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四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1

    将释此疏大分为四。一总序名意。二归命
    下。归敬请加。三将释下。开章释文。四疏末
    一偈谦赞回向。为顺经文有四分故。若顺
    序正流通判者。则合前二为序分。开章为
    正宗。谦赞为流通。为疏三分。今初。总序名
    意。即是疏序。亦名教迹。?分为四。细科为
    十。言有四者。一通序法界。为佛法大宗。二
    剖裂下。别叙此经。以申旨趣。三是以菩萨搜
    秘下。庆遇由致。激物发心。四题称大方广
    下。略释名题。令知纲要。亦为顺经四分
    故。言细科为十者。顺无尽故。一标举宗
    体。二剖裂下。别叹能诠。三故我下说主难
    思。四湛智下。说仪周普。五虽空空下。言该
    本末。六其为下。旨趣玄微。七若夫下。成益
    顿超。八真可下结叹宏远。九顾惟下。感庆逢
    遇。十题称下。略释名题。今初。往复无际至
    其唯法界欤。文有五句。言意多含。略为四
    意。一约三大释。二约本末释。三明法界类
    别。四总彰立意。今初。约三大释者。意明法
    界具三大故。初句明用。次句明体。次句明
    相。次句融拂。末句结属。今初。即往复无际
    是也。往者。去也。起也。动也。复者。来也。灭也。
    静也。无际有二。一约广多无有际畔。此
    就事用。二约绝于边际。据即事同真。何
    法往复。略有三义。一双约迷悟说。二唯就
    妄说。三返本还源说。今初。谓迷法界而往
    六趣。去也。动也。悟法界而复一心。来也。静
    也。皆法界用也。迷则妄生。悟则妄灭。然真
    有二义。一约随缘。迷则真随于妄。则真灭
    妄生。悟则妄灭归真。则真生妄灭。二约不
    变。迷悟生灭来往纷然。真界湛若虚空。体
    无始故即无初际。悟绝始终。即无后际。
    二唯约妄说。复有二义。一竖论去来。过去
    无始。未来无终。无初后际。二约横说。妄念
    攀缘浩无边际。上二皆约广多无际。若约
    绝际。妄无妄源。竖无初际。既无有始。岂
    得有终。故绝后际。中论云。大圣之所说。
    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
    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
    共亦无。横寻妄心。不在内外故亦无际。是
    以远公云。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毫涉
    动境。成此?山势。惑相既相承。触理自生
    滞。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致。即其义也。
    三约返本还源说。对其初义。初义是总。第
    二约妄惟往非来。今此唯复。复本源故。
    斯即静义。故周易复卦云。复其见天地之
    心乎。然往必复。易泰卦云。无往不复。天地
    际也。就此一义。自有往复。故文殊师利所
    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中。善胜天子问文殊师
    利言。云何修菩萨道。文殊初说双行之行。
    次云。复次天子。有往有复名修菩萨道。云
    何名为有往有复。观诸众生心所乐欲。名
    之为往。随其所应而为说法。名之为复
    自入三昧名之为往。令诸众生得于三昧。
    名之为复。自行圣道名之为往。而能教
    化一切凡夫。名之为复。如是自得无生
    法忍为往。令诸众生得无生忍为复。自
    以方便出于生死为往。令诸众生出离生
    死为复。心乐寂静为往。常在生死教化众
    生为复。自勤观察往复之行为往。为诸众
    生而说斯法为复。自修空无相无愿为
    往。为令众生断于三种觉观心故而为说
    法为复。坚发誓愿为往。随其誓愿拯济
    众生为复。发菩提心愿坐道场。名之为
    往。具修菩萨所行之行。名之为复。是为菩
    萨往复之道。释曰。上来十对。皆上句自利为
    往。往涅??故。下句利他为复。复于生死
    化众生故。虽有往复。总为返本还源复
    本心矣。此中无际。亦有二义。一菩萨行海
    广多无际也。二一一称理深无边际也。然
    上三义。皆法界用矣。二动静一源者。法界体
    也。对上三义约迷悟者。动即往也。静即复
    也。动静迷悟虽有二门。所迷真性一源莫
    二。莫二之源即是体也。二对唯妄者。动即
    往复。有去来故。静即体虚。相待寂故。不释
    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
    故。虽动而常静。则动静名殊。其源莫二。莫
    二之源。即一体也。三对返本还源说。自利
    静也。利他动也。二利相导化而无化。则不
    失一源。为法界体也。若对上二种无际
    者。广多无际动也。际即无际静也。动寂无
    碍为一源也。际与无际当体寂也。三含众
    妙而有余者。法界相大也。谓杳冥之内众妙
    存焉。清净法界杳杳冥冥。以为能含恒沙
    性德。微妙相大。以为所含。相依乎性。性无
    不包。故称为含。性体无外。相德有名。有
    名之数不能遍无外之体。故云有余。则恢
    恢焉犹有余地矣。故阿僧只品云于一微
    细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
    刹。诸刹不能遍毛孔。即斯义也。以手约称
    性。刹约不坏相。是故广相不能遍小性也。
    然此相大略有二义。一约不空具恒沙性德
    故。此是同教意。二约事事无碍。十玄之相。
    本自具足。即是别教之意也。然众妙两字。亦
    老子意。彼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曰。然彼意以虚无自然。以为玄妙。复拂
    其迹。故云又玄。此则无欲于无欲。万法由
    生故。云众妙之门。今借其言而不取其义。
