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五 >
  •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

    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
    独推于果号。良以从因建愿秉志躬行。历尘
    点劫怀济众之仁。无芥子地非舍身之处。悲
    智六度摄化以无遗。内外两财随求而必应。
    机兴缘熟行满功成。一时圆证于三身万德
    总彰于四字。是以知识广赞感狱火化为凉
    风。善友教称见金莲状同杲日。八十亿劫之
    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羽化。
    嗟乎识昏障厚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嗤
    诵持为?行。岂非耽湎朽宅自甘永劫之沈
    迷。悖戾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须信非凭他
    力截业惑以无期。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
    闻持颇众正[怡-台+??于时缘。著述虽多鲜穷于要
    旨。尽毫端而申释敢[改-己+学]前修。舒舌相以赞扬
    誓同诸佛。太虚可际。鄙志奚穷。敬勉同舟深
    崇此道矣
    将释此经。先以义门括其纲要。始可入文释
    其义趣。初中大觉世尊一代名教。大小虽殊
    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
    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初中言教大略有二。
    初明教兴二辨教相。初中大本经云。佛言如
    来以无量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
    阐道教普令群萌获其法利。开示五趣度未
    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此明出世大意。该
    于众典。是谓通明教兴也。次据今经略言五
    意。一欲令众生知娑婆苦求出离。故经云。彼
    国众生无有众苦。二令知佛境界生忻慕。故
    下明依正庄严劝生彼国。三令摄心安住念
    佛三昧。故下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
    心不乱等。四令破障脱苦得清净乐。故下云。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等。五令生彼
    国成就菩提。故下云。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
    等。此明说经正意局在今文。所谓别叙教兴
    也。次辨教相。净土教观通明现在十方诸佛。
    即如下引六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劝信是
    经。即其证也。又准下文。善男善女闻经受持。
    不历阶渐皆不退转阿耨菩提。故知一切净
    土教门皆是大乘圆顿成佛之法。定非偏小。
    如别委论。二明理者。理即教体。亦分为二。初
    通二别。初中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实相为体。
    方谓方广。等即平等。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
    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故知横竖一切
    诸法悉自缘生。皆不思议无非实相。此通一
    代大乘所诠之理。二言别者。今经即以弥陀
    修因感果依正庄严不思议功德为所诠理。
    良以因中发无相大愿。修无住妙行感无得
    圣果。点事如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无非
    实相。即下经云。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
    可思议功德。若非妙理。那称不思议乎。三明
    行者。行即教宗。亦有通别。初通明大行。不出
    发无上道心修六度万行。备在众经。不复具
    举。二别论者。修行净业感生净土。别是一门
    出离径术。就净业中复有多种。诸经所示行
    法各殊。观经三福妙观。大本一日一夜悬缯
    幡盖。十日十夜奉持斋戒。大悲经中一日称
    名展转相劝。般舟经中一日若过系念现前。
    九十日中恒不坐卧。鼓音声经十日十夜六
    时礼念。陀罗尼集诵诸神呪。大法鼓经但作
    生意知有彼佛。权巧赴机行法不一。教门虽
    异无不往生。今经专示持名之法。正是经宗。
    于今为要。故当委示。不可笼通。括束经文且
    为五例。一心起忻厌厌苦忻乐。二身须西向
    正立合掌。三克期日限。一日七日。四系心佛
    境专一不乱。五期死无退。决誓求脱。若此称
    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况一日七日乎。四明
    果者。果即教用。亦有二别。一者近果经云。是
    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由前
