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四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21

    自下第二八部众。疏。然则世之忧喜生乎利
    害下。上显释经文。此下密取经意。举世忧
    喜。况出世乐。即周易系辞之文。而倒用之。
    先具出易文。易云。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变动以利言。注云。变而通之以尽利也。易
    云。吉凶以情迁。注云。吉凶无定。唯人所动。
    情顺乘理以之吉。情逆违道以蹈凶。故曰
    吉凶以情迁也。易云。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
    生焉。即今疏。云吉凶存乎爱恶。则爱恶是
    吉凶之因也。易云。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
    相感而利害生。即今疏。云忧喜存乎利害利
    害存乎情伪。是则情伪为利害因。故注云。
    情以感物则得利。伪以感物则致害。则有
    忧喜。故利害是忧喜之因。故上易。云远近相
    取而悔吝生。意云。相取相资也。顺之则喜。逆
    之则忧。顺则利也。逆则害也。又次易云。凡易
    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今为顺逆之次第。不顺疏次。但晓易文疏
    文自了。爱恶尽下。彰灭吉凶忧喜所以。易
    虽无文乃易本意。即知无忧无喜方为大
    喜。无苦无乐为真乐耳。疏。慈云普阴材与
    不材皆凉等者。上句依庄子。下句依法华。
    材者可为栋梁成器之木也。不材无所堪
    也。庄子行于山中。见木枝叶盛茂。伐木者
    止其傍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庄子出
    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
    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
    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
    年。今日主人之雁。以不材致死。先生将何
    处焉。庄子笑对曰。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
    然材不材之言。虽在庄子。意亦法华第三
    云。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
    心。我无贪着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
    法。乃至云。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
    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
    无懈倦。即材与不材皆凉也。言三草者。小
    草中草上草。二木者。小树大树。以人天乘
    为小草。经云。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
    王。是小药草。二乘为中草。经云。知无漏法
    能得涅??。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菩萨为上
    草。经云。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
    上药草。此通说大乘。为上以大乘登地已
    上慈阴义广。复加二树。七地已前为小树。
    经云。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
    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八地已上为大
    树。经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
    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而言咸益
    者。经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
    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等。疏。足履影
    覆至若在下。苦七日之中身心安乐者。涅??
    二十六说。如有怖鸽至身子影中犹自战
    惧。至佛影中坦然安乐。世尊履地去地四
    指。然当足下虫皆得生天。于如来所种
    少善根。如食金刚必至涅??。疏。又总取偈
    意等者。上别配三句竟。今总取三句释因
    果。次第成言。乃有五对因果。一取初句上
    四字为因。第三句初二字是果。由佛身净
    令众生解脱故。二以第三句初解脱字为
    因。第二句为果。此是如来作用解脱。令众
    生得乐故。上为一对。三世无尽乐下。以第
    二句为因。第三句初解脱字为果。以世乐
    为因出世解脱乐为果故。四以第三句初解
    脱字为因。第一句初四字为果。佛证离障