    意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即体之相为众
    妙矣。四超言思而迥出者。融拂上三也。融
    则三一互收。拂则三一双寂。云何超耶。谓理
    圆言偏。言生理丧。法无相想思则乱生。并
    皆超之。故云迥出。故肇公云。口欲谈而词
    丧。心将缘而虑亡。则迥出于言象之表矣。
    何者。欲言相用即同体寂。欲谓体寂相
    用纷然。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体无
    二。三一无碍互夺双亡。存泯莫羁。岂言象
    之能至。故云迥出。又借斯亡绝以遣言思。
    非有无言可为栖托。故下经云。虽复不依
    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况言相本寂亡绝
    亦亡。斯则言与亡言相待亦寂故。假迥出
    之称。以拂言与亡言之迹矣。五其唯法界
    欤者。结法所属属法界也。谓具上诸德独
    在于法界矣。第二约本末释者。此上五句。
    初句从本起末。即不动真际建立诸法。次
    句摄末归本。即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第三
    句本末无碍。则性相历然。第四句本末双寂。
    则言思无寄。末句结属通四义焉。第三明
    法界类别者。略有三意。一者约三法界。初
    句事法界。次句理法界。第三句无障碍法界。
    第四句融拂上三。第五句结属上三法界
    也。二者约四法界。往复无际事也。动静一源
    具三义也。动即是事。静即是理。动静一源。
    即事理无碍法界也。含众妙而有余事事无碍
    法界也。超言思而迥出。融拂四法界。其唯法
    界欤。亦结属四法界也。三者约五法界。往
    复与动。皆有为也。静即无为。一源有二。若
    互夺双亡为一源。则非有为。非无为法界。
    若互融双照为一源。则亦有为亦无为法界。
    含众妙而有余。即无障碍法界。超言思而迥
    出。总融五法界。其唯法界欤。结属五法界。
    第四总彰立意者。所以最初叙法界者。应
    有问言。诸家章疏多先叙如来为物应生
    先小后大。或无像现像。无言示言。今何最初
    便叙法界。故今答云。以是此经之所宗故。
    又是诸经之通体故。又是诸法之通依故。一
    切众生迷悟本故。一切诸佛所证穷故。诸菩
    萨行自此生故。初成顿说故。不同余经有
    渐次故。然最后一意正答初问。而前诸意共
    成后意耳。第二剖裂玄微昭廓心境。下别叹
    能诠意。明此经诠于法界故。难思议。文有
    七句。于中分四。初二句总明能诠。次二句
    别显深广。三有二句结叹深广。后一句结
    法所属。今初言玄微者。即指前法界多义
    也。谓幽玄微妙之旨。剖判分裂在乎此经。
    谓于无障碍法界。剖为心境二门。故下句
    云昭廓心境。云何剖裂。谓一真法界。本无
    内外。不属一多。佛自证穷知物等有。欲令
    物悟义分心境。境为所证。心为能证。故下
    引裕公云。心则诸佛证之以为法身。境则
    诸佛证之以为净土。则二皆所证。智为能
    证。所证之境即大方广。能证之心则佛华严
    也。文中广说故云剖裂。言昭廓心境者。心
    境即上所开。昭廓即是此经。昭者。明也。照
    也。廓者。空也。张小使大也。云何明心境耶。
    谓此经中。昭明显著。若凡若圣若因若果。能
    观之心所观之境。无不毕备故。如出现品
    说佛境界。即佛境也。说如来心即佛心也。
    诸位心境例此可知。云何照心境耶。谓此
    经中教人观察若心若境。如云欲知诸佛
    心。当观佛智慧。佛智无依处。如空无所依。
    此令观佛心也。云何空廓心境耶。如云
    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
    可得思量。即空心境也。无取即无境。无见
    即无心。又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
    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
    无碍。亦空心境也。又云。若有欲得如来
    智。应离一切妄分别。有无通达皆平等。疾
    作人天大导师。亦空心境义也。云何张小
    使大。谓若张于心则无心外之境。张境
    则无境外之心。以随举其一摄法无遗。
    即无涯故。故下经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
    入。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上句张心。下句
    张境也。真心真境。本自无涯。即妄同真。则
    张小使大矣。经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
    空。佛境大也。又云。佛智广大同虚空。真心
    大也。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如心佛亦
    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皆张妄心。即无涯也。因果万法心境普收。
    随一一事皆可张廓疏穷理尽性彻果该因
    者。二有二句。别叹深广也。理谓理趣。道
    理广也。性为法性。心性深也。若穷其理趣。
    则尽其体性。今此经中。意趣体性皆穷究也。
    此借周易说卦之言。彼云。穷理尽性以至
    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将以顺性命之理。
    注云。命者生之极。穷理则尽其极也。即
    以极字解性。性者极也。若穷其理数。尽
    其性能。则顺于天命。故次云。以顺性命之
    理。今借语用之。取意则别。言彻果该因
    者。兼于深广。彻究五周之果。该罗六位之
    因。则广也。故广说地位因果。莫?此经。若
