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五 >
  • 观无量寿经义疏(末)

    后十观中文别有四。一佛对阿难及韦提希
    敕听许说辨劝传持。二由佛劝韦提求见故
    令彼佛菩萨俱现。三由彼观韦提设礼仰荷
    佛力为物启请。四因其请如来为说后十观
    法。前中三句。一对二人敕听劝思。二许宣说。
    除苦法者由观灭罪舍此生彼名除苦法。三
    劝持劝说。第二段中初先明其佛菩萨现后
    明所现威光无比。第三段中初明韦提因见
    设礼次荷佛力现有所覩后为物请。文显可
    知。第四佛说余十观中相从为四。初五。一分
    佛菩萨观次有一门自往生观次一复明佛菩
    萨观后三明其他生之观。就前五中初之一
    门作佛座观次一作彼佛二菩萨三像之观后
    三作彼佛二菩萨真身之观。初坐观中文别
    有六。一辨观相二是为下结三阿难下辨明
    此坐得成所由谓法藏愿力故成四若欲下重
    显观仪五此想成下明观利益六作此下辨观
    邪正。文皆可知。就像观中文别有四。一辨观
    相第二令与修多罗下明观邪正三是为下结
    四作是下明观利益。初中复四。第一略观唯
    观一佛二菩萨像。二此想成下明观成相。三
    一一树下明其广观。观诸树下皆有一佛二
    菩萨像。四此相成下还显成相。就初略中先
    观佛像后明观察二菩萨像。佛像观中先劝
    观佛为佛所表。后正观像劝观佛中应先解
    释三佛之义然后释文。义如别章。此中所观
    是应身也。文中有三。一结前生后以为起发
    见前事已次当想佛。二所以下释劝所以。三
    是故应当一心念下结劝观察。第二段中所
    以者何征问起发。佛身出情所以劝想。下对
    释之。佛法界身入于一切众生心中故劝想
    之。是故已下明佛心想即成前佛入众生心
    义。于中四句。一明心是佛。言是故者乘前显
    后。是佛法身入于一切众生心故。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诸佛相好。二明心作佛成前心是。
    三是心是佛结前初句。四诸佛遍知从心想
    生结前第二。云何名作云何名是。两义分别。
    一就佛观始终分别。始学名作终成即是。二
    现当分别。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
    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名心是佛。望己
    当果。由观生彼名心作佛。上来第二释劝所
    以。自下第三结劝观察。言是故者是佛法身
    入于一切众生心故应当一心系念观彼阿弥
    陀佛。佛号无量略举四种。佛是佛号义如前
    解。多陀阿伽度是如来号。乘如实道来成正
    觉故曰如来。阿罗诃者此名应供。佛具智断
    合可供养故名应供。外国语中三名相通。一
    阿罗诃此云应供。二阿罗汉此云无生亦云
    无着。三阿卢诃此云杀贼。今举初义。三藐三
    佛陀此翻名为正真正觉。三之言正藐之言真
    三复名正佛陀名觉。上劝观佛为像所表。想
    彼佛者先想像下正劝观像。文显可识。前观
    佛像下次观察二菩萨像。先为二坐后正观
    察二菩萨像。上来一段是其略观。余如前释。
    文显可知。佛身观中别有四。一结前生后二
    广辨观想三是为下结四辨观邪正。第二段
    中文复有四。一广辨观相二见此事者即见
    十方下明观利益三观无量寿佛从一相好下
    重辨观义四见无量寿佛即见十方下重辨利
    益。初中先别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已下总以
    结劝。前中有三。一观佛身色二佛身高下观
    其大小三于圆光下观其多少。初段可知。观
    大小中句别有五。一观身大小高六十万亿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二举毫相大小如须弥。
    须弥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然。彼佛
