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五 >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一

    此经义疏人??净报。故说听者多矣。所禀宝
    云师。首制记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绝。皆宗智
    者。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
    良以愍物情深适时智巧。故多谈事相。少示
    观门。务在下凡普沾缘种。方今嘉运。盛演圆
    乘慕学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证矣。故竭鄙
    思。钞数千言。上顺妙宗。略消此疏。适时之
    巧。非我所能。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所
    以作也。天禧五年。岁在辛酉。重阳日下笔故

    此之疏题。佛等八字。备举经目。皆是所释。唯
    疏一字是能释也。今之五章。释其八字。义稍
    委悉。入文自见。若欲预知可陈梗概。经是通
    号。余是别名。今且明别。佛说者。释迦化主。
    四辩宣演也。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
    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且置能
    说。略明所说。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
    三谛一境。?陈?谀潜橐磺写ΑR磺兄罘ń?br> 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
    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
    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
    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
    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
    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
    此之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观法为
    门不同。如一行三昧。直观三道显本性佛。方
    等三昧观袒持显。法华兼诵经。观音兼数息。
    觉意历三性。此等三昧历事虽异。念佛是同。
    俱为显于大觉体故。虽俱念佛。而是通途。显
    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
    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
    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
    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
    大乘观也。行者应知。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
    正可彰。托彼依正。观于心性。心性易发。所言
    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
    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
    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
    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
    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
    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
    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五重玄义
    本是经中所诠观法。大师预取解释经题。欲
    令行者用此视法。入十六门而为修证。故于
    序文。以主包众。以正收依。观佛既即三身。观
    余岂非三谛。寄语行者。观虽深妙。本被初心。
    若能进功。何忧不就。纵未入品。为因亦强。生
    至彼邦。得预大会。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
    圣阶。度生亦广。永异事善及小乘行。得往生
    者。如此土人宿圆修者。于诸座席见相殊常。
    闻法易悟。以此类彼。功在妙宗。但为戒福不
    精。无往生愿故。在秽土闻法入真。须惧娑婆
    不常值佛。纵遇善友色心不胜。难发我心。况
    尘境?强。诚为险处。故须外加事忏内勤理
    观。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必于宝刹速证无生。
    今解观门其意在此。疏者疏也。决也。疏通决
    择上之义趣。通而不壅。令其行者得意修之
    故也。次能说人号。备于别传及诸章记。有未
    知者须寻彼文。二释文。初释序三。初叙经观
    意二。初正明观行二。初叙意二。初对垢立净
    二。初法二。初明二报苦乐。欲论观行。先示二
    报苦乐之相。文有四句。一一皆论净秽相对。
    初句以所成国土苦乐相对。安养净国。但受
    诸乐故名乐邦。堪忍秽土多受众苦。义言苦
    域。次句以能成物体贵贱相对。彼纯七珍。略
    言金宝。此多众秽略语泥沙。次句以初生受
    质。垢净相对。此土六道具有四生。今就人中
    多从胎藏。母食冷热及饥饱时。儿在胎中。如
    处寒热倒悬山压地狱之苦。故云胎狱。彼土
    九品。八从莲生。下品之人虽经多劫。大本中
    说。疑心修善。生彼胎宫乐同忉利。况八九品
    不生疑惑。岂有苦耶。是故华池受生即乐。次
