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五 >
  • 胜鬘宝窟卷上

    此经言约义富。事远理深。岂止胜?之一经。
    乃总方等之宗要。余?味既重。?钻累年。
    捃拾古今。搜捡经论。撰其文玄。勒成三轴。
    若少参圣旨。则福施群生。如其有差。请冥加

     玄意有五 一释名题 二叙缘起
     三辨宗旨 四明教不同 五论经分齐
    就释名门更开三别。一立名意。二明通别。三
    正释名。众经所以立名者。然至理无名。圣人
    无名相中为众生故。假名相说。欲令众生因
    此名相悟无名相。如悬峰可陟。要假绳梯。至
    道寂寥。??由名相。盖是垂教之大宗。群圣之
    本意也。又所以立名。令依名识法。因法起行。
    因行得解脱果。龙树呵五百部云。不知佛意
    为于解脱故。法华经云。如来所演经典。皆为
    度脱诸众生故。又所以立名者。至人说法有
    略有广。略则一题之名。广则一部之教。演略
    为广。开一题成一部。括广为略。卷一部成一
    题也。又为利根人。但标一题。犹如龙树入彼
    海宫。观经题目。便能悟解。为彼钝人。闻略题
    目未解。寻广文乃悟。又为钝根人。不能具受
    广经。便略持一题为利根人堪能广持。故
    明一部。又为欲简别使众部不同。是故诸经
    各题名字欲令众生。因于众题。各解诸法。故
    明一部。又欲分邪正教异内外差别故。首题
    名字。若韦陀广主。谓外道经名。般若涅??。内
    教之称。亦如三坟五典。震旦俗书。大小二乘。
    天竺圣教。以如是等众因缘故。是以圣教首
    题名也。次明立名通别门者。有人言。此经
    所明。章别十五。始从叹佛。终至胜?师子吼
    章。章虽十五。要分为二。前十四章。是自利
    行。后一利他。今言胜?师子吼者。是第十五
    利他行。一乘大方便及与方广。是前十四自
    利行也。所以不次第者。彼后一章。标人树
    德。标人在初。故前举之。一乘者。即是第五。
    一乘大方便者。是初四章。方广者。即是无边
    圣谛等章。如此分配。谓之别也。今所明者不
    同斯义。一就此经难之。二用净名经为类。一
    以此经难者。若言后有胜?师子吼章即用
    为题者。后立经名中。今以此胜?师子吼经
    嘱汝。亦应但付嘱一章经也。然后既通付一
    部。知今题胜?师子吼。亦通题一经。胜?
    师子吼既通一部。则一乘大方便等义亦同
    然。引净名为类者。如维摩经。一名不思议解
    脱。然彼非但?不思议品以为不思议解脱。
    乃是通名一部。故肇师言。此经始自净国。终
    于供养。其文虽殊。不思议一也。以彼类此。故
    知今言一乘。非唯?一乘章以为一乘。次明
    正释名门者。今就一题。作五双十义释之。言
    五双十义。初人法一双。题胜?。谓能说之人
    也。师子吼已下。明所说之法。谓人法一双。师
    子吼者譬也。一乘大方便方广者法也。谓法
    譬一双。一乘者谓体实也。大方便者谓权用
    也。谓体用一双。从胜?师子吼至一乘大乘
    大方便。谓一经之别名也。方广者。谓大乘
    经之通称也。谓通别一双。从胜?至方广。谓
    所诠之理也。经者能诠之教。谓理故一双盖
    是不二而二。故开五双。若二而不二。则十
    义无别。故下章云。无异摄受。无异正法也。今
    次第释之。夫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斯乃法身
    大士。托质女形。隐迹后宫。和光同俗。欲弘风
    靡之化。故现妃后之形。仰请于佛。阐扬大教。
    是以须题胜?之人也。又所以题人者。一佛
    自说。二弟子说。三诸天说。四仙人说。五化人
    说。今欲简异佛说。故题胜?也。又众经标题。
    大明二种。一者。佛所说经。多从法为称。弟子
    所说者。多从人立名。佛若从人。则诸部无
    别。今欲使诸部名别。故从法为名。弟子若从
    法。则有滥师说。今欲使师资义分。故从人。
    是以师从法。欲明法别。资从人。为明人异。但
    泛明从人凡有四种。一从能说人以受名。即
    如此释经等。二从所说人而立称。如阿弥陀
    佛经等。三从能问人以立名。如文殊问般若
    经等。四从所为人以立名。如提谓经等。今此
    经从能说之人立名。如前所明。又女人秽陋。
    兼以五碍三监。遂能弘阐一乘。使七岁以上
    成佛。盖是世所希逢。宜须题其盛威德。是以
    首题标其人名。言胜?者。外国名为尸利摩
    罗。尸利此翻名之为胜。摩罗名?。?谓华?。
    而言胜者。一释云。?中之上。故云胜?。胜?
    父母。借彼世间殊胜之?。以美其女。故号胜
    ?也。又其人生时。人献首饰之华。故因事立
    称。波斯匿王。为无儿息。祈神请福。后忽生
    一女。国民群寮。皆悉欢喜。各贡上宝华。雕丽
    珍饰。即从此事立名。故号胜?也。二云。以女
    比华?。女胜于?故曰胜?。凡有二胜。一形
    胜。二德胜。形胜者。女貌绝伦。华?不并。如
    世云将华比面。则面胜于华也。德胜者。其女
    聪慧利根。通敏易悟。有胜世人。故云德胜。又
    波斯匿王。唯生此女。王之爱惜。为光饰种胤。
    是女聪敏爱重。胜世宝雕饰于体。故云胜?。
    虽因世事为子立名。冥与德合。如彼纯陀父
    母所立名解妙义。维摩云无垢称。须菩提号
    曰空生。皆世俗立名。而冥与德合。大士亦
    尔。内备诸德而自庄严。如世华?用为首饰。
    故云胜?。涅??云。德?优婆夷。故知以众德
    为?也。古注云。盖法身同事之美名。摄物
    之丽称也。征之以事。四体唯首为尊。饰严首
    唯?为贵。比般若则证鉴居宗。晖照则备德
    兼美。斯乃借喻显实。故独标胜?者也。此释
    意明外譬有三。一者四体。二者有头。三者有
    ?庄严于头。合中。以因中诸行为四体。果地
    平等大慧为众德之最。故名为头。自平等大
    慧以外。余果地一切诸德。庄严此慧。故名为
    ?也。馥法师云。胜?者。云大士以三乘为
    法身。二乘冠其首饰。此意明三乘之解。犹未
    端严。一乘之慧。方为妙极故也。维摩经云。深
    心为华?。竺道生注云。?既为首?。束发
    使不乱也。又释深心者。深入实相之心也。所
    入实相。既其妙微。则彻理之心。心亦端严。端
    严之慧居众善之先。犹?之在首。问。华之与
    ?有何异耶。答。涅??经云。愿诸众生。皆得佛
    华三昧。七觉妙?。系其首头。故华之与?。应
    是二物。若如维摩云深心为华?。则以华为
    ?。应是一物。次论胜?住。旧说皆云是法
    身菩萨。但解法身不同。若依智度论。六地为
    肉身。七地已上为。法身。什肇注净名。大意亦
    尔。有人言。依地经及此经义。七地已前为色
    身。八地已上为法身。则胜?应是八地已上
    法身。又如净名天女辨屈身子。旧多云是八
    地法身。今胜?盛说。不愧于此。故知是八地
    法身。依法华论解观世音品云。知法界者。谓
    知法性。法性者。谓真如法身。则初地便得
    法身。又释六根清净中。地前菩萨是受于肉
    身。故经云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体。则知登
    地便证法身。摄论等意亦尔。若依涅??经。其
    名曰德?优婆夷位阶十地安住不动为众
    生故。现受女身。为王后者。欲母仪四海。德范
    六宫。先导之以俗礼。后引之入佛慧即五生
    中。谓胜生身也。师子吼者。胜?是其旧名。师
    子吼是其新称。胜?美其人也。师子吼者叹
    其说也。外国云呵梨。此云师子。汉书中说师
    子作黄色。然实应具五色。但见其黄色者耳。
    形容亦不过大。但以威猛能伏诸兽为兽中
    王。馥法师引思益经解师子吼有其多义。略
    说三种。一如说修行。二无畏说。三决定说。所
    说如所行。所行如所说。无有虚说。故名师子
    吼。二无畏说者。世俗云。小圣见大圣。神气
    尽矣。而胜?亲于佛前。对于胜众。纵任辨才。
    阐扬妙法。无所畏惧。故净名云。演法无畏
    如师子吼。又无畏有二。一不畏他。二能令他
    畏。兽王震吼亦复如是一不畏于百兽。二令
    百兽生畏。大士演法。义亦同然。不畏他者。胜
    人临座而弘道绰然。谓不畏他也。能令外道
    惊愧。天魔?b惧。谓令他畏也。师子吼名决定
    说者。此借师子性情为喻。如师子度河。望直
    而过。若使邪曲。即是回还。菩萨演教义亦如
    是。依究竟理说究竟教。若不究竟。即便不说。
    故下文云。师子吼者。一向记说。一向记说。犹
