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四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77

    疏。五天殉命以奔风下。第六劝物修敬。初二
    句引例劝修。五天竺国粗云二十万里。孰
    知其实数耶。若以陆行途经数百国。云山
    几万重。或扪索凭虚。或飞梯架回或风行
    雪卧。或木食松栖。或恶兽盈群。或盗贼相继。
    若以水行洪涛无岸。云岛潜回精怪摇风。
    鲸鲵鼓浪日月出没于波底。魂魄飘?于梦
    中。纵使浪息风停。只见水涵于天际。舟行
    棹举犹将息念作生涯。虽此难危而三藏
    名僧相继而至。总缘大圣委命轻生。故云
    五天殉命以奔风。言八表妄躯而竞托者。
    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天徼月窟海潮日出。
    有耳目者不惮艰辛远而必至焉疏。其有
    居神州下。正劝即反举不往之失。以彰往
    者之得。谓葱岭之东地方数千里曰赤县
    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去清凉之境途
    程不遥。坦然通衢车马溢路。随方观化不
    失家常。往必感征如何不往。是知不往即
    是三亿之徒。故今秉钺分茅方面之重无
    不倾仰。西域诸王恨生五天不产东夏。
    岂唯遥礼大圣。每多仰羡此君。故有游西
    天者。先问曾居五台山不。若不曾居弃而
    不顾。今此国众生宿因多幸。得诞中华。诸
    佛祖师不解修敬。故此劝之。三亿之徒者。
    智论第十一云。佛出世难值如优昙华时乃
    一有。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
    佛出世时天人不见。如说。舍卫城中有九
    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
    不见。三亿家不见不闻。佛在舍卫国二十
    五年。而此众生不见不闻何况远者。故今
    中华有人曾到台山。即亦闻亦见。有闻清
    凉而不得到。即同闻名不见。只近五台
    亦有不闻不见之者。况于远乎。故劝修敬
    若见文殊。功德之广如前略说。广在经文
    疏。案西域记第七等者。彼云吠舍厘国即
    ?骋?搿h笠舫?摹T瞥嵌?闲惺?奈謇铩V?br> 大?堵波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佛涅??后
    百一十年。吠舍厘城有诸?刍。远离佛法
    谬行戒律。时长老耶舍陀住?x萨罗国。长
    老三菩伽住[禾*(尤-尢+木)]菟罗国。长老厘波多住韩若
    国。长老沙罗住吠舍黎国。长老富?苏弥
    罗住娑罗梨佛国。诸大罗汉心得自在。持
    三藏得三明有大名称众所知识。皆是
    尊者阿难弟子。时耶舍陀遣使告诸贤圣。
    皆集吠舍厘城。犹少一人未满七百。是
    时富?苏弥罗。以天眼见诸大贤圣集议
    法事。运神足至法会时。三菩伽于大众中
    右袒长跪扬言曰。众无喧哗钦哉念哉。昔
    大圣法王善权寂灭。岁月虽淹言教尚在。吠
    舍厘城懈怠?刍谬于戒律。有十事出违
    十力教。今诸贤者深明持犯。俱是大德阿难
    指诲。念报佛恩重宣圣旨。时诸大众莫不
    悲感。即召集诸?刍。依?衬我??鹬浦?br> 削除谬法。宣明圣教。七百贤圣结集。南行八
    九十里至湿吠多补罗僧伽蓝。层台轮焕重
    阁?飞。僧众清肃并学大乘。其侧则有过
    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处。其傍?堵波无
    忧王之所建也。如来在昔南趣摩揭陀国。北
    顾吠舍厘城中途止息遗迹之处。疏。巴连
    弗邑等者。西域记第八云。摩竭陀国??伽河
    南有故城周七十余里。荒芜虽久基址尚
    存。昔者人寿无量岁时。号拘苏摩补罗城。唐
    言香花宫城。王宫多花故以名焉。逮乎人
    寿数千岁。更名波吒厘子城。旧云巴连弗
    邑讹也。初有婆罗门高才博学。门人数千传
