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四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6

    疏。今承理教之力略启四门。下第三。开
    章别释也。于中先标。后释。今初也。应有
    难云。既极位方知。何以凡情辄窥大教。故
    此云耳依凭教理。圣教许故。故涅??云。
    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陈?谀瞧?br> 云。如因日光照。还见于日轮。我以佛智
    光。见佛所行道。即因佛教能了教也。即仰
    推之智。信解而知耳。疏。今初西域下。释第
    一门。于中三。初双标开合。次且不分下。双
    释开合。后以斯多义下。双结开合。今初也。
    西域开合者。如龙树之释大品。无着之解
    金刚等。皆合而不分也。而智光戒贤。各分
    三时。皆开而不合也。东夏开不开者。如僧
    肇之解净名。僧?敝?退家娴取=院隙??br> 分也。生公之立四轮。智者之立四教等。
    皆开而不合也。故诸德见开有失则合。见
    合有失则开。不应局执也。疏。殊途同归
    者。周易云。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谓若千迳九逵王城不二。九流百氏大道宁
    差。今疏借用。乃通三义。一约教。始随机
    异故殊途。终归显实故一致。二约机则异。
    就理常一。三体外无权。权即是实故。殊途
    同致也。疏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者。一音
    即是净名。一雨即法华药草喻品。谓三草二
    木不同。同承一雨之润。五性三乘不一。法
    雨一味无差故。彼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
    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常
    寂灭相。终归于空等。疏。三原圣本意为一
    事故者。亦是法华中意。故彼经云。过去诸佛
    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
    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一
    佛乘者即华严矣。又云。我此九部法。随顺
    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皆为
    一事也。疏。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者。此通
    明诸经。如经说一无常。或有解者以生灭
    代谢故云无常。或云无彼常故名为无常。
    或云。不生不灭名为无常。或即无法可常
    也。或云。真如一法随染净缘。转变不常故
    名无常。或闻无常便知对常。以说无常。
    非常非无常。以为中道等。明知随人解不
    同也。又苦集灭道四名。则同随机解殊。乃
    有四种。又涅??云。十二因缘下。智观者。得
    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
    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又
    如一乘五教机解不同三谛差别。中论偈
    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
    亦是中道义。即有多人解不同也。或云。既
    言因缘所生。那得即空。要须析因缘尽。
    方乃会空。呼十方空为即空。亦名为假
    名者。有为虚弱。势不独立。假众缘成。从
    缘故假。非施权之假。亦是中道义者。离断
    常故名为中道。非佛性中道。若作此解者。
    虽三句皆空。尚不成即空。况即假即中。此
    生灭四谛中义也。或云。因缘所生法。不须
    破灭。体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设作假
    中。皆顺入空。何者诸法皆即空。无主宰
    故。假亦即空。假施设故。中亦即空。离断常
    二边故。此三番语异。俱顺入空。退非二
    乘析法。进非别圆。乃是三兽度河之意耳。或
    谓即空即假即中。三种逦迤。各各有异。三
    种皆空者。无主故空。虚设故空。无边故空。
    三种皆假者。同有名字故假。三种皆中者。
    中真中机中实故。谓空名中者。约真谛故。
    假名中者。就机设化。不住化不。化
    故。中名中者。约一实谛之中道故。此得别
    失圆。或谓即空即假即中。虽三而一。虽一
    而三。不相妨碍。三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
    三种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种皆中者。即
    是实相故。但以空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
    悟假中。余亦如是。是知随闻一法起种种
    解。圆机受教无教不圆。偏机受教圆亦偏
    矣。既随一文异解。何须分判不同。疏。五
    多种说法成枝流者。上义亦傍该诸经。今正
