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经疏部六 >
  • 维摩义记卷第四(末)

    见阿[门@(人/(人*人))]品者。因行既成入佛境界能见诸佛。
    此品具论。于中初明见释迦佛后见阿[门@(人/(人*人))]。从
    后立称。名见阿[门@(人/(人*人))]。阿[门@(人/(人*人))]胡语此云无动。此品
    明见无动如来。是故名见阿[门@(人/(人*人))]佛品。问曰。此
    品亦见释迦。何故偏言见阿[门@(人/(人*人))]乎。释迦此土
    恒见。阿[门@(人/(人*人))]如来今时亲覩。就新立称名见阿
    [门@(人/(人*人))]。又见释迦在于前品。见阿[门@(人/(人*人))]佛在于此品。
    以阿[门@(人/(人*人))]佛此品始见名见阿[门@(人/(人*人))]。就此品中五
    门分别。一就维摩显德分别。二就法分别。三
    释来意。四对上辨异。五随文释。初就维摩显
    德如何。彼德有二。一解脱行内正观力见
    法身佛。二解脱用远楼妙喜安置此云令
    此众见。前即自利。后即利他。显德如是。次
    第二门就法分别。于此品中辨法有二。一为
    成因约法明见。因行既成能入佛境见诸佛
    故。二为成果约见明佛。佛果难彰。寄见显故。
    显法如是。次第三门解释来意有二。一约见
    以解。前品明其因行之体。因行增长能入佛
    境见于如来。故次辨之。二就佛以释。前品明
    因因成得果。果体微隐寄见以显。故须辨之。
    来意如是。次第四门对上辨异异有三种。已
    如上辨。一化人异。前品化益众香菩萨。此品
    化益娑婆之众。二起明异。前品明修自分之
    行。行修增长入佛境界能见诸佛。是胜进也。
    三辨法异。前品明因此品论果。果谓佛德。辨
    异如是。次第五门随文解释。此品有二。一见
    释迦。二尔时舍利问维摩下明见阿[门@(人/(人*人))]。于此
    二中有七种异。一能见人异。前维摩见后大
    众见。二所见佛异。前见释迦后见阿[门@(人/(人*人))]。三能
    见行异。前维摩诘内心观。故能见佛。后诸
    大众愿求之力。故能见佛。四所现身异。前维
    摩诘内正观力见法身佛。后段大众以维摩
    诘胜神通力见色身佛。维摩德高。故是法身。
    大众行劣故见色身。五通局异。前段之中局
    唯见佛。后段见佛及见佛土。六成行异。前段
    维摩内正观力见法身佛成就自德。后段维
    摩以神通力。令诸大众见色身佛成利他德。
    七化益异。前段化人舍相入实成就证行。证
    入如来法身之体。后段化人发愿求生成就
    教行。故下大众因见妙喜发愿求生。两段不
    同。有此七异。就前段中如来先门以为起
    发。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向前
    自从其舍欲往见佛。说之以为欲见如来。随
    其化相自覩佛形。名之为见。实则内证相应
    名见。内觉证见大众未知故。问显之为以何
    等观如来乎。下维摩诘身已所见令众同入。
    于中初先观身类佛。略明所见。我观已下观
    佛同己。广明所见。问曰。何不望直就佛已明
    所见。乃先观己以类佛乎。解有四义。一欲使
    人寻因知果。观察自实类知如来法身体故。
    二欲使人准果知因。知佛法身与己体同。悟
    穷自实成佛道故。三欲使人知果与因同体
    无别。于自身处求佛如来一切法故。四欲使
    人知因与果同体无别。息去异见证入平等
    真如法故。前中如自观身实相。观因类果观
    佛同己。故曰如自。何者身实谓如来藏佛往
    真我。此身本性故名为实。实之体状目之为
    相。相状如何。似下佛身。要而论之义门唯
    三如实空。二如实不空。如实空中略有二
    种。一离相名空。二离性名空。言离相者如论
    中说。谓非有相亦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
    相。非一相非异。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
    俱相。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
    自他俱相。如是一切妄心分别悉不相应唯
    证境界。言离性者。如来藏中具过一切恒沙
    佛法。是诸佛法同一体性缘起相成。以同体
    故摄别成总一切皆有。将别分总一切悉无。
    是则真法常有常无。今说无义为离性空。空
    义如是。言不空者。如来藏中法虽无量略要
    唯二。一如实色。二如实心。如实色者如涅??
    说。佛性亦色。亦是色故可以眼见。又复如彼
    如来藏经说。众生中具足如来眼耳等根如
    横中像。此等名为如实色也。此乃是其色性
    法门而非色事。相状如何。似此比丘无作戒
    法。亦如阴阳五行等法体虽是色而无色相。
    无色相故不可青黄赤白已取真色。似彼体
    虽是色而无色相。无色相故圣人证得。法身
    无形体是色故。圣人证得具足诸根。又是色
    性缘起门故圣人证得。无缘不现。如实心者
    如经中说。真心是也。如来藏中过恒沙。法缘
    起集成集成觉知心性。是知性故与无明合
    便起妄知。息去无明便为正知。此亦是其如
    实觉知。心性法同而非情事。相状似何。如镜
    照物而无分别。真心亦尔。体虽是心而无分
    别。无分别故圣人证得神知永亡。是心性故
    圣人证得具知如实慧。有是知性缘起门故
    圣人证得。于一切法无不觉了。此如实色及
    如实心名为不空。如实空如实不空似后佛
    身。故将类佛观佛亦然。正将类佛佛与佛性
    同体义分故。观佛身同己实矣。是义云何。凡
    佛体一。以体一故授佛望之。众生之体从来
    常净无障无染。即是诸佛圆净法身。故上文
    言。佛知众生即涅??相不复更灭。更灭涅
