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净名玄论卷第一

    金陵沙门释吉藏。陪从大尉公晋王。至长安
    悬芙蓉曲水日严精舍。养器乖方。仍抱脚
    疾。恐旋南尚远。而朝露非奢。每省慰喻之言。
    游心调伏之旨。但藏青裳之岁。顶戴斯经。白
    首之年。?味弥笃。愿使经胎不失历劫逾明。
    因撰所闻。着兹玄论。昔僧?鄙?匚蚍⑻煺妗?br> 道融道生神机秀拔。并加妙思。具析幽微。而
    意极清玄。辞穷丽藻。但斯经。文约义富。意远
    义深。略阐未彰。广敷似现。故博采南北。捃拾
    古今。复捡经论。微加檀思。实有过半之功。庶
    免徒劳之弊
    叙其论意。略为三别。第一名题。第二宗旨。第
    三叙会处
    第一释名题 有三。一总释名。二众经同异。
    三别论此经。一总释名有三。前总序名。次释
    立名本门。后释本名门  前总释名
    说曰。夫法身元像。物感即形。至趣无言。而玄
    藉弥布。故知无像而无不像。无言而无不
    言。以无像而无不像故。住如幻智。游戏五道。
    无言而无不言故。即张大教网。亘生死流。是
    知斯经人法双举。言其人者。所谓净名。以净
    德内充。嘉声外满。天下藉甚。故曰净名。岂止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五百声闻自称不敏。八
    千菩萨失对当时矣。所言法者。谓不思议解
    脱。统其大归。凡有三种。一不思议境。二不思
    议智。三不思议教。由不思议境。发不思议智。
    以不思议智。[呸-不+大]不思议教。欲令受化之徒。藉
    教通理。因理发智。故此三门理无不摄。但门
    虽有三。义兼本迹。境之兴智。谓不思议本也。
    教谓不思议迹也。要由境发智。然后应物施
    教。谓以本垂迹。藉教通理。谓以迹显本。所言
    不思议者。谓内无功用。不假思量。外化幽微。
    物莫能测。故曰不思议也。解脱者。略有二。一
    登法身之位。舍结业之形。谓果解脱。二者道
    贯双流。二慧常并。纵任自在。尘累不拘。谓
    因解脱也
      次释立名本。略开十门。一教广为三门。二
    合三为二论不二门。三会二为一门。四泯一
    归绝门。五同异门。六迷悟门。七释入门。八摄
    法门。九体用门。十共说门  一教广为三门
     凡有十句
    一维摩诘不思议解脱本者。谓不二法门。所
    以然者。由体不二之道。故有无二之智。由无
    二之智。故能适化无方。是以经云。文殊法常
    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故
    知不二为众圣之原。夫欲叙其末。要先寻其
    本。是以建篇论乎不二。问曰。不二法门。既为
    其本。请闻其要。答曰。一道清净。故名不二。
    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称为门。盖
    是总众教之旨归。统群圣之灵府。净名现病
    之本意。文殊问疾之所由。子欲闻之。今当略
    说。大论不二。凡有三品。一众人言于不二。未
    明不二无言。所谓下也。二文殊虽明不二无
    言。而犹言于无言。所谓中也。三净名[呸-不+大]默鉴
    不二无言。而能无言于无言。所谓上也。良以
    道超四句。故至圣以之冲默。不二为极。意在
    于斯。问三阶之说。实妙会诚文。但以后观前。
    似如相害。既云至趣无言。玄藉弥布。即是言
    于无言。乃见文殊之言深。净名之默浅。三阶
    之论。意所未详。答三阶之说为明理浅深。未
    辨应物垂教。以末难本。岂诣玄宗。今当为子
    当陈其意。夫不二理者。谓不思议本也。应物
    垂教。谓不思议迹也。非本无以垂迹。故因理
    以说教。非迹无以显本。故藉教以通理。若然
    者。要须体理无言。然后乃得应物有言耳。众
    人虽言于理。未明至理之无言。即未诣理也。
    文殊虽唱理无言。而犹言于至理。亦未称理。
    净名鉴理无言。而能无言于理。始诣理也。以
    如理无言。故能无言而言。称理无像。故能无
    像而像。众人未能如理无言。安能无言而言。
    未能如理无像。安能无像而像。故文殊之言
    浅。净名之默深。三阶之论。意彰于此。难曰。
    三阶之说若成。不二之言即坏。何者。既称不
    二。宁有三耶。如其有三。何名不二。即事相
    违。义如?f?J。答盖是以教惑理。故谓相违。若
    识理一教三。则有如符契。何者众人以言泯
    法。未息泯法之言。则为浅也。文殊欲息泯法
    之言。故借言以止言。借言以止。言犹未免于
    言。则为次也。净名欲息文殊之借言。故默显
    于无言。乃为极也。故教有三阶。而理无二辙。
    问。至理无言。而文殊言于无言。可得以言为
    教。净名鉴理无言。而能无言于无言。此则是
    理。云何亦称为教。答。子未细寻其旨。故有斯
    疑。若审察之。则前言已显。何者。净名寄默然
    之相。以显无言之理。所诠无言。即为是理能
    表之相。故称之为教。是以教有三门。而理无
    二矣。问。至理无言。而文殊言于无言。犹未极
    者。亦至理无相。而净名相于无相。岂诣理耶。
    答。文殊既言于无言。亦相于无相。净名既体
    理无言。故能无言于无言。亦体理无相。故能
    无相于无相。故名相斯寂。乃穷不二。问。净名
    既体理无相。何故相于无相。答。若不相于无
    相。何由得止于言。为欲止于言。故相于无相
    耳。问。若然者。在言虽止而相复存。其犹逃峰
    赴壑。但不免患。答曰。言犹名也。故名则为
    妙。相犹形也。在形则?。既净名悟理无名。则
    领道非形相。故峰壑俱逃。患难都免。问。若然
    者。则众人之言未极。净名之默始诣。何不直
    显无言。而迂回三辙。答。仲尼之遇伯雪。可目
    击而道存。妙德之对净名。亦尔。默而相领。但
    玄悟之宾既??。级引之教须明。故开此三门。
    以通入不二。问。玄悟之宾既??。级引之教尘
    沙。何故唯敞三门。而不广开阶位。答。初门以
    言泯法。次则借言止言。后假默除借言。斯乃
    理无不备。教无不周。故但明三矣  二约人释
    三门。问。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若但明三
