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经义疏卷第三_弟子品第三

      弟子品第三
    资视师如父。自处如子。师处资为弟。自处如
    兄。敬护合论。故名弟子。依内义。学在佛后
    为弟。从佛口生为子。佛生物惠命为父。在物
    前悟称兄。故法华云。世间之父。至亲友家。即
    其证也。四会为言。二集已竟。从此文去。竟乎
    香积。第三重会方丈。与前会异者凡有七义。
    约众为言。前俗众问疾。今道众击扬。前近众
    小众。今远众多众。据教而言。前略说法门今
    广宣妙道。若就利益。前但浅益。今具深浅。约
    二但为言。前破但凡。今斥但圣。所言但者。
    谓有所得定性凡圣也。若就今古。前说今法。
    此二品。说于古法。约自他者。前净名自说。以
    显其德。今大小二人。显净名德。若论三化。方
    便品。已破凡夫。此下二品。斥声闻菩萨。就此
    一会。开为二章。第一由序。第二正说。由序为
    二。一净名现疾。二遣使慰问。尔时长者维摩
    诘自念寝疾于牀。自念寝疾者。自伤念疾也。
    夫有身则有疾。此自世之常情耳。达者体之。
    何所伤哉。然五百长者。皆近佛听法。而净名。
    碍疾不预。理在致伤。是故自念。又净名。为物
    现疾。非佛影向。化则不成。故须自念。世尊大
    慈宁不垂愍。夫抱疾者。必无乐有苦。世尊大
    慈。遣使慰问。必与乐拔苦。故上句云慈。下句
    称愍。又众生疾故菩萨病。世尊大慈。必见垂
    问。因以弘道。所济良多。则众生病愈。菩萨亦
    愈。则是慈悲之旨。现疾之本意。问。何故言宁
    不垂愍。答。众人少慈。尚以参疾。佛有大慈。
    宁不慰问。佛知其意。此下第二遣使问疾。就
    文为二。第一前命声闻。第二次命菩萨。问。声
    闻菩萨。并皆不堪。佛何故命。答。凡有四义。
    一示大慈平等故。并皆命之。二但命文殊。
    使不得具显净名之德。今既普命。则具显其
    德。使问疾之流。尊人重法。三者欲使时会。于
    文殊起难遭想。五百声闻。八千菩萨。皆辞不
    堪。而文殊独往者。故知辨慧难思。则敬情至
    极。受法为易。四者普命大小。具陈被呵。因述
    昔法。以利今众也。问。何故。不前命菩萨。后
    命声闻。答。就破病次第。方便品破凡夫。弟子
    品破声闻。菩萨品呵大士。二就胜劣次第。声
    闻形备法义。心具智断。故心形两胜。故前
    命之。菩萨心虽会道。形无定方。心胜形劣。故
    次命也。如罗什说。声闻法中。罗汉无漏智慧
    胜。菩萨世俗智慧胜。大乘法中。菩萨二事俱
    胜。今用声闻深故。前命弟子也。即告舍利弗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就今声闻为二。前命十
    人。后命五百。良以五百升堂。十人入室也。论
    十人德行者。初谓四大声闻。身子智慧。目连
    神通。迦叶苦行。善吉空解。故以定慧行解。为
    四大声闻。次有三人。妙达三藏。为三大法师。
    富楼那。精究?酬肌l寡印I平饩?亍2ɡ搿C?br> 体?衬帷4畏鹎资簟7灿腥?恕D锹商煅邸B拊?br> 秉戒。阿难总持。次约义。呵声闻要法。示菩
    萨道门。初斥身子。呵圣默然。次诘目连。非圣
    说法。斯二是佛常初。而声闻不达。故前呵
    之。次弹迦叶有行。呵善吉空解。显声闻人未
    有大乘行解。次呵满愿。常为人说。不见物机。
    旃延。恒复佛讲。不知教意。那律。虽得天眼。
    不达会通。波离。谓善?衬帷N唇獯蟪朔?伞B?br> 云。虽是声闻弃俗。而不解大乘出家。阿难恒
    侍如来。不识佛之本迹。既呵声闻十失。则显
    大乘十得。次约义前后者。九人明佛因。第十
    辨佛果。即因果次第。九人之内。初八明修行。
    后一辨出家。此据说门。明前后也。八人之中。
    前七明修善。后一辨灭恶。七人之中。前六明
    修道行。以为行体。次一辨起道行。以为行
    用。六人之中。前明定为慧本。次辨慧从定生。
    次明由解起行。后二藉行发解。今前命舍利
    弗。就此章中。开为二别。第一佛命。二辞不
    堪。舍利弗。王舍城摩迦陀国人也。从父为立
    字。名优波提舍。优波是星名。提舍遂父作
    名。故名提舍。舍利言身。是其母名。眼似舍利
    鸟。故名舍利。弗以言子。谓身子也。不从父
    受名。因母为称。有二因缘。一者从过去誓愿
    立名。释迦过去发愿。愿我作佛。右面弟子。名
    舍利弗。二者女人聪明。世所希有。时人贵重
    其母。故称舍利弗也。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
    不堪任诣彼问疾。此第二辞。不堪。就文为三。
    一标不堪。二释不堪。三结不堪。此初文也。不
    堪之意。有三因缘。一者小乘智劣。不堪击扬
    菩萨。二者昔曾受屈。则优劣事定。是故不堪。
    三者相与为化。屈申从物。今欲彰净名德。显
    文殊行。故称不堪。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
    林中宴坐树下。此第二释。不堪。就文为三。一
    明被呵之由。二辨能呵之旨。三正受屈。身子
    于林中宴坐树下者。凡具二义。一者有此身
    心二患。患身之喧动故。隐身于山林。患心之
    驰散故。摄心于一境。宴坐者。谓安也。默也。
    盖闲居之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
    不必是坐为宴坐也。此第二明能呵之旨。就
    文为三。初呵二乘禅定。次出菩萨坐法。三总
    结之。不必是坐者。声闻人谓。坐法必隐身于
    林泽。息心于灭定。今以大乘望之。不必尔。道
    生云。不必者。不言非是。但不必是。不言非
    是者。二乘坐法。乃可以为求大乘定之诠
    耳。若尔未是真极坐法也。兴皇师云。必是。有
    所得住着之义。身子必有散可弃。有静可欣。
    近观此章。远通一化。此大小乘人。并是住着
    必定。故被呵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
    是为宴坐。此下第二次出菩萨坐法。即用呵
    二乘也。凡有六双。初辨身心俱隐。二明静散
    双游。三道俗齐观。四内外并冥。五解惑平等。
    六生死涅??不二。略说六门。为菩萨宴坐。
    初明身心俱隐。声闻坐法。隐身于林间。而身
    犹现。息心于灭定。在心遂灭。此则一隐一不
    隐。故致被呵。菩萨。以法身为身。虽处而非三
    界。妙慧为心。虽缘而常寂灭。此则身心俱隐。
    必为妙定。故异彼二乘也。又声闻见有身心
    不隐。故欲隐之。大士知无不隐。何所隐哉。
    故不于三界现身意也。不起灭定而现诸威
    仪是为宴坐。此第二对明静散双游也。灭尽
    定者。?酬肌P姆?让稹S蟹巧?切姆āR悦鸲?br> 次补心处。成实论云。空心二处灭。一灭定
    时灭。二入无余涅??时灭。灭定即是无法。此
    之二释。并是小乘。入于灭定。则形犹枯木。无
    运用之能。菩萨灭定者。智度论云。灭尽定。即
    波若之气类。了悟此心。即是实相。本来寂灭。
    故能形充八极。应会无方。即是不坏假名。而
    说实相。不动真际。建立诸法。问。不起灭定。云
    何能现威仪。答。如意殊无心。随人出宝。天
    鼓无心。应物有声。至人无心于彼此。而能应
    一切。上辨不于三界现身。今明现诸威仪者。
    夫以无现。则能无不现。故前即动而寂。此即
    寂而动。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此
    第三明道俗齐观。小乘障隔生死。不能和光。
    大士善恶齐旨。道俗一观。故终日凡夫。终日
    道法。净名之有居家。即其事也。心不住内亦
    不在外是为宴坐。此第四内外并冥。贤圣摄
    心。谓之内。凡夫驰想。谓之外。大士俱异。故
    非内外。又心依因缘生。因即六根为内。缘即
    六尘为外。又因增上缘生为内。依缘缘生为
    外。大士知内外悉空。故无所依也。若心驰内
    外。为内外动乱。非宴坐也。若不驰内外。始名
    静一。称为宴坐也。上三句。呵二乘灭定。明菩
    萨灭定。此一句。呵二乘余定。辨菩萨静心也。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
    也。此第五明解惑平等。小乘。以三四二五。而
    伏诸见。用单七只八。断诸见故。是动诸见。而
    行道品。动是结断之名。大士。观诸见实性
    即是道品。故云不动。如后文说。诸佛解脱。于
    六十二见中求。即其证也。不断烦恼而入涅
    ??是为宴坐。此第六明生死涅??不二。了烦
    恼其性即是涅??。不断而后入也。若能如此
    坐者佛所印可。此第三总结。平等坐法。不违
    实相。复顺佛心。称大乘机。具此三门。故佛印
    可也。二乘反之。以被呵。时我世尊闻是语默
    然而止不能加报。此第三次明受屈。理生意
    外故莫知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不堪有
    三。标释已竟。今总结也。佛告大目?b连汝行
    诣维摩诘问疾。所以次告目连者。夫人才有
    长短。身子。或可一时漏机。受净名屈。自可不
    能。余何必尔。故不抑之而亦告也。复得备
    显净名道高。说昔法以利今众。具如前说。故
    次命之。此章亦二。初命同疾。二辞不堪。目
    连是姓也。此言为食豆。上古有仙人。不食余
    物。唯?n于豆。因为姓。目连是其族也。字物
    律陀者。是树神名。其家无儿。祷此神而得之。
    故因以为字。是王舍城摩伽陀国辅相之子。
    与舍利弗。俱共厌世。出家求道。身子右面。智
    慧第一。目连左面。神足无俦。目连白佛言世
    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此第二辞不堪也。此
