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末)

    经言如是我闻者。如摩诃摩耶经说。佛教
    安置之所由也。佛地论说。如是之言。依四义
    转。一依譬喻。如有说言。如是富贵如?成趁拧?br> 如是所传所闻之法。如佛所说。定无有异。定
    为利乐方便之因。或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
    昔闻。二依教诲。如有说言。汝当如是读诵经
    论。此中如是。远则佛之教诲也。近则传法者
    之教诲也。或告时众。如是当听我昔所闻。三
    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故
    此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如有说言。我当
    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说。谓结集
    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
    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
    闻。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谓如是法。我昔曾
    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由四义
    故。经初皆置如是我闻。真谛三藏云。微细律
    明。阿难升座。集法藏时。身如诸佛。具诸相
    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勘集藏传。亦作是
    说。众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起更说妙
    法。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三疑彼
    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故经初言如是我
    闻。为令生信除此三疑。注法花云。如是者。感
    应之瑞。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
    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传经者。以名
    教出于感应。故建立如是。注无量义经言。至
    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言如是。[?-疋+止]公
    云。以离五谤。名为如是。第一句。如是此经。
    离执有增益谤。第二句。如是此经。离执无损
    减谤。第三句。如是此经。离执亦有亦无相违
    谤。第四句。如是此经。离执非有非无愚痴谤。
    第五句。如是此经。离执非非有非非无戏论
    谤。光宅云。如是。将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
    如是一部经。我亲从佛闻。即为我闻作诠叙
    耳。梁武帝云。如是。如斯之从义。是佛所说。
    故言如是。长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三
    世诸佛共说不异名如。以同说故称是。由斯
    可信。以同说故。二就法。诸法实相。古今不
    异。故名为如。如如而说。故称为是。既称理
    言。不增不减。决定可信。故称如是。三就僧。
    以阿难闻。望佛本教。所传不异。故名为如。永
    离过非。故称为是。又如是者。信顺之辞。智度
    论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入法之初基。智为
    究竟之玄术。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
    道成。由信故。所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故。
    说听二徒。师资建立。于此信中。略为十释。一
    信者。依仁王等经。趣圣位之初因。证谛理之
    鸿渐。故四十心以信为首。将入圣位。有信
    根力。有信根故。万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
    四魔不能屈伏。由斯经首创令生信。二依??br> 婆沙论。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学佛法者。如大
    龙象。以信为手。以舍为牙。以念为颈。以慧
    为头。于其两肩。担集善法。象所食?n。以鼻为
    手。故学法者。最初信生。三学者。大商主元规
    法宝。故初生信。获彼圣财。显扬论云。七圣财
    者。谓信戒闻舍慧惭愧。信即一焉。四瑜伽
    论云。入一切法。欲为根本。起希望故。作意所
    生。数警觉故。触所集起。时和对故。受所引
    摄。领在心故。定为增上。心微寂故。慧为最
    胜。择善恶故。解脱为坚固。息缠缚故。出离为
    后边。觉道满故。信既为欲依。故最初令起。五
    成唯识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浊水。能治不信
    自性浑浊。故宣尼云。兵食信三。信不可弃。春
