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经略疏卷第七_问疾品之二

      问疾品之二
    且置下四正明问疾。上来言谈是宾主相见
    之仪。非其正意。神解既齐辨无穷尽妨宣佛
    旨。故言且置是事。文为二。一前宣佛旨二文
    殊自述。本衔佛命师旨尊重故须前宣。次须
    问托疾之深致。?发大士阐扬利物。故自述
    己情。若但宣佛旨声闻菩萨不应各辞。但对
    胜人慰问疾义。往复事难余人不堪。意在于
    此故文殊次述己情。宣旨为二一正宣旨二
    总述佛意。初文三句为三。初句云是疾宁可
    忍不。净名法身本自无疾无忍不忍。既为众
    生还约众生论忍不忍。但佛处世迹同世间
    故有劳问。如?衬嶂蟹鹨辔课手畋惹稹5缆?br> 疲不乞食易得不。又如大品诸佛自相慰问
    少病少恼等。智论释之皆有深致。今佛问净
    名云宁可忍不者。净名为众生故疾。众生不
    同疾有可忍不可忍。如人虽病而犹行涉是
    为可忍。或有疾苦起止不能是不可忍。今亦
    约四土。一约同居秽净。秽土疾者则有六道。
    十恶四重等业是三恶因疾。三途苦果是果
    疾。此之重疾是不可忍相。若十善是修罗人
    天因疾。八苦五衰等是果疾。此苦小轻是可
    忍相。复次同居秽土果疾是一而因疾。九种
    不同谓六道三乘。若有六道因疾无三乘根
    性。是不可忍相。若有三乘根性即是可忍。复
    次凡夫修三乘行根有利钝遮有轻重。根利
    遮轻疾则可忍。根钝遮重则不可忍。复次三
    乘进行断结。断结者轻是则可忍。未断者重
    则不可忍。净名权疾皆悉同之。次同居净土
    除四恶趣。但约人天三乘类前。二约有余土
    无分段之苦通皆可忍。但?细相形二乘通
    教菩萨生彼土者钝是不可忍。别圆菩萨生
    彼土者利是可忍。权同亦尔。三约果报土者
    彼诸菩萨皆是法身无三乘异。虽有无明自
    体因果之疾皆悉可忍。权同亦然。若地位相
    形非为不得。但不如前有余横有其相。四常
    寂光既是极地。众恶永尽众善普会。无疾无
    恼无实权之疾忍不忍别。佛止一句慰问净
    名。广博深远无所不该。问上言寂光有疾。今
    何以言无。答不定但随圣教。教有即有教无
    即无。今据极地无实疾也。疗治有损次宣
    第二句。疗治有损者世间有疾必须医疗。既
    为众生苦。治众生是治净名。但众生疾有三
    不同。谓见思无知无明。此之三疾即界内外
    一切因果诸疾之本。用三观治之则三疾俱
    灭。具在玄义三观中明。至释下文自可见也。
    亦约四土。一同居者一从假入空正治同居
    见思之疾。二从空入假正治有余恒沙。傍治
    同居无知。三中道正观正治有余果报无明。
    利根菩萨傍治同居见思无知。亦傍治有余
    无知。寂光无疾可治今明治同居土。大论作
    四种料简。一根钝遮重即是钝根凡夫。烦恼
    垢重不可治也。二钝根遮轻如周利??特一
    夏止诵一偈而能发真成大罗汉。三根利遮
    重如鸯掘魔罗。日杀九百九十九人。但其根
    利遮不能障见佛即悟。四根利遮轻如舍利
    弗。闻阿说示说三谛一偈即得初果。净名同
    此等疾难损易损。如四句中??特鸯掘身子
    等皆是疗治有损。若就有余无永不损。若三
    乘相形亦作三种分别有损。权疾亦然。若入
    果报平等法界此是利根但有一无明遮。约
    位传论轻重无别横遮止有一损。若约初心
    宿业或作二句分别无钝根也。权疾亦然。常
    寂光土极地寂然无此分别故佛问云疗治有
    损。不至增乎次宣第三句。此问意者如世
    人疾具有四种。一有从初服药但增而不损
    终无瘥理。是名增增。二或虽困笃方治即愈。
    是名增损。三或有服药初虽暂损而后更增。
    是名损增。四从初渐损乃至平复。是为损损。
    净名应生同居说十二部经治众生疾亦四根
    缘。一增增者即底下凡夫。若为说法更起诽
    谤阐提之罪。如善星调达等也。二增损者如
    尸利鞠多鸯掘等也。三损增者如大论明。四
    禅比丘谓是四果。临终见生处谤无涅??即堕
    地狱。又?酬汲墒得魍朔ㄈ私允瞧湎唷K乃?br> 损者即身子等诸得道人。净名同居权疾亦
    尔。二约有余但有三种无增增也。已得位不
    退不生三界。而三乘生彼有利有钝。约行退
    念退亦得有三。权疾亦然。若果报土皆念不
    退。心心寂灭自然流入皆是损损。或约入出
    观义立三句。权疾亦然。寂光极地湛然无疾。
    净名权同前三土疾。治其实疾有损不增。净
    名亦尔。故慰问言不至增乎。世尊?@?ブ?br> 问无量。二明文殊总宣佛意慰问。言致问
    无量者十方法界三土实疾既其无量。净名
    悲念则权疾无量故使如来致问无量。止述
    三句者此表问端。或有多句。译者简略或经
    家不出。例如五百八千皆有称述略而不传。
    或是但总宣无量。足表佛意故不多述。居
    士下二文殊自述己情。问疾奉旨事难意在
    于此。文为二。一问果中权疾二问因中实疾。
    由问权故净名答出不思议品。由问实故净
    名答出观众生等四品。至文可见。就问果中
    权疾文为三。一从居士此疾何所因起下是
    问果疾因起。大士果地法身清净永无患累。
    而今现疾何所因起。二从此室何以空无侍
    者下。是问大士法身依报眷属。今何所在而
    但见空室。三从是疾为何等相下即问应身
    同疾以何为相。为同法身为同凡夫故问相
    貌。初文为二。一文殊问二净名答。初问为三。
    一问疾生因起。二问疾生久近。三问灭疾之
    法。初问疾因起者若果地法身何疾何恼。今
    忽言有疾因何而起。次问其生久如者。法身
    无疾既有权疾有来几时。次问当云何灭者。
    若为众生今十方国土众生无尽。权则不可
    灭此。疾当何得灭。文殊三问大意在此。维
    摩下二净名答为二。一先答第二第三问。次
    答第一问。所以问答有前后者各有其意。文
    殊问意欲令众生知从本起迹。净名答意欲
    令众生寻迹入本。亦为显生灭相成之义。初
    答文为三。一正叠答两问二释三譬显。初文
    二。一答第二问疾生。次答第三问疾灭。今先
    答第二问疾生久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者。
    疾之久近皆由众生十二因缘生。净名权疾
    同其久近。所以知约因缘答者。涅??云生死
    本际凡有二种。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即有生
    老病死。无明是过去痴爱。是现在痴。二世相
    避故立两名。无明润行使有现在识等五果。
    现在爱取润有则有未来生死。故有十二因
    缘轮转。三界二十五有经生历死则有因疾
    果疾。净名为众生有痴爱生法身大悲即权
    疾生。众生痴爱生来非近。权疾亦尔。答疾久
    近正意在此。复次净名为众生疾何但同居。
    有为痴爱疾生权病则生。有余无为亦尔。何
    者同居痴爱尽有余痴爱则生。以迷中道染
    涅??故是痴爱生。是二中间则有十二因缘
    因疾果疾。但是变易因缘与分段异。分段升
    沈往返六趣。变易不尔。但约因爱生死。爱
    灭即生于上地终不更退生于下地。何者三
    界结尽不生分段。亦不退细受?。类如那含
    于欲身修得初禅初禅死即生二禅。终不生
    欲界更退初禅。界内圣人尚尔。何况界外而
    更生分段及受?变易。若变易众生有此痴
    爱净名大悲即痴爱疾生。是答疾生之久近
    也。若果报土无明未尽是痴染依正是爱。是
    二中间有自体生死十二因缘因果疾生。故
    胜?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
    能断。若有余痴爱疾灭即果报痴爱疾生。净
    名法身大悲即同其生。此亦答疾生之久近
    也。寂光极地无实痴爱疾。故无权疾生之久
    近。问若约众生明净名疾生久近者。痴爱无
    始非久非近。何得以此答文殊问。答众生痴
    爱无始非久非近。净名无缘大悲亦尔。论久
    近者约事有也。何者果地大悲穷源无疾。随
    众生疾同体。大悲因是而生名生久近。文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始无明起恒沙无知
    界外四倒界内四倒。净名穷缘起之源亦尔。
    若依理者果报疾生为久。有余同居疾生渐
    近。依事则同居为久。有余果报渐近。如断同
    居痴爱方有有余痴爱生也。若一切众生至
    我病灭次答第三问疾灭。若用四教三观断
    三土众生痴爱。实疾灭则净名权疾亦灭。故
    言则我病灭。何者若同居土起因果疾。净名
    同彼为说四教令修三观。若彼众生疾灭净
    名权疾随彼而灭。若有余土众生有因果疾。
    净名权疾为说别圆令修假中。若彼众生疾
    灭净名权疾随彼而灭。若果报土众生有因
    果疾。即净名权疾但为说圆令修中观。若彼
    众生分分四十一品灭净名亦然。寂光极地
    智断圆极则无灭也。略答第三问竟。若诸师
    不许约界外二土明权实者。彼之二土应无
    无明。若彼有实净名何得无权。问三土众生
    痴爱无尽净名权疾何当尽也。答通论权疾
    众生不尽疾亦不尽。今且据一期有缘三土
    所化。有化缘疾灭权疾亦灭。所以至无复
    病二释前两答有二意。前言为众生故入生
    死。有生死即有三种疾生。此释答有权疾生
    之久近。次言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
    病。即是释后答权疾得灭之由。譬如下三
