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五 >
  •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八_迦叶品之第六

     释第六行已复住广辨阿那含
     释第七到彼岸广辨罗汉乃至诸佛
     辨二人谤佛法僧一以不信故谤二以谬解故谤
     释七种果谓方便果报恩果等
     释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菟角义
     广释佛性如虚空义
     广释佛不与世诤世间说有佛亦说有义
     广释三漏义
     广释十二因缘辨触增长生三种受
      迦叶品之第六
    行已复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至)七无色界般
    涅??。案。僧亮曰。欲结下三品。尽名行已住。
    上二界名住。二者贪着色无色者。非是现灭。
    皆是上行人。通在住位。此应有行名。盖文脱
    耳。若不尔者。后行般涅??。竟无所释也。五种
    者。行有迟疾。分为五种。七种者。分五为六。
    不足为八。以七中有同名者也。僧宗曰。既断
    欲界思惟尽。生于上地。受胜果报。贪着禅味。
    故所以住也。阿那含。凡二种者。且开二种。下
    文别曲明。见在得那含。以根利故。进修即得
    罗汉。二者。既得免苦。贪着乐报。住禅受生
    也。那含有五种者。此下广释那含也。宝亮曰。
    随宜说法。教门不同。或二五六七。并当一时
    所感。今初开二门者。第一。现般人。第二。从中
    阴以上。悉通名上流。此亦收那含位尽也。次
    五门者。从中阴以上。受初禅正生者。分四人。
    既受初禅正生竟。后改报去。二禅亦通。来
    作上流人说。虽有五名。收亦尽也。次六门者。
    五如上。以前二门中。初人为六也。七门者。亦
    如上。取生色界乐定者也。虽有此四门不同。
    当一门收之。亦无遗矣
    行般涅??复有二种(至)一者具精进定二者不
    具。案。僧亮曰。若前文不脱落。此文则无所
    释也。前四太疾。后二太迟。从第二至第四。独
    当行名。即昔说上行流人。今说上流异耳。一
    者精进讫。二者不具。通释七人所以迟疾不
    同。入出随意。名自在。不具前二人是也。宝亮
    曰。次释上四章门也。先释初二门中。第二上
    行人。若受二身。是利根人。若从二禅去。讫四
    禅中生者。是钝根人也。又有二种。一精进无
    自在定者。此人于定道不利。虽能精进。还入
    定取无漏。不即得故。无自在定也。二懈怠有
    自在定者。此人于定道通利。欲入即得。而不
    精进也。复有二种。一者具二。二者不具者。
    亦是利钝也
    善男子欲色众生有二种业(至)是故名为中般
    涅??。案。僧亮曰。受生业者。烦恼行也。作业
    者。身口合行受生业也。四种心讫。故名为中。
    此自心为中也。学无学者。无漏心也。非学非
    无学者。有漏善。及无记舍寿。不用无漏也。僧
    宗曰。言受身者。愿生身也。此那含。既根利。
    已久厌欲界中生。及其舍欲界身之中阴时。
    仍此中灭。不愿受色地生也。作业者。修四无
    量诸善功德也。有四种心者。言中阴。那含人
    涅??时。于此四中。二是涅??心也。非学非无
    学者。成果时。在无生心。此无生心。既非复那
    含。而言那含。在中阴有此心者。仍那含名。若
    初入中阴。是那含及其将入涅??之时。已得
    罗汉。此无生心。非是尽无生二智。是以不得
    名无学也。二者学心者。言未得罗汉之时。进
    求故。为学心者。三无学心者。谓罗汉。尽无
    生二智。名无学心也。四非学非无学心。谓成
    罗汉报无记心也。取二种非学非无学。入涅
    ??也。中间二心。则非也。前非学非无学者。此
    观空心。不为断结成果。但游观空。为欲入涅
    ??也。取后非学非无学。若依四分?酬贾薪?br> 罗汉。任运得入涅??。是以中阴入时唯用二
    心。中间二心不用也。宝亮曰。次解五门中之
    初人。一作业者。即是色界正报业。二受生业
    者。是色界润生业。色界但受中阴报。而得涅
    ??也。舍欲界身。未至色界者。就人为语。如似
    从四行而未至。然理捡不尔。亦不测初禅中
    中阴几时。若取况人中三七日论利根人亦
    生中阴。即得道者。如始离欲界。若极钝根人。
    尽三七日得者。如舍欲至色界边也。一非学
    非无学者。世俗善心。二学者。正观真解心。三
    无学者。亦是正观。而非活结心。四非学非
    无学者。无记心。今用也俗善心。及无记心。
    得入涅??。余二心中。不得死灭也
    受身涅??复有二种(至)是故名为受身涅??