    高相过此五倍。三眼大小如四大海。准此白
    毫及眼大小以度其身。身量太长准身度其
    白毫及眼其量太小。是事云何。凡世人身五
    尺者一寸之眼。身于其眼不过长短五六十
    倍。佛亦应然。无量寿佛眼如四大海。一海纵
    广八万由旬。四海合有三十三万六千由旬。
    身过其眼五六十倍纵令极多无出百倍。何
    缘佛身得六十万倍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准
    眼定身正长六十万倍那由他由旬。言恒河
    沙者或传译者谬而置之。若身实长六十万
    亿那由他由旬白毫及眼便是极小。当亦是
    其传者谬矣。观音势至身量大小准佛身量
    长短未定。四身光大小一一毛光如须弥山。
    五圆光大小犹如百亿三千世界。就第三段明
    多少中句别有五。一明光中化佛多少。于圆
    光中有其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二侍者
    多少一一化佛无数菩萨以为侍者。三明相
    多少有其八万四千诸相。四明好多少彼一
    一相各有八万四千之好。五明光多少于一
    一好各有八万四千光明。上来别观。念佛众
    生下总以结劝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光明相
    好及以化身不可具说结以显多。但当忆等
    是劝辞也。此初段毕。自下第二明其观益。于
    中有三。一明得见阿弥陀佛即得见于一切
    佛身。二明得见阿弥陀佛身即见佛心。三结
    劝观察。初中三句。一明见前阿弥陀佛身相
    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诸佛体同故得见
    一即见一切。二明由见一切佛故即得具足
    念佛三昧。三作是观下结以显益。第二段中
    句亦有三。一明见身即见佛心。身由心起故
    得见身即得见心。又由见身心想转明故得
    见心。二佛心者大慈悲下辨佛心相。谓无缘
    慈普摄众生。然慈悲心有大有小。攀缘分别
    名之为小。心想都灭而于众生无所分别自
    然现益目之为大。小中有三。一众生缘。缘诸
    众生欲与其乐欲拔其苦。二者法缘。观诸众
    生无我无人但有五阴生灭法数而行慈悲。
    无我无人云何行慈。如维摩说自念为生说如
    斯法故名为慈。又念众生妄为我人之所缠
    缚深可哀伤故行慈悲。既无众生为谁说法
    念谁为我之所缠缚。经言无者但无人性。非
    无幻化假名众生故得为说念之被缚。三者
    无缘。观阴空寂本无所有而行慈悲。法既不
    有云何行慈。亦有两义。一念为生说如斯法。
    即是第一义乐与人故名为慈。二念众生妄
    为有法之所缠缚深可哀伤故行慈悲。法既
    不有何处有人而为说乎。释言据彼菩萨自
    心实不见人亦不见法。不见法故无所言说。
    不见人故无可为说。故经说言平等法界佛
    不度生。据彼众生以望菩萨。于众生外别有
    菩萨。闻彼菩萨说无人法舍妄契实同其所
    得便言菩萨为生说法。故经说言众生强分
    别说佛度众生。此前三种缘观修习通名为
    小。大无量心亦有三种。一众生缘。无心攀缘
    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故涅??云我
    实不往慈善根力令诸众生见如是事。二者
    法缘。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
    物无所分别。三者无缘。无心观如而于平等
    第一义中自然安住。今此所论是其大中众
    生缘也。故今说言以无缘慈摄取众生。此是
    第二辨佛心相。三作此观者舍身他下结明
    观益。此是第二明见佛心。是故智下是第三
    段结劝观察。上来第二明观利益。观无量寿
    从一相下是第三段重显观仪。四见无量寿
    佛即见十方无量佛等重显观益。此是第二
    广辨观相第三总结。第四辨邪正。文显可知。
