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四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4

    第二说经处文有四。第一总彰大意。第二
    叙昔顺违。第三句数圆融。第四别明处异。
    初中有三。初拂迹显实。二融通显圆。三依
    义建立。今初。至而非国土。即拂迹显实
    中。谓既亡能所。何有能依之佛所依之处。
    普贤三昧品云。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
    住。非国土。犹是假说。以真无能所无可
    依故。疏。况刹尘即入下。第二融通显圆。无
    能所依。尚通实顿二教。实教顿教尚离处
    所。况于圆教耶。刹尘即入即下。通局交彻。
    二种四句。染净参融。即下染净无碍。二
    种四句圆满。教下总结难思。疏。然真非下。
    第三依义建立。不坏相故不妨立时。然旨
    归约处。先已有处。依此说经。后辩其时。
    疏家顺六成就之次第故。先明时耳。疏。
    然有言下。第二叙昔顺违。于中先正叙。
    后上之下决断。前中第一师云。既七处九会。
    人三天四。并居娑婆欲界之中。明是秽也。
    第二师云。说此经时。华藏世界六种震动。
    又言。其地坚固金刚所成。娑婆乃是土石
    诸山。岂得将此而为秽也。第三师云。但
    合上二无碍。谓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
    娑婆。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亦如
    螺髻所见如自在天宫。身子所见丘陵坑坎。
    华藏品云。譬如见导师种种色差别。随众
    生心行。见诸刹亦然。后决断。言后一近宗
    者。且知刹该净秽。即二四句中之一句。未
    穷玄妙故云近宗。疏。然说此经处下。第三
    句数圆融。于中有三。一双标。二双释。三以
    ?例细。初标可知。疏。初净秽中下双释。先
    释染净二种四句。前一四句。以本刹末刹
    相望成四句。华藏为本刹。世尊修因所严
    净故。刹种所持世界为末刹。应众生有故。
    然末刹即狭。本刹则宽。末通净秽。本刹唯
    净。若宽狭相望。自属通局。今论净秽故。但
    取末中染刹。前二句可知。第三句。双明本
    末故。得称俱者。不同前二说华藏即不
    言娑婆。说娑婆即不论华藏。今要明华
    藏之内娑婆。如一庄严城中举一小室耳。
    上三皆。约事明。第四句唯约理说。若理事
    相望。则前三句皆末。第四句复为其本故。
    华藏品云。华藏世界海。法界等无别。庄严极
    清净。安住于虚空等。疏。又或唯染下。第二
    四句。随取一刹即有四句。不论本末染
    净。今正约娑婆染刹上。论四句也。即前三
    约净秽亏盈。后一约相尽理现。若约机说
    者。染就劣机见故。净就胜机见故。俱约二
    人同见故。刹体自在故。俱非约顿机故。亦
    唯约体故。疏。次明通局。二四句等者。先标后
    释。释中前四句。约一重平漫以论。后四句。
    约重重相摄以说。又前四约以人望处论
    通局。后四唯约说处论通局。前中初二句。
    唯约相说。一谓此界七处说经。二谓十方诸
    刹齐说。三以相随性故。即一能遍。如光明
    觉品。彼云。如于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
    藏师子之座。十方一切诸世界中。各有百亿
    阎浮提。百亿如来。亦如是坐。此明一会即
    遍一切。非是彼处各别有佛。四即归理平
    等。后四句中。初一约广容门。事含于理事
    理无碍故。令一界即理能摄一切。二约普
    遍门。事如理遍。令此一界随所依理入一
    切刹。三广容即普遍故。正摄之时便能入。
    彼以此二门无异体故。四泯同平等门。法
    界之中。俱不可得故。疏。又以一尘例刹。亦
    有四句者。三以?例细也。引文如前依正
    融通中说。疏。若从狭至宽略显十处下。第四
    别明处异中。文分为六。一标数。二初此下。
    列释。三然上下。总结。四然说十住下。释妨。
    五十余佛同者下。随难重标。六又上十处下。
    总融十义。二中。然其十名与旨归小有不
    同。旨归云。初此阎浮二。周百亿。三尽十方。
    四遍尘道。五通异界。六该刹尘。七归华
    藏。八重摄刹。九犹帝网。十余佛同。今疏所
    以不同彼者。以归华藏。即前染净无碍故。
    不立之故。旨归文云。事尽理现。染相尽故。
    其该刹尘。与遍尘道。并皆是尘故。第七中
    摄。八重摄刹者。亦名华藏中尘一一摄余
    刹海。亦不异于第六该诸刹尘故。并略之
    而加四五六。以成十义。此亦贤首略疏之
    中。光明觉品中意。参而用之耳。疏。如升须
    弥品者。此文为证七处而周法界之言。文
    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