    是决定说也。又菩萨说法。能上弘大道。下利
    群生。邪无不摧。正无不显。故下文云。决定宣
    唱一乘了义。又能摧伏非法恶人。是故名为
    师子吼也。又师子吼者有十一义。后当具说。
    次明一乘。大方便已下。明所说之法。至道无
    二。故称为一。运用自在。目之为乘。依法华
    论。此大乘?多罗有十七种名。第十四名一
    乘经。以此法门显示如来无上菩提究竟之
    体破二乘非究竟故。此以究竟果德名曰一
    乘。下一章义亦同尔。故以泛论一义。凡有
    十种。法华疏内以具明之。今略叙宗要。一对
    昔三。是故名一。如法华云。为声闻说四谛。为
    缘觉说十二因缘。为菩萨说六波罗密。为对
    彼三。是故明一。故云唯有一理。无有三理。唯
    教一人。无有三人。又为对二。是故明一。如法
    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问。对二对
    三。言似相违。云何通会。答。此犹是一义。无
    相违也。三是通明。二是别说。三是通明者。三
    中之一。即是一乘。是彼二乘故名三。言二乘
    者。但明三中之二。此非真实。三中之一。谓真
    实也。问。何以得知三中之一唯实。余二非
    真。答。法华经云。但有一佛乘故。为众生说
    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二谓缘觉。三谓声闻。
    故以知三中之一为佛乘也。今举一譬示之。
    如人手中唯执一果。为诸子故说有三果。此
    是于一说三。故三是方便。亦得言唯有一果。
    于一果上说有余二。故二是方便。一是真实
    也。所以然者。唯有一果。无有三果。而言三
    者。故三是方便。唯有一果。无有余二。而言有
    余二者。故二是方便也。对二对三。类亦如是。
    犹是一义也。此具如法华广说。二者破三明
    一。昔赴三缘。权说三教。然三乘之人执为定
    实。今为破之。是故明一。三者会三归一。如下
    文说。于一乘中开出诸乘。今会之归一。是故
    言一也。四者本来无别。所以言一。如法华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法华论云。三乘之
    人同一真如法身。是故言一。五者三即是一。
    达观之者。体悟三即是一相。六者覆三明
    一。所化众生常有三一两缘。是以如来具有
    三一两教。如二鸟双游。不相舍离昔为三缘。
    覆一辨三。今为一缘。覆三以明一也。七非三
    非一。叹美为一。如大品云。诸法如中。非但无
    有三乘。亦无独一菩萨之乘。故知就理未曾
    三一。非一非三叹美为一。所言大方便者。依
    法华论第十三名一切诸佛大巧方便经。天
    亲释云。依此法门成大菩提已。为众生说人
    天声闻辟支佛等诸善法故。此意明大菩提
    一乘为真实。为众生说四乘为大巧方便。依
    此文为正解。所以此标二名者。一乘为体方
    便为用。一乘为实。三乘为权。欲明从体起用。
    及会权归实。结束佛教始终。故明此二也。有
    人言。一乘明所说之体。大方便者。明此法化
    义穷善巧。故云方便。若泛释。有五种方便。
    一进趣方便。如见道前七方便等。二善巧名
    为方便。如十波罗蜜等。三善权方便。如无
    三说三等。四施造方便。凡所造作。善巧施为。
    故名方便。如地持所说十二巧方便等。五显
    此一乘离相巧成。故名方便。方便中极故名
    为大。此即用一乘为方便也。复有人言。今此
    所论。是其第四施造方便。又前四章。渐增向
    果。亦得说为进趣方便。复有人云。乘有三
    义。谓性。随。得。十五章中。初四。后二。是乘随
    义。第五是得义。余七明性义。随义进趣善巧。
    性义习成善巧。得义摄益作用善巧。故名方
    便。今谓若尔则方便摄十五章尽。复何用一
    乘。又一乘章明乘是果。可是乘得。如来藏可
    是乘性。法身等云何乘性耶。今所明者。如法
    华论既有二名便有两义。一乘经既是无上
    菩提。大巧方便经即四乘教也。此即权实两
    举。体用双明。义无增减。故有诚文。宜可依
    用。大方广者。上来明别。今次辨通。如大方广
    佛华严。亦如大方等大集。故知方广是大乘
    经之通名也。所以须通者。或恐物疑胜?所
    说。非方等之例。是故今明胜?所说即是方
    广。方广者。依法华论第三名方大广。谓无
    碍大乘门。随顺众生根。住持成就故。此意通
    明大乘门无碍。故名方广。言别释者。理正
    曰方。文富称广。又一乘无德不包曰广。离于
    偏邪称方。古注云。真解无偏为方。理包无限
    称广。所言经者。自上已来明所诠之理。今明
    诠理之教。即是理教一双也。如涅??七善中
    释知法知义。知法者谓十二部经。知义者谓
    十二部经所明之义。即理教之明证也。言经
    者。天竺名修多罗。此方随义翻译非一。传译
    者多用?本二名。以翻修多罗。若依分别功
    德论及四分律。并验现今天竺僧?缝衣之
    ?为修多罗。则以?翻修多罗。若依仁王经
    及留支三藏所云。则以本翻修多罗。若?若
    本。并有文证。但验方言。难可偏定。所言?者。
    如世间?有贯穿摄持之用。诸佛言教亦有
    贯法相摄人之能。与?大同。故从喻立名。所
    言本者。以教能显理。教为理本。教能起行。故
    教为行本。今行为经。言?本者。盖是翻译
    之家随方音便。故以经名代于?本。类如??br> 含藏。正翻为灭。若依根本翻名。应言四分
    灭。十诵灭等。但翻译之家见此方俗法判罪
    教门名之为律。是以佛法制罪教门亦为律。
    故名四分律十诵律等。此亦如是。若依根本
    翻名以为?本。应言涅???法华?等。亦
    是翻译之家以见此方先传国礼训世教门名
    为五经。是以佛法训世教门亦称为经。故言
    涅??经等。既随俗代名。还依随俗释义。俗言
    经者常也。虽先贤后圣。而教范古今恒然。故
    名为常。佛法亦尔。虽三世诸佛随感去留。教
    范古今不可改易。第二说经缘起门。问。净名
    经叹诸菩萨云。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
    作悉不唐捐。今胜?既是法身大士。随感以
    现形。适机而演教。如肇公云。法身无像。物感
    则形。冥权无谋。动与事会。今有何等大因缘
    故演说此经。答。意乃多途。略明二种。一为?
    ?国内七岁已上男女之流。宿昔共胜?结
    大乘眷属。今欲使其善根成就。故假仰请佛
    起诸愿行。乃至承佛神力说斯经。二者通为
    一切学大乘人。使禀教之流。识大乘法十五
    条义。则疑无不灭。解无不生。但有进路而无
    退道。究竟一乘得成佛也。是以第十六名云。
    此经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即其明证。问。以何
    义故知有通别二种意耶。答。佛于??国内
    像现虚空。胜?对佛演说斯教。佛去已后。胜
    ?与王各化国内所有人民。令七岁已上皆
    学大乘法。是故当知有别为也。佛还舍卫。告
    命阿难及以帝释。令于天上人间广弘斯教。
    是故当知有通为也。次明宗旨门。此中有二。
    一正明宗旨。二明同异。此经章虽十五。统其
    旨趣以一乘为宗。所以然者。凡有二义。一者。
    凡欲识经宗。宜观经题。若舒之章有十五。若
    卷之则归乎一乘。是故用一乘为经旨也。二
    者。如法华云。三世诸佛略明五乘。广则八万
    法藏。虽有广略不同。而意唯为显一理。教乎
    一人。故譬喻品云。诸有所说。皆为无上菩提。
    悉为化菩萨故。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更
    明此义者。更明唯有一理。唯教一人。故知若
    法若譬若语若默诸有所作为明一乘。法华
    既尔。此经亦然问。若尔。一教便足。何烦
    两经。答。般若一法。遂有五时。一乘无二。何
    妨两说。又虽复至道唯一。转势说法。故有多
    门。如将适病人。回变食味。又广略有无互现。
    此经略说。法华广明。此有二死五住之言。则
    法华无也。彼有三会及种种权实。则此教无
    也。余有无事多。不可具叙。若约缘不同者。法
    华为回小入大人说。故涌出品云。除前修习
    学小乘者。如是等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
    于佛慧。即明证也。此经为直往菩萨说。阿?