    案。僧亮曰。受身义。在初生也。与昔生般涅??
    同。今云。尽寿与生。义不同也。是人受身。然
    后断者。辨异于中涅??也。僧宗曰。二种者。
    言受身具二种业也。智秀曰。以尽寿之言滥。
    故设问也。宝亮曰。受身涅??者。次解第二
    人。此人受初禅正生。断三界结尽。即成罗汉。
    名受身涅??也
    善男子行般涅??者常修行道(至)是名无行般
    涅??。案。僧亮曰。行已无行。受身中利钝差
    别。宝亮曰。行般涅??者。次解第三人。但受初
    禅正生者。根有三品利钝之殊。此人最钝。穷
    生中行道。然后得果。名行般涅??也。道慧记
    曰。或更二身者。更出第三行涅??中不同人
    也。如论家但云初禅中有三人。此言或二身
    四身。非上行。是则不但初禅也
    上流般涅??者若有人得(至)至第四禅亦复如
    是。案。僧亮曰。伏结生第四禅。以烦恼流退。
    通流则进。上下回流名上流。异常说也。僧宗
    曰。言得四禅后时。起初禅爱心。退生初禅。若
    依数论。则无生退。亦可言此身唯在初禅。
    悬得四禅心后。时还起初禅爱心。故言退。
    实非是生退也。从此道流。则还断结。至四禅
    也。宝亮曰。解第五人。从解初禅正生。受二
    禅报以上。通名上流人也。若有人得第四禅
    已。退生初禅者。但此语。非是明。那含人断下
    地。三禅中惑已尽。云何退生。此是烦恼流人。
    凡夫之位。既解那含人。何故牵此。正为遣物
    疑。若从下向上。亦名上流。从上流。然是事法
    尔。其况若为如似风从东来名东风。水从西
    来名东流。是则据风为言。从所来处为名。水
    而为语。就所向处为谈。此之二人事亦同。斯
    恐寻者乖谬故。所以牵凡夫来简正。以道流
    者。名那含人。不取烦恼流者。为上流人也
    是四禅中复有二种(至)乐论议者处五净居
    案。僧亮曰。一入无色界者。即是上流。分为无
    色界故。是流中差别也。二乐智者。释所以分
    四禅定慧等。无色定。多慧少修。等乐慧不乐
    定。一内二外者。内己身。外他身。中阴定慧。
    虽弱其道勇健。烦恼?。过患易见。独得涅??
    也。宝亮曰。次解第四门中第七人。但自初。二
    门中第一现灭人。不解。次六门中第六人。亦
    不释。何以然。正言此人神根最利。能一身之
    中。顿辩四果。其旨无曲。意易而不陈。如其不
    尔。亦莫测其由也。夫众生所乐不同。若乐论
    议者。则生五净居。若乐寂静者。必生无色界

    复有二种一者修薰禅(至)则能呵责无色界定
    案。僧亮曰。如是二人。一修薰禅。二则不
    修。修者。则回四禅中业。别异处受生。二不修
    者。则无斯业如数。经家作薰禅法云。从无漏
    心出。薰有漏善。使明理。若如斯。便圣人更起
    业。经云。何言圣人。毕故不造新。当知。今所
    论者。乃本是昔四禅中业。直是圣人运无漏
    力。自在能转彼本业。若别处生。更无别因。问
    何故尔。四禅中凡圣同所。每多喧杂。不能生
    深智慧故。所以回此业。别余处生。若生彼。则
    与凡报隔。便静照在心。智慧日明。是以。经称
    乐论议者生五净居也。既解六人竟。物还于
    向释中涅??者。生两疑故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欲界有中涅??色界
    则无。案。宝亮曰。迦叶为问。第一问言。中涅
    ??。又神根若利何不现在入涅??耶。第二问
    云。何故欲界有中涅??。色界独无也
    佛言善男子是人现在(至)是故不得现在涅??