    以受业。与诸学徒相从游观。有一书生徘
    徊怅望。同俦谓曰。夫何忧乎。曰盛色方刚
    羁游履影。岁月已积艺业无成。顾此为言
    忧心弥剧。于是学徒戏言之曰。今将为子
    求嫂婚亲。乃假立二人为男父母。二人为
    女父母。遂坐波吒厘树。谓女婿树也。采时
    果酌清流。陈婚姻之绪。请好合之期。时假
    女父攀花枝以授书生曰。斯嘉偶也。幸无
    辞焉。书生之心欣然自得。日暮言归怀恋而
    止。学徒曰。前言戏耳。幸可同归。林中猛兽
    恐相残害。书生遂留往来树侧。景夕之后异
    光烛野。管?清雅帏帐陈列。俄见老翁策
    杖来慰。顷有一妪携引少女。并宾从盈路
    ?服奏乐。翁乃指少女曰。此君之弱室也。
    酣歌乐宴经七日焉。学徒疑为兽害往而
    求之。乃见独坐阴树若对上客。告与同
    归。辞不从命。后自入城拜谒亲故说其始
    末。闻者惊该。与诸友人同往林中咸见花
    树。是一大宅僮仆役使驱驰往来。而彼老翁
    从容接对陈馔奏乐。宾主礼备。诸友还城
    具告远近。十岁之后生一男子。谓其妻
    曰。吾今欲归未忍离阻。适复留心栖寄飘
    露。其妻既闻具以白父翁。谓书生曰。人生
    行乐讵必故乡。今将筑室宜无异志。于是
    役使灵从功成不日。香花旧城迁都此邑。由
    彼子故神为筑城。自尔之后因名波吒厘
    子城焉。疏。摩度罗亦云摩偷罗。亦中印度
    境。西域记第四者。彼记名[禾*(尤-尢+木)]菟罗国。记中
    不说孔雀之缘。言有舍利等塔者。等取大
    目?b连及富楼那塔。言寺北有岩等者。记云
    城东行五六里。至一山伽蓝疏崖为室因
    谷为门。尊者乌波鞠多(唐言近护)之所建也。其
    中则有如来指爪?堵波。伽蓝北岩间有石
    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细筹填积
    其内。尊者近护说法化道。夫妻俱证阿罗
    汉果者乃下一筹。异室别族虽证不记
    疏。安筹虽是后事等者。恐人设难云。既是
    鞠多建窟乃是佛灭之后百年中事。今是始
    成说经。那是彼窟故为此通。疏。三俱珍那城
    者。大同释娇陈如名。疏。目真此云解脱等
    者。西域记第八云。自支邻陀龙王池其水清
    黑其味甘美。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昔如
    来初成正觉。于此宴坐七日。入定时此龙王
    警卫如来。即以其身绕佛七匝。化出多头
    俯乘为盖。故池西岸有其室焉疏。摩兰陀
    国未详所在者。更以义推。摩兰陀即摩伽陀。
    无碍龙王建立正是普光法堂。是今说法之
    处耳。以不指云此处故云未详所在。疏。
    大集但名慈窟者。即月藏分第十亦但列名。
    无别指处。下当具引月藏之文。疏。此云多
    思惟者。婆沙亦云支那。此云汉也。西域记
    云大汉具云摩诃支那。故真谛三藏云衣
    物。意云。是衣冠人物之国。皆是义翻。疏翻
    为正。疏。亦青州分野者。禹别九州东为青
    州。则天下分其九分野矣。疏。然今之到此
    山者。相传云。以是秦始皇筑长城到此毕
    工故立其名。疏。八疏勒国等具云?衣肥?br> 怛勒者。西域记第十二云。出葱岭其乌铩
    国。此国城西二百余里至一大山。从此北行
    山碛旷野五百余里。至?疑彻?>稍啤N??br> 勒者。乃称其城号也。正音具云室利讫
    栗多底。疏勒之言犹为讹也。释曰。疏依古
    疏。即日照三藏释西域记云。?疑彻?芪迩?br> 余里。多砂碛少壤土。稼穑殷盛花果繁茂。
    从此东南行五百余里。济河?沙至斫句
    迦国。唐言沮渠周千余里。国南境有大山。
    崖岭嵯峨峰峦重叠。草木凌寒春秋一观。溪
    涧?F濑飞流四注。崖龛石室棋布严林。印
    度得果人多运神通。轻举远游栖止于此。诸
    阿罗汉于此寂灭者众。是故多有?堵波
    也。今犹现有三阿罗汉居岩岫中。入灭心
    定。形若羸人须鬓恒长。故诸沙门时往为
    剃。而此国中大乘经典部数尤多。佛法至处
    莫斯为盛也。十万颂为部者凡有十数。自
    兹已降其流??广(释曰据此华严等经却在此国)从此而东?