    ?国。谓无生国。此国常说无生。常有学大乘
    人习无生观。故为之直说一乘使成佛也。问。
    若尔。但应说一乘法。何故文中复辨三乘。答。
    为一乘人令识权实。识权则无退路。解实直
    进不回。又识权即能化他。解实则成自行。又
    此为会三故辨三。非为三缘而说三也。第二
    同异门者。人言此经亦以一乘为宗。于境智
    二门。乘义是境。例如法华会三归一。三一是
    二智之境。今明会五归一。一是实智之境。今
    谓义不全尔。若三一是所观之义。则名为境。
    即能照之智亦是乘。故下文云一乘即菩提。
    菩提即智也。大乘通境智。有人言于因果二
    门。乘义是因。因能趣果。今谓义不全尔乘具
    因果及非因果。如下会二乘归一乘。即以因
    果义为乘。若以三乘四智为乘。即从因趣果
    义。纵任自在。嬉戏快乐。此是自运名乘。佛
    自住大乘。还以此法度他。即以运他名乘。
    此则因果俱运。则因果俱乘。非因非果乘者。
    非因非果。言忘虑绝。故名大乘。文殊十礼经
    云。诸佛虚空相。虚空亦无相。离诸因果故。敬
    礼无所观。问。非因非果云何名运答。体悟非
    因果。令人出四句超百非。故是真运。故以非
    因非果是乘体。因果是用。江南瑶法师云。
    此经以三义为宗。论解惑所系。辨明八谛。谛
    则如解之所解。如惑之所惑也。次辨解惑之
    本。故明自性清净本无染。后则会二归一乘。
    此言三义者。以圣谛为解惑之境。即是一
    义。自性清净是解惑之本。是其二义。一乘
    明灭惑修行得成极果。是其三义。古人虽不
    见乘三义。而初一是乘境。次一是乘性。后一
    是乘得。今亦不同此说。若取三义。乘性乘
    境乘得。此三摄乘义尽。古人不见论明此
    三义。所以不说之。今明此经有十五章。悉得
    是经名。并得是乘体。但案题为宗。故以一乘
    为正也。次辨教差别门有二。一明立教意。次
    明教门不同。论云。泥洹是真法宝。众生藉种
    种门入。门虽不同。大明二种。一藉事以受
    悟。如香积佛土。以香为佛事。二因无言以登
    圣。如寂漠世界。外无示说。内无识虑。三因方
    言以改凡。如娑婆国土。随物而现形。适机而
    演教。教虽万差。考其大宗。同是无名相中强
    名相说。欲令众生因言以悟无言也。但取相
    之徒。闻至理无言。教有于言。无言之理不得
    有言。有言之教不可无言。是则理教永分。生
    乎二见。大品云。诸有二者无道无果。涅??云。
    明与无明愚者谓二。故下章云。坚执妄说违
    背正教。名为外道腐败种子。是故不应起理
    教二见。今所明者。所诠之理绝言。诠理之言
    常绝。故言满十方不吐一名字。如天女之诘
    身子。汝乃知解脱无言。而未悟言即解脱。
    既云言即解脱。亦应解脱即言。言即解脱。虽
    言无言。解脱即言。虽无言而言。言而无言。非
    定有言。无言而言。非定无言。故非言非无言。
    亦非理非教。名心无所依。乃识理教意也。如
    法华云。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像法决疑经云。我从初出世乃至涅??。不说
    一字不度一人。大集经云。菩萨了一切法门
    疾得菩提。所谓一切法心无所著。肇法师云。
    其为论也。言而无当。破而不执。傥然靡据。事
    不失真。萧焉无寄。理自玄会。家师朗和上。每
    登高座。诲彼门人。常云。言以不住为端。心以
    无得为主。故深经高匠。启悟群生。令心无所
    着。所以然者。以着是累根。众苦之本以执着
    故。三世诸佛敷经演论。皆令众生心无所著。
    所以令无著者。著者是累根。众苦之本。以
    执着故。起决定分别。定分别故。则生烦恼。烦
    恼因缘。即便起业。业因缘故。则受生老病死
    之苦。有所得人未学佛法。从无始来任运于
    法而起着心。今闻佛法更复起着。是为着上
    而复生着。着心坚固。苦根转深。无由解脱。欲
    令弘经利人。及行道自行。勿起着心。此叙
    说教之大意也。次明教门不同。南土人云。
    教有三种。一顿教。二渐教。三无方不定教。顿
    教。谓华严之流。渐教。从趣鹿苑乃至涅??。五
    时次第。目之为渐。三无方之教。出前二种
    之外。即胜?尊经是也。故此经过大品。包
    法华。与涅??齐极。虽以一乘为体。而显言常
    住。故得与涅??理同。虽说一体三归。而以一
    乘为致故包法华之说。既义适两教。故属无
    方。又是别应于机。非双林之说。故异涅??。立
    三教者云。楞伽法鼓及以此经。并属无方之
    教。但法鼓居此经之前。何以知之。法鼓在舍
    卫城为波斯匿王说。王于佛所。始得大乘之
    信。方遣书报女。乃有今说。故知法鼓居此经
    之前。楞伽经第四卷云。我以神力建立。令胜
    ?及二智满足诸菩萨等。宣说如来藏及识
    藏。亦文云。胜?夫人承佛威神力说如来境
    界。以此故知楞伽在此经后也。在南海楞伽
    山顶。为海中住大菩萨。明八识二死五住一乘
    无相常住如来藏等。法鼓对大迦叶说。明如
    来常住真我之性。又明化城穷子等譬。事似
    法华。佛因波斯匿王击鼓吹呗来佛所。因为
    说法鼓。在此经前后义实如之。三教五时非
    今所用。北土彰于五时。立四宗教。谓因缘
    假名不真及真。如是等义。法华疏内具论得
    失。从菩提留支度后至于即世。大分佛教为
    半满两宗。亦云声闻菩萨二藏。然此既有经
    论诚文。不可排斥。但众生闻于二藏。则起大
    小二心。然须知至道未曾小大。赴大缘故而
    强名为大。随顺小缘故假名为小。欲令因此
    大小。了悟至理非大非小。然既不住于两是。
    岂可心存于二非。识此大宗。则三藏无失。问。
    为大小人说二藏者何等是大小人耶。答。菩
    萨有二。一直往菩萨。二回小入大。为此二人
    说菩萨藏。为直往人说。亦得名之为顿。以不
    从小入于大故。为回小人说。目之为渐。以其
    从小入于大故。此之顿渐如法华说。是诸众
    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便信受入如来慧。
    此直往顿也。除前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
    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即回小渐也。
    说声闻藏亦为二人。一本乘声闻。二退大取
    小。为此二人说声闻藏。今此经。二藏之中菩
    萨藏摄。二菩萨中直往所收。以彼七岁已上。
    未曾入小。顿闻大乘。是故名为直往人也。问。
    大小二乘俱有三藏。此经于三藏中何藏所
    收摄。答。题既云经。经者谓修多罗。修多罗藏
    摄。问。何故非余二藏所收。答。修多罗通。又为
    三藏之本通诠一切者。名修多罗本教。局诠
    戒行。名曰?衬帷V乇媲岸?摺C??酬肌9势?br> 沙云。种种杂说。名修多罗。广说戒律。名曰??br> 尼。说总相别相。名阿?酬肌D??经云。此是契
    经甚深之义。此是戒律轻重之相。此是?酬?br> 分别法句。故知此三。约能诠之教有其本末。
    约所诠有通局不同。是故此经初藏所摄。次
    明经分齐门。若依天竺。二种不同。龙树释般
    若不开章门。天亲解涅??预科分齐。震旦诸
    师亦有二说。如什肇注净名不开于文。融朗
    解法华有其章段。今谓开与不开。可适时而
    用。又佛意在悟道但令得悟。则随时用之。摄
    大乘论云。教无定相。以利益为定。但使得益。
    则称会佛心。中论云。诸法无决定相。诸法
    无量方便。众生根性亦复无遍。故随机用之。
    勿生执着也。但末代相承多开章门。以其章
    门示经起尽。识义类不同。今略明三说。一分
    为七分。二开为二章。三开为三段。言七分者。
    第一初五句。结集缘起幽宗分。第二信法未
    久已下。寿量所解接化分。第三而说偈言已
    下。方便显德起信分。第四说调伏大愿已下。
    契理之行修成分。第五初观圣谛已下。明行
    所契理非作分。第六胜?夫人已下。真子胜
    ?必堪绍继圣踪分。第七只洹已下。付嘱流
    通奉行分。有人言。此经二处二会。言二处者。
    一舍卫处。二??处。舍卫处。谓出家人处。?