    譬显文为二。一开譬二合譬。开为二。一开有
    病譬二开病愈譬。初以父母为譬者。菩萨从
    二智生大悲住一子地。即是众生之父母。一
    切众生同有性理故云唯有一子。若三土众
    生有痴爱实疾。法身二智大悲即应生三土。
    故有权疾。二开病愈可解。菩萨至亦愈次
    合譬文亦二。前合有权疾譬。次合权疾愈譬
    如文。又言至悲起二却答第一问。上已辨
    权疾之生灭。今次答起权疾之因由由于大
    悲。即不可思议解脱无缘慈悲善根力故能
    现身有疾利益三土。此无心于物。大经云。即
    于五指出五师子。如来实不作念而象见师
    子。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今净名大悲熏心现
    三土疾亦复如是。众生缘法缘即不能尔。今
    净名无缘大悲故能三土现身有疾说四教三
    观。如置毒于乳乃至醍醐亦能杀人。菩萨大
    悲亦复如是。随所现身同事利益功不唐捐。
    故大经云慈即如来慈即解脱。此之慈悲即
    具一切佛法。如磁石吸铁。悲亦慈问为。石
    异于吸吸异于石。答若石异于吸石则无吸。
    若吸异于石吸在石外。今不尔不一不异即是
    石吸。无缘慈悲即是法身法身即是无缘大
    悲。寂然清净无念而吸。如镜本无像随众缘
    对镜则现像。众生本性清净无有痴爱。菩萨
    法身本来无疾。以三土众生痴爱疾起菩萨
    大悲即有三土权疾。故去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文殊下二问室空无侍者文为二。一问二
    答一问者文殊入见室空。即知有表时众未
    悟。欲显佛国之义故次问也。此是问依报之
    国为正报所栖。为令时众知大士法身所栖
    究竟净土。无有依报眷属。若应于物则有依
    报眷属。故次问此室何以空无侍者。此问正
    起发佛国扶成上来佛国品也。维摩下二净
    名答文为二一前答室空次答无侍者就答
    室空有七番往复。初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者。大士善巧多端表发非一。从来此室位置
    安施侍人陪列此为表欲说方便诸教缘集未
    除未得显于清净土也。今欲显真净土无有
    分段变易依正患累。引入毕竟本性空理常
    寂本国。故屏诸所有表舍方便明有之教。今
    欲阐扬毕竟净土真空寂光。故答言诸佛国土
    亦复皆空。空何但表性净常寂空无所有。一
    切诸国悉亦是空。若诸土不空寂光不遍。既
    遍一切则三土皆空。问别有寂光土耶。答不
    然。只分段变易即常寂光。如螺髻所见即秽
    是净。更不别求。故云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饭
    色有异。言诸天者表三土也。皆有依正。正报
    即身依即住处所有净妙五欲等也。言皆空
    者表常寂光。无此依报封??之别。亦无正报
    种类之殊。同入究竟真空之理。如此室空无
    物无侍。从来对诸方便宾客须安众具。今宾
    皆成毕竟空机。假令未入必入。不久已得香
    饭如闻毒鼓。至闻法华一切皆入是故空室正
    表于此。又问至以空空次问答。问以何为空
    者分段变易皆有依正。云何令其同归一空。
    又声闻经明空三昧。衍十八空有空空。未知
    以何空故空。答曰以空空者若约境智通明
    法空。如大经明。空空故空。亦以菩萨修空故
    空。如盐性咸令异物咸。故言以空空。今言若
    迷教意只逐其语。云空空者空则无穷不免
    戏论。藏通所明只是界内空空。今中道正观
    能空生死亦空涅??。故言空空。若空生死
    即同居空。若空涅??即变易空。故言以空空。
    何者界内块然犹尚是空。况界外果报细妙
    而非空也。以此而推空室表于诸佛国空。正
    表诸土是寂光也。又问至故空第三番问答。
    所以更进问空何用空者。若法本来自空何
    待修故空。若以修空故空则本性不空。又若
    观分段从假入空空即真谛。何须更空。若须
    更空当知是有故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
    别空故空若就本性空理是一。但禀方便二
    乘菩萨分别取空未会真空。若舍智障分别
    二谛即会中道真空之理。故云以无分别空
    故空。复次若分别俗有实空破俗入真。则生
    死涅??是二名为分别。止得但空不得不可
    得空。若体非俗非真则无生死涅??之异。岂
    有智障之可舍也。无生死即是但空。无涅??
    即是不可得空。是名以空故空。若会无分别
    空则无界内外之可分别。即常寂光真极净
    土。又问至亦空第四番问答。文殊问意此是
    密难。若分别非空无分别是空者。何得言空。
    若言是空岂非分别。若以二乘方便菩萨分别
    取空皆非空者。今何得舍分别空而取无分
    别空。若有取舍无分别还成分别。既成分别
    则非空也。若是空者不应分别。故问言空可
    分别耶。净名答言分别亦空。此之空理本性
    自空妄生分别。只此分别未曾是有。虽复种
    种忆想分别。分别即空。何者若性自空。修空见
    空。若所观分别之境即空。无分别者能观亦然。
    若能观分别之智不即是空无分别者。所观可
    然。以所观分别之境空即是无分别故。今能观
    亦然。诸方便教事理不融。分别可障无分别理。
    圆教不尔一切分别即无分别。无分别即分别。
    分别即空。所以上文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
    一义而不动。虽复分别未尝离空。故言分别
    亦空。复次三土皆是分别妄想故有。若皆即
    是中道法性一如无二。此分别即空即无分
    别之寂光也。又问至中求第五番问答。问空
    当于何求者。明此无分别空理微妙悬绝行
    人欲求当于何求。净名即答当于六十二见
    中求。譬如有人迷南为北。不可离北终须还
    就所迷北处而求南也。悟时还是所迷北处。
    而见于南。今众生未悟即菩提为烦恼。故有
    六十二见之烦恼。若悟即烦恼为菩提。六十
    二见所计烦恼之处即是菩提真空常寂之净
    土也。今明六十二见虽复众多原其根本不
    出二见。从二出四历三世阴即六十二也。故
    法华云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凡夫四教即有五种有无四见。一凡夫四见
    出六十二。如向所说。二三藏四门未悟取着
    即是四见如大论明。若入?酬技炊橛兄小??br> 门昆勒门等皆各堕见。三通教四门若未得
    真执此四句即是四见。如大论云般若如大
    火炎四边不可取。中论观法品亦有此说。四
    别教四门如大经云。乳譬佛性四句。若未见
    佛性执此四句即是四见。五圆教四门若未
    见性执此四句亦成四见。故思益云实语是
    虚语生语见。故大经云自此已前皆名邪见。
    以此四教历三世阴及二无我。亦皆各出六
    十二见。有人言大集有此分别未得讨文。所
    以出此五种六十二见。为成净名所答。故言
    当于六十二见中求。若从凡夫六十二见藏
    通四见中求得但空。即见同居有余。若从别
    圆四见等求得见果报土。若于圆教四见等
    求至离一切见清净净禅即见寂光。如迷南谓
    北从迷处求即得见本。今欲求理只约见中
    而求即得无分别空入常寂光。故答言当于
    六十二见中求。又问至中求第六番问答。问
    六十二见当于何求者。此明诸见颠倒本来
    不实。依何处起而求诸见。净名即答当于诸
    佛解脱中求。何者诸佛解脱即是中道自性
    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本非缚脱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即是众生迷真性解脱故起六十
    二见。有缚有脱。此见非余处起。即是迷于真
    性解脱而起。今欲求此迷情诸见者。当于诸
    佛真性解脱中求。则知六十二见所起之源
    也。如欲求冰不得离水。又问至中求第七
    番问答。若求六十二见从诸佛真性解脱中
    求者。诸佛果地三德解脱复从何求。净名即
    答众生心行中求。上文云随其心净即佛土
    净。今观众生心行入本性清净智。穷众生心
    源者即显诸佛解脱之果。华严云破一微尘
    出大千经卷。故般舟三昧云诸佛从心得解
    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
    此者成大道。故净名劝于众生心行中求。如
    劝求水不得离冰。问求真性解脱亦得实慧
    及方便不。答众生心性即是真性痴爱即是实
    慧。诸行不善即是方便。具如玄义十二因缘
    三种非道通达不思议三种解脱佛道。若见
    众生心净即佛土净者。即于众生心行见佛
    三种法身解脱不纵不横。如世伊字。所以至
    极法身离身无土离土无身。身土理同而名
    有异。如天帝释有多种名。解脱亦尔。或名??br> 卢遮那或名常寂光土。故净名空室表诸佛
    国空。唯置一牀以疾而卧表三德解脱。若见
    室空即见以疾卧牀。若见以疾卧牀即见室
    空。若见众生心空即见诸佛国空。即心行中
    求得三解脱。故净名因答佛国即相仍答诸
    佛解脱。则还扶成佛说不思议解脱之旨趣。
    显佛国之宗致也。助佛扬化正意在此。下室
    内五品虽多有所明结撮旨归。终从此出。又
    仁所问下二答无侍者。即表性净永无爱见。
    故言无侍如世人侍侍于两边驱驰使役。种