    章亦三。初标不堪。如文。所以者何忆念我昔
    入?骋?氪蟪怯诶锵镏形?睢>邮克捣ā4?br> 第二释不堪也。就文为四。初出被呵之由。二
    明能呵之旨。三时会得道。四目连受屈。居士
    利根。应闻实相人法并空。目连不观其机。为
    说施戒。居士闻已。起众生相。封着诸法。遂
    有二失。一违实相。二不称机。此被呵之由
    也。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
    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此第二叙能呵之
    旨。就文为二。初呵小乘说法。次明大士演教。
    不当如仁者所说。不当者。谓不相应当也。凡
    有四义。一者机大教小。故不当机。二者实相
    非人法。今说有人法。故不当实相。三者诸佛
    见机见理。今违理暗机。故不当佛意。四不当
    者。不称情机之义。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此下
    第二明菩萨演教。以对小乘之失也。就文为
    五。一明所演之法。二辨听说之方。三巧识物
    机。四善于知见。五辨说教大意。菩萨具此五
    门。方堪为物施教。即用斯五。诲彼声闻。初门
    有二。一辨众生空。二明法空。然实相正法。未
    曾空有。但为祛有病。是故说空。空理不殊。但
    于惑者情有难易。众生心以总会成体。不实
    之意易明。是故前说之。似不假众缘所成。
    此则难破。故后明之。智度论云。众生生情。
    取之不得。凡夫妄谓为有。故易遣。法为眼耳
    见闻。斯则难破。故前说生空。后辨法空。法无
    众生离众生垢故。众生者。阴界入等诸事会
    而生。心以为宰一之主。法者实相法也。实相
    之法。本无众生。若见有众生。则乖于实相。
    故称为垢。若悟实相。则其垢自离也。法无有
    我离我垢故。我是自在为义。实相之法。无此
    我也。法无寿命离生死故。色心连持为命。百
    年相续。久受为寿。外道计此寿命别有于法。
    故名寿者。命者。生为寿始。死为寿终。既无生
    死。何有寿命耶。不言无寿命。而言无生死者。
    生死是命之始终。始终既离。则寿命斯无。又
    寿命是人之所爱。若闻离之。必不能乐生。死
    是人之所恶。若闻离之。必欣习也。法无有人
    前后际断故。智度论云。行人法故。名之为人。
    故有灵。异于草木。行因受果。往来生死。永无
    朽灭。故外道谓之为常。前际既断。无人造因。
    后际亦断。无人受果。故云法无有人前后际
    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前有四句。明众生
    空。此下二十六句。明法空也。生空。易故略说。
    法空难故。所以广明。若以实过假。以空过实。
    如成论所说者。非常寂然。以本性清净故。
    名常寂然。法虽寂然。但取相为有。而谓不然。
    所以须灭。故言灭诸相故。此为法空之始。故
    略举迷悟大宗。法离于相无所缘故。万像不
    同为相。此相是心之所缘。法既无相。则心无
    所缘。法无名字言语断故。上辨心行灭。此明
    言语断。名生于言。言断则无名。法无有说离
    觉观故。觉观是言本。既无觉观。则言无由生。
    目连。动觉观心。为物说法。故复呵之。法无形
    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
    我所故。我所有二。一亲谓五阴。二疏即瓶衣。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分别生乎识。以离诸识。
    故无分别。法无有比无相待故。诸法相待生。
    犹长短比而形。无相待者。如百论说。长不在
    长中。以因短故。长非在短中。以相违故。亦不
    合在长短中。有二过故。既无长短。何所待哉。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因缘之名。其义不定。自
    有种子亲而能生为因。水吐疏而助发为缘。
    自有本无果体。藉因辨之。素有其分。假缘而
    发。故互具有无二义。种受因缘两名。因近
    故难晓。缘远故易了。今以所易。释所难也。因
    亲故言属。缘疏故言在。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法性。如。实际。此三皆是实相异名。如实不变
    名如。是诸体性。故名法性。穷其除畔。称实
    际也。始见法实。如远见树。知定是树。名为如。
    见法转深。如近见树。知是何木。名为法性。穷
    尽知树根茎枝叶之数。名为实际。此三未始
    非树。因见为异耳。入诸法者。诸法万相。谁能
    遍入。诸法者。其唯法性乎。诸边不动者。有
    无诸边。不能动于实际。又解。边是际之异名。
    法既住于实际。则边不复动。法无动摇不依
    六尘故。情依六尘。故有奔逸之动。法本无依。
    故无动摇。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若暂住。经
    于三世。则有去来。法无暂住。故无去来也。法
    顺于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
    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
    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
    如是岂可说乎。心观不能及。岂况于言乎。夫
    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此第
    二示听说之方。以诲目连及居士也。说法示
    人。名为说示。而言无说无示者。终日说。未
    常说也。始则闻法。终有所得。而言无闻无
    得者。终日闻。无所闻也。譬如幻士为幻人说
    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净名虽唱法不可说。
    而犹说此不可说。故今明我所说者。如幻而
    说耳。当了众生根有利钝。此第三示无识物
    机。居士应闻空义。而目连为说有法者。由其
    未了众生根也。又上虽明大乘之法。宜善察
    物机。可随大小而授。不得一向说大法也。善
    于知见无所?碍。此第四明善于知见。目连
    说小。不明大者。良由未善知见也。以大悲心
    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此
    第五明说法大意。夫欲说法。必须成此四
    心。一建大悲心。二赞于大乘。三念报佛恩。
    四不断三宝。若赞小乘。济拔小苦。名为小
    悲。若赞大乘。能拔大苦。称大悲故。言大悲
    心。赞大乘也。既赞大乘。必绍继师种。故
    三宝不断。名报佛恩。若说小乘。则断三宝
    种。名无反复。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第三明时众发
    心。净名既赞大呵小。符理称机。故时众蒙益
    也。我无此辨。此第四目连受屈。是故不任诣
    彼问疾。不堪有三。标释已竟。今总结也。佛告
    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第三次命迦叶。
    问。迦叶既为上座。何不前命。答。布萨受食。
    可依年猎。衔命击扬。宜用辨慧。问。若尔。法
    华何故前序迦叶。答。彼经明会三之义。迦叶
    为禀异之初。义各有由。无相害也。摩诃迦叶
    者。翻为大龟。是其姓也。别名必鉢罗。此云普
    逐。是王舍城摩诃陀国婆罗门种。夫妻二人。
    身并金色。俱共厌世出家。皆得阿罗汉果。于
    十弟子内。苦行第一。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
    堪任诣彼问疾。此第二辞不堪。就文为三。谓
    标释结。此即标也。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贫里
    而乞食。此第二次释呵也。就文为三。一被呵
    之由。二能呵之旨。三明得益。此初章也。于贫
    里而行乞者。凡有四义。一者贫人。昔不种福。
    是故今又不殖。来生复贫。复贫相系。无得
    脱时。今欲愍其长苦。故从乞也。二者四大声
    闻。得灭尽定。而迦叶。为得定之胜。其有施者。
    能令现世获报。欲济其交切之苦。故从贫
    乞。三者富贵则娇奢难化。贫穷易受道法。今
    欲度之。故乞也。四者若从富贵乞。则有名利
    之嫌。今往贫里。有会小欲之行。时维摩诘来
    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
    从贫乞。此第二明能呵之旨。就文为二。初呵
    声闻慈悲。次教菩萨乞法。虽有慈悲。不能普
    者。即舍富从贫。于贫有悲。舍富无慈。名为不
    普。又舍富从贫。即是自现行悲。自现行慈。
    则有可讥之迹。是故被呵。所以偏呵悲者。舍
    富从贫。以慈为主。故前呵其悲偏。迦叶住
    平等法应次行乞食。此下第二说菩萨乞法。
    以教声闻。夫乞食有六。一行乞食。二入聚洛。
    三有所见闻。四明?n食。五有福田。第六总结。
    初门四句。第一对声闻悲偏。说平等乞食。夫
    生死流转。贵贱无常。或今贫后富。或今富后
    贫。大而观之。苦乐不异。是以凡住平等之法。
    应次第行乞。不宜舍富。而从贫也。为不食故
    应行乞食。此第二句。明乞食意也。声闻为欲
    食。而行乞食。今明不应尔也。为不食故。应行
    乞食耳。言不食者。即是食之实相。以此心。行
    乞食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此第三明
