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九

    二例上分章。荆溪云虽不次第者。第一当前
    第三。第二当第五。第三当第一。第四当第二。
    第五当第四。所以有此两次第者。各有其旨。
    前次第者教门必须大悲居首。依悲起誓其
    根须利及以勇进。今次第者内观任运即是
    根利是故居初。利根须进重起大悲弘誓勇
    猛。二初解下随文正释五。初利根出假二。初
    总释二。初释以无所受智断是菩萨无生者。
    大论云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忍。阿
    罗汉字下脱罗汉二字。应云罗汉智断也。二
    大品下释而受诸受二。初引经总立。二菩萨
    下约受正解二。初正解二。为是下牒结二。别
    释二。初标列二。正解三。初凡夫二。初标二。
    属下释二。初爱。荆溪云属爱善受等者。善恶
    各三故合?罗为下十善。然于而受诸受之
    中具足。广约节目阶位作相状者。意欲略明
    出假菩萨。委悉受相令后学者作出假因。先
    具照之而为方便。二见二。二乘二。初藏。荆溪
    云灭三心涅??者三空也。二通十喻如前记。
    久知不生生者。以不生生对通者。如梦如幻
    点空说生。三菩萨二。初正释。二料简。荆溪云
    观此等者。然此通相三观之圆。但前二观唯
    云空假。未有一中一切中。故须更明圆教四
    门。以圆四门始末皆悉入中故也。是故更须
    说第三观。二大精进二。初总释犹如懒人等
    者。犹如陶师虽得轮绳作器。若不精勤无由
    成办。如大施太子等者。暹云。如好施太子求
    如意珠。得珠坠海而抒大海。正使筋骨枯尽
    终不懈废。誓得如意以给众生济其身苦。诸
    天问之。答云生生不休。诸天见此精进助其
    抒海。水乃减半。诸龙见海水减恐海干竭遂
    还其珠。华严明七地欲沈空等者。荆溪云
    具如前引华严文也。二别释二。初明三受具
    法二。初标二释三。初凡夫二。初爱二。初恶。
    荆溪云。菩萨于诸不善至通达佛道者。于此
    恶中以知恶。故而为所观于能观中具有四
    种。分于药病成八不同。各分因果为十六谛。
    所观恶境不同。既尔。善境乃至二乘菩萨节
    级减之。知病识药。药治减故随减说之。道品
    下去一一皆云自他。以有疾故以习假故须
    自行也。二善。天文谓星辰躔度地理谓山川
    形势理亦文也。韦陀如前记。书史者书则通
    指六经具如前记。史即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刘珍东观汉记。世谓之三史也。后三国分方
    魏吴各有史官。蜀无其职。晋初陈寿采集其
    事谓之三国志。自兹厥后世有史书。五明者
    内外俱有五明。内五者声医方工巧呪术与
    因明。外五前四同最后是符印。六艺者礼乐
    书数射御也。韦陀五明约西土。书史六艺约
    此方。神仙之论者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
    迁也。故制字人傍山也。抱朴子曰求仙者
    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
    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行恶大者司命夺纪。
    小过夺算。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此亦
    此方神仙之论也。楞严经明七趣。于六趣更
    加仙趣。善论者帝释犹居欲界。但说散心十
    善以为天因。梵王皆说禅定令离欲界。故名
    出欲论。无不皆知者谓。出假菩萨于上天文
    地理乃至梵论为化众生。一皆精练。二见二
    二乘例前恶中者。应云例前释。利根出假中。
    三菩萨。二若受下结示引证。三起悲心。四弘
    誓二。初分科。二随释四。初酬愿化物。荆溪
    云。若薄若尽等者对于三根伏见侵思并名
    薄地。约初出假故云稍破。二去取二。初斥古
    二。今释。荆溪云。一切众生具十界法者此从
    实理谈其意也。既云十法不同。是则凡圣事
    理因果行位俱十。十界百界三千世间俱在
    一念。若凡夫人迷中三千若兼圆别。应知次
    与不次有除不除。若唯圆者理性三千一向
    不除。故云而不除法。言除病者次第应知。除
    九界病。不次第者但云体达。以达为除。?细
    前后以分次位。则无诸界减少之名。言温身
    等者温法身照惑暗成行食。照暗般若成食
    解脱。十二因缘亦复如是。但破执病法。何所
    除。三道之法本三德故。亦如治眼者犹是分
    喻可喻次第。三正化物。荆溪云。今谓至无明
    取相者界内无明名为取相。四传释二。初分
    科。二随释二。初释出病本。荆溪云。过去攀缘
    等者因是果病之根本也。现未悉然。二释教
    化断除。病本即内外见者。涅??即内我即外。
    此即二边空也。则能见般若者实相般若也。
    五勇健心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正结释。不
    得法施慧利者。非惠赐之惠。盖言法施是智
    慧之利也。肇师云。若不能尔其所修行。内未
    足有慧。外未足有利也。生公云无慧利于物
    也。此二师亦以智慧释义。二譬显。怨平声。论
    语以直报怨字皆此作。说文从囚从免。三中
    观调伏无明疾二。初悬谈义旨二。初叙观示
    意。二辨修位次二。初示位次。荆溪云。修此观
    位约教有三种者。荆溪云。别教接通八地已
    上。并于别圆地前住前初列通教。欲出别接
    之位耳。七地破尘砂至名眼见者。七地被接
    八地双流九地闻中十地方证。故云眼见。且
    约一涂不必全尔。随三根故此但属下圆教
    等者。虽属通相复以教分。圆教永异。故以空
    观多属于通。入假属别。入中属圆。或圆接别
    或圆接通。以方等中不定判故。请观荆溪所
    释。既以通相中观约圆接义。释之验前空假。
    亦约圆接。此为对教故未论之。若谓不然岂
    得云通相的属圆耶。二以别下判权实。行生
    修者谓行般若乃至修般若。委如前记。二分
    科正释二。初分科。二正释二。初正明中观二。
    初明观体二。初明自观。因前二空者。空观空
    生死假观空涅??故名二空观也。二观众生
    即是以前内观遍历外境。即外是内。一理同
    归。此观法之大端一家之凭托。故义例云。若
    欲修观必须内心。内心若净以此净心遍历
    诸境即内外泯合也。普门玄云。境不出二。内
    谓即心而具。外谓众生与佛。不二门云。凡所
    观境不出内外。总而言之只是华严心佛众
    生三无差别。涅??虚空佛性。法华诸法实相
    耳。故初心学者体内外不二了三无差别。如
    闻而观更无他趣。故云修此观时非但自知
    疾非真非有。知众生亦然也。此虽通相可例
    一心。何者下征释也。众生至生死者。六界
    众生堕分段死。四界众生堕变易死。以佛界
    通因故。了知十界者即外境事造十界也。故
    己他至无明者摄外归内也。故不二门云。是
    则外法全为心性也。故云同是真体等。既知
    全真体为无明。即达全无明是真体。如识即
    水为波。即识即波是水。寄语后人。细寻此意
    即能于病患心中求诸佛解脱。乃知一切法
    趣病。是趣不过等。方了一家观病患境成不
    思议。上根即入初住或内外凡。中下犹迷。更
    假发心至无法爱十乘虽异。一心无殊。咸空
    假中理无他向。苟或昧此徒自营营拟造佛
    乘。吾未之信。采芙蓉于木末塞薛荔于水中。
    唐弃功夫终无得者。愿舍妄执反照真心。荆
    溪云。菩萨观照等者即净名病与物理同。既
    专后心。验知即是本修圆人。前之二观成既
    前后。虽后亦云三空三假。三空但破见思之
    惑。三假但破尘沙之惑。虚解疏通未成实益。
    今之中观定空假并中。进退消之依教准部
    无令失旨。二简非二。初分科标示。二初文下
    随文释义。三初约爱见大悲。荆溪云。既简观
    中简此见爱。信在初心修中观耳。故向云从
    本已来与其菩萨俱非有无。复云。顺道爱生
    障入菩萨位。菩萨位者即初住也。故知爱见
    复属无明。言慈悲者正当二边之慈悲耳。作
    此说者斥二边位令入中耳。故知即是同体
    见爱名为顺道。文为二。初悬示义旨二。初简
