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经玄疏卷第五

    第一释名前已开为二重。一释此经别名已
    竟。二次释通名。第二正释通名者。即是释经
    之一字也。若依天竺语。佛教之首通标修多
    罗。或云修单罗或云修妒路。例如此土楚夏
    方言。修多罗者既是外国之语。古今诸师解
    释有异。或言无翻或言有翻。今释此义略为
    五意。第一明无翻。第二明有翻。第三通和有
    翻无翻。第四历法解释。第五约观心。第一释
    修多罗言无翻者。但外国有多含之语。即是
    修多罗名含五义。岂可但用经字往翻。故开
    善法师云。经非正翻。但以经字代修多罗也。
    至如此方。周孔圣教称之为经。外国圣教此
    土宜用经字代也。所言修多罗名含五义者。
    一法本。二微发。三涌泉。四绳墨。五结?。一
    修多罗名含法本义者。大圣知一切皆不可
    说。以四悉檀因缘而有言教者。若世界悉檀
    说即为一切论本。若为人对治两悉檀说即为
    行本。若第一义悉檀说即为理本。故修多罗
    含法本义也。二明修多罗名含微发义者。法
    王用四悉檀起教。巧妙玄辞从微至着靡所
    不诠。是则文义渐显开发初心。初中后善圆
    满具足。故修多罗含微发义也。三明修多罗
    含涌泉义者。此从譬以明义。如泉涌流滔滔
    无竭。佛用四悉檀说法。文义无尽法流不绝。
    津润萌芽三草两木一地所生皆得增长。故
    修多罗含涌泉义也。四修多罗含绳墨义者。
    亦是从譬以显义。如世绳墨能栽邪就正。佛
    用四悉檀说法。裁爱论见论邪曲。令发真见
    无漏正道。故修多罗含绳墨义也。五修多罗
    含结?义者。此亦从譬以显义。结?即是缕
    穿于华无有零落。大觉世尊以四悉檀说法
    诠诸法相。赴缘皆无漏失。又结?能严饰身
    首。如来言教庄严行人。一切敬爱。故修多罗
    含结?义也。此土既无含此五义之言。故用
    经字代也。问曰。修多罗多含五义。同用悉檀
    往释有何五义之别耶。答曰。悉檀大意虽同。
    五义之别未尝混滥也。第二明修多罗有翻
    者。有师言。昔佛法初度。胡汉之语未通。故河
    西群学谓无翻也。尔来经论度此。翻译胡汉
    之语既通修多罗定有翻也。但诸法师各异
    传闻。言有翻者又成非一。今略出五翻不同。
    一有师云法本。二有师云此翻云契。三有
    师言此翻言?。四有师翻云善语教。五有
    师言此翻云经。一有师言修多罗此翻云法
    本者。法本有三。一为论本。二为行本。三为
    义本。佛用四悉檀说法得为此三本。具如
    前释。二有师言修多罗此翻言契。以契会
    为义。世尊如法相解。用四悉檀如法相说。
    世界悉檀说法即是契情。为人对治两悉檀
    说法即是契行。第一义悉檀说法即契理
    也。三有师翻言?者。此是因譬显义。即与
    前结?义同也。又言?以缝成为能。即是悉
    檀之说能成三乘行人三义也。四有师翻云
    善语教者。大圣大慈心顺理说法故言善语。
    用悉檀赴机化物。顺情成行人入理。故云善
    语教也。五有师言经字即是正翻。所以者何。
    彼方极圣说教名修多罗。此土圣人所说名
    之为经。以此类通即正翻也。所言经者。经由
    为义。经由圣人心口故称为经。悉檀致教经
    由如来心口故名经也。又云。前圣后圣莫不
    经此悉檀所说之教而得成道。又云。经者训
    法训常。法云可轨。常则难可改变悉檀设教。
    此教能成三利。必定可轨。故云训法也。悉檀
    致教若天若魔若梵若诸沙门及婆罗门乃至
    余众无能改易。故云常也。问曰。有翻既五种
    不同。岂得类用三义解释。答曰。述彼显此。彼
    义既申此意。又显有何过也。第三和通无翻
    有翻。有翻者问无者曰。何故言外国有多含
    之语此土无有多含之语。此是经者法华明
    六根清净。何得悉知六尘十法界之理耶。答
    曰。此是受持法华。六千切德庄严行人六根
    清净。显相似藏识之用。则六尘一切法皆是
    经也。问曰。一切法何得悉能诠理并是经耶。
    答曰。是事易明。世间现见只是一墨色点作
    字。诠一切法靡所不周。香味触等何得不然。
    故此经云。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
    食亦等。故能以一食施一切。大品经云。诸法
    等故般若波罗密等。又云。一切法趣色乃至
    意法是趣不过色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