    取食法也。声闻受取揣食。为资养五阴。今明
    不应建于此心受揣食。应为坏和合相故取
    揣食。和合者。谓五阴聚集。以此成身。名和合
    也。揣食者。食有四种。一者揣食。以香味触。
    和合成之。以可揣握。故名为揣。即欲界食也。
    二曰愿食。如儿见沙囊。而命不绝。是愿食也。
    三曰业食。地狱不食而活。由其罪业。应久受
    苦痛也。四曰识食。无色众生。以识相续。命不
    断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此第四句。明受食
    也。声闻。以人为能受食食。为所受。以能受
    所受。故名受食。今明。不见人为能受。食为所
    受。应以此心。受彼食也。文虽四句。义有二章。
    初平等乞。谓功德业。后之三句。明于智慧。智
    慧则异凡。功德则起圣。故非凡夫行。非贤
    圣行。是菩萨行。岂止诲彼声闻。夫欲行乞。当
    依此法也。以空聚相入于聚落。此第二句。明
    入聚落。然行乞食。必入聚落。故次辨之耳。声
    闻。以有聚相。入于聚落。放明以空聚相入于
    聚落。空聚者。聚落之内空。无贫富人也。若然。
    不应舍富而从贫。又即聚落。本毕竟空。名空
    聚落。若尔。亦不应有取舍心。所见色与盲等。
    此第三次明见闻。夫入聚落。必有见闻。凡夫
    见闻。则生诸结。二乘视听。则怖畏六尘。今双
    斥圣凡。故辨菩萨法也。见色与有等者。非
    谓闭目不视。然终日见。而无所见。故称为盲。
    所闻声与响等。闻响不生喜怒。听声宜可同
    之。所嗅香如风等。风行香林。而无心受。今
    闻香。亦应同之。所食味不分别。法无定相。由
    分别取相。谓之为味。若不分别。则非味也。受
    诸触如智证。小乘。智证灭时。心无所染。身受
    诸触。宜可同之。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
    性。诸法从因缘生。故无自他性。如会指成
    卷。故卷无自性。指亦如是。故无自他性。本
    自不然今则无灭。喻向无自故无他也。如有
    燃故有灭。本自不燃。今则无灭。有自故有他
    耳。本无自。何有他耶。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
    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此第四呵其正食。若
    能悟邪正不二。便得平等观。乃可食人施也。
    八解脱即八背舍。违八解脱。名为八邪。所以
    偏明此之法等者。良由迦叶谓舍八邪。得八
    解脱。有灭尽定。能生物福。故偏说也。邪正既
    一。便不相乖。故复云入也。以一食施一切供
    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上示其受食。为
    物福田。此教其受食。复为施主。既得邪正等
    观。便是无碍无尽法门。能以一食。施于一切。
    如后鉢饭事也。若未得真悟。受食之时。宜应
    作心。上供三宝。下施四生。即是建无尽无碍
    心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有烦恼
    食。凡夫也。离烦恼食。二乘也。今劝双舍凡圣。
    故非有无也。不入定意非起定意。小乘人有
    二时入定。一者将欲食时。前入定。作不净观。
    然后起定方食。二者?n食以后。复入禅定。生
    施主福。此之二时。入定则不食。食则不入定。
    菩萨得无碍观。终日食而终日定。故无出入
    之名。又大士体道。未曾静散。故非入非起。非
    住世间非住涅??。凡夫之食。愿寿命长存。为
    住世间。二乘受食。欲入涅??。又声闻受食。名
    住世间。后欣取灭。称住涅??。今并异之。故两
    非也。以菩萨不食而食故。非住涅??。食无所
    食故。非住世间。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
    为益不为损。此第五次明福田。若迦叶得平
    等观。则能外说平等法。能令施主复平等心。
    不计福之大小。己之损益。又解。大小据前人。
    损益就迦叶。田胜则施主得大福。田劣则获
    小福。得食则获五事。为益。不得则无五事。为
    损。故损益据迦叶。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此第六总结。如上所明。便得平等观。名正入
    道。则能自利利人。故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
    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既有正悟。便是良田。
    故不虚人施。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
    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
    辨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
    行。此第三明迦叶蒙益。凡有五句。一叹法希
    有。二得敬胜人。复作是念。第三赞叹。斯有家
    名者。在家大士。净名遐布。谁不发心。第四
    劝发心。我从是来。第五迦叶自立大志。是故
    不任诣彼问疾。不堪有三。标释竟。今总结也。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此第四命
    须菩提。就文为二。初命。次辞不堪。须菩提
    者。此云空生。亦名善吉。以其生时。舍内宝藏。
    众物悉空。故名空生。父母谓是不祥。召相师
    问之。相师云。唯善唯吉。称为善吉。相传。有
    经云。须菩提。是东方世界。青龙陀佛影向释
    迦。身为弟子。然五百之流。德非遍备。各有偏
    能。但称第一。善吉等。有供养者。能与现报。既
    有异德。故名四大声闻。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此第二辞。不堪。就文亦
    三。谓标释结。此初标也。所以者何忆念我昔
    入其舍从乞食。此第二释不堪。就文为五。第
    一辨不应来而来。为被呵之由。第二明能呵
    之旨。第三明不应去而去。重辨被呵之由。
    第四重明能呵之旨。第五时众得道。此初文
    也。善吉所以入净名舍者。凡有二义。一者迦
    叶舍富从贫。善吉舍贫从富。悉乖平等之道。
    故俱被呵。所以舍贫从富乞者。富贵娇恣。不
    虑无常。今虽快意。后必贫苦。愍其迷惑。仍就
    乞食。以不得越家故。次入其舍。因被呵也。二
    者居士德重渊远。言不漏机。五百应真。莫敢
    窥其庭者。善吉自谓。深入空理。触言无滞。故
    径造其舍。从彼乞食。然当其入观。则心顺法
    相。及其出俗。即情随事转。致失招屈。良由此
    也时维摩诘取我鉢盛满饭。此第二明能呵
    之旨。就文为四。一就食平等门。呵其于食不
    等。从不断?H怒痴下。第二就解惑平等门。呵
    其解惑不等。不见佛下。第三就内外平等门。
    呵其内外不等。从若须菩提入诸邪见。第四
    就邪正平等门。呵其邪正不等。所以知有四
    门者。以后结句。云乃可取食也。四门次第者。
    初正乞食。故就食平等门。呵之。其断惑得解。
    堪为福田。则解惑不等。故就解惑平等门呵
    之。惑灭解生。犹见佛闻法。不殖外道。便谓
    内外为二。故就内外平等门呵之。犹殖佛世。
    离彼邪缘。具诸功德则谓邪正相乖。故就邪
    正平等门呵之。此初门也。取鉢满饭而呵者。
    若空鉢。则居士有吝惜之嫌。若与鉢。恐持而
    去。不尽言论之势。又空鉢故。不得生论。与便
    不得论。又不空鉢。明菩萨为施主。不与鉢。
    明二乘非福田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
    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
    可取食。于食等者。唯富人之妙食。等贫
    舍之秽弊。若能于此?妙食等。则于诸法亦
    等。若能违万法皆等。则能于食亦等。得此
    等心。则是福田。乃可取食。若尔不应舍贫而
    从富也。若舍贫从富。则于食不等。便无等非
    是福田。不应取食。故进退无答也。若须菩提
    不断?H怒痴亦不与俱。此第二就解惑平等
    门呵。善吉所谓理唯二辙。一者断于三毒。二
    者与俱。谓凡夫也。断三毒即二乘也。今闻
    不断不俱。理出意外。故茫然不解。大士体三
    毒。本自不有。故不与俱。今亦不无。称为不断。
    又若有三毒。可断可俱。不性无二。何所俱
    断。又三毒属人。可论俱断。竟自无人。谁俱断
    耶。又三毒属心。可论俱断。求属无从。则断俱
    义宗。具如正观论说。不坏于身而随一相。
    上就有余涅??。今约无余涅??也。小乘人谓。
    坏五阴身。然后随涅??一相。今明身即一相。
    不待坏而随也。又上据烦恼。今约报障。呵意
    同前不灭痴爱起于明脱。身本从痴爱而生。
    故次言也。如涅??云。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
    者无明。二者有爱。小乘人谓。以痴彰智故。
    灭痴而得明。以爱缚心故。爱解而心脱。故
    涅??云。明与无明。愚者谓二也。大士观痴
    爱其即是明脱。不待灭痴爱。而起明脱。是
    故。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
    性。问。是何等明脱。答。三明内漏尽明也。断
    非想惑。九解脱中。第九解脱也以五逆相而
    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上明烦恼与报。今次说
