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四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8

    疏。又法华第三云下。第三明无趣寂。既
    无趣寂。则无定性二乘。一乘之义亦已显
    矣。疏。引三文。谓法华智论及法华论。今初。
    即化城喻品。结会世尊所化弟子。经云。尔时
    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
    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
    后下。疏。全同。言余国者。有云。随举娑婆之
    外一国。即是若天台云。余国者。方便有余土
    也。彼立四土。一凡圣同居土。即法相中变化
    土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无障碍土。即是
    法相中报土。通自他受用。四常寂光土。即法
    性土。方便一土。法相所无。天台依凭智论
    而立。智论即下所引。九十五文。论曰。阿罗
    汉先世因缘。所受分段身。必应当灭。住在
    何处。而具足佛道。答。得阿罗汉更不生
    三界。有净佛土出三界外。乃无烦恼之
    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如
    法华经说。有阿罗汉我于余国等。引文全
    同前疏。又云。若尔罗汉受法性身。应疾得
    菩提。何以稽留。答云。以舍众生及舍佛
    道。又复虚言得道。虽不受生死。于菩提
    根钝。不能疾得。不如直往菩萨。释曰。智论
    之文昭然。与法华符会。定知虽出三界
    不趣寂也。故疏结云决定回心。疏。法华论
    中四声闻内等者。引论成上无趣寂义。先
    引后释。今初。然论云。言声闻受记者。声闻
    有四种。一者决定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
    者退菩萨心声闻。四者应化声闻二种声闻
    如来与记。谓应化声闻退已还发菩提心
    者。若决定者。增上慢者。二种声闻根未熟
    故。如来不与记。菩萨与授记。菩萨授记
    者。方便令发菩提心故。疏文略引耳。言
    退菩萨心得记者。即如身子二万亿佛所。
    已曾受化。又次下云。我今还欲令汝忆念
    本愿所行道故。则非独身子。又四大声闻。自
    陈舍父逃逝。则已先化。第三周中引大通
    智胜佛所曾已广化。皆是退菩提心。言应化
    者。如富楼那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又
    言。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又阿难自忆本
    愿。偈云。方便为侍者。罗睺罗偈云。罗睺罗
    密行。唯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皆应化声
    闻也。故知夫能对扬圣教。影向其迹。靡
    不是权。而独言富楼那是应化者。亦抑法
    华诸罗汉耳。言菩萨与记者。论主次前自
    云。如下不轻品中应知。礼拜赞叹作如
    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者。示诸众生所有佛性故。此上皆论。而安
    国法师不许此义。云何有昔时菩萨。预记
    今日会上声闻。即诸弘法菩萨。谓药王等当
    与记也。释曰。既是论主自言菩萨与记。亦
    论自释。何得不依。疏。既云未熟下。释上所
    引论文。若决定声闻定不成佛。则应言余
    二声闻根不熟。故佛不与记。既言未熟。非
    永不熟也。若大乘法师云。合言不熟。译者
    之误。言未熟耳。故疏结弹云。不可不顺
    己宗。定有趣寂。便判论文为错耶。又上
    言方便令发心者。彼论次前。有问云。彼声
    闻等。为实成佛故与授记。为不成佛与
    授记耶。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于无量劫
    修习无量无边种种功德。若不成佛者。云
    何与之虚妄授记。答曰。彼声闻授记者。得决
    定心非谓声闻成就法性故。如来依三平
    等说一乘法故。以如来法身与彼声闻法
    身平等无异。故与授记。非即具修功德
    行。故菩萨之人功德具足声闻之人功
    德未具足。释曰。由此论文是故上云方便
    令发心耳。言三平等者。一乘平等。无二乘
    故。二生死涅??平等。三法身平等。今即第