    趣如是遍历一切法。类可知也。第五约观心
    明经者即为四意。一类无翻约观心明经。二
    类有翻约观心明经。三类和通有翻无翻约
    观心明经。四类历法约观心明经。一类无翻
    约观心明经者。何但修多罗无翻名含五义。
    众生心含一切法。亦不可的?。所以者何。若
    离一切心数?何为心耶。今言观心含五义
    者。一心含法本义。提谓经云。心是万行之本
    众灵之源。出入无乱往来无间。统御一身以
    立道根。此是言说之本即教本也。万行之本
    即行本也。以立道根即理本也。二约观心含
    微发义者。细微之法莫若刹那。因此相续成
    一切法。若观此心发诸功德智慧。亦从微至
    着也。三明约观心含涌泉义者。因观心发功
    德智慧。如涌泉无尽也。故仁王经云。能观心
    源得无量报。四约观心含结?义者。心王穿
    一切心数之法。如缕穿华成?无零漏也。观
    心穿一切法亦复如是。若发定慧还严饰于
    心也。五明约观心含绳墨义者。观心裁爱见
    邪曲成八直正道也。二类有翻明观心者。若
    将法约心则可?也。还须对前五种翻修多
    罗。一明观心即是法本者。已如前引提谓经
    之所明也。二约观心即是契者。观心会理即
    是契也。三明约观心即?义者。观心能成一
    切道法。如?成衣。四明约观心即是善语。方
    字训一字或二训乃至多训。此即是多含之义
    正如经字。欲作含五义解释。其意泠然。故知
    无翻之义非也。又无翻者问有翻者曰。若言
    昔两国之言未通故云无翻。今两国之语既。
    通定有翻者。修多罗但是外国之一言。今何
    得翻者不同五语各异。若一翻为是。余四则
    非。孰是孰非。若五翻俱是。彼一此五。一不可
    为五。五不可为一。此为大妨。若五语俱非。定
    知无翻。设更出异翻皆不可用。今谓若不得
    佛法正意。有翻无翻俱是执滞。其得意者无
    翻有翻皆可从也。所以者何。若知悉檀起教
    是一。无翻有翻皆具三义。含一切佛法。执诤
    既息。正义圆通此有何过。故经云。依义不依
    语也。虽然今解释直用经字则无所不该。又
    无翻有翻幸得纵容。所以者何。言无翻者亦
    用经字标题。言有翻者亦以经字标题。并不
    见用法本契?善语教标教首也。若存经字
    是则有翻无翻两情皆惬。即是通和二家执
    诤义也。如旧解涅??或言有翻无翻。般若或
    言有翻无翻。若深解此意无所滞也。第四历
    诸法明经者。有师言有三种经。一声经。二色
    经。三法经。一明声经者。大觉世尊声能诠理。
    闻声得理。故声即是经。故大品经云。若从善
    知识处闻般若也。二明色经者。墨色之字为
    经也。墨色为字能诠于理。见色得理。色即是
    经。故大品经云。若从经卷中闻般若也。三法
    为经者。法是法尘。心与法合内心思惟修习
    于法。因法见理。法即是经。故经云。修我法者
    证。乃自知心无实。行何用问。为问曰。六尘何
    意。三尘是经。香味触三尘非经耶。答曰。此土
    三根钝故不能得香味触之理。故三尘不名
    经也。若他方佛土或以香为佛事。或以味为
    佛事。或触为佛事。此则三尘皆是经也。如此
    经文。具出他方国土佛事不同。则一切法皆
    能诠理悉是经也。问曰。若言此土三根钝故
    三尘不得教者。经说觉观是言语法。观心既
    是顺理之觉观。即是善语能转所观烦恼即
    名为教。故此经云。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
    也。五明观心即是经者。经由观心得成圣也。
    故般舟经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
    清净。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三
    明类和通有翻无翻约观心者。如此观心之
    时。即知此心非可名目非不可名目。亦不可
    名目亦可名目。类似有翻无翻。若能通达无
    滞碍者。则于观心破一切法。无所执着离诸
    戏论。无碍自在也。四明约观心历法悉是经
    者。一切万法皆从心起。若心即是经。即诸法
    皆是经也。故华严经云。欲知如来心但观众
    生心。譬如一微尘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经卷。
    无人知者。有人破此微尘即见三千世界经
    卷。若破众生一念无明心者。则一切诸佛所
    说之经皆显现也。若行人能用观心寻读心
