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五 >
  •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八(长寿品第四卷上)

    (长寿品第四卷上)

     合老少二人譬 多罗聚落迦叶问
      长寿品第四
    佛复告诸比丘汝于戒律(至)我当解说令汝心
    喜。案。道生曰。欲令问长寿因也。长寿本是
    入生死。济物之良津。以慈心为本矣。慈之为
    济。无制戒律。令不作诸恶。然使行善。以之极
    也。既制戒律。有罪必治。即事如似无慈。谓无
    慈者。非从疑于戒律。乃是厚诠寿本。不可不
    问也。问于寿本。是菩萨事理。非声闻所应妄
    豫。故推之焉。僧亮曰。此中所说。或是比丘所
    行。故偏劝云。汝于戒律。若有所疑。乃至莫
    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者也。佛初开宗。
    明施是寿因。纯陀以护法为因。广宗中。以三
    修为因。虽说三因。未尽寿本。今先举戒后举
    智。略举始终。明一切万行。皆是寿因。开其问
    宗。故此先举戒律也。敬遗记僧宗曰。前夺因
    夺果。释会二教宗致。略举前来。举境劝问。但
    所举之理。既为深玄。二乘虽疑。思所不及。未
    能发问。佛知其不能。所以重劝问者。令其高
    推有在也。所以举戒律令问者。戒是声闻要
    行。入道之初基也。又一义。声闻不疑戒不趣
    佛。但疑戒未必致常也。又一义。假使能致常
    果。未知此戒与昔之戒。云何为别。既怀此疑。
    疑则应问也。法莲记僧宗曰。前品举空不空
    等慧境。以劝问。今举戒律万行之因。以劝问
    也。若因不了者。果亦不究竟。而因有戒定慧
    也。所以偏问戒律者。戒是声闻所行。由律仪
    戒资。以得定戒得道共戒也。慧朗述僧宗曰。
    劝比丘问。凡三重也。前品止其哀叹。便劝
    令问。因修至此。今此第二又劝也。将欲广开
    常旨。而戒是万善之本。故举戒以劝问也。宝
    亮曰。此下第四段。催众令问也。戒是声闻之
    本。所以举戒而劝问也。智秀曰。上举诸法以
    为劝。恐诸比丘。惮常理之深。不敢致问。今指
    复举戒。是常所行事。约就近情。以为劝也。明
    骏案。前因受供以开常宗。唯有纯陀。利根一
    闻即悟。设五翻谘难。以辨法身般若解脱。即
    得重显久是常田也。然而常旨幽微。应须广
    辨。以大众悲深。顿忘谘决。频仍哀请。爰生傍
    论。是以放光催供。重显义宗。复因纯陀详本
    迹二旨。明食非实受。灭岂真亡。而纯陀去后。
    时众默然。于是动地骇情。复与问首。而哀恋
    之至。了无谘启。唯深陈哀苦。设譬仰讥。于是
    世尊。因以二偈。抑其悲情。略举法门。劝其令
    问。所举所劝。皆是果旨。观彼众心犹迷。愤发
    乃说三德涅??。夺其所证。比丘遂乃更执昔
    教。还复苦请。佛以胜修遣执。以医譬会教也。
    哀叹苦请。纷纶始息。是故略举常住之因。戒
    定智慧。劝令谘问。此第二劝也。所以先举戒
    者。夫十地以大悲为首。五戒以不杀为先。下
    答长寿因云。大慈大悲。授不杀戒。长寿之因。
    莫先于戒。是以先劝问也
    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明了通达
    案。僧亮曰。说智因也。僧宗曰。言如来穷达性
    本。得本则握末。必有洗疑之德。故劝问也。宝
    亮曰。昔明持戒得果。但获断灭空无为耳。佛
    今意云。我昔所言。断灭空无为者。乃是今日
    常住家因。汝于此义。应疑可及机而问也。智
    秀曰。举佛德也。道慧记曰。谓佛先已修行。
    得至常处。汝今岂得不修戒等行耶。明骏。案。
    万行终以戒定智慧为本。前句举戒。此举定
    慧。本性空者。慧之境也。寂者定也。下文比
    丘。即述此三旨。云不思议也
    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
    案。僧亮曰。明万行皆是因也。僧宗曰。空不异
    昔。恐其疑止。乃更举不空。发其问也
    复告比丘若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悉可问
    案。慧朗述僧宗曰。第三劝问也
    时诸比丘即白佛言(至)无有智慧能问如来
    案。僧亮曰。佛果深妙。我智微浅。不能发问
    也。教诲者。即戒律也。明骏案。释所以不堪问