    云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二互交彻则显深
    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该果也。虽得佛
    道不舍因门。果彻因也。上约广义。彻果属
    果。该因属因。即明能诠之教该彻彼因果
    也。今约深释彻果属因。以因彻彼果故。该
    因属果。以果彻彼因故。即因果自相。该彻
    唯属所诠。而其能诠。具明斯义。然因该果
    海。果。彻因源。是古人之言。今欲具含深广
    之义。云彻果该因耳。疏。汪洋冲融广大悉备
    者。三有二句结叹深广也。上句明深广之
    相。下句出深广之由。汪汪深貌也。洋洋广貌
    也。冲亦深也。亦云中也。亦曰冲和。故老子
    云。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融者。融通兼深
    广也。故肇公云。汪哉洋哉何莫由之哉。八
    师经中梵志?旬云。吾闻佛道厥义弘深。汪
    洋无涯。无不成就靡不度生等。即深广
    义也。亦如冲和之气。生成万物而不盈满。
    融通万法令无障碍。言广大悉备者。即
    出深广之由。以无不备故。此言亦出周易
    系辞。彼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
    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今若取意
    就经。亦可喻三世间。天道智正觉也。人道
    有情也。地道器世间也。此经广说三世间
    故。亦可天道深理也。地道事相也。人道诸佛
    菩萨修行者也。此虽配之。本意但取包含
    而已。谓此根本法轮之内。何法而不备。未
    有一事一理而不极。一因一果而不备。五
    周因果。则五十二位之昭彰。九会玄文。则难
    思教海而可覩。说真妄则凡圣昭昭而交
    彻。语法界则事理历历而相收。法华佛知
    见一偈必开示而无遗。大涅??。涅??一章
    必尽其体用。六百卷般若。不出三天偈文。
    一大藏经文并摄于七字之内。是谓罄诸
    佛之智海。竭性相之洪源。故云广大悉备
    矣。疏。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者。四结法所
    属也。上之胜事唯我华严。第三故我世尊下
    说主难思文有六句。义分为四。初二句标
    果满。二一句语因深。三一句明体玄。四二
    句彰德备。初云故我世尊十身初满者。总
    标十身。该下两段。正明难思。以是十身无
    碍。佛说非三身故。而言故我者。由上能所
    诠。深广玄妙为诸教本。故我世尊始成正
    觉。顿说此经。言十身者。次下当列。言初
    满者。成正觉时。身方满故。故经云。尔时世
    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
    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
    顺十方国土等。是初满也。正觉始成者。别
    语菩提之身。以是总故始觉同本觉。无复
    始本之异。故曰始成。下当广释。疏。乘愿行
    以弥纶者。二有一句语因深也。乘因有二
    一乘愿因。经云。?陈?谀欠鹪噶χ芊ń纭6?br> 乘行因。主山神偈云。往修胜行。无有边等。
    乘昔愿因弥纶果用。即是愿身。言弥纶者。
    周遍包罗之义。亦出周易。系辞云。易与天
    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释曰。圣人既准
    天地而作易。易中所说与天地理同。故能
    弥纶天地之道。以况如来本起愿行意欲
    周遍。利物今得如其愿行之力故。周遍法
    界是曰弥纶。疏。混虚空为体性者。三有一
    句明体玄也。然有二义。一约世尊身上自
    具十身。即法身也。以法性身为法身故。故
    下经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云。佛
    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二者约外虚空。以
    融三世间而为佛身。则外虚空是虚空身故。
    故云混虚空为体性。混融无碍故。疏。富有万
    德荡无纤尘者。四有二句彰德备也。上句
    德无不备。下句障无不寂。万者总相之大
    数也。实具无尽之德。故下经云。刹尘心念可
    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
    无能尽说佛功德。无尽之德。总名万德。尘
    沙无明。种现习气。总皆断尽。故云荡无纤
    尘。总即二障。二障有三。一现行。二种子。三
    习气。习气微细况之纤尘。细中之细尚无。况
    余?中之细等。若总配三德。万德含于智
    恩。下句即是断德。又混虚空为体。即法身
    德。万德即般若德。无尘即解脱德。万德之句
    为总。上下诸句皆是别德。上之二句。并福德
    身。十身之中已具四矣。余之六身在后段
    中。第四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下说仪周
    普。文有七对。即为七义。一明所依定。二明
    能说身。三说经处。四说经时。五所被众。六说
    经本。七别示说仪。今初。说经所依三昧者。
    如说法华依无量义处三昧。说般若经依
    等持王三昧。说涅??经依不动三昧。故说
    诸经多依三昧。今说此经依何三昧。即海
    印三昧。海印是喻。从喻受名。贤首品疏。当
    广说之。今略示其相。谓香海澄?s湛然不
    动。四天下中。色身形象。皆于其中而有印
    文。如印印物。亦犹澄波万顷晴天无云。列
    宿星月炳然齐现。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
    一不异。如来智海识浪不生。澄?s清净至明