    教。将非限局圣心。答。??玄之士。唯有三根。
    通理之门。无劳广说。问。教三已显。根义未
    报。请陈其相。答。净名既为一经之主。不二复
    是众教之宗。而不自谈。命众共说者。必有其
    深致。盖是欲寄人优劣以彰教有浅深耳。众
    人止为翼从乐。道根尚劣。但能以言泯法。未
    能息泯法之言。文殊既衔高命。而亲对击扬。
    则神机为次。既能借言泯法。复假言止言。净
    名当今教主。即悟入最深。故寄默然。显理都
    绝。问。唯就教主。亦约悟缘。答。所以托迹三
    根。本为引物。下根悟浅但诣初门。中人小深
    渐阶第二。上根彻理蔚登玄室。又上根闻初
    则领。中人待二始悟下根至三方晓
      三约三慧释三门。初虽悟不二。未离名言。
    如始习浮必须依岸。谓闻慧也。次悟既渐深。
    不须文字。但犹未会理。复假名言。如习浮稍
    久渐能深入。学犹未善。或时凭岸。则思慧也。
    已能契理。不假名言。如妙习浮不须依岸。
    谓修慧也。问。为就一人明三慧。为约三人辨
    三慧。答。就彼三人。明于三慧。约其悟缘。斯
    则不定。自有所化三根还同能化说。初门则
    得闻慧。乃至后二方具思修。自有上根一闻
    即具三慧。中人待二始得圆满。下根至三慧
    门乃备
      四就三位释三门。此三门。可得拟于三位。
    一者十信以上。回向以还。虽学无生。而未免
    名相。如虽明不二尚未息言。次从初地以上。
    七地以还。虽悟无生。犹有功用。如虽唱理绝
    犹有绝理之言。三者始自八地。终乎佛果。既
    悟无生。复无功用。如不二无言。复能无言于
    不二矣
      五就三忍释三门。此之三门。可配三忍。信
    忍尚浅。如未离名言。无生忍已深。名相都寂。
    顺忍。形前则胜。故云无言。望后犹劣。所以有
    言。此皆就登地以上。佛果以还。真圣位中。开
    三忍也。问。文无此言。云何辄配。答。此章建
    首。则云得无生法忍。名入不二门。以此观之。
    可得相拟也
      六约治病辨三门。问。考圣心以息患为主。
    统教意以开道为宗。不二之兴。为治何病。答。
    总而言之。为泯生心动念。令悟无得无依。故
    生死以取相为原。涅??以无着为本。约人不
    同。总为三类。一凡夫之惑。二小乘劳累。三菩
    萨烦恼。凡夫惑者。所谓爱见。九十六术诸见
    纷纭。在家之流。嘉生贪爱。故此门云。我所为
    二。知此二不二。名入不二门。谓破见也。眼色
    为二。知眼本空。不生贪染。则破爱也。如此等
    门。谓破凡夫惑矣。小乘之流。无漏解生。灭斯
    爱见。此生灭观。谓二乘烦恼。故今门云。生灭
    为二。惑本不生。今亦无灭。名入不二法门。三
    者菩萨之人。谓声闻为小心。菩萨行大道。小
    乘则唯破二轮。大士则具倾五住。舍小取大。
    名菩萨烦恼。故今门云。声闻心菩萨心为二。
    达此二无二。名入不二门。问。此门俱通泯诸
    二。何以则别破三人。答。斯经垣平等之大道。
    敞不二之洪门。无累不夷。无人不化。故方便
    品。破彼凡夫。弟子品。行于小道。菩萨章。呵
    于大见。然后摄此三人。同归一道。今悟不凡
    不圣非大非小。然后从缘大小适化圣凡。原
    夫凡圣。岂凡圣之所能。良以非凡非圣。故能
    凡能圣耳。问。破此三人。何门所摄。答。三病
    虽殊。同皆是二。故并属初门。是以初门历泯
    诸法。然后从初门转入第二。从第二回入第
    三。便等净名之默然。同释迦之掩室。僧那乙
    愿。岂不满哉
      七就三法释三门。问。此门破颠倒二明于
    不二。为破不颠倒二以明不二。答。历览众门。
    略为三例。一就颠倒二明不二。如云我我所
    为二。达此二不二。名入不二门。次约不颠倒
    二明于不二。如云三宝为二。知二不二。名入
    不二门。三合明颠倒不颠倒二不二。如云生
    死涅??为二。知此二不二。名入不二门 问。
    为破三种二明于不二。为耶三种二明不二
    耶。答。若倒心所见三种二者。并须破之。若因
    缘之二即是不二。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无可
    破也。又倒情谓二。实无二可破。故但除其病。
    而不除其法。又病本性空。亦无可除。但约谓
    情。故言除耳。所以此门明不二之道。异于小
    乘析法辨空。破三种二。则属初门。次遣三法
    之名。属于后二
      八约三句明三门。初门寄言明不二。后门
    假无言明不二。中间亦言亦无言明不二。问。
    经论之中。多备四门。一无言门。二有言门。三
    亦言亦无言门。四非言非无言门。今何故但
    有三门。而无第四门。答。余经四句。各有所
    由。今此三门。义无不摄。如前说也
      九约三绝释三门。问。上云道超四句。至圣
    以之仲默。今此三门。但明不二。唯绝有无二
    句。非四绝也。则明理未圆。何名满教。答。盖
    是未体无二之言。故兴未圆之难耳。何者。今
    辨三门同皆绝四。故理无不圆。教无不满。问。
    既同绝四。宁有三阶。答。虽同绝四。四绝不
    同。初门寄言明理绝。未辨理绝言亦绝。次门
    明理绝言亦绝。但犹借言明二绝。后门辨理
    绝言亦绝。借言亦复绝。故众人得一绝。文殊
    得二绝。净名得三绝。故有三门不同。盖是契
    玄之妙术。寂累之要门。虽为一篇之经。而实
    网罗众教
      十约摄法以释三门。问。三门虽明绝四。而
    俱明不二。则是唯绝于二。未泯亦二亦不二
    非二非不二非非二非非不二。何谓教无不
    周。理无不足。答。子亦未体其旨。故犹生向
    疑。今重叙之。便焕然可领。总取诸二。凡有五
    阶。初以两法为二。如空有等。二者以空有为
    二。非空有为不二。此二不二相对。还复成二。
    三者二与不二。皆名为二。非二非不二。方名
    不二。此二不二相对。还复成二。四者上来六
    句皆名为二。非非二非非不二。名为不二。此
    二不二相对。还复是成二。五者不泯生心动
    念。故名为二。若泯生心动念。方名不二。即此
    泯不泯。还复成二。故自二之外。无更有法。但
    唱不二。则教无不周。理无不足。缘无不尽。观
    无不净。问。绝此五阶。何门所摄。答。绝此五
    阶。通是释不二义。若欲分三门所绝异者。若