    三平等。疏。入楞伽下。亦成无越寂义。言
    入楞伽者。即后魏菩提留支所译。文有十
    卷。世尊入楞伽王城。故云入也。同引三卷
    经文。皆说无实涅??。明知定无趣寂。若尔
    何以言得涅??。望其当分。谓是无余涅??。
    以大乘望之。但是深入三昧。沈空多时
    假言涅??。以引劣器耳。疏法华论中意
    亦同此故。同无实涅??也。论释七譬喻中
    第四。为有定性人。说化城喻。论云四者实
    无。而有增上慢人。以有世间有漏三昧三摩
    跋提。实无涅??而生涅??想。如是颠倒取。
    对治此故。为说化城譬喻应知。释曰。既
    言无实涅??。明知是假说耳。故与前同。又
    法华云。我虽先说汝等灭度。但尽生死而
    实不灭。次引胜?。亦成上来涅??不实耳
    疏。又无上依经。宝性佛性二论。皆说入灭二
    乘等者。无上依第一说云。阿难。一切阿罗
    汉辟支佛。未自在位菩萨。为由四种障。
    不得如来法身四德。一者生缘惑。二者生因
    惑。三者有有。四者无有。何者是生缘惑。即是
    无明住地。生一切行。如无明生业。何者是
    生因惑。是无明住地所生诸行。譬如无明所
    生诸业何者有有。缘无明住地。因无明住
    地。所起无漏行。起三种意生身。譬如四取
    为缘。三有漏业为因。起三种有。何者无有。
    缘三种意生身。不可觉知微细堕灭。喻如
    缘三有中生念念老死。由无明住地一切
    烦恼。是其依处未断除故。诸罗汉辟支
    佛。未自在位菩萨。不得至见烦恼垢浊。
    习气臭秽。究竟灭尽大净波罗蜜。又因无
    明住地轻相惑有虚妄行。未灭除故。不
    得至见无作无行极寂大我波罗蜜。缘无
    明住地。因微细虚妄。起无漏业。意生诸阴
    未除尽故。不得至见极灭远离大乐波罗
    蜜。若未得一切烦恼诸业生难。永尽无余。
    是诸如来为甘露界。则变易生死断续流灭
    无量。不得至见极无变异大常波罗蜜。阿
    难。于三界中有四种难。一者烦恼难。二者
    业难。三者生报难。四者过失难。无明住地所
    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内烦恼难。无明住地所
    起因缘生死。如三界内业难。无明住地所起
    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报难。无明住地所起
    无有生死。如三界内过失难。应如是知。阿
    难。四种生死未除灭故。三种意生身。无有
    常乐我净波罗蜜果。唯佛法身是常是乐是
    我是净波罗蜜。汝应知之。释曰。据上经文。
    明于二乘及未自在菩萨皆受变易。三界
    之外有业惑苦甚为昭著。如何断言永灭
    无余。下疏明于四种生死。可检于此论。
    下文中。又广说常乐我净之相。亦可知
    之。所归下。言宝性佛性二论者。大意同
    无上依经。宝性论当第四。佛性论当第二。
    此卷亦广论四种生死。疏。如是经论下。结
    成无定性声闻也。疏。涅??第九下。第四明
    无有无性。彼经广说阐提无善根竟。即
    云。复次善男子。譬如莲华为日所照无不
    开敷。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得见闻大涅
    ??日。未发心者皆悉发心。为菩提因。是故
    我说大涅??光所入毛孔必为妙因。彼一阐
    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
    得出。如蚕处茧。以是业缘不能生于菩
    提妙因。流转生死无有穷。已上皆经文。今
    疏。但取中间。意在虽有佛性之言。既言虽
    有。则非无也。但未得其用耳。故疏结云。此
    则有而非无。疏又云。或有佛性一阐提有
    等者。即涅??第三十六。南经三十二。皆迦叶
    菩萨品。具有四句。今但引第一句者。是证
    阐提有性。经云。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阐提
    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
    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
    无。善男子。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
    应难云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
