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四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2

    疏。广大即入于无间尘毛包纳而无外者。第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上句大能入小。下句小
    能容大。虽有即入意取广狭。无间谓小。小
    之则无内。以无内故无有中间。无外谓大。
    大之则无外。无外即是广大之身刹。即入
    无内之尘毛。故名广狭无碍。若即若入。皆
    得广狭无碍。经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
    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以是
    初发心。至大有小相。即广狭无碍也。又云。能
    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等
    疏。炳然齐现犹彼芥瓶者。即第三微细相容
    安立门。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杂故
    云安立。炳者明也。微细有三。一所含微细。
    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齐现。不相妨碍
    非前非后。此即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然
    有两本。一本云白芥子。一本即但云芥子。
    今依此本。谓一法称性。含容皆尽故。一切
    法随所含理。现在一中亦是缘起。实德无
    碍自在。致使相容。非天人所作。乃得安立。
    如八相中一一相内即具八相。名为微细。
    二约能含微细。三约难知微细。疏。具足同
    时方之海滴者。第四同时具足相应门。如大
    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十种之德。故随一
    法摄无尽法。及下九门以此一门为其总
    故。同时明无先后。具足所摄无遗。言十德
    者。十地经云。一次第渐深。二不宿死尸。三
    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具无
    量珍宝。六深难得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
    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涅??经云。
    如人入大海。浴则为己用诸河之水。称此
    而修。一行之内德不可尽。疏。一多无碍等
    虚室之千灯者。第五一多相容不同门。由一
    与多互为缘起。力用交彻故。得互相涉入。
    是曰相容。不坏其相故云不同。如一室内
    千灯并照。灯随盏异。一一不同。灯随光遍。
    光光涉入。常别常入。经云。一中解无量。无
    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此之
    灯喻亦可喻于相即。直就光看。不见别相
    唯一光故。疏。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者。
    第六秘密隐显俱成门。如八九夜月半隐半
    显。正显即隐。正隐即显。不同晦月隐时无
    显。不同望月显时无隐。以一摄多。则一
    显多隐。以多摄一。则多显一隐。一毛摄法
    界。则余毛法界皆隐。余一一毛互相摄入。隐
    显亦然。然其半月。非但明与暗俱。而亦明
    下有暗。暗下有明。如东方入正定。为一
    半明。西方从定起。为一半暗。而东方入处。
    即于东起。如明下有暗。西方起处即于西
    入。如暗下有明。故称秘密隐显俱成门。疏。
    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者。第七因陀罗网。
    境界门。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
    俱现诸珠尽。然又互相现。影影复现。影重
    重无尽故。千光万色虽重重交映。而历历区
    分。亦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传曜相写。递
    出无穷。疏。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者。第八
    十世隔法异成门。即离世间品。菩萨有十种
    说三世。谓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
    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
    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
    尽。三世说一念。前九为别。一念为总。故名
    十世。以三世相因互相摄故。一念具十。以
    显无尽故。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