    绝五阶法体。则属初门。若绝五阶之言。归于
    第二。绝五阶之借言。则第三门。此则释前三
    门。同绝四句。而绝四不同。问。上三绝释三
    门。与摄法明三门。此有何异。答。三绝门但明
    绝有无四句。绝义犹浅。今摄法门。明绝一切
    句。故此门则深。问。虽有四句。上已绝之。何
    得复云后深前浅。答。虽同四句。四句不同。上
    三绝门。但绝有无单四句耳。今明二不二四
    句者。则是重复四句。问。何者为单。云何为
    复。答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
    此为单四句也。二不二四句。则是复论四句。
    此二不二相对。此之两句。已摄前四句。三者
    此二不二相对。上三句为二。非非二非非不
    二以为不二。此二不二相对。还复成二。后之
    两句。超上四句。故以初门四句为单。后门四
    句为复。绝前四句则浅。绝复四句则深。问。但
    绝四句。明义已周。何用第五复泯生心动念
    耶。答。四句绝缘。第五尽观。故复说也。问。经
    中明绝百非超四句。属何门耶。答。亦备三门。
    若有非非法体。则属初门。若有非非于言。则
    属第二若绝于借言。则是后门故也。问。若历
    泯诸二。属初门者。中论明八不。泯于八法。但
    属初门。则不二之门深。中观之旨浅。答。不二
    之门。则中实之理。以一道清净。故云不二。远
    离二边。目之为中。中对偏以受称。不二待二
    以得名。约义不同。体无有异。不二之门。既有
    三阶。中实理亦则三实。以言泯八法。则属初
    门。次息言不足言。便入第二。若绝借言。即归
    第三。问不二既竖究五句。不生亦可然乎。答。
    此犹一类义耳。如生既生。是不生亦是生。亦
    生亦不生。非生非不生。非非生非非不生。乃
    至生心动念。并皆是生。今唱不生。五生皆绝。
    故释论云。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不共非
    不共。名无生忍。问。五皆辨生。皆属二摄。五
    种之二。可得皆是生耶。答。此亦一类义耳。若
    有五种之二。皆是生心动念。悉是生矣。所
    唱一不生。无教不周。无理不足。无缘不尽。观
    无不绝。所以八不。是方等之旨归。环中之妙
    术矣。问。大小经论。摄法多门。或以一门摄法
    二三四门。乃至众多。今以何义。但明二耶。
    答。二是别法之始。乖道之初。失于一道。则便
    成二。今泯于二。令归一道。故但云不二。又二
    是异义。九十六术五道三乘。皆名为二。今泯
    斯异。故云不二。又此异道。对于一道。则复成
    二。为息此二。故云不二。所以但约二门。明摄
    法也
      二会二为二论不二门
    又有三双。初明语默二摄于三门。佛敕弟子。
    常行二事。一圣说法。二圣默然。说实相法。名
    圣说法。观实相理。名圣默然。从实相观。还说
    实相法。说实相法。还入实相观。故动静四仪。
    皆合实相。若语若默。并应般若。今此三门。还
    依圣旨。众人以言泯法。文殊借言以止言。同
    就言明不二。谓圣说法。净名无言明不二。谓
    圣默然。若然者。要由众人之说。故显净名之
    默。因净名之默。以显众人之说。命众共谈。意
    在于此。问。何故。理说即广。圣默便略。答。说
    则易悟。故须广明。默然难晓。所以略示。又说
    法明教。教有多门。默然观理。理则无二。又能
    仁国土多用音声。无言世界广明寂漠。次就
    绝名体二。以摄三门。总收万化。凡有二种。一
    者物体。二者物名。此二是生累之所由。起患
    之根本。故善吉问言。众生在何处行。如来答
    曰。一切众生。皆在名相中行。名谓名言。相则
    法体。众人以言历泯诸二。明无物体。文殊借
    言以止言。□□□净名默然。以息借言。同辨
    无名无相。无名无相则纷累斯寂。故门虽有
    三。摄唯此二。问。何故泯法则广。息言便略。
    答。广略不并。可二门互现。又法体为本。本则
    难倾。名为其末。末则易泯。以本难倾。故须广
    破。末则易除。二人略遣。后就假名相二以摄
    三门。经云。无名相中。强名相说。欲令因此名
    相悟无名相。盖是垂教之大宗。群圣之本意。
    若然者。众人之与文殊。寄名以辨不二。维摩
    默然假相以明道。故虽有三门不同。唯有名
    相迹。以因名相之迹。显无名相之本也。问。前
    二是名。其义易了。后门为相。事犹未彰。答。
    众人既假言说之名。维摩杜口。寄默然之相。
    故以名相二门。同显重玄之道。命众共说。意
    在于斯。问。何故借名则广。假相便略。答。广
    略互现已漏前通。难易之言。亦如上说。言说
    则易悟。众人并知。寂然则难明。唯文殊可独
    领。又名是音声。起缘多用。相为色法。则教门
    少明
      三次会二归一门
    问初建三门。后明二辙。观其文殊。似如婉
    丽。考其大旨。则不二未成。何者。明不二之理
    无言。应物之教有言。即无言之理。不可有言。
    有言之教。不可无言。则理教天乖。何名不二。
    答。子乃晓不二无言。而未悟言即不二。故教
    满大千而不言。形究八极而无像。故无言而
    言。虽言不言。无像而像。虽像不像。乃为一
    致。何谓天乖。难曰。若言即不二。则文殊之言
    常默。若不二即言。则净名之默常言。三阶之
    论浑然。二辙之言便丧。答。三阶之论说。寄迹
    浅深。二辙之言。提引未悟。如其穷达。则不二
    常言。言常不二。未始不二。未始不言。故莫二
    之道始成。得一之宗便建
      四次泯一以归绝门
    论曰。夫有无相生。高下相倾。有有故有无。无
    有故无无。因二故不二。若无二。则亦无不二。
    故经云。不着不二法。以无一二故。斯则非语
    非默。不俗不真。绝观绝缘。何二不二
      五同异门
    问。义宗乃广陈不二。未详不二定何等法。答。
    有人言。不二法门则真谛理也。有人言。不二
    法门谓实相般若。有人言。不二法门则性净
    涅??阿梨耶识。有人言。不二法门谓阿摩罗
    识自性清净心。四宗之中。初二约境。后两据
    心。虽识境义殊。而同超四句。故释迦掩室于
    摩竭。净名杜口于?骋?K菇岳砦?裼?省??br> 以之默。岂曰无辨。辨所不能言也。今总问众