    解脱。方能起于大用而现身故。上即第二
    对。五又佛身清净下。唯就初句自分因果。
    上四字为因。下三字为果。由佛身清净令
    物乐见无有厌足。六又以初句下三字为
    因。上四字为果。由物乐见自感净身。又众
    生若乐见则净身有果。若不乐见则净身无
    有果。即以利他为果故。上即第三对。七
    众生乐见下。以初句下三字为因。第二句
    为果。由乐见佛。天上人间常受安乐。八以
    第二句为因。初句下三字为果。乐见若得
    乐。乐见即有果。乐见若无乐。乐见便无果。
    上即第四对。九无尽安乐下。以第二句全为
    因。以初句上四字为果。由得无尽世乐
    故。终得清净之身。此举世尊因中修行之
    果。劝物亦然。十能现净业是无尽果者。即
    以第二句中下三字为因。第一句上四字为
    果。谓无尽乐即涅??乐。安住涅??能建
    大事。方便现净身。是故净身。是无尽乐果
    故。上释云。终获涅??为无尽乐。则无尽乐
    言有其二种。一则出世如上所明。二连取
    一句。即世无尽乐。如纯陀施佛。果报无尽
    应不成佛。故约世乐说无尽耳。结云如
    是展转者。递互相成也。疏。欲为苦本者。法华
    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疏。次句明等电光
    者。下经云。通明无畏以为电光。谓十通十明
    十无畏等。皆称电光故云方便。疏。圆音之
    雷可以思准者。谓雷震百里。今周法界。二
    发生。云何为发。耽着禅味起大功用。是蛰
    虫发动。云何为生。令诸众生善根萌芽。未
    生令生。疏。自然朝宗者。谓百川趣海。如万
    国归朝。礼云。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疏。诸龙
    皆有四种热恼者。经论不同。然谤佛经说。
    如阿那婆达多龙王。三种过患皆悉远离。一
    者热沙不堕其头。二者不以蛇身行欲。三
    者无有迦褛罗鸟之畏。彼喻发菩提心离
    三界恶。然会之亦同。疏云。无鳞甲细虫而
    有风吹者。由有细虫故[马*展]热沙。此二则
    同共风吹宝衣露身。即现复本身之耻。所
    以互有开合。疏。第四夜叉王下。前之十段长
    行偈颂委释。第十一段去。即摘难释。此下多
    不释偈。偈有难者。悬引释于长行之中。讲
    者自对会之。疏。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
    正者。即净名入不二法门品中。珠顶王菩萨
    之言。疏。善者善之等。即借用老子云。善者
    吾亦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即德经也。疏。
    闻深不怖等者。即大分深义。所谓空也。闻
    说于空谓同断灭。故令人怖。故大品云。
    既非先有亦非后无。自性常空勿生惊怖。
    闻浅不疑者。浅谓涉事方便多门。则令疑
    惑。今知随宜何所疑耶。闻非深非浅。疑无
    所据。使身心茫然。今知非深为妙有。非
    浅为真空。离身心相方为勇猛。可造斯
    境。又此三句亦即三观。初空次假后中道。
    三句齐闻。一念皆会。疏。七城有三义。疏文
    有二意。先解长行城义。后有斯已下。会颂
    文。前中有三。初立城三义。二今言法城下。
    出城之体。三从各有三义下。别释教理行
    果。皆有防外敌等三。而四法为三。以理
    行合释。非理不显行。非行不显理。故初
    若了心城之性空。则众惑不入。是防外敌
    义。性空是理。谓自性净心不与妄合即理
    防外敌了空即行。众惑不入即行为城。名
    防外敌也。疏。见恒沙性德。则万行爰增。即
    是第二养人众义。恒沙性德是不空藏。是理
    所养。见即行体。万行爰增即行养人众义。
    以知法性本寂。有定慧等。疏。道无不通则
    自他引摄者。第三开门引摄义。道无不通言
    含二意。一理即是道。无不通故。即开门引
    摄。二行契于道则无所不通。故能引摄二
    利之行。疏。便能下。第二约果城说三义。果
    由理行成故云便能。即契果位三德。为涅
    ??城之三义矣。疏。方显教城下。第三由上
    三城皆因能诠故方显教功。三义可思。疏。
    有斯多义下。二会释偈文。重重四门者。且第
    一重即是四句。谓一有门。二空门。三亦空
    亦有门。四非空非有门。天台以斯历于四
    教。则有四个四门。略如前玄谈中辩。今且
    于一重四句中。更有四重四门。然执着成
    见取。成四谤得意为门。今取门义。言四
    重者。一即单四句。如向所说二复四句。谓
    一有有有无。二无有无无。三亦有有有无。
    亦无有无无。四非有有有无。非无有无无。
    而言复者。四句之中皆说有无故。第三具
    足四句者。四句之中皆具四故。第一有句
    具四者。谓一有有。二有无。三有亦有亦无。
    四有非有非无。第二无句中四者。一无有。
    二无无。三无亦有亦无。四无非有非无。第
    三亦有亦无具四者。一亦有亦无有。二亦有
    亦无无。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四亦非
    有非无有亦非无非无无。第四非有非无具
    四者。一非有非无有。二非有非无无。三
    亦非有非无有亦非有非无无。四非非有非
    无有非非有非无无。上四四一十六句为具
    足四句。第四绝言四句者。一单四句外一绝
