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四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86

    疏。今初言轮字下。疏文有二。先明义相。后
    辩次第。前中二。先叙昔。后今更依?陈?隆?br> 申今于中三。初叙意。次如最初下正辩字
    相。后其字下深义下辩字义。文并可知。疏
    所以次前而辩斯者下。二明次第上问下
    答。即密用?陈?谀蔷?狻1擞匈试啤I跎?br> 相无相。劣慧所不堪。为化是等故。兼存
    有无说。释曰。寄字即存有无相智即存
    无。如有偈云。八叶白莲一时开炳现阿字。
    素光色即存有也。阿表无生义。即存无
    也。会之不二即是中道。疏又为总持令不
    失者。人俗化导总持差别故。从既为医人
    下。即直就有说。从圣教中生约表位说。疏
    然字即四十二字如众艺处说。十四音初地
    已明。疏五诠深密者。略有三义。一诠于理
    智。即事而真如。三德涅??名秘密藏等。二
    密意故三具三密故。疏。年耆德艾者。耆即长
    也。艾者老也长也。色白如艾云事长于人
    者。年德俱高也。疏。皆为度脱等者。具足经云。
    云何为菩萨具足方便住。此菩萨所修善根。
    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二饶益。三安乐。四哀
    愍。五度脱。上四皆同初句。有一切众生。六
    令一切众生离诸灾难。七出生死苦。八发
    生净信。九悉得调伏。十咸证涅??。皆如第
    六句。有令一切众生。今疏随便引于二句。
    疏第五解脱长者。寄具足方便住者。带真
    随俗习无量善巧化无住故。疏结前发心
    之相便为请问之端者。如经前言为欲入
    于清净藏中。以一切相而庄严故。即为请问
    云何得入于清净藏中等。余皆仿此。疏。如
    来无碍庄严总有五义者。而文中皆含如一
    云如来各具无碍庄严者。即上经。云种种
    光明诸庄严事。若因若果若依若正。即无碍
    庄严也。二一一如来互遍无碍者。以身中现
    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佛无杂乱故。三与
    长者身无碍者。以身不大而刹不小。亦无
    来去互遍无碍。谓以含刹之身入身中之
    刹。无不充遍。是内外一多无碍故。新译经
    云。身与佛刹互相涉入不相障碍。即此便
    有重重之义。谓含刹之身入身中之刹。身
    中刹内之身亦能容刹。所容之刹亦能有身
    故。身身无穷刹刹无尽。四长者彻见等者。经
    云亦见诸佛成正觉等。尚令善财见闻。况长
    者耶。故下出定告。云我入出此定即见东方
    阎浮檀金光明世界龙自在王如来如是等。
    十方诸佛欲见即见。五长者智持无碍者。以
    是唯心三昧力故。所以出定能持能说疏故
    无碍言兼得旋持等者。即第五义不违前
    普摄一切佛刹无边旋陀罗尼。普摄佛刹之
    义定中相显。而中智持不违总持。疏既了
    境唯心等者。上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
    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言了心即佛者。
    经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既境即是心心即是佛。则无境
    非佛。况心心耶。加以志一不挠精诣造微。
    佛应克诚于何不见。疏初总明相无来往
    者。体性寂灭故。疏了彼相虚唯心现故者。以
    我即寂之唯心。叩彼即体之妙用能念所念
    何动寂之相千。疏一如梦对下。此之四喻
    唯影。别喻余三皆通。若准新译。梦响二喻
    具通与别。影幻二喻唯别无通。今初梦喻
    彼经别喻。云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
    佛从自心起。上二句喻下二句合。则梦境
    喻佛。分别梦因喻能念心。故观无量寿佛经
    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从心
    心想生。缘生非实故。能所见空无往来也。
    疏般舟下引证。此经有三卷。题云般舟三
    昧经。一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后魏
    沙门支娄迦谶译。在罗阅只加邻竹园说。跋
    陀和菩萨问。第一问事品。今引亦第一卷行
    品。第二佛先今远恶近善。修此念佛三
    昧。故举诸喻示念佛相。经文浩博今疏略
    引。今当具引一喻。经云。何因致现在诸佛
    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和。其有比丘比