    须弥向帝释殿下。云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法慧偈云。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
    今见佛住于须弥顶。十方悉亦然。如来自在
    力。皆遍法界之文也。七处皆尔。文中但三
    贤三天。言不起而遍。义如下疏。疏。如光
    明觉品者。此证百亿遍法界。皆有同类一
    界。言同类者。同有须弥大海铁围四洲二
    十八天。各有百亿故名同也。彼经云。如
    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
    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一世界
    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
    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
    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
    所共围绕。拣唯阎浮。故云百亿。拣下异类。
    故云同类一界。疏。三遍异类树形等刹者。
    上二皆略释。下八唯列名目而已。而言等
    者。等取江河回转形等。经列二十形。结有
    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异类。一一流类
    皆遍十方虚空法界。与前须弥界等互不相
    碍。各于其中转斯法轮。疏。四遍刹种者。向
    明异类。且举百亿中异类故。今方明刹种。
    然异类言虽通华藏。言总意别。言遍刹种
    者。即取最中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普照十
    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其中摄二十重佛刹
    微尘数世界。结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
    界。于中布列。今遮那亦遍其中。疏。五遍华
    藏者。谓遍华藏一界。有前十不可说佛刹微
    尘数世界种。既皆如来修因之所严净故。常
    处其中而演说法。疏。六遍余刹海若种若
    刹者。即华藏之外十方无间。穷尽法界之刹
    海。例如华藏也。如第六现相品说。华藏
    世界海东。有世界海名清净光莲华庄严。
    南方名一切宝月光明庄严藏。西名可爱
    乐宝光明。北名?沉鹆Я??庠猜?亍6??br> 名阎浮檀金颇梨色幢。东南名金庄严璃
    琉光普照。西南名日光遍照。西北名宝光
    照曜。下方名莲华香妙德藏。上方名摩尼
    宝照曜庄严。结云十亿佛刹微尘数等是也。
    疏。七遍前六类刹尘者。前之六段。各是一
    类。此上诸刹皆以尘成。一一尘中。皆有佛
    刹。如来于彼尘内刹中说经故。华藏品云。
    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法界尚
    见。何况刹耶。又云。一一尘内难思刹。随众
    生心各别住。又云。如于此会见佛座。一切
    尘中亦复然。其文非一。疏。八尽虚空界容
    一一毛端之处。各有无边刹海者。此不论成
    刹之尘。但取容尘之处。兼于空矣。如二
    界中间空无有物。亦是容尘之处。今取遍
    法界虚空界。有刹无刹有尘无尘。但可容尘
    之处。即有无边同类异类一切刹等。如来于
    此常转法轮。阿僧只颂云。一毛端处所有
    刹。其数无量不可说。尽虚空量诸毛端。一一
    处刹悉如是。又云。彼毛端处诸国土。无量
    种类差别住。有不可说异类刹。有不可说同
    类刹。不可言说毛端处。皆有净刹不可说。种
    种庄严不可说。种种奇妙不可说。如是等文。
    成证非一。而言于中说法者。彼次颂云。
    于彼一一毛端处。演不可说诸佛名。出妙
    音声不可说。转正法轮不可说。于彼一一
    法轮中。演修多罗不可说。于彼一一修多
    罗。分别法门不可说。于彼一一法门中。又
    说诸法不可说。于彼一一诸法中。调伏众
    生不可说等。疏。九犹常网者。彼一一微
    尘。既各摄无边刹海。即此刹等复有微尘。
    彼诸尘内复有刹海。是则尘尘不尽。刹刹无
    穷。如帝释殿网重重。重重不可说其分量。
    而?陈?谀且嘀刂匚蘧〕Q菟捣āJ琛?br> 十余佛同下。文自释。疏。然上十类一一各遍
    法界等者。第三总结也。由上十门。初二。有
    遍法界之言。从三至十。皆略此言故。今总
    结皆遍。疏。然说十住下。第四释妨。谓有问
    言。若忉利天说十住法。既遍虚空周于毛
    道。未知夜摩天等亦说十住不。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若彼不说。则说处不遍。若彼亦