    言。二复四句外一绝言。三具足四句外一
    绝言有三绝言。若为见释。上诸四见。一一
    皆有八十八使相应。是见即外道见故。若
    约佛法历四教。四门各生四见。又一种四
    句。各一绝言。如是一一亦各有八十八使。
    六十二见。百八等惑。若破诸见一一见破。
    一一成门故云重重四门。又重重者。如一有
    无门具诸四句。则历常无常我与无我等。
    亦有多四句。谓一有无常。二无无常。三亦
    有亦无无常。四非有非无无常等。又历万行。
    谓若布施等。如云一有布施。二无布施。三
    亦有亦无布施。四非有非无布施等。疏。复有
    一行是如来行。即涅??第十一。至下当引
    疏。如尸?尘雀氲取<粗锹鄣谖濉<氨ǘ骶?取?br> 皆本师本行。如常所知。自下第三诸神。疏。
    智了物心如空入色者。取下偈意。偈中如空。
    是喻光明之言。舍于法喻。余皆是法。法喻相
    对。略有三入。一以初句佛智为能入。第三
    句众生心行为所入。入者了达义。故八十经
    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悉
    了世间诸妄想。不起种种异分别。此即智
    了物心而云如空入色者。出现品云。譬如
    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故。二言光照身器
    如日合空者。即以第二句光明为能入。第
    四句为所入。一切世间即众生世间及器世
    间。故云光照身器。即取上空喻为所入。取
    光明上法喻皆为能入。光通二种。身光照
    事。智光双照事理。三身遍器中如像在镜
    者。即唯取第四句。自有能所。则无不入言
    通三种入。一光入。二智入。如上已说。三身
    入。但言无不入。不拣身故。而言如像在镜
    者。将上如空普遍喻此亦齐。今傍出一喻
    以喻身入。质来对镜镜中见像。像是执像。
    机感对刹。刹中见佛。佛是心佛。从世间主
    力下。上是佛德。今摄归就神。故云能摄此
    身。从此身之性等世间故者。彰入所以。智身
    色身皆等世间。论云。智性色性皆相即故。皆
    入观机。彰入之意。并释普字结归长行。所
    入之处下。结归神名。以难见故。所以偏结。
    疏随缘非有之法身等。至第五经当释。疏。
    十有觉德行者。即毛诗注云。觉大也。疏。石室
    留影毒龙革心者。革变也。即观佛三昧海经。
    彼事极长。今当略意。即第七经佛告阿难
    云。如来到那干诃罗国古仙所止檐匐华林
    有毒龙池青莲华泉北罗刹石穴阿那斯山南。
    尔时彼穴有五罗刹。化作龙女与毒龙通。
    龙复降雹。罗刹乱行。饥馑疾疫已历四年。
    时王惊惧祷祀神只。于事无益。下取意引。
    有一梵志赞佛功德。彼王焚香遥请如来。
    如来受那干诃罗王弗巴浮提请。广现神变。
    罗刹毒龙既受化已。尔时龙王长跪合掌劝
    请世尊。唯愿如来。常住此间。佛若不在我
    发恶心。无由得成无上菩提。世尊不离龙
    窟复受王请入城教化。游行往昔行菩萨
    道处。诸龙皆从闻佛欲还。复啼哭雨泪白
    佛言。世尊。请佛常住。云何舍我。我不见
    佛。当作恶事坠堕恶道。尔时世尊安慰龙
    王。我受汝请坐汝窟中千五百岁。释迦文
    佛踊身入石。犹如明镜人见面像。诸龙皆
    见佛在石内影现于外。尔时诸龙合掌欢
    喜不出其池。常见佛日。尔时世尊结跏趺
    坐在石壁内。众生见时远望则见。近则不
    现。诸天百千供养佛影。影亦说法。时梵天
    王合掌恭敬以偈颂曰如来处石窟。踊身
    入石里。如日无障碍。金光相具足。我今头
    面礼。牟尼救世尊。经文甚广。复令众生观
    于佛座。见丈六像坐于草座。作一石窟高
    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青白石想。又想此窟
    成七宝窟。见佛形像踊入石壁等。广弘明
    集。说远公有此石影赞。说处所与经全同
    云。在西域那伽诃罗国南山古仙石室中。度
    流沙迳道去此。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感世
    之应备于别传。西域记第八亦说远公序
    云。昔遇西域沙门。辄餐游方之说。知有佛
    影。而传者尚未晓。然及在此山。值?宾禅
    师南国律学道士。与昔闻既同。并是其人游
    历所经。因详其间。乃图之为铭曰。廓矣大
    像。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回辉层
    岩。凝映虚亭。在阴不昧。处暗逾明。婉
    出蝉蜕。朝宗百灵。应不同方。迹绝杳冥
    (其一)。茫茫荒宇。靡劝靡奖。淡虚写容。拂空傅
    像。相具体微。神姿自朗。白毫吐曜。昏夜中
    爽。感诚乃应。扣机发响。留音停岫。津悟冥
    赏。抚之有会。功弗由囊(其二)。余如广弘明
    集。?宾禅师即耶舍三藏疏。世人靡不有初
    等者。本即毛诗王注周易亦用此言。靡无
    也。鲜少也。克能也。疏。世人以人随欲者。书
    云。小人以人从欲。君子以欲从人。言不能
    兼亡者。亡无也。然两字相连。即庄子意。而
    亡字有心。则自他想忘。不恃己功也。今云
    兼于无道之人耳。疏。空有四义含于五法
    者。四义即无生等。五法即名等。今当先释
    五法。后消疏文。五法诸经论皆具。且依楞
    伽列次者。即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以为其