    业平等也。小乘明。五逆业。必定受报。无得解
    脱理故。今明。穷重之缚。等于极上之解。所以
    然者。五逆实相。即是解脱。岂有缚解之异耶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得于明脱。要由见谛。故
    次泯之。境智本空故。不见四谛。四倒寂然故。
    非不见谛。又求四无从。故不见谛。亦无不四。
    故非不见。又见四谛者。二乘人也。不见四谛。
    凡夫人也。今大士异之。是故俱斥。非得果。声
    闻由见四谛。是故得果。既非见谛。故非得果。
    又不见能得之人及所得法。故非得果非凡
    夫法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声闻谓。
    以得果故舍凡成圣。故次非之也。又上来就
    法泯见。此约人平等也。既以非得果。应是凡
    夫。而求故非凡夫。而凡夫不得凡夫实性。
    即是圣法。故非离凡夫。以不离凡法。故非圣
    人。而道过三界。故非不圣也。虽成就一切法
    而离诸法相。此句是总结上来诸义也。虽成
    就一切法者。善吉既其是人。人必成就于法。
    谓不舍上来所明一切恶法。而复具足善法。
    故云成就一切法也。而实未曾善恶。故云离
    诸法相。乃可取食若能备如上说。则得平等
    观。便是福田。故应取食。此一章讫。所以结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此第三内外平等
    门也。二乘谓舍凡得圣。要由见佛闻法。故次
    泯之。善吉自谓。见佛闻法。而言不见闻者。其
    言似反。其理实顺。若有佛可见。则是有见。故
    不见佛。若有法可闻。则是有闻。故非闻法。
    今明。无佛可见。乃名见佛。无法可闻。始是闻
    法。盖是斥二乘之有。是故说无。既知佛非有。
    即识佛非无。如是五句。无所受着。始是法身。
    如斯五悟。名见佛也。正观论云。邪见深厚者。
    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彼外
    道六师。声闻人谓。以见佛闻法。即事佛为师。
    已为弟子。异于外道。故次泯之。释迦出世。正
    值六师。但六师不同。凡有三部。合十八人。足
    能仁。为十九也。第一部。自称一切智。裸形苦
    行。第二部。得五神通。第三部。诵四章陀。又
    言。此三即修思闻三慧。从于三慧。生十八人。
    今文所明。是初部也。富兰那迦叶母姓也。
    富兰那字也。此是邪见外道。拨无万法。末伽
    梨拘赊梨子。末伽梨字也。拘赊梨。其母名也。
    其人计众生苦乐。不由因得。自然而有。删?
    夜?陈揠兆印I娟A夜字也。?陈揠掌淠该?病?br> 其人谓道不须求。迳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
    转缕丸于高山。缕尽自止。何假求耶。阿耆多
    翅舍钦婆罗。阿耆多字也。翅舍钦婆罗。?弊
    衣名也。其人着弊衣拔发。五热炙身。以苦行
    为道。谓今身受苦。后身常乐也。迦罗鸠驮迦
    旃延。姓迦旃延。字迦罗鸠驮。其人应物起见。
    人问有耶。答言有。人问无耶。答言无。故执诸
    法。亦有亦无。尼犍陀若提子等。尼犍陀。其出
    家总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门。若提子。母名
    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有定因。要必须受。
    非行道所能断也。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
    所堕汝亦随堕。此令善。吉。事外道为师。因其
    出家。现世受其邪法。故堕邪见。后世同其果
    报。故堕恶道。乃可取食。若不同六师。则见邪
    正相异。使无等观。故不堪受食。若知六师
    即是法身。以同六师。即是同法身。便得等观。
    乃可受食。问。云何六师即是法身。答。四句求
    六师不得。六师即是实相。得即是法身。故
    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同六师。方是不同
    六师。若不同六师。即是同六师也。所以然者。
    同六师。则体邪即正故。是正见人。若不同六
    师。即谓邪正为二。名邪见人。故同六师也。若
    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此第四邪正平
    等门。既同六师。则入诸邪见。邪见明无道因。
    不到彼岸。辨无灭果。既入邪见。则不到彼岸。
    所以作此呵者。或人以邪见正见为二。彼岸
    与此岸相乖。故今明。入诸邪见。邪正不二。彼
    此无别。若达不二平等。邪见即是正见。不到
    彼岸。即是到也。住于八难不得无难。既入邪
    见。便生八难。不得无难处也。所以作是呵者。
    善吉自谓离于八难。以得人身。难三恶道及
    长寿天。生阎浮提。离北郁单越。值于佛世。离
    佛前佛后。得于正道。离世智辨聪。六根具足。
    离生盲聋。此则谓难与无难为二。今明。达乎
    八难。即是无难故。今住于八难。既不见难。亦
    不见于无难。故云不得无难也。同于烦恼离
    清净法。入邪见。在八难者。便无结不起。既无
    结不起。而离清净法。所以作是呵者。善吉自
    谓。异于烦恼。不离清净法。故今明。烦恼体性。
    即是实相。若同烦恼。即是同于实相。离清净
    法。即是不离。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
    是定。善吉自谓。得无诤定。群生不得。欲以斯
    定为物福田。此则见自他为二。得不得殊。是
    故明。善吉之与群生。性常自一。苟为善吉
    独得。而群生不得乎。故今不得同得。得同不
    得。得不得不二。自他平等也。无诤三昧。凡有
    二种。一者内顺实相。二外不违物心。名无诤
    也。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此明田非田不二。恶道善道。体性无别。为与
    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
    无有异。如世造物。所作不异。名为一手。是一
    手则共为尘劳伴侣。故与魔不异。然魔与实
    相不异。既与魔一不异。则与实相不异。于一
    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
    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此明怨亲平
    等。毁誉一贯。出入无别。得不得均。若能如是
    乃可取食。第四章竟。故复结也。时我世尊闻
    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鉢欲出
    其舍。此第三明不应去而去。重致被呵之由。
    不识是何言不知是何答者。且据一章释之。
    如善吉自谓。见佛闻法。净名云。不见佛不
    闻法。观其言则似逆。详其意则大顺。所以然
    者。若不见佛。乃是见佛。若有佛可见。则不见
    佛。而善吉听其言则逆。思其理则不反。故不
    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而日时既至。使舍
    鉢而欲去。生公云。既其有屈。便应输鉢。故置
    之欲出。然善吉与众人。凡有两意一同。诸
    人识其言。而善吉不识。此一异也。众人被诘
    生喜。而善吉闻呵便惧。此二异也。五百声闻。
    悉不能答。斯一同也。问。何故善吉。独招二失。
    答五百应真。不敢诣净名之室。善吉自谓。深
    入空理。触言无滞。径造其舍。从彼乞食。是
    以此章。言切而旨深。故招斯咎也。维摩诘言
    唯须菩提取鉢勿惧。此第四重被呵也。惧无
    答而置鉢。即复着于言相。今欲解其此滞。
    令得取鉢。故先言。取鉢勿惧。于意云何如来
    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
    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
    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净名以幻
    化。质于善吉。凡有三事。一者听人如化。二者
    谓诸法如化。三者言说如化。汝既解空第一。
    应知如化。以化听化。宁有惧哉。不离是相者。
    言说不离幻相也。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
    惧所以者何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
    解脱相者则诸法也。上明文字如化。此辨文
    字。则是解脱。并不应着也。维摩诘说是法时
    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此第五明时众得道。就
    理而言。善吉来去。皆弘道益物。以其来故。得
    说平等无碍之道。破二乘有碍之心。以其去
    故。因说幻化法门。斥凡夫保执有法。令二百
    天子。得法眼净。初章则言违理顺。故时众未
    解。后章则言理并顺。故闻而即悟。故我不任
    诣彼问疾。此第三结不堪也。佛告富楼那弥
    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此第五次命
    富楼那。前四大声闻已讫。今次三藏法师。就
    文二。初命。二辞。什公云。富楼那。是其字也。