    ??既然佛身亦尔。授凡望之彼净法身。为惑
    隐覆与后显时。净德为本说为佛性故与佛
    同体无别。故涅??说。实苦集等。实即是如来
    佛性虚空。又如彼说。三归即我。以即我故观
    身实相。观佛亦然。自下第二观佛同己广明
    所见。于中先别后总结之。别中义多。要而论
    之妙绝诸相圆具诸义。妙绝诸相乃至无有
    一相可存。圆具众义乃至无有一相可舍。经
    中说。真极唯在斯。离此别立悉是虚妄。故下
    文言。作如是观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
    观。以此真极经中所说悉与此同。故涅??经
    金刚身品。明佛法身十功德中明涅??相。圣
    行品中明性。梵行品中念法念僧悉皆同此。
    无量经叹佛法身亦与此同。是故应以此之
    所说。类显一切真实法矣。有人宣说如来法
    身唯空非有。此乃外道所立定空。宣说如来
    法身唯有非空。此亦外道所立性有非佛法
    身。有人复言。如来法身定非有无。此亦外道
    所立定义非佛法身。有人复言。如来法身亦
    有亦无。有真色心无于众相。有不为无无不
    为有。此亦外道所立有无非佛法身。有人复
    言。如来法身出于四句定不可说。此亦外道
    所立第五不可说藏。如成实说非佛法身。离
    此偏过诸义通取无非法身。即无说有。有非
    定有。即有说无。无非定无。即此有无说非
    有无。非有非无亦非定性。即非有无而说有
    无。当知有无亦非定性。即此四句不可定说
    名不可说。彼不可说亦非定性。佛身既尔。菩
    提涅??佛性等法类皆同尔。文中合有一百
    二句。相从为三。初至不可以识识来明虽
    妄总。智知识识是妄想故。二无晦下乃至一
    切言语道断明离假名。名字是其言语道故。
    三非福田下乃至不可言说显示明离言说。
    不可言说分别显故。问曰。妄想假名言说何
    异而别说离。妄取之情说为妄想。相所施名
    呼召诸法说为假名。依起言辨说诸法名为
    言说。于真本无名之为离。又佛除舍亦名为
    离。地持论中辨真实义亦离此三。就初段中
    初先彰其佛体离相。明离所取。末后不可智
    知识识彰离妄想。明离能取。前离相有十四
    门。初八约对诸法别门辨佛体相。后六约对
    诸法通门辨佛体相。前八门中初六离相明
    其非有。后二显实彰其非无。就前六中第
    一约对三世法门明佛离相。不从前来不去至
    后。今则不住前际未来今是现在。有为迁流
    可从前来向后际去。来去之间住今现在。佛
    身常住性如虚空。故前不来后际不去今不
    住矣。余处多说前际过去后际未来。今以何
    故前际名来翻名不来。后际名去翻称不去。
    释言。三世是其时分约法而辨。时虽约法法
    恒是通时恒是局。如一色法通于三世。名
    之为通。三世而别说之为局。余亦如是。又
    时是总法恒是别。一现在时统摄多法。名之
    为总。诸法各异目之为别。如现既然过未
    亦尔。时之与法有斯不同。若将别时别分一
    法。一法随时分为三法。彼三法中。一分过去
    一分未来一分现在。是以经中前名过去后
    云未来今为现在。若约三时辨一通法。得言
    此法从前际来住今现在向后际去。如世人
    言。我从小来向于老去。故今此中前际名来
    翻为不来。后际称去翻为不去。第二约对五
    阴法门明佛离相。先就色说。不观色者。不观
    佛身同色有也。不观如者。不观佛身同色无
    也不观性者。非有非无是色自性。不观佛身
    同彼色性非有无也。于佛平等法性身中从
    来无色。就何说有。故不观色。色本不有对何
    况无。故不观色如。有无并绝。无可就之说
    非有无。故不观性。色阴既然余阴亦尔。第三
    约对四大法门明佛离相。非四大起同于虚
    空。第四约对六入法门明佛离相。六入无积。
    眼耳鼻舌身心过现不造因聚积常果名为
    无积。先有已舍故云眼耳鼻等已过。第五约
    对三界法门明佛离相。生死报谢不在三界。
    第六约对三毒法门明佛离相。生死因尽见
    故名为三垢已离。贪嗔痴惑名为三垢。佛先
    断竟名为已离。上来六内明佛离相。次下
    两门显佛实得彰其非无。顺三脱门明其称
    理。空无相愿是三脱门。证会名顺。亦可如来
    法身之体与彼三脱同体义分。同体不乖故
    名为顺。具足三明影其德备。三明有三。宿命
    天眼及与漏尽说以为三。佛悉具足。二菩萨
    明佛明及与无明明等说以为三。佛悉具足。
    如涅??释。菩萨明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是。言
    佛明者所谓佛眼。此二当体。无明明者谓十
    一空。空非慧照故曰无明。能生智明故复名
    明。如世五尘名为五欲。能生欲故。无明等者。
    虽具三明而无分别。是故说之与无明等。前
    八约对诸法别门而显佛身。下六约对诸法
    通门而显佛身。彼一异等通诸法故。于中初
    明不一不异。解有两义。一遣相分别。一异并
    绝。是故名为不一不异。二显德分别。体备万
    德名不一相。万德圆体如世虚空无碍不动
    非全别体名非异相。第二明其不自不他解
    有两义。一遣相分别。自他并无名不自他。二
    显德分别。随化现形名不自相。法身体寂不
    随缘变名不他相。第三明其非无非取亦有
    二解。一遣相分别。有无俱绝。是故名为非无
    非取。言非无相不着无也。言非取相不取有
    也。二显德分别。随化现形故非无相。自德常
    寂而无分别名非取相。第四明其不此彼岸
    等。解亦有二。一遣相分别。此彼中间一切皆
    无名不此岸及不彼岸不中流等。生死此岸
    涅??彼岸圣道为中。对治门中说有此等。就
    实以求本无生死。故无此岸。既无生死知复
    对何说为彼岸。故上文言有缚有解。若本无
    缚其谁求解。两边既无约何说中。故无中流。
    二显德分别。舍相证寂。故不此岸。得大涅??