    句以生后游处?好相对。此则荆棘丛林。彼
    则金渠玉树。然此四句虽一一句。苦乐相对。
    意则对秽显彼净相。又复应知。四句之文似
    唯显示同居二土。据下明宗。具论四。土净秽
    之相。以后验此不专同居。当知四句一一通
    于四种净秽。见思轻重。则感同居乐邦苦域。
    体析巧拙。则感方便乐邦苦域。次第顿入。
    则感实报乐邦苦域。分证究竟。则感寂光乐
    邦苦域。以例金宝泥沙。胎狱华池棘林琼树。
    亦复如是。一家制立。正文与序必不相违。但
    序总示。文宗别说。是故似异。问下三净土
    既皆有相。则可论于金宝等事。寂光之净已
    全无相。如何可说金宝华池及以琼树。答经
    论中言寂光无相。乃是已尽染碍之相。非如
    太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
    色心究竟明显。故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
    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仁王称为法性五阴。
    亦是法华世间相常。大品色香无非中道。是
    则名为究竟乐邦。究竟金宝。究竟华池。究竟
    琼树。又复此就舍秽究尽取净穷源。故苦域
    等判属三障乐邦。金宝以为寂光。若就净秽
    平等而谈。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为寂光。此
    之二说但顺悉檀无不圆极。问佛无上报是
    即理之事。可论金等。究竟寂光是即事之理。
    岂有金等。若其同有事理既混。如何分于二
    土义耶。答佛无上报是究竟始觉。上品寂光
    是究竟本觉。始本既极岂分二体。应知二土
    纵分事理实非有无。岂真善妙有而非理邪。
    秘藏之理岂同小空。故此事理二名一体。以
    复本故。名无上报事也。以复本故。名上寂光
    理也。故妙乐云。修得四德。本有四德。二义齐
    等。方是遮那身土之相。况净名疏。显将寂光
    为佛依报。故知定执报土有金宝等。寂光定
    无。斯乃迷名全不知义矣。二诚由下。明二因
    心行。诚实也。由从也。报之净秽实从心行二
    因致感。心即迷了二心。行即违顺二行。六道
    三教迷三德性。为三惑染。故曰垢心。身口诸
    业违理有作。皆名恶行。此之心行感四秽土。
    沈下?浅也。唯圆顿教了三德性。离三惑染。
    方名净心。身口诸业顺理无作。称为善行。此
    之心行感四净土。高升深妙也。心虽本一。以
    迷了故。须分垢净。行业虽同。以违顺故。须开
    善恶。从此二因感报净秽。应知圆人。以上寂
    光而为观体。凡圣因位皆即究竟。不同别人
    要心只齐一十二品。故分证秽。正在别教。
    问至理微妙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今立垢净
    令人取舍。既乖妙理即非上乘。何得名为修
    心妙观显一实相。答据名求义万无一得。以
    义定名万无一失。良以理外理内。小乘大乘。
    渐次圆顿。所立名言率多相似。须以邪正定
    其内外。次以空中甄其小大。复以渐顿分其
    别圆。则使名言纤毫不滥。方可凭之立乎观
    行。是故今家评此等义。而用六句判于同异。
    所谓相破相修相即。各有二句。即六句也。今
    用此六判此相违。先以别义定其同名。所谓
    外道断无不垢不净见。二乘空理不垢不净
    证。别教但中不垢不净门。圆教秘藏不垢不
    净理。复有四净。外道欣厌执净之见。二乘断
    惑灭净之证。别教离染渐净之门。圆教即染
    顿净之理。既知此已。乃可论于净与不垢不
    净相破之句。圆教顿净破于别教二乘外道
    不垢不净。圆教不垢不净。破于三种之净。相
    修句者。三种之净。修于圆教秘藏不垢不净。
    三种不垢不净。修于圆教即染之净。相即句
    者。圆教即染之净。即是秘藏不垢不净。秘藏
    不垢不净。即是即染之净。今之妙观。即于染
    心观四净土。既照寂光。岂异秘藏不垢不净
    邪。若谓今经舍秽取净异于秘。藏双非理
    者。何故韦提闻观净土。分证秘藏邪。应知
    今净净于垢净。乃以垢净平等之理。而为于
    净土。名偏义圆。斯之谓矣。但以机缘舍秽
    心强。宜以净门净一切相。故今谈净与不垢
    不净。全不相违。又复应知。取舍若极。与不取
    舍亦非异辙。二喻。形端喻净因。了性净心。顺
    理善行。影直喻果。四净土也。源浊喻秽因。迷
    性垢心。违理恶行。流昏喻果。四秽土也。若翻
    上喻。形曲影凹。自可喻于逆修因果。若翻下
    喻。源净流清。亦自可喻顺修因果。今举二喻
    各喻一种其义甚明。二故知下。就净示修。上
    已对秽显于净相。故今就净而明修法。前示
    二因。通云净心及以善行。此明修相。故的指
    今十六妙观三种净业。于十六境不照三谛。
    岂明妙观修三种福为三惑染。不称净业。
    妙观是正。净业为助。正助合行。能感四种极
    乐国土。得见三身弥陀世尊。文从互说。观论
    生土。业论见佛。依正既俱。正助非隔。二然化
    下。示文二。初示教兴二。初明兴由革凡之化。
    要因近事。而为鸿渐。诠理之教。必藉机缘。方
    得兴起。近事为渐通于诸化。今化别由杀逆
    之事欲令众生厌浊世故。此教当机。是韦提
    希。华言思惟。善修观故。二大圣下。明现土。
    佛是极圣。故称为大。佛慈下被。名之曰垂。托
    韦提请。布所证理。名乘机演法。曜玉相等者。
    经云。尔时世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无量世
    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虽广示等
    者。经云。十方妙国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
    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乃至云。时韦提希
    白佛言。是诸国土虽复清净。我今乐生极乐
    世界阿弥陀佛所。二使末下。示观相二。初总
    标。使末俗等者。经云。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
    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
