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经玄疏卷第二

    第一释名者通标五意。已具前科。就此释名
    分为二别。一释别名。二释通名。一释别名者。
    此经以维摩罗诘所说标名。名异众经故云
    别也。二释通名者。经之一字即是通名也。所
    以通别二者略为三义。一约教二约行三约
    理。一约教者。如华严大品等。教异故立名亦
    异。是为别也。皆是佛说同名为经故云通也。
    二约行者。如泥洹真法宝众生种种门入。种
    种门入名为行别。故须别名。同趣涅??即是
    一理。故立名通也。三约理者。理是一法名义
    则多故。大涅??经云。如天帝释有种种名。解
    脱亦尔多诸名字。名字异故故名为别。同是
    一理故名通也。从教起行。从行入理。俱有通
    别也。今释别名分为二意。第一前释维摩诘。
    第二明所说法。维摩诘即是标人。所说即不
    思议解脱。是知非人无以弘法。非法无以显
    人。净名者登补处智邻极境。所说之教即不
    思议解脱。此经乃以人法双标教首。是尊其
    人重其法也。第一先释?衬β挹嫡呒次??br> 重
     第一翻释名义 第二三观解释
     第三四教分别 第四净名本迹
    第一翻名释义者即为二意。一翻维摩名二
    解释。一翻名者。外国人语自有不同。犹如此
    土楚夏之别。而前后翻译不无增损。增损立
    义略有三家。一云?衬β挹档哿ァ4送练??br> 净名无垢称。称或云叹(什师翻也)次家云?衬β挹怠?br> 此土翻为净名(肇师翻也)后家云?衬β挹道踔隆?br> 此土翻为净无垢称(光师所承三藏翻也)二解释者。初翻
    似觉为繁难为申释。次翻为净名。今用此解
    以对真应二身。净者即是真身。真智无惑故
    云为净。名者即是应身。垂形济物名称普闻
    也。后家翻为净无垢称。今用此翻释以对三
    身即为二意。一就事解二约观心。一就事解
    三身者。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一净义者即
    是法身。自性清净皎然无点。即是性净法身
    也。二无垢者即是报身报智圆明无有垢染。
    即是圆净报身也。三称者即是应身。大慈化
    世名称普洽。即是应身也。故智度论云。水银
    和真金能度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
    往。但三身之义备有众经。理虽宛然名不的
    显。如楞伽经。具有三佛名义。又普贤观经云。
    佛三种身从方等生。三身明义不乖二身识
    其开合。岂定偏用。此类三谛二谛之开合也。
    以此二翻对义释名。意在可见。二约观心明
    三身者。凡厥有心。心即法性。法性者即是本
    净。本净者即是法身也。观心相应明时无暗。
    无暗者即是无垢义。无垢者即是智断果报
    身也。随所利物起一切事。皆如幻化水月镜
    像。和光无染即是称缘应身义也。如是三义
    不纵不横为菩提种子。涅??经云。发心毕竟
    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人。
    是故敬礼初发心。善识六即则不混滥也。第
    二用三观释维摩诘名者。三观断迷二谛三
    谛之惑。显二谛三谛之妙理。真理皎然名之
    为净。惑障斯尽谓之无垢。观与理合大用无
    方故名为称也。三观义成净无垢称其意存
    矣。此经明室外弹诃室内摄受。若不解三观
    法门入文玄旨。实为难见。今明三观义略为
    七重
     第一分别境智 第二释三观名
     第三辨三观相 第四对智眼
     第五成诸乘义 第六约断结释净名义
     第七通此经文
    第一前分别境智者。境是所观智是能观。所
    观之境即是十二因缘三谛之理也。能观之
    智即三观也。所以约十二因缘明所观之境
    者。大圣说此正因缘法。为破外人计邪因缘
    生无因缘之邪僻也。若迷此正因缘则有六
    道生死。若解此正因缘即有四种圣人也。是
    则约十二因缘而辨此十法界也。二谛三谛之
    理即是三观所照之境也。今一家明四谛既
    有四种。十二因缘亦有四种。一者生灭十二
    因缘。二者无生十二因缘。三者无量十二因
    缘。四者无作十二因缘。生灭无生灭因缘即
    是所观之境。无量因缘即是第二观境。无作
    因缘即是第三观境。今约中论偈正明此三
    观之境也。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
    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问为当境自是境。由
    智说境。答曰。若言境自是境。即是自性境。若
    言由智故说境。即是他性境。若言境智故说
    境。即是自他性境。若离智故说境。即是无因
    缘而说境。从因缘说境尚不可。何况无因缘
    而说境也。四句说智其过亦然。今中论所明
    诸法不自生。岂得说言由境故说境。亦不从
    他生。岂得言由智故说境。亦不共生。岂得言
    境智合故说境。亦不无因生。岂得离境智故
