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四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30

    第二节疏。如泥中刺不觉其伤者。爱欲所覆
    犹如溺泥不知其伤。言如疮中刺者。即是
    肉刺故。涅??中名为息肉故。彼十三经云。
    深观此爱凡有九种。一如债有余。二如罗
    刹妇女。三如妙莲华茎下有毒蛇。四如恶
    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H女。六如摩
    楼迦子。七如疮中息肉。八如暴风。九如彗
    星。初一即声闻缘觉余习。二生子便食后
    食其夫。爱食善子后食众生。令入三恶
    道。三五欲华下有爱毒蛇。令其命终。四强
    食患下堕三恶道。五与爱交通夺其善法。
    被驱逐堕三恶道。六缠绕凡夫善法令死。
    七如人久患疮中生息肉。其人要当勤心
    疗治。莫生舍心若生舍心息肉增长。虫疽
    复生。以是因缘。即便命终。凡夫愚人五阴疮
    痍。亦复如是。爱于其中而为息肉。应当勤
    心治爱息肉。若不治者。命终即堕三恶道
    中。唯除菩萨是名疮中息肉。八暴风能偃
    山夷岳拔树深根。爱于父母所而生恶心。
    拔菩提根。九爱之彗星能断一切善根。令
    凡夫人孤穷饥馑。今正用疮中息肉一义耳
    疏。普见通于性相故离二边者。此上总释
    一偈。此下别解上半。上半。云普见于诸法
    二边皆舍离。今应问云普见诸法。如何即
    能离得二边故。今答云。通性相故。唯见相
    者即是有边。唯见性者即堕无边。性相无碍
    故离二边。中论云。虽空而不断。虽有而不
    常。即由空有相即离二边也。从谓真故无
    有下。引影公中论序以释之。真即是性。俗
    即是相。依二谛融故离二边。然二谛之义
    玄中已明欲释此疏略申四义。谓或说妄
    空真有。如涅??云。空者所谓生死。不空
    者。所谓大般涅??。二者妄有真空。即是今
    文。三俱空相待无性故。四俱有性相不坏
    故。于谛常自二故。今此正当第二俗有真空
    义。而有四对。初对定有无所在。我约真
    谛上。说空是无性空。不同无物空也。我
    就俗谛明其有。此是缘有非定性之有也。
    二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下一对。彰有无体
    相。是不坏有之无。不碍无之有故成中道。
    三虽有而无则不累于有下。彰有无之德。若
    是定性之有。此有则唯是有。不得即无。若
    是定性之无。此无则唯是无。不得即有。
    今二互相即故不偏滞。四不滞于无下一对。
    彰有无离过滞空则断累有则常。既不滞
    不累故无断常。又释。初对双离有无。故云
    无有无无。此成空观。第二对不坏有无。故
    云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此成假观。第三对
    明二谛相即故。不偏滞有无故。不为有
    边所动无边所寂。成中道观。肇公亦云。涉
    有未始迷虚。故常处有而不染。此不累
    有也。不厌有而观虚。故观虚。而不证。此
    不滞于无也。第四离过。准前有释。初对中
    初句云真故无有。无彼定性之有是真空
    义。次句俗故无无。无彼断灭之无故。是妙
    有义。第二对亦有亦无义。第三对非有非
    无义。第四对离过则成具德四句也。又初对
    双离二过。一离有二离无。第二对离非有
    非无。第三对。离亦有亦无。第四对总明离
    过故。起信云。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
    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即斯义也。是以
    结云。俱不俱等何由而有。谓第四对正离断
    常。第三对不偏滞。故离于俱句。第二句不
    坏二故。离于双非故俱寂也。又若有二可
    得名俱。今有即无故。则有外无无。可与
    有俱。今无即有故。则无外无有可与无俱
    故。亦有亦无相违不立。言不俱不立者若
    定有定无。遮彼有无有俱非句。今有即无
    何有非无。今无即有何有非有。故双非亦
    寂。既无有无亦无一异断常来去。靡不皆
    如。故云都寂。是以经言二边皆舍离。皆舍
    离者。一切二边非局有无。又言离者性自
    离故。不取着故了真性故。非有诸边可
    舍离也。疏。次一慈力降魔者。大乘方便经
    说。波旬兵众满三十六由旬。围菩提树欲
    作留难。菩萨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八万
    四千八部大众。皆发大菩提心。故云慈力降
    魔。经云。导师降众魔慈悲故如是。观佛三昧
    海经第二。说观白毫功德中。说慈悲降魔。
    今取意引波旬。召诸八部及旷野鬼神十八