    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等。二落日下。别示
    十六观法不出三类。即依报正报。及三辈往
    生。今顺此三。撮要而示。文自为三。初依报。
    初观落日状如悬鼓。令心坚住专想不移。此
    有二意。一令观日心不驰散。二令心想正趣
    西方。故云用标送想之方。次观清水。复想成
    冰。良以彼土琉璃为地。此地难想。且令想冰。
    冰想若成宝地可见。故云实表琉璃之地。次
    示树观。而经但云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
    具足。而无风吟天乐之事。乃取小本中语。成
    今树观之文。故彼经云。微风吹动众宝行树。
    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
    作。故云共天乐而同繁。次示池观经云。有
    八池水。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黄金为渠。
    其摩尼水流澍华间。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
    常无我。诸波罗蜜等。故云将契经而合响。二
    观肉下。示正报。先明观音势至二菩萨观。以
    此二观皆明肉髻故。经云。若有欲观观世音
    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
    亦次第观之。势至。经云。顶上肉髻如鉢头摩
    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
    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斯是如来
    教示行者。想二大士观法之要也。此二菩萨。
    次当补处。今为近侍。故云瞻侍者也。次示弥
    陀观。经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
    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
    千相自然当现。岂非教示观法之门。故云念
    毫相而覩如来也。三及其下。示三辈观。下疏
    判云。观三品往生有二意。一令舍中下修上
    品故。二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品故。此之二
    意初策自行。次则观他。故今略叙。就策自行。
    即修观行人功有浅深。致使往生相分三品。
    故云及其瞑目告终等也。初明上品上生及
    上品中生。以经明上生乘金刚台。中生坐紫
    金台。故云上珍台也。次文成下。明上品下生。
    经云。即见自身坐金莲华。文成印坏者。大经
    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
    成。以喻凡夫现在阴灭中有阴生。今借此文
    以喻往生菩萨此土阴灭彼国阴生。须知垂终
    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故也。成论明
    极善极恶俱不经中阴。如[矛*(替-曰+贝)]矛离手也。上虽
    三品但是上辈。次总示三辈往生之者。俱出
    轮回。言随三辈者。非谓随他。盖是随己所修。
    三辈行业皆能横截五道。永得不退也。大本
    云。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道。五苦者。此方五
    道俱不免苦。天道纵乐还堕恶趣故。二可谓
    下。结叹观行。微行者。叹三种业。虽是身口运
    为之善。今顺理修。皆成无作幽微无相之行
    也。妙观者。叹十六观。虽托安养依正之境。
    而皆称性绝待照之。即不思议圆妙观也。此
    之观行能令修者达四净土。纵具见思而能
    不退。诚为至极之道要妙之术。如此叹结意
    令闻者尚之修之。不肖之徒。轻欺生死不求
    不退。于斯要术生谤障人。痛哉痛哉。二此经
    下。叙经宗体。心观者。经以观佛而为题目。疏
    今乃以心观为宗。此二无殊。方是今观。良以
    圆解全异小乘。小昧唯心佛从外有。是故心
    佛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
    托境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
    乎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
    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
    心终日观佛。是故经目与疏立宗。语虽不同。
    其义无别。又应须了。若观佛者。必须照心。若
    专观心。未必托佛。如一行三昧直观一念。不
    托他佛而为所缘。若彼般舟及此观法发轸
    即观安养依正。而观依正不离心性。故曰心
    观。须知此观不专观心内外分之。此当外观
    以由托彼依正观故。是以经题称为观佛。若
    论难易今须从易。法华玄云。佛法太高。众生
    太广。初心为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心则
    易。今此观法非但观佛。乃据心观。就下显高。
    虽修佛观不名为难。是知今经心观为宗。意
    在见佛。故得二说义匪殊途。又应了知。法
    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
    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
    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
    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
    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如义例中。僻解师云。
    四教中圆。唯论心具一切诸法。身色依报则
    不论具。唯一顿顿方明三处皆具诸法。荆?