    说境。四句检智亦复如是。今四句检境不可
    得而说为境者。即是假境也。亦是不思议境
    也。智亦如是。一切有无因缘善恶是非垢净
    世间出世间类如此检。若用此意研?。众家
    解释经论难免性义。问曰。若境是境。境可是
    自性境。今待智故说境。何得是他性境也。答
    曰。境若称自。智岂非他。智若非他。境岂是
    自。境是自性智即他性。境是自性不得成假。
    智是他性何得说假。智是他性遂得说假。境
    是自性亦应说假。境是自性不得说假。智是
    他性岂得说假。如此检?由境说智即是自
    性之过。说智为境即堕他性之失。如是论者
    由智说境假不成也。若不成假境即非不思
    议境。若能四句检境。毕竟不可得而说为境
    者即是假境也。亦是不思议境也。智亦如是。
    此不思议境智即是此经所明不思议境智之
    正义也。故金光明经散脂鬼神品云。我现见
    不可思议智光不可思议智境也。第二释三
    观名者。三观之名出璎珞经。云从假入空名
    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为方便
    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
    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也。所言
    从假入空观者。无而虚设谓之为假。观假知
    无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即入空也。而说为二
    谛观者。或是情智二谛。或约随智二谛也。次
    释从空入假观者。若不住空还入幻化。假名
    世谛分别无滞。即是从空入假观也。而言平
    等者。若前破俗用真不名平等。此观破用等
    故名平等也。次释中道观者。中以不二为义。
    道是能通为名。照一实谛虚通无滞名中道
    观也。故经云。前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
    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
    若海。此三通名观者。观以观穿为义。亦是观
    达为能。观穿者穿见思恒沙无明之惑故名观
    穿也。观达者达三谛之理也。故大涅??经云。
    如人善知伏藏即取利?掘地直下??石沙砾
    直过无难唯至金刚不能穿彻。??石者见思
    惑也。砂者尘沙无知惑也。砾者即是无明住
    地惑也。彻过者即观穿义也。至金刚者即达
    一实谛佛性理也。问曰。三观俱照二谛有何
    等殊。答曰。前观虽照二谛。破用不等。次观亦
    照二谛破用平等既不见中道。但是异时平
    等也。第三观者得见中道双照二谛。即是一
    时平等也。第三辨三观相者即为二意。一明
    别相三观。二明一心三观。第一明别相三观
    者。观因缘所生三谛之理相别不同。取相恒
    沙无明三种惑障?细阶级有异。观理破惑
    用智不同。故名别相三观也。即是大品经三
    慧品所明三智相也。今释此别相三观即为
    三别。一从假入空观。二从空入假观。三明中
    道第一义谛观也。第一正明从假入空观相
    者略为三意。一先明所观之假。二明观门不
    同。三辨入空观智。一明所观之假者。有二种
    假摄一切法。一者爱假。二者见假。爱者即是
    爱论。见者即是见论。此二种皆是戏论破于
    慧眼障见真实。爱论随所见境即生爱着。是
    为魔业。见论随所见境即生分别。是为外道
    业。故此经云。天魔者乐生死。外道者乐诸见。
    所谓因此爱见起九十八使。使三业作善不
    善。则轮转六趣受生死苦。故此经云。从痴有
    爱则我病生。又曰。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
    我不应生着。今明若知爱见由无明生。则一
    切三界皆从心起。故华严经云。三界无别法
    唯是一心造。而此诸法皆从假者。无明爱见
    所起之法皆有三假之相。三假者。一因成假。
    二相续假。三相待假。此三虚设故云假也。问
    曰。三藏摩诃衍皆明三假。二经之异云何分
    别。答曰。若随情明假。则是声闻经所说。若就
    理明假皆如梦幻。即是摩诃衍所说。此经诃
    优波离具明此三假之相也。问曰。三乘从三
    假入空。若为分别。答曰。有人言。声闻多用因
    成假。缘觉多用相续假。菩萨多用相待假。今
    谓三藏所明三假相别随便入理。若摩诃衍
    所明三假皆如幻化。三乘观此同入空也。二
    明观门不同者。即是折体二种观门也。如声
    闻经所明折假入生法二空者。此如空实手
    之拳指也。摩诃衍体假入生法二空者。如空
    镜像之拳指也。折假入空名为拙度。体假入
    空名为巧度。故大智论设巧拙二医譬。今释
    此谕。如眼病是一治有巧拙。拙则针药痛楚
    方差。巧则呪术不痛自损。损差是同见色不
    异也。故中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拙