    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
    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彼
    国。去此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佛在
    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时常念阿弥陀佛。
    佛告跋陀和。譬如人卧即于梦中。见有种
    种金银珍宝。或复梦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
    识相与娱乐喜乐无比。及其觉已为人说
    之。复自泪出念梦中所见。如是跋陀和
    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当
    念彼佛。不得缺戒一心专念。若一昼夜若
    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阿弥陀佛。于觉
    不见于梦中见之。譬如梦中所见。不知
    昼不知夜。亦不知内亦不见外。不用
    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蔽碍故不见。
    如是跋陀和菩萨心当如是念。时诸佛国
    界名大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
    目亦不蔽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
    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
    其佛刹。不于是间终。不生彼间佛刹耳。乃
    见便于此间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法悉
    受持。得从三昧起悉能具足为人说之。释
    曰。次下即有须门女喻。从七日已下即示
    合相。取如梦见无定实义。彼经有多梦喻。
    今但引二。前七宝喻喻即有而空。觉无所
    得故。后如梦喻喻空不碍有。有即事故。然
    合二不二为中道义。故但取意略引其二。
    又约义别说。心性如境。观如缘想。观成如
    梦。此唯就于能行人合。又法身如境。报身
    如想。应身如梦。此唯约佛境合。又彼佛如
    境。行人如想。见佛如梦所见。双约感应。此
    之三释。释经通喻一切诸佛及以我心皆如
    梦故。言有女名须门者。经有二人以念
    三女。经云譬如有人闻堕舍利国中有?H
    女人名须门。若复有人闻?H女人名即凡
    和利。若复有人闻优婆须。然经言小隐。若贤
    护经缘事全同。而文分明。经云复次贤护。如
    此摩伽陀国有三丈夫。其第一者。闻?骋?br> 离城有一?H女名须摩那。彼第二人闻有
    ?H女名?罗波离。彼第三人闻有?H女名
    莲华色。彼既闻已各设方便系念勤求无时
    暂废。然彼三人实未曾覩如是诸女。直以
    遥闻即兴欲心专念不息。后时因梦谓在
    王舍城。与彼女人共行欲事。欲事既成。求
    心亦息希望既满。遂便觉寤。寤已追念梦中
    所行。如所闻见如所证知。如是忆念来
    诣汝所具为汝说者。汝应为彼方便说
    法。随顺教化令其得住不退转地。究竟成
    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于当来必得成
    佛。名曰善觉。又云如舍卫国等者。即智论第
    六似引此缘而有小异。论云。如佛在世三
    人为伴。闻?成崂胗?H女名?罗婆和。舍
    卫国有?H女名须曼那。王舍城有?H女名
    优鉢罗盘那。并端正无比。三人各闻长念心
    着。便于梦中与彼从事。觉已心念。彼人不
    来。我又不往。而?H事得办。因是即悟诸法
    亦尔。于是共至跋陀婆罗菩萨所而问其
    事。菩萨答言。诸法实耳。皆从念生。菩萨乃
    为其方便说法。皆得不退转地。释曰。大意
    同经但阙授记耳。然经论大意。却显念见
    佛竟。方悟性空有无无碍。与疏意同也。疏
    二水影对中等者。乃是别喻。心但喻水。为
    影缘故。若取通意心佛皆则影。然新译经
    亦是别喻。而加于器可喻净身。然水在器
    依江河等物皆可为器。而般舟经亦有影
    喻具水月镜像。以喻自见非从外入非
    从内出。正与疏同。明非入出兼唯心义。疏
    心之定散准喻思择者。然水有四类。谓一清
    二浊三动四静。疏合中水浊对前皎净。波腾
    对于澄潭。以法就喻通有二义。一有惑
    无信为浊。二有信无惑为清。散乱为动。
    有定为静。四事交络成多句数。一水浊而
    动。若黄河汨流。此喻有惑无信。又多乱
    想。二浊而不动。如稀泥无波。喻如有惑