    岭越谷行八百余里。至瞿萨旦那国。唐言
    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汉那。凶奴
    谓之于遁。诸胡谓之豁旦。印度谓之屈丹。
    旧曰于阗者讹也。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
    里。砂碛大半坏土隘狭。宜谷稼多众果。
    宗尚佛法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
    多习学大乘教法。王甚骁武敬重佛法。自
    云?成趁盘熘?胴贰R参粽叽斯?榭跷?br> 人。?成趁盘煊诖似堋U?抻峭跆?釉??br> 叉始罗国。被抉目王怒谴。谪辅佐迁其豪
    嫉出雪山北。居荒谷间迁人逐牧。至此
    西界推举尊。豪首立为主当是地也。东
    土太子蒙谴流徒。居此东界群下劝进。又
    自称王岁月已积风教不通。各因畋猎遇
    会荒泽。更问宗绪因而争长。忿形辞语便
    欲交兵。或有谏曰。今何遽乎。因猎决战
    未尽兵锋。宜归治兵期而后集。于是回驾
    而返各归其国。校习戎马督励士卒。至
    期兵会旗鼓相望。旦日合战西主不利。因
    而逐北遂斩其首。东王乘胜抚集亡国。
    迁都中地方建城郭。忧其无土恐难成
    功。宣告远近谁识地理。时有涂灰外道。
    负大瓠盛满水而自进曰。我知地理。遂以
    其水屈曲遗流周而复始。因即藏躯忽而不
    见。依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兴工即斯
    国治。今王所都于此城也。城非崇峻攻击
    难克。自古已来未能有胜。其王迁都作邑
    建国安人工绩已成。齿耄云。暮未有胤嗣
    恐绝宗绪。乃往?成趁盘焐袼?F淼磺胨谩?br> 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
    既不饮乳恐其不寿。寻诣神祠重请养育。
    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
    至成立。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
    崇先祖也。自兹已降弈世相承。传国君临
    不失其绪。故今神庙多诸珍宝。拜祀享祭
    无替于时地乳所育因为国号。王城南十
    余里有伽蓝。此国先王为?陈?勰恰L蒲?br> 遍照。阿罗汉建也。王城西南二十余里。至
    瞿室[饥-几+??伽山。唐言牛角山。峰两起岩?四
    绝。于崖谷间建一伽蓝。其中佛像时烛光
    明。昔如来曾至此处。为诸天人略说法要。
    悬记此地当建国土敬崇遗法遵习大
    乘即今处也。牛角岩有大石室。中有阿罗
    汉入灭心定。待慈氏佛。数百年间供养无
    替。近者崖崩掩塞门径。国王兴兵欲除崩
    石。即黑蜂群飞毒螫人众。以故至今石门不
    开释曰。据此亦为圣居。或指江表牛头者。
    即金陵南四十里有山名牛头。谓由此山
    有双峰。故一名双阙。一名天阙。一名南郊。
    一名仙窟。皆以累朝改革不定。按域地志
    云。此山高一千四百尺周回四十七里。准西
    域记及旧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心王菩萨告
    诸菩萨言。东北方边夷国土名牛头。若按新
    经云。疏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如前所
    引西域记文。此与真丹处则异也(此文见金陵塔寺记)古
    老相传云。是辟支佛现形之所。而前后文多
    云菩萨于中止住。而其灵应往往有之。疏。
    迦湿弥罗记第三云。北印度境末田乞地即
    阿罗汉名。昔云末田乞地。新云末田底迦
    迦湿弥罗国。周七千余里。四境负山山极峭
    峻。虽有门径而复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
    伐(云云)昔此国本龙池也。佛世尊自乌仗那
    国降恶神已欲还中国。乘空当此国上。
    告阿难曰。我涅??后有末田底迦阿罗汉。
    当于此地建国安人弘扬佛法。如来寂灭