    论曰。四教中圆。何尝不云三处具法。禀今宗
    者。若云心具色等不具。同彼谬立渐圆之见。
    望彼顿顿。天地相悬。尚劣于彼。何预今宗。以
    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是故今家立于
    唯色唯香等义。若其然者。何故经论多以一
    心为诸法。总立观境邪。良以若观生佛等
    境。事既隔异。能所难忘。观心法者近而复要。
    既是能造。具义易彰。又即能观而为所照易
    绝念故。妙玄云。三无差别观心则易。纵观他
    境亦须约心。此经正当约心观佛也。实相为
    体者。心观之宗。方能显发中道实相深广之
    体。所以者何。若于心外而观佛者。纵能推理
    但见偏真。即如善吉观佛法身。但证小理。今
    约唯心。观佛依正当处显发中实之体。中必
    双照三谛具足。故云。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
    体。文特于此。举宗体者。成前叙观。显后叙
    题。成前者。以叙观文虽具三观四土之义。语
    且总略。恐失意者。谓但叙于同居净土观行
    之意故。叙观毕。特示唯心妙观之宗。以显中
    道实相之体。实相既是常寂光土。若谓十六
    只观应佛依正之相。岂能显此实相寂光若
    于十六用圆三观。尚能感得寂光极乐。岂不
    能感三土极乐。以此成前乐邦。金宝等诸文
    义。皆明四种净土因果也。显后者。行人若得
    此宗体意。则知叙题能说之佛。所说观境徒
    众依报。及以通名。如是诸义悉皆圆妙。非小
    非偏。方是今经首题名字。叙观叙题两楹之
    际。云乎宗体。其意在兹。三所言下。叙经题目
    二。初别题七字。具含能说所说能观所观正
    文释名备显其义。今序但明以胜摄劣揽别
    为总。立题之意也。以十六境佛境最胜。故云
    佛是所观胜境。盖十六观不出依正及以徒
    主。若论依正。佛是正报。举正收依。则摄日
    冰地树等六观也。若分徒主。佛是化主。述
    主包徒。则摄观音势至三辈等九观也。故云
    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入正文以圆三观释
    乎能观。以妙三身释所观佛。佛既总摄。余十
    五境。岂不一一皆是圆妙三谛三观邪。二经
    者下。通题。儒经讲解。有兹二训。万代轨则。
    故训法也。百王不易。故训常也。佛经亦然。十
    界咸规。三世不易。复以由义而释于经。由佛
    大圣金口。宣吐自证之法故。名为经。法华玄
    义委解通名。当宗学人不可不究。二入文二。
    初取义释题二。初标列。注云云者。令依诸部
    明于通释五章之义妙玄最委。故彼文云。就
    通作七番共解。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
    合。五科简。六观心。七会异。标章令易忆持。
    起念心故。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生起使不
    杂乱。起定心故。开合料拣会异。等起慧心
    故。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五心立成五
    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解脱。略说七重
    共意如此。今疏从略。但标五名也
    二随释五。初释名二。初标。二一切下释二。
    初对通略示二。初就三处论通别三。初约一
    化二。初释二。初示诸题具通别。他释经题皆
    以经字为能诠教。余字并是所诠之义。作此
    分之。甚违佛旨。且人法譬皆是名字。岂非能
    诠。那得一向属所诠义。经字不可一向属教。
    如妙经云。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又
    云。为佛护念植种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一
    切众生之心。成就四法。必得是经。疏释此四
    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知见证理名为得经。
    此二岂非以理为经。金光明云。十方诸佛常