    若言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如来如是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解。此
    一段经近远皆释。大同小异。今依荐福故。
    彼疏云。今准经明佛性略有五种。谓善不
    善无记及理果等。今言一阐提有善根人无
    者。此是不善佛性也。然善根人有其二种。一
    是离欲善根人。离欲断一切不善故。二是
    五性。五住已上无不善性故。此之二人俱
    无不善性也。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者。此是
    善佛性也。阐提断一切善。故云无也。二人
    俱有者。理及无记性也。二人俱无者。俱无果
    性。此中有者。是现有。非当有也。然有人
    执此经文。谓一分善根人。及一分阐提。无
    有佛性。以经说有善根人及一阐提无故。
    善根人无者。是无性不断善人。阐提人无者。
    是断善无性。二人俱有者。俱是有性。二人俱
    无者。俱是无性。此释违经故。涅??上文云。
    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有二无。有者。所谓三
    十二相。乃至无量三昧。是名为有。无者。所
    谓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
    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乃至阐提佛性亦
    尔。是则上从乎佛下至阐提。皆有有无二
    性。无全无性。由善根人与一阐提有无二
    性异故。得有四句。此中明佛性多种有无
    不同。不明众生多种有性无性。所以得知
    者。经言。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
    等。故不言或有善根人有佛性。阐提人无
    佛性。故谈文尚不识颠倒。尚能解义。今此
    善不善因果理性。无一众生悉具一切。无
    一众生悉无一切。始末以明一切众生具
    一切也。佛与阐提亦有四句。佛有非阐提
    者。谓果性。阐提有非佛者。谓无明诸结性。
    二人俱有者。是理性。二人俱无者。善因性。
    故阐提决有佛性。又上经云。若言众生中
    别有佛性。是义不然。何以故。众生即佛
    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解曰。
    生之与性既二互相即。明有众生即有佛
    性矣。疏。况前引楞伽五性。自迷其文等者。
    破其所引不晓经意。彼之所引证无性义。
    今释其所引。还成有性。非无性也。何者以
    彼经言非焚烧一切善根者。常不入涅??。
    则有入义也。疏。此意则明下。疏释经意。
    疏。况经自下。引经结成。疏。庄严论下。引
    论重成。同前楞伽。非毕竟无性。疏。是知前
    来下。第五释所引经论。结成正义。于中
    二。初释般若深密经意。意明长时定性。长
    时无性。多劫之外。定性回心。多劫之外无性
    说有。故云非永定永无。非永定者。结上声
    闻。非永无者。结阐提也。疏。诸论随佛下。二
    通妨难。谓有难言。诸大菩萨造论释经。
    言永定永无。岂是菩萨不了佛意。故今释
    云。菩萨能知随教弘阐耳。故世亲造于小
    乘论。则无预大乘。说般若宗。则性空寂
    灭。建立唯识。则性相历然。及释法华一乘
    昭著。解十地论。则六相圆融。余诸菩萨例
    此可了。佛随众生机缘立教。菩萨随佛
    亦显浅深。故次下。引宝性佛性。即符一
    性。疏。若谓法华是第二时下。第六引诸经
    论。遮救定性。于中二。先正牒破。后结成前
    非。今初又二。先牒救词。后何以下。难破。今
    初。言是第二时者。彼不立为第二时教。由
    谓一乘是密意说。义当深密第二时教。又
    以法华盛破三乘说于一乘故。当第二时
    耳。言为引不定者。彼引摄论第十偈云。为
    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性。诸佛
    说一乘等者。彼有十意。此偈有二。一为
    引摄一类不定性声闻故。二为任持不定
    性菩萨恐退精进故。今但取初意。故云为
    引不定性故。一切悉成。即一乘义。既未说定
    性不成故是密意。若作此说者。疏。何以自
    判法华为第三时者。难破也。彼法华疏引
    经。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
    自得。第三时教也。又下结云。为显第三时
