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五 >
  •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八_四谛品第十

    (四谛品第十 四倒品第十一 如来性品第十二)

     释四谛义 释四倒义
     略释佛性义 贫女金藏譬
     女人子病譬
     迦叶设十一难责令见有
     力士眉间珠譬
      四谛品第十
    案。僧亮曰。答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也。上
    说魔教为邪。今明佛是调御者也。昔说非苦
    为苦。以治乐惑。乐惑既治。佛则欢喜。说佛为
    乐。佛乐是真谛也。僧宗曰。从此讫难见性。广
    因义也。四谛者。慧所照境也。自鹿苑至乎法
    华。所说阶级。大有不同。唯此教圆备。将明常
    住妙因。必资中道观照。然非境无以辨智。
    故举四谛。以明因相也。宝亮曰。昔说四谛。指
    在三界。今日之教。理无不该。言虽有四。要在
    真如寂灭。今说据本而遗末。此旨始显。以称
    圣心。故曰喜也。然四谛一品。明理周悉。故云
    由信常住。从人道天中。直出生死。是则必先
    信常。然后识无常也。若不双解。何得入道。故
    下灭谛中。曰修苦灭者。逆于外道。今若果修
    断灭之空。若以苦悟理者。外道亦应正知理
    不可也。昔为引凡故。有此说耳。若无权教。则
    下愚息望也
    佛复告迦叶所言苦者(至)地狱众生应有圣谛
    案。僧亮曰。不见真乐。不名见苦。何者。心
    虽求乐不识真乐。以三界为乐。不见苦也。不
    以畜生为决。敬遗记。僧宗曰。一谛中各有四
    别。初明惑。第二明解第三结圣谛。第四结非
    谛也。将明中道圆照。先明不解。以相形释义
    也。初一重明谛之名在照。不在苦也。第二明
    虽谛名在照。而不在偏执也。明苦有地。不得
    其所。非唯失理。亦方沦苦也。昔教有余之智。
    不免于倒。今说理穷。所以真善业也。宝亮曰。
    一谛中有四重。得谛之名。要将解未了境故。
    就境以说谛也。苦谛中四者。第一从始。讫多
    苦恼。明失也。第二从若有能知。讫即生天上。
    明得也。第三从后解脱时。讫方证知。此证
    得也。第四从我于本际。讫乃得真智。此证失
    也。智秀曰。一一谛下。有三意。苦谛中三意
    者。始讫多受苦恼。第一举其不知出苦谛体
    相也。从若有能知。讫乃得真智。第二辨从理
    得果也。从若如是知。讫非苦圣谛。第三结邪
    正也。慧朗述僧宗。曰辨苦谛有六阶。此第
    一直平理。谓非正苦为苦谛也
    善男子若复有人不知如来(至)增长诸结多受
    苦恼。案。僧宗曰。第二阶明失也
    若有能知如来常住(至)若一经耳即生天上
    案。僧宗曰。第三阶明得也
    后解脱时乃能证知(至)今得解脱方乃证知
    案。僧宗曰。第四证得也
    我于本际以不知故(至)始于今日乃得真智
    案。僧宗曰。第五证失也
    若如是知真是修苦(至)是名为苦非苦圣谛
    案。僧宗曰。第六双结得失也
    苦集谛者于真法中(至)不得生天及正解脱
    案。僧亮曰。真法是集。不生真智者。不生集智
    也。受不净物。能集生死。是真集。而不生集
    智。不知法性者。不见佛性也。敬遗记。僧宗
    曰。此中辨集。文句再出。盖分别出集。所以
    不识常故也。慧朗记。僧宗曰。辨集灭道。各
    有五阶。此即第一先明失。举转轮生死。以
    为过也
    若有深智不坏正法。案。僧宗曰。第二阶明
    得也
    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及正解脱。案。僧宗曰。
    第三阶证得也
    若有不知苦集谛处(至)流转生死受诸苦恼
    案。僧宗曰。第四证失也
    若能知法常住不异(至)是名为集非集圣谛
    案。僧宗曰。第五双结得失也
    苦灭谛者若有多修(至)亦修空法应有灭谛
    案。僧亮曰。先非昔所说者。自知今之为是也。
    昔灭有二种。一性灭。谓空无我也。二灭身智。
    而如来者非空无我。身智不灭。作灭想坏如
    来也。敬遗述僧宗曰。生死是空。佛果不空。若
    谓二处皆空。于果为谬。故言多也。逆外道修
    空。该一切法。今分别空相。正反于邪。故言逆
    也。慧朗述僧宗曰。亦有五阶。此第一阶。举惑
    以明失也
    若有说言有如来藏(至)灭除一切烦恼尔乃得
    入。案。僧宗曰。第二明得也
    若发此心一念因缘于诸法中而得自在
    案。僧宗曰。第三证得也
