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三末

    经。大迦叶波(至)诣彼问疾。赞曰。下辞有三。
    此总陈道屈也。迦叶偏济贫苦。不能等施慈。
    诸相犹存。不能事事无相。因斯被屈。故答不堪
    经。所以者何(至)而循乞食。赞曰。下文第二
    别显理穷。初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已事。后
    显他词。此征及陈己事也。游贫陋巷而顺乞
    者。贫苦不修。所以亦贫。恐当更贫。故劝之。
    富既不然。故不从乞。富多盈溢。乞乃顺已而
    丰饶。贫事皆无。随乞乖情而俭得。本以资身
    利济。不希益已繁握。故游贫巷。盖乃有由。
    次第行乞。故名修也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赞曰。下显他词有
    二。初陈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唯大迦叶(至)从于贫乞。赞曰。初牒事非。
    次陈正理。后总结劝之。此初文也。从贫
    乞时。令当富乐。慈也。拔其贫苦。悲也。此唯
    济贫。舍于豪贵富豪。故言不普
    经。尊者迦叶(至)应次行乞。赞曰。下陈正理。
    文复有二。一陈乞者。二陈施者。陈乞者中。文
    复有三。初破六相。次防六根。后明证理修因。
    初破六相者。一破偏行。二陈食想。三遣村
    坊相。四坏城色相。五趣佛家相。六破着相。
    此破偏行也。唯从贫乞。贫当可富。不从富乞。
    富当可贫。故住平等。应行乞食。旧经无六。唯
    四。阙入城邑及趣佛家
    经。为不食故(至)应行乞食。赞曰。下除食相。
    迦叶见有食相。唯以资身为济贫。故次行乞。
    今以三义而教行乞。非但为资身等。一为至
    佛位。得菩提时。尚不须食故。而行乞食。资法
    身也。二为坏昔来生死食执。而应乞食。破生
    死也。故经说云。食段食时。如旷野子肉等。三
    为受他施。令他檀度得修满故。而行乞食。此
    三因中。初自六度因。次除生死缚。后他六
    度满。为此三义故行乞食。旧文第二为坏和
    合相。除食执也。食是三尘和合相故。第三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今在空聚相文后。旧经
    与新次第不同。脱无此中第三句
    经。以空聚相(至)入诸城邑。赞曰。此中有二。
    一遣村坊相。二坏城邑相。入诸村坊聚落之
    所。想如空聚。勿见村坊。由他见我思念三
    宝。息恶务善。有十利益。故入城邑。利此众
    生。非为余故
    经。趣佛家想(至)应受彼食。赞曰。中有二。一
    佛家相。二破着相。佛家者。佛法界入施主
    家。作入真理无相无为之家想也。为破执着
    故受彼食。为不受者。为不着也。又三轮净。三
    事体空。名为不受。能受所受。皆名受故。上
    破六相。下防六根。旧经错此。于上已说
    经。所见(至)如智证。赞曰。下第二文。防塞六
    根。此防五根。见色如盲。不见好恶。宁生爱
    恚。闻声如响。不是实声。谁赞毁者。嗅香如
    风。无所臧否。谁可增恶。所食味不分别其苦
    酢甘辛。谁为可?。谁为可弃。受诸触境。如智
    证理。不可谈说。分别其相。谁为滑涩。故防五
    根。令过不起
    经。知诸法如幻相(至)无有寂灭。赞曰。此防意
    根。识达缘起。由此便成苦乐一味。知诸有为
    如幻之相。都不是真。假因缘起。无自作用。不
    从自生故。无有自性。无他作用。不从他生。
    无有他性。不从共生。无自他性。虽无此三。作
    用因缘。而有功能。缘可得故。由此说无实炽
    然生死。亦无寂灭涅??。二皆一味。故俱平
    等。何得意识种种分别。古经云。本自不然。
    元无生死。今即无灭。亦无涅??。义意同也
    经。尊者迦叶(至)然得可食。赞曰。自下第三。
    明证理修因。于中有二。初明平等。后结可食。
    此初文也。初中复二。初理均。二事均。八邪
    者。外道凡夫所起邪见邪思惟邪语邪
    业邪命邪念邪定邪精进。八解脱者。佛
    法圣人所起。一有色观诸色。二内无色观外
    色。三净解脱身作证。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
    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灭尽解脱。此八解
    脱。如前已说。不舍八耶者。随顺外道而亦起
    之。为折伏故。入八解脱。正顺真道。又邪正
    理均。以邪平等诸法。入正平等法性。平等
    法。性即真如也。此上并是应理之义。空理义
    云。境本空故。所见色与盲。缘起非有。故如
    幻相。诸法无二。生死涅??。二俱平等。邪正不
    殊。故以邪平等。能入正平等。此皆真谛。一切
    无相。皆性空故。上明邪正理均。下明供养
    事均。以一抟食。奉施十方佛及贤圣。以修心
    因平等行故。此行虽少。得果无边
    经。如是食者(至)尔乃可食。赞曰。此结可食。
    不住染净。不住定散。不住升沈。名不住道。有
    障名杂染。无漏名离染。无漏已圆故。非有杂
    染。现起有漏故。非离杂染。旧云烦恼。非也。
    外行利他事。非入静定。常心不乱。非出静定。
    大智成满。已得涅??。非住生死。大悲已满。常
    利乐故。非住涅??。得此不住。尔乃可食。此应
    理义。空理义云。以真谛中无相可相。故非有
    杂染。不弃世谛。利众生事。非离杂染。乃至生
    死涅??二俱不住。住此真谛。不舍俗谛。尔乃
    可食
    经。诸有施于尊者(至)不趣声闻。赞曰。上陈乞
    者。上陈施者。不着自体。不着果报。不着报
    恩。名为施度。故无当来人天二乘小果菩萨
    如来大果。不起邪见谤无因果不信心施。名
    无损减不起虚妄执着我法。名无增益。趣佛
    趣者。涅??真如。由三事空。而行施时。趣此佛
    趣。大般涅??。真如佛性。不趣声闻
    经。尊者迦叶(至)他所施食。赞曰。此下第三结
    劝之也。依上所说。破六相。防六根。入平等
    因。严叙大故。为不空食。可为福田。自他咸
    利。若有六相。不防六根。不入平等。因行既
    局。乃为空食。非真福田。自他俱损