    次。若瑜伽七十二云一相。二名。三分别。四
    真如。五正智。分别妄想异名。相谓言谈安足
    事处。名即于相所有。增语分别。谓三界行
    中所有心心所。真如谓无为法。无我所显
    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事处。正智略有
    二种。一唯出世间正智。二世间出世间正智。
    释曰。上即根本。下即后得。此之五法为假
    为实。然相通假实。亦具假实二有。名唯假
    有。分别同相。以有三界心心所实法。故是
    实有。若虚妄计度故是假有。真如唯实有。
    二智俱实有。此五二谛何谛所摄。前三世俗
    有。真如胜义有。根本智胜义有。后得智通
    二有。五从何生。名从欲生。相与分别俱。
    从想分别生。真如无生智。从听闻正法如
    理作意生。此之五法为一为异。今且将相
    望余四法。论异不异者。一相与名异。若言
    其异。名应实有。若言不异。取相应得名。二
    相与分别若异。则分别应非相。若不异分
    别外相。应以分别为性。三相与真如若
    异。则相之胜义。应非是如。观者应舍相
    求如。正觉真如应不觉相。若言不异。真如
    无差别。相亦无差别。得相之时。应得真如。
    又得真如时。亦应得相。应不清净。四相
    与正智。如相与分别说。应知名与分别及
    正智。及分别于正智。皆当言异。余略可知。
    已知五法名相差别。今当消疏文。疏中。先
    以五法属文。后迷如下。辩因起融摄。言迷
    如以成名相则妄想是生者。此显迷时唯
    有三法。一名。二相。三妄想。故此五法通该
    一切。而不必同时。谓妄想正智。此必不并
    故。今有妄想决无正智。其如如名相。则有
    隐显。此中迷故。如如则隐。名相则显。次云
    悟名相之本如执翻成智者。此显悟时但
    有其二。一正智。二如如。既有正智决无妄
    想。了得如如。名相即隐。虽不坏相。举体即
    空。理夺于事无不荡尽。是故空中无色等
    法。故楞伽云。谓了名相及与妄想体本不
    可得。名为正智。如如即是名相。妄想本自
    不生。释曰。名相不生则境如矣。妄想不生则
    心如矣。了心境如是为正智。故唯正智。及
    如如存。次云。如外无智。智体即如者。复融
    上二。以为一味。如外无智。即以如摄智。智
    体即如。是以智摄如。合为一味。故下经云。
    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能证
    于如。即斯义也。故疏结云。此二犹空寂照无
    碍。寂即是如。照即是智。如日合空。虽有二
    事一相难分。疏。十力降魔十军皆殄者。智
    论第六云。欲为汝初军。忧愁军第二。饥渴军
    第三。渴爱军第四。睡眠军第五。怖畏军第六。
    疑军为第七。含毒军第八。利养军第九。着虚
    妄名闻。自高军第十。轻慢于他人。汝等军如
    是。一切世间人。及诸一切天。无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箭。修定智为弓。摧破汝魔军。
    如坏瓶投水。今以爱欲为水故偏语之。
    疏百窍异吹者。义则可知。事出庄子第四
    经疏。日光合空等者。疏文有三。初总释。二
    开彰别释。三总结称叹。今初。先举喻。智符
    已下合。以智合日。以实相合空。符者。分
    而合也。实相体上本有智光。无始迷之今方
    朗悟。即我始会之。非照今有。故与实相分
    而合也。实相无边智亦无边。如空无际光亦
    无际。虽从旷劫修成全同本有者。以偈文会
    义也。偈云。亿劫修成不可思。求其边际
    莫能知。义乃修成。智无际耳。何得分而合
    也。故今答云。虽则修成。全同本有。是以经
    云。演法实相令欢喜。故疏结云。穷灵极数。
    即是修成。妙尽难思。即符本有。亦犹始觉
    同本觉。无复始本之异。为究竟觉。然穷灵
    极数之言。即肇论。刘遗民所难。般若无知论
    语。具云。但今谈者所疑。于高论之旨。欲求
    圣心之异。为谓穷灵极数妙尽冥符耶。谓
    将心体自然灵怕独感耶。若穷灵极数妙
    尽冥符。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若
    心体自然灵怕独感。则群数之应。固已几
    乎息矣。此公意云。若穷灵极数妙尽冥符。
    则是修极于无修。穷灵为照。妙尽为寂。亦
    是我之定慧。何用别立无知。若心体自然灵
    怕独感。则是体本无知。固合无乎应用。何
    以言般若无知。对缘而照故。结云。疑者当
    以抚会。应机覩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
    论主答云。意谓妙尽冥符。不可以定慧为
    名。灵怕独感。不可称群数已息。两言虽异
    妙用常一。迹我而乖。在圣不殊也。释曰。观
    肇公答上句云。既冥符心体。何可以定慧
    为名。若以定慧为名。则未符心体答下
    句意云灵怕独感。与穷灵极数。二义相合。
    何得息于群数之应。故云两言虽异在圣不
    殊也。今疏总不用彼难答本意。借其问中
    一句。谓穷其灵鉴极其数运。妙无不尽。则
    合心体。今略申故难思耳。十义以辩难思。第
    二开彰别释。于中二。先别举十门之喻。后
    以智慧日照心性空下。总以法合。凭喻解
    法故云准思。疏。寂然不动以观机者。此言
