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五 >
  • 阿弥陀经疏

    窃闻。三宝之宝理超系象之表。三乘之乘事
    涉名言之迹。原夫真际之理平等性空。赴机
    启权实之门。接凡施净秽之土。识其路者即
    语默一途。迷其趣者则理事天隔。故身子以
    高下之累则镜地而见丘陵。梵王以彼我俱
    亡则石田而观宝砾。是知净土之净志洁开
    极乐之门。秽刹之秽心尘起纯苦之域。良以
    物怀取舍。指悬鼓而可欣。人竞是非斥溷囊
    而可厌。故使励诚十念则高升日宫笃崇三
    行则迩登莲座。今言佛说阿弥陀经者。则越
    危城之要躅载苦海之慈船。语事目前论生
    界表。华手经曰。佛者名为觉。而诸众生长寝
    生死不能觉悟。唯佛能觉。既自觉已能复觉
    他。故名为佛。说者十住论云。开示解释义。阿
    弥陀者。此经下文自释。问何故名阿弥陀。答
    为含二义名阿弥陀。一无量光明故名阿弥
    陀。二无量寿命故名阿弥陀。经者法也常也。
    法即举直以措诸枉。绳墨以譬之。常即汲引
    而无竭。涌泉以况之。故言经也。佛地论云。能
    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
    说义故言经也。注文之初略申七意
    第一叙佛身。第二叙其土。第三叙不退转。第
    四叙偏赞之心。第五叙体性。第六叙部类宗
    趣。第七判释文义
    第一言叙佛身者。问诸往生者见佛何身。答
    见二种身。若登地菩萨见佛受用身。若地前
    菩萨凡夫二乘见变化身。问依何得知。答摄
    论云。若离应身登地菩萨善根则不得成就。
    若离化身声闻缘觉及愿乐位中菩萨所有善
    根亦不成就。故往生者见二种身。问西方有
    二弥陀耶。答约报即一。若化即百亿弥陀。问
    彼报化两身为同处现生者皆见。为别处现
    诸往生者但见一佛耶。答同一三千界内各
    见不同。若登地菩萨即见他受用身亦见百
    亿化身。若地前人等但见一身。问若同处不
    异者。何故入大乘论云。诸佛色身于欲界成
    道。法性生身者住净居天。其处即异。菩萨生
    者应生净居。众生生者应生欲界。云何同处。
    答上下虽殊。同是一报所生之境。但上人生
    者正见受用土无处非净居。众生生者即见
    化土在阎浮提。故真谛云。诸菩萨于净土见
    佛。此约报土一向纯净说。波颇三藏云。应佛
    净土有凡夫二乘地前菩萨。报佛净土唯大
    菩萨。如此经说彼佛有无量声闻弟子及大
    菩萨者。此约化说。问众生生彼亦知是下界
    否。及知是化身否。答下界知之。佛谓真佛。问
    彼佛有报化者。何故大乘同性经云如我今
    释迦牟尼佛及西方阿弥陀佛皆是报身耶。
    答此约本身说。谓极乐国土是一报佛所王
    之土。然百亿四天下中者即是化佛。亦释迦
    莲华藏世界中者即是报身。百亿阎浮中者
    即是化佛。问弥陀何不但现一实之身令圣
    凡同见。答由机福力不同故身现有其?妙。
    问如彼观经云彼佛身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又鼓音经所说是刹利种者。此并
    是何身耶。答如彼观经者是报身。鼓音经者
    即是化身。问何以知之。答准净居天身身量
    皆大。如来报身皆在净居色究竟天实报净
    土故报身大也。若在阎浮提示有种姓父母
    生处及有得道菩提树。如无量寿经说。其树
    高四百万里。鼓音经说。其所住城纵广十千
    由旬。又观音授记经云。弥陀灭后观音补处。
    据上因缘此身即小。又去来生灭故知是化。
    问若是化者。众生生彼即见化佛之身。至得
    初地之时复见何身。答若登地已上即见报
    身。问登地见报身者。为灭前化相而见报身。
    为复不灭而见报身。答即于前所见身相上
    而见妙身。如人服药惺时即于针上见种种
    华草。如是地地见佛身相转转胜妙。唯佛与
    佛见常不异无增减相
    第二次问净土有几种。答有四种。一法性土
    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变化土。问四土之
    中西方是何净土。答若法性土者即是无垢
    真如。自性清净第一义空。本来湛然不假修
    成。为一切法之所依止。无一佛出世间法不
    有。名性净土。凡圣同有。凡夫尚隐。诸佛明
    显。若自受用土从三大阿僧只所修善根万
    行所感。其土净与诸佛亦不可见但可得
    闻。唯佛自受用。佛地论云。此自受用土周遍
    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不可得
    言即三界处。若他受用土者佛地论云。诸佛
    为令地上菩萨受大法乐进修胜行。于后得
    智中以大悲故于诸菩萨大圆镜智相应净
    识之上。依诸菩萨业力如来与作增上缘。随
    其根宜现其净土。或胜或劣改转不定。地地
    优劣。如轮王所感。其土与众生同处。所见即
    异。若化土者佛地论云。随菩萨所宜。或在色
    界净居天上。或在西方等。处所不定。今取相
    而言。西方有二土。若登地菩萨各见他受用
    土。若地前生者便见化土。问云何知见化土。
    答若报净土诸佛平等无有优劣。若化土者
    随众生现而有差别故。华严经云。娑婆世界
    一劫当阿弥陀佛国一日一夜。彼国一劫当袈
    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又首楞严经云。文殊未
    来于南方成佛名普现色身。其土胜阿弥陀
    国不可为喻。又观音授记经云。过去金光师
    子游戏佛土及观世音未来成佛佛土胜今阿
    弥陀佛土无量。又准大阿弥陀经等。其土既
    在欲界。上有六天复致优劣。故知是化。问众
    生生彼为生何土。答生化土。问若是化土。何
    故二乘女人不得生耶。答论据报土说。平等
    觉经云。众生生彼始得初果。乃至后得阿罗
    汉果作大菩萨。或生于彼始发菩提心。既有
    凡夫及初发心菩萨者即是化土。若言二乘亦
    不生彼。即谓一向是报净土者。彼观经中三
    辈九品云何得生。此经下文彼佛有无量无
    边声闻弟子。何得不生也。又女人亦不得生
    者。此阿弥陀经等皆云。善女人闻说彼佛名
    执持不忘。必得往生。此云何通。又若彼土一
    向无女人故即谓是报土者。鼓音经云。彼佛
    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此岂无女人也。女
    人根缺不生者。由彼佛本愿愿生我国者皆
    作男子六根具足端严胜天故。清净觉经云。
    女人往生者则皆作男子。故言无女人及以
    根缺。非是此处女人此间根缺不得生彼。问
    若是化土。何故摄论云称别时意。答论言别
    时意者有二意。一以彼土增上乐处非少福
    能生。二见众生多不修道空唯发愿。有斯二
    意故道别时。即是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得
    生是也。若六时念佛即三业无非。便是持于
    十善。或一日乃至七日由念佛故一念即除
    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即有多行又复愿生
    行愿相资。问若是化土。何故大论云非三界
    摄。答彼言非三界摄者。非谓出过三界。但谓
    异三界故。故大论云。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
    非无色界。无欲故非欲界。故言非三界摄。又
    佛地论云。此是佛出三界净识心所现。为化
    地前诸有情类令其欣乐修行彼因。令声闻
    等见。若谓非三界者即谓出过三界。与彼平
    等觉经相违。问若是化土。何故解深密经三
    地已上乃得生彼。答此约他受用土说。他受
    用有二。一为登地已上现者。令登地已上人
    受用。二为地前人现者。令愿乐已前人受用。
    即化净土。彼经据诸大菩萨生彼者约受用
    土说。非是西方一向是初地已上净土。由有
    凡夫二乘亦得生故有化土及受用土。问若
    是化土。众生生者初见何土后见何土。答初
    见化土后见受用土。问何处见此二土。答于
    一界中一相之土初见?后见细。非灭前土
    而见后土。亦非异处见其二土。故佛地论云。
    释迦如来说佛地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
    居秽土说法。登地菩萨见受用身居佛净土
    说法。问若生彼见化佛又居净土。我此释迦
    亦是化身。其土何以不净。既自不同。明知彼
    净土是报土。此秽土是化土。答依大论引目
    连问经。释迦亦示目连己身净土。又佛说言。
    一切诸佛皆有净秽两土。如释迦牟尼有净
    秽二土。今十方诸佛阿弥陀佛亦尔。问诸佛
    既同有净秽二土。何故阿弥陀不见有秽。释
    迦牟尼佛不见有净。答由此众生有乐见净
    土者。但说净土之名。又由众生不苦则不求
    涅??。所以释迦于众生恶业之上作增上缘
    示现秽土令众生厌。然非释迦亦处其秽。故
    涅??经云。诸佛无有出于不净土者。为化众
    生示现净秽。故维摩经云。若诸众生应以此
    缘得入律行者佛即为现。问若彼土是化又
    居欲界者。亦应有须弥大海。答以佛本愿力
    故无诸山川江海四王忉利。以福力故依空
    即住
    第三次问彼是不退转地。众生生者皆不退
    转。云何但以念佛发愿而不断惑即得往生。
    答彼言不退者。但以彼地胜缘强时长无间
    遂得不退。非亦生即是不退。言地胜者。众生
    有宜安乐适悦即能发心。即有比丘愿得七
    宝房舍卧具者是也。彼土既无三恶道。又无
    贫穷生老病死。国土清净百宝庄严胜第六
    天。故是地胜。言缘强者。彼无五退具。如婆沙
    说。一无长病。二无远行。三无常诵习。四无常
    营事。五无恒乖诤。此五因缘令心劳倦故多
    生退心。又无女人无?H欲无迷爱。于六尘境
    虽见闻触心全不染。又无恶友常与诸菩萨
    每至平旦历供诸佛。水流风树皆演法音。以
    是缘强故令不作恶业更退三途。言时长者。
    娑婆一劫当彼一日一夜。又彼众生寿命无
    量无边阿僧只劫。经尔许时修行。何为不至
    不退转位。言无间者。胜人胜法无间资持受
    最后身。斯何可退。又不退转者有其三处。一
    若依璎珞本业经。地前第七住名不退转住。
    若修行者进退多在第六住末。若至第七住毕
    竟不退。是人入种性菩萨数。二者依弥勒问
    论及智度论云。菩萨若未至初地正位。虽无
    量劫修习善根。而未能得不退转。若至初地。
    以见道力离身见等诸烦恼。故断发菩提心
    相违退因故更不退。三者依资粮论云。若菩
    萨得无生忍时即住不动地。必当作佛更不
    退转。此即当于八地。以无生忍在七地故得
    无生忍已至八地中更不退转。今准观经。众
    生生彼得不退转者。但谓初地得生法二忍
    更不退转。非取七地。究竟而论亦得成佛。何
    但七八地也。若言念佛非断惑者。此非解烦
    恼性故不能断。然能伏惑令其不起。且如人
    一心念佛。意地当更不起贪?嫉妒邪见也。
    由念佛故转无始恶业生无量功德。遮无量
    恶业止无量三不善根。又纵不断烦恼。但生
    到彼地方断烦恼。然后渐渐乃得不退。于理
    何过
    第四叙偏赞之心。次问十方更无净土。何以
    独赞西方。答非为更无佛土。恐众生境繁心
    乱。故随愿往生经云。此处众生信向者少习
    邪者多。心意无定故令众生专心有在。故偏
    赞也。又若言十方皆有净土。众生之心则便
    慢缓。若唯一处心即?@重。问弥勒下生此土
    亦净。复是同界。佛劝生彼何胜此间。答此虽
    言净由劣四天。当知西方胜过自在。又复此
    界有三恶道女色?H欲便利之秽。何得同彼。
    地既非胜终还退转。所以赞彼
    第五叙体性。次问净土以何为体。答摄论云。
    唯识智为体。谓佛及菩萨唯识智为体。即
    金刚般若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若
    佛地论。以佛自在无漏心为体。非离佛净心
    外别有宝等净色也。又释者。是彼佛大慈悲
    愿力无分别后得智为体
    六次问此经部类多少宗趣所明。答穷括部
    类。有其四本。通明净土即以净土为宗。一观
    经二无量寿经三小阿弥陀四鼓音经。又如
    晋时帛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又有大阿
    弥陀经两卷成。即与宋元嘉年中所译无量
    寿经及前清净觉经而同本异译。准此观经
    亦宋元嘉年中求那跋摩译与彼全别。今寻捡
    四经。部部之内虽则俱明净土。然旨趣不同。
    如此观经教修净土之业。即以定散二善为
    宗。如无量寿等三经。如来观众生净土机熟
    宜闻说时至。故释迦颜色胜常。阿难因起发
    问。世尊颜色欢悦者。应念过去当来现在诸
    佛胜妙事也。佛赞阿难善哉能问。因为广说
    西方净土之事。即以净土为宗。如此小阿弥
    陀经又问何故名极乐。极乐之事未知虚实。
    如来因为释得极乐之名。及引六方诸佛证成
    非妄。此经即以断疑证实为宗。如鼓音经人
    疑彼佛为天为人是何趣类。又彼净土增上报
    处。众生多有业障。或恶魔留难。云何得生。如
    来为辩弥陀是刹利之种。又教忏悔诵呪令转
    业除魔。彼经即以转业护难为宗。上来即辩
    四经宗趣及部类多少。然四经前后者准其
    道理。先为说令知。次教修净业。次断疑证
    实。后护难不生。即无量寿经初。观经第二。小
    阿弥陀第三。鼓音经第四。然以事推验。即观
    经为初。无量寿为二。何以知之。准说观经时
    ?王犹为太子。创夺父位。母时见害因请净
    土。如来为现西方教修定散二善。若至说无
    量寿经时。?王已登位。太子作储君。故大弥
    陀经等云。如来说西方事时。阿?世王太子
    与五百长者持盖献佛。闻说弥陀二十四愿。
    其太子当发愿愿如彼尊。佛记却后皆得如
    弥陀佛。以此知居第二也。人云。阿?世王太
    子者?王身是。尔时由未篡位故为太子来
    至佛所。今释不然。若尔应除王字但言阿?