    度为不善灭。说巧度为善灭也。问曰。此有何
    殊。答曰。善灭者不断断。不善灭者是定断也。
    三明入空观智者亦为两意。一者明折假入
    空。二明摩诃衍道体假入空。一折假入空者
    即为二意。一折见假入空。二折爱假入空。并
    是三藏拙度教门也。问曰。上明爱见二假。爱
    前见后。今明修观何故见前爱后也。答曰。众
    生有二种使。钝使?属爱魔业。利使细属见
    外道业。故爱前见后。今佛法正道缘理断结。
    于见道中有二种人。钝人用无常苦行入见
    道先断爱。利人用空无我行入见理断见。见
    尽在前。修道在后。爱结次除也。一明折见假
    入空者。即折非见假入空。折假之观如大智
    论破[叠*毛]至邻虚尘。折此生灭细尘色假以入
    空也。观内身心亦如是。但成论三大法师各
    以情见破此细尘。细尘若尽不免断见。尘若
    不尽还是常见。不出二见。岂得入空。今详大
    智论意。不如诸师所推。论主引佛语云。色若
    ?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我。不说有极微之
    色也。今谓若知?细等色无常无我。即是因
    成相续相待虚假不实。既不得色有。岂滞色
    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也。是则身边二见皆是
    四缘三假所成不实皆空。念想观除言语法
    灭。一心禅寂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若知四见及六十二见。无常空寂豁然发真
    成须陀洹。是为折见假入空之观也。问曰。折
    假入空只应折色。心之有空亦有亦空非有
    非空云何可折。答曰。随见所执悉是四缘三
    假皆生灭相。破?生灭至细生灭。细生灭尽
    即入空也。问曰。云何分别四见生法两空相
    也。答曰。身边二见皆是污秽无记五阴观此
    五阴即阴离阴并不见我相唯有阴法。如观
    五指不见拳相。此从十六知见假以入生空
    也。?酬加忻庞么巳丝辗⒄嫖蘼┘?谝灰濉?br> 断三结尽证须陀洹。成论空门观此边见但
    是行阴。行阴悉是三假假既不实。因此入空。
    破诸见结成须陀洹。即是折实法假入空正
    意。是为声闻经说法空之相也。二明折爱假
    以入空者。爱即是欲爱色爱无色爱。皆是四
    缘三假之所成也。若观四缘三假入空发真。
    无碍道断解脱道证。至非想第九解脱。是罗
    汉果住有余涅??。折假入空观其功乃息。亦
    名一切智亦名慧眼。二摩诃衍体假入空观
    者。入空观门乃有多涂。今约无生观门明体
    假入空也。就此观门亦为两别。一明体见假
    以入空。二明体爱假以入空。初明体见假以
    入空者。体因缘所生身见等法皆如梦幻。因
    成相续相待但有名字。名字即空。非灭故空。
    空即是真。真即是涅??。是为体假入空观也。
    此约三假而检。一就因成检者。内有意根外有
    法尘。根尘相对则意触因缘生爱。爱生者即
    是身见意识生也。今观此见识定从何生。为
    意根生意法尘生。为根尘合生离根尘生。若
    意根生即自性生。若法尘生即他性生。根尘
    合生即是共生。若离根尘生即无因缘生。从
    因缘生尚不可说。何况无因缘生也。故中论
    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是故说无生。当知身见之心本自不生。不生
    而说生者。但是随顺世间名字故说生。名字
    之法不在内外亦非两间。亦不常自有是字。
    不住亦不不住。是字无所有。言语道断。是名
    从因成假以入空也。问曰。空有二种。一者性
    空。二者相空。此云何分别。答曰。前四句检。
    生性不可得即是性空。无生而说生即是假
    生。假生即是不生。不生即相空也。故世谛破
    性立假。真谛破假。即是相空也。二检相续假。
    此一念心为是生生为是灭生。为生灭生离
    生离灭而有生。若是生生即自性生。由灭故
    生即他性生。若生灭生即是共性。若离生离
    灭生即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得。何况
    无因生也。今观此心。不自性生故非生生。不
    他性生故非灭生。不自他性生故非生灭共
    生。不无因生故非离生离灭生也。如此四句
    检。生不得生而说生者。但以随顺世间名字
    故说生。名字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即是不
    生。无生名字则言语道断。是名从相续假以
    入空也。问曰。若说生生可是自性生。待灭故
    生灭生非生即是假义。何得言是他性也。答
    曰。生若称自。灭岂非他。灭若非他。生岂是自。
    生是自性。灭即他性。生是自性不得成假。灭
    是他性何得说假。灭是他性遂得说假。生是
    自性亦应说假。如此检?。由生故生即是自
    性之过。说灭为生即堕他性之失。如是论者
    由灭说生假不成也。三检相待假。此身见心
    生为是生生为不生生为生不生生离生离不
    生生。若是生生即自性生。若不生生即他性