    无信并无攀缘。然此一句曲有多义。一有
    惑而静。二无信而静。愚痴之定也。三清净而
    动。喻无惑有信。而多觉观对上第二亦
    有三义。一无惑而乱。二有信而乱。三明了
    而乱也。四清而且静。喻无惑有信而定。略
    举定散实含清浊。而第一人设有念佛而
    见佛者。如黑象脚加?烁不定。第二人见
    同灰炭色安住不动。第三人见或覩相好。
    忽有忽无乍离乍合。第四人见则色相端严
    凝停不乱。唯见唯静逾观逾明。今同第四
    而念见也。故法华云。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故云心之定散准喻思择。然其大意。佛既如
    影。安有有无一多胜劣去来入出等相。非空
    非有中道观成。若水喻心性。则佛之月影。
    皆是众生真心中物。心佛交彻真唯心也。疏
    三如幻对者。但有通喻。新经别喻云。又知
    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谓有
    能幻法方有幻事。无能念心无所见佛。
    疏中具显三观初空观。次而不无幻相下即
    假观。后正喻下中道观也。四如响对亦唯通
    喻。新经别喻云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
    自心随念见佛。释曰。此唯一义。则法身如
    空谷。自心如发声。见佛如响应。而疏释经
    通相之喻。心佛皆响故两句释之。初喻佛如
    响。则谷等同上。后以佛为缘下。喻心如响
    则以自性清净心为空谷。佛应为声起见
    佛心即如响也。故疏结云此但总喻缘成
    之义。然亦声谷皆喻缘成之义。声谷皆缘喻
    二心为缘而有佛响。二佛为缘而心得见。
    故上二皆响。而上四喻皆言对者。虽喻有
    三法本但喻于心佛二。故上之四喻皆具四
    观。一正喻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
    四唯心故中。融而无碍即华严意。若皆具四
    何用四喻。兼别义故。一欲广唯心无性
    等故。二从增胜说四义不同。谓梦喻不来
    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无。响喻
    非合非散。又梦喻散心意。言分别故。水喻
    定心。同静水故。幻喻起用心。如幻术故。响
    喻胜劣。心随念见故。又前三喻喻见佛身。
    后一兼喻闻法。三中梦喻法身。但有想见竟
    无见故。影喻报身。相明净故。幻喻化身随
    意成故。又幻喻是心作佛。影喻是心是佛。
    梦喻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响喻随心
    胜劣见佛有异。具上诸意四喻不同。故上
    疏云别喻唯心兼明不出入等。疏后结成唯
    心者。即释经我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
    心。疏家便引经证。先引观经。略如向说。后
    引般舟依止观中引文稍阙略。今当次第
    具引经文。经云。作是念。佛从何所来去
    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
    念三处。欲处色处无想处。是三处意所为耳。
    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怛
    萨阿竭心。此云如来。是我心。见佛心。不自
    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
    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
    空耳。设有念者亦了无所有。如是跋陀和
    菩萨。在三昧中者所见如是。佛于尔时
    颂偈言。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
    有想为痴。无想即泥洹。是法无坚固。常
    立在前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释
    曰。对疏广略可知。次释疏文。初明佛无去
    来随念即见佛。二心作佛下。明唯心念佛
    观成。初知是我心作佛心外无佛故。所见佛
    即见自心。言是佛心者。我心佛心心无二
    故。若见自心即见佛心如如即佛故。略不
    出。言是我心见佛者。结成唯心决定是我
    心。见心外无别佛也。故疏结云上方摄境
    归心。下又拂者先拂上心自见心夫心为
    能见佛为所见。刀不自割指不自触。云
    何自心还见自心。能所不分见相斯绝。下句
    拂上知是我心。既能所知二皆是心。则亦绝
    能所故无知耳。故结云有想则痴。然般舟别
    译。隋朝沙门?那崛多。即大集贤护有文