    若有修习如来密藏(至)在生死中流转受苦
    案。僧宗曰。第四证失也
    若有作如是修者(至)是名修空非灭圣谛
    案。慧朗曰。第五双结得失也
    道圣谛者所谓佛法僧宝及正解脱。案。僧
    宗曰。此中有八阶。此第一先出道境
    有诸众生颠倒心言(至)轮转三有久受大苦
    案。僧宗曰。第二明失
    若能发心见于如来常住无变法僧解脱亦复
    如是。案。僧宗曰。第三明得
    乘此一念于无量世自在果报随意而得
    案。僧宗曰。第四证得也
    何以我于往昔以四倒故(至)成佛正觉是名
    道圣谛。案。僧宗曰。第五证失也
    若有人言三宝无常(至)真见修习四圣谛法
    案。僧宗曰。第六双结得失也
    是名四圣谛。案。僧宗曰。第七总结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修习甚深四圣谛法
    案。僧宗曰。第八领解也
      四倒品第十一
    案。僧亮曰。答正善具成就。广说颠倒也。欲
    令四谛具足。更说四倒。故是流通也。僧宗曰。
    上举境以明智。此明惑以显解。广显解相。故
    先列其惑相。明于义乃显。亦如上三修文中。
    将说胜修。先列八倒也。宝亮曰。答第九问。
    次明伪理也。智秀曰。上辨四谛。引物生解。
    但真解难生。喜成僻执。执则成倒也
    佛复告迦叶谓四倒者(至)是无常者名大罪苦
    案。僧亮曰。先说倒体。亦应对明。但经文略
    耳。僧宗曰。此下先明苦中生乐想之倒也。乃
    未应辨非苦中苦想。今显其倒缘。有此计
    者。谓必得理。遂于生死之中。横计乐想故也。
    宝亮曰。辨初倒中。有三翻。先明后倒。次明
    前倒。第三举后倒以结句也。就初明佛上倒
    中。有四意。第一先开章门。第二释章门。第三
    云。如来是行苦。第四言佛是坏苦。若如是计
    者。是则大罪苦人也。智秀曰。辨初倒中有
    三翻。第一讫而生苦想。此名颠倒。将显苦
    上有乐迷故。辨苦体也。有二意。初就理中。
    明其倒相。后是经家。结其倒想也。此即第一。
    若于乐上。起苦想者。必得苦果。而谓我则受
    乐。是则于苦而起乐惑
    若言如来舍此苦身(至)是名非苦而生苦想
    案。僧亮曰。苦有二种。谓行苦坏苦。前云无常
    变异。是行苦也。今言舍是苦身。谓坏苦也。并
    列二倒也
    是名颠倒。案。智秀曰。第二意经家结其倒名
    我若说言如来常者(至)如是说者我则受乐
    案。僧亮曰。释生倒之意也。即是我见者。若言
    佛不生灭者。便是自在。自在是我。我见是众
    结之本。是故不说佛是常也。宝亮曰。此下第
    二明前倒也。惑者自谓。若说佛是常。便是计
    我。我昔此计。得无量罪。今若说佛是无常者。
    则离我见。故受乐也。智秀曰。正辨苦上起
    乐见也。有二意。此即第一出其起倒之意也
    如来无常即为是苦(至)生乐想故名为颠倒
    案。智秀曰。第二意经家结其成倒也
    乐生苦想名为颠倒(至)名为颠倒是名初倒
    案。僧亮曰。惑者谓。常则不灭。灭则不常。释
    所以是苦行也。云何舍身者。乐则不应舍而
    舍。故知是苦。此释所以是坏苦也。宝亮曰。此
    下第三还举后倒。结前句也。智秀曰。正明乐
    上起苦见为倒也。有三意。第一约理辨其
    是倒。第二经家结其成倒。第三出彼见之意

    无常常想常无常想(至)是名第二颠倒。案。僧
    亮曰。空性是常。见常故常也。不见常者。是
    无常也。僧宗曰。应言常上。作无常想。名不修
    空也。生死是空。佛果不空。若说佛果为空者。
    则失分齐。乖修空之道也。寿命短促者。所执
    既乖。不得妙常。岂非短促耶
    无我我想我无我想(至)是名第三颠倒。案。僧
    亮曰。无佛性者。佛性无惑。故自在不断。惑故
    不应自在也。宝亮曰。有两阶。从初讫是名颠
    倒。先明前倒也。次从佛法有我以下。次明后
    倒也。虽说有我。无有佛性者。但计神我为我。
    不说佛性我也
    净不净想不净净想(至)我等悉名邪见之人
    案。僧亮曰。有两阶。从初讫是灭者是名颠倒。
    先明后倒也。次从不净净想。讫第四颠倒。
    明前倒也。迦叶白佛讫品。说四倒竟。迦叶领解也
      如来性品第十二
    案。僧亮曰。答云何作善业。大仙今当说以广
    长寿金刚二果之因也。上略明因故。以慈悲
    护法为本。今广明因故。从三归终至十地也。
    法瑶曰。从此。讫若我住者。不离于苦。答云何
    作善业也。上四依以来。大意明行者。修善护
    法。是善业也。今明善业所由生者。即佛性。
    佛性是生善之理。理若无者。善何由生。是则