    地狱阎罗王神。其阿鼻等诸大地狱。全至佛
    所。及有无边诸怖畏事。一时逼迫菩萨。菩
    萨。尔时徐举右臂。申眉间毫下向用拟阿
    鼻地狱。令诸罪人见白毫中流出众水。澍
    如车轴。火灭苦息心得清凉。狱卒见铁叉头
    如白银山。龛室千万有白师子。蟠身为坐。
    于其座上生白莲华。有妙菩萨入胜意慈
    心三昧。狱主发心。众多罪人诸苦休息。称南
    无佛。皆得解脱。无边恶事无由近佛。魔王
    憔悴懊恼却卧牀上。有三魔女。又怀惑乱
    菩萨。亦以白毫拟之。诸女皆见三十六物
    九孔不净。背负老母抱死小儿。皆九孔流溢
    匍匐而去。魔王奋剑向前。世尊又以白毫
    拟之。令魔眷属身心安乐。如第三禅。饿鬼
    见毫端皆有百千万亿诸大菩萨。入胜意慈
    心三昧。皆是慈力降魔。经云。光中演妙义者。
    即眉间光。谓时魔波旬既不能坏佛。忽然
    还宫。白毫随顺直至六天。于其中间无数
    天子天女。见白毫孔。筒中皆空团圆可爱。
    如梵王幢。于其空间有百千万恒河沙微
    尘数诸宝莲华。一一莲华无量无边。诸妙白
    毫以为其台。台上有化佛菩萨。放于白毫。
    大人相光亦复如是。诸菩萨顶有妙莲华。
    其华金色。过去七佛在于华上。是诸化佛自
    说名字与修多罗等无差别。即光中演妙
    义也。然是慈心三昧之力。是故总云慈力降
    魔。疏次一智断致用者。初句智次句断。此
    即精义入神故。能一念顿现一切。是致用也
    易系辞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
    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注云。精义物
    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也。故
    能乘天下之微。会而通其用也。今借此言。
    以智断冥契。为精义入神耳。第三节。疏性
    相无碍。是真通达者。疏。释通达无碍。有其
    二义。一所达之法性相无碍。二能了之智无
    有二碍。二碍即二障了相故无智障。了性
    故无惑障。故次句云。无二碍着。则转依心净
    者谓转无常杂染之依唯以功德依常法身。
    故云心净离众着。通达是智。无碍是断。调
    生是恩。云三德备。疏。皆言或见者此九别中
    有九或见在义易了。而人尚迷。今寄清凉
    五台求见文殊。以况法界。见佛差别总有
    十义。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一者如有五
    人名为多机。各在一台名为异处。一人南
    台见菩萨。一人西台见师子。一人中台见
    万圣。一人东台见化佛。一人北台见圣僧。
    是各感见一也。二或同处各见者。五人同在
    中台故云同处。一见菩萨一见师子等。故
    云各见。三或异时别见者。一人朝见菩萨。
    暮见化佛等。四或同时异见者。上异时别见
    不局一人多人今此要是多人。谓二人同
    于晨朝一见化佛。一见菩萨。五或同时异
    处见者。亦约多人同于晨旦。一于东台见。
    一于北台见。所见之境。或同或异。或同见
    菩萨。亦是同时异处见。或则一见菩萨一
    见化佛。亦同时异处。六或同处异时见。同
    于中台朝见暮亦见。而能见亦通一人多
    人。所见亦通一境异境。但取处同时异耳。
    七或异时异处见。时则朝暮不同。处即东
    西台别。而能见亦通一人多大。谓或一人
    朝于中台见菩萨。暮于北台见菩萨。异
    人可知。然约一人其所见境亦通同异者。
    同见菩萨如上已明。或一人朝于中台见
    菩萨暮于北台见师子。然多分且约一境。
    八或同时同处见。亦约多人同在中台。同
    于中时见菩萨。所见亦通同异。且约同
    说。九或一人于同异交互时处见多人所见
    者。言同异交互时处者。谓同时异处异时
    同处。名交互时处。然同时异处即是第五。
    而要是多人异时同处。即是第六通一人多
    人。今唯一人顿见前多人。所以见此机
    亦是不思议人。能于同时异处见故。谓有
    一人于晨朝时在于中台。见中台多人所
    见。亦在西台见多人所见又于中台。于朝
    于暮皆见多人所见也。十或一人于同异俱
    时处见一切人所见者。谓同时同处异时异
    处。名同异俱时处。既是一人时该多时处
    遍诸处。见通诸境。故是普眼机也。疏。然佛
    不分身下。不分而遍。无思普现顿应前十
    也。疏如第八会者。即五十九经各有十意。
    说者应引。第四节疏。今观于身若我即阴等
    者。即中论法品中意。论云。若我即五阴我即
    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即非五阴相。若无有
    我者。何得有我所。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