    五卷。初品名思惟。第二品名三昧行。此中
    义在初品余可知。第六海幢比丘寄正心
    住。成就般若了法性空。无住无依无邪无
    正故。闻赞毁真正其心念不动故。疏一灭
    受想定。如此品初及七地说。引净名经亦
    如前说。疏布十善令向佛法故者。经文自
    具。细寻可知。疏十法雨即十住者。寻经易
    了。疏显方便行不离般若者。既了俗由证
    真故说后得明不离也。疏能知三世佛法
    者。上约善友释此约表位。经云。佛子。此菩
    萨应劝学十种广大法。何等为十。所谓说
    一即多说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于文。非
    有即有有即非有。无相即相相即无相。无性
    即性性即无性。即广大法海也。余可思准。第
    七休舍优婆夷寄不退住入于无生毕竟空
    理。心心常行空无相愿。止观双运缘不能
    坏。湛犹澄海。故疏涅??亦有此数者。即第
    六经如来性品说四依义。后经云迦叶菩萨
    白佛言。世尊。如是经典正法灭时。正戒毁
    时非法增长时。无如法众生时。谁听受奉持
    读诵令其通利供养恭敬。书写解说。下取意
    引。尔时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
    问如是义。善男子。若有众生。一恒河沙佛
    所发菩提心。乃能于恶世不谤是经。不
    能为人分别广说。若二恒河沙佛所发菩提
    心。乃能于恶世不谤信乐受持读诵。亦不
    能为人演说。若三恒河沙佛所发菩提心。
    具第二人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若四恒
    河沙佛所发心。亦具前德为他广说十六
    分中一分之义。虽复演说亦不具足。若五
    恒河沙佛所发心。能广为人说十六分中八
    分之义。若六恒河沙佛所发心。能广为人
    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之义。若七恒河沙佛所
    发心。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
    于八恒河沙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
    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亦劝他人
    令得书写。自能听受亦劝他人令得听受
    通利等。然经但有积一至八。三十六言乃
    是义取。一上加二为三。三上加三为六。六
    上加四为十。十上加五为十五。十五上加
    六为二十一。二十一上加七为二十八。二十
    八上加八为三十六。是则积于八人二三四
    等。共为三十六也。虽是义取理必应然。疏
    天女云者。即净名经。前已引竟。疏故彼住文
    云。出广大遍满音者。即胜进十法中之一句
    耳。第八仙人寄童真住者。心不生倒不起
    邪魔破菩提心故。疏正如此方楸树。乃至
    余如音义者。音义具云。楸树下云。然甚有
    香气其华紫色。子如枇杷。具云。其叶如此
    方柳树。子似枇杷子。承?如[姊-女+木]。然其种类
    耐老。诸树中最能高大。疏执手表授与之义。
    约教相说言相摄有力者。约义理说上通
    诸教。此在华严知识有力。善财无力。力摄
    无力。故因知识令善财见。若善财有力。
    则仙人无力。力摄无力。仙人所证善财皆
    得。故互相摄。疏文有十句五对下。疏文有
    三。初通相总明。二然初对下展转释。则无
    胜幢之总。为第一能益余四展转。皆以所
    益转为能益。三若约能照下。就总别释
    无胜幢之总含于五义。初之一能虽标总
    称即受别名。故言能照皆是总中别义细
    寻可见。疏是以善财一生能办多劫之行者。
    既善友力瞬息之间。或有佛所见经不
    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修行不倦。何得
    一生不经多劫。仙人之力长短自在故。如
    世王质遇仙之?。才看斧柯烂已经三岁尚
    谓食顷。既能以长为短。亦能以短为长。
    如周穆随于幻人。虽经多年实唯瞬息。故
    结云不应以长短之时广狭之处定其旨
    也。疏善知三际故长。善知胜义故直者。即
    义引第九住。又经云。此菩萨善知十种法。
    何等为十。所谓善知诸众生受生。善知诸
    业烦恼现起。善知习气相续。善知所行方
    便。善知无量法。善解诸威仪。善知世界差
    别。善知前际后际事。善知演说世谛。善知
    演说第一义。释曰。若克实取唯取第八及
    第十句。若通相说除第十句。余皆三际之法。
    第九胜热寄王子住者。从法王教生于正
    解当绍佛位故。疏故智论云。般若波罗蜜
    犹如大火聚即第二十论。疏又释刀是断德
    等者。上唯就般若上说。此下即三德。涅??
