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经义疏卷第二_佛国品末

      佛国品末   方便品
    尔时?骋?氤怯谐ふ咦用?槐??胛灏俪?br> 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
    盖共供养佛。序分为二章。证信已竟。今是发
    起序也。证信亦名通序。通是同义。如是六事。
    众经大同。故名通。发起序。亦名别序。众经各
    别。如胜?则父母遣书。此经明长者[南*犬]盖。由
    斯各异。故名别序。又名通序。亦名经后序。当
    说经时。犹未安之。将入涅??。方后始立。别
    序。亦名经前序。将说经前。有斯由致。名经前
    序。又经后序。亦名未来序。为令未来经生
    信。经前序。亦名现在序。为利现在故。动地雨
    华。然实含四义。但随寄一名也。别序之内。开
    为三章。一长者献盖。二如来纳受。三时众喜
    敬。问何故。余众远而先来。宝积近而后至。
    答。大士进止。必利有缘。故将都集。然后方
    至。又宝积。实以先来。但闻法欢喜。奉盖供
    养。兼欲起发净土。故序之。二意之中。后意为
    正。何以知之。前已列宝积菩萨竟。故知前已
    来也。但闻法喜悟。设供开宗。故后序之耳。而
    奉盖者。彼国贵人。持宝盖而行故。即舍所珍。
    以供养佛。又因此献财。发净土之法。则福慧
    具足。自他兼利。佛之威神下。第二如来纳受。
    神通有四。一如意通。转变自身。大音遍至。二
    如幻通。改变外物。三法智通。通达诸法。四圣
    如意通。能于六尘自在。不随缘变。今之威神。
    即前二也。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
    世界。罗什云。现此神变。其旨有二。一者现神
    变无量。显智慧必深。二者宝积。献其所珍。必
    获可重之报。明因小而果大矣。吉藏谓。合盖
    为一。有五因缘。一即事受用。如合四鉢成于
    一鉢故也。二者合成一盖。现诸佛国。因此
    得说净土法门。三者欲开不思议宗。盖不阔
    而覆大千。土不狭而现其内。释迦略阐于前。
    净名广敷于后。利成之道既彰。信解之心
    弥固。四者。欲明诸法无决定相。多非定多。多
    可为一。一非定一。一可为多。令悟实相。未曾
    多一。第五表诸长者现在同悟无生。未来同
    成一法身果。如盖之普覆。而此世界广长之
    相悉于中现。上明盖覆大千。此辨土现其内。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
    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
    山大铁围山此明世界诸山。现于宝盖。大
    山有十。须弥最高。处在其间。余九渐小。围?
    之。大海江河川流泉源。泉岳既是仁智所
    欣。故次山序水。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
    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山水明其地处。此文次
    序天宫。日月星辰。所谓三光。诸尊神宫。八部
    住处。又十方诸佛诸天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自上已来。但序娑婆一界。从此已下。普现
    十方佛土。诸长者子。虽发道心。而未修净土。
    欲说供养之情。启净国之志。故因其盖。普
    现十方净秽佛土。令舍秽心而修净土行也。
    三千为一世界。如是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恒
    沙一世界。为一世界海。恒沙世界海。为一世
    界种。恒沙世界种。为一佛世。尔时一切大
    众覩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
    不暂舍。此下第三时众喜叹。以信乐之诚发
    内。故瞻叹之相现于外也。长者子宝积即于
    佛前以偈颂曰。上通序大众欢喜。此别明宝
    积称叹而说偈。凡有二意。一以略言摄佛众
    德。二令辞巧闻者悦心。莫问言数少多。要备
    四句。方乃成偈。偈是梵音。颂是此说。两合
    明也。所以偈叹者。有四因缘。一者奉盖。为明
    财供。说偈赞叹。辨法供也。二者上以身业恭
    敬。今以口业供养。三者前明形敬。不足以写
    心。今以心思妙言。咏之于口。则具三业。四者
    如来说法现通。大众虽复喜敬交集。而未达
    其所由。故说偈赞释。令时会领悟。偈有五
    章。一叹本德。二美迹用。三重叹本。四重美
    迹。五总结叹。目净修广如青莲。此句叹佛形
    也。形有五相。目为其首。就初而叹。又世俗
    常云。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
    如一寸之眼。故头为一身之最。目为一面之
    标。就胜而叹。又佛以慈眼。等视众生。慈为德
    本。故就本而叹。又宝积瞻颜作颂。故叹眼也。
    智度论云。陆生须曼为最。水生青莲第一。天
    竺有青莲花。其叶?而旷。青白分明。有大人
    眼相。故借以喻焉。心净已度诸禅定。目净所
    以叹形。心净所以叹德。目为五情之初。心为
    万德之本。故叹心也。又心净则目明。举心以
    证目。禅定深旷。喻如大海。唯佛净心。乃穷其
    岸。故称为度久积净业称无量。形德所以俱
    妙者。必由久净三业。此举因行。释果德也。因
    果既妙。则十号外闻。故云称无量也。导众
    以寂故稽首。以德树名流。故能导物。导众
    之法。谓寂灭无为。如法华云。究竟涅??。常寂
    灭相。盖是诸法实体。故偏说之。此一叹讫。所
    以稽首。又上口业。今身业敬也。此偈始终。合
    有五对。谓形心。因果。德名。自他。赞敬也。既
    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
    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此第二叹迹。以形德
    为本。神通之用为迹。故初叹德本。今美迹用。
    正观论云。圣有三种。一外道五通。二罗汉缘
    觉。三法身大士。佛于三圣独尊。故称为大。不
    测为神。改质称变。既见合盖之神变。而复现
    十方国土。及以诸佛等演教门。此三为应。
    众会见闻。即是感也。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
    法财施一切。此第三重叹本德。就此文内。凡
    有五叹。一法王叹。二法海叹。三山王叹。四虚
    空叹。五人宝叹。法王叹者。前叹神通。今美说
    法。神通令物殖福。说法使其生慧。又神
    通发其信心。说法生其慧解。俗王以俗力胜
    民。故能泽及一国。法王以法力超众。故能
    道济无疆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
    动。上标法王。今释之也。法乃无穷。而不
    离二谛。故就二谛。以释法王。善分别俗。而
    不违真。称为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
    首此法王。叹法王三门。初标次释。今是结
    也。俗王则自在于民。法王则自在于法。以法
    无定相。随物辨之。而普顺理应机。故称自
    在。又即上说俗不动真。谈真不乖俗。即是
    自在也。二句叹讫。所以稽首。说法不有
    亦不无。前叹说俗不违真。此明言会中
    道。有三。一即上二谛。合为中道。以俗谛故。
    不可为无。真谛故。不可为有。如来立二谛。为
    破有无二见。故论主。释大品。菩萨住二谛中。
    为众生说法。为着有者说无。为着无者说有。
    即其事也。二者以有无二谛。为明非有无中
    道。如华严(五卷)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也。
    三者单就二谛。各明中道。俗谛是因缘假有。
    假有不可定有。假无不可定无。非有非无。即
    是中道。真谛亦尔。假有不可定有。假无不可
    定无。即是中道。今言说法不有亦不无。含此
    诸意也。释僧肇云。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
    其无。缘会则形。会形非谓无。非无非谓有。故
    云说法不有亦不无。肇公又云。且有有故有
    无。无有何所无。有无故有有。若无无何所有。
    然则自有则不有。自无则不无。此法王之正
    说也。详肇其。意。前就二谛。明非有无。后之
    一通。双泯真俗。吉藏谓。若据斥病。通此文
