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净名玄论卷第八

      第二净土门
    此经始末盛谈净土。二处四会。义势相关。法
    华玄论虽已委释。余未尽者。今当略陈。依梵
    本初。犹是序品。译经之人。改为佛国。为佛国
    中。有三章经。初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次章云。直心是菩萨佛土。此之二章。虽是一
    品之文。乃大明净土之洪辂也。众师多别?k
    玄。不以文为意故。喜失经旨也
    今叙此二章来意有七。一者为答宝积因果
    二问。初章答净土果问。次章答净土因问。净
    土义往酬日广因果二门。则理无不摄。所言
    净土果者。谓报应二土。报则随业精?。应则
    适缘所现。初章广明此法。谓净土果也。净土
    因者。始自直心。终乎意净。总该万行化他及
    自行。次章广明斯法。谓净土净因也。问。应先
    明土因。后履得果。何故先果后因。答。此据答
    问次第。即辨履说门。若就修行。则先因后果
    也。又二章不同者。初明修净土意。次正明修
    于净土。修净土意者。凡夫但为安自身。求生
    好国。二乘本期威患。意在无余。于游戏神
    通净佛国土。不生喜乐。故并不修净土。菩萨
    普化众生故。取于佛土。故云众生之类是菩
    萨佛土。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以普欲化物
    故。不同凡夫。而取佛土。简非小行。故一言之
    中。简异圣凡。明菩萨修净土意也。又法身无
    像。安用国土为。而今修净土者。意在为物。是
    故。初章明修净土意。次章正修净土。如上释
    之。又二章不同者。初章直明为物取土。次章
    释成为物之义。菩萨修土因时。因净其心。亦
    令众生心净。即修土因时。利物因中。既双修
    自行化他。菩萨成佛。得净土果。所化众生。随
    来受生。得教化之。故是果时为物。以因果二
    时并皆利物。故知为物取土。即释前章也。又
    二章不同者。初章正明菩萨起。□[?夕]为众生
    取于佛土。是以文云。能取佛土。非于空也。
    次章明行。始自直心。终履意净。以能行相成。
    故要须二章经也。又初章明为物取土。即是
    发菩提心。心即净土根本。所以然者。既欲取
    佛土。宜发佛心。故菩提心为净土本。次章明
    净土因。即修菩萨行。修菩萨行。方得佛土趣
    佛之门。唯此二意。是故华严善财童子。遍游
    法界。诸善知识。皆云先已发菩提心。但未知
    云何修菩萨行。今此二章。还明两法也。又二
    章不同者。前明为物取土。则大慈内充。以见
    物受苦。起大悲心。欲拔其苦。故取佛土。后明
    为物起净土门。夫欲为菩萨。要先有大悲。后
    广兴众行。此二是化物要门。佛土之根本。故
    二章明之也。又二章不同者。净土有因有缘。
    缘有二种。一者外有众生。二者菩萨内有悲
    佛。初章明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即缘中之
    二。次章明修净土因。亦有二种。一自修众行。
    二令众生亦修众行。要缘中具二因门有多
    佛土方成。此之七意。文具含之。不可阙也
      次论二是
    问。前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后云直心是
    菩萨佛土。未详二是之言。意何所在。请为释
    之。答。华严经云。佛子有世界微尘数等因缘
    所成。今明此经要略但明取土。有其二义。一
    者取土之缘。二取土之因。前明取土之缘。由
    有众生故菩萨取土。以缘中说果故。云众生
    之类是菩萨佛土。后明取土因。虽由众生。而
    菩萨起须取土之因。以因中说果故。云直
    心是菩萨佛土。故两是有因缘不同