    ?在家人处。又舍卫是佛住处。??是菩萨
    住处。又舍卫是他业所起处。谓须达为佛造
    也。??是自业所感处。约此二处说法。即成
    二会。一一会中各有三分。从初乃至哩念请
    佛为序分。十五章经以为正宗。佛去已后胜
    ?及王宣通此法。谓流通分。第二会三分者。
    尔时世尊入只桓林名为序分。尔时世尊告
    天帝已下。广说是经明正宗。说已告天帝已
    下。赞叹劝学付嘱流通。古旧相传多开三分。
    谓序正流通。从初至咸以清净心。叹佛实功
    德。名序分。从如来妙色已下十五章经。为正
    说分。从放胜光明以下。为流通分。所以明三
    者。圣人说法必有由致。故有序分。由致既彰。
    正宗宜开。故有正说。如来大悲无限。众生无
    穷。非止益当时。复欲远传遐代。故有流通分。
    又约时有初中后善。故开三分。又约法有体
    相用。故开三分。放光动地。表所说相。正说显
    诸法体。流通明经有势力。令闻者得利。故名
    为用。次约利有三。谓信解行。序分相。令未
    信者信。正说令已信者解流通叹教劝持。令
    已解者行。此皆大判也。三章各二。序中二者。
    一传经序。二说经序。正中二者。一正说经宗。
    二劝信护法流通二者。一胜?流通。二佛流
    通。初明二序。义有多门。一约人时有异。传
    说不同。故立二序。人异者。所谓如来阿难。时
    异者。谓当时后代。如来自说益于当时。阿难
    结集在于后代。宗归虽一。须立二序。但二序
    名不同。凡有四对。一从义以立名。谓通序。别
    序。众经大同。故名通序。发起事别。称为别
    序。二从时作名。谓经前序。经后序。别序谓经
    前序。通序谓经后序。三从人作名。即如来序。
    阿难序。如来说经。阿难传经。四从义意作名。
    谓证信序。发起序。此皆大判也。言大判者。如
    是我闻。一向是传经序。良以说经之前未有
    此言。既经之后方有。故一向属传经序。一时
    已下可具二义。若阿难后之所立。属传经序。
    当佛说时实有化主时处。属说经序。若依论
    所释。化主时处属说经序。法华论云。城山最
    胜。表经亦胜。十地论言。此法胜故。在于初时
    及胜处说依此二论。即以化主时处属说经
    序。依智度论说时方人令生信故。属传经序。
    虽复不定。大判为言。如是等六事佛命令安
    故。总属传经序也。从时波斯匿王下。是发起
    序。释此不定。有人言。从初至偈。名之为序。
    从偈已下即属正宗。今所明者。如前所说。
    初至妙色身前名为序说也。今略以六门释
    之。一明数门依江南诸师但明五事。以佛属
    住处摄。次天亲灯论。以明六事。第四是教主。
    若依三藏。凡有七事。开我闻为二。今以六为
    定也。二明立六意门。一为证信故立六。如龙
    树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二简内外。外经以
    阿沤二字为首。内教以六事在初。三分经论
    不同。弟子之论。归敬三宝。如来之经。明乎六
    事。三有无门。当佛说时。实有六事谓有信
    心。及传闻人。时节。教主。处所。同闻。而未立
    名字。此是体有文无。后之所立文体俱有。四
    具不具门。余经具足六事。金光明经略无同
    闻。此经亦无同闻之文。至后当说五前后门。
    温室等经称我闻如是。要前有传法之人。方
    有所传之法。二如是我闻。要有信心方得入
    于佛法。六因缘门。阿难四问答。第四问答故。
    有此六事也。如三世诸佛证。如三世诸佛说。
    故言如是。问。称如便足。何须言是。答。为欲
    简相似言。是者。是三世诸佛说。是三世诸佛
    证。故言是也。故古注云。说得于理。文旨相扶
    为如。理说应解。征信无昧为是。有人言。阿
    难遵佛所说之言。如于诸佛法说。理如理
    说。事如事说。因如因说。果如果说。如是一切
    如法之言。是当道理。故言如是也。良以乖法
    名之为非。故如法之言。得称如是。有人言。如
    是者。谓指牒法辞。如经中说。如是等功德。如
    是菩萨等。今亦尔。如是所说教门。我皆得闻。
    故云如是我闻。亦是印述之辞。如是如是。
    诚如圣教。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今亦尔。印定
    佛法。使人生信。故言如是。有人言。依智度论
    意。如是者。是信义。要具三。一是所信之法。
    二明信心。三明信相。内心信可是法。口如是
    言。言是法称合道理。故言如是。我闻者。古注
    云。明用表承宣。明其能虚已崇听。祗纳音
    旨也。有人言。阿难对彼未来众生。陈已所
    说。故言我闻。问。阿难既是得理圣人。有何
    所以同凡说我。答云。阿难虽复说我。不同凡
    夫云何不同。说我有三。一者。凡夫见使未
    亡。见心说我。二者。学人见使虽除。慢使犹
    在。慢心说我。三无学人见慢已除。随世流布。
    宣说言我。然今阿难结集法时。身居无学。见
    慢已断。随世流布宣说我闻。故不同凡也。问。
    无我是胜。真谛所收。有我既着。世谛所摄。
    何不从胜宣说无我。从劣说我。答。化我众生。
    法须如是。若不说我。何由可得标别彼此令
    人识。故知为别此彼令人识故。须说我也。乃
    至诸佛化我众生。例皆同尔我有三种。一佛
    性是主是常。是故名我。二八自在作用故名
    我。三统御名我。若就阿难实得具有二我。
    今辨圆经。但用后我。问。三种阿难。持于三
    藏。出何经耶。答。出?王忏悔经。如法华疏
    说。阿难有三种。一直阿难。翻为欢喜。持声闻
    藏。二阿难跋陀。此云欢喜贤。持缘觉藏。三阿
    难伽罗。此云欢喜海。持菩萨藏。此是一人为
    三。亦是非三示三。又非三非一。能三能一。以
    其能三。故三人持三也。闻者。智度论云。耳根
    不坏声在可闻处。意欲闻。情尘和合。故耳识
    生。随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
    地持亦云。听所知言说。是名闻也。一时者。古
    注云。美不异时。不失机。感应冥符也。大明一
    义凡四种。一者人一。二者法一。三者时一。
    四者机一。言人一者。从始至末。并是如来一
    人说。无有余人。故言人一。二者法一。阿难所
    领还是佛所说。无有异法。故言法一。三者时
    一。如来一时说。阿难一时领。故言时一。四者
    机一。众生一时有感。如来一时有应。机感交
    接。故云一时。此一皆大判也。言大判者。初亦
    有胜?说义不同。得言人一。但始终印定成
    经。皆由于佛。故推功在佛。名为人一。亦不得
    定如来一时说阿难一时领。自有阿难初未
    得闻。后方得闻。今但始终皆是阿难从佛闻
    法故云一时耳。所言时者。摄论云时有三
    种。一平等。谓无沈浮颠倒。二和合。谓令闻正
    法能闻。三转法轮时。正说正受。佛者。标其化
    主也。问。何故标佛耶。答。略明四义。一简邪
    明正。阿难若从外道天魔边闻。则不可信。以
    从一切智正师边闻。故传经可信。二简师弟
    子。佛法五人说。今不从余四人边闻。唯从佛
    闻是故称佛。三者为印定成经。虽有余人所
    说。佛不印定。不得成经。今欲印定成经。是故
    标佛。四明教起所由由佛在舍卫。故胜?父
    母生信心。父母既信。书报胜?胜?请佛。
    故如来应之。由佛应故。胜?叹佛。如是展转
    有十五章经。皆由于佛佛为教本。是以标佛
    也。佛者。觉也。觉有两义。一觉察二者觉悟。