    说处。则杂乱。何以经中唯云忉利说十住
    法。夜摩天处说十行等耶。故为此通。于中
    三。初总答前问。次重通再难。后一一品下。
    以一例余。初中即隐显门。谓一门显时。余
    门则隐。如以十住为门。唯言十住遍。十行
    为门。唯明十行遍等。故云为门不同。亦无
    杂乱。疏。若约十住至彼此互有同遍法界
    者。即第二重通再难。谓更有问云。若约为
    门不同。为互相见不互相见。若相见者。还
    成杂乱。若不相见。何以知遍。今答此问。明
    有见不见。谓若约相即。即不相见。若约相
    入。则许互见。言若约十住与十行等。全位
    相摄。则彼此互无。各遍法界者。是相即门。
    谓若以十住摄于余位。则唯有十住。余位
    如虚空。以余位废已同十住故。余位亦
    尔。十住遍时。非十行等遍。是故互无各
    遍法界。言若约诸位相资。则彼此互有同遍
    法界。者。是相入门。若以约力用更资不
    坏自他。如两镜相照故。东镜动时西镜中
    之影亦动故。得同遍法界。而有主伴故非
    杂乱。如十住为门。带十行等。同遍法界时。
    但名十住遍。不名十行遍。若十行等为门
    亦然。则有力能摄者为主。无力被摄者为
    伴。前相即门中。正十住遍时不妨余遍。但
    隐显不同耳。十住遍时十行等即隐。十行遍
    时余隐亦然。依相即门亦名纯门。遍周法
    界尘毛。唯有十住等故。依相入门亦名杂
    门。以诸位一时相资遍故。则十住中有十
    行等。余义至义理分齐中广辩。疏。十余佛
    同者下。第五随难。重释中二。先正显同遍。
    后然主主下。释通妨难。前中以竖穷三际
    横遍十方。佛佛德用说法皆同故。故经云。三
    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疏中引经我等诸佛
    亦如是说。即横论也。即证法佛言也。十地经
    云。我不见有诸佛世界彼诸如来不说此
    法。即金刚藏证法菩萨言也。疏。然主主下。
    二通妨中。谓有问言。余佛说处与遮那佛。
    为相见不相见。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
    若相见。即乖相遍。若不相见。即乖主伴。故
    为此通。谓见与不见。二义俱成。二互相见。
    主伴义成。见与不见。遍义皆成。但各遍同
    遍。以为异耳。文具四句。言主主不相见者。
    遮那为主时。十方余佛但得为伴。不得为
    主。若余佛为主。遮那亦即为伴。不得为
    主。故云主主不相见。二伴伴不相见者。如
    诸佛为遮那伴时。遮那更不得为伴。故云
    伴伴不相见。非谓彼诸伴佛自不相见。疏。
    主伴伴主则互相见者。即第三第四句也。三
    主伴得相见。如遮那为主见余伴佛。伴佛
    亦见遮那故。四伴主相见者。如遮那为伴
    余佛为主。则得相见。然三四二句。义则不
    异。但约一人。互通主伴。故成四耳。言无
    杂乱者。结为门别故。言亦无障碍者。约
    常融摄故。疏。又上十处下第六。总融十义。
    于中分三。初正显十义融通。次而随下。对
    时显处。后此犹约下。三进显甚深。谓上十
    重。但是器世间耳。未说佛毛孔及众生毛
    孔中事。一一皆悉重重无尽。言普贤众生一
    一皆尔者。普贤若望如来。亦名众生世间。
    若望众生。亦名智正觉世间。又举普贤。则
    摄一切菩萨也。第三依主。疏文分五。一
    总彰大意。二今说此经下。假难征起。三故
    说此经下。总相会通。四今先明下。开章别
    释。五是知或说下。会通余教。今初。谓如来
    唯一无障碍身。随机教异耳。疏。夫真身寥廓
    与法界合其体者。若以法界为身。法界即
    身。不言合体。今以无障碍智与如冥一。故
    言合体。故金光明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
    则以如智共为真身。既智合如。则令色
    相功德无不合如。疏。包罗无外与万化
    齐其用者。体既合如。如无不在。如无不包
    故。令佛身亦无不包矣。万化云云。即是法
    身大用。而言齐者。以如来得一切法量等
    身故。假言齐耳。上二义明佛身体用同法
    界体用。故浑万化。即真会精?一致。圆
    融无碍也。故次疏云。穷源莫二。谓若据本以
    适末。则一源有万派。若寻流以讨源。则
    千途无异辙。若三江之浩淼。并源出于岷
    山也。执迹多端者。即据本适末。不知多端
    是应迹耳。疏。一身多身经论异说者。出执
    迹之由也。由经论中一多异说故。经随物
    异。论逐经通。人随教执。若识其源。一多无
    碍。故光明觉品云。一身为无量。无量复为
    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此身无所
    从。亦无所积聚。众生分别故。见佛种种身。
    即其义也。言异说者。或说唯一。即如此
    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