    至静。无心顿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心念根
    欲并在智中。如海含象。故下经云。如海普
    现众生身。以此说名为大海。菩提普印诸
    心行。是故正觉名无量。非唯智现物心。亦
    依此智。顿现万象普应诸类。贤首品云。或
    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
    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形相。各不
    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
    三昧威神力。然此文中言含法喻。智即是法。
    海即是喻。识浪既停云湛智海。无心顿现。故
    曰虚含。能应所应皆为万象。疏。皎性空之
    满月。顿落百川者。第二对明能应之身。此之
    两句。惟性字是法。余皆是喻。以性该之。皆
    含法喻。谓若秋空朗月皎净无瑕。万器百
    川不分而遍。性空即所依法体。满月即实报
    智圆。百川即喻物机。影落便为变化。故佛
    之智月全依性空。惑尽德圆无心顿应。故出
    现品云。譬如净月在虚空。能蔽众星示盈
    缺。一切水中皆现影。诸有观瞻悉对前。如
    来身月亦复然。能蔽余乘示?短。普现天
    人净心水。一切皆谓对其前。智幢菩萨偈
    云。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象虽无量。
    本月未曾二。如来无碍智。成就等正觉。普
    现一切刹。佛体亦无二。此则水亦喻刹。若
    准离世间品云。亦喻菩提。偈云。譬如净月
    轮。皎镜在虚空。影现于众水。不为水所
    杂。菩提净法轮。当知亦如是。现世间心水。
    不为世所杂。则亦以月喻所说法。上皆空
    月不同。若以相归性。则空亦名佛。故一切
    慧菩萨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
    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则空色照水影落晴
    天。天犹空也。疏。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
    者。第三明说经之处。意取七处故。言树王
    者即菩提树。谓毕鉢罗树。此树高耸独出众
    树。故称为王。言不起者。谓不起菩提树。
    而升忉利天等。故下经云。尔时世尊不离
    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法
    慧菩萨偈云。佛子汝应观如来自在力。一切
    阎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见佛住于须
    弥顶。十方悉亦然。如来自在力。三天皆有不
    起而升之言。故彼成四句。一不起一切菩
    提树而升一天。如前经文。二不起一处而
    升一切处。三不起一处而升一处。四不
    起一切处而升一切处。二四两句取其结
    例之文。谓十方悉亦然。取前一切阎浮提
    对忉利亦然。则是第四句。但取一阎浮对
    一切忉利是第二句。其第三句易故文无。义
    必合有。是则不起法界菩提树。遍升法界
    七处。今言罗七处于法界者。略有二意。一
    令遍法界中皆有七处。二令一一处皆遍
    法界。且初义者。若约自狭之宽说遍应。如
    下说处中。十重之内遍于中八。以初一是能
    遍七处。十是例余佛故。然下十重是约佛
    遍于处。今明处遍于处。自有二义耳。所依
    之处既遍法界。能依之身居然遍也。今直就
    遍法界言。略有五重。一遍法界同类刹中。
    皆有七处。二遍法界异类刹中有七处。三
    遍法界微尘中刹亦有七处。四遍法界虚
    空容尘之处亦有七处。五遍法界帝网刹
    中。亦有七处。二令一一处遍者。如菩提场
    遍法界。则普光明中亦有菩提场。忉利天
    中亦有菩提场。夜摩兜率等七处。一一皆
    有菩提场。如遍七处。亦遍非七处之处。
    如化乐四王色界十八等非说经处。今菩提
    场亦遍于彼。如菩提场处遍其七处。一一
    皆遍七处乃至法界。此亦有五。一者一
    遍同类刹。二遍异类刹。三遍法界尘。四遍
    虚空容尘之处。五遍法界帝网刹。更细而论。
    非但一一处遍。随一一尘。皆遍法界五重
    之处。是则一处中有一切处。上二重释遍皆
    遍五类。五类之中前三约事法界。次一通
    事理。理空事空故。后一事事无碍法界。由事
    即理事理无碍故。以理融事遍于重重。皆
    是如来说经之处。疏。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
    成者。四明说经时。即始成正觉时。然有两
    说。各是一师之义。以无违两字会通。谓菩
    提流支。则以前五会。是初成即说。以经初
    云始成正觉故。三天皆云不起而升故。第
    六会已下是第二七日后说。以别行十地经
    初云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例此
    则第九一会在后时说。以有身子只树等
    故。贤首则以初成顿说九会之文。今会
    取贤首。既指归云。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
    涯。则在后时无过。故云无违后际。后际即
    通第九会。在后时说故不妨后际。而宣畅
    九会在于初成。上来分于三时约所表故。
    初成顿演约圆融故。又分三时者。以法
    就机故。能顿说者约佛德能。能顿演故。以
    初后相即故。故云无违后际。不妨初成顿
    彰九会。经云。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
    念。故晋经十住品云。过去无量劫。安置未来
    今。未来无量劫。回置过去世。非长亦非短。
    解脱人所行。多劫不乖刹那。初成岂妨后
    际。上之二段。广如教缘中辨。疏。尽宏廓之