    经。即见佛性住大涅??也。于一切顿渐秘密
    不定诸经皆得明了。所以者何。观心生灭。见
    一切三藏教横竖分明。观心不生灭。见一切
    通教横竖分明。观心假名。见一切别教横竖
    分明。观心中道。见一切圆教横竖分明。四教
    对诸经如前分别(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第二次释名大段。
    此即是从法受名也。今解略为七意。第一释
    不思议解脱名。第二辨不思议解脱相。第三
    别解不思议解脱。第四类通三法。第五约教
    简别。第六约观心明不思议解脱。第七用人
    法通经。第一释不思议解脱名者即为三意。
    一出古今解释不同。二详众家解释。三正明
    今家解释。一明古今诸师释不思议解脱不
    同者。诸法师解释乃多。今略出七家不同。一
    者什法师云。不思议解脱者三昧神通之名
    也。二生法师解云。不思议解脱者莫测之用
    也。三肇法师解云。不思议解脱者幽微难测
    出二乘之境名不思议。尘累所不能拘名为
    解脱也。四关内旧解不思议解脱云。六地断
    结与罗汉齐功。七地侵除习气。八地习气都
    尽道观双流名不思议。正习俱尽名为解脱
    也。近代南土诸法师解不思议解脱。终傍前
    解释虽复小异大意终自是同。今不具述。五
    地论诸师解释不思议解脱者。通教缘修用七
    识智照佛性真理。断界内见思界外无明。若
    发真解断结。则七识圆智萧然累外名为解
    脱。此是不真宗明解脱非不思议解脱也。若
    真宗八识真修体显离二障皆融无得无累名
    不思议解脱也。六真谛三藏法师解不思议
    解脱云。解脱有二种。一者不相离解脱。二者
    相离解脱。若不相离解脱即是法如如本有之
    理未与惑离也。所言相离解脱者。得法如如
    智断心障与惑相离解脱。此相离解脱即是不
    思议解脱也。七三论师云。若他明缚脱。缚是
    自缚。脱是自脱。即是自性之缚脱。此非假缚
    脱。不得是非缚非脱之缚脱。此非不思议之
    解脱也。今明缚非自缚。由脱说缚。脱非自脱。
    由缚说脱。由脱说缚即是假缚。由缚说脱即
    是假脱。假缚非缚。假脱非脱。即是非缚非脱。
    毕竟清净。而说缚脱者。即是假名不思议之
    缚脱也。不思议之缚即是不思议之脱。故言
    不思议解脱也。但彼假名方便之语转侧多
    方。岂可定述。此略出初章耳。二详众家者。若
    什师三昧神通为不思议解脱者。此只是约
    通教禅定行行之用也。二生师以不测之用
    明不思议解脱者。亦是通教行行神用之莫
    测也。三肇师明幽微难测出二乘之境。只是
    通教慧行证理断结位过二乘也。四关内旧
    解不思议解脱八地习气都尽道观双流名不
    思议解脱者。亦是通教慧行行行意也。五地
    论师明八识真修体显断二障明不思议解脱
    者。正是别教明义也。若依地论地相明义。即
    是别教明不思议解脱。就地实明义即是圆
    教明不思议解脱也。六真谛三藏意同地论
    别教。七三论师释解脱。虽作假名虚玄之语。
    宗旨莫知所趣。若如下自他研?他性之滞。
    次不可知中论观法品所明由是通教意。四
    谛品明即有通别圆三教意。后两品是三藏
    教意。约此明义即得有四教四种解脱义也。
    而天亲多申别圆。龙树多申通圆。两家所申
    解脱同异义推可知。三正明一家释不思议
    解脱名者即为三意。一通释思议不思议解
    脱名。二正别释不思议解脱。三料简。一通释
    思议不思议解脱者。对思议解脱明不思议
    解脱。若解思议之理而脱缘缚者。名思议解
    脱。若解不思议之理而脱缘缚者。名不思议
    解脱。思议解脱即是离文字之解脱。故身子
    答天女云。吾闻解脱无有言说。若不思议解
    脱即是不离文字之解脱。故天女云。无离文
    字说解脱相。文字性离即解脱也。二正别释
    不思议解脱名者。即是不离文字之解脱也。
    故天女云。解脱之相不在内外两间。文字之
    相亦不在内外两间。是故文字性离即是解
    脱。解脱者即诸法也。今明不从自脱起故不
    约自性以立名。不从他脱起故不约他性以
    立名。解脱不从自他起故不约共性以立名。
    解脱不从离自他无因缘起故不约无因缘性
    以立名。从因缘起立解脱名尚不可得。何况
    无因缘起以立名。解脱不依四边起。不依四
    性义而立解脱名者。即是解脱之相不在内
    外两中间。名字之相亦不在内外两中间。名
    字相离即是解脱也。解脱者即诸法也。故知
    缚亦如是。是则名字之缚脱。即是非缚非脱。