    生。若生不生生即是共生。若离生离不生
    生即是无因生。从因缘生尚不可说。何况无
    因缘而说生也。今观此见。心不自性生故非
    生生。不他性生故非不生生。不自他性生故
    非生不生共生。不无因生故非离生不生而
    说生也。如此四句检生不得即是不生。不生
    而说生者。但以随顺世间名字故说生。名字
    之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即是不生。若无生
    名字则言语道断。是名从相待假以入空也。
    问曰。生生可是自性生。待不生而说生。岂是
    他性生也。答曰。若生称自不生岂非他也。相
    续科已并?竟。细类可知。大品经明。舍利弗
    问须菩提为生生为不生生。须菩提答。非生
    生非不生生也。是则破生见三假合有十二
    番观门。若观三假生不生而执着无生。还用
    十二番观而破之也。破亦生亦无生见亦有
    十二番观。破非生非无生见亦有十二番破。
    合破四见共有四十八番观。能破如所破。是
    则破能观之心亦有四十八番。合能所共有
    九十六番观门。善修此观观生相。毕竟不可
    得。乃至复四见具足四见不可说。见皆不可
    得。豁然开悟。六十二见八十八使皆灭得须
    陀洹故。大品经云。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
    无生法忍。此即巧度不断而断。不同拙度之
    定断也。二体爱假入空者。分别爱假。犹如前
    说。今明修道体三界爱皆如梦幻。三假即空。
    四句检生。并不可得是名体三界爱假以入
    空。空即是真智增长。诸法不生而般若生者
    断三界结也。若欲爱六品尽名斯陀含。斯陀
    含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次断三品下
    分结尽名阿那含。阿那含若智若断是菩萨
    无生法忍。断上二界爱五上分结尽是阿罗
    汉。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乃至
    辟支佛侵除习气。若智若断亦是菩萨无生
    法忍。此皆巧度不断而断。是观因缘即空。不
    生生无生四谛入空之观其功齐此。亦名一
    切智亦名慧眼也。二明从空入假观者亦为
    三意。一明入假之意。二明修入假之观。三明
    观成化物。一明入假之意者。此观正为观俗
    谛破尘沙无知。若二乘不为化物。不须此观。
    菩萨弘济必须此观。所言从空入假者。若滞
    于空堕二乘地。如大品经云。我以天眼观十
    方世界。恒沙菩萨学菩萨道。少得入菩萨位。
    多堕二乘地。是故通教菩萨须从空入假用
    道种智入菩萨位。若不滞空。如空中种树。分
    别药病化众生也。二明修入假观者。入假有
    二种。一者入见假一切法。二者入爱假一切
    法。一明入见假一切法者。菩萨住深禅定知
    空非空。具大慈悲观假见假。假有四种。从此
    四见出无量见。一自生见。二他生见。三共生
    见。四无因生见。此四见各有执诤之病也。复
    次执有二重。一执外人邪因缘无因缘四生
    之见。所谓从冥初生觉。从微尘生自在天生
    时生自然生也。二执佛法正因缘生自他共
    无因四生之见。执自生见者。若计意根生意
    识。是则心能生心。故正法念经云。心如工画
    师作种种五阴。一切世间法无不从心造。亦
    如唯识论之所明也。他生者。经言。心不孤生。
    必籍缘而起故。大品经云。有缘思则生。无缘
    思不生。当知一切法皆从外缘生也。共生者。
    有言。如经所说。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
    也。自然者。如龙王经云。一切皆自然而生。
    大品经云。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
    尔也。佛有四种之说。皆是悉檀方便入假利
    物。而诸众生颠倒不了。或执外人邪说四边。
    或执佛法经论四边而生见着。故智度论云。
    般若譬如大火炎。四边不可取。邪见火所烧。
    今明随所执见即苦集。若能知苦断集。必须
    修道证灭。皆是假名如幻化而知。次明入爱
    假一切法可知也。三明观成化物者。菩萨从
    空入假修证。即是观因缘假。名生不生无量
    四谛亦名道种智亦名法眼。过二乘地。用道
    种智入菩萨位入假修证。道种智有三种。一
    生灭道种。二无生道种。三依藏识道种。菩萨
    住是位。为降伏天魔及其眷属即入爱假现
    诸神通。乃至同事利物说诸爱论。如此土三
    坟五典安国育民之经书也。为降伏外道及
    其眷属即入见假显示智慧。乃至同事利物说
    诸见论。如十八种六师。皆称一切智也。深知
    爱见苦集之病无量。道灭之药亦复无量。皆
    如无量梦幻用四悉檀赴其根缘随病设药。
    复次菩萨为度如是无量众生故游戏神通。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入假修无量愿行。是为观
    成化物也。三明中道第一义观者即为三意。
