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经略疏卷第八_释观众生品

      释观众生品
    此下四品次不思议品来者。略用三义通释。
    一明此品及下三品来意。二略释此品名。三
    帖释。入文一释来意者。上不思议一品成上
    果义。近而为语即成问疾品。室内除诸所有
    表十方佛土皆空。唯置一牀以疾而卧。正表
    法身有大悲应用。为成此义广明住不思议
    解脱有种种莫测之事。正明权疾非疾。现疾
    不思议因缘利物之疾。远而为语。成上佛国
    品明净土。身子及众生罪故不见净土。螺髻
    无罪见净庄严。此不思议无方大用。唯应度
    者乃能见之。次从此品去有四品。近而为语。
    正为成问疾品三教慰喻三观调伏三种有疾
    菩萨。此中广说故得释成上也。远而为论。亦
    得兼成室外四品也。分此四品对上问疾品。
    三教慰喻三观调伏实疾菩萨者。此品即成
    问疾品从假入空观调伏也。上云今我病者。
    从前世妄想生。乃至我及涅??是二皆空。得
    此法者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上文
    直约入空。未辨约空起四无量心。此品具辨
    故小异也。又上但明入空。此品文殊有穷源
    之问。净名答至无住源本方止。又天女身子
    往复问答分明。故广上也。次佛道品释成问
    疾品从空入假观调伏。上云以无所受而受
    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即从空
    入假观。今佛道品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即
    决上问疾品明入假分明。三入不二法门香积
    两品。释成问疾品明中道正观调伏。上云如
    我病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又说
    非垢行非净行道观双流。入不二法门品明
    诸菩萨悉入不二法门。成问疾品明非真非
    有。香积品垢净双游。成问疾品明道观双流
    义也。若远论者。兼得成上室外四品。此品成
    上为国王长者说身无常梦幻等喻令求法身。
    方便品但明世谛有为缘集通教体假入空。
    未辨染真谛涅??空病亦空。今此具辨故得
    广上也。次佛道品成上弟子品明别教义者。
    弹呵弟子为取证真谛涅??无入假方便。今
    明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广辨入假名非道。破
    恒沙无知善于知见得无碍碍。次入不二法
    门品香积品成上菩萨品圆教义者。若别教
    菩萨历别修行。在因虽能入假不能双游真
    俗。今入不二法门品。入则生灭俱泯。香积品
    出则有无净秽同游。显圆教法门除自体缘
    集。今得扶成佛国品者。成佛国因义也。所以
    然者。缘缚若断即得往生。若成佛时所化众
    生即得来生其国也。此四品即为三段。一观
    众生品正明从假入空观。二佛道品正明从
    空入假观。三入不二法门品香积品明中道
    正观双流也。今此一品即是初明通相从假
    入空观也。二略释此品名。言观众生者前问
    疾品明从假入空。但观自身之疾。今此品明
    从假入空。即观自之与他一如无二。华严云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自之与他互举一
    边。若不达自则不达他。上明达自自调。今此
    达他。慈悲接物故云观众生品。观以观达为
    义。亦是观穿。言观达者达众生本源清净。如
    从假入空观之所照达。虽复凡圣有殊。同归
    空寂一如无二。故华严云如心佛亦尔。如佛
    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上文云。弥
    勒如众生如一如无二。此即了达众生毕竟
    清净。俗谛生空真谛法空。中道第一义谛真
    平等空。达此三理深义者。众生三谛惑障不
    同。所谓取相无知无明之别。虽有三惑障三
    谛理。菩萨照了通达无碍。故大经云即用利
    [金*瞿]断之。磐石沙砾直过无碍彻至金刚。即是
    观达义也。观穿义者。菩萨从假入空时。贯穿
    俗谛见思之磐石。滞真无知之沙无明覆蔽
    一实之砾。洞彻无碍。即是穷至心性本际金
    刚。故法华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
    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
    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见干
    土者观众生假见真谛也。见湿土者观真不
    住见假无碍。遂渐至泥者此明中道与无明
    合。如水与泥合。故言至泥若得清水即中道
    理显。离无明泥澄淳清净即真解脱。故入此
    品明观众生有三种。即拟此三即观达义。又
    下文穷源捡之。至无住本即是观穿五住。至
    心本际金刚理也。言众生者即是阴入等法
    揽此为身名众生也。?酬济魉?芍谏?俏蕖?br> 能成实法是有。犊子云我在第五不可说藏。
    成实云非但所成是假。能成亦假。故以三假
    为世谛有假众生。若空入真即无众生。非但
    无所成亦无能成。此折假明能成所成以入
    空也。方广明众生实法皆如梦幻。不生不灭
    毕竟皆空。大论破此失衍意也。今经明体所
    成能以入空也。皆如幻化等。问成若如幻即
    空与方广何异。答彼虽明如幻即空取空戏
    论破于慧眼。尚不得入真岂得真空入中。此
    经明观三谛穷源尽性。义推即有三种众生。
    一俗.二真.三中。俗谛者揽分段五阴成假名
    众生皆如幻梦。若见真谛即揽变易五阴以
    成众生。若见中道即是法性五阴以成众生。
    故大经明众生佛性不离六法。大论云众生
    无上者佛是。法无上者涅??是。今中道既是
    法性五阴。何以不得称为众生。尽众生源穷
    三众生。即是菩萨观众生义。问此经明观众
    生入真如第五大等。不说有变易五阴。何用
    此解。答观真谛不见俗谛众生。如第五大等。
    依真不无无为变易五阴众生。复次菩萨观
    空与二乘异。二乘观众生空尚不观涅??空。
    岂能观中道空也。今明从假入空则三谛皆
    空。故问疾品云。我及涅??是二皆空。我空即
    生死。俗谛众生空。涅??空即真谛之法空。又
    云空病亦空。当知妄取中道此病亦空。所以
    有时用空说中道者。以空二边故。若计有中
    道则于中道有病。此病亦空故言中道亦空。
    一往入空观时三谛皆空。虽复皆空亦不断
    灭。以见中道者一心万行。岂但空断。故此品
    说乃至中道。如无色界色等譬。当知菩萨从
    假入空时。虽同入空一切智。而于此空即见
    三谛之理具三智也。故大论云三智实是一
    心中得。为向人说令易解故次第分别。如是
    入空具三观者。虽用空当名而实具三观。即