    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即身灭。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释
    曰。上中论意。正观于身五阴之法。而如来品
    五蕴上求如来。亦能就于我及我所说。即
    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了二我本自
    空寂。则见法身堪然常住。疏。中初二句即
    论。初两句明即阴无我。阴是有为生灭之法。
    我即是阴故同生灭。次两句是论第二两句。
    异阴无我。而论主但云则非五阴相。今云
    以何相知者。是长行释语。谓凡一切法。皆
    以相知有离阴有我。即不以五阴为相
    为用。何相知有我耶。故但妄情结成论意。
    妄情计有我性实无。故云我性未曾有。疏。
    既无有我下。以我破所。释经我所亦空寂。
    即论云。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疏。我我
    所空身从何有。以无我遣身。释经下半云何
    诸如来而得有其身。即论内外我我所下。一
    偈半文。疏。无身之身下。结归疏意。三德内
    圆法身为一耳。故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
    如虚空矣。疏。二显解脱般若德者。即三德
    之二也。先释解脱德。引于涅??。略有二种。
    即二十五经。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八功德中一
    义。经云。云何菩萨心善解脱。贪?痴心永断
    灭故。是名菩萨心善解脱。若瑜伽八十五云。
    由三种相。当知心善解脱。一于诸行遍了
    知故。二于彼相应烦恼断德作证故。三烦恼
    断已于一切处离爱住故。经云。云何菩萨
    慧善解脱。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知无障
    碍。是名菩萨慧善解脱。因慧解脱昔所不
    闻而今得闻。昔所不见而今得见。昔所不
    至而今得至。释曰。心善解脱即灭定障。慧
    善解脱即脱智障。二障既除?然无系。故
    名解脱。涅??下经重复问起以显前义。谓心
    定有贪等则不可脱。定无贪等即不须
    脱。欲明相有性无。此二无碍方名解脱。言
    涅??略有一百八句以显深广者。即第五经
    广释二德中。解解脱之德。迦叶问言。世尊何
    等名为涅??。善男子涅??者。名为解脱。先
    示其体。亦色非色下。迦叶重请明解脱相。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愍重
    垂。广说大般涅??解脱之义。佛赞迦叶。善
    哉善哉善男子。真解脱者。名曰远离一切系
    缚。若真解脱离诸系缚。则无有生亦无和
    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脱者则不如
    是。是故解脱名曰不生。迦叶譬如醍醐
    其性清净如来亦尔。非因父母和合而生。
    其性清净。所以示现有父母者。为欲化度
    诸众生故。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解脱无
    二无别。譬如春时。下诸种子得暖润气寻
    便出生。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此是一句余如
    彼经。然依远公云以义相从有九十四句。
    随别细分有一百九句。第二十二无逼切中
    别有七句。第二十三无动义中有四句。第二
    十四希有义中有其二句。第二十五虚寂义
    中。亦有两句。第四十甚深义中有其二句。
    第五十一平等义中亦有两句。第六十七无
    窄狭中有其三句。余各有一。是故分为一
    百九句。今言一百八者。即于二十二无逼
    切中。但有六句以远公见有七喻。故分为
    七。而第三句云。云何逼切无逼切耶。譬如
    凡夫我慢自高。而捉蛇虎毒虫。是名逼切。
    不逼切者。如转轮王所有神珠。能伏毒虫
    名不逼切。六句皆是无逼切义。唯此一句兼
    明逼切。以显无逼。看似两句实是一句。
    表除百八烦恼。亦同楞伽百八句问。疏。言
    明行者。即般若德。朗照万法故称明行者。
    即如来具三德人。疏。若作明行足释者。重
    释明行二字。即十号之一。先引瑜伽。由有
    止观云禅慧德。彼后更有极善圆满。以释足
    义。约满足义无脚足义故。疏。不引。疏。涅
    ??十六下。此经十八先释明后释行。前中先
    引经。彼有四释。今当第四。就行修证入释
    明。即证入之体。后然皆般若因果理智异耳
    者。是疏释经。菩萨明者因中证智。佛明者
    果中证智。上二皆智。无明明者是所证理。
    智即观照。理即实相。智度论云。说智及智
