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_佛国品之二

      佛国品之二
    复有万梵下三辨杂众证成不谬。此中具有大
    小凡圣故名为杂。此有权实。实随业生。若法
    身住二十五三昧。应迹受生此谓权也。故上
    叹菩萨云。而生五道以现其身。又下文云众
    生病则菩萨病。此诸天等预座闻经者今傍
    大经开为四句。彼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
    乘缓者乃名为缓。解此多途。今取义便用通
    经文。但作四句。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
    戒急乘缓.四乘戒俱缓。若通论戒乘一切善
    法一切观行皆通乘戒。今别判者三归五戒
    十善八斋出家律仪。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
    恶道果得人天报名之为戒。若闻经生解。若
    观智推寻四谛十二缘生无生理。智能破惑
    运出三界。名之为乘。故大品云。有相之善不
    动不出。无相之善能动能出。但戒有?细乘
    有大小。今为二别。一玄释二帖文。玄释为七。
    一值佛不同.二信法根性.三大小根性.四顿
    渐根性.五应迹同凡.六观心.七化他。一戒乘
    缓急值佛不同者。正释前四句。一戒乘俱急。
    戒急受人天报乘急见佛得道。即此经天人
    来会是也。二戒缓乘急。戒缓生三恶趣乘急
    值佛得道。今龙神等皆来听法者是也。乃至
    说方等陀罗尼时。婆薮从地狱出将诸罪人
    共来听法。又诸饿鬼亦来听法。说大经时诸
    鬼神等悉皆来集。又说大品时佛放光照地
    狱。舍报生六欲天来下听法。皆是往昔戒缓
    乘急。问三恶道处云何得道。答少谓不得非
    都不得。大论云如身有黑?虽非黑人非不
    有黑。三戒急乘缓。戒急得人天身乘缓不得
    值佛。设得值佛亦不闻经入道。如舍卫国三
    亿不见佛三亿见而不闻。又上界诸天着乐
    不来听法皆是其事。周时佛兴星陨如雨。而
    此土不见不闻亦其义也。四戒乘俱缓。戒缓
    堕三途乘缓不见佛。流转生死未有边际。二
    两行不同者即信法也。一信行者闻慧薰习
    所成。悉是过去多闻受持读诵听法之人。二
    法行者修慧薰习所成。即是过去禅观之人。
    二行各具戒乘四句类前思之。但此中二行
    利钝有别。利者少闻便能观达。二种行人必
    请善之。三大小不同者还约信法各有大小。
    初信行大乘者昔闻大乘戒乘俱急。戒急生
    人天乘急还闻于大。余三句类前。次小乘信
    行者。昔闻小乘戒乘俱急。戒急生人天乘急
    还闻于小。三句可知。二法行大小戒乘四句
    准前可知。但利钝为异。四顿渐根性有二。一
    顿大二渐大。顿大有二。一信二法。初大乘信
    行顿根性者。久远闻大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若乘戒俱急即生人天。以释梵身值舍那七
    处九会。譬如日出先照高山。若戒缓乘急堕
    三恶道。以龙鬼修罗风雨等神见于舍那闻法
    入道。若戒急乘缓虽在善道不闻顿说。若乘
    戒俱缓堕三恶道不见不闻。次明大乘法行
    顿根性人。过去学大乘修一心三观。戒乘缓
    急四句类信行可知。但利钝少异。二明渐大
    信法根性人。一信行渐根性者。既无顿机不
    预华严处会之说。犹有渐机得闻藏等四味。
    戒乘四句类前可知。此如大经闻毒鼓声近
    远皆死。近者如闻华严即便信受入如来慧。
    远者即如渐悟根缘。初作二乘远离佛道次
    闻方等般若。至法华涅??皆以如来灭度而
    灭度之。五味相生即其意也。今此法座而有
    八部为同闻者。即是戒乘俱急戒缓乘急。信
    法大小渐顿根缘。问戒急乘缓戒乘俱缓何
    当得道。答值佛为作俱急因缘。若不值佛者
    正像法中作俱急缘。故如来遗嘱令依木叉
    念处修道。又付嘱流通皆作信行乘戒俱急
    因缘。问若但作俱急因缘何得复有戒缓乘
    急根缘。答诸佛如来用安稳道为作因缘。但
    众生罪垢深重而修禅观行。不能净持禁戒。
    致成戒缓乘急之缘。虽复戒缓堕三恶道若
    值弥勒千佛得闻渐顿便得入道。大经云于
    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乘缓
    戒急虽生人天不值佛闻法。果报若尽流转
    生死。故云宁为调达死入地狱。不作蓝弗生
    天受乐。调达本得??法。恶业因缘退堕地狱。
    出得人成辟支佛。聪明利智过舍利弗。郁
    头蓝弗虽得生天。天福报尽即堕三途。生死
    流转未有边际。五菩萨应迹者。为接有缘见
    佛闻法住二十五三昧。应二十五有受四恶
    趣身。是无垢.不退.心乐.欢喜。四种三昧慈
    善根力。为引戒缓乘急信法大小顿渐根性
    来。听顿渐之教令得入道。若俱缓者作俱急
    缘。次住如幻等二十五三昧。慈善根力受人
    天身。为引俱急信法大小渐顿众生。听渐顿
    之教令得入道。亦为戒急乘缓作俱急缘。今
    此法座八部四众。有法身菩萨现受其身即
    此义也。六约观心。若观行人大小两乘。乘戒
    四句受何等身。得见弥勒闻何等法。若不见
    不闻不得入道。得失可知。若无禅观读诵说
    法即成信行。戒急乘缓得失可知。七化他者。
    若观行讲说当自省心行。用此四意分别得
    失。即见所化之者行业不同。未来升沈宛然
    可识。当以此意而化导之。二释经文。就杂众
    为四。一梵天众.二释天众.三八部众.四四
    部众。初万梵天王者。梵是西音此云离。或
    云净行。梵王是娑婆主住初禅中间。?酬荚啤?br> 二禅已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法。璎珞禅禅皆
    有梵王。今谓但加修无量心报胜为王无统
    御也。初禅有觉观言语则有主领。故作世主。
    此由往昔戒乘俱急领初禅众来听法也。若
    应迹者住白色三昧种种三昧。力薰故生初
    禅。引实梵众来听法也。尸弃者此云火。或
    云火首。又言蠡髻。肉髻似蠡故也。望法华
    序恐是二禅王也。所言等者等三四禅也。实
    行可知。若应迹者是住双雷音霔雨三种三
    昧。引诸梵众来也。问何故从余四天下来。答
    上界处空来处难知。以下拟上故言从余四
    天下来也。复有至会座次明释天众。地居
    天主释提桓因翻为能作。若此间帝释是昔
    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
    二人发心助修。修塔功德为忉利天主。其助
    修者而作辅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以乘
    急故同来听法。若作应迹君臣皆是难伏三昧
    之力薰生彼天。为引诸着乐者共来听法。言
    从余者一四天下但一天帝。既有万二千故云
    从余四天下来也。问胜天甚多何故别出梵
    王帝释。答梵王是世界主天。帝是地居天主。
    皆是请佛转法轮主。又并是佛檀越故先别
    列证经亲故。并余至会座三列八部众。八部
    义多有所关。今略案文释也。大威力者通贯
    八部。上文但出梵释今更总举欲界五天及
    四禅中五那含天。各有王及眷属俱来听法。
    实行可知。若是权迹生此等天者。住不动三
    昧。生四天王天。悦意生炎魔.青色生兜率.黄
    色生化乐.赤色生他化.照镜生那含。皆为引
    诸天来听法也。问无想无色何故不来。答无
    想是外道天。菩萨住如空三昧亦生于彼。从
    多为论。戒急乘缓多不来也。四无色天菩萨
    住无碍三昧生空处。常生识处.乐生不用处.