    师。且明其正。次开十门四句。别详得失。众师
    既云理不可言者。为有不可言之理。为无此
    理耶。答有此不可言理。即名有句。何名绝四。
    若无此不可言理。则皆无所会。凡不可革。圣
    何由成。抚臆论情。二关之中。虽复绝言。终有
    绝言之理。既终有此理。终是有见。了何由得
    道。又终有此理。而不可说其有无者。与犊子
    部我。有何异耶。犊子执我在第五不可说藏。
    今计真谛理法不可说在第五藏。彼执有我
    不可说。名为我见。今计有真谛理不可说。名
    为法见。若然者。乃具人法二见。不得两空。何
    道之有耶。又终有此理。以为宗极者。则此经
    以有为宗极矣。愿明识君子可详而览焉。又
    真理不可说。俗理则可说。又真理不可说。无
    有可说义。世谛是可说。无有不可说义。世谛
    若不可说。则入于真谛。真谛若可说。便入于
    俗谛中。以此详之。还成二见。何名不二法门。
    大品云。诸有二者。无道无果。涅??云。明与无
    明。愚者谓二。皆者了达其性无二。明与无
    明既尔。真俗亦然。愚者谓二。智者了达其性
    不二也。问盖是未悉义宗。故兴是问耳。今
    明。俗虽可说则真不可说。真虽不可说则俗
    可说。以二谛一体。故名不二。即是不二法门。
    乃是智人所了。岂是愚者谓二耶。答。子亦
    未领今之难意。故有斯通耳。既言真即俗者。
    俗既可说。真可说不耶。若俗可说真亦可说
    者。便成二负。一违宗负。二失谛负。违宗负
    者。本立俗谛有三假。三假可说。真理即四忘。
    四忘不可说。故净名杜言。释迦掩室。今真则
    俗。俗既可说。俗真亦可说。既。三假。真亦
    三假。何有四忘之宗。故名失宗负。二失谛负
    者。真既即俗俗。可说。真亦可说。即皆是俗。
    何有真谛本有真谛。可有俗谛。既无真谛。宁
    有俗耶。故二谛俱失。真即俗。既有二失。俗
    即真。亦招两过。俗既即真。真不可说。俗亦不
    可说。真既四忘。则俗非三假。谓失宗负也。二
    者俗即真。真不可说。俗亦不可说。皆是真谛。
    有何俗耶。既失俗谛。亦无真谛。故二谛共失。
    若真即俗。俗自可说。真不可说者。亦有二负。
    一违教负。二违理负。违教负者。经云。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若俗自可说。真不可说者。何名
    即是。违理负者。若俗即真。俗可说。真不可说
    者。请问。可说之法与不可说。为一耶。为异
    耶。既言其一。则互相类。说类不说。相与皆
    说。不说类说。相与不说。若言可说异不可说。
    则应色异于空。空异于色故。进退二关。俱不
    可也。问。真俗体一故。俗恒即真。真常即俗。
    而真义恒非俗。义俗义常非真义。故真不可
    说。而俗则可说。答。俗体既则真体者。俗义为
    则真体。为不即真体。若俗义即真体。真体
    不可说。俗义亦不可说。若俗义不即真体者。
    俗义应非三假。俗义既则是三假。岂不即真
    耶。又经云。既无有一法出于法性。宁言俗义
    不即真耶。以此推之。则无相即。无相即故。便
    无不二。若有不二。可有于二。竟无不二。何得
    有二。故有所得宗皆是戏论义。今更开十门
    四句。以详得失。何以约四句明得失。众师皆
    言。道超四句。故至圣以之冲默。故宜就四句
    详其是非
    一前明单四句。天竺外道九十六术。略而言
    之。不出人法四句。言人四句者。僧法计神
    与阴一。世师执神与阴异。勒娑婆明亦一亦
    异。若提子云非一非异。法四句者。如破长爪
    经云。一切法忍。即是有见。一切不忍。名为无
    执。亦忍亦不忍。谓亦有亦无。非忍不忍。名非
    有非无。但明四句之义。无绝四句之宗。无绝
    四句之宗。故无不二之道也
    二佛灭度后。五百论师。诸部异宗。亦不出四
    句之义。如龙树所引。犊子计有我有法。名为
    有见。方广执无我无法。名为空见。萨婆多谓
    无我有法。即是亦有亦无。诃梨云世谛有我
    有法故非无。真谛无我无法故非有。即二谛
    合明中道非有非无也。问。犊子计我。与外道
    何异。答犊子明假我。外道执实我。是故为异。
    广如俱舍论辨犊子三假之宗。又如释论所
    引云。犊子计五阴和合故有人法。四大和合
    故有眼法。既称和合。即是假也。故知是假
    我。问。既是假我。与诃梨所辨。有何异耶。答。
    犊子计。别有假人体。与阴体不一不异。在第
    五不可说藏中。故俱舍论出彼义云。如因薪
    有火。别有火体。虽因阴有人。别有人体。问。
    不然。今明假有体者。世谛故有。即真故无。而
    犊子计我不可令空。故非类也。答。盖是未悉
    犊子之宗。故作此说耳。如俱舍论云。犊子未
    入空无我观。是故有我。入观之日。则知我空
    是故当知全同彼说。如此诸部所立义宗。皆
    堕四句。无绝四句言。无绝四句言故。无不二
    之道。本有不二。故有于二。既无不二。亦无有
    二。故理教不成。皆是戏论。障不二法门也
    三明即世所行尘识四句。一萨婆多部。不得
    法空。计有尘有识。二方广道人。学?撤鹇浴V?br> 邪无之义。明无识无尘。三藏什未至之前。有
    心无之说。明有尘无识。如肇公不真空论云。
    无心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肇公评之
    云。此得在于神静。而失在物空也。四计无尘
    有识。如执唯识无有境界。如此等说。皆堕四
    门。亦无绝四。故无不二之道。如上斥之。问。
    有尘有识。是?酬贾从兄??N蕹疚奘丁7焦?br> 邪无之宗。无识有尘。人师自心。此三可得非
    之。唯识之旨。盖是方等之宏宗。菩萨之大论。
    何以排斥。答。考天亲唯识之意者。盖是借心
    以忘境。忘境不存心。肃然无寄。理自玄会。非
    谓尘为横计心是实有。未学不体其旨。故宜
    须斥之。故咎在门人。非和?之过。至净土中。
    具详得失也
    四复论四句。上来所列众师。皆堕单四句
    内。今次复明四句。一者有有有无。名之为
    有。二者无有无无。目之为无。三者亦有有有
    无亦无有无无。为亦有亦无。四非有有有无
    非无有无无。名非有非无。如释论就生灭无
    生灭。复论四句也。次明不二法门绝此四句