    普贤行品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
    亦无念。如是见世间。如一夕之梦经于数
    世。摄论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
    虽无量。摄在一刹那。离世间品云。如人睡
    梦中。造作种种事。虽经亿千岁。一夜未终
    尽。故庄生梦蝴蝶假寐百年。事类广矣。疏。
    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者。第九托事显法生
    解门。言重叠者。意显一多不相碍故。随
    一一事有多法门。以随一事即是无尽法
    界。法界无尽故事亦无尽。回向品云。此华即
    从无生法忍之所生起等。意明一切因生
    一果。一果即具一切因故。非是托此别有
    所表也。疏。万行纷披比华开锦上者。第十
    诸藏纯杂具德门。至相十玄中。有此名也。
    然有二意。故贤首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一
    者若以契理为纯。万行为杂即是事理无
    碍。非事事无碍。设如菩萨大悲为纯。尽未
    来际唯见行悲。余行如虚空。若约杂门即
    万行俱修者此二门异。亦不成事事无碍。
    二者。如一施门。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
    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之行。故名为杂。
    如是纯之与杂不相障碍故名具德。则事
    事无碍义成。而复一中具诸度。诸度存即名
    相入门。若诸度泯。复似相即门。故不存之。
    改为广狭。今以至相但约行为小异。此段
    略无主伴故。复出之以成十义耳。言比华
    开锦上者。意取五彩之线。华色虽异一一
    之线。皆悉通过。通喻于纯。异喻于杂。故
    常通常异。名为无碍。不同绣画但异。不
    通上之十玄略陈大格。广如向下义分齐
    中。疏。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
    于龙门下。第七成益顿超。文有十义。初
    有二义。总显高深。明权小莫测。后八正明
    成益顿圆。又前二高深。反显成益。明权小
    不测。由昔无因反劝众生令信仰故。后八
    顺显成益。谓能顿能圆令必受故。今初即
    第一明高远。若泰华倚天岷峨拂汉。难仰
    其顶故。论语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积行
    菩萨者。出现品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
    亿那由他劫。修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
    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
    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
    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
    如来无量不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
    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等。如鱼
    登龙门。若得登者即化为龙。如入华严之
    机也。若登不过者。曝鳃鳞于龙门之下。如
    假名菩萨。即权教次第修者。疏。深不可窥则
    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者。第二彰深妙也
    即法界品。初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彼叹德云。
    悉觉真谛皆证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
    依佛功德离结使缚。住无碍处。其心寂静
    犹如虚空。于诸佛所永断疑惑。于佛智海
    深信趣入。释曰即上德也。在逝多林如来嘉
    会而不见闻。名杜视听。杜犹塞也。在目曰
    视。在耳曰听。虽在会下如聋如盲。故云
    杜视听也。故经云。尔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
    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离波多。须菩提。阿
    [少/兔]楼驮。难陀。劫宾那。迦旃延。富楼那等。诸
    大声闻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
    来严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如来
    尊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住持。如来净
    刹。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菩萨大会。