    我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但彼天无色不来听
    法。设来不见不可为证。此等未辨故重云诸
    天。龙者是畜生道正报似蛇。依报七宝宫殿
    与天相似。亦能变形为端正人。戒缓乘急故
    也。亦如僧护比丘为四龙说法闻即得悟。神
    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轻疾有三种。一
    在地.二在空.三为诸天给使。毁戒故堕鬼神。
    以恶毒故受夜叉身。往修乘故见佛闻法。少
    行布施微有果报。车马施故故能飞空。干闼
    婆此云香阴。此亦凌空之神。不?n酒肉唯香
    资阴。又云是天主幢倒乐神居十宝山。身黑
    相现即上天奏乐。往世好观听妓乐。戒缓故
    堕神行施。故果报似天。阿修罗旧云无酒。或
    云身大。采四天下华于海酿酒不成。故言无
    酒。又云非天。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
    天也。又云不端正。唯生女舍脂端正绝伦。眷
    属皆丑故云不端正也。又云男丑女端正。往
    昔嫉妒恼他故恒多怖畏。迦楼罗此云金翅
    鸟。畜生道摄多慢故堕。以行施故颈有如意
    珠。以龙为食。权者华严云。法身金翅鸟四如
    意为足慈悲明净眼住一切智树。菩萨金翅
    王生死大海中搏撮天人龙安置涅??岸。此
    是住不退三昧金翅法门。当知法身住诸三昧。
    龙神修罗等皆有法门。类金翅可知。紧那罗
    此云疑神。头上有角是诸天糸竹之神。果报
    少劣干闼婆也。好乐音乐生鬼神道还作乐
    神。少修功德微有果报。菩萨住心乐三昧力
    能摧生也。摩睺罗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龙。无
    足腹行神。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
    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
    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昔少施谦敬得人
    供养乘急值佛闻法。上来皆乘戒俱急。戒缓
    乘急。故来听法。所以经初皆有八部。八部一
    一皆约信法大小顿渐根缘。类前可知。诸比
    丘至会坐四列四众。比丘名含三义如前释。
    尼者女也。古经云除馑男除馑女。优婆塞优
    婆夷此云清信士清信女。亦云善宿男善宿
    女。虽在居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云善宿。
    此解未可定用。此皆戒乘俱急。戒急生人道
    乘急值佛闻法为弟子。问四众既皆有戒乘
    俱急。何以有在家出家。答乐厌不同。虽俱好
    佛法有乐披剪入道。有乐素服形不厌离故不
    等也。菩萨住日光月光如幻热炎四种三昧。
    生四天下为四众弟子。引诸凡夫听法入道
    彼时佛与下讫七言偈是别序。所以现瑞叙
    述皆表欲说此经。故现相不同余经。此为二。
    一从彼时佛与至长行尽名发起序。二从长者
    子说偈竟名叙述序。一发起者即是现相别
    表欲说此经。但相以表发为义。故现三瑞表
    于欲说三德法身三种净土。一现巍巍尊特
    之身表欲说真性解脱法身之体。亦表欲说
    性净真境常寂光国。二长者子献五百盖。佛
    之威神合为一盖。表欲说众因圆聚合成一
    实慧解脱圆报法身。亦表欲说圆净实报之
    国。三现三千国土诸佛说法悉现盖中。此是
    无方大用。表欲说方便解脱应身。亦表欲说
    方便应土。问何以得知。现尊特身表欲说不
    思议真性解脱法身耶。答大品明尊特之身
    以须弥映海为喻。众山无能及者。此经亦尔。
    复次法华明长者所止一城威德特尊穷子惊
    避。此是如来示尊特身。说华严教小机不堪。
    是故远避即脱璎珞着弊垢衣。此是作老比
    丘身拟说三藏教。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
    无难。出现弊衣入现威德。即是现尊特身说
    方等教。长者宅内现威德身命于穷子领知
    家业。是现尊特身命善吉等为诸菩萨转教
    说般若也。又在宅内集国王大臣定父子天
    性。汝实我子我实汝父。即是法华现尊特身
    为诸声闻授记时也。初见远避次入出无难。
    次则领知众物后则定父子天性。凡四度现
    尊贵长者璎珞严身。皆譬释迦胜应尊特之
    身光明色像无量无边。悉表欲说实相法身。
    此方等教入出无难。虽复出处草?见弊衣。
    长者入宅犹见现璎珞身。璎珞长者即是。今
    佛。与无量大众恭敬围?现尊特身。问那知
    现尊特身表说法身。答法华云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大品
    云诸法实相即是佛。问何得复表寂光净土。
    答此经既以佛国为宗。岂不即表净境之国。
    法身即土离身无土。土即法身离土无身。但
    真如实相非智非境。说智说境非身非土说
    身说土。既表于身即是表土。故金刚论云智
    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庄严
    庄严。此经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表说实相
    真心岂非表说常寂光土。但表身义通通前
    普集表土义别。别表佛国。问合盖现土何得
    知表报应身土。答五百小盖合成其一。岂非
    表众因合成一果。一果者即是圆报法身。身
    即有土。故文中菩萨修檀等行成佛之时。如
    是众生来生其国。问此明应身成道岂得证
    于报土。答由报身成则有应身应土成也。就
    发起序为二。一如来现身.二长者献盖。初为
    三。一佛说法.二譬显.三合譬初明。彼时佛
    与无量大众者。众有四种。一发起众。如宝积
    文殊弥勒等更相发起者是也。二影响众。此
    土他方法身菩萨迹为八部四众等是也。三
    当机。众闻说得益如五百八部四众等。是皆
    戒乘俱急戒缓乘急也。四结缘众。为作未来
    解悟由渐。即是戒急乘缓戒乘俱缓八部四
    众者是也。此四通摄一切众也。恭敬者明内
    善机发。围绕者如城四门通入见主。表四门
    机动随佛教转得见真性解脱法身。而为说
    法者昔尚统师问长耳三藏云。佛时与无量
    大众说何等法。答说普集经即方等教摄。所
    以得为今经作序者。彼说正报因果今说依
    报因果。由正有依故得为序。例如先说无量
    义次说法华。譬如至大海二譬显。须弥山者
    此云安明亦云妙高。何但妙高亦是妙大。譬
    佛实报尊特之身穷实相顶。故言妙高。功德
    智慧遍满法界故言妙大。显于大海者即显
    此座有缘四众四门善根。亦显一切众生生
    死海也。如山盘峙沧溟而秀出海外。佛不住
    生死。不舍生死。不住如山高出不舍如影现
    大海。如海水非其四色而因山现故有四种
    色。此明众生心非四门佛以悉檀方便而说
    四门。令失恶心。本相同四门之解。更无异解
    安处至大众三合譬。宝是法性万善之理。
    无畏之座是诸法空。是为万善无畏空座。身
    相巍巍与座相称。譬实慧微妙与万善无畏
    空理相应。此合须弥山譬。蔽大众者明说大
    教蔽众妄解。同其真解弊诸邪小四门同成
    大乘四门之解。此合显大海譬。尔时下二
    明长者子献盖为三。一先明表发之由二如
    来合盖现瑞三大众覩瑞欢喜。献五百盖合
    为一者。表因中慈回向佛果成于无缘。即表
    圆报法身。亦表依报净国。正表此经以佛国
    因果为宗。而于盖中现一切土即表果地净
    土现一切应土。即表此经力用也。又现十方
    诸佛说法者。表于应土必有应佛为化主也。
    大众欢喜者即闻不思议解脱。佛国机发必
    沾大利预生喜也。故知现相密表发起此经。
    由籍故为别序。一长者子为表发之由故献
    盖者。为三。一与同类俱往。二虔敬。三奉盖。初
    文者?骋?刖呷缜笆汀3潜砟??。故华严云
    白净法为城观慧为墙壁。无上智楼阁惭愧
    为深堑。三空解脱门正念为防守。四道为正
    路游之出三界。建无上法幢摧灭一切魔。今
    明性净涅??如城。非长者亦非如来而共住
    此城。因故称子果故称佛。性非因果而因果
    依性义同城也。释宝积如前与五百长者子
    事义可知。若表法门或表五种种性善根。一
    种性有百。即是五百善根悉皆是因故称为
    子。七宝盖者表七觉调停生实相真解名为
    七宝。历法起慈名之为盖。盖以盖覆为义。慈
    心覆阴一切众生。来诣佛所者因修历别法
    缘之慈。今发无缘因慈回向无缘之果圆覆
    一切也。二虔敬者头面礼足是申其敬仪。表
    于因智之上接果智之下。三奉盖者因有资
    果之义故言供养。佛之威神下二明如来合
    盖现瑞此为二。一明合盖二正明现相。初文
    者五百各献表各修因。合为一者表一圆果。
    既有正因能感正果。则成依因感得依果。言
    遍覆三千者表一果体无缘大慈普覆法界。若
    论正报普集已说。今所现相正表依报普覆
    一切。而此世界下二正现相又为二。一现
    国土。二现佛说法。国土有四。一现国土广长
    之相.二现十山.三现大海江河.四现日月天
    宫。初文者正表依报世间。横极百亿称广竖
    至有顶名长。又解横极十方称广竖际四土
    名长。又此三千至铁围山二现十山。恐表
    众生世间。大海至泉源三现大海江河。恐
    表五阴世间。及日月至宝盖中四现日月天
    宫。或表器世间也。此四世间现盖中者依报
    世间众生五阴之所依也。问现无情相何得
    表情。答夫说大乘现相皆尔。又十方至宝
    盖中二明现诸佛说法。若说依报必有能依。
    既有可化众生必有应佛化导。故盖中现佛
    及佛说法。以有四佛住于四土皆名佛国
    尔时一切下三大众覩瑞欢喜文为三。一叹
    未曾有是口业供养。自昔已来未曾现合盖
    之瑞。表当说佛国故也。二合掌礼佛是身业
    供养。三瞻仰尊颜是意业供养。以现瑞故
    必闻不思议佛国。当得三业清净三轮不思
    议化。当得是益故喜心预发。所以皆申三
    业供养。但现瑞表发正为发起物情。物情敬
    仰既发大圣即须赴缘说法。喜敬为序义转
    亲也
      维摩经略疏卷第六
    长者子宝积下二叙述序者。大圣现相难测。
    自非宝积神智高明孰知所表。为欲起发时
    众令知现瑞表说佛国信解分明。故说偈以
    叹述也。就三十六行偈为二。初十七行述叹
    表发之由。次十九行正述叹现相表发。发由
    为二。初九行述叹胜应法身以为近由。后八
    行述叹劣应以为远由。言胜应者若为菩萨
    说大所现相好威德殊胜。寻此胜应即得法
    身。言劣应者若为声闻说小身相则劣。寻此
    劣应不见法身。故法华云。即脱璎珞着弊垢
    衣尘土坌身状有所畏。问何故胜应为近由劣
    应为远由。答胜应是即座说普集经。由此现
    瑞故是近由。劣应是昔说小教之身远为由籍
    故是远也。问三藏劣应自是昔事。何得为此
    作远由也。答法华云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是故今时共诸
    声闻说大乘经现胜应身。合盖现瑞表说佛
    国。当知由昔劣应显今胜应故为远由。就近
    为二。初两行略叹形声两益。次七行广叹形
    声两益此之略广皆是叹。前说普集经正报因
    果。何以得知。下叹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
    故诸法生。就前两行为二。初一行叹形益。次
    一行叹声益。初又二。初上句叹色功德。次下
    句叹心功德。大经云。佛性者亦色非色。云何
    名色金刚身故。云何非色十力无畏非色法
    故。今初叹色。约眼叹者即金刚身三十二相
    之一也。但身分虽多所尊者首。首分又多其
    要者目。叹胜摄劣故也。力无畏等智慧虽多
    叹心皆摄。是故举要以叹色心。目者眼之异
    名。眼主肝肝悲则眼泪。叹眼即是叹大悲也。
    大论云。般若是佛母大悲是般若。母故约此
    相叹色功德。问法身亦有相耶。答此是胜应
    表于法身。寻此眼相得法身佛眼。故叹应身
    即是叹法身佛眼。余相类此。故法华云微妙
    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但眼是总名。从用分别
    则有五种。一肉眼见?事色。二天眼见因果
    细色。三慧眼见?细色心偏真之理。四法眼
    见色?心细因缘假名俗谛诸法。五佛眼见中
    道圆真佛性之理。又能双照?细因缘事理。
    约教则有四佛五眼不同。金刚般若佛问善
    吉。如来有肉眼乃至有佛眼不。善吉言如来
    有肉眼至乃有佛眼。今宝积叹者五眼皆离垢
    障故言目净。?广者?之言长。广之言阔。五
    眼见境竖深穷源故名?。横遍法界故言广。
    如青莲者西土青莲华叶形相?。广相似佛眼
    故用譬也。又复非但形似佛眼。处在淤泥不
    为所染。五眼亦尔。非但照境竖深横广。虽照
    世境不为所染。故叹目净如青莲也。今略以
    五眼帖释。肉眼者功德果薰无恶业障故名
    目净。竖从地狱上至有顶诸色悉见故名?。
    横遍百亿无色不见故言广。虽见诸色不染
    不着如青莲也。天眼者因禅离盖发净眼根。
    以眼根净故名目净。竖见界外名?。横见十
    界名广。虽见不染如青莲也。慧眼者无界内
    外见思名目净。竖照内外真理究竟名?。横
    见内外真理名广。见真不染如青莲也。法眼
    者无尘沙惑名目净。竖见界内外四种四谛之
    法名?。横见十方十界四种四谛之法名广。
    不着诸法如青莲也。佛眼者无法界无明名
    目净。竖见界内外中道法界穷源尽性名?。
    横见十界中道一时圆照名广。不为法界无
    明生死所染如青莲也。此但略出别圆五眼。
    藏通皆约界内二谛以明五眼。但约随情色
    心分别即三藏五眼。约幻化色心分别即通教
    五眼。问今长者子定叹何眼。答经属方等具
    说四教随四根缘。何所闻知叹无乖隔。下云
    一音演说随类各解。若观心者一心三观照
    心因缘?细及即空假中。对修五眼可以意
    知。心净已度诸禅定。次句叹心。言心净
    者佛智穷源无法界惑故言心净。已度诸禅
    定者通论禅定俱通因果。故大经云大般涅
    ??名深禅定窟。岂得叹言心净已度大涅??