    此言满。弥多罗尼。其母名也。此云知识。合母
    名为字也。真谛三藏云。所以称满者。其家无
    儿。祷祀江神。母因夜梦见珍器。盛满珍琦。遂
    入腹内。明旦向天述之。天云。汝当生儿。
    智慧满足。因名满也。弥多罗。此云慈行。四
    章陀论。有慈行品。其母诵之。故名慈行。合
    言之。名满慈子。十弟子内。法师第一。善解阿
    ?酬肌8宦ツ前追鹧允雷鹞也豢叭我璞宋?br> 疾。此第二辞不堪。就文亦三。标释结。此初
    标也。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
    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此第二释不堪。为四。
    一明被呵之由。二明能呵之旨。三明时众蒙
    利。四满慈受屈。此初文也。什公云。近?骋?搿?br> 有园林。林内有水。水名猕猴池。园内有僧
    房。是?骋?肴??嶂?灰病8宦ツ恰S谀谖?br> 新学说法也。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
    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此第二能呵
    之旨。就文为四。一呵其违欲说法。二呵其违
    根说法。三重呵违欲说法。四重呵违根。欲
    谓现在欲乐。根谓过去根原。此初文也。前当
    入定观此人心者。小乘智有限碍。又不能常
    定。凡所观察。在定则见。出定不见。又定力深
    者。见众生根。极八万劫。定力浅者。数身而已。
    此新学比丘。根在大乘。而为说小法。故谓其
    入定也。无以秽食置于宝器。秽食是小法。宝
    器为大机也。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
    璃同彼水精。比丘心大。汝须知之。琉璃是
    玉。水精为贱珍。不应明大心之琉璃。同小
    乘之水玉。宜善识小大二机之优降也。汝不
    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
    勿伤之也。此第二呵其莲根原。初句。直呵
    不知根。无得发起。呵其授小法也。大乘根性
    人。喻若无疮。说小损大。如伤之也。欲行大道
    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
    萤火。此第三重明不识机欲。菩萨有三事。一
    求佛道。二度众生。三修万行。大机如欲行大
    道。小乘法如小径。此为求佛道。设喻也。遍度
    众生。心如大海。小乘法同牛迹。回大入小。如
    内也。肇公云。大物当置于大处。曷为回龙象
    于兔径。注大海于牛迹。此合释二句也。遍修
    万行。心如日月。起小乘行。心如萤火。明昧既
    悬。不应等也。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
    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
    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
    钝。此第四重呵不识根原。智慧微浅。小乘智
    体。不能分别。小乘智用也。时维摩诘即入三
    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殖众德
    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第三明得
    益。就文为四。初入三昧。二得本心。三为说
    法。四悟不退转。此即二教双益也。二教。谓口
    意两业。二益浅深不同。此初教也。即时豁然
    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此
    初益也。问。净名入三昧。云何能令比丘知宿
    命。答。持地论明。菩萨宿命通有六种。一自知
    宿命。二知他宿命。三令他知己宿命。四令他
    自知宿命。五令他知他宿命。六令彼所知众
    生。展转相知。今是第四令他自知也。时维摩
    诘因为说法。此第二教也。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不复退转。此第二益也。我念声闻不
    观人根不应说法。第四受屈。是故不任诣彼
    问疾。不堪有三。标释已。今总结也。告摩诃
    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此第六命旃延。
    就文有二。初命。二辞。摩诃为大。迦旃延。是南
    天竺婆罗门姓。而以本姓为称。别名扇绳。
    其父早亡。母恋不嫁。如绳系扇。风吹不动。
    故名扇绳。十弟子内。论议第一。善解修多罗。
    佛在世时。造昆勒论。十万偈三百二十万言。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此
    第二辞不堪。就文为三。谓标释结。此初文也。
    所以者何我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
    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
    寂灭义。此第二释不堪。就文为三。初明被呵
    之由。二述能呵之旨。三时众得益。此初文也。
    略说有二。谓有为无为。此二摄一切法。故名
    为略。又言略者。佛常略说。有为法。无常苦空
    无我。无为法。寂灭不动。此二总一切法尽。故
    言略也。佛但此略说于前。旃延广敷后。五门
    与三印。有离合不同。开无常印为苦。开无我
    为空。无为即是寂灭。故五门也。不异三印。但
    是小乘。以大乘无我。唯在生死。不得云一切
    法无我。五门则具通小大。时维摩诘来语我
    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此第
    二明能呵之旨。就文为两。初总呵。二别呵。此
    初文也。佛了无常。是无生无灭。即是实相。而
    迦旃延。谓无常是生灭法故。佛以无生灭心
    说无常。即无生灭心。说实相也。迦旃延。闻生
    灭法。起生灭心。而说无常。是以生灭心行。说
    实相法。在言虽同。其心则异。故迦旃延被呵。
    佛无咎也。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
    常义。此第二别释五门。呵旃延之失。即是用
    大乘心斥小也。无常是名也。二家同辨无常
    之名。但无常之义。大小乘则异。旃延以生灭。
    释无常义。净名以无生灭。释无常义。所以然
    者。佛说无常之名。凡有二义。一者破常。二不
    着无常故。今离二边。悟入中道。如肇公云。言
    其无常者。明其无有常。非谓有无常。以无有
    常故。离外道边。非谓有无常。则离小乘边。斯
    则破病既周。教圆理足。名为满字。而迦旃延
    说无常。但得破常。犹有生灭。则住无常。故破
    病未周。教非圆足。称为半字。今净名。还申佛
    意。偏对旃延一边。故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问。不生不灭。是破无常以不。答。佛说无常
    名。令离常边。复令离生灭边。始是显无常义。
    旃延虽领无有常。犹谓有生灭。即知一不知
    二。今欲令其更得进悟。故偏说不生不灭是
    无常义。非破无常也。问。如?酬汲墒档取T粕?br> 灭是无常。云何言不生不灭是无常。答。此皆
    旃延被呵之倒。龙树观三相品。破生破灭者。
    斯净名之流。若言生灭是无常者。则生在其
    初。灭在其后。初既无灭。则一无为常。若一无
    为常。则一无非有为。又若一无不灭。则终
    亦不灭。便是常住。若初有生。即有灭者。则灭
    害于生。生不得起。以义推之。则生非实有。生
    非实有。是则无生。既其无生。何有灭。故知不
    生不灭。是其理实。不应言生灭定是无常义
    也。问。旃延。何故言生灭是无常义。答。小乘。
    未明法空故。不得言无常是不生灭也。如成
    论。有法空。而彼谓无常是空之初门。不得
    有是于空。故不得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也。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有漏五阴。受
    染生死。名为受阴。小乘。以受阴起。则众苦生。
    为苦义。大乘。通达受阴内外常空。本自无起。
    谁生苦者。此真苦义也。问。若五阴空。此则无
    苦。云何是苦义。答。类如上说。佛明无常去常。
    非谓是无常。佛说苦以除乐。非谓有苦。盖是
    如来说苦之义意也。旃延但领无乐。称在有
    苦。故不识佛说苦义。今偏对之。故言本无五
    阴。是苦之义。不言空即是苦。而空犹有苦。无
    常亦然。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此句对小
    乘二藏。一者?酬既恕R阅谖奕宋?铡6?淘?br> 有法。此非究竟空。大乘。则人法并空。始为究
    竟空义。二者成论明。人法并空。有去而空在。
    此亦非究竟空义。大乘则空有俱泯。始是究
    竟空也。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有所得
    人。破我而住无我。则见我与无我为二。今对
    斥此病。明我无我不二。法本不然今则不灭
    是寂灭义。前四句辨生死。今次说涅??。小乘
    谓。生死然尽故。有寂灭涅??。大乘明。生死本
    不燃。今则不灭。始是寂灭义也。说是法时彼
    诸比丘心得解脱。此第三明时众得悟。若除
    常而住无常。虽于常得脱。而为无常所缚。若