    非示体。文中先简非次今观下示体也。二此
    之下约体示惑。若约正道者正道即中谛也。
    二随文释义二。初分科。二随释四。初正起爱
    见。顶堕如前记。二释是非二。初分科。二随释
    二。初除失不有而有者。光明云。无明体性本
    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自性之心即中
    道也。若用悲心者即爱见悲也。二显得。三引
    佛语证。四结观舍。二约禅定二。初分科。二随
    释二。初简非。荆溪云。若贪着有漏根本等者。
    世人若但作此释者。何能释于中道实慧。小
    乘尚离根本之着。况菩萨耶。故今文中乃至
    渐深。以释诸土。二显是。二约二智二。初分科
    二。初标下随释二。初约修行明二智因三。初
    标章。二解释二。初总标。荆溪云。释前四章门
    者。慧即实慧方便。是权。故方便与实更互相
    成。阙一则俱失。故互明之。故前两句约权论
    实辨权有无明实缚解。后之二句约实论权
    辨实有无明权缚解。故上二句中庄严等是
    权。权无故实缚解。则反此。下二句者植本是
    实实无故权缚解则反此。二随释四。初释无
    方便慧缚。言三脱门者当约圆中释之。二释
    有方便慧解。三释无慧方便缚。荆溪云不加
    修真慧者。真者实也。正明无实故使无权。若
    俱破者则权实并显。四释有慧方便解二。初
    正释。二料简。答爱见是顺道而起者。荆溪云。
    以顺实道而起于爱令方便阙。故经云无方
    便慧缚。故云以爱见心庄严佛土等。三毒着
    依正者。经云无慧方便缚。故云住贪欲邪见
    烦恼而植众德本。答利物下以利他取净土
    名成就众生。自行求佛身名植众德本。故引
    金刚论文证成二义。智习至净土者。此明真
    土诸佛无庄严国土之事。唯有真实智慧习
    识通达。则是修习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真实
    之性。此明取寂光土。寂光体融即具三土。此
    即成就众生故取土也。即是非形等者。即是
    正智证真如。无漏功德无有形相为庄严也。
    此明求佛果法身即植众德本也。三总结。二
    约真应明二智果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观
    身有实疾权疾二。初分科。初观法身实疾是
    实智者。荆溪云。观法身故名为实慧。有实疾
    故须观无常。故知亦约具足三惑者。而修中
    观须作是观。次观应身权疾等可知。二随释
    二。初观法身实疾。是实智即事不实者。荆溪
    云。谓无常等事即是真如如常照事。故于实
    疾事中观常法身理境故云俱游。二鸟如前
    记。二观应身权疾是权智。二观身疾不离不
    灭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约不离明实智。荆
    溪云是病是身等者。菩萨自观实疾身病即
    约实慧以明实境。境即实体与悲实同。故悲
    与生俱非新故。二约不灭明权智。荆溪云。于
    余众生者还待有缘。二道观双流二。初叙意
    分科。二随文释义二。初结前观为行本三。初
    调伏观成。二结过正释。三结成行本。二正明
    双流行二。初分科。二随释五。初双明双流行。
    二单明双流行。荆溪云单明双流者。如云过
    魔伏魔?是一边。而无示魔同魔一边故也。
    虽但一边任运具二故出一边。亦明双流。又
    如求一切智及不非时求亦?一边。对于而
    示现入假方是双流。下去准知不能委释。不
    随解脱生五净居者。修八解脱具足事禅。问
    何故不云不随实报入无功用。答通释无妨。
    但是文略。三约道品正观。荆溪云虽行四念
    处者。正观相应四字并冠下七科。照俗十力
    等者。以力望理十用皆俗。正观助道者。道品
    必正。且据空边以对于助。广简正助。具如止
    观记。皆异二乘者。二破二入故也。四约现相
    自在入真而能入俗者。内秘大行是入真。现
    二乘像是入俗。应知皆以中道不生不灭为
    真。故现二乘威仪入俗也。五约依正三。初标
    示。二正释二。初约依报结成佛国宗。二约正
    报结成解脱体。三若诸下斥古。云何消此经
    文者。以经显然明界外依正。故如向消文是
    也。五时众得益
      不思议品。二不思议品广释权疾二。
    初总示大章二。初总示来意重决。前问疾品
    者。决谓开决。前义既略更开决广明也。二此
    五下对下重分。二今略下别释今品二。初列
    章。二随释三。初品来意。荆溪云。净名空室至
    所表者。空表寂光。寂光亦有本迹之别。身居
    空室迹也。本因感果本也。身亦有二望土可
    知。现疾表迹亦是迹用。二略释不思议二。初
    列章。二随释二。初明三德解脱不思议二。初
    征文总示。二初标列征文。二何者下牒经示
    义。菩萨住此等者。慧为能住性为所住。?是
    分真境智冥合能起大用。故以须弥内于芥
    子。须弥芥子?是依报。十界依正尚在一心。
    于一界中依报大小何妨相入。大小既唯心
    性。心性一一融通故至分真有斯大用。二但
    四下约教简显二。初总示略标荆溪云。四教
    皆明三种之理者。前二各以真谛之理为真
    性也。各以二智而为余二。得此意已后两自
    明。待绝即应三一相对。不思议义而有二种
    者。即三一相对。若玄文中从理相对即前二
    教约思议理。论生无生。后二约不思议理论
    生无生。今待绝相对不思议中犹有教道。此
    绝仍待。今除别教。是故须以待绝简之。二若
    三下约义正解二。初略解。若三教所明即是
    相待者。荆溪云并三道之外有三解脱。圆人
    三道。约即可知如文广释。有思之不思者。三
    教展转待上。上能思下故有思下。不思上是
    不思。无思之不思者三道即三德。凡圣理一。
    非但下不能思上。上亦不能思下。故云无思
    等。二所以下广解二。初约三教明相待。二今
    明下约圆融明绝待二。初正明。二是则下结
    示。是则至三道者。以凡圣理同因果性一故。
    引文殊般若者。佛界不思议证下不能思上。
    众生界不思议证上不能思下。岂但不可以
    心思。亦不可以言议也。总而言之?是圆融
    妙理。非圣凡心口之所思议耳。二明本迹依
    土不思议二。初正释二。初对前简示。二今明
    下正明迹用二。初正明同居。集在一国者荆
    溪云。且在此经。若从此理亦可一尘具一切
    刹。故不二门云。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寂
    光无异。是则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一
    切身。广狭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若
    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二若迹下
    结况二土。二料简二。初问。问意者以经通名
    难品别目也。既云一名不思议解脱。是则品
    品俱不思议。何独此品。二答二。初正答。二引
    例。今品亦尔者虽一经终始皆不思议。然欲
    求不思议事。当于此品中求。由身子念座净
    名借座。于是一向广明不思议神用也。三入
    文贴释二。初分科。二随释六。初身子为众念
    座五。初身子生念二。净名问经云云何者总
    责之辞。犹言云何念座也。仁者下以二事别
    责之。三身子答。荆溪云。即有三失者。第一责
    违心失此取答时。然身子本来非全求座。但
    责现在不能亡躯。义当求座以成身失为责
    之法道理如然。念座居怀口称为法。岂不正
    当心口相违。第二约法责诃。不称理者。准次
    第教承前已来未曾求大。虽云被屈复闻文殊
    称叹难酬。然亦未作慕大之想。信知尔时虽
    云为法但欲乐闻所行小法。此则正当违所
    求理。第三兴念失者。但于小乘尚乃成失况
    复大耶。四净名弹诃三。初约事诃其违心失。
    二约法诃其不称理失二。初叙意分科。二随
    文释义四。初约阴入三界诃。还招?变易死
    者。方便为?实报为细。二约三宝诃。九部为
    法者。小乘于十二中无方广授记无问自说
    也。又知法名佛等者。荆溪云。于中能知即佛
    义也。离相名法者。即向所知体全是法境。既