    也。今约别义禅定据因佛心据果。果出因外
    故言已度。问何以得知禅是因名。答大论
    云禅此言思惟修。佛心智鉴圆明岂发思惟。
    究竟无学岂得言修。又翻弃恶。如来纯净之
    智何恶可弃。故大经云有所断者名有上士。
    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故思惟等义皆是因也。
    约教者三藏佛心无习故故名心净。四禅四
    空观练薰修永离法爱故名已度。但力无畏
    不能等照。通教佛心照极真谛之源。界内
    习尽于诸禅定无碍自在。十力无畏一时照
    境故名已度。别教缘修智显自性清净之心。
    十二品无明究竟永灭。地持明九种大禅。菩
    萨依第九清净禅得大菩提果。出过清净故
    言已度。此约地前修自性禅。登地得一切禅。
    乃至等觉住清净禅。断十一品无明入重玄
    门名清净禅。佛果出过故言已度。圆教六根
    清净即自性禅。初发心住即一切禅。已究竟
    离虚妄显自性清净之心。如是乃至清净禅
    破四十一品无明住无垢地。如来心净度此
    禅定登妙觉果故言已度。故金光明云。是时
    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过诸菩萨所行清
    净。璎珞明昔在华严明集八禅众。即前八禅
    为说华严。得入清净禅住无垢地。常徒旧解
    但取四禅四空。说华严时声闻尚如聋哑。八
    禅外道何足可集。若约观心一心三观。一一
    众生心即如来心。本性清净故言心净。能度
    事禅故言已度。久积下次一行叹化他声
    益。所以然者。久远修禅内成相好。外具神
    通称会物情。又无量劫来常修智慧。内能离
    结称法相理。故得心净度诸禅定。外称无量
    众生根缘。能于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而起四
    教化导一切。证四灭理故云导众已寂。形声
    之益荷利恩。深是可敬重故须稽首。又解般
    若导行至果便息故言已寂。上句释成目净
    ?广。下句释成心净已度。既见下次七行
    广叹形声为二。初五行广叹形益次二行广
    叹声益。既见大圣者即是见佛色用神变。是
    法身清净无碍之色如如意珠亦如明镜。
    故放光动地十方佛土皆悉现也。是则一切
    法趣色。色为不思议藏色为法界海。是以广
    大犹如虚空无有涯际。故约色叹功德用也
    其中诸佛下一行释成色用。若非佛神力
    加被此会岂见他方诸佛闻佛说法。如法华
    中以佛神力令众得见百千万亿国土虚空菩
    萨。问此即是现相表发何得是表近由。答有
    师谬谓是合盖现土。今寻文不尔。此叹说普
    集现相非合盖现瑞。合盖现瑞如下偈云。今
    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方是正叹
    表发也。法王法力下一行叹佛心用。言法
    王者得三昧王三昧故名法王。法力者于二
    谛三谛四四谛一切诸法自在故也。超群生
    者佛心清净超过二死之外。迥出十界之表
    常以法财施一切者。四种道谛七圣法财
    常施十界恣其所用。问法财为嘱色心用耶。
    答财通色心如无尽意及净名施者皆名法施。
    但约能施之心色声皆是法财摄也。能善分
    别下一行约二智。以释心用成法施之义。权
    智分别世谛法相。实智于第一义而不动也。
    问上多约三谛今何得用二谛叹也。答合真
    入中合真入俗。通别二谛玄文料简。又解若
    随情辨真即是权智分别法相。若随智之真
    即是实智寂而常照。是故叹言于第一义而
    不动也。已于诸法下一行结叹色心用。已
    于色法得自在故。故能转变普现佛土。已于
    心法得自在故二谛开合随机利物。色心功
    用既备。是可归依故致敬稽首。说法不有
    下两行二广叹声益。述叹上四众围绕而为
    说法。上现尊胜表说大乘。今犹现说法表当
    说依土。验非异席所以为序致有此叹。不有
    不无者中道法也。不有故非俗不无故非真。
    然说法本约二谛。既非二边说何等法。当知
    正说大乘中道。何者凡夫者有二乘者无。菩
    萨正观中道佛性。是故方等为诸菩萨多说
    中道不二法门。故言不有亦不无也。问上用
    二谛以叹佛智。今明说法那约三谛。答有无
    为俗中道是真。即二谛也。问外道亦说神及
    世间非常非无常。即是非有非无。小乘亦为
    车匿说离有无。今何得言但是大乘。答凡夫
    外道尚不见真谛之无况见非无。声闻经中
    虽说非有非无。只见真谛之无。何曾见中非
    无之理。约教明双非不同者。若外人计单复
    具足双非之句及不可说。皆是妄情不见空
    理不出生死。尚无非有何况非无。悉为三藏
    有门所破。三藏破见凡有四门。为车匿说离
    有无经。但是非有非无门耳。若得方便从门
    入理。但名非有不名非无。不得方便即堕有
    无与外道等。纵令入理亦非大乘不有不无。
    通教观色等皆如幻化不言有无。若从门入
    理此即非有非无门也。若向通人闻说见理。
    若执为戏论邪见火烧。纵令入理亦非中道
    不有不无。别观中道约破二边。明非有非无
    者此就藏性四门明非有非无。异前两教。若
    得入理则不须破。若未悟者是愚痴论。非真
    中道不有不无。圆虽四门一门即四门。四门
    即一门。不定有无无所依倚。将此虚心豁见
    中道。于此生着犹尚须破。何况于余。今简伪
    显真得圆之意。不有不无以叹胜应不有不
    无也。复次前三双非是权圆教是实。权实皆
    说故言说法不有亦不无也。以因缘故诸法
    生者。叹说法缘起之用也。缘起有二已如前
    说。今之叹意备含此二。然体非有无岂得有
    生。有因缘故。亦得说者。顺界内无明因缘则
    二苦集生。因灭无明即二道灭生。界外准说。
    故言有因缘故诸法生也。无我无造无受者。
    此一句结非有非无。历四教明四种无我无
    受(云云)。善恶不亡一句结以因缘故诸法
    生。通别无明为界内外恶。即二处苦集不败
    亡。通别无明灭二处道灭不败亡。因缘生灭
    比说可知。始在佛树下次八行叹劣应为远
    由为二。初两行叹形益。次六行叹声益。叹形
    为二。初叹应色次叹应心。佛树者坐此成佛
    故也。有言元吉亦云菩提。初成道时诣此树
    坐。魔恐成道化我眷属空我宫殿。先遣三女。
    菩萨心安不能惑乱。魔王增忿遂将欲界八
    十亿鬼神兵众在菩萨所。魔自败散。具在瑞
    应。甘露灭者。魔王去后菩萨中夜入于四禅。
    三十四心见四谛理名得甘露。正习俱尽故
    名灭也。觉道成者。因四谛发真见第一义。时
    朗然大悟知常无常知众生数非数等。具力无
    畏等一切诸法名觉道成也。神力降魔。神通
    即是色法功德之用。已无心意下一行次叹
    应心已。无心意等者。得甘露故见爱颠倒
    四阴皆灭名无心意。何者若有心意即有心
    倒。倒即三受。受即三苦是苦谛也。行即行
    阴思数作业。业招生死即集谛也。无心则无
    受无受则无行。无行则无业无业故无集。无
    集则无苦。苦集若灭即是得甘露灭觉道成
    也。大品明五受五行。行是集谛集谛断故佛
    无心意。无心意故无五见受行。故能破外道
    五见受行。虽无受行为调外道说三藏五门。
    如佛破长爪云。汝见受不。汝有不受之见还
    成于受。受即是苦与他何异。而倚不受?x慢
    轻他。起身口意行行成名集。集招生死何名
    实相。长爪信伏得法眼净。伏诸外道例皆如
    此。问长爪是后时事。此叹明未转法轮前已
    伏外道。是何等外道。答旧云佛昔为凡夫时
    从阿罗逻仙受八禅定。菩萨无心从其学但
    为化之。今谓乖偈叹。偈明佛未成道前降魔
    成道后伏外道。何得以凡夫时受八禅为伏
    外道。又恐是如来初成道竟未转法轮。乃为
    提谓长者说于五戒扶其本习。辨五行六甲
    阴阳历数。其既信伏令归依佛法。有当来僧
    汝当归依。长者得初果。佛实无心受行五行
    六甲。但为摧伏是故说也。案结集法藏明从
    波罗柰至涅??夜结为修多罗藏。故知伏提
    谓在转法轮前。从是已后皆以不受之法破
    诸外道。如向所引长爪之类。三转法轮下六
    行二叹声益为三。初两行叹转法轮。次两行
    叹法妙天人受益。后两行结叹。初言三转法
    轮者即是趣波罗奈说生灭四谛也。轮者佛
    证四谛法有可转之义故名为轮。又解能坏
    烦恼名之为轮。如轮王宝能坏怨敌。佛法轮
    宝能坏烦恼故名法轮。如来成道经三七日
    方趣波罗奈。生生虽不可说。以悉檀方便起
    天人小机而说四谛。转入彼心坏彼烦恼故
    名转法轮也。三转者。一示转谓是苦是集是
    灭是道。二劝转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
    应修。三证转谓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
    证道我已修。初转示见道劝转示修道证转
    示无学道。是三转十二行法轮。初转则生眼
    智明觉。昙无德解三转不同事如别明。言大
    千者即娑婆世界释迦之土。即转法轮所化
    之处。其轮本来常清净者。如三种药中无
    三种病。四谛法轮无见思垢故名本净。又解
    生生不可说而说四谛。不可说即真谛。无其
    苦集说名本净。如大集云。陈如获得真实知
    见。问陈如见真如成论不。答陈如依有门成
    论是空门。教门虽异见真是一。空门得道是
    须菩提。天人得道者。天是八万诸天人即
