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五 >
  • 两卷无量寿经宗要

    将申两卷经旨。略开四门分别。初述教之大
    意。次简经之宗致。三者举人分别。四者就文
    解释。言大意者。然夫众生心性融通无碍。泰
    若虚空。湛犹巨海。若虚空故其体平等无别
    相而可得。何有净秽之处。犹巨海故其性润
    滑能随缘而不逆。岂无动静之时。尔乃或因
    尘风沦五浊而随转。沈苦浪而长流。或承善
    根截四流而不还。至彼岸而永寂。若斯动寂
    皆是大梦。以觉言之无此无彼。秽土净国本
    来一心。生死涅??终无二际。然归原大觉积
    功乃得。随流长梦不可顿开。所以圣人垂迹
    有遐有迩。所设言教或褒或贬。至如牟尼世
    尊现此娑婆诫五恶而劝善弥陀如来御彼安
    养引三辈而导生。斯等权迹不可具陈矣。今
    此经者盖是菩萨藏教之格言。佛土因果之真
    典也。明愿行之密深。现果德之长远。十八圆
    净越三界而迢绝。五根相好侔六天而不嗣。
    珍着法味遂养身心。谁有朝饿夜渴之苦。玉
    林芳风温凉常适本无冬寒夏热之烦。群仙共
    会时浴八德莲池。由是长别偏可厌之皓皱。
    胜侣相从数游十方佛土。于兹远送以难[((尸@(一/火))*又)/心]
    之忧劳。况复闻法响入无相。见佛光悟无生。
    悟无生故无所不生。入无相故无所不相。极
    净极乐。非心意之所度。无际无限。岂言说之
    能尽。但以能说五人之中佛为上首。依正二
    报之内长命为主。故言佛说无量寿经。设其
    一轴不足开心。若至其三有余两掌。今此经
    者有上有下。无缺无余。适为掌珍。言之卷
    上。故言道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第二简宗致者。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
    体。摄物往生以为意致。总标虽然于中分别
    者。先明果德后显因行。果德之内略有四门
    一净不净门。二色无色门。三共不共门。四漏
    无漏门。第一明净不净门者。略以四对显其
    阶降。谓因与果相对故。一向与不一向相对
    故。纯与杂相对故。正定与非正定相对故。所
    言因与果相对门者。谓金刚以还菩萨所住
    名果报土不名净土。未离苦谛之果患故。唯
    佛所居乃名净土。一切劳患无余灭故。依此
    义故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
    居净土。一切众生暂住报。登金刚源居净土。
    第二一向与不一向相对门者。谓八地以上
    菩萨住处。得名净土。以一向出三界事故。亦
    具四句一向义故。七地以还一切住处。未名
    净土。以非一向出三界故。或乘愿力出三
    界者。一向四句不具足故。谓一向乐。一
    向无失。一向自在。七地以还出观之时。或
    时生起报无记心。末那四惑于时现行。故非
    一向净。非一向无失。八地以上即不如是。依
    此义故。摄大乘云。出出世善法。功能所生起。
    释曰。二乘善名出世。从八地以上。乃至佛地。
    名出出世。出世法。名世法对治。出出世法。为
    出世法对治。功能以四缘为相。从出出世善
    法功能。生起此净土故。不以集谛为因。乃至
    广说故。第三纯与杂相对门者。凡夫二乘杂
    居之处。不得名为清净世界。唯入大地菩萨
    生处。乃得名为清净世界。彼非纯净。此纯净
    故。依此义故。瑜伽论言。世界无量。有其二
    种。谓净不净。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傍生饿
    鬼。亦无欲界色无色界。纯菩萨众于中止住。
    是故说名清净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萨。由愿
    力故。于彼受生。无有异生及非异生声闻独
    觉。若非异生菩萨得生于彼。解云。此第三地
    是欢喜地。以就七种菩萨地门。第三净胜意
    乐地故。摄十三位。立七种地。具如彼论之所
    说故。第四正定与非正定相对门者。三聚众
    生苦生之地。是为秽土。唯正定聚所居之处。
    名为净土。于中亦有四果声闻。乃至复有四
    疑凡夫。唯无邪定及不定聚耳。今此经说无
    量寿国。就第四门说为净土。所以然者。为欲
    普容大小。兼引凡圣。并生胜处。同趣大道故。
    如下文言。设我得佛。国中人民。不住正定聚
    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又言。设我得佛。国中
    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乃至广
    说。又观经中说。生彼国已。得罗汉果等。乃至
    广说故。论说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
    是说决定种性二乘。非谓不定根性声闻。为
    简此故。名二乘种。由是义故。不相违也。又言
    女人及根缺者。谓生彼时。非女非根缺耳。非
    此女等不得往生。如韦提希而得生故。然鼓