    处。俱名为般若。即斯义也。疏。足有二义者。
    即释行字。此中略无足字行字所摄。然经
    四释不出二义。第一释云明者。名得无量
    善果。行名脚足。善果者名无上菩提。脚足
    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大菩提。名明
    行足。释曰。此则据果寻因。释以明为果以
    行为足。行即是足脚足义也。行足不分是
    今经意。二者经云。又复明者名呪。行者名
    吉。足者名果。善男子是世间义。呪者名为
    解脱。吉者名无上菩提。果者名大涅??。释
    曰。此偏就果德释然以世间况于出世。此
    以涅??为足。是满足义。亦智断总别耳。三
    者经云。又复明者名光。行者名业。足者名
    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光者名不放逸。业
    者名六波罗蜜。果者名无上菩提。释曰。此
    即从因释果。释谓明行皆因以足为果。前
    释三皆是果。此独菩提是果耳。今疏所引。即
    当第四。但引释明。彼释行足云。行者于
    无量劫为众生故修诸善业。足者明见佛
    性。释曰。此亦满足释足。以足为果以行为
    因行足义开。今经无足故取初释。行足合
    义不引此文。疏。无数下显其离过。即下三
    句于中四。一总明。二因明立量下。释世间
    义。三如说佛声下。指事以明求过。不得定
    有则常。今非定有不同外常。因缘造作即
    是无常。今从法性故离造作。不同无常何
    可求过。四诸因量者下。随难牒释。言诸因
    者。谓即生因了因。言诸量者。谓现量比量。
    及圣言量。所言因者。所由所以顺益待籍之
    义相也。为由有此所由所以顺益待籍。宗果
    方明。故说此等名为因也。此即要是宗之
    所由。亦是宗之所以等。由此即显与所立
    宗。一向一味能建立宗。故名因也。又因有
    三相。一遍是宗法性。二同品定有性。三异品
    遍无性。如立声是无常?等。为同品。虚空
    等为异品。于同品定有异品遍无。是无常等
    因。同喻异喻皆名喻也。言自他共等三种比
    量者。因明。第二疏中广说。今略示之。如萨
    婆多立无表色自立量云。我无表色定是实
    色。许色性故。如许色声等此即自比量。谓
    自立义。令他解了。二他比量者。于他立中
    出宗因过。如大乘破萨婆多云。汝无表色
    非定实色。许无对故。如心心所三共比量
    者。于他立中。出比量过。疏。因为量主者。此
    即彼中三支有阙妨问。夫论立量三支圆满。
    果明不举独唱因明。答有二解。一云。对敌
    申量即能立。三支具足。敌者起智所由并得
    称因所生敌。智即号为明。理智合举故说
    因明。二云。就比量中有许未许为成未
    许必有能成。即能成是因。所成是宗。宗由
    因显。义得分明。此即因果双彰理无违妨。
    上之二义。正以后义因为量主。又经中云
    世间诸因量者。亦可世间相违求过不得
    也。疏。蕴者聚义等者。俱舍界品云。彼论。问
    云。蕴处界等别义云何。颂曰。聚生门种族。是
    蕴处界义。释曰。初句释义。次句结成。聚谓
    积聚即是蕴义。诸有为色。若过去若未来
    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劣若胜若近
    若远。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为色蕴。言
    ?细者。可见有对为?。余二为细。又不可
    见有对。望上为细。望不可见无对为?。三
    唯是细染污名劣。不染污名胜。现在名近
    过未名远。余蕴例然。但?细一门有异。谓
    意识相应四蕴为细。五识相应五蕴为?。
    依五根故。或约九地下地为?。上地为
    细。言生门者。处义谓六根六境是心心所
    生长门处。言种族者。界义论有两释。一族
    者谓种族也。是生本义。谓十八界为同类
    因。各生自类等流果故。是法生本。二族类
    义。十八种法种类自性各别不同也。疏。俱
    舍论云。愚根乐三下。此之半偈。论明教起不
    同。谓愚有三。一愚心所为我。二愚色。三
    双愚心色。如次配三。言根有三者。谓上根
    闻略得悟故。说五蕴。中根闻中说十二处。
    下根闻广方了说十八界。言乐三者。谓乐
    略说蕴。乐中说处。乐广说界。疏。因灭无
    常色即涅??三十八如下当引。疏如来妙色
    常安隐故。但要此句具有一偈。偈云。不为时
    节劫数迁。大圣旷劫行慈悲。获得金刚不坏
    体。疏。四叹佛超绝根境德者。即其性本空寂。
    偈初句何法不寂独叹如来故。疏答。云境
    智双寂契彼性空。故为佛德。所以无心于物
    境则未亡摄境归心。心又未寂。今佛双亡
    寂照方契性空。此以第二句成上第一句。
    次言根尘两亡内外解脱。即上句释下句。由
    契性空故亡根尘。心所知法一切皆空。故