    ?榱谖迦恕N迦宋欧ǔ醯眉?小0送蛑钐斓?br> 法眼净。有人云?榱诔醯玫浪娜酥料某醴?br> 得。恐是经论异出不同。此经亲云天人得道
    三宝现世。若四人不得见道即非见谛得戒。
    但?榱谝蝗瞬幻??Α4宋?ふ摺7鹚?捣?br> 契理契缘。非如六师妄有所说不能令人得
    道。三实于是现世间者。不约一体三宝。何
    者初觉道成始有佛宝。三转法轮即是法宝。
    ?榱谌绲燃?械媒浼词巧?ΑW藻纫斗鹈?br> 后三宝隐没但有旧医。今佛出兴三宝始具
    以斯妙法下次二行叹法妙天人受益。生
    灭四谛为妙法也。能令众生毕故不造新谓
    之妙法。一受不退常寂然者即是初见圣谛
    永不退失。若世智断结遇缘便起。今无漏智
    断诸戏论毕竟不起故言常寂。大经云世医
    疗治瘥已还生。如来所治毕竟不发故言常
    寂。案婆娑见有得道尽智犹退退至初果。昙
    无德见空得道一向无退。虽教不同见道不
    退。其义无别。今之偈意正叹见道不退为凡
    夫也。度老病死大医王者。此通叹医王法
    因佛说故也。佛自度三界思惟老病死已亦能
    说法。令诸众生度三界死。一受不退名大医
    王。言常礼者众生病无量。佛之法药亦复无
    量犹如大海。是可归敬。毁誉不动下三两
    行总结叹者。生身之佛八风不动。以大悲三
    念之德婆罗门女谤而不戚。诸天大梵赞而
    不忻。八风不动如须弥也。是叹断德。于善不
    善等以慈者叹智德也。睺罗三摩调达三呵。
    呵令改恶摩令进善。慈心一也心行平等者
    约三念处以明平等。一香涂左二刀割右三
    不涂不割视之平等无有异想。此据色法为
    三念处。顺我法不喜违我法不嗔。不违不顺
    常行舍心此约心法明三念处。佛心于此慈
    念平等。孰谁也。人宝者智人为宝。能别真
    伪故闻者敬承。今奉世尊下十九行二正述
    叹表发之事文为二。初四行总述叹现三瑞
    表发。次十五行别述叹佛三密。初为三初半
    行述叹奉盖。次二行半正述叹合盖现瑞表
    发。三一行正述叹大众欢喜。初奉微盖者微
    之言小因小果。大表不思议大果。净土无方
    莫测。现三千界下二行半。次述上盖内现土
    现佛说法。表说应土应身之事。哀现者慈念
    众生。欲为说此佛国因果故先现瑞以作由
    渐。方得开阐故称哀现。众覩下一行三述
    上大众叹未曾有。大圣下次十五行别述叹
    佛三密文为三。初两行叹身密。次六行叹口
    密。次七行叹意密。三密即是三轮不思议化。
    三无失三不护也。大圣法王众所归者是叹
    法身胜应。若法身三昧王三昧三谛自在。为
    四十一心菩萨圣众及余四部所归。即是上
    来所明。佛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
    来大众故为众所归也。净心者即四众大乘
    机发。心无疑浊欲闻净道。亦是诸大菩萨净
    心入观佛三昧故言净心。各见世尊在其前
    者。此明应身对十法界各见同已。譬如一月
    影现众水。或见如老比丘像。或见光明相好。
    或见尊特之身。或见现大小相坐宝莲华。或
    见身如虚空。此是身密之德。故前释佛在耶
    离。各见不同意在此也。不共者如此。身密不
    与二乘及下地共。佛以一音下六行次叹口
    密文为三。初两行是辞法二辨。同其语即辞
    辨。各得解即法辨。辞者一切众生殊方异类
    言音各异。同其类音故名辞辨。法者一切诸
    法名字差别种种非一。各有所召。得法辨者
    皆识语法。即同其音故名法辨。佛以一音而
    辞法异趣。二辨应物是口密也。佛尚非是梵
    况同众生令异音解即非辞法。而现辞法者
    口密力也。佛以一音下二行次叹义辨。一
    音说法受行获利即是寻言求旨得言所以所
    以即是义也。如来本无句义岂有义辨。而能
    分别一切句义者即口密也。佛以一音下二
    行三叹乐说辨。旋转无穷众皆乐闻。四谛逗
    机我当为说怖畏之事。三界皆苦苦故生怖
    即苦谛也。求涅??乐乐故欢喜即灭谛也。厌
    离者诸苦所因贪欲为木。即集谛也。断疑
    即道也。又约悉檀者三界苦可畏即世界也。
    欢喜即为人令生善根故欢喜也。厌离是厌
    离烦恼。即对治药病相对也。断疑即见谛道。
    是第一义一音所演。其力如是。如来本非四谛
    四悉。能以此法善巧利益即口密也。稽首
    下七行三叹心密。佛心非权非实能现权实
    即心密也。文为二。初四行约三种权实二智
    以叹心密。次三行约三种二谛结叹心密。初
    文为四。初一行约内外叹。自行十力据内智
    圆满。无畏据外用不怯。此为一双。即约自行
    权实叹心密也。稽首不共下次一行叹自行
    化他。不共是自证之法。导师即是化他。稽
    首能断下次一行此有两用。若叹自行即叹
    佛智断。能断是断德到彼岸是智德也。若作
    叹化他能断众结缚者。即是化他权实明智
    断也。众是众人故属化他。问何得一偈两用。
    答佛自无缚能解他缚故得两用。稽首能度
    下次一行总结上三种权实之智断也。悉知
    众生下次三行举三种二谛结叹三密文为
    三。初一行是随情二谛。何者俗谛无量心亦
    无量。或是求真或欲乐俗。情有去取故言去
    来。去取无量佛亦随起说无量二谛。即是随
    情。不着世间下次一行是约随情智二谛。
    随情无染随智空寂达诸法相下次一行是叹
    随智二谛。智心所照皆入一相而无所碍。如
    空无依故名随智也
      维摩经略疏卷第七
    尔时长者子下讫阿[门@(人/(人*人))]佛十一品半第二正说
    分文为三。初佛国半品是大圣对机命宗说
    佛国因果。二从方便讫香积九品是大士助
    佛阐扬说不思议解脱佛国因果。三从菩萨
    行讫阿[门@(人/(人*人))]两品是净名接诸大众还?罗园。
    如来对大众复宗明佛国因果。所以如来赴
    机酬宝积请说依报者。或前普集说正报因
    果。所以净名助佛宣扬。扶成佛说不思议解
    脱佛国因果启悟有缘。譬如尚书奉旨化民。
    所以还?罗园。佛对大众具明佛国。譬如大
    臣为国开境事毕。还朝至尊悦可而印定也。
    问净名已前弹呵岂得助成此教。答佛未说
    佛国因果。净名预弹冥会佛意助成今教。云
    何不可。世间国政阃外之事将军裁之。但合
    天心何必待诏。但弟子述昔如来默印悬会
    佛心。岂非助成今教。故昔日弹呵通助正报。
    今日重述成今依报。问此半品及出室两品
    悉佛自说皆明佛国。其间九品明佛国义盖
    不足言。何得扶成佛国之教。答佛既始终皆
    明佛国。净名其间岂乖佛意。如佛答宝积。种
    种诸行皆净佛土因。净名所说种种诸行何
    得非也。问始终佛国乃是佛说。其间九品都
    无佛国之言。岂是扶成佛国之教。答如佛国
    品明净土义云。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
    就众生即佛土净。净名有大方便故室外弹
    呵折伏。室内慰喻摄受。弹呵折伏心无垢染
    慰喻摄受众善庄严。是则调伏众生岂过于
    此。若众生正报清净庄严则依报国土皆严
    净也。是故文云随成就众生即佛土净。如此
    推之净名所说虽不彰言净土因果随其所说
    摄伏众生。即是扶成佛说净土。其义宛然。问
    若尔为是净名扶成佛国。为是净名自净佛
    国。为是成弟子等净佛国耶。答深求其理皆
    有此义。如法华寿量释迦成道甚大久远。今
    分身佛在于十方净土说法。未来亦然。此类
    净名扶成释迦净土之义。净名既能折伏摄
    受有缘之类。若净名成佛皆来生其国。即是
    净名能调众生则佛土净。弟子菩萨亦受折
    伏为调众生。众生既因弟子菩萨断恶生善。
    弟子等后成佛时所调众生皆生其国。故言
    随所调伏众生则佛土净。问菩萨可尔声闻
    取灭岂有此义。答所以言深求其理方有此
    义。如法华发声闻迹。叹言少欲厌生死实自
    净佛土。又问疾品文殊方至净名空室表佛国
    空。因此往复论佛国义。次不思议品灯王国。
    香积品现众香国。此不扶成佛说佛国因果为
    此经宗。若不许佛国因果以当宗者。古来何
    得多云室内六品因空室生。六品既因此而生
    岂非从佛国生也。净名扶成佛国为宗其义明
    矣。问此经明不思议解脱何关佛国之义。答
    不思议品芥纳须弥。海内毛吼等多约依报
    显不思议也。就半品为二。一宝积请说二如来
    答。初文为二。一述同类堪闻二正请说。初云先
    已发心是故堪闻。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者此云无上正遍知道心。但发心有三。一名
    字二相似三分证。今之五百是相似发位。何
    以知然。下文佛现净土方得无生乃是分证。
    言相似者通别圆位皆约内凡。问何以但据
    相似发耶。答声闻干慧菩萨伏忍并未有发
    义。若声闻性地菩萨柔顺方有发义。故多约
    此明发心位。愿闻得佛下二正请。宝积同类
    既有堪闻之机。腾机请说佛国因果文为二。
    一愿闻得佛土清净即是请果。二愿说菩萨
    净土之行即是请因。若论次第应因先果后。
    今为时众慕果行因故先请果后请因也。初
    所以作此请者。上观佛合盖现瑞知佛欲说
    佛国之果而现此相。故请说果。次请因者净
    国之果必籍胜因。大众若闻净国之果则慕
    果行因。故请因也。佛言善哉下二佛答文为
    四。一赞许.二诫听.三受教.四佛正答。善哉
    者初明赞许。所以佛赞许者宝积发问深得
    现瑞所表之意。又能为同辈致请谘决得宜
    故赞许也。谛听至汝说二诫听诫念听者生
    三慧善故。谛听生闻慧善思生思慧念之生