    秋亦言。苟有明信。涧?沼?b之毛。苹蘩蕴藻
    之叶。可荐鬼神。可羞公主也。六俱舍云。拔
    众生出生死泥。正法为佛手。即正宗也。信为
    众生手。即序分也。两手相接。出于淤泥。七诸
    论云。信者能越恶道。离贫贱因。故入圣已。有
    不坏信。故初令起。以下三解。准经为释。八泛
    大溟海。假手以行舟。渡生死河。须信以发慧。
    九见珍财。宝手以采拾。闻法宝。藉信而方得。
    十游旷野。而有手持甲杖。以捍群贼。出生死
    源而有信。发慧解而断烦恼。由斯经首如是
    我闻。为令众生起正信故。以上合有二十六
    释。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
    亲从佛闻。故名我闻。我谓诸蕴。世俗假者。然
    我有三。一妄所执我。谓外道等所横计我。二
    假施设我。谓大涅??乐净常我。除二乘倒。强
    施设故。三世流布我。谓世共传天授等名。今
    传法者。随顺世间。自指称我。不同前二。即是
    无我之大我也。问。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
    不称无我闻。乃言我闻。答以四义故。但称我
    闻。一言说易故。若言无我。知此说谁。二顺
    世间故。三除无我怖。言无我者。为谁修学。四
    者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等故。所以称我。问。
    若尔何故不称名字。但称我耶。答有三义。一
    示不乖俗。宗虽显真。言不乖俗。理虽显妙。言
    不乖?。欲显真谛。不离俗故。二我者主宰自
    在之义。阿难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慧齐备。
    文义兼持。于三藏教。总持自在。若称名字。虽
    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由斯称我。不
    道阿难。三我者亲义。世间共言我见闻此。
    将为亲证。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传受。
    今显亲闻世尊所说。非是传闻。破他疑网。故
    不称字。但言我闻。闻谓耳不发识听受所
    说。今?耳别。就我总称。故名我闻。虽依大
    乘。根识心所。境至和合。方名为闻。然根五
    义。胜于识等。故根名闻。若但闻声。可唯在
    耳。既缘名义。便在意中。故瑜伽言。闻谓比
    量。耳名闻者。亲闻于声。与意为门。意方闻
    故。因闻所成。总名为闻。若缘名义。称之为
    闻。既在于意。故合名闻。废别耳意。总称我
    闻。以耳为门。熏习在总。因闻所成。总名为
    闻。故名我闻。庆喜于时虽亦见觉知佛所说。
    欲证深理。要先闻故。此界以声为佛事故。希
    证菩提。要闻熏故。由斯经首不说见觉知。唯
    说我闻。据实。于时亦见佛说诸余佛土以光
    明等而为佛事。可言见等。龙军等言。佛唯有
    三法。谓大定智悲。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
    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
    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
    由耳根力及自意变。故名我闻。故无性云。闻
    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若
    尔。云何菩萨能说。彼增上生。故作是说。譬如
    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呪等。故经亦
    言。始从成道。终至涅??。于其中间。不说一
    字。汝亦不闻。亲光等言。佛离分别。名无戏
    论。岂不说法名无戏论。谓宜闻者善根本愿
    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
    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心虽不亲得。
    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名我闻。世亲说言。谓
    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彼此
    互为增上缘故。由此经说。我所说法。如手中
    叶。未所说法。如林中叶。此中二解。随彼两
    文。绮互解释。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
    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展转
    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
    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有所闻。
    或不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
    如来教。初说此言。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
    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闻