    次观观音文别有六。一结前生后二此菩萨
    下广显观相三是为下结四佛告下明观利益
    五若有下重显观仪六作是下辨观邪正。第
    二段中观相有十。一观身相二观顶相三观
    圆光四观宝冠五观面相六观毫相七观璎珞
    八观手相九观足相十其余下并举余相指同
    前佛。初观身中先观身量。向前佛身长六十
    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此菩萨身长八十
    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后观身色色如紫
    金。观顶可知。观圆光中句别有三。一观光
    中化佛多少二观化佛侍者多少三观化佛色
    身光明。五道众生皆于中现。观宝冠中先观
    宝冠后观冠中化佛大小。第五门中观其面
    色如阎浮金。观毫相中句别有五。一观毫色
    色如七宝。二观毫光。第三观察毫相光中化
    佛多少四观化佛侍者多少五观化佛所现神
    变。现自在满十方界下观璎珞及手足等。文
    皆可知。自余总结观益观仪及观邪正。文亦
    可知。势至观中文别有五。一总生起二辨观
    相三总结之四除无数下明观利益五此观成
    下总结观音及大势至二观成义。第二段中
    文别有七。一观身相二观宝冠三观肉髻四
    观宝瓶五诸余下并举余相同观音六行时下
    观其行相七坐时下观其坐相。初观中先观
    身量如观世音。后观身光。于中先观身光广
    狭。二有缘下明光利益有四。一有缘皆见此
    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一切佛光。以此菩
    萨与一切佛法身体同故见此光即见一切诸
    佛光矣。二是故下结叹其名名无边光。三智
    慧下明光利益。明照众生令离三涂得佛上
    力。四结叹其名名大势至。次五可知。观坐相
    中初劝坐时一切动摇后明分身无量诸佛观
    音势至悉皆云集演说妙法。上来第二广辨
    观相。第三总结。第四观益。第五总结观音势
    至二观成义。文皆可知。此二相须故今总结。
    上来一分佛菩萨观。次下一门自往生观。于
    中有五。一往生想二与十二下明其观仪三
    见此下彰成分齐四总结之五明观益。化佛
    菩萨恒至其所。初中有七。一往生想二于花
    中跏趺坐想三花合想四花开想五莲华开时
    有诸光明来照身想六眼目开想七见佛菩萨
    及闻法想。余皆可知。次下一门重复明其佛
    菩萨观。何故须重。向前所辨佛菩萨观凡下
    不及故此复重教凡观察。于中先辨后总结
    之。辨中先明观察佛身后观菩萨。观佛有六。
    一正教观察丈六之像在池水上。像表彼佛
    池水表彼琉璃之地。二如先下辨明须教观
    像所以。如前所说。佛身无边非凡所及故教
    观像。三然彼下明诸凡夫观者必成生人学
    意。由彼如来本愿力故观者必成。四但想下
    明观多益劝人观察。但观形像得无量福。况
    复佛身。五阿弥陀下明其所观若大若小皆
    是佛身拂去众疑生人重意。众云何疑。前闻
    佛身广大无量。今闻观小疑非佛身于小不
    敬。故须拂遣明皆是佛生其重意。六所现下
    明其所现。大小虽殊色身相好与前不异遮
    人异观。人闻大小皆是佛身谓作异相亦得
    观察故说如前防其异观。下观菩萨。于中初
    明观音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难以取别。
    但观已下教人别之。但观首相即知二别。此
    观头首非观手足。观音顶上有其化佛势至
    顶上有其宝瓶。故观二首便知别矣。此二菩
    萨助阿弥陀者彰此二菩萨助化多益令人必
    观下总结之。此佛菩萨通以观察故名为杂。
    自下三观合为一分为他生观。观察他人九
    品生相。何故观此。为令世人知其生业上下
    阶降修而往。生所以劝观。于中先以六门分
    别。然后释文。其六门者。一定别其人二辨其
    因三明去时见佛不同四明到彼生时有异五
    彰生彼得益差别六释会经论。初定其人?