    案。宝亮曰。佛不次第答。先答初问言。此人
    神情虽利。于现在入道缘不具故。所以须在
    中阴中。不得现在灭也
    善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至)悭贪?恚是故
    名住。案。僧亮曰。次答。后问。言欲界受生
    是苦地。犹须外依资。报身得立。然即用此为
    迫恼缘。故到来观欲界。为发悟之由。所以欲
    界有中阴。上界是禅地。不待外资。又无大苦。
    故无有中涅??也
    善男子到彼岸者喻阿罗汉(至)是故喻以水陆
    俱行。案。宝亮曰。解第七人。从罗汉以上。至
    于诸佛。通名为一人故。借喻于神龟能水陆
    俱行。但水陆两事。如文所合。世间河中。虽有
    七种之别。同不离于水。涅??中亦尔。乃有七
    人之异。亦通不离佛性之水。但佛性之义。随
    事而收。或缘因。或境界。如是众多。若因。若
    果。尽是佛性
    善男子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至)是名如来随
    意语。案。僧亮曰。释皆是佛方便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若有因(至)云何沙门云何沙
    门果。案。僧亮曰。明果是常。成彼岸义也。僧
    宗曰。更问。涅??无因体。不应是果也。宝亮
    曰。更与两问。一谓若涅??无因。云何名果。
    二问。涅??亦称沙门。云何为沙门。名沙门果

    善男子一切世间有七种果(至)即无量世所修
    善法。案。僧亮曰。举此七种。意欲取最后远
    离果也
    善男子如世间法或说生因(至)唯有了因无有
    生因。案。僧亮曰。有为法。生因有二种。一以
    业生名生因。二以近。为生因也。了因亦二种。
    一以果不生名了。二以远为了。有为法起。因
    有所生名生因。而生因有近有远。远则名了
    也。出世亦如是者。出世无为。无为无起因。无
    所生。名了因。有近远。近则名生因。生因者。
    烦恼不生即涅??。身口意净。皆断烦恼。三脱
    是近。名生因。亦为涅??而作了因者。三十七
    品。亦有近远。远名了因。了了见于涅??。说无
    有生因。答上问也。见涅??是果。无生因故。得
    称常。宝亮曰。明涅??是了因之果。非生因所
    生。三脱门等。于烦恼作不生。为强故设生。生
    不因也
    善男子如汝所问云何沙门(至)是名沙门沙门
    果。案。僧亮曰。先说道果体。下自释名义也。
    欲答第二问。言沙门那者。即八正道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何因缘故(至)是故得名为沙
    门那。案。僧亮曰。有为羸劣名之。六道差
    别名道。八道从所断得名也。宝亮曰。此言乏
    道。唯生死是。乏道能不息一切烦恼果报。具
    八圣道。德行盈满。业累消尽。名沙门果也
    善男子阿罗汉人修是道者(至)名阿罗汉得到
    彼岸。案。僧亮曰。释彼岸法。上五分是总。此
    广解脱智见身度彼岸之义也。宝亮曰。举四
    智结也。明具此四德满。即名到彼岸也
    如阿罗汉辟支佛(至)以得果故名为具足。案。
    僧亮曰。得无上道。乃名具足。唯佛一也。通称
    菩萨者。以道同也。方于二乘。亦是彼岸也
    善男子是七众生不修身(至)度生死河到于彼
    岸。案。僧亮曰。上已广明其义。此更略显
    若有说言一阐提人(至)若言不得是名虚妄
    案。僧亮曰。谓现得不得。未来得不得。早计名
    着。证性为虚妄也
    善男子是七种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
    一。案。僧亮曰。一人具七者。言三世一人。各
    一者。坏现在也。宝亮曰。假名一人。当来必
    具足也。僧宗曰。始终为论。佛亦曾为阐提。故
    一人具七也。当位而谈。则一人各一也
    善男子若有人心口异相(至)当知是人谤佛
    法僧。案。僧亮曰。已说七性有无相。定异见
    异说。则谤佛也。异相心见。与七相异口说亦
    尔。下自有释也。八圣道分。讫非凡夫得者。得
    则现不得。未来不得。未来不得明谤。僧宗曰。