    者。非有有有无。非无有无无。非亦有有有无。
    非亦无有无无。非非有有有无。非非无有无
    无。即不二法门。净名冲默之旨也。问。何故明
    绝复四句也。答。诸部立宗。尚不得预复四句。
    况有绝复四句耶。今欲释净名默然之旨深。
    显异执之宗浅。故须明绝复四句
    五明重复四句。总上来四句。皆名为有。所以
    然者。有有。有无。有亦有无。有非有非无。故
    皆名为有。如龙树云。无法中有心生。即名为
    有。次绝此四句。名之为无。亦有四句亦绝四
    句。为亦有亦无。非有四句非无四句。为非有
    非无。次明绝此四句。非有四句。非无四句。非
    亦有四句。亦无四句。非非有四句。非非无四
    句。故名绝四句也。问。何故明此四句义也。
    答。异部众师。立大乘之宗者。但在复四句中
    有无二句之义耳。尚不得预四句之宗。安有
    绝四之旨。何以知然。南方真谛之境。北方摩
    罗之心。皆明绝于有无四句。故堕第二句中。
    世谛之与八识。皆在四句之中。即为有门所
    摄。故知皆堕二句之内。无绝四句之言也。又
    重复四句者。所上单复四句之有。为有句。
    上单复四句之无。为无句。乃至亦有亦无非
    有非无。如此绝四。其致渊远。众师之宗。都不
    预斯四句内义。况有绝四之言耶。六明鉴深
    四句。初阶绝单四句。次阶绝复四句。第三绝
    复重四句。虽复次第渐深。而或者终谓窈[穴/俱]
    之内有妙理存焉。即名为有。若无此妙理。则
    名为无。亦有此理亦无此理。名为亦有亦无。
    非有此理非无此理。为非有非无。若然者。终
    堕四句之内。何有绝四之宗。是故今明生心
    动念。则便是魔。若能怀无所寄。方为法印。
    问。何故明绝此四句。答。经云。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净名所以杜言。释迦所以掩室
    者。在斯一辙之内。方言始得为极。是故明此
    绝四句也
    七明绝四句。绝四句者。非谓绝于四句名绝
    四句。乃明虽复洞绝而宛然四句。故名绝四
    句也。问。何故明此义耶。答。禀教之徒。闻上
    来绝诸四句。便谓窈[穴/俱]洞绝。同哑法外道。是
    故今明。至道虽复妙绝。而四句宛然。是以。经
    云。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岂闻妙绝而谓妙
    绝之内不能言哉。又虽复妙绝而四句宛然
    者。明圣人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而大小乘
    经论。诸佛菩萨。明有无等一切四句者。皆此
    一节之内说之。故文殊问经。明诸部义云。十
    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
    来起。如此诸部异义不同。皆是无异相中而
    明异相。无分别中善巧分别。以不体斯意。异
    执纷论。成戏论也
    八明四句绝。前明虽绝而宛然四句。今明虽
    绝四句而都绝。如天女之诘身子。汝乃知解
    脱无言。而未悟言则解脱。故教满十方。即是
    四句常绝。故明四句绝也。问。何故辨此义耶。
    答。据缘而言。上拔其况情。今息其动念。善吉
    曰。我无所论。乃至不说一字。般若云。若言如
    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如此皆是不坏假名
    而说实相。故明四句绝也
    九明一句绝。如一假有则绝四句。所以然者。
    假有不可定有。假有不可定无。假有不可定
    亦有亦无。假有不可定非有非无。故此假有
    绝于四句。问。假有何故不可定有。答。既言假
    有。岂可定有。若是定有。便是定性。何名假
    有。或者云。假有若不可言有。假有便是无。是
    故今明。既称假有。宁是定无。但言假有。云
    何得亦有亦无。唯称假有。宁言非有非无。
    故此假有绝乎四句。问。何故明此义耶。答。或
    者云。真谛无言可绝四句。不知则假有一句
    便具四绝。故明一句四绝也
    十明绝一假有。上虽明假有绝四句。未辨绝
    于假有。是故今明绝于假有。论云。因缘所生
    法。我说即是空。故知假有无所有。次云。假有
    若非有。假有便是无。故今明。假有若是有。假
    有可言无。假有竟非有。故假有亦非无。次云。
    若尔世谛有假有。真谛无假有。即假有亦有
    亦无。是故今明。若有有有无。可有亦有亦无。
    竟无有无无。即何有亦有亦无。次云。若假有
    不得亦有亦无。便是非有非无。故今明。有无
    成者。可有非有非无。竟无亦有亦无。云何有
    非有非无。次云。若尔者。即非四句之内。应有
    四句之外。故今明。若在四句之内。可在四句
    之外。既非四句之内。岂在四句外耶。次云。若
    非四句内外。便应有此假有。故今明虽不在
    四句内外。而假有宛然。虽假有宛然。而不在
    四句内外。问。此句与上一句四绝何异。答。前
    明假有绝性有四句。今辨绝假四句。前就世
    谛门绝。今就真谛门绝。是故异也。此之十门。
    乃是众经之秘奥。群圣之良术。入道之内路。
    洗累之要门。坐禅之规模。敷讲之弘范也  六
    迷悟门
    问。若道超四句。至圣以之冲默。则非俗非真。
    无二不二。今以何因而辨不二。答。无名相中。
    假名相说。不知何以字之。故强名不二。问。
    既非二不二。何不强名为二。而名不二。答。失
    道之流。多滞二见。为泯斯二。故强名不二。不
    强名二。问。息何二见。强名不二。答。欲明一
    切众生本来是佛。显斯不二。泯于二见。故明
    不二。所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观
    身实相。观佛亦然。涅??论云。众生即是佛。故
    名为蜜。正观论云。生死涅??本无二际。盖
    是方等之良津。还源之要术。大士兴于世者。
    在斯一门
    难曰。众生是法身。何由有六道。答。斯处幽
    微。难以言辨。必须观悟。乃契玄宗。今仿佛言
    之。子宜空心领会。于道未始二。于缘未始一。
    于道未始二。故众生即是佛。于缘未始一。故
    六道异法身。六道异法身。故六道覆法身。名
    为如来藏。如来藏者。谓如来胎。以失于不二。