    力无畏亦然等。或说二身。佛地论说。一生身
    二法身。谓法身实报。皆名法身。实功德法
    故。他报化身。俱名生身。为物生故。智度论
    中意亦同此。又般若论说有二佛。一真佛。
    二非真佛。初是法身。后即报化。下经之中。
    亦多说二。文云。诸佛真身本无二。应物分
    形满世间。又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
    空。所现众色形。令入此法中等。或分为三。
    即法报化。亦言法报应。应即化也。或说四
    种。楞伽经说。一应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
    佛。四如如佛。初是化身。中二是报身。后一是
    法身。金光明经又说四种。一化身非应佛。
    谓为物所现龙鬼等形。不为佛身。名化非
    应。二应身非化。谓地前菩萨。所见佛身。依
    定而现。非五趣摄。名应非化。即四善根
    所见。一大千界一应身也。三亦应亦化。谓
    诸声闻所见佛身。见相修成。故名为应。人
    见同类。故名为化。四非应非化。谓佛真
    身。前三并是化身。后一法报二身。佛地论
    中亦说有四。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受用身。
    二变化身非受用。谓变化身。化地前类。
    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他受用身。化十地菩
    萨。四非受用非变化。所谓法身。是则前
    金光明。约三身上论四。合法报而开化
    身。今约三身谓四。三身俱开。复重开于报
    故。虽有四义理不乖三。或说五身。
    如大通经说。然?惫??κ枋驮啤K?揭?br> 法性生身。二亦言功德法身。三变化法
    身。四虚空法身。五实相法身。详而辩
    之。即一法身也。何者言其生。则本之法性。
    故曰法性生身。二推其因。则是功德所成
    故。是功德法身。三就其应。则无感不形。
    是则变化法身。四称其大。则弥纶虚空。所
    谓虚空法身。五语其妙。则无相无为。故曰
    实相法身。五所以能妙极无相。四大包虚
    空。三遍应万化。无感不形者。就机而
    明。何者三有之形。随业而化。故有精?大
    小万殊之差。二如来法身。是妙功德果。功
    德无边。果亦无边。功德无相。果亦无相。功德
    方便。果亦方便。无边故量齐虚空。无相故妙
    同实相。方便故无感不形。是为如来真妙
    法身。阴界不摄非有非无。一以有此身。
    为万化之本。故得于中无感不应。如冥室
    曦光随孔而照。光虽万殊之本之者一。所
    谓真法身也。若直指功德实相名为法身。
    此乃以法深理假名为身。非色像之谓
    也。上皆五身义。若以三身摄之。初二是报。
    次一是化。后二是法。又有义说有于九身。
    以三身各三故。法身三者。一真法界以为
    法身。本有三大故。故为三耳。修成为报身。
    同体大悲。名为化身。报身三者。真智所证
    故名法身。智德圆满即是报身。为十地
    所现故曰化身。应身三者。化必有体即是
    法身。故经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等。修因所成即是报身。感而
    必形即是化身。或说有十。自有二义。一
    约十地所得十身。如胜天王经说。一平等
    身。二清净身。三无尽身。四善修身。五法性
    身。六离寻伺身。七不思议身。八寂静身。九虚
    空身。十妙智身。二约佛身之上。自具十身。
    即如下明。故疏云。一身多身经论异说。略
    示异义无厌繁文。疏。今说此经佛。为真
    为应为一为多。下第二假问征起。于中二。
    先问起后。若言真者下。征难。今初。但有两
    对。已含前后诸义。征难中先难真应。后难
    一多。初中有三。一约名。二约处。三约机。
    言为一为多者。二难一多。言多处别
    现者。如光明觉品云。如于此处见佛世
    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
    萨。所共围绕。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
    浮提。百亿如来百亿佛刹。亦如是坐等文
    是也。又云。如于此处见佛坐。一切尘中亦
    如是。佛身无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现
    等。疏。何以复言。而不分身者。出现品云。譬
    如梵王住自宫普现三千诸梵处。一切人
    天咸得见。实不分身向于彼。诸佛现身亦
    如是。一切十方无不遍。其身无数不可称。
    亦不分身不分别。疏。故说此经佛并非前
    说下。三总相会通也。于中二。上即遮非。后
    即是法界无尽身云下。显正。于中三。初总
    相显相。次对难会融。后结成难思。疏。真应