    而有缚脱之名者。即是不思议之缚脱也。不
    思议缚即是不思议之解脱也。故此经云。?H
    怒痴性即是解脱。住此不思议解脱能种种
    示现。若离文字之解脱。即是断烦恼入涅??。
    不离文字之解脱即不断烦恼而入涅??。名
    为不思议解脱也。三料简者。问曰。若不离文
    字说解脱者。净名何故默然。答曰。欲印诸菩
    萨圣说法即是圣默然义也。问曰。通教亦不
    依四句立名。即是不思议解脱之名不。答曰。
    通教但破三藏四句。不破别教四句。故非不
    思议也。圆教破别教四句。如上说真修缘修
    堕自他性也。问曰。若尔此经但破身子。应非
    不思议解脱耶。答曰不然。身子尽神力不能
    去华。天女诃云。结习未尽华即着身。此即破
    于别惑明不思议解脱故非通教也。问曰。何
    意不断烦恼而入涅??方是不思议解脱。答
    曰。须弥入芥。小不障大大不碍小。故云不思
    议耳。今有烦恼结惑不障智慧涅??。智慧涅
    ??不碍烦恼结惑。乃名不思议。其无惑有智
    而入涅??称不思议者今即反难。亦应无芥
    子之小有须弥之大。论不思议耶。问曰。若不
    断而入是不思议者。通教亦说不断而入涅
    ??。何故非不思议解脱。答曰。通教不见惑相
    名为不断。而实是断。如明时实自无暗。不同
    有芥子之小不妨须弥之大也。第二辨不思
    议解脱相者。还就思议解脱不思议解脱以
    辨相。若思议解脱即是三藏教通教三乘人
    所得二种涅??灰身灭智解脱也。若是不思
    议解脱即是别圆两教菩萨诸佛所得大般涅
    ??常寂即是不思议之解脱也。今分此二种解
    脱之相不同略为七意。一者约理分别。二者
    约智分别。三者约断不断分别。四者约界内
    外分别。五者约有体无体分别。六者约有用
    无用分别。七者约共思议不共思议分别。一
    明约理分别者。若见思议之理而得解脱。即
    是思议解脱。若见不思议之理而得解脱者。
    是不思议解脱也。问曰。理无有二。云何分别
    思议不思议之异耶。答曰。若是真谛之理即
    是思议之理。若是中道佛性之理即是不思议
    之理。故此经云。如我病者非真非假。众生之
    病亦不真不假。故知中道之理与真谛有异。
    真谛名思议理者非如来藏也以中道之理名
    不思议者即是如来藏也。无所积聚乃名为
    藏。故名不思议理也。二约智分别者。若是生
    灭之智所得解脱即是思议解脱。若是无生
    灭智所得解脱即是不思议解脱也。问曰。生
    灭无生灭智云何分别。答曰。若观真谛之理
    发于真智即生灭之智。故此经净名诃迦旃
    云。无以生灭心说实相法。若见中道之理发
    智即是无生灭智。故大涅??经云。诸佛所师
    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诸佛亦常者
    即是无生寂照之常智也。三约断不断分别
    思议不思议解脱智者。若断烦恼得解脱即
    是思议之解脱。故此经云。佛为增上慢人断
    ?H怒痴名为解脱。若不断烦恼而得解脱即
    是不思议解脱。故此经云。不断痴爱起于明
    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缚不脱。问曰。若
    不断烦恼结业云何而得解脱。答曰。譬如未
    得神通之人若在牢狱。必须穿墙破壁方得
    走脱。若是得神通之人处在牢狱。虽不穿墙
    破壁而出入无碍也。问曰。若不断烦恼而得
    解脱名不思议解脱者。若别教菩萨断烦恼
    得解脱亦应是思议之解脱耶。答曰。此是教
    道非是证道。若别教菩萨证不思议解脱亦
    不断也。四约界内界外分别者。若是思议解
    脱但脱界内之缚。若不思议解脱脱界内之
    缚亦脱界外之缚也。问曰。云何名为脱界内
    之缚不脱界外之缚相。答曰。此经云。法名
    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非求法也。法华
    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
    解脱。但离虚妄者界内见思分段生死也。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者即是界外见思无明之
    惑变易生死也。此如前别教分别。五约有
    体无体分别者。若思议解脱无有色心体。若
    不思议有色心体。问曰。何故思议解脱无色
    心不思议有色心。答曰。思议解脱灭色取