    幽宗。被难思之海会者。五明所被众也。然
    上句略明经义。以为能被义。在旨趣之中。
    今为成所被故。略举能耳。宏者大也。廓者
    空也。幽者深也。下句所被。云被难思之海
    会者。以深广故。谓普贤等众行德齐
    佛。数广刹尘故称为海。深超情表。是不
    可思。数广难量。亦不可思。即深而广不
    可作深思。即广而深不可为广思。真应
    权实类例多端。又不可思。该彻果海尤不
    可思。故初会云。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
    共围绕。略列四十二众。皆以刹尘无量
    而为其量。况口光所召。一一菩萨各领
    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来至此会。
    毛光重现周入刹尘。依正作用该摄三际。诸
    大菩萨尚不能思。岂况凡情测其涯际。故
    云难思之海会。疏。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
    者。六明说经本也。本即圆音。落落者。疏远
    声也。十刹者。谓树形等异类之刹。经列二
    十结有十佛刹尘。举十以彰无尽故。故十
    刹圆音之义。下当广说。略而言之。一音之
    中具一切音。名曰圆音。一切音声即是一
    音。亦名一音。一多无碍总曰圆音。经云。佛
    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悉具足。法雨
    皆充遍。一切言辞海。一切随类音。一切国土
    中。恒转无上轮。皆圆音义也。十刹齐闻无
    有前后。故名为顿。法界十刹无所不闻。故
    名曰周。疏。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者。七别
    示说仪也。谓是通方之说。举一为主。十方
    为伴。诸佛菩萨皆有主伴。递互相望尽于
    十方。随一为主。十方为伴。邻次相压。故曰
    重重。然相犹难明。今复略示。言诸佛菩萨
    皆有主伴者。略有三句。一果主果伴。谓遮
    那为主。十方佛为伴。十方佛为主。遮那为
    伴。二因主因伴。谓此方法慧菩萨为主。十
    方法慧菩萨为伴。十方菩萨为主。此方菩萨
    为伴。三果主因伴。谓如来为主。普贤等为
    伴。此一亦名辅翼。亦得称伴。彼佛为主。
    此方菩萨为伴。如法慧说法十方佛证。但
    名证法诸佛。不名因主果伴。设尔为伴自
    望本佛而为主。故言邻次相压故曰重重
    者。略有二义。一此彼互望。如遮那为主十
    方诸佛为伴。此界之东阿[门@(人/(人*人))]如来为主。此土
    遮那与十方诸佛为伴。次东第二佛为主。
    遮那与东第一佛及十方佛为伴。则随一
    佛有法界诸佛重数。如十人为主伴。递互
    相望。便为十重主伴。如一佛既尔。佛主菩
    萨伴亦然。因主既尔因伴亦然。此一义中自
    有三义。二者遮那一佛为主。十方菩萨为
    伴。主佛既遍。伴亦随遍。谓遮那处普光堂。
    东方十佛刹尘数界外。有金色世界文殊而
    来为伴。十方菩萨皆去十刹而来。若此主
    佛向东一界坐莲华座。金色文殊来亦不
    相近。还去十佛刹尘数外。如长空明月列宿
    围绕万器百川星月炳现。月如主佛。列宿如
    伴。一一水中远近皆现。义当金色近东一
    界。其西莲华色世界财首菩萨。亦移近东一
    界。余之八方皆移近东一界。如是主佛。至
    东十佛刹尘数界外。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正
    当本金色界处。由主佛至彼其金色界。近
    东亦十佛刹尘数界外。其西方莲华色界。则
    正当娑婆之处。如是主佛极于东方。金色
    等伴刹亦极东方。终不见文殊从西向东
    来近主佛。如是主佛极于西方。亦不见有
    西方菩萨从东过西来近主佛。十方皆尔。
    如人以十钱布地。钱心为主。钱缘为伴。
    第一钱当中。以第二钱压第一钱上。近
    东一缘之地。则开元通宝等。皆亦近东一缘
    之地。如是钱钱重重相压皆渐近东。如近
    东既尔。更十钱近西亦然。说一十信。则已
    重重周于十方。如是第三会说十住时。亦
    如说信重重遍于十方。行向地等皆然。则
    九会为九重重。如第一会重重遍法界。第
    二会重重。还在第一会重重之上。则九会自
    为九个重重。若四十八会。为四十八重重。
    若无尽会。有无尽重重。此一佛为主。余菩
    萨为伴。重重如是。十方佛为主。十方菩萨
    为伴。重重亦然。如是诸佛重重复互相遍
    故。云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余义至教
    起因缘中辩。然上七对有其六身。初所依海
    印三昧。即是智身。湛智海故。二说法之身
    为化身。谓如水分千月故。三说经处是意
    生身。随意遍于法界处故。四说经时。即力
    持身。持令永久故。五被难思海会。即威势
    身。菩萨众中威光赫奕故。六圆音。七主伴。皆
    相好庄严身。圆音即一相。主伴即坐莲华藏
    师子之座。具相好故。此段有六。前说主难
    思。已有四身则十身具矣。意云。十身初满
    即说此经。然疏本意正示说仪等异。含具
    十身故。有三两身名全不昭著。第五虽空空
    绝迹。而义天之星象灿然。下言该本末也。
    文有两重本末。一理事相望而论本末。二诸
    教相望而论本末。今初也。亦是遮于伏难。
    恐有难言。夫大象无形。大音无声。希微绝
    ?。乃是难思之境。岂有形言者哉。则心绝
    动摇。言忘戏论。自入真趣。何用广陈言
    相。翻欲扰人故。今释云。非言何以知乎无
    言。非相何以显乎无相。十忍经云。了法不
    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
    世间。斯则以言显无言也。又云。佛以法为
    身。清净如虚空。所现众色形。令入此法中。
    斯即以相显无相也。又云。色身非是佛。音