    音王陀罗尼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转轮
    圣王。其母名曰殊胜妙眼等。乃至广说者。是
    说化佛所居化土。论所说者。是受用土。由是
    道理。故不相违。上来四门。所说净土。皆是如
    来愿行所成。非生彼者自力所辨。不如秽土
    外器世界。唯由众生共业所成。是故通名清
    净土也。次第二。明有色无色门者。如前所说
    四种门中。初一门显。自受用土。后三门。说他
    受用土。三门有色。不待言论。自受用土。说者
    不同。或有说者。自受用身。远离色形。法性净
    土。为所住处。是故都无色相可得。如本业经
    说。佛子果体圆满。无德不备。理无不周。居中
    道第一义谛。清净国土。无极无名无相。非一
    切法可得。非有体。非无体。乃至广说。起信论
    云。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
    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皆
    得益。故说为用。此用有二种。一者凡夫二乘
    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二者诸菩萨从初发意。
    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依此
    等文。当知所见有色相等。皆得他受用身。说
    自受用中。无色无相也。或有说者。自受用身。
    有无障碍微妙之色。其所依土。具有六尘殊
    胜境界。如萨遮尼干子经云。瞿昙法性身。妙
    色常湛然。如是法性身。众生等无边。华严经
    云。如来正觉成菩提时。得一切众生等身。得
    一切法等身。乃至得一切行界等身。得寂静
    涅??界等身。佛子。随如来所得身。当知音声
    及无碍心。亦复如是。如来具足如是三种清
    净无量。摄大乘云。若净土中。无诸怖畏。六根
    所受用法悉具有。又非唯是有。一切所受用
    具。最胜无等。是如来福德智慧。行圆满因。感
    如来胜报依止处。是故最胜。依此等文。当知
    圆满因之所感。自受用身。依止六尘也。或有
    说者。二师所说。皆有道理。等有经论。不可违
    故。如来法门无障碍故。所以然者。报佛身土。
    略有二门。若就正相归源之门。如初师说。若
    依从性成德之门。如后师说。所引经论。随门
    而说。故不相违。此是第二色无色门也。次第
    三。明共不共门者。通相而言。土有二种。一者
    内土。二者外土。言外土者。是共果。言内土者。
    是不共果。内土之中。亦有二种。一者众生五
    阴。为正报土。人所依住。故名为土。二者出世
    圣智。名实智土。以能住持后得智故。依根本
    智。离颠倒故。如本业经云。土名一切贤圣所
    居之处。是故一切众生贤圣。各自居果报之
    土。若凡夫众生住五阴中。为正报之土。山林
    大地共有。为依报之土。初地圣人。亦有二土。
    一实智土。前智住后智为土。二变化净秽。迳
    劫数量。应现之土。乃至无垢地土。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乃至无垢地。尽非净土。住果报故。
    总说虽然。于中分别者。正报之土。不共果义。
    更无异说依报之土。为共果者。诸说不同。或
    有说者。如山河等。非是极微合成。实有一体。
    多因共感。直是有情异成各变。同处相似。不
    相障碍。如众灯明。如多因所梦。因类是同。果
    相相似。处所无别。假名为共。实各有异。诸佛
    净土。当知亦尔。若别识变。皆遍法界。同处相
    似。说名为共。实非共也。若有一土。非随识别
    者。即成心外。非唯识理。如解深密经云。我说
    识所缘。唯识所现故。唯识论云。业熏习识内。
    执果生于外。何因熏习处。于中不说果。或有
    说者。净土依果。虽不离识。而识是别。土相是
    一。由彼别识共所成故。如揽四尘以成一柱。
    一柱之相。不离四微。非随四微成四柱故。当
    知此中道理亦尔。于中若就自受用土。佛与
    诸佛共有一土。犹如法身。诸佛共依故。若论
    他受用土相者。佛与诸菩萨等共有。如王与
    臣共有一国故。又二受用土。亦非别体。如观
    行者。观石为玉。无通慧者。犹见是石。石玉相
    异。而非别体。二土同处。当知亦尔。如解深密
    经云。如来所行如来境界。此何差别。佛言。如
    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无量功德众。庄
    严清净佛土。如来境界。谓一切种。五界差别。
    所谓有情界。世界。法界。调伏界。调伏方便
    界。解云。此说自受用土。诸佛共有。非各别
    也。瑜伽论云。相等诸物。或由不共分别为因。
    或复由共分别为因。若共分别之所起者。分
    别虽无。由他分别所住持故。而不永灭。若不
    尔者。他之分别应无其果。彼虽不灭。得清净
    者。于彼事中。正见清净。譬如众多修观行者。
    于一事中。由定心故。种种异见可得。彼亦如
    是。解云。此说依报。不随识别。若执共果随识