    菩萨普入。菩萨普至。菩萨普诣。菩萨神变。菩
    萨游戏。菩萨眷属。菩萨方所。菩萨庄严师子
    之座。菩萨宫殿。菩萨住处。菩萨所入三昧自
    在。菩萨观察。菩萨频申。菩萨勇猛。菩萨供
    养。菩萨受记。菩萨成熟。菩萨勇健。菩萨法身
    清净。菩萨智身圆满。菩萨愿身示现。菩萨色
    身成就。菩萨诸相具足清净。菩萨常光众色
    庄严。菩萨放大光明宝网。菩萨起变化云。菩
    萨身遍十方。菩萨诸行圆满。如是等事悉皆
    不见。何以故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
    自在诸善根故。本不赞说十方世界一切佛
    刹清净功德故。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
    变故。本不于生死流转之中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
    本不能令如来种性不断绝故等。上来先
    列人。即是上德声闻。次明不见等。即杜视
    听也。何以故下。释不见因劣者。不见犹未
    为深。上德不知方为玄妙。疏。见闻为种八
    难超十地之阶下。文有八段。正显成益圆
    遍之相。此第一段明见闻益。亦名为种益。
    即随好品。地狱天子三重顿圆及初地云。虽
    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
    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不信不闻
    翻显信。闻则成利益。海水是龙。畜生趣摄。
    劫火是天。火灾及初禅生在二禅光音等
    天。长寿天难。于此得闻。兼上地狱天子。已
    有三难。佛会神鬼亦闻三涂足矣。火灾之时
    兼佛前佛后。人天道异已兼办聪。亦不拣
    北州聋者目视。盲者耳闻故。八难具矣。皆容
    闻经为种之义。超十地之阶。正在地狱天
    子。举重摄轻。阿鼻地狱尚得顿圆。忝在人
    伦岂不留听。故随好光明功德品。佛告
    宝手菩萨言。佛子。菩萨足下有千辐轮相。
    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随好。名圆满王。常放
    四十种光明。中有一光。名清净功德。能照
    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随诸众生种种
    业行欲乐皆令成熟。阿鼻地狱极苦众生遇
    斯光者。皆悉命终生兜率天。既生天已天
    鼓发声。广为说法。乃至云。尔时诸天子闻
    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获诸力庄严
    三昧故。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
    重障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
    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放
    大光明等。乃至以华散菩萨上。又云。其诸
    香云普雨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若有众生
    身蒙香者。其身安乐乃至云灭八万四千诸
    烦恼。结云。如是知已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
    清净善根。释曰。此即一重得十地。次云。若
    有众生见其盖者。种清净金辋转轮王一
    恒河沙善根。释曰。此即第二重得十地也。
    后文云。是菩萨摩诃萨住清净金辋转轮王
    位。放摩尼髻清净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
    者。皆得菩萨第十地位。成就无量智慧光
    明。得十种清净眼乃至十种清净意。具足无
    量甚深三昧。释曰。此即第三重得十地也
    疏。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者。第二解行
    益。七十八经。慈氏赞善财云。余诸菩萨于
    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
    行。乃能亲近诸佛菩萨。此长者子。于一生
    内则能净佛刹。则能化众生。则能以智慧
    深入法界。则能成就诸波罗蜜。则能增广
    一切诸行。则能圆满一切大愿。则能超出一
    切魔业。则能承事一切善友。则能清净诸菩
    萨道。则能具足普贤诸行。及大威光太子。
    亦是一生圆多劫之果。上二皆明证速。又此
    经宗。明三生圆满。一见闻生。二解行生。即
    上二句。三证入生。即下二句。疏。师子奋迅众
    海顿证于林中者。第三顿证益也。第六十经
    初云。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大悲为
    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
    方便。充遍虚空。入师子频申三昧。旧经云
    奋迅。奋迅之义。就师子说。其义便故。至第
    六十一经。初普贤开发后。如来眉间放光照