    云离相令知无着。无为即僧者。法体既离故
    得遍和。若不和者由法非离。事和尚尔况理
    和耶。三总约四谛诃二。初叙意分科。二随文
    释义二。初诃岂析观苦者。析破阴界是坏于
    身。二释若执生灭有诤论者于生灭理各执
    一门名为诤论。四别约四谛诃二。初叙意分
    科又解至别诃者。身子利根总诃已悟其未
    悟者。故待别诃言悟者。但是耻小慕大得生
    酥益耳。二随文释义四。初苦荆溪云。乃行生
    灭者。界外生灭亦是界内生灭。而反责之。二
    集为习报二因所成者?是惑业合集能招苦
    果故名集也。凡明集谛大小两异。小乘约惑
    业大乘唯约惑。涅??圣行中唯以爱为集。以
    诸惑中贪爱最能牵生故。下引九喻即其文
    也。习因至约业者。或谓习因约心报因约色。
    色即身口也。总是三业耳。今云报因约业者。
    则通取三业。意业与烦恼何别耶。当是三毒
    与身口相应者名业。不与身口相应者名惑
    耳。以此区别报习自分。爱有九种者。圣行品
    文也。一者如责主有余。如贫人负债虽偿未
    毕者犹系在狱。二乘亦尔。有爱习故不得菩
    提。二如罗刹女妇随所生子生已便食。爱罗
    刹女食善根子。三如妙华茎毒蛇缠之。凡夫
    贪五欲华不见爱蛇。死堕三恶。四如恶食性
    所不便食已而死。食爱食已堕三恶道。五如
    ?H女愚人与通巧作谄媚夺财驱出。爱?H女夺
    善法财驱之恶道。六如摩楼迦子。鸟食堕粪
    即便生长。绕尼俱树遂至枯死。爱缠善法亦
    尔。七如疮中?肉。若不治者即便命终。凡夫
    五阴如疮爱如?肉。若不治者死堕三恶。八
    如暴风偃山拔树。爱暴风亦尔。于父母所生
    恶心能拔大智舍利弗菩提树。九如彗星。彗
    星若出天下饥馑。爱慧星亦尔。令人受生
    死苦。凡夫行世谛等者解上心行于境也。心
    即凡夫心二乘心。境即世谛真谛。各以心行
    于境成业因。故招内外苦。三灭即有七识者。
    荆溪云。此内执小教不明。既取灭谛即是内
    执名随相生识。暹云内执者以第七识执第
    八见分以为内我。执第六等以为外我。故云
    内执。以二乘取灭谛之相义当七识也。四道
    亦名为佛者。以有觉义故此约名通以说。三
    诃兴念有舍道法失。五天子得法眼净。荆溪
    云。今推此文等者观弹诃四段经文。无别圆
    相。而多似通。又复诃小不应但通。故知?是
    以中入空。故使闻者亦得小乘法眼净也。即
    断见位。二净名借座二。初叙意分科。二随文
    释义六。初净名问。二文殊答。三神力借座。荆
    溪云。若准下文等者。下文为成彼土菩萨双
    流之行。须先传白动彼机情来。彼菩萨发问
    之端即应先遣化菩萨往。今无斯事须使义
    布。四灯王遣座。荆溪云。即表果报土者。问何
    以不云下之三土。答果报具三何须别列。况
    小能容大尚在一尘。五大众叹仰。六令众就
    座二。初分科。二随释三。初令文殊等就座。二
    得通者称座而坐。三新发意等皆不能升二。
    初分科。二随释五。初新发意等皆不能升。二
    语身子就座。三身子辞不能升。荆溪云身子
    及诸等者。身子内心未证此理。灯王之座由
    证而成。净名亦是证故能借。身子未证二人
    所证此称理事。事高难升。正由即理之事高
    广。故使无理之事靡升。以过一切方便人事
    理之外。故令此等皆不能升。所以新发意者
    亦不能升。菩萨不一故比决之。故将诸贤位
    展转不同。别圆新发意尚自不及。况复前二
    初心之人。身子虽是前教后心仍是小乘。方
    须礼座。既被加已升亦何难。四令礼灯王。荆
    溪云小乘归向等者。此弹诃中亦生酥益故
    令升。意预表后升。故至法华究竟升也。五作
    礼方升。三明不思议神用二。初分科。二随释
    二。初明身子见此神用叹未曾有。止长七千
    由旬者。暹云胜天王般若云。阎浮提地纵广
    七千由旬北广南狭。其中人面亦似地形。叹
    未曾有者。自普集来罕覩其迹。二净名答。广
    明诸佛菩萨有大神用二。初悬谈义旨二。初
    叙意分科。今净名至此解脱者即等觉分住
    非究竟住也。二显成权疾二。初对上释成二。
    初标示。二何者下正释。二所以下结示今意
    二。初云下随文释义三。初约佛菩萨显不思
    议体。荆溪云。初云诸佛菩萨等者。若云理者
    众生共之。既云诸佛及诸菩萨则已证不思
    议理。下文复云若菩萨住是解脱者即是已
    契真性之理。验前所契亦真性也。智境合时
    理应有两。此乃修性合论。故真性唯一。二约
    菩萨住不思智。住不思议之智等者。若非初
    心解了一念具足三千。咸空假中自他互遍
    者。分真实慧从何开发。寄言来学。宜加用心。
    昔会稽太守孟?事佛精恳。谢公谓之曰。得
    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应在灵运前。成佛必
    在灵运后。?深恨之。是故一日三舍其身。不
    如受持四句者。?由慧业能出生死也。既逢
    秘要宜在修心。无诵空言奢夸圆妙。鹦鹉学
    语为益且疏。三明不思议之大用二。初叙意
    分科二。初一下随文释义。初略别明不思议
    用八。初藏纳山海对二。初标。二正释二。初释
    芥纳须弥二。初总示标难。二有师下古今释
    义二。初斥古解。准涅??玄义古解芥纳须弥
    凡有七家。今疏略出其二。初谓神力能尔者。
    此以作意神通以解不思议用故为今破。故
    云神力何能尔。若晓无作妙性本自融通。凡
    夫迷故非局。而局则大小质碍。圣人悟故非
    遍。而遍则山芥相容。由证理体有兹事用。故
    此事用亦名神通。名与他同义体永别。次云
    小无小相等者。此谓芥子自无小相对须弥
    故名小。须弥自无大相对芥子故名大。既俱
    虚假。待对所以虚假相入。今谓下今破。自性
    既不相入。他性岂相入耶。对大名小对小名
    大是他性也。二明今释二。初明证理有用二。
    初引经总立。二观下约证释成二。初因证有
    用。一念无明心即如来心者。即妄而真三谛
    具足名如来心。岂但即因而果名如来心。其
    亦即自而他名如来心。是则他生他佛尚即
    自心。况自己依正宁乖一念。应知心外无境。
    大小互融以心入心。谁云隔碍。必在初住妙
    用方彰。故观众生一念等即通名字观行相
    似。若见之言唯在分真及以究竟。本具理显
    名见此心。神用无方故能入芥。此事既尔。诸
    事皆然。唯约一心更无别趣。是故果地妙用
    悉在因心。故因心显处妙用无碍。故荆溪云。
    古释此品随事多云。未应经旨。今疏一释用
    冠十双遂使古今诸师拱手。若观下总结示
    也。若观二字唯在初心。得诸佛解脱者。得谓
    证得通分极。二何者下简偏显圆。二乘心性
    奚尝不具不思议性耶。但由背性成迷非局
    而局。故法华开已一道无外。二言其下明有
    机乃见二。初简无机。二显有机二。初明神力
    所加。二若能下因见入位。必得如来灭度者
    分证究竟也。二毛藏海水。经云鼋鼍者。鼋音
    元三苍云。似鳖而大。纪年志曰。穆王十七年
    起师至九江。以鼋为梁。鼍音陀。三苍似蛟而
    大。山海经云。江水足鼍。郭璞曰。似蜥蜴大者
    长一丈。有鳞甲皮可以为鼓。二世界去还对
    经断取音。短陶家者。苍颉篇云。陶作瓦家也。
    三延促时日对。四彼此理土对。五供具三光
    对。六吸风内火对。七世界上下对。八现身变
    声对二。初标现文。经中现身应具现十界。略
    举四圣及人天耳。于四圣中又阙菩萨者。以
    正明菩萨界现诸身。故变声即通十界及大
    小乘。寻经可见。二上来下例前通示。散释既
    讫。更略明之。俾寻读者无忘心性故。大论五
    十一云。诸佛有二种说法。初略后广为解义
    故。初广后略为摄持故。今疏例上略示正为
    摄持。二总广明不思议用。四迦叶叹仰二。初
    分科。二随释二。初迦叶称叹。二语身子可叹
    事二。初分科。二随释四。初小乘闻不能解。三
    无漏根者证三道时必发三根。一未知欲知
    根即见道。二知根即修道。三知已根即无学
    道大乘。以初地为见。二地至七地名修。八九
    十地为无学。以别望圆约住亦尔。荆溪云。即
    以住前对于登住为无漏道。望小比拟亦应
    可见。法眼根坏者。且对事论。不能尽理究竟
    应云佛眼根坏。虽复闻说不能发识者。不能
    发道种智也。二劝智者发心除正位者。谓小
    乘圣人也。三自责声闻无分。荆溪云。一切声