    空。是有余解脱色心因灭。无余解脱色心
    果灭。既约无色无心以明解脱故无体也。若
    是不思议解脱观色心即是法性之色心。法
    性之色心本无因生故非果灭。见色心不生
    不灭而得解脱故有真善妙色妙心之体也。
    故涅??经云。解脱有二种。亦色非色。非色者
    声闻缘觉。色者诸佛如来所得解脱。又云。妙
    色湛然常安住。不为生老病死之所迁。又云。
    色解脱涅??受想行识解脱涅??即是仁王经
    明法性色受想行识解脱。若无色者如死人
    那得论解脱也。六约有用无用分别者。若是
    思议解脱无有无方大用。若不思议解脱即
    是有无方大用。问曰。何故如此。答曰。若思议
    有余解脱证真入灭受想定。似涅??法着身
    中证想受灭。犹如死人无所能用。若人无余
    解脱灰身灭智犹如虚空无所施为。若生法
    二身住不思议解脱。能种种变现。如此经不
    思议品具明。故净名诃身子言。不起灭定而
    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也。七明约共不共不思
    议分别二种解脱相者。若是共不思议即是
    思议解脱。若是不共不思议即是不思议解
    脱。问曰。何等是共不思议。答曰。有诸法师云。
    八地道观双流。二乘及下地菩萨所不能思
    量。故名不思议。所以者何。若下地不能思八
    地。八地不能思九地。八地还成是思议。九地
    乃可名不思议。如是乃至十地不能思佛地。
    佛地是不思议。十地是思议。佛地能思于佛
    地还成是思议。若尔者何者不思议解脱耶。
    复次如经言。佛入三昧身子不能知。身子入
    定目连不能知。目连入定诸罗汉不能知。罗
    汉入定学人不能知。学人入定四善根人不
    能知。四善根人入定一切外道不能思。外道
    入定神通变现余人不能思。乃至凡人伎术
    幻化世间皆不能思。如此皆名不思议。若论
    思议。至佛犹是思议。若论不思议。乃至黄蜂
    作蜜蜘[虫*(厂@(豆*寸))]作网皆不可思议。是名共不可思
    议。皆有心数法之解脱。悉应是思议解脱也。
    岂可用此对不思议解脱相耶。问曰。若尔何
    故是不思议。答曰。不思议法性犹如虚空。无
    念无思湛然常寂。入一切诸法悉皆通达显
    现。即是不共不思议也。不与一切通教三藏
    教三乘及诸凡夫共也。故涅??经云。澄?s清
    净即真解脱。法华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
    所能解般舟三昧经云。有心不知心。心者不
    见心。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大智论云。若
    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则为
    法印。此经云。若于佛法有所分别者名不如
    法。华严经云。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故知
    一切思量分别忆想毕竟不起名不思议。故
    涅??经云。待水澄清珠相自现者。即不思议
    佛性理显。不思议佛性显即是不思议解脱
    也。问曰。共不思议者。下地思不能知上地。上
    地名不思议。上地思能知下地。下地名思议
    耶。答曰。虽复下地思不知上地上地思能知
    下地。皆是思量知非不思量知。故皆属思议
    也。今不共不思议下地不以思思于上地。上
    地亦不以思思于下地。下地以不思思于上
    地而不能知上地。上地不思之智任运能知
    下地。下地不思故尚不能知上地思议之智。
    何况能知不思议之智。上地不思之智任运
    能知下地不思议之智。何况思议智耶。故知
    下地上地虽有知与不知。而俱是不思议也。
    问曰。不思云何知有分别。答曰。四十二地寂
    照虽同。无明品品尽异。故下地未尽一品不
    能知上地。上地尽一品则能知下地。二乘乃
    至凡夫皆有此不思议理。而思量分别惑障
    所覆。未破无明忆想分别。故不能不思而知。
    诸佛菩萨无明忆想分别破。故不思而知。譬
    如初月升天不作思念我照世界及照众生。
    而众生世界自然光显。至十五日月圆满之
    时。亦不念言我照彼显。圆教所明佛菩萨亦
    尔。岂同莹光也。问曰。若以不思议佛性显湛
    然无思无念为不共不思议者。此与地人明
    八识湛然真修体显复有何异。答曰。地人言。
    六识是分别识。七识是智障波浪识。八识是
    真常识。智识是缘修。八识若显七识即灭。八
