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净名玄论卷第六

      十常无常门
    略明四句。一境智俱常。唯大乘有之。小乘无
    也。以小乘凡圣之智皆无常故。但大乘境智
    俱常。可有三义。一常智照实相境。如果法观
    照般若照实相般若。二常智照虚空常境如
    大经云。一切常中虚空第一。今常智照此常
    境也。若以实相即是虚空。如释论中说虚空
    论非有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实相。
    今且据事辨。以虚空为常。此二句分境智二
    义也。三者常智还自照智。即反照智义也。次
    常照无常。凡有二义。一照众生无常。二照应
    迹无常也。次无常照常。凡有三句。一照虚空
    之常。二照实相境常。三照法身佛性常义。但
    是照境。非照智常。以因中未有常智故也。次
    无常照无常。有二句。一照无常境。二者无常
    智自照无常智。问。无常智还照智。与常智知
    常智何异。答。常智知常。唯有一义。无常智知
    无常。有二义。一者后念智知前念智。二者一
    念智即自然知。能得并观者。具有二义。未能
    并者。但有前后相知也。常知于常。但有一念
    自知。无前后知也。问。北地论师云。初地以上
    即有常住法身。亦即有常智。是事云何。答。须
    详此说。意为以证真如之智为法身耶。为取
    所证真如佛性为法身耶。若以能证之智为
    法身常者。是事不然。释论云。在菩萨心。名为
    般若。在佛心变名萨般若。是常者。则无明
    昧不应有改变也。又涅??经云。此常法称要
    是如来。长寿品。凡简三法常义。一者外道。二
    者小乘。三者菩萨。并无常住。故知常义唯在
    佛果。因中未有现显之常。若以所证真如佛
    性为常者。则一切众生皆有此事。何止初
    地以上耶。若言初地以上即见佛性。故以
    佛性常为法身者。此犹是江南旧宗。非北
    异说此。问。有讲摄大乘论师云。初地见真
    如。与佛地不异。是事云何。答。若示论何得云
    在菩萨心名般若。在佛心变名萨婆若。既其
    改变。则知有明昧不同。又论云。般若清净。变
    名才便。则知六地般若未净。又本以见真故
    断或。初地见真。与佛不异。则一切或断。若
    不以见真断或。即便应是有智断或。故此说
    不然。如此皆是无分别中善巧分别。不示者
    浅识者。学失于眉眼。名无巧方便。今既欲释
    二智。即广解方便。方便者无差别。差别智故。
    前须善巧分别诸门。然后无方无碍之用。后
    当广解得失。未可惊同旧宗。今寄此门。可有
    四句。一者语同意异。语同者。如上来所释。乃
    至常无常也。问。何故语同耶。答。语出经论。
    经论共用。何得不同。而意异者。中论云。言语
    虽同。其心则异。今明此是无分别中善巧分
    别。不二二义。故开常无常境智二义耳。既云
    不二二。即知虽二不二。如大经云。我无我无
    有二相。常无常亦示。经云。愚者谓二。智者
    了达。知其无二。复有愚者。但谓不二。智人了
    知不二而二。何者。愚人不识常无常。不知境
    智。故是无明。无明故名为愚。智人了知常无
    常。名为智者。是故名为语同意异也。二者语
    异意异。有所得人。不善分别。无所得人。善能
    分别。故名语异。一是无所得心善分别。二者
    有所得心不善分别。故名意异也。三者语同
    意同者。语与诸佛菩萨方等经论则同。意与
    诸佛菩萨无依正观亦同。故名语同意同。又
    语与有所得人同。有所得人。复有小分得处
    今意亦与彼同。故云语同意同。四者语异意
    同。语异经论而意扶合者。亦得用之。又语异
    旧宗而意同会佛旨。亦得用之。宜以斯四句
    总贯诸门。不应一向遍有去取。问。何故明
    此四句。答。有二种人。一始学大乘。谓必须一
    向与旧宗为异。则成谤法。所以然者。语出经
    论。宜共用之。但得与无得。其心各别。不应以
    意异故。今语亦异。二者学小乘人。云小与大
    异。强谓义同。是亦谤法。所以然者。小乘语意
    与大乘语意。其实不同。而强谓同。如学成实
    论者。无相灭谛与方等理均。亦名谤法也。为
    此大小学人。宜开同异四句
      十一得失门
    权实是至人之观心。真俗为众圣之妙境。上