    故起二见由斯二见。缠裹不二。不二道不得
    现前。故此二见为不二之胎。又不二之道。隐
    于二见。名如来藏。涅??又称为无明[谷-禾+卵]。胎与
    藏义殊体一。难曰。斯乃由来旧辙。何谓则曰
    灵宗。答。隐显之说。亲经圣口。斯言不可异。
    其意不可同。问。既同唱斯言。意云何异。答。
    非别有一物以覆法身。亦非别有法身隐手
    胎内。若别有法身在于胎内。其犹辟内有
    柱。我在色中。盖是身见之流。何名中道佛性。
    问。若非别有一物以覆法身。又非如来隐于
    胎内。能覆所覆。义云何成。答。道本无二。众
    生虚妄。失于不二。横谓二。不悟横二本无二。
    故二覆于无二。二覆于无二。故无二隐横二。
    无二隐横二。故名如来藏。若悟横二本无二。
    无二显现。名法身。隐显大宗。其意若此。问。
    经云佛性遍覆。犹如虚空。众生可覆佛性。性
    云何覆众生。答。就佛性通之。小成难见今约
    法界。以释此文。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
    空。以法界广大。六道常在法界。于倒谓众生
    常出法界。以常在法界故。法界覆众生。于众
    生常出法界。故众生覆法界。佛性遍覆。义同
    于此。法界是佛性之异名。法身之别目。是故
    经曰。无尽平等妙法界。皆悉充满如来身。法
    界既满如来身如来身。亦满于法界。故如来
    身即法界。法界即如来身矣
    问。既得互覆应得互藏。如来为所藏故。名如
    来藏者。亦如来是能藏。众生为所藏。应名众
    生藏。答。亦有斯义。以众生无二横谓二。故二
    覆于无二。无二隐横二。故众生是能藏。如来
    为所藏。名为如来藏。虽复横谓二。不出于无
    二。二常在无二。无二恒覆二。故如来为能藏。
    众生为所藏。故名众生藏。问。二覆于不二。不
    二既不现。不二覆于二。二亦应不现。答。二覆
    于不二。隐覆故名覆。故不二不现。不二覆于
    二。广大故名覆。于缘二常现。问。于缘二常
    现。二可覆不二。于道未尝二。应不覆于二。
    答二常在不二。故不二恒抱二。如虚空含万
    像。法性外无法。问。于迷恒见二。于悟恒不
    二。于迷恒见二。六道异法身。于悟恒不二。即
    众生恒是佛。答。子妙语诚如所言。难曰。于迷
    恒见二。不见悟不二。于悟恒见不二。应不见
    迷二。答。既了悟不二。即不见迷二。是以经
    云。我有五眼。不见菩提。凡夫无目。岂有所
    覩。问。迷不见不二。凡不覩于圣。悟不见迷
    二。即无圣应不接凡。将非凡圣绝交感应便
    隔。答。盖是未领不见之宗。故兴绝交之难耳。
    上云了悟不二。则无复迷二。故不见二。若犹
    见二。即犹有迷二。何名为悟。虽了悟不二。见
    于迷恒是二。故凡圣道交感应不绝。难曰。若
    不见迷二。可得异于迷。若见于迷恒是二。即
    应与迷同是惑。答。虽复见于迷。不如迷所见。
    是故不同迷。故法华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华严云。随顺众生故。普入诸世间。智慧常寂
    然。不同世所见。问。悟人见不二。复见于迷恒
    是二。此之二照。是何智耶。答。即波若与方
    便。般若。恒照不二。见六道常是法身。方便。
    即照于迷恒二。故众生异佛。问。于迷恒见二。
    不见恒不二。可无有般若。既见恒是二。应有
    于方便。答。迷人不见迷。亦不见不迷。故无有
    二慧。见迷见不迷。皆是悟人见。是故有权实。
    问悟人入不二。可得见不二。不入于二门。云
    何得见二。答。由悟二不二。名为悟不二。既悟
    二不二。名为悟不二。既悟二不二。则了不二
    二。是以悟人具有二慧。迷缘既不悟二不二。
    亦不了不二二。故无二慧。即称为无明。如
    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有无所有。
    是事不知。名为无明。即其事也问经云。若无
    明转。即变为明。宁言众生即是佛耶。如其是
    佛。复何所转。二文相害。请为会通。答。无二
    横谓二。故称为无明。若悟横二本无二。所
    以名为转。横二本无二。虽转无所转。故名为
    即是。义实冥符。不相害也。问。佛名为觉。若
    众生即是佛。应众生即是觉。答。觉名为悟。了
    悟横二本无二。是故名为觉。横二本无二故。
    众生即是觉。又缘观俱寂。乃为妙觉。众生缘
    观本来寂灭。故即是觉。是以经云。一切众生
    即菩提相。本来寂灭。不复更灭。法华云。诸法
    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知众生本来寂灭即
    是佛也。又如即是佛也。一切众生本来是如。
    亦本来是佛。故此经云。夫如者不二不异。不
    异者。三世竖论。故大品云。如名为实不虚如
    教。中后亦尔。以三世虽殊。如体无改变。故云
    不异。不二者。此则横论。虽有凡圣。同皆一如。
    名为不二。故云弥勒亦如也众生亦如也。以
    无二故。众生是佛。问。既凡圣同一如。一人得
    见如。一切亦应见。答。虽复同一如。有悟有未
    悟。是故有见有不见。问。迷悟异于如。可有见
    有未见。迷悟既同如。亦应得同见。答。如常不
    异迷。迷常与如异。故迷不见如。问。虽引众经
    明众生是佛。但即是之言。犹未可领。为众生
    与佛俱空故。众生是佛。为有佛有众生。以众
    生即佛故。名为即是。若无佛无众生。宁言众
    生即是佛。若有众生有佛。复何犹即是。答。察
    子之情。有无二门。俱非即是。所以然者。有佛
    有众生。斯则有见。何犹是佛。无众生无佛。复
    为无执。岂是佛耶。若能息此二见。故众生即
    是佛。是以经云。寂灭是菩提相。灭诸相故。难
    曰。若非有非无。亦非佛非不佛。非众生非不
    众生。何得云众生是佛。答。良由悟非佛非不
    佛。所以名为佛。若见佛见非佛。乃是佛见非
    佛见。何名为佛耶。问。若息佛见非佛见。即了
    非众生非不众生。方是佛者。斯乃佛是佛耳。
    未息诸见。即名众生。若尔众生非佛。何得众
    生即是佛。答。不言息见方名无见。以无见名
    为佛。良由诸见本来无故。众生本是佛。问。若