    世太子。既标王及太子。明知即父子名殊。是
    故无量寿经当第二说。而观经自为夫人侍
    女。无量寿经自为人天大众说也。问若观经
    是初为夫人说者。何故下经佛还灵山令阿
    难重演而众无所请。明知大众已曾闻故。由
    已闻故更欲令闻修生彼业。所以如来敕令
    重演定散二善。何得即以观经为初。答如来
    意令大众知定散二善三世诸佛为净土因故
    令重说。又冀此经永传末代。后若结集知阿
    难所传不虚。所以令说。非为已闻后不请而
    说。即当第二。其余二经如前所释可知
    七判释文义。今判此经遵之往古亦为三节。
    谓序正流通。然依大悲开五分。一信分。即彼
    经云。在在处处佛所说法。谓如是我闻等。二
    证分。即彼经云。在在处处大众所集。谓与大
    比丘也。三缘起分。亦名发起分。即彼经云。随
    其因缘。随其由序也。此经略无人云。以尔时
    佛告舍利弗下为发起。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下为正宗分。今恐不然。但如来初略举示。次
    广分别。此总是正宗非发起分也。四正说分。
    即彼经云。随其名句味种种广为人说等。即
    尔时佛告舍利弗下是也。五奉持分。即彼经
    云。佛说经已大众欢喜顶戴奉持故即佛说
    是经已是也。然诸经论中初之二分并为证
    经非谬。开合无在。就初信分文复为五。一信
    二闻三时四主五处。流支云。此之五句文为
    证三义故佛教之。一证是佛说令物生信。二
    表异外道经书阿呕吉义。三为息诤论知非
    结集者言。又智度论云。说时方人欲令众生
    闻之生信。是故此五句名为信分因缘。广如
    彼论说
    经曰如是。次释信也。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
    为能入。若人有信能入佛法。是故信者闻之
    即云如是。若不信者言不如是。故知如是者
    表信也。人疑云。经尚未宣。预信何事即言如
    是。答如指题目及题后经。是佛所说非我自
    言。闻者应信。故真谛云。如是之言标所闻法。
    明一部文理决定可信从故云如是。流支云。
    如是之言具有四义。一发心义。谓自念言我
    当如是发心如是修行也。二教他义。谓汝当
    如是发心修行也。三譬喻义。谓是人威德智
    慧得如天如日也。或汝今如是富贵如树提
    伽。四决定义谓我所见闻其实如是。今取此
    义故云如是。又佛地论云。如是有四义。一譬
    喻二教诲三问答四许可。如彼论说。即许可
    义故言如是。谓我当为汝如是说也。真谛云。
    如是者谓所信法体有二义。一就佛解。谓三
    世诸佛所说不异故名为如。以同说故即知
    非妄故称为是。正以诸佛同说其法可信故
    言如是。二就理解。谓诸法实相古今不异名
    之为如。如如而说不增不减决定可信故云
    如是。又有问者。此之五句皆为证是佛所说
    令人信受。何但如是两字独名为信。答义实
    如是。但为指名定实可信义彰故言为信
    经曰我闻者。次释举能闻人也。佛地论云。如
    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故
    曰我闻。又我谓假者。即一身之总称。闻谓于
    耳。即六根之别名。今废别就总故曰我闻。问
    谁言我闻者也。答据元意。但结集者教作此
    言。然大悲经第四云。佛将涅??执阿难手付
    属一切佛法。及第五卷教结集法用。又处胎
    经第五当结集时令阿难升座。迦叶告言。佛
    所说法一言一字汝勿缺漏。菩萨藏声闻藏
    律藏等各集一处。时阿难即言如是我闻。即
    是阿难称我闻也
    经曰一时者。次释说经时。谓说此一部经时
    故佛地论云。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若流支云。
    佛说此经。我及大众闻无异时故言一时。又
    如来正演之际。群生即听之辰。说则教尽其
    宜。听即法充其量。故曰一时
    经曰言佛者。次释教主也。所以此中标佛者。
    为简余人。故智度论云。有五人说法。一佛二
    佛弟子三诸天四神仙五变化。表非余人说
    故故言佛。梵魔喻经云。所言佛者。生死根本
    ?魅痪∥抻唷V钜梢丫∥匏?淮铩5靡磺兄恰?br> 尊号为佛。放光般若云。诸佛所行所证之道
    名觉。诸佛皆共觉故故名为佛。大法炬陀罗
    尼经云。梵天王问佛。何故名佛。佛言能于生
    死得觉悟者名之为佛
    经曰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者。次释说经
    处也。此又有二。一境界住。谓天子所统之方
    即舍卫国。二依止住。谓如来所居之处即给
    孤独园也。舍卫者此云闻物。故法镜经云游
    于闻物。三字生经胜氏树十二游巡经云。其
    国无物不有。天下闻之故名闻物。善见律云。
    此名多有。昔道士修行于此。时王出游见此
    地胜。就乞立都。地从人立名为舍卫。舍卫者
    即地主之名故言舍卫国。只树者是彼国太
    子之号。谓之只陀亦言誓多。此云战胜。施其
    林树与佛经行故言只树。即阿含经称林者
    是也。给孤独园者。别译阿含第九云。长者须
    达多诣王舍城初见于佛。即自称言。我舍卫
    国人名须达多。此翻善施。乡人以我好给独
    老。众人称为给孤独也。后买只陀之园造佛
    精舍故言给孤独园。良以君上而臣下故先
    只后给。以别归总故初树次园
    经曰与大比丘众。次释别证也。即举同闻此
    经众。准经首末略标五众。一声闻二菩萨三
    天四人五修罗。今经初有三。经末有二。经初
    三者。一声闻二菩萨三诸天。声闻众有五。一
    标类二唱数三举位四列名五结定。与者。其
    义兼人及己。大者。名称位高。善见律云。僧中
    功德极大者名大阿罗汉。又最小者名须陀
    洹。又多比丘众故言大也。比丘者。智论云此
    有三义。一者名为能怖。能怖魔王及魔人故
    名比丘。二名乞士。能离邪命清净行乞以资
    身命故名乞士。邪命者此有三种。一离口邪
    命。不以禁呪妄说吉凶得资生具以活命故。
    二离身邪命。不行合药书符耕田种作及手
    作器得价资养。三离身口邪命。谓口不诵禁
    呪。身不然火及杨枝折等。出僧只律。又智
    度论有四邪命。一仰口谓仰观星象薄蚀。二
    下口田种作器。三方口为他驱使四方。四维
    口合药卜筮兼前三事。若作此四得活身命
    名四邪命。比丘之法不行此四事。应清净行
    乞名为乞士。三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
    故名比丘。言众者。比丘非一故称为众。或
    多僧和合故名为众也
    经曰千二百五十人俱者。唱数也。谓常随。
    旧谓如来所度三迦叶二外道师弟合有千二
    百五十人。为报佛恩恒随给侍。今按名讳事
    恐不然。即如罗睺大迦叶等常在其中。岂
    亦是彼之徒侣也。今据长阿含第一云。佛
    言劫将欲末诸物减损。如前迦叶佛一会说
    法弟子常二万人。今我释迦牟尼一会说法
    弟子有千二百五十人也。言俱者。善见律云
    共在一处
    经曰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次释举位也。
    初举得位即罗汉。次举名闻即众所知识。所
    言大者。谓腊高德上。即迦叶结集中言。若阿
    罗汉具三明八解脱大罗汉者住。故言大也。
    阿罗汉者。善见律云。阿罗之名义舍五种。真
    谛云。其名有六。一名杀贼。即阿罗名杀贼。汉
    名为能。谓三界见修烦恼侵善法财喻之如
    贼。又六尘如贼。是人能以智慧力断之令尽。
    证六尘空。况之如杀。真谛称杀怨。即涅??