    已略明二慧。今须论真俗。真俗之本若成。权
    实之末自正。故开十二门。详其得失。一性假
    门。二有无门。三有本无本门。四显不显门。五
    理教门。六说不说门。七浅深门。八理内外门。
    九无定性门。十相待门。十一泯得失门。十二
    体用门
      第一性假门
    问。学佛二谛。云何得失。请为陈之。答。定性
    二谛为失。因缘假名二谛为得。所言定性二
    谛者。若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有有可有。不
    由无故有。有无可无。不由有故无。不由无故
    有。有非无有。有非无有。不由有故无。无非有
    无。有非无有。有是自性有。无非有无。无是自
    性无。有是自性有。有成有见。无是自性无。无
    成无见。有无二见若成。则六十二见便立。以
    有无为诸见本。如法华若及若无等。依心
    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既有其见。则便起爱以
    自见生爱。他见起?。见是痴使。复有爱恚。则
    烦恼具足。既有烦恼。则便有业。业或若成。不
    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为失也。次对失
    明得者。今无有可有。则无无可无。无有由无
    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由无故有。有是
    无有。由有故无。无是有无。无则不自无。无有
    则不自有。不自有故非有。不自无故非无。非
    有非无。假名有无
    问。何故云非有非无假说有无。答。此欲明有
    无义耳。既是因缘有无。因缘有无则有无宛
    然。而非有无。非有无宛然而有无。故言有不
    自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非有非无。假
    有假无。可熟思此言。譬如幻人非人。幻人非
    人故人。镜像非像。非像故像像如是。有无非
    是定性。故不起见爱。不招苦果。故名为得
    也。问。此言何所出耶。答。此开中旧义。如肇
    公不真空论明。有非真有。故虽有而空。空非
    真空。虽空而有。犹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
    化人非真人。作论竟。以示罗什。罗什叹曰。秦
    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光秦法师撰搜
    玄论。十四宗二谛。用肇公为本。故是旧宗不
    名新义。宜可信之
    次考性义。问谁义明有有可有。有无可无。故
    成自性耶。答。今通明一切内外大小有所得
    义。必有有可有得。有无可无得。无名有所得
    故。堕自性也
    问。今且举成论明三假义不堕失门。何者。彼
    明三假有为世谛。三假空为真谛。即三假而
    常四忘。即四忘而常三假。即三假而常四忘
    故。有不自有。即四忘而常三假故。空不自空。
    故非性义。答。三假为世谛。四忘为真谛者。世
    谛之有。为待真空。为不待耶。即此一责。便堕
    二负门。若言世谛待真谛者。则世谛为能待。
    真谛为所待。二谛便是相待假。何得定三假
    是世谛四忘为真谛耶。若言世谛之有不待
    真空者。既不相待。便成自性。故不可答也。
    问。世谛之有。不得待真谛之体。以真体绝故。
    不可相待。答。今世谛之有待世谛。真若之
    名故。有待于无。无上过也
    问。真谛之名。为是世谛摄。为真谛摄。为真
    谛摄邪。若是世谛摄者。则世谛如长还待长。
    短还因短。若真谛之名为真谛摄无名者。真
    谛无名。何得摄名。真遂摄名者。则真非绝名。
    若言真理无名为真立名遂属真者。既生属
    真。真则有名。若真不可名。亦不可属矣。故二
    谛空有。无相待义。便是性矣。又真绝不可待。
    俗是待不可绝。岂非性耶。次别问世谛。世谛
    中长短相待者。待者为长短成竟。而待为相
    待竟长短始成。二俱不可。若成竟而待者。凡
    有二过。一者失待过。既生已成。何须复待。凡
    论待者。本为令成。今既已成。不应更待。二者
    若成竟而复待。则成一未待时已本成二相
    待竟。复成唯一长拒。即何有二成。若有二