    之后第五十年。阿难弟子末田底伽阿罗汉
    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闻佛悬记心自庆
    悦。便来至此。于大山岩宴坐林中。现大神
    通。龙见深信请咨所欲。阿罗汉曰。愿于池
    内惠以容膝。龙王于是缩水奉施罗汉。神
    通广身。龙王纵力缩水。池空水尽龙翻请
    池。阿罗汉于此西北为留一池。周百余里
    自余枝属别居小池。龙王曰池地总施愿恒
    受供。末田底迦曰。我今不久无余涅??。虽
    欲受请其可得乎。龙王重请五百罗汉常
    受我供乃至法尽。法尽之后还取此国以
    为居池。末田底迦从其所请。时阿罗汉既
    得地已。运大神力立五百伽蓝。于诸异
    国买鬻贱人。以充役使以供僧众。末田底
    迦入寂灭后。彼诸贱人自立君长。邻境诸
    国鄙其贱种。莫与交亲谓之讫利多(唐言买得)
    今时泉水已多流溢。疏。干陀罗国。西域记第
    三云。健驮逻国有伽腻色迦王。以如来涅
    ??之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
    内附。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
    说法。而法异仪部执不同。王用深疑无以
    去惑。时胁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远。弟
    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盾。时
    王闻已甚用感伤。悲叹良久谓尊者曰。猥
    以余福幸遵前绪。去圣虽远犹为有幸。
    敢亡庸鄙绍隆法教。随其部执具释三
    藏(下取意)遂召众僧七日供养欲议法事。
    宣先下令去凡留圣。圣众犹多复去有
    学。无学犹多次留具三明六通具者。犹多次
    取内具闲三藏外达五明。乃至四百九十
    九人。后一世友未得罗汉等。广集三藏凡
    三十万颂。王以铜?镂写。石函封缄。全舍
    此国与僧故多圣居也。疏。苫末罗者。此翻
    为黄杂色。初品经巧幻术修罗王苫末罗
    王乃偈共长行。唐梵互出。与此释不同偈
    云红色光神。又其城东南十余里有?堵波。
    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彼多圣迹
    故是圣居。疏。相传云。是佛留影处者。即西域
    记第二说。那揭罗国城西南二十余里有伽
    蓝。伽蓝西南深涧峭绝。瀑布飞流悬崖壁立。
    东岸石壁有大洞穴。瞿波罗龙之所居也。门
    径狭小窟穴冥?。崖石津壁溪径余流。昔有
    佛影焕若真容。相好具足俨然如在。近代
    已来人不遍覩。纵有所见仿佛而已。至诚
    祈请有冥感者。乃暂明示尚不能久。昔如
    来在世之时。此龙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
    进奉失仪。既获谴责心怀恚恨。即以金钱
    买花供养受记。?堵波愿为恶龙破国害
    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为大
    龙王。便欲出穴成本恶愿。适起此心。如来
    已鉴愍此国人为龙所害。运神通力自中
    印度至龙所。龙见如来毒心遂止。受不杀
    戒愿护正法。因请如来常居此窟。诸圣弟
    子恒受我供。如来告曰。吾将寂灭为汝留
    影。遣五罗汉常受汝供。正法隐没其事无
    替。汝若毒心忿怒起时当观吾影。以慈善
    故毒心当止。此贤劫中当来世尊。亦愍汝
    等皆留影像。释曰。此与观佛三昧海经大
    同。已如初会钞引。然西域记云。此国无别
    君长。属迦毕试国。去健驮逻国不远。或曾
    属之耳。疏。具如西域记及大集月藏分第十
    者。此即总指上来诸处引。西域记不局
    一卷。月藏分的指第十。然月藏分当第十
    二。有十卷经。第十卷中。即建立塔寺品第
    十九。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
    曰。四大天王等。及诸眷属从坐而起。合掌向
    佛一心敬礼。而作是言。佛说于此四天下