    即周易系辞。具云。夫易无思也。无为也。寂
    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借此言也
    疏。第一偈前半辩一相因果等者。疏文有
    二。先消经文。辩十身相。后引经论辩三
    身相。今初。言纯杂无碍因果相融者。然如
    来相亦具四句。一一因一相。二一因一切相。
    此皆纯门。三一切因一相。四一切因一切相。
    皆是杂门。正纯恒杂杂而常纯。故云无碍。
    由因相无碍。果相亦无碍。故得圆成非分
    成耳。以一切纯杂无碍之行。成一相故。故
    此一相即同法界。况因果交彻。因中有无尽
    之果。果中有难思之因。疏。若三十二相下。
    第二引经及论。说三身相。唯语化身。而总
    指在余。智论当三十二。瑜伽当四十九。涅
    ??当二十九。经云。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
    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
    以是业缘得足下平满如奁底相。若菩萨
    摩诃萨。于父母所和尚师长乃至畜生。以如
    法财供养供给。以是业缘得成足下千辐
    轮相。若菩萨摩诃萨。不杀不盗。于父母师
    长常生欢喜。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者
    手指纤长。二足跟修长。三其身方直。如是
    三相同一业缘。若菩萨摩诃萨。修四摄法
    摄取众生。以是业缘。得网缦指如白鹅王。
    若菩萨摩诃萨。父母师长若病苦时。以手洗
    拭捉持案摩。以是业缘得手足软[女*?F]。若菩
    萨摩诃萨。持戒闻法慧施无厌。以是业缘
    得节踝佣满身毛上靡。若菩萨摩诃萨。以专
    心听法演说正教。以是业缘得鹿王[月*?]。若
    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
    足常乐惠施。瞻病施药。以是业缘。其身圆
    满如尼拘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
    相。若菩萨摩诃萨。见怖畏者为作救护。见
    裸露者施与衣服。以是业缘得阴藏相。若
    菩萨摩诃萨。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
    答扫饰行路。以是业缘。得皮肤细滑身毛
    右旋。若菩萨摩诃萨。常以饮食衣服卧具医
    药香华灯明施人。以是业缘得身金色常
    光照耀。若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所施之物
    能舍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以是业缘
    得七处平满相。若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心
    不生疑。以是业缘得柔软声相。若菩萨摩
    诃萨。如法求财以用布施。以是业缘。得缺
    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佣纤。若菩萨摩诃萨。
    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以是业缘。得四十齿
    白净齐密。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常修
    大慈悲。以是业缘得二互相。若菩萨摩诃
    萨。常作是愿。有来求者随意给与。以是业
    缘得师子颊。若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所
    须之食悉皆与之。以是业缘得味中上味。
    若菩萨摩诃萨。自修十善遍以化人。以是
    业缘得广长舌。若菩萨摩诃萨。不讼彼短
    不谤正法。以是业缘得梵音声。若菩萨摩
    诃萨。见诸怨憎生于喜心。以是业缘得目
    睫绀色。若菩萨摩诃萨。不隐他德称扬其
    善。以是业缘得白毫相。善男子。若菩萨摩
    诃萨。修习如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时。则得
    不退菩提之心。疏。正因令显如出金藏。即
    涅??经。如贫女家中宝藏之喻。疏。了如不取
    则心绝动摇者。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
    不动。疏。须弥可倾魔岂能娆者。即高僧传中
    慧嵬禅师之事。云林修定有一恶鬼而现
    其前。有身无首令禅师惧。公安然不惧。而
    慰之言。喜汝无头痛之患。次现无腹之鬼。
    复云。喜汝无五脏之忧。如是随来随遣。竟
    不能惑。魔又化为天女云。天帝令我以备
    扫洒。公曰。我心如地难可倾动。无以革
    囊来相见试。天女乃腾空而去。赞曰。大海
    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执志坚贞。今用
    一句。义意全同。疏。以慈善根力放月爱光
    者。慈善根。即涅??第十五经云。复次善男子。
    菩萨四无量心。能为一切诸善根本。下广
    说慈心行施。发起大愿竟云。善男子。一切