    有慈悲喜舍。如此品所明。若空具三观见三
    谛者。即观达观穿义。故名观众生品。问前以
    真破俗。次以中破真得名真空。今以何破中
    得名中空。答不生不生不可说性自是空。复
    次破未证中妄取戏论说中道空。复次为破
    法爱故说中空。无别更有谛理破中。若更有
    者此理更应有理来破。则有无穷之过。尔
    时下三入文帖释。如前分四品以为三意。就
    此一品文为四。一正明观众生从假入空。二
    明起无量心利物。三往复穷众生源。四天女
    散华。初文为二。一文殊问.二净名答。初所以
    问者。上问疾品明实疾菩萨从假入空。止是
    辨自调伏未明此观方便利物。今文殊问。若
    用前从假入空观利物者。云何观于众生故
    有问也。维摩诘言下二净名答文为三。一
    约如幻等十譬观众生世谛。二约如第五大
    等五譬观众生真谛。三约如无色界色等诸
    譬观众生中道实谛。初意者自有体性明空。
    但除妄计定性。犹有假名众生。若体假即实。
    皆是幻有。即是随理三假之有名为性空。非
    不犹有随理幻假世谛阴入众生。就此十譬
    前五随理后五随情。又二意。一先明如幻譬。
    次明九譬。初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者。即如
    幻师幻物为人。自识幻法知所幻非实。而不
    知者谓是实人。由有无明幻法则有自他众
    生。如问疾品。观自众生及外众生皆如幻。有
    惑者不了谓为实有。故有随情三假众生。今
    观众生虽如幻空不妨犹有随理三假世谛众
    生。故言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至久
    住此九譬。四属随理。五属随情。如水中月者。
    因于天月知有水月。虽不可得不妨有月。菩
    萨自知于法性水有无明日月。即众生。如镜
    中见其面像者。菩萨知有无明面于真法性
    镜见众生像。如热时焰者。无明如热时。依法
    性空起众生焰。如呼声响者。若有无明呼声
    即于法性空谷有众生响。若如摄大乘八譬
    依阿梨耶有。各有所主。此是别意。今通用譬
    众生者。即通圆二教意也。如空中云下五譬
    是三藏随情三假。助成随理之譬。具如方便
    品明。如空中云者五阴中无人身。见力故有
    众生云。如水聚沫等譬皆方便品已释。如
    第五大至为若此此五譬。二明观众生真谛
    空也。上来诸譬譬观众生无有定性。不妨有
    颠倒所见幻响众生。今此五譬明众生如龟
    毛兔角皆不可得。非但无众生亦无实法。言
    语道断心行处灭。如第五大等无此道理。是
    观众生入真毕竟。不见众生相也。如无色
    至为若此此十六譬。三明观众生中道。中道
    之法非有非空。不如如幻等譬之有。不如第
    五大等譬之无。如无色界色者。若不了义教
    明无色界无色。其了义教明无色界有色。故
    大经云。如无色界色。云何得有来去住止。如
    是之义非诸声闻缘觉境界。乃是诸佛菩萨
    之所知见。解脱亦尔。亦色非色。非色者声闻
    缘觉。色者诸佛如来。此色不同世间质碍之
    色。乃是妙色湛然恒安住。不为生死之所迁。
    有人言舍利弗?酬济魑奚?缬猩?4似┲?br> 道非世谛有。名之为空。非真谛无故有妙色。
    故知自下诸譬皆约智者见空及与不空以说
    中道。故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是事不
    知名为无明。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
    之所能断。今无色界色是佛境界。当知诸譬
    皆譬众生中道之空。又上明如十九界竟。即
    结云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方复立章明无色界
    色。故不同前。此皆释成上问疾品从假入空。
    我及涅??是二皆空。得此法时无有余病唯
    有空病。空病亦空与此观众生三谛相成。故
    言观众生品意在于此。如?鞴妊空呱襄纫?br> 自惟败种。若永败者至法华经岂佛授记。若
    得作佛种则不?鳌4缶?迫羧朔奖闼沼透?br> 灌令得生芽。故知?髦钟猩?恳濉H缧胪愉?br> 身见者此人断见得入初果。分段三界身见
    永除。别惑未除身见则有。如阿那含入胎者。
    虽不还欲界受胎别惑未断。若发大心方入
    圣胎。故言安住世谛。初出胎时名不生生。如
    阿罗汉三毒者虽无界内三毒。界外非毕竟
    无。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者。得无生忍乃当
    必无界内贪恚毁禁。界外不无。经云唯佛一
    人住净戒。余人皆名污戒者。当知得忍菩萨
    有毁禁义。如佛烦恼习者。佛乃正习永除种
    智圆满。若有应以习气得度亦得现起。如呵
    调达讥责舍利。问若尔亦起正使何但习也。
    答正使已属罗汉。得忍菩萨而未断习。自非
    示现不得言有。如盲者见色者。虽不现见内
    心思想罔像欲见。此犹有心也。又方有得见
    之义。如入灭定出入息者。灭定无息以定力
    持之。不得入出不妨犹有息法。如冰持鱼冰
    释便动。又摄大乘明灭定识灭更得起者。以
    依梨耶得更出入。如空中鸟迹者肉眼不见
    说言无迹。鸯掘经云天眼之人见空中鸟迹。
    如石女儿者此终不生。女报若转亦可生也。
    如身子为女女为身子。一切女身皆无定相。
    如化人烦恼者此无烦恼。化人有时现三毒
    之相。如梦所见已悟者。悟虽无梦不妨追
    忆识所梦事。亦有更梦之理。如灭度者受身
    者。一往罗汉入灭永无生处。而于界外变易
    受生。如无因之火者。若四句破火是则无因。
    若遇缘能生。岂毕竟无。此等诸句岂同十九
    界等毕竟无耶。故知虽空不同真谛。虽有不
    同世谛。非空非有而空有宛然。如无色之色
    不有而有。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故知菩萨观
    众生从假入空。彻见三谛成前问疾品也。问
    问疾品观众生中道而破空病。今观而不破
    岂同前也。答前为取着是故须破。今明住理。
    理自非病不须破也。文殊师利下二明观众
    生起四无量心。所以起此心者。是利生之本。
    若无此心堕二乘地。四心即为四番问答。初
    明慈心文为二。一问二答。一所以问者菩萨
    观众生假入三谛空。则无有为无为自体三
    种众生。慈因何起。但菩萨之道化物为先。今
    既皆空慈何所被。若观空失慈与二乘何异。
    故有此问。维摩下二答意者。只为众生说此
    空理。令悟此空入秘密藏常乐我净。即三十
    二真实之慈也。文为四。一约为说此法即真
    智德。二约断德.三约圣德.四约众行。初文者
    欲知智在说。今言为众生说如斯法是真实
    慈者。菩萨证大涅??知不生不生不可说。赴
    缘说之即是智德。令物见性得涅??乐即是
    慈能与乐。大经云慈即如来慈即解脱。解脱
    者即见中道佛性住大涅??成百句解脱。此