    分为三细分有九。?分三者谓上中下。大乘
    人中种性已上说为上品。小乘人中从凡至
    圣持戒无犯说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有罪
    说为下品。细分九者上辈有三。所谓上上上
    中上下。大乘人中四地已上说为上上。生彼
    即得无生忍故无生地。理实于中亦有多时
    得无生者。经言即得就胜为言。初二三地信
    忍菩萨说为上中。经说生彼过一小劫得无
    生故。理实于中亦有二劫三劫得者。经言一
    劫就近为语。问曰地持说初地上要过一大
    阿僧只劫方至八地。此经何故说一小劫即
    得无生。解有三义。一时劫不同如华严说。娑
    婆一劫当无量寿一日一夜。彼中一劫当此
    娑婆无量无边阿僧只劫。地持据此故说一
    大阿僧只劫方至八地。观经就彼弥陀国界
    长劫为言故说一劫得无生忍。二去处异。地
    持所说一大僧只至八地者说初地去。观经
    所云过一小劫到无生者就信忍中终处为语。
    信忍之终在于三地。若就初地不唯一劫能
    得无生。三所到别。地持所说一大僧只到于
    八地。观经所论迳一小劫得无生者到第七地
    初得无生在七地故。上中如是。种性解行说
    为上下。经说此人过三小劫得百法明到初
    地故。问曰地持说从种性一大僧只方到初
    地。观经何故说三小劫已到初地。释言时劫
    不同故尔。地持据此娑婆短劫说一大阿僧
    只劫方到初地。观经就彼弥陀长劫故说三
    劫得至初地。问曰地持说从种性到初地时
    过于一大阿僧只劫。初地至八地亦过一大
    阿僧只劫。今此何故宣说上中经一小劫即
    得无生。宣说上下过三小劫方到初地。理实
    齐等举之左右。前说上中经一小劫得无生
    忍者。就信忍中终处为语。所说上下过三小
    劫到初地者。就伏忍中始处为语。此一左右。
    又前宣说经一小劫得无生者。望于七地无生
    之始不至过处。后云三劫至初地者。到其过
    处。此二左右。上辈三人分齐?尔。中辈亦三。
    所谓中上中中中下分齐何处。小乘人中前
    三果人说为中上。生彼即得阿罗汉故。理实
    于中亦有多时得阿罗汉者。经言即得就胜
    为语。问曰罗汉为生不生。此经不说以阿罗
    汉更不生故。问曰龙树说阿罗汉亦生净土。
    故彼文言有妙净土出过三界无烦恼名。是
    阿罗汉当生彼中闻法华经。云何不生。解有
    两义。一就愚法声闻以释。执小迷大为愚法。
    是愚法人舍现阴形未即受身入无余灭。不
    可思议劫未来无余涅??之后心想生时方于
    净土受身闻法。龙树据终说生净土。此经就
    始故不说生。二就不愚法者以释。阿罗汉中
    解小知大名不愚法。是人死已。即于净土受
    身闻经而非一切。是义云何。土有?妙。?处
    杂小妙处唯大。又复?国通有分段凡夫往
    生。妙土唯有变易圣人。弥陀佛国净土中?。
    更有妙刹此经不说。华严具辨。彼不愚法阿
    罗汉人爱结已尽专心求大。生于妙土不生
    ?国。龙树据妙故说罗汉当生净土。故彼文
    言有妙净土出过三界无烦恼名罗汉当生。
    观经就?故不说生为是偏说。前三果人以
    为中上。见前已前内外二凡。精持净戒求出
    离者说为中中。经说生彼七日闻法得须陀
    洹过半劫已得罗汉故。理实于中亦有多时
    闻法得果。经言七日及半劫就胜为言。见道
    已前世俗凡夫修余世福求出离者说为中
    下。经说生彼过一小劫得罗汉故。理实于中
    亦有多劫得罗汉者。经就胜为言。中辈如是。
    下辈亦三。所谓下上下中下下。于彼大乘始
    学人中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
    阶[阿-可+升]。人别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其因。于中初先当相分别后约人论。当
    相如何。经说不同。依大品住宣说般若空慧
    为因。修空慧除灭罪障故于净土欲生即生。
    依涅??经一切善业皆净土因不可具列。?