    亡尘也。能知之心亦不可得。故亡根也。由
    内亡故根不能系。由外亡故境岂能牵。真
    解脱也。斯乃解脱惑障。次云亦常照内外脱
    于无知者。此智障解脱。上寂此照寂照无二。
    真佛心也。次空上不存者。举况释第三句。空
    为所契尚不当心。妄念空华岂当佛意。第
    五节。疏。次四修智上攀业者下。疏。释有二
    意。前意各别一行。后意通修诸行。文虽局
    一义乃兼通。如长时修。谓长时信长时乐。
    长时念长时学。下三亦然。若约所信。念
    等皆佛功德。疏。如净名观佛前际不来等者。
    即见阿[门@(人/(人*人))]佛品。佛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
    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
    实相。观佛亦然。我观佛如来前际不来。后
    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
    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受想行识
    如。不观受想行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
    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
    三垢已离顺三脱门。三明与无明等。不一
    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
    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
    于寂灭而不永灭等。彼以观身实相用观
    如来。今但自观为小异耳。真实观同。疏。又
    法华不颠倒等者。即安乐行品第二亲近处
    经云。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
    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
    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
    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
    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
    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释
    曰。上经皆观实相。即理实相也。云皆寂灭
    疏中论法品下。引论全释一偈。然顺今经。
    引论乃倒。今先具引论文。然后释义。论云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
    无非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
    灭。寂灭如涅??。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自知不随他。寂
    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若法
    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
    不常。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释曰。此有六偈。大分为四。初
    三明实相之体。次一智契实相。三有一偈。
    名实相之由。四有一偈。明实相之教。初三
    中。初一明实相双非。次一明其深寂。后一
    语其体圆。又三是横广。三是竖深。初一非
    深非广。又初一对我说实相。二约性显实
    相。三该通性相明实相。以实是性非实是
    相故。略知大旨。今之所用。但用二偈。初以
    竖深释经上半。以心绝动摇言亡四句。故
    云心行言语断。理圆言偏理与言绝。故云言
    语道断以欲言其有无状无形。欲言其
    无圣以之灵。故口欲辩而辞丧。心以取相
    为行。实相无相故绝心行之处。是则心将
    缘而虑息。以起心动念不会理而。故体无
    生。既法本不生。今何有灭。无生无灭即是寂
    灭。言如涅??者。举喻以显。然实相之体即
    性净涅??。而人知涅??寂灭不生。不知实
    相寂灭。故以涅??为喻。若了实相即是涅
    ??。涅??之相亦叵得也。次以双非实相。释
    经下半。离我无我着。实相无我不可着。从
    亦无无我。亦不着无我。若着二无我理未免
    于着。从又离我者下。上来直就体明。此下对
    人以显不着无我。则不趣证故能悲济。从
    然我无我下。复以四句会融释此四句。略