    即观空彻至中道。中道即法身无缘大慈。如
    磁石吸铁。离此更无真慈。若依历别上观世
    谛即众生缘。真谛即法缘。见中道即无缘。故
    观三谛即是三德。若观众生入空已有如是
    慈者。此但以空为主。一切智当名而实具三
    观得论三慈。有疾菩萨自修此观则自行调
    心。为众生说则化他与乐。故言为众生说是
    则真慈也。故法华明。虽未得无漏已入如来
    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今有疾菩萨未得法
    性身即是入室行如来慈。又大经明。初依菩
    萨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是人有所
    说法亦可信受。此是相似之位尚已能尔。况
    分真慈为众生说。岂非即是真大慈。行寂
    灭慈至如虚空故此九句二约真断德明慈。
    一一句皆先云若观众生入空。得至中道。次
    依句消释。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者。若见众生
    中道即见诸法本自寂灭。以本无二边纷动
    之相中道寂灭。此即真慈。即真生不生之理。
    若见此理二边皆断故言无所生也。问若二
    边断名无所生者。何得初住犹四十一品生。
    答一品生断即一无所生。虽有四十一品生
    皆无定性。即是无生。故大论云虽未脱死地
    即为已得脱。行无热慈者入大涅??清凉之
    池。则无二边烦恼热也。行等之慈者二边三
    世皆悉平等。即真法身无缘慈也。行无诤慈
    者二边异故有诤。诤故起烦恼生死。无二边
    诤起是真慈也。行不二慈者即是一道清净
    之慈。名不二慈。不与界内外烦恼生死合。故
    言内外不合。行不坏慈者即是无缘真慈。不
    可破坏以二边烦恼生死毕也。行坚固慈者
    则心如金刚。成真慈心不为界内外八风之
    所毁损。行清净慈者得一实谛。即知诸法本
    来清净无所染着。行无边慈者即是无边真
    慈。以善入法性不滞诸边大慈普覆。亦是见
    空佛性故言如虚空也。行阿罗汉至等一味
    故。此六句三约圣德辨真慈也。行阿罗汉慈
    者。阿罗汉此翻杀贼。罗汉见空但杀界内烦
    恼。菩萨观众生入空。非唯见但空亦见不可
    得空。即一实谛杀界内外烦恼大贼。菩萨利
    物为先。自既杀贼亦杀众生界内外贼。故言
    破结贼也。此下五句破皆须先云若观众生
    入空得见正道。次随句释之。行菩萨慈者得
    道种智。即能利物名为菩萨自利利他。即是
    真慈也。前行罗汉慈明得正道治众生病。今
    说菩萨慈明得中道长养善根令未安者安。
    故云安众生故。行如来慈者即一实谛。是则
    乘如实道之慈名如来慈。得如相者无边之
    异相也。行佛之慈者即中道第一义智。名为
    佛宝。此即行佛之慈。自觉觉他名觉众生。行
    自然慈者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即是自然被
    一切也。无因得者正道非因缘生。是以大经
    云第一义谛非因缘生。行菩提慈者即是无
    上菩提。得一味者如法华明一相一味。此四
    种并约佛法者。大品明有四种法。谓佛法如
    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也。行无比慈至
    为若此此十四句四约众行明慈。行无比慈
    者。若观众生入空见一实谛。即是绝待之慈
    无二边可比。若不着一实谛即诸爱恚皆悉
    断也。下去一一句皆如初句。若观众生入空
    见一实谛。次随句而释。行大悲慈者能拔二
    边之苦故名大悲慈。能导二边众生入一实
    谛得大乘乐。行无厌慈即知二边毕竟不可
    得。无有难心苦心。故无厌也。以观二边不可
    得即是毕竟空无我也。行法施慈。有师云。从
    此去对十地行慈。今不用此解入空见中。即
    具一切善法。不悭不舍名法施慈。以常舍行
    故外化。则于众生无遗惜也。行持戒慈即非
    持非犯名持戒慈。能化二边毁禁也。行忍辱
    慈即不恚不忍名忍辱慈。不恼二边众生即
    是护彼我也。行精进慈即不进不怠名精进
    慈。能荷负众生也。行禅定慈即不受二边真
    俗禅定味也。行智慧慈即不智不愚名智慧
    慈。而能逗机赴缘不失无不知时。行方便慈
    即善于知见得无?碍名方便慈。故能不起
    灭定现诸威仪。起十界三轮不思议化。行无
    隐慈即是法身显现是真无隐慈。无作直心。
    不为界内外烦恼所染。故得清净。行深心慈
    即是深入缘起之慈。不染二边方便行也。行
    无诳慈即无二边烦恼所诳名无诳慈。不行
    二边虚假法也。行安乐慈即住一切法真安
    乐慈能令众生得佛涅??。菩萨之慈为若此
    也者。菩萨观众生入空得见中道。成如此慈。
    何得问言云何行慈。文殊至共之次问行悲。
    一问二答。初问者已闻行慈观众生入空见
    于中道。悲复云何。故次问也。二净名答者。若
    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只以此无缘之慈所修
    功德。亦皆无缘与众生共令得中道第一义
    乐。名之为慈。慈即悲也。又拔其二边之执离
    于二种生死之苦。名之为悲。何谓至无悔
    三问喜心。先问次答。问意如前。二净名答者。
    庆此众生离二边苦得中道乐。名之为喜。若
    有余无余喜庆后则有悔。法华云心怀悔恨
    自念老朽多有财物。今既与究竟之乐庆喜
    无悔。何谓至希望四问舍心。先问次答。问
    意类前。二净名答者。若观众生入空见一实
    谛。性如虚空。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一切皆有
    安乐之性。虽复与乐拔苦实无乐可与无苦
    可拔。何所喜庆。大经云常行舍也。舍此三心
    无所希望故名舍也。文殊下三研?。穷众生
    源有十二番问答。文为二。初六番约四弘成
    四无量心。次六番正明穷众生源。即成前观
    众生入空至中道。初六番者若但起四无量
    心无弘誓者。如画无胶色必脱落。文为四。初
    两番成慈。次一番成悲。次一番成喜次二番
    成舍。初为二。初问答正明修慈依如来功德。
    次问答重决依如来功德。初文先问次答。初
    文殊问意正为成上慈无量心。问生死有畏。
    若新学菩萨观众生空即观中道。若未发真
    修慈无量心。不舍众生。既处生死生死之苦
    难忍。方复经劫或为恶缘阻坏。因致退没。有
    此之虑故言有畏当何所依也。二净名答言。
    当依如来功德之力者。或如六念初明念佛
    功德能除恐怖。今下文自云。欲依如来功德
    当住度脱一切众生。慈悲喜舍是度生之法。
    只指无缘之慈具一切法。如大经云。慈能具
    足十力无畏等一切功德。是如来慈即是如
    来功德。此无缘慈尚不见二边生死。岂于生
    死而有畏也。上文但明观众生空入正道。即
    是修慈未明有畏。今言有畏者。当知是有疾
    菩萨若未断通别惑。未发真明见真中道。故
    言有畏。今为欲安立众生难心苦心若脱有