    引当经立理。法界品云。法欲灭时有千部
    异千种说法等。何不寻条以得根。便欲派
    本而为末。浑纯源之一味。成浇薄之枝
    流。疏。以斯五义下。三总结也。夫子云。攻乎
    异端斯害也矣。何得执异迷同是非竞作
    疏。其分教者下。释分教中乃有十意。前五
    对前五义。后五显过于前。疏。一理虽一味
    等者。谓今欲分教非欲分理。迷于权实。宁
    契佛心。二中一音但是教本。非即是教。教
    乃在机。随机不同。今分彼教故。净名云。佛
    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今分随
    所解耳。其犹长风是一。百窍异吹。岂以一
    风不殊。便谓百窍齐响。一雨亦就佛说。三
    草即就机殊。今分三草教殊。非析一雨令
    异故。经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
    木各有差别。以一音一雨义相不异故。但
    说一音。三中本意未申者。如佛本。为一大
    事出现于世。四十余年。未显真实。今分一
    代时教。岂妨判有浅深。言随他意语者。佛
    有三语。一随自意语。说自所证一实等故。
    二随他意语。一向方便引众生故。三随自他
    意语。半称自证。半随机故。今分后之二语。
    不分初一随自意也。四中言有通别者。如
    前所引。此通随闻异解有不通者。就此分
    之。如说人空法有。斯即小乘。不可名大。
    若说二空。此可名大。不得名小。说有五
    性非是一性。说一性处非是说五。如是
    等文。无容异解故须分之。五中有二义
    故。虽分权实不成枝派。一善会佛意。所
    说权教乃是随宜。所说实者称理究竟。二
    有开显者。说彼权教是方便门。说于实教
    是真实相。不谓方便为真实。则方便门
    开知实理之普周。则真实相显故。法华经云。
    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今能开显故。不
    滞枝派。约佛施张故。须分权实。疏。又王
    之密语所为别故下。有五意。显过于前不
    分。此一初也。涅??第九。说先陀婆一名四
    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释中。一
    水二盐三器四马故。彼文云。如是四法皆
    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
    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
    便奉盐。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
    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
    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
    如是。有四无常大乘智臣应当善知。若佛
    出世为众生说如来涅??。智臣当知。此是
    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比丘修无
    常想。或复说言。正法当灭。智臣应知。此是
    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比丘多修
    苦想。又复说言。我今病苦。众僧破坏。智臣当
    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
    比丘修无我想。或复说言。所谓空者是正解
    脱。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无二十
    五有。欲令比丘修学空想。以是义故是正
    解脱。则名为空。亦名不动。谓不动者。是
    解脱中无有苦故。是故不动。是正解脱亦
    为无相。谓无相者。无有色声香味触等。
    故名无相。是正解脱常不变易。是解脱中无
    有无常热恼变易。是故解脱名曰常住不变
    清凉。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智臣
    当知。此是如来说于常法。欲令比丘修正
    常法。是诸比丘。若能如是随顺学者。当知
    是人真我弟子。然彼经疏。不释不次所以
    但案次配释而已。前四彰权隐实。后一彰
    实隐权。今谓前别喻中。即无常苦空无我。
    而为其次。以水方圆任器。是无常故。盐是
    苦故。器当其空。有器之用故。马由人策。
    不自在故。合中无常苦无我。是三修法。属
    生死故。四合空者。是正解脱。而解脱中空
    无我苦不净及无常。即是常故。故一空中明
    有四义。并以器喻。而最后佛性彰其妙有。
    即合前马。然空中四义。遮无常等。佛性一
    义。显是真常。亦应具说我乐净等。含在正
    解脱中。不动是乐。无相是净。无变热恼即
    是常义。马又我义。是则此中具彰八行。由
    于生死无常等中。密显常等故为密语。又
    初标中盐在初者。亦是苦空无常无我。而为
    其次。如常所明。故此释不同古师之义。然
    引此文意。令随所说言。须善得意。岂可
    浑然不分权实。疏。不识权实以深为浅等
    者。第二意也。如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而