    一明所观境。二明修观心。三明证成。一明所
    观境者。前二观是方便。虽有照二谛之智。未
    破无明不见中道。真俗别照。即是智障。故摄
    大乘论云。智障甚盲?谓真俗分别。智障者
    依阿黎耶识识即是无明住地。无明住地即是
    生死根本。故此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
    住本者即是无始无明更无别惑所依住也。二
    明修观心者。若修此观还用前二观双忘双照
    之方便也。双忘方便者。初观知俗非俗。即是
    俗空。次观知真非真。即是真空。忘俗非俗忘
    真非真。非真非俗即是中道。因是二空观入
    中道第一义谛。虽观中道而不见者。皆是无
    明之所障也。当观实相修三三昧。大智度论
    云。声闻经中说三三昧缘四谛十六行。摩诃
    衍明三三昧但缘诸法实相。今初修空三昧。
    观此无明不自生不从法性生也。不他生。非
    离法性外别有依他之无明生。不共生。亦非
    法性共无明生。非无因缘生。非离法性离无
    明而有生也。若四句检。无明本自不生。生源
    不可得即是无始空。是名空三昧。空无住之
    本一切法也。若尔岂全同地论师计真如法性
    生一切法。岂全同摄大乘师计黎耶识生一
    切法也。问曰。各计何失。答曰。理无二。是二
    大乘论师俱禀天亲。何得诤同水火。次观无
    相三昧者。即观无生实相非有相。不如?室
    瓶盆之有相也。非无相。非如乳内无酪性也。
    非亦有亦无相。不如智者见空及不空。非非
    有。非非无相。取着即是愚痴论。若不取四边
    之定相即是无相三昧入实相也。若尔岂全
    同地论师用本有佛性如?室瓶盆。亦不全
    同三论师破乳中酪性毕竟尽净无所有性也。
    问曰。各计何失。答曰。若无失者。二大乘论师
    何得诤同水火也。次明修无作三昧。观真如
    实相。不见缘修作佛。亦不见真修作佛。亦不
    见真缘二修合故作佛。亦不离真缘二修而
    作佛也。四句明修即是四种作义。若无四修
    即无四依。是无作三昧也。若尔岂同相列北
    道明义缘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师亦多用缘修
    作佛也。亦不同相州南道明义用真修作佛。
    问曰偏用何过。答曰。正道无诤。何得诤同水
    火。今明用三三昧修一实谛。开无明显法性。
    忘真缘离诤论。言语法灭无量罪除。清净心
    一水若澄清。佛性宝殊自然现也。见佛性故
    即得住大涅??。问曰。若尔者今云何说。答曰。
    大涅??经云。不生不生名大涅??。以修道得
    故故不可说。岂如诸大乘论师偏执定说也。
    今以因缘故亦可得说者。若解四悉檀意如
    前异说。皆大利益众生兴显佛法也。三明证
    成者。若观无明因缘入不二法门住不思议
    解脱也。故此经明入不二法门。即是中道双
    照二谛。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是观因缘即
    一实谛不生不生。证无作四实谛。亦名一切
    种智亦名佛眼。即是入初地见佛性住大涅
    ??也。第二辨一心三观者。正是圆教利根菩
    萨之所修习。所以者何。不思议心因缘之理
    甚深微妙。其观慧门难解难入。今明此一心
    三观亦为三意。一明所观不思议之境。二明
    能观三观。三明证成。一明不思议之观境者
    即是一念无明心因缘所生十法界以为境
    也。问曰。一人具十法界。次第经无量劫。云何
    止在一念无明心内无妨阂也。答曰。此经明
    不思议须弥入芥子不相妨阂。无情之物尚
    得如此。心神微妙一念具一切三世诸心诸
    法。何足致疑。譬如眠法覆心一念之内梦见
    一切诸心诸事。若正眠梦之时谓经无量劫。
    如法华经说。梦见初发心乃至成佛无量诸
    事。比其觉时反观只是一念眠心也。心譬自
    性清净心。眠法覆心譬于无明。无量梦事譬
    恒沙无知覆一切恒沙佛法。梦事不实善恶
    忧喜譬见思惑覆真空也。若不细寻梦譬不
    思议之疑。终无决理。故诸大乘经多说十喻
    但诸法师不圆取譬意。止偏得虚伪空边不
    见譬无量无明法性边也。故三谛之境义不
    成也。二明能观者。若观此一念无明之心。非
    空非假。一切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
    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则一心三观圆照三谛
    之理。不断痴爱起诸明脱。若水澄清珠相自
    现。此即观行即也。三明证成者。若证一心三
    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若得六根清净名
    相似证即十信位也。若发真无漏名分证真实
    即即是初住也。此经云。一念知一切法。即是
    坐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
    初发心即坐道场。当知是菩萨为如佛也。智