    种之侍正表此也。文为二。一正答二释出。一正
    答云一切众魔外道皆吾侍也。此之答意。大
    士本以魔外为侍今空室无侍。表常寂光无
    有爱见即无魔外故无侍也。而有侍义者若
    应三土有爱见众生。即是魔外。净名转用即
    为佛事利益众生。即是侍义。若三土爱见众
    生即空无所有者是无侍义。而净名为三土
    皆有爱见众生。故现居诸土即有侍也。若同
    居秽土即有波旬眷属及属爱众生是右面侍。
    六师九十六种及属见众生是左面侍。所以
    然者净名同居秽土现种种身于爱不舍。或
    作魔王调其眷属以为佛事于见不动。或作
    外道回邪入正调其眷属以为佛事。此即用
    爱见所成众生为侍。现同居净土亦然。但
    无恶魔外。若有余土见爱者二乘通教菩萨
    生彼有禅定智慧。禅定是爱性智慧是见性。
    犹是爱见宿业罪垢故不见如来清净之土。
    净名应生同其爱见。调伏教化使为佛事即
    是侍也。若别圆菩萨虽有福慧未见佛性未
    断无明。即是无为爱见所成犹是魔外。其变
    易土虽无天魔而有乐生死魔以染涅??即是
    爱。爱故则有变易果报即是魔也。虽无真谛
    理外外道而有中道理外外道。大士于爱不
    舍于见不动而化度之。即以此为侍。若果报
    土始从初住虽见实谛圆断法界见思。但未
    能尽。乃至法云犹有细微爱见。故为无我轮
    惑所缚。余一品死魔在。净名为此现生其土。
    调此爱见所成菩萨以为眷属。即是皆吾侍
    也。若究竟寂光诸业所感依报永尽。故言空
    无所有永无爱见所感正报。故言无侍。空室
    无侍远表此也。所以至不动二释如同居土
    以爱见魔外为侍者。三土爱见所成众生亦
    皆名侍。若爱见即空不舍不动即是无侍。即
    空而有爱见众生。净名不滞不舍不动而调
    伏之。令具一切佛法。即有侍义。寂光永无
    爱见。即无魔外故无侍也。文殊下三文殊
    问疾相有三番问答。一问疾体相二问疾用
    三问成疾之法。初问言所疾为何等相即问
    疾体相。所以问者。既言法身众患永断。因于
    大悲现斯疾者。悲即疾体。有何等相。若有
    定相则能利益。若无定相岂能有用。净名答
    言我病无形不可见。此明法身本来无疾。大
    悲善根而现此疾。无缘大悲无有处所。岂有
    形相。若众生缘法缘有所依倚可辨其相。同
    体大悲无缘无念岂有可见。如磁石吸铁。如
    凡夫身患尚无相貌。况法身无缘而有可见。
    故答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即是答疾体也
    又问至如幻故二问疾用。所以问疾用者。应
    身权疾即是病用。进退二种与何法合。为
    与金刚身合为与智慧心合。若与身合法身
    应有其疾。若与心合力无畏等心应有苦。此
    约进合义问也。所以约金刚为色智慧为心
    者出大经。佛答师子吼也。若与众生身合众
    生身实有疾。应身应实有疾。若与众生心合
    众生心有实苦应心应有实苦。此约退合义
    问也。若不与金刚身智慧心合。云何名法身
    起应从大悲生。若不与众生身心合者。云何
    而言应同其疾。净名答言非身合身相离故。
    如凡夫病现见不与身心而合推假名身不
    见实疾。但有名字。名字不论合与不合。身相
    离故求实不得。故病不与身合。亦非心合。心
    如幻故。念念不住。岂况应身权疾而与金刚
    身合。身相离故。而与智慧心合。心如幻故但
    有名字。譬如明镜一切色像现于镜内。此像
    不与镜合。何以故镜形圆满像应随圆。若不
    圆满当知其像不与镜合。亦不与形合。何以
    故。外是实形此像不实。不实之形岂与实合。
    虽不与镜合因镜像现。虽不与形合形对像
    生。此病亦尔。不与金刚身智慧心合。何以故
    金刚身相离智慧心如幻性无疾故。亦不与
    凡夫身心合。何以故。凡夫身离病相不住。心
    如幻化病亦何在。凡夫实病此病权现。虽不
    与法身及凡夫合。因大悲起而有实病也。故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现有三土之疾。故以镜为
    喻也。又问至我病三问成病法。所以问者。
    夫病约身。身有四大如四毒蛇更相残害。大
    论明四蛇相逐恒相残害。一大不调百一病
    恼。故文云菩萨为众生故有生死。有生死则
    有病。何以故。以其应受此毒蛇身即有四大。
    今现身有疾何大病耶。净名答言非地大若
    地是病土石林木亦应是病。若此等非病云
    何得言地大是病。水火风大亦复如是。外
    四大既非内亦应尔。复次若四大是病有此
    四大即应是病。何得或有或无。若无病时应
    无四大。虽有四大有无病时。当知病非四大
    亦不离四大者只约此身得论有病。譬如因
    的则有箭中。岂离四大而别论病。故言不离
    地大。净名亦尔。虽同实疾何必顿同为病苦
    耶。故言非四大也。不离者净名为此实疾。是
    故应同应疾之由良为实疾。故言不离不即
    不离以论权病。又非地大者如请观音言。地
    无坚性水性不住火从缘生风性无碍。一一
    皆入如实之际。四大实际即非病也。故言非
    四大。不离者众生不了四大如实故起诸病。
    是以应身同四大病故说不离。故净名云以
    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者。众
    生四大所成应同亦现四大所成。四大即是
    成病之法。今遍约三土。若三土有疾净名
    则有此大悲。疾体无形相犹如虚空。虽复
    应同不与三土身心而合。成疾之法本由大
    悲何关四大。亦不离四大故三土生现此权
    疾也。故云是故我病。乃至法云金刚心亦
    如是。尔时文殊师利下第二问因中实疾。
    所以次问者上来权疾。当何所因为同实病。
    以有实病方便同事。而为治之。云何为实疾
    众生说法。如何慰喻实疾菩萨。文为二。一为
    信行人问二为法行人问。所以然者初问云
    何慰喻。净名答以三教。慰喻即为信行人。从
    问云何调伏。净名答用三观调伏。即为法行
    人。信行必藉外缘恒为说法。指示分明方乃
    得悟。即是钝根。法行不专藉外缘少有所闻。
    能观行入道即是利根。亦未必定尔。但信法
    二行互有钝利根性不同。文殊为此以兴两
    问。复次众生累劫有须闻法有自进行。故问
    慰喻调伏意在请出三教三观。若将三教成
    上室外经者。即用通教慰喻从假入空观调
    伏。成上为国王长者说法。弹呵有为缘集。若
    别教慰喻从空入假观调伏。成上弹呵十弟
    子无为缘集。若圆教慰喻空假一心三观调
    伏。成上弹呵菩萨自体缘集。若将成下文者
    上已明问权疾。为不思议品作本。今问实疾。
    若通教慰喻从假入空调伏为观众生品作本。
    若别教慰喻从空入假调伏为佛道品作本。
    若圆教慰喻中道正观调伏为入不二法门香
    积二品作本。而不取三藏教者此摩诃衍义
    也。未入室明四教者为折伏弹呵凡夫着乐
    故也。今入室明三教三观。正为摄受如前分
    别。故知此经一部明四教三观。其文分明望
    前望后句义相当。与一家用四教三观孱同。
    故前于玄义具明四教三观意在此也。略判
    竟。今初文殊问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
    萨者。即是请出慰喻教门。维摩下二净名
    答文为四。三即三教慰喻四结成。今明三教
    但慰喻菩萨不取二乘以无慈永入涅??。故
    今以藏通共成一教慰喻。界内有为见思疾
    未断。菩萨有分段因果实疾。故须三藏助通
    大乘而慰喻也。亦得兼用别圆慰喻。若说别
    者正为慰喻有无为缘集菩萨。其有无知变
    易因果实疾故用别教而慰喻也。若说圆者
    正为慰喻有自体缘集菩萨。其有自体因果
    实疾故用圆教而慰喻也。今先明用藏助通
    慰喻者。劝令从假入空观修一切智慧眼也。
    文为二。一从果假入空二从因假入空果。是
    五阴妄惑之身由三假有故名果假。即是苦
    谛四行中无常为初。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
    身者。若声闻观身无常起于厌离舍远生死。
    菩萨不尔。观身无常若折若体为破常倒
    不说厌离破二乘心。虽知无常念念磨灭未
    度众生。未具佛法终不舍离。说身有苦不说
    乐于涅??。声闻观苦乐求涅??。菩萨不尔。若
    折若体解苦无苦。为破计乐颠倒。众生未度
    未具佛法。终不入于无余涅??。说身无我而
    说教导众生。声闻观身无我证灭无慈不度
    众生。菩萨不尔。若折若体观我假入无我。
    为破计我十六知见颠倒。不取众生毕竟空
    相。故能为众生说于如是无我之法而教导
    之。说身空寂而不说毕竟寂灭。声闻法入
    真堕于寂灭。菩萨不尔。若折若体入假实二
    空而知中理。不以偏真为究竟也。是则虽复
    从假入空。欲为入中而作?U胤不舍群品。故
    为声闻观苦有异。意在此也。说悔至过去
    二明慰喻令观因假入空。因即集谛。结业并
    是苦因。二乘为涅??但急断结不忏宿罪。身
    子罪故不见净土。意在此也。菩萨达烦恼性
    不[公/心][公/心]断结急取涅??。但以忏悔为先。净诸
    功德故螺髻见净意在此也。此正明观因假
    入空。若但观果假入空非不离四住之惑。而
    往罪不除则障法门化他功德。菩萨为度众
    生必须除罪。若无怨对即可受化。故菩萨戒
    以杀为初。声闻戒以非梵行为初意在此也。
    今明菩萨修从假入空忏过去罪。故言说悔