    谓但是如来方便说者。是以深为浅也。不
    能正修。高推圣境。即不能速证无上菩
    提。故云失于大利。离世间品云。修此法者。
    少作功力疾得菩提等。言以浅为深虚其
    功者。犹如世尊为止乱想。令数息看
    心。为厌苦者令出三界。众生不了耽味
    为真。勤苦不已。多用功力所获至微。不
    得涅??一日之价。故云虚其功故。即虚废
    功力也。疏。庄严圣教令深广故者。第三意
    也。谓分析权实空有。取舍偏圆迟速。方知
    佛法微妙深玄。无不包摄。譬犹不泛大海
    岂识边涯。不识土石安知真宝。故智论
    释法施云。依随经论广作义理。为立名
    字皆名法施。又若不分权实。则谓三教大
    同。今明大乘尚有权实。何况小耶。小乘比
    大。由若萤光方于日照。小是佛教尚
    被斥诃。况于儒道比之佛法。则天地悬隔
    矣。以此重重拣之。方知佛法深奥。疏。诸
    圣教中自有分故者。第四意也。如解深密。
    立三时不同解节。金光明立三轮之异。涅
    ??自分半满。又约五味之差。皆佛自分也。
    疏。诸大菩萨亦开教故者。第五意也。若无
    着之扶五性及与三时。龙树之判四门共
    与不共。皆拣权实有取舍也。疏。以斯多义
    下。第三双结离合。而舍合从离。第二古今
    违顺中。先叙此方。后明西域。前中先总标。
    后别释。一一师中多分为二。先叙昔义。后
    辩顺违。一音中疏上之下辩顺违。先出
    彼意。言各得圆音一义者。言含纵夺。纵之
    则顺下出现品。明如来圆音有其十义。十
    义之后。复六句融通。今但得十义中之一
    耳。初师则顺善口天女一声之中。与百千
    种乐而共相应。则佛一音之中有多音也。
    后师则顺如水一味随器成异。则如来本
    无多音。故云各得一义耳。又此二义。若不
    会释。敌体相违。互不相许。则齐楚俱失。并
    应夺之。若取各自所宗故。各得一义而与
    之耳。然并为教本下。又都夺耳。疏。二立二
    种教。隋远法师亦同此立者。彼涅??疏。初
    云。圣教虽众。略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
    藏是也。疏。斯则文下。二辩顺违。先明其
    顺。顺于至教。涅??半满。前已广引。疏。盖是
    对小下。辩违。上云顺者。但顺通相之意。
    未知佛之深旨。半满之言。显在小大密意
    而说。复有以权为半以实为满。则大乘
    中有半满矣。亦犹缘觉声闻开之有异。则
    成二乘。合之有同。总称为小。权实亦尔。开
    之有异。权可称半。合之大同。故并称满。
    是则实教唯满。小教唯半。权大乘者。亦半亦
    满也。疏。此虽约机下。辩顺违。直出其立
    意不离半满。半满顺违。即此顺违也。言不
    出半满者。顿即前满。渐具半满。以具有三
    乘。二乘是半。大乘是满。故以机就教有直
    有曲。故分渐顿耳。疏。三唐初印法师下。第
    三师先叙昔义。中有三。初总标。二屈曲下。
    正立。三又此下。拣异。疏。此约化仪以判下。
    辩顺违。先顺后违。顺中三。初一句总出立
    意。第二遮破释成。第三结成昔义。今初。第
    一半满。约所说法立。第二渐顿约机以立。
    今此一师约化仪立。谓佛以法化生。有曲
    直故。即化法仪式不同耳。疏。然华严下。第
    二遮破释成。谓刊定记不许此师立义。先
    破总名。后破四异。今为昔通。则遮其破
    耳。文即分二。先救总名。后救四异。今初。
    至故云屈曲。是救其破于总名。彼疏破中。
    先牒义竟云。若尔涅??法华维摩楞伽密严
    胜?佛藏经等。皆释迦说。应不明于如来
    藏性实相法界等(此破屈曲以有平道故)华严梵网。既
    舍那说。何故华严说于四谛。普贤行等品中。
    皆云随诸众生所应调伏。作如是说。又问。
    明净行梵行三贤十地。离世间入法界等。诸
    品之中。不应皆说对治行法等(此破平道以有屈曲故
    也)今疏云虽有随诸众生各别调伏者。此
    牒其破平道教中屈曲之文。疏。皆是称性
    一时顿演者。释成是其平道之义以称性之
    巧。无边差别皆是平道。又一时顿演不同屈
    曲说权之时不说实。说实之时不说权。
    说四谛唯为小乘。说六度唯被菩萨。故一
    切并陈尤显平道。又说随众生者。说于世
    尊余处随机。非此经中是随机说。疏。涅??
    等虽说一极者。此牒其破屈曲教中有平道
    之文。疏。或对权实下。释成是屈曲之义。
    言屈曲者。非是有真如法性。即非屈曲。但
    取随机隐显为屈曲耳。此上二句是约法
    华。明是屈曲。昔权今实。破三显一。明权则
    未说实。说实必废于权。不同华严权实
    齐彰一时顿用。故名屈曲。疏。或会异归同
    下。约涅??经以明屈曲。涅??会昔有余之
    义同归一味涅??。先异后同。亦成屈曲。不
    同华严若同若异。空不空等一时顿演。又
    云一切如来或说不说者。古德共云。日月
    灯明佛。晨旦说法华。中夜便灭度。则法华之
    外。非是别时更说涅??。谓人根利故闻法
    华竟。不复须说涅??。则涅??或说不说。
    谓或有国土。唯说三乘究竟不破。或有
    国土唯说一乘无三可破。则知法华亦有
    说不说。不同华严云我不见有一佛国
    土。其中如来不说此法。明是平道。疏。约释
    迦为主下。第二救破四异。彼疏破云。又四
    异中。众处两异皆违经说。七处并是娑婆界
    故(上破处异)又云。出现品云。十方诸佛赞普贤