    若语其体。果时自果。不善时自不善。言因果
    不离也。若有阐提。已得菩提。或都不得悉名
    谤佛法僧也。宝亮曰。此下。是还生善中第五
    文。举得失结句。先广明失过也。下一两句。双
    明。虽举失事故。冥消息其文。不可即文而
    用也
    若有说言众生佛性(至)随意语故名三藐三佛
    陀。案。僧亮曰。空于众生是有。常不可见。佛
    性亦有。修道则见。非无如菟角者。菟角现无。
    不可方便得。佛性亦无。可方便得。虚空常故
    者。常不可见。菟角无故者。无不可生也。亦有
    亦无者。有是将有。无是现无也。有故破菟角
    者。将有可有。不同菟角。无故破虚空者。现在
    虽不见。终必可见。不同空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至)云何名为如虚
    空耶。案。僧亮曰。大段之第六。辨常门也。所
    以辨常者。能分别佛性。还生善根。善得常果。
    明常唯有二种。一无常。虚空是也。二有常。佛
    性是也。无常。不可学得。有常。修道则见。欲
    令人识常果。修常因。不以梵天等为常。经初
    以来。以空譬性。上云有不如虚空。今问昔说
    譬之意也。僧宗曰。问意。若佛性非三世摄。而
    名为有者。虚空亦非三世所摄。亦应是有。此
    并问也。宝亮曰。物情于因果性理既决。便欲
    修因。若不识果。则无以进行故。举体非三世
    所摄故。所以有识者未来同得也。上师子吼。
    虽明果体。是常。竟未正论此体有无之异。今
    科简虚空虽常。而性是无。涅??妙有。其性
    湛然。乃同非三世。而有有无之异也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至)我说佛性犹如虚
    空。案。僧亮曰。空有四义。可以譬性。一无三
    世。二非物。三无内外。四无?碍也。僧宗曰。
    佛意。非此三法故。说名为有也。烦恼对涅??。
    阐提对如来。无情对佛性。此三对故。为有虚
    空无对。岂得为有。宝亮曰。今就此一段说中。
    有四番明义。第一。辨佛果体常。异虚空之常。
    两常虽同。其旨甚别。第二。物还致疑。若两常
    同非三世所摄。何不俱名为有。而一有一无。
    佛释言。其常乃同。要一有对治。可名为有。而
    虚空直是物。无无所对治。故是无也。第三。遣
    外道横计虚空是有义。第四。引证。明三世智
    人。皆如是说也。今初门中。略出数事。明其异
    相。然文中。佛说其旨。理自彰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无情之物是名佛性
    案。僧亮曰。外道。说空是有法。故须明也。
    如来身心之总号。性是悟解之别名。涅??灭
    苦之都称。三义异而常一。别称为非涅??名
    为涅??者。世谛有法。有无是非相对。虚空。世
    谛说无。一切烦恼有为之法者。烦恼是因。有
    为是果。因果是苦灭为乐。一阐提至辟支佛
    者。六度是如道。乘如道来。故名如来。此等
    不乘如道。菩萨乘而未至。故蠲之也。无情之
    物者。无情。无悟解之性。非性也
    善男子一切世间无非虚空(至)离四阴已无有
    虚空。案。僧亮曰。世间住空。无有非空之处
    对空。故无对无非四大对于四大者。色性非
    空。住在空中。无非空对空者。心依大起。亦无
    非大对大。何得名四大为有耶。佛不答者。以
    其非决。以置答为答。何者。六识。所依各异。
    五识依大。意识不依。无色不住空。故非决也。
    涅??是有讫。安隐彼岸者。此皆本不得今得。
    空无此义也。离于如是。说讫三世摄等。如
    来佛性三法等离。三法是有为。虚空若同者。
    同在三法之外也。世人说。讫不得不三世摄
    者。佛说二法聚色无色。至可见不可见。色。是
    四大。非色。是心数也。僧宗曰。无非四大对。此
    问?故。置答也。如此人。说空非色是心数
    者。此下广明耶解。并不得受相也。宝亮曰。
    第二问之始。正释异意。举于虚空。以决涅??。
    今两同为有。佛今答言。虽同是常。要佛果有
    对治。而不无。明如来佛性涅??三法。同有所
    治。故是有也。故下去二释此三义。为非涅??