    不舍世间名不彼岸。染净俱行不偏在中名
    不中流。第五明其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
    永灭。解亦有二。一遣相分别。虽化众生观于
    寂灭不取有相。为化众生导以入寂故。化众
    生而观寂灭。灭而不取义有两兼。是以言虽
    亦不永灭。不着无相。二显德分别。虽化观寂
    是入寂行。而不永灭是随有行。第六明其不
    此不彼。解亦有二。一遣相分别。不此不彼就
    身以论。法身离相。故不在此亦不在彼。又佛
    国土一切皆如。无此可在名为不此。无彼可
    在名为不彼。言不以此不以彼者就心而辨。
    以是为也。真心常寂不为于此名不以此。不
    为于彼名不以彼。又复众生一切皆无。无此
    可为名不以此。无彼可为名不以彼。二显德
    分别。法身充满一切法界不偏在此不偏在
    彼。是故名为不此不彼。大悲普覆不偏为彼
    名不以此及不以彼。上来离相明无所可。不
    取智知不可识识。明离妄想彰无能取。圣不
    能解。是故名为不可智知。凡不能缘。是故名
    为不可识识。上来第一明离妄想。自下第二
    彰离假名。于中初明佛体离相彰无所名。末
    后一切言语道断。彰离假名明无能名。前离
    相中有十一门。第一约对明?法明佛离相。
    解有两义。一遣相分别。明?并绝。是故说言
    无晦无明。晦犹?也。明?在情。真处无情故
    无晦明。二显德分别。真慧照明故云无晦。实
    证止缘故曰无明。二无名无相此直遣相。称
    体本无故曰无名。形状叵得说为无相。三无
    强无弱解有两义。一遣相分别。强弱并绝名
    无强弱。体外无他。知复对谁说强说弱。二显
    德分别。内心卑濡故曰无强。德行高胜故云
    无弱。四非净非秽解亦有二。一遣相分别。染
    净两泯名非净秽。若本有秽可除为净秽。本
    不为除何说净。二显德分别。现起染过名为
    非净。体出尘染故曰非秽。五不在方及不离
    方解亦有二。一遣相分别。在离并无。方谓处
    也无处可在名不在方。无处可远名不离方。
    二显德分别。法身出相名不在方。尔化在处
    名不离方。六非有为非无为解亦有二。一遣
    相分别。有为无为二相双绝名非有为非无
    为矣。问曰。佛常可非有为无为应好。何故非
    乎。释言。据实有为本无。知复对何说为无为。
    故亦非之。二显德分别。法身体寂故非有为。
    妙用烦兴故非无为。七无示说此唯遣相。将
    言对人名之为示。以言宣法目之为说。于真
    无言故无示说。八约六度六弊法门而显佛
    身。解有三义。一遣相分别。六度六弊一切悉
    无。是故说言不施不悭乃至第六不智不愚。
    二就遣相显德分别。就檀度中于真无舍故
    云无施。此句遣相。随世修檀故曰不悭。此句
    显德。就戒度中于第一义无恶可防故云不
    戒。此句遣相。随世离罪故曰不犯。此句显德。
    就忍辱中于第一义无辱可忍故云不忍。此
    句遣相。随世离?故曰不恚。此句显德。就精
    进中于理无修故曰不进。此句遣相。随世??br> 策故言不怠。此句显德。就禅度中于第一义
    无心可静故云不定。此句遣相。随世修禅故
    曰不乱。此句显德。就慧度中于第一义无慧
    可修故云不智。此句遣相。随世修智称曰不
    愚。此就遣相显德分别。第三唯就显德分别。
    示起染过故无施等。常行净德故无悭等。九
    不诫不欺诫就口诚谓实也。欺是诳也。实
    语名诚虚言曰欺。解有三义。一遣相分别诚
    欺并无。是故名为不诚不欺。以无言故。二就
    遣相显德分别。于真法中实言二无故曰不
    诚。此遣相也。随世实语故言不欺。第三唯就
    显德分别。权言度物故曰不诚。真语化物称
    曰不欺。十不来不去来去。就身解有两义。一
    遣相分别。来去悉无名不来去。二显分别。
    法身常住名不来去。第十一门不出不入。出
    入就意。随有名出。证知云入。解亦有二。一遣
    相分别。出入悉无名不出入。二显德分别。行
    常入如故曰不出。随化常有故曰不入。上来
    明其佛体离相乃至一切言语道断。彰佛离
    名。名字是其言说所依名言语道。名由相生。
    情相本无。依何施名。是一切言语道断。上来
    第二明离假名。自下第三明离言说。于中初
    明佛体离相。彰离所说。末后不可言说显示。
    正明离言彰离能说。前离相中有十六门。一
    非福田非不福田。解有两义。一遣相分别。田
    与非田一切悉无名非福田非不福田。不同
    善人故非福田。不同罪人故非不福。二就遣
    相显德分别。法身平等无受供者名非福田。
    此是遣相。随化示受故非不田。此句显德。二
    非供养非不应供两解同前。三非取非舍取
    净舍染名为取舍。解有两义。一遣相分别。取
    舍悉离名不取舍。二显德分别。不偏住著名
    为非取。染净双随故曰非舍。四非相无相。有
    名为相空名无相。解有两义。一遣相分别就
    真以求。相本不有故曰非相。亦无遣有。非相
    可存名非无相。二就遣相显德分别。法身常
    寂故曰非相。妙用随缘故非无相。五同真际
    等法性。此句唯就显实分别。如来法身与彼
    真际法性体同。同体无别故曰同矣。六不可
    称量。此句唯就遣相分别。口言不及名不可
    称。心缘不至名不可量。超过世人称量分齐。
    是故名为过诸称量。七非大非小解有两义。
    一遣相分别。大小并绝名非大小。二显德分
    别。能小非大。能大非小。是故名为非大非小。
    八非见闻觉知眼识随生见。耳识随生闻。三
    识随生觉。意识随生知。此句唯就遣相分别。
    如来法身不同事相。六情诸根亦不同彼六
    尘境界。是故非见乃至非知。九离结缚。此唯
    遣相。一切烦恼佛悉断除名离结缚。又复据
    实从来不有名离结缚。十等诸智及同众生。
    实性平等凡圣一如。故等诸智同众生矣。第
    十一门于诸法无分别。前等于人此等于法。
    染净平等。故无分别。第十二门一切无失无
    浊无恼。口无过失。心无浊乱。身无衰恼。第
    十三门无作无起无果可作无因可起。第十
    四门无生无灭。体真常住无有始生亦无终
    灭。第十五门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情相悉无
    故无畏忧及喜厌矣。第十六门明无已有当
    有今有。无有起已谢性过去。故非已有。亦非
    现无当来始生故无当有。亦非本无今生之
    义。故无今有。上来广举佛体离无相明无所
    说。不可一切言说显示。正明离言彰无能说。
    言依相起。无相可论。知何所说。是故不可一
    切言说分别显示。又复言说皆依情起。情想
    本无。谁起言论。是故不可言说显示。上来别
    观下总结之。言如来身为若此者。结明所观。