    相融一多无碍下。第二对难会融。于中分
    二先二句双标。后即卢遮那是释迦故下。双
    释。亦二。先释真应。后释一多。前中二。先
    此两句。唯释真应。通前约名为难。谓余
    教遮那是真。释迦是应。故经云。清净法身??br> 卢遮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今既相
    即。明是真应相融故。名号品云。或云?陈?br> 遮那。或名释迦牟尼。但名异耳。又华藏品中
    明。第十三重有世界。名娑婆。其佛即是??br> 卢遮那。故知融也。疏。常在此处亦兼通
    前。约处为难。谓常在此处。即他处故。远
    在他方。恒住此故者。二有二对。正明真
    应。兼显一多。而含有身土对。前约处为
    难。初作真应释者。以约应故在此。约真
    故周遍法界。故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
    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
    此菩提座。初句即真。余三皆应。第四句常在
    此处。余三句即他处也。言兼显一多者。在
    此处即一。在他处即多。如不起一处遍
    一切处。处此菩提座一也。普现众生前多
    也。言含土者。此处即娑婆。他处即兼华
    藏。疏。身不分异亦非一故下。二释一多
    也。身不分异故非多。多不碍一也。亦
    非一故虽一。一不碍多也。上唯释一多。
    疏。同时异处一身圆满。皆全现故者。正释
    一多兼该真应。言一多者。以一身全现故。
    非一非多也。一身现多故。一不碍多。多现
    而常一故。多不碍一。如上已引。一身为无
    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
    等。又云。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等。出现
    品云。如来于一成正觉身。普现一切众生数
    等身。成正觉等。而言同时异处者。若异时
    异处。容许一身次第遍游。今明同时异处
    决是多身。而是一身全现故非多矣。其犹一
    月一刹那中百川齐现。皆即一即多。又普现
    故非一。一月故非多故。智幢菩萨偈云。譬
    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
    未曾二是也。故下光明觉品疏中。明有同
    时同处见。异时异处见。同时异处见。异时同
    处见。同异时处一人顿见等。言兼真应者。
    一身圆满即是真身。皆全现故。即是应身。又
    言全现者。非分现也。言分现者。如一身
    中现多头。头中有佛。腰现仙人等。即分现
    也。今言全现者。即此佛身。即一切身。即诸
    类身。全菩萨身。是佛身等。疏。一切菩萨不能
    思故者。结成难思也。兼对前约人为难。
    菩萨尚不能思。况人天能见耶。以离心缘
    相故。二十一种功德中。有无能测身。第八
    十经云。如来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匹。
    以出世间言语道。其性非有非无故。虽无
    所依无不住。虽无不至而不去。如空中
    画梦所见。当于佛体如是观。由非真非应
    非一非多故。不可作真应一多等思也。故
    光明觉品云。佛身无生超戏论。非是蕴聚差
    别法。故难思也。又云无染无所著。无相无
    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咸称叹。其文非一。
    既云菩萨不能思。明唯佛境。疏。今先明
    十身。后彰无碍。下第四开章解释也。于中
    三。初上二句标。次言十下释。后以此身云下。
    总结周遍。疏。广显其相如第八地及离世间
    品辩者。如第八地中明。前十身各有十相。
    第二十身。即是前十之中第七。如来身之十
    相。又明前十身相作。谓随众生心之所乐。
    能以众生身。作自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
    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
    身。如上教迹中引。及一一释相。并在下文。
    言离世间品者。彼五十三中有十佛。即前
    第二十身。而名小异。彼亦会释。言十佛者。
    所谓成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
    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随乐物。第
    五十八中。又明十种见佛。即见前十佛文
    云。所谓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着见愿佛。出
    生见业报佛。深信见住持佛。随顺见涅??