    成。须有二长拒
    问。先有体成。后待竟复得长短名成。以先有
    体成。未有名成。故须相待。免不待之过。以相
    待但有名始成。而体不更成。无重成之咎。答。
    若相待但有名成而体不成者。则相待一假。
    唯名待耳。体明非相待假耶。然名与体还复
    相待。即一切皆待一切皆成也。问。先长短成
    而后待有此过。先待而后成。有何咎耶。答。本
    将长成待短耳。先未待短。既生无长。将何待
    短耶。若将长待短者。还堕先成后待。亦非先
    后成。今有长短即有待。有待即有长短。一时
    故无上二过。问。若尔者。长物不待短时。为有
    此物以不。若有此物。则是不待而有。同先成
    之失。若不待时。无有此物。同先待之过。若言
    虽有此物。未待短时。不可名其长短。若尔则
    还同未待时有物体。体待得名。虽欲一时。不
    免三失责山门。问。汝先云无有可有。由无故
    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他有有可有。有无可
    无。此是先成而后待。今无有可有。由无故有。
    岂非先待而后成耶。答。今对上有有可有。故
    明无有可耳。非是未待之时未成待竟方成。
    亦非先有成竟然后待也。故是因缘相待。不
    可以有无二门责其定性。问。虽有此言。未具
    共相。请为述之。答。且据长短。短不自短。持
    长故短。非是先成后待故。短既不自短。短
    亦非他短。故非先待而后成。若有短体复因
    长。即是自他共短。此短便有两过。若有短体。
    则堕先成后待过。若由他短。则堕先待后成
    过。是故非自他共短。短不自短。复不由他。则
    非无因有短。今明短名长短。岂可无因。问。既
    不得四句。亦不得相待。答。大经破自他共无
    因四句竟。答迦叶云。唯得名为从因得成。今
    亦尔。唯得名因缘待如幻化物。宁可定责其
    所由耶
      二有无门明得失
    所言有无者。无前性义故。求性有不可得。性
    无亦不可得。若有有无。可有亦有亦无。非无
    非非无耳。竟无前二。何有后三。故五句皆不
    可得也。则五眼不见。昔听讲之日。闻兴皇和
    上述摄岭大师之言。五眼不见理外众生及
    一切法。犹未则信解。久方悟之。如此有所得
    人法。本无所有。五眼何所见耶。大品经每举
    我人为喻。又十六知见毕竟无所有。故五眼
    不见。今有所得性有人法。五眼不见。亦复如
    是。问。考察此五句不可得为是真谛之无以
    不。答。此无是二谛二部外无二谛不摄故。一
    师有二种无。一者有所无故称无。二者无所
    有故称无。有所无故称无。即是有所得。五句
    皆毕竟空。是诸佛菩萨所离。故云无也。无所
    有义。明无。此是二谛中实谛无。所以然者。二
    谛宛然有而无故。名无所有。故称为无也。二
    者对无明有。既无如此有得所义。即有诸佛
    菩萨假名因缘无所得二谛。非有故有。不无
    故无。如此有无。是佛菩萨有无智所行处。故
    名为境。问。何故明此有无。答。前有无不成。
    今有无如立。对彼不成。故辨成义。所以明此
    有无。又是接断见故来。或者本执定性有无。
    忽闻五句皆不可得。便生断见。谓无二谛因
    果等法。为此人故。云乃是无汝所见有无耳。
    非无因缘有无。如中论作者品云。是业从众
    缘生。无有决定。如汝所说有。如汝所说无。因
    缘有无也。又对数论等论。谓彼义有因果二
    谛。闻三论破一切法。便是起断见。无有因果
    二谛等法。今明旧义无有因果及二谛耳。今
    始得有因果及二谛。所以然者。有所得作缘
    无因果二谛不成。故成无因果义。今立因果
    始成。故有因果义也。又先破定性有无。故破
    其有见。今明因缘有无。故破无见。欲示中道。
    明有无门
      三有本无门明得失
    以无本故失。有本故得。所言无本故失者。有
    所得有无。无有根本。云何为本。谓不二正道。
    是有无有之本。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
    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故非有非无。
    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非无。故云远离一切