    闻等者准此。亦是佛及净名大圣加之方有此
    说。故云迦叶此意等也。四庆菩萨得利二。初
    庆劝顶受。二明住法知魔。即知魔幻者由达
    魔界即佛故。五时众得益。六净名述成二。初
    分科。二随释二。初述魔不能坏。二明住不思
    议菩萨能成就行人三。初法如法华至所成
    者。彼经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
    六波罗蜜。乃至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故知世
    世恼害令行坚固。法华发迹通名善知识。非
    但指为阿私仙时也。故云恒为调达所成。经
    云珂贝者。珂螺属洁白如雪可以婴马膺也。
    二譬经云龙象者。即名象为龙。犹此方云龙
    马也。周官曰。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
    ?。六尺以上为马。肇师云。象之上者名龙象
    也。若依大论释叹德文龙。象乃是二类龙是
    水中之大。象是陆行之大。故知二释俱通。蹴
    蹋上子六反。谓以足逆蹋之曰蹴也。下徒盍
    反践也。三合
      观众生品。三后四品广释实疾二。初
    总标列章。二依章释义三。初明此品及下三
    品来意二。初明来意二。初约不思议品明来
    意。所以更明前品来意者。欲使后文承蹑不
    乱耳。文为二。初近对问疾品。成上果义者。即
    成近远二处果用故耳。近而为语已下文是。
    暹云?缘胜用难思。则知果证深远。故云成
    上果义。不思议因缘利物之疾者。因缘?是
    感应耳。或因圣而缘凡。或因凡而缘圣。因亲
    缘疏义如常辨。若云感应者。感定在凡应定
    在圣。故知止约八双明不思议用。悉是利物
    之疾也。二远对佛国品。二约此去四品明来
    意二。初略示。荆溪云。兼成室外四品者。理须
    兼于佛国半品。通总论之故且云四。故方便
    下三正当三观。方便品约所用法正多属空。
    弟子菩萨约能诃法。而弟子多属假。以菩萨
    多属中。佛国具三。三观既尔。四教准知。二分
    此下广释二。初近成问疾调伏慰喻二。初标
    牒。二解释三。初此品成上从假入空。荆溪云。
    而云成者。即释成也。上所明空既空一切。即
    是皆空故也。应具假中而但云空者。此有二
    意。一者通途虚照三谛。虽三而空。二者由在
    方等教中虽三而通。故使通相复异次第。未
    是独显。但是通知。若尔空尚未委。况今于空
    加四无量及广上等。故云小异。是故今以三
    品释上观众生。中有假有中故云约空起四
    无量。义当假观含于空中。故云约空。若准此
    文穷众生源。义当中在空中意也。净名答等
    者。源者即是无住之源本也。尚至无住岂但
    空耶。二佛道品成上从空入假。荆溪云。次佛
    道品既辨假中。任运变成不思议之假中也。
    文中虽不彰灼言之道理应尔。虽然此乃从
    于教旨。以说显机乃须依附方等。故分三品
    以属三观。三不二香积两品成上中道。荆溪
    云。如我病者等者。能见斯病与空同体。故中
    双非病亦双非非俗。故非有非真。故非无。此
    则正当中道义也。二远成室外四品二。初正
    成三品三。初此品成上方便品。二佛道品成
    上弟子品。三不二香积成上菩萨品。二今得
    下扶成佛国。二此四下牒品分章。二略释此
    品名二。初生起总释。荆溪云。自之与他等
    者。应先了心方知生佛。初既了矣反后照时
    但照一边。无不具足故。今但云观众生耳。此
    意正显空之与中。故先引华严自他双显。还
    依方等且从于通。故释观达观穿之文皆空
    三谛。慈悲接物者。物即众生以从利他故观
    他也。利他之法指四无量。二观以下分字别
    解二。初正释。二初观三初双标。荆溪云。言观
    穿者。不依止观作贯穿者。贯字亦与观义大
    同。彼用贯字释观字也。二双释二。初观达二。
    初约生佛总辨二。初正明。二引证。二俗谛下
    约三谛别释。菩萨照了者。荆溪云。约利根人
    从兹得入。故大经下利??壑?摺V窠欠础K?br> 文?巯饕病E淌?袄?匀?蟆H绻鄞┲小N使?br> 达观穿同用此喻。云何辨异。答了三惑一心
    是观达义。而惑破前后是观穿义。俱观中理。
    如到金刚。是则观达约横观穿约竖。横竖虽
    异三惑无别。故大经一喻二处通用。二观穿
    二。初约破惑显义。二引法华证成。荆溪云。故
    法华等者虽用三空。但是借彼法华之譬。譬
    三根人观于众生入三谛空。然今见中理与法
    华等。兼带约部小为不等。二故入下双结。众
    生三种约横也。穷源检之约竖也。二释众生
    二。初牒名略示。荆溪云言众生等者。观字两
    向。释观字虽兼众生但是能观通总而说。今
    此别释众生两字。众生即是所观境也。二??br> 昙下叙宗释义二。初叙宗计。荆溪云。众生两
    字并约小乘诸部以释。部属方等宜从小宗。
    若大乘中但论观别。释名何殊。文中凡出四
    家。一?酬级?孔尤?墒邓姆焦愕廊恕F渲?br> 犊子方广是附佛法外道。自以聪明读佛经
    书而生一见。犊子读舍利弗?酬甲灾票鹨?br> 言。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说藏中。方广道人
    读佛十喻自作义云。不生不灭如幻如化。空
    幻为宗。?酬济魉?芍谏?日摺R岳课逡醭?br> 众生故。故众生假名是所成。五阴实法是能
    成。第五不可说藏者。三世及无为法为四句。
    我离此四故云第五。我即众生假合名众生。
    主宰故名我。由主宰故假合由假合故。主宰
    其实一也。大论破此者破方广也。失衍意者。
    荆溪云。无三假故。彼是小乘滥用大名而无
    大旨故云失也。二今经下明今释。荆溪云。况
    今约衍幻化本通。通于佛性中道。二料简三。
    初简邪正二。初问二答二。初简邪。荆溪云。取
    空戏论等者。彼执幻化破他析法。而全无入
    空之门。况复入中不思议理。二此经下显正。
    大经至涅??是引大经大论证中道亦名众生
    也。六法谓五阴及众生。今揽中道法性以立
    假名。是佛性不离六法也。此与大经文义少
    别。彼明佛性真理与六法妄事不即不离。故
    言不即六法不离六法。今文但揽法性五阴
    假名众生。名不离六法耳。引大论者。法即五
    阴。五阴并常名五涅??。居十界极故无过上。
    荆溪云。众生佛性不离等者。空通于中得作
    此说。此中所释与余文异。此证三谛皆约众
    生故。各不离中道佛性。佛性亦名众生故也。
    若对不即通涂明者。假不即故即是真俗二
    众生也。言不离者空假众生体即中故。又
    不即者三皆非故。又不离者三皆是故。故观
    众生义通一切。此即荆溪通取三谛以释六
    法。于文似异其义仍通。二简大小二。初问如
    第五大等者。法有定数。大但有四终无第五。
    今观生本无如第五大。既唯空寂何故向文
    约真中解众生耶。荆溪云。问等者正意欲拟
    三谛即空。故以诸土而问于观。约观非但唯
    空。于有亦空假中。虽无空于变易之文义当
    空于二土之惑。故答中引菩萨观空例之。二
    答中初约唯空分段答。二约遍空三谛答。此
    即两番通明经意。初既唯空分段。何妨更约
    真谛论变易众生。次明菩萨三谛俱空。则经
    云第五大等。岂止喻于分段。亦喻变易本空
    故得约三谛以解众生也。初答中云依真不无
    等者。分段虽空变易未空。次文分二。初简小
    尚不观。涅??空者。涅??不空故受变易。二今
    明下显大二。初明三谛皆空。荆溪云。又云至
    亦空者信三谛空。既是虚解虽未能见若假
    若中能破执假执中之病。二所以下示中空
    所以二。初明破执用空。荆溪云。所以有时等
    者。非但虚解破执而已。亦能实破二边之惑。
    不同虚解故云有时。若空二边即显中道。故
    云空于二边也。若计等者为破二观之人计
    中道者说之。二一往下显空即三谛二。初明
    空非断灭。一心具万行者。荆溪云。此为因兹
    入圆中者而说之也。既空假俱空而入中。空
    中空任运具足万行。故此下无色界色正譬
    中道空也。是故向释众生得约三谛。二当知
    下于空具三二。初正释具三。虽同入空至三
    智也者。荆溪云。若据名者准入空时?可得
    名一切智耳。此一切智其理既通。即此一切
    亦通三谛。如是入空下结成通相也。如此品