    也。即领上三旨。皆不思议故也。境界者。即举
    上性空也。诸定者。即举上寂义也。教诲者。即
    举上戒律也
    世尊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至)于诸戒律当何所
    问。案。僧亮曰。如来敕问。必欲流通。而诸声
    闻。不住有三。一者以智浅。二以寿促。三无眷
    属。所以不能任持法也
    佛告诸比丘汝等今者(至)诸有疑网恣随所问
    案。僧亮曰。比丘致辞。未有所推。欲令推诸
    菩萨。故重敕也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至)时诸声闻默然而
    住。案。宝亮曰。向自辞不堪。今举所堪者也。
    慧诞曰。前劝问意。欲令以譬自陈。后劝问意。
    令推能菩萨。何以然。大士于此坐中。生下品
    解。后乃更生中上品解。所以推也。年二十五
    者。智力强利也。常解美满。喻端政也。备修万
    善。喻多财也。藉过去微品常解。以生现解。喻
    父母也。以现在中品解。能生未来上品解。喻
    妻子也。品品各有种类。喻眷属宗亲也。通为
    一解故。言悉皆存在也。以如来譬智人。以常
    理譬金宝。其下文曰。以念念灭故。譬病笃命
    终也。感后胜解。为命家属也。以解存故理显。
    义言还得也
    尔时佛赞诸比丘言(至)令是妙法久住于世
    案。僧亮曰。罗汉心者。少欲知足也。以此二缘
    者。声闻不具上三事。菩萨具三事也。昙济曰。
    以此二缘者。一以声闻无眷属。二以菩萨多
    眷属也。僧宗曰。二因缘者。一谓善能问答。现
    在有益。二以令久住。未来有益也。慧诞曰。二
    缘者。一以能问。二以能说。明骏案。二缘者。
    一者能令法宝久住。二者利安众生也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至)第二第三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寿命是果之极也。戒归是因之始
    也。举因果以劝也。明骏案。前品劝问。空不空
    等。偏举果也。而此品初。又唱戒定智慧。偏举
    因也。今举若戒若归。因果双称也。戒即万行
    之本。归即一体三宝也。此下入大众问品。略
    说之中。第二段也。即以问答。为两翻也。就问
    中有两量。一为问之渐即长行也。二正问即
    偈也。长行中有四翻。第一佛普命。第二迦叶
    奉命。第三佛即许也。第四迦叶谦光也。此即
    第一命问也
    尔时众中有一童子菩萨(至)若佛听者乃敢发
    言。案。僧亮曰。迦叶自疑。虽在大众之例。惧
    非应命之人。故有谘也
    佛告迦叶如来应供正遍知(至)断汝所疑令
    汝欢喜。案。僧亮曰。举佛三号。明无法不知。
    有问皆能答也
    尔时迦叶菩萨(至)及因大众善根威德少发问
    耳。明骏案。奉旨谦光之辞也
    即于佛前说偈问曰。案。僧亮曰。此下第二
    是问分也。凡有三十四问。有四段。第一略。第
    二广。第三劝信。第四问修行也。第一段中有
    四问。初两问果。第三问因。第四问经名字。及
    流通经德。经体已周。名究竟彼岸也。第二段
    中。有十六问。从开微密。讫天意树也。此中广
    说有四重。初一问广果。次从得广大已下。讫
    四倒。有四问。广流通及依人之义也。次有两
    问。问作善业。及难见性。以广因也。次有九
    问。从解满字。讫天意树。广文字功德也。上来
    二十问。广略再说竟也。第三段中。有十问劝
    信也。所以劝信者。佛由因得。复言涅??。而说
    是常。若不更以事释世所难信。故说十问。
    以释之也。第一问意。佛若从缘无性。不应独
    常。下答虽从缘得。然有惑则无常。无惑则常
    也。第二第三举果劝信。初举外后举内也。第
    四第五说有大慈。如世父母。慈心所说。不欺
    众生。第六说涅??。示现不实也。佛常已下四
    问。证示现也。何者。佛不食而受食。不病而现
    卧。故知不灭。而现灭也。次有二问。明现在知
    常受乐。后世识有余无余。化功已讫。所以应
    现也。第九证不病。第十明说病说灭。皆是密
    教也。第四段中有四问。第一问依经修行。即
    五行也。所以问行者。上说经功德。能治四重
    五逆。治必须行。行此五行。亦不治自差也。第
    二释所以差。以转近为差。乃举五人。远近为
    证也。第三请说行义也。第四问性明性有因
    果。行有违从。识性则从即师子吼问也。不识