    中所有过去诸佛如来之所建立住持。大塔
    牟尼诸佛所依住处。于现在世及未来世。
    而常不空。佛与菩萨摩诃萨等。降大法雨
    皆悉充满。初名众仙所兴。次名德积次名
    金刚焰次名香室次名?婆梨次名贤城
    次名须质多罗次名水光次名香熏次名
    善建立次名遮波罗次名金灯次名乐住
    次名牟真邻陀次名金刚地次名慈窟次
    名那罗延窟次名渠摩娑罗香次名惠顶
    次名大德窟次名善现次名青郁茂次名
    虚空子次名牛头?钐词掖蚊?咽ぁ4耸?br> 过去诸佛建立住持大塔常为菩萨等之所
    加护。是故我等常所供养。世尊所有声闻
    弟子。于现在世及未来世。复有几所塔寺住
    处。令我等辈护持养育。然此初数处与此经
    同可以意得。故不具引。下取意引。尔时世
    尊微笑。面门放种种光。时四天下有无量
    百千诸佛住处而现。东州八万佛现。北州百
    千西州五百南州二百五十千佛处现。广说
    诸国各有佛现等。下诸天龙等发愿护持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疏。初来意者文二。
    先正明后解妨。今初古德但有三品者。以后
    二品别为平等因果故。用品虽广狭不同
    答果义等。疏若答前问下二解妨。先问以
    前六会共答前问。皆不重请故。问此品何
    以重请。从因果隔绝下古德答。此乃有二意。
    一因果隔绝。前诸会同因故不别问。此下是
    果果隔于因故。此重问。二念法希奇果不
    思议故。复念请。从因德已下出念法希奇之
    相。上是通意。二别明下唯明此品。疏别就
    宗中三门分别。初通辨佛德。二别显义相。
    三显不思议。今初通辨中。言百四十不共
    者。已见光明觉品。今重举总数。谓三十二
    相八十种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
    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断习气一切种
    妙智为百四十。而言通权小者。小乘亦说。
    但相劣耳。权大说者皆悉超胜。此约五教已
    有其二。若五法下正明实教。故云通权。权
    实皆有。但实教中会归法性不坏相耳。若
    言唯一味下二即顿教。若言具无尽下三即
    是圆教。从故后文中下四辨今经是圆教
    德。疏二别显义相下。于中有三。初正显二
    德。二四句融通。三拣权异实。今初言信等
    者。此通行位信为万行之首。则该进念定
    等位。亦以信为初。五十二位所有行德皆
    有二故。疏此二无碍下第二融通可知。疏。
    若权教所明下第三拣权异实。初明权教。
    言不杂者。如转依果有二。一者所生得即
    是四智。二所显得即是涅??。涅??本有四智
    修生。修生有为修显无为。故二不杂。疏。法
    报四句亦有差殊者。遮救。恐外救云。我宗亦
    有四句。何异前融。谓一唯法即在缠法身。
    二唯报即四智菩提。三亦法亦报。谓真如出
    缠具诸功德。四非法非报所谓应化。今言
    亦有差殊者正拣权也。虽有四句染净时
    乖法报非一。思之。后依此经宗下显实
    举喻四句喻上四句。一本有如真金。是前
    第二句。二修生如严具喻第一句。三然由
    严具方显金德。喻第四句修生本有。四严
    具无体全揽金成喻第三句。此即合初二句
    成三四句。离初二句无三四句。三四两句
    同在一时。更无别体。以此细寻权实斯显。
    五故唯金不碍严具下结第二句归初句。六
    唯严具亦然。结第一句。归第二句。此约喻
    说。若望前法但初句为第二。第二句为第
    一耳。从既互全收下结归本宗无碍之相。
    今更以喻总喻二德。如修生在因渐显于
    本有。在果圆满于本有。非本有理有渐
    有圆。如初生月明虽渐满。而常带圆月。以
    圆月常在故。故十五日月遍在初一二三等
    中。则知满果遍在因位。亦令后后常具前
    前。前前常具后后。以初一日有二日月乃
    至十五日月以十五日月即初月。故法合
    可知。由此故云修生本有。以初圆时先已
    圆故。本有修生以初生时亦已圆故。妄怀
    思之。疏三显不思议中三。初泛举法体。二
    就后一中下别语此经。三前并是宗下结归