    先罪。若?酬济魅?烙凶锎游蠢粗料衷谌?br> 过去。得绳系属行人。若成论明二世无罪但
    随心现在。今菩萨观无生忏尚无三世。何况
    罪入过去及在现在。但过去颠倒妄造诸罪。
    若知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如此忏时众罪如
    霜露慧日能消除。体假入空破昔妄造。故言
    说悔先罪三世空故不入过去。以已下二明
    用别教慰喻无为缘集。菩萨自有恒沙别惑
    因果实疾令从空入假。观破无知得道种智
    法眼。见机入假化物。文为五。一慰喻劝起悲
    心二劝发愿饶益三劝修福慧四劝生勇健心
    五劝精进不退。若具此五即入假观成能利一
    切。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初明劝起悲心。何者
    二乘无悲沈空受乐。菩萨出假须起大悲。问
    菩萨自己有疾可得愍彼己既无疾何得以己
    愍彼。又别教虽有无明尘沙与分段异。何得
    以己愍彼。答此有二解。一菩萨断四住时但
    有无明及习即生是念。我今无明之疾尚尔。
    况众生具缚何能受界内重苦。是则以己之
    轻当愍于重。故须出假。又假无明疾轻四住
    疾重岂得以轻愍重。当识宿世无数劫苦。
    以往昔苦愍于一切。如布衣登极知人苦乐。
    当念饶益一切众生。二明慰喻劝发。弘誓当
    念即是从悲起誓。念欲饶益一切众生。即是
    入假胜缘忆所修福念于净命。三明慰喻令
    修福智。入空则无福无命。此是入假修其万
    行如空中种树。修福即福德庄严。净命即智
    慧庄严。如大论明四种五种正命皆是其事。
    若无正见慧命皆邪。何能愍彼勿生忧恼。四
    慰喻劝生勇健心。闻生死无量劫意而有勇。
    首楞严心乃能入假化众生也。若怖畏忧恼
    或退堕二地。故言勿生忧恼当起精进。五慰
    喻劝修精进。有疾菩萨若欲入假必须精进
    不得休息。未具佛法不应取证。又方欲荷负
    不应疲怠。此即从空入假利益一切。若言空
    无所有不修精进即退堕二地。岂能从空入
    假利益一切。当作医王疗治众病。三明用
    圆教慰喻。有自体缘集实疾菩萨令修空假
    一心三观得一切种智佛眼。若诸方便教此
    非大医不名为王。圆教发心作佛三谛圆观。
    若开佛知见是大医王。能圆集法药治法界
    病。故言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自疾他疾皆究
    竟愈。此慰喻文具明四教三观意。略而文未
    显。至下三观释文方具足显。菩萨至欢喜
    四结成。即是劝三教慰喻三种实疾菩萨。若
    依教断三种缘缚脱三一土因果患累者。即各
    欢喜也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十二
      问疾品之三
    文殊师利言下二为实疾菩萨问调伏观法。
    又为二。一文殊问二净名答。问意如前明为
    于法行。亦通为二行互相资发。故问也。维
    摩下二净名答正约三观调伏。何者三观破
    三惑。即是修三智三眼调伏界内通别圆三
    种实疾。亦是调伏三土因果之实疾也。文为
    三。初约从假入空调伏界内见思之疾。二从
    以无所受去明从空入假调伏无知之疾。三
    从有疾菩萨自念去明中道正观调伏无明
    实疾。三观之义具如玄文。今更略明三观之
    相。三藏既不见真不须论也。通教三观但约
    二谛只成二观无第三观。非今答意。今但约
    别圆以简三观则有三种。一别相二通相三
    一心。一别相者历别观三谛。从假入空但得
    观真。尚不观俗岂得观中。从空入假但得观
    俗亦未观中。若入中道方得双照。玄义已具。
    二通相者则异于此。从假入空非但俗空。真
    中亦空。从空入假非但俗假真中亦然。若入
    中道非但知中是中。俗真亦中。是则一空一
    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
    不假。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但以一观
    当名解心皆通。虽然此是信解虚通。就观除
    疾不无前后。三一心者知一念心不可得不
    可说。而能圆观三谛。即此经云一念知一切
    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玄义已具。此三三
    观初别相的在别教。通相一心的属圆教。今
    室内六品正是通相或用一心。何以知然。初
    从假入空观云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此似空
    于中道。又观众生品从假入空彻观三谛。入
    文方见。问此两三观既并是圆。何以为两。答
    通相约通。论圆恐是方等带方便圆。不同法
    华。今明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即是修一
    切智慧眼。文为三。一入众生假空二入实法
    假空三入平等假空。初假者一往经文似如
    析假。何者初破我想及众生想是众生空。次
    当起法想是别修法空。此乖镜像拳指之喻。
    今明不尔。此别有意。若声闻人但求自度。总
    相破人即破法空。菩萨为化众生。总相别相。
    若总相但体三假皆如幻化。别相入空。须前
    分别众生实法平等无谬然后入空。何以故。
    菩萨集法药须细分别为分别药病作方便
    也。是以大论释菩萨用道种慧入空。遍分别
    诸道方入空也。故此经虽前观众生入空而
    犹须更起法想。下文云以何为空。但以名字
    故空。若言但以名字者即是如幻如化体假
    入空意也。初明众生空文为三。一正明破众
    生假入空即是约因破果。二释是约果破因。
    三结。初文者前世妄想即无明与行能感今
    世识等五果。若有此果即有病也。虚妄之因
    不实果报理然虚假。是中无我故言谁受此
    文亦不的判析体。今望下文义推多用体假
    所以至生着二释即是以果破因果。即是此
    身。四大无主无主故即无我。破四大如前约
    请观音明。言以果破因者经重释云。又此病
    者皆由着我。由迷此果计我即痴顺我即贪
    违即生嗔。即爱取有故有未来生死。众苦不
    断。若知无主则不计我起爱取有。故言以果
    破因。既知至生想三结成。若知妄计是病
    本者即除我想及众生想。若我人想灭则十
    六知见及六十二见一切属见烦恼皆灭。即
    是须陀洹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当起下二
    明法空文为三。一先分别法二破除三释。初
    文者菩萨为利众生先分别法相方入空也。
    故大论云先用法智分别诸法。次用涅??智
    所以入众生空竟更起法想分别诸法。然后
    体法入空者。如身子利根入见道竟即能断
    结成罗汉果。停留七日为作随佛转法轮将。
    须在学地遍知学人所行之法方证罗汉。今
    菩萨欲观法假入空须先起法想。但以众法
    合成此身者。即先分别众因缘法。所谓过去
    二因成今五果。阴入界法成假名身。亦是十
    法界法。何以知然。众生身具六道后破涅??
    即破四种行人计涅??也。起唯法起者阴入
    界生唯是法生。是中无我使起使灭。又解起
    唯法起者六道因果法起也。灭唯法灭者四
    种圣人得二涅??即是三界因果法灭也。又
    此法者各不相知者色不知心心不知色。入
    界皆尔各不相知。所以然者诸法无性无知
    者见者。以何而知。起时不言我起者。前言不
    知是各不相知。今言诸法无性互不知起。虽
    有法起无自他性。虚假不实灭时不言我。灭
    义亦如是。彼有疾至涅??等二明破除法想。
    为灭法想者知法想颠倒是其大患。无法而
    生法想即是颠倒。此即体如幻化。不同数人
    法想即痴违顺即贪恚。因有十使九十八使
    善恶业起即有分段因果实疾。故言即是大
    患。乃至计有四人涅??皆是大患。我应离之
    者离此颠倒二边法想。此有二义。一知所分
    别法皆如幻化得离法想。二知由心则有分
    别。若体内心随理三假所成不自他等。玄义
    已明从假入空。四十八番破见即无有无等
    四见法想。又用九百七十二番破思。即三界
    思惟法想究竟尽也。是为斯陀含乃至阿罗
    汉智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即是体法假入
    空。云何为离离我我所者。内心法想为我计
    十法界为所。若体内心能起法想颠倒幻化
    不自他等。如前破者即是离我。若体十界幻
    化虚假不自他等即是离所。云何离我我所等
    者。前约离能观我为内所观我为外名不念
    二法。此中即生死界内为内涅??界外为外。
    名不念二法。若二边皆空名为平等。即是体
    假入法空。谓我等涅??等者如前所明。能起
    法想之心为我。此我即空涅??为所。所亦即
    空。空理无二即是等也。亦应云生死为所涅
    ??尚空况生死法。所以至定性三释我及涅
    ??是二皆空者。即是从体二边法假以入空
    也。又重释言但以名字故。空二法无决定性
    者此中正显体法假空。正意在此故前判此
    初观是衍体空。以名字空无决定性。即是生
    死涅??相待故有名字。无定生死涅??之法。
    四句研?。若不可得而说二法者但有名字
    无决定性。得是至亦空三明平等空。即是
    体平等假以入空。言平等者生死有为涅??