    经云。一切烦恼是菩萨怨。佛应害之故言杀
    贼。三果虽断未能全尽。不与此名。二者阿罗
    名一切恶业。汉名远住。是人远离一切恶业
    住无漏善功德中名阿罗汉。真谛称不生。谓
    是人虽有故业。无烦恼缘润故。彼旧业如六
    年陈种无力能生。故阿罗汉言我生已尽。故
    名不生。不生何处。谓不于三界烦恼之中更
    受生死之报。三者阿之言无。罗汉名覆藏。世
    人作恶即自覆藏。彼不作恶亦无覆藏。是故
    罗汉自称梵行已立。四者阿罗谓三界车轮。
    汉称打破人。能打三界十二因缘轮转车轮
    故名阿罗汉。即真谛称为破轮。谓破十二因
    缘轮。即以无明爱取为辋。谓烦恼贯穿三
    故即以行有为毂。由业能生种种报故。即以
    现在五果识等未来二果谓生老死总七果为
    辐。五者名应供。是智断具足胜福田堪消物
    养能生大利故名应供。若真谛云示不偿。谓
    不偿生死债故。是人由三学圆满四流永绝
    一向涅??不入生死故名不偿。六名应教。谓
    自觉已满。将己所证堪应教人故名应教。若
    大品经云。是人断五上分结尽名阿罗汉。五
    上分者。一色爱二无色爱三禅四慢五无明。
    此五是上二界结性。谓将至上分故随生上
    界。生上界缚故说上分结也。此五一向思惟
    所断。是人由断尽故名阿罗汉。众所知识者。
    此举名闻。法华论云。诸王王子大臣帝释梵
    天王等皆知识故。又声闻菩萨佛等是胜智
    者。皆善知识故。又释一切凡圣识其形容知
    其种姓故
    经曰长老。次释四列名。今列十六人。其中
    阿难虽非罗汉。以德望隆重亦是众所知识
    故在此会。善见律云。老者而言大德。少者而
    称长老。增一阿含云。佛言自今已后诸比丘
    不得君卿相向。大者称尊。少者称贤。又小
    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字。
    准此二文尊卑不定。今据长阿含云。老有
    三。一年耆二知法三善作。又智度论引宝顶
    经。普化菩萨呼舍利弗为耆年。今称长老者。
    一是年尊。二者知法。如俗有先生之称长老
    之名。谓赞美其德不言其讳
    经曰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次释此二人。本为
    外道情同莫逆俱时悟道。所以合列。增一阿
    含云。富楼那问舍利弗言。仁者诸人称仁者
    何等号。答曰我父名优婆提舍。我母名舍利
    弗。从母称名舍利弗。大论云。其母目如舍
    利鸟目。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云。舍
    利此云鸲鹆。弗多罗此云子。故涅??经云。如
    舍利弗因母立名名舍利弗。良以女仪端齐
    贤才冠世清扬之目眸子圆明。母擅令名。子
    承嘉号。又罗云忍辱经名?鹭子。又中本起
    经云。舍利弗者本名优波替。佛言汝与目连
    者同时发愿。我成道为佛左右弟子。今既遂
    心。优波替者高世之号华而不实。复汝本愿
    还字为舍利弗。拘律陀亦复如是。汝自本目
    连。婆沙论云。舍利翻为身。弗之言子。名为
    身子。然优波提舍亦名优婆替舍。大论此翻
    为彗星。谓身子父名优波。此言彗。提舍此
    言星。故言彗星。舍利弗若逐父名应名优婆
    提舍。摩诃言大。文殊问经云。大目犍连此
    云萝茯根。其父好?n。因物为名。若涅??经
    云。目犍连是姓与过去因果经同。此云赞诵。
    字拘律陀。因接拘律陀树而生。故真谛云
    应名勿伽罗。此云爱胡豆。爱胡豆即?豆
    也。上古有仙人唯食此豆。是彼仙种因姓
    为名
    摩诃迦叶。迦叶者此翻为饮光。真谛云。其人
    先祖是大仙。身有光明能饮诸光皆令不现。
    是彼仙种故名饮光。但迦叶之身尚胜金色。
    饮光之号继祖未详。文殊问经翻为龟。良恐
    误耳。律?称派吃啤R藻纫抖嘤惺す室源蟊?br> 之。以五事胜故名大。一富贵长者所生故。二
    能舍大富贵豪族出家故。三能行头陀少欲
    知足故。四国王天龙鬼神多知识可供养故。
    五舍世间大利养行少欲知足行乞食故。又
    迦叶本起经云。王舍城内有大富梵志名尼
    拘律。此云无恙。有子名毕拨罗。即大迦叶
    也。迦叶是姓。毕拨罗是字。佛弟子中头陀第
    一。佛当见来分座令坐
    摩诃迦旃延者。真谛云。此翻思胜。古昔有
    仙。由闻思胜余人故。是彼仙种故名思胜。旧
    号肩乘。人云。将应误。应名扇绳。义将稍切。
    其父早亡唯母孤养恋不再嫁。如扇系绳。以
    此为号。又释。迦旃延者是姓。扇绳是字
    摩诃拘?罗。此云大膝。骨高大故。是舍利弗
    舅。甚大聪明初为外道师名长爪梵志
    离婆多者。文殊问经翻为常作声。未详其
    义。相传云。依智度论。此翻为假和合。谓假死
    人头顶手足而成体故。按彼论第十四卷泛
    说一人不言名字。未知此是此人不。有人路
    行夜寄神庙中宿。有一老鬼持一死人来欲
    吃。即被一少鬼欲夺。各言我许。分竞无定。乃
    引彼人为证。彼人思惟。我实语亦死妄语亦
    死。宁实不虚。即云老鬼将来。彼少鬼发怒。便
    擒彼人挽取臂咬乃至头脚。老鬼惭愧此人
    为证。便取死人手足及头挟着。天晓而去。口
    云为是我身为非我身。遂至一伽蓝问僧是
    我不。因问自说如上之事。僧云汝身本来四
    大五阴假和合成。何但今日方和合。即出家
    后得罗汉
    周利??陀伽者。依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
    经云。翻为继道。善见律翻为路边生。有一长
    者。止有一女与奴私通。遂逃他国久而有孕。
    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因名路边生。
    如是二度凡生两子。长名??陀伽。弟名周利
    ??陀伽。以兄弟相继于路边生。兄名路边。弟
    名继道。即周利??陀伽也。增一阿含云。其人
    父母并亡。兄厌家入道。其弟寻复出家。性甚
    愚钝。兄怒之曰。汝不能持诵。又加懒惰幸即
    归俗。牵出只洹门外。号泣而立。如来见之知
    其道根将熟。唤之在侧付扫帚与。汝诵此名。
    此名亦号除垢。若日诵之得扫。忘帚乃即思
    惟此名除垢之义。除者应是清净。垢者应是
    身中结缚。思惟忽然悟解成阿罗汉果。处处
    经其人过去遍通经论。藏秘不说。临死悔恨
    曰。我所解不为人说。用解何为。由我秘惜故
    今则暗钝。以临死悔恨故今经二十四年记五
    字因之得悟。又五百弟子本起经云。我昔放
    猪驱令渡水。以绳系口。猪不得喘息中流而
    死。以是罪因于是后身犹尚?涿痢N曳硌б?br> 偈三月乃知。增一云。然能化形体作若干变
    经难陀者。大威德陀罗尼经云有四。一者
    但言难陀此云喜。二修难陀此云善喜。三阿
    难陀此云欢喜。四婆难陀此云贤欢喜。今
    言难陀者。即佛之亲弟。本姨母所生孙陀罗
    婿也。所以名喜者。时王白净适有悉达弃家
    入道。无人嗣位心常致忧。及生难陀。仪貌似
    兄堪继洪业故心生少喜。别译阿含云。佛言
    我弟难陀者能摄诸根不着六尘。饮食知节
    才以止饥故名难陀。又增一云。身形端正与
    世殊异。诸根寂静心不变易故名难陀。五百
    弟子本起经云。由过去施僧??浴室及洗一
    比丘僧。即得无垢身形端正色妙如华。又曾
    修饰辟支佛塔。又见迦叶佛塔建立刹柱安
    承露盘。以是诸因今生释氏得为佛弟。有大
    人相身长一丈五尺二寸
    经曰阿难陀者。智度论云。如来得道夜生。朝
    有天人空中告白净王曰。悉达太子昨夜明
    星出时成一切智。王闻欢喜。又王第三弟斛
    饭王复是其日来启王。昨夜生一男。王曰贵
    弟生男我心欢喜。今日大吉。尔所生子应字
    阿难。此云欢喜。又以其人世世修忍辱故生
    身端正。父母欢喜。因以为字。观佛三昧经云。
    佛告阿难汝名欢喜。此则依名定实。增一云。
    阿难有四希有。令人欢喜。一者默然至大
    众之中见者皆喜。二者正有所说闻者亦喜。
    三者至四众皆生欢喜兴敬仰心视无厌足。
    四者正有所说闻者无厌故心生欢喜。大论
    云。其人昔作长者。因施诵经沙弥食。遂发大
    愿言。小师成佛愿我为多闻弟子。故今如来
    所有法藏悉能受持
    罗睺罗者。此云覆障亦曰宫生。五百弟子本
    起经云。我昔为王。有一仙人犯罪。禁安后园
    忘经六日不与其食。然我无恶心以忘因缘
    遂堕黑绳地狱经六万岁。最后身受胎六年
    乃生。故言覆障。谓被胎膜久所覆障也。佛出
    家六岁罗睺罗乃生。诸释皆疑非是释种。佛
    成道后还宫说法。其妻耶输陀罗此云名声。
    欲自雪身知其清白。乃以欢喜丸与罗睺罗
    令奉汝父。佛知其意乃变弟子皆作佛身。罗
    睺罗献奉而不错。佛既受已化佛皆灭。诸释
    方信实是宫生。入大乘论云。罗睺罗久住世
    者是变化身
    ?x梵波提者。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云。翻为牛王。大论翻为牛?。处处经云。昔作
    比丘摘他一穗谷观其生熟。五百生来与他作
    牛偿力。如今得道足犹似牛食后即?。因名
    牛?比丘。分别功德论云。恐人毁谤得罪。佛
    令居忉利天。尸利弗沙树下坐。解律第一。佛
    涅??后结集法藏时。大迦叶令使命之。今阎
    浮提有大法事。问曰佛般涅??耶。答佛已涅
    ??。我和上舍利弗在不。答先已涅??。乃叹曰。
    我大师已灭度。和上复涅??。世间眼灭。不能
    复下。即化火烧身。四道流水注阎浮提结集
    众中。水说偈云。?x梵鉢提头面礼妙众第一
    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
    于是天上涅??。大论亦如是说
    宾头卢颇罗堕者。大智度论云。宾头卢颇罗
    堕誓能师子吼第一。按请宾头卢经云。宾头
    卢是字。未详其义。颇罗堕誓是姓此曰利根。
    但一切新作屋宅浴室斋会新衣上服先奉
    请。凡欲请者。当于静处烧香礼拜向天竺国
    摩利山至心称。南无大德宾头卢颇罗堕誓
    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者愿受我请。??br> 奈耶律云。其人本贪木旃檀鉢。为树提长者
    现神足往取之。佛责之不听住此界。即往西
    衢耶尼教化众生。三摩竭经云。佛欲度彼事
    裸形外道难化国王故。令诸弟子皆现神变
    一时至彼受其所请。时宾头卢在于山中。缝
    衣乃忘去忽忆。以针刺地?犹着衣。便运神
    足即往。其山以针?所牵遂随后去。时彼国
    有一怀孕妇人。见大山蔽空而至惶怖堕胎。
    佛遥知之令目连往语。汝后何山。宾头卢回
    顾见之。把得此山一掷八千里。佛语之曰。我
    教化众生皆欲涅??。今汝失期又杀一人。人
    命既重我所不喜。汝从今已后不得复随我
    食及预众会。留汝作后世福田。至弥勒佛出
    乃得灭度。宾头卢闻忧恼自责食讫入山。入
    大乘论云。阿罗汉无烦恼者与八住菩萨同
    修如意足能随意住世。即宾头卢是变化身
    非实身也
    迦留陀夷者。正法华云。此名黑曜。?衬我??br> 云。名黑光。增一阿含云。迦留陀夷其身极黑
    夜行乞食。时天大?而至他家。天有闪电。彼