    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
    本。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慈心。能生如
    是无量善根。谓不净观等。皆从此生。结云如
    是等法。慈为根本。善男子。以是义故。慈是
    真实非虚妄也。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
    根本。当言慈是。以是义故实非虚妄。善男
    子。能为善慈者。名实思惟。实思惟者。即名
    为慈。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
    如来。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来。如
    来即慈。次广说慈德是一切善法。下广说
    慈德。如提婆达多欲害如来。令阿?世王
    放护财醉象。我即入慈定举手示之。即于
    指端出五师子。即便怖畏。举身投地敬礼
    我足。善男子。我时手指实无师子。乃是修
    慈善根力故。令彼调伏。广说缘起。皆悉结
    归慈善根力。次放月爱三昧光。即涅??二十
    经。尔时世尊在双树间。见阿?世王闷绝
    ?地。尔时世尊大慈道师。为阿?世王入
    月爱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凉
    往照王身。王身疾愈郁蒸除灭。乃至王问耆
    婆。何等名为月爱三昧。耆婆答言。有六义
    似。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鉢罗华开敷鲜
    明。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善心开
    敷。是故名为月爱三昧。二如月能令行路
    欢喜。此三昧能令修习涅??道者欢喜。三
    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渐明。此则能令善根增
    长。四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渐减。此则能
    令渐灭烦恼。五能除郁蒸。此则能除贪?
    恼热。六如月众星中王。甘露一味人所爱
    乐。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诸善中王甘露一味。
    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疏。佛以正法金?者。即涅??第八。迦叶菩萨
    白佛言。世尊。佛性者。云何甚深难见难入。
    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
    医。是时良医。即以金?抉其眼?。以一指
    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复以二指
    三指示之。乃言少见。善男子。是大涅??微
    妙经典。如来未说亦复如是。无量菩萨虽
    已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得
    见于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是菩萨摩诃
    萨既得见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
    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善男子。
    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
    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泽州苑公。及
    延法师。广有配释。今并不用。且泽州释云。
    十地菩萨各修十度。名为百人涅??为金
    ?。经初一说名一指示。中间重说名二指
    示。经末后说名三指示。下合中未见佛性。
    并如前盲人。若俱经教则?指不殊。若以涅
    ??为所诠者。又不顺喻。所以不依。延公
    云金?喻教。抉?者。教能生解。喻破无明。
    即今疏意。故名正法金?。而言三指者。喻
    三僧只乃至十地。未了分明故言少见。若
    准泽州则涅??为?。三说为三指者。若
    俱约教。则?指不殊。若以涅??为所诠
    者。又不顺喻。宁取延公。约以三僧只为
    三指者。亦顺前示及与后示。亦顺十住少
    见之言。今不取者。遂令佛说一时之中不
    具三指。又以时喻指。以未全同故。疏。自
    释以三谛为三指。指为旨趣。义甚分明。一
    时横观皆观三谛。竖至十地亦证三谛。第一
    指者。即示俗谛。言凡是有心定当作佛皆
    有佛性。二者示真谛为第二指。云佛性
    者。名第一义空。三示中道为三指。经云。佛
    性即是无上菩提。中道种子故。非有如虚
    空。非无如兔角。故知三谛喻于三指。疏。悟
    如日照等者。楞伽经中有四渐四顿。今唯
    用一。彼经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自
    心现流。为顿为渐。答中先明四渐。后说
    四顿。渐。经云。佛告大慧。渐净非顿。一如?