    作如是下结明能观。作如是观结已能观。以
    观下辨观邪政令他正觉。上来维摩见释迦
    佛。自下第二维摩以神力令诸大众见阿[门@(人/(人*人))]
    佛。于中有四。一舍利弗问维摩诘前所从来
    处。如来为辨。二大众闻说求欲见之。如来遣
    示。三维摩为现远楼妙喜安置此土大众同
    见。四为化事讫土还本处大众同见。就初段
    中。舍利初问后佛为辨。舍利问中汝从何没
    来生此者。彼舍利弗欲使维摩现本来处。使
    众同见发愿求生。所以问之。下维摩诘呵其
    所问。彰实无生。令众趣入。于中有三。一就
    舍利所得之法明理无生。二于意云何譬如
    幻下。明法虚幻彰事无生。三没者已下。简
    圣异凡明己无生。前中三句初维摩诘反问
    舍利。汝所得结有没生乎。没犹灭也。二舍
    利答。无没生也舍利所得空无我理。不同事
    有故无生没。三维摩诘约答反可。若所得
    法无没生相。云何问云汝于何没而成至此。
    第二段中句别有五。一维摩诘举喻反问。于
    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也随相论
    之。业如幻师。由业造作六道之报名作男女。
    就本以说。心如幻师。由心造作一切种形名
    作男女。二舍利正答。无没生也幻无定实。故
    无生没。三维摩诘举法及问。汝岂不闻佛
    说诸法如幻相呼。四舍利弗答曰如是。五维
    摩诘约答反呵。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
    云汝于何没而成生此。第三段中初云没者
    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
    简凡异圣。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
    恶。彰圣异凡明己无生。自下第二如来为辨。
    于中有三。一如来因问辨出维摩所从来处。
    二舍利叹。三维摩因叹辨己来意。就初段中
    佛告舍利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正出来处。法
    华经中说阿[门@(人/(人*人))]佛在欢喜国。今云妙喜大况
    相似。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就人辨
    来。前舍利弗问维摩。何故不自辨出使佛说
    乎。释云。维摩前彰己体实无生没。今人舍
    相观察趣求。今若自说彼没此生。与前交反。
    故自不说如来为辨之。二舍利赞叹之中。未
    有总叹。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
    害处别以叹之。第三维摩显来意中句别有
    五。一维摩问。日光出时与冥合乎。冥谓?也。
    二舍利答。不也总答。日出无冥别以答之。三
    维摩重问。夫日何故行阎浮提。四舍利答。欲
    以明照为之除冥。五维摩诘约答显己。菩萨
    如是合前日也。虽生不净合行阎浮。为化众
    生合欲明照。不与愚合日光出则无众冥。但
    灭众生烦恼?耳合为除冥。此初段竟。第二
    段中。初明大众闻说求见。后佛遣示。众求见
    中。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求见其土。不动如来
    及菩萨等求见其人。佛遣示中。佛知一切众
    会所念明告所由。告维摩等正劝令现。众皆
    欲见彰劝所以。此两段竟。第三段中初维摩
    诘为现妙喜。后众同见。维摩现中先自思念。
    我当不起楼妙喜国安置此土。作是念已入
    三昧下如念正取。前中初言不起坐者。彰化
    自在显己力能。示不思议解脱德也。楼妙喜
    国铁围山等举所取事谓土及人。于中前别。
    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总以结之。上
    至阿迦下至水际明取分齐。以右手等显楼
    取相。在手回转如陶家轮。回来至此名入此
    界。惊之不重如持华?。令众同见名示一切。
    后正取中句别有四。一入三昧取彼置此。二
    彰彼众有觉不觉。先彰觉者后显不觉。前明
    觉中。先彰彼众请问取者并求佛护。下佛答
    之。非我维摩。不觉可知。三明妙喜虽入此界
    而不增减。四娑婆虽容彼土。亦不迫隘如本
    不异。自下第二大众同见。于中五句。一佛观
    察。汝等且观妙喜世界劝观彼佛。其国严饰
    重劝劝土。菩萨行净弟子清白劝观彼众。二
    大众同答皆曰已见。三佛观修学。欲得如
    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所行之道。四明此众
    发愿求生。五如来为记坚其去心。以斯验求。
    明知此会亦明净土非唯明身。此三段竟。第
    四初明化讫土还本处。后明大众咸皆覩见。
    文显可知。上来三会别经已竟。佛告舍利汝
    见妙喜无动佛下总明流通。流通有二。一是
    观学修行流通。二嘱累下明其付属传教流
    通。人行法住。故须劝学。传教法流。故须付
    属。前劝学中随人分三。一舍利劝学。二法供
    品初天帝劝学。三法供品后如来劝学。舍利
    劝学既是流通。何故在于此品宣说。释言。因
    佛告言见妙喜不舍利答见。遂即兴愿欢喜
    自庆乘劝他学故。此论之。初中有二。一佛言
    舍利汝见妙喜不动佛不。二舍利下答。答有
    四句。一彰己已见故曰唯然。二愿使下因见
    兴愿。愿一切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
    力如维摩诘。三我等快下庆己所得。初言我
    等快得善利是庆喜辞。得见是人亲近供养
    出所庆事。四其诸众生若今现下正劝修学。
    于中七句。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
    是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等是第一
    句。明闻者益。得益同己故云亦得。亦可此句
    举劣显胜明修行益。若有手得是经典下是
    第二句。明得经益。若有读诵解释已下是第
    三句。明其读诵解释等益。为佛护念是其益
    也。其有供养如是人下是第四句。明其供养
    维摩之益。良以维摩体与佛同故。供维摩则
    为供佛。亦可供前读诵等人。则为供佛传佛
    法故。其有书下是第五句。明其书写经卷之
    答。以此中明佛法身故。书经处室有如来。
    若闻是经能随喜下是第六句。随喜益。闻经