    刀山是解脱德。火是般若德理即法身。疏今
    初刀山不可执下。疏文有三。一直消文
    意即就前约般若上说。般若能成众行故。
    二此中下。通标三毒深玄之义。三然有
    五义下。开门别释。一言诸部般若其文非
    一者。文中广说三毒四倒悉皆清净。广说
    贪欲?痴性皆空寂故。二如净名行于非
    道者。即第二经佛道品。文殊师利问维摩
    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菩萨
    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行于
    非道通达佛道。答曰。菩萨行五无间而无
    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
    有无明?x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佛法。
    乃至示行?恚而常慈愍。皆言示行即幻
    用摄生。又云。云何为如来种。文殊答云。有
    为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等。结
    云六十二见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曰何谓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源陆地不生
    莲华等皆菩萨幻用化生。言先以欲钩牵
    者。亦是此品净名答。普现色身之要言也。经
    云。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
    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或现作?H女引
    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既
    言现作。明是幻用。三在惑用心者。以是俗
    流带妻挟子。是其常业。未能舍事。事上
    用心令了性空。但我妄念。未得自在非以
    为是。令惑渐薄便能远离。上经亦云。菩萨
    在家与妻子俱。未曾暂舍一切智心等。四
    留惑润生出现已释。净名不入生死大海。此
    前喻云。譬如不入大海不能得无价宝
    珠。疏但合文。五当相即道者。是道体故。理
    无二味故。无有一法非佛法故。言不思
    议故者。总相叹也。不可作欲等思。故引无
    行经文。前曾一用取欲空性则用初义。今
    取即道。亦如智论第七。喜根菩萨为于胜
    意菩萨而说偈言。?H欲即是道。恚痴亦复
    然。如是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若有人分别
    ?H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道
    及?H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
    道甚远。?H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
    吾我。?H将入恶道。见有无异行。是不离无
    有。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都说七十余
    偈。皆即道也。喜根于今现在东方。过十亿
    佛土作佛。其国土亦号宝藏。佛号光喻日
    月王。文殊言。胜意比丘我身是也。尔时不信
    受无量苦。佛问。闻偈得何益。答能毕众苦
    世世利根解深妙法等。疏上疑为拣其真伪
    下。疏文有五。一直释经意。二魔亦能为下
    设疑难。三以此善友下解释。四若尔下蹑
    迹生疑。五以显法故下释显疑意。疏净
    名云受诸触如智证者。即第一迦叶章中。谓
    智证实相。则触而非触。触而非触。受亦当
    然。心境两冥为亲证也。疏表振动等者。彼
    经云。佛子。云何为菩萨灌顶住。此菩萨成
    就十种智。何者为十。所谓振动无数世界。
    二照耀。三住持。四往诣。五严净。上四皆同
    初句。六开示无数众生。七观察无数众生。
    八知无数众生根。九令无数众生趣入。十
    令无量众生调伏。今以无畏贯斯十句。第
    十慈行童女寄灌顶住者。从前观空得无生
    心最为上首。诸佛法水灌其顶故。疏般若
    中云了色是般若等者。即大品经意。具历
    诸法且初历五蕴。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
    色。色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如是
    具历诸法皆然。若般若意。似当诸法之性
    不异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当法性空。
    既无所趣安有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
    色。是假观。色尚不可得。是空观。云何当有趣
    非趣。即中道观。今疏用意但要初句。以取
    色性为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则一
    色中具一切法。是事事无碍之意。故随一
    法皆收法界。故得依果一一境中具诸庄