    称佛结业成因。舍此秽苦感彼净乐。即获法
    性净身住同居净土也。二者远果下云。众生
    生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此谓生彼国已闻
    法得忍。修菩提道断惑。证真究竟成佛。即证
    清净法身居法性土也。上列四章略提梗概。
    余如后释。仍委他文。次释文中。此经凡有两
    译。一姚秦罗什法师译。即今本也。二大唐玄
    奘法师译。今见藏中立题各异。如下所明。自
    古解释凡有三家。唐慈恩法师通赞一卷。今
    朝孤山法师?溪法师皆有疏记见行于世。
    今之所出各从其志时有异同。临文目见。次
    正释文相又二。初释经题二释经文。初中此
    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
    经。总十六字。经字为通题。上十五字为别
    题。上八字属教。即经所说依正庄严称名往
    生皆是弥陀修因感果威神愿力不思议功德
    也。下七字属机。即依教起行。专修成业。众圣
    冥加摄持。不退直至菩提也。奘师唐译即用
    本题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语虽少异义意
    大同。对文可见。今经秦译隐略本题在六方
    佛后。即下云汝等众生当信是等。据宗取要
    别建此题略有五意。一则上符经旨。经中唯
    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标题首。二则下适
    机宜。弥陀名号众所乐闻。故用标题。人多信
    受故。三理自包含。但标佛名。称赞护念任运
    自摄故。四义存便易。梵号兼含耳闻淳熟故。
    五语从简要。后世受持称道不繁故。且如唐
    译。从本立题而未闻流布。又如大本。从华标
    目。而罕见诵持。乃知秦本深体圣心。故得四
    海同遵百代无古。感通传说。罗什法师七佛
    以来翻经。信非虚矣。今释此题。上五字为别。
    局今经故。下一字为通。同众典故。就别题中。
    上二字标能说教主。定是释迦。但举通号。下
    三字示所说人。简非他佛故标别号。通别互
    举译人之巧。倾出我口畅悦彼心。以教合机
    故称佛说。阿弥陀此翻无量。经自释云。彼佛
    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
    弥陀。此谓无边量也。又云。彼佛寿命及其人
    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此谓无
    数量也。光表佛智。寿表佛福。以此福智严本
    法身。三德圆备以立嘉号。余如下文。通题中。
    梵云修多罗此翻为线。线能贯摄。即喻教诠。
    文理连贯包摄群机。训法训常义如常说。次
    释经文。大分三分。初至大众俱为序分。二尔
    时佛告下至是为甚难为正宗分。三佛说此
    经下至末文为流通分。初中诸经皆有证信
    发起二序。此经但列证信独无发起。往生传
    序云。此乃十二分教无问自说之经。其犹母
    之拊婴儿。不俟其请。但欲顾其手足乳而哺
    之耳。今以义求略为二意。一表他方净刹非
    二乘偏小境界。纵有权行。示同不知。不假因
    缘。孤然自说。彰其特异。即下诸佛叹释迦云。
    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说此世间难信之法。是
    也。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悯物。如母爱子。怜其
    小?。不能请问。召以诲之。彰其深切。故下如
    来嘱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
    也。就证信中。此即阿难结集奉教安列。六事
    为证明非虚谬。令物信故。六缘不具教则不
    兴。名六成就。诸经之首。解释极繁。此但略提
    大要。余广如彼。初如是者。如云指法之辞。即
    指正宗所说法门。契理曰如。离非曰是。信故
    闻持名信成就。二我闻者。阿难自言亲从佛
    闻非他传告。即闻成就三一时者。主伴会集说
    听始终。简非余时。即时成就。四佛者。释迦教
    主。金口亲宜非余所说。即主成就。具云佛陀。
    翻云觉者。觉名乃通。此局妙觉究竟极果。十
    号之一也。是为通号。五在舍卫等者。说经有
    处。举舍卫乃游化之境。举只园即依住之处。
    即处成就。舍卫翻闻物。言人物富庶远闻诸
    国故。只陀施树。给孤买园。共成佛刹故以为
    名。六与大比丘下。道俗四部大众同会。非我
    独闻。即众成就。众有三类。初声闻众。二并诸
    下即菩萨众。三及释提下人天众。声闻常时
    侍佛。威仪复胜。故在前列。菩萨隐显无定。形
    服不拘。故以次之。人天俗众形服全乖。故列
    于后。初中有四。初示数。二皆是下叹德。三长
    老下列名。四如是下总结。初中。大比丘者。上
    首弟子。如下列者。千二百等眷属弟子并不
    列。比丘或云?刍。此翻乞士。乞食资身。乞法
    练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德令魔怖。又云破
    恶。禀戒破业。定慧破惑。此三因名。果号如
    后。僧者具云僧伽。此翻为众。四人已上秉御
    一切灭恶生善羯磨。总该凡圣通收理事。故
    云众也。佛初成道度三迦叶。共有弟子千人。
    次度舍利弗目连。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