    随喜得佛不遥。是故名为取一切智。若能信
    解此经已下是第七句。明其为化宣说之益。
    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受
    菩提记。佛其人定作佛故。一偈尚然何况
    今部
    法供品者下明天帝如来劝学。如来劝中明
    依法行。上顺圣心名法供养。就之标品。是故
    名为法供养品。此法供养地论之中名行供
    养。地持名为至处道供养。名虽变改其义不
    殊。就此品中初明天帝劝学流通。二此经广
    说过去未来现在佛下明如来劝学。前中初
    先天帝劝学佛言善下如来述赞。天帝劝中
    文别有三。一叹经胜令人爱乐。二如我解下
    明学多益令人修习。三若有爱下天帝彰己
    供养守护令人重敬。初中尔时释提桓因举
    叹经人。此乃天帝之别名也。于大众中明叹
    经处。白佛言等彰叹经辞。我虽从佛闻百千
    经举劣显胜。未曾闻此不思议等对劣显胜。
    如此经中说维摩诘不思议德。名不思议神
    通经典。又此经中宣说诸法决定实义。名为
    决定实相经典。第二段中如我解佛所说义
    趣。申己所解明学多益。益有二种。一依经教
    受持之益。二何况下明依经义修行之益。前
    中若有闻信解受持读诵之者。举持经人。必
    得不疑明持经益。谓是经中所说不思议解
    法必得不疑。修行益中。初言何况如说修行
    以劣况胜。下就论益。益随位别。上下论之。斯
    人则为闭诸恶趣开众善门。是种性前善趣
    益也。依经离过名闭恶趣。依经修善名开善
    门。常为佛护是种性上所得之益。佛称成立
    故为佛护。护令离过。念使增善。降伏外学摧
    灭魔怨修菩提是初地上所得益也。降外摧
    魔是破邪益。亦即是其利他益也。彼具正智
    故破外道。彼具胜道故能摧魔。修菩提道是
    住正益。亦即是其自利益也。善学佛德名修
    菩提。亦有经言修治佛道。翻译别耳。安处道
    场是八地上所得利益。道场之义如上广辨。
    地前渐学地上成就相应名为安处。履践如
    来所行之迹。是十地上所得益也。通则一切
    智慧三昧神通解脱陀罗尼等皆是佛迹。十
    地顺行名为履践。别则末后金刚三昧是其
    佛迹。此第二竟。自下第三帝释彰己供养守
    护令人重敬。于中有二。一明依经修行之者
    往为供养。二所在下明有经处往彼守护。未
    信令信已信作护。上来帝释叹经劝学。下佛
    述赞。善哉总叹。下别述之。如汝所说是即辞
    也。即前两段经胜学益。悉如帝语名如汝说。
    吾助尔喜是述言也。述上第三行者往供。经
    处往护。此事大善。故助尔喜。尔犹尔也。自下
    如来劝学流通。于中有三。一明此经说三世
    佛阿耨菩提。有人受持供养是经。则为供养
    去来今佛。二正使下明财供养不及修经。三
    过去无量阿僧只下引事证成。初中此经广
    说过去未来现佛阿耨菩提明经说佛。前佛
    国品明佛应身。方便品中明佛报身。见阿[门@(人/(人*人))]
    品明佛法身名说菩提。是故天帝若男女下。
    明其受持供养经者则为供佛。行顺名供。供
    佛真身顺佛化意亦供应身。自下第二明财
    供养不及修经。于中有四。第一广举供佛之
    事。二反问天帝此人供养福宁多不。三天帝
    正答甚多无量。四佛取所答。约对持经明福
    不及。初中先明所供之佛多少之相。政使三
    千如来满中法说明多。如甘蔗等喻说明多。
    下对此佛明兴供养。于中先明现前供养。至
    佛灭下彰佛灭后不现前供。初中男子女人
    举兴供人。或一劫等明供时节。下显供相。恭
    敬尊重意业。供养赞叹口业。下言供养奉诸
    所安身业供养。不现供中至佛灭后明供时
    也。言一一全身舍利所供事也。舍利胡语此
    翻名身。诸佛或有全身舍利。身形如本。或复
    为其分身舍利。如似阿难般涅??时分身四
    分。如是等也。或复为其碎身舍利。如此释迦
    般涅??时。焚烧骨身碎如芥评。全身舍利供
    之最胜。故偏举之。若一劫等明供久近。上来
    第一举供佛事。自下第二反问天帝其人殖
    德宁为多不。第三天帝以理正答多矣。总答
    福多。若百劫等别答显多。自下第四佛取所
    答。约对持经明福不及。于中初明闻是经典
    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前供。所以下释。先
    征后解。诸佛菩提皆从是生。明佛真德由经
    所起。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
    量。约佛真德显经殊。明持福多。上来第二
    明财供佛不及持经。自下第三引事证成。于
    中有三。一正举往事明财供养不及法供。二
    时王宝盖岂异人下会通古今。三如是天帝
    当知此下结叹劝学。初中有二。一举财供。
    二时王一子名月盖下。约对法供以显不及。
    前财供中初先辨列所供之佛。时有轮王名
    宝盖下彰能供人。尔时宝盖与眷属下明供
    养事。所供佛中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明时久
    近。时世有佛号药王等正列所供。药王别号。
    如来等十是佛通称。世界大严劫曰庄严辨
    其劫国。寿二十劫明寿长短。劫有内外大小
    之别。内外之相已如上辨。饥馑疾病及与刀
    兵。伤害众生名为内劫。水火及风坏灭世界
    名为外劫。此二之中各有大小。内中小者。直
    尔饥劫疾病刀兵当分名小。言其大者。从初
    饥劫至后刀兵。是中凡有六十四劫。合为一
    劫名之为大。何故定言六十四乎。兵劫最小
    疫病七倍多于刀兵。饥馑七倍多于疫病。是
    故七饥有一疫病。七七饥劫方有七病。从初
    饥劫至后病劫五十六劫。于彼最后病劫之
    后。复经七饥方有兵劫。以此通前合说以为
    六十四矣。外劫之中亦有大小。直尔火劫风
    劫水劫名之为小。从初火劫至后风劫。是中
    亦有六十四劫。合为一劫名之为大。何故定
    言六十四者。义之似前。风劫最少水劫七倍
    多于风劫。大劫七倍多于水劫。是故七火
    有一水劫。复经七火方一风劫。为是定言六
    十四矣。今言佛寿二十小劫。当应就彼内劫
    之中小劫为言。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
    等明众多少。能供人中。时有轮王举其人也。
    名曰宝盖列其名讳。七宝具足彰其所有。言
    七宝者。一轮宝二是珠宝。此二非情。三是象
    宝四是马宝。此二畜生。五典藏臣。龙树说
    云。是夜叉神与人交接。六主兵宝七王女
    宝。此三是人。此等相状功能势力。悉如经说
    不可具辨。主四天下明其所王。须弥四面大