    佛。深入见法界佛。普至见心佛。安住见三昧
    佛。无量无依见本性佛。明了见随乐佛。普受
    见。然无着等。复有十义。并至下当明。疏。
    一切尘中亦如是等。其文非一者。等取下
    半云佛身无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现。
    此即第五经普贤菩萨偈也。言其文非一者。
    遍于一经。如第六经云。?陈?谀欠稹T噶?br> 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又云。一
    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
    十方国。又云。佛演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
    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等。如是等用。无量无
    边。谓或现摄生。或现威仪。或现八相。或
    现三乘形。或现五趣形。或现六尘境。差
    别名号。业用多端。不可称说。法界微细。无
    不皆遍。故云周遍也。疏。二相遍无碍。谓上
    差别用中。各摄一切业用者。如上所明。
    摄生威仪行住坐卧。如不思议品云。如来一
    坐食已。结跏不动。遍于十方经一切劫。今
    明即此坐中便具行住及卧也。又如前现
    八相相遍者。岚?衬崃稚瘛K等缋词苌?啤?br> 善男子。当知我见佛于此四天下。阎浮提
    内岚。?衬崃衷爸小J鞠殖跎?种稚癖涫薄?br> 亦见如来于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四天下。阎
    浮提内。岚?衬嵩爸小J鞠殖跎?种稚癖洹R?br> 见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亦见
    百佛世界。千佛世界。乃至十方一切世界。一
    一尘中无量佛刹。如是一切诸佛刹中。皆有
    如来。示现受生种种神变。如是念念常无
    间断者。但是一重之遍。今此明一一相中皆
    具八相。如三十一经云。菩萨在母胎中。自
    在示现一切法界道场众会甚微细。菩萨在
    母胎中。示现一切佛神力甚微细。又离世间
    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甚微细趣。
    何等为十。所谓在母胎中。示现初发菩提
    心。乃至灌顶地。二在母胎中。示现住兜率
    天。三在母胎中示现初生。四在母胎中
    示现童子地。五在母胎中示现处王宫。
    六在母胎中示现出家。七在母胎中示
    现苦行。往诣道场成等正觉。八在母胎
    中示现转法轮。九在母胎中示现般涅
    ??。十在母胎中示现大微细。谓一切菩萨
    行。一切如来自在神力。无量差别门。佛子。是
    为菩萨摩诃萨。在母胎中十种微细趣。释
    曰。母胎一相之中。八相皆具。万德斯圆。故
    云相遍也。又上示三乘。今一乘具三。上示
    五道。今一道具五。例可知也。疏。三寂用无
    碍无私成故者。若取义显。应作思惟之思。
    今用无私之私。则表不偏为故。亦以无
    心于物故。谓常在三昧为寂。无方利物为
    用。即定即用故云无碍。如摩尼天鼓无心
    雨宝及出声。故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于
    一念中。悉能示现一切三世诸佛。教化一切
    众生。而不舍离诸佛寂灭三昧。是为诸佛不
    可思议境界。又第一经云。身遍十方而无
    来往。第三经云。如来境界不可量。寂而能
    演遍十方。第四经云。广大寂静三摩地。不生
    不灭无来去。严净国土示众生。此树华神
    之解脱等。疏。四依起无碍无心顿现海印力
    故者。谓虽寂用无心不妨皆依海印之
    力。又正依定即起用故。贤首品云。或现童
    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
    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形相各不同。行
    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
    威神力等。疏。五真应无碍应即同法一味平
    等故者。释迦遮那无二佛故。吾今此身即法
    身故。第五经。云真如平等无相身。离垢光明
    净法身。智慧寂静身无量。普应十方而演
    法。又云。如来真身本无二。应物分形满世
    间。光明觉品云。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
    相寂灭法。身相威仪悉具足。世间随乐皆得
    见等。疏。六分圆无碍者。支分不碍全身。全
    身不碍支分。谓遮那一一身分。手足眼耳乃
    至一毛。皆有舍那全身。法界品云。如来一
    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妙严品云。佛身
    一切相。悉现无量佛。普入十方界一一微
    尘中。以一毛之性不异全身故。故出现品
    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一毛孔中。
    有一切众生数等诸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
    觉身。究竟无生灭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
    切毛孔悉亦如是等。又如来眼等。皆遍法
    界。若分与圆异。分既有多。应有多个法界。
    合成一身。以分圆无碍故。一遍一切遍也。
    又法界品中。普贤毛孔支节亦然。疏。七因果
    无碍不碍现因故者。谓一一毛孔。现自遮那
    往昔本生行菩萨行。所受之身及所成事。亦
    现十方一切菩萨身云。及下经中眉间出胜
    音等尘数菩萨。又第一经云三世诸佛所有
    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覩。第五经云。佛以
    本愿现神通。一切十方无不照。如佛往
    昔修治行。光明网中皆演说。第六经云。一一
    佛身中。亿劫不思议。修习波罗蜜。及严净
    国土。如是等文。其处甚多。疏。八依正无碍