    要有四。一修戒为因。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自
    持净戒不与犯重。同共止住得生净国。二修
    施为因。旷路作井种植果林。施病医药造立
    僧房。供持戒人及说法者。造像立塔种种供
    养。如是一切悉得往生。三修慧为因。书写经
    卷乃至一偈听受读诵为他演说得生净土。
    四护法为因。守护正法不谤方等得生净土。
    此等能为一切土因。求安乐者宜须修之。依
    维摩经八法为因。故彼经言具足八法行无
    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一饶益众生而不
    望报此即是慈。二代一切生受诸苦恼此即
    是悲。三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此即是喜。由喜
    除嫉故作功德尽以施之。四等心众生谦下
    无碍。此即是舍。舍除怨亲齐能卑敬故等无
    碍。此四利他后四自利。五于菩萨亲之如佛。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于自所学起信敬心。于
    人起敬于法生信。六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于
    他异学?息碍心。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
    于其中调伏其心。于受用事息瑕秽心。八常
    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修诸功德。所修
    行事起专精心。此八能为一切土因。求安乐
    者亦须修之。依往生论五门为因。一礼拜门
    称名礼拜阿弥陀佛求生其国。二赞叹门赞
    阿弥陀佛光明智慧一切德。三作愿门愿生
    其国修弥陀佛所行所成。四观察门所观有
    三。一观彼国功德庄严二观彼佛功德庄严
    三观彼菩萨功德庄严。各有多义不可具列。
    五回向门不舍苦生回向为首所作功德回以
    施之共生彼国。依此观经因亦众多。?要为
    四。一修观往生。观别十六备如上辨。二修业
    往生。净业有三亦如上说。三修心往生。如下
    文说。心有三种。一者诚心。诚谓实也。起行不
    虚实心求去故曰诚心。二者深心。信乐?@至
    欲生彼国。三者回向发愿之心。直尔趣求说
    之为愿挟善趣求说为回向。愿有二种。一愿
    生彼国。二愿见彼佛。所行所成亦尔。此是第
    三修心往生。四归向故生。如下文说。自虽无
    行善友为说佛法僧名或为叹说弥陀佛德或
    叹观音势至或叹彼土妙乐胜事。一心归向
    故得往生。于中或念或礼或叹或称其名悉
    得往生。当相如是。次约人论。经说不同。依无
    量寿大经之中?约三品以别其因。上品生
    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无量寿佛。备修诸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中
    品生者不作沙门亦复不能大修功德。发菩
    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少修福善奉持齐
    戒。造像立塔种种供养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下品生者不作功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
    量寿佛乃至十念。闻说深法欢喜信乐不生
    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依此观
    经九品别论。先明上辈。同修大乘以之为因。
    于中别分。上上生者先发三心。一至诚心二
    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次修三业。一者慈
    心不杀是上初业。二具诸戒是第二业。三读
    诵大乘修行六念是第三业。后回此善欲生
    即生。上中生者亦须先起三种之心。与上初
    同故更不论。下亦如之。次修三业。慈心不杀
    具戒如前故更不论。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
    诵修行。唯能解了第一义谛深信因果。此前
    第三净业所收。后回此善愿生即生。上下生
    者亦复先起三种之心与前相似。次修三业
    慈心不杀具戒如前。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