    趣。即此一切诸法之本。诸佛菩萨得正法根
    本。故名圣人。以失正法根本故。流浪六道。正
    法既非有无。而诸佛菩萨欲出处众生。于无
    名相中。假名相说。故说有说无。如此有无。则
    有根本。有根本故。在未得成。故有无义立。有
    所得有无定住有无。言二谛有二理。既非非
    有非无非非有无。故无根本。根本既无。则末
    亦不立。故有无不成。所以为失也
    老宗。问。何故明此义。答。为成上得失义。诸
    佛菩萨。所以有得有有无者。以有无有根本
    故也。性有无既不成。以无根本故也。问。第二
    有无门中云。五句求有所得诸法不可得。然
    后辨今因缘有无。与今明由非有非无故起
    有无何异。答。此是山门旧义。末学者不识之。
    好相浑也。前明五句不可得。此是有所无义
    耳。今明五句不可得者。此是无所有义。故不
    相关也。问。同明五句不可得。云何一是有所
    无。一是有所无。一是无所有。答。可细心观
    之。前明五句不可得。无有理外法。今明五句
    不可得者。此目于正道。故先最有所无。今
    是无所有无。是故异也。问。此二有次第不。
    答。要先破洗理外诸法。明五句不可得。然后
    始得辨因缘二谛。由二谛始得表不二正道。
    约悟入者。有如此次第也。若就佛菩萨明。正
    道本非有无。为众生故说有无。始得有二谛。
    而此二谛。绝性有无五句。故次明无性有无。
    此据出用次第故。须识山门。辨得失之精要。
    亦是经论之心骨也
      四者显道不显道门明得失
    有所得有无定住有无。故有不须表于非有。
    无定住无。故无不得表于非无。如此有无。
    既不显非有非无不二正道。故名为失。因缘
    假名有无。则有不住有。有表不有。无不住无
    故。无表不无。如此有无。能表不二正道。故名
    为得
    考宗。问。何故明表道耶。答。诸佛菩萨。既体
    道本非有无。欲令物悟。是故知非有无。假说
    有无。假说有无。还表非有无。前是从道起用。
    今是以用开道。前是能化方便。今是令物悟
    入。有所得有无。则无从道起用。以用开道。亦
    无能化方。及别□物还原故。是失得之大宗

      五者理教门分得失
    有所得有无是理。无所得有无是教。旧云二
    谛是二理。四绝为真谛理。三假为俗谛理。二
    理则有佛无佛性相常然。迷之而成六道。悟
    之而有三乘。今明既是二理则不可改转。则
    有无根深。事如尽石。因此决定有无。故起二
    见。所以然者。既其道理。实有有无。而有无二
    见。宁得不生耶。又设有二理生。一异则不成。
    若二理是一。则俗假真亦假。真绝俗亦绝。若
    有假有不假。有绝有不绝。则非二理为一也。
    若二理不一。则色不是空。空亦不是色。相即
    之言则坏。既立二理名。须受一异之问。又僧
    ?椅健4笥惺浅M蚍ㄎ蕹!3S胛蕹R惶濉N?br> 世师谓。大有是常。万法无定。是故常无常
    二体。论主直破常无常。一体而异体。而有与
    万法自坏。命详此义。与二谛常无常。岂一
    体二体。令同为失也。如开善云。真谛是常。万
    法无常。常无常一体。龙光云。真谛常。万法无
    常。常无常二体。令同二外道义。对失明得。二
    谛是教。所言教者。以理本不二。而为物说二。
    故名为教
    考宗。问。何故以二谛为教。答。以有无为教。
    略有五义。一对理明二谛。是教。以至理无二
    故。非有非无。今说有说无。故有无为教。二
    者圣缘。圣人体道未曾有无。今说有无。此为
    教物。故有无为教。三为技见。旧义执有无。
    是理。由来既久。则二见其根深。难可倾拔。摄
    岭大师。对缘斥病。欲拔二见之根。令舍有无
    两执。故说有无能通不二理。非是究竟。不应
    住有无中。故有无为教。四者以有无是诸见
    根本。一切经论。盛可二见。斥于有无。如凡
    夫着有。二乘着无。又爱多者着有。见多者着
    无。又四见多者有。邪见多者执无。又佛法
    中五百论师执有。闻毕竟空。如刀伤心。方
    广执无。不信因果。又九十六种外道所执。不
    出有无。诸佛出世。复云有无。是二理者。便增
    诸见心。何由可[禾*??。故今明有无是教门能。能
    通不二之理。不应住有无中。以欲息诸见故。
    经论明有无。是教门也。五者禀教之徒。闻有
    无是教之能。能通正道。虚心不染有无教?