    佛性。是作善业之根本也。佛性是正因。善业
    是缘因也。僧宗曰。前品所明。解则为谛。惑
    则为倒。但解有微着。微则得生天上。着则名
    正解脱。今明善业。广其始。以难见性。广其终
    也。所以言广始解者。境中之妙。不过佛性。说
    此真境。生其下品闻慧。虽为微解。非不藉此
    生于胜行。终能见性。是故皆名善业义也。宝
    亮曰。佛性有四种。谓正因缘。因果及果果也。
    四名所收。旨无不尽。缘正两因。并是神虑之
    道。夫避苦求安。愚智同尔。但逐要用。义分为
    二。取始终常解。无与?之用。录为正因。未
    有一刹那中。无此解用。唯至佛则不动也。故
    知。避苦求乐。此之解用。非是善恶因之所
    感也。以胜?经云。自性清净心也。师子吼
    品云。一种之中道也。而此用者。不乖大理。岂
    非正耶。缘因者。以万善为体。自一念善以上。
    皆资生胜果。以藉缘而发。名为缘因也。然此
    解者。在虑而不恒。始生而不灭。则异于正因
    也。若无此缘。助则守性而不迁。是故二因。必
    相须相带也。若缘因之用既足。正因之义亦
    满。二用俱圆。生死尽矣。金刚后心。称一切
    智。转因字果。名为果性也。果果者。对生死之
    称也。于众德之上。更立总名。名大涅??。以果
    上立果。名果果也。更无异时。但义有前后耳。
    若论境界性者。其旨则通。但同是缘助。不复
    别开也。下文佛自断为四名。谓单因单果。重
    因重果也。此品分为四科。初有五譬。先定因
    果性也。第二辨一体三归。劝学者。生信也。
    第三明三种中道。正谈作善业之行也。第四
    从难见性以下。仍答第十一问明自非穷照
    果理。无以彻见因也。智秀曰。此品有三段。第
    一显得作善业之义。第二明三归。第三约三
    种中道。以显慧行也
    迦叶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案。
    道生曰。前云佛法中我。即是佛性。是则二十
    五有。应有真我。而交不见。犹似无我。教理未
    显。故有此问也。僧亮曰。将显真归自归未来
    身中三宝故。先定有无也。法瑶曰。若自审身
    中有常住三归。则理无异趣。可得勤作众善
    也。是故先辨有真我佛性。然后广明身中有
    三归之体。但应归此。而行善业也。僧宗曰。前
    言生死无我。计有我者。则名为倒。今问定有
    定无者。意谓。若定无者。则无佛性。若有者。
    不应言倒也。智秀曰。若生死之中。永无我者。
    则一化便断。云何而得作善业耶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
    有。案。僧亮曰。夫如来藏。我及佛性。体一而
    义异也。具八自在。为我义。乘如实道。名为如
    来。以不改故。谓佛性也。悉有者。常乐我净。
    是佛性也。本由行也。有心求得。故因果不
    断。互得相有因亦有果。果亦有因。故言一切
    众生悉有也。僧宗曰。答问中有四段。第一寄
    五譬。辨性之有无。第二劝信。明迷则坠苦。
    解则资神。以理深难服。岂可不深生仰信耶。
    虽复仰信。若凭心失所。虽信无益。故劝行人。
    但归自身三宝。不假近舍自身。远归他佛。能
    如此解。是则标宗有地。案心得所也。虽复
    拟心有地。要须万行。趣常之要。事在中道。是
    故次三归后。明中道劝行。此即善业义也。
    宝亮曰。问云何作善业。而答之以正因者。欲
    明作善业者。必须先识因果。若指南不立。则
    善业不建。故先辨正因也。下频有五譬。正
    传明此理也。智秀曰。悉有者。悉有当成佛果
    之性也。以此义故。能令众生。生死相续不绝。
    得造善业也。昙纤曰。答问有二意。第一言有。
    第二言虽有而不见也。明骏案。答有两意。第
    一判有也。第二既云有。而所以不见者。有二
    理。一者明唯有不见之因。无有见缘。何者。以
    烦恼[雨/复]故。自无见因。既有惑障之法。佛不
    得为说。是以自虽不见。不伤于有也。说而不
    得其所。故言必成倒。下以五譬。备广斯旨也
    佛性即是我义。案。道生曰。种相者。自然之
    性也。佛性必生于诸佛。向云。我即佛藏。今
    云。佛性即我。互其辞耳
    如是我义从本已来(至)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案。道生曰。既翳成佛之理。又障见成之明也。
    僧亮释藏义也。僧宗曰。此理曾不暂无。但以
    隐显为异也。何者。夫解之与惑。二途而已。若
    乖理起惑。则生死纷纭。若扶理生解。则涅??