    诵解义。唯信因果而为行因。此信是前第三
    净业。后回此善欲生即生。上辈如是。次论中
    辈。同修小乘而为行因。以其最后发菩提心
    念弥陀佛故得往生。于中别分。中上生者于
    小乘中前三果人。内备圣德经文不说但明
    其人。具诸戒行此犹是前第二净业。后回此
    善欲生即生。中中生者一日一夜持八戒斋。
    一日一夜持沙弥戒及与具戒。此亦是前第二
    净业。后回此善欲生即生。中下生者孝养父
    母行世仁善。此乃是前第一净业。于临终时
    善友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并说法藏比丘
    四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即生。中辈如是。次
    论下辈。此人过去曾修大乘故大经中宣说。
    此人发菩提心。闻说深法信乐不疑。现在遇
    缘造作诸罪故此经中偏彰其过。现虽作罪
    善友开导。归向之力故得往生。于中别分。下
    上生者现犯轻罪。善友为说大乘经名教称
    彼佛。灭罪故生。下中生者现犯重罪。善友为
    叹弥陀佛德欢喜信乐。灭罪故生。下下生者
    现犯四重五逆等罪。善友教称无量寿佛。如
    是至心令声不绝乃至十念。灭罪生。辨因如
    是。此二门竟。次明去时见佛不同。佛具三身。
    一者真身谓法与教。二者应身八相现成。三
    者化身随机现起。依如大经。上品之人见佛
    应身而来迎接。中品见化。下品梦覩不辨化
    应。真身常寂无迎接相。为是不论。依此观经
    上辈三人同皆见佛应化二身而来迎接。但
    于其中见化多少为别异耳。上人见其无数
    化佛中见一千下见五百。中辈三人有见不
    见。中上中中二人见佛。中下不见。以行劣故。
    问曰大经宣说中辈一切见佛。此经何故有
    见不见。释言大经总相言之从多说见。此经
    细分故有不见。其有见者唯覩应佛不见化
    身劣于前故。下辈三人有见不见。下上下中
    人见佛下下不见但见莲华。问曰大经宣说
    下辈不得见佛。此经何故说有见者。释言此
    经明修观行由观灭罪故。令下辈分有见者
    虽后见佛但覩其化劣于前故。问曰大经宣
    说上人唯见其应中唯见化下唯梦覩不辨化
    应。此经何故宣说上辈应化俱见中辈见应
    下辈见化。释言此经明修观行由观心明。是
    故上人应化俱见中人见应下人见化。大经
    之中不明观行为其不同。此三门竟。次论往
    生彼土时有异。上辈三人生时各异。上上生
    者至即花开不经时日。上中生者经宿方开。
    上下生者一日一夜其花乃敷。中辈三人生
    时亦异。中上生者至即花开与上上同。何故
    如是。此小乘中圣人往生。余业虽劣无漏净
    心故往即生。中中生者七日花敷。中下生者
    文中不辨。但云生已过七日后遇圣闻法。下
    辈三人生时亦别。下上生者经七七日其花
    乃敷。下中生者罪报深重六劫方开。下下生
    者罪障极重十二大劫莲花乃敷。由其罪重
    尔许时节澄练其心方堪入法。时分如是。此
    四门竟。次彰生后得益差殊。上辈三人得益
    各异。上上生者至彼即得无生法忍。无生七
    地。于中亦有多时得者。就胜为言。上中生者
    迳一小劫得无生忍。亦有过者。就胜为言。上
    下者过三小劫得住初地。中辈三人得益亦
    异。中上生者生彼即得阿罗汉果。亦有多时。
    就胜为言。中中生者过七日后得须陀洹。过
    半劫后得阿罗汉。中下生者过一小劫方得罗
    汉。下辈三人得益亦异。下上生者迳十小劫
    得到初地。以此先是善趣人故。下中生者过
    于六劫闻法发心。下下生者过十二大劫闻
    法发心。发心种性以此下辈宿习大故同发
    大心得益如是。此五门竟。次第六门释会经
    论。问曰依如往生论中说。二乘种不得往生。
    此经何故宣说中辈学小得生。释言弥陀菩
    萨正处唯修小行不得往生。要由乘终发菩
    提心种大乘种方乃得生。故大经中宣说其
    人发菩提心。彼往生论据终为言故说二乘
    种子不生。此经就始故说中辈学小得生。问
    曰若此要由乘终发菩提心方得生者。至彼
    应证大乘道果。何故但得小乘果乎。释言此
    人虽复乘终发菩提心。先多学小故至彼国
    闻苦无常发其本解先证小果。以其乘终发
    大心故得小果已于小不住必还入大。问曰
    依如往生论中宣说女人根缺不生。此经宣
    说韦提希等五百侍女同皆往生。是义云何。
    释言论说女人根缺不得生者就后为言。生
    彼国者净报离欲故无女人。身报精上故无
    根缺。若论此者但有善心一切不简。又问大
    经说五逆不得往生。此经宣说逆罪得生。其
    义云何。释有两义。一约人分别。造逆罪人有
    上有下。善趣已前常没造逆说以为下。善趣
    位中遇缘造逆说之为上。如世王等上人造