    言觉察者。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
    圣觉知不为其害。如人觉赋贼无能为。故名
    为觉。言觉悟者。对其智障无明昏侵事等如
    睡。圣慧独朗。如晓得悟故名为觉所对无明
    有二。一性结无明迷覆性理对除彼迷。觉
    法实性。故名为觉。二事中无明。于事不了。
    对除彼迷。觉知一切善恶无记。故名为觉。故
    持地云。义饶益聚。非义饶益聚。非义非非义
    饶益聚平等开觉。故名为佛既能自觉。复能
    他觉。觉行穷满。说之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
    夫。云觉他者。彰别二乘。觉行穷满。显异菩
    萨。又四句。一眠而不觉。谓凡夫。二觉而不
    眠。所谓诸佛三亦眠亦觉。所谓菩萨二乘望
    凡为觉。望佛为眠。四非眠非觉。泯上三门归
    言亡虑绝。问。佛有三种。一化佛。二应佛。三
    法佛。今称佛住者。三佛之中是何佛住耶。答。
    义有多门。今就一途论之。普贤观经云。释迦
    牟尼。名?陈?谀恰1橐磺写ΑF浞鹱〈γ??br> 寂光。?陈?谀恰<词欠ㄉ怼7ㄉ矸鹱∮诔@?br> 我净四德之土。然佛与土义论人法。谓人为
    能住。四德为所住。若同性经云。应身住净土。
    化身居秽国今是化佛也。摄论云。地前见化
    佛。登地见应身者。此应身是与真如相应。名
    为应身。应身有二。一内应。与真如相应。住真
    如土。二外应。住净土。奇特相好教菩萨也。地
    前未见真如。但见八相成道故言见化身。更
    有四句。如金光明三身品说也。所言住者。凡
    有二种。一者内住。二者外住。内住有二。一约
    人论。六欲天住法。是为天住。梵天乃至非想
    非非想住法。说为梵住。诸佛辟支罗汉住法。
    说为圣住。三种住中。住圣住。怜愍众生故。
    住舍卫国。二约行以别。论云。布施持戒善心
    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舍。名为梵住。空无相
    无作说为圣住。圣住法。佛于中住。复说四
    住。三如上。第四佛住。首楞严三昧十力无畏
    等。如地持中亦约行分三。与彼说大同小异。
    若说梵住与前不异。若说天住。以八禅等为
    天住此义则异若说圣住。亦同亦异。同住三
    空。更加灭尽正受为异。地持又说。梵住中多
    住大悲。天住中多住第四禅。圣住中多住空
    及灭尽定也。所言外住者。凡有四双一化处
    住有净秽二土。如释迦居秽弥陀住净。二者
    异住同住。如释迦异俗住伽??。天王佛与
    俗同住。犹如天子。三未舍寿分住。舍寿分住。
    未舍寿分住则无量岁舍寿分住。如答魔王
    请。唯留三月。余无量岁。悉皆舍之四通住别
    住。行住坐卧。皆名为住。谓通住也。四仪中
    一。称为别住。若内若外。皆是无住而住。住无
    所住也。古注云。列佛所在。重明旨异。舍卫是
    六师所居。佛住伏其顽首也。舍卫国者。此
    住处有二。一通处。二别处。亦是在家人处。出
    家人处。亦是喧处之与静虑。一欲生信。故
    委曲题之。二欲道俗兼化。所以喧静双举也。
    舍卫国者。三藏云。彼国正音。应云奢罗摩死
    底。此言好名闻国。昔有仙人好名闻在此中
    住。从仙人作名故云好名闻国也。又云。此国
    具有四义一多宝。二此中人多受五欲乐。三
    有法德。此国中人多行施戒。谓之法德。四未
    来得解脱。明此国中人。未来多生人天中及
    得解脱果。有此四义。远闻余国。故云好名闻
    国也从来旧翻为闻物国。此多出好物。远
    闻诸国。故名闻物也十二由经云。无物不有。
    胜于余处也问何故复名舍婆提。答昔劫初
    有仙人兄弟二人。弟名舍婆。此云幼少。兄称
    阿婆提。此云不可害二人共造此城。因以名
    之。弟略去婆。兄略去阿。二名双取。故名舍婆
    提。舍婆提复名?x萨罗。故智度论云。有好妙
    国土。名?x萨罗。近在雪山边日种诸释子。
    我在此中生。?x萨罗。未详翻译。仁王经列十
    六大国。第一?x萨罗。第二舍卫国。两国为异。
    与释论不同。今未详。问。佛何故多在王舍城
    及舍婆提。答。佛前受频婆娑罗请。故故住王
    舍城。次受波斯匿王请。住舍卫。又王舍城舍
    卫。国土丰乐。多有人众。佛于多人处教化众
    生也。如经说舍卫国有九亿家。贤愚经说有
    十八亿人也。王舍城中有十二亿家。又此二
    国多聪明人及六师等。故佛多住。又报法身
    恩。多住王城。报生身恩。多住舍卫。问。佛生
    迦维罗卫。云何乃云生舍婆提。答。佛元祖已
    来在舍婆提。未居迦维。从本立名。故云住舍
    卫。报生身恩。问佛从几世已来。住迦维罗国
    耶。答。佛祖名弥悉离王。在雪山南住。国名舍
    婆提。王有二夫人。后生一子名长生。次夫人
    生四子。一名听目。二名照目。三名尔楼。四名
    弥楼。后子立用为太子。四子多计才艺。后恐
    父王死后。四子夺其位。故数向王谗之。王遂
    用其语。徙四子并母在雪山西北?x娑罗二
    国界空地。此是波斯匿王国地界。造城名迦
    ?陈蕹恰K淖又小F涿致ネ酢<词乔鬃妗4用致?br> 生乌楼。乌楼生劬头罗。劬头罗生尸?衤蕖?br> 尸?衤奚?环雇酢V练鹞?呤雷嬉病4撕先?br> 弥悉离王为七世。若直从四子已后。只六世
    耳。问。佛住舍卫凡得几年。答。经云。住舍卫
    得二十五年。有九亿家。三亿家不见佛不闻
    法。三亿家亦见佛亦闻法。三亿家见佛不闻
    法。真谛三藏云。舍卫始终得七年。王城得四
    年。今未详也。问。住阿??国。对胜?说此
    经。何故不云佛住阿??国。而言住舍卫耶。
    答。是佛住舍卫。付嘱此经。故从佛住处立名
    也。又舍卫是大国。??是小国。从大处立名
    也。又从本立名。佛本在舍卫。胜?于??感
    佛。故末在??。从本立名。故称舍卫。问。若
    从佛住处立名。亦应从佛题经。答。各就一义。
    约能说人立名。故名胜?经就佛印定付嘱。
    故举佛住处也。只树给孤独园者。此第二别
    处。就文为二。一者只树。二给孤独园。只谓只
    陀。三藏云。外国云鸠摩罗陀。此云童真太子。
    又言只陀者。此翻战胜。昔有贼欲破舍卫。舍
    卫国主与贼交战遂使胜贼。因战胜日仍生
    太子。故字为战胜。太子舍此树处。为佛起立
    门楼。故云只树也。给孤独园者。有长者名须
    达多。有人言。须谓须陀洹。其人得须陀洹果。
    故以为名。今谓不尔。未见佛时。已名须达也。
    须达是外国语。此名善与。彼家父母乞子。
    祷祠神只。遂生此子。以善神授与。故名善与。
    彼土曾十二年不雨。其人巨富。拔济孤独。从
    德立名。称给孤独也。以黄金布地。市得此
    园。名给孤独园。又给孤独。叙其下愍。以金
    市园。标其上敬。又给孤独。叙其能济悲田。
    市园造寺。叙其能供敬田。又给孤独。叙其
    未见佛时修善。市园。明其见佛已后殖福。
    必是大权。故有斯盛德。问。国为通处。园为别
    处。而前通后别。树为别处。园为通处何故前
    别后通。答。只陀为君。须达为臣。是君臣次
    第。不就通别前后也。又只树是门处故前明。
    园是精舍故后举。又只陀是本称。给孤是末
    名。问。何因造立精舍。答。余经广说须达长。
    者有七男儿。六已婚竟。为第七儿婚。往王舍
    城。因得见佛。遂获初果。仍请佛还舍卫。佛命
    身子与其俱还。以黄金满八十顷市得此园。
    此园在舍卫城南。去城一千步。三藏云。须达
    为过去第四鸠留村驮佛。已于此地起精舍。