    真实之教故说此经。据上二文。则判法华
    为第三时。约明一乘是密意说。则成法华
    复为第二。一宗自立义语相违。疏。谁敢判
    于法华为不了耶者。即遮救也。恐彼救言。设
    依密意为不了者。复有何过。故便难云。谁
    敢判为不了。以判不了即是谤经。恐招
    苦报。但由不信皆当作佛。即是谤经。岂
    要不信文字经卷故谤不轻。但由不信汝
    等皆当作佛言耳。疏。妙智经等者。此双引
    经论。妙智经者。即上西域三时教中。第二时
    中明于三乘。第三时中即明一乘。故言一
    乘居三乘后。次引梁摄论成立正法中者。
    即第八卷末论曰。佛说正法善成立。释论释
    曰。一切三世诸佛共说此法。所说理同不相
    违背。故名正法。又欲显说者胜。故言佛说。
    由所说道理胜。及所得果胜。故名正法。如
    来成立正法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大乘。
    三立一乘。于此三中。第三最胜。故名善成
    立。释曰。既彼论亦云第三最胜居三乘后。
    则三非了矣。疏。真谛三藏部异执记者。即
    宗论之异名耳。疏。故经云临欲终时者。即
    引法华第二信解品文。经云。复经少时。父
    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
    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
    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
    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
    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斯即会无
    性定性之父子意。明法华会中。明一切
    声闻皆佛真子。临欲终时者。喻临涅??时
    也。第三经末亦云。若如来自知涅??时到
    等。明皆临涅??时也。疏。若不信下。又遮其
    救。恐彼救言虽言临终说于法华。临终言
    宽。容后更说其余经故。若作此救。且致
    法华。涅??即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时。晨
    朝唱灭中夜涅??。斯为最后。居然可信。此
    后必定不说别经。而涅??经亦说一乘。以
    破三乘。一性破五性。则一乘一性亦居最
    后矣。那言居第二时为不了耶。疏。若以
    般若为第二时下。复重遮救。恐其救云。我
    对般若为第二时。故立法华为第三时。以
    般若但明于空。法华显中道故。若作此救。
    且纵可尔。以从多分一义说故。即自违于
    深密三时。深密三时三乘为了。破第二时
    说皆成不了故。今说法华以一破三。岂
    得同于第三时教。疏。明知深密下。第二结
    成前非。欲将深密三时。定断一切佛法。理
    不尽故。以未居最后故者。以约时判未是
    穷终之极唱故。如世后敕破于前敕。涅??
    法华居于最后故。能决了有余义耳。若尔
    不信深密。岂不谤于深密经耶。故下释云。
    深密别为一类之机故非无理。以诸余经
    虽未终极各随一类。皆不相违。义如前说
    者。如前叙西域中。最后会通也。疏。若谓佛
    性有二下。第七遮救无性。于中二。光牒
    救辞。后辩差当。今初。彼法华疏云。然性有
    二种。一者理性。胜?所说。如来藏是。二者行
    性。楞伽所说。如来藏是。前性皆有。后性或
    无。故今许云。斯言可尔。故涅??云下。引经
    为证。疏。然涅??依于理性下。第二辩其差
    当。涅??明有心作佛。有心未必有行。既皆
    作佛。明约理性。何以趣寂。趣寂定不成
    佛。有心定当作佛。岂得相成。疏。是知下。结
    示正义。谓阐提实不作佛。今言阐提作佛
    者。以发心之后方能作佛。从其未发大
    心前名阐提耳。故云以作佛非阐提故。亦
    如女身不得成佛。今言龙女作佛者。当
    作佛时。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岂是女身作
    佛耶。阐提成佛亦复如是。此约成佛。若约
    佛性。理本有之。疏。乃抑扬当时言阐提
    无者。扬则令其发心。抑挫令其莫作。若
    言阐提有佛性者。显扬理性令不自欺。
    若已作阐提令速回心。若速发心。得佛无
    异。是故言有。未必总有果行二性。言无
    未必总无理等。故生公云。扬当时诱物
    之妙。岂可守文哉。以法显三藏翻六卷