    经。时我世尊(至)深起敬心。赞曰。此第三大。
    结答词由。卑身请退。有五。一明闻胜法乃得
    未曾。二显于菩萨敬心深起。三叹其智辨。四
    显已进益。五总结答。此初二文
    经。甚奇世尊(至)三菩提心。赞曰。此叹智辨
    也。叹其居俗有家业之士乃能至此。若出家
    人。不可惊叹。容豫进修。是已分故。谁有智
    者。闻斯妙法。不发大心
    经。我从是来(至)诣彼问疾。赞曰。此显已进
    益。及总结答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赞曰。下第四段初
    命问也。梵云摩诃苏补底。此云大善现。应之
    佛世。善能现生。或宿发大愿。善能现前。了达
    空义。或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名曰拘留。祈
    天而得。初生现时。其室空寂。相师占之。名为
    善现。现者生也。生时室中一切空寂。表其长
    大善解空义。故名善现
    经。时大善现(至)诣彼问疾。赞曰。此总陈道
    屈。善现虽事平等修行乞食。未证空法。理犹
    未等。虽事无诤入里乞食。证理无诤。尚犹
    未圆。所以被诃。故答不堪
    经。所以者何(至)次入其舍。赞曰。下别显理
    穷。初征后显。显中有二。初陈已事。后显他
    词。此征及显已事也
    经。时无垢称(至)而谓我言。赞曰。下显他词有
    二。初明至执。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尊者善现(至)乃可取食。赞曰。下正陈词。
    于中有六。一陈等理。二显自迷。三明他慰。四
    彰已答。五述他教。六成利益。初文复四。一
    显法佛平等。二显缚解平等。三显邪正平等。
    四显善恶平等。此初文也。食有四种。如前已
    说。空理义云。此平等性。即胜义空。以食是因
    缘之本故。寄食以为言。以食空理。入一切法
    空。食为别法。余为总法。二俱空故。以一切法
    空理。入佛空理。离此空外。无别佛空。达解此
    空。心无滞着。事平行等。及与无净。乃可取
    食。善现未证此空。心有滞着。不等有净。如
    何取食。应理义云。此平等性。即真如理。解食
    真如。即诸法真如。解一切法真如。即佛真如。
    从微至着。达解平等性。证理智生。心无执着。
    为利益故。外行平等及与无净。乃可取食。
    不尔云何虚食所食。旧经以食与法二平等
    性。展转相等。而无佛平等性。阙理违文
    经。尊者善现(至)入一趣道。赞曰。此下第二缚
    解平等。凡有九对。此中有二。一善不善相对。
    二我无我见对。空理义云。心有分别。缚解为
    二。证真谛故。心言分别缚解无二。皆理空故。
    应理义云。不断不善根示现现行有大利故。
    如满足王示现教等。实不令与俱。萨迦邪
    见。此名伪身见。我见也。不坏我见者。示现起
    故。求大菩提。度有情类。皆为我故。然入无我
    一趣之道。无我之理。名为一趣。三乘行者。共
    所归故。道者能缘。即无我见。不断我见。证
    无我见。入者悟义。旧云。不坏于身者。身见
    也。随一相者。无我见也。无我见中。更无二故
    经。不灭无明(至)及以解脱。赞曰。此中一对。
    杂染得净。对无明发业因。有者三有。爱谓
    爱取。有爱。正为润生之缘。此为生死缚根本
    故。顺诸众生。不舍生死。故云不灭。虽不灭无
    明。而起无漏智明。虽不灭有爱。而起解脱。解
    脱者。虽润生缘。证无为理。胜解数也。所证真
    理。名解脱故。即是涅??
    经。能以无间(至)平等法性。赞曰。此中一对。
    谓苦乐对。无间者无间地狱。举一极苦之
    处。解脱者。涅??极乐之处。以极苦真如。入极
    乐真如。体一味故。旧云以五逆相而得解脱。
    应言五逆果之相。入解脱之相。即真如故
    经。无脱无缚(至)离异生法。赞曰。此有三对。
    一解脱缚对。无漏名脱。有漏名缚。证得涅
    ??名无缚。不舍生死名无脱。二证不证对。
    实见谛名证。故言非不见。不见名不证。证理
    之时。无见相故。三果非果对。圣名得果。顺住
    生死。不一向住果。故名非得果。非圣名异生。
    已证真道。非异生故。常教化此。乐起烦恼。故
    言非离异生法。得果异生。虽为一对。显大悲
    者。顺生死生死。于异生中。重言不离
    经。非圣(至)乃可取食。赞曰。此中二对。一凡
    圣对。大悲顺凡。名为非圣。已证出世。名非不
    圣。二证离对。证一切法故。名为成就。断彼法
    想分别执故。名之为离。上说因缘法。故为此
    解。或此皆说遍计所执空无常等。或此但说
    圆成实性真理平等。理亦无达
    经。若尊者善现(至)乃可取食。赞曰。此下第三
    邪正平等。空理义云。世俗谛中。邪正有二。舍
    邪归真。胜义谛中。邪正无二。何舍何归。应理
    义言。般若经云。以色见我。以声寻我。彼履耶
    断。不见如来。同体三宝。不可见闻。不可供
    事。旧经无僧。六师外道。佛得菩提胜方便缘。
    汝若同佛。以之为师。彼由邪见。实堕恶趣。汝
    愍彼故。亦堕恶趣。而行救济。同如来者。乃可
    取食。以大善现舍彼六师。不能随学。不愍众
    生随堕恶趣。见有三宝。不证同体。故今何
    之。六师者。一满迦叶波。迦叶波是性。满是名
    也。古云富兰那迦叶。即断见外道。亦云空
    见外道。二末萨羯离瞿舍离子。末萨羯离。
    是其自名。瞿舍利者。是其母名。末萨羯离
    是瞿舍离之子。以母别之。古云末伽梨拘赊
    梨子。即常见外道。三想吠多子。想是自名。
    吠多是母名。彼儿曰子。如舍利子。古云删
    ?夜?陈揠兆印<纯嘈型獾馈1怂抵谏???br> 生死。皆因着乐。善修苦行。便得解脱。四无胜
    发褐。无胜名也。垂发被褐。故言发褐。古云阿
    耆多翅舍钦婆罗。即自然外道。说一切法皆
    自然生。五?儒妊苣清妊苣鞘切铡?日呤切巍?br> 顶上有?扔倘缗M贰9室晕??9糯?啤e?br> 罗鸠驮迦旃延。此是事大自在天之者。说大
    自在天能生诸法。大离系亲子。此尼干子也。
    执其本师修苦行。名为离系。是彼所生。故名
    亲子。此是宿作因外道。说一切法皆是宿世
    已作其因。今不作因。便吐故业。即得解脱。古
    云尼犍陀若提子。此之六师。有说是佛舍国