    无为。二法相异故不等也。今二法皆空无二
    相异即名平等。若存平等非平等空也。如存
    生法非生法空。得是平等唯有空病等者。即
    是体平等假以入空也。所以平等是假者待
    不平等故有平等。即相待假。四句捡?。若不
    可得但有名字名字即空。即是体平等假空
    空病亦空。问此违璎珞彼明从空入假方是
    平等。何以初观言平等空。答利根菩萨若不
    得生死知涅??亦空。能悬破滞空之病名平
    等空。此有二种。通教入空未发真智妄计涅
    ??生戏论者。此如大论破第一义空。引?酬?br> 有缘无为生使。知空病亦空即无空病。见第
    一义是通教意。别圆不尔。若见偏真起染着
    者不能入假。如住化城故名空病。知空亦空
    即见中道。复次若言我等即生死空涅??等
    即真谛空空病亦空即是妄计中道病空往。
    望文意谓如此。此观既是通相入空非但假
    空真中亦空。初观虽尔位行终在从假入空。
    岂知中空。无明即断类如声闻在方便道未
    入正位。虽虚心破空实未见谛。细寻此意与
    前初番慰喻意同。是有疾下二约从空入假
    以明调伏。此观正调界内外无知实疾亦名平
    等观。即是修道种智法眼此。正为佛道品作
    本。以无所受即是仍上空观已断界内诸受。
    所以受此诸受者为化爱见众生也。出假有
    三。一从念处相似空出。何者菩萨化物心重
    自行则轻故。慈悲重者不务断结。从相似空
    即便出假。见思未断故言有疾。二从见谛终
    不退转即便出假。思惑未尽即是有疾。三断
    见思尽方乃出假。通教齐此。此乃无三界正
    疾犹有习气无知。亦是有疾。若别教入无量
    四谛尘沙之假故名入假。但别圆皆有入假
    之观。今取通教断分段尽正是别教出假之
    位。故借通显非用通也。但通教别惑见思无
    明犹自未除。故于别圆犹是界外具足有疾。
    前明入空既体三假今明入假还入三假。上
    第二别教入假慰喻经文具五。今第二观调
    伏文亦具五。虽不次第大意孱同。文具五者
    一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此是神根利者堪出
    假也。二未具佛法不应灭受取证者。是大精
    进能为众生集佛法也。三设身有苦当起悲
    心即是大悲。四我既调伏亦当调彼即是弘
    誓。五能调伏慧利即勇健心。初解以无所受
    而受诸受。若念处??顶方便伏见名无所受。
    若见谛一受不退常寂然。不受六十二见名
    无所受。断见思已位齐罗汉。故法华云于诸
    法不受皆成阿罗汉。智断是菩萨无生。即是
    真无所受若于界外犹名为受。不妨三界见
    思已断随分得名真无所受。大品明不受有
    五。谓受不受不受亦不受。乃至非受非不受
    亦不受不受亦不受。前四破我即是不受生
    死得入涅??。后一不受涅??即能入假。菩萨
    慈悲应须拔济。云何不受而受涅??。应须入
    假受其诸受。故云众生病则我病也。众生若
    离见思诸受我亦离之。故言众生病愈我病
    则愈。为是义故以无所受而受诸受。受总有
    三。一凡夫受二二乘受三菩萨受。一凡夫受
    属爱属见。爱见各有善恶。属爱恶受者即是
    魔罗乐生死。起三毒十使谤于方等五逆四
    重十恶三涂。此等诸受菩萨以无所受受此
    诸恶。如调达婆薮受重罪业地狱受苦。乃至
    受诸饿鬼畜生等苦。属爱善受者受从爱烦
    恼起十善十二门禅修罗人天果报。方便附
    近而化导之。属见受者亦有二种。一因见造
    恶如尼?b见。二因见造善即梵志见菩萨。实
    非九十六种而愍此属见众生受善恶见。和
    光不同尘而化度之。二明受二乘受者。即藏
    通二乘一三藏四门受一见有得道如?酬肌?br> 菩萨入空知生生不可说。岂有生灭有之可
    受。为应以此门而得度者而受此受。说法造
    论悉檀利生。二受空门者如成论明见空得
    道。菩萨久知生生不可说。岂有折生法二空
    乃至灭三心涅??之可受也。为接此门而入
    道者受之作论悉檀利生。受亦有亦无门如
    昆勒论。受非有非无门如为车匿说离有无。
    二受通教二乘者此约十喻以明四门。如中
    论观法品明。故大论叹般若云。般若如火炎
    四边不可取。菩萨从假入空久知不生生不
    可受不可说。但为众生有此四门根性。而入
    假受之说法造论。四悉教化二乘人也。三明
    菩萨受者菩萨从假入空知四不可说不受四
    教大乘。为有四种大乘根性从空入假而受
    四教一十六门。化四根性用四悉檀说法造
    论而度脱之。问若入假受圆教四门者何须
    第三观。答观此经意必须用通相入假释也
    未具至取证也二明精进能具佛法。利根菩
    萨从空入假。虽能以无所受而受诸受。如空
    中种树。若无大精进力即不能于诸受中成
    就一切佛法。犹如?鋈怂涞米髌魑匏?杀妗?br> 若大精进如大施太子空其大海。如华严明。
    七地欲沈空诸佛所不许劝发起其大精进
    力故菩萨入假。未具佛法当勤精进不应灭
    受取证。今明具佛法者还约三种受其一切
    法。一约凡夫者即约属爱见受也。属爱恶受
    已如前列。受此诸受具修一切法。菩萨于诸
    不善受知病识药。知病即知苦集识药即知道
    灭。知四不可说而通四种四谛。即是行于非
    道通达佛道。此不善道即如来种用四悉檀自
    行化他。此具如佛道品(云云)。次约属爱善受。
    具足佛法者亦如前列。于此善受能知天文地
    理韦陀书史五明六艺。轮王十善五通神仙
    之论释提桓因种种善论诸梵天王说出欲论
    无不皆知。又于此法知四不可说等例前恶
    中。次明受属见恶受善受。以邪相入正法修
    一切佛法亦如是。二明受二乘具一切佛法。
    即藏通四门皆知四不可说例前恶中。三明
    受菩萨受具一切佛法。四教菩萨如前说。菩
    萨知四不可说入假利生。三藏菩萨有门生
    灭四谛起四弘誓愿。阿僧只劫行六度行具
    一切法。而于生灭四谛通达三种四谛自利
    利他。余三门亦如是。通别圆一十二门亦如
    是。若受凡夫受未具佛法不得灭之取证。乃
    至菩萨受亦如是。华严呵七地沈空意当在
    此。璎珞云等觉地无量百千万劫入重玄门
    修凡夫事。即是未灭凡夫受而取证也。凡夫
    受尚尔。二乘菩萨受未具佛法岂得灭而取证
    设身至大悲心三明入假起悲。入假精进
    具学佛法本为化他。若大悲心少则精进心
    羸。故须加修悲心。设身有苦者。若是念处等
    出假伏惑未断。若入生死苦来逼身或生退
    悔。若断结见真或自存己。乐欲入涅??放舍
    精进。故劝愍恶趣。无量劫来不识真正沈沦
    苦海。今得念处??顶知空。苦尚难忍何况彼
    耶。乃至见谛出假。今有思惟。苦犹难忍况具
    缚恶趣。乃至断见思尽出假。今止有习。苦犹
    难忍况三界凡夫。如是念时大悲节节增长。
    甘心受苦。荷负众生出假精进。具如前释。以
    已之疾愍于彼疾此意同也。我既下四明弘
    誓文为四。一酬本愿化物二去取三正化物
    四传释。我既至众生初明酬本愿。何者悲誓
    利物但为内疾犹重未成化他之法。今修二
    观调伏取相若薄若尽无知稍破。故言我既
    调伏。本愿度物今须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
    病而不除法。二明去取有师言。如病眼见华
    病瘥本无。众生亦尔妄见诸法。妄惑若灭则
    无法可除。此是本无法何谓不除法。今言一
    切众生具十界法无明不了触处病生。若有
    智慧无碍自在悉为佛事。譬如火是烧法若
    触烧。如病。谨慎不触即是除病不可除火。除
    火则失温身照?成食之能。十二因缘三道
    亦尔。此有去取法不同除也。又火能烧人得
    法术者入出无碍不须除火。故八万四千烦
    恼凡夫为之疲劳。诸佛菩萨以为佛事。亦如
    治眼去病存精。为断病本而教导之者。三正
    明化物。病本即是一念无明取相。故华严云
    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今谓唯是一念无
    明取相心作此即三界之病本也。若知无明
    不起取有即毕故不造新。即是断病本也。何
    谓病本下四传释文为二。初释出病本二释
    教化断除。何谓病本者攀缘只是妄念取相。
    过去无明行合现在爱取有。合过去攀缘为
    现在病本。现在攀缘为未来病本。何所攀缘
    谓之三界者。过现攀缘皆缘三界。若离三界
    无别攀缘云。何至无所得。次释教化断除。谓
    心无所得者无相空慧。不得一念无明取三
    界相。即心无所得攀缘皆息。如经无所攀缘。
    谓二见者我及涅??。是二皆空即内外见心
    皆无所得。若心无所得无明取相攀缘皆息。
    则心水清净珠相自现。若得清净心常一则
    能见般若。是为化物之要道也。文殊下五明
    勇健心结释前四文为二。一正结释二譬显。
    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者。结从空入假伏
    心修一切佛法。结能利益一切众生。如金刚
    般若云菩萨降伏其心灭度无量众生。实无
    众生得灭度者即是此义。为断老病死苦是菩
    萨菩提者。菩提言道若不利物即二乘道菩提
    名道萨?拭?芍谏?H舨蝗缡俏?藁劾?摺?br> 众生不得法施慧利于物无出生死之大益
    也。譬如胜怨者二譬显菩萨利物勇健心也。
    爱见之心能化众生入于魔外。即是众生入
    道之怨菩萨能断其见思是胜怨也。兼除者
    兼言未正。菩萨法界结惑未尽。由须自行傍
    兼利物故言兼除。又兼除者在因且兼除众
    生生死。成佛则究竟为断除也。彼有疾下三
    明有疾菩萨用中观调伏。前二观为方便。此
    观即是佛菩提智为断无明自体实疾。故胜
    ?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
    断。因此发真即开佛知见。亦名一切种智亦
    名佛眼。是为入不二法门品作本。具如玄义。
    修此观位约教有三。通教六地断四住七地
    断尘沙八地道观双流。若别接通八地修中
    治无明病。九地似解名为闻见。十地发真名
    为眼见。别教十住已断四住。十行除尘沙。因
    前解行得修此观。十品似解即是回向。发真
    入地分破无明。道观双流入萨婆若海。圆教
    五品即修此观。若生似解得六根净。若能发
    真即入初住断无明实病。道观双流自然流
    入乃至等觉无明未尽皆名有疾。以别接通
    及别断伏皆是方便。今初发心行生修乃至
    坐道树下。故圆教初心即学中观。文为二。一
    正明中观二道观双流。初文二。一明观体。二
    简非。初文二。一明自观二观众生。如我
    此病非真非有者。是初自观法身有无明自
    体之病。非真非空非有非假。又非真者非从
    假入空所治之病。非有者非从空入假所治
    病也。故前二方便非是正观。因前二空入今
    中道。四句捡无明毕竟不可得。即知无明性
    即是明。明亦不可得。是为入不二法门。即见
    虚空实谛佛性名中道观。玄义具明。如是观
    者破迷实谛无明之疾。众生疾亦非真非
    有次观众生。修此观时非但自知疾非真非
    有知众生亦然。是观众生根本疾也。何者众
    生本来与菩萨非真非有一如无二不异不别。
    众生迷故堕二生死。菩萨观照了知十界皆
    有中道无明之疾。故己他之疾同。是真体一
    无明也。以此验知。此经观中则无假空而不
    中。作是下二明简非为三。一约爱见大悲
    二约禅定三约二智此三非者正就法身二庄
    严简。初文者若观中道生爱见者。则不能双
    照二谛。若照二谛亦不照中。今观中道不生
    爱见。若照中道即能双照不失中道。即是一
    心三观。即真中观之正体也。此之爱见正约
    中道。若约二谛属前二观。若就三谛明权实
    者此是自行权实。何者自行照实谛为实照
    二谛为权。若约正道生爱见悲即法身有疾
    此为四。一正明起爱见二释是非三引佛语
    证四结劝舍。初言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若于中道法身起爱即顺道爱生。名为顶堕。
    菩萨虽不堕二地障入菩萨位。若用悲心欲
    拔二边生死苦者。名爱见悲。是则非唯自体
    成疾。亦定慧大悲双照不明。损方便力障于
    大用。如身有疾手足萎陀不能营办。正觉之
    体有爱见患。定慧大悲皆有障也。又如手足
    有疾亦能累身。若定慧有障能障观体。此正
    观体若有爱见缘众生者。即爱见悲。非但自
    体有障。亦障福慧庄严二谛双游普利众生
    所以至解缚二明解释。除失显得文为二。
    一除失二显得。一除失者菩萨断除客尘者。
    爱见即是无明不有而有。名为客尘。能覆自
    性之心。若用悲心欲拔众生二边苦者。即于
    生死有疲厌心。何者观体若有爱见照二谛
    用则不分明。慈悲外化即有疲怠。如身有疾
    不欲行涉。此是除失。若能离此无有疲厌
    者次明显得。若能离此爱见则内观彻双照