    者。是生死法。正对治。此生死虚伪果尽。故名
    涅??。为非如来者。阐提二乘之流。执相心重。
    不能称如理而解。如来。能断此不如之解。得
    于如解故。所以名如来也。为非佛性者。众生
    所以不见佛性。良由有烦恼业报。假依果而
    资身。佛既断业报尽。无复所须。则穷鉴佛性
    之理。明?障之义。倾今对治此业报尽。故名
    佛性也。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世间
    无有一物而非虚空。复为虚空所治者那得。
    难云。虚空是有耶解意。虽然于物情未去。
    故迦叶复因此后更设一并。若虚空无所对
    治。不得为有。今四大起时。亦无所对治。何故
    独名四大为有。虚空为无。决辞既尔。佛今将
    解。故无非言。虚空亦同涅??是有者。其义不
    然。何以故。明涅??是有。可见可证。能作种种
    应色。备有八我万用。皎然可得。是有现见
    处。虚空无斯之用。云何为有耶。既非其如此。
    然后答难。从若离于如是法外更有法者下。
    已对向决。若使离如是法。外别有一法。而是
    有者。必三世所摄。虚空若同是有。应三世
    摄。是无常法。答理既申。佛还引事。更到难迦
    叶言。如世人说虚空。名为无色无对。若虚空
    非色而是有者。应即心数法。若是心数。不得
    不是三世所摄。同四阴也
    复次善男子诸外道言(至)若三世摄云何言常
    案。僧亮曰。外道说虚空是色。有对可见。佛
    说非色无对不可见也。宝亮曰。第三文。破外
    道所执。正义明虚空是无。而外家计有。是故
    须破。汝若言虚空是光明。复计之为住处者。
    即是色法。若是色法。便有方所。即三世所
    摄。是无常住法也。夫虚空不离三法者。佛
    更作相来破。夫万法有无。不离此三。汝计虚
    空。在何法中。空者。直取无物处名空也。实
    者。如色法柱木等。是也。空实者。是有无之际
    也。若言虚空住空法中。便应无常。何以故。此
    虚空。不遍实处。与空实即是分数。若是分数。
    复不免无常。余实与空实。二法更相践。破意
    如前。同有不遍之过也
    善男子若复说言夫虚空者(至)虚空若尔应是
    无常。案。僧亮曰。实处无故。则不遍。应是无
    常。二处无者。实处无空。空处无实也
    善男子世间人说一切法中(至)虚空无阂与有
    并合。案。僧亮曰。各有处所。名一切有。所执
    处有二。则俱无常者随物。宝亮曰。既作此
    三句破竟。后还结言虚空是无也。又如世人
    说一切无胶掖γ?榭照摺7鸶?偕枳髂选?br> 若无胶颐?榭铡4诵榭铡R磺芯【咦恪1橛?br> 为有处。无处为当分有。若具足有。余处则无。
    一切处不可得遍。汝。虚空是有。云何能遍。若
    不遍便是可数。彼此之法。是无常也。又若有
    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亦无此理也
    又复说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是故当知无有
    虚空。案。僧亮曰。鸟动树静名异。两羊相触
    者。二俱动。名共也。二双指合在一处者。指先
    有空。空先有指。有二空二有。合在一处也。若
    有空业合物空则无常者。物住空动。动则无
    常。物则不遍者。物不遍故动。不遍故无常。下
    说空不遍之过也。虚空若常物亦应常者。若
    物动无空。空则不遍。不遍而常。物亦应常。若
    空与物同。亦常无常者。无有是处者。若言空
    常。先有物起。后合。先有是遍。后合不遍。遍
    者是常。不遍无常。无有是处也。先无有合。讫
    是无常法者。若已合共合则合有先后。后合
    本无。先合亦尔。皆无常也。先无器时。讫云
    何。言遍者。器则本无今有。未有器时。应有住
    处。处异空异。不应言常言遍也。僧宗曰。若使
    虚空离空有住者。上难其合。今难其离也。若
    空与有合。是则空同于有。则离空而住也。有
    物亦应离空住者。并难也。谓有物合。则应离
    有唯空也。宝亮曰。又言。虚空在物。如器中
    果。二俱不然。故先假作三法。来破其并合之
    执。下别破虚空在器之计。若与有并合。则有
    三种合法。一异业合。如飞鸟集树者。树本不
    动。来向树故。言异业也。二业共合。如两羊相
    触者。二物俱动。故言二业也。三已合共合者。