    度论云。三智其实一心中得。佛欲分别为人
    说。令易解故故次第说耳。第四对智眼者。智
    即三智。眼即五眼。三观能知因缘三谛之理
    即是三智。能见因缘三谛之理即是五眼。若
    解三观。三智五眼两科大义宛然明了。若分
    别为论。三观为因。三智五眼为果。通而为语。
    三观即是三智五眼之异名耳。如大智论释
    般若云。别则般若为因。至佛心则变名一切
    种智。若通而为论。俱通因果。如大智论偈云。
    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是三则一相。其实
    无有异。故知般若之名亦至佛果。文如三德
    成大涅??不纵不横如世伊字。摩诃般若果
    上之一德也。问曰。三观对三智其数相应。三
    观对五眼数岂相当。答曰。若观?细因缘。即
    是肉眼天眼之境。若见三谛之理。即是慧眼
    法眼佛眼也。第五成诸乘义者。三观即是三
    智。三智有二种。一别相三智。二一心三智。一
    别相三智即开三乘。二一心三智但是一佛
    乘也。第一正明别相三观开三乘者即为二
    意。一正约三观开三乘。二明十法成三乘。一
    正约三观开三乘者即为三意。一约折法观
    开三藏教三乘。二约体法观开通教三乘。三
    总约折体别相三观成别教大乘。一明折法
    观开三藏教三乘义者。三藏教明三乘行人
    同折因缘假以入空。若声闻总相折法入空
    发真无漏成一切智名声闻乘。若辟支佛别
    相折法入空发真无漏成一切智名辟支佛乘。
    若菩萨总相别相折法入空而不断结取证多
    入俗假。修行六度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
    师智。即是三藏教之大乘也。二明体法观开
    通教三乘者。三乘之人同体因缘假以入空。
    若发真无漏断见思惑。小乘根钝但除正使
    成一切智名声闻乘。缘觉中根侵除习气成
    一切智名辟支佛乘。菩萨得一切智入假修
    道种智。教化众生求一切种智。即是通教之
    大乘也。三明总约折体别相三观成别教大
    乘者。若是别教菩萨观因缘修别相三观。次
    第成一切智道种智。乃至修中道观见佛性
    成一切种智求常住涅??。即是别教大乘义
    也。二明具十法成三乘者。三观乃是乘之正
    体。若不约十法和合则乘义不成。所以者何。
    三乘悉能运出三界火宅。必须正助众善和
    合。故运用之义成也。就此即为三意。一出十
    法名。二明次第成乘。三料简。一出十法名者。
    一明识正因缘生法。二真正发心。三止观修
    习。四破诸法遍。五善知通塞。六道品调适。七
    对治助开三解脱门。八明识次位。九安忍强
    软两贼。十顺道法爱不生。三乘之人修学三
    观。若具此十法即成三乘入涅??也。二明次
    第成乘者。初所以须知正因缘生诸法者。知
    无明因缘生一切法。即是正因缘。异外执邪
    因缘无因缘生一切法也。次明真正发心者。
    三乘行人明知正因缘所生三界火宅。觉悟
    生死志求涅??。但菩萨大悲济物心异也。次
    明止观修习者。发心信解分明必须修行定
    慧。即是三乘行人之根本也。次明破诸法遍
    者。若不破见思两轮所执。妄境不遍则止观
    有滞也。次明须知通塞者。随所破法从浅至
    深。皆有道灭之通苦集之塞。若迷此理即不
    知得失是字非字。去取失宜也。次明道品调
    适者。三十七品是三乘入道之正要。能引进
    众行到三脱门入涅??也。次明对治助开三
    解脱门者。即是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九
    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
    定事中六度等诸对治法助开三脱门也。次
    明识次位者。三乘入道从干慧地乃至佛地。
    若能分别不谬即不生叨滥破增上慢心也。
    次明安忍强软两贼者。未入外凡之位内外
    八风坏三乘行人出世善根。若能安忍则不
    为所坏入干慧地因发暖顶入性地也。次明
    顺道法爱不生者。三乘之人若入性地发善
    有漏五阴所有善法功德智慧顺道。若生法
    爱即便顶堕不得进入忍法成世第一法发真
    无满也。若能不生法爱即不顶堕得入忍法
    位成世第一法发真无漏。即是三乘之人同
    见第一义谛。断界内见思烦恼出三界火宅。
    是为此乘从三界出到有余涅??住尽智无
    生智运入无余涅??。故以十法成三乘者其
    义显也。三明料简者。问曰。自有众生值佛随
    闻一法即得道。或随修一法门即入道。法华
    经三界火宅诸子门外方索车。何毕悉具此
    法乃成乘也。答曰。皆以往昔已修此十法成
    根性也。问曰。三车门外今何得十法成乘从
    界内而出。答曰。法华的据尽无生。三乘有为
    无漏功德是究竟三乘能运入无余涅??。乃
    是真乘既无无余涅??之可入。又不能运至
    常住涅??。则三乘之义不成。故索三车不得
    也。今通明乘义有六种不同。一理乘。二教乘。
    三行乘。四相似乘。五分证真实乘。六究竟乘。
    一理乘者。三乘行人悉有四谛十二因缘六