    识名真修。任运体融常寂。而摄大乘论云。七
    识是执见心。八识是无记无没识。岂得言是
    真修耶。又今所明六识即是不思议解脱。岂
    有六识七识灭已八识真修为不思议解脱。
    所以者何。如鸯掘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
    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意根亦
    复如是。法华经明父母所生六根清净。以自
    湛然照十方界境。岂有六识灭别有真缘修
    也。故经云。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大涅
    ??不可复灭。一切众生不可复灭。即是六识
    不可灭。又此经云。解脱者即诸法也。岂不即
    是六识十八界一切法。若尔岂得但约八识
    明不思议解脱。复次若论四不可说。非但不
    生不生八识不可说。不生生七识亦不可说。
    生不生生生六识亦不可说。若论有因缘故
    亦可得说。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复说。而南北
    二道执真缘成佛不同。岂不堕自他见耶。若
    知如来常不说法。何有真缘两修成佛可说
    之可诤乎。而诸经论有此文者。特是圣人赴
    机之说。何有法身大士。不以四悉檀赴缘接
    物。龙树天亲各有所说耶。皆是末代弘法失
    意执文偏朋耳。若得此意。不应问与他何异
    也。问曰。若以绝思量之心为不共不思议者。
    法华经意根清净何得云思惟无量义说法亦
    无量终始不妄错以持法华故。答曰。若不思
    议解脱离思议终非不思议。如无余涅??无所
    思惟。即是不离不思议有不思议也。故此经
    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以于
    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于诸法得自
    在者。即是于六识思议分别法中得自在名
    不思议解脱也。第三释不思议解脱义者。上
    已总辨不思议解脱之相。但总义含蕴意趣
    难知。今明三种解脱。即是别相解释。就此略
    为二意。一略分别三种解脱之相。二约十二
    因缘简别三种思议不思议解脱。一明分别
    三种解脱相者。一真性解脱。二实慧解脱。三
    方便解脱。一明真性解脱者。此经云。?H怒痴
    性即是解脱。今明?H怒痴性。即是胜?经明。
    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若烦恼不能染。
    是则生死莫之能拘。性自无累名为解脱。故
    此经云。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
    不。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是名不思
    议真性解脱也。二明实慧解脱者。此经云。有
    方便慧解即是实慧解脱也。所以者何。故胜
    ?经明。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不染而
    染。难可了知。只犹染故即有五住烦恼界内
    外二种生死之所拘缚。若能方便巧修实慧。
    不断痴爱起诸明脱。明与无明等亦不缚不
    脱。即是实慧不思议解脱也。三明方便解脱
    者。此经云。有慧方便解即是方便解脱也。只
    是实慧分别则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住不思
    议解脱种种变现。大用无方物所不测。和光
    利物而不同尘。自既无缚能解他缚故名不
    思议方便解脱也。二约十二因缘简别三种
    思议不思议解脱不同者。约十二因缘三道
    以简别也。一过去现在三支是烦恼道。二过
    去现在二支是业道。三现在未来七支是苦
    道。今明十二因缘三道辨三种解脱。分别思
    议不思议不同。若通教虽说苦道即是真性。
    乃是偏真法性之理说烦恼即空。空非实慧。
    虽明业道即空。空非方便。故非三种不思议
    解脱也。若别教说苦道非即是真性大般涅
    ??。而有真性涅??之理。若生死苦道灭方显
    真性得常住涅??。明烦恼道不即是实慧。断
    烦恼尽实慧方圆。明业道不即是方便。断业
    别起方便化物。是则十二因缘三道灭得三