      别论初章
    问。初章经文凡有四句。一云随所化众生而
    取佛土。次云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次云
    随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次随以何国
    而入佛智慧而取佛土。四文何异。请为论之。
    答。此四句文。并明取土之意。但前二句。总明
    为物取土。后二句。别明为物取土。何以知之。
    初直云随所化众生随所调伏。故知是总。后
    文别明起菩萨根入佛智慧。故知是别为物
    也。问云何总别。答总为物者。通为五乘众生
    令其生善灭恶。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谓化
    令生善。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调令灭恶。
    所以诸佛净土中。徒众不同。或具五乘众。或
    但人天众。或唯有声闻众。或但求缘觉众。或
    但菩萨众。具如经说
      后明别为物。起菩萨根入佛智慧。根义不
    定。若对人天及二乘。明菩萨根者。即十信是
    也。何以知之。菩萨根本。以信等五法为根。如
    释论履之。十信既明菩萨信。故知菩萨根也。
    又欲回前四乘令入菩萨道。故取佛土。则前
    四乘。始入十信。故明十信为菩萨根也。入佛
    智慧者。即是佛果。十信是所为之始。佛慧是
    所为之终。该始括终。则所为事尽。又前始自
    四乘。令入十信。乃至佛慧。网罗所为始终。无
    一众生而不化之。问。何故先明为四乘取佛
    土。后别为菩萨。答。已如前说。次第法尔。先
    与小益。后与大利也。又诸佛之法。先虽说三。
    后要归一。此经虽未彰意略已成密化。又此
    二章经文来者。初章为浅行之人取于佛土。
    故谓地前四十心令其生善灭恶。发菩提心。
    修菩萨行。后章偏为登地以上名菩萨根。登
    地既始得无生。道根初立。次明佛慧从七地
    入佛眼地。至于佛果。皆名佛慧。所为虽广。不
    出五十二位。亦统始括终。故有第二文也
    又来意者。初二句。明为物取报土。次两句。明
    为物取应土。问。何以知然。答。后二句云随诸
    众生应以何国。此明适缘示净土不同。华严
    百万阿僧只品。净土随根浅深。故示土优劣。
    故知是应。又随以何净秽杂等五种之土。则
    知是应土也。前文但明教化调伏而取佛土。
    不云随机示土。故知明报土也。为物虽多。不
    出报应。问。前后二义。将不相违耶。答。初义
    摄缘明所为缘普。后义摄土明土义旷。文含
    二旨。故两义相成。问。前云五种土。请示其
    相。答。一净土。二秽土。三杂土。四本不净后
    变而成净。如弥勒来也。五本净后变成不净。
    如弥勒去后土还不净。此五土摄一切土。又
    报应各五。故成十土也
      论报应
    问。云何报土。云何应土。答。若以宝玉之净沙
    砾之秽。以此二土。为佛土者。皆是应土。非是
    报土。何以知然。夫净秽诸土。不出三界内外。
    而佛既无三界内外惑业。故无复土。今有土
    者。皆是应物。名为应土。故仁王云。三贤十圣
    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明三贤十圣有
    三界内外报土佛则无也。问。即此应土。亦是
    报不。答。亦得是报。凡有二义。一者据佛。二
    余众生。据佛者。如来昔日起于佛行。以土应
    物。今成佛果。遂能以土应物。当知此土即是
    报土。二余众生者。佛虽应物示土。众生无业
    感之。尚不得见。何由得生净土。以众生修行
    净因。感斯应土。即此应土。复得名报。如华严
    云。非一因缘净土得起也
    次明报土者。为据因位三贤十圣实行为论。