    所明者。空中既具慈等三义义当于假。舍者
    义当于中。此即品内所明也。二若空下结归
    二义。横达竖穿俱约三谛。三简中空二。初问。
    荆溪云。问意者中体须立何须更空。以中破
    真中体理极。更将何法而空中耶。二答。荆溪
    云。答中意者中体性空何须用空。不同空假
    事犹有滞。具如前文。妄取下故知空中亦为
    计者。破计见理二俱空也。复次下重释出之。
    若更等者。释前中道不须更空之所以也。但
    云性自是空无无穷过故复说之。三帖释入
    文三。初观众生品明从假入空观二。初分科。
    荆溪云。文为四者。更加无量及以穷源天女
    散华。而明别惑方乃表于三谛悉空。华著者
    小乘空之失也。二初所下随释四。初正观众
    生从假入空二。初文殊问。二净名答二。初分
    科。二随释三。初约如幻等十譬观众生世谛
    二。初悬示分科。荆溪云。自有体性等者。即性
    计也。故云性空等。若体假即实者。体假名假
    犹有实法。故空假实方见实体。皆是幻有者。
    假实皆幻。言随理者法性理即是空。假即空
    故故云随理。又观此假假立生名以为观境。
    故云观生。此下十譬正观实法令成法空。故
    云观众生也。此下释中欲以下四同如幻。故
    先委释幻。次以此四例后五譬后五。随情者。
    问此品明随理通空。何须更立随情五譬。答
    既计阴实。虽亦知假假未即真。故立随情以
    助随理。对幻判之故属析法。二初言下随文
    释义二。初如幻譬文中先消喻而不知者等
    者。谓傍观人也。次由有下合法。菩萨合幻师
    无明合幻法。自他众生合幻物为人。惑者即
    凡夫也。此合傍观人。今观等者合自识幻法
    也。世谛众生者虽知本空不坏世谛。三假委
    如前记。二余九譬二。初标。二如水下释二。初
    释随理。菩萨自知等者。荆溪云。此通相空不
    关二乘。一切皆应云是菩萨。非但此中。此中
    且取异体为譬。故以天月譬于无明。若论正
    意正取观时。于法性处而观众生即见众生。
    遍于法性亦见法性全是众生。故水中月本
    自无月。今不除之意令即于众生而见法性。
    此下三譬意亦不同。但热焰二法稍似不即。
    今亦于热而观于焰全热是焰。摄大乘八譬
    依梨耶者。论既譬别。方等意同。然欲通圆亦
    何所隔。八譬名义如前记。二释随情。二约第
    五大等五譬观众生真谛。无有定性者。荆溪
    云。随彼诸譬。若空假中假名宛然。故云不妨。
    如龟毛等者虽喻毛角。不同三藏但破我人。
    且譬毛角。其实毛角须于幻处以见空。空故
    下中空亦非余境。若不了者逐语流移。失三
    谛空。将何合譬无此道理者。经有定数。大唯
    有四乃至界唯十八。若言第五十九如云龟有
    毛兔有角也。此定无故。三约如无色界等譬
    众生中谛二。初标简非有非无者。凡小谓无
    色。无色故非有。佛菩萨见无色有色故非无。
    所以无色界色可譬中道双非二边。下十四
    譬例说可见。不如如幻等者。幻人水月等虽
    并虚假而不妨有色像可见。故不同第五大
    等究竟是无。故所以分譬真俗。今十五譬并
    异前二。故属中道。二如无下正释二。初释无
    色界色譬二。初正释。舍利?酬颊叽艘嘈∽?br> 自说有色也。然在小宗终以无色无色为是。
    而以说有色者为不了义。故婆沙中?称抨A
    婆提说无色有色。若育多提婆说。无色无色
    何者是耶。答佛经中说。名色缘识亦应有色。
    又余经说。寿?^识三常相随逐无色。既有寿
    识云何无?^。又余比丘说。余四阴说识。有去
    来生死者不应尔。如从欲界生无色界。经二
    四六八万劫断色后生欲界还生色者。入无
    余界应更与行相续。欲令无此过故说无色
    有色。言无色者此依何经。答经云。解脱寂静
    过色入无色者。故知无色。又云色离欲无色
    离一切入涅??。故知无色。此二云何通。何者
    为胜。答说无者胜。说有者云何通。答未了义
    故。问引经云何通。答欲有名色无色无也。欲
    有三法随逐无色无也。色续论者四句分别。
    无色续色色续无色色续色无色续无色。故
    知无咎。今以小乘自说有色义符今喻。所以
    引之。二故知下结显二。初结显异前二。初结
    义异前。智者见空等者。此即利根于空见中。
    不空即中道也。大品下初句双非二边。如是
    有即中道也。是事不知等者。是事即中道。不
    达中道故名无明。故无明惑为中道障。二又
    上下结文异前。既前文已结此重立章。知与
    前异须譬中道。二此皆下结显成上。二如焦
    下释余十四譬二。初正释诸喻。如焦谷牙者
    荆溪云。若引法华非专今意。但约菩萨通方
    述之时在小宗未有斯见。次引大经意亦同
    尔。以密斥之意令当发次三果。譬大意亦然。
    小乘亦无界外生死。虽于大乘会中闻之亦
    未能有晓了之信。藏通菩萨尚未尽知。以
    其教意入无余。故得忍菩萨此约通教入无
    生者。如佛烦恼习者指应化佛示有烦恼。小
    乘教中亦明示。故诃调达责身子者。诃调达
    如前记。大论云。罗云从佛经行。佛问罗云。何
    为羸瘦。罗云以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若
    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
    自应知。佛问谁为上座。答和尚舍利弗。佛言
    舍利弗食不净食。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
    吐出食。誓曰我从今不复受请。今以佛有讥
    诃是?习相。荆溪云。从盲者见色去譬事则
    可通于小乘。灭度受身义犹隔小。所以出没
    不同者。以此诸譬多在菩萨亦兼小故。罔像
    欲见者。罔像亦[泳-永+放]像不分明貌也。灭定至入
    出者。由心驰动于内故息出入于外。心想既
    灭故息无出入也。如身子为女等者。即为天
    女所变也。如灭度者受身者。荆溪云。此既衍
    门复在菩萨。仍兼斥小得作此说。无因之火
    者。从因缘生不可得故故云无因。还从因生
    故云之火。今注本经作无烟火。盖展转之讹。
    以火从因误成烟字。复改字体作此烟耳。故
    肇师注云。火必因质。故知烟字后人妄改。荆
    溪云。上来诸譬或因衍门或依小教。以大小
    相兼者以由方等诸机杂故。然此诸譬经文
    一往皆似譬无。如无色界色焦谷牙乃至无
    因之火。以无色定无色焦谷定无牙乃至无
    因定无火。疏文取意皆显亦有。如引大经明
    无色界有色。及酥溉焦谷有生牙义。乃至
    遇[打-丁+焦]苏绳钻等缘火则可生。方显诸譬亦有
    亦无。细寻疏文一一皆尔。譬众生中谛如
    指掌焉。二此等下结显释疑。二明起无量
    心利物二。初叙意分科。二随文释义四。初
    慈二。初问。则有为等者。有为分段无为方便
    自体果报。即三土众生。故云三种众生也。二
    答二。初叙意分科。荆溪云。答意者所言慈者
    利物与乐以为其本。故知为说即是利他。即
    说三谛俱空之理与究竟乐拔究竟苦故。诸
    慈中具有智断圣德等相。故说行相资四段
    明益。二随文释义四。初约为说此法。即真智
    德慈即如来等者。由无缘慈故乘如实道来
    成正觉。故云慈即如来。无缘慈无二边系缚
    故云慈即解脱。既无二缚即名中道。故如来
    等皆慈异名耳。百句解脱者。百句虽多不出
    三谛。如涅??疏章安以三谛分百句文也。即
    是三德者荆溪云。无缘法身。法缘般若。生缘
    解脱。及以三谛对于三德如常所闻。法华明
    虽未得等者。虽通引彼正取未得中道无漏
    为证。室即解脱。衣即法身。座即般若。大经明
    初依等者。初依即十信。二依住行。三依十向。
    四依十地。依者凭也。于佛灭后可凭此四人
    取解故也。故云是人说法亦可信受。今引初
    依未破无明以证有疾。能知如来秘密之藏
    者。秘藏即三德此即观行相似观于三德故云
    能知。此与入室着衣等义同也。故入着坐知。
    并约能观三观。室衣座藏即是所观三德秘
    藏。从总室等从别即别。而总室等即藏即总
    而别藏即室等。此是下举劣况胜相似分真
    同名有疾。相似之劣利生尚尔。分真之胜化
    他可知。二约断德。清凉之池者凉池。喻出大
    经。不与界内外至合故者。以烦恼生死即菩
    提涅??。故即事是理。无事可合如即波是水
    无波合水。内外八风者。荆溪云。外无八相?