    泥洹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生公云。夫
    禀质二仪。皆是涅??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
    得独无佛性。盖是此经来未尽耳。由唱此
    言。被摈武丘。后大经既至。圣行品已下。果
    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于是诸
    公轻舟迎接请唱斯经。每至阐提有佛性
    之文。诸德莫不扼腕。何以至今犹存无义
    疏。若谓法华入灭下。第八遮救趣寂。于中
    先牒救辞。谓彼救云。上法华第三云。我于
    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
    入于涅??。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
    经入于佛慧者。是应化声闻。非定性入灭
    声闻也。疏。权必化实下。次正破也。于中
    又二。先总夺云。化有无用之失。如有定
    性声闻。故菩萨化为声闻诱令回心。此则
    化而有益。今汝宗中定性决不回心。何用
    化于定性而受一乘耶。故无所化之机。
    能化便成无用。疏。又岂不误下。纵其有化。
    化翻成损。言岂不误。一类怯弱等者。谓一
    类人厌生死苦。又闻佛道长远。心生怯弱。
    常欲且趣寂灭界中。若知一灭永沈。彼则
    不敢趣寂。今见变化之者从灭得起。此怯
    弱人便谓有真趣灭得起。便即趣灭希后
    得起。汝宗一灭。决定不起。便成误彼令其
    永沈。故云尔也。疏。是知趣寂下。三结成
    正义。法华已前有二意。故说有趣寂。一为
    好灭之者。且顺其心。谓彼念言。大患莫若
    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于有智。
    故绝智以沦虚。然则智以形倦。形以智
    劳。轮转修途。疲劳莫返。不如寂灭诸患
    永亡。故顺彼机。言有永寂二者。为恐怖
    不定小乘怯弱菩萨。倦于广利且欲息
    心。便闻永寂声闻。一沈涅??永不复起。
    便生怖畏惧见小乘。由此策心还行大道。
    有斯二益权说有之。不晓随宜执为究
    竟。故法华之会广破昔非。三根声闻皆与记
    别。不在此会亦为宣陈。若实是声闻。必信
    一乘之说。若不信者增上慢人。第一周中。犹
    云除佛灭后现前无佛。以佛灭后解一乘
    义者难得其人。故许不信及第三周。即
    言余国决定受化。明文若此。何用偏执。故
    言皆是法华前意耳。疏。又胜?经云下。第九
    会一乘方便之言。意云若随欲说。不是方
    便。是真实者。即定有三乘。既随欲说。是方
    便说非真实者。则明唯有一乘。故云即是
    一乘。则随彼所欲而方便说。便为一句。此
    是一乘所以下云。即是一乘无有二乘。此
    意正显一乘之义。诸公错读。乃云而方便说
    即是一乘。故谓一乘而为方便。斯定误矣。
    若以名中一乘大方便者。此是巧化摄物运
    济方便。非是真实假设方便。故生公云。理
    本无言。假言而言。即是方便。疏。又彼经
    中更引胜?余文。证成一乘真实可知。
    疏。设有方便之言者。复纵破之。莫论胜?
    无一乘方便之言。设纵有一乘是方便之言
    者。亦是法华之前方便说耳。及至法华。亦
    复破三归一也。况复经无此言。何须强
    执。疏。法华云。此经难信难解下。第十结成破
    立。意云以四十余年皆说三乘。唯至法华
    独说一乘故难信解。此即法师品文。文云。
    佛告药王。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
    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
    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
    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
    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
    度后。今疏。略引言已说者。法华之前谓般若
    等。言今说者。即无量义经。言当说者。即涅
    ??等。所以方知诸经不及法华。难信解者。
    以法华是会三之始归一之初。信解者难耳。
    昔经虽妙犹带三乘。曾未明言说唯一实。
    涅??之中虽明一极。法华在前已破三乘。
    后说一极。便易信受。法华犹如先锋。涅??