    罗果渐熟非顿。如来渐除众生自心现流。亦
    复如是。渐净非顿(此喻十信)二如陶家作器。渐
    成非顿(十住)三如大地渐生非顿(十行)四如
    习艺渐就非顿(十向)上之四渐。约于修行未
    证理故。下之四顿。约已证理故。一明镜顿
    现喻。经云。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
    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
    现无相无所有清净法界(喻初地至七地)二日月顿
    照喻云。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
    来为离自心现流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
    顿为显示不思议胜智境界(喻八地已上)三藏识
    顿知喻云。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流及
    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持佛亦复如是。
    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
    彼色究竟天(此喻报佛)四佛光顿照喻云。譬如诸
    佛所化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
    被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亦喻法报前喻顿成此喻顿照)今疏唯取顿中一日光顿照
    喻。虽举镜喻非是明镜顿照。自取拂镜之
    喻。正同大通时时勤拂拭莫遣惹尘埃。而
    复自融通。又上四渐四顿多依地位。古今同
    为此释。亦顺经文。今释通于横竖。则位位
    之中皆有顿义。然约横论。顿复有多义。一
    顿悟渐修。如见九层之台。则可顿见。要须
    蹑阶而后得升。今亦如是顿了心性。即心
    即佛无法不具。而须积功遍修万行。此约
    解悟。二者顿修渐悟。即如磨镜一时遍磨明
    净有渐。万行顿修悟则渐胜。此约证悟。三
    顿修顿悟。如利剑斩丝。千茎齐斩一时齐断。
    亦如染千丝。一时齐染一时成色。故万行
    齐修一时朗悟。四渐修渐悟。犹如斩竹节
    节不同。此今非用。今言悟如日照。即解悟
    证悟皆悉顿也。即顿修顿悟。功如拂镜。亦非
    顿悟渐修。是顿修渐悟义。言明是本明渐
    为圆渐者。此融上二。恐人谓拂镜非顿。
    明镜本来净。何用拂尘埃。故为会之。此是
    六祖直显本性。破其渐修。今为顺经。明其
    渐证修随渐明皆本明矣。故云明是本明。
    即无念体上自有真知。非别有知知心体
    也。言渐为圆渐者。即天台智者意。彼有言
    云。渐渐非圆。圆非渐圆。谓渐家亦有圆渐。
    圆家亦有圆渐。渐家渐者。如江出岷山始
    于滥觞。渐家圆者。如大江千里。圆家渐者
    如初入海虽则渐深。一滴之水已过大江。
    况滥觞耶。圆家圆者。如穷海无涯底。故今
    云渐是圆家渐。尚过渐家之圆。况渐家之渐
    疏。众生谄佞自不修德者。诗云。内有进贤之
    志。而无??之心。苍颉篇曰。?谓谄佞也
    疏。如大璎珞经说。过去有佛凡欲说法令大
    众眠。疏。涅??亦云。其人梦中见罗刹像。即第
    九如来性品。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未
    发菩提心者。得菩提因。佛告迦叶。若有
    闻是大涅??经。言我不用发菩提心。诽谤
    正法。是人即于梦中见罗刹像心中怖惧。
    罗刹语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发菩提心。
    当断汝命。是人惶怖寤已。即发菩提之心。
    是人命终若在三趣及在人天。续复忆念
    菩提之心。当知是人是大菩萨摩诃萨也。疏。
    修慈护法故得金刚之体。亦涅??意。彼第二
    问云。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故以长寿
    品答长寿问。由不杀及施僧之食为因。金
    刚身品答金刚不坏身问。因于护法故。经
    初明金刚身义云。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
    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
    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下。迦叶难。次如来
    广答金刚身相。后迦叶征因云。唯然世尊。
    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而未能知所因云何。
    佛告迦叶。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
    就是金刚身迦叶。我于往昔护法因缘。今
    得成就是金刚身常住不坏。善男子。护持
    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
    弓箭[矛*牟]。槊守护持戒清净比丘。此后广说护
    法之相。便引往昔此拘尸城有欢喜增益如
    来。末法之中觉德比丘能师子吼。为破戒
    比丘刀杖所逼。时有国王名为有德。与破
    戒比丘共战。时王被枪举身周遍。觉德赞
    王。王闻法已即便命终。生阿[门@(人/(人*人))]佛国。为彼
    如来第一弟子。觉德比丘却后寿终。亦生彼
    国为第二弟子。故知能护功高所护。生公
    释金刚身云。长寿之与金刚。皆共谈丈六。
    但内外之异。长寿为外应之迹。金刚为内
    照之实。实照体圆故无方也。然则长寿金刚。
    并义通内外。而金色示灭故。以实照为常。
    实则至妙之色。亦常不变矣。然长寿对于凡
    夫之夭促。金刚对凡身之危脆。故无长无
    短方为长寿。非实非虚始曰金刚。而推其
    因由护法者。护法令法久住。获法身矣。今
    疏文中言修慈护法者。护法即涅??文。修慈