    无滞。无缘大悲化物无?场H缟砦藜菜?鞒?br> 辨在在所生不为爱见覆者。若断无明爱见
    则无界外烦恼。慈悲誓愿随有疾众生有缘
    之处受身化物。自既无分段变易之缚。即能
    解彼众生之缚。故云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
    法解缚。此显得也。如佛至是处三引佛语
    证释正观义。义既深邃浅行未达各生疑网。
    是故引证。是故菩萨不应起缚四结劝解释。
    分明证据有实足以断疑生信。故结劝云不
    应起缚何谓下二约禅简非显是文为二。
    一简非二显是。初文者贪着禅味是菩萨缚。
    缚即是非。若贪着有漏根本十二门禅即随
    生同居。若贪着无漏观练薰修即随生有余。
    若贪着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即随生
    果报。皆不免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二约
    禅显是。若观中道不染前三。誓生三土皆是
    以方便生。虽生三土无三种缚。能解三土众
    生之缚故言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
    下三约二智明简非文为二。一约修行二智
    二约真应二智。修行用因真应约果。初文为
    三。一略用四句标章二四番解释三总结。初
    标中初两句标实智缚脱章门。次两句标权智
    缚脱章门如文。何谓至方便解二释前四章
    门。一释无方便慧缚。谓以爱见心者。修正观
    时不能体达不生不生不可说。又无助道资
    发实慧。实慧不发致起爱见。若用此心修行
    六度。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修三脱门而调伏
    者。不能发真破无明障显出法身自利利他。
    即是无方便。慧缚如身有疾不能运为。二释
    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者。但不以爱见
    心反前为异。余义并同依前说之。三释无慧
    方便缚。谓住三毒者此是修观行。不加修真
    慧破通别三毒。用不净心而入方便。万行无
    导即是无慧方便缚。如人手足有疾不能安
    快四释有慧方便解。谓离三毒者。以离三毒
    反前为异。余同比说。问爱见与三毒何异。答
    爱见是顺道而起。三毒多着依正而生。问成
    就众生与殖众德本何异。答利物无缘大悲
    名成就众生。即是智集唯识通。如是取净土。
    自行一心具足万行。回向菩提名殖众德本。
    即是非形第一体非庄严庄严。文殊至观诸
    法三总结劝。有无明实疾。菩萨应如是巧用
    二智以观诸法。即是以助资正以正导助。此
    即善用二智自利利他。又复观身下二约真
    应辨二智文为二。一观身有实疾权疾明二
    智二观身疾不离不灭明二智。初文又二。初
    观法身实疾即是实智。次观应身权疾即是
    权智。何者照实权境随境受名。初文者又复
    观身无常苦空无我。是名为慧作此观者。前
    明实慧。观法身理湛然实境。以为实慧。今有
    疾菩萨法身犹有因疾果疾。是无常等即事
    不实。即是法性为实慧也。菩萨未证极果。因
    地法身有常无常。二鸟俱游意在此也。虽
    身至方便二明照应身权疾之境。即是方便
    智也。何者虽身有疾即是菩萨法身惑累未
    尽。犹有无明变易实疾。常在生死者。即是应
    身常在界内外生死。所以常在者为饶益一切
    而无厌?场J敲?奖恪<凑杖ň澄?ㄖ且?br> 又复下二约观身不离不灭。明二智文为二。
    一约不离明实智二约不灭明权智。初文者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者有疾菩萨观身实相。
    即是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难可了知。若断
    未尽即是身不离病。又法身大悲同众生疾。
    法身应疾故言身不离病。病不离身者实疾
    权疾皆不离法身。而有是病。是身非新非故
    者无明实疾与本法身无前后。但非始本。众
    生无始之病非新非故。菩萨同病亦非新故。
    是名为慧者即实智也。设身有疾而不永灭。
    二约不灭以明权智。有疾菩萨既住正观不
    应四大增动。宿业所致。设有重疾即观入法
    门。故言而不永灭。又设是假设权实二疾皆
    是假设。实疾即是无明假设。故金光明云。无
    所有故假名无明。权疾因众生而起亦是假
    设。而不永灭者亦有实权。实者虽有此疾体
    疾无疾不断不破。以己之疾愍于彼疾。若观
    此疾入实相者得无缘大悲。还用利生故不
    永灭。权者若一段众生疾灭。于余众生犹须
    为现。故不永灭。文殊师利下二因观成行。
    此为香积作本。彼明秽净土菩萨之行。为成
    此义文为二。一结前观以为行本二正明双
    流之行。初文为三。一明调伏观成二释三结
    成行本。初文者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
    亦复不住不调伏心者。上多明不断烦恼。若
    不得意则纵烦恼。心随妄法还同凡夫。所
    以至声闻法二明结过释也。若住不调伏心
    是愚人法者。一往同愚非即凡愚。如骂人如
    驴非即驴也。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者。亦一
    往相似非即同也。是故至菩萨行三结成行
    本。若离二法纵容得所则是菩萨立行之本。
    故言是菩萨行。在于下二正明双流行文为
    五。一双明双流行二单明双流行三约道品
    正观明双流行四约现相自在明双流行五约
    依正明双流行。初有三行。在于生死不为污
    行者。若中观相应入俗不染。住于涅??不永
    灭度者。流入偏真而不取证。非凡夫行者流
    入真也。非贤圣行者入俗自在不同二乘。非
    垢行者流入真也。非净行者流入俗也。虽
    过至是菩萨行二单明双流有十五行。虽过
    魔行而现降众魔者。正观相应能入俗降魔。
    求一切智者流入真空。不非时求证一切智
    不堕二地。虽观诸法不生。流入真空虽化二
    乘不堕二地。虽观十二缘起。本自不生而流
    入俗谛缘起。起六十二见化诸外道。虽摄一
    切众生。虽入俗谛用四摄法。摄诸众生入一
    实谛。和光不同尘故不爱着。虽乐远离。流入
    真空能远离烦恼生死。而不灰断。虽行三界。
    虽入俗谛行于三界。即照世谛。而不坏法性
    即是照真谛也。虽行于空。流入偏真具修万
    行。如空中种树。虽行无相流入遍真无相不
    妨度生。虽行无作。流入偏真无作不妨受六
    道身。虽行无起。流入偏真无起。而起万善。虽
    行六度。虽入俗谛同六度菩萨。任运圆照众
    生之心。虽行六通。自然入俗故得五通入真。
    而不尽漏不同二乘。虽行四无量心。流入梵
    天行于俗谛。而不受集梵世生死。梵王之身。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虽入俗谛诸禅。而不随
    禅生色界。不随定生无色界不随解脱生净
    居。亦不随解脱三昧生有余土。虽行至是
    菩萨行三约三十七品正观。明双流行。虽行
    四念处。正观相应自然流入折体念处。见真
    而不舍俗谛身受心法。虽行四正勤。流入折
    体正勤见真而不舍俗谛身心精进。虽行四
    如意足。流入折体如意。见真而能得俗谛自
    在神通。虽行五根。流入折体五根。见真而能
    入俗。分别众生诸根利钝。虽行五力。流入
    折体五力。见真而能求佛照俗十力。虽行七
    觉分。流入折体七觉。见真而分别佛一切种
    智。虽行八正道。流入折体八正。见真而乐
    佛道。虽行止观助道之法。流入事止观助折
    体见真不入灰断。在俗行化。此则二谛双流
    皆异二乘。故悉结成菩萨行也。虽行至是
    菩萨行。四约现相明双流。文有三行。虽行不
    生不灭者。正观相应流入真谛不生不灭。而
    现俗谛相好庄严。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流
    入现外威仪入真。而能入俗不舍一切佛法。
    此即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声闻。虽随诸法究
    竟净相。流入平等法界四不可说。而能界内
    外现身利益。虽观至是菩萨行。五约依正
    结撮扶成此宗体也。文有二行。虽观等者。若
    正观相应知常寂光。而能起界内同居净土
    界外有余果报净土。此结成佛国因果为宗
    也。虽得等者。若正观相应别入初地圆入
    初住。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能现八相。而真
    应未极应修住行乃至等觉诸菩萨道。故言
    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此结成住不思
    议解脱之体用也。若诸师不信此经明果外
    净土法身者。云何消此文。说是至三菩提
    心第五大段明时众得益。八千天子发菩提
    心者。菩提心义具如前释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十三
      不思议品
    此下五品次问疾品来者。即是入室大段第
    二重决前问疾品也。何者前明问疾品约于
    权疾。辨果实疾明因。所说既略。利根之徒
    如八千天子已发道心。其未悟之流更广辨
    果明因决前权实疾义。故次来也。此五品为
    二。一此品正为决前问疾品约权疾明果。二
    从观众生品至香积四品。正为决前问疾品
    约实疾。明三教慰喻三观调伏之因。今略用
    三意通释此品。一品来意二略释不思议三
    入文帖释。初来意者。问疾品明疾有权实。
    权疾即是法身应用本迹各有所居。故净名
    空室现疾而卧。表土表身表本表迹。文殊覩
    相知有所表。故因往复论决果地依正义。意
    虽显而不思议垂迹。权疾依正莫测之用犹
    未具明。故因身子生念为致灯王之座。而此
    小室容多大座而无妨碍。即显不思议垂迹
    权疾所居神用莫测。广论果地从本起迹迹
    中变用依正自在。重广显权疾垂迹变现众
    生疾愈权疾亦愈。故此品来也。二略释不思
    议者即有二意。一明三德解脱不思议。二明
    本迹依土不思议。初意者即有三种。一真性
    二实慧三方便。故净名云诸佛菩萨有解脱
    名不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能以须弥之
    高广内芥子中。乃至种种变现莫测即是三
    种解脱不思议义。何者诸佛菩萨有解脱者
    即是真性。若菩萨住此者即是实慧。能以须
    弥内于芥等即是方便。但四教皆明三种之
    理悉有不思议义而有二种。一相待二绝待。
    若三教所明即是相待。何者三教随他意语。
    约断结以明解脱即是相待。圆教随自约不
    断结以明解脱。即是绝待不思议也。相待即
    是有思之不思皆是思议。绝待即是无思之
    不思是真不思议。今此一品正以绝待不思
    以释不思议也。所以三教成相待者如三藏
    佛果神用变化。凡夫二乘及诸菩萨之所莫
    测。即不思议。若待通教体法解脱还是思议。
    若通教八地已上道观双流。二乘下地之所
    莫测即不思议。若待佛地犹是思议。通若待
    别还是思议。别教登地见一实谛得三解脱。
    三乘通教别三十心所不测量即不思议。若
    待上地是思议。此三皆是下不思上。非是当
    位绝待之不思议。今明圆教绝待不思议者。
    十二因缘三种非道即是三德解脱佛道。若
    菩萨行此十二因缘三种非道。不断三惑不
    破三法。而住三种解脱之道。即不思议绝待
    三德之解脱也。是则非但下不思。上乃至上
    地诸佛菩萨亦不思下地及一切众生因缘三
    道。即是绝待之不思议。故文殊般若云。佛
    界众生界俱不可思议无有异也。前释一名
    不可思议解脱已具明竟。二约本迹依土者。
    前品空室表土。文殊见相问于佛国。但明寂
    光毕竟空寂。此但是法身本土不可思议。未
    显应身迹居不思议相。今用神力致座。明迹
    居秽土现不思议事。须弥大海地水火风十
    方佛土集在一国。示一切人如是等事。皆是
    依土现不思议莫测之相。具出在文。若迹居
    分段依报块然。尚示无碍居余三土岂可测
    量。问此十四品皆不思议何得独标此品。答
    虽复皆明但此品广出变用事。显故别标题。
    如摩诃般若始终皆明般若。佛言欲求般若
    当于须菩提品中求。而须菩提对佛。释提桓
    因舍利弗问难一向皆入真空实相。即般若
    正意故劝此品中求。今品亦尔。尔时下三
    入文帖释。此品总为六。一身子为众念座.二
    净名借座.三昧不思议神用.四迦叶欣仰.