    有三意。一对人以显成前对人。谓唯我即
    凡夫。无我即二乘。双辩对小说大涅??。云
    无我者所谓生死。我者谓大涅??。二乘之人
    但见无我。不见于我。双非即泯绝大小。二
    者直就大乘性相。亦有此四。初句唯一真我
    迥然独立。次句对病显实我法皆空。双辩
    句。真妄双观不坏性相。双非句。性相融即
    故互夺两亡。三者但约观照。第一句。知诸众
    生妄执有我。二称理而观离于二我。三亦双
    照性相。四即真妄形夺。与第二释异者。此
    初句有我此是妄我。第二初我乃无我法中
    有真我耳。第六节。疏。初一拣迷此下。以经
    初句下五字为三节摄。佛地论叹佛偈。偈
    云。自性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
    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薄伽梵。今文具用此
    翻六义。以显真佛最胜之法。初以自在炽
    盛二德。释威德字。论云自在者。永不系属
    诸烦恼故。炽盛者。猛焰智光所烧炼。故此
    内威。德由内具此智断二德。外摄群魔制
    诸外道。二以端严吉祥释于色字。色即色
    相。论云。端严者三十二相所庄严故。吉祥
    者。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叹故。三以名称
    尊贵释种族字。论云。名称者。一切殊胜功
    德圆满无不知故。尊贵者。具一切功德。常
    起方便利益世间。安乐一切无懈废故。此
    上二德前是功德。后是大悲。悲智功德为佛
    种族。谓佛以功德为种性故。佛以大悲
    为根本故。为出生故。即内种族故。能悲现
    刹帝利种。疏。虽是薄伽下释后半。蹑上而
    释。谓上之六义号为薄伽。依此而取未免
    颠倒。见从外来即不了唯心。是起信文云。
    见从外来取色分齐。取相二字向上成心
    外取相。若就当句。设取心佛亦为取相。
    不了真佛无相相故。言颠倒者。颠者顶也。
    顶合在上向下即倒。如是合无为有。合
    内为外。皆名颠倒。故举空华喻。通二义
    思之。疏一无限因成者。此中无文。含在随
    乐见中。上普兴云幢主水神偈云。清净慈门
    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一一诸相莫不
    然。是故见者无厌足此慈一门已无量矣。
    况于诸门。出现宝光主海神云。不可思议大
    劫海。供养一切诸如来。普以功德施群生。
    是故端严最无比。即施门无量也。普发迅流
    主河神云。如来往昔为众生。修治法海无边
    行。即无限因也。如是等或一切因共成一相。
    或一切因成一切相等故云无限。疏。二应
    机普现者下。举三喻。别喻色形诸相。疏。后
    半重释等者。前半云。难可量则心行处灭。言
    说莫及则言语道断。今重释者。何以寂灭诸
    相心言罔及耶。释意云。寂灭是不和合义随
    乐皆见是和合义。今亦不可作合与不合。
    而知而说故。重释云。于中寄三身说。初
    约法身住体遍应释。则前无相寂灭。即是住
    体随乐皆见。即是遍应故。今以二义相夺。
    故非合不合。其住体遍应犹如虚空。随其
    窍隙方圆大小。二缘起修成下。约报身修
    成契实说。如铸金成像像全同金。亦互夺
    叵说。三又缘即非缘下。约化身应缘说。犹
    如影像有而即虚。亦二相夺不可得说。已
    释上句。从合相离故下。释下句可知。疏。
    中论云。戏论破慧眼等者。即如来品。此前
    更有一偈半云。如是性空中思惟不可得。
    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青目释云。诸法实
    相性空故。不应于如来灭后思惟。若有若
    无若有无俱。如来从本已来毕竟空。何况灭
    后。释曰。此偈总遣三句。次偈云如来过戏
    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此偈二意。一者仍前破第三。此破第四非
    有非无戏论谤句。即今疏文二者。总遣四句
    百非谓起心动念皆成戏论。非局第四故。
    次疏云。妄惑不生故非蕴聚起心则生便成
    戏论。彼青目释云。戏论名忆念取相分别此
    彼。言佛灭不灭等。是人为戏论。覆慧眼故。
    不能见如来法身。疏。决定见者下。释下半。
    谓决定见者。则见法身。如来法身其相云何。
    论云。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真妄无性即佛法身。如是见者。
    不随相转。若随相转则不自在。不随相转
    即决定见。见同无性能所双寂。何有有无
    能累其神。则不畏有无等也。疏。初知解脱。
    智者?恳病4速实谒木浣崽尽J琛W懿槐鹗汀?br> 四句交络相合而释。谓初句身字。合次句
    外字。初句心字合次句内字。应云外身内