    如净名所辨。除常不住无常。萧然无寄。名得
    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第三结不堪。佛告
    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此第七次命那
    律。然三藏明之。应次命波离。但前二已明说
    法。今次辨神通。相问出也。就文为二。前命。
    次辞。阿那律者。此云如意。亦称无贪。又名
    不灭。犹一义耳。八万劫前。曾供养辟支佛。所
    得善根。于今不灭。故名不灭。果报称心。为如
    意。师子颊王。有四子。各有二儿。长子名净
    饭。有二子。大名悉达。小名难陀。斛饭王有二
    子。大名调达。小名阿难。白饭王有二子。长名
    那律。小名摩诃男。甘露饭王有二子。长名跋
    提。次名提沙。师子颊王有女。名甘露味。唯有
    一子。名尸陀罗。那律即佛之从弟。天眼第一。
    所以得天眼者。曾一时。佛边听法。睡眠。佛呵
    之。咄哉云何如螺蚌子。那律惭愧。不眠多日。
    遂便失眼。问耆婆治之。耆婆云。眠是眼食。久
    时不眠便饿死。不可复治。那律。因修得天
    眼。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此第二辞。不堪。就文为三。谓标释结。此初标
    也。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
    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
    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我即答
    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三千大千世界如
    观掌中?摩勒果。此第二次释不堪。文开四
    别。一明被呵之由。二述能呵之旨。三那律受
    屈。四梵王发心。此初文也。问曰。智度论云。
    大罗汉。但见二千世界。今云何言三千。答。任
    常力。即见二千。加功用。见三千也。又天眼力
    但见二千。愿智之力。则见三千。?摩勒果者。
    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时手执此果。故即以
    为喻。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为
    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
    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此第二述能
    呵之旨。前定两开。次双结二难。作相无作
    相。即双定也。作色方圆相而见。名为作相。不
    作色方圆相。名无作相也。又释。三界果报身。
    大请诸根。从结业起。名有为有作相。法身
    异之。谓无为无作相。结两难者。若作方圆相
    而见。则用外道。以外道亦作方圆而见故
    也。若不作方圆而见。则无方圆。便是无法。不
    应有见。世尊我时默然。此第三那律受屈。
    欲言作相。同外道。欲言无作。复是无为。以不
    达会通故。失对于当时。受屈于二难。彼诸
    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
    复有真天眼者。此第四时众得益。又有三句。
    初问。次答。三发心。此初问也。那律天眼第一。
    既屈净名。自斯已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
    言有佛世尊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
    以二相。此第二净名答。初总答云有也。次出
    有真天眼之人。即佛世尊也。下以三门。释真
    天眼。一常在定内见。异小乘定外见。此显静
    散无二也。次悉见诸佛国。此明小乘所见近。
    诸佛所见远。此二异也。不以二相者。能所宛
    然。而无眼色。谓有不碍无。虽无眼色。而不
    失能所。所谓无不碍有。有不碍无故。不同外
    道。无不碍有故。不同无为。正答上二难也。又
    就眼见。明不二见。宛然而无见。虽无见。而无
    所不见。名为不二。什公云。不作精?二相。名
    为不二。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
    忽然不现。此第三发心。梵王既闻外道二乘。
    非真天眼者。唯佛世尊。故舍彼圣凡。发佛
    心也。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此第三结不堪也。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此第八次
    命波离。就文为二。初命。次辞不堪。优波离。
    是王舍城贱人。翻为上首。是诸释子剃毛师。
    后诸释种。诣佛出家。而波离随遂。将列佛
    所。诸释脱宝衣服?。及所乘象。悉以与之。波
    离心念。诸释豪贵如此。尚舍出家。我何为住。
    以所得物。安置树下。系象着树。作如是言。
    诸有取者。吾悉施之。遂往佛所。诸释问其来
    意。波离具答所由。诸释大喜。即便诸佛。屈
    前度之。此人本我近事。若后出家。我喜轻蔑。
    屈佛前度。我当敬事。佛即前度。诸释子等。同
    为作礼。是时大地震动。空内声叹言。诸释子。
    娇慢山崩。波离出家已后。善解?衬帷R云涫?br> 世誓愿持律。是故于今。持律第一。优波离白
    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第二辞不堪。
    就文为三。谓标释结。此初标也。所以者何忆
    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
    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
    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此第二释不堪。就文为三。一明被呵之由。二
    述呵之旨。三明时众得益。就文有二。一明
    比丘犯罪。二辨波离依法解说。犯律行者。一
    比丘似犯?H戒。次比丘似犯杀人戒。事别出
    经。有二比丘。林间修道。一比丘疲劳。仰卧眠
    熟。忽有女人。以女形置一比丘上。而比丘。不
    净流出。眠觉始觉。而向同伴述之。彼比丘云。
    可伺求此女人来也。而彼女忽来。比丘便往
    逐之。女人怖走。遂堕坑死。此似犯杀。故云犯
    律行也。诚以为耻者。夫有罪之人。一惧后世
    受苦。一惧现在所作。不敢问佛者。佛既尊重。
    而惭愧复深。故不敢问。又佛明见法相。决断
    罪。则永出清众。故不敢问佛。波离既是持律
    之上。仍从质所疑也。我即为其如法解说者。
    此第二波离依律篇聚。定罪轻重。未得为其。
    详说过之法也。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
    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此第二明能呵之旨。
    就文为二。一明波离错教。二辨净名善治。比
    丘见有身心。一封着也。复言有罪可起。心生
    疑悔。而欲灭之。二封着也。而波离。定其罪相。
    则封着弥厚。封着弥厚。则罪垢转增。三封着
    也。今前诫之。故云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
    除灭勿扰其心。此第二明净名善治。就文为
    三。谓标释结。此初标也。波离有二失。一者不
    说实相。于理成迂。二不应大机。于缘为曲。今
    对斯二事。还明两法。一说实相。称乎理实。名
    直除灭。二应大机故。不机其心。所以者何
    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此第二释善
    治。有四门。初明罪空。次辨心空。三举况。四
    广释。夫罪之生。由因缘有。求其实性。不在三
    处。不在三处。则见罪空。便悟理实。悟理实。
    则发生正观。正观既生。则烦恼斯灭。烦恼尚
    灭。罪岂在哉。不在内者。不在我心也。若在我
    心。不应待外也。不在外者。不在他身也。若在
    于他。不应由我起也。不在中间者。合自他求
    罪不得也。又识为内。尘为外。根为中间。而罪
    不在此三处。又罪因为内。罪缘为外。合内
    外为中间也。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
    故众生净。此第二次辨心空。夫罪由心起。则
    心是罪根。然心本尚空。罪未宁有。故逆寻其
    本也。凡有四句。初引佛诚言。心垢故众生垢
    者。夫心有垢染。则众生受累。众生受累。便是
    垢累众生。垢义既尔。净义亦然。心亦不在内
    不在外不在中间。第二句明心空也。心若在
    内。心应不由外境。心若在外。内应无心。既非
    二处。岂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第三句
    以本显末也。诸法亦然者。心之与罪。二事既
    空。万法纷纷。皆由心起。在心既空。故诸法亦
    尔。不不出于如。心之与罪。谓内法空。诸法
    亦尔。谓外法空也。内之与外。所以空者。良由
    不出于如。以如是空之异名。故内外亦尔。又
    非破拆内外故便空。良由内外本来是如。所
    以空也。如优波离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此第三举况。凡有三句。一问。二答。三况。声