    五时众得益.六净名述成。初文为五。一身子
    生念.二净名问.三身子答.四净名弹呵.五天
    子得法眼净。初文者身子古圣迹。示此念欲
    为开发不思议端。若不生念无由得显不思
    议用。又欲为令小乘未证果者得法眼净。或
    发大心已入位者得成生苏。故示生念因致
    弹呵。为借灯王之座广说大用。则诸声闻鄙
    小慕大。堪闻大品法华。约事论者。大众立久
    而二大士方论大道。言论未已恐时众疲怠
    不染法利若。有牀座咸得安稳。必获大益故
    生此念。亦因空室致有斯念。因此弹呵。神
    力借座。即得广说不思议解脱神用。皆是垂
    迹权疾利物自在之功。若有此胜能用化物
    者。则除众生实疾因果。岂得不念。若众生因
    果疾愈则佛菩萨净名应同之疾皆愈。是则
    成前果地权疾之义。长者至牀座耶二问所
    念。身子虽生此念众生未尽知。将欲弹呵故
    先问所念。为法来耶求牀座耶。若为牀座不
    名行人。若言为法不应求座。故须?问。若
    所念显露大众同知方可弹折。舍利至求
    牀座三身子依念而答。我为法来非为牀座。
    寻此答意即为三失。一心念牀座而云为法。
    是违心之失。二所念声闻法中三宝四谛等
    法。是不称理之失。三真法无念而今兴念。
    是舍道法入凡夫之失。维摩下四正弹呵呵
    其三失。初呵违心者。夫求法者不贪躯命岂
    辞立久。不沾法味身有疲怠。谓众亦然遂念
    牀座。乃至?问答言为法。若其为法不惜身
    命。岂得疲怠而念牀座。夫求下二约法呵
    其不称理失。向闻大乘既不染心犹存小法。
    致疲怠念座故呵其所存小法。文为四。一约
    阴入三界呵.二约三宝呵.三总约四谛呵.四
    别约四谛呵。初文者身子依三藏入道。阴入
    是其报身。因此修禅发欲界定四禅四空。住
    此诸禅观三界阴入生灭谛理断三界结。虽成
    罗汉巡观无漏还从此入。今净名用衍呵其
    拙度。不得即空法性阴入。非真求法不免还
    招?变易死。又有入出之观出则疲怠念座
    唯舍利弗至众求二约三宝呵。所以须约
    三宝呵者。其声闻人随闻生解三空入道。由
    佛说法得入僧数。若呵其非者是则过由佛
    法众僧。亦非故呵其不应取着。不了义教明
    三十二相为佛。九部为法羯磨得戒为事僧
    见谛得果为理僧。大乘诸法实相本自明了
    是佛。理性无倒为法。智理不二为僧。又知法
    名佛离相为法无为即僧。若不识此一体三宝
    乃着别相三宝。故呵不应着也。夫求下三
    总约四谛呵。所以次约四谛呵者。身子不惬。
    若三宝不实不应著者。观谛见理岂无三宝。
    故即呵其有作四谛非究竟也。文为二。一呵
    二释。一呵云无见等者此呵生灭四谛。若由
    此见理不进求者。但住化城不至宝所。如呵
    须菩提云不坏于身。而随一相岂折观苦言
    见理也。不断?H怒痴亦不与俱。岂定断集以
    五逆相而得解脱。岂烦恼尽以为证灭。如化
    城之造作也。有师作造诣之解恐不如前释。
    不断痴爱起于明脱。即是行于非道通达佛
    道。岂离非道别有正道之可修也。若执声闻
    四谛为实即不见大乘三种四谛。所以至非
    求法也二释者。若执生灭有诤论者。即是界
    内有为戏论。若实因此见真断于界内爱见
    论者。犹是界外无为戏论。今身子虽断有为
    犹在存四谛。即是无为界缘集戏论。非求大
    乘三谛之法。岂见佛性入王三昧。一切三昧
    悉入其中。唯舍利弗下四别约四谛呵。所
    以更历别呵者恐身子未惬。若言四谛是戏
    论者。何得佛开以为种种利物之门。又解为
    未悟者。故须别呵。即为四。初一番约苦次两
    番约集。次四番约灭。次二番约道。初呵苦谛。
    云法名寂灭者阴等苦法本自不生。今则无
    灭即真阴灭义。观阴苦法是见生灭者乃斥
    生灭。岂见无生一实谛理。若不见理非求法
    者。如呵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既
    不得真无生还招变易之苦。法名至非求法
    也次两番别呵集者。集为习报二因所成。习
    因约烦恼报因约业。烦恼业合能招苦果故
    名集谛。初呵集习因云法名无染者。如大经
    云爱有九种能令生死相续不断。若染世谛
    即有分段生死名界内集。若染真谛即有变
    易生死名界外集。次呵报因云法无行处者
    是呵行业。能观之智为行所观之境是处。故
    经云说智及智处。心行于境即是行业。凡夫
    行世谛招果内之苦。二乘行真谛招变易之
    苦。即是集也。法无至法也三四审别呵灭
    谛。法无取舍者实谛真灭本无取舍。而凡夫
    取世谛舍涅??。故有界内生死不得真灭。二
    乘取真谛舍世谛即受变易生死亦非真灭。
    由取舍故不见中道非真求法。法无处所者
    此明灭谛。即是有余无余二乘行人归心之
    处。若着灭谛涅??之处即有无为烦恼生死。
    非真灭谛非求法也。法名无相者呵取灭谛
    无相涅??。何者凡夫取世间相生于六识。故
    有界内生死不名为灭。声闻取灭谛相即有
    七识名随相生识。则有界外生死非真灭谛
    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者是呵住灭谛。何者凡
    夫住俗分段不灭。二乘住真即有变易岂得
    真灭。以住真谛有余无余不见佛性。非大涅
    ??究竟寂灭。岂是真求法也。法不至法也。
    四两番别呵道谛。法不可见闻觉知者。凡夫
    有世俗见闻觉知则有见思。是以流转非无
    漏道。小乘慧眼见真从闻生解。十六心悟理
    即是觉知。故大经云须陀洹人以正觉道断
    烦恼亦名为佛。一切智知即是知也。故于见
    谛说眼智明觉。此见闻觉知不见一实谛理。
    非求大乘见思无漏。岂是真求法也。法名无
    为者。小乘灭谛是无为道谛是有为。无漏大
    乘道灭皆是无为。故大经云声闻弟子是有
    为僧。上呵罗云说有为功德之利。非为无为
    出家意在此也。是故至所求三结呵身子兴
    念之失。由念求法致有疲怠则念牀座。若真
    求法无念无求。待水澄清珠相自现。乃是真
    求此无疲怠岂念牀座。说是至眼净五明
    天子得法眼净。法眼净者有师云是大乘法
    眼。今推此文虽不的判比上文恐犹是小乘
    法眼净也。何者净名含中入真用衍通教。求
    小乘人闻此巧度即净法眼。又昔分别推求
    法相道理。心水波动不得见理。今闻此说应
    无所求。求心既息心水澄清豁然见理。如阿
    难竟夜策观欲尽残结而不得尽。放心就?b
    豁然发真。三界漏尽此亦应尔。尔时下二
    神力借座。上呵身子但为求座非为求法。因
    此说法天人得道。未显不思议神力。若不致
    座如贫无财不能营辨呵啧宾客。今以神力
    借座用酬身子所念。以为说不思议解脱之
    由。文为六。一问文殊有好座处.二文殊答座
    处.三现神力借座.四灯王遣座.五大众叹仰.