    者。僧?抑匆蚰诙ㄓ泄?N朗乐匆蚰谖薰??br> ?酬济魅?朗涤小3陕郾嫒?朗滴蕖H绱四?br> 外。并非正说。如来所演。离斯有无。故云说法
    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既离定有无。
    即是因缘生也。离定有无。所谓破邪。因缘所
    生。名为显正。文约义周。无我无造无受者善
    恶之业亦不亡。前单就法。明非有非无。此合
    就人法。辨非有无也。以无我人。是故非有。
    而不失因果。所以非无。问。若无真我人。亦无
    定性因果。既有因缘因果。亦有假名我人。有
    则俱有。无则双无。今何故无人而有于法。答。
    实如来问。但今为破断常。显示中道。故明无
    人而有于法。所以然者。以无人故。破其定常。
    以有法故。非是断灭。故远离二边。称为中道
    也。问。我造受者。此三何异。答。我为真宰之
    主。此为体也。能造善恶之因。受祸福之报。此
    二为用。是故异也。始在佛树力降魔。此第二
    就法海叹。自上以来。叹佛在?园演于大法。
    从此已下。追序往昔说小乘教。若次第而言。
    应前序小。后述于大。但据即事而叹。故初大
    次小。问。何故叹小耶。答。欲明道门。未曾大
    小。如来趣大小缘。故有大小方便也。二者
    此文未必是小。但宝积是始终遍叹。故有此
    章来也。道力之所制。非魔兵之能敌。故言始
    在佛树力降魔也。得甘露灭觉道成。前明降
    魔。此辨成佛。寂灭之法。喻如甘露。得斯法
    故。大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
    外道。吉藏曾见。僧?币迨琛J鍪补?庠啤4?br> 句应在降魔之前。初出家时。受学外道。行众
    苦行。尔时无??道之心受学之意。欲示难行
    能伏诸外道。故言以无心意无受行。然后降
    众魔。成正觉。转法轮。现三宝。是为次第。而
    在后列者。但成佛已后。正悟既彰。则示前苦
    行。伏邪义显也。有人言。无心者。无识阴也。
    无受行者。无受想行三心也。以无心而伏故。
    无不伏。三转法轮于大千。言三转者。一示转。
    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二劝转。
    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证转。苦
    我已知。不复更知。集我已断。不复更断。灭我
    已证。不复更证。道我已修。不复更修。一转生
    眼知明觉四心。三转生十二心。名十二行法
    轮也。依?酬家濉T既??斯省S惺??小R莱?br> 论师。初转生闻慧。次转生思慧。三转生修慧。
    其轮木来常清净。初在鹿苑。虽复三转。而
    实无所转。故云常净。?惫?啤7?畚蘼┪?br> 相。体无增损。有佛则转。无佛则?。用舍在
    人。而性相不异。天人得道此为证。天谓炎魔
    天子。八万天也。人即陈如五人。闻转法轮。证
    初道也。吉藏依?称沛丁N迦酥?凇5?氯缫?br> 人。得初道。余四人。尔时住四善根。至夏初。
    方乃得道。三宝于是现世间。觉道既成。佛宝
    也。法轮既转法宝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也。
    于是言其始也。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
    常寂然。前辨天人成圣。此句简异外道。九十
    六种。道之上者。亦能断结。生无色天。但其道
    不真。要还坠三涂。佛以四谛妙法。济三乘众
    生。无有既受而还坠生死者。故曰一受不退。
    永毕无为。常寂然也。度老病死大医王。老病
    死渊。深旷难越。唯佛能令彼我皆度。称大医
    王当礼法海德无边。法轮渊旷。喻之如海。流
    润无崖。谓德无边。此一叹讫。故复称礼。毁誉
    不动如须弥。此第三山王叹也。既处世说法。
    必有八风。故按前文。生此叹也。利衰毁誉
    称讥苦乐八法之风。不动于佛。犹如四风之
    吹须弥莫能倾摇。利衰约财也。荣润已为利。
    侵夺已为衰。毁誉称讥。此四约口。骂辱为毁。
    过分赞叹为誉。当善道善为称。当恶道恶为
    讥也。苦乐就身。损身命为苦。益身命为乐。然
    利等四。能生贪心。衰等四。能生?心。既有贪
    ?。必有痴使。佛三毒已断。故八风不摇。于善
    不善等以慈。截手不戚。捧足不欣。善恶自彼。
    慈覆不二。心行平等如虚空。第四虚空叹。所
    以善恶不动者。由心行如空。释上义也。夫有
    心则有封。有封则不普。以圣心非心。故平
    若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此第五人宝叹也。
    以心行如空。则越于人外。故为人之宝。在天
    为天宝。在人为人宝。宝于天人者。岂天人之
    所能。故物莫不敬。今奉世尊此微盖于此现
    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干闼婆等及夜叉
    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观希
    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此第四重叹迹
    用。就文为两。初叹恩深难报。次美三密难思。
    前有四句。初自陈所奉至微。次辨所现至大。
    三明慈哀所现。四称叹稽首。大圣法王众所
    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
    力不共法。此第二叹三密难思。初叹身密。次
    叹口密。依智度论。身密有二。一者止现一身。
    远近之众。各见于佛对面在前。如一月升天。
    影现百水。二者如来随现一身。能令万类各
    见己佛。如天见佛为天。人则覩佛为人。佛以
    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
    语斯则神力不共法。此叹口密。就文为三。初
    明随吐一音。万类异解。次辨止说一法。而随
    义普行。后明说事是同。而欣忧兼发。问。以何
    为一音。答。有人言。一法身也。以法身不二。
    故名为一。从一法身出音。名为一音。有人言。
    一时之中。并出众音。各不相知。故云一音。有
    人言。五音之中。随吐一音。而万类各解。?称?br> 娑云。佛身为天竺之身。音为天竺之音。故初
    转法轮。依天竺语。说于四谛。人则闻于人语。
    天则闻于天语。异类亦然。今用此释。而称不
    共者。二乘但能以一音为一。多音为多。不能
    随吐一言万类同解。故称不共。佛以一音演
    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
    神力不共法。此明止说一法随义普行。而好
    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蒙利益。佛以一音
    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
    则神力不共法。此明说事是同。欣忧兼发。??br> 公云。如说一苦法。生四种心。有人闻苦。生怖
    畏。有人闻苦。识苦为苦。则生欢喜。有人闻
    苦。厌患生死。有人闻苦。知实是苦。断疑网
    心。有人言。闻于异法。生四种心。闻三涂苦则
    怖畏。闻人天妙乐则欢喜。闻不净则厌离。闻
    因果则断疑。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
    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此
    第五总叹。望前身口。即是意密。就文为二。初
    得离门叹。次就空有门叹。此就所得叹也。叹
    所得事二句。初叹自德。大导师下。叹化他。原
    令出三界。谓小导师。令绝出三界内外。至于
    佛道。大导师也。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
    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此叹所离也。叹所离中亦二。一叹自离。能度
    诸世间。叹能令他离。他离中。离果患。自离。
    总离因果也。悉知众生去来相。就相就空有
    门叹。初据有门。众生业行。往来于六趣。心驰
    骋于是非。悉知之也。善于诸法得解脱。我染
    诸法故。诸法缚我。我心无染。则万缚斯解。以
    众生往来。故是系缚。悟来体毕竟无所来。故
    得解脱。如中论缚解品。常无常门。求往来不
    得。五求门。不见众生不得。故无可往来。有
    常无常。求往来不得。故无复往来。即缚解脱。
    不着世间如莲华下。第二就空门叹也。常善