    度之理三乘根性不同也。二教乘者。即是佛
    开三乘之教。三乘诸子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亦名名字乘也。三观行乘者。即是三乘之人
    修五停心观别相总相念处。干慧地之观行
    也。故胜?经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意在此
    也。四相似乘者。即是四善根人所得善有漏
    五阴。五分证真实乘者。即是学智从发苦忍
    真明无漏乃至非想第九无阂金刚三昧也。
    六究竟乘者。即是无学智阿罗汉辟支佛佛
    所得非想第九解脱道尽智无生智佛如实智
    能运入无余涅??也。此即是三藏教折法观。
    通教体法观十法成乘意在此也。但别教三
    观十法成乘明六种乘。义意不同。分别事繁。
    问曰。佛法无量。何故的取此十法成三乘耶。
    答曰。佛法虽复无量。必须取其正要。如诸小
    乘经论大乘经论所明乘义。成者教门悉有
    此十意分明也。但随缘散说不聚一处。今采
    经论撰十意以成乘义者。为欲令一家义学
    禅坐之徒知佛法大小乘经论所明入道正意。
    异外国外人各说一究竟道。末代时有师子
    身内虫法师禅师。云庄老教与佛教一种。若
    作此解者。可将此十法比并。若彼明空具有
    此意分明名义成就者。可许是同。若无此十
    法或名义似同而研?横竖不通事理滞阂名
    字有阙作义不成。岂得同也。今?酬汲墒邓?br> 是佛法小乘之论。明空入道。捡其论文即十
    意宛然名义无阂申通佛法。小乘入道意转
    分明。况复大乘经论者乎。外人经书既无此
    名义故。不可皆言同佛法也。第二明一心三
    智但是一佛乘者。若观因缘三谛。初心即得
    一心三智。开佛知见名见佛性。即大乘也。此
    则不复开三乘之别。故此经观众生品舍利
    弗问天女云。汝于三乘为何志求。天女答言。
    我为化三乘。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
    余香。入此室者唯闻大乘功德之香不乐声
    闻辟支佛功德香也。当知一心二智即是圆
    教。般若波罗蜜即是大乘。故大品经会宗品
    云。般若波罗蜜即是摩诃衍。摩诃衍即是般
    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摩诃衍无二无别。今
    明一心三观会成大乘者。大名不可思议。乘
    以能运为义。一心三观境智并是不思议法。
    能运菩萨至于道场故名大乘。此须约六即
    明圆教一佛乘。即是六种大乘义也。一明理
    即大乘者。涅??经云。一切众生皆是大乘也。
    二名字即大乘者。缘理即发大乘心也。三观
    行即大乘者。即是修不思议十法通达无阂
    也。十法名如前说。今略明不思议十法成观
    行即者。一知不思议正因缘即是所观境。如
    前明一念眠心具一切梦法。譬一念无明具
    一切法三谛之理不纵不横。即其义也。此须
    的取维摩诃弥勒言一切众生即大涅??即菩
    提相。明此不思议因缘也。所以者何。中道第
    一义谛非因缘。是无作四谛之因缘也。若言
    涅??即生死。一实谛即是苦因缘。若言生死
    即涅??。一实谛即是灭因缘。若言菩提即烦
    恼。一实谛即是集因缘。若言烦恼即菩提。一
    实谛即是道因缘也。是为知不思议世间出
    世间正因缘也。二次明真正发心者。即是无
    缘慈悲无作四弘誓愿也。若无缘大慈观生
    死即涅??烦恼即菩提。与众生此灭道之乐。
    名无缘大慈也。观涅??即生死菩提即烦恼。
    欲拔众生此虚妄之苦。名无缘大悲也。无作
    四弘誓愿者。知涅??即生死。未度苦谛令度
    苦谛也。知菩提即烦恼。未解集谛令解集谛
    也。知烦恼即菩提。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也。知
    生死即涅??。未得涅??令得涅??也。菩萨如
    是慈悲誓愿无缘无念而覆一切众生。犹如
    大云不加功用如磁石吸铁。是名真正菩提
    心也。三明行菩萨道勤修止观者。若知生死
    即涅??即是善修止也。若知烦恼即菩提即
    是善修观也。如阴阳调适万物长成。若巧修
    止观即能一心具万行也。问曰。以何为集。答
    曰。依此经及涅??经。无明爱一切烦恼为集
    谛。业属于苦。于今对义为便也。四明破诸法
    遍者。若知生死即涅??。即破分段变易二种
    生死皆遍。若知烦恼即菩提。则破一切界内
    界外烦恼遍也。譬如转轮圣王能破一切强
    敌亦不有所破。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能破
    一切法亦不有所破。五善知通塞者。知生死
    即涅??烦恼即菩提则一切皆通。知涅??即
    生死菩提即烦恼则一切皆塞也。六善修道
    品者。观十法界五阴生死即是法性五阴。法
    性五阴即是性净涅??。即是四念处破八倒。
    知涅??即生死显四枯也。知生死即涅??显
    四荣也。知一实谛是见虚空佛性住大涅??