    尔时此地广四十里。佛及人寿四万岁。须达
    尔时名?成吵ふ摺R曰平鸢娌嫉亍1σ赂仓??br> 供养佛也。第五狗那含牟尼佛。人及佛寿三
    万岁。尔时须达名太家主长者。以银布地。
    满中乳牛牛子。以为供养。尔时地广三十里。
    第六迦叶佛寿及人寿二万岁。须达尔时名
    大悉长者。以七宝布地。地广二十里为供养。
    第七释迦佛及人寿百岁。地广十里。以金布
    地用为供养。弥勒佛出世。地还广四十里。以
    七宝布地为供养。佛及人寿八万岁。须达尔
    时名?ㄙね酢?ㄙご嗽坡荨F渖?兹缏荨3黾?br> 得成罗汉。问。余经皆有第六同闻。今何故阙
    耶。答。一云。佛说经时在于宫内。无声闻菩
    萨。唯下有?榕?I嫌兄钐臁2蛔阄?ぁ9抛?br> 云。良以胜?渊悟超绝。独感至圣。不参凡学
    也。又如来现证。传天帝阿难是末。故不列
    也。后付嘱经时。嘱经时嘱为。唯有阿难及以
    帝释。亦不足为证。故无同闻众也。二解云。亦
    有同闻。即此经文云。如来光明普照大众。及
    天人修罗。而不列者为略故也。又此经本有
    四卷。今存略有一卷。时波斯匿王下若七分
    明义。上来明结集缘起幽宗分。今是第二筹
    量所解接化分。若就二序明义。上来证信序
    竟。今第二次释发起序。就文为二。第一明外
    缘发起。第二明内因感悟。二文各五。初章五
    者。一总明信法未久。二别叙王问夫人。三末
    利训答。四者作书叹佛。五遣使送书。敬授
    胜?。此五生起即成次第。初中前牒王及夫
    人。次总明信法未久。波斯匿王者。此翻为和
    悦。以其情用弘和。故云和悦。又以德接民。能
    令万性和悦。又翻为月光。如仁王经云月光
    王。三藏云。性月。而言光者。闻法解悟。得法
    光明。故言光也。有人言。波斯匿王。与佛同日
    生。佛号日光。国人言佛既号日光。当号大王
    为月光也。因国人号称为月光。若依父母所
    立名者。字为胜军。以其鬪战无敌不胜。故云
    胜军。次论王位。仁王经云。于过去十千劫。于
    龙光王佛法中为四住开士。今位登十地。言
    时波斯匿王者。犹是佛住舍卫时。约前佛住。
    以明信法未久时故言时也。末利夫人者。亦
    云摩利。此是华名。江南有中寺安法师。多所
    博识。云此华色白而形小。故以华为名。此间
    无物以翻之。犹存末利之称。有人言。末利本
    字黄头。从末利园得之。因园受称。故云末利。
    如经云。其人本是舍卫城内。耶若达家守园
    之婢。于一日中请食守园。路值如来入城乞
    食。黄头见佛相好具足。发信敬心。念言我奉
    献饮食。或见哀受。遂往求施。佛时许之。当施
    食时。即自要愿。愿脱婢使为王夫人。其时值
    王出田游猎。天时暑热。遥见黄头所守之园。
    丛林郁茂驰往就之。王马骏快。在前而至。黄
    头见王迎接扶下。引至凉处敷衣请坐。随王
    所须。巧称王心。王问[仁-二+尔]是谁家之女。黄头实
    答。王具问已。将从始至。遣使人呼耶若达。
    达至。王问是卿何亲。达答曰是婢。王令索价。
    达云。直尔奉上。乞不用价。王言。我今婢为夫
    人。不得虚尔。达时遂索百千两金。王即与之。
    香汤洗浴。衣夫人服。与王同辇。载之还王宫。
    王极宠厚。五百夫人中得为第一。故今举之。
    此能信人。有人言。末利。是释摩男家庶女也。
    言信法者。先事外道。今始归佛。信于佛法故
    言信法。何缘得信。如经中说。末利夫人。因献
    佛食。得脱婢使。为王夫人。常自思念何缘得
    尔。岂不由昔施沙门食。得此福报。即问左右。
    颇曾见如是人不。傍人对曰。此应是佛。今
    在只园。末利闻已。辞王礼觐。佛为说法。遂得
    信解。因信劝土。王心未回。因十七群童子
    比丘入城乞食。食已出城。于阿脂罗河游戏。
    王与夫人升楼遥见。王语夫人。所作正尔。何
    是可尊。劝我令信。夫人有愧。答云。此是年少
    耳。王何不看舍利弗大迦叶等。十七群中有
    一人得禅定天耳。遥闻王语。在岸上向诸比
    丘云。汝等洗竟。可上岸着衣。各盛满瓶水置
    前。结跏趺坐。诸比丘随其言。是得定比丘。以
    神通力。接诸比丘升空而去。末利夫人见已
    而白王言。王看我所尊者。作如是行。王遂起
    信。便往佛前。佛为王说法。得正信解。名为
    信法。此事出僧只律第九卷。十诵律第三
    卷。问。为信大法。为信小法。答。相传云信小
    法已久。中阿含第六十卷。有善生经。广说彼
    王得信之事。中本起经度波斯匿王品。亦说
    得小乘信。故知得小乘信已久。但得大乘信
    未久。问何缘信大乘。答波斯匿王吹蠡击鼓。
    与末利夫人相随诣佛。佛因为说击法鼓经。
    出常乐我净之音。王于是始得信大乘法。故
    云信法未久。未久者。以前初信望后筹量时
    不遥也。故言未久。问。何故叙信法未久。古注
    云。王世事邪道。始悟正信。今欲显必不得
    久习为未久。又就事言之。父母之情慈爱于
    子。父母始得信解。即欲以已所信。令子悟之。
    故有未久之言。若就理辨。波斯末利多是大
    权。胜?夫人亦非实行。每欲速弘大道。使物
    早悟一乘。故叙信法未久之言也。共相谓言
    下。第二别明王告夫人。就文有四。一标女名
    位。二叹女内德。三明若女见佛。必蒙深利。
    第四明宜可与书。共相谓言者。夫妻共谈。
    欲论女量行。迭相告发。故云共相谓言。斯
    句是总叙夫妻之言。问。王告夫人。夫人未语。
    云何得名共相谓言。一释云。前来本有语论。
    因此而生今说。故云共相谓言。又人云。王
    向夫人有所说。即是共语。不必两人同语。为
    共相谓言。且王今前言。夫人后答。始终论之。
    则是共相谓言也。古注云。天慈发内。理化
    无偏。故云共也。胜?夫人是我之女者。正别
    标女名位也。胜?为名。夫人是位。又末利亦
    是夫人。今欲标异母亲。故复云胜?夫人也。
    是我之女者。知子莫若于父。故云我之女也。
    又显父慈爱之重。欲以道法利之。故云是我
    之女。又我以生其肉身。复欲使佛发其慧命。
    故云是我之女。听慧利根。通敏易悟者。第
    二叹女之德。女若无德。虽报无益。良由有德。
    报必蒙利。故叹女之德也。智之在耳曰听。智
    之在心曰慧。速疾达理称利。能生妙解为根。
    故云听慧利根也。通敏易悟者。上叹其内
    解。今美其外学。博达事理曰通。内明在心为
    敏。一闻即领称易。未解令解名悟。问。善听为
    聪。善察为明。今何故云聪慧。不言明慧。答。
    今正示因闻得悟故也。若见佛者下。上叙其
    内德。今第三明外值胜缘。或可劝其自往佛
    所。或可知其必能通感。仰覩金容。为见佛义。
    见佛者。见佛宝也。必速解法。明闻法能解也。
    必速解法。谓解也。心得无疑。谓信也。即上敏
    悟之义也。若前未得小乘之信。今报令得正
    解。为离邪道之疑。前若已得小乘之信。于大
    乘理未解。今报得大乘之信。必离小乘之
    疑。古注云。封形存见。亦未识佛。能深悟速
    解。为见真佛也。宜时遣信发其道意下。第四
    章也。以内有明慧之因。外值诸佛之缘。因缘
    既具。故宜及时遣信发其道心也。夫人白言
    今正是时下。第三叙夫人答也。今正是时者。
    道机不可差也。又以胜?感佛必蒙利益。故
    言今正是时。又正是??国内众生机感得
    益之时故也。以事为释正是作书遣使之时。
    王及夫人与胜?书下。第四作书叹佛。所以
    须父母作书者。一欲明父母之言。必无虚妄。
    使胜?信受。是故作书。二使胜?知二亲万