    入于空寂行者。释不着世间也。以善入空寂
    然弃其心。故于世间不着。又虽在世间。常
    入空寂。故不着世间也。而言善入。邪见人亦
    入空。谓无因果。二乘入空。即便取证。又菩萨
    功用心入空。此有三种。能非善入。与此相违。
    善入空义也。出入自在。而不乖寂。故云常善
    也。达诸法相无量碍者。虽有常空。虽空常
    有。故无碍也。稽首如空无所依者。心境无
    寄。如空无依也。此就空门叹也。尔时长者子
    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
    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序分竟前。今
    是正说。文开四章。一长者发问。次如来诫许。
    三受旨一心。四正酬其问。前章为二。初自叙
    发心。次问佛净土。所以明斯二者。大士要先
    发心。而后修行。故善财云。我已发菩提心。而
    未知何修菩萨行。今亦然也。阿耨多罗。此言
    无上。三藐三。云正遍知。菩提言道。谓其道真
    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愿闻得佛国土清净
    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此下第二正
    发问也。前既发菩提心。今次问菩萨行。菩
    萨要行。凡有二种。一成就众生。二净佛国土。
    不问成就众生。偏问净佛土者。由宝积献盖。
    如来现土。故偏问之。就问为二。初问净土果。
    故云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得佛土清净者。即
    是佛所得净土果也。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
    土之行。此问净土因也。夫土所以净者。必由
    于行。故请说行也。凡行必存学人。故云菩
    萨。此问乃是如来现盖之所由。宝积俱诣之
    本意也。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
    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
    说。第二叹问诫听许说。问既会理应机。所以
    须叹。再言谛听者。令其注心闻法。生三慧也。
    谛听为闻慧。善思为思慧。念之为修慧。当为
    汝说。此许说也。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
    教而听。第三受旨一心佛言宝积众生之类
    是菩萨佛土。第四正酬其问。总谈佛土。凡有
    五种。一净。二不净。三不净净。四净不净。五
    杂土。所言净者。菩萨以善法化众生。众生具
    受善法。同?k善缘。得纯净土。言不净者。若众
    生造恶缘。感秽土也。净不净者。初是净土。此
    众缘尽。后恶众来。则土变成不净也。不净净
    者。不净缘尽。后净众来。则土变成净。如弥勒
    兴之也。言杂土者。众生具起善恶二业。故感
    净秽杂土。此五皆是众生自业所起。应名众
    生土。但佛有生化之功。故名佛土。然报土
    既五。应土亦然。报据众生业感。应就如来所
    现。故合有十土。就净土中。更开四位。一凡圣
    同居土。如弥勒出时。凡圣共在净土内住。亦
    西方九品往生为凡。复有三乘贤圣也。二大
    小同住土。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舍三界
    分段身。生界外净土中也。三独菩萨所住土。
    谓菩萨。道过二乘。居土亦异。如香积世界。无
    二乘名。亦如七宝世界。纯诸菩萨。四诸佛独
    居土。如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
    居净土。诸净土住。不出此四。即是从劣至胜。
    为次第。并有文证也。问。以何为土体。答。土
    体有三。一横论。其体有五。谓化处净。化主
    净。教门净。徒众净。时节净。无力兵等。二若
    就三世间作明。国土世间。则以七珍为体。三
    者竖论义。望道而言。土以不土为体。要由不
    二。方得有土。即是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也。就文为二。初明修净土意。次正答净土因
    果。所以开此二者。夫有所说。必须前序来意。
    然后方得?其问耳。来意有二。初明取报土
    意。次明取应土意。取土之意。唯此二也。众生
    之类是菩萨佛土者。此标取土意也。菩萨取
    土。由大悲起。大悲由众生起。众生是取土之
    缘。缘中说果。故言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缘
    中说果者。如人言食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
    故言食金。又众生是菩萨佛土者。下佛自释
    之。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释
    上义也。疑者云。土是已报。云何乃说他众生
    类。为我佛土。是故释云。菩萨取土。本为众
    生。因众生故。?众生以为佛土。随所化众生
    而取佛土者。此明生善义也。随以何法。化于
    众生。若施。若戒。各随彼所行。来生其国。若
    因持戒。则其地平生。若因行施。则七珍具
    足。略举二法。余皆类然。又云。随所化众生之
    多少。取佛土是阔狭也是以。佛土或如四天
    下。或以三千。或以恒沙为一国也。什公。亦有
    此意。今谓。具含二义。一随生善之浅深。二随
    人之多少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前句
    明生善之浅深。此文灭恶之多少。故取佛土
    之精?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
    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
    土。前之两句。明取报土意。今亦二句。明取应
    土意。应以何国者。若应见净土以得悟故。示
    之以宝玉。若应见秽国以受道故。现之以土
    沙。入佛慧者。依肇公。七地所得无生慧也。故
    大品云。七地名佛眼地。起菩萨根者。六住已
    下菩提心也。有人言。初地得于真解。生在
    佛家。为入佛慧。此心乃至十信。为菩萨根。
    有人言。随所化众生。化外凡夫。令生信解。随
    所调伏。教内凡夫令修起众行。此二句。化地
    前人。取佛土也。今文二句。化登地已上。入佛
    智慧。谓入佛果。起菩萨根。正辨修因。此之四
    句。摄所为之缘。始自外凡。终起佛果。但明取
    佛土意。不判报应不同也。所以者何菩萨取
    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释上取土意。就
    文为三。谓法譬合。此法说也。应有问发起云。
    菩萨成佛。得土自安。何故偏言为众生耶。所
    以者何。即答问也。夫法身无像。岂有土耶。而
    今取净国者。皆为益物耳。譬如有人欲于空
    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
    此譬说也。应有疑云。观空之慧。能治感染。
    可得净土。为众生是取有之心。云何能得净
    土。是故举譬之。夫造立宫室。要须二。一者虚
    空。二者依地。宫室始成。菩萨空心。依众生
    地。方得净土。若但空。无有地者。室终不成。
    二乘但修空观。不为众生。故无净土。菩萨如
    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
    空也。此合譬也。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
    自上已来。明取土意竟。从此已后。正答净土
    因果问也。又上明菩萨为众生取佛土。是大
    悲门。今明净土因果。是修行门也。又上愿门。
    今是行门。愿门者。故文云愿取佛土。今正明
    修行。又上明众生是佛土。缘中说果。今直心
    是佛土。因中说果。凡有七章。如去章中释
    之。就文为二。初正明净土因果。第二释疑。前
    章又两。初明行体。初辨修行次第。初有十七
    句文。一一句内。具?因果二问。前举因答其
    因问。次举果?其果问。前明众生之类是菩
    萨佛土。就缘说果名。直心是净土因。即因说
    果名。所以就因之与缘明净土者。夫取净土。
    要具二义。一者要先起大悲为众生。二由菩
    萨修直心等行。具此二条。方得佛土是以。前