    出家。询所投趣。教化于佛。行苦行师。故偏说
    之。然郁头蓝子。教佛得悲想定。阿蓝迦蓝。
    教佛得无所有处定。此等教佛修乐行师。非
    此所说。不全邪故
    经。若尊者(至)离于清净。赞曰。此下第四善恶
    平等。今有十一句。此中有三。空理义云。心有
    拘滞。善恶有二。可有离恶务善差别。善恶不
    二。何离何务。总意如此。更重释者。此十一句
    中。汝须菩提。若善恶平等。悟解空者。既无分
    别诸见可断。何不堕诸见趣。而不至中边二
    道。而今有断诸见至于中耶。若无恶道可
    厌。何不堕诸八难。而得无难。若无杂染可
    断。何不同杂染而离于净。若无圣行可证。
    何不同得无诤非清净田。若无善恶之因。何
    不施者堕诸恶道。若无邪正二师。何不共魔连
    手。若无烦恼恼乱。何不以彼为伴。若无善恶
    法别。何不烦恼性即尊者性。若无慈悲道异。
    何不于有情起怨害想。若无三宝良田。何不
    谤佛毁法不预僧数。若无生死涅??差别。何
    不毕竟无涅??时。汝既不然。未证平等诸法
    体空。云何虚食。若能如是。乃可取食。应理义
    云。诸见趣者五见。为化斯类。故常堕中。不
    同凡夫常断边执。不同二乘常至道中。旧
    云。入诸邪见。不说见趣。不到彼岸。不说中
    边。中边者。彼此岸义故。二入八无暇。处在八
    难。教济众生。区区终日不得有暇。三顺化
    生死。同诸杂染。不住涅??。同于清净
    经。若诸有情(至)清净福田。赞曰。此中一句无
    诤有二。一理无诤。二事无诤。事无诤者。凡所
    举意。皆类观彼勿同见我烦恼暂生。须菩提
    得最第一。恒令众生不起烦恼。理无诤者。无
    想真如。由证理无诤。事方无诤。此二无诤。一
    切有情及与尊者。若时皆得。仍俱不名清净
    田。不见实有福田性故。三轮净故。菩萨能如
    是。声闻所不为
    经。诸有布施(至)作其伴侣。赞曰。此中三句。
    一施食者。后得圣道。能堕恶趣。化苦众生。非
    田施故。而成大罪。堕恶道也。二其施食者。
    而以尊者共魔连手。朝夕不离。能降伏之。旧
    云。作诸劳侣。作诸生死劬劳伴侣。非出世友。
    三行住坐卧。恒断烦恼。曾不舍离。故为伴侣。
    菩萨恒以分别而为烦恼。故当断之。旧经无此
    经。一切烦恼(至)起怨害想。赞曰。此中二句。
    一烦恼自性即是真如。同尊者性。二如无异。
    二于有情起怨害想者。怨者对也。自修妙行
    利生为对。害者断也杀也。断诸众生烦恼业
    果生死流转。恒建是想。如摄大乘说十难行。
    谓诸菩萨。杀诸众生生死流转。众生不与菩
    萨强摄。取名不与取等。此亦如是。旧经云。
    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者。法性无异
    经。谤千诸佛(至)乃可取食。赞曰。此中二句。
    一谤佛者。说色声佛。非是真佛。说法身理。方
    是如来。二乘等说色声形相以为真佛。故今
    谤之。名为谤佛二。毁诸法者。毁骂生死一
    切恶法。又说真如名为真法。四谛理法。名非
    真法。二乘说彼非真。说是究竟法故。名
    为毁法。不预僧者。剃发染衣乞食净戒羯磨
    等。同名为僧数。常处生死。随类化生。不拘彼
    相。名不预数。二毕竟无有般涅??时。菩萨发
    愿度众生尽。方入涅??。以众生界无尽期故。
    菩萨毕竟不入涅??。二乘身尽即永无矣。或
    总为十句。此中二句。合为一故。若能具上诸
    所说义。是大菩萨。乃可取食。真福田故。不尔
    如何虚受人食。此说平等。皆是密语。如契经
    言览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等。颂意无别。然
    上义门。依计所执。真如妙理。依他虚幻。唯识
    无想。真如法门。二俱平等。故作此说。前解且
    依因缘法门。故不违也
    经。时我世尊(至)欲出其舍。赞曰。自下第二显
    其自迷。譬如有人。在路而行。为极重暗之所
    拘碍。迷失诸方。我时无知。覆我心故。不识此
    是何之言。不知何答。便舍自鉢。欲出其舍
    经。时无垢称(至)取鉢勿惧。赞曰。下第三明他
    慰有二。初慰。后问。此慰也
    经。于意云何(至)宁有惧不。赞曰。此问彼也。
    若佛化作化人来问。宁恐惧不。我又法身如
    来所化。问斯何惧
    经。我言不也。赞曰。四彰已答。化人有问。我
    曾不惧
    经。无垢称言(至)性相亦示。赞曰。五述他教。
    于中有二。初劝勿惧。后示正理。初中复二。初
    合前化相。后劝勿惧。此初文也。所诠诸法。皆
    如幻化。本非真故。能说众生及诠言说亦尔
    非真
    经。诸有智者(至)亦无怖畏。赞曰。此劝勿惧。
    文字如幻。智者不执以为真实。若闻文字。亦
    无怖畏。汝既智者。何所怖哉
    经。所以者何(至)皆离相性。赞曰。下示正理有
    三。初言离相性。次文字亦离。后结成诸法。此
    初文也。征何所以不惧文字。空理义云。胜义
    性相皆体都空。言说妄起。故离空性。不称
    理故。何所惧乎。应理义云。胜义性相。体有
    离言。假立名言。非称法性。故诸言说。皆离性
    相。既是虚假。何所怖也
    经。何以故(至)是别解脱。赞曰。文字亦离也。
    空理义云。不但所说法空无性。离文字名字
    语言亦离。应理义云。不但所诠无有诸法相
    性离言。言亦离言。或此非唯言理离性。依之
    文字亦离性相。于一能诠音声之上。极略相
    名字。中相名名。广相名句。皆假施设。体都非
    真。法既非法非非法。言亦非言非非言。言既
    非言非非言。文亦非文非不文。遮定文字。
    故唯言非。一切法中。离言之事。即依他起。离
    言之理。即是解脱涅??真如。空理义云。一切
    法及文字空。即是涅??解脱体也
    经。解脱相者即一切法。赞曰。结成诸法也。
    空理义云。解脱涅??即一切法本空性故。应
    理义云。一切法中离言之理即是解脱。解脱
    即是诸法本体。故名为即。旧经于此唯有言
    说性离。不言法性于文字也
    经。世尊(至)得顺法忍。赞曰。六成利益有二。
    初得小果。二万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证
    预流果。如论具释。后得大位。五百天子。得顺