    闻初成罗汉。证第九解脱道。尔时唯有净心。
    无有垢染。今欲以其类众生心。故前定其言
    也。我言不也。此第二波离正答。明证果之时。
    唯净无垢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
    亦复如是。第三举况类也。小乘谓。罗汉在观
    之时。心则无垢。众生未能断惑。心则有垢。故
    今持二乘之无类凡夫之有也。唯优波离妄
    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此第四广释。上虽明
    罪空。而惑者生疑。若罪非有。何得大小经律。
    说众生起罪。故今释云。妄想故见有罪。是故
    余经明有。今据理实。所以云无。妄想。颠倒。
    取我。三科异者。横谓分别。名为妄想。无而谓
    有。翻背理实。称为颠倒。所以颠倒。由根本取
    我。又妄想是八妄。如地持说。颠倒是三倒。取
    我是众见根本。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
    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上明罪
    由妄有。今辨妄有非有。亦是释妄有义。不相
    待者。此不明无长短等相待。但辨诸法无常。
    前心不待后心。生竟然后方灭。以诸法不住。
    亦生即灭也。无住则如幻。不实所以空。诸法
    唯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
    生。上明外法不住。此辨内心妄见。俱明空义。
    夫以见妄故。则所见不实。是故为空。上二喻。
    取其速灭。此四喻。喻其妄想其知此者是名
    奉律。净名善治有三。标释已竟。今总结叹也。
    行顺律法。故名奉律。此叹行也。其知此者是
    名善解。知罪实相。名为善解。此叹解也。自有
    解律而不行。自有行律而不解。故双叹也。问。
    今明罪空。云何是奉律。答。律名?衬帷4搜陨?br> 治。谓自能治三毒。亦能治于众生。令知罪空。
    真善治也。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
    所不及持律之上不能说我答言自舍如来未
    有声闻及菩萨制其乐说之辨其智慧明达为
    若此也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辨。此
    第三明时众得益。文有三句。第一比丘双叹。
    二波离双答。三比丘双益。初双叹者。上智哉。
    叹净名内智。持律之上而不能说。叹净名外
    辨。二波离双答。初答外辨。其智慧明达。次答
    内智。比丘双益者。疑悔即除。谓恶灭也。发心。
    明善生也。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第三总结不
    堪。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此第九
    次命罗睺罗。就文为二。初命。次辞不堪。罗睺
    者。此言覆障。谓六年在胎。为胎所覆障。因以
    为名。所以有罗睺者。诸相师。四月八日。来白
    净饭王言。太子。若今夜不出家。明日七宝自
    至。为转轮王。父王。夜增其伎乐。菩萨欲心内
    发。耶输陀罗。其夜有身。净居天。悲而言。菩
    萨贪着五欲。众生谁度之。内观出家。后成
    道夜。始生罗睺。所以六年在胎者。智度论云。
    罗云过去为王。六日饥饿仙人。故招此报。又
    余经云。由塞鼠穴。受斯果也。罗睺。亦名宫
    生。悉达出家。而生罗睺。诸释谓非佛子。欲烧
    杀之。耶输抱子立誓。俱投于火。而化成莲华。
    诸释云。真宫王也。因以为名。罗睺罗白佛言
    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第二辞不堪。就文
    为三。谓标释结。此初标也。所以者何忆念昔
    时?骋?胫畛ふ呃匆栉宜??鬃骼裎饰已?br> 唯罗睺罗汝佛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
    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此第二释不堪。就文为三。一被呵之由。二能
    呵之旨。三明时众得益。初文为二。一长者子
    问。二罗云答。舍转轮王位者。佛不出家。当为
    金轮圣王。王四天下。罗云不出家。当为铁轮
    王。王一天下。一天下地及虚空。各十由旬鬼
    神。属之为其给使。罗云。所以出家者。佛成道
    竟。还至本国。罗云年始六岁。如来明日至。变
    千比丘。悉如佛形。罗云直往佛所。摩其顶。明
    日归精舍。敕身子目连度之。初出家后。喜多
    暴口形诏于人。佛一时约敕。于斯永断。相
    骂不?。佛叹其忍辱持戒密行第一。诸长者
    子。所以问者。见罗睺所舍至重。未闻其所得。
    是故问也。我即为如法说出家利者。依出家
    功德经。有人杀三千世界众生。有人救之得
    脱。有人挑三千世界众生眼。有人治之得差。
    其出家福。多彼救治。功德相应。为说此利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
    之利。此第二能呵之旨。就文为二。初呵罗云
    所说。次净名辨出家之利。罗什云。罗云受
    屈。其旨有四。一不见人根。应非其药。二出家
    功德无量。而说之有限。三即是实相。而以相
    说之。四出家本为实相涅??。罗云不说其本。
    吉藏谓。家有二种。一者形家。谓父母妻子。二
    者心家。即是烦恼。诸长者子。无出形家之义。
    有出心家之义。而罗云虽叹出形家。于事无
    益。若说出心家。则便有利。而不应说而说。应
    说而不说。则是漏机。所以受屈。所以者何无
    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
    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此第二得名说出家法。诸长者子。正以有得
    为怀。谓有人能出。有家可出。家为过罪。出
    有功德。此皆有所得心。即是有为法。悉名为
    家。维摩破着心故。赞无为法。无为是果。出家
    为因。果既无为。因岂有着。若能萧然无寄。
    始是出家。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
    间。在俗为此。出家为彼。出家方便。名为中间。
    今并忘之。即出家也。离六十二见处于涅??。
    既忘彼此两间。复离诸见。便处涅??果。智者
    所受圣所行处。地前菩萨。依教生解。名为智
    者。信顺此法。是名为受。登地。会于正理。称
    之为圣。圣心游之。故云行也。降伏众魔度五
    道。经云一人出家。魔宫皆动。始动魔宫。终
    心降伏。既降伏四魔。必超度五道。凡夫能
    出四趣。不能出天道。出家求灭。则五道斯度。
    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二乘出家。
    虽度五道。不能净五眼。大乘离俗。能净五眼。
    五眼有二。一约五人有五。人有肉眼。天有
    天眼。二乘慧眼。菩萨法眼。佛佛眼。一人具五
    者。见彰内为肉眼。见障外为天眼。照实相
    为慧眼。照二乘法灭。名为法眼。照于佛性。
    兼无法不知。名为佛眼。今论后五。故名为净。
    信进念定慧为五。此五。在钝根人心为根。在
    利根人心为力。若据一人。则始终为异。在家。
    有妻子财产。若遇因缘。必恼于彼。出家。则道
    超事外。恼因自息。故云恼于彼。离众杂恶
    摧伏外道。在俗行善。由杂不善。出家求道。道
    既纯净。行分不杂也。出家不为摧物。而诸
    恶自消。犹如日出。不期灭?。而?自灭也。超
    越假名。经说有四。一生死是假名。涅??非假
    名。生死是浮虚幻伪。所以是假。涅??真实。故
    非是假。二者涅??是假。生死非假。涅??无名。
    强为立名。所以是假。生死本是名相之法。非
    强立名。是故非假。三者俱是假。以生死涅??。
    是因缘相待。故是假也。如华严云。生死涅??。
    二俱是虚妄。四二俱非假。?名就法。法体皆
    如。如内绝言。故非假称。今就初门。明生死是
    假名。得涅??故超出也。出非泥无系着。出
    假名离生死果。出淤泥。离生死因。在家没爱
    泥。外道出家没见泥。今明真出家。俱离爱见。
    非但离生死之爱见。亦无系着于道法。无我
    所无所受无扰乱。所以无系著者。由无我所
    故也。受之言取。取有四种。欲取。我取。戒取。
    见取。今无此四取也。若内有四取。必有扰乱。
    以心无所取。故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
    定离众过。出家之人。有三种喜。一者有现世
    功德。自然豫欣。二者后得涅??。心常欢悦。三
    者不忧不喜。心无依着。则真净妙喜也。又
    能将顺众生。不乖逆其意。故言护彼意。随禅
    定者。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禅定能遮。
    便惑不起。智慧能灭。毕竟无余。今持戒清
    净。则结薄心静。与禅相顺。故言随也。若能如
    是是真出家。若能不违上说。是真出家。总结
    之也。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
    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此第三明
    时众出益。凡有四句。初净名劝出家。二长
    者不敢违佛制。三净名重劝发心。四长者受
    旨。此初文也。净名知其不得出家。而欲令其