    心。平等二字是身心理。解脱二字通上身心
    内外。而解脱不同外身。脱业系苦相。即以
    解脱字上取外身。下取第四句中无所系字。
    内心脱执取等相。即以解脱字上取内心。
    下取第四句中无着二字。心无取着即为
    能证。契上平等名为正念。是第三句四句
    圆矣。从又内脱二障。更为异解。上解脱字
    别配身心。皆离障解脱。今释内解脱者。离障
    解脱。外解脱者。作用解脱。如净名有解脱
    名不可思议等。疏。谓即前分别之器亦无所
    有者。上云月之一多由器有异。佛之一多
    由感不同。今云心分别世间是心无所有。则
    分别之器亦忘也。其犹梦中见器中之月。
    岂唯月之不实。实亦器本自无。能现之器既
    无。所现之月安有。约法可思。疏此法是佛
    下。释下半。依此见佛则如佛见。第七节疏。
    今初一句所缘及一切种清净者。契经诸论
    皆说如来一百四十不共功德。今依瑜伽四
    十九说。论云。依如来住及依如来到究竟
    地。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谓诸如来
    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四一切种清
    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
    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今经略具。初
    三句中。具四一切种清净言四种者。一一
    切种所依清净。谓烦恼?重并诸习气。于自
    所依无余永灭故又于自体如自所欲取。
    住舍中自在而转。二一切种所缘清净。谓于
    种种若化若变。若所显现一切所缘。皆自在
    转故。三一切种心清净。谓如前说。一切心?
    重永灭离故。又于心中一切种善根皆积
    集故。四一切种智清净。谓如前所说。一切
    无明品?重永灭离故。又遍一切所知境中。
    知无障碍智自在转故。上四中除第二。皆
    有二释。今疏之中皆具四净。而文少略。取
    顺经耳。初如来最自在句。有二清净。所
    缘是第二一切种智。是第四。于所缘中无碍
    转。释第二所缘清净。于所知中无碍智自
    在转。即是第四一切智清净。彼论二释今
    取后释耳。此二皆是最自在义。次句所依清
    净者。即经超世无所依。是第一净可知。三
    一切种心清净者。即经具一切功德。是第三
    心清净。亦二释中。后释对论易知。疏五无
    忧喜之离染安住舍故者。即无染无所著。是
    三念住。谓一者一心听法不忧。二者一心
    听法不喜。三者常住舍心。谓有忧喜即染
    不住舍即着。今无染无着故具三念住。疏。
    六恶想都绝下。即经无想无依止。是三不护。
    三不护者。一恶想都绝。二不依止名闻。三
    不依止利养。今无想。成初一。无依止成后
    二。疏。九智光遍觉即一切种妙智十可知。十
    一即无忘失法故。常明记。疏。又此一偈即
    四无所畏者。谓光明遍清净偈无畏有四。一
    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出障道无畏。
    四出苦道无畏。至十藏品当释。唯十力智
    在第三。约法以显中。即百四十功德具矣
    疏。故大般若云觉法自在性下。即文殊分中
    如前已引。又心绝动摇。亦是此经次后那伽
    室利分。那伽云龙。即龙吉祥菩萨。妙吉祥菩
    萨欲入城乞食。龙吉祥问云。我欲入城为
    有情故巡行乞食。妙吉祥云。随汝意往。然
    于行时勿得举足。勿得下足。勿屈勿
    伸。勿起于心勿兴戏论。勿生路想城邑
    想大小男女想。所以者何。菩提远离诸所有
    想。无高无下无卷无舒。心绝动摇言忘
    戏论。无有数量。今唯用后一对耳。疏。又瑜
    伽九十五有六种戏论者。一颠倒戏论。二唐
    捐戏论。三诤竞戏论。四于他分别胜劣戏论。
    五分别工巧养命戏论。六耽着世间财食戏
    论动摇尚无斯六岂有之。疏。次偈入佛功德
    等者。文有三段。初略释经文。二然一多相依
    下。束成四义以顺经文。三复总收之下。融
    成十门。疏下文云知一即多者。十住经文
    疏。一孤标独立者。即前多中无一性。一亦无
    有多。二法互无故得独立。亦一即多而唯
    多。多即一而唯一。废己同他故云独立。
    二双现同时。即下经云知以一故众。知以众
    故一。无一即无多。无多即无一故。故二双现
    更无前后。如牛二角。三两相俱忘者。即前
    二俱舍也。四自在无碍者。欲一即一不坏
    相故。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
    准之。常一常多常即常离。故云自在。五去
    来不动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
    若两镜相入而不动本相。相即亦然。六无