    皆本是外道。遇佛得度。荷佛恩深故常随侍。
    或云重其最初归佛。故多列之。未必常预会
    也。叹德中。阿罗汉亦有三翻。初云应供。堪为
    物养。即乞士果也。次云杀贼。摧伏魔怨。即怖
    魔果也。三云无生。结尽苦亡。即破恶果也。即
    如下列会中上首。人天大众知其德业识其
    仪貌。故云众知识也。列名中。德重[蔼-言+月]高故称
    长老。语局初人义该诸位。舍利弗此翻身子
    亦云珠子。其母好身形。聪明在眼珠。时人以
    子显母为作此号。又云舍标父。利标母。双显
    父母故言舍利弗。弗即子也。摩诃目犍连。摩
    诃翻大。同名者众。加大简之。下皆类之。目犍
    连。文殊问经翻莱茯根(莱茯读为萝卜)。真谛云。勿伽
    罗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名尼拘
    律陀。乃是树名。父母祷神树得子。因以名焉。
    迦叶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书
    而应。从德命族。真谛翻为光波。上古仙人身
    光炎涌。状若波燃。亦云饮光。能映余光使不
    现故。名毕鉢罗亦是树名。由祷树得故。迦旃
    延翻文饰。亦云肩垂亦云好肩。亦名柯罗。此
    翻思胜。皆从姓为名。拘?罗此翻大膝(有云膝盖大故)
    舍利弗舅。与姊论义常胜姊。姊孕不胜。知怀
    智人。遂往南天竺。读诵众经无暇剪爪。时人
    呼为长爪梵志。离波多亦名离越。此翻星宿。
    或云室宿。父母从星乞得。因星作名。或云假
    和合。文殊问经称常作声。有人引智论。尝宿
    空亭证二鬼诤尸。依实判归小鬼。大鬼怒拔
    其手足。小鬼取尸补之。因其烦恼不测谁身。
    故云假和合。又心怀疑惑。逢人即问。见我身
    否。众僧语云。汝身本是他之遗体。非已有也。
    因即得道故以为名。周利??陀伽此翻蛇奴。
    或言周利云大路边。??陀伽云小路边。生于
    道傍故以为名。难陀此云善欢喜。亦翻忻乐。
    本牧牛人。以牧牛事试。佛为说法忻乐得道。
    故有处名牧牛难陀。或云即律中跋难陀也。
    阿难陀此云欢喜。或云无染。净饭王闻太子
    成佛。王大欢喜。白饭王奏生儿。举国忻然。因
    以为名。罗睺罗此云覆障。佛之嫡子。酬往业
    故在胎六年。故云覆障。真谛云。罗睺本言修
    罗。能手障日月。应言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
    儿障我不即出家。世世能舍故云覆障。?x梵
    波提此翻牛?(音诗)或云牛王。或云牛迹。昔五
    百世曾作牛王。余报未尽。唼唼常嚼。时人
    称为牛?。亦由此故名是为牛迹。避人见
    笑。常居天上。宾头卢颇罗堕。上是据姓。
    宾头卢此翻不动(言其所证)。颇罗堕真谛翻捷疾。
    或利根或广语(言其根性)。婆罗门中一姓也。迦留
    陀夷此翻黑光。或云?黑。从形貌为名。劫宾
    那此翻房宿(音秀)。祷星感子故以为名。又初出
    家欲往见佛。夜雨寄陶师家宿。又一比丘随
    后而来。前比丘推草与之。在地而坐。后比丘
    即为说法。豁然得道。后比丘即是佛。共佛房
    宿(音夙)。从得道处为名。薄?槁薮朔?迫荨R嘣?br> 伟形。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年一百六十。无
    病无夭。昔持一不杀戒。九十一劫命不中夭。
    昔施僧一诃利勒果故身常无病。感今胜报。
    故以为名。阿[少/兔]楼驮亦云阿那律。或云阿泥
    卢头。皆梵音奢切耳。此翻无贫。亦云如意。或
    云无竭。昔于饥世施支佛稗饭。九十一劫果
    报充足。故以为名总结中。略举上首一十六
    人。不可尽列。故云如是等。南山云。学在我后
    故为弟。解从我生故称子。次菩萨中三。初示
    数。二文殊下列名。三与如下总结。初中。同闻
    极多。略举四名故云诸也。菩萨梵言之略。天
    台戒疏云。摩诃菩提质帝萨?蚀朔?蟮佬某?br> 众生。或云。菩萨翻觉有情。觉谓上求。即是智
    也。有情谓下化。即是悲也。列名中。文殊师利
    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证。
    吉祥美其利物。或云妙德。义亦同之。绍隆佛
    种称法王子。智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正
    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乃知此名该下
    诸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言其悲智非偏小
    所及。干陀诃提此翻不休息。众生无尽修因
    感果无穷已故。常精进者。众生无量。上求下
    化无暂懈故。总结中。然菩萨名通于初后。如
    上所列。莫非深位补处。或是权现影响故云
    诸大也。三人天中。释提桓因具云释迦因陀
    罗。此翻能天帝。即三十三天主。今言帝释即
    华梵双举。大梵四王天主甚多。不复尽举故
    云无量也。更兼道俗四众龙鬼八部。故云大
    众俱。序中从略。文见流通。第二正宗分大分
    三段。从初至俱会一处。先赞二报庄严令生
    忻慕。二不可以少下。正示专念持名教修行
    法。三如我今者下。后引诸佛同赞劝信受持。
    科分三节曲尽一经。有智试观。思过半矣。初
    中又二。初总标依正。上二句指对告人。众
    集即告。故云尔时。身子大权智慧第一。知言
    解意深契佛怀。故诸经便多令对语。弥勒下
    生经云。大智舍利弗能随佛转法轮。佛法之