    如二双指合在一处。本时两合。今复来共
    合。故言已合共合也。先作此三句竟。下次第
    难破。若言异业共合。异则有二。一是动者。鸟
    也。不动者。树也。若尔。万有本不动如树。汝
    虚空如鸟动来。共物合。是无常也。若言物与
    空合。物复不遍。若当不遍。是分数法
    善男子若有说言指住之处(至)虚空无故非三
    世摄。案。僧亮曰。佛说有依空住者。而惑者
    言。有空?椅?兴?馈<匆蛟底 R蚬??唷?br> 因无常故。果亦无常也。宝亮曰。既破诸外道
    所计竟。后还结言虚空是无物。故名常。非是
    有法。佛性常。而是有故。非三世摄也
    善男子我终不与世间(至)世智者说无我亦
    说无。案。僧亮曰。第七辨因门也。所以辨因
    者。上云唯三法是常。余悉无常。与世间异。异
    则生诤。今辨因异故果异。从理说异。与世智
    同说。不与世诤也。僧宗曰。此下。第四段明修
    道也。宝亮曰。佛言世间智者。即是菩萨者。此
    下去大段中第七文。释两因异。将明此理。故
    先承上宗。作难。世间智人。说五阴是无常。佛
    独说我是常。既说不相随。便成世间诤。佛云
    何言远离颠倒。不与世诤耶。佛今答言。凡夫
    以三漏为因故。感苦无常。佛。用真无生解为
    缘。除于漏因。无复无常故。即体是常。其因各
    异。岂同世间。如此则称理而谈。乖诤何生。今
    就此文中。凡广略三番。释生死用三漏为因
    故无常。佛不用此为因。故常也。第一正明凡
    夫不识三漏为过。第二辨其起漏之源。第三
    明漏所感果唯苦无乐。然此三番。圣人识过。
    达其漏源。观其发解。故能除灭三漏。成八正
    道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至)如优昙鉢罗
    华。案。僧亮曰。若从理说不诤。见理必由于
    行故问之也。宝亮曰。佛略列十法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智者说无我亦说无
    案。僧亮曰。请定有无之义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是故说是常恒无变
    案。僧亮曰。将明因果执异为难。若事同而
    说异。应是沾污也。已离三种以下。若从理说。
    则不诤。说与见异。何得不诤耶。凡夫之色以
    下。明因果事不同。说不到故。不污不诤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云何为色(至)知病所在然后
    授药。案。僧亮曰。问从答离。见过则离。不见
    则从也。问略而答广
    善男子如人将盲至棘林中(至)虽受果报果报
    轻微。案。僧亮曰。明离恶有渐。知罪过已。从
    人天果报说过。得二世之利。果报轻微者。苦
    由痴起。见过则痴轻故也。宝亮曰。如人将盲
    至棘林者。盲喻凡夫。与棘林譬三漏。还此
    三漏。将众生受苦果报也。舍之而还者。如果
    起因谢也。设复得出身体坏尽者。设复后时
    厌苦修道。必具经受八苦也
    善男子有四种人一作业时(至)饿鬼畜生人天
    果报。案。僧亮曰。作业时重。受报时轻者。作
    时不见过。受报时见。如是四种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至)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案。僧亮曰。远离烦恼观行有五。一者观体。二
    者观因。三者观果。四者观轻重。五勤修道。此
    是常第二下三文中自现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至)即是贪因?因痴
    因。案。僧亮曰。广上观心行于缘不得法。皆
    是无明。录其重者。分为欲有。欲界。命资外
    存欲情重。名为欲漏。上界痴轻。直名为有。
    内恶觉观。讫生于欲漏者。漏。是贪等烦恼。内
    外缘生。觉观是想。缘是外想。是故一切讫
    是名欲漏。缘非欲也。能生欲者欲。从欲生者
    欲漏也。我及我所者。不能分别阴界。皆是无
    明。欲知其是总也。贪因痴因者。三烦恼。录
    其重者。无明通轻重。得为痴因也。宝亮曰。第
    二番。先释三漏名义。后辩其相因起漏之源。
    凡夫。所为不能忘怀。唯自是为失。故成漏因。
    圣人以道自处。心无所存。故成道缘也。或时