    故。时逝多林菩萨大众。悉见一切尽法界虚
    空界一切佛刹。一一微尘中各有一切佛刹
    微尘数诸佛国土。种种名。种种色。种种清净。
    种种住处。种种形相。如是一切诸国土中。皆
    有大菩萨。坐于道场师子座上成等正觉。
    菩萨大众前后围绕。诸世间主而为供养等。
    乃至云。是故皆得入于如来不可思议甚深
    三昧。尽法界虚空界大神通力。或入法身。或
    入色身。或入往昔所成就行。或入圆满诸
    波罗蜜。或入庄严清净行轮。或入菩萨诸地。
    或入成正觉力。或入佛所住三昧无差别大
    神变。或入如来力无畏智。或入佛无碍辩才
    海。即顿证林中。广说以十能入入此所入
    疏。象王回旋六千道成于言下。即第四超权
    益。即六十一经。末会之初。六千比丘会。身子
    令六千比丘观文殊十德。六千请往欲见
    文殊。身子令见。尔时文殊师利童子。无量自
    在菩萨围绕。并其大众。如象王回观诸比
    丘。故云象王回旋。言六千道成于言下者。
    比丘兴愿。文殊令发十种无疲厌心。时诸
    比丘闻此法已。则得三昧。名无碍眼见一
    切佛境界。得此三昧故。悉见十方无量无
    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及其所有道场众会。
    皆悉见彼十方世界一切诸趣所有众生。亦
    悉见彼十方世界种种差别。亦悉见彼一切
    世界所有微尘。亦悉见彼诸世界中一切众
    生。所住宫殿以种种宝而为庄严。及亦闻
    彼诸佛如来种种言音演说诸法。文词训释
    悉皆解了。亦能观察彼世界中一切众生诸
    根心欲。亦能忆念彼世界中一切众生前后
    十生。亦能忆念彼世界中过去未来各十劫
    事。亦悉见彼诸佛如来十本生事。十成正觉。
    十转法轮。十种神通。十种说法。十种教诫。十
    种辩才。又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十
    千波罗蜜。悉皆清净。得大智慧圆满光明。
    得菩萨十种神通柔软微妙。住菩提心坚
    固不动。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住
    普贤行。住普贤行已入大愿海。入大愿海。
    已成就大愿海。以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
    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身轻利。身轻利
    故得大神通无有退转。得此神通故不离
    文殊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
    具足成就一切佛法。释曰。此即道成也。一
    三昧中有十通用。皆圆益也。疏。启明东庙智
    满不异于初心者。第五成智益。启明东庙者。
    即第六十二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
    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渐次南
    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
    中。往昔诸佛教化众生大塔庙处。释曰。此
    即东庙。时福城人闻文殊师利童子在庄严
    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无量大众从其城出
    来诣其所。下别列中。有五百优婆塞。五百
    优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善财是一。下文
    殊师利独观善财。既观察已安慰开喻。而为
    演说一切佛法。乃至云说此法已。殷勤劝
    喻增长势力。令其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又令忆念过去善根。作是事已。复
    于其处为诸众生随宜说法。然后而去。尔
    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所闻佛如是种
    种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
    文殊师利而说偈言等。即启明东庙也。言
    智满不异于初心者。即第八十经初。智照无
    二相。经云。是时文殊师利。遥申右手。过一
    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作如是言。善哉善
    哉。善男子。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
    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着。于少功德
    便已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
    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
    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