    六净名令众就座。初问处者欲显不思议神
    力设座。必须称于宾客之心。所以先问胜妙
    座处。约理解者。文殊所将是机。净名逗机必
    使称会。是故先问。文殊至第一二文殊答。
    知有妙座称众机宜。故指须弥世界有好严
    饰之座。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表八万四
    千诸波罗蜜所成圆满法身。其座高八万四
    千由旬。表八万四千真空无畏之境。于是
    至神力三正明神力借座。若准下文遣化菩
    萨香积取饭。今此文不见变化之事。当是大
    士灵通冥感。所以彼佛称其心念遣座来也。
    或可经家脱落。即时至维摩诘室四彼佛遣
    座三万二千入于方丈小室能容不迫迮者。
    住不思议神力故能尔也。即表果报无碍依
    土。问神力何由顿尔。答灵鬼志云。千年狐
    能以车入冢。冢口无损车亦不坏。小魅尚尔
    况不思议菩萨神力。诸菩萨至如故五大众
    叹仰。如此大座入于小室了无迫迮。?骋?br> 等处本相无毁。昔所未覩故称叹也。尔时
    下六命就座文为三。一命文殊等就座。二得
    神通者称座而坐。三新发意等皆不能升。初
    令就座言自立身如彼座像者。自令身相如
    彼土菩萨之像而坐。其得至师子座二称
    坐而坐。诸得神通菩萨皆为四万二千由旬
    身者。上明佛身具足八万四千由旬。今菩
    萨在因让果减半故也。诸新发意下三明新
    发意及弟子等皆不能升。文为五。一新发
    意等皆不能升.二语身子就座.三身子辞不
    能升.四令礼登王.五新发意等作礼方升。初
    文可知。尔时至师子座二语身子就座。上
    来念须牀座今既致座。何以不同诸菩萨坐
    舍利弗至不能升三身子辞不能升。此座
    高广者法华明诸法空为座。空理深广即其
    车高广。身子及诸弟子新发意等皆未入佛
    慧不得不思议神通。宁得同大菩萨而升。故
    虽见此座而不能升。如人见幻一多互为自
    不能作。身子等亦尔。虽见室包干像而无此
    神力故不能升。所以新发意不能升者。若三
    藏伏结五通既非漏尽。不及二乘岂能升也。
    通教六地断结与罗汉齐得界内六通。若望
    圆教犹新发意罗汉既不能升六地岂能升
    也。别三十心虽得界外五通亦名新发意。未
    入初地不思议解脱岂能升也。圆教十信虽
    净六根亦名新发意。未入初住真应二身岂
    能升座。维摩诘至乃可得坐四明劝礼。所
    以礼者身子及诸大弟子未入大道。新发意
    等虽是菩萨未住不思议解脱。不得自在之
    力既不能升。若礼彼佛承佛神力乃可得升。
    又解小乘归向如来即是回心向大。表其至
    法华当安住实智授记作佛故得升也。诸新
    发意闻此不思议说即心开悟解。或至大品
    得入。若至法华闻正直舍方便皆有入义。故
    得升座也。于是至坐师子座五新发意等受
    旨。作礼得升座者承彼佛力故。亦是远表将
    称大乘空理故得升座。舍利弗下三正明净
    名说不思议解脱力用文为二。一身子见此
    不思议神用叹未曾有。二净名答广明诸佛
    菩萨住不思议解脱之果有大神用。初文者
    身子见此神力诸座高广。直置一座八万四
    千由旬阎浮已不容受。何者阎浮提地止长
    七千由旬岂能容斯一座。何况三万二千来
    入小室。于?骋?胙指∫勒?匏?了鹆瞬?br> 迫迮莫测之。然故身子叹也。问何得小室容
    诸大座。答世谛有二。一思议则小不容大二
    不思议小则容大。如尺面之镜大像亦现
    维摩诘言下二正约果地三德不思议解脱而
    答。所以约果答者。身子覩此叹未曾有。而不
    测是何等法门。时众未住此解脱者亦莫知
    然。故净名显诸佛得此解脱答也。菩萨住此
    解脱即能有大神用。今净名是大菩萨住此
    解脱故现此事。文为三。一约佛菩萨显不思
    议之体。二约菩萨住不思议之智三明不思
    议之大用。此正明三德解脱。显上问疾中明
    果地法身大悲权疾之用。何者上现空室唯
    置一牀以疾而卧。今还显此所言。诸佛菩萨
    有解脱者。即显真性。上唯置一牀正表此也。
    菩萨住是解脱者。此是实慧与真性相应。入
    理般若名为住。住者安静休息也。实慧见理
    息方便行。上现寝卧正表此也。能以须弥之
    高广内芥子即是方便。上无疾现疾正表此
    也。所以净名重显三德解脱者。上虽明权疾
    正为利物。而未明益物不思议无量方便。时
    众岂知迹处权疾十方利物无边之事。今因
    借座入室为证迹处权疾有斯利物不思议之
    用。初云诸佛菩萨有解脱显真性者。真性乃
    与众生共有。以诸佛菩萨能得此理故有大
    用。如得如意珠则能雨宝。若菩萨住是解
    脱者二明住不思议之智。即是实慧。以得实
    慧能以不住法住此真性。藏通不明此理故
    菩萨不住。别圆地住已上即住此理能有大
    用。如如意珠无心出物。今净名后心住理功
    用无等。以须弥下三明不思议之大用。即是
    实慧与真性合有斯莫测。大论云水银和真
    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文
    为二。一略别明不思议用二总广明不思议
    用。初文正出八双相对初一双山海相对亦
    是依正相对。以须弥等者其得不思议解脱
    遂居依报得自在也。此义不易。有师言神力
    能尔。今谓不思议性非天人修罗佛之所作
    神力何能。有师言小无小相大无大相故得
    入也。今谓小是小大是大是自性。小大不得
    相入者小大大小既是他性何得入也。今解
    华严明一微尘有大千经卷。观众生一念无
    明心即如来心。若见此心则能以须弥入芥
    无相妨也。下诸不思议事穷劫说不能尽皆
    是此意。故文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
    求。若观众生心行得佛解脱。住此解脱者能
    现如是不思议事。何者诸方便教明二乘偏
    真解脱。是思议解脱。如得颇梨不能雨宝。圆
    教中道圆真真性。即是不思议解脱。如得如
    意雨大千宝。见众生心行真性。即得芥子须
    弥真性。一如无二。若得芥子真性之小能容
    须弥之大。得须弥真性之大不得芥子之小。
    举此一意可以例诸。言其中众生等者。众生
    既不见小大真性。岂能觉知有得度机。神力
    加之即见此事。若能观此真性。入观行相似。
    因此必得如来灭度。故言乃能见之。故法华
    明六根清净云。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又
    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者。海对须弥入一毛孔
    者。正报自在。若会海水真性即是一毛真性
    者。即能以海入于一毛。于正报身无所妨也
    又舍利弗至本相如故。二掷世界去还相
    对。若菩萨住世间真性。即能如此。又舍利
    弗至七日。三延促相对。若菩萨住时节真性
    者。即能如是如一念梦见三世事。若言其短
    见三世事。若言其长只一念梦。又舍利弗
    至本处四彼此相对。又舍利弗至见之五国
    土所有相对。又舍利弗至为害六风火相对
    又于至所娆七上下相对。但经略不将上
    着下。义推必有。又舍利弗至得闻八身声
    相对。上来诸事例如山海。住其真性即能如
    是。权疾变现利物难思。其见闻者皆已得度
    舍利弗至不尽二总略结。广明不思议大
    用无量。若住真性即诸法性。法性无量无边。
    则不思议大用。无量无边。岂是穷劫之所能
    说。即是三土垂迹权疾。利物与虚空等。显果
    地大悲权疾其义孱然。尔时下四大迦叶称
    叹。文为二。一自称叹.二语舍利弗说可叹事。
    初文者迦叶闻说莫测之用。二乘所得无如
    此事。昔所未闻叹未曾有。谓舍利弗下二语
    舍利弗说可叹事。又为四。一小乘闻不能解.
    二劝智者发心.三自责声闻无分.四庆菩萨
    得利。初文者以小乘人无大乘三无漏根故。
    虽闻不解。迦叶自设盲譬以显斯义。即为二。
    一开譬二合譬。于盲者前现色像者。盲虽不
    见非不闻色。此譬二乘无大乘三无漏根。闻
    说神力既不见理不知神用意趣因由。如盲
    不见色虽闻异说莫知因起。故言不能解了
    为若此也。何者二乘虽得慧眼以取证故法
    眼根坏。虽复闻说不能发识得见其事。如世
    盲人肉眼根坏。虽对众色不能发识有所见
    也。智者至三菩提心。二劝智者发心。除正
    位二乘。余五乘人有智之者。皆可发心学此
    法门。我等至世界三迦叶自责声闻无分。一
    切声闻永绝其根者。种子不生芽也。闻此皆
    应号泣。声震大千者。无三界之有因。于大千
    界永无斯事。故伤叹自责。迦叶此意为折诸
    正位令。成生苏入大品成熟苏。至法华成醍
    醐。一切下四迦叶庆诸菩萨。为二。一庆劝
    顶受如文。二得此真法大士住此法门。即知
    魔幻。故言菩萨信解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
    之何。大迦叶至三菩提心五时众得益。天人
    得益正由闻说不思议土之用。亦是迦叶自
    叹奖劝故皆发心。尔时下六述成大迦叶。
    上迦叶云此法门者魔不能坏。今述成此意
    为二。一述魔不能坏。二明住不可思议菩萨
    能成就行人。初文一切魔不能坏者。夫作魔
    王多是住此法门。击诸初学方便菩萨。及修
    圆道初学之者。若是真道如金刚宝?无能
    破者。亦如猪揩金柱转益光色。若其魔来更
    增福智。又迦叶至之门二明住不思议菩萨
    能成就行人。诸禀方便及圆初学行檀等六
    度。住不思议。菩萨多来试之令其坚固。如法
    华明。释迦因地恒为调达所成。若小菩萨则
    不能尔。即以譬显开譬合。譬如文可解

    维摩经略疏卷第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