    性即逆即迦叶问也。次两偈说涅??。因果[洌-歹+(虍-七+廾)]
    旷。问所不能尽。所以不问也。宝亮所判与此
    同。不复烦载。昙济曰。第一有四问。正明经体。
    长寿因果。结经名字。第二开微密。至观三宝。
    有十六问。广上果及经名字流通也。第三从
    三乘若无性说微密。有十问劝信也。第四说
    微妙诸行。有三问。问因经修行也。第五悉有
    安乐性。一问辨依经行。行之次第也。第六今
    欲问诸阴。一问拟以?x陈如答也。案。僧宗曰。
    此经大要。以常果为宗。前纯陀因施明常。为
    义则略。迦叶今广设所问。重申前旨。广略二
    问。何以取别多敝教以明常。今设问答。以取
    悟。然问答大旨。论因说果。明境辨行。条绪虽
    多。要不出此也。为问之体。悬取答意。所以义
    旨相苻。无越经致。就此问中。科节略有四别。
    第一有十三问。明常住因果。次有十九问。叹
    经功能。次有一问。明依生行。次有一问。明
    所照之境。就此四中。各有广略。开则有八。合
    则成四。其中支别。故以四为其绪耳。案。智
    秀曰。劝旨已着。时宜问也。机在迦叶。故闻命
    矣。为问之辞。凡三十有四。以义而分。略为三
    断。可者。经之旨归。以极果为宗。然果之所
    由。非因不就。故谘启之端。宜其先也。是故第
    一从始。讫究竟倒彼岸。有五问。问因果结名
    字也。典诰之体。略已举矣。将欲化传千载。利
    益无已。然道不自弘。通之由人是故第二从
    愿佛开微密。讫太白与彗星。凡十问。问通经
    之法。及能通之人也。虽复人法二理。显然可
    别。未辨弘之有益。无以奖锐学人。是故第三
    从云何未发心。讫最胜无上道。凡十九问。问
    经之势力也。若通而为论。此之三义。亦足通
    矣。今从事从义。致有别也。明骏案。判问大
    体。世有六分三段。第一略。第二广。第三劝信
    也。略问中有八问。第一问长寿因。第二问长
    寿果。第三问金刚身果。第四问金刚身因。此
    四问略辨般若法身。第五问解脱。第六问经
    力。第七问经名。所以约经名辨经力。以问解
    脱者。有二义。一者此经以常住为宗。而以无
    累。为名累故。所以无常常故。所以无累也。二
    者明近远解脱。皆是经力。近则能灭因中三
    障。远则能辨果地解脱。是以问言。云何于此
    经。即是问名问力也。究竟到彼岸。即是问解
    脱也。下名字品云。闻此经名。生四趣者。无有
    是处。即是近力也。又云。菩萨住此。则能处
    示现。即是远力也。举七善以答经名也。降伏
    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然后要于大般涅
    ??。放舍身命。即是答究竟到彼岸也。又云。八
    味具足。举常恒等句。释解脱体也。何者下文。
    明解脱中。列此八句。一一广释。灼然可见矣。
    第八问流通依。如六卷泥洹云。菩萨化众生。
    说法有几种。而此中阙落若有者。于义实便。
    若不取彼问者。就此语昧。亦有问流通义也。
    名字品迦叶问云。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其
    旨显矣。下以四相品答也。第二广问。有十六
    问。初以一问广果地三德。下文从四相品未
    有余无余涅??。讫解脱答此也。次有二问。广
    流通辨人辨法辨耶。辨正四依品。取正法正
    人。以为依也。耶正品去耶人耶法。以为魔也。
    次有四问。广因四谛四倒。二问举解惑以明
    智。即广缘因也。善业难见性。二问举始终。以
    明正因也。次有二问。广经名字。即满字之与
    圣行也。次有七问。广经力也。前未发心等四
    问。广因地灭三障力也。后船师等三问。广辨
    果地。万惑斯亡。究竟解脱也。第三有十二问
    劝信。同僧亮法师所释也
    云何得长寿。案。僧宗曰。此经首题。虽以解
    脱标名。若语其圆体。则法身般若。是以创言
    与问先以以般若为首也。此虽一向而义兼
    因果。意在于果。不得不问其因。虽有二意。通
    为一问也。长寿者。一期为寿。期久为长。常果
    非期。寄言长耳。盖谈慧鉴无穷。即般若也。云
    何得者。问其因也。宝亮曰。下答云?四无量。
    授不杀戒为因。得常命法性体为果也。智秀
    曰。此问有两。第一问云何得。第二问长寿果
    相也
    金刚不坏身。案。僧宗曰。向问般若。此问法
    身。上明无尽。此明不坏。如世金刚。体不可
    坏。能坏万物。取譬法身。三相不能移。其神万