    念是经。岂令诸佛但念于教。此例盖多。不能
    备引。故知诸师。以能诠所诠释众经题。失旨
    之甚。今家皆用通别释题方无所失。二通则
    下。明通别有三种。今解诸经通别二名。俱
    是能诠俱是所诠。良以通别各自具于教行
    理故。勿谓二名但在于教。须知通别自有教
    名行名理名。如一别题。佛说是教。观即是行。
    无量寿佛是理。岂非别教别行别理。以此三
    别对于经字。即是通教通行通理今于三中。
    初明教通别二。初正明一化通名者。顿说渐
    说施权开权律论之外。皆名为经。故称通也。
    别名者。别相乃多。今从三种。谓人法譬。单三
    复三。并具足一以成七别。单三者。单人。如
    阿弥陀经等。单法。如大般涅??经等。单譬。如
    梵网经等。复三者。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等。
    法譬。如妙法莲华经等。人譬。如如来师子吼
    经等。人法譬具足者。如胜?师子吼一乘大
    方便方广经等。以此七别与通。合标一代佛
    法。二今经下。别指此经。本论一化。言此经
    者。以明七别。此属单人。是故言也。虽属单人
    而人自分。能说释迦。所说弥陀。以此二人而
    为别目。经同一化。故曰通名。据有观字合是
    人法。能从于所。以人兼之。故略不示。然分通
    别。不同广释故未委悉。二为行下。行通别。诸
    经有用一种之行而为别名。以对通名。经即
    通行。若论别行。其数无量。卒难说尽。今以增
    数示于行人。似可领会。一如一行等。二如二
    智等。三如三观等。四如四念等。五如五根等。
    六如六妙等。七如七觉等。八如八正等。九如
    九禅等。十如十度等。乃至百千万亿无量行
    也。此等别行皆趣涅??。究竟四德略言常乐。
    约趣涅??别行即通。故为行经。彼释签中。乃
    以因果判行通别。须知其意。非谓至果其行
    方通。欲知意者。据各修因名为行别。约趣一
    果。此别即通。斯乃别时论通。通时论别。岂唯
    行尔。教理亦然。如以机应对教通别。佛以一
    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各解则机别。一
    音则应通。各解不离一音。一音不妨各解。如
    金光明玄。以能诠文字为教通。以能诠所以
    为教别。所以即是四悉檀也。一一悉檀皆用
    文字。一一文字不离悉檀。如以名实对理通
    别。多名不离一实。一实不妨多名。故三通别
    皆悉同时。悉类乐中管色之韵。约声则通。
    约曲则别。通别二用不相妨碍三理虽下。理
    通别。名实相对名即是门。乃以四门彰一理
    也。亦是事别而对理通。良以诸经多用一事
    而彰于理。得理别名。如此经题以无量寿佛。
    名为别理。以对通名经则通理。若于一化以
    通别理解经题者。莫若四门以为别理。四门
    者有门。空门。双亦门。双非门。四门名通。须
    分四教。所谓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教
    各开有等四门。四四乃成一十六门。诠于别
    理成十六理。理尚非一。那得十六。然理无碍
    能应诸门。犹彼虚空其体实非方圆大小。以
    无碍故。故能随彼方圆等物成无量相。从无
    量说即是别理。体是一空名为通理。无通不
    别无别不通。通别合标成一题目。二此约下。
    结五时之内。一一经题皆具通别。若不用此
    教行理判。徒分通别。全无所以也。然无量行
    会一常乐。四教四门同诠一理若专方等未
    堪此闻。乃是预取法华之意。跨节而谈。于佛
    灭后。解释诸经不约法华宁穷一化。二更约
    下。约一题。一化经目通别二名。具教等三关
    涉既广。思修或难故。就即今所解经题。明教
    行理。宛然可见。此三皆别。以对经字。即是三
    通。故云任运有通别意。欲使行者。即此一题。
    就说解教起能观行见真佛理。三更就下。约
    一字。一题虽约而涉三名。今示一字。解行
    证三悉得具足。此复为二。初就说字兼含释
    题。中说字最可显于教行并理。故引释论所
    行如所说句。以示说中含于行理。如者真如
    也。如名不异。一真觉性。物成无殊。三际平
    等。契此如理。方得心口说行不异。故金刚般