    法忍者。有言初地。得顺正教法之忍故。有言
    八地。旧经无之。法眼净者。有言初地。此违论
    文。远尘离垢。说小果故。今正义解。无生法忍
    得在初地。今得顺彼忍。正在地前。善根忍位。
    有漏位忍。顺慧忍故。或五忍中第三顺忍。
    四五六地顺为出世道故
    经。时我默然(至)诣彼问疾。赞曰。结答词由卑
    躬请退。吾既神气顿丧。今者何敢对扬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赞曰。自下第五。
    命满慈子。初命。后词。此初命也。满者名也。
    慈是母姓。此满尊者慈所生故。名之为子。
    梵云梅?炖??4嗽拼取F淠甘瞧怕廾胖帧I?br> 古有仙。每习慈行。因承彼后。以慈为姓。母
    之无子。所在求娠。后梦宝器盛满珍玉置其
    腹边。?H然入腹。后向夫说。云必天与。为大
    宝器。果而有娠。便生此子。后相师占。因名为
    满。长大能诵?迟ぢ蘼邸4刃幸嘣猜?咦阒?br> 宝器故。后得出家。成阿罗汉。论议辨才最为
    第一。故佛命之
    经。时满慈子(至)诣彼问疾。赞曰。下辞有三。
    此总陈道屈。满慈说法。利诸新学。说小非大。
    不识心机。既被昔诃。所以词退
    经。所以者何(至)?刍说法。赞曰。下显理穷。
    初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
    此征及陈己事也。新学初机。由来智隔。故脱
    小法。令渐随之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赞曰。下显他词有
    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唯满慈子(至)置于宝器。赞曰。下正陈词有
    二。初责彼不当。后令其进益。时无垢称便以
    如是胜三摩地下是。初中复二。初责不识今。
    后责不识昔。尊者满慈是诸?刍皆于往昔
    下是。初责不识今中。有三。初责不识心。次责
    不识意乐。后赞不识根。三轮化中。第二记
    心轮。已入法者。以他心智。先观其心。后为化
    说。观心是总。十力智中。亦种种胜解智力。故
    先责不识心。即为说法。前目连中。已言应知
    根性差别赞说大乘故。言满慈先自入定。观
    彼之心。彼心行大。犹如宝器。为说小乘。如置
    秽食
    经。应先了知(至)贱水精疏。赞曰。此劝知意
    乐。意乐信解大乘法故。大乘意乐。如琉璃宝。
    小乘意乐。如水精珠。今将大机。谓是小器。故
    以琉璃同水精也。前以小法投大心故。如以
    秽食置于宝器。今以大心同于小心。故以琉
    璃同水精珠。旧言心念。即意乐也
    经。尊者满慈(至)根所受。赞曰。下责不识根
    有三。初责不识根。次显责所以。后显大小二
    乘由来悬别。此初文也。勿者莫也。莫不观根
    而授小乘。小乘是彼少分根性所受之法。自
    利非他。小行非大故。旧文稍殊。义亦无别
    经。彼自无疮(至)莫尔小径。赞曰。此显责所
    以。所以有二。一发小乘心。如疮如疣。败坏丧
    名不济他难。他无此意。授小乘故。彼无疮勿
    伤之也。二彼根利大。求行大乘之道。故莫示
    以小乘之经。令其错学。一损他。二误他。由此
    二共。责不知根
    经。无以日光(至)同野干鸣。赞曰。此显大小由
    来悬别。此有四喻。古有二喻。大乘如日遍照
    群生。小乘如萤自照不足。大乘法如海深广
    无边。小根如牛迹[土*幻]塘浅小。大乘如山王巍
    巍迥出。小根如芥子褊促卑物。大乘如师
    子吼决定无畏。小乘如野干鸣为人惊怪。一
    喻益大。二喻深广。三喻高显故。四喻无畏故。
    为四也。或初及第四。喻大胜小。有大机者。
    勿授小法。第二第三。喻大胜小。有小机者。勿
    授大法。应契其机而授法也
    经。尊者满慈(至)声闻乘法。赞曰。下责不识昔
    有二。初明所不识。后明能不识。此初文也。祈
    有求也。此新学者。往趣大乘心求大菩提。
    未至不退位。中忘是意。如何今者示以小乘。
    故上经言。勿以秽食置于宝器
    经。我观声闻(至)过于生盲。赞曰。下明能不
    识。初明所有。后明所无。此明有也。声闻智
    浅。过于生盲。问曰。胜?经曰。凡夫如生盲。
    不见众色。声闻如七日婴儿。不见日轮。如何
    今说声闻过生盲也。若见谛理。凡夫不能。故
    彼经说犹如生盲。声闻分得。故彼说如七日
    婴儿不见日轮。今说声闻不识根性。故过生
    盲。声闻于事不能了达。过生盲故。非谛理也
    经。无有大乘根之利钝。赞曰。下明所无。大
    乘之士。能有观于根性妙智。故能分别前根
    利钝。声闻无此观根妙智。故不知根利之与
    钝。如舍利弗教二弟子。金师之子。教以白骨。
    ?纫轮?印=桃允?ⅰR嗳绻塾谧钕缕蚨??br> 八万劫前所修善根都不识故。旧文但有不
    识之言。无大乘智
    经。时无垢称(至)宿住着别。赞曰。下令进益
    有三。初令忆往事。次教发大心。后令得胜位。
    初中复二。初总明忆。后别明忆。此初文也。三
    摩地者。此云等持。即禅定也。以禅定者。显是
    神通。宿住智力。令诸?刍随忆住劫。亦有
    解云。宿世之中。虽通成坏空住四劫。空劫无
    事。成坏乃是住之初后。唯有住劫。善恶事明。
    故偏举之。但名宿住。以摄成坏。今实义者。住
    非住劫。住于往有宿世之事。故名宿住。成
    坏住劫。皆在其中。不须释妨。旧云。时维摩诘
    即入三昧。何尝不入。今始入也。示相今入。
    二亦无妨难
    经。曾于过去(至)正等觉心。赞曰。下别明忆
    有四。一值良缘。五百佛所。二发大因。种诸善
    根。三修大行。积习胜德。四希求大果。回向菩
    提。旧文但三。合第二第三为一故
    经。随忆如是(至)彼大士足。赞曰。此第二文。
    教发大心。说诸前事。今踵前心。故能发大。
    心初入佛法。不解轨仪。创闻妙理。回惶失
    错。故舍出家之正轨。而礼大士之卑足
    经。时无垢称(至)不复退转。赞曰。自下第三。
    令得胜位。不退转者。令至十住第七住中位
    不退也。永更不退作二乘故。五戒优婆塞戒
    经。舍利子。修大乘道。六十劫已。因施眼故。
    退作二乘。所以法华经名化退菩提心声闻
    令至不退。故知至于第七住也。非信不退。久