    言。能说此法。今此会中有佛刹微尘众生。
    发菩提心故。发心品中云。亦同此说。准
    此故知有地前器。(此上破众异)是故此师所立。
    多违教理。甚难依也(此结破也)。彼破二异。今疏
    通二异。后一是救刊定破处异。初一是遮
    有余师破其主异。谓恐有破云下。经既云。或
    名释迦牟尼。或名?陈?谀恰C髦??鞑?br> 异。何言主异。故今通云。释迦为主。但是三
    身中化身。遮那为主。则十身具显。化身乃是
    十身之一。故云必具释迦。是则总别异也。何
    言不异。疏。娑婆之处未融华藏。华藏之处必
    融娑婆者。此通刊定破处异也。余处王城
    舍卫。未言即是华藏娑婆。今云七处自有
    二义。故同华藏一。约本末分岐故。七处
    亦是华藏界中。第十三重之内。二约净秽
    该彻。则摩竭提国其地金刚。说初品时。华
    藏世界六种震动。彼疏序云。刹该净秽。娑婆
    震而华藏动。岂不华藏之处融耶。故知破
    其处异。自违己说也。所以不救破众异
    者。由刊定破最不当故。彼众异中但云。释
    迦经中通被三乘。遮那经中唯被菩萨。则通
    局之殊而破彼义。乃引凡夫发心。岂非菩
    萨之器。况此经发心。又甚深故。其说异一种。
    他人不破故此不救。疏。略云四异下第三
    结成昔义。言异实有多者。更举十条。一教
    门仪式异。于中复有多义。谓全依海印曾
    无出入。一时顿演与前后次第不同。放光
    集众一多通局。请答言念现相等殊。道场庄
    严胜劣不等。故云教门仪式异也。二所诠
    理致异。圆融历别多义不同。十十法门有多
    差别。如义分齐中。三成佛迟速异。谓或唯一
    念或无量劫。念劫圆融长短自在。不局三只
    及应化故。四见佛通局异。无论凡圣。许见
    十身。不局地前地上之别故。五说教时分
    异。始成即说时有十重。念劫圆融不局三
    七等故。六见境宽狭异。地狱天子。六千比
    丘。肉眼远彻周法界见。不局三千有分限
    故。七因果行位异。具足圆融行布。性相交彻
    故。八立乘多少异。或说一乘或无量乘。不
    局三乘五乘定故。九利益胜劣异。地狱天
    子三重顿圆。尘尘刹刹无尽利益故。十流通
    付嘱异。尽未来际长流不断。诸佛亲护非
    小乘故。历别细求过此更有。故云异实有
    多。诚如所判者。结成昔义也。疏。但以下。
    第二辩违。既不判屈曲之浅深。便令多法
    浑同无别。不能令人善识权实故不依
    之。疏。四齐朝隐士等者。于正立中。约于化
    仪及时。以立渐说顿说。即是化仪顿。在始
    成。渐有五时即约时说。疏。然此经下。二
    辩顺违。先顺后违。顺中由依化仪故成顺
    理。便引当经为其证成。所引二喻并出现
    品文。前来已引。疏。然渐约下。辩违也。
    以约时局教有诸妨难故成违理。指在后
    破。第三立三种教中先总标。后一南中
    下。别说三师。初即诸师同立。于叙昔中二。
    先总明。后别明渐义。前中分三。初正立。次
    由渐中先小下。立三之意。后谓别有下。出
    不定相。言偏方者。谓大体而言。渐中先小
    后大。而不妨说小之时亦有说大。如人十
    年弘律不妨私房时说大乘。故曰偏方不
    定。指经云如胜?金光明者。胜?经初云。
    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信法未久。既言未久
    明是初说。金光明经既非第一顿教。又非第
    二渐教。末后而明常住。明是不定。言佛性
    常住者。胜?经说二种如来藏。即佛性也。
    又叹佛三身。即今梵音之文云。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即常住义也。金光明经三身品
    中。广说法身常住故。疏。渐中开合下。第二
    别明渐义。开渐成别自有四种。从二至
    五。于分三中。初自有三师。初有师正
    立。后二师指同。即唐三藏及真谛三藏。初
    云武丘。即苏州山寺。于第三师中二先指
    同初师。后而时节下。指异别立。疏文稍略。
    彼云。谓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于波罗
    柰国鹿野苑中。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后
    于成道第七年中在舍卫国。去只园五里
    智慧河边。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般若等
    经。此时具二。谓转照法轮。又于成道三
    十年后。未涅??前。在?成崂牍?硗醴ㄌ?br> 中。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等经。此时具有转
    照及持三种法轮也。疏。即宋朝岌法师
    下。第三分四于中文二。初双标。后双显。
    疏家不欲繁文故。但于前师之外。加其异
    名应具列之。疏。道场慧观者。即上元道场
    寺僧。言五教者。一有相教。二无相教。三抑
    扬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言抑扬者。谓抑
    挫声闻褒扬菩萨故。刘公五者。一人天教。
    二有相教。三无相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
    疏。上来诸师下。第二辩顺违。于中三。第一
    总明顺违。第二别破违理。第三结成违顺。