    家妇人身正怀孕。于电光中见谓是黑鬼怖
    而堕胎。乃谓之曰。汝何鬼耶。答曰我瞿昙弟
    子今来乞食。彼女人即发声恶骂。如来知之
    即敕比丘。从今日已后不得过中食亦不得
    预乞食
    摩诃劫宾那者。此云房宿。相传云。以其初入
    道门在僧房宿。佛知道根将熟。即自化为老
    比丘与之共宿。因为说法而悟圣道。故名房
    宿。亦名房星。因祷房星而生故以为字
    薄拘罗者。此云善容。谓好容仪。过去曾持一
    不杀戒。今得五不死报。一釜煮不死。二[金*敖]
    搏不?鳌H?樗?荒纭K挠阃滩焕谩N宓陡畈?br> 伤。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云。我昔曾施病僧
    药及施沙门一呵梨勒。九十劫以来不堕恶
    道。今年一百六十未曾有病。又分别功德论
    云。薄拘罗者昔作长者因醉入寺唱曰。诸比
    丘有须者当至家。明旦有一比丘来索药言患
    头痛。长者曰此膈上水仰攻其头头遂痛也。
    即施一呵梨勒果。比丘服已得差。由是九十
    一劫未曾有患。至年八十出家学道至今八
    十余年。合一百六十年。中阿含经云。我持
    粪扫衣来八十余年。未曾忆受用针线缝衣
    及针绵囊乃至一缕。未曾从一大家乞食。未
    曾视女人面及入比丘尼房。亦不共语。未曾
    忆畜一沙弥。且不曾暂患头痛等。亦不曾服
    一片药。八十年来常结跏趺坐未曾倚物。杂
    阿含云。佛灭度之后时阿育王遍礼诸塔广
    施珍宝。闻薄拘罗少欲第一乃施一金钱。时
    彼塔神还掷出之。王言善哉真实少欲一钱
    亦不受也
    阿[少/兔]楼驮者。亦云阿泥卢豆亦言阿[少/兔]楼陀。
    此云如意。正法华名淳[少/兔]。是白净王第四弟
    甘露饭王之子。其人过去曾以一食施辟支
    佛。五十劫来天上人间受胜妙乐。末后生
    此释种之中得阿罗汉。常求如意故以为名
    经曰如是等诸大弟子者。次释结也。等者等
    及余人也 次明菩萨众文有三。初标类次
    列名后结定
    经曰并诸菩萨摩诃萨者。初释标类也。智度
    论云。按梵本应名菩提萨?誓???省=翊?br> 释云菩提谓无上智慧。亦名为觉亦名为道。
    萨?恃灾谏?;蜓源笮幕蛟朴旅托摹D???br> 大。是人为无上智慧道故。发生大勇猛心故。
    菩下去提萨下去?使恃云腥????P∑?br> 经云。是人为觉一切法无障碍义名为菩萨。
    常为大众作上首故名摩诃萨。道行经云。是
    人于一切法悉了悉知故名菩萨。天上天下
    最尊胜法名摩诃萨。十地论云。摩诃萨者有
    三种大。一愿大。起愿普及法界。不同二乘
    但求自度故。二行大。菩萨起行无有难行不
    行难舍不舍难作不作故。三利益大。菩萨愿
    深行远。凡所施作皆欲利益一切众生故
    经曰文殊师利法王子者。次第二列名。按梵
    本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新译称赞净土经
    名妙吉祥。正法华名溥首。有经名濡首。悲华
    经云。过去有佛名宝藏如来。时转轮王第三
    子聪明智慧。发深大愿修菩萨行。彼佛语言。
    我今字汝为文殊师利。今依旧目为名。问彼
    人为实菩萨为示现人。答依首楞严经云。过
    去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于此南方作佛。世界
    名平等。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即文殊菩
    萨是也。央掘魔经云。今北方有刹名常喜。佛
    号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文殊是也。又菩萨
    处胎经云。文殊言本为能仁师。今为其弟子。
    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璎珞经第四云。过
    去久远有佛名大身者文殊师利是也。又文
    殊师利佛土经云。却后于南方作佛名普现。
    世界名离垢心。胜阿弥陀国。又文殊涅??经
    云。佛告言我灭度后四百五十年。文殊从雪
    山出。趣本生处舍卫国多罗聚落。现其妙身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奄然光灭遂
    即涅??。留全身舍利一丈六尺。如净琉璃内
    外明彻。心中有真金像。结跏趺坐莲华上。长
    六尺。其文殊全身左臂有十佛印。一一印中
    有十佛名字。右臂有七佛印。一一印中有七
    佛名字。若人念文殊者。先当心想琉璃像及
    心中坐像。又一念其名除十二亿劫生死之
    罪。若至心者七日必现所愿得从。香山有八
    鬼神。移置香山顶上供养。法王子者。谓从
    佛化生从佛口生。佛为法王。人为法子。彼
    菩萨堪嗣圣种故言法王子。佛地论云。从世
    尊口正法生故能绍佛种令不断绝名法王
    子。十住菩萨名法王子住。何以故。次绍佛
    位故。何况其人过去佛也。但示为菩萨堪继
    法王故。放鉢经云。释迦佛言我今得佛是文
    殊恩。文殊是我过去本师。过去无数诸佛皆
    文殊弟子。当来亦尔。文殊者佛道中之父母

    阿逸多菩萨者。依新译称赞净土经翻为无
    能胜或言弥勒。此云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
    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干陀诃提菩萨。未详所译。然称赞净土经第
    三菩萨名不休息。未知为即翻此干陀诃提
    为当非也。若是不休息者。即教众生不绝名
    不休息。正法华名不置远
    常精进菩萨者。正法华云常应时菩萨。涅??
    云。如是时中任修布施。乃至任修智慧。随时
    不懈名常精进
    经曰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次释结也 第三
    明天众
    经曰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次释
    天众。智度论云。释迦为能。提婆为天。因陀罗
    为主。谓能为天主。又云释是字。提桓因是号。
    或称?x尸迦者。彼于往昔在摩诃陀国作婆
    罗门名摩伽。姓?x尸迦。此人有大福德。与三
    十二友发心修迦叶佛破塔基故俱生忉利天
    上。摩伽为主。称为帝释。佛呼本姓故言?x尸
    迦。或言千眼。以其过去聪俊故。少时能断千
    事故称千眼。问是何位人。答有言是须陀
    洹。有言是大菩萨。有言是凡夫。所言不定。等
    者。谓兼及下。其数非一故言无量诸天大众
    俱。谓上来别证分亦言证信序了 自下第
    二正说分。有人用此以下为发起分。今谓不
    然。此净土之事如来前已说故。但舍卫国有
    人未闻者故无问自说。若以此下乃至无有
    众苦名为极乐是发起分者。如观经指西方
    日没等观亦应是发起序。故知此下即为正
    说分。文有六节。一标净土果。二举净土因。
    三引六方以证诚。四指三生以显实。五他述
    希有。六自叙甚难。就初文复分二。先略后广。
    就略中复有七段。一指方处。二述远近。三举
    国号。四显导师。五明垂化。六征题目。七释
    得名
    经曰尔时佛告舍利弗从是西方。次释指方
    处也。善见律云。尔时者发起义因义。谓发
    言之因起。有释。传经者言当尔之时佛告身
    子故曰尔时。从此西方。即清净觉经及观经
    当日没处是彼国土。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
    萨白佛言。十方可无净土。今乃偏赞西方。佛
    言十方净土理实无穷。以此处众生信向者
    少习邪者多心意无定。欲令众生专心有在
    故我偏赞。即涅??经云。一切诸佛无有出于
    不净土者。为化众生示居秽境。又智度论引
    目连问经曰。佛言如我释迦牟尼有净土秽
    土。我今西方阿弥陀佛一切如来亦尔皆
    有净秽。但以机缘有宜故致差异。即维摩经
    云。应以此缘得入行者如来为现。今之西方
    机所宜矣。佛知根性故赞仰之
    经曰过十万亿佛土。次释第二定远近也。若
    观音授记经云过百千佛刹。清净觉经云过
    千亿万须弥山佛国。无量寿经云去此十万
    亿刹。语虽似殊土数相似。菩萨处胎经云。去
    此西方十二万亿那由他有懈慢国快乐安稳。
    人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从此国过。人多染
    着即愿生其中遂不得到阿弥陀国。若见不
    贪不爱。即得越过到安乐国
    经曰有世界名曰极乐。次释第三国号也。此
    即处圆净。无量寿经名安乐。若清净觉及大
    阿弥陀经并云国名须摩提。须摩提者应是
    梵语。安乐极乐应是汉音。若鼓音经世界名
    安乐。如来所生之国名清泰。圣王所住。其城
    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国名如
    后释
    经曰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次释第四显导师
    也。此即主圆净。名如后释
    经曰今现在说法。次释第五垂化也。谓以法
    教众生
    经曰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次释第六
    征问题目也
    经曰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次释第七得极乐之名。其国者即如来所统之
    境。众生者是如来所化之机。大法鼓经云。一
    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谓四大五阴十二
    因缘十八界等合成假名为人号曰众生。般
    若灯论云。谓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为众生。大
    品经云。无有法可名众生。但假名故号为众
    生。是名字本无有法。强为立名名为众生。不
    增不减经云。此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
    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即名众生。无有
    众苦者。无量寿经云。彼无苦难之名亦无三
    恶道。但有自然快乐之事。亦无少苦故。央掘
    魔经云。无有少苦。纯一快乐故名极乐。又无
    八苦故莲华化生即无生苦。国无老病无有
    病苦。年寿欲尽愿生十方净土。随意往生离
    念念灭名无死苦。喜乐相随无怨憎会苦。心
    皆平等亦无怨憎。虽为去留无爱别离苦。所
    欲如意无求不得苦及贫穷苦。又身金色端
    正如天神通自在。香风拂鉢天味自盈无五
    盛阴苦。目观诸佛显赫耳听树网风铃。水流
    天乐随意闻见。故名极乐 次下第二广明
    彼土依正两果。初明依报器世间清净依果。
    后明正报如来功德清净正果。就初文中有
    八。一宝林曜颖。二德水澄澜。三妙妓鸣天。
    四檀金饰地。五时华舞回。六羽驾游方。七
    鸟韵法音。八风生善念。初文且五。一下?