    畏者。劝令依如来功德。即是用初弘誓修慈。
    若观三谛空而用初弘誓修慈。当何所畏。如
    慈童女因缘。适发心代地狱苦火轮即落生
    忉利天。即其义也。文殊至众生第二问答
    重决依如来功德之力。初问意。若生死有畏
    劝依如来功德。何谓功德。次答者当住度脱
    一切众生。即是如来功德力也。何者慈能与
    乐即是度生。是初弘誓誓度众生。众生无边
    则功德无边。此即是如来功德。故大经云发
    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自未得度
    先度人。是故敬礼初发心。又问至烦恼第
    三问答成前悲无量心。初问当何所除为显
    成悲也。次答者令除烦恼。即是悲能拔苦。此
    是令发第二弘誓。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成悲
    无量心。亦名烦恼无数誓愿断。断其二边缘
    集即成悲能拔苦也。又问至正念第四问答。
    初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为成喜无量心。故
    有此问也。次答者劝令当行正念。即四念处。
    四念处正破八倒。八倒灭即痴灭。痴灭则界
    内外烦恼皆灭。若令众生行四念处即离烦
    恼得道谛乐。拔苦得乐故生庆喜。是为第三
    弘誓。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亦名法门无尽誓
    愿知。又问至不灭第五问答。及下一番皆
    为成舍无量心。初问答总出正念。次分别正
    念相不同。初问云何行于正念者。此问云何
    修行正念生善断恶。成第四弘誓持舍无量
    心令不退也。次答当行不生不灭。即是四念
    处中四种精进名四正勤。若正勤成就遮二
    不善法集二善法。若二不善灭即是灭谛。缘
    此灭谛发第四誓愿。故云未得涅??令得涅
    ??即灭谛也。此成舍无量心。舍爱憎三心。
    即一切烦恼灭。亦是无上佛道誓愿成也
    又问至不灭第六问答。犹属第四誓愿成舍
    无量心。即分别正念。初问何法不生何法不
    灭。正请分别不生灭相。次答不善不生即是
    二正勤。遮二边恶法不生。善法不灭即是二
    正勤。集二善法不灭。恶法不生是断德成。善
    法不灭是智德成。二乘人断恶法不生。灰身
    灭智即是善法灭。此是思议解脱。今大乘不
    思议解脱即是依如来功德。但不生不灭有
    二种。一世谛二真谛。此是世谛不生不灭
    又问下六番问答二正穷众生源。即成上观
    众生入空至中道之源。众生有此不生之恶
    不灭之善。为四正勤之所遮持者。以何为本。
    即是穷研五住之本。烦恼虽多不出五住。五
    住之惑无明为本。推求穷?不见初惑所依
    之处。达其本源故。初文殊问。善不善孰为本。
    次净名答。以身为本者即是从末寻本。今现
    见。因有身故有恶有善。身即身见。依此身见
    具起六十二见等烦恼起诸善恶。善恶即生
    六道。三界皆附我见。是以三界众生皆为我
    故起善恶行。乃至三乘初心亦皆为我修道。
    当知身见之我为一切本。即是见一处住地。
    虽善恶无量计我是一。故云一处。又问至
    为本第二问答。初文殊问。身见为善不善本
    者。身见复以何为本。若身见无本而有善恶
    亦应无本而有。净名答身见以欲贪为本。若
    无欲贪则无有身。故知欲贪为身作本。故大
    经云烦恼与身前后不可。虽然要因烦恼方
    乃有身。是故欲贪即是身本。欲贪即是欲爱
    住地。所以然者若断身见犹有欲惑。又问
    至为本第三问答。初文殊问。若为欲贪为身
    本故断身见已犹有欲在者。欲贪以谁为本。
    次净名答。虚妄分别为本。所以然者虚妄之
    心种种推尽。或言离心出色或离色出心。实
    无色心但以虚妄。谓色异心。故起欲贪。断欲
    贪尽犹有色心。虚妄分别即是色爱住地。又
    问至为本第四问答。初文殊问。虚妄分别是
    欲贪本者。断欲贪尽有色爱住地。虚妄分别
    复谁为本。次净名答。颠倒想为本。颠倒想者
    实无有心。颠倒计有能生虚妄。分别色心异
    故有色爱。若断色爱则不分别有色异心。但
    有颠倒之想计有此心。若但有心即是无色
    爱住地。又问至为本第五问答。初文殊问。
    若虚妄分别以颠倒想有爱为本。断虚妄分
    别色爱尽犹有颠倒想有爱在者。复谁为颠
    倒想本。次净名答。以无住为本。无住即是无
    始无明为颠倒有爱无色界之本。所以然者
    若断颠倒想有爱无色界尽犹有无明住地。
    二乘通教菩萨所不能断。摄大乘说阿梨耶
    识是一切世间生死之本。故彼论云是识无
    始时一切之所依。此无明更无所依故言无
    住无本。即是无始无明其力最大。佛菩提智
    之所能断。又问至立一切法第六问答。初
    文殊问。若颠倒想以无住为本者。断颠倒想
    有爱无色界惑尽余有无始无明在。此无住
    无明复以何为本。岂无本而有。次净名答。无
    住则无本者。正言无明依法性。法性即无明
    无二无别。岂得性还依性。当知无明无本故
    十住见终不见其始。诸佛如来见终见始。若
    观众生入空至无住本。此则彻底穷源至中
    道理。既言无住无本即是众生虚空佛性。上
    来三谛皆空。又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即是
    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皆从无住本
    立。何者若迷无住则三界六道纷然而有。则
    立世间一切诸法。若解无住即是无始无明。
    反本还源发真成圣。故有四种出世圣法。故
    因无住立一切法。今用此六番问答穷?本
    源彻至无住。成上观众生三谛。何者初问答
    明善不善。即是观世谛众生如幻。皆从身见
    而生未见真也。次三番问答断三界众生生
    死。即是观众生见真如第五大等。次两番问
    答观众生无明覆于中道。名无住本。若见中
    道即如无色界色等也。中道无明是众生源
    解惑之本。故言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问无住
    即是无始无明者。何故名无始。答身见等惑
    皆有所依而起。起则有始。此无所依起亦无
    始。故言无始无明。即是无住。此有二解。亦言
    无住亦言有住。亦言无本亦言有本。何故尔。
    若捡五住之本。前身见等皆约烦恼为本。故
    有始有住。今无明之外无复烦恼为无明本
    故言无本。无本故无始无住。故言无住则无
    本。问无明依法性即是法性为始。何得言无
    始。答若无明依法性是有始者。法性非烦恼
    不可指法性为烦恼本。故言无住则无本。若
    依法性立一切法者。无明不出法性。法性即
    为无明之本。此则以法性为本。今经捡?烦
    恼之本法性非烦恼故言无住无本。既无有
    本。不得自住依他而住。若说自住望法性为
    他。亦得说是依他住也。说自住即别教意。依