    因中说果者。夫无漏解。本非果报。从所发处
    为名。故说无漏为果。迦叶向问有无漏果。复
    言。智者断诸果报。今诸圣人。云何得有。佛答
    云。真实无有无漏果报。得知无漏。是散灭生
    死法。非复集谛。而解者称此。无漏但不系三
    界。由感变易果者。恐非圣意。而今大乘了义。
    佛自断云。真实无有无漏果报。岂更感生死
    果。成于集谛。而胜?经。称无漏业为因。无明
    住地为缘者。别自有意。不关用无漏为集谛
    也。五阴。是业烦恼家果。寄他无常苦报。上依
    善知识理缘中。发得此无漏解。故云是果。
    捡理而谈。实非果也。或从心身到梵天边者。
    亦是因中说果。心者。是定因。此定能得梵天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四大远因烦恼亦尔
    案。僧亮曰。互为因果者。非女取女。名无明
    也。分别好恶。名不善也。取好恶已。更增女
    相。如是九品。互为因果也。子是近因讫烦恼
    亦尔者。虽互相生。而女相是远。好恶相是近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从无明生阴入界等
    案。僧亮曰。是内无明。讫其内。外因者。是
    烦恼。内外因能生无明。名无明。如说色等名
    欲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智者当观生烦恼因
    案。僧亮曰。广第二造作何行。讫受谁房
    舍者。是时恶友共住是处。事与行同外为异。
    受深心供养房舍也。转下作中者。与上事增
    长为异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而能生长种种烦恼
    案。僧亮曰。欲明烦恼。亦以过去烦恼为因
    也。如一器中者。无始以来。起无量烦恼。种子
    中虽暂伏。遇爱则生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智者云何(至)如是烦恼受诸
    恶果。案。僧亮曰。广第三。三种。苦苦坏苦行
    苦。无常亦尔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有无漏果(至)能灭一切烦恼
    果报。案。僧亮曰。圣人诸阴。是烦恼果。若断
    果。不应有圣也。因中说果者。凡言断报因。名
    断报耳。是名因中说果。无漏非报因。不在
    断中。我从心身者。定是心。梵天是定报。定能
    得身。名定为身。无有无漏果报者。无苦乐报。
    更不生漏者。不生漏即是涅??。无法可断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是名身中有妙药王
    案。僧亮曰。略第四。广第五修道。有惑名众
    生。无惑非众生。是烦恼因果。从惑生惑。无道
    可修。明八道。亦以烦恼为因发。一因二果。讫
    果恶故子恶。因过明果现。与未来为子。三
    世皆恶。先喻雪山。说身中有妙药王者。考事
    则异先譬。不应有能修如是清净梵行者。涅
    ??八道。能至涅??。名梵也。宝亮曰。下第三番
    明三漏。今迦叶发初难云。若以烦恼因果。俱
    是恶法。云何言众生身中有妙药王。但譬法
    不同。上说妙药王。譬正因佛性。今此中云。妙
    药王者。谓无漏解也。佛今答言。如世间从子
    得果。此果。有还与子作因者。有不能者。如今
    谷子。从过去谷生。名其为果。然此子。又能生
    未来谷。还成因义。枝叶等物。虽从因生。不复
    更能为后因。明烦恼亦尔。从过去惑因。得今
    五阴。于今果上。更起未来因。果报连续。此便
    有即因即果义。既借譬如上。下即出事。一有
    烦恼果。是烦恼因者。是因即果即子义。二是
    果非因者。谓无漏解。既寄此果报中。修得此
    解。更不生后。唯果非报。故名为清净梵行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是则名为清净梵行
    案。僧亮曰。有义未彰。重问。烦恼果非烦恼
    因者。烦恼起有因缘。似过去烦恼为因。现
    相为缘。因缘皆到。若以无相为缘。则因到缘
    不到。是果非因。名为梵行也

    大般涅??经集解卷第六十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