    诸见本来无故众生本是佛。何得复云一切
    众生皆有佛性未是佛耶。答若悟诸见本无
    见。即众生本是佛。不名为佛性。但无见而起
    见。不见本无见故。无见隐于见。故称为佛性。
    未得名性佛。问。佛性与如。为同为异。若言一
    者。经云。凡圣皆一如。不言凡圣一佛性。若言
    异者。复何得云如即是佛。答。此义纷纶。由来
    久矣。今略叙之。会通异说。若不二二义。开如
    佛二门。如是二不二义。佛性名不二二义。以
    如是二不二义故。凡圣皆一如。佛性是不二
    二义故。不得凡圣同一佛性。问。何故尔耶。
    答。佛名为觉。觉是智照之名。众生有佛性。即
    有于觉性。故照用不同。不可全一。释论云。如
    无所知。是所照空境。空无有异。故得凡圣
    一如。此是不二二义故。开境智不同。空有
    为异。若二不二义。如即佛性。佛性即如。故
    论云。亦名如法性涅??。涅??岂是无知。亦非
    空境。若了斯二门。则异说同归。义无违背。
    矣。问。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为就如门。
    为约智用。答。北土以如为法身佛。凡圣一
    如故。同一法身。南方云。如是顽境。佛即是
    灵智。以众德均等故。云同共一法身。详其得
    失。余科已明。今略陈之。大品云。如无去来。
    如即是佛。此则以如为法身。凡圣同一如故。
    同共一法身。若云如无所知。佛名为觉。则众
    德均等故。同共一法身。故各举一门。亦无相
    背。问。在经何故有二说耶。答。由体如故名为
    如来。故用如为法身。若言佛名为觉。觉是智
    照。即智。可轨名法。故用智为法身。是以二文
    各举一义。此皆不二二义。故开二门。若二不
    二义。智即是如。如即是智。但照义名智。如实
    名如。更无二也。故般若云。如无去来。如即是
    佛。离是之外。更无有佛。岂可以如为境。佛自
    是心也。问。不二二义。不得凡圣同一佛性。故
    无一人见佛性即一切皆见。唯凡圣同一如。
    若一人见如。一切应并见。答。以迷悟不同故。
    有见有不见。问。迷悟异于如。可有见有不
    见。迷悟既同如。亦应得同见。答。如常不异
    迷。迷常与如异。故迷不见如。问。迷悟同一
    如。悟人既得于悟如。亦证于迷如。答既是一。
    如则更无二证。故证如之时。凡圣并皆如。如
    外无凡圣异也。问。如即是佛。了自是如。既其
    自佛。了他亦是如。应用他法身。答若二不二
    义。以如为法身。既同共一如。亦同一法身。故
    无自他异。若以不二二义。众德均等。名同一
    法身。即悟缘众德。显即用悟法身。迷缘隐未
    现。故未有法身。即悟缘不得用
    问。此经正明不二法门。云何乃释法身佛
    性。答。上引经论。明众生是佛。称为不二。
    将就此义以辨佛性法身。以众生是佛。故六
    道即法身。于迷者恒非。故隐名为佛性。问。
    不二法门品。明众生与佛俱空。故云不二。中
    论明生死涅??皆不可得。是知生死即涅??。
    斯乃明真谛空义。云何辨佛性法身。答。若
    见生死涅??二。是故名生死。若了悟此二本
    无二。所以名涅??。生死涅??二法既尔。众生
    与佛两人亦然。见有众生有佛二。即名为众
    生。若了无佛无众生。此乃为佛。是以不二法
    门。得辨法身佛性。问。涅??门可说佛性隐
    显。法身是常义。净名经宗。何得已明断义。
    答。下云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乃明法身
    绝百非。体含于万德。岂是明空。空可绝百非。
    真谛云何含于万德。以此详之。明不二义。即
    是佛性法身义。又若言此经未明法身常者。
    何得复言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
    诸数。漏尽无复诸漏。无为即不生不灭。岂非
    常耶。又云。但以名字故有三世。非谓菩提
    有去来今。即前文辨法身无为。此句明菩提
    常住。以二文征之。则五时之教土崩。四宗之
    说瓦解。宜改旧迷同栖不二矣
      七释入门义
    今次释入门不二之理。称门凡有五义。一者
    至妙虚通常体为门。二欲简别余法门户各
    异。今是不二法门。非余门也。三欲引物悟入
    故称为门。四通生观智所以为门。五因理通
    教故名为门。此四皆从他受称也
    问。理既是门。因何得入。答。藉不二教。通不
    二理。即是以迹显本教为理门。问。正应以
    教为门。云何乃以理为门耶。答。文云入不二
    法门。可言但入教耶。良以入理故称为入。所
    以因理为门。问。常云二谛为教门。为通不
    二理。何故不用二不为不二门。耶答。自有二
    通不二。以二为不二门。今此中云入不二法
    门。不云从二入不二。故不以二为门。问。二
    谛为门。遂入不二理者。亦应不二为门。应入
    非二非不二。若不二虚通当体名门。二谛无
    垂。亦当二名门。答。通即义例。但二谛未极。
    可得更从二入不二。今此不二既为究竟。不
    得云从不二入非二非不二矣
    问。不二当体是门。以何为证。答。其例甚
    多。如法界法门。不可从非法界入于法界。亦
    不可从法界更入非法界非不法界。故法界
    当体为门。问。法界何故不得更入非法界非
    不法界。答。经云广大如法界。叹法界圆满
    究竟。故不得更有所入。问。法界与不二。何
    异耶。答。同是一道。但名字不同。何以知之。
    经云。无尽平等妙法界。皆悉充满如来身。法
    界平等即是不二。不二广大。无法不含。即是
    法界也
    问。今但称不二。即唯摄不二。不摄于二。云
    何同法界耶。答。若尔者。法界即但摄于法。不
    摄非法。云何名广大耶。今明无一法而非法
    界。亦无一法非是不二。但失不二。强谓为二。
    竟不曾二。如迷法界而成非法界。所以言出
    法界。竟无所出。问。谁入此门。答。无人入也。
    所以然者。有能入之人所入之法。即是人法
    二见。云何入不二门。问。既不见人法。无能入
    所入。云何称入不二门。答。良以不见能入所
    入。方入此门。如般若开宗身子问。云何菩萨
    行般若。如来答云。若不见菩萨。不见波若。不
    见行。不见不行。如是菩萨行于波若。见能行