    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具上
    二也。法华亦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
    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斯亦以言
    显无言也。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
    如来。此亦以相显无相也。净名云。夫说法
    者。无说无示不言不说。故云。当如法说。
    又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又云。虽知诸
    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虽知诸
    佛国及以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等。皆是言与无言。相与无相。不相离也。十
    住品云。欲以寂静一妙音。普应十方随类
    演。如是皆令净明了。菩萨以此初发心。一
    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无不尽。悉欲了
    知其自性。菩萨以此初发心。世间言音靡不
    作。悉令其解证寂灭。欲得如是妙舌根。菩
    萨以此初发心。皆即言无言其文非一。今
    疏文中。但略明其无碍之义。文有二对初
    对无相不碍相。后对无言不碍言。今初对
    也。虽空空绝迹。诸法性本空。空无诸相。缘
    生之法。无性故空。复有何相。借空遣有。有
    去空亡。故曰空空。净名云。唯有空病。空病
    亦空。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除于有见。若
    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故知非有非无
    也。非有即空。非无即空空也。经云。无中无
    有二。无二亦复无。三界一切空。是则诸佛
    见。此即空空也。次云。凡夫无觉解。佛令住
    正法。诸法无所住。悟此见日身。则空亦
    无所住矣。又上无中无有二空也。无二亦复
    无空空也。三界一切空成真空也。又回向品
    云。法性本无二。无二亦复无。皆空空也。言
    绝迹者。空有斯绝。心行处灭。行处灭故。迹
    不可寻。谓若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今
    无有可有。亦无无可无。以无遣有。无即
    是迹。以空遣空空亦是迹。以有遣故遣
    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若以无遣无无
    遣亦是迹。有所得故如鸟履砂。若无所得
    当句即绝。故出现品云。了知诸法性寂灭。
    如鸟飞空无有迹。故云空空绝迹。以空空
    不碍于相。故致虽言。虽字生下义天之星
    象灿然也。谓依于晴空不碍星象灿烂。晴
    空即是义天。依第一义天不碍法门星象。
    又以不碍星象。方知是空。不碍法门。为
    真第一义空矣。上即以空为本。法门为末
    也。疏。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烂浩瀚者。二
    约无言不碍言也。则以无言为本。言即为
    末。湛湛者。即是海水澄凝之相。意明动依
    于静。无言不碍于言。故下经云。虽复不依
    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若碍于言则身
    子被呵。不碍于言。则文殊攸赞。况文字
    性离即言亡言。故虽无言而教海之中波
    澜浩瀚。大波曰澜。是以佛证离言。流八
    音于听表。法本非说。演大藏于龙宫。故知至
    趣非远。心行得之则甚深。言象非近。虚怀
    体之而目击。言绝之理而非绝。繁兴玄籍而
    非兴。故即言亡言也融常心言无所遣
    矣。疏。若乃千门潜注。与众典为洪源。下诸教
    相对而论本末。即以华严为根本法轮。文
    有二对。上对为开渐之本。谓千门异义潜
    注众经。如海潜流四天下地。有穿凿者无
    不得水。则知众流依海水故。海为众水
    之源。华严为诸教之本源矣。下对为摄末
    归本。则万德交归。若百川归海。海能普收
    即为本故。昔人云。九流于是乎交归。众圣于
    是乎冥会。彼约会归涅??。此约会归法界。
    故地论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证
    此法界故。故法华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一乘即三乘之本。一佛乘者即华严也。会三
    归一即摄末归本故。第五经云。始见我身
    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即指华严
    为根本也。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即所流也。
    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即摄末归
    本也。是经即是法华。法华摄于余经。归华
    严矣。是则法华亦指华严为根本矣。其义
    分明余如下说。第六其为旨也下。旨趣玄微。
    此句标举疏。后冥真体下。正显旨趣。于中
    有二。先明理事无碍。后显事事无碍。虽
    此经中广说于事及说于理。而皆无碍故。
    以无障碍法界而为旨趣。此门即义分齐中
    意。就初理事无碍中亦二。先示三大。后
    融真妄前中问曰。初往复无际等。已明三
    大。今何重说。答有三义。与前不同。一前直
    就法界宗上。约义以明三大。今约能诠经
    中。具说三大。故不同也。二前辩三大之
    相。今明三大所在。谓体在何处。所谓万化
    等。三者前明三大融拂。为成己宗。此明三