    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
    经。一时。赞曰。第二说教时分也。法王启化。
    机器咸集。说听事讫。总名一时。此就刹那相
    续无断。说听究竟。假名一时。论有二解。一者
    道理时。说听二徒。离唯现在。五蕴诸行刹那
    生灭。即此现法。有酬于前。引后之义。即以所
    酬。假名过去。即以所引。假名未来。并于现在
    法上假立。即说听者。五蕴诸法。刹那生灭。前
    后相生。事绪究竟。假立三世。总名一时。非一
    生灭之一时也。二者唯识时。说听二徒。识心
    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实是现在。随心分
    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
    见。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听者心
    变。三世亦尔。唯意所缘。不相应行蕴法界法
    处所摄。此言一时。一则不定约刹那。二则不
    定约相续。三不定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
    等。四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名为一时。
    但是听者根熟。感佛为说。说者慈悲。应机为
    谈。说听事讫。总名一时。不定约刹那者。听法
    之徒。根器或钝。说时虽短。听解时长。或说者
    时长。听者亦久。于一刹那。犹未能解。故非刹
    那。亦不定约相续者。由能说者。得陀罗尼。说
    一字义。一切皆了。或能听者。得净耳意。闻一
    字时。一切能了解。故非相续。由于一会听
    者根机有利有钝。如来神力。或延短念为
    长。或促多劫为短念。亦不定故。总约说听
    究竟名一时。不可别说。亦不定约四时六时
    八时十二时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长短
    喧寒。近远昼夜。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
    故。又除人等。上诸天等。无此四时及八时等。
    经拟上地诸方流通。若说四时等。流行不遍
    故。所以不说四时八时等。亦不定约成道已
    后年数时节者。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
    岁短长。成道已来近远。所说之法。浅深半满。
    各不同故。经拟三乘凡圣同闻。故不别说成
    道已后若干年岁。然诸经中。有说四时者。涅
    ??经云。二月十五日。有说六时八时十二时
    等。名者涅??经云。于其晨朝嚼杨枝时。金刚
    般若云。饭食讫。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日正午时说。上生经云。于初夜分。遗教经
    云。于其中夜。寂然无声。有说成道已后年数
    时节者。十地经云。第二七日。于他化自在天
    王宫摩尼宝藏殿内说。法花经云。三七日中。
    思惟是已。趣波罗奈。转四谛论。又无量义经
    言。我成道来。四十余年等。虽有是说。随一方
    城。闻见结集。且作是说。仍非初题说法时也。
    是故但应总说一时。问。处中有净秽。随机定
    说处。时中凡圣殊。何容不别说。答。说处标净
    秽。净秽可定知。说时有短长。圣凡不可准。一
    会机宜。有利有钝。长时短时。如何定准。故处
    可定说。而时但总言
    经。一时薄伽梵。赞曰。说教主也。佛有十
    号。此即第十名焉。薄伽者声。梵谓具德。若有
    为此薄伽声。自能破四魔。具六种德。名薄
    伽梵。且分段生死。四魔者。一烦恼魔。二蕴
    魔。三死魔。四天魔。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随
    烦恼。名烦恼魔。有漏五蕴。名为蕴魔。无常死
    灭。名为死魔。他化天子。名为天魔。此四能破
    坏善事。能令有情流转生死。损害深重。偏称
    为魔。佛能破之。名薄伽梵。若据化相。菩提树
    下。入金刚喻定。破烦恼魔。舍第五分寿。沙罗
    双林。入无余涅??。破蕴魔。留死三月。为破
    死魔。于死自在。故能留身。菩提树下。得成道
    已。先入慈定。为破天魔。据其实破。十住菩
    萨。八相成道。能伏天魔。虽此经下叹菩萨德
    中。八地已上菩萨。降伏魔怨。制诸外道。叹
    其能。非今始破。又能破四。要是八地以上。
    故今赞之。非说天魔八地方破。蕴魔者。七地
    以前。有分段死?有漏蕴。或未能灭。或初
    地舍。八地以上。变易生定舍?蕴魔。若舍细
    者。要解脱道。得成佛已。四智都圆。有漏方
    舍。烦恼魔者。不共无明伴类烦恼。十住第四
    生贵住中。制伏名舍。加行位中。能顿伏舍。分
    别烦恼种子随眠。初地断舍。俱生烦恼。地前
    渐伏舍。初地以上。能顿伏舍。然有菩萨。七
    地已前。时时故起。八地以上决定伏舍。金
    刚心起。种习俱尽。方永断舍。其所知障分别
    者。如分别烦恼魔。俱生者。十地之中。地地能
    断。六识中者。至金刚心。并第七识。一时俱
    舍。其死魔者。分段死魔。有入初地受变易身。
    即便永舍。有至八地方受变易。彼时方舍其
    变易死。决定成佛。解脱道中。方能永破。今显
    世尊四皆破尽。名薄伽梵。故瑜伽云。坦然安
    坐妙菩提座。能破四魔。名薄伽梵。又具六德。