    宗趣。二中四者。一何者不思议征不思议法
    体。答谓智悲等。二于何不思议征不思议人。
    答谓世间等此人不能思议。三云何不思议
    征不思议体。谓闻思等思不及故。四何用
    不思议征不思议意。谓如来说法本欲利
    生。今绝言思于物何益。答意云。令信入
    故。谓欲证入要。须心绝动摇言忘戏论
    耳。疏后四别显佛德者。是疏新意。欲将五
    品答其十问。然有三重。一此品总明佛德。
    具答十问。如下科释。二者一一门中含答
    十问。亦如下释。三者五品广答十问。如下
    说分之初。疏古德后二品下叙昔。疏且述
    古。便依三品科经。疏。后诸佛下正显所
    念。疏文有三。一略示法体。其不得一向下
    结弹异释。二然此下对前相摄。三此十义
    相下指前释相。二中今当先列第二会初
    二十句问。一如来地。二如来境界。三如来神
    力。四如来所行。五如来十力。六如来无畏。
    七如来三昧。八如来神通。九如来自在。十
    如来无碍。十一如来眼。十二如来耳。十三如
    来鼻。十四如来舌。十五如来身。十六如来意。
    十七如来辩才。十八如来智慧。十九如来最
    胜。二十欠光明故唯十九。然句句皆有
    云何是言。经中十句次第可知。此中摄彼不
    依次第。对前成三类故。一前开此合。二前
    合此开。三无开无合。欲以此少摄彼之
    多故。先明前开此合。于中乃有三句。摄
    前十六句。第二前合此开。以前二句摄五
    句。第三节彼一句。则此中初合有三。次此开
    有六。后此不开有一。具足十句。后前初开
    有十六。次合有二。后不开合亦一成十九
    句。就初前开中。第一身摄六根者。身即六
    中之一。兼摄欠光明一句故有七句。第二
    智慧摄三。兼能摄智为四。第三自在摄五。
    兼能摄自在为六故成十六。第二前合此
    开。中亦有三节。而初境界开国土无能摄
    句。境界由前智慧已摄竟故。故虽三节但
    有二句。境界是所化之境。国土是所依之境。
    第二节所行摄三。即有能摄。然三皆行故。
    言出现与行互有宽狭者遮难。恐有难言。
    彼十门出现行是其一。如何此行能摄彼耶。
    故以互有宽狭通之。如以菩提为门则
    菩提之性摄于涅??。若以涅??为门则涅
    ??般若摄于菩提。疏前之无碍此开解脱者。
    是第三节则前但有一。此则具于无碍解脱。
    疏音声即辩下。第三无开合。前后各一句更
    为立图
    佛不思议品初十问○──如来名号品二十问○┐
    ┌─────────┘  ┌────────┘
    └○一国土○───────○二如来境
      二本愿○┐  ┌────四所行
      三种性○├──┘  ┌─十一眼
      四出现○┘     │ 十二耳
                │ 十三鼻
      五身○───────┤ 十四舌
                │ 十五身
                │ 十六意
                └─二十光明
      六音声○────────十七辩才
                ┌─一佛地
      七智慧○──────┤ 十八智慧
                └─十九最胜
                ┌─三神力
                │ 五十力
                ├─六无畏
      八自在○──────┤ 七三昧
                │ 八神通
                └─九自在
      九无碍○─┬──────十无碍
      十解脱○─┘
    疏。七智性无差为次第者。成十九最胜。彼欠
    二十光明行。次第本性无差性随次第而终
    不易。疏。果德离言藉因显故者。此文有四
    节。此对表华之义。经宗有因果二分。十地
    已明华引果故。二因果同时下表莲华义。谓
    有问言。是华引果何要莲华。故答云。余华
    多华前果后。此华不有则已有则华实双含。
    又无染故。故举莲华。三又问言。莲华有四
    何要举青。故答云最超胜故。论云水生华
    胜者。即优鉢罗华故。四又莲华一莲多子。表
    一含一切故。此释藏义。疏二者此品具答
    十问下。文中三。先总标示。二昔以初十下
    叙昔。三今谓下显正。于中三。初略示大