    初中以上来诸师从二至五。皆先小后大
    故。不加不定。招初有大乘之难。虽加不定
    犹有妨者。加不定免初有大乘之难。而于
    所立名义之中。皆有难也。言略显五时之
    妨者。从后破之。既破五时。四三二时皆已
    破竟。故云余可例知。疏。初明十二年等者。
    第二别破。别破二家五时。即为二别。今初
    破道场五时。即分为五。疏。成实论云。我
    今正明三藏中实义。实义即空者。破第一时。
    引其三文。此即第一引小乘论。以成实论意
    云我今成立小乘中实义。故云成实。以三
    藏即小乘教故。既言实义即空。明小乘已
    说空竟。何言见有得道。不可不见实义而
    得道也。疏。又阿含中云下。第二引小乘经。
    然经文相续云无是老死无谁老死。此即
    明十二因缘人法空义。是老死者。指老死法
    体。谁者即人也。故无是老死。即老死法空。无
    谁老死。即我人空也。然诸经论多明小乘。
    但有人空未明法空者。有二义故。一从
    少分说小乘。多分但明人空。二从显了不
    显了说。虽说法空未全显了。故言不说
    法空耳。若从不显了说及少分说。则亦明
    法空。今从此义。疏。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
    者。第三引大乘论。彼释十八空。拣二宗大
    空之异。今但取三藏明法空之言。三藏亦
    即小乘教耳。皆显已下。四结上三文。疏。若
    云第二时中下。破第二时。于中三。一破说
    空。二破不相常住。三结立正义。初中又
    二。第一引制戒。明十二年后说有。故戒经
    云。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
    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
    是释迦如来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
    戒经。从是已后广分别说。明知十二年后。始
    制广戒。广戒即是明有。疏。又智论云。从得
    道夜下。第二引论通说般若。明十二年前
    已说于空。非局十二年后。般若明性空之
    智故。疏。若云第二时中未显常住者下。第二
    破不明常住。于中四。初反质破。实相即
    常住故。疏。涅??亦说佛性亦名般若者。第
    二显正破。上即现量。此即圣言量。般若既
    即佛性。佛性是常。般若常矣。疏。是知实相般
    若下。第三会义破。谓会释二经。使第二时
    同第五时。以义同故。谓二种般若。即二佛
    性。在名则异。在义不殊。言实相为正因
    者。即第一义空。名为佛性。第一义空。即实
    相异名。观照为了因。如灯了物。疏。又般若
    离四句下。第四纵夺破。先夺则拂迹入玄
    理绝百非。言亡四句。若但以空为般若者。
    非真般若也。故经云。般若非有相非无相。
    亦非有无相。亦非非有无相。离一切诸相
    何得存空。故智论云。诸佛说空法。为离于
    有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疏。般若
    不坏四句岂无妙有者。此即纵也。纵其是空。
    亦须是有空。尚是四句。何况有耶。故般若
    经云。般若不坏色。不坏受想行识。即不坏
    有也。余文可知。故智论云。一切实。非实。亦
    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则四句
    皆实。又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有遮
    有表。即下二句。是知失意则四句便成四
    谤。得旨则四句便成四德。下说正义。蹑
    此而起。疏。是知小大各有四门下。第三结
    立正义也。此则纵而夺之。纵其初有次空。
    则各得一门之意。夺其不识四门之意。则
    初有次空之旨全乖。言四门者。小乘以阿
    ?酬嘉?忻拧?酬技唇窬闵帷W褚磺杏胁?br> 故。成实即是空门。实义是空故。以昆勒论
    即亦有亦空门。其非有非空门。未见论文。
    即是恶性车匿见此入道。有云。犊子部亦
    计我非有非无。恐未指定。大乘四门者。如
    涅??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乳有酪性
    等。斯即有门也。又云。石无金性。乳无酪性。
    众生佛性犹若虚空。迦?陈蕹强铡4竽??
    空。即空门也。又云。众生佛性亦有亦无。何以
    为有。一切众生悉同有故。何以为无。为从
    善方便而得见故。即亦有亦无门。又云。众
    生佛性即是中道。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
    角。百非斯遣。此即非有非无门也。若取经
    论。唯识多明有门。掌珍多辩空门。辩中
    边论多辩亦有亦空门。中百论多辩非
    有非空门。疏。若云第三时中但名抑扬等者。
    破第三时。文二。先双标。后净名云下双破。
    先破第三时中不明常义可知。后般若亦
    云下。破独得抑扬之名。以第二时中亦抑
    扬故。二乘萤光抑也。菩萨如日扬也。疏。若
    云第四时下。第四时但破不明常住。不破
    同归之义。疏。五以涅??为常下。破第五时。
    许其涅??是常住义。责其涅??无有小乘。
    以至涅??皆有大小故。阿含说如来涅??