    文就缘说果。此章就因说果。直心者。凡夫滞
    有。二乘偏滞空。并为邪曲。菩萨行正观。名正
    直心。此心为众生之本。净土之基。故命初说
    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上明直
    心。?净土因问。此答净土果问。宝积前问果。
    后问因。据说问也。前答因。后答果。谓修行
    次第也。菩萨成佛时。此句答上愿闻得佛之
    言也。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此答上国土清净
    也。菩萨自修正观。化物亦令得此心。故众生。
    现在与大士同悟。未来将菩萨同生。故言不
    谄众生来生其国。不谄直心。名殊体一。深心
    是菩萨净土。自有虽复正直。未必深入。故今
    明。发心之始。始于正观。正观逾明。称为深
    心。以深固难拔。深心义也。菩萨成佛时具足
    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在心既深。众德必备。故
    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也。问。菩萨自修深
    心。云何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答。前已
    通。今更有三义。一者深心。是净业之力。自
    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如屠杀人。
    自然能感屠杀眷属。来生其国家。二由大士
    深心。令深心人爱念亲近菩萨故。来生其国。
    三由深心故。得土妙人皆乐生。故修深心往
    生其国。一门既尔。余行类然。大乘心是菩萨
    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三心
    次第者。夫欲行大道。要先直其心。心既正直。
    然后入行。入行能深。则普运一切。普皆趣
    佛。名菩提心。是为次第。布施是菩萨净土菩
    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上标三
    心。此去备修众行。六度是菩萨要法。故建首
    明之。外舍国财身命。内舍贪爱悭嫉。名一切
    能舍。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
    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十善名为旧戒。有佛
    无佛。常有此法。偏举之。戒具则无愿不满。
    如天德瓶。故言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
    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
    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バ抟?br> 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
    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
    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得正
    智慧。决定法相。名正定。正定聚者。依小
    乘。忍法已去不退。为凡夫。依大乘。则六心已
    上不退。为二乘位正定聚也。四无量心是菩
    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
    其国。良由内有四等故。能行六度。故次说之。
    小乘四心。但缘欲色二界众生。非真无量。大
    乘四心。周被无际。名无量也。四摄法是菩萨
    净土。四等是济物之心。四摄为化缘之事。内
    外不同。故次说也。所言四者。谓布施。爱语。
    利益。同事。行此四法。摄取众生。令其住理。
    故名为摄。布施与檀那异者。直舍财施人。
    名为布施。以施摄物。令其入道。目之摄菩
    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解脱谓
    涅??也。菩萨因时。以四摄摄众生。所摄众生。
    后必得解脱果。故此众生。为解脱所摄。即是
    解脱。住理为摄义。又释义言。菩萨既摄众生。
    则众生系属菩萨。故今明得解脱。为解脱摄
    取。非为系属于已。故摄之也。方便是菩萨净
    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
    其国。始自直心。终于四摄。必须方便。则不随
    二乘。超于三有。故次明方便。方便者。巧方便
    慧也。积小德而获大功。处有不乖寂。居无不
    失化。无为而为不为。方便无碍也。三十七品
    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ド褡愀??br> 觉道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品。为趣涅??。以
    有方便。能行道品。不证二乘地。故次说也。三
    十七道品者。谓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合三
    十七也。三四者。四念处。四正?ァK娜缫庾恪6?br> 五。谓五根。五力。单七七觉。只八正道。称
    道品者。道谓菩提。品为品类。此三十七。皆是
    趣菩提行。而有品类不同。别有大科。不具释
    也。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
    具足功德国土。以有方便。行于道品。既不
    堕二乘。复回此善根。向于佛道。故次明回
    向。又凡夫功德。为向三有。小心作善。为向二
    乘。此并招小报。今回此二善。令向佛道。便得
    大果。故后文说回向。为大利也。又回向者。回
    己善根。向于众生。故名回向。以独善则福少
    兼济则利多也。又回己善根。向于实相。故名
    回向。前三虽向佛向人。若取相分别。其报
    则少。若一毫之善。向于实相。实相是理。善解
    实理。则福等虚空故。后三句。但言国土。不语
    众生者。为存略故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修净土。凡
    有二行。一修善法。谓起净土行。二说除八难。
    明离恶法。谓舍秽土行。自上已来。初行已竟。
    此明第二行也。八难者。三涂即三。人间有四。
    一生盲聋。此是苦报。二世智辨聪。邪见烦恼。
    此二正是难体。三佛前后。此明时为难。四北
    方。此以界为难。五长寿天。亦以处为难。则知
    八难具五道也。说除八难者。依成实论。四轮
    治之。一住善处轮。治三涂北郁及长寿天五
    难也。二依善人轮。治佛前佛后难。三自发正
    愿轮。即正见心。治世智辨聪难。四宿植善根
    轮。治生盲聋难。若约行治者。持净戒。治三涂
    难。乐法施。治聋盲难。修正法。治世智辨聪
    难。供诸佛。治佛前佛后难。修集正观。治北方
    及长寿天难也。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
    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自守
    戒行。谓自持戒也。不讥彼阙。谓不见他过。以
    此二缘。故国无犯禁之名。况有犯禁之事。十
    善是菩萨净土。前明自守戒行。谓持出家戒
    也。今行十善。即在家戒也。菩萨成佛时命不
    中夭。不杀生报也。大富。不盗报也。梵行。不
    ?H报也。所言诚谛。不妄语报也。常以软语。不
    恶口报也。眷属不离善和诤讼。不两舌报
    也。言必饶益。不绮语报也。不嫉不恚正见众
    生来生其国。此明意三报也。问。十善有几品
    耶。答。如地经。凡有四品。凡夫。二乘。菩萨。
    佛也。十善所以名道者。凡有二义。一者对
    因。以畅前因。故名为道。二对后果。通人俱
    至佛果。后名为道。问。何故最后说十善耶。
    答。并会上众行。成身口意净。为土之本也。如
    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自上已前。
    正明修净土行。从此已后。辨修行次第。随其
    直心。谓正信心也。既有正信之心。则能发起
    众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既能发行众善。则