    德。心生欢喜。是故作书。三欲使胜?传教。
    传教未闻。使同发道意也书疏之仪。各随国
    风。在始或当前有劳问。而今此中但云叹佛。
    作书正应是王。而言王及夫人者。共议既同。
    则是父母同作一书也。书者舒也。若使不舒。
    即隐内义。是故遣书。略赞如来无量功德者。
    书不能载故称略。又书尚不能尽言。焉能穷
    德。是以言略。又胜?根利。不烦广美故云略
    叹。虽复略赞。而言约事圆。故云无量功德。
    叹美圣德名赞。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
    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又功谓功能。
    诸行皆有润益之力。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
    功德也。如清冷功能。是水家之德。即遣内人
    下。第五遣使送书。就文为二。初遣内人。次内
    人[衔-金+缶]命。宫?之事。非外所通。故言内人也。
    名旃提罗者。出使人名也。依外国语。四名相
    滥。一名旃提罗。此云奄人。二扇提罗。此云石
    女。三云旃陀罗。此云杀狗人。四旃荼罗。此名
    为月。又旃提罗者。此云善信。其人善而有信。
    故言善信。今谓奄人是其通名。善信当其别
    称。未曾有经云。旃提罗翻为应作。王宫内有
    四石女。此则一人。古注旃提罗内监也。使人
    奉书下。第二内人[衔-金+缶]命。王既有命。故?书往。
    彼阿??者。此翻云无生。此国往昔大乘人
    住。多解无生。国从人立名。故云无生国也。又
    翻为不可战。边城?M固。不可攻战。是支祥王
    所居。为舍卫之附庸。入其宫内者。上叙其通
    处。今到其别处也。既是女人。又是家信。故直
    进宫内。跪而授书。故云敬授。是敬君王之命。
    意不在胜?。胜?得书下。自上已来外缘发
    起。今第二内因感悟。由外缘发起。故内因
    感悟。故此二章。通名发起序也。就文亦五。第
    一明胜?欢喜。二明述书叹佛。欲申供养。
    三明兴请感佛。第四辨于佛应。第五三业敬
    叹。此五即是次第可生起之。得书欢喜者。就
    理释者。书中诠明佛德。发以大乘之信。是
    冥相关。有逾常意趣。是故欢喜。又事中。女
    在他国。得父母书。复覩使人颜色知国平安。
    二尊万福。是故欢喜。顶受者。上明内心欢喜。
    今明外形顶戴。又所诠事重。冥致极敬。故顶
    戴而受。不云奉敕。直言得书者。此是经家述
    事。非胜?自言。又外国之法。得尊长书。前以
    手受。次顶戴之。显已敬仰。然后寻读。故云顶
    受。又法。前拜书及信人。然后受书顶戴而受。
    执文曰读。背文曰诵。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
    则忆而不忘曰持。此书赞扬佛德。异于常信。
    故言生希有心。又此心由来未发。故名希有。
    上父母遣书。令发道意。今果如上语。则显知
    子莫若于父也。又佛德超出世间。深怀奇特。
    为生希有心。向旃提罗者。对使而言。故云向
    旃提罗。旃提罗是父母之使。对之如对父母。
    又旃提罗是传佛之使。对之犹如对佛。所以
    说偈者。一偈言约。能摄多义。胜?欲以略言
    摄佛广德。二者偈言巧妙。胜?欲以美妙之
    言赞扬佛德。是故说偈。三者随从国法。天竺
    风化。若见国王父母尊长及以三宝。多说偈
    赞叹。胜?今随国法。是故说偈。如法华疏内
    具陈也。我闻佛音声者。依七分明义三分已
    竟。今是第三方便显德起信分。所言方便显
    德起信者。父母送书。胜?悟解。感佛临降。
    即欲承佛威神。为众说法。但恐物未肯信受。
    故前叹佛德。次明佛为授记。物方生信。然后
    始得为物说法。故言显德起信分。今明远亦
    有斯意也。但如前分文。今是五中第二。上半
    述书叹佛。下半审书许供。我闻佛音声者。我
    闻父母叹佛音声。故云我闻佛音声也。问。胜
    ?用眼读书。不曾耳听。何故言闻。答。父母作
    书。以身表口。胜?览读。以目代耳。故名为
    闻。又解。书本诠声。胜?寻书。如从父母面闻
    也。又解。传道声于书上故言闻。又解。父母
    作书赞叹于佛。此是身造口业。胜?读书。目
    作耳业也。世所未曾有者。述书所赞也。如书
    所叹。乃是出世功德。故云世所未曾有也。所
    言真实者审定书言也。问。前云胜?利根易
    悟。今既得书。何故疑惑不即领受。答。事有难
    信易信。世事易信。出世难信。今书所传。世间
    未有。故须审定。又胜?是聪慧人。凡所得事。
    审而详之。不同愚人遇便信受。故?称派吃啤?br> 聪明之人有二种相。一善说法。二善思量也。
    应当修供养者。一解云。佛必如书中赞叹真
    实不虚者。则是无上福田。理合供养也。又
    解。必如书所叹真实不虚者。则传书之人有
    大恩德。我须报其人恩供养之也。故梵本文
    云。是言若真实。我当与汝衣也。修谓营修。
    修饰供具。又修是修行。欲令行供养仰惟佛
    世尊者。此第三胜?仰请。所以仰请者。既书
    所叹必能利益于我。是故仰请令我得见。半
    行以下须上。明佛有普慈之惠。半行明上哀
    于下。请令得见。书云慕上曰仰。胜?在生死
    内。复受女形。是极凡下。如来居生死之外。为
    大丈夫高远之极。故以下情慕上。所以称仰。
    惟者思惟。将欲请感。而下情测度。意地思惟
    也。仰惟如伏度。伏度之例也。佛世尊者。出所
    测度之人。佛者觉也世间有一夕之眠。则有
    一朝之觉。既有生死长夜。则有朗然大觉也。
    既能自觉。复能觉悟世间。为世崇重。故云世
    尊。普为世间出者释上思惟测度之意。我思
    惟测度。如来大慈无偏。如日月之照世。故云
    普为世间出。如华严云。无尽平等妙法界。悉
    皆充满如来身。无取无起永寂灭。为一切归
    故出世也。亦应垂哀愍者。夫如来出世。正为
    救苦众生。然我是世间一数。亦应哀愍于我。
    言亦应者。以上世间之言。以类于已。故亦
    应也。又慈在于佛。未敢自专。故言亦应。上心
    慈下。目之为垂。我则有苦无乐。故请佛哀愍。
    请心决定故言必令我得见。即生此念时下。
    第四明如来赴应。但释应凡有三家。第一解
    云。无应法起。如涅??云。五指实无师子但以
    慈善根力令见师子。今亦如是佛实不从空
    而应。但胜?默念。自于空中见佛。此解似同
    摄论心外无境之义也。第二释云。有应法起。
    胜?默念。如来应起。故有应法起。第三释云。
    经具二文。宜应双用。随心所见。心外无法。是
    故无起。而境宛然。故言有起。须知无起而
    起。起无所起也。就文有三。一明应时。二辨应
    处。三出应仪。即生此念时者。谓应时也。一释
    云。佛应与心念同时。若声响之相应。故云念
    也。又释。要须念力成就。如来应念现身。但起
    示起速无差。故云即念时而现耳。空中现
    者。第二明应处也。今就事理释之。就事而言。
    男女有隔。既应后宫。不宜到地。就理释者。法
    身无为。而无所不为。即寂而动。故云空中
    现。又示赴感无方。来无处所。卓尔现空。又
    示普应十方。常是四绝。又示如来觉诸法如
    幻如虚空。以示常行于空。故于空现。又云。佛
    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此明
    法身如空。以本垂迹。如从空而现。又会胜?