    所行。即是诸见。岂行波若耶。问。若了无入不
    入方入门者。二乘亦悟无入不入。何故不入
    此门。答。此门明二即不二。名入不二门。二乘
    在有不见空。在空则舍有。恒是二见中行。何
    犹得入不二。问。何文明二乘不入不二。答。释
    论云。唯摩诃衍中。明生死即是涅??。三藏中
    无有此说。何犹入耶。问。经云三乘同入法
    性。法性即是不二。何故言不入耶。答。二乘析
    法明空。得小分气。是故云入。以理言之。实不
    入也。此义后当具明
    问。何位菩萨得入此门。答。五十二位。皆入
    此门。所以然者。十信则信不二。故名信入。十
    解解不二。名为解入。十行从解起行。名为行
    入。十回向解行纯熟。名为顺入。登地以上。
    名为证入。佛则究竟入也。问。外凡十信云何
    已入。答。发心毕竟二不别。故从始发心。终乎
    后念。皆习中道。恒观不二。是故能入。问。外
    凡尚入。二乘云何不入。答。二乘法中。无有此
    说。何犹入耶。又十信一阿僧只劫修行者。良
    为不二之观难成。小乘极多虽至百劫者。取
    舍之心易习故也
    问。佛入空观。犹见如外有佛佛外有如不。
    答。若如佛为二。犹为二观。何名不二。既不见
    二。亦不见一。如是不见五句。而如佛宛然。斯
    处幽微。唯佛境界。问。既不见五句。何名不
    二。答。良以见五明为二见。以不见五。故称不
    二。问。如佛不异。可名不二。而境智宛然。何
    名不二。答。二常不二。故名不二
      八摄法门
    问。入不二法门。与三波若。三观。中。观。论。五
    佛性等诸法门何异。答。题云入不二法门。含
    有三义。一不二教。次不二理。三不二观。据能
    化为言。由不二理。发不二观。由不二智。说不
    二教。就所化辨者。藉不二教。悟不二理。生不
    二智也。不二理谓实相般若。不二观则观照
    般若。不二教则是文字波若。此三眼目异名。
    更无别体也。不二理则义相观。不二观谓心
    行观。不二教谓名字观。不二理即中道。不二
    观谓正观。不二教则名为论。但为佛印定。故
    名不二经。菩萨所造。名不二论。更无别体也。
    不二理即因佛性。不二观谓因因性。由不二
    境。发不二智。故是因因。但观智圆满。即是菩
    提。菩提无累。即是涅??。以此因果。显非因
    果。即是正性。故五性不二理。及不二观。既不
    立文字性故。不二教不摄之也。问。不二法门
    云何摄此耶。答。经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此之二句。总摄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能化所
    化。事无不周。所以然者。由失不二道故名为
    痴。如成论云。不见空者。常有无明。小论既
    然。大乘亦尔。由痴故所以起爱。如涅??云。狂
    故生贪。以贪爱故受身。受身则有死生。以失
    不二故。有六道四生。是以不二为生死本也。
    诸佛菩萨体悟不二。故有波若。见众生失于
    不二。无二谓二。而起大悲。此则空悲二道。以
    空观故。则体其二不曾二。以大悲门。伤众生
    无二横谓二。既大悲内充。故散身六道。方便
    诱引。令归不二。是故不二为众圣之根。岂但
    斯一教
    问。经云。波若为母。方便为父。故生众圣。悟
    不二。但有波若。无有方便。云何众圣皆由不
    二。答。余昔亦疑此言。今已悟矣。夫论悟不二
    者。必由识二宛然而是不二。方名悟不二耳。
    既识二即不二。便具二慧。何者。二既宛然不
    二。即不二宛然而二。既识二即不二。名为波
    若。即解不二而二。名为方便。波若与方便。犹
    是一观。如二不二。犹是二法。由悟二即是不
    二故。波若即是方便。问。既其即是。云何分
    于二慧。答。一观两照。故开权实。照二不二。
    名为波若。照不二二。故称方便也。问。波若
    照何法不二。方便照何法二耶。答。波若照六
    道颠倒二是不二。亦照佛菩萨不颠倒二是
    不二。方便照六道无二谓二。亦照佛菩萨随
    缘故二。问。不颠倒二。应是不二二。颠倒二
    云何亦是不二二耶。答。颠倒无二横谓二故。
    亦是不二二。但于颠自成二故二耳。故了不
    二。则具二慧。二慧生一切贤圣。净名由二慧
    而生。二慧由不二故有。所以不二是净名之
    本。故云立道本也
      九体用门
    问不二既为本。应最初则说。不尔最后方陈。
    何故非初非后。中间说耶。答。欲收用归体。从
    体起用。故处中说也。收用归体者。谓摄经初
    二用。归于不二也。又净名说二。本意令悟不
    二。欲示从二入不二。故初明二。后方明不二。
    次从不二更起二用。即是香积品等诸奇特
    之事。非但一经如此。众教皆然。但此经文约
    意含。故偏说耳。若最初即说。但得从体起用。
    最后说者。唯得收用归体。以处中明之。故义
    得两兼也。又众教所起。各自有原。此经之兴。
    事由于疾。统六道以痴爱为原。总群圣以大
    悲树本。拔痴爱故。托疾?骋?S性抵?健=岳?br> 问疾。即说生死过患法身四德。令厌已体求
    于佛身。即初集意也。佛在?园。为其集众。遣
    使慰之。至门疾品。还论二疾。一菩萨大悲之
    疾。二众生痴爱之病。说此二病。名说法门。不
    可思议品现神通门。观众生品明所化非有。
    故兴无缘大悲。佛道品辨能化菩萨无方妙
    用。反常会道。此四品两双。并未得论于不二。
    今始收此二。归乎不二。次从不二方更兴二矣
      十共释门
    问。不二既摄前生后。何不自说。乃与众共谈。
    答。凡有十义。欲示不二众教同归千圣共辙。
    故命异人令同说不二。在人虽异。所悟是同。
    即是显不二义。二托人优劣显入有三根。三
    者示惑病非一教门不同。四显不二义广非
    止一法。五示阶级次第令从浅入深。六显净
    名入深令尊人重法。七将欲散席各陈妙悟。
    八上已叹净名文殊德。今次彰大众之德。九
    明一切菩萨能说能入。小乘之流阙此二用。
    十明诸菩萨与物各有因缘。显非由一人所
    能化也

    净名玄论卷第一(名题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