    正观转明。故明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观
    心既明。则弃恶从善。是名调伏。随其调伏则
    如说行。心既调伏。则能如佛说行。随如说
    行则能回向。既如佛说行。则能回其所行。趣
    向佛道也。随其回向则有方便。既能回向佛
    道。则不随三有。故名为巧方便。随其方便
    则成就众生。什公云。方便有三。一善于自行。
    而不取相。二不取证。三善化众生。随成就众
    生则佛土净。众生既净。则无秽土。随佛土净
    则说法净。既处净土。则不说杂教。名说法净。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既有净说。则有法智慧
    生。随智慧净则其心净。净智既生。则心净也。
    智慧之本。则是其心。故云心净。随其心净则
    一切功德净。心净是本。以本净故。一切净也。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
    净则佛土净。上来虽明众行。为净土因果。原
    其大归。则心为其本。故地经云。三界五道。皆
    由心作。故欲得净土。宜净其心。问。随其直
    心。终讫一切功德净。可约位明不。答。略拟宜
    之。外凡初起十信。名为直心。既有信心。则应
    修行。故内凡夫。名为发行。初地已上。修治地
    业。名为深心。二地持戒防恶。名为调伏。三地
    依闻修定。名如说行。四地至六地。修于顺忍。
    趣向无生。名为回向。七地习于十方便故。能
    成就众生。八地修净佛国土。名佛土净。九地
    辨才。为人说法。名说法净。十地成就智波罗
    蜜。名智慧净。等觉地。即金刚心。名为心净。
    妙觉地。行愿既圆故。一切功德净。尔时舍利
    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
    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
    若此。此下第二。次明释疑。就文为二。初明生
    疑。次辨释疑。初文三句。一生疑所由。二生疑
    之处。三正生疑。承佛圣旨者。此辨生疑之所
    由也。然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盖是大士法门。
    本非小乘之事。但今欲明佛土常净。善恶出
    自两缘。故以威神发其疑念。以生言论之端
    也。若菩萨心净者。此腾上文。辨生疑处也。我
    世尊下。正生疑也。以土征心。用心决定土。在
    土既秽。心不应净。在心既净。则土非秽也。犹
    预不决。所以成疑。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
    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日不也世
    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
    如来佛国严净非如来咎。此下第二释疑也。
    就文为三。一佛自释。二梵王助通。三佛重释。
    佛为化主。故前释之。佛虽说净土。若无人证
    见。犹为难信。故次梵王释明有能见之人。证
    佛不虚。梵王虽见。身子不覩。犹谓有言无事。
    故如来变土。成上佛说及梵王所见。又初番
    说净得闻知。次梵王覩净。生其信解。三隐
    秽现净。令其证见。则悟入云次第也。问。日
    月常净。盲者不见。是盲人过。非日月咎。合喻
    应云。土实清净。而汝不见。是汝等咎。非是土
    咎。何故云非佛咎耶。答。土因土果。普属于
    佛。故云非佛咎也。问。佛无何等咎耶。答。佛
    因无不净咎。果无秽土咎。又身子疑佛。谓心
    不净。故土不净。所以云佛咎。舍利弗我此土
    净而汝不见。向明不净。属身子。今明净。则归
    佛。故云我也。而云此土者。身子向见此土不
    净。言佛别有净土。在于他方。而身子不见。故
    今明此土净也。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
    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
    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此第二梵
    王证释。就文为三。一呵身子。而自陈所见。二
    身子述己所见以答梵王。三梵王断其得失。
    言自在天宫者。有人言。是欲界他化自在天
    宫。故无量寿经云。其宝犹如第六天宝。有人
    言。是色界大自在天宫。有人言。是初禅之上。
    即中间禅自在天宫。以大梵王统领千世界。
    于千世界。住中间禅自在。名自在天宫。问。
    何故但言自在天宫。答。然佛土真净。超绝人
    天。身子在人。而见为人土。梵王居天。而见为
    天宫。盖是齐其所见。而为言耳。舍利弗言我
    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
    满。此下第二身子自陈所见。以答梵王。所以
    自陈所见者。欲显二乘是罪垢之人。以小心
    之流。令欣大道也。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
    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
    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
    能见此佛土清净。第三梵王判其得失。万事
    万形。皆由心起。二乘心既不净。故见上不
    净。大士得于净观故。则见土清净。然总论得
    失。凡有四门。一者二人俱得。身子得秽方便。
    梵王得净方便。二者二人俱失。身子偏执秽
    失净。梵王偏执净失秽。三身子失梵王得。符
    合净土教门。四身子得梵王失。有时须现秽
    土。不宜现净。于是佛以足指案地即时三千
    大千世界若千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
    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
    皆自见坐宝莲华。此第三佛显净重答。就文
    为二。初明实净。次辨悟道。什公云。净秽二
    土。同处而不相碍。今隐秽而现净。以证佛语
    不虚。梵王见实。又显二乘为生盲。彰凡夫是
    罪垢。佛告舍利弗汝且覩是佛土严净舍利
    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
    严净悉现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
    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我此
    土常净者。为欲释疑。故有此章。时众疑云。土
    本非净。今始变成净耳。则知见秽实。是故释
    云。我此国土。本来常净。非始变成净也。时众
    复疑。如其常净。何故常不现净土。而处秽耶。
    故复释云。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
    净土耶。然秽土有二。一报。二应。据报土答
    者。自佛而言。是故常净。为度下劣。现居众
    生不净土耳。就应土答者。佛真土常净。为
    度下劣。作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
    其福德饭食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
    此土功德庄严。有此喻来者。上虽以事验。而
    时众未解。何因缘故。实是净土。而我等见秽。
    故举此喻。重以晓之。始生天者。欲共试知其
    功德多少。要共一宝器。而食天饭。天饭极白。
    无白为喻。其福多者。举饭向口。饭色不异。若
    福少者。举饭向口。饭色便异。依什公意。一
    器之内。有二种食。应二种众生。如是一处有
    净秽二土。应于二缘故。是异质同处。不相碍
    也。吉藏谓。什公此释。于文不便。唯是一白
    饭。福德厚者。则见其白。福德薄者。则见其
    赤。合喻云。实是一净土。菩萨依佛慧故。则见
    土净。二乘不依佛慧故。见土不净。不得云器
    内本有二饭。若本有二饭。何犹得试于天。当
    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
    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佛摄神定于是世界还复如故
    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