    他住即圆教意。问若别接通明五住义云何。
    答若言四住是界内见思。无明得是界外。由
    界外流入界内。今反出先断身见次除欲贪
    等后断无明。归无住本。此是别接通意。问别
    义云何。答别教意者界内见思不名见一处。
    何以故。此之四住非根本惑。如枝叶依树而
    不依地。故界内身见有种种不同不名一处。
    亦非住地。断枝叶尽计有涅??。此是迷法身
    而起。若见真谛涅??是一法。名见一处。此见
    因无明起故名住地。亦名身见。此从法身而
    起见也。若于变易依正五尘生于欲贪。即欲
    爱住地。变易色心是虚妄分别。即色爱住地。
    亡色观心犹见有心即颠倒想。是有爱住地。
    此四依无住起。即无明住地。无明之外更无
    可依故言无住无本。问无住有住有开合不。
    答若合无明只。是法性。法性无住无明无住。
    故言无住。若开法性出无明。无明依法性亦
    得言有住。有住者住法性。住法性非烦恼。即
    是无住。而约无明明修无量四圣谛论断伏
    者。此是别教。就界外明五住义也。问圆教云
    何分别五住。答圆五住者。只界内身见等四
    住有为缘集。是迷无住而起断见入涅??。所
    生四住亦迷无住起无为缘集。今圆观界内
    外四住皆至无住之本。故穷三谛众生之源。
    成上观众生如幻化第五大无色界色。皆不
    可得入三谛也。如烟尘云雾起虽重轻不离
    虚空。重如界内轻如界外。譬依法性有界内
    外世间诸法。如火星月日光照除云雾暗灭
    虚空像现。譬依法性有界内外出世间诸法。
    故言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问此虚空譬岂有
    但空不可得空之殊。答空尚不一何得有二。
    若约缘尽相显非不有殊。如大乘经论有破
    虚空之义。即可以譬但空显不可得空。复次
    白象满月等譬岂可备取也。问烟等重轻譬
    界内外两种五住。义况云何。答此无的文以
    意销释。问火等四光其意何主。答一往出
    法界性论。今借此意表四教智照不同。以义
    销释。时维摩诘下此是品之大段第四。明
    天女室内现身与舍利弗论义。显观众生彻
    三谛理住不思议。文为七。一天女现身与身
    子往复。明二解脱惑尽不同。二从身子问天
    去明二解脱体异。三从身子问天汝于三乘
    去明二解脱力用不同。四从身子问天不转
    女身去明不思议法门转变自在。五从身子
    问天汝于此没去明不思议解脱出没自在真
    应本迹莫测。六从身子问天得菩提去明法
    身生身成道不同。七净名述成天女所说。初
    文为四。一天女闻法现身。二散华供养。三至
    菩萨皆堕。四至大弟子便着。初文者关河解
    云。是净名宅神守护方丈闻法欢喜现身供
    养。今解此是大慈法身影响净名共弘大道。
    本地同契无生住不思议解脱栖常寂光。而
    于室内现身者。表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
    此大慈法身应为女像助弘大道。欲因散华
    弹呵身子之失。为显不思议解脱之得。又解
    上明神力空其室内表十方皆空。净名果智
    栖此空理即是居常寂光实智法身。卧真性
    牀同物有疾即是大悲现应身疾。而室有天
    女者天是天然。此表净名久远第一义天天然
    之理。常慈众生有三十二种。故于真空性净
    现天女形。隐名如来藏现名法身。法身即慈
    慈即如来。如来即法身。法身应为天女之像
    以表净名大慈法门。故现女身。即以至弟子
    上二明散华供养。华者如大品。诸天子言是
    华非树生。华是心树生。须菩提言是华非生
    华不从心树生也。今明是法身菩萨断于别
    惑起万行之因感得实报胜妙之果。故言三
    贤十圣住果报。此华即清净果报无生之华。
    净妙功德无生因华。天女法身菩萨以无分别
    普散供养诸菩萨及大弟子。华至至皆堕落
    三明至菩萨皆堕落者。表菩萨住不思议解
    脱生实报土。已离别惑彼妙五欲所不能动。
    故华不着身皆自堕落。至大弟子下四明华
    至大弟子便着。文为五。一华至便着.二神力
    不能去华.三天女问意.四身子答意.五天女
    弹呵。初文者二乘但断界内五欲。故世间五
    欲所不能动。别惑未除故为界外上妙色声
    之所染污。故呵言结习未尽华则着身。如大
    论迦叶闻甄迦罗琴。不能自安。即云八方风
    不能动须弥山。随蓝风至碎如腐草。三界五
    欲我已断竟不能动心。此是菩萨净妙五欲
    吾于此事不能自安。即其义也。一切至令
    去二身子等去华不得去者。良由住思议解
    脱未断别惑。如迦叶所述。问此经结习未尽
    华则着身何开别惑。答大论云于声闻经说
    为习气。于摩诃衍说为正使。即是别惑。问断
    通惑别惑俱作四住名不。答若约通教界内
    有四住之名。若别接通界外但有无明之名。
    无明能障佛性不名见思。若约别教无明即是
    正使。亦有见思四住之名。故天女呵云。若于
    佛法有分别有为不如法。既有分别则是见
    惑。又云结习未尽华则着身。故有思惑。亦得
    分思以为三住。今言大弟子神力去华者。若
    依事释。天女散华诸菩萨皆堕。至大弟子便
    着不堕。身子远嫌避疑。所以去华。理释者明
    二乘人厌世五欲而取涅??。此则心有去取。
    今见菩萨果报五欲亦谓为不如法。舍离推
    却而不得去。尽其神力者。以罗汉住思议解
    脱。虽有神力别惑不断。不得不思议解脱自
    在故不能去。尔时至去华三天问去意欲呵
    其非。故先问去意。答曰至去之四身子答
    意言不如法者。意谓天有染心故须去之
    天曰下五天女弹呵文为四。一正弹呵。二释
    出得失.三譬.四结。初正呵云勿谓此华为不
    如法者。非是世间思议之华。此乃修无生理
    万行之因。感此如法实报之华。又以如法心
    散平等供养。何谓不如法也。所以至想故二
    释出。此华无所分别者。天以无分别心感。
    还以无分别心散。诸菩萨无分别心华则不
    着。身子等分别生死涅??有异。分别即是别
    见惑也。类如界内因身见分别则有一切见。
    使不入初果。息见无执诤即见谛得果。别见
    亦尔。分别生死涅??为二。是则为见。若离此
    见入别圣位。汝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不能
    出别见惑。可谓出家是不如法。观诸菩萨华
    不著者以断分别想故。即是法身显出界内
    外见思生死。是真出家名为如法。故华自落
    也。此约得失以呵。譬如至为也三譬显。开譬
    合譬。显舍生死取涅??即是分别。故有见惑
    名不如法。其意可解。结习至着也四结呵。此
    文明非但有习。亦明有别见思即有通见思
    习气。具如前引智论释也。问定是别结未断。
    为是通结之习。答若约通教如迦叶是习气。
    若约别教即别结未断故有习气。如大论明
    结使二种。一共二乘断二不共二乘断。共者
    迦叶已断。不共者迦叶未断。已如上说。今此
    经既明不思议解脱。正用别圆断也。但经无
    的文者。此方等教犹带方便。不类法华涅??