    之相者。彼说如来于纯陀家乞食。因食??br> 檀木耳羹。得患背痛。于拘尸那城娑罗
    双树间。逆顺出入。超越三昧。于第四禅中
    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度。唯留舍利为人天
    福田。身智俱灭。入无余涅??是也。疏。若以
    人天为初下破第二家。即刘公之义。言提胃
    虽说戒善等者。彼说如来在树王下成道。
    于七日中。无人知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唯提胃波利此二居士。明究阴阳知
    佛成道。名为树神。提胃献糗。四天王奉鉢。
    如来受已。始为提胃说世间因果。此约小
    乘相不妨为大。谓彼经又云。五百贾人得
    受五戒。先自忏悔五逆十恶谤法等罪。得
    四大本净。五蕴本净。六尘本净。五根本净。提
    胃长者得不起法忍。三百贾人得柔顺忍。二
    百贾人得须陀洹果。四天王得柔顺忍。三百
    龙王得不起法忍。自余天等无量众生。发无
    上菩提心。又普曜经云。第二七日。提胃等五
    百贾人。施佛糗蜜。佛与授记。汝于来世当
    得作佛。皆同一字名曰齐成。明非独人
    天也。然提胃塔现在土火罗国。上所引经。
    皆明初时已说大也。疏又违密迹经中第
    二七日说三乘故者。既第二七日。已说三乘。
    那言最初唯人天之教。此经即大宝积密迹
    力士。第三会卷当第八。是初竺法护译。疏。
    然上五时等。皆以约时克定。则有所乖等者。
    第三结成违顺也。上结前违而言等者。等
    取四三二时。疏。拣去不定从多分说。亦有
    理在者。结成顺也。有二义故。故得顺理。
    一拣去不定。则无克定之失。不违密迹等
    经。二从多分说。不违自所立义。故有理
    在。疏。二后魏光统等者。第二师先正立中二。
    先明所承。后显立义。今初。言承习佛陀三
    藏者。佛陀是西域人。同学五人。四人皆得
    道。其欲亡身求之。友曰。道须缘会。不可
    强也。汝与东土有缘。彼有二弟子。汝若度
    得必当得道。佛陀初至于此。当后魏孝文。
    始在云州投之见重。初至一康家供养。
    夜见火光满室。及孝文移都洛阳。佛陀
    亦随之。彼为立少林寺。知后为则天所
    取。遂指水令西山透陇而流。其二弟子。一
    是稠禅师得道。二是光统。故云。稠公解虎
    于东谷。佛陀指水而西流。疏。亦立三教
    下。显立义也。于中渐约不具。顿约具说。
    不同远公大小相望成渐顿也。言具说
    者。即如涅??说。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所谓
    大涅??等。又云。若空不空若常无常等。皆令
    广闻。即时顿也。三圆教者即是华严。疏。此
    亦约化仪说有前后下。辩顺违。此师所立
    义。多顺理故不辩违。于中先出立义。后
    解妨难。今初。是约化仪说。有前后者。顿中
    化法无异渐中。别说空不空。即名为渐。
    同时说空不空。即名为顿。故是化仪。其第
    三亦约化法。拣异前二。从多分说。故云此
    亦约化仪。疏。意明今时下。二解妨难。中谓
    刊定记主。有其二难。一合难渐顿。二别难
    于圆。第一难云。若渐根生熟俱渐。顿根生熟
    俱顿。则渐顿可分。既云未熟名渐。已熟名
    顿。此则于一渐根。但生熟为异。无别顿义。
    或应彼一有渐顿二根。生必至熟。熟必从
    生故。或应一切时皆是渐根。无有不从
    生至熟故。释曰。此第一难其渐顿自有三
    难。第一渐顿不分难。第二一根具二难。第
    三无有顿根难。初一是总。后二是别。今初。
    为此一通。三难皆遣。如第一难。刊定以根
    定于渐。顿则有此难。今不以根定于渐顿。
    何有此难。谓为其根生。渐说法门。名之为
    渐。为于根熟。顿说法门。则以为顿耳。何
    得以生熟俱顿难耶。则第一难遣矣。既不
    约根。何得以生必至熟熟必从生等难
    耶。则第二第三难遣矣。又为此难遣下
    自所立教。彼立四教云。第三教当初心菩
    萨。第四教义当终心识如来藏者。又自通
    云。初心者约机胜劣。名其初终。非约修
    行初终时位。汝既以根胜劣为初终。何妨
    此师亦以根胜劣为生熟耶。故为此难。失
    古意也。疏。上达之言义兼地前等者。通彼
    第二难于圆教。彼难云。既云分阶佛境。则
    地前无有堪闻此经。则违出现品佛刹微
    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释曰。彼以上达分阶佛
    境。合为一义故为此难。今为此通。则上
    达为地前。分阶佛境为地上。故不违出现
    品文。亦不失于大理。况初发心时便成正
    觉。岂非分阶佛境之人。疏。隋末唐初下。第
    三师先正立中。皆依法华经第五。即从地涌
    出品。以彼中涌出菩萨问讯云世尊少病少
    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化易不。不令世
    尊生疲劳耶。故佛答云。如是如是。诸善男
    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
    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供养尊重。种诸
    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
    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
    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今疏
    引经。便以义隔成于三轮。此师以根本法
    轮。是华严经。始成正觉顿宣说故。其枝末
    法轮。是以根本化之不得。便于一佛乘分
    别说三。为枝末者。即指华严已后法华已
    前。并为枝末。三即法华。以为摄末。疏。此判
    全约化仪等者。第二辩顺违。于中此句。出
    彼立教所依。依化仪立。非是约法及约根
    等。而言全者。对前光统。光统三教。一约
    化仪。二约化法。三约对根。今此师立唯
    约化仪。疏。据法但有大小下。正辩顺违。
    唯有大小则无殊半满。亦摄义不周。疏。
    然法华为于一类开显本末者。此段通经意。
    以释妨难。恐有难言。依于法华立义。乃是
    一极之说。如何不依。故今释云。自是立教之
    人。不得法华之意。法华别为一类滞小之
    人。故为此说。谓执三疑一。执小疑大故。
    为开方便门显真实相。真实相者。唯是佛
    慧。执小乘者。是方便门。非欲会通一代圣
    教。若以法华之前。皆为枝末法轮。则般若
    净名胜?等经。皆在法华之前。前为枝末
    则抑诸大乘。又经但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
    明知经意。不指般若等为枝末也。疏。又
    无量义下。上引法华破之。今引他经破
    之。既云一切时中皆有大小。则先后非独
    大乘。中间非独小乘也。此皆直破。而不
    收之者下。开宗立教之中收于此义。故此