    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
    尽意解。此第二明时众得道。佛国之兴。其
    正为此。就文为二。初明得大乘益。次辨得小
    乘益。大益有二。初得无生忍者。知土本净。染
    出妄情。悟一切法亦如此。故得无生。又知土
    未曾净秽。净秽出自两缘。一切诸法。非定有
    无。有无生乎妄。谓得无生也。次发菩提心者。
    闻净土欢喜。发愿求之也。于是世界还复
    如故者。此下明得小乘益也。非分不可久处。
    故还复彼所应见。又变秽为净。为益大人。净
    而还秽。利于小道。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者。国
    土秽而可净。净而复秽。因悟无常故。得法眼
    净。谓见四谛。初见四谛。故名为眼。断八十八
    结。名远尘离垢。称之为净。又解。于外境不
    执。为远尘。内无我见。为离垢。明见四谛。云
    法眼净也。不受诸法漏尽意解者。上明浅益。
    今辨深利。知土无常故。不贪取诸法。名为不
    受。九十八结。诸漏既尽。意得解脱。成阿罗汉
      方便品第二
    方便之名。有离有合。所言离者。众生所缘之
    城曰方。至人适化之法称便。盖因病授药。
    藉方施便。机教两举。故称方便。所言合者。梵
    音称沤和拘舍罗。此云方便胜智。方便是善
    巧之名。胜智为决断之称。但权巧有三。一身
    权巧。适物现形。二口善巧。随机演教。三意善
    巧。妙穷病药。问。此品约何义用。辨于方便。
    答。通而为论。三业善巧。并是方便。就别而
    言。正以示疾。为方便也。五百长者。与净名。
    为法城等侣。而余人已至。居士不来。正为有
    疾。然其疾者。非是实报。盖善巧为物。故云方
    便。家师朗和上云。然有疾为疾。非是方便。无
    疾为无疾。亦非方便。无疾而疾。疾而无疾。亦
    非方便。疾而无疾。无疾而疾。应是方便。根本
    未正。所以言非。若非疾非不疾。能疾不疾。此
    乃是方便。所以然者。以非疾非不疾故。名之
    为实。示疾不疾。权巧妙用。能弘道利人。故名
    方便。非疾非不疾。能疾能不疾。既别权实。非
    来非不来。能来能不来。万义类然。尔时?骋?br> 离大城中。此经二处四会。?园始集。已竟于
    前。今是第二方丈初会。与前不同。凡有十异。
    一处所异。上是?园处。今是方丈处。二化主
    异。上是佛为化主。今菩萨为化主。三教异。上
    明净土因果。今辨法身因果。上净佛国土。今
    成就众生。四徒众异。上通明道俗幽显众。今
    但有俗众。五得益异。上通明大小浅深益。今
    但辨发心浅益。六通别异。上但释迦一时之
    化。今通序净名始终善巧。七道俗异。上明出
    家方便。今明在俗善巧。八宾主异。上明释迦
    暂止?园为客。今辨净名旧住?骋??鳌>?br> 疾不疾异。上明不疾方便。今明示病善巧。十
    时节异。上明?园初集。今序方便时事。就
    此一会。开二章。第一由序。第二正说。二文
    各四。初章四者。一明处所。二标其位。三出其
    名。四叹其德。?骋?氪蟪恰<吹谝晃囊病S谐?br> 者。此第二标其位也。名维摩诘。第三出其名
    也。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第四叹其德也。罗什
    云。此品。序净名德。非集经者意。其智慧辨
    才。世尊常所称叹。故集经者。欲远存其人。弘
    其道教。故承其所闻。以序其德也。就叹德文。
    开为二别。一叹本德。二美迹用。已曾供养无
    量诸佛者。将欲序德故。前明德之所由。德之
    所由。即是德本故。前叹本也。深殖善本。前叹
    外缘。此美内因。树德前圣故。善本深殖。所言
    善者。即功德业。为菩提根。故称为本。得无生
    忍。前叹功德。今美智慧。即福慧二严也。如来
    照之已尽。故受智名。菩萨见犹未穷。但能受
    堪不退。宜以忍为称。辨才无碍游戏神通。既
    具二严故。能辨才说法。以生其慧。游戏神通。
    以生其福。菩萨既具二严。令物同得福慧。又
    上明福慧。叹于意业。无得辨才。叹于口业。神
    通现化。美于身业。问。为叹五通。为叹六通
    耶。答具有二义。得无生忍。三界结尽。方于二
    乘。是故言六。比于如来。习气未倾。故言五
    也。逮诸总持。有二力。一能持善不失。二能
    持恶不生。依罗什意。正以智慧为体。慧用无
    穷。照义波若。忆义名持。获无所畏。以有能持
    之功。复具所持之德。则如众无畏。降魔劳
    怨。上叹所得。今美所离。四魔劳我。故称为
    怨。入深法门。诸法甚深。有无量门。得离既
    圆。悉善入也。善于智度通达方便。所以能入
    法门者。由具二慧故也。到实智岸。善智度也。
    运用无方。达方便大愿成就。菩萨有二德。
    一行。二愿。上来叹其行圆。今序其愿满。大愿
    者。略说如胜?三大愿。具演如无量寿佛四
    十八愿。所以须明愿者。智度论云。行如车运。
    愿如御者。以二种相扶。故须办之。明了众生
    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行愿既成故。
    能了六道心所行。三乘根利钝。久于佛道心
    已纯熟决定大乘。前叹下识众生。此明上悟
    佛道。无凡夫二乘及有所得异念间之。故称
    为纯。不二正观。任运现前。所以云熟。于佛道
    纯熟。永免位行念三种退。决定大乘也。诸有
    所作能善思量。三业智慧恒现在前。所作无
    失。婆娑云。总明人有二种。一善说法。二善思
    量。住佛威仪下。璎珞经。等觉地菩萨。于百劫
    内。学佛威仪。故举动进止。悉如佛也。心大如
    海。海有五德。一澄净不受死尸。二多出妙宝。
    三大龙注雨。?v如车轴。受而不溢。四风日不
    能竭。五渊深难测。大士心净。不受毁戒之尸。
    出慧明之宝。佛说大法雨。受而不溢。魔邪风
    日。不能亏损。其智渊深。莫能测者。故曰心大
    如海也。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以具
    上众德故。诸佛所称。人天所敬。自上已来。叹
    净德内充。今美其嘉声外满。即是释净名也。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骋?搿4说诙?翁炯?br> 用。叹本即是叹实。叹迹谓叹方便也。就文为
    三。初明一身方便。二辨多身方便。第三总结。
    一身方便为二。初明处方便。次辨出方便。处
    方便内。前明以道摄俗。次辨因俗通道。资财
    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
    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
    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此明以道摄俗。自
    行此六。今复教他。又至人。无行不行。亦非六
    不六。而现行六度者。为摄六弊众生也。虽
    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此叹因俗通道。
    就文明四种权实。一形。二处。三人。四物。虽
    为白衣。形方便也。奉持沙门。因形之俗。以通
    道之实。沙门者。出家之总名也。此言?バ小N?br> ?バ兄谏啤Hつ??也。又沙门名乞那。名为
    道人。皆贫于正道。唯我断贫得道。故名
    乏那。又沙门者。为息心。息一切有所得心。
    达本原清净。是故经云。息心达本原。故号为
    沙门。虽处居家不着三界。此明处权实也。声
    闻。心超三界。形远居家。凡夫。形在居家。心
    染三界。大士。身在居家。故异小道。心超三界。
    则殊俗人。又心超三界。故常行道。身处居家。
    故恒顺俗。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此有二句。明
    人权实。同人者之五请。故示有妻子。异人
    者之神明。故常修梵行。梵翻为净。谓清净无
    欲行也。现有眷属常乐远离。现外护伏物。故
    有眷属。在家若野。故常乐远离。虽服宝饰
    而以相好严身。此有二句。约财明方便也。外
    服俗饰。内修相好。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外食世膳。内甘禅悦也。若至博弈戏处辄以
    度人。上来叹处方便。此叹出方便也。以为人
    行藏故。出处皆利物。奕即?也。盖欲因戏止
    戏。故能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大士同于
    异者。欲令异同于我耳。岂正信可毁哉。虽明