    种解脱。虽辨真常三种解脱。犹是思议之相
    也。若圆教所明苦道即是不思议真性解脱。
    故此经云。一切众生即大涅??不可复灭。烦
    恼即是实慧解脱故。譬如不下巨海不得无
    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不得一切智宝
    之心。业道即是方便解脱。故此经云。以五逆
    相而得解脱亦不缚不脱能起自在之业。普
    门示现无缘无念。而有十法界三业利物。如
    磁石吸铁也。所以此经明行于非道通达佛
    道。非道者即是十二因缘之三道也。通达佛
    道者即是不思议三种解脱也。三种非道不
    碍三种解脱之佛道。三种解脱之佛道不破
    十二因缘三种之非道。如须弥入芥无相碍
    也。即是三种不思议解脱之相。此三种解脱
    不纵不横如世伊字名秘密藏。亦名不思议
    大解脱九。第四类通三法者。此三种解脱即
    是佛法诸三法之异名。佛法三种法门乃有
    多种。今略类通十种三法。一者三道。二者三
    识。三者三种佛性。四者三种般若。五者三种
    菩提。六者三种大乘。七者三种法身。八者三
    种涅??。九者一体三宝。十者三德涅??。一类
    通三道者。即是十二因缘三道也。真性解脱
    即苦道。实慧解脱即是烦恼道。方便解脱即
    是业道。一真性解脱即是苦道。文殊说如来
    种云。身为种。六入为种。此是正因种。种即是
    性。性即真性解脱也。二烦恼道即是实慧解
    脱者。文殊师利言。贪欲为种。?痴为种。此即
    了因种也。又此经云。若知无明性即是明。明
    即是实慧解脱也。三方便解脱即是业道者。
    文殊师利云。十不善道为种。此即缘因种。方
    便解脱之种也。种即是性。故涅??经云。十二
    因缘名为佛性。即十二因缘三道。三道三种
    佛性也。二类通三识者。一波陀那识即六识。
    二阿陀那识即七识。三阿黎耶识即八识也。
    真性解脱即阿黎耶识。实慧解脱即七识。方
    便解脱即六识。问曰。摄大乘论说阿黎耶识
    是无记生死根本。何关真性解脱耶。答曰。若
    尔与地人用楞伽经岂不硕相逆。今研两家所
    执。互有得失。若言阿黎耶识非本性清净者。
    摄大乘论何故云。如地即是金土。黎耶识亦
    尔。染同于土。净同于金。故知义通二边。何两
    家偏执。今说黎耶识即是真性解脱者如金。
    即是生死根本者如土。问曰。摄大乘论师说
    七识是执见之心。何得言是实慧解脱耶。答
    曰。转迷成解。若离迷执何处别有实慧之解。
    故知七识非迷非解得说迷解。解故即是实慧
    解脱。问曰。六识是颠倒忆想分别应须断除。
    何得即是方便解脱耶。答曰。六识非善非恶。
    随缘起善起恶。菩萨若能知六识非善非恶
    而起善恶。同事化物和光不同尘。即是方便
    解脱也。三类通三种佛性者。一正因佛性。二
    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大涅??经云。言佛性
    者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正因真
    正解脱也。非一者缘因佛性方便解脱也。非
    一非非一者了因佛性即是实慧解脱也。四
    类通三种般若者。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
    三方便般若。真性解脱即是实相般若。实慧
    解脱即观照般若。方便解脱即方便般若。义
    推可解。五类通三种菩提者。一实相菩提。
    故此经云。佛知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二实智
    菩提。三方便菩提。真性解脱即实相菩提。实
    慧解脱即实智菩提。方便解脱即方便菩提。
    义推可解。六类通三种大乘者。一性乘。二得
    乘。三随乘。一性乘者。涅??经云。一切众生即
    大乘也。二得乘者。即智慧能得理乘故名得
    乘。三随乘者。即是大方便随顺智慧故名随
    乘。真性解脱即是理乘。实慧解脱即是得乘。
    方便解脱即是随乘也。七类通三种法身者。
    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应身佛。真性解脱即
    是法身。?陈?谀欠鹦跃环ㄉ怼J祷劢馔鸭?br> 是报身。卢舍那佛净满法身也。方便解脱即
    是应身。释迦牟尼佛应化法身也。义推可解。
    八类通三种涅??者。一性净涅??。二圆净涅