    寂静。正以烦恼所覆。则隐而不彰。义称为藏。
    理非始造。不得言无。未有见用。不得言有。中
    道之说。则非病。若计已有。则成倒也
    善男子如贫女人。案。道生曰。本有佛性。即
    是慈念众生也。僧宗曰。与有而不见作譬也。
    女性爱宝也。以不知处。故为贫也。众生愿乐
    不得所。故生死。法瑶曰。众生有成佛之理。
    理由慈恻。为女人也。成佛之理。于我未有用。
    譬贫也。僧宗曰。迦叶向问。使反覆成过。如来
    今譬。明二俱无患也。理如金藏。不可为无。未
    现用故。不得有也。女以能生为义。亦牧育为
    德。譬此行人。必怀常解。取能生之义。道兼未
    闻。取牧育之德也。宝亮曰。为譬之意有五。第
    一譬明六道众生。皆有正因。非是起始。第
    二譬释所以不得即说之意也。时人于此二
    譬。更生疑惑。谓若必不无应有现用。迦叶因
    为十一重难也。第三譬总答云。虽复性理不
    无。而失解起惑。流转生死。岂得现用耶。第四
    譬上虽已明先得而后失。未明既失而复得。
    又明众生之中。自有不曾得解。而经离六道
    者。若于此人。复何必为有。是以今譬广此二
    旨也。前明虽曾失而后得。次明正因不阻坏。
    是则经失之与未得。皆不无也。第五譬偏喻
    得者。明必成之义也。贫女者。譬一切众生也
    舍内。案。僧亮曰。五阴相续。取其栖庇之
    义也。因果之理。不从外来。譬内也
    多有真金之藏。案。道生曰。藏者。常乐之理。
    隐伏未发也。僧亮曰。得金藏者。必能富人。若
    见佛性。则成佛也。法瑶曰。身中佛性。理必孱
    然。如彼舍内宝藏之义也。昙济曰。备因果为
    藏也。僧宗曰。果上法宝。其德无穷。譬多有
    也。性理宝贵。取譬于金。为惑所隐。义称为
    藏。智秀曰。性理无二。随众生不一。故言多有也
    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案。道生曰。共所安故。
    是为一家也。僧亮曰。凡夫譬小。二乘譬大也。
    法瑶曰。众生万品不同。为大小也。同居累内。
    为家人也。俱迷于理。为无有知者也。昙济
    曰。身有优劣。为大小也。僧宗曰。闻慧为小。
    ?慧为大也。宝亮曰。旷举六道不知故。言小
    大也。智秀曰。佛法一家之中。凡是学人。佛未
    说故。谓不知也
    时有异人。案。僧亮曰。譬佛也。出三界故
    为异人也。僧宗曰。佛也。取因果类殊为譬也。
    昙爱曰。已譬悉有。而不见也。从此下。譬所以
    不得即说也
    善知方便。案。昙济曰。巧显佛性也。昙爱曰。
    有慈悲力也
    语贫女言。案。昙爱曰。机感相发也
    我今雇汝。案。昙济曰。遂我本愿也。僧宗曰。
    拟宜之辨耳。佛性是克期之物。是我分野。
    不容称雇夫。雇借所收。其利益少。今以无
    余涅??。要其断结。小果所获。比常为鲜。如雇
    借也。众生自除惑而克果。而言佛雇作者。济
    苦既由乎大悲。虽复彼自断惑。乃至人之要务
    汝可为我。案。僧宗曰。佛昔誓愿。尽拔众苦。
    苦尚不尽。则荷负未毕。若能皆度生死。则逐
    圣人之本愿。故曰为我也
    耘除草秽。案。法瑶曰。先说无我除倒。我之
    秽而意之所在佛性真我此雇之义也
    女人答言我今不能。案。僧亮曰。指偏修之
    时。道胜修应至不能习常也。法瑶曰。此义言
    耳。寄明众生。务存利。而无兼化之道。故曰
    不能也。宝亮曰。众常计常来久。一往不能
    信无常也。道慧记曰。未信之辞也。要当识有
    性理分明。然后乃能。自勤其行也
    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后乃当速为汝作
    案。僧亮曰。佛若为说真我佛性者。譬求己之
    金藏也。法瑶曰。拟宜众生。有此理耳。不言其
    意也。若审知其理。然后修善。如先示我。而后
    作也。僧宗曰。常机欲发。应为菩萨。则先人而
    后已。如示子之金藏也。既功在后已。则除惑
    之义显。取果弥疾。譬速作也。宝亮曰。夫机感
    小教。大机必熟。终得常乐义言示也。道慧曰。
    此喻智慧也。若能显示佛性。令得真解。乃能
    行行也