    如于大军。先锋已破于贼。后军用力不多
    耳。又破三显一。法华如收获。涅??如拾
    穗。故涅??三十六云。昔于灵山说法华。
    八千声闻得受记别。如秋收冬藏。更无所
    为。即其义耳。若依难信之义。设将已说该
    着华严。若比法华亦为易信。始成正觉便
    说一极。上根所受。不对昔权。故比法华
    诚易信耳。疏。诚哉斯言者。结定前经。若
    保执下。结成破立。三乘五性即是所破。一乘
    一性以为所立。疏。百喻经下。更引他经
    证成一义。彼经第二云。昔有一聚落。去王
    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
    日日进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远移避
    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
    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
    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
    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今三
    由旬。与彼本来五由旬量。更无有异。虽
    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
    复如是。修行正法。超度五道向涅??城。
    心生疲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
    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
    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
    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但是
    一道。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当知彼人亦
    复如是。此经即是金口良断。权实显然。可
    息诸说耳。疏。上约二宗。下第三通会二宗
    令不相违。然此会者。恐于后学各计是
    非。以生过患故复会通。虽复会通权实不
    失。于中有三。先总标。后谓就机下。正会。
    言约法则一者非佛化法。化法亦有权说
    三乘。故今言法者。佛之知见一乘可轨之法
    耳。疏。新熏则五本有无二者。然准法相。立
    新熏者。亦说有五。立本有者。亦说有五。
    今借其言不依其义。谓众生遇缘熏习三
    乘种性及不定无性。故有五耳。何者唯习近
    声闻。成声闻定性。唯习近缘觉。成缘觉定
    性。故法华安乐行中。不许亲近声闻者。恐
    被熏习成其性故。若唯习近菩萨则成
    菩萨定性。若俱习近三乘。则成不定性人。
    亦如今人偏习禅戒慧等。即成定性。三学
    俱习成不定性。不定偏执故。若都不习近
    三乘者。则成无性。卒难教化。故知熏习
    成五种性者。依其长时故说各别。言本
    有无二者。本有佛性理不容差。故说有
    心定当成佛。非是本有五种性也。疏。若
    入理等者。真理寂寥不属诸数。借一以遣
    三。三亡则一遣。言穷虑绝何实何权。体本
    寂寥孰三孰一。故法句经云。森罗及万像。一
    法之所印。此以一遣多也。又云。一亦不为
    一。为欲破诸数。浅智着诸法。计一以为
    一。此以非一遣一也。故须三一两亡。疏。
    若约佛化仪。则能三能一者。随物机宜则
    说三乘。淘练已久。则便说一。故下经云。或
    有国土说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
    至无有量。释曰。尚有无量况三一耶。疏。是
    故下。令物除执。常说权实亦莫执之。此
    即求那跋摩遗文偈也。谓有偈云。诸论各
    异宗。修行理无二。竞执有是非。达者无违
    诤。亦如胁尊者。对迦腻色迦王云。如析金
    杖。况以争衣。争衣则衣终不别。析金则
    金体不殊。是故依之修行。无不获益耳。
    疏。大集五部虽异者。谓五部僧。故涅??三
    十三。亦云五部互生是非。长没三恶道。
    疏。涅??各说身因者。即第三十五经云。善
    男子。如来所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
    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云何名为随自意
    说。如五百比丘问舍利弗云。大德。佛说
    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诸大德。汝等亦各
    得正解脱。自应识之。何缘方作如是问
    耶。有比丘言。大德。我未获得正解脱时。
    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
    果。复有说言。大德。我未获得正解脱时。谓
    爱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
    或有说言。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饮
    食五欲。即是身因。尔时五百比丘各各自说
    己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
    礼拜毕已。却坐一面。各以如上己所解义。
    向佛说之。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