    者。如上说因中释。又此身云即作一切器世
    间故。故经云。或作日月游虚空。或作河
    池井泉水。又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相
    入相即六句。并如前释。疏。九潜入无碍等
    者。文中二。先标章。后入众生界下。释释。释
    有二义。一明佛入众生。二又亦摄下。明众
    生入佛。皆众生不知。故云潜入。今初有三。
    初一句正释。次如来藏下引喻。后故出现下。
    引证。喻中。众生真心名如来藏。随无明等
    缘作诸众生流转三界。而此真心自性不
    失。故胜?经云。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
    不染亦难可了知。若转以喻显者。如大
    海水因风成波。而不失湿性。佛亦如是。
    随众生感现万类殊形。而如来身不失自
    性。此以众生自法身作自众生。喻如来真
    身入一切众生。疏。故出现品下。引证。引其
    二文。初佛智潜入者。此以智身通证佛身。
    佛身随化文处盖多。今取潜入之义。故引
    出现耳。彼经云。譬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
    地及八十亿诸小洲中。有穿凿者无不得
    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别我出于水。合佛
    智海水亦复如是。流入一切众生心中。若诸
    众生观察境界修习法门。则得智慧清净
    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无有分别。但随
    众生心行异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今所引
    者。正取潜入之义耳。疏。又云众生心中
    等者。亦是彼品前文已引。疏。又亦摄下。上
    辩潜入。佛入生身生不知故。今明摄他。
    正摄他时不碍入他。故称无碍。疏。十圆通
    无碍等者。文中二。先别明。后总结。今初。以
    遮那佛融大法界。而为其身故。无不即。不
    待现身方名即事等。以法界之体无不包
    故。无不即故。令身亦然。若指相别说者。
    佛身色相即事也。全同法身即理也。即一即
    多乃有二义。一法身为一。应化为多。真应
    既融。故相即也。二此一处应即多处。应亦
    以体融。又即此一应为多应故。故光明觉品
    云。一身为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
    现形遍一切。此身无所从。亦无所积聚。
    众生分别故。见佛种种身等。即依即正者。
    亦有二义。一以法性身土融无二故。二者
    有国土身故。即依。有智正觉等身故。即
    正。即人者。证法成人故。即法者。佛以法为
    身故。即此即彼者。不离菩提树而遍一切
    处故。既亦不离一切处而坐菩提树。可言
    即彼即此也。二义小异。彼此相即是同。又即
    此佛是他佛故。他亦是此。即情者。异木石
    故。即非情者。同色性作河池等故。非情即
    佛体故。蕴界入等若虚空故。即深即广者。
    无形绝相故。深量无不包故广。又量同
    空故广。离空相故深。故问明品云。如来深
    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
    入。出现品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
    处。一切如来亦复如是等广也。非至非不
    至深也。又如虚空宽广非色。而能显现一切
    诸色等。皆深广也。又妙严品云佛身普遍诸
    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广也。寂灭无性不
    可取深也。为救世间而出现。具深广也。
    即因即果者。因无异果之因。果无异因之
    果故。十身之中。有如来身有菩萨身故。
    即三身即十身者。若以佛身上十身者。菩提
    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即三身中化
    身摄也。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义通报化。
    法身即法身。智身义通三身。局唯报身故。
    即三是十。即十是三。若约融三世间十身。
    即三身者。如来身通三身。智身亦通三身。
    法身虚空身即法身。余六通法化。法身体故。
    随物应国土等故。疏。同一无碍法界身云。
    二总结成也。即以无障碍法界为体。含四
    法界何所不具。故无不即耳。则未有一
    法非佛身也。疏。以此身云遍前时处常说华
    严者。第三总结周遍也。上来第四开章
    释竟。疏。是知或说报身在色究竟约摄报说
    等者。第五会释余教也。文中三。初别会。二
    总非。三拣滥。今初。略会五文。一会起信唯
    识等文。起信论云。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
    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
    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
    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藏和尚疏。引
    地论释云。一者现报利益。受佛位也。二者
    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自问云。何故
    他受用报身在此天耶。一义云。以寄报十
    王显别十地。然第十地寄当此天王。即于
    彼身示成菩提。故在彼天。余义如别说。天
    宫钞释余义云。二即四智圆满。唯识即实
    报成佛。此示高大身。即他受用。唯识为引
    摄二乘。令知菩提树下非是报身。且指彼
    为实报也。疏。今亦据二文之意及十地经
    文通之。故云约摄报果说。疏。或说报身在
    余净土约引摄者。即第二通涅??央掘等
    经也。涅??二十四。高贵德王菩萨品。明十
    功德中。第四功德。高贵德王难云。若有菩
    萨修大涅??。悉作如是十事功德。如来何
    故唯修九事不修净土。佛答具修。末云。