    是人答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案。道生曰。
    所言雇者。必能示其金藏耳。僧亮曰。以三达
    四辩。必能广说也。法瑶曰。如来方便。先说无
    我。为令众生。兼济理通。理通由佛故。云能
    示也。慧朗述昙纤曰。子譬未来解也
    女人复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汝能知
    案。道生曰。犹是未信之言也。僧亮曰。同身事
    近。异身则远。近尚不知。况远者乎。法瑶曰。
    此言其今日。情违于理也。从佛所得。无我之
    智未明。犹尚不言有我。况佛见我之智圆了。
    而言有我耶。僧宗曰。若性是我性。我尚不知。
    岂况非我而知我耶
    是人答言我今审能。案。道生曰。理不可没。
    唯我能知也。僧亮曰。有惑故虽近。而不知。无
    惑故。虽远而能见也。法瑶曰。此理唯佛能照。
    始可称审也
    女人复言我亦欲见并可示我。案。僧亮曰。
    理说有旨。知其必自有故。喻彼自求见也。法
    瑶曰。应闻之机发。譬欲见也。感教由己。譬示
    也。僧宗曰。被物为先后。乃及己故。言亦欲见
    也。智秀曰。人我兼利。故云并也
    是人即于其家掘出金藏。案。道生曰。除结
    惑之[雨/复]。为掘。见佛性故。为出金藏也。僧亮
    曰。偏说无常。常我自显也。法瑶曰。说涅??
    之教。显明佛性。以示物也。僧宗曰。性不在
    他。惑除必见。义称于家而掘出也
    女人见已心生欢喜(至)如彼宝藏贫人不知
    案。道生曰。伏结仰信。名之为见。未是得也。
    僧亮曰。闻说佛性。发生微解。善业义也。智秀
    曰。应感不差。说必会机。喻之欢喜也
    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众生(至)有真金藏不能
    得见。案。僧宗曰。合上而不能知譬也
    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至)心生欢喜归仰如来
    案。僧宗曰。合上掘出示之
    善男子知方便者即是如来(至)真金藏者即
    佛性也。案。慧朗曰。重举譬对合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女人。案。道生曰。前明除
    惑乃见。今明已经受化也。僧亮曰。譬佛也。女
    有养子之德。佛有慈护之道也。法瑶曰。大意
    为明昔所以不说。今所以说也。僧宗曰。此譬
    生前譬中。若果有而不无见者。如来出世。便
    应早说。何故。遂使众生起无常之倒耶。此譬
    与新旧医。言相似而意异。彼譬征二教之虚
    实。此譬咎佛何不早说也。略有五意。第一
    明过去久远。曾经常解。第二明背化失解。第
    三明善感释迦。为说偏教。第四虽说常教。而
    未信也。第五明重说乃断。渐信服也。女人譬
    过去佛也
    生育一子。案。僧亮曰。等视众生。无二之喻
    也。宝亮曰。有漏相善生。由佛故。譬生育也。
    智秀曰。谓从佛口生也
    婴孩得病。案。道生曰。禀化未浓。譬之婴孩。
    而为邪我所惑。喻之得病也。僧亮曰。第二失
    解譬也
    是女人愁恼求觅良医。案。僧亮曰。病偏故
    须医。医病相治。谓如良也。僧宗曰。医之与
    母。随义为喻。取其长慧解之义譬母。治病之
    义为医。更无别旨寻觅者。伺其机发。而为治
    也。智秀曰。善扣法身。法身垂应。应身为医。
    喻如求觅也
    良医既至。案。僧亮曰。可治之机发。在于此时也
    合三种药苏乳石蜜与之令服。案。僧亮曰。
    说有为无常苦无我法。为三对治偏病之良
    药也。僧宗曰。第三说偏教之譬也
    因告女人儿服药已且莫与乳。案。僧亮曰。
    常教之乳。养善子之法。说无我譬少。说我譬
    多。皆以乳为喻也。治由权道。譬之告也。以
    邪我未消。莫说法身是我也。僧宗曰。说常为
    实智。说无常为权智。于时唯得说权。未得说
    实。以权实相关义。言告耳。非是不与乳。但
    与时未至。故云且也。以权慧正说无常实
    慧。知时未至。不说于常。故云且莫也
    须药消已尔乃与之。案。僧亮曰。三界我断。