    也。舍利弗言下二明二脱体别不同。此约
    但不但空分别。文为四。一身子约事问天以
    理答。二天以事问身子以理答。三身子重决
    天女弹呵。四身子称叹。初文为五。一身子约
    事问.二天以理答.三身子心迷重问.四天还
    以理答.五身子悟而默解。初文者身子是起
    教之端。故以就事止室久近而致问也。二天
    女答。如耆年解脱者。此约理而答。如耆年所
    得但空解脱之时。真谛之理无久无近。我处
    此室。是得不可得空住不思议解脱。第一义
    理本无言说。无有久近。耆年解脱既无久近
    安问有久近耶。故将耆年解脱以斥答身子。
    三身子本以事问。天忽将理答。仓卒不解故
    重问言止久耶。四天重答。耆年解脱亦何如
    久。汝问止此久如。答如耆年解脱之理无久
    近。云何重问久耶。若尔仁者所得解脱为有
    久耶。若仁解脱非久何得重问为有久耶。五
    身子悟天玄旨默而领解。天曰下二天以事
    问。身子用理答。文为五。一天以事问。二身子以
    理答。三天辨不思议解脱相。四解释.五结会。
    一天以事问。如何耆旧大智而默者。即是问
    何故默然。二身子用理答。默然者正以见真
    谛理得解脱时。言语道断无有言说。今不知
    所云故默然也。此以理默答事默也。问身子
    闻阿说示说三谛。是见有得道。即是言说。今
    何得言解脱无说不知所云。答有是教门岂
    非言说。此用证答故云无言说。如大集明?x
    陈如比丘最初得无言说理。此亦因有门无
    言说也。见有见空皆是教门。无言说理有空
    不异。若言异者身子见有得道。何得言吾闻
    解脱无言说也。三天用不思议斥身子等住
    思议者。天曰至解脱相。二乘于文字生死之
    法不得自在舍入涅??。今明文字相离则生
    死。不碍涅??。如芥子不碍须弥。即是不思议
    解脱之相。四解释者。所以至两间。名本名体
    体即是法。法若内外两间名可如是。今求体
    法及名皆不可得。俱无内外两间。即是解脱。
    岂得离此方名解脱。又解诸法无体但有名
    字。名不可得即解脱相。此即异思议解脱。明
    二脱相别意在此也。五结会者。是故至解脱
    相。若不离者何但文字是解脱。二十五有皆
    是解脱。故天自释言。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
    解脱相。舍利弗言下三身子重决文为二。
    一身子重决。二天女弹呵。初重决言不复等
    者。此重决意。身子昔闻三藏断三毒得子缚
    解脱。若言离?H怒痴非解脱者。佛昔所说岂
    得非也。天即答言。佛为二种根缘。若为钝根
    增上慢人说离?H怒痴为解脱耳。若利根无
    增上慢者佛说?H怒痴性即是解脱。问增上
    慢者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身子等得俱
    解脱何得以为增上慢人。答若法华简众明
    增上慢。是小乘未入方便道。乖僻谬计谓得
    四果。为增上慢。故身子不被简出。最初得记。
    今呵为增上慢者二处有异。若身子于三藏
    断结证思议解脱。滥谓同于诸佛所得。此即
    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此中折其叨滥之心呼
    为上慢。所以然者。若执藏通所明真谛三乘
    灰断。谓佛亦然。而佛证常住涅??岂以见真
    谓同佛证。故说为上慢就其齐教解脱知见。
    不同外道及谬取小乘方便故。圆教明诸佛
    菩萨不断烦恼而入涅??。不舍八邪而入八
    正。不同二乘离?H怒痴。舍八邪住思议解脱。
    妄计同佛所得。岂非上慢。天女弹之正意在
    此。于法华中非上慢者已被弹呵。已闻不思
    议解脱。不与二乘人共。自知所得非佛境界
    无叨滥之咎。但齐所禀教断约解脱。止宿草
    庵自念贫事故非上慢。菩萨无此诸失非增
    上慢。是不思议解脱离与不离。俱不与二乘
    等共。故离不离非唯界内。亦约界外三毒通
    别文字皆解脱相。此是显不思议解脱断与
    不断俱得自在名为解脱。舍利弗言下四身
    子称叹天女文为二。一身子称叹二天女答。
    初叹者身子既闻说此妙法量其必得胜解脱
    证。故先称叹。次问何得其辨乃尔。二天女先
    答次讥。答云无得无证故辨如是。大经言有
    所得者名为小乘。但空取证无所得者名为大
    乘。以不可得空故不住化城。声闻偏学而取
    证。菩萨圆学而不取证。具如大品。今明知四
    不可得。故不住三权一实。自在无穷故辨若
    是。所以等者次因释寄讥讥其但得偏空。化
    城涅??以为究竟。不求中道大般涅??。是为
    佛法增上慢人。舍利弗下三明二脱力用不
    同。已明二脱体异。所有力用理然不同。身子
    未了所以有问。因问有答。分别异相。先问次
    答。初身子问。云汝于三乘为何志求。或约三
    藏为问。今谓多约通教。何者三乘之人同禀
    通教般若。若求声闻有余无余不可更修缘觉
    菩萨之乘。若求辟支佛乘有余无余不可更
    求声闻菩萨之乘。若求菩萨乘慈悲誓愿久
    住生死度脱众生。不可退求二乘无余。虽同
    禀般若志求各异。即是思议问为何志求也
    天曰下二天答文为二。一化他二自行。化
    他则三皆志求。自行乃但求大乘。初言三乘
    皆志求者。若通菩萨无法身本。不能起应无
    三乘化。今则别圆接通三乘根性。故现三乘
    皆志皆用。如文殊于二万世作辟支佛化人。
    况住余乘虽数数生灭而常行一乘。故言化
    他。舍利弗下次明自行。若法身受道如法
    华云。唯一事实无二无三。文为四。一正显佛
    乘。二引释梵证。三明止室十有二年。四明室
    有未曾有事。初文者先譬次合。以瞻卜林譬
    者。瞻卜芬薰余香微弱。故用瞻卜当其林名。
    况复入林唯闻瞻卜。今明圆教自行受道。不
    无三乘方便法门。故法华云。及佛诸余法余
    法微弱。不及大乘法味深远。故法身菩萨但
    禀大乘进道。不贵二乘所行功德。故合譬云
    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二乘功德香也。空室
    本表佛国皆空。法身菩萨清净圆智既栖此
    理。岂乐偏空之智。问天但言不乐二乘之香。
    何得三乘皆云化他。答藏通大乘同依但空
    与二乘同。但以大悲利物为异。问云何言三
    乘皆是化他。一乘但是自行。答三乘随他意
    语故一往对化他。一乘随自意语故。一往对
    自行。究论皆有自他。问若皆有自他以何为
    异。答瞻卜香气岂同余香。一佛乘用岂同三
    乘。舍利弗至发心而出二引释梵为证。释
    梵具足有为缘缚。入室闻大尚能发心。何况
    法身已契无生毕竟空室。而乐二乘功德。故
    思议不思议二用不同。如瞻卜之香与余香永
    异。舍利弗至之法三明止室久近。上身子问
    止室久如。今天以理答。有言寄十二年在室
    恒闻大乘。以斥身子十二年前但闻小乘。此
    未必然。如六年闻鸯崛经。明一佛乘又尔。前
    呵诸弟子岂十二年后。今言文字相离即是
    解脱。十二因缘即是文字。文字相离即是解