    金栏。二上罗珠网。三树同严饰。四国遍周
    围。五结成极乐
    经曰极乐国土七重栏?J。次释第一下绕金
    栏也。无量寿论云。此即地庄严宝栏周匝围
    绕。说文云。栏门遮也。?J木栏也。按彼所释。
    ?J即遮遏之体。栏即防护之名。此即形净土
    也。若第一义土。华严经云。清净心为?J。即
    意无三恶为?J之体。七业不生即为栏之用
    经曰七重罗网。次释第二上罗珠网也。无量
    寿论云。空庄严也。无量宝绞络罗网遍虚空。
    若观经云以妙真珠弥覆树上。无量寿经云
    总覆佛土。何但树上。其网四边皆垂宝铎。网
    用真珠金百千宝饰
    经曰七重行树皆是四宝。次释第三树同严
    饰。谓皆七宝庄严也。若无量寿经云皆以七
    宝间错。清净觉经或以四宝百宝一宝庄严。
    随念即现。若观经云。一一树皆高八千由旬。
    其叶华果一一皆作异宝色也。若无量寿经说
    权不言大小。唯佛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
    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
    宝自然合成。彼土天人闻此树动演出法音。
    皆得无生深法忍。住不退转。见嗅及触皆得
    适悦。此且形相净土也。第一义土者。净名
    经云。无漏法林树敷觉意妙华。解脱智慧果
    经曰周匝围?。次释第四国遍周围也。无量
    寿经云。七宝诸树周满世界。国之四境及随
    所在?池?舍。皆七重行树及以栏?J
    经曰是故名为极乐。次释第五结成 次明
    第二德水澄澜。无量寿论云水庄严也。文有
    七。一池莹七珍。二水含八德。三下填宝砾。四
    上匝玉阶。五珠台际天。六鲜华吐褥。七结
    成极乐
    经曰有七宝池。次释第一池莹七珍也。准观
    经但有八池。此应据大者胜者说。若清净觉
    经等处处皆有浴池。或?佛讲堂。或?罗汉
    菩萨讲堂。如来浴池最大纵广四万八千由
    旬。其诸菩萨声闻及天人等各洗浴已。或于
    堂中诵经说法坐禅者。或在虚空中讲法诵
    经入定者。于是未得道者悉皆得道。或得初
    果四果及不退转。彼无大海江河溪涧。但有
    诸池及小芙渠。其池四边皆七宝间错。令水
    亦作诸异宝色
    经曰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次释第二水含八
    德也。称赞净土经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
    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
    等。八饮已长养诸根四大。准此水即具四尘。
    清净即色入。冷软触入。甘美味入。余三水之
    用。阙无香尘。成实论云。一轻二冷三软是触
    也。四美是味。五清净是色。六不臭是香。七饮
    已调适。八饮已无患。是水之用也。正法念经
    云。一具六味。谓甘苦辛淡咸酢。二清净。三香
    洁。四除渴。五凉冷。六饮之无厌。七无尘垢。八
    饮之无患。清净觉经云。其池中水浅深随念
    上下逐之。观经云。水随莲华树上下。水流之
    音或闻三宝声空无我诸波罗蜜声。此则弥
    陀神力使之然。即是形相净土摄。若第一义
    土者。净名经云定水湛然满
    经曰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次释第三下填宝
    砾也。无量寿经即互相厕映。若黄金池者下
    布白银沙。余亦类之。其池底有紫黑?钐瓷?br> 水香泥
    经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次释第
    四上匝玉阶。问经言众宝所成。何以言玉也。
    答凡言玉食玉貌。非以玉为之。但贵美之言。
    彼亦如是
    经曰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渠赤珠
    玛瑙而严饰之。次释第五珠台际天也。无量
    寿论云。谓地庄严。即色相圆净。谓七宝台阁
    光明净也。准观经处处皆有众宝楼阁。何独
    地上 次第六释鲜华吐褥。即依止圆净。若
    如来所居处有大宝莲华王座而为依止。自外
    诸人若或生莲华之中座。即以莲华为依止。
    此文中为四。一华名。二分量。三光色。四香气
    经曰池中莲华。次释华名。谓之莲华
    经曰大如车轮。次释第二分量也。此经据小
    小者说。谓如车轮。观经清净觉经约大者说。
    或二十里乃至六十万里。然随念大小遂无
    常准
    经曰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
    光。次释第三光色也。然此经但有四色。准清
    净觉经观经。一一华叶皆作异宝色。何独青
    色但有青光也。按诸经据彼华非一一华有
    种种色。此经但据纯色者说
    经曰微妙香洁。次释第四香气也。清净觉经
    云。其彼华香八方上下最胜无比。闻其香气
    无不适悦
    经曰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次第七结极乐
    经曰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次释第
    三妙妓鸣天也。准观经等。无量乐器常悬在
    天。不鼓自鸣。又随物有处。或舍或林皆悬乐
    器。悉自和鸣随众生意。皆奏法音无非法声。
    人天闻者俱发道意
    经曰黄金为地。次释第四檀金饰地也。即形
    貌圆净。故佛地论云。无量寿佛所游行地处
    处庄严希有。按诸经多以金为地体。诸宝间
    错而中表映彻。故观经称琉璃地。又彼经云。
    地下有八楞金柱。杂宝交饰光明赫奕。其地
    犹如日宫悬处虚空。其宝地柔软下脚即凹
    举足便起。又彼国土无须弥山及诸山等。无
    量寿经云。佛言彼四天王忉利依空而住
    经曰昼夜六时雨曼陀罗华。次释第五时华
    回舞。无量寿论云雨庄严也。依庄严论。雨华
    意为严饰地。故无量寿经云。其华覆地厚四
    寸余。随色次第而不杂乱。光泽香软。足蹈上
    行才下四寸。举足还起。若更雨新华之时。旧
    华即渐渐地裂受之。故华没尽新华已满。或
    雨宝衣遍覆其地。人践上行。称赞净土经云。
    见此华者心虽适悦而不贪着。更增众生殊
    胜功德曼陀罗者。此云赤圆莲华。亦云如
    意华。正法华经名适意华大适意华。曼殊沙
    华名为柔软华。大品经中帝释雨曼陀罗华
    供养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此华从心树生。
    即如心所欲而雨。释之者。华之所生从其心
    生。然华之色貌终是赤圆 次第六羽驾游
    方。问若仙人乘鹤等可言羽驾。彼乃运身而
    往或乘宫殿。何言羽驾。答谓飞若驾羽疾若
    乘龙故言羽驾。此即乘圆净。谓乘大定大慧
    之力。文复有三。初捧华历供。次限晨旋路。
    后结成极乐
    经曰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袖-由+戒]盛众妙华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次释第一捧华历供也。
    准诸经或乘七宝宫殿百宝莲华。或但尔而
    去。或乘佛威神。一念之顷游十方界。于诸佛
    前随心所念种种诸佛称心供养。礼佛听法
    或蒙授记。衣[袖-由+戒]者谓衣衿也
    经曰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次释第
    二限晨旋路也。谓限晨至斋时即便还归国。
    即任持圆净也。谓或以大乘法味喜乐持身。
    故饮食已说法诵经。经行者。谓旋?思惟。问
    言食时者为同此处已午之际为别时也。答
    曰虽短长不等食时亦是同也。问四食之中
    彼有何食。答彼有段食。然竟不食。见色闻香
    意以为食。自然饱足无所味着。事讫化去。时
    至自来。故无量寿经云。彼欲食时。七宝鉢
    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湛然盈满。若清净觉
    经欲食时有自然劫贝及[叠*毛]以为座。食者坐
    之诸菩萨罗汉皆食。食亦不多不少自然平
    等。亦不以美故喜食。何故此二经不同。答
    有食不食。食者故不多不少。若不食者见
    之便足。此即形相土也。若第一义土即净名
    经云。甘露法为食。解脱味为浆
    经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次释第
    三结成极乐 第七次明鸟韵法音。即眷属
    圆净。谓净土中如来化作天龙八部异类眷
    属。示庄严徒众眷属也。问彼土是三界摄不。
    虽言无须弥山。而六欲天皆空居者即是欲
    界摄。何得无实畜生乃是化也。答据无量寿
    经等。说是欲界。然智度论云。若他方化土
    杂恶不净者是名欲界摄。若清净者非三界
    摄。又有形故非无色界。地居故非色界。无欲
    故非欲界。是故彼土住似欲界而非欲界。故
    非三界摄。无实畜生。故正法念经云。四天
    已上即无实畜生。诸天福力为庄严处所亦
    有禽兽。然非实报。何况净土而得有之。言
    诸鸟者。或弥陀所化作宝光状似。此文有二。
    初叙后释去外疑。叙文有五。一总标羽族。二
    别列禽名。三啭和雅音。四诠论妙法。五闻声
    动念
    经曰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
    鸟。次第一总标羽族也。色类非一故言种种。
    容貌绝群故言奇妙
    经曰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
    鸟。次第二别列禽名也。佛华严不思议经云。
    舍利者此云鸲鹆鸟。迦陵频伽智度论云。迦
    陵频伽者此无正名号好音鸟。此鸟子虽未
    出[谷-禾+卵]其音已胜众鸟。何况出[谷-禾+卵]。共命之鸟者。
    相传云一身两头
    经曰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次释第
    三啭和雅音也
    经曰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等。次第四诠论妙法也。三十七品亦名三十
    七助道法。亦名三十七助菩提法。言三十七
    者是数也。谓三十七心数法也。若言品者。谓
    三十七法各各别故名品。言助道者。谓能随
    顺资助尽智无生智。能令圣道势用胜故。故
    云助道。二智也。若言菩提者。菩提亦名觉。
    即前二智也。故四谛论云。三十七助道觉法。
    此法小乘正学。菩萨兼修二智。智度论云。如
    来何故多说此法不增不减。但说三十七品。
    答此三十七品譬如众药和合疗众生病正须
    尔许。是故常说不多不少。又常说者。以是初
    欲入道次第名字。如人初到师处听法先用心
    念记持所闻法。故先明念。念已依行故次明
    正勤。勤断二恶勤修二善。若多精进则心散
    乱。欲令摄心便住定中。故次明如意足。心定
    已便生五根。五根渐增能遮烦恼能入深法。
    故次明五力。五力既增能分别圣道。故次说
    七觉分。既见谛已须除修惑趣涅??城。故次
    明八圣道。若广分别具如别章。问准鸟所诠
    应当具说。何故经中但说四科。答然彼化生
    身无脓血不净等。故无倒执净不净心。故不
    说身念。虽无苦受亦无乐报心倒。不说受念。
    心知无常励诚修道。不说心念。知法无我而
    无我倒。不说法念。以是因缘不说四念。又不
    曾造恶无烦恼不说断。炽然自励修诸圣道不
    假说修。故鸟不说四正勤也。又定慧兼修非
    恒散乱。五通报得无劳说四如意足。是故前
    三众鸟不宣。又复释者是义不然。但经略举
    非鸟不宣。亦言三十七助道法者。谓四念处
    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
    念处者谓身受心法。四正勤者谓未生之恶
    方便令不生。已生之恶方便令断。未生之善
    方便令生。已生之善方便令增长。四如意足
    者谓欲定足精进定足念定足慧定足。五根者
    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者谓信
    力精进力念力慧力定力。七觉分者谓择法觉
    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舍觉支念觉支定
    觉支。八正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
    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体性有十。谓净信.精进.