    也。因此四念处修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即
    是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亦是庄严双树。
    是则烦恼即菩提。七对治助修诸波罗蜜者。
    知菩提即是重恶烦恼。是以知生死即涅??。
    对治诸波罗蜜诸度法等侣助烦恼即菩提开
    三解脱门。对治若成烦恼即菩提也。八善识
    位次者。涅般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此是理即。
    若知生死即涅??烦恼即菩提。是为名字即。
    因此观行分明成五品弟子。即是观行即。得
    六根清净名相似即成四十一地。即是分证
    真实即。证妙觉果即是究竟即。若能善解此
    之次位。即不起大乘增上慢大乘旃陀罗之
    过罪也。九安忍成就者。若知生死即涅??。即
    不为阴界入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门境
    二乘境菩萨境之所坏也。若知烦恼即菩提。
    即不为烦恼境诸见境增上慢境之所坏。能
    忍此无作苦集不为所坏者。此如大智论说
    能忍成道事不动亦不退是心名萨?室病J?br> 顺道法爱不生者。观生死即涅??。生一切诸
    禅定三昧等功德。观烦恼即菩提。生诸陀罗
    尼门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阂智一切种
    智。于顺道法不爱不着。是为观行乘。四明相
    似即大乘者。即是得六根清净。如法华经说。
    五分证真实即大乘者。即是初发心住乃至
    等觉也。六明究竟即大乘者。即是妙觉地。如
    法华经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
    也。故大品经云。是乘从三界中出到萨婆若
    中住。是乘不动不出。故理即大乘从发菩提
    心成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即是乘从三界
    出也。法华经云。乘此宝乘游于四方。嬉戏快
    乐直至道场。若得分证真实即住于十住开
    佛知见。乘此宝乘游东方。若住十行即是
    示佛知见。乘此宝乘游于南方。若住十回
    向即是悟佛知见。乘是宝乘游于西方。若
    住十地等觉即是入佛知见道。乘是宝乘游
    于北方。若住妙觉即是乘是宝乘直至道场。
    名到萨婆若中住。理即大乘性如虚空。故云
    是乘不动不出也。略明一心三观成一佛乘
    竟。第六约断结释净名义者。三观成净名义
    略为三。一明不思议断结。二成净名义。三摄
    法。一明不思议断结者。若言三观定断三谛
    惑证三谛理。智断德成就名为净。无垢称者
    此同拙度之相。非此经所明不思议之断惑
    也。今明不思议之三观。见不思议三谛之理。
    不断见思尘沙无明之惑。与三谛之理相应。
    一心三观之智不阂烦恼。烦恼不障一心三
    观之智。智不断惑与理谛相应。即是不断烦
    恼而入涅??。故此经云。不断痴爱起于明脱。
    菩萨住是解脱。能以须弥内于芥子。种种示
    现也。问曰。何意决须不断烦恼而入涅??是
    不思议解脱之相耶。答曰。须弥入芥子。小不
    障大大不阂小。故云不思议耳。今有烦恼
    结惑不障智慧涅??。智慧涅??不阂烦恼结
    惑。乃名不可思议。若其无惑有智而入涅??
    称不思议者。今即反难亦应无小有大论不
    思议也。二用三观释?衬β挹道踔挛?晃?br> 垢称义者。净名居士因缘所生之心三谛之
    理性常皎然。目之为净。不断三谛惑障能起
    一心三观三智之明脱。明脱虽处三惑之内。
    不为三惑所染。故称无垢。一心三智会三谛
    之理。大用无方称机而化故名为称。故云净
    无垢称也。三明三观摄一切法。三观既摄一
    切法。净无垢称亦摄一切法也。所言摄一切
    法者。略明摄七种法也。一摄理。二摄结业。三
    摄依正报。四摄智。五摄行。六摄位。七摄教。
    此七法摄一切佛法。罄无不收。是故若能善
    解三观通达净无垢之名。则解一切佛法无
    滞阂也。第七三观通此经文者即为三意。一
    释室外。二释室内。三释出室。一释室外。三
    观成佛国因果之义。已如明宗所说。此是释
    佛国品也。次折体二种入空可以释方便品
    诃诸国王长者也。体假入空第二观释弟子
    品。诃十弟子之意正在此也。次第三中道第
    一义观释菩萨品。诃四大菩萨也。二明入室
    六品。若问疾品净名空室以疾而卧。即表中
    道第一义谛观相应修智之果。依常寂国现
    空室相也。慰喻有疾菩萨自调伏其心者。即
    是用三观慰喻有疾菩萨。有疾菩萨亦用三
    观已调三谛之惑疾也。不思议解脱品即是
    等三观修智之果住于正道。双照二谛。种种
    示现。次释观众生品者。即是正用初观释也。
    次释佛道品者。即是第二观释也。次释入不
    二法门者。即是用第三观释也。次释香积品
    者。还用第三观双照二谛垢净俱游释也。问
    曰。室内既正明不思议义。何得约别相三观
    以通诸品也。答曰。经文一往似约别相三观
    而说。细寻意趣。悉通入一心中道也。三出室。
    菩萨行品见阿[门@(人/(人*人))]佛品者即用三观通释佛国
    因果。同前佛国之意也。次释法供养属累二
    品。流通分是流通室内室外三观折伏抑诃之意耳

    维摩经玄疏卷第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