    发心。故有此劝耳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
    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此第二答也。律云。有
    人诣僧坊。诸比丘辄度之。其父母大愁苦。
    诉净饭之。净饭王云。太子无令我知。辄私
    出家。吾愁苦。自令已去。父母不听。不得出
    家。以是事白佛。佛制戒云。若父母不听。不得
    趣度之者。得吉罗罪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此第三文也。所以劝发心者。彰其形虽系于
    二亲。而心超于三界。则是出于心家。既出心
    家。则身口无众恶。便是具足戒也。尔时三十
    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
    第四文也。诸长者子。既以有碍。不形出家。而
    闻在家有出心家之理。故欣然从之。故我不
    任诣彼问疾。此第三总结。佛告阿难汝行诣
    维摩诘问疾。第十次命阿难也。就文为二。初
    命。二辞不堪。阿难者。此云无染。支道林云博
    闻。旧翻欢喜。凡有三义。一者。释迦过去发
    愿。愿我成佛。持者名曰欢喜。二者。阿难是
    佛得道夜生。净饭王云。今是欢喜日。可络
    此儿以为欢喜。三者。阿难形容端正。见者欢
    喜。故名欢喜。阿难与罗云。同是佛亲。而命有
    前后者。凡有四义。一者阿难与罗云。虽同是
    佛得道夜生。而罗云。在胎六年。以其年大。故
    前命也。二者罗云出家。得罗汉果。阿难犹居
    学地。三者罗云在俗。当绍国位。阿难不然。
    以君臣次第故。命有前后。四者。罗睺明出家
    为因。阿难。辨法身为果。先因后果。以为次
    第。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此
    第二释不堪。有标释结。此初文也。所以者何
    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鉢
    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此第二次释不堪。就
    文为三。初明被呵之由。二述能呵之旨。三阿
    难受屈。此初文也。身小有疾者。然理疾之
    意。非可一徒。良以浅识之流。取信耳目。于如
    来。而生劣想。今彰阿难不达。或同众人。净名
    高呵。以开法身之唱。令悟应也。当用牛乳者。
    佛在?骋?搿R衾质飨滤捣āI砘挤缙?P肴?br> 煮糜也。诣大婆罗门者。?骋?搿S写笃怕?br> 门。名梵摩耶。是婆罗门师。有五百弟子。信
    受邪道。不敬佛法。而大悭贪。今以七圣化之。
    一佛现疾。二阿难乞乳。三净名来呵。四牛母
    说偈。五牛子说偈。六化人?k乳。七空内声告。
    此人大悭。以罗网覆庭屋。令飞鸟不能得食
    谷食等也。朝往与乳。正值其人。与五百弟
    子。共入见王。问阿难何求。答具上事。梵志默
    然不对。自意思惟。若不与。诸人谓我吝情。
    我若与者。复谓事瞿昙。良久。即指取恶弊
    牛。令阿难自摄取乳。作此意者。一欲明瞿
    昙。常与我诤功德胜。今令恶牛。抵杀其弟子。
    即耻其师。令众人舍瞿昙。来就我也。又牛既
    恶。必不得乳。于我无损。是时有化人。来为
    ?k乳。而牛说偈。今施佛乳。云留少许与犊
    子。犊子说偈云。尽施如来。我自?n草。事出乳
    光经。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
    持鉢住。此第二能呵之旨。就文为三。一问。
    二答。三呵。晨朝非乞食时。是以问也我言居
    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第二
    阿难以事对也。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此语。
    此第三正呵。文凡有三诫三释。此初诫也。所
    以重止者。佛若实病。则上隐法身之德。下增
    众生之累。今欲断此二义。是故重止。如来身
    者金刚之体。此释上诫也。小乘人云。骨是金
    刚。肉非金刚。大乘明。如来生身。内外金刚。
    一切实满。有大势力。无有病处。若以金刚。喻
    法身者。如涅??金刚身品说之。法身是常。不
    可坏故。如金刚。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
    疾当有何恼。上就果门辨无病。此就因门释
    无病。众恶已断。无有病因。众善众会。无有
    病因。默往阿难勿谤如来。此第二诫也。默往。
    令还去也。无病事彰。必不须乳。故令还去。
    苟云是实。则谤佛也。莫使异人闻此?言。病
    为当近。?之极也。不达闻之。必谓实病。无
    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
    语。什公云。五净居天上。别有大自在天。是十
    地菩萨。又他方太士。此之二人。若闻斯言。
    知佛方便。怪汝不达也。阿难转轮圣王以
    小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
    哉。此第二释也。前就圣推。此举凡况。轮王乃
    不及欲界诸天。但以人间小福。尚得无病。岂
    况如来普胜三界。而有疾哉。论云。有罗汉。名
    薄俱罗。往昔为卖药师。语夏安居僧言。若有
    须药。就我取之。众竟无所须。唯一比丘小病。
    受一呵利勒果。因是九十一劫。生于天人。受
    无量快乐。但闻药名。而身无微患。于此生中。
    年已九十一劫。亦未曾有病。况积善无量。
    病由何生。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此
    第三诫。推事既尔。必应还去。苟执不去。非但
    佛有斯谤。我等亦受其耻。外道梵志若闻此
    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
    疾人。前明内学受耻。此辨外道讥谤。何名法
    之良医。自身疾不能救。何救人心疾乎。可密
    速去勿使人闻。正士若闻。谓汝不达。邪师若
    闻。谓佛实病。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
    非思欲身。此第三释也。凡有三双。并就得离
    门释。此是初双。先据得门。什公云。法身有三。
    一法化身。金刚是也。二五分法身。三实相
    法身。此似化报法三佛义。此之三佛。并无实
    病。非思欲身。就离门也。三界有待之形。名
    思欲身。又释。思是业。欲为结。非结业身也。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此第二双也。以德无不
    备故。为世所尊。此明得也。过于三界三界
    众生。具受八苦。所以有病。佛过三界。此离门
    也。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此第三双。明得离也。初句明离。虽出三界。容
    是最后边身。犹是漏法。岂得无病。佛既无漏。
    故无病矣。次句明得。虽曰无漏。容是有为。有
    为即是起灭法。未得免病。既是无为。不随
    有数。有人言。非思欲身。离分段因。过于三界。
    离分段果。佛身无漏。离变易因。佛身无为。离
    变易果。如此之身当有何病。上别明无患。此
    总结德也。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
    谬听耶。此第三明阿难受屈。文有三别。一阿
    难怀愧。二空内出声。三称赞居士。受使如此。
    被识如彼。故进退怀愧。净名言既会理。则
    佛必无有病。失在于已。故谬听。即闻空中声
    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
    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此第二明
    空内出声。本迹二身。会净名与佛二言。无相
    违也。如居士言者。印定净名之说。闻法身
    也。但佛出五浊已下。印定如来之言。辨迹身
    也。以显法身故。令于佛起尊重心。辨于迹
    身。则破悭生福。又得失凡有四句。一者二人
    俱得。净名得实。阿难得方便。次二人俱失。全
    用净名。则失方便用。不得付同众生。全用
    阿难。隐法身之德。物不尊敬。三净名得阿难
    失。据今能呵之义。四阿难得净名失。约乞乳
    破悭。生长物福。五浊者。谓劫浊。众生浊。命
    浊。见浊。烦恼浊。劫浊者。大劫内。有刀兵疾疫
    饥馑三小劫。名劫浊。众生浊者。无仁义礼智
    等。诸恶众生。名众生浊。命浊者。以短为苦。
    又不得修道。称为命浊。从百二十岁。下至
    三岁。悉是命浊。什公云。邪见为见浊。余九使
    为烦恼。旧云。五见为见浊。五钝为烦恼浊世
    尊维摩诘智慧辨才为如此也。第三称叹净
    名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不堪有三。标释已
    竟。今总结也。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
    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
    疾。弟子品二章。初命十人已讫。此下总明五
    百不堪。五百者。八千罗汉内。有五百高德名闻者也

    维摩经义疏卷第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