    化。莫能变其体也。宝亮曰。体相身命。实乃不
    殊。就义而辨。不得无异。身当法体命语始终。
    故分为二问也。智秀曰。此第三问法身果也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案。僧宗曰。上句
    已问果。此下句问因也。下文答以护法为因
    也。智秀曰。此第四问金刚身因也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案。僧宗曰。经之
    大旨。因果既彰。仍结经名字也。下文言。此经
    名为大般涅??。所以言究竟者。经之为用有
    文有理。文以诠理。理以称文。文理相苻。义无
    遗阙。是曰经究竟也。人于文理之中。修学成
    圣。终期佛果。是曰人究竟也。依经流通。当备
    何德。前名字功德品。既结经名字。始是成经。
    而经须人弘。非德不传。四相品初。明流通之
    利。自行兼人。终成大觉彼岸明矣。智秀曰。此
    第五问经名字。兼受持之益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案。僧宗曰。此下
    有九问。广门也。上略门中。明般若法身。今广
    门中。明解脱也。三德既显。伊字始圆也。开微
    密者。广说如来二种隐[雨/复]。一谓言隐[雨/复]。二谓
    形隐[雨/复]。以昔教未着为微也。诠常为密也。宝
    亮曰。此下广门。凡十六问。此一问正广果用。
    果者。谓法身般若解脱也。智秀曰。此第六问
    弘通之法也。下有十问。皆相承而发
    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实非阿罗汉量与罗
    汉等。案。僧宗曰。上略门辨因根。结经名。
    显流通。今广门中。唯明果不明因。仍辨流
    通者。故知。经旨意不在因。但以果为宗也。上
    四相品。明四种法。今此品中。举四依人。彼则
    寄法显德。此则举位标人也。如来居尊体极。
    是真罗汉。菩萨似之。但大士踪高。去人悬远。
    难可别知。乃约四果。仿佛寄心。令人取识也。
    宝亮曰。下频有四问。皆广流通。此一问。问流
    通人德量高下。下四依品答也。智秀曰。此第
    七问。应言何许位人。能得广大之经。可为依
    止。虽是菩萨。而位齐声闻耶
    云何知天魔为众作留难佛说波旬说云何分
    别知。案。僧宗曰。夫欲通法。应识耶正。天魔
    外道。阻乱佛法。假形伪说。以迷未达。从其化
    者。长居生死。当尔之时。四依出世。遏魔扬道
    也。向云天魔宜识。非言。莫辨魔说佛说。理有
    分别。是以寄说。以检耶正也
    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案。僧宗曰。广前
    因义也。上答般若因。云十善四等也。法身因
    谓护法也。此是相似因果。今就广门。寄境以
    明也。何者。若遍收其因。则八万四千。略而为
    语。莫出智慧。慧之所生。生在乎境。境有深
    浅。故教有偏圆。解亦随教也。如来初开四谛。
    但言是苦是集。未明苦集不生。及般若之教。
    始显不生。爰至法华。苦集之相。犹止三界。今
    日所明。一豪之惑起。则无明住地。乃至金刚
    苦亦如之。昔日明灭。止于身智。灭既有余。道
    亦未了。教不究竟。生解亦偏。以解浅益微。则
    圣心不悦。今日所说。教圆理足。生解亦深。化
    功遂畅。义言心喜也。智秀曰。此第九问境也
    正善具成就显说四颠倒。案。僧宗曰。上举
    境以成慧。今出惑以形解。所以尔者。夫解惑
    由教。昔教既偏。解亦为倒。解既为倒。岂具正
    善耶。又说谛既异。倒亦应殊。趣致相关。故复
    明也。宝亮曰。此两问。问教下。所明之理。有
    真伪也。四谛明真。四倒明伪。欲令学者。识其
    是非。若言称四谛。必是四倒。语合八倒。是则
    魔也。智秀曰。此第十问翻理相也
    云何作善业大仙今当说。案。僧宗曰。此始
    是穷因之致也。前明持戒护法。未为极因。若
    照解圆明。始称善业也。就答善业文中。自有
    五重。相生显之下文也。此一重。明若于性生
    信为善业之始也。智秀曰。此第十一。问佛性
    理也。若众生无我。则一化便尽。云何得与
    善业。以趣佛果耶
    云何诸菩萨能见难见性。案。僧宗曰。犹是
    明第二重显于见性善业之终也。宝亮曰。此
    第十第十一两问。广因下如来性品答也。作
    善行是缘因。前所以答中明正因者。欲明行
    人立心之方。若明识因果性者。则行成中道。