    严。则庄严属果以果?因名普庄严。第二
    意即因自庄严。疏言三十六下。但约表义。若
    约事释。如休舍处。疏又彼总此别者。谓地
    经之中。但云无量百千阿僧只陀罗尼门。解
    脱门三昧门亦然。设有列者。但列其十。今
    有一百一十八门总持。故云别也。疏用上三
    眼下。释此名大文第三十行位。疏初善见
    比丘寄欢喜行者。施悦自他故名欢喜。疏
    初二约菩萨者。理智一对。初一报类难知
    者。如回向品说。二妄想为因即无性者。妄想
    为因释依想住。即无性言释于甚深。故楞伽
    云。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斯为自觉
    圣智之境。故甚深也。疏三染分行业等者。以
    约众生故。如一孔雀毛一切种因相等。疏
    四感异熟识者。行相深细故。经云。阿陀那识
    甚深细等。亦如楞伽上中下。修照见自心生
    灭流注。又经云。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相
    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相住。有二种灭。谓
    流注灭及相灭。古同释云。流注是八识相续。
    然相有三种。已如前引。今此即刹那流注。
    与上照见自心生灭流注义相符也。若常照
    之见其无性即自觉圣智故。疏五所变影像
    等者。相分即是影像。第八缘三种境。境即相
    分。谓种子。根身即内境也。器世间即外境也。
    变现心所等皆是内也。色为二所现。影亦通
    内外。外即五尘内即五根等。疏六名无得物
    之功。已见上文。疏七文字言说皆解脱故者。
    即净名中天女折身子。已如前引。疏皆严
    法界而无严者。故金刚云。庄严佛国土即
    非庄严是名庄严。谓虽复庄严无能严心。
    则称实理。事理无碍方真严也。余二可知。
    言总上二分下结法所属。疏此则但是一相
    者。以晋经合其身殊妙属后尼拘陀。故今经
    二相彼但成一。然如尼俱陀者。其枝横布与
    上耸相称。非如建木一向直耸。非如傍覆
    一向婆娑。故云上下端直。若顺树相圆满最
    妙。此明不长不短。如人横寻与身相称七
    尺之人。寻亦七尺。此为福相。疏明其心相
    者。然世之相亦有三类。一色相。二声相。三
    心相。心相最胜。然可修成。含弘仁惠是胜
    相也。今此正明菩萨心相。言即止观双运
    者。经初二句标示止观。初智慧为观。后于
    诸境下即止。从止过下释若沈若举已下经
    文。然沈举略有二种。一昏沈掉举。此相即?
    今所不论。二细沈举。即如疏辨。若静无遗
    照动不离寂。则是双行不沈不举。故云
    正受现前。然经一切皆息总该上四。而疏释
    之四对别显。上释第一若沈若举竟。二不
    智不愚则双契中道者。即取下皆息该此
    名不智不愚。若智牒前观也。非智牒前止
    也。今由皆息则止观两亡。为真止观方契
    中道。三起念下。释动转皆息。若有止观即
    为动转。今由两亡故无动转。四双非已下
    释戏论字。言双非者。非止非观。斯则第四
    戏论谤也。再遣者又亡双非。谓非非止观
    等。由迹不忘如楔出楔。故并戏论。今由
    皆息戏论自亡。上但遮过。从得佛下显其
    成德。故疏云。虽止观双运而无心寂照等。
    双运即为双照。无心即为双遮。遮照同时互
    融平等。即是如如平等之境。第二自在主寄
    饶益行者。三聚净戒能益自他。故云饶益。
    疏持戒现世果故者。戒经云。明人能护戒
    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故。
    疏福河常流注者。不持戒者可犯之境皆有
    犯分。由持戒故于无尽境皆发胜福故。疏
    有智能护戒者。文殊主智故。此言亦是戒经
    云。当观如是处有智勤护戒。戒净有智
    慧便得第一道。释曰。上二句以智为因。下
    二句是智之果。疏四重十重者。四重通二乘
    别解脱戒。十重已下大乘四重通。亦唯大故。
    弥勒受戒羯摩但受四不可过。谓十重之中
    最后四戒。谓悭?赞毁及谤三宝故。疏成五
    明者。五明在下业中。上之诸名体但是声明
    中义并如五地。今当略释。疏二业用中三初
    总明者。此之总文亦即声明书。即声明中法
    施设建立名句文身等故。其数算印即声明
    中数施设建立。通治取与中生疑障其界
    处等。法即是因明故。新经云。种种论是论
    体。即言论诤论等。疏杂辨诸明者。即余三
    明。一即医方明于中风痫消瘦是病相鬼魅
    所著亦是病相。亦是病因因鬼等病故。其能
    疗治即是除断。能字亦是断已不生。二亦能
    造立下。即工巧明。瑜伽十五有十二工巧。今
    略有五明。一营造工业。二以善调练种种
    仙药者。即和合工业。三善营理田农。即营农
    工业。四商贾。即商贾工业。其一切诸业。即
    该诸文所不说者。更有七不说。谓音乐书
    算成熟方所事王变化呪术。五又善别知众
    生身相。即占相工业。三作善作恶下即是内
    明。然瑜伽有四施设建立。一事二理三摄圣
    教四圣所应知。今文唯明于理。于中有二。
    一知六趣因果。二此人下知三乘因果。从
    如是等下。总结兼于余三。谓令其习学决定
    究竟即摄圣教。圣教所知应辨事。理事即
    三藏故。下知算亦声明摄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