    大将。乃知身子才辨超伦。及至此经殊无一
    词申疑请问。从始至末尽是如来呼以告之。
    即向所谓示同不知义见于此。从是已下即
    所告事。上四句标依报。净土多种。如别所论。
    今此所标同居净土。如世邦国方向远近。二
    皆是定。对此极苦故名极乐。亦名安乐亦号
    安养。十万亿刹凡情疑远。然弹指屈臂刹那
    可到。一以十方净秽同一心故。二以心念迅
    速不思议故。十疑论云。但使众生净业成者。
    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
    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净土去此不
    远。又心业力不思议一念即生。不须愁远等。
    下三句标正报。但言化主必兼徒众。简非过
    未故云现在。舍利下二别释依正。又二。从
    初至庄严释依报。舍利弗于汝意下次明正
    报。初中又二。初略释名义。又舍利下广明胜
    相。初中上三句征问。下四句释通。无众苦者。
    对显娑婆令生忻厌。三界六道总名苦果。于
    中复有八苦五苦三苦。生.老.病.死.贫困.爱
    别.怨会.求不得为八苦也。杀.盗.?H.妄.饮酒
    五种恶业并是苦因。必招苦果。名五苦也。苦
    苦.坏苦.行苦名三苦也。诸经论中略示名数。
    谛论忍土。一切皆苦无一可乐。火宅牢狱未
    足为喻。弥陀净土境界殊绝。圣贤同会闻法
    悟道。寿命永劫不退菩提。更有余乐不能过
    此。?无诸苦。已为可乐。况具诸胜事。其乐何
    穷。故云极也。大本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
    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不取正觉。善导云。愿
    生彼国。必须励心克己毕命为期。上在一形
    似如小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
    无为法乐。直至成佛不退生死。岂不快哉。
    次广明中。依报国土耳目所对。不出声色。据
    经后结成就庄严。止有三处即为三段。初栏
    网树池唯是妙色庄严。二金地华乐则兼色
    声庄严。三鸣禽风树止是法音庄严。故今科
    约与昔全殊。请考经文无宜执旧。就初庄严
    分二。初至香洁即列相。舍利下二结示。列相
    又二。初至极乐举栏网行树以显名。又舍利
    下二引池阁宝莲以示相。初中上七句示相。
    下二句结名。言行树者周回七重。一一树高
    八千由旬。行行相当不参差故。其树枝叶上
    下七层皆垂珠网。状同佛塔。观经云。妙真珠
    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
    有五百亿妙华宫殿。一重树下一重栏?J故
    亦七重网是珠璎复依树上。则知皆是下二
    句止显树栏之体耳。一金二银三琉璃四玻
    璃是为四宝。初正示若准观经。七宝华叶无
    不具足。又大本中根茎枝叶七宝间错。此中
    略举。委在他文。周匝围绕。有云凡佛菩萨居
    处皆然。非谓一国土止有七重耳。结名可解。
    下诸庄严例顺此结。二池阁中分四。初明池
    水。二池畔阶道。三阶上楼阁。四池中莲华。初
    中七宝池者。彼有八池。七宝所成。池中之水
    亦七宝色。名八功德。一澄清。二清冷。三甘
    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
    养诸根。每一池心有如意珠王。水从中出流
    注池中。金沙布地者。观经云。渠下皆以杂色
    金刚以为底沙。二中阶砌亦即四宝。三明楼
    阁。乃列七宝。观经云。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
    五百亿宝楼。琉璃梵语。此翻不远。去波罗奈
    城不远有山出此宝故。玻璃亦云颇胝迦。此
    翻水玉。或云水精。砗磲下并华言。如车之磲。
    磲谓车辋。赤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珠。体
    赤故。码瑙。应法师云。此宝色赤如马脑焉。大
    本云。设我得佛。自地至空。宫殿楼阁池流华
    树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
    妙超诸天人等。四示莲华有五。一形量。二显
    色。三光焰。四香气。五洁净。对文可见。若准观
    经。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
    团圆正等十二由旬。既言七宝。非止四色。十
    二由旬。非止车轮。然车有大小。难为定准。此
    间极大不过数尺。可依轮王车轮为量。十住
    ?称派吃谱?质ネ跚Х?鹇种种终浔ψ??br> 其辋。琉璃为毂。周圆十五里。准此。未及半由
    旬。亦约小者耳。所以二经不同者。慈恩云。华
    有大小。彼据极大。此约最小。今准大本。池中
    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则知大小不
    同。经中但是随宜趣举。不必以此较经优劣。
    二结示中。如是者。指上多种殊妙之相。皆
    是弥陀菩提愿行从因至果历劫熏修之所成
    就。故云功德庄严。故观经云。如此妙华是本
    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自余皆尔。岂唯华座乎。
    四十八愿结云。彼佛于大众中建此愿已。一