    若中道行成。则万善便树。故答以正因中道。
    行即缘因也。智秀曰。第十二问何地大士。能
    照当果性之理也
    云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案。僧宗曰。此下
    第三重。广流通也。经之为用。有文有理。上略
    问中。结经名字。名大涅??。又七善法。叹该文
    理。今文字一品。先广文用也。经文以十四音。
    为众音之本。所以言半满者。夫教有偏圆。由
    机有次绪。如来善得其宜。故言善解满字及
    半字也。宝亮曰。此下九问。广文字功德下理
    也。此是第十二问。先定其文字。下文字品答
    也。智秀曰。此第十三问意。若我之名元自佛
    者。其余名字。复因谁耶
    云何共圣行婆罗迦邻提云何如日月太白与
    岁星。案。僧宗曰。第四重广流通也。理之为
    用。不出常与无常。真之与应。此教双明八理
    相对。应除八倒。事同牝牡文中。但列六行。盖
    略耳。如日月者。此四譬为成真应故也。日月
    升天。则万像斯见。此偏举真应。显自在之德
    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案。僧宗曰。此下
    十九问叹经。而初有七问略叹。前四叹因益。
    后三叹果益也。经有此能未发心人。强令发
    心。如或从诸佛菩萨边闻。而不生信。将成阐
    提。以经威力。梦见恶相。即便发心。作菩萨
    也。宝亮曰。据能灭恶生义也
    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犹如阎浮金无能说
    其过。案。僧宗曰。既逼令发心。便成菩萨。则
    上求佛慧。下度群生。功业转胜。理不复畏。天
    魔外道。异学众也。宝亮曰。恶灭之后。成清净
    福田也。智秀曰。第十七问经之力。能灭业障

    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案。僧亮曰。非唯
    自具万行亦胜。处于浊世。以化乎物。不为世
    法所污。如莲华也。宝亮曰。信慧开发。不复障
    圣道也。智秀曰。第十八问经之力。能灭报障

    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如医疗众病不为
    病所污。案。僧宗曰。向通因果。今偏语因。患
    重故难拔。菩萨拔之。前止言不污。今明治惑。
    如凿王譬也。智秀曰。第十九问经力能灭烦
    恼障也
    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案。僧宗曰。上四
    问明经威力。使未发心者。令作菩萨。能为医
    王。虽未成佛。而能因中。已能利益。此明果益
    言。因经修行。终得成佛。既得成佛。复能乘此
    大涅??船。接济众生也
    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案。僧亮曰。向乘
    涅??船。物见其灭。实则不灭。近识未悟。移譬
    显之。如蛇脱皮。非为实死。如来亦尔。现灭非
    真。借以为喻
    云何观三宝犹如天意树。案。僧宗曰。若于
    解者。不假移譬。但悟有先后。致说有重复。洗
    沸人疑。疑谓现见如来。始王宫生。终双树灭。
    岂言不灭。故借天树三变。以为喻也
    三乘若无性云何而得说犹如乐未生云何名
    受乐。案。僧宗曰。此下有十二问。广叹经也。
    依昔经教。明三乘无性。各有涅??。毕既有殊。
    性不容同。如其无性。云何上答纯陀。常命色
    力。常果无差。有则俱有。无亦俱无。如其为无。
    前不应说。如其已有。有则太早。因中无果。果
    中无因。而说为有。便是如乐未生。已名受乐。
    是故文殊腾纯陀之疑。在于此也。就佛下答。
    以有理故。不得言无。未现用故。不得言有。是
    则三乘。皆同有性也。宝亮曰。此下有十问。断
    疑劝信也
    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案。僧宗曰。明依
    圆教生解。众魔外道。莫能俎坏。非唯自不可
    坏。所得眷属。亦复坚固。经之力也
    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案。僧宗曰。就广
    叹经中。亦有因益果益。义不异前。既乘正解。
    复化愚?。令开慧眼。犹如盲人导之以目也。