    若云。云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法华云。诸法
    空为座。处此为说法。事相解如。二物相似。以
    为不异。理观解如。二物性一。方名不异。故释
    经如是。三藏则以传佛所说。似水传瓶。名曰
    文如。衍教不尔。通以二谛相即为如。别则唯
    闻中道为如。圆以文字。性离为如。三教约此
    方曰文如。论就理观心口理一。方得说行如
    如不异。此令说者行契如理也。二佛即下。就
    诸字互具释。佛复本源究竟觉体。非寂非照。
    故属法身。观字即是清净智慧寂而常照。故
    属般若。无量寿是自在神通。照而常寂。故属
    解脱。今将诸字。分对三德。深有所以。所以者
    何。向就一字明教行理。虽约说字义具于三。
    既约修辩。尚通前教。而又未明字字具三。
    故今特用涅??三德。对于诸字。乃彰诸字性
    各具三。非前教人所能思说。良以三德性本
    圆融。一一互具故。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
    般若解脱。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解脱法
    身。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三德
    即是教行理三。般若是教。智在说故。解脱是
    行。用从缘故。法身属理。是所显故。佛字既是
    法身之理。即具二德及教行也。观字既属般
    若之教。亦具二德及行理也。无量寿既是解
    脱之行。亦具二德及理教也。若不然者。岂得
    即一达三即三达一。问本以一字具教行理。
    今何得以无量寿三字。方具于三。则不名为
    约一字也。答以题诸字对三德释。斯是妙谈。
    贵在得意。欲令行者知三德性遍一切处。一
    字一句。一偈一品。一部一经。一时一化。乃至
    一切依正色心。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一尘三
    德不小。刹海三德不大。故引华严云。一中
    解无量等也。若得此意。今之妙观有造修分。
    应色一相可照三身。依报一尘即寂光土。故
    十六观皆照三谛。其不信者则辜吾祖立兹
    法矣。二于一下。约一字以校量三初正校量。
    上穷妙旨。从广至狭。今校功德。从少至多。一
    字尚诠大涅??理。况一切经岂不圆遍。二故
    经下。引经证。如金光明及诸大乘。多作此说。
    三若不下。结今得。不明一字圆具三德。诸经
    所说一句一题。受持功德无量无边。便成虚
    设也。自非道场得入三昧发旋总持。曷能妙
    说自在若斯。二初释下。就别广明。置通释别
    也。文四。初释佛字二。初正约佛名示六即二。
    初翻名标示。梵云佛陀。华言觉者。即说教主。
    别号称曰释迦牟尼通号有十。今举第九。故
    标佛也。既是极果。即究竟觉。起信论云。觉心
    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心即常住。名
    究竟觉。此觉圆净无所对待。生佛依正?融
    总摄。十方三世亘彻无外。五住二死尽净无
    余。无量甚深永绝思议。强名妙觉。此之觉义
    有六种即。即者是义。今释迦文。乃究竟是圆
    净之觉。一切凡圣无不全体皆是此觉。虽全
    体是。且迷悟因果其相不同。故以六种分别
    此是。所谓理是。名字是。观行是。相似是。分
    证是。究竟是。然若不知性染性恶。所有染恶
    定须断破。如何可论全体是邪。全体是故。
    免于退屈。六分别故。免于上慢。六不离即。即
    不妨六。六即义成圆位可辩。问所言凡圣全
    体即佛。为即自己当果之佛。为即释迦已成
    之佛。答自己当果。释迦已成。二佛之体究竟
    不别。故诸果佛为生性佛。迷则俱迷。见则俱
    见。故己他佛于今色心。皆可辩于六即义也。
    又复应知。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
    乘人天。下至?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
    初后。所谓理?蜣名字乃至究竟?蜣。今释