    六德者。佛地论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
    祥及尊贵。具足如是六种义。应知总名为薄
    伽。一自在义。永不系属诸烦恼故。二炽盛义。
    炎猛智火所烧练故。三端严义。具诸相好所
    庄饰故。四名称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
    知故。五吉祥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
    故。六尊责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
    一切有情。无懈?故。由是六德。名薄伽梵。唯
    此一名。总含众德。世咸尊重。故诸外道。皆
    称本师。名薄伽梵。由此世尊令诸经首皆置
    此名。古诸译经。皆欲省略。不论义之具阙。并
    安佛名。其十号中。佛为第九。薄伽梵为第十。
    第十一名总苞九德。故今初唱。而或者改之。
    安置佛称。虽所诠不异。能诠名义稍殊。由此。
    后魏菩提流支法师云。婆伽婆。语虽稍讹。
    意无别也。如佛地疏具详之矣。问。此三身
    中。何身所摄。答。准处施化。即是化身。菩萨
    在中。持髻复言。我见土净。故知通是他受用
    佛。应化非真。亦非说法者。推功归本。即是法
    身。应物之身。不能独起。必由化生。通自受
    用。但以由机不同。一处见异。不可定言化报
    之体。准处言之。定是化佛。故下经言。释迦如
    来。隐覆无量尊贵功德。为欲度斯下劣人故。
    是故现此杂秽土耳。故知是化。今显主尊法
    必殊胜。故初经首。置薄伽梵
    经。住广严城?罗卫林。赞曰。化处也。此是
    中印度境。国名吠舍离。此云广严。旧云?骋?br> 离。?成崂搿N??搿=远镆病4斯?芪迩в?br> 里。国大都城。今虽颓毁。故基尚在。周六七十
    里。王宫城基。周四五里。宫城西北五六里间。
    有一伽蓝。习正量部。傍有?都波。佛于此说
    说无垢称经。时长者子宝性献盖处。伽蓝正
    北三四里。是?罗女园。持以施佛。佛常于此
    坐。伽蓝东北三四里。有无垢称故宅。去此不
    远。有一神舍。其状垒博。传云。积石是无垢
    称现疾说法处。去此不远。有?都波。是宝性
    故宅。去此不远。有?波罗女故宅。其大都城。
    更无别号。以国名名之。以都城名号。是故。
    国名广严。城亦名广严。住者。游化所居。目之
    为住。广严者。广者宽大。胜余国之都城。严者
    饰丽。越诸王之宫宇。一俗事丰雕。二真徒博
    饰。名为广严。表此经义苞罗一切名广。万德
    庄严名严。?罗者。天竺有果。名?没罗。
    今语略故。除其没字。其城有女。以果为名。曰
    ?没罗女。有胜园。林树繁郁。泉源澄镜。花草
    绮靡。山石崔嵬。足以湛心灵。足以进尊圣。
    其女每修园树。重而自守。名之为卫。卫者唐
    音。论其自守其林。故名为卫。女持施佛。佛
    恒游息。故以为名。果有当果之征。卫有宝重
    之意。显闻妙法以修行当果决定可期。妙法
    不可轻。然每勤常令宝卫。所以此处说此深
    经。乍观女园。与献盖处别。佛在园内。盖在外
    陈。标迹南北不同。理亦不为乖爽也。在园处
    寂。显离愦闹自居。标城唱喧。表起慈悲以
    济物。故城园双举。为利道俗二徒。亦不相违
    也。旧有解云。女从?罗树生。犹如奈女。故以
    为名。此解不尔。非所闻故。然法花灵山。般若
    舍卫。涅??有金河。此经广严城。各有由矣。
    问。观此化处。实乃秽方。梵王何以言我见此
    土由来净也。答。令彰佛慈悲。化标秽处。理实
    菩萨所见。但住净方。净秽由于二心。根报
    化起于凡圣。变佛非定准。处亦可知。不可
    净秽双彰。但标一化之处。义准三土。亦不相
    违。以佛定土。理诚可悉
    经。与大?刍众八千人俱。赞曰。自下第二。
    众圆满也。初总略以四门分别。一彰来意。二
    显权实。三定多少。四众次第。来意有五。一证
    经可信。拂彼三疑。一疑庆喜自谈。二疑从他
    闻说。三疑非佛所演。今举时众。证法无疑。令
    生信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也。二显
    德尊高。佛德尊高。大众奔会。佛居于四众。映
    蔽群生。若帝释临天。梵王处定。故经下云。
    譬如大宝妙高山王。处于大海。巍然迥出。佛
    踞师子胜藏之座。显耀威光。蔽于大众。亦复
    如是。三彰后发扬。?子生疑。大千变净。妙祥
    道备。佛遣对扬。二圣为发起之先。八部为随
    信之后。四当机获益。八部四众。有发无上之
    心。菩萨声闻。成克菩提之意。随缘语道。着在
    经文。如上已陈。故不繁引。五辅翼瞻仰。轨范
    引摄。佛地论云。菩萨声闻。辅冀圆满。八部四
    众。眷属圆满。皆由慈悲广起。安忍普资。咸
    便便有灵。谁不奔挹。诸众集。为。引余生发
    心。经既具陈。复劝令时发意。夫来佛所。略有
    二缘。一为瞻仰。二为闻法。机熟者。会道于当
    时。未熟者。发心于即日。显权实者。准佛地
    经。净土中说声闻八部。并是诸佛菩萨化作。
    庄严道场。引摄众生。令发妙意。无量寿经云。
    其水鸟等。皆佛化作。准此经中。一切菩萨。生
    此土者。亦隐胜德。起坚固悲。随类生摄。故知
    佛居秽土。声闻为实。菩萨为权。佛居净方。声
    闻为权。菩萨为实。准处净秽。其义可知。余众
    实权。理难准定。准有方丈天女。取食菩萨。经
    文称化。余类难知。定多少者。凡圣而论有二。
    菩萨声闻为圣。余众为凡。或初后众。本在?