    诸人谁是正说。谁非正说。佛告舍利弗。善
    哉善哉。一一比丘无非正说。舍利弗言。世
    尊。佛意云何。佛言。舍利弗。我为欲界众生
    说言。父母即是身因。如是等经。名随自意
    说(云云)释曰。意取各随自说者。为随自意。今
    疏所引。不取随自意义。但取皆正说言。
    五百虽异皆为正说。二宗小别并合佛教。
    故不应是非。故海东晓公云。如言而取所
    说皆非。得意而谈。所说皆是则贵在得意
    亡言耳。余可知。第三立教开宗中。疏文分
    二。先标章。后今初下。别释分教。于中三。初
    总辩源由。次言五教下。正立五教。后若约
    所说下。约诠辩异。二中先列名。后初即天
    台下。解释。初小乘教易故不释。以见天台
    立名招难故。改名小乘。所摄法门不异于
    彼。故指同也。疏。二始教等者。文二。先正立。
    后释名。今初。言二乘不成佛者。其言犹略。
    应云阐提二乘皆不成佛故。下终教有二
    乘阐提悉皆成佛言。以趣寂难成。故偏举
    耳。疏。此既未尽下。二释名也。谓何名初教。
    复称分耶。由合二三两时。皆未尽理故。
    言未尽者。第二时中但明于空。空即初门。
    第三时中定有三乘隐于一极。故初教名并
    从深密二时以得。云何空为初门。法鼓经
    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故彼经
    云。迦叶白义言。世尊。诸摩诃衍经多说空
    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
    经是无上说。非有余说故。若尔彼第三时
    既不明空。何得名初。以未显一极故。特
    由此义加分教名。故云有不成佛。故名为
    分。疏。三终教等者。疏文有三。初立名。次
    第。性二乘下立理释名。后上二下。结前
    生后。二中亦对第二教二义。由前定性二
    乘及一阐提皆不成佛。故名为分。亦名为
    始。今既尽理所以名终。立实教名双对前
    二。非唯说空复说中道妙有。故称实理。既
    非分成亦名称实。疏。四顿教等者。初正立。
    次释名。后解妨。今初。言一念不生即是
    佛者。即心本是佛体。妄起故为众生。一念
    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名佛。故达摩碑云。心
    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正觉。
    下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
    是佛。不可得思量。疏。不依地位下。二释名。
    先正释。下引二经。思益经文文显易了。楞
    伽经语略而未周彼经第四先长行云。大
    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
    寂灭法。颂中有七偈。后二偈。明不立地
    位。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
    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
    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解曰。初之七句
    以义配同。最后一句据理都泯。十地则为初
    者。同证如矣。初则为八地者。初地不为烦
    恼所动。同不动矣。第九为第七者。第九
    同第七无生忍矣。七亦复为八者。纯无相观
    与八同矣。第二为第三者。同信忍矣。第四
    为第五者。同顺忍矣。第三为第六者。第三
    地中获三慧光。第六地中得胜般若。同慧
    义矣。无所有何次者。结上经文。于第一义
    无次第相续等。今疏上句略举约义同中一
    句之要。下句即据理都泯。义已略周。正意
    在于下句。而言等者。等余经文。疏。不同前
    渐下。上约当法立名。此下对他受称。不
    同二三之渐教。不同第五之圆教。故立
    此名。则圆顿义异。不同天台圆即是顿。疏。
    顿诠此理下。解妨难。此有二难。一者刊定
    记难和尚云。上所引经。当知此并亡诠显
    理。复何将此立为能诠。若此是教。更何是
    理。今为通此。故云顿诠此理。故名顿教。谓
    所诠是理。今顿说理。岂非能诠。夫能诠教。
    皆从所诠以立。若诠三乘即是渐教。若诠
    事事无碍即是圆教。岂以所诠是理。不许
    能诠为教耶。何得难言更何是理。迷之甚
    矣又复难言。若言以教离言故与理不别
    者。终圆二教岂不离言。若许离言总应名
    顿。何有五教。若谓虽说离言不碍言说
    者。终圆二教亦应名顿。以皆离言不碍言
    故。今疏不救者。以贤首不如此立。何用救
    耶。但用一句之言。诸难皆破。故知形虽入
    室。智未升堂。亦由曾不参禅。致使全迷
    顿旨。疏。天台所以不立下。通第二难。谓有
    问言。此之五教摸榻天台。初即藏教。二即
    通教。三即别教。第五名同天台既不立顿。
    何用此中别立。故今释云。若全同天台何以
    别立。有少异故所以加之。天台四教皆有
    绝言。四教分之故不立顿。贤首意云。天台
    四教绝言。并令亡筌会旨。今欲顿诠言绝
    之理。别为一类之机。不有此门。逗机不足。
    即顺禅宗者。达磨以心传心。正是斯教。若不
    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何由可传。故
    寄无言以言。直诠绝言之理。教亦明矣。
    故南北宗禅。不出顿教也。疏。五圆教下。
    文中有二。先正立。后指经。既是当经。义理
    分齐。一门广说。故不释耳。又亦大同诸师圆教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