    向专志庄严妙土等。下结诸文并同此释。第
    二庄严二。初列相。舍利下二结示。初中有三。
    一天乐。二金地。三天华。初常作天乐者。准观
    经。作乐有三。水观中云。百亿华幢无量乐器
    以为庄严。八种清风鼓此乐器等。又楼观云。
    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妓乐。又有乐器
    悬处虚空。不鼓自鸣等。准下经云。风吹树网
    如百千种乐。故知彼土天乐非一。二黄金为
    地者。准观经。彼国皆琉璃地。以黄金绳杂厕
    问错。兼以七宝界其分齐。今言黄金。乃地面
    庄严耳。三天华又三。初六时雨华。其土下二
    盛华供养。即以下三供已还国。初中彼国光
    明常照。既无日月则无昼夜。顺此方机且言
    六时。准大本中。彼以莲开鸟鸣为晓。莲合鸟
    栖为夜。曼陀罗此翻适意。言其美也。又翻白
    华。取其色也。二中其土众生。通目九品。衣
    [袖-由+戒]真谛云。外国盛华器也。才生彼国即获六
    通。日往他方为闻法故。观经云。应时即能飞
    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又游历十方供养诸
    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等。十万亿者趣举大
    数。三中食时谓中前也。大本云。彼国宫殿衣
    服饮食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
    鉢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
    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
    足。事已化去。时至复现等。寄归传云。五天道
    俗多作经行。直来直去唯遵一路。如织之经。
    故曰经行。四分律云。经行有五益。一堪远行。
    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得定久住。结示
    同前。第三庄严亦二。初列相。舍利下结示。初
    列相中复有二种。初至所作众鸟演圣法。舍
    利下二风树出妙音。初中又二。初正示。舍利
    下释疑。正示有三。先列众禽略举六种。前三
    易识。舍利此云春莺或云?鹭。迦陵频伽此
    翻妙声。在[谷-禾+卵]中鸣已超众鸟。共命者。两首一
    身报同识异。故法华中翻为命命鸟是也。准
    观经。更有百宝色凫雁鸳鸯等。是诸下次明
    演法。和雅谓声音感人。演畅谓说法无滞。五
    根者。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
    圣道故总名根。即此五法能排业惑故名为
    力。七菩提分即七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
    喜。四除。五定。六舍。七念。无学实觉七事能
    到故名为分。八正道分者。一正见。二正思惟。
    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
    八正定。前二慧学。中三戒学。后三定学。即是
    离明三学。初果已去见真谛理皆名正道。亦
    名圣道。余如法界次第委明。准观经云。常赞
    念佛念法念僧。或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
    蜜。故云如是等法。其土下后显益物。念佛知
    佛恩重。念法知法功深。念僧知僧德大又念
    佛愿速证诚。念法愿勤修学。念僧愿亲参预。
    又念自心佛体自觉了。念自心法轨生圣道。
    念自心僧随缘和合。三宝多种随机浅深。当
    知此界心垢常思五欲。彼方心净专念三宝。
    晨夕所存更无他意。两土升沈于兹可见。次
    释疑中二段。初至有实遮其疑情。是诸下二
    决所疑事。初中三节。先遮疑情。浊世禽畜罪
    业所招。极乐净土何缘有此。所以下次伸意。
    彼国唯有人天两道。法藏愿云。设我得佛。国
    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舍利下三举
    况。大本云。彼国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
    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二决疑中
    弥陀变化者。准观经。即池水中如意珠王涌
    出金光。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当知
    众鸟即是弥陀化身。欲使法音遍布远近。显
    知非是罪报所生也。二风树妙音分二。初示
    相。即前树网风动成音。其音美妙如众乐焉。
    闻是下显益同前。结示可解。第二明正报中
    分二。初至十劫化主名号。舍利下二徒众庄
    严。初中复二。初征问。汝意云何。审其解否。
    既无所对故为释通。阿弥陀此翻无量。一者
    光明二者寿命。无量是通。光寿为别。初光明
    无量者。佛光有二。一者常光。二者现起光。今
    此乃是弥陀常光。大本云。无量寿佛威神光
    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号为
    无量光佛。乃至我说彼佛光明。昼夜一劫尚
    不能尽等。又佛观云。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