    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一切
    见净名者。无不敬之。故云一切见敬。诸有德
    者。能致供养。复供养净名。所以云供养中最。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外国诸部典皆立三老。
    有德者。为执法人。以决乡讼。摄长幼也。净名
    现执俗法。因通道法也。一切治生谐偶虽获
    俗利不以喜悦。法身大士。瓦砾尽宝玉耳。若
    然则人不贵其惠故。现同求利。岂悦之有耶。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四达曰衢。于要路处。遍
    察群机。随而化益。入治政法救护一切。治政
    法。律官也。导以正法。使民无偏枉。救护一切
    也。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天竺多诸异道。各
    言己胜。故其国别。有立论堂。欲辨其优劣。
    诸欲明已道者。则声鼓集众。诣堂求论。胜者
    为师。负者为资。净名既升此堂。摄伏外道。然
    后导以大乘为其师也。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如释迦菩萨。入学堂。说梵书。梵天来下为证。
    众人信受。斯其类也。入诸?H舍示欲之过。
    外国?H人。别立聚落。凡预士流。目不暂顾。大
    士同其欲。然后示其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酒致失志。开放逸门。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
    说胜法。此下第二明多身方便。长者如今四
    姓豪族。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大士每处
    其尊。以弘风靡之化。长者。豪族既重。多以
    世教自居。故为说出世胜。法若在居士居
    士中尊断其贪着。智度论云。居士有二。一居
    舍之士。故名居士。此通居士也。二居财一亿。
    名为居士。既多积宝财故。贪着必深。故大士。
    同其积财。断贪浊也。若在利利利利中尊
    教以忍辱。罗什云。刹利。胡音。含二义。一言
    忍辱。二言?恚。言此人有大力势。能大?恚。
    忍受苦痛。刚强难伏。因以为姓也。释肇曰。刹
    刹。王者种也。此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
    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
    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故相承为名焉。其
    尊高自在。多暴决意。不能忍和。故教以忍
    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婆罗
    门。此言外意。劫初之时。既见世人贪?鬪诤。
    便起厌恶。入山求道。以意出人外。故名外意。
    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
    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己道术。自我慢人。若
    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正法者。谓治国
    正法也。既教以正治法。兼以道佐时也。若在
    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既为臣。宜具二行。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罗什云。非
    如今内官也。外国法。取历世忠良耆长有德。
    用为内官。化正宫女也。若在庶民庶民中尊
    令兴福力。福力微浅故。用教庶民。若在梵天
    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自上已来。示人方便。以
    上摄下。此文示天方便。居胜化劣。罗什云。小
    乘中。初梵有三。杂心但明二。除梵王。罗什又
    云。大乘有四。余上三地。亦如是。此与智度往
    生品同。梵王虽有禅慧。而非出要。今诲以
    佛慧。故言胜也。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
    常。天帝。处忉利宫。五欲自误。视东忘西。见西
    忘东。多不虑无常。大士或时示现火起。烧其
    宫殿。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护世者。
    四天王也。各理一方。护其所部。使诸恶鬼神
    不得侵害众生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
    量方便饶益众生。此第三总结也。法身圆应。
    其迹无方。故称无量。上略言之耳。既不可尽。
    故须总结。其以方便现身有疾。自上已来。序
    通方便竟。此下已去。明别方便也。据会而分
    者。品初至此。明其由序。斯文已去。正是一会
    教门。就文亦四。一明现病。二辨问病。三说教
    门。四时众悟道。所以现疾者。欲悟无常。当因
    三衰。老病死也。然老须年至。不可卒来。死
    则言灭。无以悟人。病可卒加。而言不灭。故
    于三内。观此身疾。以兴教门也。又居士体道
    之深。未免斯患。况无德者而可保乎。又不疾
    呵疾。信之为难。未若以疾呵疾。则物易受。以
    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
    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此第二明
    众人问疾。净名以德被天下人。感其恩惠。既
    闻有疾故。皆来问之。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
    疾广为说法。此第三明因疾说法。就说法内。
    凡有二门。一说生死过患。二赞法身功德。说
    生死过患。令厌生死。赞法身功德。令欣法身。
    法门之要。唯斯逼引。又说生死过患。破凡夫
    惑。赞法身功德。斥二乘见。又说生死过患。破
    于常见。赞法身功德。斥于断灭。令受化之徒。
    舍于二边。悟入中道。但说此二门。开合不定。
    凡有四种。一者俱合。谓直明生死无常。但说
    法身常住。二者俱开。开生死无常苦空。开法
    身常乐我净。三者合生死。但说无常。开法身。
    具四德。四者开生死。无常苦空。合法身。但说
    常住。四门之内。为第四也。就生死过患。凡有
    五门。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也。谓仁者是
    身无常。无常是入空初门。又物所遍患。故前
    说之。无强。今病则弱。故知无强。无力。老病
    死来。不能排拒。故云无力。无坚。谓体无有实。
    速朽之法不可信也。虽无强力。容谓久住。故
    云速朽。以其速朽。孰能信其永固者哉。为苦
    为恼众病所集。此第二次明苦观。以无常故
    苦。苦故生恼。又苦谓八苦也。亦有无量苦。恼
    谓九恼也。亦有无量恼。病四百四病也。诸仁
    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此句结前生后。以
    有无常苦故。智人不恃怙也。生后者。如下诸
    喻。故非可怙也。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此第
    三次明空。凡有十句。旧师云。初五句。别约五
    阴明空。后五句。总明其空。故华严等经云。色
    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色蕉。识
    如幻。故知约五阴。以明五喻也。今详文意。皆
    是总喻。非别譬也。聚沫似实有。撮摩则散无。
    身亦似有。缘来则毁坏。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似明无常义。然水上泡。以体虚无实。犹空义
    也。是身如炎从渴爱生。偈见阳炎。惑以为
    水。爱见四大。迷以为身。摄大乘论。呼阳炎为
    鹿渴。此是鹿之渴乏。故见炎为水。是身如芭
    蕉中无有坚。芭蕉之草。但有皮叶。无真实也。
    身亦如之。但假名字。亦无真实。是身如幻从
    颠倒起。见幻为人。四大为身。皆颠倒也。是身
    如梦为虚妄见。如由梦心故见梦事。实无梦