    园。为初众。无垢称之所持来至园。为后众。部
    类而论有三。一大圣众。二八部众。三四部众。
    前后一切菩萨声闻。为大圣众。一切有威德
    凡类为八部众。释梵护世等。入八部中天。故
    不别说。若在人趣。入道居俗。有戒行之流。名
    四部众。或为四众。第三此方诸天众。余三如
    前。前后合有九众。初有七众。一声闻众。二菩
    萨众。三他方梵王众。四他方帝释众。五威灵
    八部众。六此方诸天众。下经八部众下。列释
    梵护世等故。旧经无之。七戒行四部众。后有
    二众。一无垢称众。菩萨行品中。掌持至佛所。
    香台品中。妙香国有九百万菩萨。与饭俱来。
    入维摩诘舍。又为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
    人。来入维摩诘舍。此皆后与无垢称俱来。入
    无垢称众。二妙喜世界众。即阿[门@(人/(人*人))]佛国。无垢
    称在佛所。以神通力。掌持至此。别而为论。有
    十九。一声闻。二菩萨。三他方梵王。四他方
    帝释。五余天。六龙。七药叉。八犍达缚。九阿
    素落。十揭露荼。十一紧捺落。十二莫呼落伽。
    十三此方梵释众。十四?刍。十五?刍尼。十
    六部波素迦。十七邬波斯迦。十八无垢称
    众。十九不动佛众。于中有四门众异。一三界。
    无无色。仁王具有。此经无之。机宜未熟。于法
    无缘故。二五趣。无地狱。陀罗尼经具有。此经
    无之。修大乘心。必容豫之所。地狱无暇。故此
    不来。明呪威神。本为拔苦。故说陀罗尼。有地
    狱众。三君臣。无二王。法花具有。此经无之。
    轮王小王。二俱不列。四三乘。无独觉。仁王
    具有。此经无之。独觉多出无佛之世。时无机
    熟。所以不举。众次第者。佛地论有释。今有四
    义。一形相不同。二坐有近远。三戒行有异。随
    类化生。四令诸菩萨于声闻众舍?x慢故。此
    乃声闻菩萨次第。余众次第。随应当知。初列
    众中。有四圆满。一行圆满。二数圆满。三功德
    圆满。四威仪圆满。行圆满中有四。一声闻。修
    小乘行。?刍为名。二菩萨。修大乘行。以菩萨
    为目。三诸菩萨。常随类化。身相不定。故名菩
    萨。四声闻形定。说为?刍。数圆满者。声闻八
    千。菩萨三万二千等。功德圆满者。皆为一切
    众圣所识等。摄别合有四十一句是。威仪圆
    满者。尔时世尊。无量百千诸来大众等是。此
    四圆满。菩萨具足。声闻有三。一行满。名?刍
    故。二数满。八千人等。三威仪满。同前菩萨。
    今显菩萨具内外修。故偏显德。声闻不尔。略
    不叹德。不同余经。他方梵王及天帝释。具二
    圆满。一数。二威仪。不以行为名。不叹其德
    故。?刍等四众亦二。一行。二威仪。不叹其
    德。不标数故。余八部众。唯有其一。谓威仪
    满。不以行为名。不叹其德。不列其数故。众成
    就中。文复有二。初列大众。后辨威仪。列众
    有二。一圣。二凡。菩萨声闻为圣。八部四众为
    凡。或为三。一大圣众。二八部众。三四部众。
    或为六。如前说。圣众为二。一声闻。二菩萨。
    此初也。佛共兼会。名之为与。大有五义。一名
    称大。大众大人所知识故。二位次大。皆住圣
    果。非凡位故。三功德大。或诸漏尽。证智断
    故。四修行大。求大菩提。修广业故。五徒众
    大。八千人故。梵云?刍。此有五义。一怖魔。
    创心出家。四魔怖故。二乞士。以乞自活。济自
    他故。三净命。离五邪命。明正三业故。四净
    戒。住戒威德。曾不缺故。五破恶。修道获果。
    断烦恼故。僧伽名众。证理法事。二俱和故。学
    无学数。合有八千。与佛同处。复名俱也
    经。菩萨摩诃萨三万二千。赞曰。下明菩萨
    众中有四。一标类举数。二叹彰功德。三别列
    名。四牒总结。如是等上首菩萨下是。此初文
    也。菩萨摩诃萨。类也。三万二千。数也。菩提
    萨?省B匝云腥?:嫌兴氖汀R黄刑峋跻濉V撬?br> 求佛果。萨?视星橐濉T蛩?戎谏?I懵墼啤R?br> 菩提萨?省N??稻场9恃云腥?F腥??拮?br> 他二利。二利即二行。故以为名。又菩提如前。
    萨?视星橐濉N街钇腥?S逃幸焓焓丁9实妹?br> 有情。求大菩提之有情者。简异所余诸有情