    乃可说我。僧宗曰。重倒若除。治道亦谢也
    是时女人即以苦味用涂其乳。案。道生曰。
    无我之教。非物所嗜。为苦味也。僧亮曰。无常
    无我。滥及法身。有名无实。譬以外涂。僧宗
    曰。应云医以药涂乳。而云母自涂者。取善养
    之义便也。又释为表母之与医。无异体也
    语其儿言我乳毒涂不可复触。案。僧亮曰。
    爱染名触。身皆无常。不可爱染也
    其儿渴乏欲得母乳闻乳毒气便远舍去
    案。僧亮曰。厌患身苦。求无为之乐。闻佛无
    常。志不求也。法瑶曰。须常住乳故。譬之以
    渴。此就理为言也。起无我故。背我教而不受。
    譬之舍去也。此言情也。僧宗曰。计常之习既
    久。时复欲起。如渴乏也。常名本自于佛。虽是
    倒执。犹从佛得故。言母乳也。但偏教之切转
    明。倒心欲起不得。喻之舍去也。又释虽闻偏
    教之旨。如有归真之理。而偏教既切。圆解不
    得时发。如闻气故舍去也
    至其药消。案。僧亮曰。邪我既断。便是可说
    真我时也。僧宗曰。第四譬说圆教也
    母乃洗乳唤子与之。案。道生曰。今说常我。
    判二教之分明也。僧亮曰。是可说之机。即为
    唤子之义也。法瑶曰。常教既兴。无复滥佛之
    惑。义如洗乳也。宝亮曰。诠常之教如水。所诠
    之理如乳。义洗也
    是时小儿虽复饥渴先闻毒气是故不来
    案。僧亮曰。执先偏教。不信后说也。僧宗曰。
    具如开宗所说
    母复语言为汝服药(至)汝便可来饮乳无苦
    案。僧亮曰。如新旧医譬也。僧宗曰。第五譬。
    重显今昔之旨也
    其儿闻已渐渐还饮。案。法瑶曰。顶奉今说。
    无复昔执之谬也
    善男子如来亦尔为度一切(至)为除世间诸妄
    见故。案。僧亮曰。三界虚妄。计之为我。是名
    妄见也
    示现出过世间法故。案。僧亮曰。识其虚妄。
    即出世间也
    复示世间计我虚妄非真实故。案。僧亮曰。
    释初句麻米之我。理中所无也
    修无我法清净身故。案。僧亮曰。释第二句
    也。僧宗曰。上来至此。略合苏乳等三种药譬也
    譬如女人为其子故(至)说言诸法悉无有我
    案。僧宗曰。重举第三譬。又合也
    如彼女人净洗乳已而唤其子欲令还服
    案。僧亮曰。举第四譬也
    我今亦尔说如来藏是故比丘不应生怖
    案。僧宗曰。合洗乳譬
    如彼小儿闻母唤已渐还饮乳。案。僧宗曰。
    举第五譬
    比丘亦尔应自分别如来秘藏不得不有
    案。僧宗曰。合从教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实无有我。案。僧亮
    曰。上说众生有我。我即佛性。夫有有二种。现
    在有。当来有也。而有义未分。须以十一事为
    难。以难现在之有。成当有之旨也。法瑶曰。家
    中宝藏。以譬众生有大明真我。在其中中
    矣。迦叶知众有疑。乃设难云。便应已有果性之用
    何以故婴儿生时无所知晓(至)以是义故定知
    无我。案。僧亮曰。皆责现用也。僧宗曰。我以
    自在为义。而婴儿无知。无有照用。是知无我也
    若定有我受生已后(至)是常住者应无坏相
    案。僧宗曰。自在者。不应无常也
    若无坏相云何而有刹利(至)定知佛性非是常
    法。案。僧宗曰。举报不等。以证无自在也
    若言佛性定是常者(至)妄言绮语贪恚邪见
    案。僧宗曰。明因不正。故知无我也
    若我性常何故酒后荒醉迷乱。案。僧宗曰。
    前句明若有我者。不应内心起恶。此句明若
    有我者。不应随外缘所转也
    若我性常盲应见色聋应闻声哑应能语拘癖
    能行。案。僧宗曰。前明不应因中造恶。此
    明不应受此恶果
    若我性常不应避于火坑大水毒药刀剑恶人
    禽兽。案。僧宗曰。若有所畏。岂谓自在耶
    若我常者本所更事(至)我曾何处见是人耶
    案。僧宗曰。有我则常忆。岂应忘耶
    若我常者则不应有老少盛衰忆念往事
    案。僧宗曰。前诸句悉据心。此一句举色也。若
    自在必常。心云何而忘也。色云何而变也
    若我常者止住何处为在涕唾青黄赤白诸色
    中耶。案。僧亮曰。上来穷捡理极。今责住处。
    若不偏在一方。便应遍在众处。此先一一处。
    以捡其无也
    若我常者应遍身中(至)若断身时我亦应断