    即是报土。以未免三界内外果报。必有栖宅。
    栖宅之处。是菩萨实报。故名报土。即菩萨报
    土。而复化物。与菩萨同生其中。据众生感。菩
    萨土亦名报土。即此报土。众生宜见之者。菩
    萨为之示现。故报土亦名为应也。据菩萨
    为报。约众生为应。问。若然即报应何异。答。
    正可具前诸义。不可迢然历别。家师常云。报
    应土。应报土。众生佛土。佛众生土。佛菩萨
    土。菩萨佛土。下士闻之则便致笑。今恐不逮
    者多。故不陈此说。斯言正会经旨也。问。今颇
    有报应异义以不。答。一往欲示异相者。应土
    则暂有。报土则长久。如此经按地所现小时
    便息。报土据众生果报共招久期受用。以此
    为异也。又如秽土。是众生恶业所感。故名为
    报。非是佛示现。所以非应。但佛入秽土化物。
    托居众生报土之中。故名此报以为佛土。问。
    即众生恶业秽土。是佛应土不。答。佛应居其
    内。故称佛土。亦得名为佛应土也。故下文云。
    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秽恶不净土耳。
    考斯言旨。本是身子之流。不依佛慧。故曰见
    不净。此是恶业感土。如饿鬼恶业故感铁丸。
    非是佛应。但佛应。但佛应居其中。故说为
    示现耳
      论土有无
    有人言。佛一向无土。土皆是三界内外果报。
    佛断惑因已尽。不感土报。是故无土。有人言。
    佛具足法土。以法界法门无不圆满。岂无土
    耶。今明有无各有其义。若如四住为缘有漏
    业为因。感三界内报净秽法土。无明为缘无
    漏业为因。感三界外。当知佛则断因已竟。无
    复此报。故言无土。所以经云。普贤色身命犹
    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国。何有土矣。而昔
    行菩萨道。大悲能行。能为众生。起三界内外
    法土以益物。今遂能应物起土。即此身果。酬
    于昔因。佛则有土。二匠不达会通。故各偏执
    耳。问。仁王云。唯佛一人居净土。是何土耶。
    答。此中道第一义谛。名之为土。菩萨尔时登
    第一义山顶。与无明父母永别。故独居净土。
    下位之流。未栖其中。此中道种种义说。对下
    三贤十圣果报之土。故名中道以为净土。为
    法身所栖。形二边名为中道。望世谛为第一。
    随义说之。不应生疑。璎珞法华。皆有此说。
    问。中道土亦是报不。答。酬因亦是报也。但中
    道实相。非因所生。故不作报名耳
      论二行
    问成就众生与净佛国土。常有此文。未见其
    异。请为分之。又如前云。为物取土。乃见净佛
    国土。即是成就众生。云何有二行异。答。二行
    相成。不可[这-言+苕]然使异。今欲分其相者。释论
    云。成就众生。履其利物之行。净佛国土。明为
    物兴所行。所行不同。故分二也。又无量寿佛
    为因之时。广发四十余愿。愿令土净。故后得
    净土。大品梦行品末。明菩萨见众生饥寒冻
    饿起诸大行。行得净土。又即此经云行取佛
    土。故知是行。问。若尔何故复修净土因耶。
    答。前兴大愿。后广起众行。行行具足。及得净
    土。但起净土。凡有二门。一者。下见众生种种
    苦恼。故兴大行。行取净土。二者。上见诸佛国
    土安乐清净。菩萨发心求之。欲以给物。行亦
    二门。例此可见。问。行自感土。何用愿为。答。
    行如车运行。为御者以愿。标心有在。故御行
    趣之。又心为初门。行为后起。如先发大愿。后
    方起行。又心一时顿发。行则次第修之。问。释
    论何因缘故言。菩萨得悟无生忍已。复唯明
    就众生净佛国耶。答。得无生法忍。即是自行
    已立。今所应作。唯欲化他。化他之中。不出大
    行。大行故遍明此二也。问。此大行。大行应
    通自行化他。何故遍言化他。答。至人空洞
    无缘。何用土为。今既取土。必是为物。故此行