    者。故名菩萨。又菩提如前。萨?视陆∫濉2坏?br> 处时。不吝财命。求大菩提之勇健义者。简
    余生死之勇健者。故名菩萨。故摄论云。有志
    有能。故名菩萨。十一面经云。菩提即般若。萨
    ?饰椒奖恪7ɑㄔ啤V罘鹚?ぁI跎钅呀狻S兴?br> 言说。意趣难知。即有智慧。及有方便。有实
    智。权智。真智。修智。理智。事智。自利利他。故
    名菩萨。摩诃萨?省B匝阅???D??笠濉H?br> ?嗜缜啊N?蚨?说厍胺怖唷D思蚱叩匾亚?br> 菩萨。故立大名。是等皆是八地已上。非前位
    故。三万二千。现所机会。但标上位。下位准
    知。故不标别
    经。皆为一切众生所识。赞曰。自下第二。彰
    叹功德。于中总有四十一句。初四十句。别叹
    功德。后一句。总结德深广。卒陈难尽。旧经但
    有三十八句。此中第十句。念定总持无不圆
    满。第十一句。建立无彰解脱智门。旧经合云。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此第三十一句。正直审
    谛柔和微密。旧经脱之。此第三十四句。获无
    等等佛智灌顶。第三十五句。近力无畏不共
    佛法。旧经合云。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
    畏十八不共。所以但有三十八句。古人亦有
    十地别科。此中但赞八地以上。或第十地因
    位究竟。非赞前位。非七地前神通成办。永离
    障缠。总持等满故。其间文句疏谬。至文当释。
    此中。初有四十句。别叹德中。分为二十一种
    殊胜功德。初二句。他悉外化德。次二句。他
    护自护德。次三句。利他继他德。利他中有二。
    说法善友为二句故。次二句。降恶人法德。次
    三句。内德外辨德。内德有二。能发所发为二
    句故。念定总持。为能发因。解脱智门。为所
    发果。智由念定总持起故。次二句。行成智满
    德。六度行成。三无生忍智满。次二句。说法达
    理德。次二句。知根能伏德。次三句。因严果遂
    德。果遂有二。获妙体离恶严为二句故。次
    二句。名高信重德。次二句。法胜音妙德。次一
    句。离边会中德。次二句。决定深大德。次一
    句。超出情计德。次二句。积善离恶德。次二
    句。达理证真德。次二句。绍位继道德。次二
    句。不住二边德。除恶趣。越深坑。弃缘起。分
    生死。为二类。并不住生死边。示现趣生。不住
    涅??边。次一句。应病说药德。次一句。内外
    二严德。次一句。自他不虚德。准义依文。且为
    此制。诸有智者。如理应知。又四十一句。别叹
    德中。应一一为名。皆为一切众望所识。此叹
    菩萨。德大位高。智者所识。殊胜功德。国王大
    臣长者居士。诸有德艺。所推望者。即是翘楚。
    鉴别人物。名为众望。今诸菩萨。为此一切众
    推望者之所识知。譬如垂耳长鸣。王良见
    识。此诸菩萨。位大德高。人物所识。亦复如
    是。非诸凡愚所能识悉。纵余识悉。未以为
    珍。如智度论云。天王人王大人所识。今此要
    在人物所识。又此菩萨。皆为一切大众瞻望。
    大众识悉。二义俱得。旧云众所识知。乃冗
    此义
    经。大神通业修已成得。赞曰。此叹利他妙
    用功德。能遍十方。起难思化。因已办故。业者
    事业。作用之义。体即神通。菩萨事业。利他作
    用。即神通故。成唯识论第九卷中。解第十地
    二愚。一大神通。即所起事业故。旧经云。大智
    本行皆悉成就。文言虽总本行。亦即神通利

    经。诸佛威德(至)能摄正法。赞曰。上二句。修
    行广大诸佛摄受功德。下二句。轻身重道含
    持妙法功德。八地以上。于诸行中。能修诸行。
    于无相海。任运进修。十方诸佛。舒手摩顶。以
    神通威。用福慧德。于一切时。增如其力。任
    持不舍。故名修行广大佛摄受德。旧云建立。
    便无是义。法城有二。一法即是城。此诸菩萨。
    如守城者。常外捍御。不令损坏。诸佛法教
    而修行者。名城中人。城者。防援外御之义。防
    援城内诸修行者。外御四魔。不令侵横。故
    法名城。或复正法。如城中人。菩萨如城。菩萨