    修慧。若虽闻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染
    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三慧若备入道不
    疑。于是至而听三受教而听即是奉受三慧
    之诫也。佛言下四佛正答文为五。一佛正答。
    二身子生疑。三佛为释。四梵王自述显佛诚
    言。五佛现净土时众得益。初正答为二。一答
    果二答因。答果又二。一正答二譬显。正答为
    三。一标章总答。二别释。三结成。初文言众生
    之类是菩萨佛土者。菩萨虚通至寂境智俱
    忘无土不土。但为化生而取佛土。故举众生
    之类是菩萨佛土。然土不在菩萨众生。亦非
    共离永寂如空不可说示。以悉檀方便随意
    赴缘自在无失。已如前说。今约所化故言众
    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众生义如前辨十界中
    说。所言类者即气类也气类无边无其正要
    不出二种。一有为缘集二无为缘集。言有为
    者即是界内染净国土。迷真滞有而起结业
    禀分段生死皆其类也。二无为者即是界外
    有余果报及开中下寂光。此三土众生迷中
    道佛性滞无为缘集。赴诸结业受变易生死
    皆是此类。约教辨者。藏通有为缘集谓生灭
    无生之类。别圆无为即无量无作之类。故约
    四教开两缘集四种众生。问所明三土禀报
    不同所居各异。云何悉同无为缘集。答所迷
    理同。皆是无明变易生死故通为一类。问若
    尔云何分别三土不同。答有余五人虽同见
    真界内惑尽都。未见中断有为集。同生有余
    受变易生亦名方便生死。别圆两教断通惑
    者。见空不空。以见空故断有为集。及见不空
    侵无为集。若从初地初住讫于九地。断无为
    集同受果报变易生死。亦名因缘生死。若十
    地下寂灭忍。余二生在。等觉中忍。余一生在。
    分住寂光。即开变易出于有后无有后生死。
    虽复报殊所居各异并是界外同迷中道。悉
    是无为缘集气类同也。问何不以四种缘集
    对四土明四种众生类耶。答一往似便于理
    有妨。无别自体法界异无为也。得失之事至
    问疾品当更分别。若还约无为分出二种是
    则无失。必应须开。但约四教开四众生此即
    便也。若约观心者因缘所生即有为之类。从
    假入空破有为集成无为之类也。若入假名
    中道破无为未尽皆名无为之类。所以者何
    下二别释。但圣心难测今作五意通此经文。
    一横约染净土通明四番经文。二竖对四土。
    三类通四土。四约观心。五约教。初横约同居
    者依经有四。初云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今
    先明土阔狭不同由所化多少故尔。如释迦
    用百亿以为同居满愿成佛。用恒沙大千以
    为同居。如世造宅量其所居。所化众生取土
    亦尔。又菩萨所化众生修善多少异。故国土
    庄严优劣亦异。故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二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者。明诸菩萨为
    众生取土。净秽不同皆为调伏得宜。非关菩
    萨福慧优劣。如亲育子爱荣虽殊皆为成就。
    取土亦尔。自有逼迫妨道则净国安之。或?x
    奢妨道则秽土调伏。非为以秽令生苦恼。非
    以净纵乐不修。何者菩萨不为众生作烦恼
    因缘。岂作净秽令其流转。正由众生恶尽多
    少取土不同。三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
    慧而取佛土者。法华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
    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佛知见。故今明菩
    萨调伏众生赴净秽土。皆为令得入佛智慧。
    应以净国入者则事理俱急。令入佛慧。应以
    秽国入者则事宽理急令入佛慧。根性异故
    取土不同。故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四随
    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者。众
    生入道由根受法而入佛慧。菩萨观众生眼
    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声为佛事。
    一切法趣声。声诠三谛及宣四教。用起耳根
    为菩萨根聚置一国。菩萨后成佛时声为佛
    事。眼等余根例此可知。具如下文菩萨行品。
    正由六根偏利故使佛事不同。皆为起众生
    根类故也。如娑婆以音声为佛事。乃至香积
    香为佛事。皆由众生根类异故。同居之土佛
    事不同。故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二竖对
    四土者。一随所化对同居土。二随所调伏对
    有余土。三入佛慧对果报土。四起菩萨根对
    寂光土。初文者界内具缚未见真理。心神动
    散善恶无定。菩萨方便观其生熟。生则用秽
    熟则用净。生熟无量净秽亦尔。二调伏者即
    有余也。何者诸阿罗汉能调难调是名调伏。
    下文云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当知二乘及
    后三教菩萨界内惑尽皆名调伏。即出三界
    即应有土。谓有余也。当知菩萨为此众生取
    有余土。三入佛慧者。初住已上见中道理破
    无明一品。乃至三十九品皆生果报。当知菩
    萨为此入佛智慧。四起菩萨根者。对寂光土
    前入佛慧总相见中。今明起根是别相见中
    之类。如声闻总相慧为劣缘觉别相慧为胜。
    故华严云佛眼乃至佛意。鸯掘云所谓彼眼
    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即
    是于一根尘了达三谛。一切诸法寂而常照
    无不通达。余根尘亦尔。?陈?谀潜橐磺写Α?br> 是则以常寂土起菩萨根。当知众生之类是
    菩萨佛土。以法界海六尘起后身菩萨之类
    皆入寂光。问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
    一人居净土。今何以十地亦居寂光。答因果
    与夺无生寂灭一切种智。三类通四土者。一
    通同居如前四义。次通有余者随所化众生
    住方便观断界内结。众生不无福慧优劣。譬
    如诸天同宝器食饭色有异。为化此众生以
    有余土净秽调伏入于佛慧。以十界六尘起
    其诸根。令于诸尘通达无滞见寂光理。此
    即为有余土众生之类。并得通用四句。三
    通果报土者。菩萨取于此土正为教化别圆。
    诸地功德既有优劣。即是净秽调伏进诸法
    门。进诸法门即是法身入佛慧也。令诸根明
    了得佛诸法界海六根即起根也。四通寂光
    者。元品无明未尽故须化也。果报既有高下
    即是调伏进观实相。即入佛慧入重玄门虚
    空法界海。自行化他横竖转明即是起根。四
    约三观观四种境者。谓因缘空假中境。境是
    心之所依即土义也。众生者。佛告诸比丘汝
    等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众生。今因缘心多境
    多心少境少。由照境多少名大小国。如是观
    境名化心众生。缘善缘恶即净秽国。调能缘
    之心令住正道即调伏。如是调心悟解不定。
    随观善恶取悟不同名净秽土。善恶殊入佛
    慧不异。起菩萨根者随观善恶了知此尘即
    是法界毕竟常寂。常寂之境发于真智。智所
    依境即是寂光。复次行人观是四境非为着
    境。但伏烦恼心数众生。随一一境观其阔狭
    与不调入与不入起与不起。深识此意在因
    缘境中。用此四心而起誓愿。愿诸众生皆得
    如我。化此心数悉令清净即是净土。安立有
    为缘集众生以四种观于空心多少调伏入
    慧起根即发誓愿。愿诸众生如我调伏令心
    明即是净有余土。安立无为缘集众生。若但
    有行无愿不能净佛国土。如有牛无御。有愿
    无行如有御有牛。皆无所到。行人住三观心。
    愿行具足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意在此也。大
    集云欲净佛土当净尔心即四种心也。故佛
    答宝积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行人当知一
    切菩萨净佛国土从此而起。五约教即为四
    别。一所化众生取同居土。四教所化未断有
    为。即是凡夫。惑断不尽即是圣人。为此所化
    取于同居净秽诸土。若四教所化断有为尽
    为此所化取有余土。若别圆二教所化断有
    为尽见真中道。无为未尽为此所化取果报
    土。若圆教所化无为将尽。为此所化取寂光
    土。二为调伏取佛土者。四教调伏众生。断有
    为无为尽不尽若凡若圣。以教对土例前可
    知。但调伏之言异耳。三因国入佛慧。若为禀
    四教众生禀何教断何惑。若尽未尽。于何国
    土得开权显实。随其相应之土得入佛慧者。
    而取四土。例前所化可知。四起根取佛土者。
    若为禀声四教起耳根。本断有为未尽。为取
    声为佛事同居之国。余五尘为佛事起五根亦