    已信故。亦非证行二种不退。名初学故
    经。时我世尊(至)为他说法。赞曰。下显词由卑
    躬请退。于中有三。初彰智弱。次释所由。后总
    结之。此初文也。一切声闻。不识根性。若不白
    佛。不应说佛。错逗根机。无利益故
    经。所以者何(至)如佛世尊。赞曰。此释所由。
    诸声闻人。非常在定如佛世尊。故不能识诸
    根胜劣。显佛恒在定故能识根。识根要由他
    心智故。他心智起。必由定故
    经。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赞曰。此总结也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赞曰。自下第六命
    大剪剃男。初命。后词。此命也。摩诃大也。迦
    多衍者。此云剪剃。婆罗门法。讳为剃剪。时
    为不净。以显垢腻污净行故。昔有多仙。久居
    山野。发鬓繁长。无人为剪。时有一仙。旧有二
    子。俱未覩父。大者耻污。不肯为剪。小者慈
    孝。为父剪发须。而乃为法仙剃之。多仙因
    此还得剪剃。为剪剃者。诸仙护念。初大富
    贵。后亦成仙。因以为姓。今是彼种。故言剪
    剃。具足威神。简余小者。故立大名。那者男
    声。其父及身。俱是彼种。以男声诠。简别云
    也。西方亦有取母姓故。如满慈子母婆罗门
    姓弥勒故。随其父母好性便取
    经。迦多衍那(至)诣彼问疾。赞曰。下词有三。
    此总陈道屈。其随佛后。说安立谛不契非安
    立谛。便被彼诃。智辨既卑。故词道屈
    经。所以何(至)便入静住。赞曰。下显理穷。初
    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已事。后显他词。陈
    已事中。初显所随。后显他随。此征及显所随
    也。便入静住者。凡住有三。一圣住。谓三解脱
    门及灭定。佛住空及灭定。二天住。谓四静
    虑。佛多住第四静虑。三梵住。谓慈悲喜舍。佛
    多住大悲。今言静住。谓住空或灭定。依第四
    定而住。故言静住
    经。我即于后(至)寂灭义。赞曰。此显能随。能
    随佛后说妙法故。今说安立谛理之中。初四
    苦谛理。后一灭谛理。欲令厌苦欣于灭故。决
    择者。决了简择。解释之义。五蕴生灭。名无常
    事。生灭之理。名无常义。义是义理。下皆准
    知。蕴性逼迫。名为苦事。逼迫之理。名为苦
    义。蕴非实有。名为空事。非实有理名为空义。
    蕴中无我。名无我事。无我之理。名无义义。
    诸行寂无所显之灭。名灭谛事。此寂灭理。名
    寂灭义。此等五相。皆随于心之所变作。名
    为安立。胜?经说有作四谛也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赞曰。下显他词有
    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唯大尊者(至)说实相法。赞曰。下正陈词有
    三。初总非。次别非。后明益。此初文也。空理
    义云。此五实义。本性皆无。性离言诠。非常非
    无常。非苦非不苦。非空非不空。非我非无我。
    非寂非不寂。为遮执常等故。说无常等。非真
    胜义中有实无常等。故圣教言。诸佛或说
    我。或时说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今
    者定说有无常义。故今诃以。以生灭心行说
    实相法。应理义云。此五实义。性即真如。缘此
    之心。无分别智。缘不生不灭真如为境。今以
    缘生灭有作谛理。分别心行。说于实相真如
    之法。甚不契当。故言无以
    经。所以者何(至)是无常义。赞曰。下别非之五
    非为五此非无常。空理义云。俗谛有相。有过
    去故。有已生已灭。有现在故。有今生今灭。有
    未来也故。有当生当灭。以解无常胜义无
    相。一切都空。三世本无。何有生等。达解此
    理。常见自己。故是世俗无常胜义之真理
    也。应理义云。诸佛毕竟胜义道理。真如之中。
    本无三世。何处得有过去已生现在今生未
    来当生过去已灭现在今灭未来当灭。故无
    生等是真无常之胜义理。不同安立有生灭
    理以为无常义。今以真如常理而为能诠诠
    生灭无常之所诠义。故云不生不灭是无常
    义。真如体常。遮常执故。无常显故。名无常家
    义。涅??经云。有苦有谛有实。苦谓苦事。谛谓
    苦理。实谓真如。声闻有苦谛。而无有实。不达
    真如非安立故。唯达安立事与理故。由此真
    如依诠所显。为无常义
    经。洞达五蕴(至)是苦义。赞曰。空理义云。俗
    谛有苦。以有相故。胜义无相。本性非有。遮执
    乐故。说之为苦。故能洞达五蕴理空本无从
    起是真苦义。应理义云。五蕴性空。即是真如。
    遍计所执空之性故。性非空也。洞达此理。知
    此本真。无所由起。依诠显实。名苦之义。苦之
    实故
    经。诸法究竟(至)是空义。赞曰。空理义云。世
    俗谛有。胜义谛空。究竟道中。都无所有。此是
    空义。空者无故。应理义云。诸法之中。究竟真
    如。无如所执。诸法有故。因空所显。说为空

    经。知我无我(至)无我义。赞曰。空理义云。知
    胜义谛本相皆无。我无我体。由来不二。为遮
    我倒。故说无我。是无我义。应理义云。知于真
    如本离言说分别之相。我与无我。由来不
    二。为遮我故。因无我显。名无我义
    经。无有自性(至)是寂灭义。赞曰。空理义云。
    其一切法。胜义谛中。无自作用。故无自性。无
    他作用。故无他性。因缘生法。皆说空故。由此
    说无炽燃生死。生死既无。亦无涅??。今时
    无息灭。涅??既无。故无寂静之体。亦无烦
    恼。毕竟寂静所显之灭既尔都无。究竟寂静
    之事故。圣教云。设有一法过涅??者。我亦说
    为如幻如化故。此空理是寂灭义。无有实涅
    ??而得。由此中百论有破涅??品。应理义
    云。胜义谛中。有为诸法。不自生故。无自实
    性。不从他生故。无他实性。不从其生故。无
    二实性。虽无于此作用之缘。唯有功能缘可
    得故。由此故无炽然生死。生死既无。亦无实
    灭。真理本灭。非今始灭。亦无有实寂静自体。
    烦恼毕竟寂静之位。能令行者究竟寂静。此
    方名为实灭义。名大涅??。非如小乘假涅??