    发意即起乎凡圣。故有无为教生意得矣
    问。以何文证二谛是教。答。文处甚多。且各举
    一经一论。论云。诸佛依二谛说法。故二谛
    为教。大品云。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为
    着有者说空。为着空者说有。故知二谛是教。
    论举佛说经明菩萨说。故经论佛菩萨皆明
    二谛是教也。问。若以五义二文证二谛为教
    者。今亦以五难二文。明二谛非教。一者若闻
    说二谛是教者佛说教门。则有二谛。不说则
    应无二谛。若尔本以二谛生于二智。佛不说
    二谛。则无二谛。既无二谛。佛何所照有耶。二
    者若二谛是教。六度等行。皆是世谛。佛不说
    世谛。则无世谛。便无六度等行。若尔但有诠
    教法实。便无善业法宝。三者二谛为境。发
    生二智。二谛名境界法宝。二谛是教。但有诠
    教法宝。亦无境界法宝。若言教生智故转名
    境者。佛不说教。则无教可转。便无有境也。四
    者若二谛是教。色等万法皆是世谛。世谛既
    是教者。色等万法。亦应是教。若尔佛不说世
    谛。即无色等万法。五者世谛是教者。世谛唯
    有教火。应无实火用。若火唯是教。口中说火。
    则应烧口。次引二文。证二谛非教。若言真谛
    是教者。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而教则有
    佛方有。无佛则无。何得常住。经云。十二因缘
    有佛无常自有之。故知世谛非教。答。谛有
    二种。一于谛。二教谛。于谛者。色未曾有无。
    而于凡是有。名俗谛。于圣是空。名真谛。以于
    凡是有名俗谛故。万法不失。于圣是空名
    真谛故。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教谛者。诸佛菩
    萨之色。未曾有无。为化众生故。说有无为二
    谛。欲令因此有无悟不有无。是教。而旧义明
    二谛是理者。此是二于谛耳。于谛望教谛。非
    但失不二理。亦失能表之教耳
    问。于凡是有既失者。于圣是无亦是失不。答。
    一对凡夫。明圣为得。若望教谛。皆是失也。以
    色未曾有无。而作有无作解。岂非失也。问。
    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亦
    是失。答。一往对凡之有为失。叹圣之空为得。
    若望教谛者。于谛非但不得表不二理。亦不
    得能表之教。但是谓情所见耳。然如来了色
    实未曾空有也。若识两种二谛。则五难自[方*立]。
    问。难有此通。犹未可见。今说色有无是教谛
    者。不说色有无教谛。答。以说为教者。佛不说
    则无教谛也。问。若尔者。唯恒有二于谛。则无
    因缘有无。答。一切法常是二于有无。亦恒是
    因缘有无。若于二缘即是二于谛有无。诸佛
    菩萨了此色即是因缘有无。然于与教。未曾
    二。于二缘则教成。于了悟即于成教。问。若于
    二缘即是二于有无。望佛菩萨即是因缘有
    无。此因缘有无。此因缘即是因缘境。云何言
    是教。答。因缘有无。未曾有无。故虽是有无。
    而不有不无。如此有无。能开不二。即是教义。
    问。佛若不说恒有因缘有无。因缘有无岂是
    教耶。答。非但取说义为教。经中明六尘皆
    是教。问。若尔境教何异。答。此因缘有无。可
    两望论之。发智即境。能开不有不无不二理。
    即是教也。此据佛不说自有境教也。就说义
    明境教者。佛照有无。有无名境。佛说有无。有
    无是教。问。他亦云照有无有无是境。说有无
    有无亦是教。与今何异。答。他但得二于定性
    有无。此有无不得开不有不无。故非教也。又
    因缘有无是境耳。定性有无非境也。何者。有
    不自有。由无故有。无不自无。由有故无。由有
    故无。无是有无。由无故有。有是无有。了此
    因缘有无。能生二慧。识有是无有。生实方便
    慧。了无是有无。生方便实慧。既是定性有无。
    则生断常二见。故不得名境也
      六说不说门明得失
    他但明世谛说。真谛不说。世谛是三假。三假
    故可说。真谛是四忘。四忘不可说。众师同此
    一解。更无异判。今问。世谛唯可说。不可令不