    脱。故得约之以明久近。是以事表理也。言十
    二年者即表十二因缘。约教即有二种。一藏
    通明思议因缘。二别圆明不思议因缘。故大
    经云十二因缘有四种观。下观声闻。中观
    缘觉不见佛性。上观菩萨上上即佛。身子但
    观思议因缘。天女乃观不思议因缘。因缘名
    同又但名解脱。上天答身子云。止此室如耆
    年解脱。解脱无久无近。若别圆明十二因缘
    如大品云。十二因缘独菩萨法不共二乘。二
    乘离文字。解脱无有言说。菩萨不离文字解
    脱。得有言说故得约之以明久近。此即无久
    近之久近。是以天言十有二年正表于此。若
    修此法岂习声闻法乎。问上天云。以因缘法
    得度我为支佛。今何得言独菩萨法。答此方
    便教与而为言属辟支佛。若了义教夺而为
    语支佛无分。所以然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不见佛性岂知根本无明。十住见性不穷无
    明尚不了了何况支佛。当知因缘独菩萨法。
    十二因缘即一切文字。故言止此十有二年。
    初不闻说二乘之法。但闻诸佛菩萨之法。故
    因缘实相非因非果而因而果。独是菩萨诸
    佛之法。舍利弗下四明此室有八未曾有事。
    二乘思议之所无也。文为三。一标章。二辨相。
    三结斥。初标章者即不思议之用二乘所无。
    今释正对涅??大海八不思议譬。其义孱同
    但名目次第起缘前后小异。何等下二辨相
    文有八。初云常以金色光照者。事解可知。约
    理即是空室表寂光佛性。第一义光。昼夜无
    异者即是寂而常照。智慧不二。不以日月者
    不假权实缘修之照。二乘思议无如此事。故
    名未曾有也。大经云同一咸味。谓一切众生
    同一佛性。此室至之法是二未曾有法。若入
    法性真空寂光。无界内外烦恼之垢。大经云
    不宿死尸。如界内外若犯重禁佛法死尸不入
    寂光。此室至之法是三未曾有法。释梵即
    是有为之流。来会性净之理表将入寂光。他
    方菩萨来会不绝者。明自行化他入诸佛土。
    随方利物同归寂光。故言来会。大经云渐渐
    转深。所谓归戒乃至佛果即渐深也。此室至
    之法。是四未曾有法。不退转法即是四教六
    波罗蜜四种不退。若念不退即自然流入萨
    婆若海。大经云潮不过限。宁失身命终不犯
    恶。恶即六蔽。终不退转起六蔽也。此室至之
    法是五未曾有法。一切法中无?碍智说不
    可穷。即是胜妙果报。如甄迦罗琴说法无量
    无作四谛之法。大经云深难得底。譬法化之
    声。此室至之法是六未曾有法。事解可知。即
    是四教所诠。亦是观十二因缘。四种法藏施
    十界众生无有尽也。大经云有种种宝藏。以
    譬是经即是宝藏。谓四种道品婴儿等行。四
    种圣人功德等无量宝藏。此室至之法。是
    七未曾有法。此室十方佛现。即是大士观十
    二缘空得念佛三昧。十方诸佛真应二身随
    念现前。大经云大身众生居住之处大众生者
    谓佛菩萨之所住也。此室至之法。是八未曾
    有法。此室天宫净土皆现中者。室空正表佛
    土皆空。又上文云虽知诸佛土永寂如空。而
    现种种殊胜佛土当表此也。大经云不增不
    减譬大涅??。无边际故乃至一切性同一性
    故。即是空室表一切国皆悉空也。此未曾有
    不思议用岂同二乘住思议解脱小智功用。
    大经明八不思议义同也。舍利弗至法乎三
    结斥。若此室常现八未曾有。即是观因缘住
    不思议解脱。成八种不思议用。谁有证此更
    乐住于无用小智。离于文字而求解脱。舍利
    弗言下第四大段明不思议解脱神变自在。若
    真性解脱无转不转。约行利物则有转不转。
    如大品明。须菩提问阿?跋致转不转义。佛
    言转不转皆名跋致。今亦如是。若观众生入
    不思议。深达法性不染不滞者。转不转俱是
    跋致故有此文。先问次答。初问者犹用三藏
    教意。三藏菩萨具五事名不退转。谓得宿命
    智。诸根具足。不生下贱。不生三恶。不受女身。
    具此五法名为跋致。今之天女辨才若此。既
    有胜解即是不退为五女像。若是女人岂能
    如是。故知以三藏菩萨义问。但身子神力虽
    非目连所及。止是思议。俱解脱力。今欲显不
    思议力用故身子以思议而问。天曰下二明
    天答文为三。一明不转。二明转。三明非转非
    不转。正成此品观众生。入空不空非空非不
    空之三谛也。一不转者观众生。从世谛如幻
    等入真谛。如十九界等喻无有转相。亦如身
    子上答天云解脱无有言说。此即上明真谛
    毕竟不可转也。二转者。真永不转还入假名。
    引导众生得有转义。如幻化等虽无定实不
    妨假名亦得言转。如上观众生俗谛假名如
    幻化等。三非转非不转者。转不转皆不可得。
    转故不同真谛如十九界。不转故不同幻化
    名字之转。离此二边则非转非不转。即是中
    道正观。如上观众生如无色界色等也。但
    与上文小不次第者。上为一向明入。今明转
    变。与三观相同也。初明不转文为三。一天
    女问。二身子答。三弹呵。一天以正观譬显。反
    问身子云。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
    得。是观因缘法性求男女相了不可得。当何
    所转。今言男女非止约人。其相无量皆不可
    得。皆如幻化。从因缘理寻无明行等本非男
    女。颠倒妄见。若有男女是为二相。观因缘真
    理则无二相。毕竟叵得。正报既尔依报皆然。
    如天阳地阴日阳月阴四时五行皆男女相。
    大经云。若以贪爱母无明以为父。即是男女。
    乃至出世定慧福智智度方便慈悲善心皆男
    女义。若观因缘即是佛性佛性即是法性。法
    性真理尚不见一。何得有二。尚不见世出世
    法男女之相。何得有人身二相也。故天女云
    观十二因缘求女人相了不可得。何得劝转。
    又就世谛有三义。故女不可转。一业不可转。
    于无明行造男女业。业若不转报亦不转。如
    舍利弗为男业所成。莲华尼为女业所成。虽
    得罗汉断子缚尽。乃是转因不转现果。业
    若不谢决不可转。二神通不可转。如天女
    以神通力变身子为女。若未舍神力魔外二
    乘尽其神力无如之何。三誓愿不可转。如佛
    法身菩萨随诸国土。应以女像得度者即现
    女形。若众生未度应终不转。众生机息应女
    乃转。将此三意反问身子何不转女问也。此
    即十二年观女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也。譬
    如幻师化作男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
    此非正问。今身子作此问者则非正问。所以
    还用此问以问身子。为正问不。舍利弗至
    所转二身子领解。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即是
    身子自伏所问非也。天曰至女身三天女弹
    呵。因身子领解自伏问非。即便弹云。一切诸