    ??。三方便净涅??。圆净之名未见经文。有地
    论师云。方便净涅??出经文。义立应化涅??。
    以为三涅??也。若取义便。以圆净为便。若取
    方便。方便净为便。今明真性解脱即性净涅
    ??。实慧解脱即圆净涅??。方便解脱即方便
    净涅??也。问曰。若明三种解脱类通三种般
    若。何得复用三种解脱类通三种涅??。般若
    是因名。涅??是果称。是则因果混乱之过耶。
    答曰。别义经论有时作此说。圆通了义之教
    般若涅??并通因果。故智度论云。若如法观。
    佛般若与涅??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又
    涅??三德不纵不横。岂得般若不至果耶。九
    类通一体三宝者。真性解脱即法宝。实慧解
    脱即佛宝。故涅??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方便解脱即是僧宝。应
    身内和外同。十法界与一切众生和合。亦能
    令一切入大和合海。备三和故是真僧也。十
    类通三德涅??者。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真
    性解脱即法身。实慧解脱即摩诃般若。方
    便解脱即解脱也。故涅??经云。诸佛菩萨
    随所调伏众生之处名为解脱。若断烦恼离
    生死名为解脱者。与二乘何异。今明大乘解
    脱而生五道示现其身。自既无缚能解他缚。
    此三德不纵不横。如首罗三目。名秘密藏成
    大涅??。三种解脱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
    三种菩提三大乘三佛三涅??三宝亦复如
    是。皆不纵不横如世伊字名秘密藏名大解
    脱。即是大涅??百句解脱。法华明一切解脱
    也。第五约教简别思议不思议者。问曰。三藏
    教之位是不思议不。答曰。三藏教三乘若教
    若证皆非不思议也。问曰。通教位名不思议
    不。答曰。若明因通果通。通教三乘若教若证
    皆非不思议。若以别接通。教是思议证是不
    思议以圆接通。教证皆是不思议也。问曰。别
    教约位是不思议不。答曰。别教教是思议。证
    位有思议有不思议。三十心真证是思议。似
    证是相似不思议。登地已上证道皆是不思
    议也。若用圆接别。教证皆是不思议也。问曰。
    别若禀思议之教。何得证不思议之理。答曰。
    如三藏拙度。说见有得道发真悟第一义谛。
    即是通教第一义谛也。问曰。圆教明位悉是
    不思议不。答曰。圆教若教若证皆是不思议
    也。所以者何。圆满修多罗诠不思议之理。即
    是教不思议。未禀教修习之人即是理即不
    思议。初闻不思议圆教信心领纳。即名字即
    不思议。随喜五品弟子即观行即不思议。得
    六根清净是相似即不思议。初住发真乃至
    等觉是分证真实即不思议解脱也。妙觉极
    地即是究竟即不思议解脱也。若法华明开
    权显实。前三若数若证皆是不思议也。第六
    约观心明不思议解脱者。若知?H怒痴性即
    是解脱。巧用观心不断不随观心毕竟清净
    即是不思议解脱之义也。故此经云。诸佛解
    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若能如是而求
    即有三种解脱气分。类一切三法在一念观
    心也。第七合人法通经者。人是?衬β挹导?br> 净无垢称三义如前分别。法即真性实慧方
    便之三法也。人若离法则非能弘之人。法若
    离人则非所弘之法。今人法相成。人是弘法
    之人。法是所弘之法约人明净即真性也。约
    人明无垢即实慧无惑义也。约人明称即是
    方便称根缘也。人与法合即是住不思议解
    脱种种示现。故能辅佛弘三种解脱之法。方
    便解脱化诸凡夫。实慧解脱折诸声闻。真性
    解脱诃诸菩萨。室内问疾一品明诸佛国土
    皆空。显不思议解脱之大果。现于权疾。托
    疾兴教。为生实疾菩萨三观之善破三种实
    疾也。不思议解脱品重成于果。观众生品佛
    道品入不二法门品香积品重成三观之因。
    辨果明因。因果虽殊。皆是说不思议解脱之
    教也。一期化缘既讫。故掌擎大众还归佛所。
    表所化之徒缘缚既断当生净国成净佛国
    土之行。又欲远益未来故劝供养斯法付属
    流通。皆是阐扬不思议三种解脱之大道也

    维摩经玄疏卷第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