    经。说是法时(至)心得解脱。赞曰。此明益也。
    得阿罗汉。义如前释
    经。时我世尊(至)诣彼问疾。赞曰。此显结词
    由卑躬请退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赞曰。自下第七。
    命大无灭。初命。后词。此初命也。梵云阿泥律
    陀。此云无灭。相传释云。八万劫前。曾为供养
    一辟支佛。所得善根。于今不灭。故名无灭。又
    譬喻经云。?称攀?鹑肽??后。阿泥律陀。曾
    入佛堂。以为劫贼。见灯将灭。遂抽一箭。挑灯
    便明。见佛威光。面色毛竖。念言他尚施物
    求福。我云何盗。遂舍而去。以此善根。九十一
    劫。常生善处。今得值我。得是天眼。所获福
    果。曾无灭尽。故言无灭。是佛当弟。又传经
    云。世尊父叔。总有四人。一名净饭王。有二
    子。大名萨缚曷剌他志陀。此名一切义成。
    即是佛也。二者难陀。二名斛饭王。亦有二子。
    大名天授。即是提婆达多。小名阿难陀。三名
    白饭王。亦有一子。大名阿泥律陀。小名摩
    诃。果。四名甘露饭王。亦有二子。大名拔提。
    小名提沙。此之八子。皆悉出家。彼阿泥律陀。
    仙处听法。坐下睡眠。如来呵责。咄咄何为
    睡眠。螺蚌之类。无灭惭愧。闻法悲泪。多日
    不睡。遂便丧眼。后问耆婆。耆婆问其初患
    因缘。彼便具报。耆婆答言。眠是眼食。多时
    不睡。眼便饿死。求差甚难。遂修天眼。得见
    大千。人得天眼。应成二眼。人眼虽无。天眼见
    物。半见半无。因有说言半头天眼。今命之

    经。时大无灭(至)诣彼问疾。赞曰。下辞有三。
    此总陈道屈。其得天眼。有漏无记。有相非真。
    既被双征。便不能报。故初辞也
    经。所以者何(至)一处经行。赞曰。下显理穷。
    初征。后显。显中复二。初陈已事。后显他词。
    陈已事中。有三。初明已经行。次梵天来问。后
    申其正答。此征及明已经行也。西方地湿。所
    食难消。叠?t为道。拟行消食。来而复往。如世
    经物。故言经行。因此亦得说法诵经。诸学禅
    者。亦修光明。及举等相
    经。时有梵王(至)能见几何。赞曰。下梵天来
    问。天眼居禅。梵王皆得。见无灭之克证。谓顺
    已而来询。然地有上下。修有弱强。故得天
    眼能见几何。旧文颠倒
    经。时我答言(至)阿摩洛果。赞曰。此申其正
    答。一佛所化三千大千。无灭声闻。故唯见此。
    西方果味。众色不同。阿摩洛果。人多爱重。故
    以为喻。显见分明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赞曰。下显他词有
    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尊者无灭(至)为无行相。赞曰。下正陈词有
    五。初征诘。二默然。三梵问。四彼答。五利益。
    初征复三。初总征。次别征诘。后结难。此初
    文也。为有行相者。空理义云。所得天眼。为是
    体有差别行相。为是体无差别行相。初问世
    谛。后问真谛。应理义云。为有虚妄分别之行
    解相状。为无虚妄分别之行解相状。此中论
    者。乍似猛浪。无心缘境而无行相。若无行
    相。如何缘境。如唯识说。今问虚妄。故无有失
    经。若有行相(至)不应有见。赞曰。此别诘也。
    空理义言。若是体有之行相者。即与外道五
    通无别。云何名内。等者相似无别之义。以执
    为有世俗谛故。若体是无之行相者。即是无
    为。无为真谛。性皆空故。如何有见。应理义
    云。若有虚妄分别之行相者。即与外道五通
    无别。彼从虚妄分别生故。三界心心所。皆虚
    妄分别故。若无虚妄分别之行相者。即是无
    为真如之类。不应有见。真如虽有。无行相故。
    不能有见。观其此问。且问声闻佛之天眼亦
    应双问。佛天眼通心心所故。非无行相。非是
    虚妄分别心故。非有行相。不同前问。故无有

    经。云何尊者(至)能有见耶。赞曰。此结难也。
    此理皆非。云何有见
    经。时世尊默无能对。赞曰。二默然也。词理
    无加。故默无对
    经。然彼诸梵(至)真大根者。赞曰。三梵问也。
    孰者谁也。梵闻希法。便得未曾。屈已尊人。
    便问世间谁得最胜真天眼者
    经。无垢称言(至)及种种相。赞曰。四彼答也。
    有佛释迦。久修善本。得真天眼。空理义云。释
    迦真智。内契真空。不舍寂定。不是有为。外随
    世俗。见诸佛国。不是无为。名真天眼。不同外
    道见于二相及种种相。二相者。总有空相。种
    种相者。别有空相。应理义云。无灭天眼。用而
    不寂。先入本定。后起天眼。天眼散心有漏无
    记。名非真眼。唯见大千。如来天眼。无分别智。
    正观真如。不舍寂定。后得智中。起于无漏。善
    性天眼。见诸佛国。广尽十方。能无二相及种
    种相。二者有行无行。总差别相共相之类。种
    种相者。别差别相自相之类。此虚妄分别相

    经。时彼梵王(至)?H然不现。赞曰。五利益也。
    闻希妙法。便发胜心。听问既周。?H然不现
    经。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赞曰。结答词由卑
    躬请退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赞曰。自下第八。
    命优婆离。初命。后辞。此命也。梵云优婆离。
    此云近执。佛为太子。彼为近臣。执治故事。
    故云近执。即守库藏之官僚也。诸释出家。留