    如是。若为禀声四教众生断有为尽。取有余
    音声佛事之国。余五根尘亦如是。若为禀别
    圆声教见中道断无为。取果报国声为佛事。
    起耳根乃至意根。但此中众生六根互用。随
    一尘起一根即起六根。若为禀圆教断无为
    将尽取寂光国。以六尘起六根者。皆是寂照
    之六根令成妙觉六根。此释别为众生取土。
    傍下文菩萨行品之所明也。下文多倒释故
    难见。至文当别出也。所以者何至众生故
    三总明结成。明此四种取土皆为饶益有为
    无为缘集众生。即是总答众生之类是菩萨
    佛土。譬如下二譬文为二。一开譬二合譬。
    初为二。一开成譬二开不成譬。初开成譬。欲
    于空地造立宫室者。譬能于空中见不空佛
    土即成义也。四不可说故名为空。有因缘故
    说四因果名为不空。菩萨约四种苦集众生
    用四道灭成四净土。二开不成譬者。若于虚
    空终不成也。譬于四不可说不见四种四谛。
    四种佛土终不成也。菩萨下二合譬为二。
    初合成譬者。但地无空终不得成。有地有空
    可立宫室。欲净佛土须二法合成。若纯用有
    凡夫三藏菩萨何能净土。若纯用空二乘通
    教菩萨亦何能净土。若空地具足而立宫室
    乃得成就。以不可得空心缘于四种苦集众
    生。而修四种道灭愿行乃成净土因也。如涅
    ??四不可说。即是空也。以因缘故起慈悲誓
    愿。修四土说四土也。不可说而说不可立而
    立。空有不相失不相妨。约不思议论四土也。
    如妙德问此室何以空。净名答云十方佛土
    亦复皆空。又云虽知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
    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故知四不可说永寂如
    空。有因缘故亦可说者。谓起种种殊胜国土。
    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二合不成譬。若但于
    空则净土不成。此斥二乘及通教菩萨修但空
    因不成净佛国土。宝积当知下二正答宝积
    问佛土因文为二。一横历诸行修因二竖穷心
    源修因。横广竖深互相涉入不得相离。但言
    不叠书故前后说耳。法华云如来知见广大深
    远合盖现土广长之相正表此也。横竖经文
    须更帖释令高广义成。今先横明修净土因
    有十七法门。文为三。初三科约三心次六科
    约自行后八科约化他。初三心即为四意。一
    别明二通明三观心四释经。一别明净土行
    者。即三种菩提心。一观四谛名为直心。二观
    因缘名为深心。三发四弘名大乘心。初直心
    者观四谛理。即三三昧离邪见曲名直心也。
    故大论云是心无始常曲不端。若得三昧心
    即端直。今明声闻修三三昧缘四真谛。能发
    无漏断诸邪见名调直定。深心者即观十二
    因缘。缘觉智慧深于声闻。以观因缘之智能
    侵除习气。问净土是菩萨行何得约二乘心。
    答大品明三乘。十地皆行皆学而不取证。佛
    亦学亦证。法华云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
    若二乘心非净佛土者。何得菩萨成佛之时
    有二乘众生来生其国。问此中但云直心深
    心。何须强对二乘观心。答此经犹带方便故
    有此释。准望大品法华恐是约二乘心修净
    土行。为引二乘来生其国。故大论释般若劝
    学中明自有佛土纯是声闻为僧。自有佛土
    纯支佛为僧。自有佛土纯菩萨为僧。谛缘观
    心非净佛土者。岂纯声闻来生其国。缘觉菩
    萨类可知也。问此经云随诸众生应以何国
    入佛智慧。又法华明十方三世佛于同居土
    悉开三显一。若有佛土纯是声闻。何得入佛
    慧而开显耶。答从多为论。同居土多开三显
    一。大品有此明者示十方不无此事。但诸佛
    所作常为一事。虽于同居不得显一。是诸声
    闻于有余土得入佛慧。大乘心是菩萨净土。
    缘四谛起悲誓名大乘心。二乘自为而声闻
    但直。缘觉兼深菩萨普济能直能深。故加以
    大乘心也。二通明者三心只是一心。但名异
    耳。何者三心只是一。自性清净非二边曲名
    之为真。难究源底名之为深。其性广博目之
    为大。菩萨虽观四谛不与声闻而共。观无作
    四谛修八直道。如大经明。菩萨修八正道即
    是佛性。故文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若观
    无作修八正道。即离邪小纡回曲见名真直
    心。当知直心正在此也。次菩萨虽观因缘不
    与缘觉而共。大品云十二因缘独菩萨法。大
    论云十二因缘名深法忍。故知深心正在菩
    萨。大乘心者不共二乘及藏通菩萨。如大经
    云。一实谛者名为大乘。今此三心无三差别。
    不纵不横三德异名。欲令易解以三分别。虽
    复说三如世伊字。菩萨修此三心为众心本。
    即是初心住于三德。若昔论三心因感于三
    身四教佛身之果。今明依因三心即感三土
    四种佛国之果。三约观心明三心者。初体假
    入空。空假二观方便三心为别。若修中道三
    心。三即一一即三。四释经文为三。初释直心。
    今言直心是净土者。前约教明直心。是正因。
    能感正果。即是下文光严所述。直心是道场
    无虚假。故今约直心明是依因能感依报国
    土果也。问何故偏约四谛明直心。答余皆并
    得约四谛。便亦何离四谛别有余门。直心有
    五。一世间及以四教。一世间直心者如人实
    录无有欺诳。此乃凡夫外道之直。虽世情亡
    云其直犹有谄曲。亦言痴直即其义也。二四
    教则有四种八直之道无四种邪曲。三藏约
    生灭离六十二见之曲。通教无生离生灭之
    曲。别教离恒沙之曲。圆教离二边之曲。各就
    当教四谛修八直之道皆名直心。此五直心
    四权一实。今圆菩萨知一切法非权非实。而
    双修双用悲誓教他修五直行。叹五直法见
    修五直深生随喜。菩萨如是虽复未能八相
    成道。而能神通。在在处处用五直法成就众
    生净佛国土。若入初住即具真应。随机利物
    即现净秽同居。八相成道。非但往昔所化世
    间直心众生来生。若往昔所化修生灭等四
    谛四八直。众生断有为无为未尽者。此诸无
    谄众生皆来生其国。若此众生过去有顿渐
    不定秘密等根性不同。菩萨成佛则现四身
    不同。法轮亦有顿等之异。初则赴缘以权方
    便。若至法华方便则舍但说无上道。废昔三
    权同归一实。所化众生皆无住权教之谄。故
    言直心是菩萨净土乃至来生其国。复次菩
    萨于有余得成佛。时十善直心不得来生。何
    以故。界内结业犹未断。故若昔所化修四八
    直界内结尽。方生其国。即是三藏二乘通教
    三乘别圆一乘。凡七直心。无有为缘集妄谄。
    众生来生有余之国故言直心是菩萨净土。
    七种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复次菩萨报土成
    佛。藏通二直皆不得生。何者别惑未断故。但
    昔所化别圆二种直心无二边之谄来。生其国
    故云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复次菩萨于寂光
    土成佛之时。但昔所化圆教八直无谄众生
    来生其国。其义如是。岂可一种世间痴直之
    心来生其国。深心至其国二释因缘辨深心
    义。约余法门非为不得。亦何离十二因缘也。
    深心亦五。一事中深心即修世间福也。四种
    约观十二因缘以明深心。下智观生灭中观
    无生上观无量上上观无作。三权一实。菩萨
    了知非权非实而权而实。双修深心成就众
    生净佛国土。慈悲誓愿一切普熏赞叹随喜。
    上上成就具足。真应二身八相成道。随四众
    生应以佛身得度。四土成佛之时。是诸深心
    有缘之类皆来生其国。随其所修若事若理
    而为说法。分别诸义。类直心可解。言具足功
    德者缘觉深心修福德故。法华云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即是此义。但
    具有二种。一横具深心净同居土。名具功德
    来生其国。二竖具深心穷因缘之源。所有功
    德于三土具足。即是竖具余类直心。菩提
    心至其国三明大乘心者。即四教大乘发菩
    提心。上求下化故名为大。各缘四谛起四弘
    誓名之为乘。三权一实。圆教菩萨修权实大
    乘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自行化他赞叹随喜。
    后成佛时同居四种有余三种实报二种寂光
    但一。余类直心
      维摩经略疏卷第八
    布施下二明六度即净土因。前三种心是就
    解明。今约行辨。犹如目足岂得相离。若无三
    心行不真实。亦非高广故以三心入一切行
    也。布施有五世间事施及四菩萨施。世间施
    者即六道施。若造恶破戒邪心。及坏三宝施
    者。亦如调达化阿?世施诸比丘。或为谋逆
    财宝赏施。如是等施死入地狱。檀名地狱檀。
    若造恶破戒多嗔行施后堕于龙。七宝宫殿
    依报似天。正报同蛇。或破戒?x慢恐怖得财
    以用布施后受金翅鸟身。如是等施并畜生
    檀。行十不善破戒谄毒非法财施受夜叉报。
    或破戒谄诳耽嗜酒肉多怀嗔忿非法财施堕
    摩睺罗伽。如是等施名鬼神檀。若少持戒嫉
    妒怀忿。多修福德堕阿修罗。依报势力与天
    拒抗。但感正报多诸恐怖。如是乃至干闼婆
    紧那罗等皆是谄佞好着音乐。而行施者皆