    案。僧宗曰。偏在之无。事已如上。假令遍有。
    则同麻米。岂曰自在。复云常耶
    佛告迦叶善男子譬如王家(至)其人眉间有金
    刚珠。案。道生曰。明非不有。而非己有也。以
    智慧之额。致真我之珠也。僧亮曰。答难也。明
    佛性虽有。于见者成解。不见者成惑。不可言
    有。故便责现用也。如彼眉珠。显则严身。隐
    则成病。不可以珠在身故。常责其好。此总答
    诸难。下更别有譬也。王譬佛。力士譬行人。珠
    譬解也。佛说因果之性。闻者受解。解圆可责。
    如在眉间也。法瑶曰。信解佛性中道不偏。犹
    如眉间之处中也。信知佛性。必为己用。犹彼
    眉间有此珠也。僧宗曰。此譬意明非无常
    性。但为惑所映。不得现用。不可以现在未用。
    便令都无也。此譬有五重意也。第一明过去
    曾禀圆解。第二明生死流转。遂失本解。第三
    明虽失本解。善力所感。圣则出世。说偏教也。
    第四明常机始发。为说圆教。第五重为解释。
    然后乃信也。旨要所归取。第二失解起惑譬
    也。明惑滞生死。障于慧目。不得现用。不可言
    永无也。王家者。家谓处也。言佛化所被之所
    也。力士以伏强敌。故称大也。所化行人。终摧
    大恶。如力士也。金刚珠者。明中道信解。能破
    颠倒。譬之金刚也。宝亮曰。譬有四意。第一生
    解譬。第二失解譬。第三后佛出世。说偏教也。
    第四说圆教也。珠者。通取因果六行理解。合
    为譬也。智秀曰。分此譬为二段。始说忧愁
    啼哭。明其先解而后失。次从慰喻力士。讫
    譬。明后佛重说。还得解也。前段中有两阶。此
    即第一。正明昔日得理解中道信心时也
    与余力士较力相扑。案。僧亮曰。邪我于正
    解。为余也。正解未坚。而与强邪诤辨。喻之
    较力也。僧宗曰。此第二失解譬。明解微见浅。
    而起重惑。经离生死也。岂得闻有。而便使现
    用。现用既无。便谓永失耶。余力士者。喻无明
    心也。解有摧惑之义。取譬力士。惑有过解
    之工。亦称力士也。较力者。闻慧未明。而我
    心时动。解惑相交。喻如较力也。智秀曰。相扑
    者。互有倚伏之喻也
    而彼力士以头触之。案。道生曰。无明为众
    结之首也。僧亮曰。我见是众结之首。故云以
    头触之也。僧宗曰。圆解以正信为首。邪心以
    不信为头。信为不信所侵。如二首相触之
    其额上珠寻没肤中。案。僧亮曰。受屈于邪。
    言谓之没也。有名无实。譬之肤也。法瑶曰。正
    信微浅。不能自固。遂同说耶见也。僧宗曰。
    信为不信所陵。圆解则隐也。宝亮曰。佛弟子。
    以相心说无相。理既无相。幽而难显。外道以
    相心说相。理则易安。经生死久。遂失本解。逐
    彼邪计故。言没肤中也。道慧记曰。所以言肤
    中者。明非永失。寻发不久也
    都不自知是珠所在。案。僧亮曰。以邪我
    为真。不觉失真我也。法瑶曰。以耶惑之首。
    坏正信之额。正信既破。岂知有佛性耶。虽不
    知有。而至理孱然。如珠没皮中也。僧宗曰。既
    超横常之见。则失本所解也。若识常在果。
    则安得其地。便有所在。既乖其所解。心无常
    故。云不知所在也。宝亮曰。得失之理。既非所
    悟。故云都不自知也
    其处有疮。案。僧亮曰。以失真我。而成惑倒。
    倒致生死之苦也。法瑶曰。破正信故。有不信
    之疮也
    即命良医欲自疗治。案。僧亮曰。生死苦切。
    解缘还感。悟时已至。机来扣圣。命医之义
    也。僧宗曰。第三譬也。应感道交。有召命之义
    也。宝亮曰。众生有善有苦。二缘感佛见佛。则
    能灭苦。故言疗治
    时有明医善知方药。案。僧亮曰。医譬佛也。
    善除八倒。譬知方药也。僧宗曰。即释迦治惑
    病。故称医。了达经教之方。妙穷渊旨之药
    即知是疮因珠入体。案。僧亮曰。缘失解成
    惑。致有生死也。僧宗曰。医见疮故。知因入
    体。佛见众生流转五道。知由横起妄常之计。
    失于本解也
    是珠入皮即便停住。案。僧亮曰。知非久失。
    故曰停住。法瑶曰。佛性之理。终为心用。虽复
    暂为烦恼所隐。如珠在皮中出不久也。僧宗
    曰圆解之理。无时暂绝。乃可事有废兴。其理
    常存。如停住也。宝亮曰。虽复失解于当时。而