    意。二文分为下正科三。今初下释文。但明
    记上十问寻文易了。或开或合显义无方
    耳。疏如文殊般若中辩。光明觉品已引。疏别
    中十句多同出现。身之十相者。彼之十相即
    是十身。一普入成益相即威势身。二无心普
    应相即是化身。故云种族调善。三平等随应。
    即菩提身。由菩萨智无所住故。平等随应。
    四无着无碍。即智身。五周遍十方。即是法
    身故云一性。六严刹益生。即福德身七无生
    潜益。即相好庄严身。八严好满愿。即是愿身。
    愿力周法界恒转妙法轮故。九穷尽后际。
    即力持身故。彼经中以医王延寿为喻。喻
    佛虽涅??而不失利乐。十圆回等住。即意
    生身。故云心念则现。以彼十相十身对今
    经文。一无差异其有难者随句已释。若依
    彼次此一即彼三。二即彼七。三即彼四。四即
    彼二。五即彼一。六即彼九。七即彼五。八即彼
    十。九即彼八。十即彼六。但彼文广理无二
    也。疏后一意生等身净者。由言解脱自在
    故云意生身。言等身者。等取愿身化身等
    也。疏。四即三念处行者。亦云三念住。念
    谓能缘之慧。处谓不增不减平等之理。初一
    心听法不忧。二一心听法不喜。三常行舍
    心。以法界中减退相不可得故。增进相不可
    得故。即涅??相故。如次配之。疏三后善谓
    究竟离垢等故者。等字等取及一切究竟离
    欲为后边故。法性离垢故。能学者亦离垢
    故。修行究竟得离垢故。疏。诸经论中更有
    多释恐厌繁文者。智论云。赞布施为初善。
    赞持戒为中善。赞二果报生天净土名后
    善。复说声闻独觉。大乘亦名三善。宝惬经
    云。知苦断集名初善。修八正道为中善。
    证灭名后善。是名声闻初中后善。若不舍
    菩提心不念下乘。回向一切智。是名菩萨
    初中后善等。释曰。今疏全依瑜伽故指余
    释。疏。余七经文略无者。谓略故无非是全无。
    今依瑜伽具出论云四者文巧谓善缉缀名
    身等故。及八语具者。一先首二美妙三显了
    四易解五乐闻六无依七无违八广大。如瑜
    伽二十五说。五义妙。谓能引发利益安乐。
    六纯一。谓不与外道共故。唯佛法有外道
    所无。七圆满无限量故最尊胜故。义丰且
    胜故名圆满。八清净。谓自性解脱故。一刹
    那自体解脱故。或法自体解脱故。九鲜白。谓
    相续解脱故。设多刹那亦解脱故。能学之者
    亦解脱故。十梵行之相。谓八圣道支灭谛名
    梵。道谛名行与灭为因。此具八道名梵
    行相。当知此道由纯一道等四种妙相之所
    显说(四十七经)疏今初十力是别名下。疏文有六。
    一总科。二是则标中十力一一遍下别中下
    融通。三古德下叙昔。四则令别中下辨违。
    五设欲下遮救。六十中一广大下正释。四中
    言亦令余门。无广大义者。以广大为初门
    故。言初门无最上等者。初门唯有广大故
    无余九。最上在初略举其一等于下八。疏
    设欲下五遮救。谓彼救云。虽则互有何方
    从多立名。故今答云。从多可尔不应顺
    次。以逆次配与文相顺故。下释文一一从
    多。逆次名释。然总名那罗延幢者。即帝释
    力士之名。疏耆婆入火现相已引。入狱问罪
    即报恩经第四。令耆婆往阿鼻地狱问调
    达云。汝今受罪云何。答云。如第三禅乐。今
    取入中问罪苦不能害耳。疏心善解脱由
    三相者。即瑜伽八十五说(四十八经)
      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疏。如来十身标人显
    德者。疏文有四。一释名。二辨类。三出体。
    四辨因。若准探玄宗中有佛相章。八门分
    别。一释名。二体性。三种类。四出因。五积
    成。六修时。七建立。八业用。今四门中已具
    其要。疏观佛三昧下第二辨类。即引证以
    辨。于中二。先正明二料拣。前中即第九经
    菩萨本行品第八。佛告阿难。如来有三十二
    大人相八十随形好。金色光明。一一光明无
    量化佛身。诸毛孔一切变化。及一切色。略中
    略说者。我今为此时会大众及净饭王。略说
    相好。佛生人间示同人相故。说三十二相。
    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