    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种种知。若尽源
    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说。若分别。若证知。
    若获得。皆悉不能。释曰。了知法性下。即是
    智满。若离信心则不能得。反显前义由
    信心故。则得不离初发之心。则信智无二。
    若约不动智为初。即前后二智无二也。疏。
    寄位南求因圆不?于毛孔者。第六成位益。
    谓其善财初见文殊。寄十信位。德云至瞿
    波寄三贤十圣位。摩耶已下并寄等觉。后
    见普贤便得因圆不?毛孔。文云。时善财
    童子。又见自身在普贤身内。十方一切诸
    世界中教化众生。又云。是善财童子。从初
    发心乃至得见普贤菩萨。于其中间所入一
    切诸佛刹海。今于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
    诸佛刹海。过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又云。善
    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或于一刹
    经于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经不可说不
    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如是而行。亦不于此
    刹殁于彼刹现。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教化
    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是之
    时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
    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法轮等。言辞等。
    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
    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释曰。此即毛孔中
    因圆也。疏。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者。第
    七显因成果益。即出现品大经潜尘喻。经偈
    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
    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
    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
    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
    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
    萨。又经云。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念
    念相应则念念成矣。疏。尽众生之愿门则尘
    尘行满者。第八成就行愿益。谓菩萨发心
    化尽生界。生界若尽大愿方终。生界无穷大
    愿无尽。故十地品云。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
    而众生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
    穷尽。今众生界虽无有尽。而等有经卷故。
    普贤开之。要令尽无尽之众生为大愿
    矣。言尘尘行满者。菩萨大悲不可尽故心
    量难思。为一众生于一尘中经无量劫。修
    行万行心不疲倦。尘尘皆尔。生生尽然。方
    显愿行无穷尽也。文殊菩萨赞善财云。汝
    遍一切刹微尘等诸劫。修行普贤行成就菩
    提道。疏。第八真可谓常恒之妙说下。结叹宏
    远。于中分二。先当相显胜。后对他显胜。
    今初四句。初句。佛说明常恒之说。前后际而
    无涯故。二通方之洪规者。明其普遍。无有
    一国不说此法故。明是通方不同随宜之
    教有说不说。三称性之极谈者。显其深也。
    一一称理故。一文一句不可尽故。普贤大
    士语善财云。我法海中未有一文一句非
    是舍施无量转轮王位而求得者。四一乘之
    要轨者。明其要妙。谓于一乘之中是别教
    一乘。不共之旨。圆因之门。成佛之妙故。疏。
    寻斯玄旨却览余经下。二对他显胜。先法后
    喻。初法可知。后喻之中文有二喻。初其犹
    之日丽天夺众景之曜者。即智明映夺喻。初
    升谓日。谓之杲日。丽者着也。此经犹如杲
    日。杲日既升。众景夺曜。景犹明也。即大明
    流空。繁星夺曜。斯经大阐。众典无辉。后须
    弥横海落群峰之高者。即高胜难齐喻。须弥
    即是此经。群峰即是余经。设七金铁围。方余
    高广比妙高之出海。并落其高。以俯望群
    峰如培?v故。疏。第九是以菩萨搜秘于龙
    宫下。感庆逢遇。于中二。一明弘阐源由。二
    正明感遇。今初。谓龙树菩萨五百年外。方