    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言一切者如上。男女
    阴阳定慧等一切诸法皆妄分别。但观因缘
    求不可得。当何所转。汝既答云幻法无定。云
    何劝转即是弹呵。即时下二明转。即是转故
    名为跋致。深达转性如空叵得。依随世俗二
    相不定从空入假。名字分别。得有转义。文为
    四。一天自变为身子问。二身子以女像答。三
    天为解释。四引佛语证。一天自变为身子。转
    身子为天女。而用身子像问者。即是上明神
    力为女。若不摄神力不可转义。此表若业不
    转凡女不转。若机不转应亦不转。舍利弗
    至女身二身子以女身答。不知何所变者。明
    身子三藏神力乃胜目连。终是思议。故不能
    制菩萨神力。故为天所转。今不思议非思议
    所知。故云不知何转也。成上如前。天曰至
    女也。三天为解释。天言舍利弗若能转此女
    身。一切女人亦能转者。如身子为通所持遂
    不能转。一切女人为业所持终不能转。若一
    切女人不除业。而能转者则身子亦能转也。
    如舍利弗非女为他神力变为女身。一切女
    人而为业力变为女身。虽现女身四大五阴
    因缘中求女相叵得。即非女也。今天女即是
    愿力应为女像。众生机缘若转应亦转也。如
    镜对面现面。面若不离像不可转。是故至
    非女四引佛语证。如佛所说一切诸法非男
    非女。如世间男女乃至阴阳定慧一切诸法
    皆非男女。即时下三天摄神力。即是非转
    非不转。成上中道如前。文为四。一摄神力复
    舍利弗身。问女相何在。二身子答。三天印成
    中道非转非不转。四引佛语为证。初文者表
    一切众生女业若谢则女身转不见女相。若
    众生机谢则应女亦谢无女相也。次身子答
    言无在无不在者。女身色相虽灭不见有在
    不在。天曰至不在。三天印可此言。是会中道
    之说。成前观众生至源。故印可也。夫无在至
    说也。四引佛语为证者。非但称会天意。亦不
    乖大圣所说。舍利弗下品之大段第五。身
    子问没生。此正显不思议解脱出没自在真
    应本迹。思议则无没者。法身之本。生者应化
    垂迹。正欲显成观众生入空至一实谛。穷源
    彻本名之为没。行三十二无缘大慈。善根力
    熏受身利物。名之为生。又解。没生即是应身
    垂迹。非没非生。即本法身。此下问答皆是研
    究。显成净名上说观众生义。文为四。一身子
    问。二天女答。三身子重问。四天女解疑。初身
    子问。正约三藏或用通意。何者三藏明佛无
    余灰尽。此但有没而无生也。藏通二乘亦没
    无生。三藏菩萨既不断结。为化众生虽没而
    更有生。通教菩萨既异二乘。二乘无愿不受
    后有。但没无生。佛虽有愿正习俱断。但没无
    生菩萨虽断正使有习有愿故得有生。今正
    约三藏既未断结。必应有生当生何处。二天
    答。佛化所生吾如彼生。答意者佛法身理本
    无有生。应同则生。此如化生。非结习生。天得
    法身亦应化生而非结习。故言吾如彼生。三
    身子重问。佛化所生非没生也。身子不知天
    意在应化生。乃取三藏。谓佛报身能作化生。
    化无体质无而?H有。无有定相。舍此取彼。菩
    萨结业受生。那云佛化所生。故云佛化生非
    没生也。上天以别教应化答。身子不晓犹执
    三藏。佛有报身能有所化。故言佛化所生非
    没生也。四天既知其不晓玄旨。即以通意顺
    答。一切众生亦非没生。往来五道并皆如化。
    非没生者天亦是化岂有没生。此亦一往也。
    意在法身应化。至净名述成真应本迹其义
    方显。是则佛化所生乃是应化。天得法身随
    有所生皆是应化。故非没生也。舍利弗下
    品之大段第六。身子问得菩提久近。即显圆
    教成道也。文为二。一身子约藏通问得道久
    近。天约不思议真谛答。二身子约思议俗谛
    问。天还约不思议真谛答。初中身子先问意
    者。汝既为利物何当道场八相成道。次天答
    即反质有二意。一者若舍利弗还为凡夫。我
    乃当成菩提。若言悟真无生岂有为凡之理。
    我得圆真之道。已除别惑岂可方依藏通八
    相成道。故云我得菩提亦无是处。若身子见
    思议真更作凡夫。我入不思议真乃为八相。
    汝无是事我岂有之。然罗汉能化为凡夫非
    真凡夫。法身成道亦非八相。众生应八相得
    度即现八相成道。罗汉实不更作凡夫。我得
    无生亦实无八相。此覆相并释也。次身子答
    云。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即并云我得菩提
    亦无是处。所以作此并者。若身子问法身究
    竟成道。此乃十住不见其始。唯佛与佛乃能
    究尽。天设答身子时节久如。如法华明大通
    成道王子行因。身子岂能知此八相。只得无
    生即能八相随缘作佛。何须致问。次天自释
    言菩提无住处故无得者。此是法身观不思议
    真谛空无方所。诸佛不能行不能到。故说无
    有得者。舍利弗言下二身子约思议俗谛问。
    天还约不思议真谛答。初身子问言今诸佛
    得菩提如恒河沙者。此将通教俗谛八相为
    问。故云如恒河沙。所以然者。三藏不说有十
    方佛。虽有此意义不彰显。次天即答云。皆以
    世俗文字说有三世之佛。非谓真谛而有三
    世。假名三世。而真菩提岂可世摄。天因答即
    反质身子。汝得罗汉道耶。身子答。无所得故
    而得。此如大品佛四句问善吉得道。善吉答
    不住四句而实得道。此是绝思议俗四句见
    真得道。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是绝不思
    议俗四句。见不思议真得道。所以然者。天意
    小乘思议得道尚以无得为得。何况大乘不
    思议得道而不绝四句无所得而得。语类相
    并其意天隔。尔时下品之大段。第七净名
    述成。天女上答身子皆实不虚。文为四。一久
    值诸佛。二游戏神通。三得无生忍。四愿随意
    现。虽复身子研问未能令义显现。故净名述
    成天女所答六义方显也。一已曾供养九十
    二亿佛者。是顺佛教能观因缘三谛。故得栖
    此空室以慈悲熏。现天女像。散如法华平等
    供养。表通惑已尽别惑侵除得文字性离不
    思议解脱。即是述成天女答身子初问。明若
    离别惑华不着身。亦述成答身子第二问。明
    思议不思议二脱不同。二游戏神通誓愿具
    足者。述入瞻卜林不嗅余香。亦述答第四转
    女身问。如本愿故现女身也。三得无生忍即
    是述第六身子问久如得菩提。天女答无所
    得故而得即是法身成道。四以本愿故随意
    能现。教化众生。即是述第五身子问没生。天
    女答如佛化生。法身出没本愿应化真应本
    迹其义显也。问身子何故前问没生次问得
    道久如。净名述成。何故前述法身成道次述
    没生。答身子迷心而问绝事至理。净名以理
    述成。得无生忍即得法身方有应用。身子虽
    有六问天女答无留滞。正意犹为难见。故用
    四义述成意乃分明

    维摩经略疏卷第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