    事。身亦如是。由颠倒心。见有此身。实无身也。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前约烦恼心故有身。今
    由过去业影故。有现在身也。又遮光故有影。
    遮正观光。故有身影。是身如响属诸因缘。过
    去假惑业因缘。现在由父母遗体。及衣食等。
    总上诸事。故言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更
    变灭。浮云俄顷异色。须更变散。身亦如是。
    ?息之间。有少。有大。有壮。须臾老病死灭。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云之与电。实是无常。今
    取其虚伪不真故。速灭不住。犹释空义也。是
    身无主为如地。此第四明无我观。凡有八句。
    前四别约四大明无我。后四总约四大明无
    我。有人言。地假四微成。虽有胜持之功。实无
    宰我御用。身亦尔矣。后三大类然。有人言。外
    地。古今相传。强者前宅。故无定主。身亦如是。
    缘合则有。缘散则无。故无常主。有人言。众生
    己身为内。土木为外。然外大充身。则复为
    内。内大散坏。还归于外。然内外虽殊。其大一
    也。外大无主。内身亦然。又见内身不坏。言有
    宰主。然外之不坏。则非有主。内身亦然。是身
    无我为如火。从任自在。谓之为我。然火由于
    薪。不得自在。薪小则小。薪大则大。薪有则有。
    薪无则无。身亦如是。举动兴造。万事似有我。
    然但众缘所成。病至则恼。死至则灭。不得自
    在。故无有我。是身无寿为如风。虽飘扇鼓作。
    或去或来。直是聚气流动。非存生主也。身
    亦如是。呼吸吐纳。行作语言。亦假气而动。非
    有寿也。是身无人为如水。如水澄洁清明。洗
    濯尘秽。曲直纵缘。方圆任器。静而求之。非有
    人也。身亦如是。知见进止。应事而动。乘数而
    运。详其所因。非有人也。问。四名何异。答。体
    一义殊。谓有真宰。称之为主。统御自在。因
    之为我。常存不变。谓之为寿。贵于万物。终终
    不改。称之为人。是身不实四大为家。上别就
    四大。明无我。今总约四大。明无我也。是身为
    空离我我所。我与我所。凡有三种。一以内身
    为我。外国财妻子。名为我所。二就内身总别
    分之。总用为我。五阴别为我所。三就阴分别。
    计色为我。余为我所。展转作之。无我。则人
    空。无我所。谓法空。但有二种。一无性实人
    法。为性空。二无因缘人法。名为假空。是身无
    知如草木瓦砾。前明无我体。此辨无我用。身
    虽能触。而无知。识虽能知。而无触。总求二
    种。毕竟无知。何异瓦砾。但无知亦二。一无自
    性知。二无假名知。是身无作风力所转。前就
    心法。明无我用。此就色法。明无我用。虽有造
    作施为。但是风力。非我用也。是身不净秽恶
    充满。此第五明不净观。凡有八句。初一句。正
    显不净。下七句。举余法显不净。具三十六物。
    名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
    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一大增损。则百一
    病生。四大增损。则四百四病。同时俱作故身
    为灾聚。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有人言。高丘
    必巅。深井必满。有身必老。僧肇云。神之处
    身。为老死所逼。犹老人之在丘井。为龙蛇
    所逼。罗什曰。丘墟。朽井也。前有人。犯罪
    于王。其人逸走。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
    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
    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
    复欲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
    大怖畏。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
    以着味故。而忘怖。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
    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白
    黑二鼠。白月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
    而忘畏苦。喻众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是
    身无定为要当死。天寿虽无定。而死事则
    定。智度论云。身有二种。若不自死。必为他杀。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
    成。四大如四蛇。五阴喻五贼。六情如空聚也。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上来第一。说生死
    过患。此下第二。次赞法身功德。厌有三种。下
    根虽厌。乐故不舍。中根生厌。欲取涅??。上根
    生厌。而能化物。今恐内生厌。便取涅??。故回
    之以正。故云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
    身也。浅识之流。虽闻当乐佛身。正恐齐其所
    见。未免生灭。何用乐乎。是以释云。佛身者即
    法身也。生公云。丈六为迹身。常住为法身。迹
    从法身出。故云即法身。肇公云。岂舍丈六而
    远求法身乎。故丈六无生。即法身也。法身者。
    非法资养故。以正法为身。正法身则体绝百
    非。形备万德。体绝百非故。不可为有。形备万
    德。不可为无。远离二边。则正法身也。问。此
    是何人。作斯执耶。答。天竺凡夫二乘。并谓。
    佛身智虽妙。终归磨灭。譬如震旦国土成实
    师。执五时教。如开善智藏谓。净名教。是第三
    时说。佛寿七百阿僧只。终是无常。及招提之
    流明。此维摩诘。第二时说。亦未免生灭。如此
    之徒。皆浅识也。今总难之。前说生死过患。既
    为无常。今赞法身功德。亦未免生灭。则同可
    患厌。何有佛可欣哉。又生肇等师。注此维
    摩。皆明法身常住。后生不应违其所说。具如
    玄义述之。从无量功德智慧生。既有极妙果。
    心有极妙之因。故从此已下。举因释果。从戒
    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
    持戒忍辱柔和?バ芯???ń馔讶?炼辔?br> 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
    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
    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
    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
    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
    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问。力无畏
    等。即是法身。云何言生法身耶。答。有人言。
    此是极地菩萨。亦分有力无畏等。故生于佛
    身。有人言。下地缘佛众德而修行。如缘佛十
    力。而行十力行。故言从十力生。有人言。法身
    无生。今言生者。此据报佛也。吉藏谓。若据十
    力等。则生犹成义。即以力等。成佛法身。故言
    生。若就因行。宜言生矣。问。云何名从真实生。
    答。真实即佛性。佛性若显。即成法身也。如是
    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
    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第四明
    时众得益。闻生死过患故。舍凡夫行。闻法身
    功德。息二乘行。故发佛心也。又上云。当乐佛
    身。即自利行。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当发
    菩提心。谓利他行。既闻成佛。具自行化他。故
    发道心也

    维摩经义疏卷第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