    入龙宫搜求得斯玄奥之典。事如别传及
    纂灵记。言大贤阐扬于东夏者。正取觉贤
    兼余大德。谓智严。法业。日照。实叉等。阐扬
    斯典。言于东夏者。谓葱岭之东。地方数千
    里。谓之神州大夏。而上云是以者。由上深
    妙故。搜以阐之。故龙树入于龙宫广见。无
    数偏诵此经者。以玄妙故。故智论?。为大
    不思议经。而诸大德皆见此经。一文一句竭
    海墨而莫书。一偈一光破地狱之剧苦。是
    以诸师尽命弘传耳。疏。顾唯正法之代尚匿
    清辉幸哉像季之时偶斯玄化等者。二正明
    感遇。于中亦二。先对昔自庆。后对今自庆。
    今即初也。谓五百年前即当正法。斯经清辉。
    隐匿龙宫之内。时人不闻。何幸像法垂末之
    年。遇斯玄微之化。生居像末应合悲伤。反
    顾前不闻经。未惭正法之代。故自庆也。此
    依不灭正法一千年故。今为像末。以今去
    大师涅??一千八百六十年故。又按。大集月
    藏分。第一五百年解脱牢固。第二五百年禅
    定牢固。第三五百年多闻牢固。第四五百年
    塔寺牢固。第五五百年鬪诤牢固。今居塔寺
    之末。将邻鬪诤之时。翻闻难思之经。碎身
    莫酬其庆。疏。况逢圣主得在灵山竭思幽宗
    岂无庆跃者。第二对今自庆。此庆有三。一
    庆时。二庆处。三庆所修。初即况逢圣主。谓
    明时难遇。今值圣明天子。敷陈五教高阐
    一乘。列刹相望锺梵交响。故得闲居学肆
    探赜玄门。斯一幸也。二得在灵山者。庆处
    也。清凉灵山三千之最。文殊大圣诸佛祖师。
    金色虽在东方。住处即为金色。大圣虽周
    法界。摄机长在此山。感应普周。若百川影
    落。清凉长在。犹素月澄空。万圣幽赞于五
    峰。百只传庆于千古。况大孚灵鹫标乎圣寺
    之名。一介微僧得在居人之数。此之庆幸
    爰??多生。斯再幸也。三竭思幽宗者。庆所
    修也。大方广佛华严经。即?陈?谀侵?ǜ??br> 普贤菩萨之心髓。一切诸佛之所证。一切菩
    萨之所持。包性相之无遗。圆理智而特出。
    不入余人之手。何幸捧而持之。积行菩萨
    犹迷。何幸探乎幽邃。亡躯得其死。所竭思
    有其所归。幸之三也。岂无庆跃结上三也。
    其犹溺巨海而遇芳舟。坠长空而乘灵
    鹤。庆跃之至手舞何阶。是故感之庆之。唯
    圣贤之知我也。疏。第十题称大方广佛华严
    经者。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下略释名题。以
    下第九门中广释。故此云略。于中有三。先
    双标经品二目。二双释二目。后双结上二。
    今初。先标经目。谓若从略至广。展演无穷。
    难思教海不离七字。故云无尽修多罗之总
    名。标经题也。后世主妙严品第一者。即众
    篇义类之别目者。标品目也。众篇即三十九
    品。品者。义类不同。今当其一故云别目。疏。
    大以旷兼下。二双释二目。先释总题。后释
    品目。今初。下有十门。释其七字。字各十义。
    今但略举。当字释之。然此七字略有六对一
    经字是教。上六字是义。即教义一对。二严字
    是总。上五是别。即总别一对。三华为能严。
    上四皆所严。即能所一对。四佛是所严所成
    之人。上三皆所严之法。即人法一对。五广者
    是用。上二皆体。即体用一对。六方者是相。大
    者是性。即性相一对。故此七字即七大性。大
    者体大。方者相大。广者用大。佛者果大。华者
    因大。严者智大。经者教大。则七字皆大。七字
    皆相等。今各以二义释之。大以旷兼无际
    者。旷兼明其包含。约广遍释大故。涅??云。
    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故下经云
    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
    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也。二无际者。
    约其竖论则常故名大。涅??云。所言大者。
    名之为常。故下经云法性无作无变易。犹
    如虚空本清净。诸佛境界亦如是。体性非性
    离有无。然渊府不可以拟其深妙故。寄大
    以目之。实则言思斯绝。故下经云。法性不
    在于言论。无说离说恒寂灭。诸佛境界不
    可量。为悟众生今略说。疏。方以正法自持
    亦二义者。一方者正也。二方者法也。并持自
    性。通上二义。谓恒沙性德即是相大。并无
    偏伪。故称为正。皆可轨持。目之为法。故下
    经云。凡夫无觉解。佛令住正法。诸法无所
    住。悟此见自身。疏。广则称体而周者。此即
    用大。用如体故无不周遍。然亦二义。由体
    有二义故。一者能包。二者能遍。犹如虚空
    包含万象遍至一切处今用称体之包。则
    一尘受世界之无边。二称体之遍。则刹那弥
    法界而无尽。上之三字。即体相用无有障
    碍。为所证之法界也。疏。佛谓觉斯玄妙者。
    亦有二义。一者能觉。佛陀梵言。此云觉者
    故。二者所觉。即上大方广。斯为玄妙之境
    故。云觉斯玄妙。斯即此也。即此上大方广耳。
    若别说者。觉上用者。觉世谛也。觉上体
    者。觉真谛也。觉上相者。觉中道也。三谛
    相融三觉无碍。为妙觉也。疏。华喻功德万
    行者。此亦二义。一感果华。喻万行。因成佛
    果故。或与果俱。或不与俱。俱如莲华表