    念.智慧.及喜.猗.舍觉品相应舍.思.戒.三摩
    提。信分有二。谓信根信力。精进分八。谓四正
    勤为四。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念
    分为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智慧分八。
    谓四念处为四。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喜
    为喜觉支。猗为猗觉支。舍为舍觉支。思是觉
    支数谓正思惟。戒分为三。谓正语正业正命。
    三摩提定。定分为八。谓四如意足为四。定根
    定力定觉支正定。问曰何故名助道法。助道
    是何义。答曰尽智无生智是菩提。谓此诸法
    随顺彼法令势用胜故名助道法
    经曰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
    僧。次第五闻声动念也。谓闻鸟说法皆生善
    念念三宝也。问诸经多说六念。此何独念三。
    答六念者约此处及下界中教其六念。以诸
    众生诸根不具得恶趣身。欲令持戒故教念
    戒。以诸众生贫穷困乏。欲舍悭故教念施。以
    下界人不及天故。意欲令其修天行故。故令
    念天。彼国众生无恶趣故。自念修善。无犯戒
    垢故。不念戒。无贫乏者故无念施。然亦持
    华历散诸佛。是供非施。由彼众生无悭吝
    垢故不念施。彼人形貌及所依止胜第六天
    故不念天。以三宝福田最胜无比但念三宝
    也。大涅??经云。盲贼念佛还得眼根。释女
    念佛手足还具。商人念佛即免鱼难。摩诃斯
    那念佛得除疮痛。又观经云。一念阿弥陀佛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法华经云。一称南无
    佛皆得成佛道。是为念佛之力。大品经云。念
    般若波罗蜜除四百四病离灾难消诸恶业。
    或念诸三昧得胜知见。是念法之力。若人念
    观音地藏虚空藏菩萨。诸难消除所愿果遂。
    是为念僧之力。问佛藏经云。诸法毕竟性空。
    空中无佛无法无僧。若有言说形相是可念
    者为是颠倒。当云何念。答若彼经据毕竟空
    理说。今此经据接引说。从浅至深。故十住??br> 婆沙云。新发意菩萨若念佛者先念色身。应
    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色身佛。心渐渐得
    入深法者应念法身佛。次转深入得上势力。
    应以实相念。莫以色身念。亦莫着法身。善知
    一切法永寂如虚空。故无所念亦无能念者。
    是真实念者。今为新发意者旦以事相念。即
    优婆塞戒经云。佛有七胜事故将以须念。
    一身胜。具诸相好圆满故。二如法住胜。三业
    常无失故。三智胜。具一切种智故。四具足胜。
    一切福德圆满故。五行处胜。常在三昧故。
    六不思议胜。六通具足故也。七解脱胜。一切
    烦恼正习俱尽故。又摄大乘论云。佛有三身。
    诸菩萨念佛者当缘念何身。答缘念法身。法
    身虽有无量甚深道理。然依法身念佛七种
    相。此七相是法身正用。亦是法身圆满德。一
    身平等利益圆德。谓能示现化身成道亦作
    大利益。若地前菩萨二乘凡夫未下种者令
    下种。未成熟者令成熟。未解脱者令得解脱。
    二无失圆德。由一切惑智二障永灭离故。无
    有烦恼令生过失。三无碍圆德。由智慧故于
    世八法不以忧喜碍心。四能施大法乐圆德。
    由有内外财故常受富乐。亦得清净土自受
    法乐。亦令他方诸菩萨受用法乐。五无功用
    圆德。谓一切事如来无功用自然成就。由本
    愿力故所欲作事自然而成。六心圆德。诸佛
    于六通境得最极自在。虽同类人及下人等
    不能为碍。在有心无心位中恒不废忘。已久
    修习成就故故得自在。七常圆德。谓法身常
    住故及众德亦常。由真如是常住故诸法以
    此为身故诸佛身常住。故依身所有众德亦
    常住。故言念佛等。三宝之义广如别章 次
    下第二释去外疑。其文有五。一遮二征三答
    四例五释
    经曰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次释有畜
    生。由此疑心故佛遮扫。莫谓实是罪报所生
    经曰所以者何。次释第二征也。既有鸟演法
    音。何以非实罪报也
    经曰彼佛国土无三恶趣。次释第三答也。彼
    国实无三恶趣故。所以无者。由阿弥陀佛昔
    发愿言。设我得佛国有三恶趣者亦不取正
    觉。乃至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生三恶道
    者亦不取正觉。故知无也
    经曰彼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报
    之鸟也。次释第四例答也。三恶道之名尚无。
    况有实报之鸟
    经曰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
    变化所作。次释第五释通也。人疑云。此鸟既
    非实报。当是何身。答彼佛所化。或宝光明所
    作。意欲令其助宣正法。故智度论问云。净土
    中诸佛有无量神力。何不但多化作佛处处
    说法度众生。乃化作畜生树木等说法也。答
    若处处皆见佛身说法。众生即不能信受。谓
    为幻化心不敬重。故于道难入。所以不化作
    佛。又如本生经说。若菩萨化作畜生身为人
    说法。以希有故闻者皆信受。又以畜生心直
    故不诳于人。闻则信受。又恐谓有情众生是
    欺诳故。亦令无情树木而演诸法。闻即信受
     第八风生善念。谓风摇树网出妙音声时。
    闻者便生善念。无量寿经云。众生闻彼风树
    网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
    清彻不遭苦患。此文为四。一清风所摇。二歌
    音所演。三闻生善念。四结成极乐
    经曰舍利弗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
    次释第一清风所摇也
    经曰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次
    释第二歌音所演也。谓妙声和雅譬如五音
    百千乐同时俱奏也
    经曰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次释第
    三闻生善念
    经曰舍利弗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次释结成
    极乐。次明第二如来功德清净正果。无量寿
    论曰。又分有二。初明如来功德庄严。次明菩
    萨功德庄严。就初文中先问次答后释外疑
    经曰于意云何彼佛何故名阿弥陀。次释第
    一问也。彼佛从何义趣名阿弥陀 自下答
    中为含二义名阿弥陀。一无量光明故名阿
    弥陀。二寿命无量故名阿弥陀
    经曰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
    阿弥陀。次释光明无量故名阿弥陀。无量寿
    经云。佛言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
    佛光明所不能及。由光多故名无量光。乃至
    有十二光名。其有众生遇彼光者罪垢消灭。
    若在三途受苦见光皆悉休息。寿终之后皆
    蒙解脱。平等觉经云。彼佛项光常照十方千
    万佛国。智度论云。阿弥陀国诸菩萨众身之
    光常照十万由旬。若是佛光遍十方界。问
    诸佛德行皆同。何故弥陀独胜。答智度论
    曰。诸佛常光亦无大小远近之异。但由众生
    根有浅深德有厚薄。诸佛常光所照现不同。
    然实平等。故十住婆沙云。诸佛常光不可以
    由旬数量为限。遍满十方莫知边际。又准彼
    国菩萨声闻身光亦胜。故无量寿经云。彼佛
    国菩萨光明常照百千由旬。声闻身光一寻。
    大品经云。欲得寿命无量光明无量。当学般
    若波罗蜜
    经曰其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
    故名阿弥陀。次释第二答寿命无量故名阿
    弥陀。无量寿经云。彼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
    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成阿罗汉共尽思
    惟百千万劫不知寿限。菩萨天人寿命亦尔。
    清净觉经云。阿弥陀佛欲令十方一切有情之
    类皆生其国悉至于泥洹。若诸作菩萨者皆欲
    令悉作佛。作佛已更转教十方众生之类得
    作佛。作佛已复教一切众生悉至泥洹。是故
    菩萨寿命无量。十住婆沙云。寿谓受业报因
    缘故得命根相续。一期得住故名寿命。大品
    经云。量不可得名无量。边不可得名无边。大
    法炬陀罗尼经云。不可算数故名无量。不可
    穷其际限故名无边。智度论云。阿之言无。僧
    只言数。劫言时也。谓无数时。摄论云。不可数
    有二。一阿僧只劫。谓年月岁数不可数菩萨
    修道以此是小劫。二劫阿僧只。谓菩萨修道
    以劫为量。此劫又不可数故名劫阿僧只。此
    是大劫。今阿弥陀寿劫者是年岁阿僧只也。
    其劫义如别章。人闻彼佛寿越僧只。未知作
    佛已来于今久近。若久则恐临灭度。虽十念
    而难逢。近则固未涅??。终百年而可望。良有
    斯问故下答云
    经曰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次第三
    释斯疑也。谓成佛已来始经十劫。愿生必见
    亦何疑也。问是何劫。答是小劫。如梁朝摄
    论。以行年双等岁为一数。数过六十数为
    一阿僧只劫。谓五年两[门@壬]为一双。即一双二
    双乃至十双百双千双万双乃至阿僧只双名
    一小劫。所以知是双等劫者。华严经云。娑
    婆一劫当彼一日一夜。即以彼三十日为一
    日。乃至十二月为一岁。五年有两[门@壬]为一双。
    乃至僧只双故 次明第二菩萨功德庄严。文
    分为五。一常随众。二新贤。三旧圣。四劝往
    生。五释劝。初文有二。一总标二众。后结成严

    经曰彼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
    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次释第
    一常随众也。声闻者。成实论曰。闻法得悟故
    云声闻。故佛地论云。闻佛言音而入圣道故
    名声闻。即观经称小乘根者生彼得四果也。
    问彼既是有四果。何故经言皆是阿罗汉。答
    此举随佛众。即如释迦弟子无量无边经初
    但标千二百五十人。举常随众也。问无量寿
    论曰二乘种不生。云何得有声闻众。答彼论
    据佛受用报土说。以诸佛受用土唯有十地
    诸大菩萨无二乘凡夫故。今此经中约化土
    说。有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同见同受用故。
    观经言小乘根性亦得往生。诸菩萨者亦举
    常随菩萨众也。言声闻者。宝积经云有四。一
    是应化。二增上慢。三定性。四发菩提心。言
    应化者。实是诸佛及大菩萨。为度众生示作
    声闻。为引接实声闻故。即富楼那罗睺罗等
    是。言增上慢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名增上
    慢。言定性者。谓本少慈心一向为己不为众
    生。怖畏世间唯住涅??。是名于小乘中决定
    性也。言发菩提心者。彼从本来慈悲心少。亲
    近于佛所信心彼。虽住涅??诸佛劝化方便
    诱引遂发菩提心。然而迟钝。问彼国声闻弟
    子皆是罗汉其数甚多。四种之中有何声闻
    也。答准观经无量寿经等。彼但有三种声闻。
    无增上慢者。何以知之。准此土有增上慢者。
    或恶魔作佛示与授记。即自念言。有何所
    得故谓证涅??与大阿罗汉同。或有坐得四
    禅言得四果。即将自身为阿罗汉等想。悉受
    他供养。准成实论。此人后当忧恼。谓临命终
    时乃见三恶趣中阴相现即生忧恼。彼国无
    此故无也。清净觉经云。其国菩萨罗汉自共
    语言皆说经道不说余语。其声如三百雷声。
    皆悉相敬爱无相憎嫉。悉存长幼上下。问彼
    土何众最多。答大论云。菩萨僧多声闻少
    经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结第二

    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次
    释第二新贤众也。故无量寿经云。诸众生明
    信佛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愿生我国者。于
    七宝华中自然化生。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
    慧功德如诸菩萨。悉皆三十二相身真金色。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故清净觉经云。生到彼
    者悉具诸相。智慧成满神通无碍。或得百法
    明门入欢喜地。是知生至彼者有到地前三
    贤位中。故言新贤。阿?跋致者。阿之言无。?