    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又
    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
    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当知我辈处佛光中。都
    不觉知。佛光常摄。略无厌弃。犹如盲人居日
    轮下。又如溷虫乐在秽处。抚膺自责实可悲
    痛。二寿命无量又二。初明主伴寿量。舍利下
    二示果成劫数。初中佛寿有二。法报二佛一
    向无量。应佛皆具长短二量。今此净土弥陀
    应身示其长量。大本云。彼佛寿命长久不可
    称计。假使十方无量众生皆成声闻缘觉。都
    共集会竭其智力。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不
    能穷尽。又云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
    亦复如是。故云及人民也。阿僧只此云无数。
    或云阿僧只耶。翻无央数。二示劫数。言十劫
    者。准法华。大通智胜佛时。弥陀乃是十六王
    子之一数。释迦既经尘劫。弥陀岂得不然。楞
    严势至章云。我于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
    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准大本中。即
    阿弥陀也。今经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
    机之说。不足疑矣。二徒众庄严分二。初至只
    劫说正示圣众。舍利下二结劝往生。初中又
    二。初至庄严通列两众。又舍利下别显行功。
    初中又二。初正列。舍利下结示。初中声闻弟
    子即中三品。诸菩萨众即上三品。总摄初心
    不退补处(众总三乘独无缘觉应以断证同声闻摄)。故大本云。彼国声
    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
    自在等。往生论说二乘不生。盖是定性取涅
    ??者。今此谓曾发大心求佛菩提。示修小行。
    法华获记真声闻。涅??知常出家菩萨之类
    也。次结示中此亦弥陀所化。来生彼国修因
    证果。威神说法。为国庄严。义同前释。二别显
    中众生生者。通九品收。阿?跋致此云不退
    转。下云是诸人等皆得不退阿耨菩提。则知
    生彼国者下至凡夫直至成佛更无退堕。十疑
    论云。彼国有五因缘故不退。一弥陀愿力摄
    持。二佛光常照。三水鸟树林常说法。四纯诸
    菩萨为友无诸恶缘。五寿命永劫。余广如彼。
    一生补处。即等觉菩萨。如观音势至等。众类
    既多。非算所及。止可但言阿僧只耳。问得忍
    补处只合垂形五道入三涂处救苦众生。何
    以长居净土。答随其志愿摄化有殊。或游戏
    十方。或往来三界。宣扬法化利乐群生。准大
    本云。十方恒沙佛国无量菩萨悉生彼国。恭
    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又云于此世界
    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又复授记
    十方菩萨。皆当往生。广如下卷。二结劝中初
    正劝。众生闻者通指末代闻上所说。劝令发
    愿。愿必引行。行必感果。所以下伸意。如是者
    指前所列三乘圣众。皆是善人。欲明此界三
    恶充满皆不善聚是可厌耳。第二正示行法
    分三段。初至彼国简余善不生。若有下二正
    示修法。我见下三结显劝意。初中如来欲明
    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
    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
    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
    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
    多福德也。昔作此解人尚迟疑。近得襄阳石
    碑经本。文理冥符。始怀深信。彼云。善男子善
    女人闻说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
    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
    德因缘。彼石经本梁陈人书。至今六百余载。
    窃疑今本相传讹脱。二中分三。初至不乱专
    念持名。其人下二临终感圣。是人下三正念
    往生。初二句索持机不简男女次二句劝信
    受。或披经典。或遇知识闻必生信。信故持
    名。次七句示期限。一日七日随人要约。今经
    制法。理必依承。若准大本观经。则无日限。下
    至十念皆得往生。十念即十声也。后一句教
    系想。此一句经正明成业。先须敛念面向西
    方合掌正身。遥想彼佛现坐道场依正庄严
    光明相好。自慨此身久沈苦海。漂流生死孤
    露无依。譬如婴儿堕在坑阱叫呼父母急救
    危忙。一志依投恳求解免。声声相续念念不
    移。虽复理事行殊定散机异。皆成净业尽得
    往生。不然则无记妄缘定成虚福耳。善导问