    因果交彻故。不俱如姚李。不坏先因后果
    故。二严身华喻诸位功德。必与位位果俱故。
    故下经云。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疏。严谓饰法成人者。严亦二义。
    一以万行饰其本体。即严上大方广。如莹
    明镜。镜虽本净非莹不明。二以万行功德。
    成佛果之人。若琢玉成器。又饰本体。似
    铸金成像。以行成人。如巧匠成像。疏。经
    乃注无竭之涌泉下。唯经举四义。然亦唯二。
    谓贯与摄。涌泉即是所摄义味。常乃通于上
    三。一注无竭之涌泉者。此言犹通诸教。二贯
    玄凝之妙义。以总就别。别贯华严玄妙义
    故。凝谓凝湛。严整之貌也。三摄无边之海会
    者。即是摄义。无边海会局此经众。拣余众
    故。四作终古之常规者。即是常义。余处释云。
    常乃道轨百王。今亦以通就别。别属此经。
    法眼常全无缺减故。常恒之说非随宜故。
    终古无忒可得称常。释题竟。疏。佛及诸王
    并称世主下。释品名。此释世主。世谓世间。
    即三世间。一谓众生世间。二器世间。三智正
    觉世间。主谓君主。即佛及诸王。地神水神林
    神山神。即器世间主。天王龙王夜叉王等。即
    众生世间主。如来即智正觉世间主。亦总化
    上二。遍统前三。故云并称世主。疏。法门依
    正俱曰妙严者。此严亦说三种世间法门为
    能严。唯局于主。依正所严通三世间。众生
    及佛俱通正故。谓诸世间主。各得法门自
    严己众。即众生世间严并用。严佛亦智正觉
    严。佛成正觉是自法门。是故能令其身充
    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菩萨众中。
    威光赫奕等。即智正觉世间严。其地坚固金
    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妙华。清净摩尼以为
    严饰等。即器世间严。器世间严通二法门。
    一佛力令严。是佛自严。二能感者观见。即是
    众海法门严。是故总云法门依正俱曰妙严。
    三世间严并胜余教。故标妙严以为品目。
    后斯经下。双结二目。上文明不释。已上用
    当同诸经之序分。余如下说
    自下第二。归敬三宝。请威加护。有十六句。
    大分为三。初有八句。正归敬三宝。次有六
    句。请威加护。后有二句。回施众生。初中分
    二。初句总明。余皆别显。今初。归命二字。显
    能归相。三业普周。归向依托无尽三宝。但云
    命者。以人所宝重莫过身命。今将仰投。
    十方已下所归分齐。十方横遍。三际竖穷。极
    通横竖。就别显中三宝即为三别。初三句
    归佛。次二句归法。后二句归僧。初中又二。
    前之二句总归诸佛。后之一句别归本师。
    初中尘刹有其二义。一所依处。谓一一尘中
    诸刹土故。佛所严刹等尘数故。又尘约微
    细。刹通?细。二即尘数如来。圆谓圆寂。明谓
    智明。即菩提涅??。亦无德不圆。无法不照
    故。上二字自利。调御师者。通利自他。十
    号之一。巧摄有情号。法界亦二义。一成上
    依处。上云尘刹。似当约事。今云法界义
    兼事理。佛身充满于法界故。又充满法界
    无穷尽故。二者该后称。法界之功德大悲云
    故。功德者。亦圆明中别义。即十力无畏十
    八不共。百四十种无尽之德。大悲普覆。无
    心含润。故喻于云。?陈?痪浔鸸楸臼Α3?br> 恩重故。四字标名。三字赞德。上云功德。总
    该无尽。今云大智。别语最胜。顺于光明遍
    照义故。大智深广故喻于海。又诸佛举悲。
    本师语智。影略以明。悲智深广故。悲亦称
    海。大悲深广故。智亦如云。含润法雨故。又
    前云功德。此云大智。成二严故。无尽功
    德不出二故。所住下二句归法。言所住者。
    蹑前起后。所以蹑者。显同体故。但归别
    相不会理故。然三宝有三相。一同相。二别
    相。三住持相。今通依之。初同相者。此有
    三义。一约以事就义门。则别相之上。各有
    三宝。一佛体之上。有觉照义。名为佛宝。轨
    则义边。名为法宝。违诤过尽。是名僧宝。即
    以无漏法界功德为体。二法上有三者。
    法有觉性即是佛宝。轨持即是法宝。法体
    无违即是僧宝。三僧上三者。观智为觉为
    佛宝。轨则为法宝。在众无违。无违众生
    故名为僧。今举佛所住以明法者。即约
    佛上论同体也。理是佛所住。教从佛所流。
    两重相依。二约会事从理门。三宝皆依真
    故。今举佛法皆归真性。略不言僧。三约
    以理融现门。心性本觉。即是佛宝。恒沙性
    德。皆可轨持。即是法宝。此恒沙性德。性相
    不二。和合名僧宝。由此一门故。令如来
    住真法性。若无此者何所住也。三门虽异
    并称同体。故净名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众。
    是名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是故若就
    觉义并称佛宝。轨则而言无非法宝。冥符
    和合莫不皆僧。义说有三。不可为一。然
    无别体。岂为异耶。故云同相。二别相者。
    即如前科。佛则横该一切竖彻十身。法则
    通四。略举理教。上句是理。下句是教。僧
    虽该摄偏语大乘。是故但举文殊普贤。三
    住持三宝者。十身之中有力持身即住持