    所著衣宝冠及象。而皆与之。后便思念。释
    子豪贵。尚舍出家。我何人也。而犹安住。以冠
    挂树。象系树间。愿言取者我当奉施。往释子
    所。具述来情。释子咸喜。便来白佛。请先度
    之。为我上座。自舍慢心。我当敬事。佛便许
    之。释子致敬。礼拜波离。大地震动。空声遥
    赞。是诸王子。我慢山崩。屈己先尊。今礼卑
    足。为持律之上首故今命之
    经。时优婆离(至)诣彼问疾。赞曰。下辞有三。初
    总陈道屈也。我依律行。教彼息愆。彼说证真。
    罪种方灭。我谓由身语而得罪除。彼说会心
    源而方垢尽。理既堕矣。词亦负焉。故总词也
    经。所以者何(至)不敢诸佛。赞曰。下显理穷
    有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己事有二。初陈二
    人来请出罪。后说己为如法息除。初陈二人
    来请出罪中。有三。初明至由。次明至轨。后请
    出罪。此初文也。佛为法主。威德特尊。小事轻
    尘。诚为不可。故怀愧。耻不敢诣佛
    经。来至我所(至)而谓我言。赞曰。此明至轨也
    经。唯优婆离(至)得免斯咎。赞曰。此请出罪。
    微小罪中。生大怖畏。既违律行。诚以为耻。愿
    为解除。我心所忧。我心所悔。得免罪咎。既罪
    可出。明非初篇
    经。我即为其(至)得请所化。赞曰。下说已为
    如法息除。言如法者。如其律法。世尊轻事或
    重制。重事或轻制。然出罪时。但是作法。道理
    应尔。非是依业道灭罪彼之法。如其律法。
    解说道理。令除忧悔。得清肃其所犯之过
    经。示现劝道赞励庆慰。赞曰。显如法相。
    一示现。二劝导。三赞励。四庆慰。余经说亦加
    令离欲。瑜伽八十一云。令离欲者。诃责六种
    黑品诸行。示其过患。令离爱染。即是所说。令
    除忧悔。示现者。为令受学白品行故。示其
    四种真实道理。劝导者。谓已示现得信解者。
    安置学处。令正受行。由已于彼得自在故。彼
    便请言。我于今者。当何所作。唯愿教悔。因
    告之曰。汝等今者于如如是事。应作应学。
    赞励者。谓彼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之中。心生
    退屈。尔时称赞。策励其心。令于彼事堪有势
    力。庆慰者。谓若于法及随法中。勇猛正行。即
    应如实赞说庆悦。令其欢喜。更有一释。并如
    彼论。此中即是令离罪染。示其白品。劝其正
    行。赞令勿退。庆其所作。令生欢喜。名如法
    说。旧经阙此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赞曰。下显他词有
    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唯优婆离(至)勿扰其心。赞曰。陈词有五。
    初除正理。二显赞扬。三明已告。四彰罪灭。
    五述发愿。陈理复三。初总非。次显正。后结
    正。此初文也。空理义云。二人犯罪。由怀有
    相。今请悔除。还教起有。以有加有。故名增
    罪。当直除灭彼心忧悔。应说无相罪性本空。
    为彼除之。勿以有罪乱其心也。扰者乱也。应
    理义云。二人犯罪。罪为业道。当须证理体达
    虚幻。方拔罪根。但依作法。用事而灭。口是心
    非。灭而不灭。罪业更生。名为重增。当说真
    理。令彼证之。当说俗幻。令其了达。名直除
    灭。拔罪种子。勿以事相扰乱其心而现罪灭
    经。所以者何(至)不在两同。赞曰。下显正中
    有二。初明真理。令证罪根。后明俗事。令知罪
    伪。唯优波离一切法性生灭不住下是。罪相
    无实。易可息除。罪根种子本真。证之罪灭。罪
    灭者。拔除烦恼恶业苦果诸种子也。断种子
    故。一灭不生。名身语忏悔。但名制伏。益力
    损能。非真灭罪。后还生故。初中复三。初陈正
    理。次问令解。后明染净之相。陈理有三。初明
    罪性。次明罪依。后明罪体。此初文也。空理义
    云。罪性者真空理。罪性若有。可住内根。由外
    六境。成在两间。罪性本空。都何所住。世俗谛
    中。罪住六根。六尘为缘而起罪故。亦名在外。
    内因外缘。可住两间。六识等内。罪性既空。故
    都无住。证罪性空。当有何罪。应理义云。罪性
    者真如理。此理不依内根外境及住两间。由
    逆此理。展转罪生。证达此理。罪当永尽
    经。如佛所说(至)有情清净。赞曰。此明罪依有
    二。初明假者依心而成。后明罪体依心方起。
    罪必依心方得起。此初文也。罪谓所作恶身
    业。体即不善思之现种也。心为所依。思能依
    故。可毁可厌。故名为罪。故初明罪依。令其了
    达。后方明罪体。将明罪依。先引佛语。空理义
    云。此引俗谛教。心谓六识。不说有八。心若实
    有。有实罪者。即有情杂染。心性本空。罪者
    非有。故有情净。应理义云。成唯识说。心谓第
    八识。有情谓五蕴假者。此依彼心。而假建立。
    第八之心。若是有漏杂染所摄。能依假者。亦
    是杂染。所依第八心若是无漏清净所摄。能
    依假者。亦是清净。今此通依八识。建立假者
    有情。心是本故。故罪及罪者。离心亦非有
    经。如是心者(至)不在两间。赞曰。下明罪体依
    心方起。空理义云。如是心者。胜义谛中。亦不
    住内外。不在两间。性本空故。能起罪体。由此
    非真。应理义云。此八识心不同二乘所说六
    识。六识实住在六根。亦不实在外及两间。
    唯依真如净法界住。由此罪垢亦无住处
    经。如其心然(至)不出于如。赞曰。此明罪体。