    海之中有四洲渚。名四天下。东方有渚名弗
    婆提。形如满月。人面像之。南方有渚名阎浮
    提。其形尖邪。人面像之。西方有渚名瞿耶尼。
    形如半月。人面像之。北方有渚名郁单越。其
    形正方。人面像之。此四天下金轮圣王通皆
    镇之。银轮之王王三天下。铜轮之王王二天
    下。除东及北。铁轮之王但王阎浮。为简后三
    故说宝盖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等彰
    其所生。下明供事。于中初明王自供养。供药
    王佛至满五劫下。教千子供养。王先敕告后
    明诸子奉命供养。上来第一明财供养。自下
    第二约对法供以显不及。于中有四。一王子
    月盖思己所为财供为胜。空天告之不及法
    供。二月盖闻已仰请法供。空天教问药王如
    来。三月盖受教问药王佛。如来为说。四王子
    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下。闻法获益修行法
    供。初中两句。一王子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
    养殊过此者。二以神通下明以佛力空天告
    之法供为胜。第二段中句亦有二。一月盖王
    子闻胜请问。何谓法供。二空天教之问药王
    佛当为汝说。第三段中文亦有三。王子月盖
    诣药王请问法供。二如来为说之中。初言法
    供养者牒其所请。下辨有二。一出法体。二若
    闻如是等经已下。约对前法以明供养。明法
    体中文别有二。一辨法体相。二能令众生坐
    道场下显其法能。前中有四。一明法深。二菩
    萨藏摄彰其法大。三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
    转明其法定。四成六度下彰其法胜。亦名义
    备。初中诸佛所说深经总以标举。显示深义
    故曰深经。下别显之深有三种。一难信深难
    生决定。二难受深难领入心。三难解深难可
    悟入。初言一切世间难信是初深也。言难受
    者第二深也。微妙已下是第三深。明经所说
    第一实义。出过世人四心分齐故难解入。言
    微妙者明其出过闻慧境界。言教?事闻慧
    能得。深经所显第一实义不同后?。故曰
    微妙。微妙故闻慧不得。言难见者。明其出过
    思慧境界。易见之法思能得之。法性实义难
    可得见。故思不得。清净无染明其出过修慧
    境界。妙来藏性妙出情妄名净无染。情缘不
    及。是故亦非修慧能得。非但分别思惟能得。
    明过报生识知境界。前闻思修是变易因。报
    生识知是变易果。以修无漏业因力故生便
    知法。是故名为报生识知。此知亦以妄心为
    体。性是攀缘分别之法故说以为分别思惟。
    以分别故彰于平等无分别法。然彼平等无
    分别法灭观方证。非但分别思惟能得。上来
    第一明其法深。自下第二明其法大。明前深
    法是其菩萨法藏所摄不同小乘。自下第三
    明其法定。约行显之。陀罗尼即举其行也。即
    是外国语。此翻名持。持诸法故。论其体性唯
    念与智。记法不妄是其念也。知法不失是其
    智也。持随义别广多无量要摄唯二。一者法
    持亦名闻持。持教不忘。二名义持。持义不失。
    随所记持如法不改。故说为印。下约显法。菩
    萨以此陀罗尼印印证诸法。故曰印之。以法
    定故一得不舍故至不退。举至不退彰法定
    矣。此第三竟。自下第四明其法胜。亦名义备。
    于中初明修善之法。离众魔下明治过法。前
    修善中初明自利。入大慈悲彰其利他。前自
    利中成熟六度明能起因。善分别义叹其教
    胜。能善分别行修之义。故成六度。顺菩提法
    明能趣果。辨果令求名顺菩提。众经之上叹
    其教胜。善顺菩提故名为上。此起自利。入大
    慈悲明起利他。入犹顺也。善教菩萨化益众
    生名入慈悲。上来修善下明治过。于中初言
    离众魔事及诸邪见。明其离彰。离众魔事
    除邪业也。及诸邪见灭邪解也。下明摄治。顺
    因缘法明说世谛令人解也。言不乖法故曰
    为顺。说生死法因缘虚集名顺因缘。无我生
    等明说真谛令人证也。无我无生及无寿命
    明说生空。空无相等明说法空。诸法无性名
    之为空。缘相亦无。故云无相。无果可造故
    云无作。无因可为称曰无起。凡欲灭邪要须
    观察十二缘法。上下多然。故约因缘以明摄
    治。此第四段明其义备。上来第一辨法体相。
    自下第二彰其法能。于中?分有三。细分有
    六。言?三者。一者能令众生坐乎道场成佛
    正觉。二令众生入佛法下令人起行。三背生
    死下令人发心。细分六者。一令众生坐于道
    场成佛正觉。二诸天下为人称赞。三能令生
    入佛法下。令人起行。四诸佛贤圣所共称下
    为圣称赞。五背生死下令人发心。六十方三
    世诸佛所说为佛称说。此六段中初二一对。
    次二一对。后二一对。就初段中能令众生坐
    道场者。此大乘法能令众生成佛道也。辨义
    有三。一直论真。金刚三昧亲生佛德名为道
    场。依之得果故名为坐。通则诸行能生佛德
    悉名道场。如上光严问疾中说。坐义如向。二
    唯就应菩提树下得佛道处名为道场。居中
    得果名之为坐。三约应显真。寄约应坐心显
    真成。今此所论约应显真。而转法者。内证真
    道能为他说。举为他说显己得也。第二段中
    诸天龙神干闼等所共叹者为凡叹也。唯后
    应尔。第三段中。初能令人起自利行。说众菩
    萨所行道下起利他行。前自利中。能令众生
    入佛法藏入佛教法。摄诸贤圣一切智慧入
    佛义海成就证行。亦可令生入法藏。入佛字
    义二种法藏。摄众贤圣一切智慧。成就证教
    二种智慧。下利他中文别有二。一于法能说。
    二能救下于人能益。前能说中。说众菩萨所
    行之道能说行法。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
    无常苦空无我能说理法。于人益中。初于一
    切毁禁众生能为救济。教令悔除名为救矣。
    后于一切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
    魔是其邪业众生。外道及贪烦恼众生。外道
    有见及贪有爱。皆使怖畏厌离断除。此第三
    竟。第四段中诸佛贤圣所共称叹为圣叹也。
    亦叹其法。第五令人发心之中。皆生死苦令
    人生厌。向涅??乐使人生欣。第六段中十方
    三世诸佛说者。明此经法能令众生背生死
    苦求涅??故。诸佛共说上来明法。自下第二
    约对前法以明供养。于中有二。一于前教令
    信解受持读诵解脱为法供养。二依前义旨
    如说修行为法供养。前中先辨后总结之。辨