    大互在为遮异释。辩不相舍离为无碍
    义。如昔人云。其为体也。则不生不灭无去
    无来。以不灭为无生。以不生为无灭等。
    其为相也。则同异类之殊体。则微细容持。
    同异类之别质。则展转重现。微细之理难
    见况之以芥瓶。重现之相易观喻之以
    帝网等。其为用也。不分而遍。不去而臻。一
    多大小而互为延促静乱。而相在等斯则别
    显三大之相。今但明其不离。则是深玄。名
    理事无碍。初句明体。体在万化之中。非事
    外也。故云冥真体于万化之域。冥为冥契。
    亦是冥寂。万化乃事法之总名。故晓公起信
    疏序云。原夫大乘之为体也。?然空寂。湛尔
    冲玄。玄之又玄。岂出万象之表。寂之又寂。
    犹在百家之谈。非象表也。五目不能覩其
    容。在言里也。四辩莫能谈其状。释曰。此
    明真体与一切法。非一非异。今疏但云无
    碍。则与诸法非一异矣。故肇公云。道远乎
    哉。触事而真。亦体即万化矣。疏。显德相于
    重玄之门明相不碍体也。重玄即是理体。
    明德相只在体上。若离体有相。相非玄
    妙。胜德之相名为德相。言重玄者。亦即空
    空。语借老子。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彼以有名无名同谓之玄。河上公云。玄者
    天也。天中复有天。庄子云。天即自然。则自
    然亦自然也。依此而生万物。故云众妙之
    门。今以空空之中无德不备耳。疏。用繁兴
    以恒如者。明用不离于体也。繁多兴起而
    常。即如。上体相用三。不相舍离。皆是所证
    所观。疏。智周鉴而常静者。即能证能观。若当
    句明即止观无碍。周鉴观也。理事遍观。常
    静止也。惑相皆寂。亦权实无碍。周鉴权也。常
    静实也。对上三句。为境智无碍由所观境
    既体用无碍故。能观智亦寂照双流。若别对
    三大。则各具体用。皆有止观。如体上冥
    真体。体也止也。万化之域。用也观也。显德
    相。观也。重玄门。止也。用繁兴观也。以恒如
    止也。若作三观释者。以智鉴体空空观也。
    鉴用假观也。鉴相中观也。三谛齐观。故云
    周鉴。对此三观。常静之止。亦有其三。一体
    真故静。二方便随缘无取故静。三离二边分
    别故静。三止三观融为一心。契同三谛无
    碍之理。则心境融即。而常历然。疏。真妄交
    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下。融真妄也。文有
    二对。初对正明双融。后对不碍双现。今
    初。真谓理也。佛也。妄谓惑也。生也。亦生死
    涅??。言交彻者。谓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故
    云交彻。如波与湿。无有不湿之波。无有
    离波之湿。若论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
    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
    佛心中有众生等。若依此义。合云真妄交
    彻。凡圣互收。今不尔者。若约理融实。即真
    妄互有。今约有不坏相。但明凡即同圣。以
    即真故。而圣不同凡。无烦恼故。如波即
    湿而湿未必即波。有净水故。故净水说
    波有动之性。无动之事。如波中说湿。动湿
    俱有。又说凡即是佛。于凡有益。佛即是凡。
    令人妄解。是故但云即凡心而见佛心耳。
    然其真妄所以交彻者。真妄二法同一心
    故。妄揽真成。无别妄故。真随妄显。无别
    真故。真妄名异。无二体故。真外有妄。理不
    遍故。妄外有真。事无依故。然或说妄空真
    有。或说妄有真空。俱空俱有。双非双是。虽
    有多端并皆交彻。此义云何。且说何法为
    真。何法为妄。真妄自有二义。一约三性
    说。圆成是真。遍计为妄。依他起性通真通
    妄。净分同真染分为妄。二约二谛说。真谛
    为真。俗谛为妄。二谛多门。下当广说。今且
    约理事二门理为真谛为真。事为俗谛
    为妄。设净分之事。妄未尽故。问真妄二法。
    孰空孰有。如唯识论。约遍计为妄。则妄空
    真有。若染分为妄。则真妄俱有。若涅??说
    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谓大涅??。则依他染
    分为空。净分圆成皆有。若依三论。以世谛
    故有。真谛故空。若以妄为俗谛。以真为真
    谛。则妄有真空。若约随俗说二谛。则真妄
    俱通空有。若约触物皆中。则真妄俱非空
    有。问真妄交彻行相如何。言并皆交彻者。
    约相宗以明。唯识等宗不得交彻。今就华
    严。则前诸义皆得交彻。以具前即一心等
    义故。如约遍计为妄者。情有即是理无。妄
    彻真也。理无即是情有。真彻妄也。若染分
    依他为妄者。缘生无性。妄彻真也。无性缘
    成真彻妄也。若约生死涅??说者。生死即
    涅??。妄彻真也。涅??即生死。真彻妄也。故
    中论云。生死之实际。即是涅??际。涅??之实
    际。即是生死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即交彻也。此下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
    涅??。生死及涅??。二俱不可得。亦俱空俱有。
    交彻义也。若依二谛。以妄为俗谛。以真
    为真谛。言交彻者。即俗而真。即真而俗
    故。故影公云。然统其要归。则会通二谛。以
    真谛故无有。以俗谛故无无。真故无有。则
    虽无而有。俗故无无。则虽有而无。虽有而
    无则不累于有。虽无而有则不滞于无。寂
    此诸边故名中道。即真妄交彻也。真故无有
    则虽无而有则。真彻妄也俗故无无。则虽有
    而无则。妄彻真也。余可思准。若约随俗说
    真妄。本虚居然交彻。真妄皆真。则本末一味。
    居然交彻。若触物皆中。居然交彻。次明交
    彻所以。问真妄相乖。其犹水火。何得交彻