    可说。真谛不可说。不可令说。岂非定性义耶。
    彼云。世谛虽可说。即是真不可说。真不可说
    即俗可说。故非是定性。问。俗即是真故不可
    说。此为是俗不可说。为是真不可说。答。还是
    真不可说耳。问。若尔。俗终二无不可说义。岂
    非定性耶。对失明得者。令总观真俗。具有四
    句。一世谛说真不说。二真说世不说。三但说。
    四但不说。此四句有多门。今具叙之。一者世
    谛说生灭。真谛不说生灭。故云世谛说真谛
    不说也。二者真谛说不生灭。世谛不说不生
    灭。故真谛说世谛不说也。三者世谛说生灭。
    真谛说不生灭。故二谛但说也。四者世谛不
    说无生灭。真谛不说生灭。故云二谛但不说
    也。问。此四句出何处。答。释论初卷云。人等。
    世谛故有。第一义故有。世谛故无。即是斯义
    也。二者明生灭此是世谛说。不生灭是世谛
    不说。不生不灭是真谛说。非不生非不灭是
    真谛不说。此是二谛但说。但不说也。三者世
    谛说真谛不说。明说生灭说不生灭。皆是世
    谛故说。真谛不说生灭。亦不说不生不灭。故
    云世谛说真谛不说也。四者真谛说世谛不
    说者。世谛虽说生灭不生不灭。实无所说。真
    谛虽无所说。而无所不说。问。世谛虽说而无
    所说。无所说即入真谛。真谛虽无所说。而无
    所不说。还是世谛。何处有世谛不说真谛说
    耶。答。有所得定性义如此耳。世谛自是说。若
    无所说。则属真谛。真谛自无所说。若有说还
    属世谛。如此真俗。皆是障碍法门。今明诸佛
    菩萨无所得空有因缘无碍故。空是有空。有
    是空有。是空是有空。虽空而有。有是空有。
    虽有而空。说是不说说。是说不说。说是不说
    说故。虽说而不说。不说是说不说故。虽不说
    而常说。故得世谛不说而真谛说也
    次明二谛但说但不说者。以空有为世谛。有
    空为真谛。世谛说有。真说谛则说空。故二
    谛但说。以空有为世谛。空有即是假有。假有
    不可说有。假有不可说无。假有不可说亦有
    亦无。假有不可说非有非无。故世谛假有绝
    四句故。世谛不可说。真谛假无亦绝四句故。
    真谛不可说。不可说而说。世谛名假有。真谛
    名假无。故二谛但说。一说一不说有。世谛
    假有。假有故有说。真谛是假无。假无则无说。
    故世谛说真谛不说。假有虽有而无。假无虽
    无而有。故俗不说而真说。次二谛但说但不
    说者。二谛俱无生。故但不说。问。但无生何有
    二谛。答。世谛无实生。故但不生。真谛无假
    生。故云不生。问。此犹是旧义耳。世谛中无性
    实生。真谛无有假生也。如世谛中无实我。真
    谛中无假我。答。今言世谛无实者。有所得一
    切假实皆是性实故。因缘世谛。绝此实也。无
    所得方是假。乃为真谛所绝也。二谛但不绝。
    即二谛但说世谛不绝假生灭。真谛不绝假
    不生灭。故二谛但不绝。即但说世谛绝真谛
    不绝者。还如上世谛虽不绝。不绝而恒绝。真
    谛虽绝而不绝次就单复。论绝不绝义。一注
    空有为世谛。有空为真谛。则世谛不绝真谛
    绝。次空有皆是世谛。非空有为真谛。即绝不
    绝皆世谛。非绝不绝方是真谛。次空有二。非
    空有不二。二不二皆俗。非二不二为真。则绝
    不绝为二。非绝不绝为不二。二不二皆不绝。
    非二非不二方是绝。又此三重皆是二谛。二
    谛皆是教。皆是不绝。则以不二为理。理名为
    绝。问。何故明此四重绝不绝义。答。欲简异旧
    绝。旧绝但有初重绝。无后三绝。故明之也。问
    绝与如不如何异。答。此有多门。若世谛绝实
    生灭名为世谛不如。真谛绝假生灭为如。不
    绝假不生灭为不如。问。云何绝实生灭为如
    耶。答。此取空义为如。以世谛无实生灭故。实
    生灭所空以为如。真谛亦尔。二者就前说不
    说。明如不如。世谛说生灭为不生不灭为谛
    世不说名世谛不说。此明假生灭。是有故名
    不如。不生不灭此是绝假生灭亦是空义。所
    以为如。前如则浅。后如则深。前如空性。后如
    空假。真谛亦具此二如二不如也
    次如前明世谛假有绝四句即是如。真谛假
    空绝四句亦是如。此明二谛同绝实四句。假
    有为世谛绝实有四句。假空为真谛绝实空
    四句。以名之为如。如假有无。即是不绝。故名