    略无。又前出经意。已是收竟。第四立四教
    有四。第一光宅中二。先叙昔。后顺违。前中
    三。初正立。二出所以。三结成。初中四衢即
    四谛。余可知。疏。以临门牛车下。二出所以。
    有三所以。故三乘是权。而义势连环。一亦
    同。羊鹿俱不得故者。羊鹿是虚指。出门不
    上车。牛车若是实。出门合上车。又并羊
    鹿是虚指。出门不上车。牛车亦虚指。同彼
    羊鹿。不上车。上明三皆虚指。约法说者。
    昔指三乘三界门外。二乘出三界。无有真
    实证。菩萨出三界。岂有真实证。俱无实证。
    名不上车。明知三乘皆是权设。二并无体
    者。既不得车。明皆无体。以无可得故。长
    者虚指。三车实无。界外三乘。明是方便尽
    无生智是二乘车体。丈六浅智。是牛车体。二
    乘之智既非真实。丈六浅智岂有实耶。然
    上不得约人就法。今明无体直就法明。三
    诸子皆索故者。复成上义。向若有体。即不
    合索。诸子皆索。明皆无体。不见羊鹿故
    索羊鹿。今索牛车。明无牛可见。故彼经
    云。尔时诸子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
    具。羊车鹿车大牛之车。愿时赐与。既索牛
    车。明同无体。故牒索耳。索车是喻。约法云
    何。古有多释。略要有二。一者机索。二者口
    索。言机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门出三界
    苦。谓为究竟不解索三乘。已被淘练。
    一乘机熟。冥机叩圣。义言索耳。佛知机
    熟。灵山集会。为说法华一极之旨。即是各赐
    诸子等一大车。二口索者。已集灵山。三乘三
    根皆悉启言。求法求记。即是索车。为说与
    记令其修证。即是等赐。弥勒序品陈四众
    疑。征佛定因。已是索义。文殊云。诸求三乘
    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
    余。已许等赐。方便品初云。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
    之令得出。已是开权。又云。舍利弗当知。诸
    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
    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是显实。开权显实。
    已是等赐。亦是许与。身子三请法说。索车。
    譬喻品初腾疑白佛。说诸喻车。踊出品中
    弥勒陈疑。请说果车。开示知见。说佛寿
    量等。即是等赐。三根求记即是索车。佛皆
    与记即是等赐。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
    即时大欢喜。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皆
    是赐义。故合喻云。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
    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是宝乘直至
    道场。由是故知。三乘皆索。三乘皆赐。疏。是
    知三皆虚指以为方便者。三结成上义也。
    由上三段展转相成。以证三乘皆是方便
    无有实体。故古人云。虚指三车而群子竞
    驰。火难既夷。乃无有二。岂合有三实以为
    一。又非殊途而异获哉。故经云。如彼长
    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
    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
    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
    生。然后但与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
    有无量智慧力无畏等诸法之藏。能与一
    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以是因缘。
    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明。三皆虚指也。由皆虚指即无体故。后得
    大车。并非本望。若昔大是实。今得牛车何
    非望耶。疏。此则前三是三乘下。辩顺违。于
    中有四。一总辩顺理。二明其有违。三会
    通教旨。显违顺之由。四结成昔义。四乘无
    失。今初可知。疏。若唯说法华下。第二明其
    有违。所以违者。以抑昔大乘了义之经皆
    成权故。疏。是知下。会通教旨。于中又三。
    一明会不会之意。二明会二会三之意。三
    明取昔废昔之意。上三段展转通难。谓初
    有难云。既许昔三皆权。何言抑诸圣教。故
    今释云。非不许其四乘但昔大不分权实
    故。成抑诸实教耳。疏。若约会权下。第二会
    二会三之意。谓有问言。若尔为是会三。为
    是会二。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会三归一。
    昔应无实。若会二归一。昔应无权。无权
    则四乘之义不成。无实乃不抑昔时圣教。
    此是光宅之意。若作北宗难者。应云昔既
    有实。会二归一义则明矣。故为释云。会二
    会三。二俱有理。昔之权实二义亦存。故云
    尔耶。疏。若开权显实下。第三明取昔废
    昔之意。谓有问言。若会三归一者。为会昔
    三而为一耶。为会昔三归今一耶。故今
    释云。明俱上二义。先明会三为一。则会
    取昔三。后明会于昔三归今之一。以废
    昔三立今之一故。约会取则昔小亦取。
    况昔大耶。以其理不可分行是佛因故。若
    约废昔。则昔大亦废。况于小耶。以其约教
    虚设。果亦虚指。故并废也。然开废等言。有通
    有局。若约局者。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
    设故。约理则开三显一。言有三理覆于一
    极。开元无三理一极自彰。约行则会三
    为一。三乘之行皆佛因故。约果则会三归
    一。三乘之因同归一果故。三乘之果非究
    竟故。若约通者。唯废一种。则约于教。开会
    等言并通四种。今疏。从此言约开三显一。则
    三即是一者。若约理者。昔说三理谓各别
    证。今会法身是同更无异味。昔言有三是
    方便门。则闭于一实。今云无三。则一理自
    显。故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若约行
    者。昔说三乘之行。行各不同。谛缘度等随修
    各异。今并得为佛因。谓三行别。则方便之
    门闭于一实。今会为一。则方便门开。一实
    显矣。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若约果者。
    昔说三果不同。是方便门闭于一实。今云