    跋致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
    跋致。问阿?跋致有何胜用。答大品经云。若
    至阿?跋致位。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无退
    转。故大论曰。此入不退转位菩萨名入菩萨
    位。自知自证不随他语不堕凡夫数名为得
    道人。一切世事不能动心。闭三恶趣门。若
    据彼论。与弥勒问论同。故彼论曰。菩萨未证
    初地正位。虽无量劫修集善根报。而未能得
    不退转。未得毕竟无怖畏心。此二论即取初
    地为不退转位。故弥勒问论云。云何不退转。
    答以诸菩萨得初地毕定因故。以见道力离
    身见等诸烦恼。如须陀洹人。菩萨初地断菩
    提心相违退因。离身见等烦恼。方得名为入
    菩萨位。自知自证二空真如过凡夫地。尔时
    有九种过。一入位过。谓初入菩萨位初得出
    世间心故。二家过。谓生在佛家。以依般若慧
    生故。三种姓过。种姓尊贵无可讥嫌。以大乘
    行生故。四出过。谓一切世间道所不能摄故。
    五入过。由入出世间道法故。六身过。以善住
    菩萨法中以大悲为体故。七处过。以善住菩
    萨正修行处而不舍世间而不染故。八业过。
    谓入三世平等真如法中。顺空圣智生命相
    似法故。九毕竟过。谓入如来种中令佛种不
    断究竟证涅??道故。是则不退转位在于初
    地。若依资粮论。菩萨若得无生忍时即住在
    不动地。必当作佛更不退转。是则不退转位
    在于八地。故彼自发问云。何故从初地乃至
    七地。皆决定向三菩提。而不说为不退转。唯
    说住不动地者。答不动地菩萨所有信等出
    世间善根七地菩萨及二乘不能障碍令其退
    转。是故彼地名不退转。若据众生生彼得至
    七八地者。其位太高。若至初地者。即与观经
    相应。故彼经云。众生生彼有经一劫半劫得
    入欢喜地。若依璎珞本业经十住位中。彼
    经云。若新发意菩萨若进若退多在第六住
    欲入第七住中。何以故。若善男子一劫二劫
    乃至十劫修行六度得入七住。是人尔时从
    初一住至第六住若修般若波罗蜜。正观现
    在前复值诸佛及诸菩萨善知识等所护念。
    故即得出到第七住中即常不退。自七住已
    前名为退分。若众生生彼得入七住名不退
    转。此事必然。以彼时长久修缘强故。又有释
    者。彼无七种退缘故。故令生者皆不退转。一
    无五退具在。婆沙云。一长病。二远行。三常
    诵习经业。四常营事务。五恒和诤讼。此五
    因缘令心劳倦。是名五退具。二寿长于无
    量劫供佛听法陪随胜人。即长时修道故是
    名不退。三无女人故无?H欲迷爱。而六尘
    境界见闻触知令心不染而发菩提心。即无
    染爱缘故是名不退。四无不善及不称心故
    不退转。五无恶友常见诸佛及一生补处菩
    萨故心无慢惰。即恭敬修行故心无退。六由
    彼佛愿力故不退转。无量寿经云。其有众生
    一生我国乃至成佛不受恶趣。除示现生。若
    不尔者不取正觉。又十住婆沙云。若人欲得
    现身至不退转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当称念
    西方无量明佛。七为利益众生故不退转。智
    度论云。阿?跋致有二种。一得无生法忍。二
    未得忍者即是众生生死肉身。结使未断。佛
    知其人必当断故。为利傍人如来亦记彼菩
    萨是阿?跋致。释迦如来亦知我等众生得
    生于彼必不退转。故远记亦名不退。故言皆
    是阿?跋致。又纵生彼渐渐得至七地得无
    生忍。入于八地不动不退者。于理无妨。何以
    故。上言彼佛欲令十方众生生彼悉得作佛。
    作佛已更化众生。彼所化众生复亦得佛乃
    至涅??。此乃住经六大阿僧只时。彼众生尔
    许时修道。亦令生彼即至得佛。非但七八地

    经曰其中多有一生补处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劫说。次释第三旧
    圣众。即助圆净。谓诸菩萨助佛扬化。一生补
    处者。谓十地菩萨更于兜率天一度受生。从
    兜率下即补前佛处而成佛故。故资粮论云。
    一生补处及最后身问为一为异。答不同。谓
    第十地菩萨更有一生所系者方欲入兜率天
    也。若正住兜率天中者名最后身。大品经云。
    是菩萨一生补处。是菩萨最后身。大论问云。
    兜率天有一生补处菩萨。如何余国亦有。答
    天上者是三千国土常法。余处者不定。无量
    寿经云。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
    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
    化者。以佛本愿力故生彼国者入补处位也
    经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次释第
    四劝往生也。汝等未来现在众生若闻我上
    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经曰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
    处。次释第五劝生意。所以我劝汝愿生彼国
    者。得与一生补处菩萨共聚会故。上来标净
    土果竟 次明大段第二举净土因。文分为
    五。一简少因。二陈多行。三圣众垂接。四众生
    托灵。五结劝敦励
    经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
    国。次释第一简少因也。良恐众生曾闻佛说
    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我今天命未究且当放
    逸。为遮此念故言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国。
    有人释云。此文正与摄论别时意相应。今释
    不然。论言别时意者。如人诵持多宝佛名决
    定于无上菩提更不退堕。又唯由发愿于安
    乐土得往生者。皆是别时意。今念佛者但愿
    往生。不论菩提退与不退。又专念佛即离十
    恶。一念便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何况多念。
    即是有行非唯发愿。十住论云。诸菩萨凡起
    小行发深大愿。愿大故得大果。我今多念于
    佛。是即多行。又愿往生。愿行相资扶。何为不
    得生于净土。众生由闻少善不生即怀疑惑。
    几许功德方可得生于彼乎。故下经云。如来
    教令一日念佛。乃至七日也。是知念佛发愿
    必得往生。非别时意。今经言善根者。未必要
    是无贪?痴三善根也。然亦不离。但今所论
    一日念佛等所修善根三业无非往生。决定
    非别时也
    经曰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次明第二陈多行
    也。优婆塞戒经云。若受三归名近住男女。兼
    受一戒乃至五戒不作恶业。故名之为善。即
    修行人。闻说阿弥陀佛者。所修行也。执持名
    号。诵念无忘也。若一日等者。行所经时也。一
    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故十住?称派吃啤R?br> 心者用意。即是念佛。念佛三昧经云。此是诸
    佛要法。二乘所无。占察经文殊般若并云。若
    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妙国土。应当随彼国土佛
    名一心诵念。愿往生者必得往生。观佛三昧
    经云。此念佛三昧欲成就有五因缘。一持戒
    不犯。二不起邪见。三不?x慢。四不恚不嫉。五
    勇健精进。鼓音经云。令念彼佛名十日十夜六
    时礼拜。贤护经云。能持戒者专念阿弥陀佛
    七日即得往生。清净平等觉经及大阿弥陀
    经并说三辈得生。一上品者舍家业弃俗。行
    作沙门修无为道。奉行菩萨六度修戒忍慈。
    专念彼愿生。彼佛不舍。其人现身眠梦得见
    彼佛菩萨声闻。若命终时彼佛菩萨必亲自
    来迎。于七宝池中莲华台上化生。受身长大
    即作阿惟越致菩萨。与诸菩萨飞行十方。供
    佛听法。二中品者是人在家不舍妻子。常持
    经戒。至诚忠信饮食沙门。作佛造寺起塔。烧
    香散华然灯悬缯幡盖。行慈断欲。愿生彼国。
    一日一夜念佛不断。其人现在亦梦见彼佛。
    若临终时彼佛更化作佛来迎。即得往生宝
    池华上。若人虽念彼佛及愿往生。然狐疑不
    信。是人终时亦遣化佛来迎现其人前。彼人
    见佛心生惭愧悔昔疑惑。亦愿往生。虽至彼
    国不得到于佛所。彼边界七宝城中欢喜便
    止。即于彼城宝池华上化生。于五百岁不见
    佛不闻法不见僧。彼名圣胎生。故成实论
    云。如经所说轻心布施生于边地受少果报。
    是知念彼佛者疑心亦然。所生之城纵横二
    千里。舍宅园林牀衣皆众宝所成。百味饮食
    应念而生。所受快乐如忉利天。然不得出彼
    城。但时时见佛光明。以不见闻三宝故心生
    恼恨。经五百岁已乃得出城。至于佛所见佛
    菩萨。虽得闻法心不开解。亦不得在彼菩萨
    比丘僧众中听法。以去所居舍宅远故。又不
    能令舍宅在空随身来去。久久已后亦得如
    彼上品。其下品者无一切功德。但一心念彼
    佛愿得往生昼夜不绝经于十日是人亦生。
    若其狐疑亦如前说。复过五百岁得出城见
    佛于舍宅去佛亦远。又彼经云。当作十种
    善业。一不杀。二不盗。三不邪?H。四不调欺。
    五不饮酒食肉。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
    妄语。九不嫉妒。十不贪欲。不悭惜不?怒不
    愚痴。不随心嗜欲不中悔不狐疑。常孝顺忠
    信。能善奉戒持斋。勿共妇人同牀。断爱欲心
    专念彼佛。经一日一夜乃至十日十夜不绝。
    必得往生。若观经云。当修三行。一孝养父母
    奉仕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修此三业亦得往生。又
    九品修行皆得往生。如彼经说。若无量寿论
    修五念门成就亦得往生。一礼拜门。谓身业
    礼拜。二赞叹门。谓口业赞叹也。三发愿门。
    心常愿往生。四观察门。以智慧观察彼国佛
    及菩萨故。五回向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故。
    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
    除五逆诽谤正法。又法华经云。若人得闻药
    王菩萨品愿生西方亦得往生。药师经云。念
    药师如来亦得生于西方极乐。涅??经云。旷
    路造作井。桥梁树荫僧房佛塔。回愿往生悉
    得生彼
    经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
    其前。次释第三圣众垂接也。准观经等。或见
    彼佛菩萨持紫金台。或金莲华。如梁朝珍禅
    师。见白银台或见化佛菩萨来迎。但随行浅
    深迎相优劣也
    经曰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
    国土。次释第四众生托灵也。心不颠倒往生
    者。谓不改善心夙愿也。准往生者皆生于彼
    七宝池中。莲华化生身形端正如诸菩萨。人
    天无别皆黄金色须臾长大
    经曰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
    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次释第五结劝敦励也。
    谓我了了见有如是胜利。故劝汝往生也
     次明大门第三引六方以证诚。文分为三。初
    叙自言。次引他证。后释名目
    经曰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即是叙自言也。如我向来所赞西方之事。非
    独我说。六方诸佛亦如我所见。知说不虚也
    经曰东方亦有阿[门@(人/(人*人))]?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
    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至)一切诸
    佛所护念经。次释第二引他赞叹证也。称赞
    净土经举十方。此本略举六方。一一方中皆
    有五句。一证处谓东方等。二证人谓阿[门@(人/(人*人))]?