    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四十二恒
    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
    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庄严之事。悉
    皆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
    如东方满月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
    化众生故。于此界阎浮提中现转法轮。
    非但我身独于此中现转法轮。一切诸佛
    亦于此中而转法轮。以是义故。诸佛世尊。
    非不修行如是十事。善男子。慈氏菩萨以
    誓愿故。当来之世。令此世界清净庄严。以
    是义故。一切诸佛。所有世界。无不严净。释
    曰。既言为化众生居此阎浮提。无胜国
    土。是我严净。明指报身在余净土。言央
    掘经者。经文稍广。今略义引。谓佛答央掘
    云。我住无生际而汝不觉知等。央掘难
    云。若住无生际。何以生于此土。佛答云。东
    方有佛。汝往问之。当为汝说。央掘与文
    殊同往问佛。彼佛答言。彼释迦者即是我身。
    大意明余净土中佛。是证无生际者。今生
    娑婆是化现耳。故云在余净土。而疏言约
    引摄说者。不言严净华藏及周法界帝网
    之刹。不言此身周满法界。而言在于东方
    等。明是随宜引摄娑婆杂恶众生。令修净
    土之行耳。疏。或说舍那坐千叶华摄二地说
    者。第三通梵网等经。彼云。我今卢舍那。方
    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
    百亿国。一国一释迦等者。即以莲华台上。
    为本源卢舍那。千叶释迦复是大化。一释迦
    更有百亿。方为小化者。亦不言其身充满
    一切世间。普贤莲华。有不可说叶。量周法
    界。十地菩萨之华。尚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
    界。况如来耶。明知亦是他受用身。摄二地
    耳。以二地戒度圆满故为说戒以初地化
    百佛刹。则有百叶之华。二地化千佛刹故。
    华有千叶。若至三地应见万叶。四地亿叶。
    五地千亿。六地百千亿。七地万亿那由他。八
    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九地百千
    万亿阿僧只国土微尘数。十地不可说百千
    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据上十地。百万三千
    尚犹略说。故知非显真极之身。疏。或说登
    地方见约胜机说者。即四通他受用身。登
    地之机为胜机耳。前别约二地。今通约十
    地也。疏。或分三异约体相用说者。第五通
    会三身也。若直说者。法身约体。报身约相。
    化身约用。然起信立义分云。所言义者则
    有三种。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
    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
    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
    果故。藏和尚释相大云。二种藏中。唯取不
    空如来藏也。用大者。谓随胜业约自体
    大用。报化二身约?细之用。令诸众生始
    成世善。终成出世善也。释曰。依此解者。
    体相二大俱名法身。以性功德本自有故。
    用即报化。亦是约三大说。若各配者。一以
    不空之藏修成方显。为真报故用大中报。他
    受用故。显胜名报。若应约登地之机。亦是
    化故。疏。俱非此经真实之义。第二总非也。
    以十身圆融为实义故。疏。设分三十第
    三。拣滥也。云何拣耶。?相约教而说。三身
    为权。十身为实。若不知三身即是十身。
    为不融前。权外立实故失经宗。第四依三
    昧。疏文分二。先立理正明。后对文略释。今
    初。先别显。后结成。初中下十住。疏。明入定
    意总有六义。一此三昧是法体故。即十地论
    意。二非证不说故。若不证而说。则是生灭
    心行说实相法。三总显法体非思量境故。
    明要忘心方契上义。前约显实。此约遮
    过。然上三义后后释于前前。大同小异。四
    观机审法故。须药病相当。方可说故。五为
    受佛加故。上四内因。此一外缘。因缘和合
    方能说故。六成轨仪故。即一向为生。上五
    自利。此一利他。今疏含具。初之二句。总相立
    理。非唯入定为物。出定亦然。宜见出者则
    出。宜见入者便入。故云唯物。圣无定乱
    故。云圣岂然乎。故净名云。不定不乱。疏。示
    轨后徒下。别显意也。此即第六意。疏。明
    将有说必须净鉴前理者。含前四意。静者离
    思量也。鉴者证法体也。静鉴前理者。观
    机审法也。前字兼机故。佛加可知。从定起
    而发言下。亦明非证不说。亦总显前六之
    胜用也。疏。故于诸会下。总结成也。九会说
    经。八会入三昧。第二不入故名为多。第一
    会普贤菩萨。入?陈?谀侨缋床厣砣?痢?br> 第三会法慧菩萨。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第
    四会功德林菩萨。入菩萨善思惟三昧。第五
    会金刚幢菩萨。入智光三昧。第六会金刚藏
    菩萨。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第七会如
    来自住刹那际三昧。第八会普贤菩萨。入佛
    华严三昧。第九会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
    第二不入者。未入位故。有云盖文漏耳。说
    世间法。尚须入定。况十信耶。若约所表前
    义无失。疏。有不入下。第二对文略释。不入
    之义。已如向说。其所入下。显胜超劣。寄位
    优劣所入不同。人法俱胜故。一一三昧皆尽
    法源。非如入初禅时。不入二三等故。以
    尽法源故。并感诸佛三业加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