    四千诸妙相好。佛实相好我初成道摩竭提
    国寂灭道场为普贤贤首等诸大菩萨。于杂
    华经中已广分别。释曰。略中略言即是经文。
    二略三广。乃疏取意释之。以前有略中略
    则必有略矣。又彼先说八万四千。今有十
    莲华藏故。对彼为广。则彼经文从为诸菩
    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为第二段。从佛
    实相好我初成道下为第三段。文亦分明。疏
    三中初通下第二料拣。依前三类三重料拣。
    第一约乘。二约三身十身。三约机见。今初
    兼含五教。初一小乘及始教。二即终教。三
    即圆教。其顿教以无相为宗。后二兼举因
    显果。言示同于人端正不乱者。俱舍说轮
    王相云。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此明
    轮王有三十二相。有三义不及如来。一处
    不正。二相不圆。三不明了。今正不乱即处异
    轮王。其端正二字是明是圆故示同人而
    胜人矣。疏次唯大乘等者。即明果相。如因
    中断八万四千烦恼成八万四千波罗蜜。
    获八万四千相好。无量寿观经云。阿弥陀佛
    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好。一
    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法
    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即此中等相也。疏。又
    初化下第二约三身十身料拣。若配三身
    二是报身。三是法身。若约四身。二由属他
    受用报有分限故。后即自受用报及法。又
    法身无相。今前二属三身。后一属十身。十
    身必融三身故。后具前二。疏又初凡圣同
    见下三约机见料拣。次唯地上者。他受用
    故。上报化不同。后唯圆机即属圆融不分
    地前地上。故云然通五位。此五位者。即三
    贤十圣等妙二觉六位之中除果位耳。若开
    十信即除等觉。疏若语其体下第三出体。
    二即定慧者。以法门为相故。疏。若语其因
    下第四辨因。通纯杂者。即是圆融相因如
    前主水神处已明。疏前二相因如瑜伽等
    者。指广有源。瑜伽四十九云。一切菩萨资
    粮皆感相好。作恶业者宣说种种业。各各感
    等。如是三十二相无有差别。当知皆由净
    戒为因。若犯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佛相
    好。若言各各业感如契经说。即是别因。就
    中有一行感一相。如云若诸有情有所
    希冀随其所乐正舍珍财感得颊如师
    子。是或一行感多相。如能施悦意发喜饮
    食严具等感身皮金色常光一寻一毛孔一
    毛生身皮细滑等。或多行感一相如言于
    其父母种种供养于诸有情诸苦恼事种种
    救护由往来等动转业故得足下千辐轮相。
    又由四种修事业感一切相。谓决定修感
    足下善安住。由委悉修感千辐轮等。由恒
    常修感纤长指等。由无罪修感余相皮金
    色等。又诸佛加行感异释曰。此即一行品类
    所感不同。论云。此相好种性地有种子。胜
    解行地修方便。清净增上意乐地名得。余上
    地转。胜清净。佛地善净无上。即此相由所
    依性能任持故。由极殊妙令端严故。说名
    随好。释曰从即此相由所依下释好义。好义
    后品方用。因便此引其智论涅??等经。初会
    主水神处已引。若观佛三昧海经。次前明三
    品相后云。佛告阿难。如来往昔无量无边
    阿僧只劫。以智慧火烧烦恼薪。修无相定
    不作非时证。是故获得如是相好。一一相
    中无量化佛何况多耶。释曰。此通后二相因。
    疏令修无尽之行显成为趣者。显约本有成
    约修正。疏普贤本是会主者。此下通不请之
    妨。有二意通初意可知。二或前品末下。二
    约五品答问通。谓先列国土等十问。前品
    答种性问。此下四品更答四问。余之五。问
    或在此品之前已答。经来未尽所以略无
    别属问答。前品已明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