    中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等。依法自觉为法
    供养。以方便力为众生等。以法化他为法供
    养。是名下结。下依法行为供养中。先辨后结。
    辨中义二文别有四。言义二者。一则依前成
    六度等集善之法。修习善行为法供养。二则
    依前离众魔等治道之法。修离过行为法供
    养。文别四者。第一总明依四依法修集善行。
    第三随顺十二缘下。依向前十二缘法修离
    过行。三依义下重广初段明依修集善行。四
    随顺法相无所入下。重广第二依十二缘修
    离过行。就初段中又于诸法如说行者。准后
    明依四依之法而修行也。第二段中。随十二
    缘观法缘有。十二缘义广如别章。此应具论。
    离邪见等知法实无离法邪见。依空所除。得
    无生忍依空所灭。决定无我无有众生正明
    所解。此前一对明众生空。而于因缘无违无
    诤复观缘有。空不乖有名无违诤。于法无违。
    于人无诤。离诸我所复观实无。法为我所于
    理无也。此后一对明法体空。自下第三重就
    四依明修善行。四依之义广如别章。此广具
    辨。今且释名并论次第。名字如何。初言依义
    不依语者。义解有四。一对相显实所以名义。
    二对体彰用义用名义。三对恶论善义利名
    义。如地持说。善法名为义饶益聚。不善名为
    非义饶益。无记名为非义非非义。四对因彰
    果。德义名义。故地持中无上菩提名为得义。
    菩萨所行名得方便。诸经说义具此多种。今
    此所论理法为义义当初门。凭之起行故说
    为依。不依语者诠谈为语。不依有二。一自未
    知义。但可不依乖法之语。二自己知义一切
    不依。第二依智不依识者。解法决了目之为
    智。凭之取法故说为依。?心分别名之为识。
    弃而不从故曰不依。第三依了义经不依不
    了义者。显实分明名了义经。凭之取义故说
    为依。覆障之言名不了经。弃而不从故曰不
    依。第四依法不依人者。法解有二。一轨则名
    法。二法名自体。凭之起行目之为依。又凭取
    义亦名为依。宰用名人。不依有二。一自未知。
    但可不依乖法之人。非令不依如法之人。二
    自己知一切不依。名义如是次第如何。经论
    不同略有五种。一观入次第。如成实说。第一
    依法不依于人。第二依了不依不了。第三依
    义不依于语。第四依智不依于识。此乃约就
    闻思修等观入以辨。依初两门修成闻慧。于
    中初门简人取法。后门就法简非取是。第三
    依义修起思慧。思知义故。第四依智。依诸贤
    圣智行之法起于修慧。第二从体起用次第
    如涅??说。第一依法不依于人。法者所谓大
    涅??。涅??果体故先辨之。第二依义。义者所
    谓法身解脱摩诃般若。是佛果德。依体有德。
    是以次论。第三依智。智者谓佛一切种智。依
    德有用故须辨之。第四明依了义经。依智起
    说。是以后论。第三据果寻因。次第亦如涅??。
    第一依义。义谓法身解脱等法。此佛果德。是
    以先论。第二依法。所谓法性果依理成。是
    以次辨。第三依智。智者所谓僧行常住无为
    不变。果由因成。所以次说。第四明依了义经。
    所谓一切大乘经典。因依教起所以后辨。又
    前果德因之而起。故明依智。前所依法藉教
    而显。故明了义。第四据深寻浅。次第如此中
    说。第一依义。义是理体成德所依。故先辨之。
    第二依智。智是证智依义成德。故次论之。第
    三明依了义之经。经是义证。前所依义由诠
    而显。所以次辨。第四依法。法谓行法。前智依
    于行法修成。故复明法。第五摄法起修次第
    如地持说。第一依义。义是理义起行所依。是
    以先论。第二法。法是教法。义由诠显。故次
    辨之。此二是其摄法次第。后二起修。第三明
    其依了义经。依教修解。于此门中正解取教。
    莫问大小。一切悉了随分所说皆当法故。故
    彼文言。于如来说深住清净一切悉了。与此
    相违名为不了。第四依智。智谓修慧。此依前
    义起修慧行。故彼文言。以修慧知。不以闻思
    议诸法义。义有多途各据一门。今此且修一
    相之言。自下第四重就向前十二因缘修离
    过行。于中初辨。作如是下结以显益。辨中初
    言随顺法相明观世谛。无所入下明观真谛。
    言无所入无所归者。总明真观。因缘空寂始
    无所入终无所归。无明灭下别明真观。初言
    无明毕竟灭故行毕竟灭就始观也。因缘法
    中观法有二。一顺二逆。逆顺不同泛释有四。
    一就事相次第分别。从前向后寻因趣果。名
    之为顺。从后向前寻果推因。说之为逆。二就
    法相生灭分别。观十二缘集生名顺。散灭为
    逆。三就理相破性分别。观十二缘假有名顺。
    顺法有故。无性空寂说以为逆。逆于有故。四
    就理义破相分别。观十二缘妄相虚有。名之
    为顺。如空中华如阳炎水。相即无相名之为
    逆。如阳炎水就观本无。不但无性。相亦不有。
    此反缘相故说为逆。四中前三大小同知。后
    一唯大。今此所论义当后门。向前宣说随顺
    法相。是顺观也。此言无明毕竟等。是逆观也。
    乃至因缘相亦不有名毕竟灭。乃至生灭老
    死灭者。越余举终。义皆尔也。上来别观。下结
    显益。作如是观十二因缘牒前顺观。无有尽
    相牒前逆观。法本无生。今无可灭名无尽相。
    无法可尽方乃足其毕竟灭矣。不复起见正
    显观益。一切断常有等见不复起也。前明法
    中。先明离见后方宣说顺因缘法。今此先说
    顺因缘观后明离见。言左右取。上来别明修
    行供养。是名四最上法之供养总以结叹。上
    来第三月盖请问如来为说。自下第四明其
    月盖闻法获益修行法供。王子月盖从药王
    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闻法益也。此四地上
    云何得知。五忍别分地前伏忍。初二三地见
    是其信忍。四五六地是其顺忍。七八九地是
    无生忍。十地及佛是寂灭忍。今言柔顺见
    彼第三忍所收。故四地上。即解宝衣教具供
    等荷恩供养。白佛已后修行法供。于中有三。
    一自宣己心彰己欲于如来灭后修行法供请
    佛加护。二如来为记。三月盖蒙记正行法供。
    初中白佛如来灭后我行法供。自宣己心守
    护正法彰己所作。愿以神力加哀建立。请佛
    加护。冥助以力名威神加。哀怜助念。第二
    段中佛知其念内心知也。而记曰等口言记
    也。法能遮防从喻名城。知必能护所以记之。
    第三月盖行法供中文别有二。一于佛现在。
    修行自德为法供养。二于佛灭下。明佛灭后
    以经化地为法供养。前中初先闻佛授记以
    信出家。次修善法精进不文得五通下。明其