    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无力而持一。因多
    有一一无力而持多。七彼此无知者。二互相
    依皆无体用故。不相知故。觉首云。诸法无
    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
    知。八力用交彻者。即前一中解无量。无量中
    解一。九自性非有者。互为因起举体性空。
    十究竟离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
    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
    可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
    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坏相故。不可言不
    即不入互交彻故。口欲辩而辞丧。心将缘
    而虑亡。唯证方知同果海故。一多既尔。染
    净等法无不皆然。第八节疏。今文具三者。
    具上三方便也。然其十偈皆具此三。取其
    相显。八九两偈但有第二故。下疏云上之
    二偈但了差别即是方便。余之八偈即是即
    实之权。约其因修。总是加行方便之力。如
    第四偈善巧通达一切法。差别用也。正念勤
    修涅??道。加行方便也。上二皆权。乐于解脱
    离不平等。即是称实。对上故为即实之权
    也。余可意得。疏。初二句有无无碍者。无即
    是理有即是事。次句定散无碍者。恒住禅
    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禅不系心。不碍
    散地即涉事也。疏。初二句趣如法界者。二
    句之中唯取四字。是向实际。初句及一切
    智。皆回向菩提。疏。二界八地皆名为想者。
    以欲色二界有于五地。皆全有想。其无想天
    在第四禅。不摄一地全故。八地有想。其有
    顶天是第九地。不属于想及与无想故。令
    无色一界四地不全属有无。故云二界。其
    无色界下之三地。由是有想故。举八地而
    以摄之。第九节疏。初句无余修者。此有四
    修。一无余修以皆修故。次句有二修。一长
    时修。二无间修。日夜不息。即是长时精勤无
    怠。故无有问。难度能度勇猛修也。此偈是
    总。总示度相。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即涅??
    二十七师子吼品下。说法度类略有其六。亦
    摄下偈文有四节。初偈即说佛性。度一阐
    提。阐提佛性无明所覆迷真起妄如堕大
    河。二有一偈无我化外。三有六偈。皆说
    欲苦度于波旬。波旬为主诸类皆摄故。四
    有一偈济度三乘。声闻法执不了性空。
    缘觉无悲不随六道故。悲智双流普教群
    生。即化菩萨。疏。五事难出。一水深即爱欲
    海。二即流转。三即无明。四即网覆义。兼虫执
    罗不得出五即大忧迫。次众生下约法。释
    五而四释虫执。云妄见有德结网自缠。余
    可知。第十节疏。初三句三达因圆者。三达即
    达三世。于中初句了相无量。劫言通过
    及未。次句了性。过去心不可得。故云无
    去。未未心不可得故云无未来。现在心不可
    得故云无住。故净名云。若过去过去心已灭。
    若未来未来心未至。若现在现在心无住。现
    在是住亦生即灭故云无住。第三句结知佛
    如是。知云何如是。非唯知无去等。亦知
    其相。又性相无碍。又一念能知为如是了
    疏。兼方便等者。劝物涉有故是方便。劝生
    发心即是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
    誓愿成故。即修习力为智决断。言佛果朝夕
    者。此有二意。一明果速。匪朝即夕故。一念
    相应功圆旷劫。此为正意结云速成。二朝
    夕是海。文选云。挹朝夕之池者。无以测其
    浅深。谓此是佛果大海以深广故。与此相
    应亦得速成。于一切法都无所求。即净名经
    身子念座因有此耳。疏。上四义皆先义后
    利者。即佛地论。疏。若无说无示同佛说也。亦
    净名目连章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
    法者无闻无得。说约教道示约证道。无闻
    则不如言取。故为真闻。无得则心无所得。
    方真证得无闻无得。则后偈听法行中。今此
    说法。但无说示。亦同宝积叹佛偈云。善能
    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故言同佛
    也。疏。次句悟理。拣去随文者。不随文故无
    闻。悟理故无得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