    行皆是化他。问。文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
    其心净。则佛土净。岂非自行。答。若为令土净
    故净其心。亦是为物故自净其心耳。若直言
    菩萨自净其心不期土净者。此之净心。容通
    自行也。又菩萨若自行若化他。皆是化他。所
    以然者。为欲化他。故修自行。自行不成。不能
    化物。今欲化物。要须自行。故一切行皆为化
    他况净土行耶
    又明净佛土与成就众生二义者。净佛土。多
    据果门。成就众生。多据因门。所以然者。必成
    佛之时。方得佛土。如经云。菩萨成佛时。不谄
    众生。来生其国。故知因中起净土之行。据
    果时益物。成就众生多据因门者。菩萨成
    就众生故。众生已生净土耳。问。何以知然。
    答。经论自标二行各异。云净佛土行。此行标
    果立行。若成就众生。但约利他。不标于果。故
    知据因。又二行异者。净佛土行。是上求之行。
    成就众生随所利益故。是下化之行。菩萨要
    行。不出斯二。又净佛土行是别行。成就众生
    此是通行。何以知之。但云净佛土。不明秽土。
    故是别行。成就众生。随有净秽之处。皆明利
    物。故是通行也。问。前就行行门分二。今何故
    并云行耶。答。论主明此是二种要行故。当知
    皆是行也。据位明二行。从初发意乃至等觉。
    皆具修二行。约十地经。八地正明净佛土。九
    地四无碍履成就众生也
      论二慧
    问。前文云。譬如空地造室。随意无碍。若于虚
    空。终不能成。此文欲明何义。答。欲明取于
    净土。要具二慧。但有所行为物取于净土。则
    有方便。无实慧。堕凡夫地。以凡夫人天求亦
    净妙处故。若但有修空观。则不得为物取土。
    堕二乘地。今具实慧方便取土义故。以实慧
    方便。为物取土。方便实慧土亦本空众生。非
    有凡夫故无所染着。无所染着。不同凡夫。为
    物取土。异二乘行。故须二慧。所以云世界非
    一因缘所能得起。宫室者佛土也。空者实慧
    也。地者众生也。故以菩萨空心。依众生地。
    然后起净土因。得净土果。故名造室也
      论一质异见
    法华玄论已略陈之。但此义人喜迷人。宜须
    决了。问。定以何物为一质而云异见。答。今既
    明一质异见。宜就土辨之。土虽无量。不出三
    种。一法身本土。二迹中明报应二土。法身本
    土。即中道实相。此土非垢非净。不生不灭。超
    百非。绝四句。不知何之目之。强叹美云净土。
    言一质者。即中道实相一净质也。异见者。于
    佛如来常见中道实相。众生恒见断常生灭。
    生灭之土自烧。无生之土不毁。故名一质异
    见。二者。就迹中报应二土。明一质二见者。以
    应土为一质。若应净土即一净质。秽土亦然。
    但二缘所见。各自不同。心依佛慧。则还是净
    质。若不依佛慧。则放一净质。遂见其秽。故
    名一质异见。问。秽缘自见秽土。何须应以净
    耶。答。有二义。一显菩萨之德。令增进愿行。
    二彰小乘之失。令欣慕大道。譬如欲诫初生
    诸天福之厚薄。故共宝器食也
      次明报土一质异见。如诸菩萨报得净土。
    恶业众生。于净见秽。问。菩萨净报。自见净
    土。众生不净业。自见众生不净土。云何于菩
    萨报。见不净耶。答。若论二报不同。众生不见
    者。今不论之。但据众生见。菩萨净土而成秽
    土。如经云。我此土净。而汝不见譬如于人报
    水饿鬼则见火。问。鬼恶业故。于水见火不见
    水。人则见水不见火。可得云诸佛菩萨见净
    土不见秽。凡夫二乘见秽土不见净以不。答。
    以理言之。则应尔也。但胜能兼劣。故佛菩萨
    见净。随众生复见秽。如华严法界品云。天得
    见人。复得见天。人但见人。不得见天。菩萨自
    见境界不可思议。复见二乘所行颠倒。问。若