    有违顺真中不同。故与内别。三约圣德。荆溪
    云。阿罗汉下六句乃借大小因果等名者。圆
    慈则与大小因果。其名虽异同入无缘一实
    慈义。故并用释无缘慈也。一相一味者。十界
    众生同一真如相。四教开显同诠一乘法。故
    一相一味。即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也。大品
    等者引彼四法同今六句也。彼明般若此明
    行慈。慈与般若体同名异。暹云大品十四云。
    须菩提云何是般若波罗蜜。为不思议事故
    起。佛言所谓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
    人法。以是须菩提诸佛般若为不思议事起。
    荆溪云。智人即是菩提及以菩萨罗汉。余三
    名同。故引大品四事以证六句。四约众行。有
    师云下荆溪云。破他释者具如前文。菩提道
    场法施等义。一一皆是独头法门。但欲幸依
    法相次第。以一法中收一切。故虽摄一切然
    须遍行。以遍行故理须遍列。若如是者可但
    释迦一代佛法十方佛法若依若正收在一念
    慈等心中。今施至方便略列七名。岂用古师
    专对地位。无遗惜也者。不遗众生不惜财物
    也。疏释法施至子智慧。言不悭不舍乃至不
    智不愚者。以悭舍愚智悉从心起。能起本无
    所起。安在以所起法全能起心心性不动。中
    道明焉。二悲二。初文殊问。二净名答。荆溪
    云。功德之大岂过于慈。还将此慈令断烦恼。
    故云共之。当知前慈已具拔苦。重明悲者。令
    识别相即是大慈家之大悲也。后喜舍心同
    异亦尔。三喜二。初文殊问二净名答。后则有
    悔者。权以小法济度。非佛本怀。后须废权。义
    当有悔。故引法华证成悔义。心怀等者。悔昔
    不勤教诏。致无训逃逝。恨子不唯恩义疏我
    亲他。内合如来悔不殷勤令入圆教似位。遂
    使退失本解。恨其无心不能精进固志逃迷
    不返。故言悔恨。化期将毕无传大法之人。如
    老朽而无子也。大乘法宝如多财物。四舍二。
    初文殊问。二净名答。性相常住者有佛开悟
    不能增。无佛在迷不能减。无增无减。所以常
    住。问性相何别以如为性亦以如为相。如水
    是波性亦是波相。一切等者大经云。一切诸
    法中悉有安乐性。以十界依正悉唯心故。悉
    本具故。悉空中故。悉互遍故。但一理故。无异
    端故。岂但识无拔无与。亦可了无情成佛。大
    经云常行舍也者也。应作心。字误。经云。福佑
    者佑助也。周易曰自天佑之。三往复穷众生
    源二。初分科二。初六下随释二。初约四弘成
    四无量心二。初叙意分科。初六番者即是四
    弘成四无量也。荆溪云。今文与余稍别。若准
    余处四无量中虽加喜舍为成慈悲而已。若
    无喜心三谛不满。若无舍心放谛生染。故知
    其名虽四但成二种。此二即是四弘所用。虽
    有此法若不加誓慈悲不固。安令自他得至
    所在。故须立誓以制慈悲。今从此义以四无
    量的对四弘。法门离合不可一准。二随文释
    义四。初两番成慈二。初成上慈心二。初问恶
    缘阻坏者。阻侧吕反。隔也。字或作沮。慈吕反
    止也。并通。二答或如六念者。即念佛法僧戒
    施天也。初念至除怖畏者。暹云此是大论文。
    彼文明修十想。人恐怖遂令念佛以治于怖。
    今文不专用于念佛。故云或如。荆溪云。或如
    者不定专指故非定义。一切当修念佛三昧
    正缘如来三身功德。若六念者立对治法以
    修事观。未称今文下去正释。慈童女者暹云。
    如心论云。慈童女长者欲随伴入海采宝。从
    母求去。母云吾唯有汝何弃吾去。母恐其去
    便抱其足。童女便以手捉母发一茎落。母乃
    放去。至洲上见热铁轮从空中下临其顶上。
    便发誓言。愿法界苦皆集我身。以誓愿力火
    轮遂落。从慈舍命生第六天。违母拔发成地
    狱心。发誓代苦即属佛界。然应达苦无苦。见
    苦真性而誓代苦者方为佛界也。二重决功
    德二。初问二答。大经云等者。发心是因毕竟
    是果。因果理同故二不别。果由因克故前心
    难。诸文引用皆以发心。为初住。今通住前。自
    未得度先度人者。即今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也。二一番成悲二。初问二答。荆溪云。令除烦
    恼等者。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故。令
    先除除苦因也。三一番成喜二。初问二答。荆
    溪云。当行正念等者。若无无作四念处观见
    于他阴界法性。安能令他离苦得乐而生中道
    第一义喜。故无上道谛即中道法喜。四二番
    成舍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总出正念二。初
    问二答。荆溪云。舍心即指果理。果理必定遍
    慈悲二法。不生不灭者大舍也。若二谛者是
    有生灭。舍爱憎三心者?是慈等三心之中离
    中道违顺等境。以无缘心行于慈等。不为境
    转故云舍也。二分别正念二。初问二答。恶法
    不生是断德成者。恶法即二边。二边遮中即
    无明也。无明不生故属断德。善法不灭是智
    德成者。善法不灭即是中智发生。故云是智
    德成。二乘至如来功德者。大小对辨也。一世
    谛二真谛者。夫明妙理湛然不生不灭者。即
    约真谛也。若约事论恶不生善不灭者。即约
    世谛也。今文约正勤以明。正是约事故属世
    谛。故云此是世谛等也。问荆溪旧解云。世谛
    不生不灭者。以对显中二谛。即是善恶二境。
    世谛即是真谛中之不生不灭耳。与今释不
    同。答语异义同。言显中二谛者即圆教二谛
    也。所观中理本无生灭。即真谛能契智断。智
    故善不灭断故恶不生。此即约事名世谛也。
    故云即善恶二境。又云世谛即是真谛中之
    不生不灭者。以中观理得智断故语异义同。
    其在此也。二正明穷源。成前观众生入空至
    中道六。初明见一处住地二。初文殊问。初文
    至达其本源通序六番之意也。为四正勤之
    所遮持者。遮二恶不生持二善不灭也。不见
    初惑等者初惑。即元品无明也。即经云无住
    则无本。故今云不见所依之处也。二净名答。
    二问欲爱住地。二。初文殊问二净名答。三色
    爱住地二。初文殊问二净名答。荆溪云。或言
    离心出色等者。准婆沙云。从于色界生无色
    界。是离色出心。从无色界生于色界是离心
    出色。今正明色云无色者。相从来耳。故二界
    往来皆由妄计二处定实。若住欲界并计色
    心。不如二界所计最强。如贪通上界从下得
    名。四无色爱住地二。初文殊问二净名答。五
    无明住地二。初文殊问二净名答。阿梨耶此
    云无没。无明以无始来未尝隐没。故摄大乘
    等者。荆溪云。论云是识无始时一切法等依。
    六真妄源底二。初问二答二。初正释二。初正
    释现文二。初释无住无本二。初明真妄体同。
    荆溪云。十住见终等者。但以最后得名为终。
    由断一分见一分终。故云见终。其实无明不
    可云终。佛断最后后相如初。故云见始。其实
    无明不可云始。若定终始何名无住。若计无
    明有始终者。是谓法性有始终也。以全法性
    是无明。故亦全无明体是法性。问若尔过在
    大经。答曰不然。有事有理。若从事说。若见法
    性始即见无明终。佛见法性终名见无明始。
    无始之始名无明始。无终之终名法性终。若
    从理者应知二法俱始并终。况此二法自无
    二法俱无始终。若从事理相待以说。从理故
    即从事故离。始终亦尔。约非事理而论事理。
    于无始终而云始终。大经之文带别论圆。从
    事相待。故作此说。次穷源中唯约五住不云
    尘沙者。以尘沙惑不障于理。四住障真无明
    障中。是故且从二障边说。况无明无知但成
    离合。具如余文广简同异。是故不可更以四
    住依于无知无知非依。是故不立。若言无知
    依于无明能依又失。今欲令于四住见中故
    指无明全四住。是法性复指无明为心。穷源
    既然。修观准说。但观现住一念见思彻无明
    源。穷法性底法性即无住无住即无明无明
    亦无住。若断若穷虽分前后。然其住处不合
    不离。二若观下结成通相。二释无住立法二。
    初约四类总标。世间是有为出世是无为。二
    何者下约十界别示。若解无住等者。对六界
    迷故四称解。然二乘解空菩萨解假佛界解
    中。顺部意故俱出世故。故四圣法界俱得名
    解。究竟而论解唯佛界。九界并迷。二今用下
    通前结示。二料简二。初简真妄无始义二。初
    直约无明简无始二。初问二答。此有二解者
    ?是四住对无明。相对而论四住则有住有本
    无明则无住无本耳。寻文可了。二更对法性
    简无始二。初问二答二。初从容两释。谓约即
    离二义释之也。文为二。初约真妄两殊。性非
    惑本。不可指法性为烦恼本者。法性静烦恼
    动法性真烦恼妄。气类既异其犹水火。岂得
    指水为火本耶。此乃约离义说。既真妄事乖。
    故法性非无明之本也。二若依下约即妄是
    真性为惑本。无明不出法性等者。以妄体全
    真动法元静。真为真本静为静本。气类且同
    而言法性为无明本者。何足怪耶。此约即义
    说。既事理体一得言法性为无明本也。世有
    火井既井中生火。则是水为火本仍符前喻。