    三果虚设。唯有极果无上菩提。心生欢喜
    自知作佛。则实相显矣。今疏。先明会三为
    一。于中二。先正明。后故彼经云下。引证。引
    二文证。一引药草喻品。证小行即是佛因。
    二引信解品。证大行是其所有。良以小乘昔
    有二种下劣之心。一谓自行不成佛。故法
    华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
    而见济度。又云。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
    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皆名小行不得佛
    也。故今引药草以会之。二谓大行非己分
    故。故净名云。一切菩萨闻此法者应大欣
    庆。一切声闻皆应号泣声振三千。又云。我等
    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皆明
    大行非己分也。故今引信解以示之。今初。
    引药草喻中文云。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
    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
    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
    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释曰。
    诸声闻等皆非灭度者。是废小果。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是归实义。今但引汝等所行是菩
    萨道会行之言者。欲明三即是一之义。若
    约果者。三果皆成佛因。而非佛果。不得云
    三即是一。又皆非灭度。是下废权之意耳
    疏。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即第二引信解品
    文。文云。复于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
    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
    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
    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
    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其本
    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
    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
    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
    知。释曰。此上即委付家业。当说法华经也。
    一切财物。即万行万德。先所出内者。指于
    前文。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
    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此即是喻慧命
    须菩提说般若。取与即是出内。以法外化。名
    之为出。化功归己故称为内。即自利利他
    之行。皆如般若等中。今法华中。但示如来知
    见是其所有不广诸行。今疏。欲会三因同
    为一因。故引二文皆明会行。余略不引
    疏。若废权立实义说为四下。第二明会于
    昔三归今之一。于中二。先会昔成今。二
    彰今异昔。前中有法喻合。法云。义说为四
    者。以但废昔三教。言三是权。一实便显。三
    外无别一实之法。云义说为四。但三为别。
    一为总耳。如揽三点下喻。斯借涅??第二
    三点成伊。彼喻三德。以成涅??。阙一不可
    故。彼经云摩诃般若亦非涅??。解脱之法亦
    非涅??。如来法身亦非涅??。三法若异亦
    非涅??。如世伊字。此喻至出现品。当广分
    别。今借其喻不取其法。谓以三点喻于
    三乘。以成一伊喻为一乘。别说三乘三
    皆是权。合三为一故得称实。非三点外更
    有一点。合云。昔三既别。实不兼权。此合
    上点别非伊。纵昔日有实实亦不兼于权。
    今一全兼者。合上伊具三点。成四无爽者
    结成正义。三别有三。总合为一。故成四也。
    岂差通途三虚既废故成一实。故经云。唯此
    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吾从
    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
    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明昔皆方
    便也。疏。若依昔未显说下。第二彰今异昔。
    前但合三为一。一无别法。已成四乘。今
    辩一乘别有法门。则四义昭著。是为昔所
    未说。而今说之。闻所未闻未曾有法也。
    谓昔日虽有大乘亦说如来藏性涅??法身
    真常之理。未曾显说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
    来知见。唯为一事出现于世不为于余。则
    一乘三乘。昔权今实。于理昭著。故?惫?啤V?br> 如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以之而归。
    大无不包。故乘者以之而运。然其大略皆
    以适化为本。应劝之门不得不以善权
    为用。权之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
    皆属法华固其宜矣。疏。根败之种今并说
    成者。引净名经证。大迦叶自责云。譬如根
    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
    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斯则二乘自
    知不成佛也。岂非不兼权耶。又云。我等
    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此显
    烦恼已断不能生也。佛名经云。我等今者犹
    如败种。虽逢春阳无希秋实。并是声闻
    不作佛义。今法华三根声闻。皆与受记。
    一切声闻不在此会。令转宣说。一切众生皆
    是吾子。则唯实非权。故言今并说成。明今
    昔有异。上云根败之种。乃有二意。一即根
    败两字。收净名根败之士。二即败种二字。双
    收净名及佛名二经败种之义。疏。于文有据
    下。第四结归昔义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