    异者。我果虽灭他果犹存。即他分别。不应无
    异。故彼不能通此文也。摄大乘论云。复次。受
    用如是净土。一向净。一向乐。一向无失。一向
    自在。释曰。恒无杂秽。故言一向净。但受妙
    乐。无苦无舍。故言一向乐。唯是实善。无恶无
    记。故言一向无失。一切事悉不观余缘。皆由
    自心成。故言一向自在。复次。依大净说一向
    净。依大乐说一向乐。依大常说一向无失。依
    大我说一向自在。解云。此中初复次。显他受
    用义。后复次。显自受用义。义虽不同。而无别
    土。所以本论。唯作一说。故知二土。亦非别体
    也。问如是二说。何得何失。答曰。如若言取。
    但不成立。以义会之。皆有道理。此是第三共
    不共门也。次第四。明漏无漏门者。略有二句。
    一者通就诸法。显漏无漏义。二者别约净土。
    明漏无漏相。初通门者。瑜伽论说。有漏无漏。
    各有五门。有漏五者。一由事故。二随眠故。三
    相应故。四所缘故。五生起故。无漏五者。一离
    诸缠故。二随眠断故。三是断灭故。四见所断
    之对治自性相续解脱故。五修所断之对治
    自性相续解脱故。于中委悉。如彼广说。今作
    四句。略显其相。一者有法。一向有漏。谓诸染
    污心心所法等。由相应义。是有漏故。而无五
    种无漏相故。二者有法。一向无漏。谓见道时。
    心心所法等。由有自性解脱义故。而无五种
    有漏相故。三者有法。亦有漏。亦无漏。谓报无
    记心心所法等。随眠所缚故。诸缠所离故。虽
    复无漏。而是苦谛。由业烦恼所生起故。四者
    有法非有漏谓甚深法不堕数故。次别明中。
    亦有二门。一有分际门。二无障碍门。有分际
    门者。若就诸佛所居净土。于四句中唯有二
    句。依有色有心门。即一向是无漏。自性相续
    解脱义故。远离五种有漏相故。若就非色非
    心门者。即非有漏。亦非无漏。非有非无故。离
    相离性故。若就菩萨。亦有二句。恰论二智。所
    显净土。一向无漏。道谛所摄。如摄论说。菩萨
    及如来唯识智。无相无功用。故言清净。离一
    切障。无有退失。故言自在。此唯识智。为净土
    体故。不以苦谛为体。乃至广说故。若就本识
    所变之门。亦是无漏。以非三界有漏所起。乐
    无漏界。故是无漏。无明住地为缘出故。名果
    报土。故是有漏。虽亦无漏而是世间。故于无
    作四谛门内。苦谛果报之所摄也。如经言。三
    贤十圣住果报故。宝性论云。依无漏界中。有
    三种意生身。应知彼因无漏善根所作。名为
    世间。以离有漏诸业烦恼所作世间法故。亦
    名涅??。依此义故。胜?经言。世尊。有有为世
    间。有无为世间。有有为涅??。有无为涅??。故
    此中说意生身。乃是梨耶所变正报。正报既
    尔。依报亦然。同是本识所变作故。然此梨耶
    所变之土。及与二智所现净土。虽为苦道二
    谛所摄。而无别体随义异摄耳。如他分别所
    持秽土。得清净者。即见为净。净秽虽异。而无
    别体。当知此中二义亦尔。此约有分际门说
    也。次就无障碍门说者。应作四句。一者诸佛
    身土。皆是有漏。不离一切诸漏故。如经说言。
    诸佛安住三毒四漏等。一切烦恼中。得阿耨
    菩提。乃至广说故。二者。凡夫身土皆是无漏。
    以离一切诸漏性故。如经说言。色无漏无系。
    受想行识。无漏无系。乃至广说故。三者。一切
    凡圣秽土净土。亦是有漏。亦是无漏。以前二
    门不相离故。四者。一切凡圣秽土净土。非有
    漏。非无漏。以无缚性及脱性故。如经说言。色
    无缚无脱。受想行识。无缚无脱。乃至广说故。
    此是第四有漏无漏门也。上来四门合为第
    一净土果竟。次第二明净土因者。净土之因。
    有其二途。一成辨因。二往生因。成辨因者。说
    者不同。或有说者。本来无漏法尔种子。三无
    数劫修令增广。为此净土变现生因。如瑜伽
    论说。生那落迦。三无漏根种子成就。以此准
    知。亦有无漏净土种子。或有说者。二智所熏
    新生种子。为彼净土而作生因。如摄论说。从
    出出世善法功能。生起净土。何者为出出世
    善法。无分别智。无分别后得。所生善根。为出
    出世善法。是本有即非所生。既是所生。当知
    新成。问。如是二说。何者为实。答。皆依圣典。
    有何不实。于中委悉。如楞伽经料简中说。次
    明往生因者。凡诸所说往生之因。非直能感
    正报庄严。亦得感具依报净土。但承如来本
    愿力故。随感受用。非自业因力之所成辨。是
    故说无往生因。此因之相。经论不同。若依观
    经说十六观。往生论中说五门行。今依此经。
    说三辈因。上辈之因。说有五句。一者。舍家弃
    欲而作沙门。此显发起正因方便。二者。发菩
    提心。是明正因。三者。专念彼佛。是明修观。
    四者。作诸功德。是明起行。此观及行为助满
    业。五者。愿生彼国。此一是愿。前四是行。行
    愿和合。乃得生故。中辈之中。说有四句。一者。
    虽不能作沙门。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是明正
    因。二者。专念彼佛。三者。多少修善。此观及行
    为助满业。四者。愿生彼国。前行此愿。和合为