    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便得生。此经就之
    故说五逆亦得往生。下人造逆多无重悔不
    可得生。大经就此故说不生。二约行分别。造
    逆之人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之为定。修余
    善根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重
    罪不得往生。大经就此故说不生。定善力强
    能消逆罪容得往。此经明观所以说生。分别
    如是。次释其文。先观上辈三人往生。于中初
    先三品别论后便总结。就上上中初举次辨
    后总结之。辨中有三。一明其因。二生彼国时
    此人已下因成往生。彼国见佛已下生已得
    益。就明因中初心后行。心中初言若愿生彼
    发三种心总以标举。次别其名。何等问也。下
    对辨之。言诚者是其实心。起行不虚名为诚
    心。又实求往亦名诚心。言深心者?@至心也。
    起行?@至名曰深心。求去?@至亦曰深心。回
    向发求去心也。狭善而求名曰回向。谓回
    己善向大菩提又回己善向彼国生故名回向。
    回向之义广如别乘。此应具论。直尔趣求说
    以为愿。愿大菩提又愿生彼故名为愿。具三
    必生总结。其能行中初言复有三种当得往
    生总以标举。次列其名。先问后列。此三犹上
    三种净业。慈心不杀是上初业。前初业中明
    供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行十善。今举
    慈心余略不论。具诸戒行是前文中第二业
    也。读诵大乘乃至发愿是前文中第三业也。
    回向已下通用前三。愿生彼国一日至七日
    明修分齐。即得往生结明修益。上来明因。第
    二因成往生之中此人精进弥陀如来与观音
    等彼来迎此。行者见已欢喜已下此往生彼。
    第三生彼得益之中事别有三。一生彼国见
    佛闻法得无生忍。二遍事诸佛从之受之受
    记。三还本国得陀罗尼总持之门。是名下结。
    次观上中。先举次辨后总结之。辨中亦三。一
    明其因成往生。三生已得益。因中初言不必
    受持方等经典简此异前。善解成等正辨其
    因。以此愿下用之求生。前上品中三种之心
    并慈具戒此亦应有。同前不说。第二生中初
    彼迎此。行者自见坐金台下此往生彼。迳宿
    则开彰生时节。第三益中文亦有三。一生彼
    得益二遍事诸佛修学三昧三于其国迳一小
    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生彼益中身作金色
    正报胜也。足下莲华依报胜也。佛及菩萨放
    光照等善友胜也。因前习等闻法胜也。即下
    金台礼佛赞等起行胜也。迳七日等所成胜
    也。次论上下亦先标举次辨。中有三。一因二
    生三明得益。因中不明善解义趣彰此劣前。
    亦信因等正辨其因。有信同前是以言亦。以
    此德下用之求生。第二生中初彼迎此。见此
    事下此往生彼。迳一日夜莲华乃开彰生久
    近。以此劣前故一日夜其华乃敷。益中亦三。
    一生彼得益见佛闻法。二遍供诸佛从之闻
    法。三于彼国迳三小劫得百法门住欢喜地。
    是名上生。第十四观总以结之。次观中品三
    人往生。于中初先二品别论后总结之。别中
    先观中品上生。先举次辨后结之。辨中有三。
    一辨其因二因成往生三生已得益。因中初
    言五戒八戒是在家戒。修行诸戒是出家戒。
    此明修洽。不造五逆无诸过患明其离过。以
    此善下用之求生。第二生中初彼迎此。行者
    见下此往生彼。莲华寻开彰生时节。此圣往
    生故华即开。第三益中初华开闻法后得道
    果。得罗汉者此名无生亦名无着。无着因亡
    无生果丧。言三明者所谓宿命天眼漏尽是
    其三也。言六通者所谓身通天眼天耳他心
    宿命及与漏尽成如别章。八解脱者经中亦
    名八背舍也。名字是何。内有色相外观色一。
    自身名内他身名外。于自身色未灭未坏名为
    内有观。内外色悉皆不净名外观色。问曰此
    中内外俱有以何义故偏言内有。释言内色初
    有后无。约对后无故说初有。前三解脱未灭
    外色非初独有。以是义故不名外有。问曰此
    门通观内外悉皆不净。以何义故遍言观外。
    释言此乃隐显彰名。前内彰有隐其观称。今
    外彰观隐其有名。论释如是。内无色相外观
    色二。于自己身豫作死相虫食火烧破坏之
    相名为内无。观察外色悉皆不净。此前二种
    是不净观。净相解脱以为第三。于内外色除
    去皮肉唯观白骨。前三色观空处识处无所
    有处及悲想解脱复以为四。通前为七。圣人
    得彼四空处定即说为此四解脱也。灭尽解