    等。三证多谓如是等恒河沙数等。四证相谓
    各于其国舒舌相也。五证辞谓说诚实言。所
    以先引东方者。准西域法。以东方为上。天
    子正殿及以临朝皆面向东。又东方即阳之
    初。故日行东路为正之始。故先举东方也。阿
    [门@(人/(人*人))]?佛经云。名无?恚。在东方阿比罗提国。
    法华经云在欢喜国。须弥相佛者。谓金容尊
    大状类须弥也。大须弥佛者。谓仪容甚大如
    山王也。须弥光佛者。谓光大如山王也。妙音
    佛者。其声慈润清彻?于梵响也。恒河沙者。
    长阿含第十八云。此阎浮提雪山北面顶有
    香山。四宝所成高二十由旬。顶有龙池名阿
    耨达。此云无热恼。此池流出四河。东方金
    象口中流出大河名曰恒河。智度论云。其河
    既深且广。其沙细而复多。真谛云。此河出池
    口。方一由旬。满中有沙。其沙皆细与水同流。
    东天竺地最近此河。世人多见故引之为喻。
    问如来大人何表信时乃舒舌也。答大论云。
    佛同人间相法故也。谓舒舌至鼻者必不虚
    语。况覆三千得无实也。然如来为证小事但
    舒舌覆面或至发际。若证大事即舒舌覆大
    千。今微因着果。恐人不信。舍苦轮之要躅。
    登涅??之庄迳。其事不轻。其证须大。故覆三
    千大千世界也。当信是称赞等者。称即述其
    德。赞即光其美。心虑所不测名曰不可思。言
    谈所不及名曰不可议。诸行虽积靡方念佛
    之功。诸德虽多难俦此经之德。故使恒沙诸
    佛护持而不灭记忆以在心。故言称赞不可
    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南西北方上
    下同前说也。须弥者此云最高也。其山高十
    六万八千由旬。半在海中 次释第三释经题
    目。文有三。先问次释后劝
    经曰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
    经。次释第一问。汝知题此经否。此经所以得
    一切佛护念名者
    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
    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
    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次释第二释也。若善男女等者。是所护人。
    闻是阿弥陀及闻上六方恒河沙诸佛者。是
    能护人也。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
    佛所护念者。正得护念也。如天亲般若论云。
    说根熟菩萨为诸佛所护念。即防其外慢缘。
    即诸外恶不及。内心无苦念。即记其内德。盖
    智慧以自成加外佛力以利物也。又经为起
    行之本。修以内资。佛则防行之缘。敬称而为
    外护。故言由持是经及闻诸佛名故为所护
    念。由蒙护念令善男女闻是经者皆不退无
    上道心。十住婆沙云。若人能称阿弥陀佛名
    一心念者。即亦得不退转。问为但念阿弥陀
    佛即得不退转。为又有余方便。答非但称念
    礼敬。又应至心于诸佛前忏悔劝请随喜回
    向发愿。由忏悔故即能转诸定业。如如意珠
    随愿易得。若有愿生之处即当忏悔令心不
    退。问不退及不转何异。答弥勒问经论云。诸
    菩萨见法时即永离菩提障。谓身见等一切
    诸烦恼。出过二乘地证得深心故名不退。以
    证胜法成就施等行故名不退转。即生自在。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言正遍。三菩提言
    知觉。谓无上正遍知觉。又无上者谓法身菩
    提。正谓如理智。遍谓如量智。又正谓无分别
    根本智。觉谓无分别后得智。谓由诸佛护念
    故于求无上果智之心遂得不退转也
    经曰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
    所说。次释第三结劝也。是故者。结上之辞。皆
    当等者。劝励之语也。汝当信我上来所说及
    六方诸佛之言 次明大门第四举三生以显
    实。文有四。一发心。二获益。三遂志。四劝生
    经曰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
    陀佛国。次释第一发心也。已发愿者是过去。
    今发愿者是现在。当发愿者是未来。欲生等
    者一心希望也
    经曰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次释现获益也。由念佛发愿故。一即
    彼佛冥加。二即此佛潜卫。遂令求道之心不
    退愿生之志不移。故言不退转。问已发愿今
    发愿可令得不退转当发愿者既未发愿云何
    得言得不退转。答若已发愿者已得不退。若
    今发愿即现得不退。若当发愿亦当得不退
    经曰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第三
    释遂志也。谓若已发愿者谓过去。过去发愿
    者已生也。若今发愿者谓现在。现在发愿者
    今生也。若当发愿者谓未来。未来发愿者当
    生也
    经曰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若有信者应当发
    愿愿生彼国。次释第四劝生也。汝等若信我
    语者发愿生彼国也 次下大门第五他述希
    有。四。一彼赞扬。二讶能堪处。三怪登胜果。
    四赞授秘方
    经曰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
    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次释
    第一彼赞扬也。我赞六方诸佛能为众生作
    真实证。众生因此心得无疑。又弥陀如来大
    慈悲摄引。我偏赞彼。彼佛复赞此
    经曰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
    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
    众生浊命浊中。次释第二讶能堪处也。自誓
    三昧经云。释迦者此云能仁。十二因缘经曰。
    牟尼者名为寂灭亦名无分别。过去因果经
    云。谓身口意满足。即能证寂灭涅??。能证无
    分别智。能令身口意功德满足。故言释迦牟
    尼。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者。讶佛堪忍五浊恶
    中。娑婆世界者。今翻杂恶。自誓三昧经云名
    忍世界。真谛云。忍是世界梵王之名。由能忍
    他胜事不生妒忌故更从主立名为忍界。又
    悲华经云。此界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是
    名忍土。五浊恶世者。五者是数。浊者是滓。十
    地论云。有无明杂智。名之为浊。浊是最下滓
    秽。譬如酒水苏油等淳清在上滓浊在下。若
    众生劫初生时。人能长寿衣食精好。烦恼轻
    微诸见薄劣。身色端正孝顺慈敬。无五滓秽。
    名之为清。劫将欲末时。恶寿短烦恼厚重。诸
    见深固反逆不慈。有兹五滓。名之为浊。今此
    浊义广如别章。此略释名。一劫浊者。劫谓时
    也。菩萨善戒经云。由众生内有恶故外有三
    恶时。谓饥馑疾疫刀兵。此三劫起时名之为
    劫浊。饥经七年。病经七月。刀经七日。时虽长
    短不等。但众生死者一种。逢一一劫死者过
    半。若今众生施僧一抟食者不逢饥馑劫。施
    僧一丸药及与贫病者不逢疾病劫。行不杀
    戒起慈悲心不逢刀兵劫。而此三劫先饥后
    刀中间有病。然非相继而有。但次第有。谓一
    [木*鹿]栌劫下时有饥馑劫。次[木*鹿]栌劫下时有疾
    病。后[木*鹿]栌劫下时有刀兵也。此三灾劫起时
    必其人寿十岁之时。故言劫浊。二见浊者。见
    谓五见。邪智推求邪心作解故名之为见浊。
    善戒经云。如今众生非法见法。法见非法。非
    法说法。法说非法。以不正见妄生分别。破坏
    正法增长邪法。令他修习故名见浊。三烦恼
    浊者。谓三毒在心能令心生烦恼造诸恶业。
    即善戒经云。令诸众生因烦恼故造诸恶业
    及畜恶具。谓刀兵仗等损害众生。俱名烦恼
    浊。四众生浊者。揽假名色而生。名色非一。即
    多法假和合成说名众生。而诸众生忘恩背
    义傲慢欺诳。不修三学及十善业。多造十恶
    五逆。即善戒经云。令诸众生不能孝养不敬
    师长不造善业名众生浊。五命浊者。谓报得
    非色非心一期命根名为命浊。若修善业所
    得命根长远或八万岁。由诸众生多行杀盗
    损命缘业不满百年。即文殊问经云。人命渐
    减短下至十岁即老即无名为命浊。故名五
    浊。所言中者。谓释迦出五浊之内
    经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释第三
    释怪登胜果也。怪能于此恶时恶处恶众生
    中能忍诸恶能得菩提
    经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次
    第四释赞授秘法也。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者。
    谓一日乃至七日念佛即拔尘滓高升净境。
    微因着果俗情难信。人恐如来引接之语故
    言难信之法 自下大门第六自叙甚难。文分
    有四。一显难行之因。二显难得之果。三说难
    信之法。四结成甚难
    经曰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乃
    至是为甚难。释此自叙甚难中分有四句。一我
    于五浊等者。叙出秽方。二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者。叙证胜果。三为诸众生说等者。叙
    授秘术。是为甚难者。结上三事难作能作也
     自下第三明流通分。即依教奉行分也。文
    有三。初能说已周。次所闻已备。后欢喜顶受
    经曰佛说是经已长老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
    世间天人阿修多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释
    曰。佛说经已者。结集者所叙。即能说已周。
    长老已下即所闻已备。闻佛说经已下即欢
    喜顶受。言一切世间者。世间物非一故言一
    切。大集日藏经云。世间有三。一众生世间。谓
    六趣之类。二器世间。谓三界四十居止处。三
    五众世间。谓有漏五阴。云何名世间。杂阿含
    云。危脆败坏故名世间也。涅??经云。天名灯
    明亦曰光明。光明能除黑暗而为大明故名
    为天也。又吉祥故名天。能多恩义故名人。
    有信能多恩义故名人。大法炬经云。阿修罗
    名非天。彼非天故名阿修罗。等者。即应等取
    龙金翅鸟紧那罗干闼婆等。略而不数也。欢
    喜者。心欢体悦故言欢喜。即十地论云心欢
    体悦也。又伽耶山顶经论云。具三清净名为
    欢喜。一能说者清净。谓佛是一切智人。普为
    众生尽说顿尽无垢藏之法。二所说清净。谓
    理教相应随顺无逆句义依之出离。三受者清
    净。谓彼从受而诚信不生轻谤。具兹三义故
    言欢喜。又颜舒曰欢。神悦曰喜。闻之不谤称
    信。领之在心为受。故言欢喜信受。奉行末代奉行

    阿弥陀经疏(毕)

     后批云 福州开元寺常契和上以大中七
     年九月日舍与珍

      阿弥陀经疏跋
    自什公译阿弥陀经以来。历朝诸师制之疏记
    者亡虑数十家盖亦盛矣。慈恩基师所撰有
    二。一名通赞疏。一单名疏。二疏互有出没影
    发经义。犹一室两灯。照物愈明。岂可废其一
    乎。余尝读长西录。又见记主禅师之所援引。
    知通赞外更有疏。而切惜其不传于今焉。一
    日与智积之慧岳麟瑞二公话次。语偶及此。
    因知犹存于彼藏中。遂嘱二公写得一本。粗
    加校订。藏之箧中。顷有人[?-十+乃]梓。共之同志。藏
    版于华顶之库中。余因不愧鄙拙。略述得此
    书之颠末。以跋其后云
     宽政四年壬子二月谷旦

             江户沙门典寿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