    因也。下辈之内。说二种人。二人之中。各有三
    句。初人三者。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
    无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二者。乃至十念。专
    念彼佛。是助满业。三者愿生彼国。此愿前行
    和合为因。是明不定性人也。第二人中有三
    句者。一者。闻甚深法。欢喜信乐。此句兼显发
    心正因。但为异前人举其深信耳。二者。乃至
    一念念于彼佛。是助满业。为显前人无深信
    故。必须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
    三者。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
    因。此就菩萨种性人也。经说如是。今此文略
    辨其生相。于中有二。先明正因。后显助因。经
    所言正因。谓菩提心。言发无上菩提心者。不
    顾世间富乐。及与二乘涅??。一向志愿三身
    菩提。是名无上菩提之心。总标虽然。于中有
    二。一者。随事发心。二者。顺理发心。言随事
    者。烦恼无数。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
    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于此三事。决定期
    愿。初是如来断德正因。次是如来智德正因。
    第三心者。恩德正因。三德合为无上菩提之
    果。即是三心。总为无上菩提之因。因果虽异。
    广长量齐。等无所遗。无不苞故。如经言。发心
    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前心难。自未得度先
    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此心果报。虽是菩提。
    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
    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
    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
    彼。故说此心。为彼正因。是明随事发心相也。
    所言顺理而发心者。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
    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
    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是故虽
    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
    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顺随于空
    无相。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
    得灭度者。乃至广说故。如是发心。不可思议。
    是明顺理发心相也。随事发心。有可退义。不
    定性人。亦得能发。顺理发心。即无退转。菩萨
    性人。乃能得发。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
    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正因之相
    略说如是。次明助因。助因多种。今且明其下
    辈十念。此经中说下辈十念。一言之内。含有
    二义。谓显了义。及隐密义。隐密义者。望第三
    对纯净土果。以说下辈十念功德。此如弥勒
    发问经言。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
    阿弥陀佛功德利益。若能十念相续不断念
    彼佛者。即得往生。当云何念。佛言。非凡夫
    念。非不善念。非杂结使念。具足如是念。即得
    往生安养国土。凡有十念。何等为十。一者。于
    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
    若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生深起
    悲心。除残害意。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
    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
    心。五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
    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者。于一切众