    尔。鬼但见鬼家之火。不见人水。人应见人水。
    复见鬼火耶。答。见水成火。此是辨恶业。于水
    横见火。人无此业。故不见之。问。若尔。二乘
    恶业故。于菩萨境界横见不净。菩萨应不见
    其不净。答。诸佛菩萨有随颠倒智天眼他心
    故。能知能见。故华严云。随顺众生故。普入诸
    世间。智慧常寂然。不同世所见。人无此事故。
    但见人水。不见鬼于水上作火。上来皆是寄
    事明之耳
      论同实异
    习成实论者云。土是世谛非无一质。但即真
    空。故无质耳。晚习唯识摄大乘论者云。如虚
    空。天见之为宝宫。鬼见之为猛火。鸟见之为
    好路。人见之为虚空。并无四质。悉是心变
    异故见此四耳。犊子部云。人成结成事成。事
    成者。即六尘等事。此明实有一质。萨婆多云。
    人不成结成事成。亦有一质。譬喻部云。人不
    成事不成。但有结成耳。如一色。贪人见之为
    净。不净观人谓不净。余人见之为非净不净。
    故无有定质。但有结使之心。寻譬喻之计。似
    唯识之宗。今先问唯识宗。若无境有心者。夫
    论因必有果。有果必酬因。心是方化之因。故
    云三界皆一心造。既计能造之心因。岂无所
    造之境果。若无境有心。则是无果有因。问。心
    变异故。见有外境。但外境犹是心。心外无有
    境。故有因亦有果。答。如外种子为因生外物
    之果。而有因有果者。今以心为因。变异生三
    界五道。何故言无别果耶。若言心横谓故见
    万物。实无万物。如眼病见空华。实无空华。若
    尔实无万物。亦无妄谓之心。而于妄谓之者。
    有妄谓之心。亦于妄谓之人。有妄谓之境。若
    言心境俱是妄谓。终因心故有境者。此乃是
    妄谓之心为本。妄谓之境为末。不得言本有
    而末无。又众生心变异故。见众生土。诸佛菩
    萨应土。谁所作耶。若言亦是众生心变异故
    见应土者。佛则无应土。若尔但有法宝两
    身。应无化佛。又但有他心。无天眼耳。问。佛
    有权实二智。实智则见真如。不见识不识尘
    不尘。权智则知世谛等境。就世谛智中。复
    有权实二智。唯有心。此是实智。若知有色。此
    是权智。故佛以权智。随顺众生。亦有化身应
    土。答。佛随顺众生故者。为见众生色故顺。为
    不见故随。如其不见何得随。若其见者。既其
    无色。何所见耶。又佛若见色。则是倒见。次问
    有定质义。答。若有定质者。如一水两见。鬼见
    成火。则有色触。人见为水。便是三尘。定是何
    质。色。于不得通者为碍。于得通者不碍。宁言
    色定是质碍。于有见人为有。于观空人为空。
    色岂定是空有耶。以此推之。不得定言有一
    质。亦不得定言无一质。问。何故经论之中。说
    有一质。说无一质耶。答。天亲论主。为众生于
    五尘中起烦恼业。招生死报。是故论云实无
    外境。皆是心之所作。本有外境。可起贪?。既
    无外境。于何处起烦恼耶。外境既无。则心亦
    不有。则不心不境。便悟入实相。是故说无境
    有心。此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学人不体其
    旨。便谓无境有心。问。何故复明有心有境。
    答。于颠倒众生。既有倒心。即是倒境。但要因
    倒心。故有倒境。倒心为本。倒境为末。是故经
    中说有心境。诸部不知随顺众生说有此事。
    便谓心境二俱实有。问。若有心境。何故于空
    中见火。复于水见火。答。经云五不思议中。众
    生业行不思议。自有空中无火以恶业故见
    空成火。自有于人中报水变而成火。问。若尔
    即是无境。云何言非。答。于众生有心。即见有
    境。云何言无。问。若尔即成有境。云何言非。
    答。于鬼见火。人实不见。云何言有也
     正法

    净名玄论卷第八(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