    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有何意耶。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识?神飞观
    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正由
    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又云弥陀世尊本发深
    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
    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
    得往生问达法本空心净土净。何须念佛求
    生净土。答若真达理。语默皆如不碍修持。何
    妨念佛。若贬念佛。未曰达人。何以然者。既达
    法空则不住于相。既常念佛则不滞于空。超
    越二边从容中道。念念契合弥陀法身。声声
    流入萨婆若海。临终决定上品上生。岂非心
    净佛土净乎。故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
    土。达生体不可得。此乃真无生。非谓生法外
    别有无生也。净名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
    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即斯谓也。问观
    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须念他佛耶。答
    只由心本是佛故。令专念彼佛。梵网戒云。常
    须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汝
    心佛者未成佛也。弥陀佛者已成佛也。未成
    之佛久沈欲海。具足烦恼杳无出期。已成之
    佛久证菩提。具足威神能为物护。是故诸经
    劝令念佛。即是以己未成佛。求他已成佛而
    为救护耳。是故众生若不念佛圣凡永隔。父
    子乖离长处轮回。去佛远矣。问四字名号凡
    下常闻。有何胜能超过众善。答佛身非相。果
    德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体。十方三世皆有
    异名。况我弥陀以名接物。是以耳闻口诵。无
    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
    获证无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华严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
    乐而不闻佛名。药师经云。若彼佛名入其耳
    中堕恶道者。无有是处。阿难诸佛境界诚为
    难信。皆是如来威力。非声闻支佛所能信受。
    唯除补处菩萨耳。瞻察经云。欲生他方现在
    净土者。应当随彼世界佛名专意念诵一心
    不乱。决定得生彼佛净土。善根增长速获不
    退。当知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等。余诸佛名
    闻持尚尔。况我弥陀有本誓乎。末俗障重多
    忽持名。故委引圣言。想无迟虑也。二感圣中。
    其人下是人并指上文执持名者。临终摄引
    弥陀本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发愿欲生
    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
    前者。不取正觉。圣众现前亦有多别。或真佛
    化佛观音势至随其品位。委在观经。或谓临
    终见佛以为魔者。或云自心业现。实无他佛
    来者。斯盖不知生佛一体感应道交。自障障
    他为过不浅。如别所明。三正念中。凡人临终
    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
    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
    颠倒。因前诵佛罪灭障除。净业内熏慈光外
    摄脱苦得乐。一刹那间。下文劝生其利在此。
    三结显中。我见是利即蹑上科。故说此言。覆
    示前段。正报中文对文可见。大段第三劝信
    中三节。初至佛所说引诸佛同赞劝。若有人
    下二约三时因果劝。如我今者下举诸佛互
    赞劝。初中又二。初至之利指前自赞。东方下
    次引诸佛赞。初中如前所说依正殊特持名
    脱苦。莫非弥陀大悲愿行。从因至果功德利
    益殆非心思口议所及。二中又二。初尽六方
    正列。于汝意云何下释经名。初中但列六方。
    若依唐译则列十方。今谓但举六方四维自
    摄。但言略耳。下诸佛名相承不释。今以义详。
    或从色相。或取言音。或约行业。或从譬喻。大
    略不出果德三身。收无不尽。文或偏举。义必
    兼含。初东方分二。初叙现通。二引赞词。余五
    例此更不重分。初中阿[门@(人/(人*人))]?。此云不动。法身
    体寂无迁变故。若就因行。毁誉敬慢同一如
    故。次列三佛皆从喻名。众山之中须弥最胜。
    诸佛法身超过诸法。初言相者其状同也。次
    言大者出过喻也。三言光者光则表智法兼
    报也。妙音说法称机即应佛也。河沙佛土略
    列五名。故云如是等。各于其国者。正当释迦
    说此经时。十方诸佛同时劝赞令信是经。若
    据诸佛。言无虚妄。但由众生障重信难故。现