    善为护法之城。此诸菩萨。舍身命财。护持正
    法。能摄正法。即胜?经。摄受正法。正法有
    四。教理行果。于此四中。并能摄受。领纳属
    己。或复摄持。曾不暂舍。随其所应。于四法
    中。并能摄之。于法能学能说。于理能观能
    达。于行能修能习。于果能知能证。或断一切
    恶。修一切善。度一切生。名摄正法。凡所修
    善。皆摄正法。凡所弃恶。皆摄正法。凡所利
    生。皆摄正法。故胜?云。摄受正法者。即
    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舍身
    命财。摄正法故。此中善字。不但善护法城。通
    下亦能善摄正法。或善别说。不须通下。以
    护法城。复能摄之故。是轻身重道含持妙法
    功德
    经。以大师子(至)周遍十方。赞曰。广大说法觉
    悟功德。下云。演法无畏。犹师子吼。乍观与
    此中觉悟义同。下以说法决定无畏。如师子
    吼。今以觉悟众生。令增道意。如师子吼。故不
    同也。师子吼时。能为十一事。涅??经云。一为
    破诸实非师子诈称师子。二自试身力。三自
    净住处。四令了知处。五令群辈无怖畏心。六
    眠者得寤。七令诸禽兽不得放逸。八令诸兽
    咸来归附。九为调伏大香象等。十为教诸子。
    十一庄严眷属。此诸菩萨。为师子吼。亦复如
    是。一为摧魔军。二为现众力。三开佛行处。四
    为邪见作归依处。五为安抚怖畏众生。六觉
    悟无明睡眠众生。七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八
    开示邪见。令诸众生知六师等非正师子。
    九为破诸富兰那等。亦令二乘生变悔心。十
    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十一为令正见
    之心。于邪见者。不生吝心。由诸菩萨能
    摧伏故。以大师子吼声敷演。敷谓开发。警
    悟初机。演谓广谈。觉察根熟。既住十地。能遍
    十方。云雨说法。其说法声。远播十方。美妙音
    声。名为美音。遐者远也。振者扬也。世尊之
    声。广音具足。随众大小。无不等闻。此诸菩
    萨。随众十方美音亦遍得广音故。旧云名闻
    十方。与下名称高远。有何差别。可言名者说
    法音声。便无此失
    经。为众生(至)能使不绝。赞曰。上二句。三种
    慈悲拔济功德。下二句。统嗣法王不断功德。
    慈悲喜舍。各各有三。一有情缘。作假有情想。
    二法缘。不见假有情。唯见蕴等法。三无缘。于
    彼法中。亦离分别。唯见其如。或法缘者。缘十
    二分教。无缘者。不见有情及法二种。而行慈
    悲喜舍。不见身外有定众生。众生即已。故行
    慈悲。为不请友。譬之父母。怜救于子。不待请
    故。已前诸位。或待他请。方救济之。未能任运
    为不请友。此皆任运慈悲深故。长阿含说。有
    四恶友。一如亲恶友。畏而伏之。实无亲意。二
    美言恶友。言顺意违。三敬顺恶友。心虽敬顺。
    然于所作。善恶皆从。无相谏心。四者恶友。为
    恶事伴。或同饮酒。博献?H逸。及歌舞等。此
    四友中。各各有四。而应远之。有四善友。一
    止非善友。恶事相止故。二慈愍善友。苦事相
    怜故。三利人善友。乐事相与故。四同事善友。
    善事相同故。一一之中。各有四种。皆应亲近。
    此诸菩萨。为诸众生。此四善友。此中三宝。略
    有二解。一同体三宝。种谓种子。即如来藏。佛
    无漏因。此诸菩萨。修此种子。令不断绝。常勤
    证会。二别体三宝。有为无为。自利利他。随其
    所应。三佛。四法。十地僧等。此诸菩萨。修此
    三宝之种。及展转教人。令不断绝。如花严经
    明法品中。有三重释。发菩提心。佛宝不断。开
    说正法。法宝不断。受持戒行。僧宝不断。自他
    俱尔
    经。降伏魔怨制诸外道。赞曰。此显能摧怨
    敌功德。魔谓四魔。或种八魔。涅??经说。前
    四加四倒怀四德故名魔。魔即是怨。为法怨
    故。降伏诸魔。如别章解。其四倒魔。是分别法
    执。初地永断。地前渐伏。制者制御。如制牛
    马。由具智辨。能伏外道。由近十力。能伏天