    即今偈意。疏。教理行果皆有护也者。有毁
    谤教。不惜身命折伏护持。为护教也。得
    旨契理便为护理。修行无缺即为护行。
    此三若护正觉果圆。即为护果。疏。本迷无
    始犹若生盲。虽闻譬喻竟不识乳者。即涅
    ??经。然涅??总有二文。一即二十八经。明
    八喻云。善男子。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
    少分。或取多分。或复全取。如言如来面如
    满月。是名少分。善男子。譬如盲人初不见
    乳。转问他人言。乳为何类。彼人答言。如水
    蜜贝。水则湿相。蜜则甜相。贝则色相。虽引
    三喻。未得乳实。二者涅??第十四经。南本十
    三。喻诸外道不识常乐我净。以四种喻。谓
    贝稻米末雪鹤。经云。如生盲人不识乳色。
    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
    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
    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言。如稻米末。盲人
    复问。贝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
    何似。答言如雪。盲人复问言。彼稻米末。冷
    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鹤。是生盲
    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竟不能识得乳
    真色。释曰。贝可喻常。米末可喻乐。雪可喻
    净。鹤可喻我。然经中前三。各从领解。而
    鹤一种略无领悟。应言如鹤动耶。然其四
    喻。皆是眼境。彼但身触。何能眼境知耶。非
    唯外道不知四德。智眼未开。空欲暗证。犹
    彼盲人触四境也。言唯佛出世方能晓之
    者。示其出世常乐我净。开其智眼了见分
    明耳。疏。梦是神游。汉武故事说。昔汉武帝欲
    试善元梦者。乃诈为梦云。朕梦见殿上两
    瓦化为鸳鸯飞空而去。是何征也。元梦者
    曰。宫中必有相杀暴死之者。帝曰。戏之耳。
    言未毕。监司奏云。宫人相杀。帝曰。朕实
    不梦而有征者何耶。对曰。梦是神游。陛下
    欲言。即梦也。疏。亦见闻之气分者。即智论
    五梦之中。见闻多故梦也。言五梦者。一热
    气多故梦火。二冷气多梦水。三风气多故
    梦飞空。四见闻多入梦。五天神与并。如下
    如梦忍。疏。如迦旃延为弟子现梦者。庄严论
    说。迦旃延有一弟子眉希罗王。舍王位出
    家。于山林中修道。有一邻国王名阿??
    地。游猎至山。其王安寝。宫人诣王比丘所。
    比丘为其说法。王觉谓诱我宫人。遂鞭挞
    比丘。比丘痛苦心生怨恨。我不相犯非理
    见辱。遂欲还家为王伐彼国。师劝不止。
    便言且留一宿。明当任去。即留一宿。夜中
    迦旃延示之以梦。梦见还国。国人迎之却
    立为王。与大臣商议。征兵伐怨。而战败失
    道。遂被擒去。将欲刑戮。忽遇本师。本师告
    言曰。前苦相劝何为不从。此王梦中号诉师
    言。大师救命。失声便觉。悲涕白师。不复
    还家。是为迦旃延之善巧。觉化不得梦化
    便遂疏。空非独虚者。意云。非为无物处是
    虚空。出现品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
    色处故。住非分住一尘亦周者。如来纵在一
    尘之中。亦全法界之广大。身皆具在故。举
    芥子空证。已如前引。疏。果获五常者。疏文
    具列。即涅??第二纯陀施食处说。下回向施
    食中当广明之。疏。受报无尽者。亦纯陀事。
    即三十一经。师子吼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
    先告纯陀云。汝今已得见于佛性。得大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义云何。世尊。如
    佛所说。施畜生者得百倍报。乃至。云施不
    退菩萨及最后身诸大菩萨。如来世尊所得
    福报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此不可思议。纯陀
    大士。若受如是无量报者。是报无尽。何时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下广说施
    相。下佛答意云。如向难言。纯陀报无尽者。
    谓世间报体。然业有多种不必定受。随人
    所造愚智等殊。今纯陀大智。将此施业唯
    为菩提及利众生。云何今受人天之报。不
    得菩提。况所造业及受果报。皆是垂迹。若
    善若恶非现生后受是业报。下广说业有
    定不定愚智轻重。一切圣人为坏定业得
    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等则报无尽者。
    是约世间。今疏为顺悉离贫穷故。引世间
    受报无尽耳。非取彼经师子吼菩萨之难
    意。疏。真妄相循难穷初后故者。若言先妄
    后真。真则有始。若谓先真后妄。妄由何
    生。若妄依真起。真亦非真。若妄体即真。则
    妄亦无始。为破始起立无始言。始既不存
    终从何立。无终无始岂有中间。故中论云。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
    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
    于此中。先后共亦无。真妄两亡方说真妄。
    真妄交彻无定始终。疏。闻空谓空则沈于漩
    ?赫摺4蠓稚钜濉K?娇找病R钥瘴?铡K渖?br> 而沈矣。余三句亦然。不取空相则无所沈。
    何以故。空相不可得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
    不化。故空即有故。有等亦然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