    宝亮曰。此明内果劝信。若不见此经。虽复共
    住。如彼生盲。不知是佛因也
    云何示多头唯愿大仙说。案。僧宗曰。始则
    因中。开人慧眼。终则成佛。垂应无方也。宝亮
    曰。就应现以劝信也
    云何说法者增长如月初。案。僧宗曰。向问
    多头。是谘身密。今问说法。是谘口密。根有利
    钝。教有浅深。月一日至十五日也。宝亮曰。明
    佛如父母。不欺于子。随根性而说法。以劝信

    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案。僧宗曰。向明
    果益。不在一佛。今就释迦。辨灭不灭。即是乘
    涅??船。济众生义也。下文因放光。催纯陀供。
    说十三偈。广明不灭也。智秀曰。第二十八问。
    悬见大众。覩佛受食。谓应实死。故问应迹灭
    不灭义
    云何踊进者示人天魔道。案。僧亮曰。昔日
    偏教。说佛无常。密筌于常。惑者失旨。慧命不
    生。是为魔道。今圆教既开。能生圆解。终成大
    觉。是为天道也。宝亮曰。此下频有四问。共证
    究竟事也。此一问即证未来事毕。已为未来
    众生。开耶正二门竟矣。于今现在。更无事也。
    昙纤曰。下文答云。若有不能如是观了。三宝
    常者。是旃陀罗。即谓魔道。异此者。名天道也
    云何知法性而受于法乐。案。僧宗曰。说天
    魔二道。大众蒙解。得法津泽。心生欢喜。事由
    今教也。昙纤曰。下文时诸天人大众。闻是法
    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是即法乐。以答此问

    云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案。僧宗曰。前明
    无灭。此明无病。下现病品。广明病之不实也。
    昙纤曰。下文言。今悉见诸菩萨。体貌瑰异。殊
    大殊妙。唯见佛身。喻如药树。为诸菩萨之所
    围绕。是则内外无病。答此问也
    云何为众生显说于秘密。案。僧宗曰。昔日
    密语。生人谬执。若无今教。何由遍达。广佛隐
    言。宣显深旨。生解由经。亦叹教也。昙纤曰。
    下文今者。如来欲为未来无量众生。作大明
    故。宣说如是大涅??经。答此问
    云何说毕竟及与不毕竟如其断疑罔云何不
    定说。案。僧宗曰。昔教明二种人。有病必不
    可治。此经所明。悉皆能治。由经力胜。亦叹教
    也。宝亮曰。明阐提逆罪谤法三人。毕竟不
    能进也。菩萨毕竟。能去声闻之人。遇善友者
    则进。不遇则退。明不毕竟。下余半偈。还请佛
    解释也。昙纤曰。下文有余偈等。谓有余者。
    则不毕竟。无余者。即是毕竟。答此问也。结
    答云。唯除助道。常乐善法。其余一切者。有余
    无余也
    云何而得近最胜无常道。案。僧宗曰。始则
    治罪。终为菩萨德力转高。邻于极境。皆由经
    力。此中并指今教。能开发圆解。物无余疑。经
    益显矣。宝亮曰。此明五人从四时学。来至今
    经。教于因果中生信。得近无上道也。昙纤曰。
    下文尔时大众。以种种物。供养如来已。即发
    无上道心。无量菩萨。得住初地。即是近无上
    道。答此问
    我今请如来为诸菩萨故愿为说甚深微妙诸
    行等。案。僧宗曰。四重文中。第三文也。前明
    因果。一经旨归。既已彰矣。第二叹教。今明依
    经修行。取于常果。亦欲使彼涉求之徒。向慕
    前规也。欲论文句。并互相涉。前明果中。亦复
    说因。今辨因文。亦复明果。乃至明境。亦辨于
    行。就行文中。亦复论境。是则经文浑互。如似
    不分。然要当求其纲纽。亦各有在也。愿为说
    甚深者。十地行愿。非二乘所?。故言甚深。但
    行有浅深。浅则说行。深详功德。功德与行。广
    略虽殊。因义不异也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唯愿大仙尊为我分
    别说。案。僧宗曰。行之所生。必由乎境。境中
    之妙。不过佛性。师子吼是略。迦叶是广也
    众生大依止两足尊妙药(至)诸佛之境界。案。
    僧宗曰。说问既竟。将自收退也。诸阴者。上至
    诸佛。下及众生。人天五道也。夫圣教不同。斯
    旨甚深。乃是未达。理应谘问。但情浅智劣。不
    敢有谘。岂唯我所不敢。乃至精进八住以上。
    具三不退。亦非境界。是以息问也

    大般涅??经集解卷第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