    魔。近四无畏。能摧外道
    经。永离一切障及盖缠。赞曰。此显菩萨离
    染功德。障谓障碍。此有二种。一烦恼障。二所
    知障。烦恼障。以三界见修所断。根本百二十
    八烦恼。及随烦恼为体。所知障。以三界见修
    所断。一切能障于智。贪痴慢等。为其体性。头
    数多少。如烦恼障渐顿伏断。皆如论说。此诸
    菩萨八地之位。一切六识二障现行。皆已伏
    尽。或种已断。故言求离。盖谓盖覆行者之心。
    令不清净。此有五种。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
    ?干蛩?吒恰K牡艟俣褡鞲恰N逡筛恰4宋逦?br> 三时障。贪欲五境。能障出家。既出家以。前
    犯邪行。有觉悟之。嗔恚为障。不用觉悟。更
    生嗔恚。若不犯邪行。学定慧时。后三为障。初
    学止心。?杆??稀4窝Ь傩摹5炕谖?稀H?br> 住舍位。疑能为障。障此五憎。故立为盖。缠
    谓缠绕。数数现起。缠绕行者之心。故立为缠。
    此有八种。谓无渐。无愧。?干颉K?摺5艟佟6?br> 作。嫉。悭。初二障戒。次二障定。次二障慧。后
    之二种。障自他利。诸出家者。于自他利。吝妒
    门中。数现起故。二障已摄一切染尽。于中据
    胜。偏举盖缠。三漏。四取。身系结缚。皆准已
    离。旧云悉已清净。文意难知。即二障尽
    经。念定总时(至)解脱智门。赞曰。上二句。能
    以少法广含多义功德。下二句。显无漏离缚
    殊胜功德。念谓明记诸所作事。如瑜伽五十
    七释契经说。念等念随念。别念不忘念。心明
    记无失。无忘无失法。此义如瑜伽摄异门说。
    定谓于境心不娆乱。五十七云。令心注。等
    住安住与近住。谓调寂静寂止。一趣等持
    性。此如对法论第十说。总持者。陀罗尼也。念
    慧为体。能以少功广含多义。能总任持。名为
    总持。此有四种。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忍。
    四者呪。由念明记。成无忘失。定无乱错。常居
    一趣。总持苞含。易可受说。故以少法。能苞广
    法。解脱智门者。谓无漏智。离有漏缚。故言解
    脱。解脱即无障。无障解脱。以智为体。智即是
    门。智门。能入三性境。故瑜伽论云。若以解
    脱门言之。出世正智所摄。显扬论云。但言空
    无愿无相。通有漏无漏。若定若散。闻思修慧。
    若言空无愿无相三摩地。通有漏无漏。唯定
    非散。唯修慧非闻思。若言空无愿无相解脱
    门。唯无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闻思。
    今言解脱。故唯无漏。空门。缘所执。彼无体
    故。无愿门。缘依他。不于三界愿求故。无相
    门。缘圆成。观真如为无相故。或三解脱门。皆
    能缘三性。或十六行。种种不同。如枢要及瑜
    伽第十二抄。古经。二句合云。心常安住无碍
    解脱。无碍即无障。解脱即智门。可谓建立无
    障解脱智门。其心常安住。乍观。常安住彼无
    碍解脱。然即是定。略无今念及总持二。合今
    二合。为古一句。仍义不全
    经。逮得一切(至)陀罗尼辨。赞曰。此说成熟六
    辨功德。一无断辨。连环不息故。二殊胜辨。不
    可屈伏故。三念辨。忆说法事故。四慧辨。分折
    诸法故。五等持辨。巧说诸定故。六总持辨。于
    一字等中。说诸义等故。既非四无碍解。亦非
    七辨。故别成六。下一辨字。贯通上中。此第
    六辨。四无碍解中。法义所摄。前之五辨。并
    解第摄。此第一。七辨中。第四无断尽摄。此
    第二。七中第七摄。一切世间最上妙故。此第
    四。彼第五。无疏谬故。念定皆通。随其所应。
    后智为体。旧经云。念定总持辨第不断。念
    定总持为三。辨才不断之言。应为一辨。阙胜
    慧二。古翻意说上三种。辨才不断。非不断辨也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末)

    天保六乙未中冬第八日写之于爱智寮释
    游识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