    鬼道摄。若持五戒十善自荣而施。若轻心局
    心限碍心施。是?成崾淄犹础H舫纸湫?@重
    心如法财施是居士檀。若持戒乐道恭敬博
    学布施是婆罗门檀。若持戒恭敬慈心大施
    能自舍财。亦教他修福是刹利檀。如是等施
    皆人檀也。若胜品十善持戒精细恭敬听法。
    慈善孝顺华香续明。所重之物如法净施皆
    是天檀。如律藏明。有一小儿佣力得财供设
    众僧愿生忉利。佛记得生。若持戒转细乃至
    修禅厌离心施得生色界。名修天檀。上来皆
    是世间事施果报不同。若三藏二乘檀者观
    谛缘无常用择觉舍觉二分。舍身命财得二
    乘道。若菩萨檀者舍身命财观察无常。大悲
    誓愿如尸?惩跻陨泶?搿J敲?嵘硖绰?I?br> 命者如大论明。释迦调达因地各为鹿王。释
    迦鹿王代彼而死送身往赴终无悔心。财施
    者如须太??太子以好惠施。乃至二子施婆
    罗门具如彼经。是名三藏菩萨檀满。通教檀
    者体三事空皆如幻化。起大慈悲愍众生故
    舍身命财。别教檀者虽三事即空而不住空。
    入假化物行种种施。舍身命财如华严说十
    种布施地持九种之施。圆教檀者胜?云。舍
    身者生死后际等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命
    财亦尔。又华严明如来檀。大经明檀波罗蜜
    即是佛性。大品云一切法趣檀。此经云布施
    是道场。不望报。故自行化他赞叹随喜。权实
    施者后成佛时五种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分别四教所断缘集有为无为尽未尽等四教
    根缘。来生四土类前直心。持戒至其国亦
    五。一事相持戒是凡夫也。四种持戒即是四
    教所明。四种正语及业命等皆名持戒。具释
    事繁。言满愿众生来生其国者。齐教明满愿。
    以尸罗净故诸善得生。所求皆果故云满愿。
    余类直心。忍辱至其国亦五。一世间事忍
    如凡夫。余四忍还约四教而辨。例前可知。后
    成佛时皆来生其国。如轮王帝释上界诸天
    界。有三十二相。声闻缘觉亦有相者。四教四
    种相业不同。并忍为本。四种修相前叹德中
    明舍饰好。已略辨竟余类直心。精进至其
    国有师云。精进无别体但约众行。或言自有
    别体。亦五。一事精进即凡夫也。余四种道品
    各八精进。谓四正勤进根力进觉道是为八。
    后成佛时五种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余类直心。禅定至其国亦五。一世间禅定
    如凡夫得四禅四空。后四约四教四种道品
    中各有八定。谓四如意定根力定觉道。乃至
    背舍九次第等皆是禅定。后成佛时四教五
    种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余类直心。智
    慧至其国亦五。世智是凡夫智也。余四智慧
    即四教。明四种道品中各八智慧。谓四念处
    慧根力择觉正见。后成佛时五种正定众生
    来生其国。上来诸句权实及以诸义并类直
    心。问凡夫等智何得入正定聚。答凡夫世间
    正见亦入出世正定聚。亦得合说也。四无
    量心下三约化他修净土因。此是一往耳。何
    者菩萨从初发心常兴大悲俱生。岂行六度
    而无化他。四无量心亦五种。一事四无量心。
    是凡夫修得生色界而为梵王。四教各有四
    无量心。三藏生灭法缘四无量心。通教无生
    法缘。别教界外藏识。恒沙佛法法缘。圆教中
    道佛性无缘之法缘。如[石*慈]石吸铁即无作也。
    后成佛时五种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权
    实及诸义并类直心。四摄至其国。此四摄
    法。至于回向并非凡小所行。但有四教菩萨
    明四摄权实不同。后成佛时四种解脱众生
    来生其国。菩萨四摄摄取众生为令入第一义。
    是以所摄众生皆有解脱之因。来生四土。及
    以诸义并类直心。方便至其国四教各有三
    种方便。一自行。二化他。三自行化他。复次各
    有三种方便。一破法。二立法。三教化。后成佛
    时四种一切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权实
    诸义并类直心。三十七品至其国。此法二
    乘有分具如玄义。四教所明三十七品不同。
    后成佛时如是众生皆来生其国。权实等义
    并类直心。回向心至国土如大论云。回向
    如声入角。四教菩萨回向不同。后成佛时四
    种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回己功德与众
    生共。善无不满故。今来生之者功德具足也。
    亦应云欲修回向众生来生其国。恐文略耳。
    权实等义并类直心。说除至八难。言八难
    者三恶道为三。四北郁单越.五长寿天.六盲
    聋?哑.七世智辨聪.八佛前佛后。此有二种。
    一界内为前两教之难。二界外即后两教之
    难。菩萨约四教说除两种八难。至善吉章更
    当分别。菩萨自除教他赞叹随喜。后成佛时
    国土无有三恶八难。约四土料简有难无难。
    义相繁多难可具辨。余如直心。自守至之
    名约四教亦有四种。自守不讥应作四句。一
    不自守而讥他。二自守不讥他。三自守而讥
    他四不自守不讥他。大经云假使三子由杖
    而死。余有一子要当苦治。何容全不讥他。但
    内无恶心必于他有益。非都不讥也。但见四
    讥不谬故也。权实及诸义类于直心。十善
    至其国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此是止十善
    也。亦有五种。一事十善即凡夫所行。后四约
    于四教菩萨自行教他。赞叹随喜。后成佛时
    五种十善来生其国。命不中夭是不杀大富
    是不盗。梵行是不淫。所言诚谛是不妄语。常
    以软语是不恶口。眷属不离善和诤讼是不
    两舌。言必饶益是不绮语。不嫉是无贪。嫉是
    嗔恚之垢。今约贪者由贪故则有嫉也。不恚
    是不嗔正见是不痴。权实及诸义并类直心
    如是宝积下二竖明修净土行。有十三番
    相资成净土因也。上从直心横约十七行。今
    还从直心竖明从浅至深。将竖约横无有一
    法而不竖修。将横约竖亦如是。具说如前。一
    一诸行至金刚心。心净则佛土净也。此为三。
    一约教二观心三帖文。一约教者。三藏不明
    净佛国土。何者声闻经中无十方佛岂论诸
    国修净土行。若言有者成身子疑。既无此教
    则无行无人何须论也。通别两教须泛论之。
    今为三意。一约通十地直心对见地。前未发
    真名为邪曲。登地见理离诸曲见故名直心。
    因此直心进入二地。二地能遍行此十七句
    故名发行。由发行入三地。三地解行俱进故
    名深心。以深心故得入四地。四地能事理俱
    行。则自调调他名为调伏。以调伏故得入五
    地。五地既事理调伏能如说行。得入六地。六
    地能于一切善法。回向佛果。用施众生。以回
    向故即入七地。七地即有方便能修自行化
    他得入八地。八地能道观双流亦能处处教
    化调伏众生。众生既调佛土即净佛土既净
    得入九地。九地能说法净说法净即智慧净。
    九地具四十辨才名智慧地。因智慧净得入
    十地。十地即心净故一切功德净。始自直心
    讫于结句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心净则佛
    土净。借此十地对成通教竖明相资净土行
    也。二约别教对十地者。仍有两意。一从初地
    能见佛性。即破无明离二边曲名为真心。从
    二地至十地类通可知。但见偏圆以为异耳。
    次依仁王十四般若。以消相资竖义。彼经取
    三十心共来对三般若。若尔直心即对十住。
    何者入理般若名为住。虽未见圆生相似解
    名为直心。发行对十行。十行正是修行之义。
    深心对十回向能回事入理令解行俱深。调
    伏对初地初地发真。道观双流得名调伏。从
    二地乃至十地次第对句。等觉对后句心净则
    佛土净也。故含地前后取等觉。依十四般若
    竖对诸句。其数整足。虽语有不称诸地名者。
    若欲解释无往不通。三约圆教者依前历别。
    义犹有余何容初地止是调伏无余功德。若
    具足有则不但受调伏一名。若是分有何得调
    伏独当其称。当知犹是未圆之教。今以十句
    皆对圆位以辨竖深。用明横广则皆在初住已
    自具足。何以故。铜轮见理已破无明岂非直
    心。具足万行岂非发行。念念流入岂非深心。
    五住圆除岂非调伏。解行相扶岂非如说行。
    万行流入岂非回向。权实具足岂非方便。得
    普现色身岂非成就众生。若染净土成道。四
    教众生来生其国。岂非净佛国土。一音演说四
    辨赴机。岂非说法之净。寂照之智不谋而说
    岂非智慧净。实相真心犹如虚空岂非心净。一
    心万行具足福慧非功德净。正报既净依报亦
    尔。同于诸佛见法性理。居因陀罗网分入寂
    光岂非佛土净也。当知初住心中竖深穷于
    心源。此十四句及无量句磬无不尽。故初阿
    字门具四十一字。四十一字亦具初门。当知
    竖论则穷彻后际。横说并备众门。发心正行。
    傍化二土成就众生悉备初心中也。故大品
    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华严云得如来一身
    无量身。初位既横竖诸句净佛国土。余位亦
    然。如前引大经十五日月喻也。次约观心。竖