    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八者。于
    世谈话。不生味着心。九者。近于觉意。深起种
    种善根因缘。远离愦闹散乱之心。十者。正念
    观佛。除去诸根。解云。如是十念。既非凡夫。
    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于纯净
    土。为下辈因。是为隐密义之十念。言显了义
    十念相者。望第四对净土而说。如观经言。下
    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
    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
    念佛。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
    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佛。称佛名故。于
    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罪。命终之后。即得
    往生。乃至广说。以何等心名为至心。云何名
    为十念相续者。什公说言。譬如有人于旷野
    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来欲杀。其人勤
    走。视度一河。若得度河。首领难全。尔时但
    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着衣度。为脱衣
    度。若着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不得
    暇。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度河。即是一
    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
    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
    至心。名为十念。此是显了十念相也。今此两
    卷经说十念。具此隐密显了二义。然于其中。
    显了十念。与观经意。少有不同。彼观经中。不
    除五逆。唯除诽谤方等之罪。今此两卷经中
    说言。除其五逆。诽谤正法。如是相违。云何通
    者。彼经说其虽作五逆。依大乘教。得忏悔者。
    此经中说不忏悔者。由此义故。不相违也。因
    缘之相。略说如是。上来所说因果二门。合为
    第二简宗体竟
    第三约人分别。于中有二。初约三聚众生分
    别。后就四疑众生分别。初三聚者。如下经云。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
    以者何。彼佛土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如是
    三聚。其相云何。此义具如宝性论说。彼云。略
    说一切众生界中。有三种众生。何等为三。一
    者求有。二者远离求有。三者不求彼二。求有
    有二种。一者。谤解脱道。无涅??性。常求住世
    间。不求证涅??。二者。于佛法中。阐提同位。
    谤大乘故。是故不增不减经言。若有比丘。乃
    至优婆夷。若起一见。若起二见。诸佛如来。非
    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远离求有者。亦
    有二种。一者无求道方便。二者有求道方便。
    无方便者。亦有二种。一者。多种外道种种
    邪计。二者。于佛法中。同外道行。虽信佛法。
    而颠倒取。如犊子等。乃至广说。有方便者。亦
    有二种。所谓二乘。不求彼二者。所谓第一利
    根众生诸菩萨等。又彼求有众生一阐提人。
    及佛法中。同一阐提位。名为邪定聚众生。又
    远离求有众生中。堕无方便求道众生。名为
    不定聚众生。声闻辟支佛。及不求彼二。名为
    正定聚众生。论说如是。此中总判二乘菩萨
    为正定聚。而未分别位地分齐。齐何等位入
    正定聚。依何等义名正定聚。决定不退堕断
    善根。如是名为正定聚义。论其位而依瑜伽
    说。正定聚有二种。一者本性正定聚。二者习
    成正定聚。若依此而说。五种种性中。菩萨种
    性人。从无始时来。不作五逆及断善根是名
    本性正定聚也。其二乘性。及不定性。得作五
    逆。及断善根。断善根时。堕邪定聚。善根相续
    后。未趣入。为不定聚。已趣入时。即当分别三
    品。若其本来下品善根而趣入者。乃至?^法。
    犹为不定。入顶法位。方为正定。论说顶不断
    善根故。若其本来中品善根而趣入者。至?^
    法时。名为正定。若其本来上品善根而趣入
    者。始趣入时。便作正定。如瑜伽说。若有安住
    下品善根而趣入者。当知下品。名有间隙。未
    能无间。未善清净。若有安住中品善根而趣
    入者。当知中品。若有安住上品善根而趣入
    者。当知上品。名无间隙。已能无间。已善清
    净。如是为已趣入相。又彼论云。依此下品。顺