    佛。其修多罗即住持法。住持之僧含菩萨中。
    然三三宝。通于诸乘有其胜劣。以义料
    拣。归胜非劣。一理统之。三三无异。故并
    皆归敬。显敬无遗。三一一。下二句归僧。
    初句明处。一一微尘中。有一切诸佛。菩萨众
    围绕故。况一一佛所难思。普贤住普贤位。莫
    不皆尔。下句举人。偏举二者。以是海会
    之上首故。表理智故。诸言不一则无所不
    该。第二我今下。请威加护。六句分三。初二
    句请归之意。意欲释经故。然通显归意。乃
    有众多总相而言者。三宝吉祥。一切众生最
    胜良缘。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善根。
    离生死苦。得涅??乐故。又一切经。初有
    六成就。令物信故。佛灭度后。凡诸弟子所
    有著述。皆归三宝示学有宗。不自专己。
    离过失故。请威加护令契合故。上句自
    谦智劣。等彼一毛。下句赞法广深。同真法
    界。一毛度空。乍可知量。凡智测法何能穷
    尽也。次愿承下。二句愿加护相。上句明加。
    下句明益。今初。未能深入三昧。外感佛
    加。但请同体之慈。希沾胜益。下句益中句
    句冥符。愿始末无违。而言冥者。亦谦辞
    也。末得显加。且希冥契。使凡心凡笔暗合
    圣心。三俾令下。二句著述所为。使令法眼
    圆满化尽含生故。贤首品云。彼诸大士威神
    力。法眼常全。无缺减也。第九回向不愿成
    佛。唯愿等于普贤者。良以普贤该因彻果。
    佛前佛后皆悉有故。普贤即是诸佛根本故。
    法界体故。故金刚顶经。十方诸佛礼普贤
    者。亦斯义矣。然著述所为。但愿大法弘通众
    生利乐。即悲智大意。曲论别为。乃有多缘。
    以斯经乃诸佛所证。根本法轮。诸教标准。此
    方西域无不仰遵。而圣后所翻文词富博。贤
    首将解。大愿不终。方至第十九经。奄然归
    寂。苑公言续于前疏。亦刊削之。笔格文词
    不继先古。致令后学轻夫大经。使遮那心
    源道流莫挹。普贤行海后进望涯。将欲弘
    扬。遂发慨然之叹。若有过不说。是非浑
    和。岂唯掩传者之明。实乃拥学人之路。若
    指其瑕类出彼乖差。岂唯益是非之情。实
    乃黩心智之境。余故抚心五顶。仰托三尊。
    不获已而为之也。以斯别意略有十焉。
    一圣旨深远。各申见解故。二显乎心观。
    不俟参禅故。三扶昔大义。不欲掩人
    故。四剪截浮词。直论至理故。五善自他
    宗。不妄破斥故。六辨析今古。新旧义殊
    故。七明示法相。显经包含故。八广演玄
    言。令悟心要故。九泯绝是非。不妄破
    斥故。十均融始末。首尾可观故。初一为
    总意。后九为别意。指昔瑕疵。疏中欲掩
    是非。传者须知得失。诸徒诚请。难以违之。
    长时弘宣。不繁数述。恐迷宗滞迹。竞作是
    非耳。第一圣旨深远各申见解者。此为总
    意。谓佛法冲深。随人智慧有深浅故。斯亦
    为遮外难。恐有难言。世路以多岐亡羊。学
    者以多途丧志。纯源莫二。枝派转多。旧
    疏新章。益汨真性。何以屋上枷屋。牀上安
    牀。昔已有之何要改作。故下十意皆通此
    疑。今之初意正答斯难。特由圣旨深远随
    见不同。各呈其能以光法施。昔可尚也。安
    更有词。故五百比丘各说身因。佛许无非
    正说。三十二菩萨共谈不二。异见同归。故
    下经云。无边海会。各入解脱之门。境界万
    差。同趣如来智海。故海慧菩萨云。如来境界
    无有边。各随解脱能观见。是以西域东。夏
    释论解经。经有多家论文。论有诸师解
    释。如析金杖。金体不殊总收百川。溟渤弥
    大。故或登地菩萨。或加行贤人。或当代时英。
    或如来悬记。皆思拔群伍。智出众情。而所
    见不同。并传于世。各申其美。共赞大猷。依
    之修行无不获益。今亦仰攀胜德。以尽
    专精。握管窥天。滴流足海。复何怪焉。第二
    显示心观不俟参禅者。以经虽通诠三学。
    正诠于定。皆是如来定心所演。故经云。汝所
    说者。文语非义。我所说者。义语非文。况华
    严性海不离觉场。说佛所证海印三昧亲
    所发挥。诸大菩萨定心所受。昔人不详至
    理。不参善友。但尚寻文。不贵宗通。唯攻
    言说。不能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不
    能以自心为智灯。照经幽旨。玄言理说。
    并谓雷同。虚己求宗。?为臆断。不知万
    行令了自心。一生驱驱。但数他宝。或年事
    衰迈。方欲废教求禅。岂唯抑乎佛心。实
    乃翻误后学。今皆反此。故制兹疏。使造解
    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
    以心传心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会南
    北二宗之禅门。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
    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无违教理之
    规。暗蹈忘心之域。不假更看他面。谓别
    有忘机之门。使彰乎大理之言。疏文悬解。
    更无所隐。难可具陈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