    释十三番相资修净土因者。一心三观观于
    法性即是直心。此一念心具前十七之行。即
    是随其直心则能发行。事理相资即能进入
    甚深法界。以深心故事理不善意得调伏。以
    意调故有所说法。能如说行。回己所行遍施
    一切。既能回施即令众生断恶修善。以修善
    故即净佛土。佛土净故即境界净。境界净故
    即说法净。说法净故内心智慧转得明净。智
    慧净故则一切功德皆悉清净。此等皆是。观
    心清净则佛土净也。故云欲净佛土当净其
    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则竖修一十三句。
    宛然具在观心之内名观行即也。故法华云。
    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三菩提坐道树下。若
    功行纯熟诸佛冥加即入相似从相似。进入
    铜轮分证真实。即于二土自行化他与物结
    缘。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为说渐顿
    不定秘密法门。教化调伏入慧起根而取佛
    土。若不如此初住何缘八相成道。一往虽云
    观心实是真净佛土义也。此是了义。若离此
    者多是执文随语生见。复次非别无以表竖
    非圆无以表横。譬如非日无以成月非月无
    以数日。日月相须能成一岁乃至成多。今横
    竖相须高广义显。非竖非横而竖而横。如世
    伊字首罗三目。当知净土之义依三德秘密
    藏而有。若三身三德此就正报。三土四土即
    就依报。依正相成其义可解。三帖文释者。
    随其直心则能发行者。直心即是圆教观中
    修无作八直。得此直心能具万行。故名发行。
    亦云得此直心即能行前十七横法。随其发
    行则得深心。直心是解发行是行。解导于行
    行资于解。解行相成如目足备到清凉池名
    深广心也。随其深心则意调伏者。解行既
    深即能调于事理诸惑。理惑者迷于中道之
    无明也。事惑者迷于二谛三界惑也。若初发
    心即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
    即能调伏事理之惑。仁王云。菩萨从初发心
    至金刚顶皆名伏忍。即调伏意也。随其调
    伏则如说行者。有所言说非但赴机利物。内
    心清净能如说行。言行相扶善根成就。随
    如说行则能回向者。内既成就诸善功德。回
    所修因向于佛果。及施众生随其回向则有
    方便者。既回自行内向佛果外施众生。即能
    善巧能破能立。巧度众生故言方便。随其
    方便则成就众生者。方便既能巧破巧立。破
    故折伏立故摄受。若众生四教止行二善成
    者。四教智断则立。即正报因果成也。随成
    就众生则佛土净者。若众生之类是菩萨净
    土。众生正报止善无恶依报国土则便清净。
    正报行善因成则佛土庄严。若国土清净庄
    严名佛土净也。随佛土净则说法净者。若
    秽土说法则如长者执除粪器。此则赴缘说
    苦切之法。如净名为香积土诸来菩萨说此
    土折伏之法。不说诸法实相清净之教。若净
    土说法但说诸法实相清净法门名说法净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者。说法本赴物机。机缘
    若净则感菩萨智慧亦净所说亦净。譬如猛
    风铃声则大。亦如世人说法脱有利智福人
    来听。说者非意智慧开解。随智慧净则其
    心净者。说法之人解慧既进则惑垢渐消。其
    心转显即是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者。真心清净修诸功德皆无染着。是则一切
    皆清净也。是故宝积至佛土净。最后结撮
    正要。明净土之因。欲净佛土当净其心者。
    从直心来有十三句。名义虽异皆为净心。随
    其心净则佛土净者。随四教明四种心净。即
    四种佛土悉清净也。又四种心只是一自性
    清净之心。此心若显即一切佛土皆悉净也。
    菩萨从初用四道谛净心。前三是权后一是
    实。事理惑除正报即得佛果清净。依报即常
    寂光毕竟净也。四教众生垢净之心。来感寂
    光各见净秽。譬如诸天同宝器食随其福德
    饭色有异。譬意在此。尔时下二身子生疑
    文为二。一生疑之由。二正疑念。初明由者。由
    承佛威神故生疑也。如来神力加被身子者。
    此经虽对小明大。身子既小乘中智慧第一。
    为诸声闻之所揖敬。忽怀疑念即诸声闻咸共
    生疑。大乘方等有不思议秘密之事。即是秽
    国有净土也。身子未能称机疑问必假佛力
    方会物心。故云承佛威神也。依法华意发本
    显迹。明诸声闻内秘外现。何容不能称物之
    机而生疑也作是至若此二正明疑念者。疑
    佛答宝积心净土净。执昔三藏故生疑也。菩
    萨三只修行成佛是同。何得今说菩萨心净
    即佛土净。释迦独无净土应是为菩萨时心
    不清净。若不清净何得成佛。若心净成佛者
    亦应心净佛土净也。何得佛土秽恶。若斯翻
    覆生疑未敢问者。或可自鄙或恐失仪或知
    如来悬鉴自当知时。故未问也。佛知其意
    下三佛释疑文为三。一佛以日月问。二身子
    事答。三佛合譬解释。初文者日月譬于真应
    净土。如日月宫众宝所成照四天下。彼中有
    诸天子。譬真应二土为万德所成。常照四土。
    一切众生真应法身之所依也。又譬真缘二
    修。如日月相须则成就万物。照显一切。真缘
    亦尔。互相成显。以真缘合故常自显照四种
    净土。而于盲者所不能见。为二缘集罪障障
    于五眼故也。是故举日月为喻以问身子
    对曰至非日月咎二身子依事奉答。舍利弗
    至而汝不见三合日月譬释身子疑。众生罪
    故不见佛国严净者。先合盲者众生界内缘
    集浊恶障重。是故不见同居净土。以界内罪
    与无为合及界内尘沙罪故不见有余净土。
    以界外尘沙无明罪故不见果报净土。以法
    界微细无明罪故不见寂光净土。我此土净
    而汝不见者。此合日月之譬。明四土常净。身
    子有前四种罪障故不见也。尔时下四螺髻
    自引所见释身子疑。所以梵王引所见者。诸
    小乘人疑佛。虽说净土谁所见之。是以梵王
    冥知佛意引所见者证佛不虚。普生时众闻
    信之善。文为二。一先折身子疑念。二正举所
    见释疑。初文可解。所以者何下二正举所
    见释疑。文为三。一梵王见净。二身子见秽。三
    释见净秽之由。一梵王自述所见以自在天
    为类者。有二处天同名自在。或六欲顶或色
    界顶。今欲界也。类同居净土庄严殊妙。西方
    净土亦同居净也。彼经亦举第六天为类。故
    云其宝犹如第六天宝。但六天正报比西方
    身。如彼乞人在帝释侧。此是举近以况远耳
    舍利至充满二身子述所见秽。如文。螺
    髻至清净三述不见及见之由。由于仁者心
    有高下。不依佛慧故不见净。菩萨心无高下。
    能依佛慧即能见净。佛慧即是见净之由也。
    生死为下涅??为高。又云净为高垢为下。由
    此见故见秽。佛慧反此名为平等。不垢说垢
    无净说净。垢净之相无相隔碍。故螺髻所覩
    秽国即净。身子于生死涅??垢净有隔。不依
    佛慧故但见垢。于是下五佛现净土释疑。
    文为四。一案地现净。二问身子。三答。四正释
    疑。初文者亦如上举日月譬意。地喻真修指
    表缘修。真缘若合则真应土现。如指地合故
    庄严土现。问四土之中为是何土。答有二意。
    一云现同居净土。二云随机显现。一切大众
    叹未曾有者。非但说声闻经时之所未见。前
    说诸方等多显正报。显依报净土未如今也。
    而皆自见坐宝莲华者。表此大众悉有生净
    土之理。或复当生佛告至严净二佛问身
    子如文舍利至悉现三身子答。前说小乘
    及诸方等所未见闻。佛语下四佛正释疑文
    为三。一法。二譬。三时众得益。初法说如文
    譬如下二譬说文为二。开譬合譬。初开譬者
    宝器譬寂光。饭异譬三土。三土之报不出寂
    光。依于寂光见不同也。如是至庄严次合
    譬。今以十种合饭色异。一约同居者。浊重为
    垢浊轻为净。此垢净相隔垢不见净也。二约
    同居有余。同居净中虽无重浊见思牵生故
    亦是垢。有余土中久断此垢故名为净。垢净
    未融垢不见净。三自约有余。二乘生彼其土
    则劣故名为垢。菩萨生彼以具福业感报亦
    净亦垢。故不见净。四约有余果报。有余之土
    未破无明其土悉垢。生实报者已破无明其
    见则净亦垢故不见净。五自约果报者。上下
    相望报有优劣。自成垢净亦垢故不见净。六
    约果报望下寂光。七下品寂光望中寂光。八
    约中寂光望上寂光。九诸土总对寂光。十诸
    土非垢寂光非净。毕竟无说非垢非净。而说
    诸土为垢寂光为净。故下文云。虽知诸佛国
    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今此十番
    垢净以对饭色。当佛下三时众得益文为
    二。一现净得益二复土得益。现净为二。一五
    百闻说得无生忍。即通七地。别初地。圆初住。
    次八万四千发菩提心。菩提心位如前分别
    佛摄至意解次明复秽已悟无常得小乘道。
    初见秽为净。秽是无常复净还秽。谓净无常
    无常迅速。故得法眼净见生灭四谛之法分
    明。小乘法眼在见道位。非大乘法眼也。八千
    不受者证无学道不受三界虚妄生死法也。
    故知此经犹带拙度之说。意在此也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