    所得。得五神通行用无碍。通菩萨道行体自
    在。此二自德。得陀罗尼意业城成就。无断
    辨才口业成就。此二化德。就佛灭后行法供
    中。初明月盖依法起说。月盖比丘以守护下。
    明说益人。前起说中。于佛灭后起说时也。以
    其所得神通总等起说德也。满十小劫彰说
    久近。药王如来所转法轮举所说法。随而分
    布正明说也。后益人中。月盖比丘守护法故
    勤行精进牒前起后。下正论益。初益菩萨。即
    身化益百万亿人。于大菩提立不退转。后益
    二乘。能令十四那由他人发二乘心。后益凡
    夫。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就引证中上来第二。
    正引往事明财供养不及法供。自下第二会
    通古今。明供多益悉得作佛令人□学。文显
    可知。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下。是第三
    段结叹劝学。当知法供于诸供养为上为最
    第一无比是结叹也。是故天帝当知法供供
    养于佛是劝学也
    嘱累品者。上来广明劝学流通。自下明其付
    嘱流通。累是担累。法是传者之重担。故名为
    担累。以此嘱付令人传通。故名嘱累。就斯标
    品名嘱累品。亦可累者是其重累。如来?@??br> 重累付嘱。故云嘱累。约斯标品名嘱累品。此
    品有二。一如来付嘱令人传通。二佛说是下。
    明其所说当法称机大众同喜。就初段中付
    人有二。传者有四。付人二者。一付弥勒。二付
    阿难。弥勒将于此界成佛。成就众生故。须付
    之令以神力冥明弘通。阿难是其传法藏人
    故。复须付令使结集传布宣通。传人四者。一
    弥勒菩萨奉命流通。二余菩萨自誓宣通。三
    四天王自誓护通。四阿难比丘受教传通。初
    中有三。一佛付弥勒。二弥勒闻付奉命弘通。
    三如来述赞。初佛付中。如来初先以法正付
    弥勒。当知菩萨二下。举其得先告示弥勒令
    教舍远。前正付中文别有三。一举法正付。我
    今以是无量亿劫所集菩提付嘱汝。此经宣
    说菩提真德。约就所说以名其经。名曰所集
    阿耨菩提。故上文言。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
    在诸佛阿耨菩提。亦说佛因。从胜言之。亦可
    此经能生菩提。菩提从此经生。从其所生以
    名其经。名为所集阿耨菩提。故上文言。法佛
    菩提皆从是生。生佛之因就胜为言。二如是
    辈经于佛灭后。劝于未来传布流通。如是辈
    经牒前所付。辈犹等也。亦是类也。于佛灭后
    末世之中流布时也。末世难通故须劝之。汝
    等当以神力流布正劝传通。于阎浮提须流
    处也。阎浮众生行法最胜。故遍言之。无令断
    绝灭后常通。二所以下释劝所以。初先征问。
    我有何所以劝汝传通。下对释之。于中初明
    不传之损。未来当有男子女人及天龙等发
    菩提心乐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
    利是其损也。下明传益。如是辈人闻是等经
    必多信等是其益也。如此辈人牒前未来发
    心之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
    顶受自行益也。念经希有名希有心。随生得
    利而为广说化他益也。上来如来以法正付。
    下举得失告尔弥勒令教舍远。于中三对。一
    约理教以辨得失入理为得。二唯就教以明
    其失。三唯就理以彰其失。前中有二人举数
    次列两名。先问后辨。一好杂句文饰之事。着
    教失也。二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解理得也。入
    犹解矣。下辨其相。若好杂句是为新学。彰
    劣显胜。若于如是无染着等。辨胜彰得。第二
    对中复二举数。名杂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
    法总显其失。何等下别。先问后辨。初闻深经
    惊怖疑等。于法起过。若有护持解脱经者不
    肯亲等。于人起过。有此二下总河显失。有
    此总牒。当知新学明劣非胜。为自毁伤明其
    有罪。谤法毁人当堕阿鼻。名曰毁伤。不能于
    深调伏其心彰其无善。第三对中。复二举数。
    虽信深等总显其过。虽信深法犹自毁伤明
    有罪也。辨得兼失。是以言虽。而不能得无生
    法忍明无善也。何等下别先征后辨。轻慢新
    学而不教悔于人起过。违利他也。虽解深法
    取相分别于理起过。违自利也。是为总结。上
    来第一如来付嘱。自下第二弥勒传通。于中
    有二。一对佛向前举过告示。惊叹未有自誓
    舍离弥勒久无。今为此言。欲使诸人同也舍
    远。二奉持下。对佛向前举法付嘱。自誓弘通。
    于中初先对佛向前所集菩提付嘱于汝。杂
    己奉持。若未来下。对佛向前于佛灭后。汝等
    当以神力流布。彰己传通。于中三句。一明未
    来男子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普得如是等经。
    二与其念力使堪受持为他广说。三明未来
    受持说者悉是己力。由佛前劝当以神力广
    宣流布故。明未来有受学者。悉是己力之所
    建立。自下第三如来述赞。善哉叹也。如汝所
    说佛助尔喜是述可也。上来弥勒此土流通。
    自下第二明余菩萨他方传通。于是一切举
    传通人。合掌白等举传通辞。如来灭后流通
    时也。十方国土流通处也。广宣布流通事也。
    广宣流布阿耨菩提。明传证法令他自学。复
    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明传教法使他
    化人。自下第三四王护通。明经卷读诵说者。
    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无
    令得便。自下第四阿难传通。于中三句。一如
    来告劝令使传通。二阿难奉教彰己受持。并
    问名经。此经义多。当□□□□义而名斯
    经。三如来为说。此经名为维摩所说约人以
    名。此经三会初会佛说。中间一会是维摩说。
    第三一会佛及维摩二人共说。今此偏就维
    摩所说以立其名。名维摩诘不思解脱。寄其
    显故。亦名不思解脱法门就法彰名。悉如上
    解。如是受持依名劝持。上来第一付嘱传通。
    自下第二明其所说。当法称机大众同喜。从
    初讫后名佛说已

    维摩义记卷第四(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