    解脱分善根。婆伽梵说。若具世间上品正见。
    虽历千生。不堕恶道。此文正明本来安住上
    品善根而趣入者。始入下品。顺解脱分善之
    时。便得不退。无间隙故。又彼论说。若时安
    住下成熟者。犹往恶趣。若中若上。不往恶趣。
    此文正明本来安住下品善根而趣入者。虽
    至?^法。下成熟位。未得不退。故往恶趣。是约
    二乘位地分别。若是不定种性人。直向大乘
    而趣入时。至种性位。方为正定。如起信论说。
    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
    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
    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
    遇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迳一万劫。信心成
    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
    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
    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此言名住如来
    种者。名已入习种性位。即是十解初发心住。
    上来所说。皆明习成之正定聚。若其本来菩
    萨种性。直向大乘而趣入者。始趣入时。永得
    不退。不由业力堕于恶趣。依此而言。入十信
    位。便得不退。不同前说不定性人。如是等说。
    皆就秽土。若就得生彼净土者。定性二乘。即
    不往生。不定性中三品之人。发大乘心者。皆
    得生彼。生彼之时。即入正定。由外缘力所住
    持故。三聚分别略义如是。次明有四疑惑众
    生。于中先明所疑境界。然后显其疑惑之相。
    所疑境者。如下文言。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
    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
    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
    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彼
    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五百岁中。不闻三
    宝。故说边地。乃至广说。此言佛智。是总标
    句。下之四句。别显四智。不思议智者。是成
    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议事。谓如不过丈六
    之身。而无能见顶者。不增毛孔之量。而遍十
    方世界。一念称名。永灭多劫重罪。十念念德。
    能生界外胜报。如是等事。非下智所测。是故
    名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者。是妙观察智。此
    智观察不可称境。谓一切法。皆如幻梦。非有
    非无。离言绝虑。非逐言者所能称量。是故名
    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
    广度。不向小乘。谓游无我故无不我。无不我
    故。无不等摄。以此同体智力。普载无边有情。
    皆令同至无上菩提。是故名为大乘广智。无
    等无伦最上胜智者。正是如来大圆镜智。始
    转本识。方归心原。一切种境。无不圆照。是故
    名为大圆镜智。此一智中。有五殊胜。如解脱
    身。二乘同得。如是镜智。正是法身。非彼所
    共。故名无等。是一胜也。如前三智。菩萨渐
    得。大圆镜智。唯佛顿证。更无余类。故名无
    伦。是二胜也。过于不思议智为最。?于不可
    称智为上。宽于大乘广智为胜。是为第三四
    五胜也。是故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是显
    四疑所迷境也。次明四种疑惑相者。谓如有
    一性非质直。邪聪我慢。薄道心人。不了四智。
    而起四疑。一者疑成作事智。所作之事。谓闻
    经说十念念佛。得生彼国。由不了故。生疑而
    言。如佛经说善恶业道。罪福无朽。重者先牵。
    理数无差。如何一生无恶不造。但以十念能
    灭诸罪。便得生彼。入正定聚。永离三途。毕竟
    不退耶。又无始来。起诸烦恼。系属三界而相
    缠缚。如何不断二轮烦恼。直以十念出三界
    外耶。为治如是邪思惟疑。是故说名不思议
    智。欲显佛智有大势力故。能以近为远。以远
    为近。以重为轻。以轻为重。虽实有是事。而非
    思量境。所以直应仰信。经说不可以自浅识
    思惟。若欲生信。应以事况。譬如千年积薪。其
    高百里。豆许火烧。一日都尽。可言千年之积
    薪。如何一日尽耶。又如?者。自力勤行。要迳
    多日至一由旬。若寄他船。因风帆势。一日之
    间。能至千里。可言?者之身。云何一日至千