    教主。故就佛辩。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
    法界。一一不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
    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故?蜣等皆明六即。
    二涅??下。就觉广明六。初理即。六种即名皆
    是事理体不二义。而事有逆顺。名字等五是
    顺修事。唯理性一纯逆修事。此逆顺事。与本
    觉理体皆不二。其逆顺名自何而立。以知不
    二。事皆合理。名之为顺。其不知者。事皆违理
    故名为逆。名字等五。若浅若深。皆知皆顺。若
    初理即唯迷唯逆。而迷逆事与其觉理。未始
    暂乖。故名即佛。所以者何。良由众生性具染
    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性染性恶
    全体起作。修染修恶更无别体。全修是性故
    得迷事无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业轮回
    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长劫用理长劫不
    知。不由不知。便非理佛。以全是故。名理即佛。
    以不知故非后五即。然理即佛。贬之极也。以
    其全乏解行证即。但有理性自尔即也。又理
    即佛。非于事外指理为佛。盖言三障理全是
    佛。又复应知。不名障即佛。而名理即佛者。欲
    障后五有修德是。此之一位唯理性是也。又
    障即佛。其名犹通。以后五人皆了三障即是
    佛故。释此为三。初引诸经示即。初引大经迦
    叶品云。众生即是佛。何以故。若离众生不得
    三菩提故。如来性品。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
    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
    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
    见。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
    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乃至即于其
    家掘出金藏。又云。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
    眉间有金刚珠。与余力士?亮ο嗥恕6?肆?br> 士以头触之。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
    是珠所在。其处有疮。即命良医。欲自疗治。乃
    至时医执镜以照其面。珠在镜中明了显现
    等。如来藏经十喻者。彼经十文。一法。九喻。
    一是所喻。九是能喻。以所从能。故云十喻。一
    法者。经云。佛告金刚慧菩萨。我以佛眼观一
    切众生。贪?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
    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
    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
    德相具足如我无异。于此文后。即举九事以
    喻其法。各有长行重颂。一萎华佛身喻。二岩
    蜂淳蜜喻。三糠绘粳米喻。四粪秽真金喻。五
    贫家宝藏喻。六?罗内实喻。七弊衣金像喻。
    八贫女贵胎喻。九焦模铸像喻。弊帛者。经偈
    云。譬如持金像行诣于他国。裹以秽弊物。弃
    之在旷野。天眼见之者。即以告众人去秽现
    真像。一切大欢喜。我天眼亦尔。观彼众生类。
    恶业烦恼缠生厄备众苦。又见彼众生无明
    尘垢中。如来性不动无能毁坏者。土模者。经
    偈云。譬如大冶铸无量真金像。愚者自外观
    但见焦黑土。铸师量已冷。开模令质现。众秽
    既已除。相好划然显。我以佛眼观。众生类如
    是。烦恼淤泥中。皆有如来性。?室下。复出涅
    ??经云。如?室中井。及种种宝。人亦知有。?