    二今经下结显经意二。初约经显意。经意且
    从离义以明。故无明无本。故云法性非烦恼
    等。二若说下约义判教说。自住即别教意者。
    荆溪云。是烦恼说法性体别。则是烦恼法性
    自住。俱名为自。亦可云离烦恼外别有法性
    法性为他。亦可法性为自离法性外别有烦恼
    烦恼为他。故二自他并非圆义。以其惑性定
    为能障。破障方乃定能显理。依他即圆者。更
    互相依更互相即。以体同故依而复即。故别
    圆教俱云自他。由体同异而判二教。今从各
    说别自圆他。问前作离义应是别教。答别教
    一向明离。故事理大异。前明即离并在于圆。
    既事理一如故即离不二。二简三种五住义
    三。初简别接通二。初问二答。若言至界外者
    内外事别。两不相关不同别教。枝叶依树故
    是别接通也。何者通教期心唯断界内。后生
    别解知有无明。故更进断致成内外两别。别
    人初心即知三惑期次第断。故与受接人殊。
    由界外流入界内者。谓起惑则从细至?故
    也。今反出等者谓断惑则从?至细。此并接
    时作此解也。二简别教二。初正简五住惑相
    二。初问二答二。初明界内见思是住非地。如
    枝叶依树者。树喻界外无明也。二断枝下明
    界外别惑是住是地二。初释四住地。此言四
    住非干界外?于第五无明住地更细分别
    耳。无明既得名为同体见思。何妨得论同体
    四住。以四住即见思异名故。此见因无明等
    者。荆溪云。见为能住无明是地。此依别教故
    作是说。界内四住如常所闻。二此四下显无
    明住地。二兼简有住无二。初问二答。此中开
    合须对圆义释之。合义唯圆。开义唯别。然圆
    亦具开非一向异。故与别殊。别但具开终无
    合义。诸文明别或云法性与无明合者。此合
    还开。今文云合乃即之异名耳。若开下正示
    别义也。法性是所覆无明是能覆。能所两别
    故云开出。而约无明等者。即约所开之无明
    也。三简圆教二。初正明五住二。初问二答二。
    初法二。初正明五住。以圆五住但迷法性而
    起。入涅??所生四住者。即界外同体四住也。
    二今圆下结示成上二譬二。初譬内外世间。
    烟尘轻如界外五住。云雾重如界内五住。亦
    可一往以烟等对四种苦集。然非文意。今正
    譬惑轻重耳。又可界内外各分轻重。以四教
    明惑有即不即。故是则烟轻尘重别圆也。雾
    轻云重通藏也。二譬内外出世。即火等喻四
    教智亦可一往喻四种道灭也。文意且喻智
    耳。故言下总结也。以四种惑智皆依法性。而
    有迷法性。故则有内外惑。悟法性故则有四
    教智。言无住本者即法性也。立一切法者即
    四种惑智也。亦四种四谛也。无住即本名无
    住本。二简显譬意三。初简虚空譬二。初问既
    以空譬法性。所喻法性既有二异。能喻虚空
    亦应尔耶。二答中先总斥空尚不二者。太虚
    无状尚非一法。岂得分二。若约下一往顺答
    能喻之空亦分二。别缘尽等者谓云雾暗缘
    尽。虚空明相显时或见万象或但见空。可以
    喻但不但二种真理。破虚空之义者如大经
    迦叶品十番破外人计虚空义。外计可破可
    喻但空。显佛说虚空正义。可喻不可得空。即
    不但空也。复次下向虽分配今复斥之。夫立
    喻者皆一往取类不应求备。其犹雪山喻象
    不可求其尾牙。满月喻面安得责其眉目。以
    空喻性其事亦尔。岂得问但不但之殊耶。二
    简烟等譬二。初问二答三简火等譬二。初问
    二答。四天女散华二。初叙意分科二。初文下
    随文释义七。初明二解脱惑尽不同四。初天
    女闻法现身。关河解者。即关中河西诸师。谓
    罗什僧肇等也。言宅神者罗什云。无空无神
    随宅主有优劣故神有精?。未曾有室故以
    大士为神也。道生云。外国亦以神为天也。夫
    有福之家必有福神附焉。是以菩萨托为之
    矣。是入生死事也。僧肇云天女即法身大士
    也。常与净名共弘大乘不思议道。故现为宅
    神。同处一室见大士集。闻所说法故现身散
    华以生论也。故关河所解今师亦取。既关所
    表及净名示现义故但引彼宅神之解耳。隐
    名如来藏等者荆溪云。今既现身不名为隐。
    然未现时理亦非隐。今从事释立隐显名故
    知事显。已来从机为语。理本无生非今始显。
    又解去向文约事非无此义。若欲更作以事
    表理即是事理双明之义。若单事理化迹不
    成。于真空性净现天女形者。此明净名化为
    天女也。二散华供养非树生华等者。暹云。大
    品第八散华品云。尔时释提桓因等诸天作
    是念。慧命须菩提为雨法雨我等宁可化作
    华。散佛菩萨比丘僧须菩提及般若上。是时
    大千世界华悉周遍于虚空中。化成华台端
    严殊妙。须菩提心念是天子所散华天上未
    曾见如是华。华是化华非树生。是诸天子所
    散华从心树生非树生华。大论五十五释云。
    释提桓因知须菩提觉是化华语言。大德是
    华非生华。非生华者言是华天生。空无所出。
    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诸法无生空寂。故以
    无生华供养。又意树者随意所欲应念即至
    故言意树。释提桓因难须菩提。是华无生以
    何言是华不从树生。须菩提反质言。若不生
    何以名华。不生法中无所分别。所谓是华是
    非华。释提桓因心伏而问。但是华无生诸法
    亦无生。须菩提答。非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
    何以故。若一法空则一切法皆空。今文取意
    略引耳。荆溪云。诸天子云。从心树生。须菩提
    云。不从心树生者即表俱非世俗所生。皆从
    心生。但所计别并依理生而非生也。三至菩
    萨皆堕。四至大弟子便着二。初分科二随释
    五。初华至便着如大论等者。即大论第十九
    文也。即云等者即迦叶答天?之辞。故论云。
    天?菩萨问迦叶。汝最耆年行头陀第一。今
    何不能制心自安。答曰。我于人天诸欲心不
    倾动。是菩萨无量功德报声。又复以智慧变
    化作声所不能忍。若八方风不能动须弥山。
    随蓝风至碎如腐草。此是菩萨净妙五欲等
    者。荆溪云此明迦叶曾闻方等不思议事。此
    事未尝不与理合。二神力不能去华二。初指
    惑示意二。初正示二料简二。初简别惑名习
    气。说为习气者。然习气有二。一通惑习气如
    身子多?等。二别惑习气即是无明。故今云
    于摩诃衍说为正使也。今在方等亦兼取两
    习。下自料简。二简别惑名四住二。初问二答
    二。初明通惑有四住。二明别惑有无二。初明
    别接通但名无明。二明别教无明名四住。亦
    得分思为三住者。于变易依正五尘。生于欲
    贪即欲爱住地。变易色心是虚妄分别。即色
    爱住地。亡色观心犹见有心。即颠倒想是有
    爱住地。二今言下牒文正解。荆溪云。尽其神
    力等者。不得界外解脱神力也。界外证难思
    理方有胜通。三天问去意。四身子答意。五天
    女弹诃二。初分科二随释四。初正弹诃。荆溪
    云。非是世间思议华者。即以界内而为难思。
    二乘之人岂知界外更有妙欲。又以如法心
    等者。事则大小俱散。理乃遍于法界。是名如
    法名大平等。二释出得失。无分别心感者。观
    生死涅??不二不异名无分别心。由观心得
    入分真感此华也。分别即是别见惑者。不断
    别惑故华着身。汝自有染何关我非。是故诃
    云。仁者自生分别想耳。分别即是染着故也。
    三譬经云。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者。罗什
    云。如一罗刹变形为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
    中道马问士夫马为好不。士夫拔刀示之问
    言。此刀好不。知其心正无畏竟不敢加害。若
    不如是非人得其便也。道生云。恐畏之时情
    已怯弱。故得便矣。四结。亦明有别至习气者。
    界内习气依别见思。如枝叶依树。如前引智
    论者。即前云在声闻经名习气等也。若约通
    教至习气者。此明界内习气。如迦叶者。谓闻
    琴起舞。如身子?毕陵慢等。故有说云。迦叶
    昔为乐人习气故舞。未为全失盖得此意也。
    故知天?诃折迦叶应兼两意。若作以通诃
    藏则。但以界内习气以消起舞。若作以别圆
    诃藏通。则须以无明为习气。无明未破故为
    界外声尘。所动非关为乐人也。以大论所引
    大树紧那王经属方等。故结使二种者。谓结
    习正使界内界外俱有也。共断是界内。然有
    声闻但断正使缘觉侵习之殊。不共断者即
    无明别惑名为结使。共者迦叶已断等者。此
    作以别圆诃小。以释迦叶由未断无明故起
    舞也。今此经下散华与闻琴相类。彼是声尘
    此是触尘。但经无的文者。不定言结习是共
    是不共也。此方等下大师准今经部意欲兼
    通习。故云犹带方便等。二明二解脱体异二。
    初分科二随释四。初身子约事问天以理答
    五。初身子约事问荆溪云。身子是起教之端
    者教由斯启。故名为端。为诸声闻作生酥之
    首。下文天女诃文是也。二天以理答。耆年者
    尔雅云。耆耋艾老也。天谓身子为耆年。盖长
    老之称也。三身子心迷重问。四天还以理答。
    五身子悟而默解。二天以事问。身子以理答
    二。初分科二随释五。初天以事问。二身子用
