝若能行此因必当得
    佛。故知此因果是舍那所化因果也。大师
    云。此则所化长有兼义。何者以舍那所化兼
    能化因。不得能兼所化。言所化因兼能化因
    者。明所化行此等因得果。当知舍那能化行
    此等因令得果也。难。所化因兼能化因。亦应
    所化果兼能化果。所化因兼能化因。亦应能
    化果兼所化果。解。不得能化果兼所化果。何
    者欲叹舍那所化现在行因别得果故。所以
    不得能化果兼所化果。难。显所化别得果。不
    得能化果兼所化果。亦应能化别有因。不得
    所化因兼能化因。解云。若并兼则成一义。
    今各举一义故不同也。问。何意所因兼能果。
    不得所果兼所因耶。解云。有兼不兼。不得一
    例所未了处。复更释。次更问。何故释迦所化
    但因不果。舍那所化具因果耶。解云。净秽
    利钝。所以释迦所化秽土中。钝根故行因
    未即得果。舍那所化净土中。利根故行因即
    得果。大判如此耳。细论释迦所化因不得果。
    非无具因果。舍那所化因具因果。非无但因
    不果义。何者大论云。释迦转法轮有二种。秘
    密法轮中。有得无生有现身成佛。仁王经云。
    闻说般若现成正觉。释迦所化因不果。既有
    因果类舍那所化具因果亦有因而不果。问。
    既尔何故作此释。解云。大判如此耳

    华严游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