    脱以为第八。谓灭尽定此八解脱。广如别章
    应具论之。次观中中。初举次辨后总结之。辨
    中亦三。一明其因二戒香勋下因成往生三
    华既敷下生彼得益。第二生中初彼迎此。行
    者自见坐莲华下此往生彼。迳于七日莲华
    乃敷彰生久近。以劣前故迳于七日其花乃
    敷。得益可知。次观中下。亦先总举次辨后结。
    辨中亦三。一明其因二因成往生三生彼得
    益。因中有二。一孝养父母行世人善。二临
    终闻友赞扬彼国及闻法藏四十八愿愿乐欲
    生。第二生中此人行劣无佛来迎直尔往生。
    第三益中此人行劣不观见佛。直从观音势
    至闻法得阿罗汉。是名中下别结中下。是名
    中辈通结中品。下次观察下品三人。此应在
    于善趣已前。分齐难知。于中亦初三人别论
    后总结之。别中先观下品上生。亦先总举次
    辨后结。辨中有四。一彰其罪过。二命欲终下
    明其善因。闻经灭罪称佛除恶故得往生。三
    尔时彼佛遣化佛已下明其往生。于中初先
    彼化迎此。作是语已行者见下随化生彼。迳
    七七日莲华乃敷彰生时节。以罪轻故七七
    华开。四花开敷时大悲观音放光已下生彼
    得益。于中初先观音为说甚深经典后明其
    人闻法信解发心得道。次观下中亦先总举
    次辨后结。辨中亦四。一彰其罪。二如此罪人
    以恶业下明其善因。由闻佛德及戒定等灭其
    罪业。三地狱火化为风下明其往生。于中初
    先化佛来迎。如一念下寻化往生。六劫华敷彰
    生久近。此罪转重故过六劫乃开敷。四观音
    势至为说法下生彼得益闻法发心。次观下
    下。亦先总举次辨后结。辨中亦四。一彰其罪。
    作不善业总以标举。五逆等别。言五逆者杀
    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五逆
    也。问曰如大经中五逆不生。今此何故五逆
    亦生。释言随人不同故尔。若是宿世无道根
    者现造五逆终无生理。若是先发菩提心人。
    虽复遇缘造作五逆四重等罪。必生重悔如
    世王等亦得往生。乃至大乘善趣之人有造
    作五逆四重谤法罪故。十恶名义备如上列。
    具不善者具四重等。此前第一彰其罪业。二
    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已下明其善因。于
    中有二。一反举其告。二善友告下顺彰其得。
    失中两句。一以恶业应随地狱。二临终下善
    友教示不遑念佛。遑犹暇也。无暇念佛故曰
    不遑。得中两句。一善友教劝称彼佛名具足
    十念。二以称佛故念念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
    罪。此第二段明其善因。三命终后见金华下
    乘善往生。于中初先明见莲华次得往生后
    彰生彼。十二大劫花乃开敷此罪极重故十
    二劫乃敷耳。四观音势至以大悲下生彼得
    益。总结可知。上来广教三种净业十六正观。
    下明说益。益别有三。一韦提及与五百侍女
    见安乐国佛及菩萨得无生忍。二五百侍女
    发菩提心愿生彼国佛说悉生。三诸天发心。
    此正宗竟。下明流通于中有二。一王宫流通。
    二足步下耆?流通。前中有四。一列名教持。
    二行此下明目连等闻法欢喜。初中阿难先
    问发起。当何名此经问经名字。上来所说言
    义非一。当于何义而名此经。此法之要云何
    受持问受仪。此法极要云何受持。下佛答之。
    名观极乐无量寿佛观音势至亦名净业生诸
    佛前对其初问。汝当受持无令忘失对其后
    问。无令忘失是持义也。自下第二明修有益。
    于中初明行。前十六三昧观门得大利益。现
    身得见彼佛菩萨。男子女人但闻名下明其
    念佛菩萨之益。但闻二名除无量罪何况忆
    念明菩萨有大利益。举劣况胜。若念佛下明
    念彼佛得大利益。若念佛者人中分陀明其
    身胜。分陀利花花中殊好。此人同彼名分陀
    利。观音势至为胜友明伴类胜。当坐道场明
    所成胜。场犹处也。得道之处名曰道场。如治
    麦处名为麦场。如是一切随化以论。菩提树
    下得佛道处名为道场。处斯得佛故名为坐。
    据实以论。义有通局。通则菩萨一切行德能
    生佛果斯名道场如维摩说。局则末后金刚
    三昧亲生佛德名为道场。依之得果义说为
    坐。生诸佛家明所入胜。亦得名为所依处也。
    不思佛法是佛住处名为佛家。初地已上入
    佛家中依之赴行名生佛家。第三劝持第四
    闻喜。文显可知。第二耆?流通之中。初佛步
    空还耆?山为增物敬奉顺其言故现此变。
    次阿难说。后天龙等闻喜礼去

    观无量寿经义疏末(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