    不如也。问二谛绝。绝二谛。云何异。答。二谛
    绝者。如前所明也。绝二谛者。明真俗俗真。真
    非真。俗非俗。故名绝二谛也。又虽绝而常二
    谛。故云绝二谛。虽二谛而常绝。故云二谛绝
    也。问。释论明如不如。与今明。如何异。答。释
    论明三如。地坚等为下如。地无常生灭为中
    如。地不生不灭为上如。前二如即是今世谛
    如。上如即真谛如也。又此三如。皆是世谛如。
    何以知之。前云生灭是世谛不如。不生不灭
    为世谛如。故上如是世谛如也。若非不生非
    不灭。为真谛如。问。释论既明三如。何者为三
    不如。答。异此三如。即三不如也。又释论就得
    失深浅。明如不如。地坚为如。不知地坚。谓地
    不坚。名为不如。上中亦尔。又深浅明者。不生
    灭为上如。生灭为不如。无常生灭为中如。事
    中地坚为不如。地坚为如。若外道及世间。不
    识地坚。谓为常有。名为不如。问。前云生灭是
    世谛说。不生灭是世谛说。不生灭是世谛不
    谛。不生灭是真说。非不生灭是真谛不说者。
    世谛不谛说何异。答。若渐舍二而论。则不异
    也。若世谛说假生灭。不说实生灭。与真谛不
    生灭则异。世谛不实生灭。真谛不假生灭。故
    异也。问。既有三重二谛。亦有三重如不如不。
    答。得以空有皆世谛非空有为真谛。则如不
    如。皆不如非不如。名为如也
      七浅深门明得失
    他但以空为真。有为俗。更无异说也。今有三
    转。一以空有为俗。以有空为真。二以空有皆
    俗。非空有为真。三以空有为二。不空有为不
    二。二不二并俗。非二非不二为真。如此三转
    二谛。皆是教门耳。至道竟不曾三。故云是法
    不可示。立此三重。凡有五义。法华玄中已

    七说不说门考宗。问。子乃欲抑旧拔新。终不
    能超乎城外。请问。三转之教名为可说。不
    二之理不可说以不。答。一往如此。问。他重
    明世谛可说真谛不可说。则世谛摄前三门。
    真谛即是一理。即理教犹是二谛义耳。答。子
    不领前意也。今明三转者。所三假之俗为有。
    四绝之理为无。以此有无。为初节意也。第二
    第三非子意所知。假令真谛一切绝。世辨绝
    是三段。今明如是三假即是有。一切绝即是
    无。如斯有无。为初节义也。又师作三节意者。
    为欲拔由来有无二谛之心。必能改之。则不
    住非二非不二。则二谛之见不生。正观之怀
    便发。问。他意本立真谛一切皆绝。与今非二
    非不二。复何异耶。答。他言真谛一切皆绝。而
    世谛一切皆绝。而世谛终一切皆有。还是有
    无不免二见。又无所往。终是真内可得定出
    真外耶。今则不尔。非真非不真。非二非不二。
    问。他明真谛亦非真非不真。非二非不二。答。
    子及明真谛之理。非真非不真。而非真非不
    真。终归真谛。今明诸法非不真。不云真谛非
    真非不真。一不同也。又非真非不真。子乃终
    归非真非不真。不能归真谛。二不同也
      八理内外门明得失
    兴皇大师云。今自有二辙义。一者理外义。二
    理内义。若心行理外。故云理外。心行理内。复
    云理内。理内具真俗等一切法。理外亦具真
    俗等一切法
    考宗。问。同具一切法。云何有由外异。答。理
    内一切法。皆是因缘义。理外一切法。非假名
    义。是故为异。问。若理内外具一切法者。理内
    既有因缘假名。理外亦应有因缘假名。何得
    将因缘假名简理内外耶。答。如所问也。理外
    亦有假。但假是假故段。有假可得。名有所
    得假。理内假不自假。名为不假假。而假无所
    假故。无假可得。名理内假。问。理内外既具一
    切法。亦应理内外自有无所得。何以故将得
    无得分内外。答。亦如所问。理外无所得者。如
    真谛洞遣。四句不及。百非皆忘。此是无所得
    故无所有。屯无所得故。故是有所得之无
    所得。理内六不得无所得。故名无所得。问。理
    外既具一切法。亦应有不得无所得。答。理外
    不能以得为无得。无得不得。说为无说。无说
    为说故有定隔碍。今总判欲断此问。更来者
    明理外具一切法者。具理外一切法耳。不见
    理内一切法。理内亦尔。但具理内一切法耳。
    不具理外一切法也。又理外虽具生死涅??