    理答。阿说示即??也。说三谛如前记。三天
    辨不思议解脱。肇云身子以言久为失。故默
    然无言。谓顺真解未能语默齐致触物无碍。
    故天说等解以晓其意也。二乘至舍涅??者荆
    溪云。言文字者未必全指文字教法。通云世
    间一切名言皆名文字。小乘则指界内之法。
    纵指教相亦非所证。若非所证还属生死。故
    于其中不得自在。四解释。荆溪云。所以至两
    间等者。文存两释。初释先举解脱文字。俱无
    内外者。正指文字及以解脱。二俱无得所以
    先破解脱者。恐人不晓执解脱相。次释者。恐
    人谓在文字之外。故指文字是解脱也。言即
    异思议者即形前释仍通通教。故重释中即云
    别也。五结会。荆溪云。何但文字是解脱者。仍
    恐唯指教法文字。故指二十五有一切因果
    无非文字。此等文字皆解脱也。三身子重决
    天女弹诃二。初分科二随释二。初身子重决
    二天女弹诃二。初标根略释。二种根缘者。若
    约以圆斥藏。利根即圆人钝根即藏人。若约
    以大斥小刹即通人也。若四教区分。前三并
    钝。俱说离?H怒痴为解脱。若尔何得以通斥
    藏。以通教体惑即空亦得名为?H怒痴性即
    是解脱。性不具法终归灰断。望圆成离故使
    三教通名钝根。二立问广明二。初约小乘立
    义问。未得四果谓得四果。未证涅??谓证涅
    ??。即以四禅为四果涅??也。得初禅谓初果
    乃至得四禅谓四果。此小乘中说增上慢也。
    二约大小区分答二。初明二乘是上慢二。初
    明于小非上慢。未入方便道等者即是得四
    禅者。谬计四果也。二今计下于大是上慢二。
    初明于今经以小滥大故被弹诃。荆溪云。此
    中两解初约执情滥大。俱是未得谓得。次圆
    教下复从理说。理本无断称理名脱。是则圆
    乘而为不断。却自执其小乘合断。由此自谓
    成增上慢。前解大小相对后解偏圆相对。文
    为二。初以小滥大二。初明滥大成慢。荆溪云。
    二处有异者。法华简众及小乘中滥谓同于
    诸佛所得。如法华云我等同入法性。乃至世
    间六大罗汉三人同坐解脱之状。三人同入
    无言说道。故未转时无不谓佛与己同等。二
    就其下明在小则非。解脱知见者于五分中
    得解脱知见。则能照了所证浅深。故知小圣
    于当教中必无上慢。二圆教下以偏滥圆。八
    邪者反八正故名邪。二明于法华知小异大
    故非上慢。荆溪云。于法华中等者释出慢异。
    准向天女所说之意以望法华。何但于小非
    增上慢于大亦非。若至法华与天女齐。当知
    法华起去之人于大小乘并成上慢。佛虽令
    去意待后时。二明菩萨非上慢。无此诸失者
    无二乘执果住真叨滥之失也。此即圆菩萨
    耳。偏教菩萨未免诸失。以各谓实故离与不
    离至等共者。以小乘执离故以即义斥之。故
    说三毒即是解脱。其实圆法不即不离。以不
    即故?H怒须离。以不离故即是解脱。理是故
    即事非。故离。故离与不离俱非二乘所知。前
    明文字解脱其意亦尔。非唯界内至解脱相
    者。以?H怒痴三及向云文字解脱并通界外。
    以圆人了三惑四教本一心。故断与不断者
    约事有断约理无断。故今云?H怒痴性而不
    云事也。事即理故断即不断。理即事故不断
    而断。其失意者谬执经文。遂以?H欲为道。无
    行经意事理亦然。四身子称叹二。初分科二
    随释二。初身子称叹二天女答二。初分科二
    随释二。初答二讥。三明二解脱力不同二。初
    叙意分科。理然不同者道理自然不同也。二
    随文释义二。初问。荆溪云。或约三藏至通教
    者。二教俱有三乘故也。言多约通教者。以声
    闻人于方等中间闻通执三乘之法。故以为
    问。二答二。初分科叙意二随文释义二。初化
    他。暹云。今则别圆接通者。此明天女从于别
    圆法身地起应接引通教三乘根性之人故
    也。二自行二。初叙意分科二随文释义四。初
    正显佛乘二。初正释瞻卜若。正云瞻博迦。大
    论翻为黄华树。其树高大花气远闻。自行受
    道者荆溪云。自行不可更禀权乘。分得法身
    仍须进道。故法华等者以入圆人显成此义。
    二料简三。初明藏通菩萨摄属二乘二。初问
    二答。荆溪云。但以大悲等者。他释大乘功
    ?齐此。二明三乘一乘各有自他二。初问二
    答三明一乘自他永异三乘二。初问二答。二
    引释梵证。三明止室久近三。初标显。二有言
    下斥古。荆溪云。寄十二年在室等者但斥彼
    时。于今亦复何所嫌耶。但恐于今闻而不受。
    况复往日在方等前。尔前者方等前也。故知
    所诃亦在十二年前也。是故得与方等义同。
    此中正破古师释也。三今言下今释二。初征
    前总示。二言十下牒文广释二。初正释即表
    十二因缘等者。不思议因缘即天女所证也。
    无久近之久近者。荆溪云。无始为久至今为
    近。三脱亦尔。法性本有名之为久。方始修得
    名之为近。故知三道三脱皆非久近。而论久
    近。故以止室而用表之。此中约事论修性也。
    二料简。岂知根本无明者。若观三道即是三
    脱。故知三脱为无明障。障三脱者即是根本
    无明故也。即一切文字者通界内外。初不闻
    说等者初犹都也。谓从初至后都不闻说小
    法也。荆溪云。意云从初皆依顿教发心故云
    初不闻等。四明室有未曾有事二。初分科二
    随释三。初标章二辨相二。初随文正释八。初
    光明常照。二入者无垢。荆溪云。如界内外若
    犯重等者。重能远障界内外理。三凡圣来会。
    荆溪云。大经云者以来会不绝义似渐深。四
    常说六度。四种不退者。谓四教各有位行念
    三不退也。若念下约别明念不退。即圆分真
    也。五?歌演法。六四藏周济。即是四教所诠
    者。约理为藏。四教诠异同在一念。亦是观十
    二因缘等者。约行为藏。七应念佛来。八净土
    皆现。大经云不增不减者。谓海水无增减也。
    二此未下结异显同。三结斥。四明不思议法
    门转变自在二。初叙意分科。阿?跋致此云
    不退也。转不转义者即是退转不退转也。佛
    言下荆溪云。佛答意者。前之二教不转方得
    名为不退。后之二教以得理故从理为名。理
    性本无转与不转。转者退义故不退也。故云
    皆名跋致。二随文释义二。初问。具五事者出
    大论。谓第二僧只离五事得五功德。得宿命
    离喜忘得诸根具足。离形残得生贵家离下
    贱贫穷得人天身离三恶道得男身离女身。
    此中二举所得。三举所离。故成五事。二答二。
    初会同上义三。初列章总标。二一不下对上
    会释。三但与下结异显同。荆溪云。但与上文
    小不次第者。第一在第二第二在第一。以不
    次第故不相应。虽次不次义理必等。二正
    释经文三。初明不转二。初分科二随释三。
    初天女问二。初释法二。初约真谛。荆溪云。天
    以正观譬显者。先明正观故云十二年来求
    女人相了不可得。于三德中无男女相。譬显
    亦须依于三德。譬如下譬显也。天阳地阴等
    者。亦可云昼阳夜阴等。不可说尽。一切莫不
    皆在阴阳。二约世谛。荆溪云。业若不谢决不
    可转者。以未偿故。故未酬生必不可转。然未
    偿者亦有可转。非此所引。二譬如下释譬。二
    身子答。三弹诃。荆溪云。一切诸法皆妄等者。
    非但世法有可转义。出世之法亦复如是。若
    谓有定悉是妄计。二明转二。初叙意分科。二
    随文释义四。初天自变为身子问。二身子以
    女像答。三为解释如镜等者。镜喻法身面喻
    机缘像喻现应。镜有现像之理面有生像之
    性。故面对镜则像生也。四引佛语。非男非女
    者以一切法由心所变心不可得。男女安在。
    三明非转非不转二。初叙意分科。二随文释
    义。四段如文。五明不思议解脱出没自在真
    应本迹莫测二。初叙意分科。思议则无者。谓
    小乘思议解脱无真应本迹也。没者至垂迹
    者。法身无像故云没。应化随机故云生。二随
    文释义四。初身子问。二天女答。三身子重问。
    上天以别教应化答者。别圆应化不共二乘
    故云别教。非的指次第也。或可指别证道。四
    天女释疑并皆如化者。以五道去来悉虚幻
    故。天亦是化者。五道如化天岂不然。以明女
    身无没生也。六明法身生身成道不同二。初
    叙意分科。二随文释义二。初文分四。初身子
    问。二天女反质。质亦问也。荆溪云。我入不思
    议真至我岂有之者。此约教门当分以释别
    圆无生那得作于藏通八相。映望上下皆须
    此释。三身子答。四天重并二。初并不见。始者
    元品无明唯佛断故。二释。次文分二。初标示
    二。初身子下正释二。初身子问。荆溪云。有此
    意等者。小乘云无十方诸佛意不彰显。以小
    乘中亦有许有十方佛者。虽即许有。岂如华
    严涅??等耶。华严十方互为主伴。一佛尚尔
    况他佛耶。故此中无义不彰显。二天女答。七
    净名述成天女所说二。初分科叙意。二随文
    释义四。初久值诸佛。是顺佛教者由供养。故
    闻圆顿法。依教修观达因缘三道即是三谛。
    分显住常寂光。故云得栖空室。此明自行也。
    以慈悲等者此明化化也。二游戏神通。三得
    无生忍愿随意现二。初正释二料简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九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