    答此有多义。一真妄二法同一心故。以一
    贯之故得交彻。故起信云。依一心法有二
    种门。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然此二门。皆
    各总摄一切法尽。以此二门不相离故。故
    云。不离一心。故得交彻。二妄揽真成无别
    妄故。亦是起信胜?等意。真如随缘成一
    切法。故真彻妄也。言真随妄显无别真故
    者。妄彻真也。若无有妄。对何说真。如无
    缘生则无无性故。三真妄名异体无二故
    者。如向所引。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
    等。俱不可得。则体无二也。故下经云。若逐
    假名字。取着此二法。颠倒非实义。不能见
    正觉。明以无二为实也。岂非交彻。四真外
    有妄理不遍故下。反成二义。此句真彻妄
    也。五妄外有真妄无依故。即妄彻真也。此
    亦法性宗义。一切法皆如。岂妄外有真。真如
    遍一切。岂真外有妄。是知。真妄常交彻。亦
    不坏真妄之相。则该妄之真。真非真而湛
    寂。彻真之妄。妄非妄而云兴。疏。事理双修
    依本智而求佛智者。二不碍两存。上来交
    彻不碍之义。恐人误执。谓泯二相故举此
    言。亦由惑者执禅。则依本性无作无修。镜
    本自明不拂不莹。执法之者须起事行当
    求如来。依他胜缘。以成己德并为偏执
    故。此双行。依本智者约理而说。无漏智性
    本具足故。而求佛智者。约事而论。无所求
    中。吾故求之。心镜本净。久翳尘劳故。恒沙
    性德。并埋尘沙烦恼中故。以顺法性无悭
    贪等。修檀施等故。诸佛已证。我未证故。又
    理不碍事。不妨求故。事不碍理。求即无
    求故。若此之修。名为无修。无修之修。修即
    无修。为真修矣。疏。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
    之无边下。第二明事事无碍法界。为经旨
    趣。义分齐中当广分别。今但略明。亦分为
    二。初一对明无碍所由。所以事事不同而
    得无碍者。以理融事故。于中初句。明依
    理成事。故一与多互为缘起。此犹是事理
    无碍。蹑前起后。故举之耳。由事理无碍。方
    得事事无碍。若事不即理。事非理成。则互
    相碍。今由即理故得无碍。下句以理融事。
    故云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此正辩
    事事无碍。所以由上事揽理成则无事非
    理故。以理融事。理既融通。事亦随尔。故得
    千差涉入而无碍。由即事故。故有千差。为
    理融故。重重涉入。即当十玄所以之中。理性
    融通门也。余至下明。疏。故得十身历然而
    相作下。正显无碍之相。具十玄门。以随文
    语便故。小不次。如下次第者。一同时具足
    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
    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
    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
    主伴圆明具德门。今文之次。在文可知。唯
    主伴一门。前说仪中。文理已具。故不重出。
    诸藏纯杂。今古多异。今文重出。故亦有十
    门。今初。即诸法相即自在门。文有两句。上
    句总明三世间相成故。故得十身历然而
    相作。言故得者。由前事得理融之故。便得
    具下十种玄门。故得二字文虽在初。义贯
    下十。言十身者。即八地云。此菩萨远离一
    切身相分别住于平等。此菩萨知众生身国
    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
    身法身虚空身。言相作者。次经云。此菩萨
    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众生身作自身。
    亦作国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
    心之所乐。能以国土身作自身。亦作众生
    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又知诸众生心之所
    乐。能以业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国土
    身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
    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随诸众
    生所乐不同。则于此身现如是形等。释曰。
    上之四类别显。末后结例。即十身相作也。言
    历然者。不坏相故。坏相而作。非不思议。
    其由芥纳须弥。须弥本相如故。故下七十
    七经云。是以一刹入一切刹。而不坏其相
    者之所住处。又云。是以一佛入一切佛。而
    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等。五十六经云。所
    谓以众生身作刹身。而不坏众生身。是菩
    萨游戏。以刹身作众生身。而不坏于刹身。
    是菩萨游戏。如是佛身与二乘相作。菩萨
    行身与成正觉身相作。于涅??示生死等。
    皆不坏其相。故云历然而相作。言六位不
    乱而更收者。六位即三贤十圣等妙二觉则
    因果。皆悉相摄。如初发心便成正觉。不坏
    初心之相。若无初心何名初心便成正觉。
    故十信摄于诸位。诸位十信历然。十住摄于
    诸位。诸位十住不乱。不乱则行布。更收即圆
    融。如下说因中辩此句亦是相入门。下有
    相入故。故此一句但为相即。如乳投水废
    己同他。故名相即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