    故不见。有善方便。然大明灯照之得见。是人
    终不生念是水及宝本无今有。涅??亦尔。本
    自有之。非适今也。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然智
    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今文但引?井具
    宝。以证理即。不取人亦知有等文。诸喻皆尔。
    须知诸喻。理兼圆别。若言三障定覆佛性破
    障方显。此犹属别。若全性成障。障即佛性。以
    不思议德。障消者则诸喻皆圆。方是今文理
    即之喻。故如来藏喻止观显别。今文显圆。次
    净名皆如。语尚涉通。今须圆解。次宝箧下卷
    胜志菩萨。向佛说偈。己界及法界。众生界同
    等。己界即心法。法界即佛法。佛以法界而为
    体故。对众生界即成三法。心生在因佛法在
    果。三无差别故云一界无别界也。二此是下。
    就本觉明佛。前引诸经。虽云即佛。犹未的示
    觉了之相。且指三障体全是理。今示此理。当
    处照明。名为本觉。佛义成也。此自分二初正
    示。言此是者。指上大经众生即佛。诸喻宝物。
    净名皆如。宝箧法界。此等皆是本性圆智。非
    三般若融即微妙。智不名圆。知一切法一一
    含受一切诸法。全法是智。全智是法。待对斯
    绝名圆觉诸法。诸法乃是生佛依正。三际十
    方。此等时处。既全是智。何有一处一物一尘。
    体不明了。然此明了非心意识所能及也。故
    起信论本觉义云。心体离念无所不遍。等虚
    空界本性明了。既其离念安以情求所谓不
    思议智照等也。勿认六道漏心三乘证智而
    为本觉明了之相。妙觉之觉方是理佛。全修
    在性斯之谓欤。二虽五下遮情。情执者云。诸
    有业缚无明惑暗。那言众生即是佛邪。故遮
    之曰。虽业至无间。而皆当体是三解脱。虽见
    思昏倒而本觉理未始不存惑业。全是性德
    缘了佛性。岂可更坏理佛。刀不自伤故。二
    斯下。对四事辩理。世间常住者。即十法界三
    十世间。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相
    亦常。然世本代谢而言常者。以一切法即真
    实性。性不改故。故名为常。若谓迁流不得言
    常。斯谓情见。良以生法即性故。常住异灭法
    即性故。常即性之常。非常无常不可思议。言
    偏意圆。故可得云一生一灭无非中道。唯生
    唯住。唯异唯灭。法华迹门显所证云。世间相
    常住。于道场知已。本门乃云。如来如实知见
    三界之相。非如非异。故知世间即是三界常
    住。岂乖非如非异。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此
    理秘妙。佛能明见故。故云灼然。今我智者成
    秘妙观。虽是肉眼而名佛眼。能见秘藏亦云
    灼然。故妙乐云。显露彰灼称为真秘真秘之
    理即世相常。世相常故众生即佛。此理妙故。
    有佛教化不益一毫。空过无佛不损一毫。五
    即得之何足为高理即失之未始暂下。对此
    四事示理佛也二如斯下。名字即。此至究竟
    皆修德也。须论损益及以高下。言名字即佛
    者。修德之始。闻前理性能诠名也。然有收简。
    收则耳历法音。不门明昧异全不闻。俱在此
    位。简则未得圆闻。齐别内凡。尚属理即。以七
    方便未解妙名。岂知即佛。此自分二。初带喻
    示名字二。初不闻之失。理虽是佛全体在迷。
    佛出不闻经名绝听。此乃却指但理之失也。
    二若佛下。闻名之得。六即辩佛。故今名字
    唯约三宝及十号也。无明长夜佛出令晓。阐
    本智日乃识三宝照世光明。生死巨关无佛
    长锁。佛能于此开甘露门。令知十号是常住
    味。此光此味。乃从众生心性流出。还使众生
    解此光味即本性佛。因说等者。却指贫女舍
    宝喻也。初既不知家有宝藏。唯受贫苦。因示
    得知。宝虽未掘预生适悦。此等法喻皆示于
    名有识知义。能知所知即名字佛。二故须下。
    引人明即佛。梵云须达多。此云善施。亦曰给
    孤独涅??二十七云。舍卫有长者。名须达多。
    为儿娉妇。诣王舍城。宿珊坛那舍。见彼长
    者中夜而起。庄严舍宅。乃问。当请摩伽陀王
    耶。答云。请佛。须达初闻身毛皆竖。复问。今
    在何处。答曰。在迦兰陀精舍。须达思念欲见。
    于时忽见光明如昼。寻道而出。城门自开。见
    佛闻法证须陀洹。疏云。巨关。即城门也。今明
    毛竖。即惊觉也。闻名生觉即本性佛。若论大
    经追叙昔事。方证初果。验闻名时。未能解了
    觉即本性。及前科中三宝十号。亦涉于小。
    今约跨节取意而谈。五时示现身相名号说
    法度人。乃至闻者一念微解。一一皆是全性
    起修。当处无非本性佛法。如前一化增数诸
    行。皆会圆常。四教四门。唯诠一理。不从跨
    节焉消彼文。况文出涅??。部已开会。故约惊
    觉示名字佛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