    一切法。若生死若涅??。皆是生死。若得无得。
    皆是有得也。问。若尔。理外真俗皆俗耶。答。
    亦得如屯故。理外真俗皆是凡情。所谓世俗
    法耳。理内因缘二谛是圣人境界。故二皆名
    真谛。问。经论中。何处云理内外二具一切法
    耶。答。中论云。外人具。二立一切法。论主明
    因缘故有一切法。即其事也。问。开二辙义。欲
    何所明耶。答。欲显得失。明由来立义。堕理外
    义中。属今理外二谛所摄
      九约有无定性门明得失
    涅??经云。一切诸法。无有定相。若有定相。是
    生死相。是魔王相。非佛法相。以无定相。故名
    为得。有定相。所以为夫。问。云何无定相耶。
    答。如一色未曾是性。亦非是假。于性缘成性。
    于假缘成假。若必定性义。为非假义。为是还
    成假见假执耳。理内外得亦尔。色何曾是得
    是无得耶。又如一色未曾真俗。于凡为俗。于
    圣为真耳。又即就俗中。亦无定性。贪人见色
    净。不净观人。见色不净。无适漠人非净。又不
    净之物。于人为不净。畜见为净。净物于人为
    净。于余为不净。如蝇谓香为不净。故不耐闻
    之。又一色亦不定。于无神通人则质碍。于得
    神通人则非质碍。于人见为白色而为水。于
    鬼赤色为火。又溺水不蒙毛而蒙铁。如金对
    破余一切物为羊角所坏。故知一切法。无定
    性也
      十约相待门明得失
    本对性故明无空性耳。若不作定性解。复执
    无定性。舍理外而存理内义者。皆是取舍行
    心故。并名为失。既知不性亦复不假故。论云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知非假非性。毕竟
    清净。始名为得。问。此对何所为耶。答。凡有
    二义。一为学摄大乘及唯识论人。不取三性
    为三无性理。三无性理。即是阿摩罗识。亦
    是二无我理。三性。谓依他性。分别性。真实
    性。分别性者。即是六尘以为识所分别。名分
    别性。依他性者。心识依六尘及梨耶本识为
    起依他性。真实性者。即是涅??。故为名三性
    三无性。得失必言进舍。上来若得若失皆不
    可得。迥悟[宋-木+到][穴/但]绝句之门为得。去此大迳庭。
    不近人情。今明从初以来一切得失。即皆是
    道。即是正观。如肇公云。道远乎哉。解事而
    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如有无分别二谛。亦
    有无分二智。如二谛有本无本二智二。次中
    观为本。如二谛违不二。二智归中观。如三节
    明二谛。即三节明二智。如二谛但说但不说。
    二智亦尔。但能说但不能说。但照空但照有。
    但动但动俱断或如理内外二谛。则二智亦
    尔。身色无定性明二智。是心上无定性。乃至
    第十二愚即是智。何处分色智耶。屯十二门。
    遍通诸诊。总贯众经。语乃不文。而义家有本。
    问。何故不重散说之。而开屯阶级。答。有二种
    人。一者学无所得观意乃虚玄方言不足。二
    者但分别法相失显道正宗。今欲令文义两
    明玄事。但得故关屯阶级也

    净名玄论卷第六(宗旨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