    上叹云。我闻佛音声。世所未曾有。世间之人
    不知感逝空即应。今既知感。逝空即应。故
    是世间所无也。问。前云男女事隔于空现者。
    观经何故于宫现耶。答。彼言宫中现者。在虚
    空之宫现耳。未必在地。又圣迹无方。不可一
    类。或处空现形。或入宫应物也。普放净光明。
    显示无比身者第三明应仪。凡有二句。一者
    普放光明。二者现无比身。有四面大光。及项
    后圆光。此并常光今更现非常之光谓于支
    节毛孔举体放光。故名为普亦可一光遍满
    虚空。通彻宫内。故称为普。又欲明感者便见。
    无感者不覩。非是光有偏私。故名为普。所言
    净者。一光体皎洁。二能除众生垢?。显示无
    比身者。佛常身丈六。已自端严。今复为光所
    照。相好明了。故云显示。天下无类。故云无
    比。如常叹佛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
    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悉见。一切无有如佛
    者。又本有常光今更普放光。本是丈六身。
    今更示奇特之身故云无比身也。所以显示
    无比身者。欲起胜?愿求之心。复欲发其不
    虚之叹故也。胜?及眷属头面接足礼者。此
    第五胜?敬叹。初半偈叙敬。下半偈明叹。
    自有见佛叹而不敬。今具足也。头是一身之
    尊。足是一身之卑。以尊捉卑。显敬诚之至。
    问。胜?在地。如来处空。云何得接。答。此举
    内心运想言接耳。咸以清净心者。又上是身
    业敬。今是意业敬。叹佛实功德。口业敬。此是
    总标叹。如来妙色身下。别出叹辞。咸者同也。
    胜?之与眷属。同运净心。以叹于佛。又净者
    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叹。名净
    心。实功德者。书内叹佛。但是闻声。有言无
    事。今覩佛形。则事称于言。故称为实。又众德
    依实理而成。又妙出妄情故名为实。如来妙
    色身下。经有三分。自上已来序说已竟。今是
    第二正说。依经下文。凡有十六名字。一叹如
    来第一义真实功德。二不思议大受。三一切
    愿摄大愿。四说不思议摄受正法。五说入一
    乘。六说无边圣谛。七说如来藏。八说法身。九
    说空义隐覆真实。十说一谛。十一说常住安
    隐一依。十二说颠倒真实。十三说自性清净
    心隐覆。十四说如来真子。十五说胜?夫人
    师子吼。此十五并有别章解释。第十六云。复
    次?x尸迦。此经所说。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
    一乘道。今谓前十五有别章解释。后章之一
    章。总贯前之十五。故章虽十六。不出总别二
    也。有人言。唯有十四章。第十五无别体。今用
    十五也。就前十五章。古今南北开合不同。随
    心所见种种异说。今前以六门总释十五章
    经。宜留意观之。则略见一部之大意。勿咎其
    烦也。一钩锁相生。二章段次第。三适机前后。
    四互相摄。五以言无言。六如行说。钩锁相生
    者。书传盛德。面覩妙身。故前叹佛发心愿
    求也。叹佛既发菩提心。次明修菩萨行。菩萨
    之行以止恶为本。故次明受十大受。十受辨
    其止善。故次明行善。是以兴于大愿。十受之
    终云不忘失正法。三愿之末明摄受护持正
    法。今欲广释摄受正法成前愿行。故次明摄
    受正法。摄受正法虽是一乘。但欲转名示义。
    明摄受从一生多。一乘则摄多归一。故次明
    一乘。一乘所以究竟。由究竟谛成。故次明无
    边圣谛。无边圣谛说如来藏。故次明如来藏。
    藏显成身。故次明法身。法身不离如来藏。佛
    知所藏是其真实。能藏是空。以空义隐覆真
    实。故次明其义。所覆即是一谛。故次明一谛。
    此之一谛可以依凭。故明一依。接此一依。即
    明依藏有生死故是真实。不依藏有生死名
    为颠倒。故有颠倒真实章。生死依藏所依是
    深。今欲明此义。故有自性清净烦恼隐覆。始
    从叹佛。终竟自性清净。能信此法。堪绍佛业。
    为佛真子。故有真子章。若不信此法。则是外
    道种子非法恶人。宜须降伏。故有胜?师子
    吼章也。次明章段次第。此欲示经起尽。明义
    之大节也。然章虽十五。大开二门。初十三章。
    正明说法。次有二章。明劝信护法。所以有此
    二者。胜?当今教主。机缘属在其人。于前
    明说法。说法既竟。则信之大益。毁之大损。故
    次明劝信守护。就此两章。各分为二。初门二
    者。前有三章明起说方便。次十章经正明说
    法。所以然者。夫妙道难弘。喜生疑谤。要须三
    行三成。止谤息疑。尊人受道。方得演说也。三
    行三成者。一叹佛发心。佛即授记。二受大受。
    佛为现证。空出声华。三发大愿。则如来印成。
    以此三门为说法由渐。故是方便。方便既成。
    然后开宗授道。故有第二次明正说。后章二
    者。胜?说法既竟。佛欲令人信。故第一前
    明劝信。如来既明信法有益。胜?则明不信
    为损。宜须摧伏。故第二次明护法也。就前说
    法方便及与正说。各开为二。初门二者。叹佛
    明菩提心。十受三愿明修菩萨行。正说二者。
    一明乘行。二明乘境。然由境成行。应前明境。
    但欲接上愿行之因。故明摄受一乘之果。故
    前明乘行。行不孤生。起必托境。故次明境。就
    乘行乘境。各开为二。乘行二者。摄受辨广大
    出生。一乘明无二收入。乘境二者。初有四章。
    总明量无量谛。显佛与二乘究竟非究竟。次
    有四章。就无量谛中。自明三谛非究竟。一谛
    为究竟。此之两章。各开为二。初章二者。第一
    圣谛一章。明二乘依有量谛。无有三法。所谓
    无究竟智。无究竟谛。无究竟圣。佛依无量谛。
    则有此三也。次之三章。依无量谛中说藏。说
    法身及空义隐覆。即显有量谛中不说此三
    法。后章二者。一依。一谛。此二约显时之境。
    颠倒真实。及自性清净烦恼隐覆。此二隐时
    之藏。至此已来。叙章段次第意竟。第三适机
    前后门者。夫根性不同。法无定相。如来善巧
    非一。故教门无定前后。若应闻四谛以得悟
    则前明四谛。若宜听一乘以受。则后演一
    乘。余章类尔。其犹六度。自有从檀至智。自
    从智至檀。次第相生。无方演说。今亦尔也。
    第四明相摄门者。若作一乘明义。则一切无
    非一乘。故十五章经皆一乘也。若四谛明
    义。则十五章经无非四谛。故华严云。一中
    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
    畏。但诸佛菩萨约义不同。转势说法。故有十
    五章经之差别也。第五言无言者。无言而言。
    故言有十五。言而无言。故不吐一字。此如空
    中种树。华果宛然。虚里织罗。文彩不失。肇公
    云。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骋?P肫?br> 提无言而显道。释梵绝听以雨华。若留意此
    言。则小参圣旨。其守着文字。则是坚执妄
    谈。第六行说门者。夫留古训今。则使今学古。
    胜?如行而说。亦令末俗如说而行。胜?叹
    佛。末俗亦须用之而叹。十受三愿。乃至信正
    降邪。并须如说行也。若不尔者。圣有徒劳之
    弊。贫人有数宝之失。第一叹如来真实第一
    义功德章。略以三门释之。一来意门。二释名
    门。三分齐门
    一来意门者。略明六义。一承书所闻。二眼
    亲覩。三欲信佛。佛为生信之本。四欲归依于
    佛。叹佛功德。即明堪归之事。五发心求佛。须
    识佛胜德。可以愿求。六欲利益群生。令识佛
    德。方得礼念称叹及以归依。前五自行。后一
    利他也

    胜?宝窟卷上(之本)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