    本机犹不丧也
    是时良医寻问力士卿额上珠为何所在
    案。道生曰。为说无我。即是表有真我也。僧亮
    曰。知其不觉失本真我。譬问其所也。法瑶曰。
    为说无我时也。僧宗曰。说偏教也。横计常见。
    为失之矣。但常我同失。失名不显。如来出世。
    为说偏教。夺其邪我。推求所计。知其为谬。失
    义始彰。如彼力士失珠。虽久不自觉知。医问
    乃知也。宝亮曰。所以为说无常意。欲申其本
    解。喻如彼问本珠何在
    力士惊答大师医王我额上珠乃无去耶
    案。道生曰。不觉失时。闻问乃惊。以漫说谓
    失。答云如此耶
    是珠今者为何所在将非幻化忧愁啼哭
    案。道生曰。即谓失之。应求所在。遂谓不存。
    以为幻化也。僧亮曰。推折五阴。无所得也。
    化者。计一切法皆空也。啼哭者。悟一切法。唯
    是八苦也。法瑶曰。学无我观深故。乃至谓不
    知真我所在也。智秀曰。虽闻偏教。一往未伏。
    譬惊答也。终信今旨义。言我珠。乃无去耶
    是时良医慰喻力士汝今不应生大愁苦
    案。道生曰。以其遂谓不存。乃说我以悟之。既
    理显身中。亦是语知显也。僧亮曰。第二譬也。
    法有不空。亦有常我。不如所见一切苦也。僧
    宗曰。第四譬也。依教而行。已断重倒。今常机
    且发。解释佛果。所以为常。此是物情所安。如
    慰问也。宝亮曰。此下第四。譬众生根熟。堪闻
    常住。即涅??经教。为慰喻之辞也
    汝因鬪时宝珠入体今在皮裹影现于外
    案。僧亮曰。今日之说也。明先时之解。重惑暂
    迷。昔缘潜发。譬影现于外也。僧宗曰。虽复失
    解。而理不亡。当时虽复为惑所隐。然其一念
    之力。必力必牵极果。冥相感召。不得相无。
    如珠虽在皮裹。而影显于外也
    汝等鬪时?恚毒盛珠陷入体故不自知
    案。僧亮曰。谓常解之因犹存。悟在今日。自不
    知耳。宝亮曰。起惑失解。为毒重故。不自知也
    是时力士不信医言(至)汝今云何欺诳于我
    案。道生曰。执失不信今说也。僧亮曰。皮里浅
    近譬现在也。现在有为。唯苦不净。岂见佛性
    用耶。筋裹深远。以譬未来。以不可见故。明其
    无也。法瑶曰。佛性清净。若在颂恼之中。则
    不容尔。若在善中。未有善时。则无佛性。不应
    可见也。僧宗曰。近是迦叶十一翻难也。宝亮
    曰。不异前新旧医譬中。诸比丘不信常之辞
    时医执镜以照其面珠在镜中明了显现
    案。道生曰。智慧之镜。从佛而得。如医执也。
    僧亮曰。镜以表像。譬圆教也。面有双目。以譬
    二慧。性在文中。显现了了。如有眼之人照镜
    中之像也。法瑶曰。唯一往于言。未能即信。
    若得真解之镜。乃证知也。解从佛得。如医执
    镜也。僧宗曰。第五譬也。珠虽映彻。皮[雨/复]不
    知。要须净镜。照之乃见。将明言以诠理。理由
    言显。如珠现于镜中也。宝亮曰。镜即涅??教
    也。面譬众生心也。明骏案。镜即指此譬也。面
    譬信也。理之与解。左右为喻。同譬珠也。虽
    未在已。而信解可得。既因譬获悟。如面覩
    明镜。分明见影。此譬是佛所说。故言医执
    镜也
    力士见已心怀惊怪生奇特想。案。法瑶曰。
    受教之徒。闻见佛性。方生信解。身中乃有此
    之胜理。生奇特想也。僧宗曰。解生意表。如惊
    也。贵重所悟。奇特想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至)唯有佛性皆
    不能见。案。僧宗曰。合失解譬也
    而为贪淫?恚愚痴(至)愚痴[雨/复]心不知佛性
    案。僧亮曰。合初譬也。僧宗曰。合其处有疮
    也。[雨/复]心者。合都不自知。是珠所在也
    如彼力士宝珠在体(至)况复能知有我真性
    案。僧亮曰。合第二譬也。僧宗曰。修学无我
    者。合上乃无去耶。不知我真性者。更合第二
    譬也。不知无我处者。还道偏执。所修空观。非
    就善友。习学所得。故非善解也
    善男子如来如是说诸众生(至)如是无量不可
    思议。案。僧亮曰。合第三譬也。僧宗曰。合第
    五执镜譬也

    大般涅??经集解卷第十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