    空理义云。如其所依心本空寂。都无所住。能
    依罪垢。胜义谛中。亦无自性。无所依止。罪垢
    既尔。诸法亦然。谁为罪缘。谁为出者。以心罪
    法三不出于如。如空无故。应理义云。如其本
    心。不住内外。唯依真如。能依罪垢。亦复依
    如。不依内外。如罪垢然。犯罪之缘。及出罪
    者。一切诸法。亦不出如。不依内外。都无实
    罪。一切皆是真如理故。由迷心故。诸过非起。
    可毁可责。名之为罪。由心悟故。罪灭善生。可
    赞可欣。名之为福。故说罪从心生还从心灭
    经。唯优婆离(至)曾有染不。赞曰。下问令解有
    三。初问。次答。后显令解。此问也。空理义云。
    汝心本净。性本空故。无染故净。汝得阿罗汉
    涅??解脱时。此空性心。曾有染不。凡圣虽殊。
    心实无别。故以为问。应理义云。成唯识中。解
    心性净。略有二义。一即真如法性之心。故胜
    ?经。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二
    因缘心。瑜伽五十四说。依他性心。性非烦恼。
    名本性净。今彼心非烦恼故。言本性净。与
    染相应。名为染心。非心体染名为染心。此心
    非但未得解脱性本来净。得解脱时。亦曾无
    染。今但问彼得解脱时本性净心曾有染不。
    将显未解脱比解脱心性本净
    经。我言不也。赞曰。此答也。得解脱时。心曾
    不染
    经。无垢称言(至)亦复如是。赞曰。此显令解。
    空理义云。得圣证真。知心本空。所以不染。
    故知有情心性本净。曾无有染。亦复如是。心
    空同故。应理义云。以凡因缘心。例圣因缘心。
    本来不染。亦复如是。俱心性故。由此故知。恶
    思是罪。如客暂有。染恼其心。证理智生。客罪
    便灭。故心断惑已。名离相应缚。此不复缘境。
    名离所缘缚。由离二缚。名心解脱。证达理故。
    故达心理。名为罪灭
    经。唯优波离(至)即性清净。赞曰。下明染净之
    相。略有三翻。此初翻也。心有总分别。有别异
    分别。即有烦恼。烦恼起故。罪业遂生。便招生
    死。若无总分别及别异分别。即无烦恼。烦恼
    无故。不起罪业。遂即清净。便得涅??。分别
    者。总分别。异分别者。种种计执。汝由此二。
    生烦恼故。应无分别便得清净
    经。若有颠倒(至)即性清净。赞曰。此第二翻。
    颠倒者。执有真实常乐我净。背真理故。名为
    颠倒。或七颠倒。此四更加想心见三。于彼四
    中。起妄想分别。名想倒。于此四中。忍可欲
    乐。建立执着。名见倒。心倒者。谓即于彼所
    执着中。贪等烦恼。此略有三。一愚痴为本。二
    萨迦耶见边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为自
    性。三余烦恼为等流。如瑜伽第八说。有此诸
    倒。即有烦恼。无此倒者。即成清净。汝既烦
    恼。明有颠倒
    经。若有取我(至)即性清净。赞曰。此第三翻。
    取者执取。执我为本。杂染便生。若不取我。达
    解无我。即性清净。汝既杂染。明有取我。显彼
    二人有烦恼之所以也。上令知真罪垢自灭。
    下明知俗罪易息除。如知贼缘易可除破
    经。唯优婆离(至)如电如云。赞曰。下明俗事。
    令知罪伪。略有四重。此第一重。说俗生灭。略
    有四喻。如幻化电云。皆非实有。皆悉不住。性
    自虚伪
    经。一切法性(至)亦不暂住。赞曰。此第二重。
    说俗迅速。无所愿待。不经念住。速即谢故
    经。一切法性(至)如健达婆城。赞曰。此第三
    重。说俗体由虚妄所见。此有三喻。如梦所见。
    思想起故。如阳焰者。渴爱生故。执为实水。如
    健达缚城者。此云寻香城。西方散乐名曰寻
    香。不作生业。唯寻食香。而便作乐。伺彼乞
    求。此幻化城。楼橹可爱。名寻香城。海中水
    气。日光所临。遥见雉堞。亦似幻城。水激为
    声。微同作乐。似彼寻香城。故亦名寻香城。
    诳惑起故。今以为喻
    经。一切法性(至)如镜中像。赞曰。此第四重
    说俗心作。如水中月。水实无月。心妄谓有。不
    知以水为缘。还见本月。一切世俗。皆心所作。
    不知自心。谓有外境。镜中之像。亦无实像。以
    镜为缘。还见本面。心之所取。亦复如是。不知
    自心。谓离心有。镜中之像。若实有者。见去何
    不去。观来所不来。彼镜既不真。诸俗皆如是
    经。如是知者(至)名善调伏。赞曰。此结正也。
    律者仪或。证真如俗。善可轨故。调伏者。调
    伏三业。息诸恶故。善知罪性。能依罪根。善识
    罪相。易可顾拔。名善调伏
    经。时二?刍(至)而不能说。赞曰。二显赞扬。
    初得未曾有。后正赞叹智慧辨才。是优婆离
    所不能及
    经。我即告言(至)起居士想。赞曰。三明已告。
    初总后别。此总告也
    经。所以者何(至)殊胜如是。赞曰。除佛无能制
    伏大士智慧辨才。其慧及辨才如是
    经。时二?刍(至)正等觉心。赞曰。四彰罪灭。
    虽未证真。拔罪种子。初闻妙理。应悔息除。不
    但罪灭无。上觉心亦发
    经。便为作礼(至)殊胜慧辨。赞曰。五述发愿。
    新学?刍。已曾犯罪。乍见慧辨。谁不虔恭。故
    为作礼
    经。时我默然(至)诣彼问疾。赞曰。结答词由卑
    躬请退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三(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