    舌相表示诚言。诸佛常舌上至额际今此现
    起。长广量等随宜大小。何止大千乎。次引赞
    词。当信是句绝称赞下即经本题。上句指前
    释迦所说。下二句如后经文所解。余见题中。
    下五并同此释。二南方中。日月灯三皆破?。
    或次对三身。或单喻智德。名闻光者。名闻十
    方。如光遍照。大焰肩者。言相则两肩光焰。在
    智则双照真俗。须弥灯者。山灯即喻法报二
    身。无量精进。从行为名。方便度生未尝暂懈。
    众生无量。悲智亦然。三西方。前三皆名无
    量。初即寿命。二即相好。三即所证法身。无
    上故喻如幢。大光大明并喻佛智。自行化他
    破障除惑。宝相者。应佛相好如宝可贵。净光
    者亦即法报。问初无量寿即是弥陀。若自劝
    赞。于义非便。答同名甚多。必非极乐法藏所
    成之弥陀。四北方中。焰肩同前。但无大字。
    最胜音同上妙音。难殂者。法身坚密不可坏
    故。殂音叙。又音疽。坏也。日生者。如世晨曦
    破晦暝故。网明者。法门交映如帝网故。五下
    方中。狮子者。众圣中尊故。以兽王比焉。又狮
    子一吼兽闻皆死。喻佛说法魔外消亡。名闻
    名光。义同前释。达磨翻法。单云法者。所证法
    身轨持万化故。次云幢者。高出物表故。三云
    持者。任持常住故。六上方中。梵音者。梵即净。
    法音清朗众乐闻故。宿王者。宿音秀。星宿中
    王。所谓月也。经云。众星之中月天子为第一。
    或可北辰居天中。而众星拱之。而辰星为宿
    中王。亦喻法身出过诸法也。香上者。众德如
    香。超诸菩萨更兼智德。故云香光。焰肩须弥
    同前故不释。杂色宝华者。以万行因华严法
    身果德。下宝华德义亦同之。娑罗此翻坚固。
    冬夏不凋。即喻法身无变易故。见一切义者。
    洞达诸法甚深义趣。诸佛果海德量何穷。三
    世道同。理无差异。随机顺物一相为名。以意
    裁量。略如上解。后贤披阅更试讲磨。次释名
    中分三。初至念经征前经名。上句已见前文。
    故但问下二句。恐未晓故问释之。舍利下二
    示义。又二。先叙闻持。是诸下次明得益。初中
    闻经受持者。牒上二报庄严。正明行法二大
    章也。及诸佛名者。牒上引佛劝信。第三一章
    初科所引六方名也。次得益中。诸佛护念直
    至菩提。护谓覆护。不使魔娆。念谓记念。不令
    退失。势至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
    子。大论云。譬如鱼母若不念子。子即坏烂等。
    阿耨多罗此翻无上。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
    正觉。即佛果号。薄地凡夫业惑缠缚。流转五
    道百千万劫。忽闻净土志愿求生。一日称名
    即超彼国。诸佛护念直趣菩提。可谓万劫难
    逢。千生一遇。誓从今日终尽未来。在处称扬。
    多方劝诱。所感身土所化机缘。与阿弥陀等
    无有异。此心罔极。唯佛证知是故下三劝信。
    信我语者。谓信教也。如不信我。十方诸佛岂
    虚妄乎。次三时因果中。初正示。是故下二结
    劝。初中已即过去。今即现在。当即未来。发愿
    是因。生即是果。三因三果别对可知。欲显净
    土。唯恐无愿。有愿必生定无漏失。十疑论云。
    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
    生死业缚等。次结劝中。若有信者。简彼不信。
    任不发愿自甘涂炭。是谁之咎。三诸佛互赞
    中二段。初我赞诸佛。彼下诸佛赞我。初文如
    我今者等。即指前科六方劝信。二中又二。初
    出彼赞词。当知下二显示诚实。初中释迦翻
    能仁。即大慈垂应。牟尼翻寂默。即妙智冥真。
    合此为佛。则三身备矣。他不能为故甚难。举
    世未见故希有。下列二难。于此恶世修行成
    佛一难也。为诸众生说此法门二难也。初中
    娑婆亦云索诃。此翻堪忍。悲华经云。是诸众
    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准佛刹经有二义。
    初义同上。二云彼有行菩萨乘者。成就忍辱。
    将护有情。善自调伏。若人加害。悉能含忍终
    不放逸。故云堪忍。五浊亦云五滓。又言恶者。
    谓能具造十恶业故。劫者梵云劫波。此翻时
    分。下四浊聚在此时。从减劫人寿二万岁时
    即入劫浊。见者。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五
    利使也。烦恼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也。众生
    者。揽阴为人。假名众生。命者。刹那生灭。催
    年促寿。第二难中。念佛法门不简愚智。不择
    豪贱。不论久近。不选善恶。唯取决誓猛信临
    终恶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
    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难信也。
    二显实中。承前二难则彰诸佛所赞不虚。意
    使众生闻而信受。第三流通分。正说既终。众
    喜受持。展转传布遍于四海垂于万世。故因
    众散以为流通。一切世间总收四部。别举三
    趣。以决序文。阿修罗此翻非天。受乐如天。怀
    谄同鬼。从行为名。欢喜则出离有门。信受乃
    忆持修习。得法巷怀。仰恩荷德。倾诚展敬。
    志愿流通

    阿弥陀经义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