    里耶。世间船师之身。尚作如是绝虑之事。何
    况如来法王之势。而不能作不思议事耶。是
    为对治第一疑也。第二疑者。谓疑妙观察智。
    所观之境。如同经中叹佛智云。妙观察诸法。
    非有非无。远离二边。而不着中。由不了故。生
    疑而言。如今现见称物之时。物重即低。物轻
    必举。若言轻而不举。重而不低。如是说者。有
    言无义。因缘生法。当知亦尔。若实非无。便堕
    于有。如其非有。即当于无。若言非无而不得
    有。非有而不堕无。即同重而不低。轻而不举。
    故知是说。有言无实。如是称量。即堕诸边。或
    执依他实有不空。堕增益边。或执缘生空无
    有。堕损减边。或计俗有真空。双负二边。堕相
    违论。或计非有非无。着一中边。堕愚痴论。如
    释论云。非有非无。是愚痴论故。为治此等邪
    称量执。是故安立不可称智。欲显诸法甚深。
    离言绝虑。不可寻思称量。如言取义。如瑜伽
    说。云何甚深难见法。谓一切法。何以故。第一
    甚深难见法者。所谓诸法自性。皆绝戏论。过
    言语道。然由言说为依止故。方乃可取可观
    可觉。是故诸法甚深难见。是为对治第二疑
    也。第三疑者。谓疑平等性智等。齐度之意。如
    闻经说。一切众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当得
    菩提。由不了故。生疑而言。若如来众生。皆有
    佛性。悉度一切有情。令得无上菩提者。是即
    众生虽多。必有终尽。其最后佛。无利他德。所
    化无故。即无成佛。功德阙故。无化有功。不应
    道理。阙功成佛。亦无是处。作是邪计。诽谤大
    乘。不信平等广度之意。为治如是狭少疑执。
    是故安立大乘广智。欲明佛智。无所不运所
    不载。一切皆入无余。故言大乘。其所运载。无
    始无际。故名广智。所以然者。虚空无边故。众
    生无数量。三世无际故。生死无始终。众生既
    无始终。诸佛亦无始终。若使诸佛有始成者。
    其前无佛。即无圣教。无教无闻。无言无习。而
    成佛者。即无因有果。但有言无实。由是道理。
    诸佛无始。虽实无始。而无一佛本不作凡。虽皆
    本作凡。而展转无始。以是准知众生无终。虽
    实无终。而无一人后不作佛。虽悉后作佛。而
    展转无终。是故应信平等性智。无所不度。而
    非有限。所以安立大乘广智。是为对治第三
    疑也。第四疑者。谓疑大圆镜智。遍照一切境
    义。云何生疑。谓作是言。虚空无边故。世界亦
    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
    心行差别。根欲性等。皆是无边际。云何于此。
    能得尽知。为当渐渐修习而知。为当不修。忽
    然顿照。若不修习而顿照者。一切凡夫皆应
    等照。等不修故。无异因故。若便渐修。终渐得
    尽知者。即一切境非无边际。无边有尽。不应
    理故。如是进退。皆不成立。云何得普照。名一
    切种智。为治如是两关疑难故。安立无等无
    伦最上胜智。欲明如是大圆镜智。超过三智。
    而无等类。二谛之外。独在无二。两关二表。迢
    然无关。只应仰信。不可比量。故名无等无伦
    最上胜智。云何于此起仰信者。譬如世界无
    边。不出虚空之外。如是万境无限。咸入一心
    之内。佛智离相。归于心原。智与一心。浑同无
    二。以始觉者。即同本觉。故无一境。出此智
    外。由是道理。无境不尽。而非有限。以无限
    智。照无边境故。如起信论云。一切境界。本来
    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
    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
    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
    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
    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悉能开示一切法
    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是为无等无伦最上
    胜智。无所见故。无所不见。如是对治第四疑
    也。然若不得意。如言取义。有边无边。皆不离
    过。依非有边门。假说无边义耳。若人不决如
    是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如其有人。虽未
    明解如前所说四智之境。而能自谦。心眼未
    开。仰惟如来。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随其行品
    往生彼土。不在边地。生着边者。别是一类。非
    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疑惑也

    两卷无量寿经宗要(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